长期低浓度SO_2对油桐色素性能的影响

长期低浓度SO_2对油桐色素性能的影响

一、长期低浓度SO_2对油桐色素性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烩涓[1](2020)在《油桐花粉直感效应及品种配置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其种子所产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干性油,广泛用于制漆、塑料等制造业,是重要的工业用油。目前油桐产业面临着林种单一、产量低等诸多问题,因而开展油桐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诸多研究已表明对于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经济林作物通常可采用不同品种混栽方式提高产量或品质,而类似的现象是否在油桐中存在目前尚未可知。有鉴于此,本论文分析了重庆地区广泛种植的3个油桐优良品种(小米桐、葡萄桐和大米桐)的一些生产性状。对3个品种的开花物候期进行了观察,并进行了杂交实验,分析了坐果率、产量和含油率等指标,筛选出高产的杂交组合。本研究内容包括:研究3个油桐良种特性和适应性,掌握其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观察油桐良种的开花物候期,测定雌花占比、花粉量和花粉活力;进行油桐品种的杂交试验并统计坐果率,分析油桐的坐果率是否具有花粉直感效应;采集试验果实,测定果实性状和种子性状,并提取桐油,测定各杂交组合桐油品质,最终分析油桐的各性状是否具有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在准确掌握不同品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筛选出最优油桐品种配置组合,为生产提供了授粉树配置组合,使异花授粉的桐树能授到亲和力较好的花粉,从而提高油桐产量。基于上述研究,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小米桐、葡萄桐和大米桐这3个油桐品种开花期相近,混栽时相互授粉完全可行;花粉量统计显示小米桐的单个花药花粉量、单花花药数目、单花花粉粒数量均是三者中最多,可以考虑作为授粉品种;花粉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小米桐和葡萄桐花粉活力稍高于大米桐,但三者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品种的花粉活力满足进行相互授粉的要求;对比3个品种的开花性状、果实性状和树体性状发现葡萄桐雌花比例、结果枝比例、果实丛生比例、单株产果个数和单株产量在3个品种中都是最高;大米桐单果重最高;小米桐和葡萄桐的树体结构较为紧凑。综合开花性状、果实性状和树体性状的统计结果,葡萄桐是重庆地区种植的最适宜品种。通过对3个油桐品种进行杂交,我们发现油桐中存在明显的花粉直感效应,其影响到坐果率、鲜单果重、横径、干单籽粒重、干单仁重、出仁率、种仁含油率等果实或种子性状。本研究最终筛选出两个高产品种组合:“♀葡萄桐×♂小米桐”和“♀葡萄桐×♂大米桐”。小米桐为授粉品种显着提高了葡萄桐的坐果率(增加4.81%)、单果重(增加13.34%)和出油率(增加8.56%);同样地,以大米桐为授粉品种对葡萄桐的上述几项指标提高更为显着,其中坐果率增加7.70%,单果重增加27.80%,出油率增加14.26%。不管是小米桐还是大米桐作为授粉品种,桐油品质并未受到显着的影响。本研究的试验结果表明:开花物候期一致的葡萄桐、小米桐和大米桐的合理配置种植,使得最适宜的品种葡萄桐的坐果率、单果重和种仁含油量等指标得到进一步提高,可明显提高单位面积桐油产量。这为将来解决油桐产业资源匮乏、单产较低和丰产栽培技术落后等困境提供了新的种植模式。

吴攀[2](2019)在《油桐种子油脂累积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桐(Vernicia fordii)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一种传统木本油料树种,其主要产品桐油作为世界上最优质的干性油,已开始在电子行业、高级印刷油墨、合成树脂、塑料行业、橡胶行业及其他化工行业得到应用。种子含油率和单粒种仁重是决定油桐产量的重要因素,α-桐酸百分比含量和其它脂肪酸组分含量是评价桐油品质的重要指标。本论文中利用采自我国主要油桐产区的491份油桐树构建而成的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连续3年采集油桐单粒种仁重、含油率、α-桐酸百分比含量及其它脂肪酸组分百分比含量等表型数据;选取了两棵高低含油率不同的油桐树不同时期的油桐种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油桐树种子高低含油率的分子机制;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数据开发了一批SNP分子标记,进行了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研究,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对来自我国9省市的491份油桐种质资源的单粒种仁重、种仁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百分比含量进行了测定,建立了油桐种质资源的表型数据库。油桐果实中单粒种仁重与含油率在油桐自然群体中变异范围很广,这可能与油桐种质资源复杂的遗传背景有关。同时,单粒种仁重和含油率之间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它们都可以作为评价油桐产量的重要指标。油桐种质资源中α-桐酸含量普遍较高,平均百分比含量高达79.64%,表明油桐中有着一套高效合成、转运和贮藏α-桐酸的系统。2、连续测定12棵油桐树种子发育过程中11个时期含油率,绘制不同含油率油桐树种子油脂积累曲线。结果发现,含油率在70%左右的油桐树胚乳油脂快速积累时间长达5到7周,而含油率在50%左右的油桐树中油脂快速积累时间只有2到4周,含油率在60%左右的油桐树中油脂快熟积累时间为4到6周,这说明成熟油桐树种子含油率高低与油脂快速积累时间的长短有关。3、采用RNA-seq技术对高含油率油桐树H和低含油率油桐树L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大量糖酵解、脂肪酸合成和TAG组装途径中的基因在高含油率油桐树H油脂积累后期保持高表达,而大量脂肪酸降解途径中的基因在低含油率油桐树L油脂积累后期保持高表达,且PⅡ/、LEC1和LEC1-Like等3个与脂肪酸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仅在高含油率油桐树H油脂积累后期保持高表达。油桐树种子油脂积累后期这些通路中关键基因的差异化表达可能是造成油桐树种子含油率高低差异的分子机制之一。本研究为解释油桐树种子含油率高低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提高植物种子含油率提供新的育种策略。4、以19棵种子含油率高低不同的油桐树为材料,对其油脂积累开始后5-6周的种子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鉴定到分布于15340个注释基因上的70315个SNP位点。为了进一步开发影响油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的功能分子标记,我们对含有SNP位点的基因进行GO分类和KEGG富集分析,分布于8958个基因上的41009(57.7%)个SNP成功匹配到GO功能分类中,含有11963个SNP位点的2776个基因注释到125个KEGG通路中。其中1096个SNP位点匹配到与油脂合成相关的GO分类的基因上,1231个SNP位点位于脂肪酸合成相关KEGG通路中,这些SNP位点有望进一步开发为功能分子标记。5、筛选到21个可能影响油桐种子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的候选SNP位点,采用MassARRY质谱分型技术在374棵油桐树组成的群体中进行基因分型。进一步用TASSEL软件进行候选基因位点与油桐种子含油率等表型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共获得5个显着关联的位点,其中位点S1775-155811、S303-214966和S228-148503 分别在VfPDAT2、VfLPAAT1 和 VfPDH-α3 的 5’-UTR 区域,说明这些SNP变异位点很可能在调控水平影响油脂积累。另外VfPDH-α1和VfPDH-α3中的位点S48-719107和S228-148503与油桐单粒种仁重显着关联。上述研究结果不仅为解析油桐树种子含油率高低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木本油料树种分子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宇[3](2017)在《油桐种子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油桐(Veronica fordii(Hemsl.)Airy Shaw)是大戟科油桐属中的一种落叶乔木,原生长于中国,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油桐全株有毒,有消食、利水、化痰、杀虫、解毒消肿等作用。本课题以福建漳平,江西吉安,云南广南,湖北丹江口,四川德阳,陕西汉中,广西田林7个地区的新鲜油桐籽为原料,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桐油,结果表明云南广南的桐籽中含油量最高,达到了65.60%。将桐油经BF3-CH3OH甲酯化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6890N/MSD5973N)联用仪对其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的进行测定,检测到39种化合物成分,其中脂肪类有32种,油酸占30.61%,其次为亚油酸占19.36%。将工业压榨后的油桐粕为原材料,利用凯氏定氮仪、氨基酸分析仪进行分析,得到油桐粕中粗蛋白含量为36.73%,醇提后粗蛋白含量为32.61%。水解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占油桐粕总质量的32.90%,其中含有赖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等动物体内所需要的几种必需氨基酸成分,可以作为畜禽饲料良好的蛋白来源,为油桐粕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以油桐粕为原材料,脱脂后用95%乙醇回流提取,正丁醇萃取,得到相应的萃取物。利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等手段进行分离,得到1个单体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质谱数据分析,判定其结构为:12-去氧-13-棕榈酸佛波醇。以油桐粕醇提物和水提物对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霉菌(青霉和黑曲霉)进行抑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水提物和醇提物对4种受试菌均有抑菌效果。水提物对细菌及霉菌的抑菌作用强弱顺序为:青霉(29)枯草芽孢杆菌(29)黑曲霉(29)大肠杆菌;醇提物对细菌及霉菌的抑菌作用强弱顺序为:大肠杆菌(29)枯草芽孢杆菌(29)青霉(29)黑曲霉.以油桐粕醇提物和水提物对农业害虫线蚓和蚜虫进行毒力测定研究。经毒力回归计算,结果表明,醇提物的杀虫毒力作用强弱为:线蚓>蚜虫,水提物的杀虫毒力作用强弱为:线蚓>蚜虫。油桐粕醇提物的毒力作用表现为:线蚓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7.857mg/ml,蚜虫的LC50为54.033mg/ml;水提物的毒力作用表现为:线蚓的LC50为38.317mg/ml,蚜虫的LC50为73.786mg/ml。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和卵清蛋白致小鼠过敏模型来研究油桐叶水提物抑制效果,分析小鼠炎症肿胀度及肿胀抑制率和小鼠过敏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水提物浓度的增大,小鼠耳廓肿胀度由阴性对照的0.0042g增加至0.0093g,肿胀抑制率降低,出现了明显的致炎作用。对小鼠过敏的研究发现,随水提物的浓度的增大,小鼠从过敏到恢复正常行为的时间越短,具有良好的抗敏效果。

李泽[4](2017)在《油桐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文中提出油桐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油桐属植物的统称,与油茶、核桃和乌桕并称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树种,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桐油是世界上最优质的干性油,具有干燥快、附着力强、富光泽、耐酸碱等优良特性,是制造优质、环保油漆的最好原料。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在原油日趋减少的今天,油桐成为了优良的生物能源树种。油桐生长快,结实早,3年即可始果,这与它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光合作用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品种选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本文研究了三年桐和千年桐两个油桐物种基本光合特性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并在此基础上对油桐光合碳同化途径进行初步研究,同时也对叶绿体基因组开展了测序、分析及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旨在为油桐良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油桐不同品系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两个物种的4个油桐品系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葡萄桐、小米桐、对年桐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千年桐的Pn、Gs、Tr日变化呈双峰曲线;(2)4个品系的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呈不规则的“V”字型;(3)4个品系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平均值大小排序为:葡萄桐>小米桐>对年桐>千年桐;(4)影响油桐净光合速率值大小的主要生态生理指标依次为: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小米桐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油桐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其中,葡萄桐的光合效率最高,千年桐的光合效率比葡萄桐的低13.39%。2.油桐光合生理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分处理(正常供水、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对油桐幼苗生长、叶片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轻度干旱胁迫对两种油桐生长、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明显影响(P>0.05);中度干旱及重度干旱使两种油桐的叶绿素SPAD值、生长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着下降(P<0.05),且在重度干旱胁迫下迅速下降,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补偿点(LCP)、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着升高(P<0.05);中度干旱胁迫下油桐幼苗Pn的降低是由气孔因素及光合机构活性降低的非气孔因素共同引起的,而重度干旱胁迫下光合作用的下降主要是由光合机构活性降低的非气孔因素引起的。三年桐的光合机构活性及光合效率高于千年桐,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较千年桐强。3.油桐光合生理特性对镁元素的响应。采用营养液砂培试验,研究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供镁水平的增加,两个油桐物种叶片镁含量逐渐升高。低镁浓度(Mg2+<2 mmol·L-1)显着抑制了油桐的生长,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及PEPC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效率(WUE)、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PSII的潜在活性(Fv/Fo)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着下降(P<0.05),胞间CO2浓度(Ci)、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游离脯氨酸(Pro)有所升高;高镁浓度(Mg2+>4mmol·L-1)也抑制了油桐幼苗的生长,导致叶片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下降(P<0.05);随着供镁水平的增加,油桐的生长量、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及PEPC活性、净光合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镁离子浓度为2-4 mmol·L-1时,有利于油桐幼苗正常生长,缺镁胁迫下油桐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是由光合机构活性降低的非气孔因素引起的。4.油桐光合碳同化途径的研究。通过观察油桐叶片解剖结构及胞间连丝,测定了叶片Rubisco和PEPC羧化酶活性、稳定性碳同位素δ13C及叶脉密度初步研究了油桐光合碳同化途径。结果表明:油桐叶片叶肉细胞中具有密集的维管束鞘细胞,且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叶绿体;羧化效率、Rubisco及PEPC羧化酶活性高于C3植物油茶和水稻。另外,油桐的胞间连丝密度介于C3和C4植物之间,稳定性碳同位素δ13C的值较C3植物的低,同时,与C3植物相比,油桐具有较高叶脉密度。这些结果表明油桐可能是一种介于C3植物和C4植物之间的中间型物种,这对C3植物的起源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油桐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分析。应用第三代单分子实时测序平台(PacBio RS II)对油桐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并与麻疯树、巴西橡胶及木薯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对比分析。油桐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61,528 bp,两个反向互补重复区(IRs)长26,819 bp,被分隔的大单拷贝区(LSC)和小单拷贝区(SSC)长度分别为89,132 bp和18,758 bp。编码114个基因,包含81个蛋白编码基因、29个tRNAs和4个rRNAs基因,其中16个基因含有内含子,21个基因位于IR区。基因的种类、数目以及GC含量等与其他大戟科物种相似。总共鉴定了 81个大于10个碱基的SSR位点。与同科的麻疯树叶绿体基因组相比,油桐叶绿体基因组中有8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82个核苷酸插入或缺失。基于55个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36个共有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油桐与麻疯树是姐妹种,在进化中位于I类真蔷薇分支。油桐叶绿体基因组的分析研究对今后物种进化及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阐明油桐在大戟科的进化位置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占志勇[5](2013)在《油桐种仁不同发育时期表达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桐是原产我国的世界着名木本油料树种,从其种子中提炼而出的桐油是一种性质优良的干性油,广泛应用于工业中,具有极高的出口价值。利用经典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成功构建出油桐种仁在这一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表达谱,最终可运用蛋白质表达谱从蛋白质水平对油桐种仁中脂肪酸代谢过程进行阐述。发现油桐种仁中油脂含量与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蛋白表达情况密切相关,油脂含量是由一系列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蛋白(酶)共同决定的;此外,油体的动态发育过程更加形象化的体现了这一过程。论文为构建油桐种仁蛋白质表达谱从蛋白质水平理解其内油脂合成过程,对种仁蛋白质的提取、双向电泳体系优化、表达谱分析做了大量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了影响油桐种仁蛋白质提纯的关键因素,筛选确定TCA-丙酮结合酚抽法为有效提取油桐种仁蛋白质。实验结果表明种仁中的内含物对油桐种仁蛋白质提纯影响显着,采用TCA-丙酮结合酚抽法能针对油桐种仁中所富含的次生代谢物质如核酸、糖、酚类物质进行有效清除,故能制备出浓度高达8.1μg/μL的蛋白质样品;其次,SDS-PAGE实验表明,TCA-丙酮结合酚抽法对种仁中的高、低分子量蛋白质有较强的提取能力;再次, TCA-丙酮结合酚抽法所制备的蛋白质样品2-DE图谱分辨率高、背景清晰。(2)成功构建出具有高稳定性和高重复性的油桐种仁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具体针对能影响油桐种仁蛋白质双向电泳效果的蛋白质裂解液、上样量、等电聚焦时间以及SDS-PAGE电泳的运行条件等因素,进行优化对比实验,确定了各因素的最优条件。成功构建的最优油桐种仁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为:以TCA-丙酮结合酚抽法制备样品后经过配方为7mol/L尿素、2mol/L硫脲、4%CHAPS、65mmol/L DTT和2%IPG buffer的裂解液裂解后,等电聚焦上样700μg进行聚焦70000Vh能够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3)研究发现油桐在花后130d160d为其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油脂含量变化和种壳颜色变化将这一时期划分为3个不同的发育阶段S1(130d)、S2(145d)和S3(160d)。(4)在油桐种仁发育的3个不同阶段中共发现有144个蛋白质发生了差异表达,并通过MALDI-TOF/MS/MS成功鉴定出其中76个,将其分为能量代谢(25%)、脂肪酸代谢(15.79%)、抗性(14.47%)、蛋白酶(11.84%)等11个功能类别。(5)研究发现能量代谢一直是油桐种仁发育过程中除了脂肪酸代谢之外的最主要的生理代谢活动之一,TAC循环和糖酵解是其主要的代谢途径。S29(Malate dehydrogenase,苹果酸脱氢酶)的表达量随着种仁发育而逐渐增加,表明TAC循环中的草酰乙酸再生速度得到提升,而草酰乙酸的再生过程是维持TAC循环持续进行的关键。S62(3-phosphoglycerate kinase,3-磷酸甘油酸激酶)表达随着种仁发育而增加表明糖酵解代谢随着发育而得到增强。研究发现多数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蛋白质在3个时期中的表达变化过程与种仁中油脂的积累速率变化相一致,均是抛物线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S2时期。这一发现有助于成功从蛋白质水平对种仁中油脂积累变化进行阐述。RT-PCR对参与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的10个蛋白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基因水平上的表达变化趋势与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趋势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表明质谱鉴定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RT-PCR结果也可得出上述(5)(6)的结论。(6)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油体有不同的细胞学特征。以此为基础可以将其发育过程分为发育初期、中期以及后期三个阶段。研究发现油体的数量与油脂含量表现出负相关关系;而油体大小与油脂含量则为正相关关系。油体动态发育过程与油桐种仁中脂肪酸积累、脂肪酸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具有密切联系。

张玲玲,彭俊华[6](2011)在《油桐资源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前景》文中提出油桐是木本生物质能源树种,原产于中国武陵山区,属于大戟科,栽培利用历史已上千年。它属于边际性经济林树种,不和粮食作物争地,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能源价值、一定的药用价值及生态价值,故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从油桐果中提取的桐油传统上主要用作工业原料,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桐油被选为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油桐已被列为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能源植物。为给油桐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油桐的生物学特性、分布情况、资源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评述,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油桐的科学研究、种植及加工的历史。

窦宏伟[7](2010)在《SO2对桑树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和家蚕谷胱甘肽代谢相关酶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究桑树对SO2污染的抗逆机制,以盆栽实生桑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密闭箱静态熏气法,研究了不同浓度SO2胁迫对桑树主要逆境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针对家蚕硫化物中毒对蚕茧生产的危害,为进一步了解硫中毒机理,本试验通过对家蚕硫中毒后血淋巴中谷胱甘肽相关酶活性的测定,了解硫中毒对家蚕体内谷胱甘肽代谢相关酶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随着SO2胁迫的加强,桑树叶片逐渐出现坏死,甚至萎蔫;桑树叶片含硫量随环境SO2浓度的提高而升高;桑树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处理前期随SO2浓度的提高而升高,处理后期高浓度处理(50 mg/m3)又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急剧下降;在较低浓度SO2处理(10、30 mg/m3)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出较大幅度的升高,而较高浓度SO2处理(50 mg/m3)下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随着SO2胁迫浓度的提高表现出减小趋势;脯氨酸、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则随胁迫浓度的提高而增大。SO2胁迫抑制了桑树保护酶活性,导致植株逆境伤害加剧,叶片产生坏死,降低植株光合能力,从而对桑树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家蚕血淋巴中谷胱甘肽(GSH)含量在五龄第1至第4天有所下降,而在第4至第6天呈现上升趋势;SO2熏气处理后,GSH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SO2中毒程度越深,GSH含量越低,雄蚕血淋巴中6天内GSH的平均含量为49.3μmol/L,雌蚕为41.0μmol/L。血淋巴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在五龄第1至第3天有所上升,而在第3至第6天呈现下降趋势;SO2熏气处理后,GST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淋巴中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在五龄第1至第4天有所上升,而在第4至第6天呈现下降趋势,雄蚕血淋巴中GST的平均活性为21.80U/L,雌蚕为24.98U/L;SO2熏气处理后,γ-GT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SO2熏气浓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强。血淋巴中GSH合成酶系活性在五龄第1至第6天都有所上升;SO2熏气处理后,GSH合成酶系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雄蚕血淋巴中GSH合成酶系的平均活性为0.31U/L,雌蚕为0.33U/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在五龄第1至第4天活性有所上升,而在第4至第6天呈现下降趋势;SO2熏气处理后,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雄蚕血淋巴中GSH-Px的平均活性为17.16U/L,雌蚕为17.34U/L。血淋巴中氧自由基(O2-)含量在五龄第1至第3天平稳上升,到第3至第4天迅速上升,而在第4至第6天又呈现下降趋势;SO2熏气能使家蚕幼虫血淋O2-含量升高,同时在SO2熏气的基础上再添一定浓度的GSH又可使O2-含量有所降低,雄蚕血淋巴中的平均O2-含量为10.31μmol/L,而雌蚕为9.42μmol/L。血淋巴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在五龄第1至第3天呈上升趋势,而且比较迅速,到第3天以后基本趋于平稳下降状态,雄蚕血巴中MDA平均含量为0.56μmol/3L、雌蚕为0.53μmol/3L;SO2中毒能使家蚕幼虫血淋巴中MDA含量升高,同时在SO2熏气的基础上再添一定浓度的GSH又可使MDA含量降低,从O2-和MDA的含量变化来看,谷胱甘肽对家蚕SO2中毒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李彦慧[8](2008)在《李属彩叶树种耐SO2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以盆栽2年生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var atropupure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ena‘pissardii’)、黑杆樱李(Prunus wrasifers‘nigra’)及美人梅(Prunus×bliriana‘Meirenmei’)为试材,采用简易静态熏气系统,详细研究了不同浓度SO2处理、17.1 mg.m-3SO2持续处理以及外源NO对SO2处理下李属彩叶树种形态解剖构造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旨在阐明李属彩叶树种耐SO2污染机制,对丰富植物耐SO2研究的理论、科学评价植物抗SO2污染能力以及指导园林绿化科学选择树种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公式对叶片膜透性,MDA、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POD、SOD和CAT、pH、吸硫量等指标的测定值进行转换并进行相关分析,得出4树种耐SO2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紫叶李、黑杆樱李、美人梅、紫叶矮樱。2不同浓度SO2处理下,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可见伤害症状表现不同,以SO2浓度17.1mg.m-3为例,紫叶李只有叶片背面边缘产生轻微的退色斑,而紫叶矮樱叶片正面和背面均有大面积明显的退色斑,且叶片背面伤痕更严重。3不同浓度SO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产生影响,两树种叶片CTR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而SR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但两树种变化的幅度不同,在11.4mg.m-3处理下紫叶李CTR比对照提高4.9%、SR比对照降低6.5%而紫叶矮樱CTR比对照降低了0.9%、SR比对照增加7.6%,22.8mg.m-3处理紫叶矮樱叶片下表皮几乎全部瓦解,海绵细胞轮廓模糊,而紫叶李叶片的下表皮细胞仅有小部分瓦解。4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SO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活性氧清除系统及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均产生影响:细胞伤害指标相关分析表明两树种O2产生速率、MDA、H2O2含量与相对电导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紫叶李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0.784**、0.572*,紫叶矮樱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0.912**、0.609*;随SO2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两树种膜透性和MDA含量均逐渐增加,紫叶李叶片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为先降低后升高,而紫叶矮樱逐渐增加;且紫叶矮樱增加幅度大于紫叶李。随SO2处理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两树种保护酶SOD、CAT、APX、DHAR、GR、GST、GPX酶活性和抗氧化剂GSH、DHASA、Car、渗透调节物质Pro含量均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POD、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逐渐增加;两树种GSSG先降低后增加,紫叶李还原型AsA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而紫叶矮樱为逐渐降低的变化。紫叶李膜透性与POD、APX、GST、GSSG、Pro、可溶性蛋白呈极显着相关,紫叶矮樱膜透性与保护酶POD、APX、DHAR、GPX、GST及抗氧化剂ASA、DHASA、GSH、GSSG、CAR和Pro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5 SO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和种类产生影响: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内源ABA、IAA、GA、ZT和DHZR含量随SO2处理浓度的增加或处理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当处理浓度大于等于17.1 mg.m-3时和处理时间大于等于8d时紫叶李叶片ZR被诱导产生,而紫叶矮樱叶片中未检测到ZR。6 SO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色泽及相关酶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测定色素含量和色差仪测量两种方法对SO2处理下两树种叶色变化进行度量,SO2处理使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Car)、花青苷和总酚含量发生变化,从而使两树种叶片的色度值产生变化,随处理浓度的升高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的L*、、b*、C*均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紫叶李叶片a*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而紫叶矮樱叶片a*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色素含量和色度值的相关分析表明,花青苷是决定紫叶李叶片色泽的主要物质,而决定紫叶矮樱叶片色泽的主要物质为花青苷和类胡萝卜素。随SO2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UFGT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两树种PAL、CHI、PPO酶活性变化不同,紫叶李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而紫叶矮樱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紫叶李PPO、UFGT酶活性在所有处理中均高于紫叶矮樱,而CHI、PAL酶活性低于紫叶矮樱。通过相关分析表明PAL、UFGT、内源激素及可溶性糖含量对叶片色泽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7 SO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的光合特性产生影响: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SO2处理使两树种Pn与Ci变化方向相同且Ls与其变化方向相反,表明SO2处理下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导度的降低引起的。低浓度和短时间的SO2熏气处理使两树种叶片的Fv/Fm值和Fv/Fo值升高,在高浓度下,叶片的Fv/Fm值和Fv/Fo值都显着降低。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紫叶李qp值降低而qN值上升,紫叶矮樱叶片qp和q qN值均降低。紫叶李可以在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和PSⅡ线性电子传递效率的同时,维持一定的光呼吸和热耗散能力,是一种能有效抵御胁迫因子伤害,同时还能兼顾自身生长的主动适应方式。8外源NO处理可以提高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对SO2污染的抵抗能力:外源NO通过不同程度的提高植株体内的保护酶活性、抗氧化剂、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及内源激素含量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使叶片结构、色泽保持完好,使光合速率和PSⅡ电子传递效率提高,抑制SO2对两树种的伤害,促进两树种新稍和叶片的生长,提高植株抗性。两树种比较,由于紫叶矮樱伤害较重,外源NO对紫叶矮樱伤害的抑制作用要强于紫叶李。

孙颖,卢彰显,李建安[9](2007)在《中国油桐栽培利用与应用基础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中国油桐栽培与利用的历史入手,分析了中国油桐栽培利用的现状及其花和生长规律的研究进展,为中国油桐的丰产、高产、稳产、优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着重介绍了中国油桐有关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不仅为提高中国油桐产量的提高,也为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中国油桐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陈洪国,肖骥[10](2006)在《桂花幼苗对不同浓度SO2处理的生理响应》文中指出以盆栽桂花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SO2处理对桂花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O2浓度的增加,桂花叶片各种光合色素的含量下降。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升高速度加快。在SO2处理过程中,浓度较高的两个处理(L2和L3)POD和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浓度较低处理(L1)两种酶的活性均呈上升的趋势。

二、长期低浓度SO_2对油桐色素性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期低浓度SO_2对油桐色素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油桐花粉直感效应及品种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桐概述
        1.1.1 植物油脂的合成与用途
        1.1.2 油桐的生物学特性
        1.1.3 油桐的研究价值
        1.1.4 油桐的研究现状
    1.2 花粉直感效应概述
        1.2.1 花粉直感效应的研究现状
        1.2.2 花粉直感效应的应用价值
    1.3 品种配置概述
        1.3.1 品种配置的研究现状
        1.3.2 品种配置的应用价值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范围与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试剂
        3.3.1 实验试剂
        3.3.2 试剂配制
    3.4 实验方法
        3.4.1 油桐开花性状的测定
        3.4.2 油桐果实性状的统计
        3.4.3 油桐树体性状的测量
        3.4.4 油桐的杂交试验步骤
        3.4.5 桐油的提取
        3.4.6 桐油酸值的测定
        3.4.7 桐油碘值的测定
        3.4.8 桐油皂化值的测定
        3.4.9 油桐花粉直感效应的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油桐三品种开花性状、果实性状和树体性状的比较
        4.1.1 各品种开花性状结果分析
        4.1.2 各品种果实性状结果分析
        4.1.3 各品种树体性状结果分析
        4.1.4 小结
        4.1.5 讨论
    4.2 油桐三品种杂交试验结果及其花粉直感效应分析
        4.2.1 不同花粉来源对坐果率的影响
        4.2.2 不同花粉来源对果实性状的影响
        4.2.3 不同花粉来源对油脂理化性质的影响
        4.2.4 油桐花粉直感效应分析结果
        4.2.5 油桐品种配置的优化
        4.2.6 小结
        4.2.7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2)油桐种子油脂累积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油桐种质资源概述
    1.2 油桐的应用价值和产业发展现状
        1.2.1 油桐在工业原料中的应用
        1.2.2 油桐用作生物柴油原料
        1.2.3 油桐的医用价值和生态价值
        1.2.4 油桐的产业发展现状
    1.3 植物种子油脂积累的分子机理
    1.4 油桐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5 转录组技术
        1.5.1 转录组技术的发展
        1.5.2 转录组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6 关联分析
        1.6.1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1.6.2 关联分析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7 研究基础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1.8.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2 技术路线
        1.8.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油桐种质资源重要经济性状的评估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油桐种质资源中单粒种仁重及含油率的分布变化
        2.3.2 油桐种质资源中主要脂肪酸含量的分布变化
        2.3.3 油桐单粒种仁重、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高低含油率油桐树种子发育转录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油桐胚乳油脂积累曲线测定
        3.2.3 油桐种子总RNA的提取和cDNA合成
        3.2.4 转录组测序
        3.2.5 数据分析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低含油率油桐树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脂积累趋势比较
        3.3.2 测序质量结果评估
        3.3.3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
        3.3.4 高低含油率油桐树种子油脂积累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5 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3.3.6 糖酵解通路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3.3.7 油脂积累后期脂肪酸合成通路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8 桐酸合成和TAG组装相关基因分析
        3.3.9 脂肪酸降解相关基因分析
        3.3.10 在油脂积累后期高表达的转录因子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重要候选基因的多态性与油桐重要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油桐种子RNA提取和cDNA合成
        4.2.3 油桐种子转录组测序及SNP检测
        4.2.4 GO分类和KEGG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4.2.5 油桐叶片基因组DNA提取
        4.2.6 油桐种子SNP分子标记开发和基因型鉴定
        4.2.7 油桐群体基因分型
        4.2.8 油桐群体结构分析
        4.2.9 油桐群体SNP分子标记-性状关联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19棵含油率不同油桐树SNP位点检测结果
        4.3.2 SNP功能注释结果
        4.3.3 含SNP位点基因的GO分类
        4.3.4 含SNP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4.3.5 油桐油脂积累相关候选基因的多态性
        4.3.6 油桐群体DNA质量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
        4.3.7 油桐群体结构分析
        4.3.8 油脂积累相关候选基因SNP位点与含油率等表型性状间的关联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1.1 油桐群体重要经济性状评估
        5.1.2 高低含油率油桐树种子发育转录组研究
        5.1.3 基于RNA-seq技术大规模鉴定油桐种子SNP位点
        5.1.4 候选基因SNP位点与油桐重要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5.2 研究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油桐种子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油桐简介
        1.1.1 生物学特征
        1.1.2 分布与产量
    1.2 油桐的研究现状
        1.2.1 成分研究
        1.2.2 毒性研究
        1.2.3 开发利用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桐籽中桐油的脂肪酸成分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桐油提取
        2.2.2 桐油的甲酯化反应
        2.2.3 GC/MS测定条件选择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桐油提取率
        2.3.2 桐油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
    2.4 讨论
第3章 油桐粕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预实验样品溶液制备
        3.2.2 萃取物的制备
        3.2.3 化合物分离
        3.2.4 化合物鉴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正丁醇萃取物的分离
        3.3.2 化合物鉴定
    3.4 讨论
        3.4.1 油桐粕不同溶剂的萃取率
        3.4.2 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分析
第4章 油桐粕中氨基酸分析及含量测定
    4.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1.1 材料和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2.2 水解蛋白中氨基酸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蛋白质含量分析
        4.3.2 水解蛋白中氨基酸的含量
    4.4 讨论
第5章 油桐粕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和设备
        5.1.1 材料和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油桐粕提取物的制备
        5.2.2 培养基的制备
        5.2.3 抑菌圈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油桐粕水提物的抑菌作用
        5.3.2 油桐粕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
    5.4 讨论
第6章 油桐粕提取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和设备
        6.1.1 材料和试剂
        6.1.2 仪器与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油桐粕提取液的制备
        6.2.2 球囊线蚓的毒力测定方法
        6.2.3 月季蚜虫的毒力测定方法
        6.2.4 毒力回归方法
    6.3 结果分析
        6.3.1 油桐粕提取物对线蚓、蚜虫的毒杀结果
        6.3.2 毒力回归测定分析
    6.4 讨论
第7章 油桐粕水提物对小鼠的抗敏活性研究
    7.1 实验材料与设备
        7.1.1 材料与试剂
        7.1.2 仪器与设备
    7.2 实验方法
        7.2.1 实验溶液的制备
        7.2.2 小鼠灌胃的操作方法
        7.2.3 小鼠耳廓肿胀实验
        7.2.4 卵清蛋白诱导小鼠过敏实验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油桐粕水提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7.3.2 油桐粕水提物对卵清蛋白抗敏效果的影响
    7.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油桐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油桐概述
        1.1.1 油桐简介
        1.1.2 油桐栽培历史及资源分布
    1.2 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1.2.1 光合作用的研究意义
        1.2.2 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午休”现象
        1.2.3 光合作用年变化
        1.2.4 油桐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1.3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1.3.1 水分
        1.3.2 矿质营养
        1.3.3 光照
        1.3.4 温度
        1.3.5 CO_2浓度
    1.4 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
        1.4.1 种
        1.4.2 不同的发育阶段
        1.4.3 叶龄
        1.4.4 叶位
        1.4.5 果实的有无
    1.5 光合碳同化途径的研究
        1.5.1 C_3途径
        1.5.2 C_4途径
        1.5.3 C_3-C_4中间型光合
        1.5.4 景天科酸代谢(CAM)途径
        1.5.5 不同光合碳同化途径的鉴别方法
        1.5.6 光合碳同化途径研究现状及水平
    1.6 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
        1.6.1 叶绿体的起源与进化
        1.6.2 叶绿体基因组的特性
        1.6.3 基因组测序研究概述
    1.7 本研究的课题来源、内容、目的及意义
        1.7.1 课题来源
        1.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3 技术路线
        1.7.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油桐不同物种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叶绿素SPAD值的测定
        2.1.4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2.1.5 净光合速率对光响应的测定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试验地环境因子日变化
        2.2.2 油桐4个品系SPAD值的比较
        2.2.3 油桐4个品系P_n的日变化
        2.2.4 油桐4个品系T_r的日变化
        2.2.5 油桐4个品系G_s的日变化
        2.2.6 油桐4个品系C_i的日变化
        2.2.7 油桐4个品系的P_n与其T_r、G_s、C_i及PAR的相关性分析
        2.2.8 油桐4个品系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干旱胁迫对油桐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干旱胁迫对两种油桐幼苗SPAD值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对两种油桐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对油桐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3.2.4 干旱胁迫对两种油桐幼苗光合-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3.2.5 干旱胁迫对两种油桐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干旱胁迫对光响应参数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对叶绿含量及生长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3.4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镁元素对油桐光合生理特性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3 Mg含量的测定
        4.1.4 生长指标测定
        4.1.5 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叶片Mg含量的影响
        4.2.2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叶片RuBP羧化酶及PEPC活性的影响
        4.2.5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4.2.6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游离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2.7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4.2.8 不同供镁水平对油桐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油桐光合碳同化途径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5.1.2 冰冻切片观察叶片解剖结构
        5.1.3 石蜡切片观察叶片横切面结构
        5.1.4 油桐叶片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素分布观察
        5.1.5 油桐胞间连丝密度衡量
        5.1.6 稳定性碳同位素的测定
        5.1.7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叶片横切面结构观察
        5.2.2 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布
        5.2.3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C_3、C_4物种和油桐叶片的胞间连丝
        5.2.4 光合酶活性的测定
        5.2.5 δ~(13)C测定
        5.2.6 叶脉密度的比较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油桐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DNA提取及检测
        6.1.3 文库构建
        6.1.4 DNA测序
        6.1.5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
        6.1.6 叶绿体基因组注释
        6.1.7 基因组验证
        6.1.8 油桐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6.1.9 油桐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进化研究
    6.2 结果分析
        6.2.1 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组装
        6.2.2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结果验证
        6.2.3 油桐叶绿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6.2.4 油桐叶绿体基因组与大戟科物种比较
        6.2.5 重复序列分析
        6.2.6 简单重复序列(SSR)分析
        6.2.7 油桐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变异分析
        6.2.8 油桐与其它物种IR边界区基因分布比较
        6.2.9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油桐系统进化位置探讨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硕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油桐种仁不同发育时期表达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油桐研究现状
        1.1.1 油桐资源及其利用
        1.1.2 油桐研究现状
    1.2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
        1.2.1 国内外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
        1.2.2 植物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技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桐种仁蛋白质组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试剂及其配制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提取效率比较
        2.2.2 三种蛋白质提取方法所得样品 SDS-PAGE 电泳
        2.2.3 三种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所得样品 2-DE 电泳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桐种仁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试剂及其配制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裂解液配方的优化选择
        3.2.2 IEF 上样量的优化
        3.2.3 等电聚焦程度的优化确定
        3.2.4 SDS-PAGE 运行条件的优化
        3.2.5 油桐种仁蛋白质组完整双向电泳体系
    3.3 讨论
        3.3.1 蛋白质样品浓度的高低对 2-DE 的影响
        3.3.2 蛋白质点分离较少对 2-DE 的影响
        3.3.3 2-DE 图谱中横、纵条纹较多
        3.3.4 2-DE 图谱中出现蛋白聚集沉淀
        3.3.5 其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发育时期油桐种仁蛋白质表达谱的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仪器及所需试剂配制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油桐种仁发育过程及各时期油脂含量变化
        4.2.2 油桐种仁蛋白质各发育时期的 2-DE 图谱比较
        4.2.3 油桐种仁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蛋白质
        4.2.4 差异蛋白质点质谱鉴定结果
        4.2.5 RT-PCR 引物有效性
        4.2.6 RT-PCR 分析脂肪酸代谢变化
    4.3 讨论
        4.3.1 油桐种仁发育过程蛋白质表达变化分析
        4.3.2 各功能类别蛋白质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分析
        4.3.3 发育过程中某些特异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功能分析
        4.3.4 油桐种仁发育过程营养物质积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分析
        4.3.5 一些未被鉴定出的蛋白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桐种仁油体动态发育与蛋白质表达谱关联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各时期油桐种仁胚乳细胞中油体分布
        5.2.2 各时期油桐种仁胚乳细胞中油体数量分析
        5.2.3 各时期油桐种仁胚乳细胞中油体大小分析
    5.3 讨论
        5.3.1 油桐胚乳细胞在油体动态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学特征变化
        5.3.2 油桐油体动态发育过程与脂肪酸积累过程的关联性分析
        5.3.3 油桐油体动态发育过程与相关蛋白表达变化过程的关联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油桐种仁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质组学研究
        6.1.2 油体动态发育与油桐蛋白质表达谱的关联性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油桐资源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及自然分布情况
2 油桐的价值
    2.1 工业原料
    2.2 生物能源原料
    2.3 药用价值
    2.4 生态价值及社会价值
    2.5 其他方面的价值
3 我国油桐的科研工作及生产情况
4 我国油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1 用作工业原料
    4.2 用作生物柴油原料
    4.3 桐油的提取及桐饼的加工利用
    4.4 油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利用
5 油桐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 展 望

(7)SO2对桑树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和家蚕谷胱甘肽代谢相关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SO_2 污染及其对环境的危害
        1.1 SO_2 对环境的影响
        1.2 SO_2 对植物体的影响
        1.2.1 SO_2 的保护作用
        1.2.2 SO_2 对植物的破坏作用
    2 SO_2 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3 SO_2 对动物的影响
        3.1 SO_2 对动物呼吸系统的损伤作用
        3.2 SO_2 对遗传物质的影响
        3.3 SO_2 对蛋白质和酶的影响
        3.4 SO_2 对自由基的影响
    4 谷胱甘肽(GSH)及其相关酶类的研究现状
        4.1 谷胱甘肽的研究
        4.2 谷胱甘肽的生理作用
        4.2.1 参与氨基酸的吸收及转运
        4.2.2 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
        4.2.3 参与高铁血红蛋白(MHb)的还原作用
        4.2.4 参与解毒作用
        4.2.5 GSH 的其他生理作用
        4.3 谷胱甘肽代谢相关酶介绍
        4.3.1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4.3.2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4.3.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4.3.4 γ-谷胱甘肽合成酶系
    5 SO_2 污染对蚕桑的影响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一章 SO_2胁迫对桑树部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仪器、试剂和方法
        1.1 熏气装置
        1.2 胁迫处理
        1.3 酶液制备和酶活性检测
        1.4 其它生化指标的测定
        1.5 光合特性的测定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 胁迫对桑叶片的危害症状
        2.2 SO_2 胁迫对桑叶片含硫量的影响
        2.3 SO_2 胁迫对桑叶保护酶的影响
        2.4 SO_2 胁迫对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2.5 SO_2 胁迫对桑叶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二章 SO_2对蚕体内谷胱甘肽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熏气装置
        1.3 胁迫处理
        1.4 谷胱甘肽及其酶类活性测定方法
        1.4.1 谷胱甘肽含量测定方法
        1.4.1.2 标准曲线制作
        1.4.1.3 样品中GSH 的测定
        1.4.2 家蚕幼虫血淋巴GST 活性含量测定
        1.4.2.1 测定原理
        1.4.2.2 测定方法
        1.4.3 家蚕幼虫血淋巴γ-GT 活性含量测定
        1.4.3.1 测定原理
        1.4.3.2 测定方法
        1.4.4 家蚕幼虫血淋巴谷胱甘肽合成酶系活性测定
        1.4.5 家蚕幼虫血淋巴GSH-Px 活性测定
        1.4.5.1 测定原理
        1.4.5.2 试剂
        1.4.5.3 GSH 浓度标准曲线的制作
        1.4.5.4 血淋巴样品中GSH-Px 活性的测定
        1.4.5.5 酶活性的计算
        1.4.6 GSH 对家蚕幼虫SO_2 中毒的缓解作用试验设计
        1.4.7 O_2~-含量的测定
        1.4.8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1.4.8.1 测定方法
        1.4.8.2 MDA 溶液的配制和标准曲线的制作
        1.4.8.3 样品中MDA 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 熏气处理后家蚕血淋巴中GSH 含量的变化
        2.2 SO_2 熏气处理后家蚕血淋巴中GST 含量的变化
        2.3 SO_2 熏气处理后家蚕血淋巴中γ-GT 含量的变化
        2.4 SO_2 熏气处理对家蚕血淋巴中谷胱甘肽合成酶系活性的影响
        2.5 SO_2 熏气处理对家蚕血淋巴中GSH-Px 活性的影响
        2.6 GSH 对家蚕幼虫SO_2 中毒的缓解作用
        2.6.1 家蚕血淋巴氧自由含量变化
        2.6.2 家蚕血淋巴MDA 含量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3.2.1 SO_2 中毒与谷胱甘肽
        3.2.2 SO_2 中毒与GST
        3.2.3 SO_2 中毒与γ-GT
        3.2.4 SO_2 中毒与谷胱甘肽合成酶系
        3.2.5 蚕体内的GSH-Px
        3.2.6 SO_2 中毒与氧自由基和 MDA
参考文献
图版Ⅰ
图版Ⅱ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8)李属彩叶树种耐SO2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2.2 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机理
        2.3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机理研究
        2.4 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与其机理
第一章 4种李属彩叶树种抗SO_2能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SO_2熏气处理
        1.3 测定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对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2.2 SO_2对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3 SO_2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SO_2对叶液pH值的影响
        2.5 4种树木叶片对SO_2吸收能力的比较
        2.6 4种树木耐SO_2能力的综合评定
    3 讨论
第二章 SO_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生长及叶片显微结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SO_2熏气处理
        1.3 生长指标测定
        1.4 伤害症状的观察
        1.5 显微结构的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对生长的影响
        2.2 SO_2处理下叶片可见伤害症状的观察
        2.3 叶片显微结构观察
    3 讨论
第三章 SO_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活性氧清除系统及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SO_2熏气处理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2.2 SO_2对叶片活性氧及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2.3 SO_2对叶片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2.4 SO_2对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5 SO_2对叶片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SO_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SO_2熏气处理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对叶片玉米素含量的影响
        2.2 SO_2对叶片赤霉素含量的影响
        2.3 SO_2对叶片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2.4 SO_2对叶片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2.5 SO_2对叶片DHZR含量的影响
        2.6 SO_2对叶片ZR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SO_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色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SO_2熏气处理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对叶片硫含量的影响
        2.2 SO_2对叶液pH的影响
        2.3 SO_2对叶片色素和可溶性酚含量的影响
        2.4 SO_2对叶片色度值的影响
        2.5 SO_2对叶片色泽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6 影响色泽相关因素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第六章 SO_2处理对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光合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SO_2熏气处理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O_2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2.2 SO_2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外源NO对SO_2处理下紫叶李和紫叶矮樱叶片显微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外源NO处理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NO对SO_2处理下生长、伤害症状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2.2 外源NO对SO_2处理下叶片氧自由基清除系统与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3 外源NO对SO_2处理下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4 外源NO对SO_2处理下叶片色泽的影响
        2.5 外源NO对SO_2处理下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9)中国油桐栽培利用与应用基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桐栽培利用历史与现状
2 油桐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进展
    2.1 营养生长发育规律
    2.2 生殖生长发育规律
    2.3 影响油桐发育的外界因子
3 油桐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3.1 水分代谢
    3.2 性别差异
    3.3 营养元素
    3.4 油脂

(10)桂花幼苗对不同浓度SO2处理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1.2 测定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O2对桂花叶片光合色素以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2 SO2对桂花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2.3 SO2对桂花叶片POD和CAT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四、长期低浓度SO_2对油桐色素性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桐花粉直感效应及品种配置优化研究[D]. 张烩涓. 西南大学, 2020(01)
  • [2]油桐种子油脂累积的分子机制研究[D]. 吴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19(02)
  • [3]油桐种子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D]. 王宇. 陕西理工大学, 2017(05)
  • [4]油桐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D]. 李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5)
  • [5]油桐种仁不同发育时期表达蛋白质组学研究[D]. 占志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6]油桐资源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前景[J]. 张玲玲,彭俊华. 经济林研究, 2011(02)
  • [7]SO2对桑树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和家蚕谷胱甘肽代谢相关酶的影响[D]. 窦宏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8]李属彩叶树种耐SO2机制研究[D]. 李彦慧.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9]中国油桐栽培利用与应用基础研究进展[J]. 孙颖,卢彰显,李建安. 经济林研究, 2007(02)
  • [10]桂花幼苗对不同浓度SO2处理的生理响应[J]. 陈洪国,肖骥. 北方园艺, 2006(05)

标签:;  ;  ;  ;  ;  

长期低浓度SO_2对油桐色素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