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螨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粉螨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一、综合防治粉螨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佩佩[1](2020)在《铅胁迫下椭圆食粉螨SO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 ovatus(Troupeau)隶属于蜱螨亚纲Aacari、粉螨科Acaridae,是一种世界性的储粮害螨,且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对生物的健康及生存繁殖产生了严重危害。椭圆食粉螨抗氧化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于Pb2+胁迫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克隆了椭圆食粉螨三个SOD基因cDNA全长,并且研究了不同浓度Pb2+胁迫下各发育阶段椭圆食粉螨总SOD酶活及mRNA表达变化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椭圆食粉螨SOD酶活在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浓度Pb2+胁迫下的响应测定5个不同浓度(0、12.5、25、50和100mg/kg,其中0mg/kg为对照组)Pb2+胁迫下椭圆食粉螨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三若螨和成螨的总SOD酶活。研究发现,0-100 mg/kg Pb2+处理下,椭圆食粉螨体内SOD酶活随着发育历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卵期酶活最低,第一若螨最高。随着Pb2+浓度升高,各发育阶段椭圆食粉螨SOD酶活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在25 mg/kg Pb2+浓度下各螨态SOD酶活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此后SOD酶活随浓度升高而降低。2、椭圆食粉螨SOD基因序列的特征分析克隆得到了椭圆食粉螨三个SOD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分别命名为AoSOD1,AoSOD2和AoOSD3。AoSOD1 基因为胞外 Cu/ZnSOD,全长 1100bp,ORF长为546bp,编码181 aa,分子质量约为18.999kDa,理论等电点pI为9.10,Cu2+结合位点为 His73,His75,His90,His147.Zn2+结合位点 His90,His98,His107,Asp110,包含 2 段签名基序,165-176(GNAGGRVGCGII)和 71-81(GFHIHQYGDTR),且N端有一段含19 aa的信号肽。AoSOD2为线粒体MnSOD,全长1042bp,其中ORF为693 bp,编码230 aa,分子质量约为25.065 kDa,理论等电点pI为9.10,Mn2+结合位点为His57,His105,Asp189,His193,包含1段签名基序:189-196(DVWEHAYY)。AoSOD3基因同为线粒体MnSOD,全长1003 bp,ORF为786bp,编码261 aa,分子质量为28.765 kDa,理论等电点pI为6.54,Mn2+结合位点为 His80,His127,Asp211,His215,含有一段签名基序:211-218(DVWEHAYY)。椭圆食粉螨AoSOD2和AoSOD3均为糖蛋白。椭圆食粉螨SOD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oSOD1与胞外Cu/ZnSOD聚为一支,AoSOD2和AoSOD3与 MnSOD 聚为一支。3、椭圆食粉螨SOD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浓度Pb2+胁迫下的表达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0 mg/kg Pb2+胁迫下椭圆食粉螨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三若螨和成螨三个SOD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以卵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卵期相比,AoSODs基因均在若螨阶段表达显着上调,其幼螨和成螨的表达量均下降,但无显着差异。AoSOD1表达量在第三若螨期显着上调,为对照组的2.63倍;AoSOD3在第一若螨阶段显着上调,为对照组的7.83倍,AoSOD2在第一、三若螨均显着上调,分别为对照组的2.7和3.0倍。椭圆食粉螨第三若螨分别在12.5、25、50和100 mg/kg Pb2+处理后,以β-Actin和α-Tub作为内参基因,0 mg/kg Pb2+处理为对照,荧光定量PCR检测三个SOD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0-100mg/kg Pb2+范围内均能检测到AoSODs基因表达。在12.5和25mg/kgPb2+胁迫下AoSODs基因相对表达量均下降,差异不显着;在50和100mg/kgPb2+胁迫下,AoSCD1和AoSOD2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5),AoSCD3仅在100mg/kgPb2+处理下显着上调。AoSCOD1,AoSOD2,AoSOD3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在100 mg/kg Pb2+处理下达到最高峰,分别为对照组的3.1,4.1和2.3倍。椭圆食粉螨总SOD酶活具有发育阶段特异性,且Pb2+促进椭圆食粉螨SOD酶活的表达。椭圆食粉螨三个AoSODs基因mRNA的表达均具有发育阶段特异性,高浓度Pb2+促进椭圆食粉螨SOD酶活的表达,且线粒体MnSOD 比胞外Cu/ZnSOD响应更强且更广。此外,本研究发现椭圆食粉螨SOD基因的酶活变化与其mRNA表达水平并不同步。

邹志文[2](2020)在《不要“螨”不在乎——螨虫,蛛形动物里的大家族》文中指出螨虫的体形微小,一般只有0.11毫米,肉眼几乎无法看见,因而经常被人们所忽视:既忽略它们的存在,也无视它们的生态价值。到底是应该"螨"不在意,还是对其诚意"螨螨"。今天,就让我们来说道说道。"三个月不晒被,600万螨虫陪你睡"、"晒过的被子的‘阳光味’是被烤焦的螨虫气味",相信大家对这些说法都不陌生,还有风靡一时的治螨香皂、治螨洁面乳和治螨洗发水等日化用品,也给螨虫做了不少的"代言"。但人们对螨虫的

殷家栋[3](2019)在《马六甲肉食螨对豌豆修尾蚜及柑橘全爪螨捕食效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六甲肉食螨Cheyletus malaccensis广泛存在于储粮、中药材、植物叶片、树皮、地面枯枝落叶和动物巢穴等环境中,也是贮藏物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捕食性螨类。能捕食各种粉螨、介壳虫和部分小型节肢动物,因此在害虫(螨)的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目前关于马六甲肉食螨捕食贮藏物中的赤拟谷盗和椭圆食粉螨等各种害虫(螨)的报道较多,而并未见到关于该螨对其它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螨)的捕食效能的研究报道。本论文以马六甲肉食螨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在不同温度和不同猎物密度的情况下,对农业害虫豌豆修尾蚜以及重要的农业害螨柑橘全爪螨的捕食效能;分析了在相同猎物密度和不同捕食者密度的情况下,马六甲肉食螨的自身密度干扰对捕食效能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马六甲肉食螨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效能不同螨态的马六甲肉食螨对豌豆修尾蚜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在16℃、20℃、24℃、28℃、32℃的实验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马六甲肉食螨各螨态对豌豆修尾蚜若虫的捕食量均增加。马六甲肉食螨若螨的最大日捕食量在20℃时达到峰值,为20.492头/日;雌成螨在24oC时达到峰值,为51.02头/日;而雄成螨在32℃时达到峰值,为56.18头/日。在捕食效能的研究中,通常以捕食者在单位时间内的攻击效率(a/Th)评判其能力的大小,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马六甲肉食螨雄成螨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能力最大,达到32.36;其次是雌成螨,为28.878;然后是若螨,为4.918;而幼螨的捕食能力最低,只有0.119。在豌豆修尾蚜若虫密度一定时,由于马六甲肉食螨个体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和相互干扰作用,随着马六甲肉食螨雌成螨密度的提高,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马六甲肉食螨对豌豆修尾蚜若虫和成虫的取食存在选择性,豌豆修尾蚜的若虫是马六甲肉食螨的嗜好虫态。2.马六甲肉食螨对柑橘全爪螨的捕食效能马六甲肉食螨雌成螨对柑橘全爪螨成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同样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在16℃,20℃,24℃,28℃和32℃的实验条件下,马六甲肉食螨雌成螨对柑橘全爪螨成螨的捕食量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当温度在1624℃之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马六甲肉食螨对柑橘全爪螨的最大日捕食量增加,在24℃时为37.047头/日,但在28℃时为21.739头/日,在32℃时达到最大值,为46.948头/日。另外,研究发现马六甲肉食螨雌成螨对柑橘全爪螨成螨的捕食能力(a/Th)在24℃时为28.680,在28℃时为19.457,但在32℃时最大,为37.981。自身密度干扰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猎物柑橘全爪螨密度固定的情况下,马六甲肉食螨雌成螨的平均日捕食量随着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综上所述,马六甲肉食螨对豌豆修尾蚜若虫和柑橘全爪螨成螨的捕食效能及种间干扰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马六甲肉食螨的成螨均表现出较强的捕食能力,这为农业生产上对豌豆修尾蚜和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马六甲肉食螨的田间释放提供参考依据。

潘琦[4](2019)在《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选育及抗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等钳蠊螨Blattisocius dentriticus为囊螨科蠊螨属捕食螨,是储粮害虫的重要天敌,同时还可以捕食田间多种害虫(螨)。虽然捕食螨捕食范围广,但该螨并不能捕食所有害虫,因此,化学药剂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防治措施。而化学农药施的用就不可避免对捕食螨产生毒害作用,降低防效。筛选抗药性捕食螨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措施之间的矛盾。本研究在分析等钳蠊螨对柑橘全爪螨防治潜力的基础上,在室内使用联苯肼酯对其进行抗性选育,获得了低水平抗性品系;通过克隆技术,比较抗/敏品系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差异;进一步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抗/敏感品系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此基础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对代谢解毒酶和靶标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以期从分子水平解释其抗性机制,为捕食螨的分子改造,尤其是抗性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等钳蠊螨对椭圆食粉螨的捕食功能测定通过测定等钳蠊螨对椭圆食粉螨的捕食功能,发现其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等钳蠊螨在16-28℃的范围内,其捕食能力随温度上升而提高,等钳蠊螨对椭圆食粉螨有较强的捕食能力,表明可以运用替代猎物法,利用椭圆食粉螨对等钳蠊螨进行大规模饲养。2.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选育及生态适合度评价测定联苯肼酯对等钳蠊螨和柑橘全爪螨的毒性选择指数,其毒性选择指数为138.24,表明联苯肼酯对等钳蠊螨和柑橘全爪螨有高度正向选择性。等钳蠊螨对联苯肼酯的LC50由19315.54 mg/L提高到了116746.50 mg/L,其抗性倍数是敏感品系的6.04倍,达到低水平抗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品系对田间常用药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品系与烯啶虫胺、双甲脒和丁氟螨酯有交互抗性,其抗性系数分别为2.48、2.21和6.38倍;又进一步研究联苯肼酯抗性获得对等钳蠊螨对柑橘全爪螨雌成螨和卵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对柑橘全爪螨雌成螨和卵的捕食量没有显着的差异,在功能反应的各个参数中也没有较大的改变。表明联苯肼酯抗性筛选并没有影响等钳蠊螨对柑橘全爪螨的捕食功能。3.等钳蠊螨细胞色素b基因克隆与分析克隆获得了一条长度为1229bp 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1083bp,编码360个氨基酸。通过比对发现该基因与西方盲走螨和智利小植绥螨的细胞色素b基因同源性较高,及将其命名为Bdbcytb。利用特异性引物和单头成螨DNA,对等钳蠊螨抗性品系成螨的细胞色素b基因潜在突变位点进行克隆和测序,并未发现突变,说明等钳蠊螨对联苯肼酯的低水平抗性可能与细胞色素b突变无关。利用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三种解毒酶的抑制剂脱叶磷(DEF)、马来酸二乙酯(DEM)和胡椒基丁醚(PBO)对等钳蠊螨进行增效试验,发现DEM和PBO对联苯肼酯增效作用的抗敏增效比分别是1.74和1.69,相对增效系数分别是60.67和57.09,说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参与了联苯肼酯的代谢解毒。4.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本试验利用Illumina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等钳蠊螨进行了转录组测序,通过组装得到了108572个转录本和75697个Unigene,得到34912个有效注释。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表达谱分析,表明两个样本中有307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74个,下调2902个。在上调基因中,两条基因可能与抗性相关,其中一条是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相关基因(c20449.graphc0),另一条是UDP-葡萄糖基转移酶相关基因(c40332.graphc1)。5.等钳蠊螨抗性靶标及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10条解毒酶基因和抗性靶标基因细胞色素b在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敏品系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在抗性品系中,P450家族的CYP3A56和GST家族的GSTD1上调倍数最高,分别为为2.28倍和1.78倍(P<0.05)。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验证了LC25、LC50和LC75三个浓度下处理12h、24h和48h条件下,上述基因在抗敏品系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CYP3A56基因在LC50和LC75浓度浓度下处理12h、24h的表达量均出现显着上调(P<0.05);GSTD1基因在不同处理浓度和时间条件下,其表达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P<0.05)。此外,Bdbcytb基因在LC25以及LC50浓度下48h条件下,Bdbcytb在抗性品系中,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结果表明这三条基因表达量上调可能与联苯肼酯抗性相关。

孙为伟[5](2019)在《不同温度下马六甲肉食螨的生长发育与捕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捕食螨是生物防治中一类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粮食作为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质,具有储备量大,储备周期长的特点,害虫的防控是储粮日常作业管理的重点。随着化学熏蒸造成的抗性和环境压力问题,绿色生态的综合防控技术成为研究重点,其中“以螨治螨”、“以螨治虫”的生物防治成为关注热点。我国粮库中常见的捕食螨为马六甲肉食螨Cheyletus malaccensis(Oudemans),本研究以马六甲肉食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对马六甲肉食螨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温度下马六甲肉食螨两性生命表,及不同温度下对粗脚粉螨的捕食效率。以期对马六甲肉食螨大规模人工饲养扩繁技术,不同生态区的投放应用技术提供基础参数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温度对马六甲肉食螨生长发育的影响在15、22、24、28、30及32℃六个温度75%RH相对湿度条件下,以粗脚粉螨为饲料,通过个体饲养观察马六甲肉食螨的生长发育。结果表明,在15-32℃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马六甲肉食螨的发育历期缩短,发育速率加快。通过直接最优法计算的马六甲肉食螨各螨态发育起点温度接近,为11.47-13.60℃。线性模型和王-兰-丁模型分别拟合了马六甲肉食螨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六甲肉食螨从卵到成螨的5个螨态(雄螨4个螨态)中,最适发育温度为26.26-29.99℃(雌)、28.12-29.97℃(雄),最高临界发育温度为34.69-39.92℃(雌)、32.28-39.55℃(雄),最低临界发育温度为4.42-14.82℃(雌)、6.73-14.61℃(雄)。由此推断,提高一定的饲养温度有助于缩短马六甲肉食螨的发育时间,综合考虑发育历期、产卵量及雌雄发育差异,24-28℃为饲养最适温度。从发育的临界温度来看,马六甲肉食螨在作为天敌应用时,可在我国大部分生态区的温度条件下建立种群。2不同温度下马六甲肉食螨两性生命表研究构建了22、24、28、30、32℃,75%RH下,马六甲肉食螨取食粗脚粉螨的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马六甲肉食螨的世代周期及寿命期望逐渐减小,均在32℃时达到最低,分别为12.49 d和22.15 d。净增殖率0和单雌繁殖力在28℃最高,分别为290.25和544.52。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雌螨繁殖力曲线和种群繁殖力曲线的最高峰值大小依次均为28℃>24℃>30℃>32℃>22℃,28℃是马六甲肉食螨种群增殖的最适条件。3不同温度条件下马六甲肉食螨对粗脚粉螨的捕食研究研究了在22、30、32℃,75%RH下,马六甲肉食螨不同龄期对粗脚粉螨的捕食。结果表明,三个温度下马六甲肉食螨对粗脚粉螨的日捕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现升高后缓慢降低的趋势。32℃时马六甲肉食螨对粗脚粉螨的日捕食率最高,为20头。22、30和32℃下马六甲肉食螨对粗脚粉螨的特定年龄-龄期捕食率分别在日龄27 d、18 d和6 d达到最高值17、15.67和20头。不同温度下马六甲肉食螨对粗脚粉螨的特定年龄捕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32℃>30℃>22℃,净捕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22℃>30℃>32℃,转化率为30℃>22℃>32℃。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温度有助于马六甲肉食螨对害螨的捕食,32℃的捕食率最高,但累积净捕食率最低,22℃的捕食率最低,但累积净捕食率最高。在不同生态区投放应用时,高温季节害虫害螨极易爆发为害,但马六甲肉食螨最具捕食能力的成螨期短且累积净捕食率低,适时补充投放马六甲肉食螨是较优的生防策略。

刘婷[6](2018)在《植物精油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是世界性分布的粉螨种类,它们不仅危害各种储藏物,还是食用菌生产和经济昆虫饲养的重要害螨。合成农药在螨类防治中应用广泛,但长期反复使用易使害螨产生抗性、伤害非靶标生物,污染环境。因此,需要寻求新的防治策略。植物精油对环境友好、易降解,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符合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需要。本文从81种植物精油中筛选出肉桂精油和丁香精油两种高杀螨活性品种,通过生物测定研究了它们对两种害螨的毒力,并通过螨体形态变化和酶活性变化趋势初步探索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二者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81种植物精油杀螨活性筛选通过熏蒸和触杀同时作用的方法测定了81种植物精油在不同浓度时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杀灭活性;并在施用浓度是螨虫的“432倍”的条件下测试了这81种精油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严重危害的经济昆虫中华真地鳖的毒性。从中筛选出具有杀螨活性的植物精油品种24种,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精油品种20种。通过比较排除,得到18种仅显示出杀螨活性而对中华真地鳖未见毒害的精油品种。其中肉桂精油和丁香精油在测试范围内毒性最强,杀灭率均为100%。2肉桂精油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作用采用熏蒸和触杀同时作用的方法测试肉桂精油和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毒力,结果显示肉桂精油对腐食酪螨LC50是1.06μg/cm2,毒力分别是苯甲酸苄酯和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9.08倍和33.76倍。肉桂醛对腐食酪螨的LC50是1.36μg/cm2,分别是两种农药的7.08倍和26.31倍。肉桂精油对伯氏生卡螨的LC50是2.18μg/cm2,分别是两种农药的8.63倍和31.63倍。肉桂醛对伯氏生卡螨的LC50是2.45μg/cm2,分别是两种农药的7.68倍和28.15倍。肉桂醛对伯氏生卡螨的杀灭效果远优于两种对照农药。确定肉桂醛是肉桂精油杀螨活性成分。采用密闭熏蒸实验和半开放触杀试验测试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作用方式,结果显示密闭熏蒸的效果明显优于半开放触杀的效果,因此,肉桂醛是通过蒸汽相对两种害螨起作用。熏蒸法测定肉桂醛和对照农药苯甲酸苄酯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卵的24h毒力表明,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卵LC50是13.33μg/cm2,毒力是苯甲酸苄酯的14.79倍;对伯氏生卡螨卵的LC50是18.10μg/cm2,毒力是苯甲酸苄酯的18.51倍。肉桂醛对两种螨卵的杀灭效果远优于对照农药。在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中分别测试了不同浓度的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24 h驱避作用。肉桂醛在浓度为2.46μg/cm3时,在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中对腐食酪螨驱避率分别为77.67%和18.67%。二者差异显着(P<0.05)。肉桂醛在浓度为4.92μg/cm3时,在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中对腐食酪螨驱避率分别为89.25%和21.65%。二者差异显着(P<0.05)。且驱避率呈现浓度依赖性。3丁香精油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作用采用熏蒸和触杀同时作用的方法测试丁香精油和丁香酚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毒力,结果显示丁香精油对腐食酪螨LC50是4.82μg/cm2,毒力分别是苯甲酸苄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2.22倍和7.42倍。丁香酚对腐食酪螨的LC50是4.49μg/cm2,分别是两种农药的2.14倍和7.97倍。丁香精油对伯氏生卡螨的LC50是9.36μg/cm2,分别是两种农药的2.01倍和7.37倍。丁香酚对伯氏生卡螨的LC50是8.16μg/cm2,分别是两种农药的2.31倍和8.45倍。丁香酚对伯氏生卡螨的杀灭效果远优于两种对照农药。确定丁香酚是丁香精油杀螨活性成分。采用密闭熏蒸实验和半开放触杀试验测试丁香酚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作用方式,结果显示密闭熏蒸的效果明显优于半开放触杀的效果,因此,丁香酚是通过蒸汽相对两种害螨起作用。熏法测定丁香酚和对照农药苯甲酸苄酯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卵的24 h熏蒸毒力表明,丁香酚对腐食酪螨卵LC50是32.78μg/cm2,毒力是苯甲酸苄酯的6.01倍;对伯氏生卡螨的LC50是38.89μg/cm2,毒力是苯甲酸苄酯的8.62倍。丁香酚对两种害螨卵的杀灭效果远优于对照农药。在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中分别测试了不同浓度的丁香酚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24h驱避作用。丁香酚在浓度为4.92μg/cm3时,在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中对腐食酪螨驱避率分别为85.84%和21.53%。二者差异显着(P<0.05)。丁香酚在浓度为9.84μg/cm3时,在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中对伯氏生卡螨的驱避率分别为75.69%和18.86%。二者差异显着(P<0.05)。且驱避率呈现浓度依赖性。4对螨体表面和组织细胞形态的影响体式显微镜图像显示,肉桂醛处理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成螨后体色黄,对照无色透明。肉桂醛处理后两种螨卵色黄、皱缩,对照组无色透明、饱满。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处理后的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体壁凹凸不平,对照组体壁光滑。透射电镜图像显示,处理后的伯氏生卡螨体壁表皮层纹理疏松,表皮层有絮状附着,该区域未见I型体腔细胞,体细胞有细胞核,但核仁与染色质模糊不清,其它细胞器呈空泡化不可见;对照组螨体体壁表皮层可见清晰致密的纹理,I型体腔细胞完整清晰,可清晰看到体细胞核内核仁(Nu)、染色质(Ch)、线粒体(M)、粗面内质网(RER)及滑面内质网(SER)等多种细胞器。5对螨体内酶的影响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受肉桂醛处理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活力都随时间推移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上表现为低于对照,说明肉桂醛对两种螨体内SOD和Ach E的活性具抑制作用。两种螨体内过氧化氢酶(CAT)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力都随时间推移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上表现为高于对照,说明肉桂醛对两种螨体内CAT和NOS活性具有促进作用。腐食酪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活力随时间推移主要表现为上升趋势,伯氏生卡螨GSTs的活力随时间推移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上两种螨GSTs的活性表现为处理组高于对照,说明肉桂醛对两种螨体内GSTs活性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明确了肉桂精油及其活性成分肉桂醛和丁香精油及其活性成分丁香酚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成螨及卵的毒性、熏蒸杀灭作用和驱避作用,二者均严重影响螨表皮层和主要保护酶活性。研究结果为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防治以及无公害植物源杀螨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茂海[7](2017)在《胡瓜钝绥螨与海氏桨角蚜小蜂对烟粉虱联合控害及集团互作研究》文中指出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重大入侵害虫,对农业危害十分严重,全世界每年因烟粉虱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大。对烟粉虱的防控人们一直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控措施,由于化学农药长期大量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烟粉虱抗药性日益增强,陷入抗药性猖獗和化学农药增量的恶性循环,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对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发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尤为重要,而筛选靶标害虫的高效天敌对建立有效的生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胡瓜钝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Oudermans))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繁殖替代猎物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 ovatus(Troupeau))室内大量快速繁殖技术、胡瓜钝绥螨人工饲料选配及冷藏技术进行研究;对胡瓜钝绥螨捕食烟粉虱时的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干扰反应以及与海氏桨角蚜小蜂种间竞争和集团内互作进行了研究探讨;最后,在室内和田间网笼中,对胡瓜钝绥螨和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Rose))对番茄植株上烟粉虱的联控作用进行了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胡瓜钝绥螨大规模生产为前提,以单位时间和单位重量饲料内椭圆食粉螨种群繁殖速率为标准,对可用于椭圆食粉螨大量快速繁殖的饲料进行改良,筛选出适合椭圆食粉螨室内快速繁殖的最适配方,主要成分为麸皮80%、玉米米糠10%、酵母粉5%、麦胚粉3%和2%蔗糖。在28±1℃、RH80±5%和L0:D24条件下,椭圆食粉螨取食该饲料后,10-30d期间单位重量饲料(1g)内椭圆食粉螨种群数量增加较快,在30d达最高峰(8713.33头/g)。试验结果表明,所选配方适于室内大量快速繁殖椭圆食粉螨。2.为了寻找可替代椭圆食粉螨用于胡瓜钝绥螨室内种群繁殖的人工饲料,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饲料营养的丰富度进行了改良,筛选出以柞蚕蛹组织液为动物性营养成分的适合胡瓜钝绥螨室内繁殖的胶状人工饲料(AD1)。在26±1℃、RH70±5%和16L:8D的条件下,胡瓜钝绥螨取食AD1后可正常完成发育,同时由卵发育至成螨需要6.4d,比以椭圆食粉螨为猎物时发育时间长0.4d;雌成螨总产卵量(27.9粒/雌)、日均产卵量(1.3粒/d/雌)和内禀增长率rm(0.1573)均较高,仅次于取食椭圆食粉螨处理(34.7粒/雌、1.5粒/d/雌和0.1875),试验结果表明,所选配饲料适合室内胡瓜钝绥螨试验种群的繁殖。低温冷藏对胡瓜钝绥螨寿命及繁殖力的研究表明,不同的低温和冷藏时间对胡瓜钝绥螨雌成螨的寿命和繁殖能力存在影响,6℃和8℃条件下冷藏4周以内,胡瓜钝绥螨具有较理想的存活率(>65%)和日产卵量(>1粒/d/雌)。3.首次根据Juliano(2001)提出的逻辑回归法系统的对胡瓜钝绥螨捕食各虫态烟粉虱的功能反应类型进行确定,并构建了功能反应方程。试验结果表明,胡瓜钝绥螨捕食各虫态烟粉虱时的功能反应均为Ⅱ型,并且胡瓜钝绥螨可捕食除成虫和4龄若虫以外的其他虫态烟粉虱,尤为喜好捕食烟粉虱卵和低龄若虫,各虫态胡瓜钝绥螨捕食烟粉虱同一虫态时的捕食能力依次为雌成螨>后若螨>雄成螨>前若螨,最佳捕食虫态为胡瓜钝绥螨雌成螨,其对烟粉虱卵、1龄、2龄和3龄若虫的日捕食量分别为8.5、5.2、3.0和2.1粒;功能反应方程为分别为Na=N0[1-exp(0.0980Na-0.0378T)]、Na=N0[1-exp(0.0997Na-0.0230T)]、Na=N0[1-exp(0.1407Na-0.0186T)]和Na=N0[1-exp(0.0986Na-0.0096T)];攻击系数分别为0.0378、0.0230、00186和0.0096;处置时间分别为2.5939、4.335、7.5653和10.2699h。此外,在同一寄主密度条件下,胡瓜钝绥螨的寻找效应随烟粉虱发育阶段的增长而降低,胡瓜钝绥螨雌成螨对烟粉虱卵的寻找效应最高,另外胡瓜钝绥螨种内干扰作用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强,雌成螨和雄成螨捕食烟粉虱卵过程中的干扰系数m为0.05740和0.4928,而自我干扰反应模型分别为E=0.0955P-0.05740和E=0.0675P-0.4928,而分摊强度I和胡瓜钝绥螨自身密度P建立关系模型分别为I=0.0545+0.717lgP和I=0.0438+0.6659lgP。4.为明确寄主生境对胡瓜钝绥螨和海氏桨角蚜小蜂种间关系和对烟粉虱控效的影响,对不同寄主密度和混合发育阶段寄主条件下,胡瓜钝绥螨和海氏桨角蚜小蜂的种间竞争互作关系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胡瓜钝绥螨和海氏桨角蚜小蜂共存于同一生境时存在竞争作用,寄主密度越低竞争越激烈,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胡瓜钝绥螨和海氏桨角蚜小蜂同时引入混合虫态烟粉虱生境中时,对1、2龄烟粉虱若虫具有较高的取食量,总致死量也最高。研究认为当胡瓜钝绥螨和海氏桨角蚜小蜂共存于同一寄主生境中时,胡瓜钝绥螨和海氏桨角蚜小蜂可权衡二者的捕食与寄生优势,并以此达到对烟粉虱的最佳控效。同时,实验结果表明,当被海氏桨角蚜小蜂寄生的烟粉虱若虫和未寄生的若虫共存时,胡瓜钝绥螨对二者的捕食无明显偏好,即捕食螨的捕食行为是无选择性的。当胡瓜钝绥螨处于混合龄期被寄生的烟粉虱若虫生境中时,如寄主密度较低,胡瓜钝绥螨的捕食无明显偏好,但随寄主密度增加,其对低龄烟粉虱若虫的偏好性增强,同时,捕食量也相应增加。5.为了明确胡瓜钝绥螨和海氏桨角蚜小蜂组合对烟粉虱的联合控效,在室内和田间网笼对其控效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单独释放胡瓜钝绥螨、单独释放海氏桨角蚜小蜂和胡瓜钝绥螨与海氏桨角蚜小蜂组合释放均可有效抑制烟粉虱若虫数量的增加。室内网笼试验结果表明,单独释放胡瓜钝绥螨时,对烟粉虱的防控效果随胡瓜钝绥螨种群数量的增加而上升,胡瓜钝绥螨与海氏桨角蚜小蜂联合释放可有效控制烟粉虱卵和若虫数量,并且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释放30d后,对烟粉虱卵和若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53%和97.5%;田间网笼结果表明,胡瓜钝绥螨与海氏桨角蚜小蜂单独释放和联合释放均可有效抑制烟粉虱种群数量,并且联合释放防效要好于单独释放防效,释放30d后,联合释放对烟粉虱成虫控效最高(84.68%)。田间释放2次捕食螨和寄生蜂可明显增加对烟粉虱的持续控害能力,第2次释放10d后对烟粉虱卵、若虫和成虫的防效均高于80%。

陶宁,洪勇,柴强,李朝品[8](2017)在《黄粉虫养殖饲料中发现粗脚粉螨》文中认为为了解粗脚粉螨的形态特征,本文采集了黄粉虫养殖盒中的饲料,并在镜下分离其中孳生的粉螨,依据文献方法制作螨类标本,于镜下观察并进行分类、鉴别。结果在黄粉虫养殖饲料中发现了粗脚粉螨,镜下观察发现虫体呈卵圆形,躯体上刚毛较细短,最长的2对刚毛位于躯体末端。雄螨足Ⅰ发达,膝节处明显增粗,使足Ⅰ弯曲,股节腹面有一明显的刺状突起。生殖孔位于足Ⅳ基节水平之间,肛门后缘有1对圆形的肛吸盘。雌螨较雄螨稍大,基本形态与雄螨相似,但其足Ⅰ没有雄螨发达,且在其股节腹面没有刺状突起。生殖孔位于足Ⅲ与足Ⅳ基节水平之间。结果表明黄粉虫养殖环境中发现了粗脚粉螨的孳生,应采取措施控制养殖过程中粉螨的孳生。

尚素琴,陈耀年[9](2017)在《巴氏新小绥螨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及其捕食作用》文中认为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的捕食能力,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和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 ovatus为猎物饲养巴氏新小绥螨,构建了巴氏新小绥螨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构建了雌成螨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显示,巴氏新小绥螨取食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后能完成整个生活史,平均世代为6.71 d,产卵前期、产卵期、日产卵量以及雌成螨寿命分别为2.89 d、19.13 d、1.79粒和26.44 d,与取食椭圆食粉螨后的各参数间均无显着差异。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为Holling Ⅱ型,在温度1628℃范围内,其攻击系数(a)、捕食能力(a/Th)、最大日捕食量(1/Th)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处理时间(Th)缩短;在28℃时日捕食量达到最高,为52.69条,处理时间最短,为0.019 d;当温度高于32℃时捕食量开始下降。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具有防治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潜力。

陈文捷,王康,许树俊,于芬芳,刘曼曼,孙恩涛[10](2017)在《分子标记技术在粉螨系统分类及遗传变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粉螨在分类地位上属于螨蜱亚纲、真螨总目和无气门亚目,是一大类微小的节肢动物,分布广泛,种类多样,是蛛形纲中数量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为复杂的类群。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是储藏物害虫以及重要过敏原。粉螨可以引起螨性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或螨性异位性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还能够通过非特异侵染的方式危害人类健康,如侵染皮肤引起粉螨性皮炎、皮疹;有的粉螨还对人畜具毒性作用、可以传播黄曲霉素

二、综合防治粉螨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防治粉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铅胁迫下椭圆食粉螨SO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椭圆食粉螨的研究概况
        1.1.1 椭圆食粉螨生物学特征
        1.1.2 椭圆食粉螨的研究现状
    1.2 昆虫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
        1.2.1 重金属危害
        1.2.2 昆虫对重金属的解毒机制
    1.3 昆虫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研究进展
        1.3.1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概述
        1.3.2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布及特点
        1.3.3 SOD基因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本研究的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椭圆食粉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及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2 椭圆食粉螨的处理与饲养
        2.1.3 椭圆食粉螨取材
        2.1.4 椭圆食粉螨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椭圆食粉螨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椭圆食粉螨的处理与饲养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3 椭圆食粉螨总RNA的提取
        3.1.4 cDNA第一链的合成
        3.1.5 椭圆食粉螨5'/3'RACE cDNA文库的构建
        3.1.6 椭圆食粉螨SOD基因全长的克隆
        3.1.7 三种SOD基因全长的获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1.8 椭圆食粉螨SOD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椭圆食粉螨AoSOD基因全长的克隆
        3.2.2 椭圆食粉螨AoSOD基因全长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 AoSOD的系统发育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椭圆食粉螨AoSOD在Pb~(2+)胁迫下的mRNA表达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椭圆食粉螨处理与饲养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椭圆食粉螨样品的收集
        4.1.4 总RNA提取
        4.1.5 cDNA合成(用于荧光定量)
        4.1.6 RT-qPCR引物设计
        4.1.7 Pb~(2+)处理下AoSOD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检测
        4.1.8 荧光定量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椭圆食粉螨RT-qPCR的熔解曲线与溶解峰
        4.2.2 不同浓度Pb~(2+)胁迫下AoSOD的表达研究
        4.2.3 不同发育阶段AoSOD的表达研究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不要“螨”不在乎——螨虫,蛛形动物里的大家族(论文提纲范文)

螨虫大家族
螨虫会飞吗?
螨虫会造成哪些危害?
如何防治螨虫?
螨虫亦可有大用处
后话

(3)马六甲肉食螨对豌豆修尾蚜及柑橘全爪螨捕食效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马六甲肉食螨的生态学及利用研究
        1.1.1 马六甲肉食螨的形态学特征
        1.1.2 马六甲肉食螨的生物学特征
        1.1.3 肉食螨的生态学及利用研究现状
    1.2 豌豆修尾蚜的防治研究
        1.2.1 蚜虫的形态学特征
        1.2.2 蚜虫的生物学特征
        1.2.3 蚜虫的防治方法
        1.2.4 蚜虫生物防治的研究现状
    1.3 柑橘全爪螨的防治研究
        1.3.1 柑橘全爪螨的形态学特征
        1.3.2 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方法
        1.3.3 柑橘全爪螨生物防治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马六甲肉食螨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效能
    2.1 材料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个体饲育器的制作
    2.2 实验与分析方法
        2.2.1 捕食功能反应实验
        2.2.2 捕食者个体间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实验
        2.2.3 马六甲肉食螨对豌豆修尾蚜的选择捕食作用
        2.2.4 软件使用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 马六甲肉食螨不同螨态对猎物功能反应
        2.3.2 马六甲肉食螨自身密度的干扰试验
        2.3.3 马六甲肉食螨对豌豆修尾蚜不同虫态的选择性
第3章 马六甲肉食螨对柑橘全爪螨捕食效能的探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螨源
        3.1.2 个体饲育器的制作
    3.2 实验方法
        3.2.1 捕食功能反应实验
        3.2.2 捕食者个体间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实验
    3.3 数据分析方法
        3.3.1 功能反应
        3.3.2 捕食者个体间的干扰反应
        3.3.3 软件使用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马六甲肉食螨对猎物功能反应
        3.4.2 马六甲肉食螨自身密度干扰试验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与讨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选育及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等钳蠊螨研究进展
    1.2 昆虫(螨)的抗药性机理
        1.2.1 多功能氧化酶
        1.2.2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2.3 羧酸酯酶
    1.3 螨类抗药性的发展
        1.3.1 乙酰辅酶A羧化酶
        1.3.2 螨类生长抑制剂
        1.3.3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
        1.3.4 线粒体电子传递抑制剂
    1.4 害螨的抗药性治理
        1.4.1 加强害螨抗性监测
        1.4.2 合理使用药剂
        1.4.3 利用综合防治和其他措施相结合
    1.5 联苯肼酯研究进展
    1.6 线粒体复合体Ⅲ研究进展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第3章 等钳蠊螨对椭圆食粉螨的捕食功能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供试螨源
        3.1.1.2 主要工具
        3.1.2 方法
        3.1.2.1 等钳蠊螨人工饲料的配制
        3.1.2.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等钳蠊螨对椭圆食粉螨的功能反应
    3.3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选育及生态适合度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供试螨源
        4.1.1.2 主要工具和化学试剂
        4.1.2 方法
        4.1.2.1 等钳蠊螨敏感品系饲养
        4.1.2.2 等钳蠊螨的安全性评价
        4.1.2.3 等钳蠊螨生物测定
        4.1.2.4 等钳蠊螨抗性筛选方法
        4.1.2.5 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品系交互抗性测定
        4.1.2.6 柑橘全爪螨雌成螨的毒力测定
        4.1.2.7 捕食功能反应实验
        4.1.2.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联苯肼酯对等钳蠊螨和柑橘全爪螨的毒性选择指数
        4.2.2 抗性筛选结果
        4.2.3 不同药剂对等钳蠊螨成螨的毒力
        4.2.4 交互抗性测定
        4.2.5 等钳蠊螨抗性和敏感品系对柑橘全爪螨卵和雌成螨的捕食量
        4.2.6 等钳蠊螨敏感品系对柑橘全爪螨卵和雌成螨的功能反应
        4.2.7 等钳蠊螨抗性品系对柑橘全爪螨卵和雌成螨的功能反应
    4.3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等钳蠊螨细胞色素b基因克隆与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主要材料
        5.1.1.2 主要试剂
        5.1.2 方法
        5.1.2.1 总RNA提取
        5.1.2.2 cDNA的合成
        5.1.2.3 目标基因PCR
        5.1.2.4 切胶回收
        5.1.2.5 目标片段与载体的体外连接
        5.1.2.6 目标基因转化
        5.1.2.7 单头螨DNA提取
        5.1.2.8 细胞色素b点突变检测
        5.1.2.9 增效试验
        5.1.2.10 数据分析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等钳蠊螨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
        5.2.2 等钳蠊螨细胞色素b基因同源性分析
        5.2.3 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的比对
        5.2.4 增效剂对联苯肼酯的增效作用
    5.3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1.2.1 总RNA提取
        6.1.2.2 等钳蠊螨转录组的高通量测序
        6.1.2.3 等钳蠊螨基因表达谱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等钳蠊螨总RNA提取
        6.2.2 测序结果及组装
        6.2.3 功能注释
        6.2.4 表达差异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等钳蠊螨抗性靶标及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螨源
        7.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7.1.3 方法
        7.1.3.1 药剂对敏感和抗性品系的处理
        7.1.3.2 总RNA提取
        7.1.3.3 cDNA的合成
        7.1.3.4 荧光定量PCR
        7.1.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代谢酶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7.2.2 P450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7.2.3 GST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7.2.4 Cytb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7.3 结论与讨论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及参研项目

(5)不同温度下马六甲肉食螨的生长发育与捕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捕食螨概述
    1.2 捕食螨生物学特性
        1.2.1 温度和湿度对捕食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捕食螨的越夏、越冬和滞育
        1.2.3 捕食螨的交配和生殖行为
        1.2.4 捕食螨的捕食虫谱及捕食功能
    1.3 捕食螨种群生命表研究技术
    1.4 捕食螨的人工大量繁殖
    1.5 立题依据
    1.6 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马六甲肉食螨生物学习性的观察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特征
        2.2.2 基本生物学习性
    2.3 讨论
第三章 温度对马六甲肉食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1 马六甲肉食螨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3.2.2 发育临界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
        3.2.3 马六甲肉食螨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模拟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温度对马六甲肉食螨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3.3.2 马六甲肉食螨的发育临界温度和有效积温
        3.3.3 马六甲肉食螨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模拟
    3.4 讨论
        3.4.1 马六甲肉食螨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3.4.2 商品化肉食螨的应用
第四章 马六甲肉食螨实验种群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温度对马六甲肉食螨实验种群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影响
        4.3.2 不同温度对马六甲肉食螨实验种群存活率的影响
        4.3.3 不同温度对马六甲肉食螨生殖力的影响
        4.3.4 不同温度对马六甲肉食螨生命期望值的影响
        4.3.5 不同温度对马六甲肉食螨繁殖值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不同温度条件下马六甲肉食螨对粗脚粉螨的捕食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2.1 捕食率分析方法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温度下马六甲肉食螨对粗脚粉螨的捕食率
        5.3.2 不同温度下马六甲肉食螨对粗脚粉螨的累积净捕食率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马六甲肉食螨的基本生物学
        6.1.2 温度对马六甲肉食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6.1.3 不同温度下马六甲肉食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
        6.1.4 高低温下马六甲肉食螨对粗脚粉螨的捕食率分析
    6.2 展望
        6.2.1 分析模型的优化
        6.2.2 温度胁迫
        6.2.3 捕食对象
        6.2.4 实仓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6)植物精油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粉螨的危害及防控研究进展
        1.1 粉螨及其危害
        1.1.1 屋宇环境中的粉螨
        1.1.2 储藏环境中的粉螨
        1.1.3 种植和养殖场所中的粉螨
        1.2 粉螨的防治
        1.2.1 物理防治
        1.2.2 生物防治
        1.2.3 化学防治
    2 植物精油防治害虫(螨)研究进展
    3 肉桂精油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4 丁香精油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5 腐食酪螨的危害及防治研究概况
    6 伯氏生卡螨的危害及防治研究概况
    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81种植物精油杀螨活性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粉螨
        1.1.2 供试地鳖虫
        1.1.3 供试药剂
        1.1.4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81种植物精油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成螨杀灭活性测定
        1.2.2 81种精油对中华真地鳖成虫杀灭活性测定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81种植物精油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成螨的杀灭活性
        2.2 81种植物精油对中华真地鳖的杀灭活性
    3 小结
第三章 肉桂精油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作用
    1 肉桂精油的提取和成分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超临界二氧化碳精油提取结果
        1.2.2 肉桂精油GC-MS成分分析结果
        1.3 小结
    2 肉桂精油和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毒力测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3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作用方式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熏蒸法对成螨的杀灭作用
        3.2.2 触杀法对成螨的杀灭作用
        3.2.3 熏蒸法对卵的杀灭作用
        3.3 小结
    4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的驱避活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的驱避效果
        4.3.2 肉桂醛对伯氏生卡螨的驱避效果
        4.4 小结
第四章 丁香精油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作用
    1 丁香精油的提取和成分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超临界二氧化碳精油提取结果
        1.2.2 丁香精油GC-MS成分分析结果
        1.3 小结
    2 丁香精油和丁香酚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毒力测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3 丁香酚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杀灭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熏蒸法对成螨的杀灭作用
        3.2.2 触杀法对成螨的杀灭作用
        3.2.3 熏蒸法对卵的杀灭作用
        3.3 小结
    4 丁香酚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的驱避活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丁香酚对腐食酪螨的驱避效果
        4.3.2 丁香酚对伯氏生卡螨的驱避效果
        4.4 小结
第五章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作用机理研究
    1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体表形态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体视显微镜观察肉桂醛对螨体形态的影响
        1.2.2 扫描电镜观察肉桂醛对螨体体表超微结构的影响
        1.2.3 透射电镜观察肉桂醛对螨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1.3 小结
    2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SOD活性的影响
        2.2.2 肉桂醛对伯氏生卡螨SOD活性的影响
        2.2.3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CAT活性的影响
        2.2.4 肉桂醛对伯氏生卡螨CAT活性的影响
        2.3 小结
    3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体内解毒酶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GSTs活性的影响
        3.2.2 肉桂醛对伯氏生卡螨GSTs活性的影响
        3.3 小结
    4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体内神经效应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NOS活性的影响
        4.2.2 肉桂醛对伯氏生卡螨NOS活性的影响
        4.2.3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AchE活性的影响
        4.2.4 肉桂醛对伯氏生卡螨AchE活性的影响
        4.3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81种植物精油杀螨活性筛选
        1.2 肉桂精油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作用
        1.2.1 肉桂精油提取和成分分析
        1.2.2 肉桂精油和肉桂醛对成螨熏蒸+触杀毒力结果
        1.2.3 肉桂醛对成螨熏蒸杀灭结果
        1.2.4 肉桂醛对成螨触杀杀灭结果
        1.2.5 肉桂醛对螨卵熏蒸毒力结果
        1.2.6 肉桂醛对成螨驱避效果
        1.3 丁香精油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作用
        1.3.1 丁香精油提取和成分分析
        1.3.2 丁香精油和丁香酚对成螨熏蒸+触杀毒力结果
        1.3.3 丁香酚对成螨熏蒸杀灭结果
        1.3.4 丁香酚对成螨触杀杀灭结果
        1.3.5 丁香酚对卵熏蒸毒力结果
        1.3.6 丁香酚对成螨驱避效果
        1.4 肉桂醛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作用机理
        1.4.1 肉桂醛对螨体体表和组织细胞形态的影响
        1.4.2 肉桂醛对螨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1.4.3 肉桂醛对螨体内解毒酶的影响
        1.4.4 肉桂醛对螨体内神经效应酶的影响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7)胡瓜钝绥螨与海氏桨角蚜小蜂对烟粉虱联合控害及集团互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烟粉虱及其天敌研究进展
    1.1 烟粉虱发生、分布与为害
    1.2 烟粉虱捕食性天敌研究进展
        1.2.1 捕食性天敌资源
        1.2.2 捕食性螨类—胡瓜钝绥螨
    1.3 烟粉虱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
        1.3.1 寄生性天敌资源
        1.3.2 寄生性天敌—桨角蚜小蜂研究概况
    1.4 昆虫群落中天敌间的联合应用
        1.4.1 集团内捕食作用
        1.4.2 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分类
        1.4.3 集团内捕食作用发生强度的限定因素
        1.4.4 集团捕食作用对害虫生物防治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目的意义
        1.5.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胡瓜钝绥螨人工饲养与低温冷藏
    2.1 不同饲料对椭圆食粉螨种群繁殖的作用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3 结果与分析
    2.2 胡瓜钝绥螨人工饲料的初步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生命表参数计算
        2.2.3 分析方法
        2.2.4 结果与分析
    2.3 低温处理对胡瓜钝绥螨存活及产卵量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分析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4.1 不同饲料对椭圆食粉螨种群繁殖的作用
        2.4.2 胡瓜钝绥螨人工饲料的初步研究
        2.4.3 低温处理对胡瓜钝绥螨存活及日产卵量的影响
第三章 胡瓜钝绥螨对烟粉虱的功能反应及种内干扰
    3.1 各龄期胡瓜钝绥螨对烟粉虱不同虫态的捕食功能反应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分析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2 胡瓜钝绥螨寻找效应与种内干扰效应试验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分析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胡瓜钝绥螨与海氏桨角蚜小蜂种间共存干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胡瓜钝绥螨与海氏桨角蚜小蜂种间竞争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寄主密度对胡瓜钝绥螨和海氏桨角蚜小蜂种间竞争的影响
        5.2.2 烟粉虱混合虫态对胡瓜钝绥螨和海氏桨角蚜小蜂种间竞争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胡瓜钝绥螨与海氏桨角蚜小蜂对烟粉虱联控评价
    6.1 胡瓜钝绥螨与海氏桨角蚜小蜂对烟粉虱联防室内试验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数据分析
        6.1.3 结果与分析
    6.2 胡瓜钝绥螨与海氏桨角蚜小蜂联合释放对番茄烟粉虱田间笼罩评价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试验方法
        6.2.3 数据处理方法
        6.2.4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3.1 室内评价
        6.3.2 田间网笼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8)黄粉虫养殖饲料中发现粗脚粉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标本制作
2 结果
    2.1 螨种鉴定
    2.2 粗脚粉螨形态观察
3 讨论

(9)巴氏新小绥螨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及其捕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巴氏新小绥螨逐日捕食量的测定
        1.2.2 巴氏新小绥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建立
        1.2.3 巴氏新小绥螨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的建立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巴氏新小绥螨的逐日捕食量
    2.2 巴氏新小绥螨实验种群生命表
        2.2.1 巴氏新小绥螨的生殖力
        2.2.2 巴氏新小绥螨的发育历期
        2.2.3 巴氏新小绥螨的生命参数
    2.3 巴氏新小绥螨的捕食功能反应
3 讨论

(10)分子标记技术在粉螨系统分类及遗传变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分类学研究
    1. 形态学分类
    2. 生化技术分类
二、分子标记技术
    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3.ISSR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4. 线粒体DNA (mt DNA) 分子标记
    5. 核糖体DNA (r DNA) 标记
三、结论

四、综合防治粉螨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铅胁迫下椭圆食粉螨SO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 朱佩佩. 南昌大学, 2020
  • [2]不要“螨”不在乎——螨虫,蛛形动物里的大家族[J]. 邹志文. 大自然, 2020(03)
  • [3]马六甲肉食螨对豌豆修尾蚜及柑橘全爪螨捕食效能的研究[D]. 殷家栋. 南昌大学, 2019
  • [4]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选育及抗性机制研究[D]. 潘琦. 西南大学, 2019(01)
  • [5]不同温度下马六甲肉食螨的生长发育与捕食研究[D]. 孙为伟. 南京财经大学, 2019(04)
  • [6]植物精油对腐食酪螨和伯氏生卡螨的作用研究[D]. 刘婷. 贵州大学, 2018(01)
  • [7]胡瓜钝绥螨与海氏桨角蚜小蜂对烟粉虱联合控害及集团互作研究[D]. 李茂海.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7)
  • [8]黄粉虫养殖饲料中发现粗脚粉螨[J]. 陶宁,洪勇,柴强,李朝品.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7(03)
  • [9]巴氏新小绥螨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及其捕食作用[J]. 尚素琴,陈耀年.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4)
  • [10]分子标记技术在粉螨系统分类及遗传变异中的应用[J]. 陈文捷,王康,许树俊,于芬芳,刘曼曼,孙恩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7(02)

标签:;  ;  ;  ;  ;  

粉螨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