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3沥青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

SZ-3沥青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

一、SZ-3型沥青表面活化剂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宾朋[1](2020)在《木质素碳材料的微观形貌调控及其在吸附和光催化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可再生且储量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并应用到环境修复方面。木质素被认为是自然界中储量最丰富且可再生的芳香化合物,工业木质素主要来源于制浆造纸工业以及纤维乙醇产业的副产物,来源广且廉价。木质素的碳含量高达60%,是一种理想的碳前驱体,且含有丰富的活性官能团如酚羟基、醇羟基、羧基、羰基等,木质素的结构和形貌易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整。因此,其作为碳前驱体还具有优异的灵活性和可设计性。以工业木质素作为碳源,制备具有高附加值的木质素碳基功能材料,并应用于含抗生素废水的处理,可实现工业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同时保护了环境,对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工业木质素为原料,通过调控木质素碳(LC)的微观形貌,并根据其微观形貌的特点作为碳基吸附剂材料或光催化剂载体材料,应用到模拟抗生素废水的处理中。首先,以钾化合物作为造孔剂,调控得到高比表面积的木质素基多孔碳(LPC),并阐明木质素的结构及微结构对其碳化活化的影响机理,研究LPC对水体中抗生素的吸附性能及机理。其次,利用碱式碳酸镁(BMC)作为模板剂,调控得到木质素基碳纳米片(LCN),作为硫化镉光催化剂载体,制备得到光催化性能良好的硫化镉/木质素基碳纳米片(Cd S/LCN)复合物,通过光降解彻底矿化水体中的抗生素。进一步调控木质素碳形貌得到一种具有开口结构的木质素基空心碳球(LHC),将其与环境友好的光催化剂氧化锌复合,得到光催化性能优异的氧化锌/木质素基空心碳球(Zn O/LHC)复合物,应用于抗生素的光降解。最后,综合二维结构和空心纳米结构的特点,调控得到超薄碳纳米片组成的木质素基花状碳(LFC),与氧化锌复合得到氧化锌/木质素基花状碳(Zn O/LFC)复合物,进一步提高对抗生素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主要结论如下:(1)以碱木质素和木质素磺酸钠为原料,选取KOH、K2CO3和KHCO3作为造孔剂,800?C条件下制备得到一系列的LPC。利用AFM、QCM-D、SEM、BET、TG、TG-MS等表征手段得出,AL亲水性基团较少,聚集严重且结构密实,KHCO3在AL热解前期释放大量气体,具有膨胀效应,促进其热解,有利于其活化造孔;LS亲水性基团多,结构疏松且延展,KOH在LS热解过程中抑制气体释放,具有稳定其微结构的作用,有利于孔道形成。因此,KHCO3活化AL和KOH活化LS可得到较高比表面积的LPC,分别可达到2084和2770 m2·g-1。以上述两种LPC作为吸附剂材料,用于除去水体中的抗生素磺胺二甲基嘧啶(SMT)。动力学模型分析表明,其对SMT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LSC-KOH具有更快的吸附速率。热力学模型及参数分析表明,其对SMT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拟合得到室温下最大单层吸附量分别为884.1和1012.6mg·g-1,且吸附过程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动态柱吸附和重复使用表明LPC具有实际应用潜力。对吸附机理进行推断,木质素碳与SMT之间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其中阳离子-π键为主要吸附作用力。(2)以木质素磺酸钠为原料,碱式碳酸镁作为模板剂,利用BMC的气相剥离和自模板作用,调控得到具有多孔结构且表面含氧基团较多的LCN。利用SEM、TEM、AFM、BET、Raman等表征手段对LCN进行表征,并推断其形貌形成机理。通过调节BMC的添加量可调控LCN的厚度,LS和BMC质量比为1:3时,得到的LCN-1:3厚度最小,约为9 nm,比表面积达到749 m2·g-1。进一步,通过原位生长的方法,把10 nm左右的Cd S颗粒均匀地负载到LCN-1:3,制备得到Cd S/LCN-1:3复合物。当LCN-1:3含量约为5%时,对SMT具有最高的光降解速率,约为纯Cd S的1.6倍。对其光催化增强机理进行分析得出,LCN-1:3的引入很好地抑制了Cd S纳米颗粒的团聚,增加光催化活性位点;另一方面,LCN-1:3和Cd S纳米颗粒间存在强的电子相互作用,促进Cd S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分离。而且,LCN-1:3的吸附性能对Cd S的光反应过程也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抑制其光腐蚀。(3)以酶解木质素为原料,球形的纳米氧化镁作为模板剂,通过挥发诱导自组装和碳化过程,调控得到具有开口结构且表面含氧基团较多的LHC。利用SEM、TEM、BET、Raman、XRD等表征手段对LHC进行表征,并推断其形貌形成机理。当EHL和Mg O的质量比为2:1,蒸发温度为90?C时,可以制备得到理想的LHC,其壁厚约为20nm,含有约70 nm左右的开口,比表面积可达到412 m2·g-1。进一步,通过原位生长的方法,把10 nm左右的Zn O颗粒均匀地负载到LHC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制备得到Zn O/LHC复合物。当LHC含量约为5%时,对抗生素环丙沙星(CPX)具有最高的光降解速率,约为纯Zn O的2.0倍。对其光催化增强机理进行分析得出,LHC的引入很好的抑制了Zn O纳米颗粒的团聚,增加光催化活性位点,同时,这种空心开口结构还可以使光在内部空腔发生多重光散射,促进光吸收;另一方面,碳壳与Zn O形成共电子体系,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分离,拓宽光吸收范围。除此之外,LHC的多孔结构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以捕获反应底物,提高光反应效率。(4)以酶解木质素为原料,片形的纳米氧化镁作为模板剂,通过挥发诱导自组装和碳化过程,调控得到超薄且表面含氧基团丰富的碳纳米片组成的LFC。利用SEM、TEM、BET、Raman、XRD等表征手段对LFC进行表征,并推断其形貌形成机理。当EHL和Mg O的质量比为2:1,蒸发温度为100?C时,制备得到理想的LFC,碳纳米片厚度约为4 nm,比表面积可达到827 m2·g-1。进一步,通过原位生长的方法,把10 nm左右的Zn O颗粒均匀地负载到超薄碳纳米片上,制备得到Zn O/LFC复合物。当LFC含量约为4%时,对SMT具有最高的光降解速率,约为纯Zn O的3.0倍。对其光催化增强机理进行分析得出,Zn O纳米颗粒均匀地负载到超薄碳纳米片上,极大地增加了光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同时,超薄碳纳米片组成的花状结构有利于光的透过以及多重光散射,促进光吸收;另一方面,高石墨化程度的碳纳米片可以促进Zn O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拓宽光吸收范围。除此之外,LFC还可以富集反应底物,提高光反应效率。

郭晨伟[2](2020)在《细集料吸湿特性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蜡添加剂类温拌沥青混合料(Warm Mix Asphalt,WMA)得益于其低碳、节能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但其水稳定性能一直备受关注,其中细集料的吸湿特性直接关系到WMA水稳定性能的好坏。针对WMA的水稳定性问题,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及粒径细集料的吸湿特性(吸水-失水规律),借助低温氮气吸附法研究细集料加热前、后微观孔径分布的变化,提出细集料中对水最敏感的粒径范围,采用搅动水净吸附法评价水敏感性细集料与沥青黏附性的变化,并建立黏附性与WMA水稳定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水敏感性细集料含水率的控制范围,对实际拌合工艺进行优化,为提高有机蜡温拌沥青路面的水稳定性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本文有机蜡添加剂选用Sasobit温拌剂,细集料选用石灰岩、玄武岩及钢渣。首先,通过室内设计吸水试验测试不同类型及粒径细集料在不同温湿条件下的吸水性能,分析不同类型及粒径细集料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比表面积与吸水规律关系,发现粒径在0.075mm0.3mm范围内比表面积下降幅度较大,而在0.6mm4.75mm范围内比表面积降幅较低,说明比表面积变化幅度在不同粒径间不统一,细集料越细,其变化幅度越大,直接影响细集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粒径细集料吸水能力排序为:0.075mm>0.15mm>0.3mm>0.6mm>1.18mm>2.36mm>4.75mm。其次,对不同类型及粒径细集料进行失水规律研究,通过低温氮气吸附法测试细集料失水前、后的孔隙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细集料在成型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同因素影响,表面孔径分布不均匀。通过对比细集料两种预处理方式下孔径分布发现,其中0.3mm细集料孔径分布变化最大,加热后其表面水分较难以散失,对水分最敏感。最后,基于搅动水净吸附法对0.3mm细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进行研究,建立集料-沥青黏附性与WMA水稳定性能之间相关关系,发现0.3mm细集料残留含水率由0.4%增加到0.6%时,其与沥青的黏附性发生突变,0.3mm细集料-沥青黏附性与WMA水稳定性呈线性关系,因此为了保证WMA在生产时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建议延长细集料烘干时间,使0.3mm细集料残留含水率在0.4%以内。

贺贺[3](2020)在《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文中研究指明多孔炭具有孔径分布易控、比表面积高和导电性好等突出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储能。煤焦油沥青是煤焦油经过蒸馏加工后的重质残留物,具有碳含量高、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是制备功能性炭材料的优质前驱体。本论文以煤焦油沥青作为碳源,通过化学活化、化学发泡等方法设计合成各种多孔炭材料,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进一步研究了多孔炭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对其电化学储能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煤焦油沥青为碳源,KOH为活化剂,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多孔炭材料。研究了活化条件对多孔炭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化温度为700℃,碱碳比为3:1时,多孔炭材料PPC-3具有相互贯通的3D网状多孔结构,且比表面积可达2583.8 m2 g-1。在1M H2SO4电解液三电极测试系统下,当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其质量比电容高达623.6 F g-1;当电流密度为100 A g-1时,其质量比电容为305.9 F g-1。2.以煤焦油沥青为碳源,(NH4)2SO4作为发泡剂和氮源,KOH作为活化剂,采用球磨混合、熔融活化制备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研究制备条件对多孔炭材料的表面形貌、结构、比表面积以及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化温度为700℃,碱碳比为2:1时,多孔炭材料NPC-2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636.928 m2 g-1)和丰富的氮含量(5.27%)。在6 M KOH电解液中,当电流密度为0.5 A g-1时,其质量比电容高达374.2 F g-1;当电流密度为100 A g-1时,其质量比电容仍保持为249.5 F g-1,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3.以煤焦油沥青为碳源,(NH4)2SO4为发泡剂和氮源,两者经过球磨混合、高温碳化直接制备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研究了(NH4)2SO4添加量对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的物理结构、化学组成以及储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H4)2SO4与煤焦油沥青的质量比为4:1时,氮掺杂多孔炭材料N-PPC-4的比表面积为581 m2 g-1,碳骨架表面的氮含量为3.67%。当电流密度为0.1 A g-1时,其可逆比容量为613.8mAh g-1,经过100圈后可逆比容量高620.2 mAh g-1;当电流密度为2 A g-1时,其可逆比容量为247.1 mAh g-1。

陈海燕[4](2019)在《老化对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低温水稳性影响》文中认为沥青路面凭借着优越的性能和行车舒适性,在高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中占很大的比重。但由于老化的存在使沥青路面的变形能力减弱,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网状裂缝,直接影响了道路的使用性能与寿命。因此,研究沥青混合料的老化性能,对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与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试验选用AH-70#沥青、AC-13型级配的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对其进行室内沥青胶浆老化、沥青混合料短期老化及沥青混合料长期老化试验。采用浸水马歇尔试验研究老化对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低温劈裂试验研究老化对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当试件浸水时间相同时,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和剩余强度比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这说明老化对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有影响。(2)当试件在同种老化状态下,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随着浸水时间的增长,其稳定度和剩余强度比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浸水时间影响着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浸水时间越长,其水稳定性越差。(3)在相同试验温度下,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劈裂抗拉强度、破坏劲度模量的曲线均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呈上升趋势,而破坏拉伸应变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越差。(4)试件在同种老化状态下,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劈裂抗拉强度、破坏劲度模量的曲线均随着试验温度的下降呈上升趋势,而破坏拉伸应变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温度的变化对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有影响。(5)从试验数据分析得到,短期老化状态对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影响最大,说明施工时拌合、铺筑阶段的老化最为快速、严重的阶段。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与拌和时间。图33 表21 参55

孙国翔[5](2019)在《木质素基沥青为前驱体活性炭的制备和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活性炭因为其具备高比表面积和高孔容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有毒物质的吸附中。目前使用的活性炭大多是以椰壳、煤炭和竹子等作为生产原料,然而生产出来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容并不高,吸附能力有限。本研究从工业废料资源再利用的角度出发,以造纸废液中提取出的木质素基沥青作为前驱体,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孔容的超级活性炭,并开展对苯蒸汽的动态吸附和静态吸附实验。首先探讨了活性炭的两种不同制备工艺,物理活化法和化学活化法,确定两种制备工艺下的最佳制备条件,分析对比其优劣性。其次,对制备所得活性炭开展苯蒸汽的动态吸附和静态吸附实验,探究活性炭对苯蒸汽的吸附行为和机理。在物理活化法中,采用正交实验分别对炭化温度、活化温度与活化时间三个不同实验参数进行探究,分析其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和收率的影响。分析可得:在炭化温度、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分别为700℃、850℃和60min的条件下,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最大,分别达到了339 m2·g-1和0.139cm3·g-1。在化学活化法中,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主要研究碱料比、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和总孔容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将碱料比、活化温度与活化时间设置为5:1、850℃以及60min时,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达到最大,分别为3652m2·g-1和2.35 cm3·g-1。为了探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对制备所得活性炭开展了对苯蒸汽的动态和静态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物理活化法制备得到的活性炭,动态苯吸附量较低,最高为11.76%,表现出较差的吸附性能。而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表现出了很强的吸附性能,动态苯吸附量最高达到了124.49%。这说明化学活化法要优于物理活化法。在静态苯吸附实验中主要研究化学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循环吸附/脱附性能,结果表明活性炭PAC-5-850-60的静态苯吸附量高达134.92%,在经过五次循环吸附/脱附后依然超过130.00%,这都远远超过三种市售活性炭的静态苯吸附性能。

王文奇[6](2018)在《新型有机降黏型温拌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等地区进一步修建公路是必然趋势。因为温拌沥青技术节能减排、对环境友好、延长施工的季节、适合高原地区的应用、扩大沥青混合料的应用范围,有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推广必要性。我国需要价格较低、性能较好的国产沥青温拌剂,更需要可以对沥青改性的温拌沥青改性剂。本文依托四川省教育厅项目“低碳环保沥青路面材料新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6ZB0164)、省部级学科平台课题“绿色节能的沥青路面材料研究及其工程应用”(项目编号:szjj2015—074)、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基金“基于节能减排的沥青路面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编号:15206569),分别以国产的有机降黏型的ACMP温拌改性剂、ACMP温拌改性沥青、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为研究对象,开展试验和理论研究。重点对沥青微观结构、纳观结构以及温拌机理、改性机理等基础理论开展研究,研究了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并研究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以及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温拌改性沥青路面进行寿命预测。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开展了国产新型的ACMP温拌改性剂、温拌改性沥青的性能试验,并与基质沥青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各项指标,确定了ACMP—1型、ACMP—2型和ACMP—3型温拌改性剂的内掺法的最佳掺量分别是8%、9%、15%。(2)针对我国目前温拌改性沥青基础理论研究还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采用扫描电镜、荧光电镜、原子力显微等仪器对ACMP温拌改性沥青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结合红外光谱、能谱分析、核磁共振谱等分析,对ACMP温拌改性沥青的分子结构、温拌机理和改性机理等基础理论进行研究。通过上述微观和纳观的手段,结合红外光谱、能谱分析、核磁共振谱,从表面微观和纳观、化学组分、分子结构、胶体结构类型、能谱等角度分析研究了该材料的温拌机理;从分散相、分子量、相容性、反应和交联、聚合物共混、胶体结构类型等角度研究了该材料的改性机理。通过研究ACMP温拌改性剂的降黏机理,分析阐述了温拌改性剂对沥青实现温拌的技术原理;通过研究ACMP温拌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分析了施工完成后提高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改性技术原理。(3)开展了以密实悬浮结构AC—13型为代表的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以及密实骨架结构SMA—13型为代表的两种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试验。采用ACMP—1型温拌改性沥青,对于通常比AC沥青混合料更难拌和的SMA沥青混合料,采用120℃的拌和温度,可以延长拌和时间至120s。基于工程经验分析、室内试验与理论研究,指出了确定ACMP—1型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的方法,通过实验室试拌和并调整拌和温度,该方法比黏度—温度曲线方法更为恰当。完成试验和理论研究,在此的基础上指出:综合研究后确定ACMP—1型温拌改性沥青在130℃140℃、ACMP—2型温拌改性沥青在110℃120℃、ACMP—3型温拌改性沥青在70℃80℃拌和混合料。通过开展冻融劈裂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等试验,研究并检验了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等路用性能。通过试验,验证了国产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部分指标,如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超过基质沥青的热拌的相同级配的混合料,性能与进口温拌沥青混合料相当。研究了新型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其强度增长的特点,并做了机制分析。(4)选择适用范围更广、性能较好的AC—13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采用UTM等试验设备,开展了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小梁试件疲劳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该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小梁的抗疲劳的性能,论证了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验证了ACMP温拌改性沥青AC—13型混合料的疲劳试验性能超过基质沥青的AC—13型混合料的试验数据,但不及SBS改性沥青AC—13型混合料的、橡胶改性沥青AC—13型混合料的以及温拌橡胶改性沥青AC—13型混合料的。(5)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使用MATLAB软件编制程序,结合路面变寿命设计理念,构建出了预测温拌改性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的方法。该方法切实可行,精度较高。(6)依托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路和实体工程,进行了ACMP且温拌改性沥青的成本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效益分析,验证了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和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该技术既可以对混合料实现温拌,还可以对沥青实现改性,有助于沥青混合料在低温地区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延长沥青路面寒冷季节的施工时间,还充分利用废旧材料,是一项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技术。

耿苇丹[7](2017)在《氧化镁模板法制备沥青基多孔碳及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环保的能源储存装置,又被称作电化学电容器,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优异循环稳定性和快速充放电等诸多优点,近几年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在超级电容器的结构组成中电极材料是其电容器电化学性能最关键的因素。煤沥青是焦炭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利用其碳化产率高、分子量低、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可将其制备成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本论文以煤沥青为碳源,分别研究氢氧化钾活化剂的混入方式及比例、氧化镁模板的加入和氮元素的掺杂对所制备碳电极材料结构的影响及电化学性能变化。首先,以煤沥青为碳源,KOH为活化剂,分别采用研磨法和浸渍法以及不同活化比例制备多孔碳材料。其中,用浸渍法制备的碳材料其表面均匀分散大量的孔洞,而用研磨法制备的碳材料表面则存在许多不规则的小孔及少量大孔,说明采用浸渍法更能够使沥青与KOH活化剂充分混合达到最大限度活化的效果。当活化比例为1:2时,用浸渍法制备的碳材料其比表面积最大,可达到1012m2g-1,平均孔径为2.68nm;在6mol/L的KOH电解液中,1A/g的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最高为331 Fg-1,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在20 A/g的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为240 F g-1,比电容率为72.5%,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可见,浸渍法是KOH活化剂混合沥青制备碳材料的最佳方式。其次,利用氯化镁与尿素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镁,将其热解产生氧化镁,以MgO为模板剂,混合沥青与KOH活化剂制备出兼具微孔、中孔及大孔的多级孔碳材料。该碳材料是由一层层薄片叠加而成,整体呈层状结构。当沥青/KOH为1:2,煅烧温度为800℃时,所制备的多级孔碳材料其比表面积可达1455 m2g-1,平均孔径介于4.93~6.55 nm之间,其比电容为290 Fg-1,电流密度增大到20 A g-1时,比电容还保持有250 F g-1,保持率可达到86%。双电极系统在碱性电解液与中性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略有不同,在电流密度为1Ag-1时,碱性电解液中碳材料的功率密度为493.2 W kg-1,能量密度为8.58 Wh kg-1;而在中性电解液中其功率密度为873.6 W kg-1,能量密度为 20.28 Wh kg-1。最后,以三聚氰胺为氮源,混合沥青、KOH活化剂和MgO模板制备氮掺杂多孔炭。考察不同活化剂用量和不同煅烧温度对碳材料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观察扫描电镜图可知,未活化碳材料由一层一层的薄片堆积而成,碳结构骨架上含有少量微孔;而经活化作用后的碳材料富含中孔及大孔,且孔与孔相通。当煅烧温度为700℃,KOH用量为0.4 g时,所得碳材料的比表面积为687 m2 g-1。在1Ag-1的电流密度下,其比电容值为290 F g-1。

郭艳[8](2016)在《锰基混合金属氧化物储能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两种典型的电化学储能装置,锂离子电池(LIBs)和超级电容器(SCs)因具有高的能源利用率、较高的能量和功率密度、长的使用寿命等特点成为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占据一席之地。一般而言,电化学储能装置是由三个重要的元件组成的:正极、负极和电解液。LIBs和SCs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极材料,因此,致力于对电极材料的研究以期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对实现高效电化学储能至关重要。在所有电极材料中,锰基氧化物因具有理论容量高、环境友好、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其较低的本征电导率以及严重的体积膨胀/收缩效应而容易引发电极膜粉化等问题,致使容量快速衰减、循环性能很差,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与单元金属氧化物相比,多元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此外不同金属之间的互补和协同效应使其电化学性能有明显的改善。本论文从锰基混合金属氧化物出发,构建了纳米管状结构(NTS)、双层空心结构(DSH)、以及核-壳结构;研究了材料组成、形貌与结构特征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采用水热法和高温煅烧处理合成了钴-锰混合氧化物纳米管(Co-Mn-NTS),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制备其它的锰基混合金属氧化物,比如镍-锰(Ni-Mn-NTS)、铜-锰(Cu-Mn-NTS)和锌-锰(Zn-Mn-NTS)。这四种样品均具有相似的纳米管状结构,管壁由超薄纳米片构成。探讨了Co-Mn-NTS样品在LIBs和SCs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Co-Mn-NTS电极材料具有高的充放电容量以及较优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利用金属甘油酸盐作为模板通过水热法和高温煅烧处理合成了粒度分布均一的锰基混合金属氧化物双层空心球。其中的钴-锰混合氧化物双层空心球在SCs中表现出较大的比电容、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将钴-锰混合氧化物双层空心球作为正极、有序介孔炭CMK-3作为负极构建的非对称电容器,稳定的工作电压可以达到1.6 V,当功率密度为417.7 W kg-1时,能量密度高达37.1 Wh kg-1。利用炭纳米纤维(CNFs)作为基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CNF@钴-锰混合氧化物复合材料。炭纳米纤维表面包覆着一层致密的氧化物纳米片。复合材料在SCs中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在10 A g-1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0次循环以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6.9%。此外,当用作LIBs负极材料时,核-壳结构能够有效地改善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结构变化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可逆容量。将磺化沥青作为前驱体采用一步KOH活化处理合成了分级多孔炭(HPCs),研究了分级多孔炭在双电层电容器中的电化学性能。在水系KOH电解液中,当电流密度为100 A g-1时,质量比电容能够达到157 F g-1;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0次充放电循环以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8.4%。另外,分级多孔炭在水系中性Li2SO4和有机系TEA BF4/PC电解液中均表现出出色的电化学性能。

袁自能[9](2016)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热岛效应也越来越明显。热岛效应不仅吸收城市中的热辐射能量,产生大量氮氧化物,还会使城市空气质量下降。作为城市环境中单体建筑面积较大的城市道路,因自身的高吸热性,使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文中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用热阻集料替换天然粗、细集料,以减少路面内部热量传递,降低城市环境温度,进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并对采用这种材料的道路的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功能性及路用性能良好。

姜林妤[10](2015)在《高比表面积活性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处理VOCs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很早就开始关注挥发性有机物及其危害,它可以说是继SO、NO和氟里昂之后的又一焦点。工厂里的VOCs污染也很严重。研究吸附处理VOCs有实际意义。(1)以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二氧化碳或者氢氧化钾为活化剂,定向刻蚀造孔制备多孔碳。探讨预氧化温度和时间、碳化温度和时间、活化温度和时间、碱碳浸渍比对多孔碳孔径分布以及表面官能团的影响,并确定最佳组合活化条件。对比物理合成技术及化学合成技术得到样品的性质。多孔碳的最高比表面积为3400m2/g。向聚丙烯腈纤维加入KNO3加水搅拌混合,干燥之后取2g,在管式炉中设定程序升至240℃,称量得到的稳定化纤维,取碳碱质量比33%,在氮气气氛下由室温升到799℃,多孔碳的最高SBET为3825 m2/g。ACF吸附典型气态污染物toluene和n-hexane的速率较大。在不同工况下的吸附表明:提升温度,吸附量减小;升高VOC浓度和空速,VOC去除饱和时间变短。采用KOH最高产率是39%,CO2的最高产率是35%。(2)以工业煤制油沥青为原料,经过氢氧化钾活化制备超高比表面积的碳材料,研究制备条件(主要是碱炭比)对比表面积的影响,最高比表面积为3340 m2/g,此时得率为20%。研究了沥青基活性碳制备过程中各阶段样品的表面官能团的演变,FTIR图谱有利于了解制备过程的实质变化。分别研究吸附的工况条件对活性碳吸附醋酸乙酯能力的影响,并确定最优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碳对醋酸乙酯的最大吸附量为671mg/g。以上单组份动态吸附采用Yoon-Nelson模型拟合度很高,达到99%,而且吸附量和时间的关系采用准二级方程和班厄姆方程的拟合度较高。(3)实验配制一定比例的双组份混合气体,比较其在活性碳纤维上的竞争性吸附;甲苯与活性碳纤维结合力强于n-hexane和aceticether;提高vapor含量,对污染物的去除干扰变得强烈;100℃原位氮气吹扫脱附表明,在45min能够达到96%脱附率,60min达到100%脱附率。且脱附在前10min会达到90%。(4)改性聚丙烯腈基活性碳纤维,以三聚氰胺、聚乙二醇2000和尿素为改性剂,研究改性之后的样品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量。

二、SZ-3型沥青表面活化剂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Z-3型沥青表面活化剂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木质素碳材料的微观形貌调控及其在吸附和光催化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素的概述
        1.1.1 木质素的结构和性质
        1.1.2 工业木质素的种类
        1.1.3 木质素的高附加值应用
    1.2 碳基吸附剂材料概述
        1.2.1 吸附分离原理
        1.2.2 碳基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碳基光催化剂材料概述
        1.3.1 光催化性能增强原理
        1.3.2 碳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不同微观形貌的木质素碳的制备及应用
        1.4.1 木质素基多孔碳的制备和应用
        1.4.2 木质素基碳球的制备和应用
        1.4.3 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的制备和应用
        1.4.4 木质素基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和应用
        1.4.5 木质素基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
        2.2.1 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分析
        2.2.2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
        2.2.3 扫描电镜(SEM)测试
        2.2.4 透射电镜(TEM)和能量色散X射线谱(EDX)测试
        2.2.5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2.2.6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2.8 拉曼(Raman)光谱测试
        2.2.9 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测试
        2.2.10 热重(TG)和热重-质谱联用(TG-MS)测试
        2.2.11 光致发光(PL)光谱测试
        2.2.12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测试
        2.2.13 光电化学表征
    2.3 木质素的碳化实验
    2.4 吸附性能测试
        2.4.1 静态吸附实验
        2.4.2 动态柱吸附实验
        2.4.3 抗生素浓度测定
        2.4.4 吸附剂材料的重复使用
    2.5 光催化降解性能测试
        2.5.1 光催化降解实验
        2.5.2 抗生素浓度测定
        2.5.3 光催化剂材料的重复使用
        2.5.4 降解液中总有机碳的测定
        2.5.5 降解中间体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木质素基多孔碳的制备及其作为吸附剂的研究
    3.1 引言
    3.2 木质素基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3.2.1 木质素基多孔碳的制备
        3.2.2 木质素基多孔碳的结构表征
    3.3 木质素的结构及微结构对其碳化活化的影响机理分析
        3.3.1 木质素的结构及微结构表征
        3.3.2 木质素碳化活化过程分析
        3.3.3 木质素的结构及微结构对其碳化活化的影响机理
    3.4 木质素基多孔碳的吸附性能研究
        3.4.1 吸附动力学研究
        3.4.2 吸附热力学研究
        3.4.3 热力学参数计算
        3.4.4 动态柱吸附研究
        3.4.5 重复使用性能
    3.5 吸附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的制备及其作为CdS光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4.1 引言
    4.2 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4.2.1 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的制备
        4.2.2 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的结构表征
        4.2.3 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的形成机理
    4.3 CdS/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4.3.1 CdS/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的制备
        4.3.2 CdS/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的结构表征
    4.4 CdS/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4.4.1 Cd S/木质素基碳纳米片对SMT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4.4.2 CdS/木质素基碳纳米片的光催化性能增强机理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木质素基空心碳球的制备及其作为ZnO光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5.1 引言
    5.2 木质素基空心碳球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5.2.1 木质素基空心碳球的制备
        5.2.2 木质素基空心碳球的形成机理
        5.2.3 木质素基空心碳球的形貌影响因素分析
        5.2.4 木质素基空心碳球的结构表征
    5.3 ZnO/木质素基空心碳球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5.3.1 ZnO/木质素基空心碳球的制备
        5.3.2 ZnO/木质素基空心碳球的结构表征
    5.4 ZnO/木质素基空心碳球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5.4.1 Zn O/木质素基空心碳球对CPX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5.4.2 ZnO/木质素基空心碳球的光催化性能增强机理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木质素基花状碳的制备及其作为ZnO光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6.1 引言
    6.2 木质素基花状碳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6.2.1 木质素基花状碳的制备
        6.2.2 木质素基花状碳的形成机理
        6.2.3 木质素基花状碳的形貌影响因素分析
        6.2.4 木质素基花状碳的结构表征
    6.3 ZnO/木质素基花状碳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6.3.1 ZnO/木质素基花状碳的制备
        6.3.2 ZnO/木质素基花状碳的结构表征
    6.4 ZnO/木质素基花状碳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6.4.1 Zn O/木质素基花状碳对SMT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6.4.2 ZnO/木质素基花状碳的光催化性能增强机理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细集料吸湿特性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基本性能
    2.1 有机蜡温拌剂
    2.2 沥青
    2.3 集料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类型及粒径细集料吸湿特性研究
    3.1 不同类型及粒径细集料吸水特性研究
        3.1.1 试验原理与条件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不同类型及粒径细集料失水特性研究
        3.2.1 试验原理与方法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不同类型及粒径细集料吸水-失水特性研究
        3.3.1 低温氮气吸附法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类型及粒径细集料孔隙结构研究
    4.1 氮气吸附法
        4.1.1 试验原理与方法
        4.1.2 典型低温氮气吸附等温线类型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不同类型及粒径细集料孔径分布
    4.3 孔隙结构对细集料吸水-失水特性的影响
        4.3.1 孔隙结构对细集料吸水特性影响
        4.3.2 孔隙结构对细集料失水特性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细集料吸湿特性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类型细集料与沥青黏附性评价
        5.1.1 搅动水净吸附法
        5.1.2 吸湿特性对细集料-沥青黏附性影响
    5.2 不同类型细集料吸湿特性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的影响
        5.2.1 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2.2 细集料吸湿特性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的影响
    5.3 细集料吸湿特性与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引言
    1.2 多孔炭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多孔炭材料
        1.2.2 多孔炭材料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
        1.2.3 多孔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
    1.3 煤沥青基功能炭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煤焦油沥青
        1.3.2 煤沥青基多孔炭材料
        1.3.3 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材料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
        1.3.4 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材料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主要仪器、原料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 多孔炭材料形貌和结构的表征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3 X射线衍射(XRD)
        2.2.4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2.6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2.7 元素分析(EA)
    2.3 多孔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3.1 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测试
        2.3.2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
3 化学活化法制备煤沥青基多孔炭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孔炭材料形貌表征分析
        3.3.2 多孔炭材料结构表征分析
        3.3.3 多孔炭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化学发泡耦合KOH活化制备氮掺杂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及其电化学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氮掺杂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氮掺杂多孔炭材料形貌表征分析
        4.3.2 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结构表征分析
        4.3.3 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化学发泡法制备氮掺杂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及其储锂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氮掺杂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氮掺杂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材料形貌表征分析
        5.3.2 氮掺杂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材料结构表征分析
        5.3.3 氮掺杂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材料电化学性能表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老化对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低温水稳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2 沥青混合料老化模拟试验设计
    2.1 试验用料的基本性能指标
        2.1.1 沥青
        2.1.2 集料
        2.1.3 纤维
    2.2 沥青混合料及配合比设计
        2.2.1 沥青混合料分类
        2.2.2 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组成类型
        2.2.3 配合比设计
    2.3 试验仪器
    2.4 老化模拟试验设计
        2.4.1 沥青胶浆老化模拟试验设计
        2.4.2 沥青混合料短期老化模拟试验设计
        2.4.3 沥青混合料长期老化模拟试验设计
3 老化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分析
    3.1 水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3.2 浸水马歇尔试验设计
        3.2.1 试验内容
        3.2.2 试验步骤
        3.2.3 剩余强度比的计算
    3.3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
    3.4 老化状态对试验结果影响分析
        3.4.1 老化状态对稳定度的影响
        3.4.2 老化状态对剩余强度比的影响
    3.5 浸水时间对试验结果影响分析
        3.5.1 浸水时间对稳定度的影响
        3.5.2 浸水时间对剩余强度比的影响
4 老化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分析
    4.1 低温性能的评价方法
    4.2 低温劈裂试验设计
        4.2.1 试验步骤
        4.2.2 劈裂试验指标计算
    4.3 低温劈裂试验结果
    4.4 老化状态对劈裂试验结果影响分析
        4.4.1 老化状态对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4.4.2 老化状态对破坏劲度模量的影响
        4.4.3 老化状态对破坏拉伸应变的影响
    4.5 试验温度对劈裂试验结果影响分析
        4.5.1 试验温度对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4.5.2 试验温度对破坏劲度模量的影响
        4.5.3 试验温度对破坏拉伸应变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木质素基沥青为前驱体活性炭的制备和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活性炭简介
        1.1.1 活性炭的活化方法
        1.1.2 活性炭的孔隙结构
        1.1.3 活性炭的吸附理论
        1.1.4 物理吸附的理论模型
    1.2 木质素和沥青简介
        1.2.1 木质素
        1.2.2 沥青
    1.3 沥青基活性炭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物理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及材料的性能表征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主要设备
    2.2 采用物理活化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2.3 以水蒸汽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的正交实验
    2.4 表征方法
        2.4.1 收率的计算
        2.4.2 正交实验的因素影响分析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正交实验
        2.5.2 制备工艺对活性炭样品比表面积的影响
        2.5.3 制备工艺对活性炭样品收率的影响
    2.6 小结
第3章 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及材料的性能表征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主要设备
    3.2 采用化学活化法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3.3 实验参数
        3.3.1 碱料比(活化剂与原料的质量比)
        3.3.2 活化温度
        3.3.3 活化时间
    3.4 表征方法
        3.4.1 比表面积
        3.4.2 元素分析
        3.4.3 扫描电镜(SEM)
        3.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4.5 热重分析(TGA)
        3.4.6 XRD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活性炭制备过程中不同工艺参数的影响
        3.5.2 元素分析
        3.5.3 扫描电镜
        3.5.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5.5 热重分析
        3.5.6 XRD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1.2 实验装置
    4.2 动态苯吸附实验
        4.2.1 测试条件
        4.2.2 测试流程
        4.2.3 测试结果:动态吸附量的计算
        4.2.4 动态苯吸附结果分析
    4.3 静态苯吸附实验
        4.3.1 静态吸附的条件
        4.3.2 静态吸附的步骤
        4.3.3 静态吸附量的计算
        4.3.4 静态苯吸附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新型有机降黏型温拌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有机降黏型温拌沥青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1.5.4 技术路线
        1.5.5 研究方法
第2章 有机降黏型温拌改性沥青材料特性与机理
    2.1 温拌改性剂及其测试分析
        2.1.1 新型国产沥青温拌改性剂基本情况
        2.1.2 新型国产沥青温拌改性剂性能与分析
    2.2 温拌改性沥青制备与性能试验
        2.2.1 试验材料
        2.2.2 温拌改性剂最佳掺量及其沥青性能检验试验
        2.2.3 温拌改性剂最佳掺量
        2.2.4 温拌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分析
    2.3 温拌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性对比及分析
        2.3.1 温拌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的指标对比
        2.3.2 温拌改性沥青的性能分析
        2.3.3 温拌改性剂的降黏温拌的效果分析
    2.4 温拌改性沥青与沥青的对比分析
        2.4.1 国产新型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温拌沥青
        2.4.2 国产新型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改性沥青
    2.5 ACMP温拌改性沥青微观和纳观尺度的研究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5.2 荧光显微镜
        2.5.3 原子力显微镜
    2.6 ACMP温拌改性沥青分子结构分析
        2.6.1 红外光谱分析
        2.6.2 能谱分析
        2.6.3 核磁共振谱分析
    2.7 ACMP温拌改性沥青的温拌机理和改性机理研究
        2.7.1 温拌机理
        2.7.2 改性机理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与机理分析
    3.1 试验材料和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
    3.2 温拌改性沥青密实悬浮结构材料试验过程及结果
        3.2.1 密实悬浮结构试验的材料
        3.2.2 密实悬浮结构材料试件制备与养生
        3.2.3 密实悬浮结构材料配合比设计
        3.2.4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70#基质沥青的混合料性能的对比分析
        3.2.5 水稳定性能试验研究
        3.2.6 高温性能试验研究
        3.2.7 低温性能试验研究
    3.3 温拌改性沥青密实骨架结构材料试验过程及结果
        3.3.1 加纤维的密实骨架结构材料试验
        3.3.2 不加纤维的密实骨架结构材料试验
        3.3.3 加纤维与不加纤维的密实骨架结构材料比较分析
        3.3.4 密实悬浮结构与密实骨架结构材料性能比较分析
    3.4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沥青的混合料的性能对比和分析
        3.4.1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的混合料
        3.4.2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温拌沥青的混合料
        3.4.3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橡胶改性沥青的混合料
        3.4.4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SBS改性沥青的混合料
    3.5 ACMP温拌改性沥青温拌的效果评价
    3.6 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强度增长机制
    3.7 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机理的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研究
    4.1 疲劳试验材料
    4.2 疲劳试验设备
    4.3 疲劳试验方案
        4.3.1 试验基本情况
        4.3.2 试验参数
    4.4 疲劳试验准备及试验过程
        4.4.1 试验准备
        4.4.2 试验过程
    4.5 疲劳试验结果
    4.6 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沥青的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对比分析
        4.6.1 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与基质沥青的热拌混合料
        4.6.2 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与SBS改性沥青的热拌混合料
        4.6.3 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与橡胶改性沥青的热拌混合料
        4.6.4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温拌橡胶改性沥青的混合料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灰色系统与变寿命设计理念预测沥青路面寿命
    5.1 灰色系统理论知识
        5.1.1 预测方法
        5.1.2 数列灰预测方法步骤
    5.2 灰色系统预测在沥青路面寿命预测中的应用
        5.2.1 灰色系统预测沥青路面寿命的程序框图
        5.2.2 灰色系统预测沥青路面寿命的算法
        5.2.3 计算实例及分析
    5.3 变寿命路面设计理念预测沥青路面寿命
        5.3.1 路面变寿命设计理念和等寿命设计理念的比较
        5.3.2 沥青路面各层次使用寿命
        5.3.3 变寿命设计理念的意义
        5.3.4 变寿命设计理念指导确定预防性养护时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国产温拌改性沥青工程应用及成本效益分析
    6.1 试验路
        6.1.1 试验路基本情况
        6.1.2 施工工艺
        6.1.3 技术检测分析与评价
        6.1.4 工程近况
    6.2 不同类型材料的工程应用
        6.2.1 密实悬浮结构材料应用
        6.2.2 密实骨架结构材料应用
    6.3 路用性能长期观测
        6.3.1 密实悬浮结构材料的路用性能
        6.3.2 密实骨架结构材料的路用性能
    6.4 应用方面的技术进步
        6.4.1 解决高原高寒地区施工困难的问题
        6.4.2 延长施工季节
        6.4.3 扩大沥青混合料运输距离
        6.4.4 沥青混合料利用率高
    6.5 成本效益分析与应用前景
        6.5.1 成本分析
        6.5.2 效益分析
        6.5.3 应用前景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7)氧化镁模板法制备沥青基多孔碳及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简介
        1.2.1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1.2.2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
        1.2.3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1.3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1.3.1 活性炭
        1.3.2 模板炭
        1.3.3 杂化和表面功能化碳材料
    1.4 沥青基碳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样品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样品的表征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3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5 X射线衍射(XRD)
        2.2.6 拉曼光谱(Raman)
    2.3 电化学测试
        2.3.1 循环伏安法(CV)
        2.3.2 恒电流充放电(GCD)
        2.3.3 电化学阻抗(EIS)
第3章 无模板法制备沥青基多孔炭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沥青基多孔碳电极材料的制备
        3.1.1 沥青基多孔炭的制备
        3.1.2 超级电容器电极的制备及组装
    3.2 不同活化方式制备多孔碳材料的表征测试及电化学性能分析
        3.2.1 氮气吸附脱附
        3.2.2 扫描电镜
        3.2.3 电化学性能分析
    3.3 不同活化比例制备多孔碳材料的表征测试及电化学性能分析
        3.3.1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3.3.2 XRD
        3.3.3 Raman
        3.3.4 SEM
        3.3.5 TEM
        3.3.6 电化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gO模板法制备沥青基多级孔炭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沥青基多级孔碳材料的制备
    4.2 沥青基多级孔碳材料表征测试分析
        4.2.1 氮气吸附脱附
        4.2.2 XRD
        4.2.3 Raman
        4.2.4 XPS
        4.2.5 SEM和TEM
    4.3 沥青基多级孔碳材料电化学性能分析
        4.3.1 循环伏安曲线
        4.3.2 充放电曲线
        4.3.3 倍率性能
        4.3.4 交流阻抗
    4.4 双电极系统电化学性能分析
        4.4.1 碱性电解液中双电极系统电化学性能分析
        4.4.2 中性电解液中双电极系统电化学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gO模板法制备氮掺杂多孔炭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5.2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表征测试分析
        5.2.1 XRD
        5.2.2 Raman
        5.2.3 氮气吸附脱附
        5.2.4 SEM和TEM
    5.3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电化学性能分析
        5.3.1 循环伏安曲线
        5.3.2 充放电曲线
        5.3.3 交流阻抗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锰基混合金属氧化物储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1.1.2 锂离子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
    1.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2.1 炭基材料
        1.2.2 锡基材料
        1.2.3 硅基材料
        1.2.4 钛基材料
        1.2.5 过渡金属氧化物
    1.3 超级电容器概述
        1.3.1 双电层电容器
        1.3.2 赝电容电容器
        1.3.3 非对称电容器
    1.4 形貌结构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1.4.1 纳米结构
        1.4.2 空心结构
        1.4.3 复合结构
    1.5 锰基氧化物在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1.5.1 锰基氧化物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中的应用
        1.5.2 锰基氧化物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1.6 课题的提出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2.1 原料和试剂
        2.1.1 原料的来源和性质
        2.1.2 化学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材料的制备
    2.4 材料分析与表征
        2.4.1 热重分析
        2.4.2 氮气吸附分析
        2.4.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
        2.4.5 X射线衍射分析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4.7 拉曼光谱测试
        2.4.8 红外光谱分析
    2.5 超级电容器的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2.5.1 电极制备
        2.5.2 三电极测试
        2.5.3 两电极测试
        2.5.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6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组装
        2.6.1 电极制备
        2.6.2 扣式电池的组装
        2.6.3 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锰基混合金属氧化物纳米管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的制备
        3.2.1 炭纳米纤维的活化处理
        3.2.2 CNF@锰基前驱体的制备
        3.2.3 锰基混合金属氧化物纳米管的制备
    3.3 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3.3.1 炭纳米纤维的形貌与晶体结构
        3.3.2 CNF@锰基前驱体的表征
        3.3.3 锰基混合金属氧化物纳米管的表征
    3.4 电化学性能研究
        3.4.1 Co-Mn-NTS在SCs中的电化学性能
        3.4.2 Co-Mn-NTS在LIBs中的电化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锰基混合金属氧化物双层空心球的制备和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的制备
        4.2.1 钴基甘油酸盐实心球的制备
        4.2.2 锰基氧化物双层空心球的制备
        4.2.3 CMK-3 的制备
    4.3 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4.3.1 钴基甘油酸盐实心球的表征
        4.3.2 钴-锰混合氧化物前驱体的表征
        4.3.3 钴-锰混合氧化物双层空心球的表征
        4.3.4 锰基氧化物双层空心球的表征
        4.3.5 CMK-3 的表征与分析
    4.4 电化学性能研究
        4.4.1 Co-Mn-DHS的电化学性能
        4.4.2 CMK-3 的电化学性能
        4.4.3 非对称电容器电化学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NF@钴-锰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的制备
    5.3 CNF@钴-锰氧化物的表征
        5.3.1 形貌与晶体结构
        5.3.2 热失重分析
        5.3.3 孔道结构分析
    5.4 电化学性能研究
        5.4.1 CNF@Co-Mn-O在SCs中的电化学性能
        5.4.2 CNF@Co-Mn-O在LIBs中的电化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磺化沥青基分级多孔炭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的制备
    6.3 材料的表征
        6.3.1 X射线衍射分析
        6.3.2 红外分析
        6.3.3 热重分析
        6.3.4 拉曼光谱测试
        6.3.5 孔道结构分析
        6.3.6 形貌分析
    6.4 电化学性能研究
        6.4.1 分级多孔炭用于水系碱性EDLCs中的电化学性能
        6.4.2 HPC-1.5 用于水系碱性EDLCs中的电化学性能
        6.4.3 HPC-1.5 用于水系中性EDLCs中的电化学性能
        6.4.4 HPC-1.5 用于有机系EDLCs中的电化学性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专业名词缩写
致谢

(9)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材料及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1.1 原材料
    1.2 混合料级配设计
2 路面降温评价
    2.1 降温试验
    2.2 降温效果评价
3 路用性能评价
    3.1 水稳定性能评价
    3.2 低温性能
    3.3 高温性能
4 结论

(10)高比表面积活性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处理VOC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VOCs的危害及来源
    1.3 活性碳对VOCs的防治研究
        1.3.1 催化燃烧法
        1.3.2 活化光催化氧化法
        1.3.3 吸附法
    1.4 活性碳技术
        1.4.1 PAN基ACF的制备及吸附特性
        1.4.2 沥青基AC的制备及吸附特性
        1.4.3 吸附的动力学研究
    1.5 表面官能团的改性
        1.5.1 活性碳的浸渍改性
        1.5.2 其它改性方法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思路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设计思路及研究意义
第2章 PAN基ACF的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样品表征
    2.2 物理活化样品的表征
        2.2.1 优化制备条件
        2.2.2 ACF吸附甲苯的动态穿透曲线
    2.3 化学活化样品的表征
        2.3.1 PAN基ACF的表征
        2.3.2 优化制备条件
        2.3.3 预测模型及动力学拟合
        2.3.4 对甲苯的吸附测试
    2.4 固定床层参数
    2.5 小结
第3章 沥青基AC制备及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样品表征
    3.2 化学活化样品的表征
        3.2.1 沥青基AC的表征
        3.2.2 优化制备条件
        3.2.3 对醋酸乙酯的去除
    3.3 吸附行为的深度探讨
    3.4 小结
第4章 ACF吸附两组份气体
    4.1 Toluene和n-hexane的竞争
    4.2 N-hexane和vaper的竞争
    4.3 Toluene和ethylacetate的竞争
    4.4 脱附行为的探讨
    4.5 小结
第5章 ACF的改性
    5.1 实验器材与试剂
    5.2 改性ACF的制备与表征
        5.2.1 制备方法与步骤
        5.2.2 红外表征及吸附测试
        5.2.3 吸附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助活化剂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SZ-3型沥青表面活化剂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木质素碳材料的微观形貌调控及其在吸附和光催化领域的应用[D]. 张宾朋.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细集料吸湿特性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影响的研究[D]. 郭晨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煤焦油沥青基多孔炭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 贺贺.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4]老化对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低温水稳性影响[D]. 陈海燕.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5]木质素基沥青为前驱体活性炭的制备和吸附性能研究[D]. 孙国翔.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新型有机降黏型温拌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D]. 王文奇.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 [7]氧化镁模板法制备沥青基多孔碳及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D]. 耿苇丹. 黑龙江大学, 2017(07)
  • [8]锰基混合金属氧化物储能特性研究[D]. 郭艳. 天津大学, 2016(11)
  • [9]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分析[J]. 袁自能. 公路与汽运, 2016(01)
  • [10]高比表面积活性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处理VOCs的研究[D]. 姜林妤. 清华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SZ-3沥青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