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请假”上熟练观察言行

在“请假”上熟练观察言行

一、察言观色巧对“请假”(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涵[1](2018)在《福建合顺科技公司薪酬改进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福建合顺科技公司为国有集体企业,随着公司的发展,原有的全员框架式、缺乏激励特性的企业宽带薪酬体系已无法进一步激发员工的进取心,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更迭、用人成本上涨等因素给公司经营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本人通过EMBA学习,针对公司薪酬管理所面对的困境,依据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理论,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弗雷德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等理论,从公司员工的需求角度分析了原有薪酬体系的不足,明确了原有体系主要缺乏必要的职位评价和科学的薪资调整体系,不重视核心员工薪酬设计,不重视内在薪酬和福利作用,导致了绩效薪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按照福建合顺科技公司薪酬激励的原则和基本流程,提出了公司薪酬管理的改进策略,参照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弗罗姆和波特—劳勒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根据国有集体企业的特性和薪酬体系的元素,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将企业和企业内部部门转变成经济单位与市场主体,根据不同层级、不同工作性质,制定出多层级KPI的关键绩效薪酬改进策略,核定企业的薪酬总量以及进行内部薪酬的二次分配,部分员工由360度全面绩效考核方式改为关键任务考核方式,明确价值导向,使员工收入与贡献度挂钩,以解决国有制企业生产发展、员工成长、内在管理制度等问题,促进企业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武歆[2](2018)在《最后的路》文中研究指明一冬庞大的白色救护车、瘦小的白色孙妹瑛,被五彩缤纷的礼花、灰白色的鞭炮烟雾还有各种颜色的小汽车、电动车,节日般地拥堵在医院门口。可不是节日吗?今天是小年。还有七天就是除夕了。孙妹瑛悄无声息地躺在担架车上,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被,头部和脚下依然尚有很大的空当,身体短小得像是一个枕头。她闭着眼睛,随着外面的鞭炮声,嘴角下意识地抽搐。来了好多保安,吵吵嚷嚷地埋怨医院离小区太近,大声断言,以后不是医

邵雅恒[3](2016)在《他人情绪指向性对合作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决策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人的一生需要作出各种决策,情绪被认为是影响个体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既体现在对自我决策影响的“个体内效应”上,又体现在对他人决策影响的“人际间效应”上。本论文立足于情绪对个体决策影响的“人际间效应”方向,梳理总结了他人情绪对自我决策影响的主要理论解释以及此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群,并提出了他人“情绪指向性”的变量。本论文通过四个实验验证了他人情绪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效果会因情绪指向性的不同而产生不同效应;并发现人际距离变量对此效应产生了调节作用;此外,本论文首次探究了他人情绪互动对个体自我决策的影响。实验一、二拓展了他人情绪领域的研究思路,证明了他人情绪对自我决策的影响因情绪指向性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表现为个体对于情绪指向者的合作行为会受到情绪的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对于快乐情绪的指向者,被试对其合作性评价更好,并在接下来与其的合作中,表现出更高的合作程度;而对于愤怒和失望情绪的指向者,被试对其合作性的评价较低,并在此后的互动中表现出更低的合作性。但是对于情绪的表达者来说,个体对其的合作程度在不同情绪组组间差异是不显着的,此时,被试对其的合作行为主要受到其自身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表现为亲社会个体比亲自我个体有更高的合作性。基于实验一、二的研究思路,实验三进一步探究了人际距离变量如何影响他人情绪的人际间效应,结果发现,被试将近人际距离他人的快乐情绪指向知觉为更可靠,从而对其有更高的合作性评价和合作行为。不过此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没有单独考量人际变量本身对于他人决策的影响,也就无法分离出情绪影响的比重。实验四尝试探讨两人的情绪互动如何影响他人对其二人的合作性评价和行为。研究结果发现,对愤怒情绪回应以合作性的情绪比回应以不合作的情绪相比,虽然同样是愤怒情绪的指向者,会得到他人更高的合作评价,因而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此结论深化了实验一、二的结论,当情绪指向者没有提供情绪信息时,情绪观察者仅凭情绪表达者的情绪进行判断,但当情绪指向者也提供情绪信息时,观察者会综合两个情绪进行评价。但此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只考察了比较简单的情绪互动信息,现实生活可能遵循更为复杂的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本研究最后总结了此次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并反思了研究中出现的局限性和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梳理了思路。

张远波[4](2016)在《乱世兵患:1911-1935年川军与当地社会》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初期,华夏大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旧的推倒了,而新的为人所期盼的新秩序却并没有随之而来,中国进入了乱象纷呈的时期,“乱”成为民国社会的重要特征。民国的“乱”,集中反映在兵祸上。兵这一具有暴力属性的群体,走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心,犹如脱缰的野马,肆意妄为,酿成战乱兵祸。而偏安西南,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战事之频仍、战祸之惨烈,较其他省份尤甚。可以说,四川就是民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其兵灾连天又是民国兵患的一个放大。因此,选取四川作为考察对象,对于研究兵与民国社会具有示例作用。文章共分五个部分,来探讨民国四川兵与社会的关系,试图揭开乱世兵患的真面目。第一部分,先从全国的视角切入。从国家层面来看,由于清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兵”摆脱了传统社会遭轻视的地位,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力量。民国初期的四川,在全国处在一种边缘化的状态。这两个因素,是民国四川兵患的重要前提。民初四川的地方武装,是对四川清末编练的新军、四川保路同志军、蜀军政府所辖军队改编而成。当时的四川,由于人口膨胀,人均耕地减少,加之土地兼并严重,失地流亡农民数量大;城市破产失业人口庞大;在科举制度废除后,行伍也成为知识分子攫取财富和权力的新途径。这些条件,为四川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第二部分探讨影响川军发展的主要因素。南北之争中川军首鼠两端,在南北势力之间巧于腾挪,获得较大发展。几个阶段的大规模混战,各军实力互有消长,就整体而言,川军规模日益扩大。通过驱逐滇、黔等外省军队,四川军事力量在本土的发展具有了合法性。同时,川军首领通过各种手腕,将川人治川变为川军治川,进一步加强了对本省的军事控制。纵观四川军事集团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与地域相关的乡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第三部分阐述川军的构成方式与素质。川军主要是通过血缘、地缘、业缘扩充实力。同时,以学缘为主要纽带组成派系,在斗争中合纵连横,互相勾结。一些军阀还在军中设有小组织,以加强对人员的控制,使军队呈现出浓厚的帮派化、私人化色彩。从主要将领和下层官兵两个层面分析,川军的素质较低。军事首领们的出生、受教育程度、升迁之途,决定了他们的眼界、才能和追求较低;而下层官兵的主要动机是养家,素质差,战斗力低下。第四部分重点分析四川军阀的养兵之道。四川庞大的军队,加之战事繁多,自然需要大量的军饷。当时的军饷主要来自四方面,即田赋、盐税、烟税和其他杂税。军阀们田赋预征严重,盐税、烟税极尽盘剥之能事,其他苛捐杂税也是名目繁多,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第五部分主要分析兵与当时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防区制这一具有典型封建割据色彩的制度,对民国四川社会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当时四川匪患严重,又与兵患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兵与袍哥、团练既互相利用,又彼此斗争,构成了四川社会的独特景观。最后对四川军阀统治时期有限的社会建设进行了客观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现实等多角度多侧面考察川政统一前川军与四川社会的关系,探讨兵患的深层次因素,对于把握兵这一特殊群体的属性、认识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深化研究民国兵与社会的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李淑梅[5](2016)在《教育人生:一位民族中学女教师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对民族学校教师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民族学校教师发展与课程改革、专业成长、角色意识等方面的关系,而较少关注民族学校教师个体的生存或生命状况。本研究以广西某民族中学一位女教师苏雪的教育人生为研究对象,以叙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汲取了已有研究成果中优秀的叙事方式,并融合了“空间叙事”和“复调叙事”两种新的叙事方法,对苏雪老师的教育人生从教育梦想、教育理念、教育艺术、教育成效、教育个性、教育管理、家庭教育等几个方面去叙说、解释和研究,并又在了解和记录苏雪老师个人生活史和专业成长史的基础上将其人生哲学归纳为“爱、美、真、力”四点,以此又辐射开来为其教育人生做更深层次的解读。该研究从全面的视角去关注和研究民族中学教师的教育生活,呈现出其丰富的生命经验,表现了教育研究深深的教育关切和浓浓的人生关怀。

魏聪[6](2016)在《我是一个行动者—幼儿园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化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积极的自我建构。幼儿园被视为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人们大多将视线聚焦于儿童被社会化,但很少去关注和欣赏作为幼儿园生活主角的他们的积极参与及自我构建。本研究基于新童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将童年视作一种“存在”,将儿童看作一个儿童。采用人种志的研究方法,以观察和访谈为主要手段,试图通过儿童的眼睛勾勒出真实的幼儿园日常生活,展示儿童的思考与智慧、力量与行动,凸显儿童作为积极行动者的社会角色。本研究以一名幼儿一年的托班生活为时间跨度,以幼儿园的活动地点为空间范围,并且根据幼儿的感性体验逻辑与学界的理性思考逻辑,从空间生活、时间生活、常规生活以及人际互动等维度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成人为其规划的封闭式、定点式的空间中,他体验着空间的好与坏,通过“守卫与拓殖”努力进行构建;在成人为其设定的精确化、碎片化的时间里,他感受着时间的长与短,在“遵守与延长”中进行斡旋博弈;在成人为其设置的标准化、精细化的规则下,他体验着规则的方与圆,或遵守或规避或违抗;在师幼互动中,面对老师要求风格的严与松,他选择了不同的进退方式,随“师”应变;在同伴交往中,根据幼儿象征资本的强与弱,他采取了不同的攻守策略,因“伴”而异。通过对真实情境中原汁原味事件的呈现,无论从该幼儿的所思所想,还是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够诠释幼儿是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积极行动者这一角色。从个体的意义上而言,每一位幼儿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从群体的意义上来说,不同的主角却有着同一个角色——积极的行动者,他们体验着并构建着。

刘丰[7](2015)在《90后员工的沟通与激励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增无减,而如今在劳动力市场上,在各个层次的人力之中,90后已经逐渐成为了主力军,开始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一边是企业的“用工荒”,一边却是90后员工的不断“闪辞”,这种局面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企业的用工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2012年开始劳动力的总量却开始下降。随着90后的员工大量的进入劳务市场,并逐渐成为各个领域主要人力的情况下,他们的流失率却高企,这便客观放大了招工难的问题。90后作为职场新人,流失率在各个年龄段中一直高居榜首。如何留住他们,让他们与企业共成长,这是每个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TF公司直面问题,决定选取沟通与激励这两个切入点,来对90后的管理进行探索,目的是要提高公司的综合管理水平,并为其他公司提供借鉴。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来进行论证。本论文的布局如下:首先,本文解析了研究的背景,并引用大量文献剖析了针对90后管理的现有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路线与方法。其次,本文引用了较多文献,针对90后员工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了90后的群体特点。再次,本文介绍了TF公司90后员工的沟通与激励方法。先简介了TF公司,再引用文献说明他人提出的各类方法,最后提出根据TF公司实践总结的方法。接着,本文介绍了TF公司90后员工的沟通管理实例。通过案例说明如何使用TF公司提出的方法,以及效果如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享对沟通的管理:心理咨询服务、员工的纪律管理、员工的入职管理、员工的离职管理、内部沟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再下来,本文介绍了TF公司90后员工的激励管理实例。同样是通过案例验证TF公司提出的方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展开TF公司对激励的管理:薪酬福利激励、侧重精神激励、职业生涯规划、满足工作自主化需求、让员工在工作中成长。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认为要管理好90后,应先了解他们的群体特征,才能找到恰当的沟通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此外,必须要找到契合90后这个新世代的、有创新性的激励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出他们的斗志和实现梦想的激情。而企业如果能够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将他们的青春梦想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连接起来,那么将会实现90后员工与企业的双赢局面。还有,对90后的沟通与激励管理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因为激励本身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手段来推进和实现,而良好的激励措施又反过来营造了更好的企业沟通氛围。本文查阅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参考文献,在此基础上解析了90后员工的群体特征。在分析TF公司90后沟通与激励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运用案例分析法,分别从沟通与激励两个方面分享了TF公司对90后的管理实践。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将相关理论有机的融入到了TF公司管理实践之中,增强了说服力。因此,本文对目前90后员工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当然,对90后的研究方兴未艾,未来对该课题的研究相信会更加“热”,而所有的研究都应该建立在对90后的群体特征分析之上。而研究的方向应该也很广,既可以从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入手,也可以从其他的管理问题切入。

刘京京[8](2015)在《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中学生作为一个新“群体”登上了教育历史的舞台,他们生动活跃地演绎出一幅充满无限活力的景图。这一时期,他们成为时尚潮流的引领者、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民众教育的启蒙者、进步思想的践行者。可以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时代变迁的进程。学生生活史是教育生活史的重要构成,通过全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呈现中学生的生活样态,力图实现以小见大,管窥整体教育状况的效果。中学生生活史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还原原生态的教育景貌,另一方面则为当今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些许的历史镜鉴。导论部分重点探讨了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并对相关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勾勒出“学生生活史”及“中学教育”等主题的学术史脉和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试图对全文做出宏观性概述。第一章“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从教育制度变革及文化变迁的视角,探源与呈现中学教育的萌芽、定制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中学生生活的迹象转变,进而发现政治、文化与教育的互联、互约、互进的复杂关系。第二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课堂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力图从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及灵动多彩的教学方法,展示课堂学习的原动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集中在图书馆、自习室内,有的则自寻“光源”之地。中学生面临着临时考试、日常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多重考验。不同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为争夺荣誉而发奋,有的则抱有六十分主义。为了应对多种考试,便出现了开夜车、罢考、作弊等现象。此外,从“升学与就业”的问题介入,深入揭示并分析了中学生受到的社会抵拒和约束。第三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首先从宏观上呈现中学生的经济生活,既有富贵子弟的华奢,也有贫寒子弟的窘迫。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而言,除了紧衣缩食之外,则通过争获各种奖励资助、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中学生除了在校着整齐划一的校服之外,有的则勇于尝试新式装扮,甚至引领着时尚界潮流。学生在校既可自办伙食,成立膳食委员会,亦可自购菜蔬亲自烹食,还可以通过自带、叫外卖等途径改善伙食。因办学水平不一,导致学生居住环境良莠不齐,但他们都要受到管理制度的各种规约。第四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主要分析了师生之间的亦师亦友之情,以及因教员水平、学校管理等因素而爆发的分庭抗争型的师生情感,同时亦有相互冷漠的平淡授受关系。学生之间既有互帮互爱型,亦有因利益冲突而生的矛盾竞争型。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婚恋观开始转变,自由恋爱的观念开始萌发。自由爱恋不仅表现在异性间的爱慕,也有同性以及师生间的爱恋。此外,学生经常产生异乡人的家乡思及胸怀国家的爱国情。第五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重点考察了争相设立的各种文体社团、学术社团、学生自治会等多样社团;各种增广见闻的游历参观、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以及回报社会的各种社会奔走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除此之外,为了调剂多彩生活,学生们经常聆听各种学术报告、演讲,以及寻逐各种消遣烦闷的娱乐活动。第六章,“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民国时期的中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群体,他们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军、震荡社会结构的新鲜力量以及革命运动的主体。同时,他们成为开社会风气之先的前驱者,其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生活潮流,加速了女性解放的步伐,演绎出生机盎然的学校风貌以及净化了社会风气。余论部分,主要对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进行历史审视,分析中学生上演历史幕剧的动因。同时,对学生生活史的研究做了几点尝试性的理论思考,以期为今后学生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些许的借鉴。

张晓玲[9](2014)在《跨文化上下级信任互动研究 ——以德国外派管理人员与中国员工的信任互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社会,信任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跨文化合作中,信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促进跨文化合作。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德国跨国企业进驻中国,德国外派管理人员与中国本土员工之间的跨文化合作日益频繁,而信任对于跨文化合作来说起到决定性作用。加之,德国外派管理人员与中国本土员工之间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上下级关系,因此二者之间的信任呈现出跨文化上下级信任的特点。鉴于此,本论文将跨文化上下级信任当做研究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在这一宗旨下,本论文致力于从跨文化交流视角来研究德国在华外派管理人员与中国员工之间的信任互动。其研究目标是通过德国在华外派管理人员与中国员工之间的信任互动来探讨跨文化信任的动态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定位为实证研究,选择质性研究方法作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同时,本论文的研究程序建立在信任主体之间的三大形象互动(自我形象、他者形象以及间接形象)基础之上,即通过形象互动来研究信任互动,因为形象体现了信任主体的主观现实世界,而这个主观现实世界指引着信任主体的信任行为。除了导论(第一章)和结束语(第七章)之外,本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理论基础(第二章)、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第三章)、研究结果呈现(第四章和第五章)以及研究结果讨论(第六章)。理论基础主要从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互动两个层面展开。在文化对比层面,本论文对比分析了中德信任文化、中德上下级信任文化的异同;在跨文化互动层面,首先对跨文化人际信任与跨文化交流的同质性进行了理论论证,其次在奥斯特洛和韦伯尔(Osterloh&Weibel)发展的上下级信任互动模型、维塔尔(Vittar)对跨文化人际信任的研究结果这两大理论基础上,归纳出跨文化上下级信任的互动模型。在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部分,首先介绍了质性研究方法的内容,同时阐明了选择质性研究方法的原因。其次介绍了整个研究过程:首先对14名德国在华外派管理人员以及14名中方员工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从中获取了一手的研究数据。在采访中,受访者记忆中的那些与信任相关的现实世界被唤醒,因此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研究数据对于信任互动来说是有价值的。其次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对转写好的数据进行了编码和提取。同时,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9.0软件对整个数据编码和提取过程进行了技术性的支持。对研究结果的呈现分别从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两个方面展开。首先,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信任互动都表现为七个层面的互动内容: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性格、人品、帮助与被帮助以及文化。其中,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属于业务层面的内容,而性格、人品以及帮助与被帮助涉及个人层面的内容。也就是说,七个互动层面又可以总结为三大互动层面:即业务、个人和文化层面。在积极互动中,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对能力的认可、坦诚、积极意义上的直接、直率、可靠、跨文化中间人等等;而对信任的消极互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对能力的怀疑、不坦诚、过于直接的批评、死板、不自信、不可靠、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自卑心理等等。本论文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基于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对研究结果的三大信任互动层面进行了评价,它们反映了跨文化上下级信任的特殊性:业务层面(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体现了德国外派管理人员与中方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个人层面(性格、人品、帮助与被帮助)说明了,非业务因素也可以促进工作领域的信任发展;而文化层面的互动展示了中德信任互动中的跨文化性。第二,在交流四层面都可以找到与信任互动相关的因素,从中可以推断出,不仅是言语层面的交流,非言语、附着言语以及超言语层面的交流也可以影响跨文化信任的互动。第三,对中德上下级信任互动的不对称性进行了评价,这种不对称性只可能发生在德国外派管理人员与中方员工的信任互动中,它主要由权力不对称和文化不对称两部分组成。权力不对称体现在工作能力和帮助与被帮助两个层面中。工作能力层面的信任互动由单方面的能力认可来推动:下属的能力必须由上级来评判,同时必须得到上级的认可。同时,帮助与被帮助层面的信任互动主要体现了处于强势地位的德方领导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中方下属的单方面帮助。在文化互动中,中方员工对德国文化的认知和好感程度远远高于德方上级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好感程度。此外,德方上级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相比之下,中国员工却一直受到文化自卑心理的影响。第四,从所有影响信任互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中可以概括出决定信任积极和消极互动的主要原因。其中决定信任积极互动的主要原因有:双方的跨文化中间人角色和坦诚、德方对中方能力的认可和帮助、中方的勤奋与包容,其中跨文化中间人是积极互动的首要原因;而影响信任消极互动的主要原因包括:中德双方的面子互动、德方过于直白的情绪宣泄、强烈的民族中心主义以及中方的信心缺失和被动,其中中德上下级面子互动中的偏差是导致信任消极互动的首要原因。诚然,工作能力是信任互动的第一层面,能力认可是启动上下级信任互动的导火索,但是其他六个层面的互动也会对信任互动起到关键性作用。此外,七大层面的互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文化对中德上下级信任互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层面的互动,许多其他层面的互动因素也受到文化的影响。综上所述,无论是研究主题(跨文化上下级的信任互动)、研究程序(通过形象互动来探究信任互动)还是研究结果(如七个互动层面、交流四层面在信任互动中的作用、信任互动的不对称性以及信任积极和消极互动的主要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有的研究空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论文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刘健[10](2013)在《武则天形象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一位女皇,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不仅是一位争议颇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个性格鲜明、特征丰富的艺术形象。从史籍到文学再到影视作品,武则天形象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唐代就有各种各样关于武则天的传说,《隋唐嘉话》、《大唐新语》、《朝野佥载》等笔记中都有大量关于武则天的记载。在这些文人笔下,武则天被罩上了神秘的光环,但相对于明清时期种种妖魔化的书写而言,这些记载还比较客观,在批评其酷政的同时,武则天还拥有皇家的威严和神秘,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唐代以后,武则天成为史家关注的热点,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述,这些史书大肆宣扬了她的狐媚惑主、大逆不道、“牝鸡司晨”、残忍无道以及秽乱宫闱等等,因此,史家笔下的武则天形象多是负面的。在这个时期的诗歌、戏曲、佛经中也有关于武则天的描述,也出现了不同面目的武则天形象。明清时期,武则天形象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在明清小说中武则天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人物,在《隋唐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武则天外史》、《如意君传》、《镜花缘》、《狄公案》等小说中,武则天拥有着迥异而复杂的形象。小说家在塑造武则天形象时,大多着眼于她的残忍、荒淫和嗜杀,突出了她的政治野心,因此,武则天基本上是以“中淫外酷”的负面形象出现的。小说家削弱了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的政治才能、远见卓识,淡化了她的历史功绩,将这一形象妖魔化或神化,在前人的基础上,小说家更加强了对武则天“牝鸡司晨”、“狐媚惑主”和“淫秽宫闱”的诋毁和道德批判。在明清戏曲和文人笔记中武则天也有着鲜明的形象,作者立场不同,对武则天也有着不同的评价。清代以后,武则天形象的传播更为广泛,形象也更加多变。从史籍到小说、戏曲,再到影视,武则天形象呈现出越来越多复杂的特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作者个人思考痕迹。在不断演变中,随着武则天形象呈现于光影,更加魅力永存。武则天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文学艺术长廊中的鲜活形象,在男权话语中她又是一个长期被歪曲的形象。从武则天形象自身的女性特征出发,从性别视角考察,这一形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察言观色巧对“请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察言观色巧对“请假”(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合顺科技公司薪酬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经济学领域中的薪酬理论研究
        2.1.1 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2.1.2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
    2.2 管理学领域的薪酬理论研究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2.2.2 过程激励型理论
第三章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发展现状及分析
    3.1 公司简介
    3.2 公司及产品发展历程与分析
        3.2.1 公司的发展历程
        3.2.2 产品发展历程
        3.2.3 公司与产品的分析
    3.3 公司的经营现状分析
        3.3.1 产品状况
        3.3.2 项目背景情况
        3.3.3 合顺科技在线监测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3.4 合顺科技的战略选择和实施
        3.3.5 结论
第四章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分析
    4.1 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4.2 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和分析
        4.2.1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
        4.2.2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组织机构分析
        4.2.3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人力资源制度
    4.3 公司的招聘与配置
    4.4 公司的培训与开发
    4.5 公司的绩效管理
    4.6 公司的薪酬福利管理
    4.7 公司的劳动关系管理
第五章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薪酬管理问题及分析
    5.1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原有薪酬管理制度说明
    5.2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的薪酬管理存在问题
    5.3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原有薪酬管理制度问题分析
        5.3.1 物质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5.3.2 精神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薪酬管理的改进策略
    6.1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薪酬管理的改进策略
        6.1.1 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6.1.2 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规划
    6.2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多层级KPI的关键绩效薪酬改进策略
        6.2.1 根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核定薪酬总额
        6.2.2 根据收入类型情况实现公司部门工资切块调整
        6.2.3 各业务部门的个性化绩效策略
    6.3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的关键任务考核方式绩效策略
        6.3.1 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计提制绩效策略
        6.3.2 工程人员的工分制绩效策略
        6.3.3 技术支持人员的工分制绩效策略
        6.3.4 研发人员的研发工作成效制绩效策略
        6.3.5 生产人员的计件工资制绩效策略
        6.3.6 高端人才的协议工资制策略
    6.4 应用效果
第七章 福建合顺科技公司薪酬改进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转变领导观念
    7.2 转变企业文化和转变员工观念
    7.3 经费保障
    7.4 管理信息系统
    7.5 做好宣传和沟通工作
第八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最后的路(论文提纲范文)

(3)他人情绪指向性对合作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导论
    1. 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从个体内效应到人际间效应
    2. 他人情绪对自我决策影响的理论解释
        2.1 情绪即信息模型(EASI Model)
        2.2 反向评估理论(Reverse Appraisal Theory,RAT)
    3. 影响情绪人际间效应的因素
        3.1 情绪种类
        3.1.1 情绪种类的影响
        3.1.2 本研究涉及的情绪
        3.2 决策的社会情境
        3.2.1 不同情境对情绪人际间效应的影响
        3.2.2 合作情境及其研究范式
        3.3 情绪的指向性对情绪人际间效应的影响
        3.3.1 指向观察者
        3.3.2 指向他人
        3.4 其他影响因素
    4. 研究问题
二. 实验研究
    1. 实验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方法
        1.3.1 被试
        1.3.2 实验设计
        1.4 实验材料及程序
        1.5 结果与分析
        1.6 讨论
    2. 实验二
        2.1 研究口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3.1 被试
        2.3.2 实验设计
        2.4 实验材料及程序
        2.5 结果与分析
        2.6 讨论
    3. 实验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试
        3.3.2 实验设计
        3.4 实验材料及程序
        3.5 结果与分析
        3.6 讨论
    4. 实验四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试
        4.3.2 实验设计
        4.4 实验材料及程序
        4.5 结果与分析
        4.6 讨论
三. 总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社会价值倾向量表
致谢

(4)乱世兵患:1911-1935年川军与当地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难点
        (三) 创新点
    四、概念说明
第一章 川军:地域性军事力量的崛起
    一、国家视野中的兵与四川
        (一) 时代危局与兵之崛起
        (二) 四川——国中的异乡
    二、清末民初四川军事力量的形成与发展
        (一) 清末四川编练新军
        (二) 四川保路同志军
        (三) 蜀军
    三、川兵的来源
        (一) 破产失业者众多
        (二) 当兵:破产失业者的主要选择
        (三) 行伍:知识分子通向权利与财富的新途径
第二章 影响川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南北之争中的首鼠两端
    二、大规模的混战
    三、驱逐外省军队
    四、川人治川到川军治川
    五、川军与乡土文化
        (一) 传统文化中的地方情结的影响
        (二) 地域文化的重要影响
第三章 川军的结构与素质
    一、血缘、地缘、业缘
    二、学缘与派系
        (一) 速成系
        (二) 保定系
        (三) 军官系
    三、会社:川军中的小组织
        (一) 武德学友会与武德励进会
        (二) 学友互助社
        (三) 尚志社
        (四) 眉、保、浮、成同学会
    四、主要将领素质分析
        (一) 出身及发迹途径
        (二) 工于心计
        (三) 崇尚迷信
    五、兵的素质与追求
第四章 兵的豢养
    一、田赋征收
        (一) 田赋养兵缘起
        (二) 田赋盘剥深重
    二、盐税征收
        (一) 川滇黔三省军阀对川盐的争夺
        (二) 川军对盐税的掠夺
        (三) 盐税养兵的祸害
    三、烟税征收
        (一) 强迫种烟
        (二) 苛征烟税
        (三) 贩卖烟土
        (四) 烟毒之危害
第五章 兵与四川社会
    一、兵与防区制
        (一) 防区制的形成与消亡
        (二) 防区制的特点
    二、兵与匪患
        (一) 匪患严重
        (二) 匪患与兵患之关系
    三、兵与袍哥
    四、兵与团练
        (一) 军阀与团练的关系
        (二) 团练的祸害
    五、四川军阀统治下有限的社会建设
        (一) 建设内容
        (二) 建设特点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5)教育人生:一位民族中学女教师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
    二、方法的尝试
        (一) 从叙事到教育叙事研究
        (二)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 教育叙事研究的成果梳理
        (四) 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
    三、研究的思路与过程
        (一) 选择合作教师
        (二) 现场研究过程
        (三)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四) 几点说明
第二章 教育梦想:爱与感恩
    一、人要懂得感恩
    二、爱与被爱
    三、学会关爱与感恩
    四、感恩,让爱永恒!
第三章 教育理念:不可贫瘠精神土地
    一、我们要不要推崇国学?
    二、民族中学的家长
    三、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
    四、怎样进行性教育?
第四章 教育艺术:亲和与幽默
    一、苏雪老师的幽默
    二、苏雪老师的笑
    三、民族中学的招生
    四、和学生在一起
第五章 教育成效:育人、教学、研究与比赛
    一、我与“四大金刚”
    二、“苏式”教学
    三、课堂教学情境
    四、对有效教学的研究
    五、“获奖”的背后
第六章 教育个性:我心里很不想要这种考试制度
    一、“出人头地”的考试
    二、畸形的考试制度
    三、矛盾中的教育改革尝试
第七章 教育管理:无奈却认真的领导
    一、“无底”的教研任务
    二、话剧风波
    三、辞不了职的“完美主义者”
第八章 家庭教育:希望孩子快乐地成长
    一、“我和我妈一样都很快乐”
    二、七七的小升初考试
    三、“重点班”or“特尖班”?
第九章 作为教师:反思、批判与同情
    一、反思的心
    二、“撑伞”引发的讨论
    三、培训的四天
    四、教师是“弱势群体”
第十章 人生哲学与教育人生
    一、个人生活史
    二、专业成长史
    三、人生哲学
    四、对苏雪老师教育人生的解读
结语——无法结束的故事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是一个行动者—幼儿园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反思和追问——我是谁?儿童是谁?
        二、好奇和向往——幼儿园的生活是怎样的?
        三、坚持和探索——我该如何建构真实?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有关幼儿园日常生活与学校日常生活的相关文献
        二、有关社会化的相关文献
        三、有关儿童社会化的相关文献
        四、有关幼儿与幼儿园日常规则的相关文献
        五、有关幼儿与空间的相关文献
        六、有关幼儿与时间的相关文献
        七、有关幼儿与人际的相关文献
        八、思考和启示
    第四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内容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视角
        四、分析框架
        五、几点说明
第二章 空间与时间:破与立
    第一节 空间体验与构建
        一、空间重心的转移:从家庭到幼儿园
        二、体验:好与坏
        三、构建:坚守与拓殖
        小结
    第二节 时间体验与构建
        一、钟表时间的降临:作息时刻表
        二、体验:长与短
        三、构建:遵守与延长
        四、构建:谁的六一?
        五、构建:儿童的年龄
        小结
第三章 规则与自由:遵与违
    第一节 家庭原生态与幼儿园硬规则
        一、家庭原生态
        二、幼儿园硬规则
        三、规则实践与构建的空间——身体
    第二节 “政策”与“对策”
        一、教师的“政策”
        二、琦琦的“对策”
    小结
第四章 师幼互动:进与退
    第一节 遵守与挑战:对严慈并济的郝老师
        一、严要求,步步紧逼
        二、多遵守,尝试挑战
    第二节 接受与反抗:对亲切温柔的辛老师
        一、有要求,亦宠亦严
        二、有遵守,大胆反抗
    第三节 畏惧与无畏:对作为保育员的老师们
        一、照顾者兼教育者的袁老师:有要求,有遵守
        二、照顾者兼好玩伴的孙老师:少要求,少遵守
    第四节 无视与重视:对作为观察者的魏老师
        一、意外闯入“观察中”的琦琦
        二、互动之“无视”
        三、互动之“重视”
    第五节 原因分析
        一、权力与资本
        二、方式与风格
    小结
第五章 同伴交往:攻与守
    第一节 我们是好朋友:主动寻求平等型
        一、独宠一身的大姐姐——大乔
        二、舍近求远,主动交换
        三、平等互爱——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我们是好朋友吗:被动寻求平等型
        一、乖巧听话的好邻居——杨杨
        二、占据主动,对方“求和”
        三、反客为主——遇友情危机
    第三节 大胆去抢:主动寻求不等型
        一、愣头愣脑的小弟弟——石头
        二、主动出击,大胆去抢
    第四节 我的“坏”朋友:被动寻求不等型
        一、被动接受:你要打我,我就打你
        二、“战火”升级:我的地盘我做主
        三、童心是金:豆豆,我来帮你
        四、意外转折:我要跟豆豆交换
        五、时“战”时停:好朋友与“坏”朋友
        六、隔空相望:调整座位,重构格局
    第五节 原因分析
        一、象征资本
        二、方式与风格
    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反思
    第一节 结语:儿童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产物
        一、不同的主角:琦琦的幼儿园日常生活
        二、同一个角色:儿童是积极的行动者
    第二节 反思
        一、研究内容的反思
        二、研究方法的反思
        三、笔者自身的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90后员工的沟通与激励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沟通管理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2.2 激励管理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路线与方法
        1.4.1 本文研究的路线如图
        1.4.2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第2章 90后员工特征分析
    2.1 90后员工群体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2.1.1 政治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教育环境
        2.1.4 家庭环境
        2.1.5 西方影响
    2.2 90后员工的群体特点分析
        2.2.1 受教育程度较高,学习能力较强
        2.2.2 思维较活跃,极具创新意识
        2.2.3 自我中心,团队意识不强
        2.2.4 有冲劲,但承压能力及心理素质较差
        2.2.5 追求精神及物质的双重享受
        2.2.6 偏好及时满足
第3章 TF公司90后员工的沟通与激励方法
    3.1 TF公司简介
        3.1.1 TF公司概况
        3.1.2 TF公司组织架构
        3.1.3 TF公司90后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2 常见的沟通与激励方法
    3.3 TF公司沟通管理的方法
        3.3.1 注重听和说的艺术
        3.3.2 扫除障碍,高效沟通
    3.4 TF公司激励管理的方法
        3.4.1 以能力素质提升为导向的激励方法
        3.4.2 精神层面的激励方法
第4章 TF公司90后员工的沟通管理实例
    4.1 心理咨询服务
        4.1.1 实例背景
        4.1.2 实例分析
        4.1.3 解决方案
    4.2 员工的纪律管理
        4.2.1 实例背景
        4.2.2 实例分析
        4.2.3 解决方案
    4.3 员工的入职管理
        4.3.1 实例背景
        4.3.2 实例分析
        4.3.3 解决方案
    4.4 员工的离职管理
        4.4.1 实例背景
        4.4.2 实例分析
        4.4.3 解决方案
    4.5 内部沟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4.5.1 实例背景
        4.5.2 实例分析
        4.5.3 解决方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TF公司90后员工的激励管理实例
    5.1 薪酬福利激励
        5.1.1 实例背景
        5.1.2 实例分析
        5.1.3 解决方案
    5.2 侧重精神激励
        5.2.1 实例背景
        5.2.2 实例分析
        5.2.3 解决方案
    5.3 职业生涯规划
        5.3.1 实例背景
        5.3.2 实例分析
        5.3.3 解决方案
    5.4 满足工作自主化需求
        5.4.1 实例背景
        5.4.2 实例分析
        5.4.3 解决方案
    5.5 让员工在工作中成长
        5.5.1 实例背景
        5.5.2 实例分析
        5.5.3 解决方案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及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
    第一节 制度的变迁:中学教育的历史嬗变
        一、中学教育的萌芽
        二、中学教育的定制
    第二节 文化的变迁:中学生生活转变的时代土壤
        一、清末文化的变局以及中学堂的生活印象
        二、民国初期文化的变迁及中学生生活概貌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化运动及学生生活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一节 课堂学习:学校生活的主旋律
        一、双语并重的课堂教学
        二、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
        三、教与学的灵动多彩
        四、课堂学习的不同状态
    第二节 自主学习:纷繁多样的变奏曲
        一、图书馆生活的丰富体验
        二、自习室内的学习景观
        三、其他地点的多形式学习
    第三节 考试生活:不同考态样样观
        一、各种考试的多重考验
        二、学生应试的心态分析
    第四节 升学与就业:社会抵拒与约制
        一、升学与就业的两难境地
        二、升学与就业问题之影响
        三、升学与就业问题之原因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
    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学生生存的物质基础
        一、富贵子弟的华奢
        二、贫寒子弟的窘迫
        三、另辟蹊径的奋力求学
        四、求学成功的各方动因
    第二节 衣饰装扮:时尚追求的外显表征
        一、整齐划一的校服着装
        二、崇尚个性的装扮风格
    第三节 膳食生活:维系日常生活的营养源
        一、食堂里的多样态幕剧
        二、多种途径的伙食改善
    第四节 住宿生活:生活与文化的双重变奏
        一、不尽欢颜的住宿环境
        二、管理规范的宿舍制度
        三、住宿生活的多方影响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
    第一节 和谐与对抗的师生情
        一、亦师亦友型
        二、分庭抗争型
        三、平淡授受型
    第二节 互助与竞争的同学情
        一、互帮互爱型
        二、矛盾竞争型
    第三节 或明或暗的爱恋情
        一、中学生婚恋观及表现
        二、不同类型的婚恋表态
    第四节 孤寂浓厚的家国情
        一、异乡人的家乡思
        二、胸怀国家的爱国情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
    第一节 多样社团: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
        一、娱乐身心的文体社团
        二、培育才能的学术社团
        三、彰显权力的学生自治会
        四、其他形式的学生社团
        五、学生社团的价值审视
    第二节 实践活动:培养能力的历练场域
        一、增广见闻的各种游历参观
        二、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
        三、实践活动产生原因及影响
    第三节 社会服务:回报社会的先遣操练
        一、国难时期的社会奔走
        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
    第四节 其他活动:多彩生活的调节剂
        一、聆听学术报告与演讲
        二、排遣烦闷的多种娱乐
第六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中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一、中学生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队
        二、中学生成为震荡社会的新血液
        三、中学生成为革命运动的生力军
    第二节 中学生的多样生活改良了社会风貌
        一、中学生生活方式影响了生活潮流
        二、中学生生活观念加速了女性解放
        三、中学生校园生活活跃了学校风貌
        四、中学生服务生活改良了社会风气
余论
    一、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的历史审视
    二、学生生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9)跨文化上下级信任互动研究 ——以德国外派管理人员与中国员工的信任互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Inhaltsangabe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1.2 研究定位、目标和问题
    1.3 相关文献述评
        1.3.1 文化对比视角下的信任研究
        1.3.1.1 国外主要文献述评
        1.3.1.2 国内主要文献述评
        1.3.2 跨文化互动视角下的信任研究
        1.3.2.1 国外主要文献述评
        1.3.2.2 国内主要文献述评
        1.3.3 本土文化视角下的信任研究
        1.3.4 小结
    1.4 本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文化对比层面的人际信任
        2.1.1 文化与人际信任
        2.1.1.1 文化
        2.1.1.2 人际信任
        2.1.1.3 文化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2.1.1.4 小结
        2.1.2 中德信任文化对比
        2.1.2.1 词源文化对比:“信任”与“Vertrauen”
        2.1.2.2 中德信任观对比
        2.1.3 中德上下级信任文化对比
        2.1.3.1 中国上下级信任文化
        2.1.3.2 德国上下级信任文化
        2.1.3.3 中德上下级信任文化对比
        2.1.4 小结
    2.2 跨文化互动层面的人际信任
        2.2.1 跨文化交流中的人际信任
        2.2.1.1 跨文化交流
        2.2.1.2 跨文化人际信任的两难境地
        2.2.1.3 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人际信任
        2.2.2 跨文化上下级人际信任的互动模型
        2.2.2.1 上下级信任互动模型
        2.2.2.2 跨文化上下级信任互动模型
        2.2.2.3 对中德上下级信任互动的可能性探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
    3.1 研究方法
        3.1.1 总体研究方法——质性研究
        3.1.1.1 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
        3.1.1.2 质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
        3.1.1.3 选择质性研究方法的原因
        3.1.2 数据收集的方法——质性访谈
        3.1.3 数据分析的方法——扎根理论
        3.1.3.1 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
        3.1.3.2 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流程
    3.2 研究方案
        3.2.1 第一阶段:阅读文献、限定主题
        3.2.2 第二阶段:收集和整理数据
        3.2.2.1 预访谈
        3.2.2.2 正式访谈
        3.2.2.3 访谈转写
        3.2.3 第三阶段:数据分析、建立初步理论
        3.2.3.1 反复阅读数据
        3.2.3.2 分级编码
        3.2.3.3 撰写分析备忘录
        3.2.3.4 Nvivo9.0的技术支持
        3.2.4 第四阶段:补充资料、完善理论
        3.2.5 小结: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呈现(一):中德上下级信任的积极互动
    4.1 工作能力层面的积极互动
        4.1.1 德方自我定位并预支信任:“委派任务”
        4.1.2 中方解析上级的信任行为:根据工作能力判断你
        4.1.3 中方自我定位:“把自己事情做好”
        4.1.4 中方反思自我并回馈信任
        4.1.4.1 “可以被掌控”
        4.1.4.2 能力超越预期值
        4.1.5 德方解析下级的信任行为:出色完成任务
        4.1.6 德方反思自我并发出信任:领导重视能力
    4.2 工作态度层面的积极互动
        4.2.1 德方自我定位并预支信任
        4.2.1.1 坦诚相待
        4.2.1.2 尊重下属
        4.2.1.3 积极面对问题
        4.2.2 中方解析上级的信任行为
        4.2.2.1 坦诚相待
        4.2.2.2 尊重下属
        4.2.2.3 积极面对问题
        4.2.2.4 “严谨”
        4.2.3 中方自我定位
        4.2.3.1 坦诚相待
        4.2.3.2 宽容忍让
        4.2.3.3 “执行力强”
        4.2.3.4 “勤奋”
        4.2.3.5 积极面对问题
        4.2.4 中方反思自我并回馈信任
        4.2.4.1 坦诚相待
        4.2.4.2 “勤奋”
        4.2.5 德方解析下级的信任行为
        4.2.5.1 坦诚相待
        4.2.5.2 “宽容”
        4.2.5.3 “勤奋”
        4.2.5.4 “有礼貌”
        4.2.6 德方反思自我并发出信任:坦诚相待
    4.3 工作方式层面的积极互动
        4.3.1 德方自我定位并预支信任
        4.3.1.1 “直接”
        4.3.1.2 擅于倾听
        4.3.1.3 “幽默”
        4.3.1.4 “合作式的沟通方式”
        4.3.1.5 “三思而后行”
        4.3.2 中方解析上级的信任行为
        4.3.2.1 “有话直说”
        4.3.2.2 “第一时间回应我”
        4.3.2.3 踏实不冒进
        4.3.3 中方自我定位
        4.3.3.1 直截了当
        4.3.3.2 “换位思考”
        4.3.3.3 “以目标为导向”
        4.3.4 中方反思自我并回馈信任
        4.3.4.1 “直接”
        4.3.4.2 “善意的谎言”
        4.3.4.3 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安慰
        4.3.5 德方解析下级的信任行为
        4.3.5.1 “直接”
        4.3.5.2 通过拥抱拉近距离
        4.3.6 德方反思自我并发出信任:“积极意义上的直接”
    4.4 性格层面的积极互动
        4.4.1 德方自我定位并预支信任
        4.4.1.1 “真实”
        4.4.1.2 “喜欢批评”
        4.4.2 中方解析上级的信任行为:直率
        4.4.3 中方自我定位
        4.4.3.1 “直率”
        4.4.3.2 透明
        4.4.4 中方反思自我并回馈信任:“性格合拍”
        4.4.5 德方解析下级的信任行为
        4.4.5.1 “鼻子相配”
        4.4.5.2 批评意识强
        4.4.6 德方反思自我并发出信任:“喜欢批评”
    4.5 人品层面的积极互动
        4.5.1 德方自我定位并预支信任:“可靠”
        4.5.2 中方解析上级的信任行为
        4.5.2.1 “善良”
        4.5.2.2 “一碗水端平”
        4.5.3 中方自我定位
        4.5.3.1 “与人为善”
        4.5.3.2 “责任心”
        4.5.3.3 “以心换心”
        5.5.4 中方反思自我并回馈信任:“可靠”
        4.5.5 德方解析下级的信任行为:“保险柜”
        4.5.6 德方反思自我并发出信任:“像德国机器一样可靠”
    4.6 帮助与被帮助层面的积极互动
        4.6.1 德方自我定位并预支信任:雪中送炭
        4.6.2 中方解析上级的信任行为:给予支持与帮助
    4.7 文化层面的积极互动
        4.7.1 德方自我定位并预支信任:跨文化中间人
        4.7.1.1 “中间人”
        4.7.1.2 “学习中文”
        4.7.1.3 学习中国文化
        4.7.1.4 尊重中国文化
        4.7.2 中方解析上级的信任行为
        4.7.2.1 积极的德国印象
        4.7.2.2 “学中文”
        4.7.2.3 学习中国文化
        4.7.2.4 尊重中国文化
        4.7.3 中方自我定位:跨文化中间人
        4.7.3.1 “中间人”
        4.7.3.2 学习德国文化
        4.7.3.3 尊重德国文化
        4.7.3.4 对本民族充满自信
        4.7.4 中方反思自我并回馈信任
        4.7.4.1 外语好
        4.7.4.2 了解德国文化
        4.7.4.3 正视中国的发展
        4.7.5 德方解析下级的信任行为
        4.7.5.1 德语好
        4.7.5.2 了解德国文化
        4.7.5.3 跨文化妥协精神
        4.7.5.4 “文化培训师”
        4.7.6 德方反思自我并发出信任
        4.7.6.1 “桥梁作用”
        4.7.6.2 更加适应中国生活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果呈现(二):中德上下级信任的消极互动
    5.1 工作能力层面的消极互动
        5.1.1 中方自我定位: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自信
        5.1.2 中方反思自我:领导怀疑我的能力
        5.1.3 解析下级的行为:对自己不自信
        5.1.4 德方反思自我:不给中国员工更多改错的机会
    5.2 工作态度层面的消极互动
        5.2.1 德方自我定位并预支信任:“只关注负面的东西”
        5.2.2 中方解析上级的信任行为
        5.2.2.1 “德国人变懒了”
        5.2.2.2 不坦诚
        5.2.3 中方自我定位
        5.2.3.1 不够主动
        5.2.3.2 “不够坦诚”
        5.2.4 中方反思自我并发出信任:不够坦诚
        5.2.5 德方解析下级的信任行为
        5.2.5.1 不够主动
        5.2.5.2 不够坦诚
        5.2.6 德方反思自我并发出信任:“不够坦诚”
    5.3 工作方式层面的消极互动
        5.3.1 德方自我定位并发出信任:批评多表扬少
        5.3.2 中方解析上级的信任行为:太冲、太直接
        5.3.3 中方自我定位:没有反馈意识
        5.3.4 中方反思自我并回馈信任:“不走直线”
        5.3.5 德方解析下级的信任行为
        5.3.5.1 比在德国得到反馈难
        5.3.5.2 “爱面子”
        5.3.6 德方反思自我并发出信任:批评太直接、表扬太少
    5.4 性格层面的消极互动
        5.4.1 德方自我定位并发出信任
        5.4.1.1 “太死板”
        5.4.1.2 好为人师
        5.4.2 中方解析上级的信任行为
        5.4.2.1 “死板”
        5.4.2.2 “粗鲁”
        5.4.2.3 “高傲”
        5.4.2.4 好为人师
        5.4.3 中方自我定位:“不自信”
        5.4.4 中方反思自己并回馈信任:“精明得过了头”
        5.4.5 德方解析下级的信任行为
        5.4.5.1 “胆怯”
        5.4.5.2 “爱攀比”
        5.4.6 德方反思自我并发出信任
        5.4.6.1 “高傲”
        5.4.6.2 “死板”
    5.5 人品层面的消极互动
        5.5.1 中方解析上级的信任行为
        5.5.1.1 不透明
        5.5.1.2 “自私”
        5.5.2 中方自我定位
        5.5.2.1 “不安分”
        5.5.2.2 “相互拆台”
        5.5.3 中方反思自我并回馈信任:“不可靠”
        5.5.4 德方解析下级的信任行为:不诚实
    5.6 帮助与被帮助层面的消极互动:“不信任领导给我画的饼”
    5.7 文化层面的消极互动
        5.7.1 德方自我定位并发出信任:“德式道路是唯一正确的”
        5.7.2 中方解析上级的信任行为
        5.7.2.1 强烈的民族优越感
        5.7.2.2 “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
        5.7.2.3 不顾忌中国的政治敏感话题
        5.7.3 中方自我定位
        5.7.3.1 中国人单方面主动
        5.7.3.2 “崇洋媚外”
        5.7.4 中方反思自我并回馈信任:落后的中国
        5.7.5 德方解析下级的信任行为:中国的政治禁忌困扰我
        5.7.6 德方反思自我并发出信任:“外国人都是领导”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6.1 七大层面的信任互动
    6.2 交流四层面在信任互动中的作用
    6.3 互动的不对称性
    6.4 信任积极互动的主要原因
        6.4.1 共同贡献
        6.4.1.1 跨文化中间人
        6.4.1.2 坦诚
        6.4.2 德方贡献
        6.4.2.1 单向能力肯定
        6.4.2.2 单向帮助
        6.4.2.3 积极意义上的直接
        6.4.3 中方贡献
        6.4.3.1 勤奋
        6.4.3.2 包容
    6.5 信任消极互动的主要原因
        6.5.1 人际互动中的“面子”
        6.5.2 德方的负面作用
        6.5.2.1 过于直白的情绪宣泄
        6.5.2.2 强烈的民族中心主义
        6.5.3 中方的负面作用
        6.5.3.1 信心缺失
        6.5.3.2 被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研究成果与创新
    7.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一):外文文献
参考文献(二):中文文献
附录一:访谈同意书(中、德文版)
附录二:访谈提纲(中、德文版)
附录三:访谈数据编码表

(10)武则天形象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明代以前文史作品中武则天形象的演变
    第一节 唐代有关武则天的神话传说
    第二节 唐代文人笔记中的武则天
    第三节 史家叙事中的武则天形象
    第四节 其他文献中的武则天形象
第二章 明清文学中武则天形象的演变
    第一节 明清小说中的武则天形象
    第二节 明清戏曲、笔记中的武则天形象
    第三节 明清文献中武则天形象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 武则天形象在清代以后的演变和传播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中的武则天形象
    第二节 影视创作中的武则天形象
第四章 武则天形象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 跨学科研究下的典型个例
    第二节 文学艺术长廊中的鲜活形象
    第三节 性别视角下的接受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察言观色巧对“请假”(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合顺科技公司薪酬改进策略[D]. 张少涵.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2]最后的路[J]. 武歆. 红岩, 2018(03)
  • [3]他人情绪指向性对合作行为的影响[D]. 邵雅恒. 南京大学, 2016(10)
  • [4]乱世兵患:1911-1935年川军与当地社会[D]. 张远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5]教育人生:一位民族中学女教师的叙事研究[D]. 李淑梅. 广西民族大学, 2016(03)
  • [6]我是一个行动者—幼儿园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构建研究[D]. 魏聪.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7]90后员工的沟通与激励案例分析[D]. 刘丰.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8]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D]. 刘京京.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 [9]跨文化上下级信任互动研究 ——以德国外派管理人员与中国员工的信任互动为例[D]. 张晓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09)
  • [10]武则天形象演变研究[D]. 刘健. 陕西理工学院, 2013(07)

标签:;  ;  ;  ;  ;  

在“请假”上熟练观察言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