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蜗牛的研究和新种描述(腹足纲:肺螺:Stemeye)(英文)

川西北蜗牛的研究和新种描述(腹足纲:肺螺:Stemeye)(英文)

一、四川西北部巴蜗牛类研究兼一新种描述(腹足纲 :肺螺亚纲 :柄眼目 )(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徐阳[1](2019)在《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者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对罗霄山脉陆生贝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分布及区系等方面,并与其它地区陆生贝类区系进行了比较。同时,对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beta多样性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陆生贝类区系提供重要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野外采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记录了罗霄山脉陆生贝类共计129种及亚种(含9个未定种),隶属于1纲2亚纲4目22科45属。优势科为巴蜗牛科、拟阿勇蛞蝓科和环口螺科,分别为6属29种、4属22种和8属20种;优势种为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细钻螺(Opeas gracile)、扁恰里螺(Kaliella depressa)、光滑巨楯蛞蝓(Macrochlamys superlita)和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avida)。从分布来看,罗霄山脉17个研究区中的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最高,为19科31属66种,其次为八面山自然保护区和九岭山自然保护区,分别为12科20属35种和8科19属33种。2.物种区系相似性分析显示,17个研究区物种聚为三支。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单独聚为一支,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八面山自然保护区、九岭山自然保护区、铁丝岭自然保护区、桃源洞自然保护区和武功山自然保护区聚为一支,仙菇岩、新余蒙山、宜春飞剑潭、官山自然保护区、云居山自然保护区、万载竹山洞、隐水洞、清水岩、鲁溪洞和宜春酌江溶洞聚为一支。3.区系成分分析表明,罗霄山脉陆生贝类以东洋界种类为主,有88种,占总种数的68.22%;古北界种类6种,占总种数的4.65%;跨两界分布种类20种,占总种数的15.50%;广布种6种,占总种数的4.65%;未定种9种,占总种数的6.98%。4.罗霄山脉与其它地区陆生贝类区系比较发现,中国陆生贝类区系组成与地理位置一致,随着地理位置的南移,东洋界种类占比明显增加。5.对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beta多样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的β多样性分布格局主要是由物种周转决定。这表明对陆生贝类而言,这25个地区具有同样的保护优先级,应适当增加保护区数量,扩大保护面积以保护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多样性。大型陆生贝类和小型陆生贝类beta多样性分布格局存在显着差异。此外,降雨量和海拔对beta多样性分布格局存在显着影响。

赵一霖,刘健,姜科庆,祝明伟[2](2019)在《喀喇昆仑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指出右旋走滑的喀喇昆仑断裂(KKF)作为青藏高原的西部边界,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陆内变形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KKF北段全新世以来的活动特征存在争议。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观测,在喀喇昆仑断裂(KKF)的北段——新疆卡拉苏地区,对KK F及其两条分支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现今发育的冰水扇被右旋错断和冰水扇上分布羽列式T张破裂等指示KKF右旋走滑的证据。采集了KKF控制的浅冰水湖相沉积中贝壳的AMS14C样品,获得年龄分别为(5.20±0.03) ka、(5.61±0.03) ka和(9.95±0.04) ka。表明KKF北段晚全新世以来仍在活动,其右旋走滑速率约为3.7 mm/a,累计垂向滑移速率约为1.7 mm/a。据前人在KK F中部的研究成果,推测KKF北段在卡拉苏地区由南东往北西右旋走滑速率有增大的趋势。

李学珍[3](2008)在《神农宫扁角菌蚊Chetoneura shennonggongensis生物学、生态学及分子进化研究》文中认为洞穴昆虫对洞穴适应的特征表现为体色透明、视觉退化、感觉敏锐及代谢率低、发育历期长,是研究进化、动物地理的理想材料。神农宫扁角菌蚊Chetoneurashennonggongensis Amorim&Niu是首次报道的洞穴昆虫新种,属双翅目扁角菌蚊科,幼虫具有穴居、吐丝结网、捕食习性,但不发光。本文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神农宫扁角菌蚊生物学特性,根据其形态学及生物学,明确了该昆虫的分类地位。通过野外系统调查,研究了神农宫扁角菌蚊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揭示了其在洞穴食物网中的地位及影响幼虫种群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此外,采用16S rDNA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构建了洞穴扁角菌蚊13个种及其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树,探索了扁角菌蚊科昆虫的分子进化及亲缘关系;利用巢式-PCR技术检测发现神农宫扁角菌蚊体内存在荧光酶基因的同源片段,并同澳大利亚发光的扁角菌蚊、果蝇及萤火虫的荧光酶基因进行了同源性比较,主要结论如下:1)新种的形态学特征神农宫扁角菌蚊成虫具有的触角扁平的鞭节、两单眼的存在、退化的口器、胸部前上侧片具刚毛、侧背片无刚毛、第4径脉(R4)和第5径脉(R5)愈合(R4+5)等形态特征,是扁角菌蚊科Chetoneura属共有的特征,而神农宫扁角菌蚊成虫后胸背板上无粗壮的刚毛,中脉M1与M2愈合(M1+2),并与径分脉Rs有少量愈合,雄虫生殖刺突的端部没有刺,又是区别于该属其它种的特征。2)生物学特性神农宫扁角菌蚊一年发生一代。幼虫期较长,一般8-10个月,低龄幼虫存活率较低。幼虫栖居在黑暗潮湿的洞穴顶部,通过唾腺分泌大量垂直串珠状粘滞丝线,以捕食猎物。幼虫是唯一要取食的阶段,可以取食任何落入粘性丝网中的猎物,但优先捕食活的猎物或刚死的新鲜猎物。幼虫具有同类相食的现象。6月幼虫陆续化蛹,7月达到化蛹高峰期。幼虫化蛹后,蛹通过粘性的丝线悬挂,有垂直悬挂和水平悬挂两种方式。蛹历期短,一般6-7天,两性区别明显。成虫期短,雌虫较大,一般存活3-5天,雄虫细长,可存活5-7天。成虫口器退化、不取食,雌雄成虫一经相遇即可交配。雄虫可多次交配,雌虫只交配一次,交配后即可产卵。每只雌成虫平均产卵85枚。卵期约20-30天。3)生态学特性神农宫扁角菌蚊幼虫种群在洞穴中呈现典型的空间聚集分布,影响幼虫种群大小与分布的关键控制因子是相对湿度和洞穴水流pH值。此外,天敌洞穴盲蛛的捕食、真菌寄生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也对幼虫种群的分布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神农宫洞穴动物的系统调查,建立了洞穴食物网,表明神农宫扁角菌蚊属于食物网中的中等消费者,主要以飞行性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在野外也有同类相食的现象。4)分子进化研究将自测的扁角菌蚊科Chetoneura属3个种与从GenBank中下载的19条洞穴扁角菌蚊昆虫的16S rDNA基因片段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并以双翅目蕈蚊科假伊蕈蚊Pseudobrazypeza sp.和蚊科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作为复合外群,利用NJ法、MP法和ME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在所获得的400bp序列中,有103个变异位点,86个简约信息位点;A、T、C和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0.4%、40.0%、12.8%和6.8%,在碱基组成上具有A+T含量偏向性;在组成的20种氨基酸中,具有苯丙氨酸(Phe)、异亮氨酸(Ile)、赖氨酸(Lys)、亮氨酸(Leu)、丝氨酸(Ser)等含量偏向性。分子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内群聚为5个大的聚类簇,即澳大利亚Campara亚群、Arachnocampa亚群、新西兰A.luminosa类群、北美Orfelia类群和中国Chetoneura类群,其中中国Chetoneura类群与北美Orfelia类群关系较近。5)荧光酶基因同源序列的检测获得的717bp的荧光酶基因同源片段,共编码218个氨基酸,在氨基酸组成上具有亮氨酸(Leu)、丝氨酸(Ser)和丙氨酸(Ala)偏好性,疏水氨基酸含量较高。其氨基酸序列与A.flava荧光酶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20.7%,低于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与A.flava的同源性21.5%,而高于萤火虫Photinus pyralis与A.flava的同源性19.2%。与A.luminosa氨基酸同源性为21.0%,与A.richardse的同源性为21.3%,都高于D.melanogaster(20.4%,18.1%)和P.pyralis(19.2%,17.8%)与A.luminosa和A.richardse的同源性。神农宫扁角菌蚊具有荧光酶基因同源序列但不发光,表明荧光酶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未表达或表达后没有活性,或者具有其他生理功能。本文选择神农宫扁角菌蚊这一独特的材料,通过生物学、生态学及分子进化研究,揭示了神农宫扁角菌蚊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扁角菌蚊科昆虫的进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促进中国洞穴昆虫的深入研究和多样性保护。

林晶[4](2008)在《武夷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多样性及农田有害种防效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与不同生境之间的关系出发,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载体,陆生贝类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生境类型排序、生境聚类分析、多样性指数分析、常见种生境选择及常见种间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索保护区内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在不同生境下的分布规律。最后针对农田生境中的常见种,选取四种药剂进行防效比较,以达到对陆生贝类有害种类的合理控制。研究选取三港、挂墩、皮坑三个采集点,在森林、灌丛、竹林、茶园、村庄、农田等不同生境中随机取样,共140个样方。根据五点取样法,采集腐叶和表土层中的陆生贝类标本。三地采集结果共获陆生贝类标本6,903号,计60种,分属于2亚纲、4目、17科、34属,其中有4个未订种。主要为东洋界成分,伴随少量古北界渗透,区系成分涵盖了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北区、东北区和少量广分布种。以陆生贝类物种和数量分布为属性对不同生境类型的排序结果和生境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可以将样区内生境类型划分为两个大组:森林、灌丛、竹林、茶园生境组(茶园生境与前三个生境相似程度又呈较大区别);村庄、农田生境组。这些反映了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影响可能是决定该地区陆生贝类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的主要原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出在不同生境中陆生贝类物种组成及科、属的变化趋势相似,均以森林生境中最高,其中又以三港森林的陆生贝类物种总数最多。村庄和农田生境中物种数最少,组成也最单一。灌丛、竹林、茶园生境中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居中。丰富度dMA、香农-威纳指数H’、均匀度Jsw和单纯度P四个多样性测度指数中,dMA和H’的变化规律相似,且变化范围较大,均以森林生境为最高,村庄、农田生境最低,显示出森林为物种多样性程度最高的生境。Jsw因指数自身特点,各生境中变化起伏不大。P和H’两个指数多数时候呈相反变化。二者反映的结果相同。常见种生境选择以及常见种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陆生贝类对不同生境类型有着明显选择倾向,常见种间相关分析和它们在各生境中的数量分布趋势相符。16种常见种的生境分布更趋向于结构复杂的生境,即森林、灌丛、竹林等,在农田、村庄等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地带出现得较少。在农田生境中出现频次最高、数量最多的种类为细纹灰尖巴蜗牛和同型巴蜗牛。选用四种药剂对农田生境中有害种进行防效研究,结果显示6%密达颗粒剂、5%梅塔颗粒剂和6%蜗克星颗粒剂15d后防效较高,分别达到89.1%、92.5%和87.8%。茶子饼的防效与三种化学农药呈极显着差异,但15 d后防效也达62.7%。综合来看,四种药剂对陆生贝类有害种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茶子饼是一种值得推荐使用的植物源农药。

郭云海[5](2007)在《甘肃南部地区陆生贝类区系及其地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甘肃南部地区系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地段,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分布着我国许多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种群,世界瞩目的濒危动物大熊猫便栖息于此,区内设有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南部地区与陕西境内的秦岭西段一起被定义为中国自然科学研究重要地区,一直是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倍受关注的焦点地区之一。199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对甘肃南部地区进行了综合考察,获得陆生贝类标本25431号,加上历年来的馆藏标本及后续采集的标本,经整理和鉴定,得153种和亚种,隶属于2亚纲3目14科38属和亚属,其中前鳃亚纲中腹足目1科5属8种,肺螺亚纲基眼目1科1属1种;柄眼目12科32属144种和亚种。其中艾纳螺科和巴蜗牛科为物种数最大的两个科,艾纳螺科有48种和亚种,占所得物种总数的31.37%;巴蜗牛科有84种和亚种,占物种总数的54.90%。调查所得种类其区系组成为:广布种有8种,占总种数的5.23%;古北区的种类有29种和亚种,占总种数的18.95%;东洋区的种类有20种和亚种,占总种数的13.07%;地区特有种有63种和亚种,占总种数的41.18%;仅分布于甘南-川西北地区的种类有28种,占总种数的18.30%;其中有5种未订种,未计入区系统计。从区系组成成分看,该地区的陆生贝类种类以地区特有种为主,东洋区和古北区的种类相互渗透,古北区的种类较东洋区的种类稍占优势。动物地理分析显示该地区具有较高的区域特异性和古北区与东洋区成分明显交汇的特点,与邻近地区比较具有显着的过渡带特征。其陆生贝类动物地理区划与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刘畅[6](2006)在《贵州陆生贝类区系及动物地理区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贵州为载体,探索贵州陆生贝类物种组成、区系及动物地理区划。整理近十年来在贵州22个地点采集所得的标本,分析讨论,阐明陆生贝类在贵州的分布现象与规律,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合理地利用陆生贝类资源和保护环境,使其更有利于人类的经济活动。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就目前调查而言,贵州陆生贝类共有2亚纲4目19科66属250种和亚种(包括15种已发新种),物种数量、区系成分丰富,涵盖了东洋界的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古北界的华北区、东北区、蒙新区、青藏区和少量的广分布种类。其中仅分布于东洋界华中区的种类有90种,约占物种总种数的36.00%;华南区的有41种,约占总种数的16.40%;西南区的有2种,约占总种数的0.80%;仅分布于古北界蒙新区的种类有6种,约占物种总种数的2.40%;东北区有2种,约占总种数的0.80%;华北区有2种,约占总种数的0.80%;有8种为世界性广分布种类,约占物种总种数的3.20%。说明该地区以东洋界华中区成分占优势,同时有少量古北界种类渗透。根据张荣祖的动物地理区划,结合贵州地貌特点,将贵州陆生贝类动物地理区划分为六个区域。在这六个区域中,以东洋界华中区为主体,参杂少量古北界的种类,没有明显的界线可以区分东洋界与古北界,这与贵州整体位于东洋界华中区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缝合倍唇螺( Diplommatina consularis Gredler )、矮小双边凹螺(Chamalycaeus nanus (Moellendorff))、假穴环肋螺(Plectotropis pseudopatula Moellendorff )、弯倍唇螺( Diplommatina herziana Moellendorff)为优势种。

邓实群[7](2005)在《贵州省荔波县洞穴动物及其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贵州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片区的中心区,发育着一套最典型、显着的喀斯特洞穴和地下河,洞穴结构复杂、类型多样。世界喀斯特许多理论问题都有赖于中国南部喀斯特的研究而得到解决,基于国内外的研究基础、贵州喀斯特洞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荔波的典型喀斯特洞穴的洞穴动物及其生态学进行调查研究。2004年 6 月至 2005 年 1 月通过两次野外调查,对荔波县的玉屏镇、甲良镇、永康、翁昂等地的十一个洞穴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索动物进行了调查和标本的采集,对部分环境因子在夏、冬两季的变化分别进行了测量和记录,共捕获标本 2305 号(含统计数)。经鉴定隶属 3 门 6纲 12 目 47 科,并列出荔波洞穴动物的名录,且对各光带的物种数、动物数量及其分布和部分环境因子相联系进行了分析,各洞穴动物类群及其数量在夏、冬季的差异,同时分析在两个季节干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对洞穴动物的影响,洞穴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对洞穴动物群落的影响。还计算出不同洞穴的多样性、优势度、相似性和丰富度指数,所研究洞穴内各光带之间相似性指数,并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部分环境因子进行解释说明。之后对洞穴动物中的主要类群洞穴蜘

黎艳[8](2005)在《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动物地理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为载体,研究其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在不同生境下的分布规律和保护区内陆生贝类的区系与动物地理组成;探索保护区内陆生贝类物种组成和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选择保护区内洞腮、尧古、板寨三个采集点,分别在森林、灌丛、竹林、草地、农田、村庄等不同生境中随机取样。样方面积均为50×50cm,采集腐叶和表土层(0~5cm深)中的陆生贝类标本,将个体较大的活体收集到盛有酒精(浓度为75%)的瓶中,将那些死亡不久遗留下来的贝壳收集到塑料袋中;取腐叶和表土装入塑料袋,带回室内用土壤筛(孔径在2mm~0.5mm之间)过筛、分拣个体较小的标本。对三个采集点内不同生境下陆生贝类物种组成、区系及动物地理等进行分析、比较;以陆生贝类物种和数量分布为属性对不同生境类型进行排序和生境聚类分析;从科、属、种及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对常见种生境选择及相关关系加以探讨。 茂兰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区系成分丰富,涵盖了华中区、西南区、华南区、东北区、华北区和蒙新区的物种,还有少量广分布种类。对3个样区12个生境内的陆生贝类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本研究共获陆生贝类标本10.077号,分属于2亚纲、3目、16科、42属、111种和亚种(其中有19个未订种)。仅分布在东洋界的种类有85种和亚种,约占总数的76.6%;有13种在东洋界和古北界均有分布,约占总数的11.7%;广分布种约占总数的1.8%。其中,仅为华中区分布的种类有48种,约占总数的43.2%;华中区和华南区均有分布的物种有35种,约占31.5%。在洞腮,仅分布在东洋界的种类有65种,约占总数的58.5%(65/111),东洋界和古北界均见分布的有9种,约占总数的8.1%(9/111),涵盖华中区、华南区、华北区和西南区的物种;尧古的陆生贝类区系组成较洞腮更为丰富,仅分布在东洋界的种类有38种,约占总数的34.2%(38/111),有9种在东洋界和古北界都有分布,约占总数的8.1%(9/111);在板寨的31种陆生贝类中,有21种仅分布在东洋界,占总数的18.9%(21/111),4种为东洋界和古北界共有成分,占总数的3.6%(4/111)。 以陆生贝类物种和数量分布为属性对不同生境类型进行排序和生境聚类分析,两者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可以将样区内的生境类型划分为三组,即村庄、农田、尘境组;灌丛、竹林、草地生境组;森林生境组,反映了植被情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可能是决定该地区陆生贝类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洞腮的陆生贝类在物种、属、科等分类阶元上的丰富度均比尧古和板寨高,

吴岷[9](2002)在《四川西北部巴蜗牛类研究兼一新种描述(腹足纲 :肺螺亚纲 :柄眼目 )(英文)》文中指出对川西北陆生贝类巴蜗牛科进行了系统整理。其中对假弯巴蜗牛 [Bradybaena (Bradybaena)pseudo campylaea (Moellendorff) ]、松山巴蜗牛 [Bradybaena (Bradybaena)sueshanensisPilsbry]、单带反向巴蜗牛[Bradybaena (Bradybaena)controversamonotaeniataPilsbry]进行了解剖。描述了新种茂县蛇蜗牛Pseudiberus(Pseudiberus)maoensissp nov ,其模式标本及其他研究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二、四川西北部巴蜗牛类研究兼一新种描述(腹足纲 :肺螺亚纲 :柄眼目 )(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西北部巴蜗牛类研究兼一新种描述(腹足纲 :肺螺亚纲 :柄眼目 )(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陆生贝类生态习性
    1.2 与人类的关系
    1.3 陆生贝类分类学研究
    1.4 世界陆生贝类多样性研究
    1.5 中国陆生贝类多样性研究
    1.6 Beta多样性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采样点设置
    2.3 调查方法
第3章 罗霄山脉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区系
    3.1 种类记述
    3.2 种类组成及分布
    3.3 罗霄山脉陆生贝类区系组成
    3.4 罗霄山脉陆生贝类区系相似性分析
    3.5 与其它地区陆生贝类区系比较
第4章 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Beta多样性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3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喀喇昆仑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1.1 KK F右旋走滑活动地质背景
    1.2 卡拉苏地区KK F地质背景
2 卡拉苏地区KK F控制浅冰湖相沉积物年代学研究
    2.1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2.2测试结果
3 KKF在卡拉苏地区晚第四纪右旋走滑特征
    3.1 冰水扇错断特征
    3.2 羽列式T张破裂和全新世冰碛物错断
4 讨论
    4.1 卡拉苏地区KK F控制的浅冰水湖相沉积物时代
    4.2 晚第四纪KK F北段活动性
    4.3 晚第四纪KK F活动特征
5 结论

(3)神农宫扁角菌蚊Chetoneura shennonggongensis生物学、生态学及分子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洞穴及洞穴环境概况
    2 洞穴动物概况
        2.1 洞穴动物的分类
        2.2 洞穴动物研究概况
        2.3 洞穴昆虫研究概况
    3 扁角菌蚊科昆虫研究概况
        3.1 分类地位及定名
        3.2 栖息环境
        3.3 捕食行为
        3.4 发光行为及发光机制
        3.5 扁角菌蚊科昆虫的进化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 进化上的意义
        4.2 洞穴生物多样性保护
    5 研究内容
        5.1 生物学方面
        5.2 生态学特性
        5.3 分子系统发育
        5.4 荧光酶基因的巢式PCR检测
    6 技术路线
    7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神农宫扁角菌蚊Chetoneura shennonggongensis生物学特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标本的采集
        2.1.2 幼虫饲养材料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方法
        2.2.1 幼虫的饲养
        2.2.2 生活史的调查
        2.2.3 基本形态描述
        2.2.4 行为的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卵
        3.2 幼虫
        3.2.1 幼虫形态
        3.2.2 幼虫的吐丝建巢行为
        3.2.3 幼虫的捕食行为
        3.2.4 幼虫同类相食的现象
        3.3 蛹
        3.4 成虫
        3.4.1 羽化
        3.4.2 成虫形态特征
        3.4.3 交配
        3.4.4 产卵
    4 讨论
        4.1 卵
        4.2 幼虫
        4.2.1 幼虫的吐丝行为
        4.2.2 幼虫的捕食特性
        4.2.3 幼虫同类相食的习性
        4.3 蛹
        4.4 成虫
        4.4.1 成虫特性
        4.4.2 交配
第三章 神农富扁角菌蚊Chetoneura shennonggongensis的生态学研究
    1 环境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实验材料
        2.3 调查方法
        2.3.1 神农宫扁角菌蚊幼虫种群分布的调查
        2.3.2 洞穴生物食物网的调查
        2.4 分析方法
        2.4.1 幼虫种群空间分布
        2.4.2 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
        3.1.1 扩散系数法结果分析
        3.1.2 K值法分析结果
        3.1.3 平均拥挤度判断法
        3.1.4 回归分析结果
        3.2 半方差函数与空间分布
        3.3 神农宫部分环境因子季节动态
        3.3.1 神农宫洞穴四季环境指标
        3.3.2 神农宫各区域温度季节动态
        3.3.3 神农富各区域相对湿度度季节动态
        3.3.4 幼虫数量季节动态
        3.4 幼虫数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5 神农宫扁角菌蚊所处洞穴食物网中的地位
        3.5.1 神农宫洞穴动物组成及分析
        3.5.2 洞穴生物食物网
    4 讨论
        4.1 调查方法的讨论
        4.2 幼虫种群在空间呈现聚集分布状态
        4.2.1 聚集度指标法分析
        4.2.2 Iwao M~*=α+βx回归分析
        4.2.3 半方差函数分析
        4.3 控制种群分布的关键因子
        4.3.1 物理因子
        4.3.2 生物因子
第四章 基于16S rDNA基因的洞穴扁角菌蚊科部分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的配制
        1.3 供试昆虫
        1.4 供试菌株
        1.5 实验方法
        1.5.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5.2 基因组DNA的检测
        1.5.3 16SrDNA的PeR扩增
        1.5.4 PCR产物的回收
        1.5.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5.6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1.5.7 大肠杆菌转化
        1.5.8 数据处理与分析
        1.5.9 系统发育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2.2 16S rDNA基因PCR扩增结果
        2.3 16S rDNA重组克隆质粒的菌落PCR结果
        2.5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
        2.6 密码子的使用频率与氨基酸组成分析
        2.7 碱基颠换分析
        2.8 聚类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外群的选择
        3.2 构建分子系统树的方法
        3.3 所研究类群16S rDNA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组成及分析
        3.4 系统发育
        3.5 进化顺序
第五章 神农宫扁角菌蚊Chetoneura shennonggongensis荧光酶基因同源序列的PCR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1.3 供试昆虫
        1.4 供试菌株
        1.5 实验方法
        1.5.1 总RNA的提取
        1.5.2 总RNA的检测
        1.5.3 荧光酶基因的巢式PCR检测
        1.5.4 cDNA第一链的合成
        1.5.5 巢式PCR第一轮扩增
        1.5.6 巢式PCR第二轮扩增
        1.5.7 扩增产物的回收、克隆与测序
        1.5.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提取结果
        2.2 目的基因巢式PCR扩增结果
        2.3 目的基因重组克隆质粒的菌落PCR结果
        2.4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
        2.5 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2.6 同源性分析
    3 讨论
        3.1 实验的影响因子
        3.2 神农宫扁角菌蚊荧光酶基因同源序列组成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期间参与的主要活动及会议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4)武夷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多样性及农田有害种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关于生物多样性
        1.1.1 生物多样性涵义
        1.1.2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
        1.1.3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条件
        1.3.1 地形地貌
        1.3.2 气候条件
        1.3.3 土壤类型及理化性质
        1.3.4 植被概况
    1.4 陆生贝类危害现状
        1.4.1 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1.4.2 生活习性
        1.4.3 危害情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物种组成及生境相似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集地点
        1.2 采集方法
        1.3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组成
        2.2 区系分析
        2.3 以物种和数量分布为属性的生境类型排序
        2.4 以物种分布为属性的生境聚类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物种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集地点
        1.2 采集方法
        1.3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科、属、种水平上的多样性
        2.2 多样性指数分析
        2.3 不同海拔生境间多样性比较
        2.4 优势度—多样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常见种生境选择及相关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集地点
        1.2 采集方法
        1.3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见种的生境选择
        2.2 常见种间的相关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农田生境中有害种类的农药毒杀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始数据
附录2 已发表文章
致谢

(5)甘肃南部地区陆生贝类区系及其地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甘肃南部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气候条件
    2.3 土壤类型
    2.4 植被概况
3 材料来源
4 物种组成
5 动物地理分析
    5.1 区系组成
    5.2 与邻近及其它地区区系比较
    5.3 动物地理分布特点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附件

(6)贵州陆生贝类区系及动物地理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贵州陆生贝类动物地理学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3 标本的来源
4 贵州陆生贝类区系分析
5 贵州陆生贝类各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1 近水螺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2 树螺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3 环口螺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4 耳螺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5 琥珀螺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6 虹蛹螺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7 瓦娄蜗牛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8 艾纳螺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9 烟管螺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10 钻头螺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11 内齿螺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12 瞳孔蜗牛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13 拟阿勇蛞蝓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14 坚齿螺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15 巴蜗牛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16 扭轴蜗牛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17 蛞蝓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18 嗜粘液蛞蝓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5.19 野蛞蝓科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6 贵州陆生贝类动物地理区划
7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7)贵州省荔波县洞穴动物及其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洞穴及其洞穴动物简介
    1.2 国内外洞穴动物及生态学研究概况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荔波县自然地理条件
    2.1 荔波县的地形地貌
    2.2 荔波县的气候条件
    2.3 荔波县的土壤类型及理化特性
    2.4 荔波县的植被概况
    2.5 各洞穴的环境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野外调查采集方法
    3.2 室内工作方法
    3.3 多样性测度方法
    3.4 论文研究路线
    3.5 洞穴动物成层性和成带性
4 结果与分析
    4.1 荔波洞穴中不同光带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类群组成和相对数量
    4.2 荔波各洞穴动物类群及其数量在夏、冬季的差异
    4.3 洞穴夏季、冬季的干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对洞穴动物的影响
    4.4 二氧化碳含量对洞穴动物群落的影响
    4.5 洞穴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优势度和相似性指数
        4.5.1 荔波各研究洞穴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
        4.5.2 各洞穴内不同光带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
        4.5.3 荔波所研究洞穴内各光带之间相似性指数
        4.5.4 荔波所研究洞穴动物间物种的相似性指数
5 洞穴蜘蛛
    5.1 蜘蛛研究概况
        5.1.1 蜘蛛的分类系统
        5.1.2 蜘蛛的多样性与分类概况
        5.1.3 蜘蛛目的分支结构
    5.2 蜘蛛的生物学特征
        5.2.1 蜘蛛的形态结构
        5.2.2 蜘蛛的生活类型
        5.2.3 蜘蛛网
    5.3 蜘蛛的捕食策略
    5.4 蜘蛛的蛛丝
    5.5 蜘蛛的食性
    5.6 蜘蛛的生长和繁殖
    5.7 蜘蛛求偶和交尾
    5.8 蜘蛛的产卵和孵化
    5.9 洞穴蜘蛛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度指数..
    5.10 洞穴面积与蜘蛛种数的关系
    5.11 洞穴蜘蛛步足和体长显着性测验
    5.12 小型蜘蛛胚胎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
        5.12.1 材料的采集
        5.12.2 方法和步骤
        5.12.3 固定
        5.12.4 制片和染色
        5.12.5 镜检
6 洞穴陆生贝类
    6.1 陆生贝类研究概况
    6.2 洞穴陆生贝类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度指数
    6.3 洞穴土壤含钙量和有机质含量对洞穴陆生贝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8)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动物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意义
2. 茂兰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形地貌、气候条件
    2.2 土壤类型及其理化特征
    2.3 植被概况
3. 材料来源及取样方法
4.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物种组成
    5.2 区系成分和地理分布
    5.3 以物种和数量分布为属性的生境类型排序
    5.4 以物种分布为属性的生境聚类分析
    5.5 物种多样性分析
        5.5.1 科、属、种水平上的多样性
        5.5.2 多样性指数分析
        5.5.3 优势度一多样性分析
    5.6 常见种生境选择及相关关系
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野外采集相关照片
附录2 已发表文章

四、四川西北部巴蜗牛类研究兼一新种描述(腹足纲 :肺螺亚纲 :柄眼目 )(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多样性研究[D]. 徐阳. 南昌大学, 2019
  • [2]喀喇昆仑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赵一霖,刘健,姜科庆,祝明伟. 地球学报, 2019(04)
  • [3]神农宫扁角菌蚊Chetoneura shennonggongensis生物学、生态学及分子进化研究[D]. 李学珍.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4]武夷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多样性及农田有害种防效研究[D]. 林晶.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 [5]甘肃南部地区陆生贝类区系及其地理分析[D]. 郭云海. 贵州师范大学, 2007(05)
  • [6]贵州陆生贝类区系及动物地理区划[D]. 刘畅. 贵州师范大学, 2006(11)
  • [7]贵州省荔波县洞穴动物及其生态学研究[D]. 邓实群. 贵州师范大学, 2005(05)
  • [8]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动物地理学研究[D]. 黎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05(07)
  • [9]四川西北部巴蜗牛类研究兼一新种描述(腹足纲 :肺螺亚纲 :柄眼目 )(英文)[J]. 吴岷. 动物学研究, 2002(06)

标签:;  ;  ;  ;  ;  

川西北蜗牛的研究和新种描述(腹足纲:肺螺:Stemeye)(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