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脑电双谱指数在全身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定量脑电双谱指数在全身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一、定量脑电图双频指数在全麻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汤洋[1](2021)在《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在意识障碍患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上肢体感诱发电位(Upper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USEP)在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3例颅脑损伤致意识障碍患者做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USEP检测,并使用改良版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量表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结果:入组的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CRS-R评分增高,其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USEP主波N20波幅与治疗前相比增高,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缩短,其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N20波幅和CRS-R听觉、视觉、总分、诊断之间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N20潜伏期与CRS-R总分、诊断及各子项目无相关关系(P>0.05);治疗后N20波幅与CRS-R视觉、运动、交流、总分、诊断均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N20潜伏期与CRS-R视觉、运动、交流、总分、诊断之间有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治疗前后N20潜伏期变化量与CRS-R视觉、运动、交流、总分、诊断变化之间有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N20波幅变化量与CRS-R视觉、运动、交流、总分、诊断变化之间均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且在CRS-R视觉、运动、总分、诊断层面波幅比潜伏期相关性更高。结论:体感诱发电位评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和促醒疗效且其主波N20波幅越高,潜伏期越短,患者意识水平越好。动态评估USEP主波N20变化可见波幅增加量越大,潜伏期缩短量越多,患者意识恢复程度越高,同时N20波幅与意识水平的相关性比潜伏期更高。在此试验中发现单次评定中N20与CRS-R听觉、视觉、运动、交流部分呈显着相关性。

詹剑[2](2021)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精准监测麻醉深度(Depth of anesthesia,Do A)对预防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减少麻醉药用量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非常重要。随着精准医学和快速康复理念的发展,对麻醉深度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寻高精准度的麻醉深度监测新方法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目前,麻醉深度监测尚无评估的“金标准”。研究发现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信号能反映全身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而准确监测意识状态改变。因此,基于EEG信号的麻醉深度监测仪成为麻醉深度监测的主流方法,但其监测的准确性和必要性仍存在争议,而我国麻醉医生对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使用、态度和监测需求尚不清楚。此外,国产品牌对比进口品牌麻醉深度监测仪的准确性尚不清楚。美国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目前临床使用范围广,准确性高,评估麻醉深度的常用参考标准,而麻醉深度指数(Depth of anesthesia index,Ai)是国内自主研发的麻醉深度指数,其监测麻醉深度的准确性尚缺乏研究。由于EEG信号易受到年龄和多种病理生理状态如低温、低血糖、缺氧等的影响及不同麻醉深度指数的专有算法各异导致目前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心电(Electrocardiogram,ECG)信号中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受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调控,与麻醉药物作用和麻醉深度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EEG和ECG信号,探寻麻醉深度监测的新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麻醉深度监测的准确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机器学习算法是近年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热点,但哪种人工智能算法监测麻醉深度更准确尚不清楚。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一种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结构的人工智能算法,而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是一种高级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更强的学习和预测能力。研究发现DNN可结合EEG或ECG信号特征监测麻醉深度,但监测的准确性还存在提升的空间。因此,本研究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围术期生命监测支持仪器的评价研究》中麻醉深度监测仪评价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麻醉深度监测应用现状的调研以了解麻醉深度监测的不足,采用Ai指数与BIS准确性的对比研究以了解Ai指数与BIS准确性的差距,进而基于EEG或ECG信号特征结合DNN探索麻醉深度监测的新算法以提升麻醉深度监测的准确性。第一部分国内麻醉深度监测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方法:2020年7月~2020年9月,邀请临床麻醉医生参与在线调查,调研问卷通过微信调研表的形式发送。所有的调研问卷均匿名填写。采用分层分析、相关性分析、卡方检验方法分析临床麻醉医生对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使用、态度和需求。结果:本调查研究共收回4037份反馈问卷。对于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使用,仅有9.1%的麻醉医生常规使用;教学医院的麻醉医生使用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术中知晓,而非教学医院的麻醉医生使用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主要目的是指导术中麻醉用药;而准确性有限、抗干扰能力较差、不能监测镇痛、监测及耗材不能收费或费用高是影响其临床使用的重要原因。对于麻醉深度监测仪的态度,67.3%的麻醉医生对国产和进口品牌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均认可;81.0%的麻醉医生最常用BIS麻醉深度监测仪;68.5%的麻醉医生认为目前准确性最高的麻醉深度指数是BIS。对于麻醉深度监测仪的需求,95.7%的麻醉医生认为需提升麻醉深度监测仪的准确性;86.3%的麻醉医生认为麻醉深度监测仪应适用于所有年龄的患者;80.4%的麻醉医生认为麻醉深度监测仪应具有镇痛监测;75.6%的麻醉医生认为麻醉深度监测仪应适用于所有的麻醉药物;65.0%的麻醉医生认为麻醉深度监测仪应整合脑电信号和生命体征监测;53.7%的麻醉医生认为先进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应具有人工智能。结论: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使用率有待提高,准确性有限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使用。大部分麻醉医生对国产和进口品牌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均认可,对BIS的熟悉程度和认可度高。准确性是麻醉医生选择使用麻醉深度监测仪的重要指标和需求。具有人工智能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可能是未来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新方向。第二部分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准确性的对比研究: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2020年9月~2021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10家三甲医院招募并纳入择期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145例。通过随机对照研究,以BIS作为参照标准,探讨Ai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准确性。结果:根据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Ai指数与BIS的差异均值为-0.1747,95%CI(-0.6660~0.3166),P=0.4857。根据戴明回归分析,Ai指数与BIS两种麻醉深度指数的戴明回归方程为:y=5.6387+0.9067x(y为BIS,x为Ai),斜率与截距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分析,BIS监测意识状态的AUC为0.943,高于Ai指数的AUC0.941,两种指数的AUC无统计学差异(P=0.4705)。而Ai指数与BIS监测意识消失的最佳界值均为79.5,监测意识消失的AUC分别为0.953和0.965,有统计学差异(P=0.0013)。两种指数监测意识恢复的最佳界值分别为71.5和70.5,监测意识恢复的AUC分别为0.936和0.934,无统计学差异(P=0.5271)。结论:Ai指数与BIS的一致性较好,监测麻醉深度的准确性相似,均能准确监测全身麻醉患者的意识水平。第三部分基于脑电信号奇异谱分析结合深度神经网络监测麻醉深度的研究方法:2020年9月~2021年1月,基于麻醉深度监测仪对比研究中78例受试者的脑电数据,通过奇异谱分析提取α,β,θ,δ,β比率,频域和时域样本熵7个脑电特征作为深度神经网络的输入特征,以BIS作为深度神经网络的输出标准监测麻醉深度,同时对比深度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监测麻醉深度的准确性。结果:通过奇异谱分析提取的EEG特征α,β,θ,δ,β比率,频域和时域样本熵与目标值BIS均存在相关关系,尤其是β比率和时域样本熵与BIS具有中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8和0.62。与目标值BIS相比,深度神经网络监测值的均方误差明显小于支持向量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2,P=0.0012)。结论:奇异谱分析可用于α,β,θ,δ,β比率,时域和频域样本熵EEG特征的提取,DNN监测麻醉深度的准确性优于SVM。第四部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心率变异性衍生特征监测不同麻醉状态的研究方法:2020年3月~2020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并纳入23例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使用飞利浦监护仪采集受试者术中心电监测数据,通过原始心电数据的重采样及数据处理,提取高频,低频,高频与低频比和样本熵4种心率变异性的时频特征作为输入,以意识水平专家评分作为输出标准,基于4种心率变异性衍生特征结合DNN监测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麻醉苏醒三种麻醉状态,同时对比DNN与Logistic回归、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监测不同麻醉状态的准确性。结果:基于高频,低频,高频与低频比和样本熵4种心率变异性衍生特征结合四种机器学习算法监测麻醉状态的准确性分别为86.2%(Logistic回归),87.5%(支持向量机),87.2%(决策树)和90.1%(DNN)。DNN的准确性高于Logistic回归(P<0.05),支持向量机(P<0.05)和决策树(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衍生的高频,低频,高频与低频比和样本熵特征结合DNN可准确监测不同的麻醉状态,DNN的准确性高于Logistic回归,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

康壮壮[3](2021)在《PCI术后患者无痛胃镜检查适宜麻醉镇静深度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寻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六个月内的患者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适宜麻醉镇静深度。方法:选取PCI术后6个月内因上消化道疾病需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年龄64-75岁,其中男48例,女42例。采用依托咪酯20mg配比1%丙泊酚200mg,容量比1∶2的混合液(EP混合液)进行静脉麻醉。A组的患者,麻醉医生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监测显示的麻醉深度给予EP混合液,诱导至BIS数值达到50~55开始进胃镜,B、C组的患者采用同样的方法诱导至BIS数值分别达到56~60、61~65开始进胃镜。观察并统计三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入睡后(T1)、胃镜过咽喉(T2)、进镜达十二指肠降部(T3)、退镜完毕(T4)和麻醉苏醒时(T5)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eat HR)、脉搏氧饱和度(Peripheral pulse oximeter Sp O2)。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所需要的EP混合液总量,记录苏醒时间(从退镜完毕到呼其名字能睁眼的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患者可自行下床走直线三步以上的时间)、胃镜检查总时长(从进胃镜开始到退镜结束),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低血压定义为患者MAP下降幅度超过麻醉前20%或者血压不超过90/60mm Hg,高血压定义为患者MAP升高幅度超过麻醉前20%或者血压超过140/90mm Hg;心率低于50次/分为心动过缓,大于100次/分为心动过速;血氧饱和度<90%或呼吸暂停>15s为呼吸抑制;停药后苏醒时间超过15min为苏醒延迟);记录术中心电图出现ST-T段改变的发生次数和累计时间,记录术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和次数,化验并记录胃镜检查前及胃镜检查后2小时的高敏肌钙蛋白I(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I hs-c Tn I)的数值变化。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和胃镜检查总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患者在胃镜检查中HR、MAP的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在整个胃镜检查过程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3、三组患者在胃镜检查过程中Sp O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未发生呼吸抑制(P>0.05)。4、三组患者检查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对比A、B两组,发生体动呛咳的概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见胃镜检查后高敏肌钙蛋白I升高和检查中出现心电图ST-T段改变的情况。5、三组患者在无痛胃镜检查中使用的EP混合液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用药量最多,B组次之,C组用药量最少(P﹤0.05)。6、三组患者在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对比A、B两组在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在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PCI术后六个月内需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将麻醉深度维持在BIS数值50~60,既能够减少检查中体动呛咳的发生,又不延长苏醒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同时能够有效控制应激反应,维持循环平稳,有利于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

赵雅君[4](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58例,年龄35~6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I或II级,BMI 18.5~23.5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9):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建立外周静脉血管通路,监测脉搏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imetry,SpO2)、心率(Heart Rate,HR)、有创动脉压及患者状态指数(PSI)。E组患者双侧内关穴、神门穴进行酒精擦拭后粘贴电极片,连接韩式穴位刺激仪,并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进行穴位电刺激,刺激持续至手术结束,经皮电刺激频率为2/100 Hz,电刺激强度由弱至强,使患者在刺激处有“得气感”,并逐渐调节直至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值(6-10 m A)。C组诱导前在相同穴位放置刺激电极片,不给予电流刺激。分别记录术前30 min(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T2)、切皮时(T3)、单肺通气时(T4)、单肺通气15 min(T5)、单肺通气30min(T6)、单肺通气1 h(T7)及恢复双肺通气时(T8)的PSI、Sp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HR,同时记录术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七氟烷总量;观察并记录患者电刺激处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及灼伤。结果:1.基本情况: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及手术时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PSI在各时间点与T0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HR、SpO2、MAP在各时间点与T0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的总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舒芬太尼及七氟烷的总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麻醉前30min至手术结束,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双侧内关穴及神门穴给予2/100HZ可耐受最大电流的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两组HR、SpO2、MAP及PSI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可减少瑞芬太尼的用量,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赵彩奕[5](2021)在《脑电监测对非急性期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脑电监测指导下的麻醉管理对合并非急性期脆弱脑功能的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接受髋部手术且合并非急性期脆弱脑功能的老年患者54例,性别不限,年龄65~85岁,BMI18~27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27):常规麻醉组(C组)和脑电监测指导组(E组)。E组麻醉医师可以看到脑电图波形及相关参数,并且根据脑电图信息和临床判断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以减少脑电暴发抑制;C组麻醉医师看不到所有脑电图数据,将使用常规麻醉进行术中管理。于麻醉诱导后(T1)、切皮(T2)、术毕(T3)、术毕后1h(T4)进行动脉及颈静脉球部血气分析,根据Fick公式计算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Cjv O2)、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Ca-jv O2)、脑氧摄取率(CERO2)及颈静脉-动脉血乳酸浓度差(Djv-a Lac)。于麻醉诱导前(T0)、术毕(T3)、术毕1h(T4)抽取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用药情况、术中脑电暴发抑制累计时长以及术后1~5d谵妄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E组苏醒时间、暴发抑制累计时长、麻醉意识指数(Ai)<40时长、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明显降低(P<0.05),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增加(P<0.05);E组T3,4时Cjv O2升高,Ca-jv O2、CERO2降低,BDNF浓度升高(P<0.05),术后POD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明显降低(P<0.05)。两组Djv-a L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监测指导的麻醉管理可显着减少非急性期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谵妄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术中脑灌注和脑氧代谢,减轻脑损伤有关。

何青青[6](2020)在《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护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水平进行评估时,最合适的浅镇静目标数值区间。(2)采用量性指标和质性访谈评价该数值区间下的镇静效果是否要优于主观量表。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60例接受浅镇静治疗的重症脑损伤患者。在镇静后的24h内,分别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对患者进行镇静水平评估,并记录BIS数值和RASS分值。以RASS分值描述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现状;探讨BIS数值与RASS分值的相关性;并以RASS=0-2分为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的金标准,绘制BIS数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浅镇静时BIS截断值及灵敏度和特异度。第二部分: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NICU且接受早期目标导向浅镇静治疗的120例重症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浅镇静目标分别为BIS=6486(由第一部分得出)和RASS=0-2分。比较两组在镇静目标达成时间、24h镇静目标达成率、24h镇静药物剂量;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谵妄、低血压、心动过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和压力性损伤;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有无差异。以定量指标评价BIS监测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水平的效果。第三部分:2019年9月至10月对8名参与本研究的N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NICU护士使用BIS对重症脑损伤患者进行镇静监测时的体验。以NICU护士的体验评价BIS监测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水平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共进行900次评估,纳入有效数据887项。实施镇静的24h内,重症脑损伤患者处于深镇静、浅镇静和镇静不足的时间占比分别为:55.6%、31.9%和12.5%。BIS数值与RASS分值为强正相关(Spearman r=0.916,P﹤0.001)。当RASS﹥0分时,BIS的AUC为0.925(95%CI=0.8930.958),最大约登指数为0.684时,截断值为86.5,灵敏度为83.9%,特异度为84.5%;当RASS﹤-2分时,BIS的AUC为0.952(95%CI=0.936,0.968),最大约登指数为0.832时,截断值为64.5,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98.4%。第二部分:共纳入115例患者,干预组58例,对照组57例,除了干预组中镇静前RASS≧3分患者多于对照组(?2=5.048,P=0.025),两组在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入院时GCS分值、身高、治疗方式、机械通气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达到镇静目标所用时间短(M=12 min,U=755.0,P﹤0.001),24h镇静目标达成率高(M=83.3%,U=1017.0,P﹤0.001),24h镇静药物用量少(M=336 ug,U=1066.5,P﹤0.001),机械通气时间短(M=2 d,U=392.5,P=0.007)。两组在非计划性拔管、谵妄、低血压、心动过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和压力性损伤等镇静相关不良事件、N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部分:整理分析资料后,共提炼出4个主题:BIS监测的准确性;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存在推广应用的阻碍因素;镇静之外的用处。结论: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目标为BIS=6486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RASS相比,BIS监测加快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目标完成时间,提高镇静目标达成率,减少镇静药物剂量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NICU护士镇静评估速率,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可考虑将BIS作为NICU多模态监测的参数之一。但BIS监测也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需评估者辨别BIS数值与患者临床躁动镇静水平表现不一致的原因,BIS传感器使用时限较短以及BIS传感器对患者额部皮肤存在潜在风险等。此外,今后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索BIS监测在减少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和缩短住院时长的效果。

王晓玉[7](2020)在《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BIS的临床应用及不同BIS值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胸科手术BIS的临床应用,以及单肺通气期间BIS监测下不同麻醉深度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5月期间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n=60),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n=20),实验组A组维持深度麻醉即BIS:3645,实验组B组维持中度麻醉BIS:4655,对照组C组未行BIS监测,比较3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即刻(T1)、单肺通气60min(T2)、缝皮结束即刻(T3)的心率(Hard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以及应激指标皮质醇(Serum levels of cortisol,Cor)、血糖(Plasma glucose,Glu)的变化情况。结果:C组T1、T2、T3时刻的Glu(6.35±0.56、7.04±0.26、6.17±0.54)、Cor(191.13±46.0、283.25±30.07、183.01±19.71)较A组T1、T2、T3时刻的Glu(5.28±0.49、5.34±0.49、5.40±0.47)、Cor(142.75±31.45,181.36±19.62、153.81±33.92)、B组T1、T2、T3时刻的Glu(5.63±0.35、6.06±0.19、5.79±0.44)、Cor(168.45±31.16、171.09±25.28、159.39±18.77)明显高(P<0.05);而A组与B组相比较,仅T1时刻的Cor有差异(P<0.05)。A、C组T1、T2、T3时刻的HR、MAP较T0时刻相比均有差异(P<0.05),B组T1、T2时刻的HR、MAP较T0时刻有差异(P<0.05);且A组T1、T2、T3时刻的MAP(69±5、67±6、75±7)组较B组T1、T2、T3时刻的MAP(80±8、79±4、84±9)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应行BIS麻醉深度监测,并使之维持于4655,不仅可抑制应激反应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微。

孙静静[8](2020)在《BIS监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用于上肢骨折手术患儿术中镇静维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臂丛阻滞后小儿上肢骨折手术术中丙泊酚三种输注模式的临床效果,探讨最适于小儿上肢骨折手术术中镇静维持丙泊酚的输注方式。方法选择行上肢骨折手术小儿患者145例,纳入标准:年龄5-10岁,体重12-35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区组随机化分为3组:恒速组(Constant infusion,CI 组 n=48)、开环输注组(Open-loop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OLTCI 组 n=49)和闭环输注组(Closed-loop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CLTCI 组 n=48)。CI 组和OLTCI组的输注速度和剂量控制是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的监测指标和临床经验手动调整参数,CLTCI组麻醉医生一般要先将患儿的基本信息如身高、体重等输入系统,设置好目标理想BIS值,手术过程中全程自动调控,将BIS值维持在理想范围内。一般情况下临床麻醉过程包括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苏醒阶段,麻醉诱导是指麻醉启动即丙泊酚推注开始至达到理想BIS值启动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靶控输注泵采用麻醉维持的模式启动后至丙泊酚停止输注即手术结束前5min为麻醉维持阶段。麻醉苏醒阶段是丙泊酚停药后至患者完全苏醒后的时间。靶控泵采用思路高脑电监测TCI注射泵(BCP-100型),麻醉过程中理想BIS波动范围为45~60。三组诱导后需将BIS值调控至理想的麻醉深度值后即BIS值降到60以下时,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神经阻滞,然后麻醉维持过程中三组分别采用不同的丙泊酚输注模式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泵入。术中观察并记录三组患儿在入睡建立监测即刻(T0)、达到设定BIS值时刻(T1)、臂丛阻滞结束即刻(T2)、手术开始(T3)、手术开始后30min(T4)、手术结束(T5)、患儿睁眼(T6)等各时间点的MAP、HR、BIS的变化情况,计算出MAP和BIS的变异度,分别用MAPV、BISV表示,三组满意镇静时间(40<BIS<60)所占时间比例及丙泊酚用量,术中靶控泵的调节频率、术后意识恢复情况等,术后随访记录是否有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MAP、HR的比较:三组之间组内比较:三组患者T1~T5的MAP、HR数值比T0和T6的数值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组间比较:,CLTCI组、OLTCI组在T2时间点的MAP值与CI组相比较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与OLTC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在T3、T4时间点的MAP、HR值与OLTCI组、CI组相比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I组和OLTC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OLTCI组在T5时间点的MAP值与CI组相比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和OLTC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BIS的变化比较:三组之间组内比较:三组患者T1~T5的BIS值比T0和T6的数值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组间比较:CLTCI组在T2时间点的BIS值与OLTCI组、CI组比较较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I组与OLTC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OLTCI组在T3、T5时间点的BIS值与CI组相比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和OLTC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OLTCI组在T4时间点的BIS值与CI组相比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和OLTCI组比较数值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OLTCI组和CI组比较数值较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满意麻醉时间(45<BIS<60)的所占比例及丙泊酚的用量比较CLTCI组满意麻醉时间比例明显高于OLTCI组和CI组,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OLTCI组和CI组,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靶控泵平均调节频率比较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LTCI组调节频率最少。5.麻醉恢复情况和术后麻醉并发症比较CLTCI组的苏醒时间较CI组、OLTCI组明显缩短,OLTCI组较CI组缩短明显(P<0.05)。术后知晓发生情况,CI组有1例,OLTCI组有1例,判定为可疑术中知晓。结论(1)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可以应用在小儿上肢骨折手术。(2)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系统与开环靶控输注系统和恒速靶控输注系统相比更有优势,在丙泊酚用量上更精确。(3)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在麻醉过程血流动力学更平稳,麻醉苏醒更快,更加适合小儿上肢骨折手术镇静的麻醉维持。

张娜[9](2020)在《熵指数指导全身麻醉对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全身麻醉手术中进行熵指数(Entropy,En)监测和临床经验指导麻醉用药对患者术毕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关于熵指数监测在全身麻醉中应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对检索收集到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筛选,采用Cochrane的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采用患者术后苏醒期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术中知晓发生率为评价结局指标。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共930例患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熵指数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MD=-2.47,95%CI:-4.07-0.87,P=0.002)、拔管时间(MD=-3.83,95%CI:-5.05-2.61,P<0.00001)、意识恢复时间(MD=-7.52,95%CI:-10.42-4.62,P<0.00001)明显缩短;熵指数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RR=0.14,95%CI:0.040.49,P=0.00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RR=0.78,95%CI:0.441.37,P=0.38)及术中知晓率(RR=0.33,95%CI:0.043.16,P=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熵指数监测指导麻醉管理可以提高全麻患者苏醒质量,在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但是与对照组相比熵指数组术后恶心呕吐和术中知晓发生率并没有明显降低。

吴蕾[10](2020)在《MMP9在氯胺酮所致发育早期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文中认为长时间或反复接受全身麻醉可引起幼年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的广泛凋亡。全麻药引起的凋亡主要发生在突触形成高峰期,也被定义为易感窗口期,但全麻药引起窗口期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尚不明确。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是锌离子依赖的内肽酶,可以通过降解或修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早期神经元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既往研究发现,ECM中层粘连蛋白的降解导致新生神经元的凋亡。全麻药是否通过MMP影响层粘连蛋白的降解引起发育早期神经元的凋亡尚不清楚。本研究应用新生乳鼠离体全层视网膜模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UNEL等技术探讨MMP9在氯胺酮引起发育窗口期视网膜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结果发现,150μM氯胺酮孵育5h能够诱导发育窗口期大鼠视网膜节细胞层神经元凋亡且高峰期在P7天。发育易感窗口期MMP9在节细胞层的表达及活性在P7天一过性增高,与节细胞层神经元凋亡高峰期及趋势相吻合,而层粘连蛋白表达趋势与神经元的凋亡趋势相反。150μM氯胺酮能够明显增加发育窗口期MMP9的表达及活性,降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阻断非整合素层粘连蛋白受体(lamnin receptor,LR)明显促进氯胺酮诱导的神经元凋亡,而非整合素LR的激活明显减弱氯胺酮诱导的凋亡。抑制MMP9的活性可通过减少层粘连蛋白的降解,明显降低氯胺酮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此外,外源性锌离子明显增加了氯胺酮引起的神经元凋亡,而锌离子螯合剂减弱了氯胺酮引起的神经元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Zn2+降低MMP9的活性、减少层粘连蛋白的降解有关。另外,抑制MMP9的活性、激动非整合素LR明显减轻150μM氯胺酮引起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TNF-α、IL-1β、CXCL10、CCL2的释放。因此,MMP9通过降解层粘连蛋白参与氯胺酮所致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MMP9参与了氯胺酮引起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可能加剧神经元的凋亡。下调Zn2+、抑制MMP9活性或增加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可以对氯胺酮诱导的神经元凋亡起保护作用。另外,在临床研究中,为了有效评估患儿的麻醉状态,减少麻醉药的用量,以避免在深度麻醉下引起对发育期大脑的影响,我们探讨了基于脑电图的镇痛指数(pain threshold index,PTI)和镇静指数在小儿全麻中的作用,并发现PTI可以用于预测气管插管和切皮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和0.82,而镇静指数不能预测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因此,PTI可为小儿手术期间麻醉药物的使用提供指导。

二、定量脑电图双频指数在全麻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量脑电图双频指数在全麻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在意识障碍患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USEP检测方法
        2.2.2 意识水平评定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体感诱发电位对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作用
    3.2 体感诱发电位与意识水平的相关性
        3.2.1 治疗前USEP波幅、潜伏期与意识水平的相关性
        3.2.2 治疗后USEP波幅、潜伏期与意识水平的相关性
        3.2.3 治疗前后USEP波幅、潜伏期变化量与意识水平的相关性
第4章 讨论
    4.1 体感诱发电位对意识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作用
    4.2 体感诱发电位与意识水平的相关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脑电图、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在意识障碍患者 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基于深度神经网络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国内麻醉深度监测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麻醉深度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准确性的对比研究: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脑电信号奇异谱分析结合深度神经网络监测麻醉深度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心率变异性衍生特征监测不同麻醉状态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临床应用对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人工智能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PCI术后患者无痛胃镜检查适宜麻醉镇静深度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电双频指数仪在无痛胃镜麻醉镇静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脑电监测对非急性期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围术期脑电监测与老年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护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目标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现状
        2.3 BIS与 RASS的相关性
        2.4 浅镇静时BIS最佳数值区间
第二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评估中效果的量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镇静目标达成时间、24h镇静目标达成率和24h镇静药物剂量
        2.3 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2.4 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
第三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评估中效果的质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资料分析方法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主题一:BIS监测的准确性
        2.2 主题二:提高临床工作质量
        2.3 主题三:存在推广应用的阻碍因素
        2.4 主题四:镇静之外的用处
第四部分 讨论
    4.1 重症脑损伤患者实施浅镇静的初始阶段深镇静依旧常见
    4.2 重症脑损伤患者BIS数值与RASS分值呈强正相关
    4.3 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的目标数值区间为BIS=64~86
    4.4 BIS监测能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目标达成时间
    4.5 BIS监测能提高重症脑损伤患者24h镇静目标达成率
    4.6 BIS监测能降低重症脑损伤患者24h内右美托咪定的剂量
    4.7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4.8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降低谵妄的发生
    4.9 需进一步探索BIS监测能否降低其他镇静过度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4.10 BIS监测能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
    4.11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缩短住院时间
    4.12 BIS监测需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4.13 BIS监测提高工作效率,但需加强护士知识储备,并改进设备
    4.14 BIS监测可作为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1 结论
    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BIS的临床应用及不同BIS值对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应激指标比较
        2.2 心率与血压比较
    3 讨论
        3.1 应激反应的机制及评估指标
        3.2 应激反应对机体的影响
        3.3 麻醉深度对应激的影响
        3.4 BIS监测麻醉深度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BIS监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用于上肢骨折手术患儿术中镇静维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研究与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熵指数指导全身麻醉对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的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MMP9在氯胺酮所致发育早期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氯胺酮对发育窗口期大鼠视网膜MMP2及MMP9 表达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试剂配制
        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二部分 MMP9 在氯胺酮所致发育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试剂配制
        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部分 MMP9 在氯胺酮所致发育早期视网膜炎性介质释放中的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试剂配制
        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2.5 实验方法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四部分 PTI和 WLI在全麻儿童术中监测麻醉安全性的应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入排标准
        2.2 麻醉方法
        2.3 研究方案
        2.4 统计分析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定量脑电图双频指数在全麻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在意识障碍患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D]. 汤洋. 南昌大学, 2021(01)
  • [2]基于深度神经网络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相关研究[D]. 詹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3]PCI术后患者无痛胃镜检查适宜麻醉镇静深度的临床研究[D]. 康壮壮.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4]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D]. 赵雅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脑电监测对非急性期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D]. 赵彩奕.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护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何青青.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7]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期间BIS的临床应用及不同BIS值对应激反应的影响[D]. 王晓玉.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8]BIS监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用于上肢骨折手术患儿术中镇静维持的临床研究[D]. 孙静静. 山东大学, 2020(02)
  • [9]熵指数指导全身麻醉对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D]. 张娜.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10]MMP9在氯胺酮所致发育早期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D]. 吴蕾.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定量脑电双谱指数在全身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