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N~+离子注入产谷氨酸菌株的诱变、育种和发酵研究

低能N~+离子注入产谷氨酸菌株的诱变、育种和发酵研究

一、低能N~+离子注入谷氨酸产生菌诱变选育及其发酵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磊[1](2020)在《基于ARTP诱变与MMC结合选育L-组氨酸产生菌株》文中提出L-组氨酸是含有咪唑基团的重要功能性氨基酸,因其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生理功能,被广泛用于食品,饲料,医药等行业。但由于L-组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较长、调控机制复杂,仅通过系统性代谢工程从头改造菌株难度大且短时间内L-组氨酸产量提高并不明显。选育氨基酸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获得氨基酸产生菌株,仍然是目前氨基酸发酵常规育种的有效方法。然而筛选L-组氨酸产生菌株的工作量大,本研究旨在提高L-组氨酸产生突变菌株的筛选效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ARTP诱变处理野生型谷氨酸棒杆菌ATCC 14067,确定了菌株最佳处理时间为210 s,致死率为93.26%。然后通过全自动高通量微生物液滴培养系统(MMC)结合平板选育组氨酸结构类似物的抗性突变株。使用48孔板发酵初筛及摇瓶发酵复筛,最终从耐受两种组氨酸结构类似3-氨基-1,2,4-三氮唑10 g/L和D-组氨酸8 g/L的抗性突变株中筛选到菌株Cg-F4,该菌株L-组氨酸积累量可达0.561±0.016 g/L,并且传代7次之后,该菌株的L-组氨酸产量可稳定在0.55 g/L左右。(2)为进一步提高L-组氨酸产生菌株的筛选效率,建立了基于L-组氨酸稀有密码子标记与液滴微流控设备相结合的筛选方法。首先通过将两种荧光报告基因egfp和m Cherry序列中编码L-组氨酸的常用密码子CAC全部替换成稀有密码子CAT,发现替换之后的报告基因egfp-RC9和m Cherry-RC6表达水平都显着低于原始基因。并且由于egfp报告基因在L-组氨酸稀有密码子替换数量上的优势。选择egfp-RC9与egfp进行了L-组氨酸回补实验,发现随着L-组氨酸浓度的增加,携带egfp标记的细胞荧光强度没有显着变化,然而携带egfp-RC9标记的细胞荧光强度有显着提高,表明带有egfp-RC9的表达对L-组氨酸的浓度有依赖性,初步验证了egfp-RC9筛选标记的可行性。因此将egfp-RC9标记筛选物导入含有多重结构类似物抗性表型的突变株中,通过MMC将带有标记筛选物的突变菌株生成若干液滴,同时在线观察各个液滴间的荧光变化情况。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各个液滴间的荧光增加速率差异逐渐显现。根据荧光增加速率差异提取液滴摇瓶发酵检测L-组氨酸含量。最后将对应液滴的荧光增加速率与所测得的L-组氨酸浓度进行拟合,确定了液滴的荧光增加速率与胞外L-组氨酸浓度的相关性(r=0.9101;R2=0.7853),同时筛选到菌株Cg-DL,该菌株产L-组氨酸量为1.299±0.083 g/L。本论文通过将ARTP诱变与MMC结合选育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并且建立了基于L-组氨酸稀有密码子标记与液滴微流控设备相结合的筛选方法,提高了抗性突变株的筛选效率,最终获得了具有稳定表现的L-组氨酸产生菌,可为其他氨基酸或者其他代谢产物的产生菌株筛选提供良好的借鉴。

孙术超[2](2020)在《莫匹罗星产生菌菌种诱变选育与发酵条件优化》文中认为莫匹罗星是由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内35组相关基因共同作用合成的带有吡喃环的一元酸类化合物,主要为局部外用的广谱抗生素,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杀作用,其主要作用位点为菌体内部的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AaRS)。研究表明,莫匹罗星在人体血液内极快分解,毒副作用少,同时与其它抗菌药物联用时未发现交叉耐药性,具有安全易用,经济实惠和开发潜力巨大的优点。本文将以实验室保藏产莫匹罗星的荧光假单胞菌菌株PFMUMPA为出发菌株,在菌种选育过程中将使用自然分离技术和离子注入诱变技术进行大通量筛选并通过传代稳定性试验得到稳定高产的突变型菌株。通过菌落形态学观察,并以突变型菌株作为发酵工艺优化的出发菌株,对斜面培养条件、种子培养条件、发酵培养条件、发酵培养基和部分罐上工艺五个方面进行优化,选出各级适宜培养条件;通过实验设计及分析软件对甘油、葡萄糖、山梨醇等十五种碳源,尿素、小麦胚芽粉、胰蛋白胨等十八种氮源;柠檬酸铁、丁二酸钠、硫酸镁等十七种无机盐;氨基酸和维生素等二十一种营养物质筛选能够提高发酵效价的营养物质组合新配方,最终在50 L生物反应器上放大实验获得该突变菌株的最高发酵效价以及相应最佳培养条件和工艺流程。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通过自然分离方法以及菌种稳定性试验从产莫匹罗星菌株PFMUMPA中筛选出稳定高产的莫匹罗星菌株PFMUMP27。2.以PFMUMP27为离子注入诱变出发菌株,在20 keV能量下进行140 s离子诱变,筛选获得稳定高产的莫匹罗星突变型菌株PFMUMP27-14(即PFMUMPB)。该菌株的菌落表型表现为菌落较大,表面微粗糙,中间凸起,透明范围小。3.通过优化培养条件获得PFMUMPB的斜面培养最佳条件为30℃培养36 h;种子培养最佳条件为32℃、摇床转速240 r/min、pH 6.6条件下培养48 h;发酵培养最佳条件为28℃、摇床转速240 r/min、pH 6.6的条件下培养72 h。4.通过多重单因素筛选结合Minitab19和Design-Expert12软件分析以及发酵试验验证获得适用于PFMUMPB的新工艺和新配方。新配方在50 L罐上发酵试验高于原配方32%,更新发酵工艺后可以再提升10%。50 L发酵试验验证结果显示利用新工艺和配方比原工艺和配方发酵效价提升46%。

缪建顺[3](2015)在《碳离子束辐照谷氨酸棒杆菌高产菌株选育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选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重点实验室(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in Lanzhou,HIRFL)提供的能量为80 MeV/u的12C6+离子束辐照诱变谷氨酸生产菌——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先后使用高葡萄糖(Glucose)、高谷氨酸(Glutamic Acid)、谷氨酰胺(Glutamine)、琥珀酸(Succinic Acid)等配制选择性培养基初步筛选出具有优良发酵潜力的谷氨酸生产菌株,然后进行24孔深孔细胞培养板进行高通量发酵初筛实验,最后通过摇瓶发酵复筛实验选育出谷氨酸生产量提高的突变菌株,并进行稳定性传代实验,以期获得一些其它诱变方法难以获得的高产谷氨酸突变菌株,拟解决谷氨酸工业生产中存在的糖酸转化率低等问题。同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玉米浆添加量对突变菌株谷氨酸合成代谢关键酶基因的影响,探讨谷氨酸棒杆菌在发酵生产时的代谢机制,为进一步提高谷氨酸产量奠定一定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通过本论文的实验研究,得到了以下初步结果:1.菌体在完全培养基中活化生长8-9 h,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中后期,此时菌体的繁殖能力比较强,菌体OD660值约为0.200-0.220(菌体浓度约为108个菌),菌浓度相对较大,生物活性较高,是辐照诱变的最佳时机。谷氨酸棒杆菌对重离子辐照较为敏感,辐照后存活率急剧下降,在600 Gy剂量下,致死率达90%。2.利用选择性平板筛选具有特殊抗性的突变菌株,不仅使得诱变实验目的增强,而且大大减少了工作量。通过重离子辐照后筛选获得耐高糖、耐高温等抗性菌株共146株,其中200-400 Gy辐照剂量下获得的突变体有77株,占突变体总数的52.74%。3.初步实验表明,利用24孔深孔细胞培养板进行谷氨酸微量发酵实验具有可行性,可替代摇瓶初筛实验,加快了筛选效率。经过发酵条件实验得到24孔板最佳装液量为1.2 mL,最佳种子培养时间为8-9 h,将该技术应用于谷氨酸菌种产酸初筛取得较好的结果,共获得产酸高于对照的突变体15株。再进行摇瓶复筛,发现G007号突变体产酸最高,发酵产酸达42.83 g/L,高于对照10.38%,命名为GM001。经过发酵稳定性实验,GM001遗传性状稳定。4.通过对影响谷氨酸生产菌产酸的几个重要因素(葡萄糖浓度、玉米浆浓度、初始尿素添加量、培养温度、溶氧、pH值)进行优化研究,同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比及发酵条件为:葡萄糖200 g/L,玉米浆6.0 g/L,初始尿素3.0 g/L,温度32-38℃,摇床转速(溶氧)120-200 r/mim,初始pH值6.5-8.0。5.通过重离子辐照得到高产谷氨酸突变菌株GM001,生长速率提高,发酵对数期提前,对缩短发酵周期,降低发酵成本有积极的作用。发酵38 h后,谷氨酸产率达到121.1 g/L,与出发菌株酸度值相比提高了10.09%,葡萄糖利用率也提高至94.72%。GM001连续发酵5次,最后产酸稳定在119.8 g/L-121.1 g/L,与原始菌种相比,提高约10.0%,可以看出GM001是一株很有前景的工业生产菌株。6.通过不同玉米浆浓度对谷氨酸发酵关键酶表达影响的研究,发现玉米浆浓度对谷氨酸发酵关键酶具有显着地影响。玉米浆浓度在生长时期和产酸时期对各种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同,如在菌体生长时期,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的表达随玉米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在产酸期,异柠檬酸脱氢酶的表达在中低浓度玉米浆添加量时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研究结果表明,6.0 g/L的玉米浆添加量对谷氨酸产生及积累有促进的作用。

孟佑婷,刘桂君,杨素玲,包放[4](2012)在《离子注入诱变改良农业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文中指出离子注入生物体诱变是人工诱变的新方法,利用其可以获得较高的突变率,扩大突变谱,从而为筛选优良的突变菌株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该研究综述了离子注入诱变微生物的机理、生物学效应和近年来该技术应用于农业微生物诱变改良的实例,同时分析了今后离子注入在农业微生物诱变育种工作中的发展前景。

冯志华[5](2011)在《阿卡波糖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认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抑制碳水化合物的水解,用途广泛。阿卡波糖(Acarbose)作为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Ⅱ型糖尿病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自上市以来,由于其高效、安全而得到广泛应用。阿卡波糖可以竞争性地与小肠内的糖苷酶结合,延迟碳水化合物的水解,从而达到降低餐后血糖,治疗糖尿病的目的。目前,阿卡波糖主要通过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 sp.)等微生物发酵获得。本论文建立了一种糖苷酶抑制剂微孔板快速筛选方法,对实验室保藏的菌种进行了筛选,得到了一株阿卡波糖生产菌株A.utahensis ZJB08196,并利用低能离子束注入等诱变育种方法,对该菌株进行诱变改良,筛选到了高产突变株A.utahensis DG628-6-12,并对该突变株的发酵条件进行初步优化,显着提高了其发酵水平。首先,本论文根据2-氯-4-硝基苯-α-半乳糖-麦芽糖苷(Gal-G2-α-CNP)可以被α-淀粉酶水解产生生色基团2-氯-4-硝基苯酚(CNP)的反应原理建立了α-淀粉酶抑制剂筛选方法。考察了温度、pH等因素对显色反应的影响,并最终确定了一种基于96孔板的快速筛选方法:在最适pH 6.0,最适温度37℃条件下,反应体系为200 μl,其中α-淀粉酶液30μl,5 mmol/LGal-G2-α-CNP 40 μl,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100 μl(pH 6.0,50 mmol/L),30 μl待筛选样品。本方法灵敏度高、方便、快捷。通过该方法加快了筛选速度,降低了筛选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对实验室保藏菌株的初步筛选,得到了稳定性良好的出发菌株并确定了其平板、种子、发酵培养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不同的诱变方法如UV-LiCl、γ-射线、N+低能离子注入进行单因子多轮复合诱变,并利用已建立的筛选方法进行突变株筛选,筛选得到的菌株阿卡波糖的产量分别提高了 30.18%,47.87%和51.33%。为了避免单因子诱变引起的“疲劳效应”,利用不同诱变因子进行复合诱变,最终获得了高产突变株A.utahensis DG628-6-12,其阿卡波糖产量达到4099 μg/ml,相对于出发菌株2018 μg/ml,提高了 103.12%。对突变株A.utahensis DG628-6-12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较佳的阿卡波糖发酵工艺:葡萄糖和麦芽糖的含量分别为30g/L和60g/L,谷氨酸钠含量为4g/L,甘油4g/L,黄豆饼粉17 g/L,碳酸钙4.0 g/L。接种量为9%,起始pH为7.0,培养温度为28℃,最佳摇床转速为180 rpm,在500 ml三角瓶内最适装液量为50 ml。在较佳培养条件下,阿卡波糖的产量最高达到了 4470μg/ml。最后,考察了该菌株的发酵过程曲线。通过对突变株发酵过程中各种参数进行测定,掌握了发酵过程中,葡萄糖、麦芽糖、谷氨酸钠等基质的消耗情况以及菌体量、阿卡波糖、渗透压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初步确定,阿卡波糖属生长相关性代谢产物;在发酵后期,麦芽糖含量下降是阿卡波糖合成受阻的主要原因,补加麦芽糖有利于阿卡波糖的继续合成。

冯友仁[6](2009)在《漆酶高产菌选育及竹材木质素降解研究》文中提出漆酶是一种含铜多酚氧化酶,广泛存在于真菌中。漆酶能够催化多种化学反应,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医学、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由于其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在制浆造纸、纺织面料、环境污染物的降解等方面具有较大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因此具有广泛的科学研究前景。本文在产漆酶菌的筛选、鉴定、菌株的诱变育种、菌株产酶条件优化以及应用此菌株对竹原纤维这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绿色环保纤维进行降解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以Bavendamm氏反应试验和氧化带平板上菌落的变色圈为检测指标,对20多份土壤、腐木样品进行了筛选,得到具有较高Lacs酶活力的菌株6株。在此基础上经摇瓶复筛,最后筛选出漆酶产量最高的1024号菌株。利用菌丝干重法测定1024号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1024号菌株对数生长期为80h。使用基本产酶培养基在30℃和140rpm摇瓶培养时,N1024菌株在第8d漆酶活力为6.921U/L。用低能N+离子对1024号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在注入能量30KeV,注入剂量为100×1014ions/cm2,真空10-3Pa,电流强度10mA,脉冲10s条件下进行N+注入,通过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和摇瓶初筛复筛后再通过继代遗传稳定性实验考察,诱变菌N1024j具有较高的产酶稳定性,其第一代Lacs酶活力达8.62 U/L,第五代Lacs酶活力为7.81 U/L,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4.55%和12.84%。单因素法结合正交分析,对N1024j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产酶最适条件为:马铃薯去皮200g,葡萄糖25g,酵母膏3.0g, KH2PO43.0g,吐温800.1g,蒸馏水100GmL, pH 6.0。27℃、120rpm、装液量50mL(250mL三角摇瓶)、发酵3d后粗酶液酶活达到15.76 U/mL,比原产酶条件下Lacs酶活提高了182.83%。利用菌株N1024j对粗竹纤维进行微生物脱胶试验,经过30d的摇瓶降解试验,N1024j对毛竹粗纤维中木质素的降解率为33.19%,综纤维素降解率为22.28%,木质素降解选择性系数为1.49,并且分别对未处理的竹纤维样品,以及处理10d、20d和30d的竹纤维进行红外光谱分析,从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相关谱峰强度变化可以看出,菌株N1024j能有选择性地较快降解木质素和综纤维素。但木质素含量仍过高,需要后道工序继续处理。

梁帅[7](2008)在《竹材木质素降解菌的选育》文中研究指明竹纤维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绿色环保纤维,具有一系列其它纤维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抗菌性、耐磨性、吸湿性、透气性。我国竹资源丰富,如果能在纺织领域开发利用竹材资源,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微生物对竹纤维原料进行脱胶具有低污染,低成本,低能耗的特点。本文在木质素降解菌的筛选、鉴定、菌株的诱变育种和菌株产酶条件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以PDA-Azure-B平板上菌落的脱色圈为检测指标,对20多份土壤、腐殖质样品进行了筛选,得到具有Mnp和Lip酶活力的菌株3株。在此基础上经摇瓶复筛,最后筛选出了菌株1023号双酶产量高。利用菌丝干重法测定菌株1023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1023菌株对数生长中期为70小时。使用Kirk培养基在30℃和140rpm摇瓶培养时,1023菌株在第8天Mnp和Lip酶活力达到了最高峰分别为403 U/L和221 U/L。用低能N+离子对1023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在注入能量30KeV,注入剂量为100×1014ions/cm2,真空10-3Pa,电流强度10mA,脉冲10s条件下进行N+注入,通过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和摇瓶初筛复筛后再通过继代遗传稳定性实验考察,诱变菌N1023j具有较高的产酶稳定性,其Mnp酶活力达513 U/L,Lip酶活力为270.9 U/L,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7.29%和22.58%。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在培养温度为35℃,初始pH为5.5,摇瓶装量为100mL,摇床转速为160rpm时,高产变异株N1023j发酵有较高的酶活力。优化控制条件下进行高产变异株N1023j摇瓶发酵,Mnp和Lip酶活力分别为631U/L和340 U/L,分别比原发酵条件下Mnp和Lip酶活提高了22.76%和23.63%。利用菌株1023和N1023j对粗竹纤维进行微生物脱胶试验,经过30天的处理,1023和N1023j两株菌对毛竹粗纤维的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33.19%和43.96%,综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18.81%和22.28%,两者木质素降解选择性系数分别为1.76和1.97。竹纤维中果胶、脂蜡质和木质素都大大降低。但木质素含量还过高,需要后道工序继续处理。

刘丽华[8](2008)在《低能N+诱变选育金霉素链霉菌及其发酵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离子束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经高能加速器加速后获得的放射线。离子注入生物效应的发现,为生物的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本文将离子束应用于金霉素链霉菌的诱变选育,对于更深入地研究离子束生物学效应,拓展离子束生物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应用范围有一定的意义。首先,在摇瓶条件下,对我实验室前两届研究生诱变选育得到的金霉素高产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金霉素的产量。其次,在前两届研究生对氮离子束诱变金霉素链霉菌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用已获得的最佳剂量诱变工业生产菌种F3#,得到高产工业菌株L6-60#,摇瓶效价比对照菌株提高12.2%,且经稳定性试验和生产力的测定证明诱变菌L6-60#能够进行上罐中试试验。然后,将诱变菌L6-60#在金河集团101车间38吨发酵罐上进行生产试验。上罐结果表明:与生产对照菌相比放罐效价高697U/mL,重量增加0.83吨,种亿多39.88十亿/千克;对其产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显示4ECTC和TC的含量均在要求范围内,能够成为工业生产用菌。同时对诱变菌株L6-60#与对照菌株F3#的发酵参数进行了跟踪测定和系统分析。最后,应用目前最先进的一种生物氮源—生物氮素部分代替金霉素发酵工艺中的蛋白胨。通过试验证明:可有效地解决金霉素发酵的生产不稳定、发酵水平低、原料价格高等缺点。

莫章桦[9](2007)在《产双酶恶臭假单胞菌的选育与酶法制备D-pHPG》文中提出D-对羟基苯甘氨酸(D-pHPG)是合成p-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羟氨苄等的重要中间体,其主要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法和生物酶法。其中最安全环保、步骤简单的方法是一菌双酶法。本文所研究的恶臭假单胞菌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能同时产生D-海因酶(DHase)和N-氨甲酰-D-氨基酸酰胺水解酶(DCase),此双酶能将DL-对羟基苯海因一步催化生成D-对羟基苯甘氨酸。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产双酶菌种的验证及中间体N-氨甲酰-D-对羟基苯甘氨酸(NC-D-pHPG)的制备;紫外(UV)结合硫酸二乙酯(DES)复合诱变选育高产菌株;低能民+注入诱变选育高产菌株;高产变异菌株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双酶的提取纯化和DHase的固定化;DHase固定化酶与DCase纯化酶两酶一步法制备D-对羟基苯甘氨酸。通过对出发菌株spMF0507的初步验证,确定其发酵20h-50h为对数生长期,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产双酶最适温度为28℃-30℃;其最适生长pH为6.5-7.5,产双酶最适pH为7.0-7.5。DHase和DCase在不同的温度和pH下表现出不同的酶活力,其中DHase稳定性较高,而DCase对热不稳定,在高温高pH条件下易失活。通过升温55℃-60℃处理菌悬液30min可使DCase失活而DHase基本保持原活力,把底物DL-pHPH配成6%浓度,与DCase失活的菌悬液等体积混合,控制温度33℃,pH9.0-9.5进行转化反应制备NC-D-pHPG,转化后结晶率达97.9%,制备的NC-D-pHPG纯度为98.5%。采用UV结合DES复合诱变出发菌株spMF0507,选择紫外灯照射30s并结合1.5mg/mL的DES处理20min后再通过20μg/mL5-氟尿嘧啶(5-FU)选择性筛选和发酵摇瓶初筛复筛并通过继代遗传稳定性实验考察,诱变菌spUD0612具有较高的产酶稳定性,其DHase酶活力达1.784U/mL,DCase酶活力达0.865U/mL,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7.39%和58.420%。用低能N+离子注入对spUD0612菌株进行诱变选育,在注入能量30 KeV,注入剂量为8×1015ions/cm2,真空10-3Pa,电流强度10mA,脉冲8s条件下进行矿注入,通过在含有25μg/mL5-FU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和摇瓶初筛复筛后再通过继代遗传稳定性实验考察,诱变菌spUDN0706具有较高的产酶稳定性,其DHase活力达2.482U/mL,DCase酶活力、达1.253U/mL,分别比出发菌株spUD0612提高了46.69%和53.93%。通过对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控制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在接种量为8%-10%,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为7.5,摇瓶装量为100mL时,高产变异株spUDN0706发酵有较高的生物量和双酶活力。对发酵配方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后通过综合比较双酶活力,得出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浆2.0%;甲硫乙基海因(10%)3.5%;葡萄糖2.5%; NaCl0.3%; MgSO40.05%; CoCl20.01%; (NH4)2SO40.1%。在新配方和优化的控制条件下进行高产变异株spUDN0706摇瓶发酵, DHase和DCase酶活力分别为2.591U/mL和1.622U/mL,分别比原发酵条件下DHase和DCase酶活力提高了14.04%和28.63%。将高产变异株spUDN0706进行5L自动发酵罐发酵,DHase活力为3.0.78U/mL, DCase活力为1.953U/mL,分别比摇瓶活力提高了18.80%和20.41%。收集高产诱变株spUDN0706发酵液的菌体,采用高压均质机进行破碎,确定了最适匀浆压力为60MPa,最适破碎时间为15min。采用先20%(NH4)2SO4纯化DCase再34%(NH4)2SO4纯化DHase可实现双酶的分离纯化。通过粗酶液絮凝、两级(NH4)2SO4纯化以及经截留量为一万分子量的超滤膜处理,DHase纯化总收率为69.2%,纯化倍数达6.4;DCase纯化总收率为76.4%,纯化倍数达5.45。通过对DHase固定化条件的研究,确定了TJS载体投量为1g:133U,固定化温度、pH、固定化时间分别为25℃、7.5和15h,在此条件下进行DHase的固定化,固定化活力为48.7U/g,酶回收率为34.8%。通过测定不同pH和不同温度下DHase固定化酶及DCase纯化酶的酶活力,DHase固定化酶最适pH为9.5,最适温度为60℃;DCase纯化酶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为40℃。DHase固定化酶对热和酸碱的稳定性均明显优于DCase纯化酶。Mn2+、Ca2+、Mg2+、Ba2+对DHase固定化酶和DCase纯化酶均有激活作用;Co2+对DHase固定化酶有激活作用而对DCase纯化酶有抑制作用;Fe2+、Zn2+、Hg2+对DHase固定化酶及DCase纯化酶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重金属Hg2+对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DHase固定化酶的半衰期为210d,其表观米氏常数Km为20.14mmol/L; DCase纯化酶半衰期为6d,其表观米氏常数Km为8.40mmol/L。在底物浓度3%,温度38℃,DHase固定化酶投入量5kU/L, DCase纯化酶投入量3kU/L条件下进行多批次转化,固定化酶半衰期在256批以后,每批的转化率和收率均在97%左右。用DHase固定化酶结合DCase纯化酶两酶一步法转化DL-pHPH制备D-pHPG后,经截留量为一万分子量的超滤膜过滤浓缩精制,D-pHPG的含量为99.2%,比旋度为-159.8°,达到了较高的质量水平。

李德全[10](2007)在《离子注入生防菌Bs-916高效突变菌株选育及其拮抗作用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Bs-916能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具有拮抗谱广,生长快,产生抗生素,对水稻有抗性诱导作用的特点,是一种在水稻病害防治中发挥作用的生防因子。离子注入作为一种诱变源,具有突变率高、突变谱广等特点。离子注入作为一种复合诱变,比单一诱变更有效。为进一步提高、稳定拮抗菌Bs-916的防病能力,本研究利用离子束作为诱变源对生防菌Bs-916进行诱变处理。利用不同剂量的N+对Bs-916进行处理,确定最佳的离子注入参数。经过三次诱变处理,第1次在30~250×2.6×1013N+/cm2之间选取6个剂量注入,分别为30、60、90、120、150和250×2.6×1013 N+/cm2;第2次在第1次离子注入基础上,在90~800×2.6×1013 N+/cm2之间选取8个剂量注入,分别为90、120、150、200、250、400、500和800×2.6×1013 N+/cm2;第3次选取150×2.6×1013 N+/cm2和250×2.6×1013N+/cm2 2个剂量注入。在1300个诱变处理的菌株中,经过初筛、复筛和定量筛选,获得31个拮抗能力比出发菌株Bs-916提高8%以上的菌株,其中11个菌株的拮抗能力提高10%以上。离子注入生防菌Bs-916的最适剂量为150×2.6×1013N+/cm2~250×2.6×1013 N+/cm2,筛选到的这些高效突变菌株均在这个剂量范围内,使用该范围内的剂量进行筛选,可获得较高的正变异率,并且变异的稳定性也较好。以纹枯病原菌为指示菌筛选到的高效突变菌株,在室内测定对8种不同植物病原菌的拮抗能力,结果表明,高效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Bs-916比较,对不同病原菌拮抗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拮抗带宽提高率为4.3%~7.9%。室内对纹枯病原菌抑菌和田间防病测定。盆栽试验结果表明,5个突变菌株对水稻纹枯病防效为84%~87.4%,均好于Bs-916的防效(72.4%),防效提高率为11.6%~15%,其中K33、H74、J71和E73等4个菌株表现较强的抑制纹枯病能力,病斑大小均低于3.0cm。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4个突变株校正防效为80.55%~82.87%,防病效果比Bs-916高3.2%~19.1%。生防菌Bs-916及其突变菌株抗菌物质的提取,TLC和HPLC定性、定量分析比较。TLC分析表明,出发菌Bs-916和高效突变菌株分泌的粗脂肽类化合物和纯品表面活性素(surfactin)的Rf值均为0.52;HPLC分析表明,纯品surfactin具有两个异构体的流出峰,出发菌Bs-916和突变菌株分泌的粗脂肽类化合物也有两个流出峰,以纯品的两个峰为对照,Bs-916及其突变菌株和纯品的surfactin具有相同的洗脱时间,HPLC定性分析结果说明:出发菌Bs-916和突变菌株分泌的粗脂肽类化合物为surfactin。以纯品surfactin 1mg/mL含量为标准进行峰面积比较,出发菌Bs-916和突变菌株H74,J71分泌的surfactin分别为1.231mg/mL,3.332mg/mL,2.115mg/mL。HPLC定量分析结果说明:高效突变菌分泌的表面活性素含量比出发菌有较大幅度的提高。Bs-916和突变体Bs-H74分泌surfactin的调控基因克隆、DNA序列分析比较结果表明,surfactin合成的启动子基因序列一些碱基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的碱基可引起surfactin分泌量的变化。通过分析生防菌Bs-916及其突变菌株的拮抗性能和分泌surfactin能力的关系发现:离子注入后拮抗性能提高的突变菌株,分泌surfactin的能力也提高;拮抗性能降低的突变菌株,分泌的surfactin能力也降低,说明Bs-916的拮抗性能与分泌surfactin能力具有相关性。室内抑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素能抑制水稻纹枯菌丝生长,引起原生质泄露。以在植物抗病中起重要作用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等为主要指标,对水稻接种纹枯病菌、Bs-916和突变株后,三个酶活性变化比较结果表明,拮抗菌Bs-916及其突变菌株分泌活性物质对水稻具有抗性诱导作用;4个高效突变株比出发菌Bs-916对三个酶活性影响大;同时接种拮抗菌和纹枯病菌比单一接种拮抗菌、纹枯病菌对三个酶活性影响大。

二、低能N~+离子注入谷氨酸产生菌诱变选育及其发酵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能N~+离子注入谷氨酸产生菌诱变选育及其发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TP诱变与MMC结合选育L-组氨酸产生菌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组氨酸的简介
        1.1.1 组氨酸的理化性质
        1.1.2 组氨酸的功能
        1.1.3 组氨酸的生产方法
    1.2 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诱变育种技术简介
        1.2.2 ARTP诱变技术
    1.3 组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
    1.4 组氨酸菌种选育研究进展
        1.4.1 组氨酸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1.4.2 组氨酸产生菌的基因工程育种
    1.5 高通量筛选技术
        1.5.1 基于颜色或荧光的高通量筛选技术
        1.5.2 基于细胞生长的高通量筛选技术
        1.5.3 基于生物传感器的高通量筛选技术
        1.5.4 基于液滴微流控的高通量筛选技术
    1.6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ARTP诱变与MMC联用筛选L-组氨酸产生菌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出发菌株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培养基
        2.2.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ARTP诱变
        2.3.2 L-组氨酸生产菌株的筛选
        2.3.3 利用MMC对诱变菌株进行驯化及筛选
        2.3.4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L-组氨酸Pauly比色法分析结果
        2.4.2 ARTP诱变致死曲线的测定
        2.4.3 组氨酸产生菌的选育
        2.4.4 菌株传代稳定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稀有密码子标记筛选L-组氨酸高产菌株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和质粒
        3.2.2 引物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试剂
        3.2.5 培养基
        3.2.6 主要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重组质粒的构建
        3.3.2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质粒DNA转化
        3.3.3 重组质粒的鉴定
        3.3.4 谷氨酸棒杆菌ATCC14067及其衍生菌株感受态制备
        3.3.5 谷氨酸棒杆菌ATCC14067及其衍生菌株的电转化
        3.3.6 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测定
        3.3.7 红色荧光蛋白m Cherry的测定
        3.3.8 稀有密码子标记筛选组氨酸过量积累突变株
        3.3.9 筛选标记质粒的消除
        3.3.10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含有egfp-RC9、m Cherry-RC6的p EC-XK99E系列质粒的构建
        3.4.2 稀有密码子替换对报告蛋白的影响
        3.4.3 回补组氨酸对egfp及 egfp-RC9 表达的影响
        3.4.4 利用稀有密码子标记筛选组氨酸生产突变菌株
        3.4.5 菌株传代稳定性验证
        3.4.6 egfp-RC9 筛选标记消除前后组氨酸产量对比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莫匹罗星产生菌菌种诱变选育与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莫匹罗星
        1.1 莫匹罗星简介
        1.2 莫匹罗星结构
        1.3 莫匹罗星作用机理
        1.4 莫匹罗星药物动力学
        1.5 莫匹罗星产生菌
        1.6 莫匹罗星临床应用
        1.7 莫匹罗星研究进展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莫匹罗星菌种选育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种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甘油管的制备
        2.2.2 斜面的制备
        2.2.3 种子制备
        2.2.4 发酵培养
        2.2.5 自然选育
        2.2.6 离子注入诱变
        2.2.7 突变菌株形态学观察
        2.2.8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菌株发酵水平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自然选育结果与分析
        3.2 菌株离子注入诱变结果与分析
        3.3 诱变菌株形态学观察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发酵工艺优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种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菌株发酵水平
        2.2.2 斐林试剂法测定还原糖含量
        2.2.3 甲醛法测定氨氮含量
        2.2.4 培养条件优化
        2.2.5 发酵培养基优化
        2.2.6 活菌计数法
        2.2.7 发酵放大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斜面培养条件的优化
        3.2 种子培养条件的优化
        3.3 发酵培养条件优化及培养基选择试验
        3.3.1 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3.3.2 发酵培养基选择试验
        3.4 发酵放大试验结果
        3.4.1 罐上配方试验结果
        3.4.2 罐上工艺试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3)碳离子束辐照谷氨酸棒杆菌高产菌株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综述
    1.1 重离子束的特点及其在生物辐射育种中的优势
        1.1.1 重离子束特点
        1.1.2 重离子束辐照诱变育种的研究
        1.1.3 重离子辐照生物学效应
        1.1.4 重离子束辐照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的优势
        1.1.5 重离子束诱变微生物研究进展
    1.2 谷氨酸生产及菌种选育研究概况
        1.2.1 谷氨酸生产研究现状
        1.2.2 谷氨酸应用
        1.2.3 谷氨酸代谢途径的研究
        1.2.4 重离子束辐照选育高产谷氨酸棒杆菌应用前景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分析检测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前言
    3.2 12C+6离子束辐照诱变谷氨酸棒杆菌
        3.2.1 原始菌株培养形态观察
        3.2.2 谷氨酸棒杆菌诱变时间确定
        3.2.3 辐照剂量与受照菌种存活率的关系
        3.2.4 菌液辐照后处理
    3.3 高产谷氨酸菌株筛选
        3.3.1 选择性培养基初筛谷氨酸突变菌株
        3.3.2 基于24孔深孔细胞培养板的高通量筛选
        3.3.3 突变菌株摇瓶复筛
    3.4 谷氨酸发酵生产条件优化
        3.4.1 谷氨酸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4.2 谷氨酸发酵条件控制
    3.5 高产突变株GM001发酵参数研究及稳定性测试
        3.5.1 GM001菌株生长曲线分析
        3.5.2 突变体发酵曲线分析
        3.5.3 菌株GM001的摇瓶发酵稳定性实验
    3.6 玉米浆添加量对谷氨酸发酵关键酶的影响
        3.6.1 玉米浆添加量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影响
        3.6.2 玉米浆添加量对丙酮酸羧化酶的影响
        3.6.3 玉米浆添加量对柠檬酸合成酶的影响
        3.6.4 玉米浆添加量对异柠檬酸脱氢酶的影响
        3.6.5 玉米浆添加量对谷氨酸脱氢酶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离子注入诱变改良农业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子注入生物体的机理、相关过程及影响因素
    1.1 离子注入生物体的物理化学基础
    1.2 离子注入过程和影响因素
2 离子注入的生物学效应
3 离子注入应用于农业微生物诱变改良的相关研究
4 展望

(5)阿卡波糖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糖尿病简介
    1.2 糖尿病发展趋势
    1.3 阿卡波糖的发现
    1.4 常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
    1.5 阿卡波糖的结构以及理化性质
    1.6 阿卡波糖的临床应用
    1.7 阿卡波糖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1.7.1 阿卡波糖的acb合成途径
        1.7.2 阿卡波糖的gac合成途径与acb途径的比较
    1.8 阿卡波糖菌种育种研究现状
    1.9 阿卡波糖发酵条件研究现状
    1.10 本研究的目的及拟采取研究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菌株筛选方法的建立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4 培养基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阿卡波糖HPLC分析方法
        2.3.2 CNP的检测
        2.3.3 CNP标准曲线
        2.3.4 最适反应条件的确定
        2.3.5 抑制曲线
        2.3.6 菌株筛选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诱变育种
    引言
    3.1 常用物理诱变方法
        3.1.1 UV-LiCl
        3.1.2 γ-射线
        3.1.3 离子注入
    3.2 实验材料
        3.2.1 菌种
        3.2.2 试剂与药品
        3.2.3 仪器设备
        3.2.4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Actinoplanes utahensis ZJB-08196培养条件
        3.3.2 UV-LiCl诱变
        3.3.3 ~(60)C_oγ-谢线诱变
        3.3.4 低能离子注入诱变
        3.3.5 多因素复合诱变
        3.3.6 突变菌株保藏及传代稳定性考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Actinoplanes utahensis ZJB-08196培养条件的确定
        3.4.2 出发菌株筛选以及自然选育
        3.4.3 UV-LiCl诱变
        3.4.4 ~(60)Coγ-射线诱变
        3.4.5 N~+注入诱变
        3.4.6 多因素复合诱变
        3.4.7 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考察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突变株发酵条件优化
    引言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菌种
        4.1.2 试剂与药品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菌种活化与转接
        4.2.2 分析方法
        4.2.3 种子培养条件优化
        4.2.4 发酵培养基优化
        4.2.5 培养条件优化
        4.2.6 发酵曲线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种子培养基起始pH的影响
        4.3.2 种子种龄对阿卡波糖产量的影响
        4.3.3 发酵培养基优化
        4.3.4 发酵条件优化
        4.3.5 发酵过程曲线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讨论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6)漆酶高产菌选育及竹材木质素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漆酶的分布
        1.1.1 漆酶在真菌中的分布
        1.1.2 漆酶在植物中的分布
        1.1.3 漆酶在原核生物中的分布
        1.1.4 漆酶在其它生物中的分布
    1.2 真菌漆酶的结构与性质
        1.2.1 漆酶的结构
        1.2.2 漆酶的性质
        1.2.3 漆酶的催化氧化还原反应机理
        1.2.4 漆酶对木质素的降解作用
        1.2.5 漆酶的活力测定
    1.3 真菌漆酶的生产
        1.3.1 菌种的筛选
        1.3.2 液体发酵产漆酶
        1.3.3 固态发酵产漆酶
    1.4 漆酶在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
        1.4.1 漆酶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1.4.2 漆酶基因结构分析和组织分析
        1.4.3 漆酶基因家族
        1.4.4 漆酶基因的克隆
        1.4.5 漆酶的表达调节
        1.4.6 漆酶的异源表达
    1.5 真菌漆酶合成的调控
        1.5.1 碳源和氮源对真菌漆酶合成的影响
        1.5.2 金属离子对真菌漆酶合成的影响
        1.5.3 化合物对真菌漆酶合成的诱导
        1.5.4 其它因素
    1.6 真菌漆酶的应用
        1.6.1 环境修复
        1.6.2 生物漂白和脱色
        1.6.3 造纸工业
        1.6.4 有机合成
        1.6.5 食品加工
        1.6.6 生物检测
        1.6.7 其他方面
    1.7 漆酶目前存在的问题
    1.8 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研究概况
        1.8.1 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兴起与发展
        1.8.2 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特点
        1.8.3 离子束注入的诱变机理研究
        1.8.4 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应用研究
        1.8.5 我国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展望
    1.9 本课题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9.1 本课题的来源
        1.9.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9.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漆酶高产菌株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2.1 菌种的富集
        2.1.2.2 菌种的分离
        2.1.2.3 菌种活化和平板培养
        2.1.2.4 初筛
        2.1.2.5 氧化带测定
        2.1.2.6 液体发酵培养
        2.1.2.7 酶活性测定方法
        2.1.2.8 菌株生长曲线绘制
        2.1.2.9 菌株形态初步鉴定
    2.2 结果分析
        2.2.1 初筛结果
        2.2.2 氧化带测量结果
        2.2.3 菌株产漆酶结果
        2.2.4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2.5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2.3 结论与讨论
        2.3.1 结论
        2.3.2 讨论
3 低能N~+离子注入法诱变漆酶高产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能量和不同剂量N~+离子注入诱变的存活率
        3.2.2 N~+离子注入诱变的突变率
        3.2.3 突变菌株的诱变及筛选结果
        3.2.4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考察
    3.3 结论与讨论
4 漆酶高产菌株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产酶发酵条件
        4.2.2 正交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5 竹纤维微生物脱胶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菌株对竹纤维的脱胶效果
        5.2.2 微生物脱胶处理后的竹纤维显微结构
        5.2.3 降解过程的FTIR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6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竹材木质素降解菌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竹纤维的研究概况
        1.1.1 竹纤维的分类
        1.1.2 竹纤维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1.1.3 现行竹纤维的提取工艺比较
        1.1.4 国内外竹纤维研究现状
        1.1.5 竹纤维开发的前景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1.2.1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的种类
        1.2.2 木质素降解酶系及其特性
        1.2.3 木质素降解酶合成的营养调控
        1.2.4 木质素降解酶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2.5 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3 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研究概况
        1.3.1 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兴起与发展
        1.3.2 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特点
        1.3.3 离子束注入的诱变机理研究
        1.3.4 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应用研究
        1.3.5 我国离子束生物工程的展望
    1.4 本课题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来源
        1.4.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竹纤维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样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3 结论
3.木质素降解菌株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采集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试剂
        3.1.5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菌种的分离和纯化
        3.2.2 Azure-B脱色反应结果
        3.2.3 菌株摇瓶产酶培养结果
        3.2.4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2.5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3.3 结论
4.低能N~+离子注入法诱变木质素降解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出发菌种
        4.1.2 培养基
        4.1.3 实验仪器
        4.1.4 实验试剂
        4.1.5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能量和不同剂量N+离子注入诱变的存活率
        4.2.2 N+离子注入诱变的突变率
        4.2.3 突变菌株的诱变及筛选结果
        4.2.4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考察
    4.3 结论
5.高产菌株的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种
        5.1.2 培养基
        5.1.3 实验仪器
        5.1.4 实验试剂
        5.1.5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菌株N1023j的生长产酶曲线
        5.2.2 培养温度对菌体产酶活力的影响
        5.2.3 初始pH值对菌体产酶活力的影响
        5.2.4 摇瓶装量对菌体产酶活力的影响
        5.2.5 摇床转速对菌体产酶活力的影响
        5.2.6 菌株N1023j产酶条件的正交优化
        5.2.7 优化发酵条件下摇瓶发酵验证高产诱变株产双酶水平
    5.3 结论
6.竹纤维微生物脱胶初步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菌株
        6.1.2 竹纤维样品
        6.1.3 培养基
        6.1.4 实验仪器
        6.1.5 实验试剂
        6.1.6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菌株对竹纤维的脱胶效果
        6.2.2 微生物脱胶处理后的竹纤维显微结构
    6.3 结论
7.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低能N+诱变选育金霉素链霉菌及其发酵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霉素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1 背景及生产概况
        1.1.2 金霉素的前景预测
        1.1.3 金霉素链霉菌诱变选育的研究现状
    1.2 微生物诱变育种方法简介
        1.2.1 化学诱变
        1.2.2 物理诱变
    1.3 离子束生物技术与应用进展
        1.3.1 离子注入与生物体相互作用
        1.3.2 离子注入微生物的生物学效应
    1.4 离子注入与传统辐射诱变效应的比较
    1.5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应用现状
    1.6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市场前景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优化金霉素实验室诱变菌的培养条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
        2.2.2 装液量(溶氧)对效价的影响
        2.2.3 接种量对效价的影响
        2.2.4 转速对效价的影响
        2.2.5 pH值对效价的影响
        2.2.6 温度对效价的影响
    2.3 实验结论
        2.3.1 装液量(溶氧)对效价的影响
        2.3.2 接种量对效价的影响
        2.3.3 转速对效价的影响
        2.3.4 pH值对效价的影响
        2.3.5 温度对效价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低能N~+诱变选育工业金霉素生产菌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
        3.2.2 出发菌株系谱
        3.2.3 主要仪器
        3.2.4 主要试剂
        3.2.5 常规培养基
        3.2.6 生产力的测定
        3.2.7 实验方法
        3.2.8 数据分析方法
        3.2.9 出发菌株的筛分
        3.2.10 高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3.2.11 氮离子注入诱变方法
        3.2.12 工艺流程
        3.2.13 发酵效价测定
    3.3 结果和讨论
        3.3.1 CTC效价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低能N~+注入金霉素链霉菌的诱变效果
        3.3.3 N~+注入对金霉素链霉菌菌落形态的影响
        3.3.4 摇瓶结果的分析及统计
    3.4 讨论
第四章 工业金霉素诱变菌罐式试验及发酵特性的研究
    4.1 前言
    4.2 饲用金霉素生产设备的工艺流程简图
    4.3 饲用金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4.4 材料和方法
        4.4.1 金霉素发酵工艺配方
        4.4.2 培养方法
        4.4.3 中间体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4.4.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霉素含量
        4.4.5 分析方法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上罐试验
        4.5.2 t-检验
        4.5.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霉素含量
        4.5.4 种子培养液的参数测定
        4.5.5 发酵液参数的测定
    4.6 讨论
第五章 生物氮素替代蛋白胨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及实验方法
        5.2.1 仪器
        5.2.2 材料
        5.2.3 摇瓶试验考察生物氮素对发酵单位的影响并选择最佳比例
    5.3 结果和讨论
        5.3.1 摇瓶试验结果
        5.3.2 罐试试验结果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产双酶恶臭假单胞菌的选育与酶法制备D-pHPG(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言
    1.1 产双酶恶臭假单胞菌的形态及代谢生理
    1.2 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研究进展
        1.2.1 D-pHPG的性质和作用
        1.2.2 以D-pHPG为侧链的几种主要药物
        1.2.3 D-pHPG的应用前景
        1.2.4 D-pHPG的制备方法
    1.3 海因酶
        1.3.1 海因酶的性质
        1.3.2 海因酶的催化机制
        1.3.3 海因酶基因工程菌研究
    1.4 N-氨甲酰基-D-氨基酸酰胺水解酶
        1.4.1 N-氨甲酰基-D-氨基酸酰胺水解酶的性质
        1.4.2 DCase的催化机制
        1.4.3 DCase基因工程菌的研究进展
    1.5 高产酶菌株的获得方法及发酵工艺
        1.5.1 海因酶产生菌的筛选
        1.5.2. DCase产生菌的筛选
        1.5.3 两种酶工程菌研究的比较
    1.6 国内外诱变育种研究现状
        1.6.1 诱变方法研究现状
        1.6.2 诱变菌种的筛选
    1.7 酶的提取及纯化
    1.8 酶的固定化及应用
        1.8.1 常规酶的固定化方法
        1.8.2 固定化方法的比较及固定化酶的优点
        1.8.3 新型的固定化技术
        1.8.4 多酶系统的共固定化
        1.8.5 固定化酶在医药及化工等行业的应用
    1.9 本论文的工作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9.1 目的和意义
        1.9.2 论文工作内容及工艺流程
2 产双酶菌种的验证及N-氨甲酰-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菌种
        2.1.4 培养基
        2.1.5 相关溶液
        2.1.6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菌种的纯化及菌体形态观察
        2.2.2 生长曲线的绘制
        2.2.3 产双酶菌种的验证
        2.2.4 培养温度对发酵生物量及产酶活力的影响
        2.2.5 初始pH对发酵生物量及产酶活力的影响
        2.2.6 温度对双酶活力的影响
        2.2.7 pH对双酶活力的影响
        2.2.8 菌体与底物的适当配比
        2.2.9 NC-D-pHPG(中间体)的提取
    2.3 本章小结
3 紫外结合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选育高产菌株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菌种
        3.1.4 培养基
        3.1.5 相关溶液
        3.1.6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UV结合DES复合诱变的致死率
        3.2.2 UV结合DES复合诱变的突变率
        3.2.3 5-FU的浓度确定
        3.2.4 突变菌株的筛选结果
        3.2.5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考察
    3.3 本章小结
4 低能N~+注入诱变选育高产菌株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菌株
        4.1.4 培养基
        4.1.5 相关溶液
        4.1.6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能量和不同剂量N~+离子注入诱变的存活率
        4.2.2 N~+离子注入诱变的突变率
        4.2.3 突变菌株的诱变及筛选结果
        4.2.4 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考察
    4.3 本章小结
5 高产变异株spUDNO706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5.1.2 主要实验试剂
        5.1.3 菌种
        5.1.4 培养基
        5.1.5 相关溶液
        5.1.6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碳源的测评结果与分析
        5.2.2 不同氮源的测评结果与分析
        5.2.3 不同诱导剂的测评结果与分析
        5.2.4 接种量对菌体的生长及产酶活力的影响
        5.2.5 培养温度对菌体生长及产酶活力的影响
        5.2.6 初始pH值对菌体生长及产酶活力的影响
        5.2.7 摇瓶装量对菌体生长及产酶活力的影响
        5.2.8 发酵培养基的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5.2.9 优化发酵条件下摇瓶发酵验证高产诱变株产双酶水平
        5.2.10 高产诱变株spUDNO706在5L自动发酵罐的发酵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双酶的提取纯化和DHase的固定化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仪器
        6.1.2 主要实验试剂
        6.1.3 菌种
        6.1.4 培养基
        6.1.5 相关溶液
        6.1.6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蛋白质的测定结果
        6.2.2 细胞破碎的压力时间确定
        6.2.3 纯化结果
        6.2.4 电泳结果
        6.2.5 膜分离结果
        6.2.6 海因酶的固定化条件的确定
        6.2.7 DHase在优化固定化条件下的固定化酶活力
    6.3 本章小结
7 DHase固定化酶与DCase纯化酶两酶一步法制备D-pHPG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仪器
        7.1.2 主要实验试剂
        7.1.3 酶
        7.1.4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pH对DHase固定化酶及DCase纯化酶活性的影响
        7.2.2 温度对DHase固定化酶及DCase纯化酶活性的影响
        7.2.3 金属离子对DHase固定化酶及DCase纯化酶活性的影响
        7.2.4 DHase固定化酶及DCase纯化酶的稳定性考察
        7.2.5 DHase固定化酶及DCase纯化酶米氏常数的测定
        7.2.6 底物浓度对转化率和收率的影响
        7.2.7 转化温度对转化率和收率的影响
        7.2.8 多批次转化反应中酶活力衰减及转化率、收率情况
        7.2.9 D-pHPG的精制
    7.3 本章小结
8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10)离子注入生防菌Bs-916高效突变菌株选育及其拮抗作用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概况
        2.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作用机理
        3. 生防菌的遗传改良研究现状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 枯草芽孢杆菌概述
        2. 枯草芽孢杆菌分泌的抗菌物质
        3. 枯草芽孢杆菌研究展望
    第三章 离子注入技术与生物遗传改良
        1. 离子注入技术研究概况及其工作原理
        2. 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研究
        3.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预期结果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思路
    3. 研究的预期结果
第三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离子注入Bs-916菌株的突变和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Bs-916及其高效突变菌株抑菌防病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Bs-916及其高效突变菌株抗菌物质的研究与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Bs-916及其高效突变菌株对水稻抗性诱导作用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效突变菌株拮抗作用分子机理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低能N~+离子注入谷氨酸产生菌诱变选育及其发酵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TP诱变与MMC结合选育L-组氨酸产生菌株[D]. 邓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2]莫匹罗星产生菌菌种诱变选育与发酵条件优化[D]. 孙术超.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碳离子束辐照谷氨酸棒杆菌高产菌株选育研究[D]. 缪建顺.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5)
  • [4]离子注入诱变改良农业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孟佑婷,刘桂君,杨素玲,包放.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9)
  • [5]阿卡波糖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优化[D]. 冯志华.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6)
  • [6]漆酶高产菌选育及竹材木质素降解研究[D]. 冯友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 [7]竹材木质素降解菌的选育[D]. 梁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02)
  • [8]低能N+诱变选育金霉素链霉菌及其发酵特性的研究[D]. 刘丽华. 内蒙古大学, 2008(02)
  • [9]产双酶恶臭假单胞菌的选育与酶法制备D-pHPG[D]. 莫章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01)
  • [10]离子注入生防菌Bs-916高效突变菌株选育及其拮抗作用分子机理研究[D]. 李德全.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低能N~+离子注入产谷氨酸菌株的诱变、育种和发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