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体料温度检测浅析

回转窑体料温度检测浅析

一、转窑窑体物料温度检测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侯正金[1](2021)在《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的传热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回转窑是氧化铝微细颗粒生产的焙烧设备,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通过在回转窑内布置燃烧器燃烧化石能源实现对物料的加热,达到物料所需的焙烧温度。随着国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不断提高,采用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加热方式生产氧化铝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其中采用电热式回转窑生产就是一种非常环保的方法,具有温度容易控制、不产生尾气等特点。本篇论文深入分析了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的传热过程。首先,对Φ1.3×16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进行了工艺计算,通过对物料停留时间、填充率的核算、焙烧炉尺寸的核算,估算了物料在炉筒内的停留时间、进料量以及进气量,并将炉筒划分为五个区进行热量核算,计算出了电热式回转窑的加热功率以及功率密度分布。其次,通过对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截面传热过程的分析,探究了电热式回转窑炉膛、炉筒壁以及炉筒内的传热过程,建立了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的数学传热模型,通过MATLAB软件实现了模型的求解,得出了炉筒内外壁、气体以及物料的温升曲线图,验证了工艺计算的合理性。然后,对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的截面传热过程进行模拟,采用离散元分析软件EDEM和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其进行了模拟。首先应用Visual Studio 2010根据现有理论进行炉筒壁面与颗粒间传热模型的编译,然后将该传热模型导入到EDEM中,实现炉筒壁面与颗粒间的传热过程,最后通过FLUENT中的EDEM-eulerian模型实现软件的连接,最终完成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截面内的传热模拟。最后,采用DEM-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回转窑的传热效率,以颗粒平均温升曲线的斜率和颗粒温度的标准差分别表示回转窑的传热效率和颗粒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主要分析了炉筒转速和扬料板安装角度、折弯角度、数量对传热效率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参数,提高电热式回转窑的传热效率。

金光海[2](2021)在《回转窑内物料性质及运动状态引起的窑电流变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回转窑作为一种大型的热工设备被广泛的运用于建材、冶金、化工、环保等行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回转窑作为煅烧工艺的核心设备却难以实现对回转窑内部情况的实时监测。回转窑主电机电流作为能反应窑系统运行情况的参数具有易获取、惯性小、准确及时等特点,能可靠的反应窑内煅烧状况。目前,国内外对于回转窑主电机电流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一般通过大数据统计分类的方式对回转窑电流进行定性分析。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回转窑内物料性质及物料运动状态对回转窑电流的影响。通过研究窑内物料与回转窑电流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达到运用窑电流波动变化准确判断窑内煅烧工况的目标。首先,本文根据实际回转窑结构,制作了长径比(L/D)为7.5的回转窑模型。回转窑筒体以两档支撑的方式安装在底座上。以直流电机为回转窑驱动电机,传动方式为齿轮传动,与实际回转窑一致。其次,以RS-485串口与MODBUS协议为通讯基础,建立回转窑电流数据采集系统。利用Lab VIEW软件开发平台,开发了一套可以实现采集回转窑电流数据、实时显示电流变化曲线、储存电流数据功能的软件。最后通过实验研究在不同物料,不同转速,不同质量条件下窑电流的波动变化。实验发现窑电流的变化趋势具有周期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傅里叶分析的方法对电流数据进行了时域至频域的转换,提取电流波动频率、电流波动幅值等特征参数。实验发现:1)电流波动频率只与回转窑转速频率一致,回转窑转速越快电流波动频率越大。2)电流波动幅值与回转窑内物料被带高的程度、物料被带高的质量相关。回转窑内物料在运动中被带的越高,电流波动幅值越大;回转窑内物料质量被带动的越多,电流波动幅值越大。通过建立窑电流波动幅值计算模型,对比在相同条件下理论计算的窑电流波动幅值与实验获得的窑电流波动幅值,验证了物料被提升得越高,电流波动幅值越大的结论。

王志雄[3](2020)在《回转窑式热解过程控制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约占70%,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能源配比结构不会改变。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中有55%煤化程度低,如果这些煤经干馏工艺提取油,其油量相当于1000亿吨油气资源。回转窑式热解正是针对沫煤进行大规模工程化干馏的工艺,对于该工艺的配套控制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支撑工艺高效生产。论文以回转窑式热解过程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热解生产系统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操作多,工艺保障性低等问题,综合分析热解过程工艺要求和现有DCS控制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引入独特的转窑热解温场测量方案,对转窑热解温度控制加入模糊PID控制应用,实现回转窑式热解工艺的自动化控制。在分析回转窑式热解技术的发展现状、工艺环节及设备特性基础上,论文提出一种基于DCS控制系统的回转窑式热解控制系统,采用随窑同步旋转传感器,无线测量回转窑热解关键参数,通过温场参数准确反映热解过程,设计以鲁能控制LN2000为平台的DCS控制系统,详细介绍该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网络构架及相关组成部分的软硬件设计。根据回转窑热解过程控制需求和特点,设计PID模糊控制实现系统热解过程控制。论文介绍PID控制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设计实现,并进行了仿真测试研究。测试表明,设计的模糊PID控制满足转窑热解过程的控制需求,构建的基于LN2000的回转窑热解DCS控制系统适用且简便实现了转窑热解工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意义。

刘蒙蒙[4](2020)在《基于LiESN的回转窑煅烧带温度软测量》文中认为回转窑被广泛的用在金属冶炼、化工、建材、耐火材料等诸多行业的生产过程当中,并且在这些领域的生产过程当中,它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回转窑是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核心设备,煅烧带的温度反映窑内物料的燃烧状态,它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然而在目前的生产过程中,因为回转窑煅烧带温度较高,没有办法直接测量窑内温度的变化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泄露积分型回声状态网络的软测量方法。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回转窑,它的煅烧过程会受到较多变量的影响,并且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耦合与干扰问题。本文对采集到的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降维处理,对高维空间降维消除变量之间存在着的耦合问题,减少模型的输入,从而降低问题的复杂性。(2)提出一种改进的回声状态网络。泄露积分型回声状态网络是在标准回声状态网络的基础上,在储备池状态方程中多加入一个泄漏率参数。它进一步提高储备池的短期记忆能力,从而改善网络的性能,提高网络的预测性和适应性。在输出权值计算过程中,由于线性回归算法容易使储备池产生“病态”解的问题。提出使用岭回归算法,通过施加正则项系数消除线性回归算法求解过程中出现“病态”解的问题。(3)针对网络储备池内部参数是随机生成并不是最优参数的问题,使用二进制粒子群算法对储备池内参数:储备池的规模N、储备池输入收缩因子IS、储备池谱半径SR、储备池稀疏程度SD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泄露积分型回声状态网络模型。(4)对经过主成分分析降维处理的数据进行仿真,使用本文方法、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标准回声状态网络与BP神经网络模型对回转窑煅烧带的温度预测效果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预测精度更高。

单乳霞[5](2020)在《氧化锌挥发窑混合建模与智能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挥发窑在很多工业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主要功能是对窑料进行处理加工。反应带温度在1100℃~1300℃之间时,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连续性。由于挥发窑的作业过程是一个繁琐的热工过程,且其多变量、强耦合、大惯性和非线性的特征,及一直处于旋转状态的窑体,使得部分关键参数不易实时准确获得,建立能准确表征挥发窑生产过程的模型成为了一大难题,这阻碍了挥发窑生产自动化的实现。本文以氧化锌挥发窑为背景,通过对氧化锌挥发窑的结构、生产工艺、内部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和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建立了基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氧化锌挥发窑机理模型。针对该机理模型中化学反应速率难以准确有效测量的问题,通过对窑内各化学反应的热工状况和热力学的研究,建立了基于阿伦尼乌斯方程的化学反应率模型,并且用有限差分法进行离散化处理和数值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能表征窑内温度变化情况。针对氧化锌挥发窑中反应率难以准确获取的问题,采用支持向量回归的方法拟合实验数据得到了反应率预测模型,并通过S函数的调用实现了混合模型的设计与仿真,通过与生产数据对比,该混合模型较机理模型能更准确地表征窑的生产情况。针对氧化锌挥发窑难以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和实现精确跟踪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极限学习机的氧化锌挥发窑智能预测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极限学习机具有学习速度快、拟合精度高、泛化能力强和全局最优解等优点,辨识生产过程的输入输出数据,建立了氧化锌挥发窑生产过程的预测模型,对挥发窑系统的输出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用Simulink搭建挥发窑智能预测控制系统模块,调用基于ELM的预测控制子程序和挥发窑混合模型子程序,并用sim函数实现该智能预测控制系统的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智能预测控制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赖世贤[6](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提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李庆峰[7](2020)在《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建模与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水泥回转窑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中原料煅烧环节的核心设备,回转窑烧成带温度直接决定了水泥熟料的产质量、能耗和企业成本。研究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控制方法,使得操作人员在提前得到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对回转窑生产热工参数进行调整与控制,这对于提高水泥的生产质量和节能降耗十分必要。首先,本文介绍了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温度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温度预测和控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水泥回转窑煅烧系统的工艺和影响烧成带温度的主要工艺参数,建立了回转窑机理模型,由于机理模型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模型里有些参数随着温度、压力变化而变化的,为建立合适的机理模型而把这些变化的参数假设成常量的话,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较小。其次,一方面针对静态软测量建模方法难以反映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检测过程的动态信息。选择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LSSVM)和自回归滑动平均算法(ARMA)建立烧成带温度模型。首先采用PCA对辅助变量进行降维,并用网格搜索与交叉验证算法对LSSVM进行参数优化,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针对于实际水泥回转窑煅烧系统是非线性的复杂工业系统,窑况又是复杂多变的,使用单一非线性模型预测烧成带温度影响预测精度。因此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Hammerstein-Wiener模型,并对回转窑烧成带温度进行仿真验证,预测效果比第三章的好。再次,从实际水泥回转窑煅烧过程易于实现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单输入单输出的ARMAX的烧成带温度的估计模型。考虑实际窑系统控制过程中可以仅把窑头喂煤量作为控制输入变量。并采用广义预测控制方法对窑头喂煤量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控制烧成带温度的目的。最后,为了实现全场信息化操作,使用监控软件Win CC_OA编写回转窑监控界面,同时实现监控软件与MATLAB之间的通讯,在监控软件上实现建模与控制的功能。

蔡传全[8](2020)在《大型回转窑支承系统动态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回转窑是有气体流动、燃料燃烧、能量传递和物料运动等过程所组成的,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回转圆筒类设备。回转窑的技术性能以及其支承系统的受力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生产产品的质量。所以,研究回转窑支承系统的力学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经济意义。传统的力学方法计算回转窑的支承系统主要部件难以准确反映出其力学行为。因此,采用传统力学与数值模拟研究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回转窑支承系统的力学特性。回转窑的支承系统是承载回转窑回转部分的关键部件,支承系统的失效会导致整个回转窑工作系统的瘫痪,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会造成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通过现场实测数据结合有限元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支承系统的主要部件,找到主要部件的失效原因以及破坏的主要位置,对优化支承系统主要部件结构、延长支承系统使用寿命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回转窑的筒体、滚圈和托轮是支承系统的重要部件,特别是托轮,支承着回转窑回转部分的全部重量,在运转的过程中,由于局部的热膨胀、表面的磨损和塌陷等原因会导致轴线的偏移,这会对回转窑的支承载荷的分配产生巨大的影响。托轮与滚圈之间是复杂的摩擦和面接触作用,支承部位的载荷越大,二者接触区域的接触应力就越大,会导致托轮表面剥落和掉块、滚圈的疲劳开裂,由此引发各种机械故障与安全事故。本文针对回转窑在运行中可能存在的这些问题,建立了回转窑支承系统的接触数学模型,对滚圈与托轮的接触受力、托轮与拖轮轴的接触与受力、回转窑筒体与滚圈的接触与受力等问题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回转窑筒体和滚圈的接触压力分布、接触角度的大小、托轮与拖轮轴的配合形式以及滚圈与托轮接触区域的压力分布等问题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滚圈与托轮接触的研究中,对两个弹性圆柱体的法向接触区域的接触压力分布以及滚圈与托轮的破坏原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预防破坏以及延长部件使用寿命的方法;分析了筒体在正常运行及轴线偏移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得出了筒体轴线偏移对筒体的应力应变影响远大于物料、窑衬;并且将现场观测的回转窑支承部件的破坏形式和工作情况与本文仿真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建立的回转窑托轮、滚圈、筒体的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以及分析结果对各个部件应力应变的分布规律和变形情况的准确性。

武伟宁[9](2020)在《水泥熟料烧结过程软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产业,提高水泥熟料烧结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但是,熟料烧结过程属于典型的非线性动态过程,具有大时滞、强耦合等特点,且处于高温、多粉尘的封闭回转窑内。在这样复杂恶劣的环境下,难以用传感器直接测量熟料烧结过程信息,成为水泥生产自动控制理论与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综合运用水泥熟料烧结过程的机理知识及数据,深入研究熟料质量(游离氧化钙含量)、窑体热损失、窑内物料料层高度等重要过程信息的软测量方法,为烧结过程的高性能运行和节能控制提供新的量化过程信息。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游离氧化钙(f-CaO)含量是水泥熟料的质量指标,也是评判水泥能耗成本的经济指标之一。针对现有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未充分考虑输入输出变量的时序信息而导致测量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根据水泥熟料烧结工艺过程的大时滞、强惯性特征,提出一种对输入输出变量进行时序分析的新方法。首先利用物料的传输机理对模型的输入-输出变量进行时序匹配,之后利用类高斯函数对模型的输入变量进行时序加权,最终获得具有时序信息的输入-输出样本对,为提高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的精度奠定良好基础。(2)针对现有的f-CaO含量测量单模型泛化能力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序分析与集成学习的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首先,选取了六种性质不同的学习算法构建f-CaO含量个体学习器,并采用时序信息的输入-输出数据对其进行训练;然后,采用互信息方法对个体学习器进行剪枝和集成,从而实现f-CaO含量的软测量。利用某水泥厂连续50小时的实际生产数据对本文所提出的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吻合良好,能正确反映f-CaO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现有的单模型、全集成模型进行实验对比表明,本文所提出的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在测量精度方面具有优势,且能满足在线测量速度要求,对于提高熟料烧结过程自动化水平具有理论与应用价值。(3)由于熟料烧结过程的高温特点,窑体热损失不可避免,并且随着操作参数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因此,对窑体热损失进行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实现熟料烧结过程节能控制与决策的前提和重要依据。针对现有窑体热损失计算模型由于忽略窑体温度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非均质性而导致测量结果不精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热图的窑体热损失软测量方法。通过分析窑体的对流与辐射传热机理,建立了热损失软测量模型,然后根据窑体实时红外热图获取温度场数据,实现了热损失的测量。采用该方法对某水泥回转窑的窑体热损失量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窑体煅烧区的热损失约80.68kw/m,辐射和对流产生的热损失量基本相当。窑体总热损失低于回转窑总热量输入的12%。为了研究窑体热损失与熟料烧结过程操作变量的相关性,本文采用随机森林和皮尔逊相关系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篦冷机2#风机开度、喂料量和分解炉喂煤量等五个操作变量对窑体热损失量的影响最大。本文提出的窑体热损失软测量方法及研究成果为熟料烧结过程的节能控制与决策提供了量化依据。(4)回转窑内物料的料层高度是影响窑内热、流、反应进程的关键因素,也是熟料烧结过程高性能运行控制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回转窑的高温、密闭及旋转运行环境,料层高度的测量问题一直是个难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准工业热态实验回转窑为实验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窑内温度信息的料层高度软测量方法。首先,通过分析窑内物料的运动特征与窑内圆周方向温度曲线的周期性特征,定性地判断出物料区和高温气体区;然后,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估算出活动层物料的平均温度,以此温度来确定该径向位置物料所覆盖的中心角,进而计算出料层高度。利用实验窑14个不同位置的温度信息对本文的物料高度软测量方法进行测试,并与人工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测量误差小于7%,且测量结果稳定,为工业水泥回转窑物料高度的测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李维亮[10](2020)在《回转窑焙烧处理锌浸出渣机制及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常规浸出与热酸浸出是我国湿法炼锌的主流工艺,两者主要为除铁工艺的差异。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及危险废物名录管理要求,锌冶炼浸出渣的处理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热酸浸出渣危险固废管理和处理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常规浸出工艺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目前行业普遍倾向于采用常规浸出工艺。回转窑火法处理浸出渣技术,具有工艺成熟、建设费用低、设备简单、窑渣固砷能力好等特点,在经济和环保上具有明显优势,是常规锌浸出渣处理的主要技术。工业实践表明,回转窑焙烧处理技术在能耗与锌、硫回收率等方面有待优化提高。本文在查阅文献和回转窑工业生产的基础上,以达到优化回转窑挥发相关工艺条件目的,针对回转窑处理常规浸出渣的工艺开展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进行了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通过建立的回转窑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数值模拟。(1)对锌浸出渣中MeO的还原和MeSO4的热分解进行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窑温控制在1000~1300℃,可使锌、铅挥发,且铅比锌优先挥发。(2)采用X射线衍射和X荧光光谱系统分析了锌浸出渣的物相与组成,基于回转窑作业制度,对锌浸出渣的含水率和焙烧升温方式进行实验。锌浸出渣含水率为21.71%,当500~900℃内升温速率为6.8℃/min、900~1150℃内升温速率为3.3℃/min时,锌、铅的挥发率最高,且挥发率受升温速率影响。(3)通过条件实验分别考察焙烧温度、恒温焙烧时间、配焦比和原料粒度对锌、铅挥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配焦比=2:1、锌浸出渣粒度<8mm的条件下,于1150℃恒温焙烧120min,锌、铅的挥发率高。(4)锌浸出渣和窑渣的物相分析及混合物料的热重分析显示:窑渣中主要为铁化合物、冰铜相及SiO2,对锌浸出渣各组分在回转窑内的反应和各温度范围内的物料走向进行描述。(5)在工艺流程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回转窑挥发过程的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并完成回转窑结构工艺参数的计算。(6)使用ANSYS软件包对回转窑进行数值模拟,提出合理的假设来简化回转窑模型,并确定模拟中需要的控制方程、湍流模型、辐射模型,绘制回转窑的物理模型,建立边界条件,模拟得到窑内不同工况的温度与氧气的分布。

二、转窑窑体物料温度检测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窑窑体物料温度检测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的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 氧化铝工业的发展情况
        1.1.2 氧化铝工业的能源消耗情况
    1.2 回转窑简介
        1.2.1 回转窑的结构
        1.2.2 物料在回转窑内的运动
        1.2.3 回转窑焙烧工艺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回转窑数学传热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离散元法在回转窑传热分析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的工艺计算
    2.1 引言
    2.2 回转窑的设计参数以及物料参数
    2.3 物料停留时间计算
    2.4 物料填充率核算
    2.5 焙烧炉尺寸核算
    2.6 热量核算
        2.6.1 热量核算所需的数据
        2.6.2 热量核算
    2.7 扬料板堰板布置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的传热分析
    3.1 引言
    3.2 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整体换热过程分析
    3.3 炉膛内传热模型的建立
    3.4 炉筒壁热传导模型的建立
    3.5 炉筒内传热模型的建立
        3.5.1 炉筒内的传热过程分析
        3.5.2 对流换热过程分析
        3.5.3 辐射换热过程分析
        3.5.4 物料与被物料覆盖的炉筒壁面间的换热过程分析
    3.6 回转窑传热的微分方程
    3.7 回转窑数学传热模型的求解
        3.7.1 回转窑的设计参数和运行参数
        3.7.2 热物理参数的拟合
        3.7.3 温升曲线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截面传热的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EDEM离散元软件及FLUENT软件简介
    4.3 离散元的颗粒接触理论
    4.4.颗粒模型的运动方程
    4.5 DEM-CFD耦合传热模型
        4.5.1 对流传热模型
        4.5.2 辐射传热模型
        4.5.3 Hertz-Mindlin热传导模型
        4.5.4 Temperature Update
        4.5.5 几何体与颗粒间的传热模型
    4.6 几何体与颗粒间传热模型的编译
        4.6.1 编译所需要的EDEM中的函数
        4.6.2 传热模型的编译过程
        4.6.3 编译模型与FLUENT软件的耦合
    4.7 回转窑截面内的传热模拟
        4.7.1 气体相网格划分
        4.7.2 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4.7.3 时间步长设置
        4.7.4 截面内传热模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传热效率的优化
    5.1 引言
    5.2 传热效率的优化方法
    5.3 炉筒转速对传热的影响
    5.4 扬料板安装角度对传热的影响
    5.5 扬料板折弯角度对传热的影响
    5.6 扬料板数量对传热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参与的项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回转窑内物料性质及运动状态引起的窑电流变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回转窑发展与运用现状
    1.2 回转窑工作原理
    1.3 回转窑主传动电机电流在监测参数中的优势
    1.4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5 选题的意义与论文主要内容
        1.5.1 选题的意义
        1.5.2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回转窑实验模型与数据采集系统
    2.1 回转窑模型的建立
        2.1.1 回转窑结构与功能
        2.1.2 回转窑模型筒体的材质选择与尺寸设计
        2.1.3 回转窑模型底座与支撑装置的制作
        2.1.4 回转窑模型电机的选择与传动装置的设计
    2.2 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
        2.2.1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部分
        2.2.2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部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窑电流数据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3.1 实验参数与实验内容
    3.2 实验步骤
    3.3 电流数据采集的实验结果
    3.4 实验结果的傅里叶分析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回转窑电机电流数据与分析
    4.1 物料质量对回转窑电流的影响
    4.2 回转窑转速对回转窑电流的影响
    4.3 分析与结论
        4.3.1 回转窑内物料运动状态与电流波动
        4.3.2 电流波动幅值计算模型
        4.3.3 电流波动幅值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回转窑式热解过程控制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回转窑式热解工艺
        1.2.2 回转窑式热解控制系统
        1.2.3 热解温度控制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回转窑式热解控制系统需求与总体方案
    2.1 回转窑式热解窑的整体结构
    2.2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3 回转窑式热解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DCS的热解过程控制系统
    3.1 控制系统架构
    3.2 控制系统的网络架构
    3.3 DCS与 PLC通信系统集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DCS的回转窑无线测温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1 上位机的选择
        4.1.2 系统的硬件配置
    4.2 回转窑温度测量无线方案
    4.3 本章小结
5 热解过程控制策略及DCS系统软件设计
    5.1 控制系统软件配置
    5.2 回转窑式热解过程控制策略
        5.2.1 干燥窑控制
        5.2.2 热解窑控制
        5.2.3 热风炉控制
        5.2.4 干熄焦控制
        5.2.5 高温除尘控制
    5.3 回转窑式热解温度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5.3.1 PID温度控制任务分析
        5.3.2 输入值的模糊化
        5.3.3 建立模糊规则表
        5.3.4 解模糊处理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功能测试及仿真结果
    6.1 DCS系统网络在线实测
    6.2 基本控制功能算法块
    6.3 转窑热解主要工艺工程化实现
        6.3.1 干馏窑控制
        6.3.2 热风炉控制
        6.3.3 干熄焦控制
        6.3.4 高温除尘控制
    6.4 转窑热解温度模糊PID控制算法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LiESN的回转窑煅烧带温度软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回转窑机理模型研究
        1.2.2 回转窑黑箱模型研究
        1.2.3 回转窑煅烧带的温度识别
    1.3 软测量技术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回转窑工艺及其变量的主成分分析
    2.1 回转窑工艺
    2.2 回转窑工作参数分析
    2.3 主成分分析方法
        2.3.1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2.3.2 主成分的数学模型
        2.3.3 主成分的选取
    2.4 数据降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粒子群优化的泄露积分型回声状态网络
    3.1 神经网络简介
    3.2 回声状态网络
        3.2.1 回声状态网络基本原理
        3.2.2 回声状态网络的结构组成
        3.2.3 网络的关键参数
        3.2.4 储备池的适应性问题
    3.3 泄露积分型回声状态网络
        3.3.1 数学模型
        3.3.2 网络的训练
        3.3.3 岭回归
    3.4 煅烧带温度软测量模型
        3.4.1 粒子群的基本原理
        3.4.2 二进制粒子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分析
    4.1 预测模型参数优化
    4.2 几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氧化锌挥发窑混合建模与智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挥发窑生产过程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2.2 挥发窑温度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氧化锌挥发窑生产过程机理模型研究
    2.1 氧化锌挥发窑工艺介绍
        2.1.1 氧化锌挥发窑的结构
        2.1.2 氧化锌挥发窑工艺流程
        2.1.3 挥发窑煅烧氧化锌的生产机理
    2.2 氧化锌挥发窑生产过程机理模型
        2.2.1 氧化锌挥发窑机理模型
        2.2.2 挥发窑工况数据
    2.3 反应速率
        2.3.1 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建模方法
        2.3.2 反应速率相关数据获取
        2.3.3 化学反应率机理模型
    2.4 氧化锌挥发窑机理模型仿真及分析
        2.4.1 稳态仿真分析
        2.4.2 动态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挥发窑混合模型
    3.1 支持向量机理论算法介绍
        3.1.1 支持向量机概述
        3.1.2 支持向量机的原理
        3.1.3 支持向量回归算法
        3.1.4 核函数
    3.2 基于支持向量机氧化锌挥发窑混合建模
        3.2.1 非线性支持向量回归反应率建模
        3.2.2 反应率预测模型仿真与分析
        3.2.3 氧化锌挥发窑机理模型与反应率模型融合
        3.2.4 氧化锌挥发窑生产过程混合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挥发窑智能预测控制系统设计
    4.1 预测控制
        4.1.1 预测控制基本原理
        4.1.2 智能预测控制
    4.2 极限学习机模型
        4.2.1 极限学习机原理
        4.2.2 极限学习机的学习算法
    4.3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智能预测控制
        4.3.1 预测模型与反馈校正
        4.3.2 滚动优化
        4.3.3 预测控制实现步骤
    4.4 基于ELM的氧化锌挥发窑智能预测控制
        4.4.1 窑温数据的获取与白噪声处理
        4.4.2 预测模型辨识
        4.4.3 智能预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三、获奖情况
    四、参加的项目
致谢

(6)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建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泥回转窑温度研究现状
        1.2.1 硬件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软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3 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工艺介绍及机理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结构及功能
        2.2.1 水泥回转窑结构
        2.2.2 水泥回转窑功能
    2.3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煅烧工艺
        2.3.1 水泥烧成系统工艺流程
        2.3.2 水泥回转窑化学反应特性
        2.3.3 回转窑主要工艺参数
    2.4 水泥回转窑系统机理建模研究
        2.4.1 回转窑系统机理建模
        2.4.2 机理模型合理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SSVM_ARMA回转窑烧成带温度软测量建模
    3.1 引言
    3.2 基于PCA烧成带温度模型输入变量选取
    3.3 基于LSSVM_ARMA回转窑烧成带温度软测量建模
        3.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3.3.2 基于网格搜索与交叉验证的LSSVM参数优化
        3.3.3 ARMA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3.3.4 基于LSSVM和 ARMA的烧成带温度软测量模型
    3.4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3.4.1 数据采集
        3.4.2 数据预处理
    3.5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建模的仿真与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Hammerstein-Wiener模型的烧成带温度预测
    4.1 引言
    4.2 MISO型 Hammerstein-Wiener模型
        4.2.1 Hammerstein-Wiener模型
        4.2.2 LSSVM回归模型
        4.2.3 MISO型 Hammerstein-Wiener模型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辨识
    4.3 基于MISO型 Hammerstein-Wiener模型烧成带温度建模与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RMAX模型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广义预测控制
    5.1 基于ARMAX模型的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建模
        5.1.1 ARMAX模型
        5.1.2 ARMAX模型定阶与参数估计
        5.1.3 基于ARMAX模型的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建模仿真
    5.2 广义预测控制
        5.2.1 GPC算法原理
        5.2.2 Diophantine方程递推算法
        5.2.3 优化策略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转窑系统监控界面设计
    6.1 WinCC OA监控软件系统
        6.1.1 WinCC OA简介
        6.1.2 WinCC OA的性能特点
    6.2 监控界面的设计
        6.2.1 回转窑监控主界面设计
        6.2.2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趋势界面设计
        6.2.3 回转窑烧成带温度控制界面设计
    6.3 WinCC OA与 Matlab的通讯实现
        6.3.1 OPC通讯技术
        6.3.2 WinCC OA与 Matlab数字通讯的实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大型回转窑支承系统动态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思路及论文的章节安排
        1.4.1 课题研究的思路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回转窑结构分析及理论基础
    2.1 回转窑结构
        2.1.1 筒体
        2.1.2 滚圈
        2.1.3 支承装置
        2.1.4 燃烧器
        2.1.5 窑头罩和窑尾罩
    2.2 数值离散化的构架
        2.2.1 有限元法计算思路
        2.2.2 建立刚度矩阵
        2.2.3 有限元程序流程
    2.3 复杂超静定问题通用求解研究
        2.3.1 复杂载荷变刚度梁通用力学模型
        2.3.2 复杂载荷变刚度梁通用变形方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托轮力学行为分析
    3.1 托轮的传统计算
        3.1.1 表面接触应力
        3.1.2 过盈配合
    3.2 建立托轮有限元分析模型
        3.2.1 建立托轮实体模型
        3.2.2 托轮的离散化处理
        3.2.3 约束处理
        3.2.4 载荷处理
    3.3 托轮变形图及等值图分析
        3.3.1 变形分析
        3.3.2 路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滚圈力学行为分析
    4.1 滚圈的受力分析
        4.1.1 筒体对滚圈的压力分布
        4.1.2 滚圈与托轮的接触压力计算
    4.2 建立滚圈有限元分析模型
        4.2.1 建立实体模型
        4.2.2 离散化处理
        4.2.3 约束与载荷
    4.3 滚圈变形及等值图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筒体力学行为分析
    5.1 筒体力学行为传统计算
        5.1.1 连续梁模型
    5.2 简体参数
        5.2.1 壳体参数
        5.2.2 窑衬参数
    5.3 物料对筒体的压力函数分析
    5.4 建立筒体有限元分析模型
        5.4.1 单元选择
        5.4.2 建立实体模型
        5.4.3 模型的离散化处理
        5.4.4 约束处理
        5.4.5 载荷处理
    5.5 求解与结果分析
        5.5.1 正常运转状态分析
        5.5.2 中档升高时的分析求解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水泥熟料烧结过程软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f-CaO含量测量的意义
        1.1.2 窑体热损失测量的意义
        1.1.3 料层高度测量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f-CaO含量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2 窑体热损失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3 料层高度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水泥回转窑熟料烧结过程机理及数据获取
    2.1 熟料烧结过程机理分析
        2.1.1 物料的预热及分解
        2.1.2 物料的烧结
        2.1.3 物料的冷却
        2.1.4 熟料烧结过程的特点
    2.2 熟料烧结过程数据的获取
        2.2.1 主要过程变量及数据的获取
        2.2.2 窑体红外热图的获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f-CaO影响参数分析及过程变量时序分析方法
    3.1 f-CaO影响参数的确定
    3.2 过程变量的时序分析方法
        3.2.1 变量间的时序匹配方法
        3.2.2 过程变量的时序加权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时序分析与集成学习的f-CaO含量软测量方法
    4.1 集成学习简介
    4.2 基于时序分析与集成学习的f-CaO含量软测量建模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过程变量间的时序关系
        4.2.3 个体学习器的生成
        4.2.4 选择性集成策略制定
    4.3 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的实验验证
    4.4 f-CaO含量软测量模型性能分析
        4.4.1 时序信息及时序加权参数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4.4.2 与单模型的预测性能对比
        4.4.3 与全集成模型预测性能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红外热图的窑体热损失软测量方法
    5.1 窑体表面温度场特征
    5.2 窑体热损失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5.2.1 窑体辐射换热
        5.2.2 窑体对流换热
        5.2.3 窑体热损失测量流程
    5.3 窑体热损失软测量结果与分析
        5.3.1 熟料生产的单位热能消耗
        5.3.2 单位时间内窑体热量损失测量结果
        5.3.3 窑体热损失软测量结果
        5.3.4 经济性分析
    5.4 操作变量与窑体热损失的相关性分析
        5.4.1 随机森林与皮尔逊相关系数
        5.4.2 基于随机森林的操作变量与热损失相关性分析
        5.4.3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窑内温度场的物料料层高度软测量方法
    6.1 准工业热态回转窑实验平台
    6.2 窑内温度场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6.2.1 回转窑内圆周方向温度场特征
        6.2.2 窑内温度场特征机理分析
    6.3 物料料层高度软测量模型的建立
        6.3.1 静态层物料温度的估计
        6.3.2 活动层物料温度及料层高度的确定
    6.4 料层高度软测量方法的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

(10)回转窑焙烧处理锌浸出渣机制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锌浸出渣处理工艺
        1.1.1 浸出渣来源
        1.1.2 浸出渣湿法处理工艺
        1.1.3 浸出渣火法处理工艺
    1.2 回转窑挥发法
        1.2.1 回转窑挥发处理工艺
        1.2.2 回转窑数值模拟现状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1 背景及意义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2.锌浸出渣还原焙烧实验
    2.1 锌浸出渣热力学研究
        2.1.2 锌浸出渣还原挥发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2.1.3 MeO还原金属的热力学
        2.1.4 MeSO4分解热力学
    2.2 研究方法与实验材料
        2.2.1 研究方法
        2.2.2 实验原料
    2.3 单因素条件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方法设备与检测
        2.3.2 含水率的确定
        2.3.3 升温速率的确定
        2.3.4 焙烧温度对焙烧效果的影响
        2.3.5 恒温焙烧时间对焙烧效果的影响
        2.3.6 配焦比对焙烧效果的影响
        2.3.7 锌浸出渣粒度对焙烧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焙烧组分走向及物料衡算
    3.1 浸出渣的焙烧组分研究
        3.1.1 锌浸出渣混合物料的热重分析
        3.1.2 锌浸出渣各组分的反应
        3.1.3 回转窑各温度带内的物料走向
    3.2 锌浸出渣回转窑处理物料衡算
        3.2.1 配料计算
        3.2.2 氧化锌产出计算
        3.2.3 窑渣产出计算
        3.2.4 烟气量及成分计算
        3.2.5 综合物料平衡
    3.3 热平衡计算
        3.3.1 热量收入
        3.3.2 热量支出
        3.3.3 综合热量平衡
    3.4 本章小结
4.回转窑传热模型的建立及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模拟的基本假设
    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4.3.1 流体运动控制方程
        4.3.2 湍流模型
        4.3.3 辐射模型
    4.4 物理模型的建立
        4.4.1 回转窑结构工艺参数
        4.4.2 回转窑物理模型
        4.4.3 初始条件及计算方法
    4.5 回转窑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4.5.1 鼓风量对窑内温度的影响
        4.5.2 焦粉量对窑内温度的影响
        4.5.3 氧气在回转窑内分布
    4.6 本章小结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转窑窑体物料温度检测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热式氧化铝回转窑的传热特性研究[D]. 侯正金. 山东大学, 2021(12)
  • [2]回转窑内物料性质及运动状态引起的窑电流变化实验研究[D]. 金光海.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回转窑式热解过程控制系统研发[D]. 王志雄.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LiESN的回转窑煅烧带温度软测量[D]. 刘蒙蒙.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5]氧化锌挥发窑混合建模与智能控制研究[D]. 单乳霞.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6]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7]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建模与控制研究[D]. 李庆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大型回转窑支承系统动态数值模拟研究[D]. 蔡传全.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9]水泥熟料烧结过程软测量方法研究[D]. 武伟宁. 湖南大学, 2020(08)
  • [10]回转窑焙烧处理锌浸出渣机制及模拟研究[D]. 李维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回转窑体料温度检测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