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冗余阵列分析

磁盘冗余阵列分析

一、磁盘冗余阵列技术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崔凯[1](2021)在《地市级广播中心核心服务器机房架构全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务器系统是由一个个基础单元拼接而成的网络元素齐具的世界,服务器大多布设在绝不容许服务中断的关键任务环境中,往往是一个单位重资产的核心保障,特别是在广播电视行业中,即使是几秒钟、一分钟的系统宕机就足以致命。基于此,一套良好的服务器架构必须避免单点故障的存在。以长治市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服务器机房架构为例,阐述服务器系统总体网络结构并逐一分析各分项的服务启用功能,结合三年多的日常运维工作,探讨以不同种类的硬件设备组合使用、尽可能地将连接的对象区分开、以不同的软件方式提供相似服务的架构理念,并提出以后技术改造的升级点和未来服务器发展方向,供广播电视行业负责服务器系统运行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张涛,袁乐平[2](2021)在《中小型指控系统的MySQL高可用集群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在分析中小型反无人机指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以pacemaker组件为基础建立了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高可用集群的硬件架构、软件架构和运行框架,提出了多节点时间同步技术、多节点存储技术和多节点远程管控技术。最后搭建了一个双节点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高可用集群,验证了文章提出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高可用集群的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高了中小型指控系统的可靠性。

白溥[3](2021)在《Consteel电弧炉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近些年来信息化的发展,MES系统作为现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关键,它可以优化整个企业的生产制造管理模式,加强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效率,帮助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冶金行业对钢厂信息化系统十分重视,都以信息化来带动自动化发展为目标来进行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升级。本系统以某钢铁集团150t电弧炉为背景,进行电弧炉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针对冶炼过程设计出一套与MES系统和基础自动化系统相对接的过程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冶炼过程的实时控制、模型指导、优化计算等功能,最终为一键炼钢打下基础。首先,对本文研究的Consteel电弧炉和传统电弧炉的特点进行研究,进行冶炼过程数学模型建模及仿真。配料模型以最小配料成本和最低吨钢能耗为目标,基于此双目标采用差分进化算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对输入的废钢料和辅料配比进行求解,最终得到最优解集;能量平衡模型采用物理建模的方式对能量的供给、损失、损耗这三大模块进行计算,完成了对不同冶炼阶段能量的分配:在变压器电气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对电弧炉电气特性曲线和特殊工作点进行分析,对供电策略的选取,实现了不同档位合理工作点和选取和变压器档位匹配,制定了合理的供电制度和供电曲线;合金计算模型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合金加料模型进行优化,实现了最小成本配料的功能;同时也设计了其他模型,对冶炼过程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其次,针对整个过程控制系统进行软件架构的设计和实现。系统的架构以三层结构模式进行搭建,并根据需求功能进行了结构衍生,对软件的需求功能进行模块划分及详细设计,在此基础之上对C#程序和数据库程序业务逻辑进行功能分配,实现了良好的结构化软件体系。第三,针对系统数据功能需求进行了Oracle数据库设计,完成了相关表、视图等功能的设计,结合相关网络技术实现了数据存储和数据通讯,对冶炼过程中的冶炼状态、加料等过程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和跟踪,数据库通过DBLink的方式与远程数据库进行通讯,进行计划信息的交互,使得各个二级系统间协调生产,与基础自动化级采用OPC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交互。最后,针对过程控制系统的交互界面进行设计和调试。在硬件配置方面对主流的服务器配置进行分析,选取了冗余的配置方式,极大地增加了系统的容错性:结合系统模块功能实现对各个界面的设计,主要完成了生产计划定义、冶炼信息监控、过程指导、模型预测等功能:并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现场情况对各项功能具体调试,最终完成了现场调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所设计的电弧炉过程控制系统整体架构以三层架构为框架,围绕信息化进行开发,结合相关数据库技术和通讯方式进行系统搭建,根据建立的冶炼工艺模型对生产进行指导,生产中发挥了良好的指导功能。

汤明炜[4](2021)在《片上标记和无标记兼容深移频超分辨显微成像研究》文中提出光子集成芯片技术是未来整个信息领域的支点性技术,在集成微波光子、光量子计算、光子集成超分辨显微等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片上超分辨显微是在光子芯片上实现超分辨显微的技术,相比传统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片上超分辨显微具有可集成化、成本低、光路稳定的优势。基于倏逝波照明的空间移频显微成像可与集成光子技术兼容,从而获得大视场、快速、集成化的超分辨显微成像。然而,当移频量超过探测孔径的两倍以上时会导致缺频现象的出现,使传统线性移频显微术的分辨率最高只能提升至阿贝衍射极限的三倍。论文将可见光波段高折射率的GaP(Gallium Phosphide)半导体材料应用于深移频超分辨显微芯片的研究。通过引入高折射率晶圆和变周期微纳光栅设计,实现了宽范围移频量的调控;通过芯片设计和半导体芯片制备,研制了兼容无标记和标记样品的可调深移频超分辨显微芯片。进一步集成多物理场调控组件,可以把标记/无标记兼容型光学超分辨成像、微流控、电刺激、药理分析等功能集成到单个芯片上,为现代生物学难题的研究提供多功能化的综合性研究平台。由于该方法可基于片上波导实现,因此可设计为量产化的紧凑式显微模块,安装在普通显微镜上,使其具备快速、大视场、深亚波长分辨率的超分辨显微能力。该研究对推进深亚波长超分辨显微术在生物医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可调深移频机理,突破线性移频成像中3倍数值孔径的限制,推进了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对于给定的光学系统,如何突破衍射极限对空间带宽积的限制,是获得超分辨率细节信息的关键。传统超分辨成像方法如STED(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microscopy)和SMLM(Single-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在空间域压缩点扩散函数来提升分辨率,但对特殊荧光标记的依赖性使得它们无法实现非标记样品成像。探索并发展出普适的、标记和非标记兼容的宽场远场超分辨显微方法,是目前领域内关注的难点与热点。本论文从频域工程的角度出发,提出可调深移频新机理来改变成像系统分辨率受数值孔径限制的状况,结合微纳结构设计,通过调控高空间频率表面场照明来实现移频成像,将显微镜无法获取的样品高频分量从多个方向平移至系统通频带范围,随后利用频谱重构算法恢复出原有频谱和图像。该方法理论上可以使低数值孔径光学成像系统具备无限大空间频率的远场成像能力。2.发展三维可调深移频机理,提出对倏逝波照明波矢大小及方向的三维多级精确调控新方法,有效解决深移频超分辨成像中的缺频问题。在线性移频超分辨技术中,移频量超过探测孔径的两倍以上时会出现缺频现象,为此发展了基于集成光波导芯片的可调深移频成像方法,实现了对倏逝波照明波矢大小及方向的多级精确调控。在横向上,通过控制两个倏逝波的横向传播方向来调节其干涉后形成的照明图案的空间频率,实现对物体频谱域大范围、无缺频的探测;在纵向上,通过层析饱和效应来调节照明频率,实现纵向超分辨显微成像。这些方法使得分辨率上限不再受制于光学系统的探测孔径,而是由照明芯片所能够提供的最大倏逝波横波矢决定,通过使用有效折射率3.5的介质波导材料,可实观λ/9的横向分辨率与~λ/200的纵向分辨率(探测孔径为0.9);此外,相比于SIM(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等非可调移频显微术,上述方法还具有更加优秀的抗噪能力。3.设计并制备出适用于无标记和标记型的普适性可调深移频超分辨显微成像芯片。该芯片基于磷化镓晶圆,利用了晶圆的高折射率和变周期微光栅设计,实现了宽范围移频量的调控,可以实现兼容无标记和标记样品的可调深移频超分辨显微成像。通过双面光刻工艺在晶圆的两面制备相应的遮光结构,巧妙地实现了高信噪比深移频超分辨显微成像。该制备工艺兼容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半导体工艺,可以在大面积晶圆上进行阵列化制备,有利于降低超分辨显微成本。4.理论研究SPP(surfaceplasmonpolariton)超材料结构,继续提高移频成像分辨率。通过多层超材料的设计将芯片有效折射率提升至天然材料难以达到的数量值(大于15),实现了超高移频量的激发和传输,理论上可以实现亚20纳米的分辨率。

何杨阳[5](2021)在《RISC-V及后编译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摩尔定律的失效,通用处理器的发展逐渐逼近天花板,定制化处理器开始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物联网领域迅速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数据量,物联网设备不能再像向过去一样只做简单的数据收集工作,而把复杂的计算任务交给云上服务器。同时物联网设备复杂的应用场景对处理器提出了高能耗比、小面积、灵活定制的要求。因此,本文对可配置的定制化处理器及其后端编译移植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对比了目前主流的指令集架构x86、ARM和新兴的RISC-V指令集架构的优劣势,总结了国内外在RISC-V芯片领域和卷积神经网络设备端优化领域的相关工作和研究现状。接着,分析了目前主流的RISC-V开源处理器的优缺点,着重研究RISC-V官方开源的Rocket-Chip处理器生成器,深入研究其定制化特性。最后,结合目前热门的卷积神经网络,探索在设备侧提供加速人工智能推理速度的定制化处理器的设计与实现,并提供后端适配编译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RISC-V模块化指令集为基础的附加在Rocket-Chip Generator上的可定制的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器的指令与硬件设计,并为基于该设计实现的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器进行了 LLVM编译器的后端适配。

李晋涛[6](2021)在《基于SATA硬盘阵列的数据记录装置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飞行试验中,通常需要对飞行过程中的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等数据进行快速的存储。这些高像素、高帧频的图像数据实现高速且可靠的存储是飞行试验的关键部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FPGA为主控,光纤为数据接口,设计了一种基于SATA硬盘存储阵列的数据记录装置,主要从接口、缓存、数据存储三个方面阐述了数据记录装置的设计及实现。首先,为了实现速率分别为2.5Gbps和12.5Gbps的两路光学图像的高速传输,采用硬件光电转换模块和IP核配合的方式,设计了两路SRIO图像接口;为了验证IP核的设置是否正确,根据例化工程进行了时序仿真;为了解决突发度写速率较快的问题,设计了DDR3缓存阵列,并针对DDR3的两种不同的拓扑方式进行比较;为了减少布线空间和提高信号完整性选则了Fly-by拓扑方式,并总结了PCB布线时的技巧和规则;为了防止图像混合存储带来的数据混乱,在进入DDR3阵列前通过对图像数据重新编帧的方式将两路图像数据进行区分,之后介绍了MIG控制器和DDR3的读写时序。数据存储模块的设计,考虑到数据记录装置的体积不宜太大,放弃了主流的VPX背板机箱传输方式,选择FPGA直接控制数据存储到固态硬盘的思路;在优先考虑传输速率和空间利用率的情况下,参考RAID0阵列模式设计了基于SATA固态盘的阵列存储模式,并通过优化OOB初始化状态机,解决了硬盘传输中断无法重连的问题;为了方便测试,设计了千兆以太网的硬件电路,作为上位机通信和数据回读的接口。最后,通过硬件和上位机软件搭建了测试平台,对数据记录装置的存储性能做了全面的测试。经过大量的试验测试,数据记录装置的读写功能均正常,可以完成两路光学图像的稳定存储,不存在丢帧和误码现象,实际存储速率不低于850MB/s。

孙浩[7](2021)在《一种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新数据时代,各种新型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引起了建设“新基建”的热潮,而数据存储作为新基建的数字基石,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全球信息量正在以59%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在这些数据中80%都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的非结构化数据,传统的SAN存储和NAS存储已很难满足企业的存储需求,对象存储应运而生,因低成本、大容量和高扩展性的特点成为下一代存储技术的标杆。本文以非结构化数据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轻量级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并详细地阐述了系统所涉及的理论基础、设计思路、实现方案以及测试分析。本文的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本文对分布式存储系统的相关理论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当前主流的存储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各自的架构和优缺点,决定采用去中心化的无共享架构,以解决中心节点的单点故障问题。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使用它与上层应用进行交互,为海量数据存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提供高性能的存储服务。(2)设计并实现分布式存储系统。提出了一种分布式锁组件,使系统具备了有限拓展性,并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其次,该对象存储系统无需元数据数据库,对象的元数据存放于文件中,并将该文件视为对象进行存储管理,使得所有的操作都是对象级别的粒度,实现了高效的元数据管理。最后使用常见的存储技术完善系统:使用纠删码来防止硬件故障,节省了存储成本;基于BRPC框架实现了节点间的通信,将文件系统扩展为后端存储引擎,为分布式系统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3)本文对实现的分布式存储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功能测试以及性能测试,测试项目包括了数据分布,数据上传和节点变更等情况,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肖焯[8](2021)在《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编解码方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据信息总量的飞速增长,传统的存储介质逐渐不能满足海量数据存储要求。与传统的存储介质相比,DNA数据存储具有存储密度高和保存寿命长等优势,逐渐成为存储领域研究的热点。DNA数据存储是由DNA合成与测序技术与计算机存储相融合的新领域,通过碱基对的有序组合来存储数字信息。DNA数据存储编解码方法是实现大规模DNA数据存储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编解码方法和冗余纠错编解码规则与应用,针对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提出DNA数据存储的编解码方法,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出音视频文件DNA数据存储的编解码方法:针对音视频文件数据,提出DNA数据存储的编解机制和索引序列编码方法,解决音视频文件存储数据量大和DNA数据存储编解码密度低的问题,提高音视频文件DNA数据存储的数据存储密度和存储效率。2.提出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纠错编解码方法:针对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研究DNA数据存储冗余纠错方法,构建基于Reed-Solomon冗余纠错码的DNA数据存储单元,解决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在DNA数据存储中冗余纠错编码和数据存储单元索引地址编码问题,实现时间序列数据DNA数据存储的随机读取和降低DNA数据存储出现的解码错误。3.构建面向COVID-19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系统原型:针对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需求,设计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框架和功能模块,实现面向COVID-19长时间序列的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系统原型,将系统运行的结果进行可视化且达到较好的线上系统使用效果。针对如何准确高效地将音视频文件进行DNA数据存储是DNA数据存储领域的重要研究目标,本论文针对音视频文件进行DNA数据存储的不足,提出DNA数据存储的编解码方法和DNA数据存储纠错方法,实现高准确性和高可靠性的DNA数据存储。

王报辉[9](2021)在《CAFe装置的服务器及网络系统设计与监控》文中认为CAFe(the China ADS Front-end demo)直线加速器样机属于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项目ADS(Accelerator Driven Sub-critical System)的技术预研系统,也是十二五大科学装置的关键部分。其中控制系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控制系统中服务器系统与网络系统作为控制软件运行和数据交互的支撑平台,其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对控制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现有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基于群集技术、光纤网络技术和Zabbix系统监控技术,对服务器和网络系统从系统设计、方案实施到运行状态监控等多方面做了技术改进和功能优化,提高了CAFe控制系统的服务器与网络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可维护性。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针对目前服务器单机系统在现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分布式私有云平台Open Stack的技术方案,取代传统单服务器系统的运行模式。Open Stack平台与传统的服务器系统相比,有以下三个优点:1.整合多台服务器的硬件资源和磁盘阵列,实现计算资源的在线可分配;2.图形化显示服务器硬件资源的使用状态和所有虚拟机实例;3.利用虚拟机的在线热迁移技术,使服务器平台的运行稳定性与数据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对现有网络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造。针对频繁断网和维护困难的问题,对CAFe的网络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与以前的网络系统相比,现在的网络系统有两个新特点:1.采用三层结构,使用两台冗余核心交换机,主数据通道采用光纤传输;2.利用SNMP协议自动获取网络交换机的运行状态数据。最后,针对装置运行现场存在的服务器软件失效与网络失联的故障现象,设计并部署了基于Zabbix的监控系统。对设计完成的服务器集群与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了分布式远程监控功能,这为CAFe控制系统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私有云平台和网络系统的相关现场改造工程已经完成,Zabbix监控系统在实际运行环境中已完成功能测试,并已投入现场使用一年时间。Open Stack平台和网络系统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预期效果,为CAFe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韩浪[10](2021)在《高速铁路调度集中系统硬件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调度集中系统作为铁路运输的核心技术装备,在保证列车安全、高速、正点运行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硬件设备是调度集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性水平直接决定着系统能否安全、可靠、平稳的运行,对硬件进行可靠性分析,研究硬件的故障模式和失效机理,对于提升调度集中系统的可靠性,保证高铁的客运服务质量十分重要。我国调度集中系统硬件组成结构复杂、种类及数量众多,利用既有可靠性数据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建模研究时存在计算难度大、数据利用不充分等缺点。铁路数字化的发展,使得调度集中系统积累了大量的现场可靠性数据,为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硬件可靠性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调度集中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硬件设备,阐述调度集中系统硬件结构复杂、设备种类及数量众多的特点;基于调度集中系统的硬件结构,阐述数据挖掘技术在调度集中系统硬件可靠性分析工作中的实现方案,设计调度集中系统硬件可靠性分析模块的功能和架构;结合数据挖掘的基本步骤和既有可靠性数据分析方法的基本流程,阐述基于数据挖掘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的基本流程。其次以车站自律机硬件设备为例,分析自律机硬件故障特性、失效因素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基于调度集中系统体系结构和硬件组成特点,分析车站自律机硬件现场可靠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基于铁路大数据应用框架,设计并阐述现场可靠性数据的预处理逻辑框架;通过对比同一型号同一批次自律机硬件设备在京张高铁和京雄高铁上的不同故障表现情况,发现两条线路的自律机硬件设备在设计水平、制造工艺、运行设备状态、安装与调试人员等失效因素相似的条件下,在运行环境因素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构建了基于环境失效因素的自律机硬件现场可靠性数据集,为基于数据挖掘的自律机硬件故障失效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最后根据聚类分析和基于近似不可分辨关系的粗糙集理论之间的联系,结合两者建立车站自律机硬件故障失效因素分析决策模型,选取环境失效因素作为条件属性集,自律机硬件故障次数作为决策属性,对基于环境失效因素的自律机硬件现场可靠性数据集进行等价类划分,从单一环境因素和耦合环境因素两个角度,验证分析环境失效因素与自律机硬件故障的部分近似依赖程度,并给出提升自律机硬件可靠性的施工建议;通过完成基于数据挖掘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的所有基本流程,验证基于数据挖掘的调度集中系统硬件可靠性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二、磁盘冗余阵列技术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盘冗余阵列技术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地市级广播中心核心服务器机房架构全解(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广播中心内外网总体布局
    1.1 核心交换机为中心
    1.2 安全网闸提供数据隔离
2 广播中心服务器通信流梳理
    2.1 域控服务
    2.2 播出服务
        2.2.1 播出Web
        2.2.2 播出Ftp
        2.2.3 播出SQL
        2.2.4 播出阵列
    2.3 交互服务部分提供全面而广泛的连接
        2.3.1 制作服务
        2.3.2 文稿服务
        2.3.3 媒资服务
    2.4 新业务服务
3 运行以来的性能情况
4 结语

(2)中小型指控系统的MySQL高可用集群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指控系统MySQL高可用集群分析
2 指控系统MySQL高可用集群设计
    2.1 MySQL高可用集群设计工具
    2.2 MySQL高可用集群架构设计
        (1) NTP服务:
        (2) ISCSI服务:
        (3) Mysqldb目录:
        (4) BackupDisk目录:
        (5) MySQL服务:
        (6) VIP服务:
    2.3 MySQL高可用集群运行框架
3 关键技术研究
    3.1 多节点时间同步技术
    3.2 多节点存储技术
    3.3 多节点远程管控技术
4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4.1 系统环境部署
    4.2 系统资源和Stonithd配置
    4.3 系统功能验证
    4.4 系统高可用性验证
5 结束语

(3)Consteel电弧炉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Consteel电弧炉炼钢基本原理和特点
    2.1 电弧炉炼钢工作原理
    2.2 Consteel电弧炉炼钢设备的组成
        2.2.1 液压调节系统介绍
        2.2.2 电弧炉本体
        2.2.3 主电路电气设备
    2.3 Consteel电弧炉的特点
        2.3.1 Consteel电弧炉整体结构
        2.3.2 Consteel电弧炉的优势
        2.3.3 Consteel电弧炉主要工艺技术
        2.3.4 Consteel电弧炉主要模型介绍
    2.4 本章小结
3 电弧炉过程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
    3.1 能量平衡模型的建立
        3.1.1 能量需求计算模型
        3.1.2 能量损失计算模型
        3.1.3 能量供应计算模型
    3.2 供电模型的建立
        3.2.1 传统的供电模型
        3.2.2 电弧炉电气运行参数及工作点的选择
        3.2.3 电压档位选择
        3.2.4 供电曲线的制定
    3.3 优化配料模型的建立
        3.3.1 炉料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3.3.2 炉料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3.3.3 多目标优化算法介绍
        3.3.4 粒子群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对比
        3.3.5 差分进化算法介绍
        3.3.6 差分进化算法原理
        3.3.7 差分进化算法步骤
        3.3.8 差分进化算法的测试效果
        3.3.9 优化配料模型参数
        3.3.10 差分进化算法优化配料结果
    3.4 吹氧模型
    3.5 合金最小成本模型的建立
        3.5.1 模型主要功能
        3.5.2 模型算法原理
        3.5.3 合金元素收得率的确定
    3.6 数学模型关系
    3.7 本章小结
4 电弧炉过程控制系统架构功能设计
    4.1 过程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4.1.1 用户登录信息
        4.1.2 基础信息维护
        4.1.3 过程信息监控
        4.1.4 工艺模型指导
    4.2 过程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4.3 过程控制级主程序实现
    4.4 Oracle数据库简介及应用
        4.4.1 Oracle11g数据库简介
        4.4.2 PL/SQL语言介绍
        4.4.3 Oracle11g的工作模式
        4.4.4 Oracle11g的连接方式ODP.NET
    4.5 数据库分用户
    4.6 数据库表设计
        4.6.1 MES与EAF炉过程自动化系统间通讯接口表
        4.6.2 EAF炉过程自动化系统与基础自动化间通讯接口表
        4.6.3 EAF炉过程自动化系统基础表
    4.7 数据库视图设计
    4.8 数据库存储过程和存储函数设计
    4.9 过程控制系统的数据通讯
        4.9.1 过程控制级程序的数据通讯
        4.9.2 过程控制系统与远程数据库的数据通讯
    4.10 OPC技术
        4.10.1 OPC技术产生的背景
        4.10.2 OPC协议简介
        4.10.3 OPC技术发展状况
        4.10.4 OPC技术规范
        4.10.5 OPC技术设计通讯系统的优点
        4.10.6 KEPServerEX软件
        4.10.7 OPC项介绍
        4.10.8 OPC数据通讯程序的实现
    4.11 本章小结
5 电弧炉过程控制系统界面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软硬件配置
        5.1.1 硬件配置
        5.1.2 软件配置
    5.2 一级和二级服务器配置
        5.2.1 基本配置
        5.2.2 中等配置
        5.2.3 高可靠性配置
        5.2.4 全容错配置
    5.3 过程控制级程序整体架构实现
    5.4 界面功能设计
        5.4.1 菜单模块设计
        5.4.2 界面模块设计
        5.4.3 状态栏模块设计
    5.5 功能界面实现
        5.5.1 生产计划定义界面
        5.5.2 冶炼详细信息界面
        5.5.3 能耗监控界面
        5.5.4 模型界面
        5.5.5 报表界面
    5.6 实验室环境调试总结
    5.7 现场调试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片上标记和无标记兼容深移频超分辨显微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绪论
    1.1 超分辨显微技术的发展
    1.2 空间频谱调制超分辨显微技术原理
        1.2.1 空间频谱压缩(SFC)超分辨原理
        1.2.2 空间频谱移频(SFS)超分辨原理
    1.3 空间频谱调制片上超分辨显微技术的发展
        1.3.1 基于SFC的片上超分辨显微技术
        1.3.2 基于SFS的片上超分辨显微技术
    1.4 集成光子芯片制备技术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贡献
2.可调深移频超分辨显微成像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可调深移频无标记超分辨理论研究
        2.2.1 可调深移频无标记超分辨原理
        2.2.2 可调深移频无标记超分辨成像重构算法
        2.2.3 可调深移频无标记超分辨频谱冗余量的仿真分析
    2.3 可调深移频标记超分辨理论研究
        2.3.1 可调深移频标记超分辨成像原理
        2.3.2 可调深移频标记超分辨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3.集成光波导型可调深移频标记超分辨成像研究
    3.1 引言
    3.2 集成光波导型超分辨芯片设计
        3.2.1 集成光波导的制备方法
        3.2.2 集成光波导的单模条件设计
    3.3 横向可调深移频超分辨成像方法
        3.3.1 横向深移频调频方法
        3.3.2 横向可调深移频图像重构算法分析
    3.4 纵向可调深移频超分辨成像方法
        3.4.1 纵向倏逝波饱和移频效应
        3.4.2 三维可调深移频重构流程
    3.5 集成光波导型可调深移频标记超分辨成像分析
        3.5.1 横向超分辨成像分析
        3.5.2 三维超分辨成像分析
        3.5.3 提高成像速度的可行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晶圆型可调深移频无标记和标记兼容超分辨成像研究
    4.1 引言
    4.2 晶圆型深移频超分辨显微芯片的设计和制备
        4.2.1 芯片设计
        4.2.2 芯片制备
    4.3 晶圆型深移频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设计
    4.4 片上超分辨成像的生物细胞荧光标记样品的制备方法
    4.5 晶圆型深移频无标记超分辨成像实验
        4.5.1 定标物设计及研究
        4.5.2 分辨率标定
        4.5.3 视场大小分析
        4.5.4 样品散射特性分析
        4.5.5 复杂样品的无标记超分辨成像
    4.6 晶圆型深移频荧光标记超分辨成像实验
        4.6.1 荧光标记照明条纹偏振对比度分析
        4.6.2 荧光颗粒的荧光标记超分辨成像
        4.6.3 生物细胞的荧光标记超分辨成像
    4.7 本章小结
5.深移频片上超分辨显微成像的优化及应用
    5.1 引言
    5.2 深移频成像分辨率的优化
        5.2.1 超高波矢深移频芯片结构及仿真
        5.2.2 超高波矢深移频芯片的参数选择
        5.2.3 超高波矢深移频成像分析
    5.3 深移频成像速度的优化
        5.3.1 生成式对抗网络(GAN)模型的搭建
        5.3.2 模型的训练
        5.3.3 深度学习解决缺频问题提高成像速度
    5.4 移频成像视场的优化及其微流控应用结合
        5.4.1 微流控移频超分辨观测系统设计
        5.4.2 微流控移频成像芯片的制备
    5.5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超分辨显微技术分类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RISC-V及后编译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RISC-V处理器研究现状
        1.2.2 卷积神经网络加速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RISC-V指令集架构的研究
    2.1 RISC-V指令集架构分析
        2.1.1 精简的设计哲学
        2.1.2 灵活的设计思路
        2.1.3 简化的硬件设计
        2.1.4 总结与比较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ISC-V处理器研究
    3.1 Rocket-chip简介
    3.2 Rocket研究
        3.2.1 Rocket简介
        3.2.2 RoCC解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器研究与实现
    4.1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4.1.1 卷积层分析
        4.1.2 激活层分析
        4.1.3 池化层分析
    4.2 卷积神经网络加速方法分析
        4.2.1 加法树
        4.2.2 GEMM优化方法
    4.3 加速器设计
        4.3.1 自定义加速器分析
        4.3.2 硬件设计
        4.3.3 指令设计与软件工具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ISC-V的LLVM编译器后端移植研究
    5.1 LLVM编译器研究
        5.1.1 LLVM IR介绍
        5.1.2 LLVM后端研究
    5.2 LLVM的RISC-V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器后端移植研究与实现
        5.2.1 RISC-V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器的LLVM后端实现
        5.2.2 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库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与分析
    6.1 QEMU模拟运行
    6.2 Rocket和Boom性能对比
    6.3 FPGA实验对比
        6.3.1 测试平台介绍
        6.3.2 测试模型介绍
        6.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SATA硬盘阵列的数据记录装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硬盘发展现状
        1.2.2 数据记录装置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方案设计
    2.1 数据记录装置技术要求
    2.2 系统整体方案
        2.2.1 数据记录装置方案设计
        2.2.2 测试机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数据接口设计
    3.1 光电收发接口设计
        3.1.1 接口电路设计
        3.1.2 电源电路设计
        3.1.3 时钟电路设计
    3.2 SRIO接口逻辑设计
        3.2.1 RapidIO传输协议简介
        3.2.2 SRIO物理层包格式与传输逻辑
        3.2.3 IP核解析与时序仿真
    3.3 本章小结
4 数据缓存设计
    4.1 DDR3阵列设计
        4.1.1 DDR3拓扑类型比较
        4.1.2 DDR3电路原理设计
        4.1.3 Fly-by拓扑布线技巧
    4.2 DDR3逻辑设计
        4.2.1 数据编帧设计
        4.2.2 MIG控制器简介
        4.2.3 DDR3读写逻辑
    4.3 本章小结
5 数据存储设计
    5.1 数据传输方案分析
        5.1.1 接收端数据量分析
        5.1.2 数据存储可行性分析
    5.2 硬盘存储阵列设计
        5.2.1 硬盘阵列技术简介
        5.2.2 SATA电路设计
    5.3 SATA存储逻辑设计
        5.3.1 SATA协议简介
        5.3.2 数据传递逻辑设计
        5.3.3 OOB状态机优化设计
    5.4 千兆以太网回读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性能测试及验证
    6.1 测试平台的搭建
    6.2 数据记录装置可靠性验证
        6.2.1 OOB状态机测试
        6.2.2 数据存储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一种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综述
    2.1 对象存储简介
        2.1.1 对象存储的结构组成
        2.1.2 对象存储的优势
    2.2 典型的对象存储系统
        2.2.1 Ceph
        2.2.2 Minio
        2.2.3 Swift
    2.3 纠删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2 功能需求与非功能需求
        3.2.1 功能需求
        3.2.2 非功能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象存储系统的概要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1.1 数据分布策略
        4.1.2 负载均衡策略
        4.1.3 分布式锁
    4.2 系统模块设计
        4.2.1 核心控制模块设计
        4.2.2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4.2.3 系统接口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象存储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实现环境
    5.2 数据存储模块的实现
        5.2.1 RPC服务子模块
        5.2.2 请求处理子模块
    5.3 核心控制模块的实现
        5.3.1 HTTP请求处理模块
        5.3.2 权限认证模块
        5.3.3 元数据管理模块
        5.3.4 分布式锁模块
        5.3.5 纠删码管理模块
        5.3.6 存储节点管理模块
        5.3.7 缓存管理模块
    5.4 客户端的实现
    5.5 系统关键流程
        5.5.1 对象写入流程
        5.5.2 对象读取流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环境
    6.2 功能测试
        6.2.1 bucket相关操作测试
        6.2.2 对象相关操作测试
        6.2.3 数据分布测试
        6.2.4 节点异常测试
    6.3 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编解码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DNA数据存储编解码相关技术
    2.1 音视频文件
    2.2 传统的编解码技术
        2.2.1 字符编解码技术
        2.2.2 音频编解码技术
        2.2.3 视频编解码技术
    2.3 DNA数据存储编解码技术
        2.3.1 DNA存储编码方法
        2.3.2 DNA数据写入
        2.3.3 DNA数据读取
        2.3.4 DNA存储和读取过程发生的错误
        2.3.5 DNA数据存储纠错编码
    2.4 本论文研究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DNA数据存储的编解码方法
    3.1 问题描述
    3.2 音视频文件DNA存储数据预处理
    3.3 音视频文件DNA数据存储和索引序列的编解码方法
        3.3.1 DNA数据存储编码方法
        3.3.2 DNA数据存储索引序列
    3.4 方法验证与结果分析
        3.4.1 实验数据与评价指标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3 时间复杂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Reed-Solomon冗余纠错码的DNA数据存储单元
    4.1 问题描述
    4.2 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纠错方法
        4.2.1 Reed-Solomon冗余纠错码的数学原理
        4.2.2 冗余纠错编码规则
    4.3 DNA数据存储单元
        4.3.1 单个音视频文件DNA数据存储
        4.3.2 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DNA数据存储
        4.3.3 DNA数据存储单元格式
    4.4 方法验证及结果分析
        4.4.1 数据集和评估指标
        4.4.2 存储方案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COVID-19 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系统原型
    5.1 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系统设计
        5.1.1 系统业务需求
        5.1.2 系统功能设计
        5.1.3 基于RPA的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5.2 DNA数据存储系统实现
        5.2.1 时间序列音视频文件数据集
        5.2.2 系统实现环境
        5.2.3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5.2.4 系统实现流程
    5.3 DNA数据存储系统展示
        5.3.1 界面说明与展示
        5.3.2 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本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CAFe装置的服务器及网络系统设计与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技术调研及发展趋势
        1.2.1 服务器集群系统的发展与特点
        1.2.1.1 服务器集群概述
        1.2.1.2 负载均衡
        1.2.1.3 分布式系统
        1.2.2 监控技术的类型及其特点
        1.2.2.1 模拟监控系统
        1.2.2.2 多媒体数字监控系统
        1.2.2.3 分布式监控系统
        1.2.3 加速器装置中监控系统的发展
    1.3 主要工作与论文结构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服务器集群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2.1 现场实际需求与设计目标
        2.1.1 需求分析
        2.1.2 集群设计目标
    2.2 软件系统的选型
        2.2.1 软件选型
        2.2.2 OpenStack简介及工作原理
        2.2.3 分布式集群Openstack云平台运行优势
    2.3 集群系统设计
        2.3.1 集群设计原则
        2.3.2 集群设计方案
        2.3.3 集群系统网络设计
    2.4 集群系统Openstack云平台搭建
        2.4.1 集群搭建布局
        2.4.2 云平台搭建
        2.4.3 云平台远程图形化操作
    2.5 分布式集群系统性能测试
        2.5.1 数据归档系统简介
        2.5.2 性能测试
        2.5.2.1 稳定性测试
        2.5.2.2 数据流量测试
        2.5.2.3 安全性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监控系统设计与搭建
    3.1 CAFe装置监控现状与需求
        3.1.1 监控现状
        3.1.2 需求分析
    3.2 监控系统选型
        3.2.1 监控预期效果
        3.2.2 监控软件系统选型
        3.2.3 Zabbix的工作原理
    3.3 监控系统设计
        3.3.1 设计原则
        3.3.2 设计方案
    3.4 监控平台搭建
        3.4.1 搭建环境
        3.4.2 监控架构
        3.4.3 Zabbix服务平台搭建
        3.4.4 监控系统图形化显示
    3.5 监控平台运行测试
    3.6 服务器集群监控系统搭建
        3.6.1 服务器信息采集平台搭建
        3.6.2 服务器监控添加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网络设计与监控
    4.1 网络现状与需求分析
        4.1.1 网络现状
        4.1.2 需求分析
    4.2 建设规划及其设备选型
        4.2.1 建设规划
        4.2.2 现场网络设备统计
        4.2.3 网络改造设备选型
    4.3 网络方案设计
        4.3.1 方案设计要求
        4.3.2 方案设计
        4.3.3 网络拓扑结构
    4.4 网络综合布线
        4.4.1 接入层设备综合布线
        4.4.2 核心层至接入层综合布线
        4.4.3 VLAN的重新划分
    4.5 控制网络监控系统搭建
        4.5.1 网络串口助手。
        4.5.2 SNMP配置
        4.5.3 控制网络监控主机添加
    4.6 网络系统运行测试
        4.6.1 核心交换机双冗余系统测试
        4.6.2 网络速率与系统故障率对比
        4.6.3 核心交换机数据转发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高速铁路调度集中系统硬件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调度集中系统硬件可靠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数据挖掘可靠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2 基于数据挖掘的调度集中系统硬件可靠性分析方法
    2.1 调度集中系统的体系结构及硬件设备
    2.2 调度集中系统的硬件可靠性分析方法
    2.3 基于数据挖掘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的基本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车站自律机硬件故障的失效因素和现场可靠性数据
    3.1 车站自律机硬件故障的失效因素
        3.1.1 硬件故障和失效因素
        3.1.2 硬件故障可靠性问题说明
        3.1.3 硬件故障和失效因素间的不确定性关系
    3.2 车站自律机硬件现场可靠性数据
        3.2.1 数据采集
        3.2.2 数据预处理
    3.3 基于环境失效因素的自律机硬件现场可靠性数据集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聚类分析的自律机硬件故障失效因素分析决策模型
    4.1 理论基础
        4.1.1 聚类分析
        4.1.2 粗糙集理论
        4.1.3 基于近似不可分辨关系的粗糙集理论和聚类分析的联系
    4.2 自律机硬件故障失效因素分析决策模型
        4.2.1 基于聚类分析的等价类划分
        4.2.2 基于近似不可分辨关系的粗糙集决策模型
    4.3 环境失效因素分析
        4.3.1 单一因素分析
        4.3.2 耦合因素分析
        4.3.3 验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磁盘冗余阵列技术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市级广播中心核心服务器机房架构全解[J]. 崔凯. 电视技术, 2021(11)
  • [2]中小型指控系统的MySQL高可用集群设计与实现[J]. 张涛,袁乐平. 信息化研究, 2021(04)
  • [3]Consteel电弧炉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白溥.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片上标记和无标记兼容深移频超分辨显微成像研究[D]. 汤明炜. 浙江大学, 2021(01)
  • [5]RISC-V及后编译技术研究与实现[D]. 何杨阳.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基于SATA硬盘阵列的数据记录装置设计与实现[D]. 李晋涛. 中北大学, 2021(09)
  • [7]一种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浩.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音视频文件的DNA数据存储编解码方法及其应用[D]. 肖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8)
  • [9]CAFe装置的服务器及网络系统设计与监控[D]. 王报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10]高速铁路调度集中系统硬件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韩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标签:;  ;  ;  ;  ;  

磁盘冗余阵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