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超大容量DWDM光通信技术与发展

长距离超大容量DWDM光通信技术与发展

一、长途超大容量DWDM光通信技术及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贾燕燕[1](2018)在《基于OTN技术的本地承载网》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承载在通信网上的业务变化很大,传输速率由2.5G逐步发展到100G通道传输。高清IPTV业务发展迅猛,对运营商的传送网络提出了大带宽、高速率的要求。IP业务发展迅速,业务种类增多。为满足业务需求结合WDM和SDH这两种技术共同优点的OTN技术诞生,其具有大容量、长距离传输能力,还兼具灵活的接入方式,可实现不同颗粒业务的映射和复用,并具有强大的维护管理功能。OTN技术在本地承载网上的应用满足了多种业务需求,实现了业务统一平面管理的运维功能。本文在介绍波分原理和OTN技术特性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银川本地网波分及乡镇波分网络覆盖现状、网络负荷及现网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次扩容、新建的具体实施方案。

胡先志,安群香,孙靖舒,易亚军,杨博[2](2017)在《单模光纤类型和性能演进》文中指出阐述了光纤传输系统研究进展推动光纤类型与性能的演进。在强调光纤性能研究内容后,着重描述了光纤性能特点及其系统应用。最后,列举了超低损耗大有效面积单模光纤和多芯单模光纤实现超大容量传输实验实例。

陈立[3](2014)在《我国光通信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光通信在我国的通信技术领域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该文在介绍光通信基本概念以及分类应用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大气激光通信、光纤通信、蓝绿光通信、红外线通信等先进技术在我国光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指出了目前我国光通讯技术与国外发展的差距,提出了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实现技术创新是我国光通讯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对我国光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秦芸[4](2011)在《省网三平面DWDM系统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电信业务从以语音业务为主发展到以数据业务为主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传输网络资源,构筑适合各种业务传输的新一代传输网络,以满足社会各界以及各种业务对传输带宽及速率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而随着数据业务及3G移动业务的迅猛发展,河北联通分公司现有的长途传输网络容量已经趋于饱和,原有的部分设备也已达到使用年限,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亟需建立一个适合各种业务高速发展的新一代大容量长途传输平台,省网三平面工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该工程是采用DWDM技术新建一套长途传输网络,范围覆盖全省11个地市,工程建成后将极大地增强二级干线传输系统带宽的供给能力。本文共分七章,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研究的背景、DWDM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DWDM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然后从河北分公司全网的角度出发,在公司原有长途波分传输网的基础上,采用华为公司OptiX OSN系列的设备,提出了省网三平面工程的设计方案;并以中继站点保定枢纽为例介绍了工程中采用设备的特性,参照波分复用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对系统性能参数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计算;最后对该工程设计进行了测试及验证。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是安全可行的。

莫志艺[5](2010)在《光通信技术发展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科技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由于通信技术作为国家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各国对通信技术的研究和投资方兴未艾,新技术、新方案、新产品层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为了不落后于其它国家,我国也应把发展通信技术作为重点。本文对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袁建国[6](2007)在《高速超长距离光通信系统中超强FEC码型的研究》文中认为前向纠错(FEC)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光通信系统中,以便通过在信号中加入少量的冗余信息来发现并纠正误码,降低接收端的光信噪比(OSNR)容限,从而达到改善系统的误码率性能,提高系统通信的可靠性,延长光信号的传输距离,降低光发射机发射功率以及降低系统成本的目的。近年来,ITU-T针对光通信系统的迅速发展而开展了FEC码的研究,相继提出了若干与此相关的建议(如ITU-T G.707、G.975、G.709和G.975.1等)。但随着光通信系统向更长距离、更大容量和更高速度的日益发展,光纤中的传输效应(如色散、偏振模色散(PMD)和非线性效应诸如四波混频(FWM)、受激喇曼散射(SRS)、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等)就会严重影响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的进一步提高。为此,人们不断研究开发性能更好的新超强FEC码型,使其获得更高的净编码增益(NCG)和更好的纠错性能,满足光通信系统高速发展的需要和尽量避免实施设备昂贵复杂的色散补偿技术等。鉴于光通信系统的这种发展趋势,就有必要深入研究新的超强FEC码型方案,并对其在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验证,以期将它更好地应用到光通信系统中来提高光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同时降低系统成本。在2003年国家“863”重大科技项目光纤通信创新技术研究中就已将超强FEC编码技术的研究列为其主题之一。本课题就是以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编号:2A001AA122012)“WDM超长距离光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为应用背景开展的研究,重点研究了光通信系统中基于级联码、分组Turbo码(BTC)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超强FEC编码技术对光通信质量的改善,最终表现为在光通信过程中所获得的更大NCG与对比特误码率(BER)的改善。本文针对高速超长距离光通信系统中超强FEC码型方案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①通过对光通信系统中的噪声分析,建立了光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即: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并在该信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误码率分析。基于上述分析以及对FEC码型性能的分析,提出了光通信系统中FEC码型的主要构造原则,此项工作为光通信系统中FEC码型的构造和仿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研究了光通信系统中常用的FEC编码技术。通过对这些常用的FEC码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以及对光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指出了常用FEC码型已难以适应当前光通信系统向更高速率、更大容量与更长距离的发展趋势,因而有必要研究具有更强纠错性能的超强FEC编码技术。此外,还分析了FEC编码技术在光通信系统中光传送单元(OTU)上的具体设计应用。③对光通信系统中超强FEC级联码的码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通过对光通信系统中现有的内外型、并行型和交织连续型三种级联码进行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后表明:内外型级联码冗余度过大,并行型级联码的译码实现过于复杂,而交织连续型级联码是一种纠错性能优良、冗余度适中、易于实现的码型,更适用于高速超长距离的光通信系统。其中,提出了两种改进后的具有良好性能的新交织连续型级联码:RS(255,239)+RS(255,239)和RS(255,239)+RS(255,223),并基于ITU-T G.709,提议了该改进后的交织连续型级联码在光通信系统中应用时的帧结构安排,为其在光通信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及其硬件的设计打下了基础并开辟了方向。④对光通信系统中级联码特性和ITU-T G.975.1中超强FEC码型的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码构造的冗余度为13.34%的新颖RS(255,239)+BCH(1023,963)级联码方案。仿真表明该码型与ITU-T G.975.1中RS(255,239)+CSOC(k0/n0=6/7,J=8)码相比较,具有更低的冗余度和更好的纠错性能,并且在迭代三次后其NCG在10-12的BER时比ITU-T G.975.1中RS(255,239)+CSOC(k0/n0=6/7,J=8)级联码和BCH(3860,3824)+BCH(2040,1930)级联码要分别大0.60dB和0.57dB,纠错性能良好。因而它更适用于超高速、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的光通信系统,可以作为超强FEC码的一种候选码型。并且,还探讨了该级联码型的设计与实现。⑤提出了光通信系统中一种基于BTC的新颖超强FEC码型即:BCH(64,57)×BCH(64,57) BTC码型。仿真表明在BER =10-12时,迭代六次的该BTC与ITU-T G.975.1中迭代三次的RS(255,239)+ CSOC(k0/n0=6/7,J=8)相比,其NCG要相应增加0.34dB。分析表明该BTC具有分量码短、编/译码速度快的特点,不仅减小了软/硬件实现的复杂度,而且减小了编/译码带来的时延。因而该新BTC可用于超高速、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的光通信系统,也可以作为超强FEC码的一种候选码型。与此同时,还探讨了该BTC的设计与实现。⑥基于LDPC码构造了适用于光通信系统中冗余度为6.69%的新颖LDPC(3969,3720)和冗余度为4.56%的新颖LDPC(8281,7920)码。虽然仿真表明在10-12的BER时,该两种新颖码型在迭代18次后它们的NCG比ITU-T G.975.1中冗余度为6.69%的BCH(3860,3824)+BCH(2040,1930)码和冗余度为24.48%的RS(255,239)+CSOC(k0/n0=6/7,J=8)码的NCG都要相对小一点,但由于LDPC码的译码可在硬件上并行实现,所以该两种新颖码型的译码速度相当快,同时与G.975.1中的级联码型相比,该两种LDPC码的实现复杂度要低得多。因而基于上述优点考虑,它们也都可以作为超强FEC码的候选码型。此外,还探讨了该LDPC码型的设计与实现。⑦在LDPC码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光通信系统中LDPC码型的构造原则和一种新的LDPC码的构造算法即递归检索(RS:Recursive Search)算法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运用此算法可以构造无环四的LDPC码。对该算法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得到了构造无环四LDPC码的两个更加简单实用的方法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其正确性。相对于以前的LDPC码构造算法,运用该算法构造的LDPC码无环四现象并具有良好的性能,还可以节省硬件开销,比较适用于高速超长距离光通信系统。

曹茂虹,刘礼[7](2007)在《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我国光纤通信的现状,总结了目前正在使用的波分复用技术和光纤接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状况,最后从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技术,光孤子通信技术和全光网络3个方面论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李春晖[8](2004)在《光通信技术的前景展望》文中认为目前,光纤通信正向高速、宽带和超长距离方向发展。本文对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刘元春,汪彦龙[9](2004)在《基于波分复用技术的城域网建设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简要介绍波分复用技术的发展 ,提出城域网建设的 4种典型方案 ,比较城域网络技术运行IP时的主要指标 ,探讨基于波分复用技术的城域网建设前景

胡智勇[10](2004)在《宽带光纤放大器技术与光通信光源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放大器技术和光源技术是 DWDM 传输系统的核心技术。本论文主要围绕宽带光纤放大器技术、多波长光源技术和可调谐光源技术取得如下研究成果:一、宽带 EDFA 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1. 使用模拟软件 OptiAmplifier 4.0 对 L 波段 EDFA 的本征增益平坦特性及级联结构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优化设计,并给出了特定条件下的本征增益平坦的近似计算公式,实验获得的结果与数值模拟符合很好。2. 使用并联结构进行了 C+L 宽带 EDFA 的实验研究,小信号增益大于 20 dB,可用带宽约 70 nm(15301561 nm,15671607 nm)。二、宽带 FRA 与宽带 EDFA/FRA 混合放大器的数值模拟1. 数值模拟了 7 个波长泵浦的宽带增益平坦 FRA,通过合理配置泵浦波长和泵浦功率,可实现 80 nm(15301610 nm)范围内±0.5 dB 的平坦增益。2. 数值模拟了分立式 EDFA/FRA 混合放大器,结合增益均衡滤波器,对设定的多波长信号得到了 75 nm (15301605 nm)范围内约 22.7 dB 的平坦增益。三、多波长半导体光放大器-光纤环形腔激光器(SFRL)实验研究1. 报道了一种基于 SOA 的结构简单的新型双波长 SFRL,其中以两个中心波长不同的 FBG 作为选频滤波器,在室温下实现了稳定的双波长输出。2. 以 F-P 腔做为梳状滤波器的多波长 SFRL,在室温条件下得到了具有高信噪比、窄线宽、高稳定度的 7 个波长输出,峰值功率相对起伏小于 4%3. 利用高双折射光纤环形镜(Hi-Bi FLM)的梳状滤波特性的多波长 SFRL,在室温下获得了基本符合 ITU 标准 100 GHz 的 15 个波长以上的输出,线宽 0.1 nm,各信道峰值功率相对起伏小于 12%四、可调谐光纤激光器的研究1. 宽可调谐 SOA 基高双折射环形腔激光器:在 SFRL 的腔内串接一段高双折射光纤,通过调节腔内偏振控制器和偏振片,获得了 15551604 nm 范围的可调谐激光输出。我们获得的 L 波段可调谐,以及 49 nm 的宽可调谐范围,在国内外均属首次。2. 离散可调谐掺铒光纤环形腔激光器:使用高双折射光纤环形镜和一个选择信道的可调谐薄膜滤波器,获得了 C 波段 41 个离散波长的可调谐输出,各信道波长输出的功率起伏几乎为零。

二、长途超大容量DWDM光通信技术及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途超大容量DWDM光通信技术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TN技术的本地承载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OTN技术浅析
    2.1 光网络的发展历程
    2.2 波分复用技术
        2.2.1 波分复用的分类
        2.2.2 波分系统的组成
        2.2.3 波分技术的优势
        2.2.4 波分系统站点类型
        2.2.5 光纤传输考虑要素
        2.2.6 DWDM系统关键技术
        2.2.7 DWDM系统技术规范
    2.3 OTN技术
        2.3.1 OTN技术产生的背景
        2.3.2 什么是OTN技术
        2.3.3 OTN网络层次划分
        2.3.4 OTN帧结构
        2.3.5 信号的映射
    2.4 分组增强型OTN技术
        2.4.1 业务需求分析
        2.4.2 什么是分组型增强OTN技术
        2.4.3 分组型增强OTN技术的应用
        2.4.4 ROADM站点建设
    2.5 系统光功率调试
        2.5.1 光放大器功率调试
        2.5.2 合波板功率调试
        2.5.3 波长转换板功率调试
        2.5.4 系统功率调试
第三章 银川本地网100G波分扩容工程
    3.1 银川本地网OTN工程概述
    3.2 业务需求
        3.2.1 IP城域网扩容需求
        3.2.2 IP RAN业务需求
        3.2.3 政企客户业务需求
        3.2.4 业务需求汇总
    3.3 网络现状
        3.3.1 银川本地网10G波分系统现状
        3.3.2 银川本地网100G OTN现状
    3.4 设备配置及选型原则
        3.4.1 银川本地网100G OTN扩容设备配置
        3.4.2 波道配置
        3.4.3 新增板件功耗
        3.4.4 保护方式
        3.4.5 网管系统
        3.4.6 设备主要技术指标
    3.5 本期工程实施内容
        3.5.1 二长传输机房建设内容
        3.5.2 东城传输机房建设内容
    3.6 工程验收指标或要求
        3.6.1 系统光信噪比
        3.6.2 误码性能指标
第四章 银川本地网乡镇波分建设工程
    4.1 银川本地网县乡波分业务发展契机
        4.1.1 银川本地网传输设备现状分析
        4.1.2 系统存在的问题
        4.1.3 业务需求
    4.2 乡镇波分工程建设内容
        4.2.1 建设规模
        4.2.2 银川本地网乡镇波分网络拓扑
        4.2.3 乡镇波分波道配置
        4.2.4 保护方式
        4.2.5 网管系统
    4.3 乡镇波分设备选型
    4.4 县中心传输机房建设内容
        4.4.1 设备安装
        4.4.2 直流供电系统
        4.4.3 线缆布放
    4.5 其他机房建设内容
        4.5.1 设备安装
        4.5.2 直流供电系统
第五章 OTN技术的本地网应用
    5.1 传输网络的层次结构
    5.2 光传送网(OTN)系统建设原则
    5.3 乡镇波分业务承载定位
    5.4 乡镇波分系统部署原则
    5.5 OTN技术在乡镇波分中的应用
    5.6 传输网发展思路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下一步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2)单模光纤类型和性能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单模光纤的演进
2 单模光纤性能研究
3 单模光纤性能特点
    3.1 常用单模光纤
    3.2 新型单模光纤
4 结束语

(3)我国光通信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光通信基本概念以及分类应用
    1.1 光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光通信的分类及相关应用
        1.2.1 大气激光通信
        1.2.2 光纤通信
        1.2.3 蓝绿光通信
        1.2.4 红外线通信
2 我国的光通信历史以及现行的主要技术
    2.1 我国光通信技术的历史
    2.2 我国光通信采用的主要技术
        2.2.1 密集波分复用 (DWDM) 技术
        2.2.2 光纤宽带接入技术
        2.2.3 城域光以太网技术
3 我国光通信与国外技术的主要差距
4 我国光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4.1 超高速、超大容量传输技术
    4.2 光孤子通信
    4.3 全光网络 (AON)

(4)省网三平面DWDM系统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DWDM 技术发展概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河北省长途网需求及工程必要性
    2.1 现有长途网络需求分析
        2.1.1 长途传输网的特点
        2.1.2 需求分析
    2.2 建设省网三平面的必要性
        2.2.1 网络现状
        2.2.2 工程必要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DWDM 技术
    3.1 WDM 技术概述
    3.2 DWDM 基本原理
    3.3 DWDM 系统概述
        3.3.1 系统结构
        3.3.2 应用模式
        3.3.3 传输媒质
    3.4 DWDM 关键技术
    3.5 DWDM 发展前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省网三平面系统设计
    4.1 网络结构
        4.1.1 DWDM 层面
        4.1.2 SDH 层面
    4.2 传输系统配置
        4.2.1 SDH 通路组织
        4.2.2 DWDM 系统
        4.2.3 设备制式及主要参数
        4.2.4 OTU 的配置
        4.2.5 网络保护
        4.2.6 网络管理系统
        4.2.7 时钟同步系统
        4.2.8 公务通信系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保定站方案设计
    5.1 现有长途网结构
    5.2 主要配置
        5.2.1 终端电路统计
        5.2.2 主要安装设备
        5.2.3 上下业务
    5.3 系统参数的计算
        5.3.1 光再生段/光放段的计算
        5.3.2 OSNR 的计算
        5.3.3 色散补偿的计算
        5.3.4 ASE 噪声的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性能测试
    6.1 影响性能的要素
    6.2 本工程的性能指标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详细摘要

(5)光通信技术发展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2 光通信的新进展
3 光通信市场的高速增长
4 迎接光通信网络时代

(6)高速超长距离光通信系统中超强FEC码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光通信系统的信道分析与建模以及FEC 码型的构造原则
    2.1 引言
    2.2 光通信系统中的噪声分析
        2.2.1 发射机产生的噪声
        2.2.2 光纤中的噪声
        2.2.3 ASE 噪声
        2.2.4 光接收机噪声
    2.3 信道噪声分析与信道模型建立
        2.3.1 信道噪声分析
        2.3.2 信道模型建立
        2.3.3 信道模型下的差错分析
    2.4 FEC 码型的分析及其构造原则
        2.4.1 FEC 码型分析
        2.4.2 FEC 码型的主要构造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光通信系统中FEC 码型的理论分析及其编译码实现
    3.1 引言
    3.2 适合于高速光通信系统的纠错码理论分析
        3.2.1 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纠错码的码型选择分析
        3.2.2 对突发错误的纠错分析
    3.3 FEC 技术在OTU 设计中的实现
    3.4 带内FEC
        3.4.1 BCH(4359,4320)简介
        3.4.2 BCH(4359,4320)的编译码
        3.4.3 BCH(4359,4320)的纠错性能
    3.5 带外FEC
        3.5.1 RS(255,239)简介
        3.5.2 RS(255,239)的编译码
        3.5.3 RS(255,239)的纠错性能分析
    3.6 带内FEC 和带外FEC 的比较
    3.7 本章小结
4 光通信系统中超强FEC 级联码型的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级联码的理论分析
        4.2.1 级联码的简介
        4.2.2 传统的级联码
    4.3 级联码的码型分析
        4.3.1 内外型级联码分析
        4.3.2 并行型级联码分析
        4.3.3 交织连续型级联码分析
        4.3.4 几种级联码型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一种基于级联码的新颖超强FEC 码型的研究
    5.1 引言
    5.2 对级联码的改进
        5.2.1 改进的级联码
        5.2.2 对改进级联码的纠错性能分析
    5.3 ITU-T 所制定的建议G.975.1 中的级联码分析
        5.3.1 BCH(3860,3824)+BCH(2040,1930)
        5.3.2 RS(255,239)+CSOC(k0/n0=6/7,J=8)
    5.4 基于级联码构造新颖的超强FEC 码型
    5.5 新级联码的编译码
    5.6 新级联码型的仿真与性能分析
    5.7 新级联码型的设计实现
        5.7.1 新级联码型的编码器设计
        5.7.2 新级联码型的译码器设计
    5.8 本章小结
6 一种基于BTC 的新颖超强FEC 码型的研究
    6.1 引言
    6.2 BTC 的构造
    6.3 BTC 的译码
        6.3.1 线性分组码的软输入译码
        6.3.2 Chase 译码器的输出码的可靠度分析
        6.3.3 BTC 的迭代译码
        6.3.4 译码流程设计
    6.4 基于BTC 构造新颖的超强FEC 码型
        6.4.1 码型的构造及其译码复杂度分析
        6.4.2 新BTC 码型的编/译码设计
    6.5 新BTC 码型的仿真与性能分析
        6.5.1 仿真结果
        6.5.2 性能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LDPC 码对超强FEC 码型的研究
    7.1 引言
    7.2 规则LDPC 码的构造
        7.2.1 高码率LDPC 码的相关理论
        7.2.2 LDPC 码的构造原则
        7.2.3 随机构造LDPC 码
        7.2.4 LDPC 码的系统构造方法
    7.3 LDPC 码的编码
        7.3.1 由校验矩阵H 求出生成矩阵G 后再由G 来实现编码
        7.3.2 由校验矩阵H 直接实现编码
    7.4 LDPC 码的译码
        7.4.1 概率域的可信传播译码算法
        7.4.2 对数域的可信传播译码算法
    7.5 基于LDPC 码对新颖超强FEC 码型的构造
    7.6 新LDPC 码型的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7.7 新LDPC 码型的编译码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情况
    B. 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
    2.1 波分复用技术
    2.2 光纤接入技术
3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技术
    3.2 光孤子通信
    3.3 全光网络
4 结束语

(9)基于波分复用技术的城域网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波分复用 (WDM) 技术的发展
2 MAN (Metro Area Network) 建设
    2.1 宽带城域网 (MAN) 建设的要求和关键特征
    2.2 主要光传输技术的比较
    2.3 城域网典型解决方案
3 波分复用技术
    3.1 CWDM技术的典型应用方案
    3.2 波分复用的技术特点
    3.3 存在问题
4 结束语

(10)宽带光纤放大器技术与光通信光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2 光通信系统光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新型超宽带光纤放大器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工作
第二章 EDFA 与 FRA 概述
    2.1 EDFA 概述
    2.2 FRA 概述
    2.3 FRA 与 EDFA 的比较
    2.4 EDFA 和 FRA 研究进展
    2.5 小结
第三章 宽带 EDFA 研究
    3.1 宽带 EDFA 概述
    3.2 C-band EDFA 增益平坦研究
    3.3 低噪声、本征增益平坦 L 波段 EDFA
    3.4 宽带(C+L)EDFA 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宽带光纤喇曼放大器与混合放大器研究
    4.1 DWDM 概述
    4.2 WDM 泵浦 FRA 设计
    4.3 混合光纤放大器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多波长光纤激光器研究
    5.1 多波长光源概述
    5.2 多波长掺铒光纤激光器
    5.3 SFRL 特点、模型
    5.4 基于级联 FBG 的双波长 SFRL
    5.5 基于 F-P 梳状滤波器的多波长 SFRL
    5.6 基于高双折射光纤环形镜梳状滤波器的多波长 SFRL
    5.7 小结
第六章 可调谐光纤激光器研究
    6.1 引言
    6.2 可调谐 SFRL
    6.3 离散可调谐掺铒光纤激光器
    6.4 分光比可调耦合器研究
    6.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附录
致谢

四、长途超大容量DWDM光通信技术及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TN技术的本地承载网[D]. 贾燕燕.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2]单模光纤类型和性能演进[J]. 胡先志,安群香,孙靖舒,易亚军,杨博. 光通信技术, 2017(11)
  • [3]我国光通信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陈立.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8)
  • [4]省网三平面DWDM系统方案设计[D]. 秦芸.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5]光通信技术发展展望[J]. 莫志艺. 科技传播, 2010(07)
  • [6]高速超长距离光通信系统中超强FEC码型的研究[D]. 袁建国. 重庆大学, 2007(05)
  • [7]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曹茂虹,刘礼. 光机电信息, 2007(03)
  • [8]光通信技术的前景展望[A]. 李春晖. 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 [9]基于波分复用技术的城域网建设探讨[J]. 刘元春,汪彦龙. 中国有线电视, 2004(12)
  • [10]宽带光纤放大器技术与光通信光源技术[D]. 胡智勇. 天津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长距离超大容量DWDM光通信技术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