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超载滑坡稳定性分析

公路超载滑坡稳定性分析

一、公路堆载诱发型滑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怡颖,郭长宝,杨志华,吴瑞安,闫怡秋,徐正宣,王哲威[1](2021)在《四川巴塘扎马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复活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扎马古滑坡是位于川西巴塘断裂带内的一个大型古滑坡,通过遥感解译、现场调查、钻探等手段,揭示扎马古滑坡体积约2840×104m3。研究表明,扎马古滑坡局部具有复活特征,在平面上可分为滑坡后壁(Ⅰ)和滑坡体(Ⅱ)2个分区;根据滑坡变形情况将该区划分为中部局部稳定区(Ⅱ1)和前缘强变形区(Ⅱ2、Ⅱ3),Ⅱ2和Ⅱ3以坡体前缘的冲沟为界。钻探揭露扎马滑坡体发育两级滑带,其中钻孔ZK1揭露滑带位置为31.8~33.4 m和77.7~81 m,钻孔ZK2揭露滑带位置为46.6~47.6 m和68.2~69.8 m。扎马古滑坡变形受强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目前以局部变形为主,坡体前缘陡坡部位在汛期发生次级滑动,中部因修建公路开挖诱发多处滑塌,坡体上的侵蚀沟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小规模泥石流。FLAC3D数值模拟表明,在天然工况下扎马古滑坡体后缘发生的位移较大,形成推移式滑坡;在暴雨工况下,滑坡体后缘与坡脚部位均发生剪切变形,易产生贯通滑动面并沿此面发生牵引式滑坡。综合分析认为,该滑坡在强震、强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下,可能沿着滑面发生整体复活。

周瑞[2](2021)在《基于GIS和监测数据的区域性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佳武[3](2021)在《考虑不同分辨率和训练测试集比例的滑坡易发性建模不确定性及全概率危险性预警》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环境、差异性的气候时空分布和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是导致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由于滑坡易发性图可以从空间概率的角度提供具体的发生地点,降雨阈值模型可从时间概率的角度提供具体的诱发时间。因此,通过将滑坡易发性和降雨阈值模型相结合可实现区域滑坡时空预警,即滑坡危险性预警,其可为区域降雨型滑坡预警和防治提供重要指导。然而滑坡易发性建模过程中评价单元的不同分辨率以及不同训练测试集比例的选择会为建模预测结果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传统临界降雨阈值只能定性划分降雨阈值级别,存在较差的空间辨识度。因此,针对上述滑坡危险性中的易发性和临界降雨阈值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江西省宁都县为研究对象来开展区域滑坡危险性预警,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获取宁都县1970~2003年446处滑坡编录信息,并基于该县自然地理特征和类似研究区的参考文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地貌、基础地质、水文环境和植被覆盖等13个环境因子并分析了滑坡在各环境因子区间的分布特征和因子间的相关性和共线性。(2)获取不同分辨率和训练测试集比例两个不确定因素组合下总计25种训练集和测试集,并用于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的训练和测试。结果显示,15 m分辨率和9:1训练测试集比例组合下的RF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其AUC为0.915。另外,随着分辨率和训测试集比例的减小,两模型的预测精度都减小,易发性指数平均值增加且标准差减小,其不确定性增加。(3)通过滑坡编录中的发生日期和诱发因素筛选出176处降雨型滑坡并基于研究区及附近8个雨量站点和样条插值获取了研究区相应滑坡降雨数据。此外,分析了降雨与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滑坡与当日降雨量、前期有效降雨量和持续降雨天数和公路密度的关系。(4)基于传统临界降雨阈值并结合逻辑回归方程得到了全概率临界降雨阈值。另外,尝试引入公路密度,将公路密度频率比作为静态诱发因子,降雨作为动态诱发因子,获取了全概率静动态降雨阈值。结果显示,传统临界降雨阈值和传统静动态降雨阈值(传统临界和静动态降雨阈值)都有18处滑坡落在三级特别注意及以上区域,而全概率临界降雨阈值和全概率静动态降雨阈值(全概率临界和静动态降雨阈值)则分别有16处和12处滑坡处于全概率降雨阈值为70%以上。全概率临界降雨阈值较全概率静动态降雨阈值效果更好。(5)将易发性与降雨阈值联合来进行全概率临界危险性和全概率静动态危险性(全概率临界和静动态危险性)预警。结果表明,2处滑坡在传统危险性和全概率危险性中都有着较好的预警效果,2处滑坡都落在极高易发性区域(0.8以上),1处滑坡落在降雨阈值五级特别警告区域(90%~100%)及1处落在降雨阈值四级警告区域(70%~90%),2处都落在极高危险性(0.7以上)区域。(6)初步探索土壤侵蚀因子作为静态诱发因子对滑坡的影响,结果为土壤侵蚀在各模型中最重要,土壤侵蚀能够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此外,随着土壤侵蚀等级的增加滑坡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

康硕[4](2021)在《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弹性波响应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降雨是导致滑坡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减少损失需要对降雨型滑坡进行预防和治理,基于弹性波的滑坡监测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滑坡监测的可靠性,为滑坡防灾减灾和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弹性波与土体含水量、变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在传感器布置方式、降雨强度和土体层理结构对弹性波速度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相应条件下的弹性波响应规律仍需进一步明确。鉴于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降雨型滑坡的破坏机理、防治方法和试验手段进行简述;然后对弹性波在边坡破坏预警中的研究背景、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并按照土工试验标准对试验材料的物理指标进行测定;最后利用自行组建的试验系统分别开展模型盒基础试验和两类边坡模型试验,得到了如下结果:(1)通过模型盒基础试验研究土体层理结构、含水量和弹性波传播距离对波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波在致密土体内的传播速度快于疏松土体,且密度越大波速越快;发射端土体密度越高,距离波源最近的接收器测得的弹性波速度越快;弹性波发射端土体密度变化对波速的影响大于接收端;弹性波传播距离增大会加速能量损失,建议弹性波发生器和接收器布置间距不超过50cm。(2)通过均质边坡模型试验研究了降雨时边坡的破坏过程和弹性波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降雨时边坡主要经历了坡脚积水、坡脚侵蚀、中部微裂缝发展、上部拉裂破坏、整体崩塌等5个阶段。尽管土体含水量会使弹性波速度降低,但这种影响对于由边坡变形破坏造成的波速骤降来说并不明显。(3)通过三组非均质边坡模型试验对试验过程中边坡的含水量、波速、破坏模式和破坏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引起的边坡破坏范围和类型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持续的径流会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边坡基层土体压实度不同,边坡的破坏程度也会有区别,但随时间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根据弹性波响应规律曲线,得到了当前试验条件下降雨诱发边坡破坏的弹性波预警阈值,即当弹性波速度降低速率超过8.5%时发出预警信息。

张少龙[5](2021)在《降雨条件下堆积层滑坡变形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约有70%的区域处于山区,在这种特殊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下,滑坡成为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研究表明降雨充沛且多暴雨的气候是诱发滑坡灾害的主要因素,特别在堆积层滑坡演变的过程中,降雨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为深入研究降雨条件下堆积层滑坡变形机理及井-孔群联合排水设施布设后坡体的灾变演化机制。本文以军功3号滑坡作为依托工点,依托国家重点专项课题(2018YFC1504901),参照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模型试验的研究成果,以相似准则作为试验依据,建立室内模型试验,通过试验现象和布设在坡体内的土压力、含水率、孔隙水压力等传感器对井-孔群联合排水设施布设前后坡体的变形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地勘资料和现场调研发现降雨是诱发军功3号滑坡灾变产生的主要因素,模型试验变形现象与原型坡体变形现象较为一致,均出现路基整体下沉,后缘浅表层坡体变形为主的试验现象,两者的一致性对实际工程在降雨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过程和防治具有工程借鉴作用。(2)土压力减小顺序表明降雨条件下坡体的变形是分层的,滑体浅表层土体率先开始变形破坏。滑体后缘位置土体变形最大,故在实际工程中应对此位置进行重点防护。(3)降雨条件下受雨水入渗及后缘土体水分补给的影响,坡脚位置土体的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对降雨入渗的反应最为敏感,优先开始增大。(4)无排水设施测点的含水率增长曲线近乎呈“直线型”,布设排水设施后含水率的增长曲线呈“曲线型”。(5)无论有无排水设施,降雨作用下军功3号滑坡的变形均以浅表层坡体变形为主,且越靠近坡顶位置坡体变形越严重。(6)井-孔群联合排水设施布设前后的试验现象、孔隙水压力及土压力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排水设施的布设对堆积层滑坡的变形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使滑坡变形快速达到稳定,抑制滑带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增大,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杨龙伟[6](2021)在《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位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高山峡谷地区,具有急剧突发、破坏性强和致灾范围广等特点,危害巨大。加强对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研究,可以揭示滑坡动力冲击及远程堆积等运动演化过程,指导开展高位滑坡减灾措施制定。本文选取2017年6月24日发生的四川省茂县新磨滑坡为例,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理论推导、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仿真等方法,对新磨高位滑坡的易滑地质结构、孕灾演化、冲击加载、远程堆积、早期识别和减灾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的高位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总结了高位滑坡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征,阐释了软弱结构带、锁固段和冻融黄土等西部地区的高位滑坡易滑地质结构的控灾特征,分析了地震、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作用下的高位滑坡诱发机制,最后总结了高位滑坡链式成灾模式。(2)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和室内试验,分析了研究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和古滑坡分布情况,查明了新磨滑坡地层主要为变质砂岩夹杂板岩的复理石建造,其崩滑体形态呈现“U”字形,且裂缝发育。岩体结构在地震和优势节理切割作用下成网状,形成震裂山体,最后在长期自重和降雨等因素下出现溃曲破坏。微观试验结果显示线性擦痕、矿物定向聚集排列和微裂隙发育,表明滑体运动剧烈、碰撞解体效应明显。(3)基于溃曲结构破坏方程和Hoek-Brown强度准则,分析了新磨滑坡溃曲段临界长度变化趋势。利用峰值残余降原理计算了新磨滑坡启动速度和运动速度。基于势能转化原理和块体模型建立了有无初速度的两种新磨高位滑坡动力冲击力计算模型,分析了坡度和堆载体积对动力冲击力的影响。计算了动力冲击荷载下新磨古滑坡的稳定性,当加载滑体体积约100×104m3~150×104m3时,古滑坡体失稳滑动。(4)基于无人机航拍图和数字图像识别技术方法,对新磨滑坡各区域的块体粒径和分形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滑程越远,滑体的破碎化程度越高,并在滑坡前缘堆积区域发现有大型堆积平台、运动脊和块石定向排列等远程堆积地貌特征。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时频分析等方法,研究表明新磨滑坡地震信号以低频为主。基于滑坡破碎地质特征和动力分析等,提出新磨高位远程滑坡动力灾害分区方法:高位滑坡急剧启动区、冲击加载区、破碎运移区和散落堆积区。(5)利用经验法、连续体法和离散元法等数值技术方法,重构了新磨滑坡运动演化全过程,计算了滑体的运动速度、堆积体厚度和典型特征点的运动规律,其中离散单元法更适用于模拟动力冲击、铲刮和裹挟等动力学特征。基于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分析了块石粒径、质量和坡度等因素对滑坡碎屑流的堆积范围和运动速度等影响,提出了远程滑坡碎屑流的运动模式。(6)通过野外详细地质调查和多期多源遥感调查方法,建立基于坡体结构、岩体类型和地形地貌等方面的新磨高位滑坡灾害的早期识别地质指标,提出了基于易滑地质结构和“空-天-地”一体化空间遥感监测,耦合易滑溃曲地质强度指标分析的早期识别方法,有效指导分析高位滑坡从孕灾到临灾的演化过程,总结了高位滑坡风险防控技术思路,为高位滑坡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支撑。

刘波[7](2020)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堆载影响机场滑坡稳定性的数值计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斜坡进行工程堆载,堆载往往会使斜坡发生失稳,最终导致滑坡。文章以贵州省威宁机场13#斜坡为例,运用Flac 3D软件分别计算该机场斜坡堆载前、后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的位移和塑性区。通过对两种工况下的位移和塑性区分析可知,堆载改变了斜坡的位移,使位移最大值从坡顶转移到了填筑体,最大值由8.68 mm变为25.90 mm,并且坡体向坡脚方向产生一定的挤出变形,大小为7.91 mm;堆载前坡体未出现塑性区,处于稳定状态;堆载后,坡体出现贯通的塑性区,坡体发生失稳破坏。

肖玮[8](2020)在《山区公路沿线弃渣场稳定性及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大规模公路建设过后,工程建设在山区留下了大量的弃渣场。为了迅速、准确和批量地判断弃渣场的危险性,并提出高危弃渣场的解决方案,从而保障弃渣场周围的建构筑物等人为设施和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安全,本文首先采用遥感图像识别、无人机拍摄、现场调查等方法,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设计资料进行了弃渣场信息综合解译;然后将解译所取得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多水平组合,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和物质点法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情况下的边坡变形破坏特征;依据稳定性分析得到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和极限平衡法理论,提出了一种弃渣场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并应用于实际工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将遥感影像、地质和水文条件处理在一个地理坐标系下,对弃渣场的要素、形态和环境进行综合解释,提出了一种弃渣场遥感图像综合解译方法。通过遥感图像的综合解译,获得了弃渣场的要素信息包括含石率、弃渣量、弃渣边坡形态、挡渣坝、截排水沟、底面坡度和弃渣落石情况等。将其作为弃渣场危险性评价的基础数据源。(2)开展了室内弃渣场模拟破坏试验,选择弃渣体的含石率、底面坡度作为主要变量,得到了边坡破坏的动态演化过程、量测点孔隙水压力和点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含石率的减少,弃渣体抗剪强度和渗透性的下降,弃渣场稳定性下降明显;对含石率≥50%的土样,底面坡度变化对弃渣场稳定性无影响,对含石率<50%的土样,弃渣场稳定性随底面坡度的增加而减小。(3)基于物质点法建立了弃渣场破坏的多因素多水平动态破坏数值模拟计算模型,获得了含石率、弃渣超量值、挡渣坝完整程度、弃渣场排水条件、底面坡度等因素的对弃渣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弃渣场含石率为第一主要影响因素,弃渣超量值为第二主要影响因素;挡渣坝完整程度、弃渣场排水条件、底面坡度为辅助影响因素,且影响作用依次减弱。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相吻合,证实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4)通过遥感弃渣场识别结果、室内模型试验结果以及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弃渣场稳定性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和选择,结合弃渣场环境安全系数,提出了一种弃渣场极限平衡危险性系数P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其取值范围。P<1时,弃渣场稳定,低危险,坡脚位移DS<0.5H(H为弃渣场高度);1≤P<5时,弃渣场不稳定,中危险,且随着P值上升,危险度上升;P≥5时,弃渣场极为不稳定,高危险,可能形成溃散型破坏。通过数值模拟对弃渣场危险性系数法进行了验证,证明其有效性后推广应用于实际工程弃渣场危险性评价。

张飙[9](2020)在《柳州某红黏土滑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国家快速发展,很多公路工程都会侵占坡地建设。在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红黏土又降雨频繁,而红黏土所具有独特的性质促进了滑坡的发育,使滑坡灾害频频发生。柳州市位于广西区中部偏北位置,有大量占用坡脚的工程项目。本文以公路施工造成土质斜坡发育滑坡的横十三路红黏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滑坡区现场调查和土工试验得到的相关数据分析研究,讨论滑坡形成过程、稳定性状况得到结论,并与实际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现场勘查和阅读相关资料,分析滑坡区域及周边的地质、水文环境,整理土工试验得到的土层参数;对滑坡体主要土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判别。结合项目区特征分析影响滑坡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进行各因素对滑坡体影响作用的阐述。分析滑坡体后缘受局部堆载和降雨影响作用下产生的张拉裂隙机理,发现初始局部堆载对张拉裂隙形成起重要作用,而降雨作用增加了裂隙发育的能力,循环降雨造成裂隙持续发展,最终促使滑坡体发生蠕动,甚至失稳破坏。对横十三路红黏土滑坡形成进行分阶段研究阐述。(2)考虑横十三路红黏土滑坡的特征,选择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对滑坡进行计算,考虑天然、饱和、饱和+膨胀力三个工况。得到天然工况下断面1-1、2-2、3-3处于欠稳定状态,断面4-4处于稳定状态;饱和、饱和+膨胀力工况下的4个滑坡断面都处在不稳定状态。发现考虑膨胀力时滑坡更容易失稳。(3)基于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对滑坡土层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和比较,发现对稳定性系数影响最敏感的土工参数是内摩擦角。通过敏感性计算结果,分析得到滑坡整体失稳的概率为76.8%(Fs<1.0)。(4)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滑坡安全系数,进行滑坡稳定性评价,与传递系数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分析有限元方法计算得到的位移值,发现饱和状态的最大位移值均小于天然状态,说明滑坡在饱和状态失稳破坏需要的变形量小于天然状态。(5)对比抗滑桩位移的实际监测值、规范限值、有限元计算值;发现实际监测值小于规范限值,同时小于有限元计算值,说明抗滑桩设计满足治理要求,并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尹小军[10](2020)在《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地震烈度Ⅵ度以上黄土地区面积达33.51万平方公里,各类黄土滑坡造成的地质灾害非常严重。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前一周内持续降雨,导致土体含水量大幅增加、抗剪强度显着降低,地震引发了大量黄土滑坡,此次滑坡是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一个典型例证。通过直剪试验、X-Ray实验、扫描电镜实验和CT扫描实验研究了不同含水量对Q3黄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浸水后黄土微结构特征及其变形机理。基于由刚性块体和塑性体组成的黄土边坡失稳机理,求得了相应的上限解,提出了块体极限分析方法。构建了由平面(直线)和弧面(曲线)组成的黄土边坡滑动轨迹模型,建立了黄土边坡滑动块体力学方程,给出了边坡失稳临界加速度系数和块体滑动位移的解。针对黄土边坡模型进行了大型振动台试验,验证了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破坏滑动模型和位移。揭示了黄土边坡滑块和滑动轨迹的成因,给出了判断黄土边坡破坏的滑动位移值。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含水量对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及其微结构机理通过黄土直剪试验,测定了黄土抗剪强度参数;通过X-Ray实验,分析了土样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占比,表明了黄土颗粒中含有易溶盐和难溶盐。通过扫描电镜实验,提取了放大倍数为500倍和1000倍的图像,表明马兰黄土属于粒状结构类型。通过CT扫描实验,扫描了浸水前后的土样,采用Matlab软件分析了图像的总孔隙面积(体积)、最大孔隙面积(体积)及最大孔隙质心位置,浸水前后土样中孔隙的变化。综合研究了含水量对黄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规律,并揭示了浸水后黄土颗粒形态、孔隙特征和胶结程度等微结构特征及其变形机理。2.黄土边坡失稳的块体极限分析方法研究利用极限分析上限理论,基于黄土边坡失稳模式,提出了两块体和三块体折线型黄土边坡失稳机理,考虑了不同坡高比的情形,研究了四种条件下黄土边坡的稳定率:(I)自然状态;(II)地震作用;(III)降雨作用;(IV)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所得结果与已有研究进行了比较,建立了黄土边坡稳定率与传统边坡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边坡失稳的块体极限分析方法。3.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块体滑动位移研究利用块体滑动位移法(永久位移法),基于黄土边坡破坏滑动模型,提出了多块体黄土边坡破坏机理,该模型滑移线由直线和弧线两部分组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滑动块体的运动力学方程,通过积分,求得了临界加速度系数和块体滑动位移的解。地震加速度系数大于临界地震加速系数时,黄土边坡开始变形滑动,即出现位移。边坡滑移块体较大时,地震加速度系数对于滑动位移的影响较小,反之则大,且随地震加速度系数的增大,块体滑动位移也增大;随滑移时间的增加,块体较大的滑体位移更大;滑动块体间的夹角越大,位移则越小,且滑动块体越大,位移减小越快;滑移块体交界面倾角的方向不同,滑动块体位移变化较大。求解黄土边坡的动态安全系数值,可得该时刻块体滑动过程中土体的动剪切强度。4.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振动台试验研究以兰州新区某一天然Q3马兰黄土边坡为原型,利用相似比制作了黄土边坡模型。首先采用降雨强度为15mm/h,总降雨量为50mm的人工降雨渗透试验。然后采用正弦波、汶川波和岷县波三种加载波,共计15个工况,每个加载工况时长约为50s,XTDIC位移测试系统监测了瞬态位移。试验数据研究表明:在黄土边坡某一位置,出现了加速度放大效应,其最大加速度放大系数约为2.6,给出了Q3黄土在地震作用下的液化判断标准。加载至600gal、700gal、800gal、976gal和1300gal五个工况时,出现了x方向、y方向、z方向和绝对位移(ux、uy、uz和ua)。结果表明:在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位置,黄土坡面破坏最严重,滑动位移最大。加载至600gal时,出现了ux、uy、uz;加载至700gal时,出现了ua;加载至1300gal时,uamax为138mm;加载至800gal时,坡面出现了液化现象。黄土边坡滑移面为坡内湿润线位置,滑动位移是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的结果。Δuy的变化(大小和方向),是形成滑块曲线轨迹的原因,不同测点位移差是形成滑动块体的原因。ua=3.63cm可作为黄土边坡失稳破坏的一个判据。该研究可为黄土边坡设计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公路堆载诱发型滑坡稳定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堆载诱发型滑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巴塘扎马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复活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1.1 自然地理
    1.2 地层岩性
    1.3 地质构造
2 扎马古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2.1 扎马滑坡基本特征
    2.2 平面形态特征
        2.2.1 滑坡后壁(Ⅰ)
        2.2.2 滑坡体(Ⅱ)
    2.3 滑坡空间结构特征
        2.3.1 扎马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2.3.2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2.3.3 滑带土特征
    2.4 滑坡体积
3 扎马古滑坡稳定性与复活影响因素
    3.1 强震作用时扎马古滑坡复活趋势影响
    3.2 强降雨作用对扎马古滑坡复活趋势的影响
    3.3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扎马古滑坡复活趋势
4 降雨条件下扎马古滑坡变形与复活趋势
    4.1 数学模型
    4.2 数值模拟模型
        4.2.1 参数选取
        4.2.2 网格划分
    4.3 模拟结果
        (1)滑坡位移变形
        (2)剪应变增量变化特征
        (3)主应力变化特征
        (4)扎马古滑坡复活趋势
5 结 论

(3)考虑不同分辨率和训练测试集比例的滑坡易发性建模不确定性及全概率危险性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滑坡临界降雨阈值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理概况及滑坡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地理环境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和水文环境
        2.2.3 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
    2.3 滑坡编录数据
    2.4 滑坡环境因子描述
        2.4.1 地形地貌因子
        2.4.2 基础地质和水文环境因子
        2.4.3 地表覆被因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降雨与滑坡灾害的统计关系
    3.1 降雨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3.2.1 降雨时间分布
        3.2.2 降雨空间分布
    3.3 滑坡与降雨的关系
        3.3.1 滑坡与当日降雨量关系
        3.3.2 滑坡与前期有效降雨量的关系
        3.3.3 滑坡与持续降雨天数关系
    3.4 降雨阈值参数的选取
        3.4.1 前期有效降雨量
        3.4.2 公路密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易发性建模过程的不确定性分析
    4.1 滑坡易发性建模过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4.1.1 环境因子相关性和共线性诊断
        4.1.2 滑坡易发性建模的训练集和测试集
        4.1.3 易发性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
    4.2 随机森林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4.2.1 随机森林模型原理
        4.2.2 模型的参数设置
        4.2.3 滑坡易发性分布图
        4.2.4 易发性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
    4.3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4.3.1 支持向量机模型原理
        4.3.2 易发性模型参数及制图
        4.3.3 易发性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
    4.4 RF和SVM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4.5 讨论
        4.5.1 环境因子不同分辨率和训练测试集比例讨论
        4.5.2 数据驱动模型及不同组合工况下易发性建模讨论
        4.5.3 延长县各工况下滑坡易发性预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概率临界和全概率静动态降雨阈值
    5.1 研究方法
    5.2 全概率临界降雨阈值
    5.3 全概率静动态降雨阈值
    5.4 全概率临界降雨阈值结果
        5.4.1 传统EE-D临界降雨阈值计算
        5.4.2 全概率临界降雨阈值计算
        5.4.3 全概率临界降雨阈值精度评价
    5.5 全概率静动态降雨阈值结果
        5.5.1 传统EE-D-R静动态降雨阈值计算
        5.5.2 全概率静动态降雨阈值计算
        5.5.3 全概率静动态降雨阈值精度评价
    5.6 全概率临界和静动态降雨阈值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滑坡危险性预警
    6.1 区域滑坡危险性预警方法
        6.1.1 RF模型易发性重新分区
        6.1.2 传统临界和静动态危险性预警建模
        6.1.3 全概率临界和静动态滑坡危险性建模
    6.2 滑坡危险性建模结果
        6.2.1 传统滑坡临界和静动态危险性建模结果
        6.2.2 全概率临界和静动态滑坡危险性建模结果
    6.3 全概率临界和静动态危险性与传统危险性预警区域讨论
    6.4 关于土壤侵蚀因子作为滑坡危险性静态诱发因素的探讨
        6.4.1 土壤侵蚀因子
        6.4.2 建模流程
        6.4.3 滑坡易发性预测结果
        6.4.4 关于土壤侵蚀因子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弹性波响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滑坡的传统治理和预防措施
    1.3 降雨型滑坡的研究现状
        1.3.1 室内试验研究
        1.3.2 现场试验研究
        1.3.3 数值模拟研究
        1.3.4 预警预报及计算模型研究
    1.4 基于弹性波的滑坡预警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问题提出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案
    2.1 引言
    2.2 砂土试验材料的物理力学指标
        2.2.1 粒径级配曲线
        2.2.2 最大干密度与最优含水率
        2.2.3 渗透系数测定试验
    2.3 模型盒和边坡模型试验设备
        2.3.1 弹性波系统
        2.3.2 体积含水量传感器及其校准
        2.3.3 三目相机系统
    2.4 模型盒和边坡模型试验研究方案
        2.4.1 不同密度、含水量条件下土体弹性波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
        2.4.2 降雨条件下模型边坡的弹性波响应特征研究
        2.4.3 试验过程、数据处理与边坡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土体层理结构与含水量对弹性波速度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盒基础试验方案与过程
    3.3 模型盒基础试验结果分析
        3.3.1 弹性波速度随土体密度的变化特征
        3.3.2 非均匀分布土体密度对弹性波速度的影响分析
        3.3.3 传播距离对弹性波速的影响分析
        3.3.4 含水量对弹性波速度的影响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降雨条件下均质边坡的弹性波响应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均质边坡模型试验方案与过程
    4.3 不同降雨强度均质边坡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3.1 边坡体积含水量的变化
        4.3.2 边坡的变形破坏情况
        4.3.3 不同降雨强度时均质边坡弹性波速度变化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非均质边坡的弹性波响应规律及破坏程度研究
    5.1 引言
    5.2 非均质边坡模型试验方案与过程
    5.3 降雨时非均质边坡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5.3.1 体积含水量响应分析
        5.3.2 弹性波速度响应特征分析
        5.3.3 边坡破坏模式分析
        5.3.4 模型边坡的破坏区域面积和体积
    5.4 降雨型滑坡的弹性波速度预警阈值探索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降雨条件下堆积层滑坡变形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雨型堆积层滑坡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1.2.2 截排水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2.3 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军功3 号滑坡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地质条件
        2.2.1 自然地理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2.6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特征
    2.3 滑坡的坡体结构
    2.4 滑坡变形原因和变形特征
    2.5 地质模型概化
    2.6 本章小结
3.军功3 号滑坡模型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相似材料配置
        3.2.1 相似准则
        3.2.2 材料选择
        3.2.3 材料配比
    3.3 监测设备安装
        3.3.1 试验采集设备
        3.3.2 传感器布设
    3.4 降雨工况设计
    3.5 模型填筑
    3.6 试验现象分析
    3.7 数据结果分析
        3.7.1 土压力数据分析
        3.7.2 光纤光栅应变数据分析
        3.7.3 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分析
        3.7.4 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坡体变形分析
    3.8 本章小结
4.井-孔群联合排水模型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材料选择
        4.2.1 排水管制作
        4.2.2 最优代替材料筛选
    4.3 模型制作
        4.3.1 试验材料准备
        4.3.2 模型填筑
    4.4 试验现象分析
    4.5 数据结果分析
        4.5.1 土压力数据分析
        4.5.2 含水率、孔隙水压力数据分析
    4.6 井-孔群联合排水布设前后防治效果对比
    4.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位远程滑坡典型实例列举及机理分析
        1.2.2 国内高位远程滑坡典型实例列举及机理分析
        1.2.3 高位远程滑坡动力学研究
        1.2.4 灾害冲击力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高位远程滑坡成灾地质环境综述
    2.1 引言
    2.2 高位远程滑坡典型案例
        2.2.1 瑞士Elm滑坡
        2.2.2 加拿大Frank滑坡
        2.2.3 菲律宾Guinsaugon滑坡
        2.2.4 西藏波密易贡滑坡
        2.2.5 四川大光包滑坡
        2.2.6 西藏白格滑坡
    2.3 高位远程滑坡定义、分类和特征
        2.3.1 高位远程滑坡定义
        2.3.2 高位远程滑坡分类
        2.3.3 高位远程滑坡特征
    2.4 高位远程滑坡易滑地质结构分析
        2.4.1 软弱结构带控制型
        2.4.2 锁固段破裂触发型
        2.4.3 冻融黄土型
    2.5 高位远程滑坡诱发因素
        2.5.1 地震因素
        2.5.2 降雨因素
        2.5.3 人类工程活动
    2.6 高位远程滑坡链式成灾模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地质环境研究
    3.1 新磨滑坡基本概况
    3.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区域地质背景
        3.2.3 区域构造背景
        3.2.4 降雨气候
        3.2.5 流域内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3.3 新磨滑坡地质环境研究
        3.3.1 构造型式
        3.3.2 地层岩性
        3.3.3 地形地貌
        3.3.4 水文地质特征
        3.3.5 地震活动及古滑坡
    3.4 新磨滑坡基本特征分析
        3.4.1 滑坡类型
        3.4.2 崩滑体边界及平面形态
        3.4.3 岩体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滑源区多期多源遥感信息研究
    4.1 引言
    4.2 滑坡灾害遥感调查方法研究
        4.2.1 无人机航拍技术
        4.2.2 光学卫星遥感技术
        4.2.3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4.3 新磨滑坡灾害演化过程
        4.3.1 滑前地质调查分析
        4.3.2 多源遥感调查分析
        4.3.3 地质强度指标GSI演化
    4.4 滑源区遥感灾害调查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动力启动-冲击机理分析
    5.1 引言
    5.2 高位滑坡溃曲破坏机制
        5.2.1 溃曲破坏地质模型
        5.2.2 溃曲力学机制分析
    5.3 新磨高位滑体运动速度计算
        5.3.1 启动速度
        5.3.2 运动速度
    5.4 块体堆载冲击力计算模型
        5.4.1 模型建立
        5.4.2 控制方程建立及求解
        5.4.3 冲击力影响因素
        5.4.4 古滑坡复活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成灾过程动力学特征及分区研究
    6.1 引言
    6.2 新磨高位滑坡动力堆积地貌特征研究
        6.2.1 颗粒识别方法
        6.2.2 粒径曲线分析
        6.2.3 破碎分形程度
        6.2.4 地貌堆积特征
    6.3 震动信号反演分析
        6.3.1 地震信号获取
        6.3.2 地震信号处理方法
        6.3.3 信号结果分析
    6.4 高位滑坡动力灾害分区探讨
        6.4.1 急剧启动区
        6.4.2 冲击加载区
        6.4.3 破碎运移区
        6.4.4 散落堆积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磨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动力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7.1 计算方法
        7.1.1 经验法
        7.1.2 连续体法
        7.1.3 离散元法
    7.2 结果分析
        7.2.1 运动状态分析
        7.2.2 运动速度分析
        7.2.3 堆积体状态分析
        7.2.4 典型点动力学特征分析
        7.2.5 动力学效应分析
    7.3 数值计算总结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8.1 滑槽物理模型试验概况
        8.1.1 试验装置
        8.1.2 试验样品
        8.1.3 试验工况
        8.1.4 试验步骤
    8.2 试验结果分析
        8.2.1 碎屑流运动过程分析
        8.2.2 堆积体形态特征分析
        8.2.3 运动速度分析
    8.3 远程运动模式探讨
        8.3.1 碎屑层流运动模型
        8.3.2 块石撞击流运动模型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高位远程滑坡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9.1 高位滑坡风险防控思路
    9.2 高位滑坡早期监测预警
        9.2.1 高位滑坡早期识别地质指标
        9.2.2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9.3 高位滑坡灾害治理技术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地震荷载作用下堆载影响机场滑坡稳定性的数值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滑坡概况
2 地震荷载模拟方法和Flac3D计算方法
    2.1 地震荷载的模拟方法
    2.2 Flac3D计算方法
        2.2.1 三个基本条件
        2.2.2 Flac3D的优点
3 数值计算分析
    3.1 计算工况
    3.2 数值模型
    3.3 边界条件
    3.4 计算结果分析
4 结论

(8)山区公路沿线弃渣场稳定性及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遥感识别及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现状
        1.2.3 弃渣场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弃渣场现状调查、资料采集及弃渣力学性能试验
    2.1 弃渣场分类及形态
        2.1.1 弃渣场分类
        2.1.2 弃渣场形态结构
    2.2 弃渣场失稳破坏触发条件和破坏类型
        2.2.1 弃渣场破坏的触发条件
        2.2.2 弃渣场的破坏类型
    2.3 目前公路建设弃渣场存在的风险
    2.4 弃渣场危险性影响因素
    2.5 道翁高速区域地质条件
        2.5.1 地形地貌
        2.5.2 地质构造
        2.5.3 地层岩性
        2.5.4 不良地质现象
        2.5.5 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2.6 道翁高速弃渣场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2.6.1 弃渣场现状调查和资料采集
        2.6.2 弃渣场存在的问题
    2.7 道翁高速弃渣的物理力学参数试验
        2.7.1 取样
        2.7.2 弃渣物理特性试验
        2.7.3 弃渣力学特性试验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遥感识别弃渣场信息采集及解译
    3.1 遥感解译基础和解译方法
        3.1.1 解译基础的信息源
        3.1.2 弃渣场要素遥感解译方法
    3.2 弃渣场要素遥感解译流程
    3.3 典型弃渣场要素遥感解译
        3.3.1 道翁高速典型弃渣场要素解译
        3.3.2 弃渣场典型要素解译方法
        3.3.3 遥感识别后弃渣场处理初步建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弃渣场边坡破坏演化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案及工况设计
        4.2.1 因子选择
        4.2.2 因子水平
        4.2.3 测量参数、测点选择
        4.2.4 试验装置
        4.2.5 试验方案
    4.3 模型试验结果
        4.3.1 底面坡度10.8°降雨诱发边坡破坏试验系列
        4.3.2 底面坡度27.7°降雨诱发边坡破坏试验系列
        4.3.3 底面坡度8.0°降雨及开挖坡脚诱发边坡破坏试验组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底面坡度及堆积方式对边坡破坏的影响
        4.4.2 不同含石率和不同破坏诱发因素对边坡破坏的影响
        4.4.3 底面坡度和不同含石率对孔隙压力变化的影响
        4.4.4 位移与降雨强度的关系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物质点法对弃渣场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5.1 物质点法及求解问题基本步骤
        5.1.1 物质点法
        5.1.2 多孔介质物质点法
        5.1.3 求解问题的基本步骤
    5.2 物质点法求解大变形问题
        5.2.1 更新拉格朗日的弱形式
        5.2.2 材料模型
    5.3 室内试验数值模拟计算及验证
        5.3.1 弃渣试验M11边坡模型建立
        5.3.2 弃渣试验M11-1边坡模拟降雨阶段过程
        5.3.3 弃渣试验M11-2边坡模拟开挖坡脚阶段
    5.4 道翁高速8号弃渣场数值模拟计算及验证
        5.4.1 弃渣场模型建立
        5.4.2 弃渣场实际情况数值模拟计算
    5.5 道翁高速8号弃渣场多因素多水平数值模拟计算
        5.5.1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设计
        5.5.2 含石率对坡脚位移量的影响
        5.5.3 弃渣超量对坡脚位移量的影响
        5.5.4 有无挡渣坝对坡脚位移量的影响
        5.5.5 弃渣场排水条件对坡脚位移量的影响
        5.5.6 底面坡度对坡脚位移量的影响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弃渣场危险性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研究
    6.1 弃渣场危险性影响因子
    6.2 弃渣场危险性评价方法
        6.2.1 方法一:G1法结合影响因素叠加法
        6.2.2 方法二:极限平衡危险系数法
    6.3 弃渣场危险系数验证
        6.3.1 G1法结合影响因素叠加法危险系数验证
        6.3.2 极限平衡危险系数法验证
        6.3.3 极限平衡危险性系数法的优势分析
    6.4 道翁高速弃渣场危险性评价应用
    6.5 本章小节
结论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一 弃渣场安全稳定性分析评估外业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柳州某红黏土滑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1.2.1 滑面变形和成因的研究
        1.2.2 滑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
        1.2.3 滑坡监测分析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工作技术路线
第2章 滑坡地质环境及基本状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和水文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及地震概况
        2.2.3 地层岩性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人类工程活动
    2.4 横十三路滑坡主要特征
        2.4.1 滑坡形态分布
        2.4.2 横十三路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2.4.3 横十三路滑坡变形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
    3.1 横十三路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
        3.1.1 内在因素
        3.1.2 外在因素
    3.2 横十三路滑坡形成演化机理
        3.2.1 降雨、堆载共同作用下坡体裂缝发育机理
        3.2.2 滑坡体受渗透、堆载作用的数值模拟
        3.2.3 横十三路滑坡形成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
    4.1 横十三路滑坡稳定定性评价
    4.2 滑坡稳定性计算理论
        4.2.1 滑坡体推力计算模型
        4.2.2 滑坡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4.3 横十三路滑坡稳定性计算
        4.3.1 计算参数及断面模型
        4.3.2 滑坡稳定性计算
        4.3.3 横十三路滑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4.4 横十三路滑坡敏感性分析
        4.4.1 敏感性分析方法
        4.4.2 滑坡敏感性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值模拟分析滑坡变形
    5.1 强度折减法的理论模型
        5.1.1 强度折减法的原理
        5.1.2 本构模型和屈服准则的选取
    5.2 横十三路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
        5.2.1 土层分区及计算参数选取
        5.2.2 各断面网格单元划分
        5.2.3 数值模拟结果
    5.3 横十三路滑坡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滑坡稳定性系数分析
        5.3.2 滑坡位移及变形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滑坡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6.1 横十三路滑坡监测概况
        6.1.1 监测工程的目的与原则
        6.1.2 监测方法及布置
        6.1.3 监测预警值
        6.1.4 抗滑桩监测值
    6.2 变形计算与监测对比
        6.2.1 有限元计算抗滑桩顶位移
        6.2.2 对比分析监测差别的产因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图1
参考文献
申请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竞赛获奖
致谢

(10)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地震诱发的黄土边坡失稳研究
        1.2.2 降雨诱发的黄土边坡失稳研究
        1.2.3 降雨与地震耦合诱发的黄土边坡失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1.4.4 章节分布
第二章 含水量对黄土强度参数的影响及其微结构机理
    2.1 引言
    2.2 黄土的直剪试验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土样
        2.2.3 结果分析
    2.3 黄土的X-RAY实验
        2.3.1 实验简介
        2.3.2 黄土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
        2.3.3 结果分析
    2.4 黄土的扫描电镜实验
        2.4.1 实验简介
        2.4.2 结果分析
    2.5 黄土的CT扫描实验
        2.5.1 实验简介
        2.5.2 浸水前黄土CT扫描实验
        2.5.3 浸水后黄土CT扫描实验
        2.5.4 结果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黄土边坡失稳的块体极限分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两块体黄土边坡失稳机理
        3.2.1 极限分析理论
        3.2.2 模型定义
        3.2.3 黄土边坡稳定率的求解
        3.2.4 黄土边坡失稳的上限解
        3.2.5 与已有研究结果的比较
    3.3 三块体黄土边坡失稳机理
        3.3.1 模型的定义
        3.3.2 稳定率的计算
        3.3.3 上限解的分析
        3.3.4 与已有研究结果的比较
        3.3.5 分析讨论
    3.4 稳定率与安全系数的关系
    3.5 块体极限分析方法
    3.6 小结
第四章 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块体滑动位移研究
    4.1 引言
    4.2 黄土边坡破坏机理
        4.2.1 已有边坡模型分析
        4.2.2 模型的定义
        4.2.3 基本假设
        4.2.4 黄土边坡滑动块体力学分析
        4.2.5 黄土边坡内孔隙水压力分析
    4.3 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
        4.3.1 黄土边坡滑动块体的运动方程
        4.3.2 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的求解
        4.3.3 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分析
        4.3.4 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临界加速度系数
        4.3.5 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临界地震加速度系数
    4.4 地震作用下黄土边坡滑动位移
        4.4.1 黄土边坡动态位移解析解
        4.4.2 滑动位移微分方程的求解
        4.4.3 黄土边坡滑动位移计算
    4.5 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的滑动位移
        4.5.1 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滑动位移求解
        4.5.2 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滑动位移分析
    4.6 黄土边坡安全系数分析
        4.6.1 静态安全系数与临界加速度系数的关系
        4.6.2 黄土边坡动态安全系数
        4.6.3 反演分析法
    4.7 黄土边坡滑动位移修正系数
    4.8 已有边坡滑动位移应用
    4.9 小结
第五章 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振动台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黄土边坡振动台实验方案
        5.2.1 大型振动台简介
        5.2.2 模型几何尺寸
        5.2.3 模型制作
        5.2.4 加载地震波特性
        5.2.5 振动台试验模型
        5.2.6 传感器的布设
    5.3 黄土边坡振动台试验动态响应特征分析
        5.3.1 加速度分析
        5.3.2 土压力分析
        5.3.3 孔隙压力分析
        5.3.4 湿度分析
        5.3.5 黄土液化判别
    5.4 黄土边坡振动台试验位移分析
        5.4.1 黄土边坡振动台试验测试位移
        5.4.2 黄土边坡位移分析
        5.4.3 同一行测点黄土边坡滑动位移比较
        5.4.4 同一列测点(第六列)黄土边坡滑动位移比较
        5.4.5 不同加载波75测点处滑动位移分析
        5.4.6 不同加载波黄土边坡滑动最大位移
        5.4.7 地震加速度与滑动位移的关系
        5.4.8 黄土边坡最大滑动位移与失稳的关系
        5.4.9 黄土边坡失稳滑移轨迹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公路堆载诱发型滑坡稳定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巴塘扎马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复活趋势[J]. 张怡颖,郭长宝,杨志华,吴瑞安,闫怡秋,徐正宣,王哲威. 地质通报, 2021
  • [2]基于GIS和监测数据的区域性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 周瑞. 三峡大学, 2021
  • [3]考虑不同分辨率和训练测试集比例的滑坡易发性建模不确定性及全概率危险性预警[D]. 陈佳武. 南昌大学, 2021
  • [4]降雨条件下边坡的弹性波响应特征研究[D]. 康硕. 河北大学, 2021(09)
  • [5]降雨条件下堆积层滑坡变形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张少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6]高位滑坡远程动力成灾机理及减灾措施研究[D]. 杨龙伟. 长安大学, 2021
  • [7]地震荷载作用下堆载影响机场滑坡稳定性的数值计算分析[J]. 刘波. 四川建筑, 2020(05)
  • [8]山区公路沿线弃渣场稳定性及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D]. 肖玮. 长安大学, 2020(06)
  • [9]柳州某红黏土滑坡变形及稳定性分析研究[D]. 张飙.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10]降雨与地震耦合作用下黄土边坡稳定性研究[D]. 尹小军.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标签:;  ;  ;  ;  ;  

公路超载滑坡稳定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