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实例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作用

构造实例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作用

一、构作实例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晋宾[1](2015)在《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知识毫无疑问是课程和教学的核心。而从历史上来看,知识观决定着课程观和教学观,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知识观影响下展开的,知识观是历次课程改革的分歧焦点。对于课程物化载体的教科书来说,它的编写也是知识观指导下的创作活动。基于当下的高中数学课改现实,研究教科书编写策略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从数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样3个视角来透视知识观发现:数学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宏观的数学知识发生、确证、发展、结构、属性、应用等方面的反思和追问,心理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微观的认知过程与机制、知识分类与传递等方面的解析和实证,教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学校中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筛选、组织、传递、教授、习得等方面的关切和侧重。数学知识观是隐藏在数学课程观和数学教学观背后的前提性根源,有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和数学学习观。在数学教育领域,数学观和数学知识观不是一个概念,但是经常被混淆着使用。本文认为,前者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研究,隶属于“数学哲学”;后者是关照数学教育的“知识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教育,隶属于“数学教育哲学”。如果把数学教育当作基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并从知识的角度来考察和反思数学教育的话,那么形成的关于数学知识的看法就是数学知识观。而数学课程知识观是数学知识观的一个子集,就是指关于数学课程知识的观念,它是立足数学课程、关照数学课程、服务数学课程的一种数学知识观。数学教科书中体现的数学课程知识不同于数学科学知识,不同于生活数学知识,而是学校教育中的数学知识。同时,它是以客观的、共同的数学科学知识为基础,整合了同龄人中的生活情境、个人知识中的共性成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等)等知识形态,揉进了教学法加工和编辑技术等元素,预设教学方式并以纸质文本呈现出来的整合知识。数学教科书知识的特点是,它假借以静态陈述的数学知识为躯壳,负载了教育理念的课程价值,预设有知识获得的教学方式。借鉴有关知识观的理论框架研究,我们赋予数学学科含义,认为数学课程知识观有3个维度,即数学知识本质观、数学知识价值观和数学知识获得观。理想的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是:数学知识本质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创造,数学知识价值是一种辩证性的复杂谱系,数学知识获得是一种参与式的社会建构。特别地,我们指出,应该强调借助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去引导师生形成全面的、辩证的、现代的数学知识观。基于上述三维框架,对历史上数学教科书中隐匿的数学知识观进行了考察,对现实中教科书作者和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以及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无论是从历史上6个版本教科书的文本考察来看,还是从现实中26名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和515名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来看,知识观都影响了教科书编写策略;反过来,教科书编写策略中预设了不同的知识本质、知识价值和知识获得观念,从而又导致教学中不同数学知识观的形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辩证的。对于教科书作者来说,不同知识观导致了编写策略的不同认同,这种认同直接影响了编写策略,从而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式,间接影响了使用教科书的广大师生的数学知识观。正因为编写策略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案,因此优质的教科书编写应该寻求或者采用先进的数学课程知识观来做为指导。数学教科书编写是教科书作者在数学课程知识观显性或者隐性影响下的创造性活动,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持有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知识、结果、显性、学科、传授、内部等);持有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文化、过程、隐性、活动、建构、外部等)。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进行了理论建构,并以3个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微型实证和验证反思。首先,本文认为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视角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有3个,即: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6条具体的编写设想。第一条,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过程与结果样态。第二条,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和内敛价值。第三条,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第四条,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第五条,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第六条,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对于我国实际来说,数学教科书编写以前主要是国家行为,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现在教科书多元化以后,编写策略是教科书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我们主张高中数学教科书在编写的时候,立足于数学知识的结果、显性、逻辑、内部、传授维度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数学知识的过程、隐性、心理、外部和建构维度,把它们辩证地平衡起来,防止矫枉过正的简单化和一分为二的片面性,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最大教育价值和最佳育人效果。

张西恩[2](2015)在《大学文科数学教学设计中的辩证关系》文中提出从研究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目标层次上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层次上的适应性、探索提高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策略方法层次上的效度及其对象层次需求的匹配度出发,探讨教育数学理念下大学文科数学教学设计理念上的若干维度。研究表明,在大学文科数学教学设计中,必须处理好学科严谨度与文化饱和度、设计问题难易度与受众广泛度、教学内容宽泛度与处置合情度、教学策略科学性与情感融入度等关系。

刘玲,周金土[3](2014)在《关于高等代数思想方法的培养》文中研究表明为培养学生高等代数思想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高等代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注重数学新思想的培养,注重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养,注重化解疑难问题能力的培养,提纲挈领抓关键等高等代数教学改革措施.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等代数思想方法,提升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能力.

吴立[4](2014)在《基于APOS理论下的高中立体几何教学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一轮课改的要求下,各省的高考形式发生着重大的变革,高中课程也产生相应的变化,数学课一直是社会各界最为重视的一门课程,其中高中立体几何的教学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进行教学,时间短、难度大,而学生的立体几何的基础还是在小学和初一的水平,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比较大的困难。高中立体几何的概念抽象,文字语言表述、数学逻辑语言描述严密细致,图形表述变式复杂,还有大量的推理论证。如果运用简单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使学生对于立体几何概念的理解出现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学习状况。本文基于APOS理论对数学的概念学习进行分析,从抽象的代数概念到立体几何概念,运用APOS理论的四个阶段指导立体几何概念的教学过程,通过活动,教具的模拟演示熟悉概念直观的外部特征,抽象到直观图形进一步思考一些关于概念的变式问题,形成程序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综合活动与程序对概念加以提炼总结成文字语言概念表述、逻辑语言概念表述、图形表述,形成概念的对象阶段,最后在头脑中形成概念的“图式”阶段。以此理论作为基础,贯彻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形成APOS特色的立体几何教学设计,最后对教学的过程进行简要的评价。APOS理论对于概念学习已经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论证,证明这是可行的,对于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概念体系有着很大的作用,借鉴于立体几何教学应该也能起到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APOS理论教学和立体几何教学设计方面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采用问卷法的形式对高二学生进行了抽样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学生试卷的反馈,进一步说明传统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立体几何概念存在一定的弊端;利用案例法呈现APOS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对于立体几何学习的优势所在和教学评价中分析学生解题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教学原因。

罗清华[5](2012)在《民办高校线性代数教学方法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线性代数课程的特点和民办高校学生的实情,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丰富教师教学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来谈谈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谢红梅[6](2012)在《化归思想方法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体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线性代数课程中的若干实例,分析化归思想方法在解决线性代数问题中的具体体现.

周丽[7](2009)在《初中引入向量课程及教学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展示初中向量内容的设置,并进行分析,结合课标要求,了解向量内容的教学安排,然后对向量的相关文献进行简述,一方面展示了向量的历史演变过程,体味向量深厚的数学内涵,另一方面,简述向量进入高中已有的教学成果,以供初中教学借鉴。从皮亚杰发生认知理论的角度,阐述初中生学习向量的可行性,并从向量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教育价值中表明初中生学习向量的必要性。接着采用了量和质的两种研究方法,分别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来收集数据和信息。从五个方面设计学生向量调查问卷:①学生对平面向量的总体主观感受;②学生对向量知识的学习情况;③学生对向量的应用意识;④向量的教学方法:⑤学生学习向量时的知识难点。分析学生问卷中的问题,设计访谈问题,对教师采用访谈调查法,分析了他们在向量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对于向量的看法,全面了解初中向量教学的现状,最后总结出一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向量的积极性①将向量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②将向量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③让学生初步了解向量在本学科内的应用2、全面把握向量的发展与其他数学结构的关系3、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概念、法则的学习4、加强教师向量教学专业水平,合理控制教学难度

汪海伟[8](2008)在《关于线性代数教学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针对线性代数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线性代数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内容、培养计算能力等方面,谈谈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从教学实践来看,所提观点及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冯克勤[9](2006)在《高校代数教学的一些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科技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用现代的代数学武装年青人,然而我国高校的代数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已有的开设代数教学的实践与体会,主张在代数教学中应关注后续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并重新审视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多关注优秀学生的培养.

戴琳琳[10](2006)在《高师校本课程“高中数学选修系列专题选讲”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2003年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增加了选修课的内容,为了顺应改革潮流,推进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贵州师范大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导师和学生组成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发校本课程“高中数学选修系列专题选讲”,本文对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实验环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本文作者在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在前人课程实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指导下,结合本实验的特征,分析实验对象,制定了实验目标和实验计划,将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微型、小型和中型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对象进行实验。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试探开发的课程和教材的可行性、诊断课程和教材中的优缺点、为课程的大规模实验和实施积累经验。作者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实验组构成的特殊性、实验研究贯穿课程开发始终、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持续性、过程的真实性和样本的宽广性等特点。 实验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法和文献资料法,作者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1)校本课程实验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是实施课程的准备,是审定数学课程的基础与根据。它具有试探性、诊断性和经验性作用,既具有教育实验的特点,又具有课程实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2)校本课程实验的过程是灵活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本研究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实验的突出特点实验与开发融为一体,在开发中进行实验。 (3)校本课程的课程开发者、编制者、实验者可以由同一团队操作,担任评价的不仅是学科专家、权威教师或学校领导,实验者和被试(实验对象)也充当了评价者的角色。 (4)校本课程实验的变量不是都可以定量研究的。在本实验中,作者所作的与其他实验不同之处在于其主变量在每个实验阶段是不变的,而在不同阶段其内容有所不同。本研究所强调的是实验接受主变量前后因变量即学习效果的变化。 (5)通过对实验理论的分析及实验的开展,作者将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校本课程实验流程图。 (6)实验验证了实验假设的正确性,说明实验对象在接受实验后学习效果

二、构作实例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作实例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缘起和目标: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课程知识观
        1.3.2 高中数学教科书
        1.3.3 编写策略
    1.4 研究路径及方法
        1.4.1 研究路径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综述和评论:相关研究及其进展
    2.1 关于知识观及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2.1.1 关于知识观的研究
        2.1.2 关于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2.2 关于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功能目标和编写原则的研究
        2.2.2 关于内容素材和组织呈现的研究
        2.2.3 关于语言图表和教材评价的研究
        2.2.4 关于编辑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研究
    2.3 关于知识观、数学(知识)观和课程教材关系的研究
        2.3.1 课程和教材对数学(知识)观形成的影响
        2.3.2 课程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观前提及其体现
        2.3.3 利用课程和教材去培养数学(知识)观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梳理和考察:多维视角的知识观审视及其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的影响
    3.1 知识与知识观
        3.1.1 知识
        3.1.2 知识观与认识论、知识论
    3.2 多维视角下的知识观审视
        3.2.1 数学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2.2 心理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2.3 教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3.3 知识观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3.3.1 从数学哲学视角来看
        3.3.2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
        3.3.3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厘清和界定:数学课程知识观涵义、图景及其观照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
    4.1 数学观与数学知识观辨析
        4.1.1 数学观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
        4.1.2 数学知识观是面向数学教育的知识观
    4.2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提出及其图景
        4.2.1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概念及其特点
        4.2.2 数学课程知识观是知识教育立场的价值综合
        4.2.3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理论图景概述
    4.3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透视
        4.3.1 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精选的学科知识
        4.3.2 作为编写策略加工过的课程知识
        4.3.3 借助教科书编写引导数学(知识)观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检视和辩驳:数学课程知识观及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历史存在和现实认同
    5.1 中外教科书里隐匿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1.1 以《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为例:1949年以前的典型
        5.1.2 以SMP版和人教大纲版为例:1970年前后的典型
        5.1.3 以CPMP版和苏教课标版为例:2000年以来的典型
    5.2 数学课程知识观及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问卷设计
        5.2.1 理论维度设计
        5.2.2 项目鉴别度、信度和效度
    5.3 对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的调查
        5.3.1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3.2 教科书作者的编写策略认同
        5.3.3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5.4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
        5.4.1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5.4.2 高中数学教师的编写策略认同
        5.4.3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反思和建构: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设想
    6.1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
        6.1.1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
        6.1.2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
        6.1.3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
    6.2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具体设想
        6.2.1 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结果与过程样态
        6.2.2 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与内敛价值
        6.2.3 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
        6.2.4 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
        6.2.5 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
        6.2.6 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尝试和探索:基于策略设想编写的3个微型实证研究案例
    7.1 微型实验1:棱柱、棱锥和棱台(课时)
        7.1.1 实验设计
        7.1.2 信息处理
        7.1.3 研究启示
    7.2 微型实验2: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课时)
        7.2.1 实验设计
        7.2.2 信息处理
        7.2.3 研究启示
    7.3 微型实验3:基本不等式(课时)
        7.3.1 调查设计
        7.3.2 信息处理
        7.3.3 研究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和展望:结论、不足及前景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数学课程知识观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调查问卷
    附录3 棱柱、棱锥和棱台(静态陈述式)
    附录4 棱柱、棱锥和棱台(动态发生式)
    附录5 棱柱、棱锥和棱台(测试问卷)
    附录6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旁观式)
    附录7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参与式)
    附录8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测试问卷)
    附录9 基本不等式(孤立式)
    附录10 基本不等式(关联式)
    附录11 基本不等式(访谈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大学文科数学教学设计中的辩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的提出
2大学文科数学课程和教学设计理念上的几个辩证关系
    2.1学科严谨度与文化饱和度
    2.2设计问题难易度与受众广泛度
    2.3教学内容宽泛度与处置合情度
    2.4教学策略科学性与情感融入度

(4)基于APOS理论下的高中立体几何教学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第2章 APOS 理论与高中立体几何
    2.1 建构主义下 APOS 理论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应用
    2.2 高中立体几何课程
        2.2.1 高中立体几何课程的教学目的与目标
        2.2.2 高中立体几何章节的设计意图
    2.3 学生的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研究
第3章 高中立体几何概念教学
    3.1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立体几何教学的影响
    3.2 立体几何概念的研究
        3.2.1 立体几何概念的特点
        3.2.2 立体几何概念掌握的层次水平
        3.2.3 立体几何概念的表征方式
    3.3 APOS 理论下的立体几何概念教学
第4章 APOS 理论下的立体几何教学设计案例
    4.1 APOS 理论下的立体几何教学设计
        4.1.1 立体几何教学设计案例
        4.1.2 教学设计案例反思
    4.2 教学评价分析
        4.2.1 教学设计的评价分析
        4.2.2 学生认知评价分析
        4.2.3 评价案例分析
    4.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立体几何的一份测试卷
    2、立体几何的调查问卷
    3、江苏省某四星级高中听课评议表
致谢

(5)民办高校线性代数教学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认识重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2 树立应用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构作实例, 加强基本概念教学
4 应用多媒体教学, 丰富教学手段

(7)初中引入向量课程及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1.1 选题的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现行中学数学课程中初中向量设置综述
        1.2.2 向量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初中生学习向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1 皮亚杰发生认知理论的角度
    2.2 向量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教育价值
        2.2.1 让学生体会向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2.2 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类比、转化,数形结合)
        2.2.3 让学生感知数学运算的发展轨迹
        2.2.4 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3.2.1 研究的思路
        3.2.2 研究的方法
        3.2.3 研究对象
        3.2.4 设计思想
第四部分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4.1 初中生向量学习情况统计分析
        4.1.1 初中生对平面向量的总体主观感受
        4.1.2 初中生对向量知识的学习情况
        4.1.3 初中生对向量的应用意识
        4.1.4 向量的教学方法
        4.1.5 初中生学习向量时的知识难点
        4.1.6 初中生向量学习现状总结
    4.2 教师向量教学情况分析
        4.2.1 向量进入初中总体情况
        4.2.2 向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2.2.1 向量教学的难度控制
        4.2.2.2 向量的作图问题
        4.2.2.3 一些较难理解的向量知识点教学
        4.2.2.4 初中数学教师缺乏向量知识培训
第五部分 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第六部分 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记录
致谢

(8)关于线性代数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重视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小结
2.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
3. 重视习题课
4. 构作实例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重视培养计算能力
6. 结束语

(10)高师校本课程“高中数学选修系列专题选讲”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课程实验研究的发展及问题提出的背景
    1.1 以课程为主体看课程实验的产生和发展
    1.2 以校本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实验研究
    1.3 以数学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实验研究
    1.4 校本课程“高中数学选修系列专题选讲”的实验研究背景
    1.5 实验研究的目的和作用
2.高师校本课程“高中数学选修系列专题选讲”实验研究方案
    2.1 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
        2.1.1 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意义
        2.1.2 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原则
        2.1.3 实验研究方案
    2.2 “高中数学选修系列专题选讲”校本课程实验研究对象的确定
        2.2.1 对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分析
        2.2.2 实验教师的特点分析
    2.3 影响实验的因素分析
        2.3.1 条件的限定性
        2.3.2 主变量的确定性
        2.3.3 因变量的可观测性
        2.3.4 参变量的可控制性
    2.4 实验研究的步骤和流程
    2.5 实验对象的初始能力分析及实验专题的确定
3.微型实验阶段
    3.1 《高中数学选修课程专题研究》教材的编写
        3.1.1 资料的收集
        3.1.2 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案例一 《对称与群》专题的内容组织
    3.2 教材初稿的试用、讨论与修改
4 小型实验阶段
    4.1 学习者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的确定
    4.2 实验者在实验班级的教学实验
        案例二 专题《统筹法与图论初步》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验
    4.3 对本阶段教学实验的评价
    4.4 教材的修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5 中型实验阶段
    5.1 前测问卷及其分析
        案例三 《对称与群》专题的前测问卷及分析
    5.2 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
        5.2.1 信息加工理论及教学策略的制定
        5.2.2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5.2.3 教学材料的选择
    5.3 课堂实验
        案例四 专题《信息安全与密码》的课堂实验
    5.4 后测问卷调查的发放及分析
6 《高中数学选修系列专题选讲》实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6.1 整理数据与反馈信息
    6.2 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
        6.2.1 问卷调查法
        6.2.2 访谈法
        6.2.3 观察法
        6.2.4 案例法
        6.2.5 文献资料法
    6.3 实验研究的形成性评价
        6.3.1 何时评价
        6.3.2 评价的主体
        6.3.3 评价的内容
        6.3.4 归纳和分析资料
        案例五 被试对《对称与群》专题的访谈评价
    6.4 本实验研究的特点
    6.5 撰写实验报告
7 “高中数学选修系列专题选讲”实验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课程实验的理论研究结论
    7.2 课程实验的实践研究结论
    7.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1:初始能力分析调查问卷
附2:课堂实验前测调查问卷
附3:课堂实验后测调查问卷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四、构作实例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D]. 胡晋宾.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5)
  • [2]大学文科数学教学设计中的辩证关系[J]. 张西恩.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09)
  • [3]关于高等代数思想方法的培养[J]. 刘玲,周金土. 高师理科学刊, 2014(06)
  • [4]基于APOS理论下的高中立体几何教学设计的研究[D]. 吴立.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5]民办高校线性代数教学方法探讨[J]. 罗清华. 科技信息, 2012(35)
  • [6]化归思想方法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体现[J]. 谢红梅. 高等数学研究, 2012(01)
  • [7]初中引入向量课程及教学的研究[D]. 周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8]关于线性代数教学的几点思考[J]. 汪海伟.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 [9]高校代数教学的一些实践与思考[J]. 冯克勤. 高等数学研究, 2006(04)
  • [10]高师校本课程“高中数学选修系列专题选讲”的实验研究[D]. 戴琳琳. 贵州师范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构造实例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