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尚科技改善人居环境

丰尚科技改善人居环境

一、锋尚科技改善人居(论文文献综述)

边雨[1](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李敬敏[2](2017)在《零能耗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能耗巨大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忧虑,零能耗住宅是一种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为零,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住宅建筑,它极大地降低了建筑能耗,对于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零能耗住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确定研究的重点是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并对零能耗建筑定义中的度量时间、能量类型、平衡类型等要素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了了解在既有零能耗住宅中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对南京锋尚国际公寓进行了实地调研,将其外墙、外窗、屋面的构造做法和热工性能与零能耗住宅典型的外围护结构构件进行对比,并通过能耗分析得到南京锋尚国际公寓只能够在制冷方面达到零能耗标准,而在为了满足舒适度要求进行的采暖方面达不到零能耗建筑的标准,并提出了三点节能改进建议:(1)增加外墙保温层厚度,降低外墙传热系数;(2)改变外窗类型,选择传热系数较低、气密性较好的外窗并控制各朝向的窗墙比;(3)增加屋面保温层厚度,降低屋面传热系数。为了进一步研究适合夏热冬冷地区零能耗住宅的外围护结构类型,建立研究用基础模型,对影响基础模型的内因进行分析,确立了零能耗住宅设计中外墙、屋面的传热系数限值、合适的外窗类型以及建筑各朝向最佳窗墙比,并针对南京锋尚国际提出了优化方案。利用DeST-h模拟软件对优化后的方案进行能耗分析,与原有方案进行对比,得出优化后的南京锋尚国际公寓能够达到零能耗住宅的标准。选取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对该优化方案在不同城市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得出以南京为案例确定的零能耗住宅外围护结构指导设计原则同样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的其他城市。综上所述,夏热冬冷地区零能耗住宅外围护结构指导设计原则,可以对该地区零能耗住宅的节能设计提供参考,并促进零能耗住宅在我国的发展。

夏颖[3](2014)在《合肥市既有住区人居环境改造的低碳策略 ——以琥珀山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合肥市既有住区存量巨大、分布广泛,且至今依然保存着基本完好的质量,具有很长的使用寿命。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建设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如今看来,这些住区在设计方面往往存在平面功能不合理、面积标准偏低、绿化率不足、停车位不够等缺陷,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旧住宅的建筑立面老化与损坏、配套设施陈旧等问题也愈发严重,使得住区日渐显露出衰败的迹象,无法满足人们现在的居住需求。然而,大量的拆除重建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还给城市带来大量的碳排放,破坏城市人居环境。在全球气候变暖,雾霾肆意扩散,各国纷纷制定节能减排计划的大背景下,对于存量如此巨大的老旧住区,只有合理地对其进行低碳改造,才能真正改善住区的人居环境,提升住区的居住品质。本文围绕导师关于“城市住区人居环境改善的低碳节能技术整体性研究”的课题,以合肥市20世纪90年代的既有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90年代老旧住区的现状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同时结合国内外城市与住区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探讨基于低碳理念下的合肥市90年代既有住区人居环境改造的适宜性策略。最后,通过琥珀山庄南村的实例将更新理论赋予实践载体,从建筑单体、住区环境和低碳思想的引导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策略,为合肥市90年代老旧住区人居环境的低碳更新提供一份可借鉴的参考。

尹培元[4](2011)在《大连地区环境友好型住区创建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两大问题——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而这两者又相互紧密联系,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如何在目前的住区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同时建成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空间环境,也是建筑设计者面临的严峻挑战。环境友好型住区亦是可持续发展的住区,在整个住区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保护环境与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活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住区。面对日趋成熟的各种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技术成果,通过示范项目的实践活动,研究技术的创新,推广示范项目的有益经验。在设计阶段的很多设计策略中,有很多高技术的,也有许多是低技术的,高技术意味着高投入,即采用主动式的策略,低技术则更容易被掌握,多为被动式的策略。但由于地理条件不同,经济发展不同,适宜性策略的应用状况也不同。大连城市地理位置、条件特殊,生态环境容易造成破坏。寒冷的冬季增加了住区建设在能源与材料等方面的损耗,因此在大连开展环境友好型住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大连住区的环境友好型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大连住区的可持续问题需要理论的支持,建立有利于大连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显得十分必要。论文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大连地区住区设计策略。但住区包含的专业内容相当广泛,本文主要从住区规划、住宅单体以及资源与能源的利用三个方面总结出适合大连住区使用的设计策略,方便建筑师在设计时合理的利用。

王朝红[5](2010)在《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指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建筑单体相比,城市住区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加直接的影响着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否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住区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正确的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提出论文研究背景的基础上,论文首先分析了研究对象“居住小区”在西方国家的起源、发展、消亡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对当前国外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发生背景及对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启示意义,对美国LEED-ND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价体系和英国BREEAM Communities可持续社区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归纳整理了现阶段我国与城市住区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建设实例,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与城市住区相关的城市问题,指出当前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这些城市问题是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部分以天津市城市住区建设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介绍了天津市城市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及问题所在,通过介绍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城市住区可持续评价体系的各自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城市系统为立足点,从环境、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角度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津市为例,制定了天津市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评分表。

刘晓晖[6](2010)在《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文中指出当代城市规划与设计面临人居环境危机、人文困境及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缺失的问题,为求化解之路,受中国“诗之国度”的文化唤醒、西方现代“诗意栖居”哲学的启发、“山水城市”思想的昭示、“建筑意”理念的点悟和人文美学的培育,提出“诗境规划设计”。风雅情趣、诗骚传统,滋育中华民族审美心灵数千年,诗境是其中动人的精神智慧。诗境是指用简炼优美而又饱含意趣的诗一般手法所表达的意境,而意境直观理解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某种精神意象境界。意境论的缘起和形成史表明产生于诗学并衍生到各艺术领域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意象思维面向环境审美方面的特殊投射。诗境则表达了以意境为内涵的“言、象、意”互渗的整体系统,从传统哲学“言意之辩”和西方现代哲学“语言学转向”审之,它代表着超越文学修辞表达而迈向一种对生存意义的本真表述和对规划设计本质意义的寻求。诗境是“天人合一”自然哲学观的生动反映,表达了情感升华的审美超越意识和“反身而诚”的审美悟道心理,显示情理相依中的个性创意,故诗境具自然美、情感美和创意美之美学意义。中国传统建筑有丰富诗境表现:建筑的诗学表达是独特传统,从中看到营造原则、艺术与情感境界等丰富内容;建筑群体感应诗词格律,平原和山地建筑群体分别显现律诗和词曲的韵致;建筑形象被注入诗化意念又通过匠心巧思的技术理性来实现。中国园林以“天人合一”为底蕴成为诗境化身:中国园林是诗情画意的艺术天地;处处有着诗意浸染的园景领悟;诗境自魏晋起一直伴随园林发展,并成为造园艺术的自觉行为法则;园林有不同诗趣,文人园林文雅清旷,皇家园林大气至尊,寺庙园林则追求云天高远、清幽空灵的仙界神境。中国传统聚落和城镇蕴含优雅的诗境生存智慧:诗文化培育了可居可游可赏之园居佳境;风水构建了“天人合一”为内核、诗情画意为外显的栖居艺术;聚落城镇与山水交融而充满诗韵;文化积淀和诗学诠释使城市承载诗的气质;传统城镇“八景”文化使人居环境诗化。西方古典城市规划思想历古希腊至启蒙运动各时期,大多处于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以下简称理性和人本)的复杂交织中,唯中世纪时被神权压制才显自然主义倾向。近、现代也是既有偏人本的一派(田园城市等),也有偏理性的一派(现代主义规划思想等)。曾以为理性占主导甚至强盛地压制人本,故期望抬升人本来消解理性弊端,但其实西方文化内部的理性和人本分别为“以理性支配自然”和“以人征服自然”而内在一致,故理性一开始(古希腊希波丹姆斯模式)就表现为征服自然,近代科学更直接表白其目的是改造和征服自然,直至现代社会广被批评的工具理性;同样,人本从古希腊哲学名言“人是万物尺度”起,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也显现对自然的傲慢,为後世滑向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埋下隐患。诗境是东、西方规划思想差异的分水岭,即使中世纪的自然主义也与中国自觉的诗境不可同日而语。西方当代规划思想的後现代主义转变、生态环境观转变及相应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新开拓,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靠向诗境。西方园林除伊甸园传说外,从古西亚古埃及直至成熟期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均是让自然服从理性的规整式思路和强化表现人工艺术的方式,受中国影响的英国自然审美意识觉醒而开创了自然风景园并转向现代园林。西方现代园林追求自然成为重要准则。回顾建筑空间理论,“功能空间→全面空间→灰空间→场所空间→流动空间”大体显示出一种空间“诗味”递增。它是建筑等实体空间注入诗境思维後所形成的与自然环境相融、文化品位较高并具个性特色的空间。它具四大特质:有灵性、有层次、有意味、有教化。诗境空间营造是在诗境启引下超越实体空间达到审美悟解境地、并为追求理想而进行的发自心源的文化创造,营造原理有三:师法和顺应自然、营造和谐意象;灌注人文艺术、升华审美品位;显现个性特色、表达真情创意。诗境空间理念具有深化认识建筑空间理论本质、扩展建筑文化意义和提升设计师修养的价值。其设计程序可按“取象→立意→感言→赋形→审情”并交往反复进行。中国当代城市规划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存在一些如破坏环境、不顾城市结构协调、审美品位扭曲、无视地域特徵、割裂历史文脉等问题。当代规划应以“天人合一”为前提准则、高扬人文精神和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生态城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山水城市”除此外还具中国文化精神,沿之所开启的视野与方向深化而提出“诗境城市”——与自然(山水)生态高度和谐、具备深厚人文底蕴和高尚审美境界的园林式城市;作为一种规划思想其含义在于:遵循生态科学原理、受诗学意境的浸润与引领、寻求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运用于当代具体实践、以建设理想人居环境为目标的城市规划思想。诗境城市六特性:以人和天的本真性、精神安顿的归属性、情理相依的和谐性、承故托今的记忆性,与时俱进的持续性、意境升华的品格性。诗境城市规划五策略:首先是山水美学策略,即从大环境入手使城市与周围山水艺术地相融,可采“保山护水、顺山应水、显山露水、依山傍水、迎山接水、治山理水”的规划艺术手法;另外还有生态科学策略、文脉主义策略、风水借鉴策略和诗学修养策略。改革开放後居住建设不断提升,也有许多失误如不尊重自然地貌、环境设计僵化、欧陆化泛滥等。住区环境艺术应以回归自然、闲适温馨为主调,以加强人情味和归属感为目标,新技术遵循生态原则服务于人。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意栖居:营造中式环境——以传统“妙造自然”艺术理念,在虽由人作的环境中构建“泉、石、松、月”的自然表现情形,于中感受“雨打芭蕉、卧听秋雨”的诗意而修身养性、乐心畅神直至审美悟道,其设计要义在于有机地利用基地自然特徵、秉持自然之法匠心独运而巧夺天工、并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建设“新中式”住宅——经历欧陆风泛滥之後开始的“新中式”尽管争议很大,却代表本土建筑文化的觉醒,体现了继承与创新,是当代中国追求诗意栖居理想的一个探索。中国风景名胜区蓬勃发展并积淀丰富而珍贵的风景审美诗境遗产,存在的问题则表现为规划建设指导思想的偏差如过度商业化城市化、景观人工化游乐场化和重开发轻保护等,缘于将风景等于商品、旅游商业挂帅、风景区与娱乐园混淆、以城市房地产开发模式促风景区发展等认识误区,要批判急功近利、哄占乱抢、弄巧成拙、竭泽而渔等一系列有害开发行为。中国风景审美诗境有悠久历史,万千佳韵的诗境让人尘虑顿消而成为风景名胜区的灵魂,应树立诗境观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应秉持“顺其自然的维护”、“意境升华的弘扬”两大理念,遵守“布局分置”、“容量控制”、“人工设施隐化、精品化、自然化“等技术原则。纵观规划设计的实践,发现诗境思维对激发创作活力、谋求情境和谐、浓缩心灵感悟和滋养民族文化精神有突出的作用。诗境理想是牵引规划设计未来走向的召唤,在传统人本有缺陷、自然科学不能涵盖、宗教上帝无法再统领一切的当代和未来社会,必将面临人居环境危机和人文困境,此时诗境文化显示巨大优势。诗境的方式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更进一步,得天地之精华而人性抒发,是中国诗境的至高境界,它把人的欲求、个性表达与尊重自然统一起来,将一颗诗意心境强烈投入,致使空间的营造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自然审美情趣和个性感情色彩,带来的是文化品格提升和审美情感升华。这就是诗境规划设计,追求基于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上,借助诗词意境中的绝妙幻化,建立一种可以持续孕育美的精神与人文气质的人居环境。

郑淑洁[7](2007)在《激荡:2006年北京地产100大事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针拨动的每一刻,都有事件在发生。惊涛拍岸、席卷而来的事件改变我们的生活。不管是厚重的,锐利的,抑或是绵密的,乃至沧桑的。主流,或逆流,一起演绎着波澜壮阔、浩浩荡荡和跌宕起伏。有些事件,注定成为楼市发展的转折点;有些事件,凝聚了一个最庞大群体的冷暖喜悲;有些事件,牵动着亿万人的心;有些事件,至今在坊间流传;有些事件,已经成为历史的回忆……我们一起走过,一起经历,也将一起继续被事件改变过的生活本身。我们回顾它们,是为了记住与回忆的需要,也是为了更明朗今后的方向与可能。

张坤[8](2006)在《提高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理念 营造绿色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绿色健康住宅规划设计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文中研究表明

高拯,韩秀琦,赵冠谦,胡璧,张菲菲,何建安,开彦,朱昌廉,王芳芳[9](2006)在《住宅小区工程篇》文中提出一、住宅建设突飞猛进的十年(综述)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十年,是我国住宅建设规模、数量接连刷新纪录,综合质量水平稳步提高的十年;是楼盘概念更替纷繁、建设理念逐步提升的十年。同时,又是住宅建设科技进步加速发展、人居环境水平不断提高的十年。 (一)住宅建设规模空前、新建住宅数量连年刷新纪录上世纪末,我国住宅建设在接连创下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又不断刷新纪录,发展势头迅猛。就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作比较,1978年,全国城市住宅的累计总拥有量仅仅是5.3亿m2,而此后的

宁艳杰[10](2006)在《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城市住宅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住区环境问题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城市生态住区建设成为城市住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与城市生态住区产生、发展过程相关理论和实践,明确“城市生态住区”的内涵;并阐述相关理论对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的深远影响。本文提出了城市生态住区以多学科综合研究为基本理论构建的思想,建立城市生态住区包括物质生态层和精神生态层构建体系;并阐述城市生态住区物质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体系。本文建立了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目标层、准则层和因素层3层的层次结构。目标层为城市生态住区建设目标,准则层包括住区生态规划,住区节能设计,住区生态绿地系统,住区水循环系统,住区废弃物处理,居民生活基础设施,住区与周边沟通设施,住区网络智能化,住区生态化管理9个方面,因素层为51个影响因素指标;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因素,多层次综合排序的评价指标权重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影响城市生态住区环境质量的指标权重,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城市生态住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本研究建立的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析结果,结合北京市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实例,对影响城市住区生态环境各项因素进行分级递阶计算权重,计算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物质环境建设目标评价值为3.504;针对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文化特色,建立城市住区生态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生态文化目标评价值为3.164。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大量生态住区建设实例进行分析,认为城市生态住区应以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住区物质环境建设,规范和正确引导居民活动,培养居民的生态意识,并作为创建城市生态住区的主题;城市生态住区建设是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尊重;是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城市住区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锋尚科技改善人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锋尚科技改善人居(论文提纲范文)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相关概念释义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1.4.2 住区规划设计
        1.4.3 建筑类期刊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2.4 本章小结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3.1.3 研究阶段划分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3.3.4 住宅区的改建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3.5 特征总结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3.6 本章小结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4.1.3 研究阶段划分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2.1 规划建设概况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4.2.3 规划布局特征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3.1 综合开发模式
        4.3.2 区位特征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4.3.4 规划布局特征
        4.3.5 综合区的建设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4.4.1 发展历程概述
        4.4.2 改造方式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4.5.1 规划建设概况
        4.5.2 规划布局特征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4.6 特征总结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4.7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5.1.3 研究阶段划分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5.5 特征总结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零能耗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3.3 主要技术路线
2 零能耗建筑体系分析
    2.1 概念与分类
        2.1.1 零能耗建筑的概念
        2.1.2 零能耗建筑的分类
        2.1.3 研究对象界定
    2.2 节能技术组成
        2.2.1 智能围护结构
        2.2.2 太阳能利用技术
        2.2.3 地热能源利用技术
        2.2.4 自然通风技术
        2.2.5 其它节能技术
    2.3 外围护结构中的节能技术
        2.3.1 保温外墙
        2.3.2 隔热外窗
        2.3.3 保温屋面
        2.3.4 楼地面
    2.4 本章小结
3 零能耗住宅工程实例节能技术分析
    3.1 调研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特征及自然资源
        3.1.3 工程概况
    3.2 新型节能技术分析
        3.2.1 置换式健康通风技术
        3.2.2 土壤源热泵技术
        3.2.3 中央吸尘系统
        3.2.4 其他技术的应用
    3.3 外围护结构构造及热工性能分析
        3.3.1 复合保温隔热外墙
        3.3.2 组合外窗
        3.3.3 绿色屋面
        3.3.4 混凝土辐射采暖楼板
    3.4 能耗分析与节能评价
        3.4.1 能耗模拟计算
        3.4.2 节能评价标准
        3.4.3 节能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零能耗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优化设计
    4.1 外墙热工性能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4.1.1 参数设定
        4.1.2 热负荷对比分析
        4.1.3 冷负荷对比分析
        4.1.4 全年总能耗对比分析
    4.2 外窗及窗墙比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4.2.1 外窗类型选择
        4.2.2 南向窗墙比
        4.2.3 北向窗墙比
        4.2.4 东、西向窗墙比
    4.3 屋面热工性能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4.3.1 参数设定
        4.3.2 热负荷对比分析
        4.3.3 冷负荷对比分析
        4.3.4 全年总能耗对比分析
    4.4 节能改造优化方案
        4.4.1 外墙类型的选择
        4.4.2 外窗类型选择及最佳窗墙比确定
        4.4.3 屋面类型的选择
    4.5 本章小结
5 零能耗住宅优化方案耗能及适用性分析
    5.1 能耗模拟软件选择及建立模型
        5.1.1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5.1.2 住宅模型的建立
    5.2 能耗对比分析
        5.2.1 模拟计算参数确定
        5.2.2 住宅能耗对比分析
    5.3 不同地域适用性分析
        5.3.1 建筑热工分区
        5.3.2 选取典型城市
        5.3.3 适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合肥市既有住区人居环境改造的低碳策略 ——以琥珀山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清单
插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既有住区难以满足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1.1.2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
        1.1.3 雾霾的扩散和 PM2.5 的爆表
        1.1.4 绿色 GDP 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相关的概念界定
        1.2.1 既有住区的概念界定
        1.2.2 人居环境的概念界定
        1.2.3 低碳改造的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地调查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比较归纳法
    1.5 论文内容和基本框架
        1.5.1 论文内容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及实践研究
    2.1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及实践演变
        2.1.1 国外城市住区更新的理论及实践演变
        2.1.2 国外低碳住区的特点
        2.1.3 国外人居环境的理论与实践演变
        2.1.4 国外相关实际案例分析
    2.2 国内相关理论综述及实践演变
        2.2.1 国内城市住区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演变
        2.2.2 国内低碳住区的特点
        2.2.3 国内人居环境的理论与实践演变
        2.2.4 国内相关实际案例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肥的气候特点及 20 世纪 90 年代所建住宅区的现状
    3.1 合肥的气候特点
        3.1.1 合肥地区气候特点概述
        3.1.2 合肥地区气候对住区低碳改造带来的影响
    3.2 建设背景概况
    3.3 关于合肥市 90 年代住区人居环境低碳改造的公众意愿调查
    3.4 现状调研与分析
        3.4.1 实态调研
        3.4.2 合肥市既有住区人居环境的现状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肥市既有住区人居环境改造的低碳策略研究
    4.1 改造的原则
        4.1.1 .小规模改造原则
        4.1.2 .适宜性原则
        4.1.3. 生态节能原则
    4.2. 住宅人居环境的改造
        4.2.1. 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
        4.2.2 户型的改善
        4.2.3 低碳施工
    4.3 住区人居环境的改造策略
        4.3.1 住区微气候的调整
        4.3.2 交通系统的再生
        4.3.3 绿化体系的改造
        4.3.4. 公共设施的更新
    4.4 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导
        4.4.1.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4.4.2. 非常规水源的利用
        4.4.3. 住区功能的调整
        4.4.4 公众的参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琥珀山庄是低碳改造的优选对象
    5.2 琥珀山庄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5.2.1 住宅单体的现状及问题
        5.2.2 住区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5.3 琥珀山庄人居环境改造的低碳策略
        5.3.1 建筑单体的改造
        5.3.2 住区环境的改造
        5.3.3 低碳生活的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与实践
附录

(4)大连地区环境友好型住区创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环境友好型住区基础理论研究
    2.1 环境友好型住区的概念研究
        2.1.1 环境友好型住区的概念
        2.1.2 环境友好型住区概念解析
        2.1.3 相关概念比较分析
    2.2 环境友好型住区的综合效益
        2.2.1 环境友好型住区的社会效益
        2.2.2 环境友好型住区的经济效益
        2.2.3 环境友好型住区的环境效益
    2.3 实现环境友好型住区的技术倾向分析
        2.3.1 高技术倾向——高技派
        2.3.2 低技术倾向——常规手法
        2.3.3 适宜技术倾向——生态手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环境友好型住区实践及设计标准
    3.1 国外相关住区建设状况
        3.1.1 国外生态住区基本建设状况
        3.1.2 国外生态住区发展的趋势
    3.2 国内环境友好型住区发展现状
        3.2.1 我国生态住区的实践活动
        3.2.2 我国生态型住区的主要实例
        3.2.3 我国生态型住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3 国内外住区的相关设计标准
        3.3.1 国外住区的设计标准
        3.3.2 国内住区的设计标准
        3.3.3 大连住区的设计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连地区环境友好型住区设计策略
    4.1 大连城市住区概况
        4.1.1 大连地理环境特点
        4.1.2 大连住区环境状况
    4.2 住区适宜技术的应用原则
        4.2.1 系统性原则
        4.2.2 经济性原则
        4.2.3 地域性原则
    4.3 规划设计策略
        4.3.1 叠加规划设计
        4.3.2 绿化环境设计
        4.3.3 水环境设计
    4.4 单体设计策略
        4.4.1 绿色建筑材料
        4.4.2 住宅产业化装修
        4.4.3 住宅室内环境
    4.5 资源与新能源利用策略
        4.5.1 水资源利用
        4.5.2 太阳能利用
        4.5.3 地热能利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连环境友好型住区成功案例分析与评价
    5.1 大有恬园
        5.1.1 规划设计分析
        5.1.2 单体设计分析
        5.1.3 资源能源利用分析
    5.2 加州洋房
        5.2.1 规划设计分析
        5.2.2 单体设计分析
        5.2.3 资源能源利用分析
    5.3 幸福E家
        5.3.1 规划设计分析
        5.3.2 单体设计分析
        5.3.3 资源能源利用分析
    5.4 成功案例评价
        5.4.1 环境影响
        5.4.2 居住感受
        5.4.3 评价分析与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A 住户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B 环境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快速城市化中的中国
        1.1.2 增长的极限——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1.1.3 我国城市住宅房地产业的发展
        1.1.4 有关城市住区(住宅)可持续性能评价体系的发展
        1.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国外现代城市“居住小区”的起源与发展
    2.1 传统城市问题
    2.2 现代城市“居住小区”的出现
        2.2.1 托尼·加尼耶(Tony Garnier,1869~1948),工业城市
        2.2.2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现代城市
        2.2.3 克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
        2.2.4 瓦尔特·格罗庇乌斯(Walter Gropius),居住组群
        2.2.5 雅典宪章
    2.3 对“居住小区”模式的反思
        2.3.1 十次小组(Team 10)
        2.3.2 马丘比丘宪章
    2.4 “居住小区”在发达国家的消亡
        2.4.1 美国
        2.4.2 欧洲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现代城市住区建设理论与实践
    3.1 现代城市问题的出现
    3.2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生态城市理论
    3.4 田园城市
    3.5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
        3.5.1 新城市主义
        3.5.2 精明增长
    3.6 可持续社区
    3.7 可持续城市住区建设的实践
        3.7.1 德国弗莱堡可持续住区
        3.7.2 瑞典哈马碧滨水新城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介绍
    4.1 美国LEED-ND 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价体系
    4.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可持续社区评价体系
第五章 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相关理论的发展
    5.1 我国现代城市住区的起源与发展
    5.2 当前我国城市住区建设
        5.2.1 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主导的房地产开发模式
        5.2.2 “居住小区”为核心的住区建设
        5.2.3 以国家强制性标准为依据的城市居住建筑节能
    5.3 国内可持续城市住宅相关理论介绍
        5.3.1 绿色生态住宅(住区)
        5.3.2 健康住宅
        5.3.3 生态城市
        5.3.4 小结
第六章 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发展的现实背景
    6.1 中西方国家不同的城市化背景
        6.1.1 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与我国的住宅郊区化
        6.1.2 城市人口密度的不同
    6.2 与城市住区建设相关的城市问题
        6.2.1 能源消耗与全球变暖
        6.2.2 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
        6.2.3 家庭垃圾
        6.2.4 私人轿车
        6.2.5 社区营造
        6.2.6 地域特征缺失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城市住区建设探索与实践
    7.1 国内城市住宅建设实践
        7.1.1 A 级住宅性能认定
        7.1.2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7.1.3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7.1.4 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示范项目
        7.1.5 中国环境标志生态住宅认证项目
        7.1.6 金牌住区建设试点项目
        7.1.7 我国当前城市住宅建设趋势分析
    7.2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7.2.1 东滩生态城
        7.2.2 中新生态城
        7.2.3 曹妃甸生态城
        7.2.4 规划理念比较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天津市城市住区建设调查
    8.1 天津市城市住区建设现状
        8.1.1 大型居住区圈层式扩张
        8.1.2 居住郊区化明显
        8.1.3 街区型住区开始出现
        8.1.4 生态住宅概念风靡天津楼市
    8.2 天津市城市住区居住环境问卷调查
        8.2.1 调查人群基本情况
        8.2.2 住宅类型与建筑面积
        8.2.3 通勤情况
        8.2.4 住区基本情况
        8.2.5 住宅建筑基本情况
        8.2.6 结论
    8.3 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认知程度调查
        8.3.1 数据分析
        8.3.2 结论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
    9.1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9.1.1 单一指标法
        9.1.2 指标体系法
    9.2 国内相关评价体系
        9.2.1 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价手册
        9.2.2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住区)
    9.3 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对比与分析
    9.4 我国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9.4.1 评价角度
        9.4.2 评价内容
        9.4.3 评价原则
        9.4.4 指标选择
        9.4.5 评分方法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天津市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
    10.1 天津市可持续城市住区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10.1.1 自然环境
        10.1.2 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
        10.1.3 人文历史
        10.1.4 地方政策
    10.2 天津市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评分表
        10.2.1 指标分级
        10.2.2 评分表
    10.3 部分评价指标说明
        10.3.1 能源
        10.3.2 资源
        10.3.3 生态
        10.3.4 规划选址
        10.3.5 住区交通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论文总结
    11.1 论文创新点
    11.2 今后研究方向
图表出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规划设计理论的困境
        1.1.1 环境危机的挑战
        1.1.2 “人文困境”的迷茫
        1.1.3 中华文化精神传承的缺失
    1.2 规划设计理论的诗意追求
        1.2.1 “诗之国度”的文化唤醒
        1.2.2 “诗意栖居”哲学思想的启发
        1.2.3 “山水城市”思想的昭示
        1.2.4 “建筑意”的点悟
        1.2.5 人文美学修养的培育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2 诗之国度与诗境
    2.1 诗之国度
        2.1.1 中国文化发展始终与诗相伴
        2.1.2 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2.1.3 中国人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的诗化
    2.2 “诗之国度”的精神智慧——诗境
        2.2.1 诗境的概念
        2.2.2 意境的缘起与认知
        2.2.3 诗境的语言学表意特徵
        2.2.4 “诗境”的文化内涵
    2.3 诗境的美学意义
        2.3.1 诗境的自然美
        2.3.2 诗境的情感美
        2.3.3 诗境的创意美
3 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诗境营建
    3.1 诗境表现的中国传统建筑
        3.1.1 传统建筑的诗学表达
        3.1.2 建筑群体对诗词格律的感应
        3.1.3 建筑营造的浪漫诗意与匠心巧思的技术理性
    3.2 诗境化身的中国园林
        3.2.1 诗情画意的艺术天地
        3.2.2 诗韵浸染的园景领悟
        3.2.3 诗境伴随的园林发展
        3.2.4 各具旨趣的园林意境
    3.3 诗境意蕴的中国传统聚落与城镇
        3.3.1 诗文化培育的栖居佳境
        3.3.2 天人合一的风水规划
        3.3.3 与山水交融的诗意
        3.3.4 诗学诠释的城市气质
        3.3.5 诗化的“八景”文化
4 西方规划设计思想诗境意义评析
    4.1 西方古典城市规划思想
        4.1.1 古希腊时期
        4.1.2 古罗马时期
        4.1.3 中世纪时期
        4.1.4 文艺复兴时期
        4.1.5 启蒙运动时期
        4.1.6 从“诗境”观看西方古典城市规划思想
    4.2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
        4.2.1 偏向人本主义的规划思想
        4.2.2 偏向理性主义的规划思想
    4.3 当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
        4.3.1 “後现代主义”的转变
        4.3.2 生态环境观的转变
        4.3.3 规划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新开拓
    4.4 西方园林与诗境
        4.4.1 源起伊甸园
        4.4.2 西方古典园林源流
        4.4.3 西方园林的转变
        4.4.4 西方现代园林的走向
5 “诗境空间”的营造
    5.1 从“功能空间”走向“诗境空间”
        5.1.1 建筑空间理论的发展
        5.1.2 “诗境空间”论的提出
    5.2 “诗境空间”特质
        5.2.1 有灵性的空间
        5.2.2 有层次的空间
        5.2.3 有意味的空间
        5.2.4 有教化的空间
    5.3 “诗境空间”原理
        5.3.1 师法和顺应自然,营造和谐意象
        5.3.2 灌注人文艺术、升华审美品位
        5.3.3 显现个性特色,表达真情创意
    5.4 “诗境空间”设计观
        5.4.1 “诗境空间”理念的价值
        5.4.2 “诗境空间”设计程序
6 “诗境城市”的追求
    6.1 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成就与问题
        6.1.1 城市规划建设的改革发展成就
        6.1.2 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6.2 规划建设指导思想的寻求
        6.2.1 规划建设问题的根源审思
        6.2.2 规划思想的时代要求
    6.3 “诗境城市”思想及其特性
        6.3.1 “诗境城市”概念
        6.3.2 “诗境城市”特性
    6.4 “诗境城市”规划策略
        6.4.1 山水美学策略
        6.4.2 生态科学策略
        6.4.3 文脉主义策略
        6.4.4 风水借鉴策略
        6.4.5 诗学修养策略
    6.5 西安城市规划建设之“诗境”蕴含解读
        6.5.1 山、水、城关系统筹
        6.5.2 承续名城唐风
7 住区规划建设的“诗意栖居”
    7.1 住区规划建设的进步与误区
        7.1.1 人居环境的改善与进步
        7.1.2 住区规划建设的误区
    7.2 住区环境艺术特徵
        7.2.1 回归自然、闲适温馨
        7.2.2 人情味浓、归属感强
        7.2.3 生态技术人本为上
    7.3 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意栖居”
        7.3.1 住区环境设计“妙造自然”
        7.3.2 住宅建筑“新中式”创意
8 风景名胜区的诗境提升
    8.1 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成就与诗境遗产
        8.1.1 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成就
        8.1.2 风景名胜区范例的诗境遗产
    8.2 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问题诟病与教训
        8.2.1 指导思想的偏差
        8.2.2 认识的误区
        8.2.3 戕害风景的开发
        8.2.4 我国风景名胜区资源被破坏的深刻教训
    8.3 树立规划指导思想的诗境观
        8.3.1 风景审美诗境的滥觞与发展
        8.3.2 诗境是风景名胜区的灵魂
        8.3.3 提升诗境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主导地位
    8.4 风景名胜区诗境观规划的理念与原则
        8.4.1 “顺其自然”的维护——理念之一
        8.4.2 意境升华的弘扬——理念之二
        8.4.3 确保诗境的技术原则
        8.4.4 风景旅游城市规划的诗境协调
9 结语:永恒的诗境追求
    9.1 诗境思维的培育
        9.1.1 诗境思维激发创作活力
        9.1.2 诗境思维谋求情境和谐设计
        9.1.3 诗境思维浓缩心灵感悟
        9.1.4 诗境思维滋养民族文化精神
    9.2 诗境理想的召唤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个人规划设计实践的诗境追求

(10)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住区研究现状及展望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
2 概念界定
    2.1 生态住区与相关概念辨析
    2.2 城市生态住区及其本质特征
3 城市生态住区研究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基础
    3.1 思想渊源追溯
    3.2 理论基础探究
4 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
    4.1 城市生态住区多学科综合研究
    4.2 城市生态住区战略规划理论
    4.3 城市生态住区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5 城市生态住区物质环境建设
    5.1 城市生态住区水环境建设
    5.2 城市生态住区绿化环境建设
    5.3 城市生态住区节能环境建设
    5.4 城市生态住区废弃物处理
6 城市生态住区文化环境建设
    6.1 生态文化与城市住区生态文化
    6.2 城市生态住区文化建设体系
    6.3 构建城市生态住区文化建设保障体系
    6.4 城市生态住区文化建设案例
7 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1 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 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重要程度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8.1 城市生态住区物质环境目标评价
    8.2 城市住区生态文化目标评价
    8.3 城市生态住区单项评价的应用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奖情况
附表
致谢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四、锋尚科技改善人居(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2]零能耗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D]. 李敬敏.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3]合肥市既有住区人居环境改造的低碳策略 ——以琥珀山庄为例[D]. 夏颖.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7)
  • [4]大连地区环境友好型住区创建策略研究[D]. 尹培元.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5]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 ——以天津市为例[D]. 王朝红. 天津大学, 2010(07)
  • [6]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D]. 刘晓晖. 重庆大学, 2010(07)
  • [7]激荡:2006年北京地产100大事件[J]. 郑淑洁. 安家, 2007(01)
  • [8]提高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理念 营造绿色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绿色健康住宅规划设计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 张坤. 中国住宅设施, 2006(07)
  • [9]住宅小区工程篇[A]. 高拯,韩秀琦,赵冠谦,胡璧,张菲菲,何建安,开彦,朱昌廉,王芳芳.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10]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宁艳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丰尚科技改善人居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