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用水的思考与对策

城市发展用水的思考与对策

一、城市发展中水利用的思考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谢凡[1](2021)在《高校典型公共建筑用水规律及节水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农业向城市外迁移以及市民社交活动多样化需求的发展,城市公共建筑数量、种类与面积迅速增长,公共建筑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建筑节约用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高等学校校园集合了学生宿舍、教学办公楼和集中式食堂等具有特色的公共建筑类型,同时高校校园还具有人员密集和用水人群单一等特点。开展高校典型公共建筑用水规律监测与用水特征分析研究工作,对于分析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节水策略和节水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部分高校用水情况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北京某示范性节水高校的宿舍楼、教学办公楼、食堂三类典型公共建筑,通过各建筑用水数据规律研究,分析节水关键环节,并结合高校节水工作管理经验与效果提出高校公共建筑的节水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有:(1)我国部分高校用水现状数据汇总分析显示,近年来高校总用水量和人均水耗呈现下降的趋势;高校人均水耗平均值约为45 m3/(人·a)(北方)和87 m3/(人·a)(南方),相当比例的统计高校(60/146)人均水耗超过水利部《服务业用水定额:学校》用水定额限值的要求。(2)对北京某高校宿舍楼、教学办公楼、食堂三类建筑的全年逐月、全年逐日、全周逐日、全日逐时用水特征进行研究,宿舍楼有早、晚两个用水高峰,教学办公楼受教学安排影响较大,在上午、下午两个课间出现用水高峰,食堂用水分为上下午两个高峰时段,中午就餐时段后用水量较低。(3)设独立卫生间的宿舍楼用水量高于单元式卫生间的宿舍楼,平均高出38.9 L/(人·d),男生人均用水量比女生人均用水量高1.4L/(人·d),学生用水量比教职工用水量高15.8L/(人·d)。在教学办公楼中,侧重教学功能的楼宇因每日人流量大而导致用水量比侧重办公功能的楼宇高,平均高出0.3 L/(m2·d)。食堂用水较稳定,用水量变化较小。(4)不同建筑用水异常分析表明,学生宿舍楼、教学办公楼日高峰用水量与异常出流关系密切,当日用水量超过日平均用水量的120%情况下分别有55%和62%的概率出现了异常出流。当日用水量超过日平均用水量的140%时,异常出流的概率达到100%。建议将日用水与年平均用水的比值作为预警指标,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漏损问题。(5)有效地安装和使用节水器具可在宿舍楼、教学办公楼、食堂中分别节水13.5 L/(人·d)、0.3 L/(m2·d)和15.8 L/(座位·d)。对学校集中式洗浴废水和宿舍灰水进行处理后回用可节约建筑用水量的37%~69%。(6)结合高校用水特征和节水工作管理经验,对高校典型公共建筑建筑提出节水策略。高校节水工作要先建立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然后在进行节水器具、用水计量、中水回用设施、雨水利用设施、管网维修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对高校师生的宣传教育,多角度落实高校节水。

刘多[2](2021)在《基于中水回用方法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已成为全球不可小觑的问题,大量工业与生活污水不合理排出,流入天然湖泊河流,导致水体污染,可用水资源日益下降,生态失衡,恶性循环不断增加,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双阳区是长春市辖区,位于吉林省中部,长春市区东南侧。近年来双阳依托其资源优渥,已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双阳区将双营子和奢岭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回用于电厂,进行发电,由于对水环境的保护,多余尾水的出路问题目前亟待解决。中水回用是解决污水出路问题的良好途径,可形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而人工湿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针对污水处理的最有利的途径之一,人工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可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同时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观光游览,教育科普的城市湿地生态公园。本文提出基于中水回用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1)根据国内外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城市湿地公园,海绵城市等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关理论的归纳梳理,从中挖掘尾水深度处理与城市湿地公园的密切联系,为基于中水回用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奠定理论基础。(2)对国内外相关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对本次设计的有利参考,并找到需要注意和完善的方向,以确保本次设计的实践意义。提出适合基于中水回用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通过沉淀塘-人工曝气-潜流湿地-表流湿地为主的设计,搭配适宜的湿地植物,通过储水量的计算,保证中水的完全回用并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处理,同时进行假山、生态岛、沉水廊道、教育科普区等景观的营造,为人工湿地类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营造提供建设性指导方向。(3)以双阳区卧龙湖湿地公园为例,将提出的基于中水回用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术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打造集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教育科普等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张博潇[3](2021)在《基于低碳理念的昆明市屋顶花园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大量化石燃料燃烧,有限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突出。碳排放超标不仅造成气候危机,还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因此,解决、处理好碳排放超标问题势在必行。屋顶花园具有改善小气候、增加绿量、调节建筑温度等生态功能,可以在减少城市土地利用的同时,增加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可作为低碳理念的一种有效实践形式,但如何将低碳理念与屋顶花园结合,以缓解人地矛盾、增加生态效益还有待探索。由此,“低碳”的园林景观建设理念兼具低碳效益的屋顶花园也应运而生。本文以此为契机,梳理了国内外屋顶花园、低碳理念的相关理念,从根源上分析更适合昆明市低碳屋顶花园推进的理论方法;学习借鉴国内外典型屋顶花园案例,总结出可借鉴的设计策略;调研了昆明市十个屋顶花园的低碳现状,作为设计策略的补充,并以“低碳理念”为导向,提出既适合昆明本地自然条件,同时又体现低碳效益的设计原则、对策与方法;最后以昆明市瑞鼎城爱琴海屋顶花园为例进行低碳理念下屋顶花园景观设计,试图将屋顶景观和低碳理念相融合,以期为屋顶花园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低碳理念下屋顶花园应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生态理念、可持续的原则,做到设计初期融入“碳主题”、施工中期减少“碳足迹”、管理后期降低“碳成本”。具体的设计方法从“开源”“节流”和“循环”三个方面体现,运用低碳的理念营造了以昆明特色屋顶花园为主,兼具文化展示、生态体验、观光游憩等多功能的城市屋顶花园,并对普通屋顶功能进行延展,实现低碳理念与城市屋顶绿化建设的有机结合。(2)屋顶花园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场地内雨水和建筑中水的利用,构建水体的循环再利用系统。具体做法上应该采用雨水循环、滴灌结合喷灌、中水循环技术等,实现雨水循环、中水利用与协调人居环境的共同发展。(3)对设计改造前后的场地进行数据对比,发现改造后新增的植物(229.6 m2的地被、灌木和22棵乔木)每年大约提供1392.32 kg的固碳量,改造后的2073.8 m2场地大约增加160.1 m3的有效蓄水量和27.4 m3设计渗透量,每年大约减少约1020.06m3的地表径流量,改造后的场地体现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低碳效益。

刘然[4](2021)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近几年,随着城市发展加快,地埋式污水处理厂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相对传统污水处理厂来说,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占地面积少,环境效益好,可有效缓解邻避效应,实现土地资源共享。但是,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成本高、运行管理难度大等难题也制约了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发展。本文介绍了一些国内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常用的工艺(A2O工艺、MBR工艺及其组合工艺),并以昆明市第十水质净化厂为例,介绍了A2O/A-MBR工艺处理效率,对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存在运行管理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建设成本高的问题,可从工艺的选择、减少水质参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合理确定构筑物个数尺寸及降低平面布置费用来降低建设成本。2、针对运行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将水量与投药量进行联动控制或者通过控制污泥浓度,可以有效的控制投药量,还可以选择更加高效经济的药剂及选择不同的投加点位来控制除磷药剂成本。而对于洗膜药剂成本高的问题,通过优化膜清洗方式(如原位清洗改为集中清洗),或者有选择性的投加清洗药剂来可以和大程度上洗膜药剂成本。针对膜组器费用高而造成MBR系统运行费用高的问题,可通过更换膜组器以延长膜使用寿命、增加膜面积使产水负荷降低、优化清洗方式、优化保护模式及改变除磷药剂投加点位来降低膜组器成本。对于电耗陈本高的问题,可通过控制合理污泥浓度,降低膜吹扫风量,从而降低电耗成本。3、对于目前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维护方面的难题,可通过生化池增加取样孔、观测孔,用耐腐蚀材料代替304不锈钢管道等方法来降低维护难度。4、对目前存在的三大安全风险问题,主要通过对进水系统的优化控制降低淹积水风险,通过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的管理,通过对周边居民的管理来降低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安全风险。

鱼文宏[5](2020)在《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逐渐得到重视,绿色生态住区成为未来城镇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国内绿色住区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规划设计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西安市作为最早探索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的城市之一,加之地处西北,其生态住区的建设及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以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现阶段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理论(理论着作、相关会议、评价体系等)和实践案例,通过对2019年2月1日正式实行的最新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的解读,建立了基于节地与室外环境、能源与环境、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四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并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三个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其各方面的落地情况、综合效益与推广价值,提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与重点难点。最后综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从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和时代背景三方面探究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在结论中结合园区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设计要点,涵盖小区选址、交通配套、场地利用、采光通风、生态绿化、资源节约、装配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本文对后疫情时代的住区空间进行了研究改进,提出了基于室内室外健康环境、无接触归家的设计策略,丰富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在时代背景下的新内涵。本篇论文总结研究西安地域条件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为建筑师、开发商以及相关人员提供未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推动国内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研究进程,进一步完善充实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李黎明[6](2020)在《北京城区绿地灌溉用水量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当前在北京市“人多水少”的背景之下,根据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2018年水资源公报》,环境用水在城市用水中比重仍较大,为33.8%,且城市绿地面积仍呈上升趋势,截至2018年底绿地面积为85286.37 hm2,绿地灌溉用水成为一大问题。在2019年4月到9月,本文以实地调查结合资料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绿地灌溉用水来源、植物配置模式、灌溉方式、绿地类型的实际灌溉用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客观评价北京市当前绿地灌溉用水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基于前人总结出的土壤水分阈值下的适合北京市绿地灌溉的节水灌溉制度,计算出北京市绿地灌溉的节水潜力。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总量:其中自来水灌溉用水总量为2.665亿m3(占比92.22%);地下水灌溉用水总量为0.117亿m3(占比4.04%);再生水灌溉用水总量为0.108亿m3(占比3.74%);各水源灌溉用水总量为2.890亿m3。当前北京市以自来水水源灌溉为主,灌溉用水量使用占比为92.22%。不同灌溉水源的用水量主要与北京市地下输水管道管线的配置情况、再生水处理设备的普及率及再生水用于园林绿地灌溉中的比例有关。(2)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总量:乔灌草配置模式灌溉用水总量为1.066亿m3(占比36.89%);乔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487亿m3(占比16.83%);乔草灌溉用水总量为0.487亿m3(占比16.84%),乔木灌溉用水总量为0.250亿m3(占比8.65%),草坪灌溉用水总量为0.264亿m3(占比9.14%),灌草灌溉用水总量为0.245亿m3(占比8.49%),灌木灌溉用水总量为0.091亿m3(占比3.16%)。当前北京市以乔灌草植物配置模式的灌溉用水量为主,灌溉用水量使用占比为36.89%。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总量主要与其面积占比和其存在的绿地类型及对应使用的灌溉方式有关。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乔灌草型3097.78m3·hm-2、乔灌型3726.02 m3·hm-2、乔草型3542.29 m3·hm-2、乔木型3405.31 m3·hm-2、草坪型4204.35 m3·hm-2、灌草型3788.85 m3·hm-2、灌木型2783.52 m3·hm-2。由于复合型绿地适用的绿地类型较多,再结合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情况,最终筛选出实际绿地灌溉中最优节水植物配置模式为乔灌草。(3)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总量:喷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768亿m3(占比26.57%);微喷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399亿m3(占比13.81%);人工水管浇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948亿m3(占比32.80%);水车浇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775亿m3(占比26.82%)。北京市当前仍以传统灌溉为主,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总量主要与绿地使用的不同灌溉方式的面积及节水灌溉设备的普及率有关。不同灌溉方式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喷灌3275.63 m3·hm-2、微喷灌3265.16 m3·hm-2、人工水管浇灌4253.00 m3·hm-2、水车浇灌3951.76 m3·hm-2。最优灌溉方式的筛选除了要考虑实际灌溉用水量,还需结合实际。由于微喷灌在灌溉中存在供应管线不便等问题,且与喷灌灌溉用水量相差不大,最终筛选出实际灌溉中的最优灌溉方式为喷灌。(4)不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总量:公园灌溉用水总量0.930亿m3(占比32.16%);社区公园灌溉用水总量0.045亿m3(占比1.55%);街旁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142亿m3(占比4.92%);其他公园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276亿m3(占比9.53%);生产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027亿m3(占比0.94%);防护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380亿m3(占比13.15%);居住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402亿m3(占比13.92%);道路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337亿m3(占比11.67%);单位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351亿m3(占比12.16%)。北京市当前各绿地类型中公园的灌溉用水量最大,占比为32.16%,各区内不同绿地类型的灌溉用水量主要与绿地类型的面积、管理单位及对应的养护要求有关。不同绿地类型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中公园的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最大为4524.79m3·hm-2,防护绿地最低为2243.13 m3·hm-2。(5)北京市城区绿地灌溉节水潜力:调查得到北京市实际灌溉用水总量2.890亿m3;基于土壤水分阈值的节水灌溉制度下的各养护等级灌溉用水总量为1.222亿m3,按喷灌80%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节水灌溉制度下各养护等级灌溉用水总量为1.528亿m3;最终得到北京城区绿地灌溉节水潜力为1.362亿m3,节水率47.13%。目前灌溉水利用效率约为52.87%,实现节水灌溉后有望提升至80%,使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27.13%。

初亚奇[7](2020)在《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突变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城市内涝、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与水生态问题。同时,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与水文条件等,致使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城市雨洪管理实施难度增加。因此,本文以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为视角,从流域、城市、河段多尺度构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满足城市雨洪管理需求,提升寒地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功能,以期对寒地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论文在大量背景理论研究下,首先梳理寒地城市地域特征,识别不同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以“格局—过程—尺度”为切入点,提出多尺度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建立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并进一步确立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城市管控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格局与水生态过程、城市内涝的影响机制,阐述多尺度管控内容与相关技术方法;其次,构建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即“流域尺度空间耦合(宏观)——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尺度系统耦合(中观)——寒地海绵系统优化、河段尺度功能耦合(微观)——河岸带生态修复与措施建设”,并提出相应体系内容与技术方法;再次,以沈抚新区作为寒地城市研究区域,对应规划体系框架建立多尺度空间,在流域尺度下,利用GIS空间计算与分析法进行空间耦合,提取与水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底要素,进行耦合叠加,构建不同水平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底线(低)、一般(中)、满意(高)三级水平划分禁限建区域,优化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为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提供刚性骨架;在城市尺度下,基于流域尺度空间格局,对城市多级排水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寒地海绵生态系统优化,确定水系廊道和绿地斑块布局,二是寒地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用SWMM模型对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排水要求,三是寒地适宜性低影响开发系统,划分管控分区并对各分区所应用措施规模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利用SWMM模型对优化前后方案进行模拟校验,验证其优化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注重寒地雨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最优模式;在河段尺度下,在流域尺度水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上,依据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生态系统格局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定量方案,对研究区域内的河岸带进行海绵结构布局与方案设计,使具有寒地适宜性水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措施两者在设计中并行,同时对河岸带的寒地植物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寒地海绵河岸带的功能要素耦合。论文涉及城乡规划、景观、水文等多学科理论融合,着眼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集成多种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多尺度体系构建,明确寒地海绵不同尺度规划内容,最后将相关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到实践方案中,检验该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于晓燕[8](2020)在《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煤炭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需要有效地改善由矿区内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碎片化、资源错配等原因造成的生产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的局面。本文提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通过矿农协同的生态体系重建,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解决矿区内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矿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最终实现矿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本文运用WSR系统方法论展开研究。首先,从“物理、事理和人理”的角度,运用代谢分析、矿农协同共生分析和实施主体动态博弈分析探寻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构建机理;接着结合体系实际集成构建的方法,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体系构建演化过程模拟仿真;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体系构建完成程度、体系价值和实施主体管理行为三个方面建立体系评价方法;最后对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实例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进而提出体系发展的政府保障制度及企业发展策略。本文主要从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构建机理、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和实例分析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运用代谢机理进行“物理”分析,发现矿农协同是实现矿区资源代谢优化的有效方法,提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并明确体系的构建目标;建立Logistic协同共生模型进行“事理”分析,对矿农协同共生的平衡点求解,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矿农协同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最后,通过运用微分方程建立实施主体动态博弈模型进行“人理”分析,求解实施主体合作博弈下的最优行为模式。(2)运用集成方法建立土地复垦利用子系统、水资源生态处理利用子系统、能源加工利用子系统、生态种养殖子系统、有机肥加工利用子系统,集成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各子系统和整体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具体包括对子系统构建过程的仿真,明确各个构建环节对子系统构建的影响;对体系整体构建和运行进行仿真,明确各个子系统构建对体系整体构建的影响;对体系构建提升矿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进行仿真,明确体系构建对矿区综合效益提升的影响。(3)从体系构建完成、体系综合价值和实施主体管理行为三个方面建立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评价方法,用于体系构建的监测评价。首先,以体系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为基础,选取体系构建环节为评价指标并确定权重,运用Jaccard系数模型,对体系的构建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其次,借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以多目标规划模型为基础,结合体系构建的实际情况选取指标,建立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价值评价方法,对体系构建给矿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量化评价。最后,结合体系构建实施主体动态博弈分析的结论,运用QSIM方法对实施主体管理行为的不同实施方案进行模拟,对实施主体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并选取评价指标作为体系实施主体管理行为和决策评价的主要内容。三种评价方法为全面掌握和监测体系构建水平、价值水平,以及实施主体管理行为提供了实时评价方法,为及时发现体系构建中的问题,适时调整发展规划和方向,指导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4)选取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作为研究实例,对该体系构建现状、构建完成程度、综合价值和实施主体管理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在体系构建评价中,通过模型应用计算获得Jaccard系数69.47%的结果,验证新巨龙已基本完成矿农协同体系构建,体系构建现实可行。在体系价值评价中,对新巨龙矿区2009-2019年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服务效益进行全面评价,数据表明近十年来,该体系的服务总值随着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不断提高,2019年达到19.21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和支持性服务价值较高,体系构建为矿区带来了综合效益的持续增长。最后,对新巨龙体系构建实施主体管理行为进行评价,总结了体系实际构建中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实施主体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政府保障制度和矿业企业实施策略建议。本文突破矿区末端治理,单一土地资源复垦的原有发展思路,提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新模式,为矿区发展提供了进行矿业生产同时,完成矿区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实时治理的新方法,本文研究方法及结论可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朱燕荣[9](2020)在《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淡水资源正面临的两大问题,乌鲁木齐市也不例外。再生水作城市的第二水源,是解决乌鲁木齐市水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缓解用水压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有关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处理效果和利用情况尚不清楚,因此调查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处理效果及利用现状,对再生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乌鲁木齐市再生水设施的增建及再生水的推广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选取乌鲁木齐市河东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七道湾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调查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工艺处理效果及利用现状,对再生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乌鲁木齐市现有为9.733亿m3的地表水资源量,6.8218亿m3/a(年,a)的地下水资源1.3037亿m3/a的地下水天然补给,总计12.774亿m3/a的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 m3,是全疆人均占有量的1/10,属资源性缺水区域;乌鲁木齐市全市已建成的二级出水的污水厂有9座,总规模为148.5万m3/d,均可作为再生水水源使用。(2)河东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和七道湾污水处理厂进水均为生活污水,出水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即CODcr≤50 mg/L、BOD5≤10 mg/L、TP≤0.5 mg/L、TN≤15 mg/L和NH3-N≤10 mg/L,污水处理效果良好;各污水处理厂的单位处理成本和单位经营成本差别较小,平均单位处理成本为1.62元/m3,平均单位经营成本1.06元/m3;各污水处理厂运行产生的影响较小,其臭味均在污水处理设施下风向100 m范围内明显,在300 m以外,则闻不到,噪声值均达到国家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标准值。(3)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利用的主要领域为园林绿化、工业生产、农田灌溉,但利用率不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应重视再生水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方面的应用;再生水回用不仅能改善城市生态绿化环境,为人民健康生活提供可靠保证,带动工业、农业等行业的发展,而且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影响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利用的因素主要为管理机制、水价调节机制和相关政策不完善、公众利用再生水意识不强,应通过优化水资源结构、完善管理机制和调价机制、完善推广政策并加强舆论宣传来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结论]:乌鲁木齐市污水处理效果良好,且再生水回用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价值,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发展战略。乌鲁木齐市应积极建设污水回用设施,深度利用推广再生水,这对其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赵琼[10](2020)在《水文化视角下的苏州城市视觉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困境。这就提醒我们,城市形象尤其是视觉形象设计应受到地域文化的规约。苏州的水文化在城市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苏州水网塑造了苏州独特的地域文化意象,对建筑、人居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呈现出特色鲜明的水乡风貌。同时,这条水文化的文脉,对于今天苏州的城市建设、城市视觉形象建构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水文化的视角研究苏州的城市视觉形象,这两者的联系也能更好地凸显苏州城市视觉形象的特色。论文从古代到现代进行梳理,论析了苏州水文化的赓续、嬗变,及其在文学、绘画、传统与现代设计作品中的表现,总结出苏州水文化艺术表现的特征,并对苏州水文化符号的视觉资源及其类型进行分析。文中还将苏州与威尼斯两座城市进行了比较。随后分析了当代城市视觉形式设计中对水文化元素的运用,以及生活景观、城市生态、旅游视觉三个向度,并提出了水文化元素在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的运用原则:识别方便、个性明确、内涵丰富、认同广泛。最后提出了水文化视角下的苏州城市形象的设计创新问题,在创新前要深入挖掘传统水文化资源,学习其他优秀城市的经验,并使创新回归人与生活。在设计创新中要注重不同类型设计的碰撞,注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方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还要注重高新技术的运用。

二、城市发展中水利用的思考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发展中水利用的思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典型公共建筑用水规律及节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现状
        1.2.2 国内外公共建筑用水现状
        1.2.3 国内外公共建筑节水技术现状
        1.2.4 国内节水相关法律法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用水量数据的获取方法
2 高校公共建筑用水总体水平分析
    2.1 高校公共建筑特征
    2.2 高校建筑节水技术应用情况
    2.3 我国部分高校用水特征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北京某高校宿舍楼供用水特征分析
    3.1 宿舍楼用水特征研究
        3.1.1 全年逐月用水特征
        3.1.2 全年逐日用水特征
        3.1.3 全周逐日用水特征
        3.1.4 全日逐时用水特征
    3.2 宿舍楼异常用水分析
    3.3 不同宿舍楼用水特征比较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3.3.1 卫生间形式对宿舍楼用水量的影响
        3.3.2 人员结构对宿舍楼用水量的影响
        3.3.3 节水器具对宿舍楼用水量的影响
    3.4 宿舍楼节水潜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北京某高校教学办公楼供用水特征分析
    4.1 教学办公楼用水特征研究
        4.1.1 全年逐月用水特征
        4.1.2 全年逐日用水特征
        4.1.3 全周逐日用水特征
        4.1.4 全日逐时用水特征
    4.2 教学办公楼异常用水分析
    4.3 不同教学办公楼用水特征比较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4.3.1 不同建筑功能对教学办公楼用水量的影响
        4.3.2 节水器具对教学办公楼用水量的影响
    4.4 教学办公楼节水潜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北京某高校食堂供用水特征分析
    5.1 食堂用水特征研究
        5.1.1 全年逐月用水特征
        5.1.2 全年逐日用水特征
        5.1.3 全周逐日用水特征
        5.1.4 全日逐时用水特征
    5.2 食堂异常用水分析
    5.3 不同食堂用水特征比较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5.4 食堂节水潜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高校典型公共建筑节水建议及策略
    6.1 北京某高校典型公共建筑节水建议
    6.2 高校典型公共建筑节水关键环节分析
    6.3 高校典型公共建筑节水策略分析
        6.3.1 顶层建设
        6.3.2 用水管理
        6.3.3 用水单元节水建设
        6.3.4 宣传教育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中水回用方法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中水回用相关理论
        2.1.1 相关概念介绍
        2.1.2 中水回用的分类
        2.1.3 中水回用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2.1.4 中水回用的技术概括
        2.1.5 中水回用的意义
    2.2 城市湿地公园相关理论
        2.2.1 相关概念介绍
        2.2.2 城市湿地公园的分类
        2.2.3 城市湿地公园的价值
        2.2.4 人工湿地的分类
        2.2.5 人工湿地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成都活水公园
        3.1.1 案例概况
        3.1.2 借鉴意义
    3.2 上海梦清园
        3.2.1 案例概况
        3.2.2 借鉴意义
    3.3 奥林匹克公园南区人工湿地
        3.3.1 案例概况
        3.3.2 借鉴意义
    3.4 悉尼水资源再利用项目
        3.4.1 案例概况
        3.4.2 借鉴意义
    3.5 渭柳湿地公园
        3.5.1 案例概况
        3.5.2 借鉴意义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中水回用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4.1 设计原则
        4.1.1 从生态优先角度出发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4.1.2 从人的感官角度出发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
        4.1.3 打造符合场所气候因地制宜的城市湿地公园
        4.1.4 打造低能耗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 设计方法
        4.2.1 中水回用系统的构建
        4.2.2 人工湿地系统的营造
        4.2.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策略
第五章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卧龙湖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现状分析
        5.2.1 水量平衡分析
        5.2.2 湿地库容计算
        5.2.3 项目选址
        5.2.4 工艺流程
        5.2.5 湿地回用方式
    5.3 场地现状分析
        5.3.1 区位分析
        5.3.2 气候分析
        5.3.3 人文条件
        5.3.4 水文条件
        5.3.5 道路及周边环境分析
    5.4 设计构思
        5.4.1 设计依据
        5.4.2 设计原则
        5.4.3 设计定位
        5.4.4 设计目标
        5.4.5 设计策略
    5.5 总体方案设计
        5.5.1 整体布局图
        5.5.2 总平面图
        5.5.3 鸟瞰图
        5.5.4 剖面图
        5.5.5 景观空间节点
    5.6 专项设计
        5.6.1 道路与交通空间设计
        5.6.2 植物种植设计
        5.6.3 水岸线选择设计
    5.7 经济技术指标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低碳理念的昆明市屋顶花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技术措施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低碳理念
        2.1.2 屋顶花园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对屋顶花园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对屋顶花园的相关研究
        2.2.3 国外对低碳景观的相关研究
        2.2.4 国内对低碳景观的相关研究
    2.3 屋顶花园相关研究
        2.3.1 屋顶花园的分类
        2.3.2 屋顶花园结构层次
        2.3.3 其他与屋顶花园建设情况有直接关系的因素
    2.4 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屋顶花园案例分析
    3.1 景山学校朝阳分校屋顶花园
        3.1.1 简介
        3.1.2 低碳设计
    3.2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低碳屋顶花园
        3.2.1 简介
        3.2.2 低碳设计
    3.3 The Plus低碳屋顶花园
        3.3.1 简介
        3.3.2 低碳设计
    3.4 伯恩利公共屋顶花园
        3.4.1 简介
        3.4.2 低碳设计
    3.5 沙井科技创新园屋顶花园
        3.5.1 简介
        3.5.2 低碳设计
    3.6 小结
第四章 昆明市屋顶花园调查
    4.1 调查地概况与调查内容
        4.1.1 调查地概况
        4.1.2 调查内容
    4.2 实地调查
        4.2.1 美伦花香——春之城屋顶花园
        4.2.2 美璟欣城屋顶花园
        4.2.3 东方玫瑰园屋顶花园
        4.2.4 凯悦时代香舍屋顶花
        4.2.5 昙小苑屋顶花园
        4.2.6 同德广场屋顶花园
        4.2.7 恒隆广场屋顶花园
        4.2.8 广福路爱琴海屋顶花园
        4.2.9 新城吾悦广场花园
        4.2.10 翠明园屋顶花园
    4.3小结
第五章 适合昆明市的低碳屋顶花园设计改造策略
    5.1 遵循的原则
        5.1.1 以人为本原则
        5.1.2 因地制宜原则
        5.1.3 生态理念原则
        5.1.4 可持续原则
    5.2 昆明市屋顶花园低碳功能实现的对策探讨
        5.2.1 设计初期,融入“碳主题”
        5.2.2 施工中期,减少“碳足迹”
        5.2.3 管理后期,降低“碳成本”
    5.3 适合昆明市的低碳屋顶花园的设计方法
        5.3.1“开源”
        5.3.2“节流”
        5.3.3“循环”
    5.4 小结
第六章 爱琴海屋顶花园改造设计
    6.1 爱琴海屋顶花园概况
    6.2 爱琴海屋顶花园现状条件分析
        6.2.1 周边分析
        6.2.2 地形分析
        6.2.3 气象分析
        6.2.4 植物景观分析
        6.2.5 构筑物分析
        6.2.6 用地现状
    6.3 爱琴海屋顶花园功能定位和主题设定
    6.4 爱琴海屋顶花园景观结构布置
    6.5 爱琴海屋顶花园排水设计
    6.6 爱琴海屋顶花园植物设计
        6.6.1 植物种植原则
        6.6.2 植物种植分区
    6.7 爱琴海屋顶花园渗透设施设计
    6.8 爱琴海屋顶花园景观分区设计
        6.8.1 田野拾趣
        6.8.2 茅舍炊烟
        6.8.3 果林幽境
        6.8.4“谷场”抒阳
        6.8.5 麦浪踏春
        6.8.6 芙蕖探溪
        6.8.7 低碳展示区
        6.8.8 儿童活动区
    6.9 爱琴海设计改造前后低碳效益对比
        6.9.1 模型建立
        6.9.2 固碳量对比
        6.9.3 有效蓄水量对比
        6.9.4 设计渗透量对比
        6.9.5 地表径流量对比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个人简历

(4)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概念、特点
        1.1.1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概念
        1.1.2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特点
    1.2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
        1.2.1 国内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情况
        1.2.2 国外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发展情况
    1.3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
        1.3.1 A2O工艺
        1.3.2 MBR工艺
        1.3.3 MBBR工艺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概况
    2.1 污水处理厂地理位置及服务范围
    2.2 进出水情况
    2.3 工艺流程
    2.4 工艺系统主要设备及构筑物
        2.4.1 预处理系统
        2.4.2 生化池系统
        2.4.3 MBR膜池及配套系统
        2.4.4 鼓风机房
        2.4.5 设备间
        2.4.6 深度处理系统
        2.4.7 生物除臭系统
        2.4.8 通排风系统
        2.4.9 脱水系统
        2.4.10 排水泵井
        2.4.11 废液池
        2.4.12 接触消毒池
        2.4.13 排水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技术经济分析及对策
    3.1 建设费用分析
        3.1.1 建设费用分析
        3.1.2 减少建设费用的对策
    3.2 运营成本分析
        3.2.1 聚合氯化铝成本分析
        3.2.2 降低聚合氯化铝成本的对策
        3.2.3 膜清洗药耗分析
        3.2.4 降低膜清洗药剂成本的对策及效益分析
        3.2.5 MBR系统成本分析
        3.2.6 降低MBR系统运行成本
        3.2.7 电耗成本分析
        3.2.8 降低电耗成本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难点及对策
    4.1 维护难度分析
        4.1.1 生化池无法观测曝气情况、无法取样
        4.1.2 膜池反洗管道被氯腐蚀
        4.1.3 膜组器无离线清洗位置
        4.1.4 其他问题及相应对策
    4.2 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4.2.1 避免淹水事故的发生
        4.2.2 地下有限空间管理
        4.2.3 对周边居民的管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分析
    5.1 进水水质分析
    5.2 出水水质分析
    5.3 出水水质稳定性分析
    5.4 沿程水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5)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绿色生态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1.1.2 我国绿色住区的发展概况
        1.1.3 建设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重要性
        1.1.4 陕西省绿色生态住宅建设管理的发展变迁
    1.2 研究概念辨析
        1.2.1 生态社区与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1.2.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6.3 小结
    1.7 研究方案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概述
    2.2 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全周期理论
    2.3 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2.3.1 国外评价体系
        2.3.2 国内评价体系
        2.3.3 2019 版《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文件解读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案例解读
    3.1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整体情况
    3.2 西安保利心语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2.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2.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2.5 小结
    3.3 西安万科金域东郡
        3.3.1 项目概况
        3.3.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3.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3.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3.5 小结
    3.4 西安卓越坊
        3.4.1 项目概况
        3.4.2 设计目标与设计要点
        3.4.3 项目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3.4.4 项目不完善及不足之处
        3.4.5 小结
    3.5 现有实践案例评析
        3.5.1 现有实践案例设计要点落地情况
        3.5.2 现有实践案例可借鉴之处
        3.5.3 现有实践案例不足之处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
    4.1 研究背景与依据
    4.2 基于地域特征的园区规划
        4.2.1 科学的项目选址
        4.2.2 完善的周边配套
        4.2.3 高效的交通组织
        4.2.4 集约的场地利用
    4.3 基于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
        4.3.1 建筑布局
        4.3.2 自然采光
        4.3.3 自然通风
    4.4 基于能源利用的景观设计
        4.4.1 绿化布局优化
        4.4.2 水资源利用优化
        4.4.3 生物多样性优化
    4.5 基于时代背景的新技术运用
        4.5.1 装配式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5.2 BIM全周期运营管理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5.3 智慧化技术下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4.6 后疫情时代下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安全防疫策略
        4.6.1 室内健康环境
        4.6.2 室外健康环境
        4.6.3 无接触场景设计
    4.7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7.1 改变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4.7.2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4.7.3 普及推广绿色生态节能技术
        4.7.4 加强社会生态节能共识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评价标准》解析与设计目标提炼
        5.1.2 典型案例演绎与设计要点落地情况解析
        5.1.3 设计策略研究
        5.1.4 后疫情对《评价标准》的反思
    5.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6)北京城区绿地灌溉用水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城市绿地灌溉现状
        1.3.2 再生水灌溉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地灌溉
        1.3.3 节水灌溉设备应用于城市绿地灌溉
        1.3.4 雨洪收集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地灌溉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条件
3 研究方法
    3.1 相关资料检索
    3.2 实地调查
    3.3 深入访谈
    3.4 数据分析方法
    3.5 研究内容
        3.5.1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研究
        3.5.2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3.5.3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方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3.5.4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绿地类型灌溉用水量研究
        3.5.5 北京城区绿地节水灌溉制度下不同养护等级的灌溉用水量及节水潜力研究
        3.5.6 北京城区绿地灌溉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3.6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研究
        4.1.1 不同灌溉水源总面积及比例
        4.1.2 各区内不同灌溉水源比例及面积
        4.1.3 各区内不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1.4 各区间相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1.5 全市不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4.2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4.2.1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总面积及比例
        4.2.2 各区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比例及面积
        4.2.3 各区内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2.4 各区间相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2.5 全市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4.2.6 节水配置模式的筛选与应用
    4.3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方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4.3.1 不同灌溉方式总面积及比例
        4.3.2 各区内不同灌溉方式应用比例及面积
        4.3.3 各区内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3.4 各区间相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3.5 全市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4.3.6 节水灌溉方式的筛选与应用
    4.4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绿地类型灌溉用水量研究
        4.4.1 不同绿地类型总面积及比例
        4.4.2 各区不同绿地类型面积
        4.4.3 各区不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4.4 各区间相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4.5 全市不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4.4.6 全市不同绿地类型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比较
    4.5 北京城区绿地节水灌溉制度下不同养护等级灌溉用水量及节水潜力研究
        4.5.1 各区不同养护等级面积及比例
        4.5.2 基于土壤水分阈值节水灌溉制度下不同养护等级的灌溉用水量
        4.5.3 北京城区绿地节水潜力
    4.6 北京城区绿地灌溉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4.6.1 绿地灌溉存在的问题
        4.6.2 优化建议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7)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突变引发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1.1.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1.1.3 寒地城市发展致使雨洪管理需求增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水生态与水安全理论研究进展
        2.1.1 城市水生态理论研究
        2.1.2 城市水安全理论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念及意义
        2.2.2 “格局—过程—尺度”关系理论研究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4 研究评述
    2.3 雨洪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2.3.1 宏观层面防洪排涝
        2.3.2 中观层面雨洪管理
        2.3.3 微观层面河岸带设计
        2.3.4 寒地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2.3.5 经验总结与启示
    2.4 我国海绵城市相关研究动态
        2.4.1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发展与现状统计
        2.4.2 我国海绵城市内容研究与技术方法
        2.4.3 我国海绵城市政策发展与地方实践
        2.4.4 我国寒地海绵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的理论与方法
    3.1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
        3.1.1 寒地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3.1.2 寒地城市水系空间特征
        3.1.3 寒地城市河岸带功能特征
    3.2 多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识别
        3.2.1 流域尺度现状问题
        3.2.2 城市尺度现状问题
        3.2.3 河段尺度现状问题
    3.3 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研究
        3.3.1 理论基础
        3.3.2 理论框架
        3.3.3 技术路线
    3.4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理论与方法
        3.4.1 格局对水生态与水安全的作用机制
        3.4.2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内容
        3.4.3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管控的关键技术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4.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4.1.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4.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2.1 研究区域选取与空间尺度划分
        4.2.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要点
        4.2.3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3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4.3.1 Arc GIS在不同尺度中的应用
        4.3.2 流域尺度格局构建与分析方法
        4.3.3 SWMM在城市尺度中的应用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寒地适宜性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尺度的沈抚新区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1 沈抚新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5.1.1 自然条件现状
        5.1.2 水土资源分析
    5.2 水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2.1 单因子要素影响分析
        5.2.2 综合要素影响分析
    5.3 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3.1 水生态安全格局等级划分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5.3.3 生态关键区识别
        5.3.4 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尺度的沈抚中心城区寒地海绵规划与系统优化
    6.1 沈抚中心城区水生态与水安全条件概况
        6.1.1 地形地势现状与雨洪来源
        6.1.2 降水特征与暴雨雨型
        6.1.3 降雨径流控制分析
        6.1.4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6.2 城市海绵系统格局构建与优化
        6.2.1 城市海绵生态系统格局构建
        6.2.2 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
        6.2.3 海绵城市雨雪水资源化利用
    6.3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与定量方案
        6.3.1 沈抚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划分
        6.3.2 各管控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组合
        6.3.3 沈抚中心城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
        6.3.4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定量计算
    6.4 海绵系统优化方案模拟与分析
        6.4.1 预规划方案模拟分析
        6.4.2 优化方案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河段尺度的浑河沈抚段生态建设与低影响开发设计
    7.1 浑河河岸带概况与问题分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生态安全问题分析
    7.2 城市河岸带结构布局与水生态修复
        7.2.1 河岸带海绵结构布局
        7.2.2 寒地河岸带水生态修复措施
    7.3 城市河岸带海绵设计与LID措施应用
        7.3.1 河岸带海绵景观设计方案
        7.3.2 寒地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创新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机理分析
    3.1 基于代谢机理的“物理”分析
    3.2 基于矿农协同共生模型的“事理”分析
    3.3 基于实施主体动态博弈模型的“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运行系统动力学分析
    4.1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4.2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4.3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运行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评价方法
    5.1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评价方法
    5.2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价值评价方法
    5.3 实施主体管理行为定性仿真模拟及评价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实例分析
    6.1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现状分析
    6.2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评价
    6.3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价值评价
    6.4 新巨龙体系构建实施主体管理行为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保障制度及对策建议
    7.1 政府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保障制度建议
    7.2 矿业企业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对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9)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案
    2.1 水样调查
    2.2 再生水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2.3 分析方法
第三章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处理现状
    3.1 乌鲁木齐市概况
    3.2 乌鲁木齐市排水工程现状
    3.3 乌鲁木齐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3.4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4.1 再生水工艺概述
    4.2 河东污水处理厂概况
    4.3 河西污水处理厂概况
    4.4 七道湾污水处理厂概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回用现状与对策
    5.1 再生水回用的范围及回用水质标准
    5.2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利用
    5.3 乌鲁木齐市再生水的利用效果
    5.4 影响再生水回用的主要因素
    5.5 促进再生水回用推广的对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水文化视角下的苏州城市视觉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苏州城市水文化的文脉和艺术表现
    第一节 苏州城市水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一、赓续和嬗变
        二、现实状况
    第二节 苏州城市水文化的艺术表现
        一、水文化艺术表现的类型
        二、水文化艺术表现的特征
第二章 苏州城市水文化符号的视觉资源与类型
    第一节 苏州城市水文化符号的视觉资源
        一、小桥流水
        二、湖山风月
        三、荷柳亭榭
        四、鱼蟹莼菱
    第二节 苏州城市水文化符号的类型
        一、流与游:动态符号
        二、立与观:静态符号
        三、变动与交织:综合符号
        四、特色的呈现:符号的组合
第三章 威尼斯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水元素应用与苏州的比较
    第一节 威尼斯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与水元素
        一、水与威尼斯的城市形象
        二、威尼斯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的水元素应用与传播
    第二节 苏州城市水文化与威尼斯比较和案例分析
        一、相同点察看
        二、不同点辨析
    第三节 威尼斯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水元素应用对苏州的启示
第四章 水文化元素在苏州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第一节 运用向度和案例分析
        一、生活景观设计中的水文化元素
        二、城市生态设计中的水文化元素
        三、旅游视觉设计中的水文化元素
    第二节 运用原则和案例分析
        一、视觉原则: 识别方便
        二、艺术原则: 个性明确
        三、文化原则: 内涵丰富
        四、接受原则: 认同广泛
第五章 水文化视角下的苏州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创新
    第一节 对创新前提的认知
        一、源头自有活水来
        二、借镜它山之石
        三、回归人与生活
    第二节 对创新路径的理解
        一、集萃: 不同时空的结合
        二、生发: 不同类型的碰撞
        三、跨越: 审美、科技的引领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城市发展中水利用的思考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典型公共建筑用水规律及节水策略研究[D]. 谢凡.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中水回用方法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 刘多.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3]基于低碳理念的昆明市屋顶花园设计研究[D]. 张博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D]. 刘然.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西安市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心语花园、金域东郡和卓越坊为例[D]. 鱼文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北京城区绿地灌溉用水量分析与评价[D]. 李黎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D]. 初亚奇. 天津大学, 2020
  • [8]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D]. 于晓燕.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及再生水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 朱燕荣.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水文化视角下的苏州城市视觉形象研究[D]. 赵琼.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城市发展用水的思考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