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糖蛋白在骨肉瘤及肺转移中的表达水平

p-糖蛋白在骨肉瘤及肺转移中的表达水平

一、骨肉瘤p-糖蛋白表达水平与肺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丁聚贤[1](2020)在《肉苁蓉对化疗耐药骨肉瘤(MG-63)细胞的逆转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肉苁蓉含药血清对人骨肉瘤MG-63/MTX耐药细胞的逆转作用,初步探索肉苁蓉逆转MG-63/MTX耐药细胞机制。方法:通过肉苁蓉及盐水灌胃SD大鼠获得高、中、低剂量组的肉苁蓉含药血清及对照组血清,贴壁培养法培养MG-63细胞,MTT法检测药物干预前MTX的IC50值,将MG-63细胞分为四组,高剂量组(A)、中剂量组(B)、低剂量组(C)、空白组(N),采用IC50浓度的MTX分别干预各组贴壁细胞,24小时后换液并加入不同浓度的肉苁蓉含药血清及对照组含药血清,持续干预并换液至对照组细胞加入IC50浓度的MTX仍稳定生长后各组停止干预。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比色法检测各组肉苁蓉含药血清干预后的IC50及RI,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MRP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显微镜下观察到MG-63细胞贴壁生长,体积中等,细胞多梭形,偶见不规则形,核较大,核仁清晰。药物干预后的A、B、C、N组细胞较原始MG-63体积增长,呈长梭形、不规则形,伪足增多,生长状态减慢;(2)MTX干预后A、B、C、N四组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4.60±0.14)ug/ml、(6.32±0.30)ug/ml、(7.04±0.14)u g/ml、(9.28±0.18)ug/ml,耐药指数(RI)依次为:1.80、2.55、2.84、3.74;(3)肉苁蓉含药血清干预后A、B、C、N四组细胞凋亡率依次为(39.30±1.85)%、(29.33±1.65)%、(24.33±0.91)%、(18.23±1.51)%,A组>B组>C>组>N组,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4)干预后A、B、C、N四组MRP1蛋白的表达分别为(8.47±0.91)%、(13.80±1.2)%、(28.97±1.2)%、(39.77±1.81)%,A组<B组<C组<N组,各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5)相比较N组,A、B、C各组P53蛋白表达均下调,A组<B组<C组<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苁蓉能逆转人骨肉瘤MG-63细胞对MTX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肉苁蓉促进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下调MRP1及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刘敏[2](2020)在《唑来膦酸通过miRNA抑制骨肉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miRNA在唑来膦酸抑制骨肉瘤中的表达谱特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通过对miRNA在唑来膦酸抑制骨肉瘤中的表达谱特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其潜在miRNA靶基因。方法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分析不同的浓度条件下唑来膦酸对于骨肉瘤U-2OS细胞和MG-6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采用Transwell实验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肉瘤U-2OS细胞和MG-63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用有效浓度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细胞后,设置相同条件下的未处理对照组,然后分别收集细胞,运用BGISeq-500测序仪进行RNA-seq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获得差异表达的miRNA和m RNA表达谱数据,然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CCK8实验的结果表明唑来膦酸对骨肉瘤U-2OS细胞和MG-63细胞的增殖可以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存在浓度依赖性,其抑制U-2OS细胞、MG-63细胞的IC50分别为20μM、50μM处理24h。而采用IC50的处理浓度时间进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骨肉瘤U-2 OS、MG63细胞的侵袭也被唑来膦酸明显抑制,较未处理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43.0%和37.7%(P<0.05)。在唑来膦酸抑制骨肉瘤细胞的过程中,RNA-seq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发现了一些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相对应的靶基因。而进一步进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相关的miRNA可能有miRNA-423-5p、miR-663a、miR-1237、miR-1247-5p、miR-187、miR-3194,潜在的靶基因可能包括FJX1,KLF2、MAPK7、RHOB。结论唑来膦酸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且在其抑制过程中伴随着一些差异表达的miRNA,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差异表达的m RNA。第二部分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细胞后差异表达miRNA的初步验证和大数据分析目的对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细胞后差异表达潜在miRNA进行初步试验验证和大数据分析,明确其后续研究价值。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唑来膦酸作用骨肉瘤细胞后潜在靶基因的表达情况,验证其研究价值。利用TCGA数据库获得相关潜在靶基因的表达数据及临床预后数据,采用Kaplan-Meier对FJX1、KLF2、RHOB、MRGPRF进行5年生存率的生存分析。结果PCR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有效浓度的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U-2OS和MG63)细胞后,miR-1237、miR-187、miR-663a、KLF2 m RNA、RHOB m RNA的表达量均明显上升(P<0.05)。而FJX1 m RNA在U-2OS细胞中表达量下降了75%,在MG63细胞中表达量下降40%,表达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进一步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FJX1 m RNA高表达组中要较低表达组明显降低,这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作为致癌基因可能;而在KLF2、RHOB和MRGPRF m RNA高表达组中,5年生存率较低表达组要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作为抑癌基因可能。结论miR-1237、miR-187、miR-663a以及相关的m RNA(包括FJX1、KLF2、RHOB、MRGPRF)在唑来膦酸抑制骨肉瘤细胞中的差异变化,可能是其潜在调控基因。第三部分miRNA-187通过靶向调节MAPK7调控骨肉瘤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讨miRNA-187通过靶向调节MAPK7调控骨肉瘤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q RT-PCR检测骨肉瘤多种细胞株中miR-187的表达量。将miR-187模拟物或NC转染到骨肉瘤细胞中,通过WST-1分析监测SAOS-2细胞的增殖速率和集落形成测定。采用FACS流式细胞仪评估细胞在不同细胞周期阶段的分布。利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评估miR-187过表达后,对骨肉瘤SAOS-2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运用双荧光报告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来证实,miR-187通过靶向调节MAPK7调控骨肉瘤细胞。结果q RT-PCR检测显示miR-187的在骨肉瘤多种细胞株中表达均显着下调,而其中以SAOS-2细胞表达下调最明显,约为8倍。WST-1分析监测结果显示,miR-187的过表达导致了SAOS-2细胞的增殖速率显着下降,细胞的集落形成被抑制了62%(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miR-187的过表达引起G2/M期细胞的积累,同时还伴随细胞周期蛋白B1表达的抑制。划痕实验中,在24h时,miR-187 mimics组细胞愈合宽度明显要比miR-NC组大,彼此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miR-187过表达后,骨肉瘤SAOS-2细胞的侵袭数目较miR-NC转染组减少了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测定结果显示,在转染质粒p GL3-MAPK7′-UTR-WT同时加入miR-187质粒的实验组与加入空质粒的对照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显着下调(P<0.05)。而在转染p GL3-MAPK7′-UTR-MUT组质粒同时加入miR-187质粒的实验组与加入空质粒的对照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下降无显着差异。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MAPK7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人成骨细胞(h FOB 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R-187的过表达导致SAOS-2细胞中的MAPK7表达被显着抑制。结论miRNA-187是通过靶向调节MAPK7调控骨肉瘤增殖和迁移。

黄少兵[3](2020)在《3D组织工程建立快速原位骨肉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源性(原发)恶性肿瘤,多发于青少年,恶性度高,并且很容易发生肺转移或化疗耐药,治疗效果差,其五年生存率50-70%。虽然近年来骨肉瘤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其具体的发病及耐药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入。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重要途径,有助于研究骨肉瘤转移机制,阐明原发或转移瘤对化疗药或靶向药产生耐药的原因,对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控制骨肉瘤肺转移、降低治疗过程中的耐药、寻找靶向性治疗位点和提高骨肉瘤总体临床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目前研究骨肉瘤转移和耐药机制的主要工具。细胞悬液注射法是目前骨肉瘤动物模型的制备应用的主要方法,文献报道该方法在注射部位达到一定细胞浓度和数量时可形成肿瘤,但存在细胞存活率低、细胞损失多、成瘤率不一致等不足。最新的研究表面,3D细胞培养技术为骨肉瘤的体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技术,且其具有高精度、低成本、适用性强等优点。目的:采用组织工程技术研制具有3D结构的肿瘤细胞片、细胞环,用于研发更高效、标准化的骨肉瘤动物模型,为骨肉瘤疾病研究与治疗提供新的参考方向。方法:1.对人骨肉瘤143B-LUC细胞进行培养,制备143B-LUC细胞片与细胞悬浮液,使用制备好的细胞片与细胞细胞悬浮液分别构建骨肉瘤裸鼠动物模型,并使用活体成像技术观察裸鼠活体内肿瘤成瘤情况,接种28天后处死裸鼠进行病理学检查与组织切片的HE染色检测;2.对人骨肉瘤143B-LUC细胞,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制备143B-LUC细胞环与细胞悬浮液,使用制备好的细胞环与细胞细胞悬浮液分别构建骨肉瘤裸鼠动物模型,并使用活体成像技术观察裸鼠活体内肿瘤成瘤情况,接种28天后处死裸鼠进行病理学检查与组织切片的HE染色检测。数据采用SPSS 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方差齐性检验采用Levene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1)3D骨肉瘤细胞片与传统2D细胞培养的生物学差异性观察显示,细胞片培养板内143B-LUC细胞剧集叠加生长,为立体三维结构,与传统平面培养的细胞形态具有明显差异。143B-LUC骨肉瘤细胞片与143B-LUC骨肉瘤细胞悬浮液进行动物模型构建对比,细胞片模型组在移植后7天肉眼就可在股骨远端看见突出皮肤的软组织包块,活体成像结果也进一步证实瘤体形成,成瘤率可达到100%。而相同数量的细胞悬液注射法成瘤率仅为66.6%,成瘤时间需要21天甚至更久。细胞片形成的肿瘤大小比较均匀一致,肿瘤增长迅速。标本样本Micro CT显示:细胞片移植股骨产生了明显的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具有典型的骨肉瘤病变特点。肺部HE染色有超过80%的小鼠肺部出现转移瘤,显示了骨肉瘤容易发生肺转移的特点。(2)143B-LUC骨肉瘤细胞环与143B-LUC骨肉瘤细胞悬浮液进行动物模型构建对比,细胞环模型组在移植后7天肉眼就可在股骨远端看见突出皮肤的软组织包块,活体成像结果也进一步证实瘤体形成,成瘤率仍可达到100%。而相同数量的细胞悬液注射法成瘤率仅为66.6%,成瘤时间需要21天甚至更久。细胞环形成的肿瘤大小比较均匀一致,肿瘤增长迅速。标本样本的Micro CT显示:细胞环移植股骨产生了明显的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具有典型的骨肉瘤病变特点。肺部HE染色有超过80%的小鼠肺部出现转移瘤,显示了骨肉瘤容易发生肺转移的特点。结论:细胞片与细胞环两种方法均可以建立快速原位骨肉瘤动物模型,与细胞悬液注射比较,具有有成瘤周期短,成功率高等优点。而细胞环比细胞片更稳定,适合推广应用。

周灵[4](2020)在《骨肉瘤耐药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对2014年1月-2019年12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骨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究其治疗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2.探究骨肉瘤患者化疗疗效及耐药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2014年1月-2019年12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骨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一般指标,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学指标、治疗模式、治疗疗效以及生存指标。统计分析由SPSS 25.0 完成,统计图由 GraphPad Prism 8.0 绘制。[结果]1.研究共纳入骨肉瘤患者119例,男女比例约2.4:1;平均年龄20.47岁;79例(66.4%)KPS<90分;40例(33.6%)KPS≥90分;病理类型为成骨型有92例(77.3%);平均初诊时间67.34天;21例(17.6%)BMI≥24;62例(52.1%)原发部位为股骨下段;42人(35.3%)发生转移,;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者71人(59.7%)。2.术前行新辅助化疗的病人OS及PFS明显高于术前未行新辅助化疗的病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根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评效,78人(65.6%)评价为SD,41人(34.5%)评价为PD。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间分期、初诊时间、化疗周期、化疗药物种类、原发灶大小、化疗前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化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化疗前白蛋白、化疗前谷草转氨酶、化疗前尿酸、化疗后尿素氮、化疗后尿酸、化疗前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对可获取病理标本的94例进行了TGF-β表达检测,结果提示SD与PD两组间阳性细胞率、染色程度得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阳性细胞率评分和染色强度评分的乘积作总得分,以总得分的中位数8作为分界值,总得分≥8分提示高表达,总得分<8提示低表达。SD组中高表达患者28人(43.8%),低表达患者36人(56.2%);PD组中高表达患者17人(57.7%),低表达患者13人(4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高表达组与TGF-β低表达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高表达组与TGF-β低表达组PFS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5.对可获取化疗前后病理标本的92例进行了肿瘤坏死率检测,研究结果显示SD组中 TCNR>90%者 25 人(66.1%),TCNR≤90%者 37 人(33.9%);PD 组 TCNR>90%者5人(40%),TCNR≤90%者25人(60%),两组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NR>90%组与TCNR≤90%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NR>90%组与TCNR≤90%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应用ROC曲线方法分析,提示化疗周期、化疗药物种类、化疗前淋巴细胞/白细胞、化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疗前白蛋白、化疗后尿素氮、化疗后尿酸、TGF-β总得分对骨肉瘤化疗耐药预测性较差(AUC=0.5~0.7);肿瘤分期可在一定程度预测骨肉瘤化疗耐药(AUC=0.7~0.9),分期≥Ⅲ期、化疗周期≤2周期、化疗药物种类≤3种、化疗前淋巴细胞/白细胞≤0.32、化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1.98、化疗前白蛋白≥48g/L、化疗后尿素氮≥4.22 mmol/L、化疗后尿酸≥305umol/L、TGF-β总得分≥8.5分是骨肉瘤患者发生化疗耐药的危险因素。多指标联合统计分析结果提示化疗药物种类+化疗前白蛋白(P=0.020)两指标联合预测价值优于肿瘤分期+化疗药物(P=0.040)和肿瘤分期+化疗药物种类+化疗前白蛋白(P=0.020),提示多指标联合可以提高骨肉瘤化疗耐药的预测效能。7.41例骨肉瘤PD组OS中位生存时间为:44.9个月,78例骨肉瘤SD组OS中位生存时间为:67.7个月,两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1例骨肉瘤PD组PFS中位生存时间为:32.2个月,78例骨肉瘤SD组PFS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6.1个月,两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发现:KPS评分、初诊时间、是否有转移、原发灶大小、化疗前碱性磷酸酶、肿瘤坏死率为骨肉瘤化疗耐药患者OS的影响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分期、KPS评分、初诊时间、转移、化疗前碱性磷酸酶、TGF-β表达为骨肉瘤化疗耐药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病理类型、初诊时间、是否有转移、原发灶大小、TGF-β总得分为骨肉瘤化疗耐药患者PFS的影响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骨肉瘤病理类型、转移、肿瘤坏死率为骨肉瘤化疗耐药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上述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辅助化疗组与性别、年龄、分期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的未新辅助化疗组对比,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可明显提高骨肉瘤患者OS及PFS。2.分期、化疗周期、化疗药物种类、化疗前淋巴细胞/白细胞、化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疗前白蛋白、化疗后尿素氮、化疗后尿酸、TGF-β是骨肉瘤患者发生化疗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化疗药物种类+化疗前白蛋白两指标联合可以提高骨肉瘤化疗耐药的预测效能。3.化疗耐药组OS、PFS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期、KPS评分、初诊时间、转移、化疗前ALP、TGF-β表达为骨肉瘤化疗耐药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骨肉瘤病理类型、转移、肿瘤坏死率为骨肉瘤化疗耐药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耿弼江[5](2020)在《DNA大沟靶向石墨烯候选药物的抗癌活性及其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肿瘤化疗依然是当今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肿瘤化疗常常失败,癌症的多药耐药性和转移性进展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机遇。当今纳米药物研究主要是开发纳米载药系统,纳米药物本身仅仅是传统药物的一类制剂或者配方的改进,尚未在纳米尺度上开发出作用机理独特的原始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近年来,石墨烯材料因其独特的二维平面结构以及蕴涵的新奇物性引起了全球科学家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尽管国际上对各种石墨烯衍生物的生物效应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至今未发现它们本身或者功能化衍生物是否具有显着的抗癌活性。本文在石墨烯材料的广谱抗癌活性、独特作用机制(DNA大沟靶向机制)及其肿瘤治疗应用上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利用石墨烯独特的平面结构、低维度效应及丰富表面化学反应性,开发一类结构完全不同于传统小分子药物的新型抗癌原药及其制剂。发现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候选抗癌药物不需要负载小分子药物,其本身拥有纳米尺度上的药物活性,在克服肿瘤耐药性、抑制肿瘤转移、降低毒副作用以及对肿瘤组织的靶向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氮掺杂调控石墨烯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将光吸收波长范围从通常的紫外可见光区拓展至近红外二区,并通过二维纳米片的被动靶向性,开展了超低功率密度下近红外二区深组织光热/化疗联合治疗的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如下五个部分:1.DNA大沟靶向石墨烯候选药物的制备及表征。以小分子久洛利定为前驱物,发展有机酸催化的分子融合法制备GQD候选药物。其药效团是碱性氮杂环簇,主要由六元吡啶环所组成,环绕在石墨烯平面周界。GQD候选药物具有独特的双亲性结构,可快速突破细胞膜屏障靶向定位细胞核,并通过N杂环配体与DNA发生强相互作用。分子生化实验揭示GQD候选药物是靶向作用于DNA大沟区域。DNA大沟靶向不仅赋予石墨烯的独特抗癌活性,而且使之具有优异的DNA探针功能,其成像效果(细胞核成像和DNA凝胶电泳成像)及其荧光稳定性优于商业化的核酸染料。2.DNA大沟靶向石墨烯候选药物的广谱抗癌活性及其分子机制。细胞毒性研究发现GQD候选抗癌药物具有广谱特征,半致死浓度极低,约1.5μg m L-1(~0.3μM)。为考察其体内抗癌活性构建了多种小鼠皮下瘤模型,发现瘤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的GQD候选药物都表现出肿瘤生长抑制活性,抑瘤效果优于小分子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在抗癌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上,发现GQD候选药物是靶向作用于Topo I和Topo II的双重抑制剂,其抑制活性优于临床应用的Topo I和Topo II抑制剂。利用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发现GQD候选药物是基于Caspase蛋白通路和Bcl-2蛋白通路的细胞凋亡机制。体内荧光成像、组织学、血常规、血生化和溶血实验分析表明,GQD候选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3.石墨烯候选药物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活性及其分子机制。通过三组耐药细胞和药物敏感细胞的细胞毒性对比实验,发现GQD候选药物具有抗耐药特性。进一步研究发现,GQD候选药物在极低浓度下暴露耐药细胞,能高效逆转多药耐药性:MCF-7/ADR和HCT-8/PTX对DOX和PTX的耐药指数分别从155.95和88.41下降为0.84和3.29。在分子机制研究上,GQD候选药物高效逆转MDR1介导的耐药性不是直接作用于P-gp蛋白,而是通过抑制MDR1启动子活性抑制耐药细胞中P-gp蛋白表达的非传统逆转机制。4.石墨烯候选药物抑制肿瘤转移的活性及其机制。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GQD候选药物具有高效抑制多种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活性。体内生物发光成像也证实,GQD候选药物能够高效抑制4T1-Luc细胞的肺转移,抑制率高达84%。鉴于肿瘤干细胞促进癌细胞转移的重要角色,我们还初步研究了石墨烯候选药物抑制肿瘤干细胞的分子机制,发现GQD候选药物能够高效抑制多种肿瘤干细胞标志基因的表达,如在低浓度下暴露4T1细胞,将高表达标志物ALDH的肿瘤干细胞数量从37.43%下降到0.02%,而相同剂量下DOX药物对ALDH的抑制几乎无效。5.石墨烯量子点光热治疗剂及其二维纳米片异质结的制备、光热转化性能及其在近红外二区光热治疗中的应用。以三硝基芘和聚乙烯亚胺为前驱物,利用微波合成法制备了近红外二区响应的富氮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发现其具有极高的光热转化效率,在808 nm和1064 nm处分别为85.7%和81.3%。在单独石墨烯量子点近红外二区光热转化性质研究基础上,以黑磷纳米片或二硫化钨纳米片为被动靶向单元,负载石墨烯量子点,构筑高靶向性的异质结型光热治疗剂。体内外光热治疗实验表明,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及其异质结可作为近红外二区的光热试剂应用于较深肿瘤组织的光热治疗。

吴大鹏[6](2018)在《多效生长因子在骨肉瘤耐药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骨肉瘤生长迅速,具有高度侵袭性,常常在诊断时就发生了肺转移。尽管骨肉瘤的治疗在过去几十年内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骨肉瘤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是骨肉瘤患者存活率在过去几十年内始终无法显着提高的重要原因。多效生长因子(pleiotrophin,PTN)是一种神经生长因子,它参与包括细胞分化、增殖、迁移、血管生成等在内的多种人体生理过程。诸多研究证实PTN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结果显示PTN在化疗疗效较好和较差的两组骨肉瘤患者中差异性表达,也有研究报道PTN与神经母细胞瘤的耐药性有关,但是PTN是否与骨肉瘤耐药性相关尚未见报道。目的探索PTN在骨肉瘤细胞耐药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PTN在骨肉瘤耐药株MG63/DOX和不耐药亲本细胞株MG63中的表达情况;(2)免疫组化ABC法检测PTN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索其表达的临床意义;(3)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成瘤实验从体内体外水平探索PTN与骨肉瘤耐药性的关系以及其中的分子机制。结果(1)PTN在耐药细胞株MG63/DOX细胞中的表达高于亲本MG63细胞;(2)沉默PTN的表达后,MG63、MG63/DOX和U2OS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下降,这种耐药性的降低可在重新加入rh PTN后部分回复;(3)在阿霉素存在的情况下,MG63、MG63DOX、U2OS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在PTN沉默后比未沉默的细胞显着降低,凋亡能力也显着增加;(4)体内实验发现沉默或过表达PTN能够显着降低或增加骨肉瘤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5)分子机制研究发现PTN能够上调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磷酸化糖原激酶3β、β-catenin和P糖蛋白的表达。用β-catenin和P-gp抑制剂的回复实验显示PTN通过激活ALK/GSK3β/β-catenin通路来调控MDR1/P-gp的表达进而调控耐药性;(6)临床病理研究显示PTN不仅与骨肉瘤患者的化疗坏死率和局部复发有关,而且与骨肉瘤患者较差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有关,且是不良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TN通过激活ALK/GSK3β/β-catenin通路来上调骨肉瘤中MDR1/P-gp的表达,从而增强骨肉瘤对阿霉素的耐药性。PTN可以作为有前景的预测骨肉瘤患者预后的标记物,下调PTN表达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骨肉瘤耐药性的治疗策略。

朱昆鹏[7](2016)在《长链非编码RNA ODRUL调控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化疗是其最重要的辅助疗法,然而阿霉素耐药的出现极大地阻碍了其治疗。长链非编码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的报道已有很多。寻找与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相关的lncRNA可能有助于提高临床的化疗敏感性。目的:为了从lncRNA的角度探索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的潜在机制并且深入讨论化疗耐药发生的原因及可能的克服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的潜在策略。方法:采用第三代人类lncRNA-mRNA复合芯片在三组配对的阿霉素抵抗和敏感的骨肉瘤细胞(MG63/DXR和MG63)中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随机选择15个差异表达的lncRNA(5类)通过q RT-PCR法在细胞系中检测其芯片结果的一致性;通过q RT-PCR法在配对的MG63/DXR和MG63细胞及另一对配对的阿霉素抵抗和敏感的骨肉瘤细胞(KH-OS/DXR和KH-OS)、其它阿霉素敏感的骨肉瘤细胞(U-2OS和Saos2)中检测差异表达倍数最大的3个lncRNA(2个上调倍数最大、1个下调倍数最大)的表达量;然后我们命名表达上调倍数最大的lncRNA-lncRNA ENST00000563280为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相关上调lncRNA,即lncRNA ODRUL,并在配对的60例骨肉瘤病人肿瘤组织中通过q RT-PCR的方法检测lncRNA ODRUL的表达量并与临床参数相结合探索其可能的临床意义;CCK-8实验检测,通过si RNA下调阿霉素抵抗的骨肉瘤细胞(MG63/DXR和KH-OS/DXR)中lncRNA ODRUL的表达后,骨肉瘤细胞对于阿霉素敏感性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的改变;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侵袭和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为进一步探讨lncRNA调控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的分子机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lncRNA ODRUL与ABCB1、EGFR、ABCC3、IL-6等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的相关性;通过si RNA下调阿霉素抵抗的骨肉瘤细胞(MG63/DXR和KH-OS/DXR)中lncRNA ODRUL的表达后,通过PCR和WB实验分别在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通过全基因组的lncRNA-mRNA表达谱分析,我们发现3465个lncRNA(其中1761个上调且1704个下调)和3278个mRNA(其中1607个上调且1671个下调)在三组配对的阿霉素抵抗的骨肉瘤细胞MG63/DXR和配对的阿霉素敏感的骨肉瘤细胞MG63中差异表达(差异倍数>2,P<0.05且错误发现率(FDR)<0.05);PCR验证随机选择的15个lncRNA的表达差异与芯片结果全部一致,这说明了芯片平台的可靠性;同时我们发现lncRNA ODRUL在阿霉素敏感和抵抗的骨肉瘤细胞系中表达趋势始终是一致的,即耐药株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株,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稳定性和广泛性;除此之外,骨肉瘤化疗抵抗组肿瘤组织中lncRNA ODRUL的表达明显高于化疗敏感组,且早期肺转移组表达明显高于非早期肺转移组,同时高表达lncRNA ODRUL的骨肉瘤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在MG63/DXR和KH-OS/DXR细胞中,通过si RNA下调lncRNA ODRUL的表达后,细胞对于阿霉素的敏感性均较对照组增强,G1期细胞比例增加,晚期凋亡细胞比例增加,同时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较对照组减弱;另外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表达分析)发现lncRNA ODRUL与ABCB1、EGFR、ABCC3、IL-6等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的相关性均较高,相关系数在0.995以上或者-0.995以下;在MG63/DXR和KH-OS/DXR细胞中,通过si RNA下调lncRNA ODRUL的表达后,PCR和WB实验结果显示只有ABCB1的表达明显下调,其余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这提示lncRNA ODRUL可能是通过影响经典耐药相关基因ABCB1的表达来调控骨肉瘤细胞的化疗抵抗性的。结论: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在配对的阿霉素抵抗的骨肉瘤细胞MG63/DXR和配对的阿霉素敏感的骨肉瘤细胞MG63中发现了众多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分子;并通过一系列的筛选策略确定了靶标lncRNA ODRUL,发现其在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示其可能作为区分骨肉瘤病人化疗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以及逆转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的可能靶点。这些结果为涉及骨肉瘤化疗的lncRNA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并为揭示它们的调控网络和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梅红军[8](2015)在《阿霉素调控骨肉瘤细胞的Notch通路活性》文中研究说明Notch信号通路在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多种生物活动中扮演关键角色。目前证据表明,异常表达的Notch信号通路能够促进骨肉瘤形成。但是,目前还不清楚传统化疗药物阿霉素对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使用不同剂量的阿霉素处理骨肉瘤细胞。我们发现,发挥细胞生长抑制效应的阿霉素能够提高Notch信号通路靶基因的表达,激活Notch信号通路,呈现除剂量依赖性。但是,起到细胞毒性效应的阿霉素可以显着性抑制Notch信号通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阿霉素与Notch信号通路之间存在显着性关联。第一部分骨肉瘤细胞中的阿霉素作用剂量的优化实验目的:确定后续各种实验中阿霉素对骨肉瘤细胞作用的最佳剂量范围。方法:骨肉瘤细胞经过培养,胎盘蓝染色以证实骨肉瘤细胞的活性。其后,在96孔板内进行剂量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按照不同剂量及不同作用时间处理骨肉瘤细胞,遵照CCK-8试剂盒说明书处理各孔细胞,在450 nm波长酶标仪检测光密度(OD)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阿霉素的骨肉瘤细胞毒性作用在24h没有出现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p>0.05),存活细胞数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48h显现出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p<0.05) (Fig.1A)另外,剂量在0.5μM以上时,阿霉素毒性作用效应呈现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p<0.05),尤其是1,2和4gM剂量时显现出统计学上的极度显着性差异(p<0.01),存活细胞数变化明显。但是,在0.5gM时没有发现阿霉素细胞毒性效应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Fig.1B,p>0.05)。结论:阿霉素在骨肉瘤细胞中发挥细胞毒性作用还是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临界剂量是0.5gM,而且阿霉素作用呈现剂量-时间依赖关系。第二部分阿霉素增加骨肉瘤细胞的Notch信号通路靶基因的表达实验目的:阐明小剂量阿霉素对骨肉瘤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传代骨肉瘤细胞经过阿霉素处理48h,其中阿霉素剂量在0.5μM以下,分别设置为0.1,0.25和0.4μM三个剂量。使用实时RT-PCR技术检测骨肉瘤细胞Notch信号通路靶基因Hes-1,Hes5,Hey1,Hey2和HeyL的基因转录水平,以评估低剂量阿霉素对骨肉瘤细胞的作用效应。此外,我们还通过western-blot技术检测Notch信号通路靶基因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明确阿霉素对Notch信号通路的作用效果。结果:骨肉瘤细胞经过0.1μM阿霉素处理48h后,通过实时RT-PCR技术检测靶基因Hes-1, Hes5, Hey1, Hey2和HeyL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Fig.2A,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骨肉瘤细胞经过递增的低剂量阿霉素(0.1,0.25和0.4μM)处理48h后,靶基因Hes-1和Hey1的mRNA水平上调,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呈现剂量依赖性(Fig.2B,p<0.05)。此外,通过western-blot技术进一步验证,表明阿霉素增加Hes-1和Hey1蛋白表达,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Fig.2C,p<0.05),证实阿霉素可以激活Notch信号通路,从而影响骨肉瘤干细胞特性。结论:低剂量阿霉素可以上调骨肉瘤细胞Notch信号通路靶基因的表达,呈现剂量依赖关系,提示阿霉素可以通过Notch信号通路影响骨肉瘤干细胞的特性。第三部分高剂量阿霉素减少Notch信号通路靶基因表达实验目的:证实高剂量阿霉素对骨肉瘤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骨肉瘤细胞经过1gM阿霉素处理48h后,显现明显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实时RT-PCR技术检测Notch信号通路靶基因Hes-1, Hes5, Hey1, Hey2和HeyL的mRNA水平,并通过western-blot技术检测验Notch信号通路靶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以进一步验证实时RT-PCR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骨肉瘤细胞经过高剂量阿霉素处理后,实时RT-PCR技术检测到Hes-1, Hes5, Hey1, Hey2和HeyL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受抑制,具有统计学上的极度显着性差异(Fig.3A,p<0.01)。并且,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到Hes1和Hey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从蛋白水平验证了实时RT-PCR检测结果(Fig.3B,p<0.05)。结论:高剂量阿霉素可能通过降低Notch信号通路靶基因表达,发挥对骨肉瘤细胞毒性作用。

杨力[9](2015)在《P糖蛋白与PCNA、CD34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骨肉瘤是一种青少年患者最常见的骨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肿瘤是骨肉瘤综合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化疗一直是最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化疗不但能杀灭残留或扩散的肿瘤细胞,也对控制肿瘤复发有效。近期研究表明骨肉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通过临床观察及查阅文献,发现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肺转移,其中耐药的产生是骨肉瘤远处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由MDR-1/P糖蛋白介导的多药耐药机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以MDR-1/P-gp为基础逆转恶性肿瘤耐药是目前一个研究热点。P糖蛋白(P-gp)是由多重耐药基因(MDR-1)编码的膜糖蛋白,它可以消耗ATP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细胞外,消除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导致肿瘤细胞产生抗药性。但P-gp不是肿瘤细胞特有的表达蛋白,它在正常组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主要见于一些具有分泌、排泄功能的组织或器官。P-gp在病理上,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内的药物泵出细胞外,从而介导肿瘤MDR的产生,在生理上,减少组织细胞对外源性毒物吸收,从而保护机体,这也可能是某些肿瘤最初对化疗不敏感的原因。P-gp介导的MDR的逆转剂是目前研究较早、研究最为广泛及最经为典的一种逆转MDR的策略,一直是骨肉瘤治的研究方向之一。此外,P-gp介导的骨肉瘤耐药还与MDR-1基因的表达、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免疫等多方面相关。因此,关于P糖蛋白在恶性肿瘤的表达研究中已趋于白热化阶段。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主要反映细胞核内DNA增殖情况,在DNA合成期前期和合成期大量出现,PCNA的大量表达提示肿瘤生长旺盛,一方面反映恶性程度高,一方面反映化疗效果不明显,肿瘤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因此可以作为判定化疗疗效的一个指标。PCNA反义寡核苷酸是在基因水平通过抑制细胞核内遗传物质增殖的一种最新研制的药物,它将PCNA作为反义核酸治疗的靶分子,抑制PCNA基因表达,使细胞停止增殖或处于静止期。通过反义技术抑制PCNA基因的表达,显着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而对正常细胞影响很小。CD34是一种粘附分子,主要在内皮细胞表达,在细胞间粘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肿瘤微血管(Microvessel density,MVD)常用的标记蛋白,通过计算MVD,可以评估肿瘤血管形成情况,同时它也对肿瘤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具有重要意义。肿瘤的生长,转移需要血液供应营养物质。血管是肿瘤形成一个重要原因,肿瘤血管抑制剂比较容易达到靶细胞,发挥其抗血管形成等作用,并且不易产生耐药,毒性作用小,与化疗药物联用,可以提高传统化疗的效果,通过血管抑制剂,抑制血管生成或促进内皮细胞凋亡,使转移灶处于静止状态,抑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由于抗肿瘤血管形成基因治疗不受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故而是其他治疗方案的良好补充。目前大量实验证实,P糖蛋白、PCNA、CD34在人骨肉瘤中高表达,且作为肿瘤细胞靶蛋白在各自肿瘤治疗过程中已获取的客观疗效,但肿瘤多药耐药的产生是否与肿瘤增殖相关?是否与血管形成有关,国内报道尚少且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选取51例人骨肉瘤标本,按Enneking分期系统分为I期11例,Ⅱ期20例,Ⅲ期20例。以20例骨软骨瘤作为对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P-gp、PCNA、CD34标记的MVD分别代表肿瘤的耐药、肿瘤的增殖及肿瘤血管形成三方面,探讨P-gp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PCNA、CD34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病历资料和肿瘤标本均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手术切除的骨肉瘤标总共51例,其中有肺转移者15例,无肺转移者36例。发生在股骨者20例,胫骨18例,其他部位13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Envision两步法测骨肉瘤中PCNA与CD34及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骨软骨瘤组为10%(2/20);骨肉瘤组为58.9%(30/51),差异有显着性。CD34蛋白标记的MVD值:骨肉瘤中MVD值为53.47±6.39;骨软骨瘤中MVD值为18.20±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糖蛋白阳性表达率:骨肉瘤为45.1%(23/51),骨软骨瘤为5%(1/20)。与对照组相比,P糖蛋白、PCNA、CD34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糖蛋白的表达在骨肉瘤的Enneking、复发分期和转移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和肿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NA与骨肉瘤的Enneking分期、肺转移、复发和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34标记的MVD与Enneking分级及肿瘤直径相关,而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肺转移和复发无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糖蛋白表达强度与PCNA蛋白表达强度呈显着正相关,R=0.581,P<0.05,P糖蛋白与CD34标记的MVD之间相关无显着性。结论:P糖蛋白虽然不是骨肉瘤肿瘤特异性表达的蛋白,但恶性肿瘤其表达明显上调,但仍可作为一个判断肿瘤性质的指标,而且可以评估为患者的预后,为临床医师制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一个依据。PCNA可以独立作为判断骨肉瘤患者预后的指标,与P糖蛋白联合应用可能会做出更准确的评估,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几乎所有骨肉瘤组织CD34均有阳性表达,意味着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形成密切相关。但其与P-gp表达无相关性。MVD可以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为临床指导用药,肿瘤的耐药可能与血管的形成无关,或者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骨肉瘤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到目前为止是一个没有得到解决的临床难题,对耐药机制的深刻理解深入研究非常重要,只有经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才有可能逆转耐药,提高患者生存期。

张世权,肖德明,关弘,李伟,谭纪锋,朱玉华[10](2010)在《P糖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p-gp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测定p-gp在36例骨肉瘤和17例骨软骨瘤组织中的表达,并随访骨肉瘤患者生存时间。36例骨肉瘤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平均19.9岁。Enneking分期ⅡA3例,ⅡB27例,ⅢB6例,并发病理性骨折7例。结果 36例骨肉瘤随访时间平均3.5a,其中存活3a及以上者13例,存活3a以下者23例,死亡病例均因骨肉瘤远处转移全身衰竭致死。36例骨肉瘤p-gp阳性表达率为50.0%,显着高于骨软骨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p-gp表达在不同Enneking外科分期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生存时间3a以上组及3a以下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 p-gp表达可能与骨肉瘤作为高度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对骨肉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二、骨肉瘤p-糖蛋白表达水平与肺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肉瘤p-糖蛋白表达水平与肺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1)肉苁蓉对化疗耐药骨肉瘤(MG-63)细胞的逆转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实验研究
    2.1 技术路线图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药物
        2.2.2 实验大鼠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制备不同剂量肉苁蓉含药血清
        2.3.2 MG-63 细胞的培养
        2.3.3 肉苁蓉含药血清干预前MTT法检测MTX半数抑制浓度(IC50 值)
        2.3.4 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药物干预
        2.3.5 肉苁蓉含药血清干预后MTX药敏的测定
        2.3.6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
        2.3.7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G-63 细胞MRP1 的表达
        2.3.8 WB法检测MG-63 细胞P53 蛋白的表达
    2.4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3.1 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3.2 各组细胞MTX药敏测定
    3.3 各组MG-63 凋亡结果
    3.4 各组细胞MRP1 蛋白的表达结果
    3.5 P53 蛋白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
讨论分析
    4.1 中药肉苁蓉抗肿瘤的研究
    4.2 OS化疗耐药机制及逆转方式
        4.2.1 化疗在OS治疗中的应用
        4.2.2 介导骨肉瘤化疗耐药产生的机制
        4.2.3 逆转骨肉瘤化疗耐药性的研究
    4.3 P糖蛋白与骨肉瘤
        4.3.1 P-gp与肿瘤的关系
        4.3.2 P53 蛋白在OS化疗耐药中的作用
    4.4 MRP1 与骨肉瘤相关性
        4.4.1 MRP与肿瘤的关系
        4.4.2 MRP1 在骨肉瘤化疗耐药中的作用
    4.5 小结
结语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
    5.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逆转骨肉瘤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课题
    参加的学术会议
    获奖情况

(2)唑来膦酸通过miRNA抑制骨肉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iRNA在唑来膦酸抑制骨肉瘤中的表达谱特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前言
    第一节 唑来膦酸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细胞后mi RNA和 m RNA表达谱特征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细胞后差异表达的mi RNA和 m RNA生物信息学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唑来膦酸处理骨肉瘤细胞后差异表达miRNA的初步验证和大数据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i RNA-187 通过靶向调节MAPK7 调控骨肉瘤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一) 唑来膦酸对骨肉瘤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二) MiRNA在骨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3D组织工程建立快速原位骨肉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骨肉瘤细胞片原位成瘤实验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细胞片成功制作
        2.2.2 细胞片移植转移模型裸鼠模型的成功构建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骨肉瘤细胞环原位成瘤实验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细胞环成功制作
        3.2.2 细胞片移植转移模型裸鼠模型的成功构建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骨肉瘤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骨肉瘤耐药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骨肉瘤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DNA大沟靶向石墨烯候选药物的抗癌活性及其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肿瘤的多药耐药性及其研究进展
        1.2.1 肿瘤的多药耐药及其发生机制
        1.2.2 肿瘤耐药逆转策略的研究进展
    1.3 肿瘤的转移及其研究进展
        1.3.1 肿瘤转移的过程
        1.3.2 肿瘤干细胞
    1.4 石墨烯量子点的研究概况
        1.4.1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1.4.2 石墨烯量子点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DNA大沟靶向石墨烯候选药物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操作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的可控制备和形貌表征
        2.3.2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的结构表征
        2.3.3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的光学性质表征
        2.3.4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靶向细胞核成像
        2.3.5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结合于DNA大沟区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墨烯候选药物的广谱抗癌活性及其分子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实验操作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的体外抗癌活性评估
        3.3.2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的体内抗癌活性评估
        3.3.3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抑制拓扑异构酶Ⅰ和Ⅱ
        3.3.4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造成 DNA 的损伤
        3.3.5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引起细胞凋亡
        3.3.6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体内毒性评估、药代动力学分析与被动靶向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烯候选药物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活性及其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实验操作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逆转耐药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4.3.2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逆转耐药的分子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墨烯候选药物抑制肿瘤转移的活性及其机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2 实验操作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抑制肿瘤细胞迁移
        5.3.2 Transwell实验探究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
        5.3.3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在体内抑制癌细胞转移
        5.3.4 石墨烯量子点候选药物抑制肿瘤转移的机理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墨烯氮掺杂调控近红外二区光热转换的效应及肿瘤治疗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6.2.2 实验操作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近红外二区响应的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6.3.2 石墨烯量子点光热试剂在近红外一区和二区的光热性能评估
        6.3.3 近红外二区响应的石墨烯量子点的光热性能机理研究
        6.3.4 石墨烯量子点光热试剂在近红外二区的深组织光热治疗
        6.3.5 GQD/ICG/DOX/TSL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6.3.6 GQD/ICG/DOX/TSL复合纳米颗粒在近红外二区的深组织光热/化疗联合治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石墨烯/二维纳米片光热转换异质结的制备及肿瘤治疗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7.2.2 实验操作步骤
    7.3 结果与讨论
        7.3.1 GQD/BP异质结的制备和表征
        7.3.2 GQD/WS_2异质结的制备和表征
        7.3.3 GQD/BP和 GQD/WS_2 异质结的光热转化性能
        7.3.4 GQD/BP和 GQD/WS_2 异质结在近红外二区的深组织光热治疗
        7.3.5 GQD/DOX/BP异质结在近红外二区的深组织光热/化疗联合治疗
        7.3.6 GQD/BP和 GQD/WS_2 异质结的体内毒性评估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特色与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所获奖项
致谢

(6)多效生长因子在骨肉瘤耐药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绪论
第一部分 多效生长因子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TN在骨肉瘤细胞耐药中的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TN影响骨肉瘤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长链非编码RNA ODRUL调控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组织
        2.1.2 细胞系
        2.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2.1.4 主要实验仪器和器械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LncRNA-mRNA联合芯片检测配对的阿霉素敏感和抵抗的骨肉瘤细胞系MG63和MG63/DXR中差异表达的mRNA和lncRNA
        2.2.3 qRT-PCR检测细胞中差异表达lncRNA
        2.2.4 慢病毒转染siRNA于阿霉素抵抗的骨肉瘤的细胞系MG63/DXR和KH-OS/DXR
        2.2.5 细胞增殖实验(CCK-8 实验)检测下调 lncRNA ODRUL 表达后 MG63/DXR 和KH-OS/DXR 细胞对于阿霉素的敏感性变化
        2.2.6 流式细胞术检测下调 lncRNA ODRUL 表达后 MG63/DXR 和 KH-OS/DXR 细胞周期变化
        2.2.7 流式细胞术检测下调 lncRNA ODRUL 表达后 MG63/DXR 和 KH-OS/DXR 细胞
        2.2.8 细胞侵袭实验检测下调 lncRNA ODRUL 表达后 MG63/DXR 和 KH-OS/DXR 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Transwell 实验)
        2.2.9 细胞迁移实验检测下调 lncRNA ODRUL 表达后 MG63/DXR 和 KH-OS/DXR 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划痕实验)
        2.2.10 Real time PCR(qRT-PCR)检测ABCB1、ABCC3、EGFR和 IL-6的mRNA表达水平
        2.2.11 Western blotting分析ABCB1、ABCC3、EGFR和 IL-6 的蛋白表达水平
        2.2.12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LncRNA ODRUL在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细胞系中高表达
        3.1.1 众多lncRNA和 mRNA在阿霉素抵抗的骨肉瘤细胞MG63/DXR和配对的阿霉素敏感的骨肉瘤细胞MG63 中差异表达
        3.1.2 PCR验证随机选择的15个lncRNA的表达差异与芯片结果全部一致,这说明了芯片平台的可靠性
        3.1.3 lncRNA ODRUL阿霉素抵抗的骨肉瘤细胞系中稳定高表达,在阿霉素敏感细胞株中稳定高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稳定性和广泛性
    3.2 高表达的LncRNA ODRUL与骨肉瘤病人的化疗敏感性及预后负相关
        3.2.1 早期肺转移组骨肉瘤病人肿瘤组织中lncRNA ODRUL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早期未肺转移组
        3.2.2 骨肉瘤化疗抵抗组肿瘤组织中lncRNA ODRUL表达明显高于化疗敏感组
        3.2.3 高表达lncRNAODRUL的骨肉瘤病人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组
    3.3 通过siRNA下调lncRNAODRUL的表达可部分逆转阿霉素耐药骨肉瘤细胞系对于阿霉素的抵抗
        3.3.1 下调lncRNA ODRUL可部分逆转MG63/DXR和 KH-OS/DXR细胞对于阿霉素抵抗性
        3.3.2 下调lncRNAODRUL后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细胞MG63/DXR和KH-OS/DXR细胞G1 期细胞比例增加
        3.3.3 下调lncRNAODRUL后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细胞MG63/DXR和KH-OS/DXR晚期凋亡细胞比例增加
    3.4 通过siRNA下调lncRNA ODRUL的表达后,阿霉素耐药骨肉瘤细胞系细胞MG63/DXR和 KH-OS/DXR侵袭和迁移能力减弱
        3.4.1 下调lncRNAODRUL后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细胞MG63/DXR和KH-OS/DXR侵袭能力较对照组减弱
        3.4.2 下调lncRNAODRUL后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细胞MG63/DXR和KH-OS/DXR迁移能力较对照组减弱
    3.5 经典多药耐药相关基因ABCB1 的表达随lncRNA ODRUL的下调而下调……
        3.5.1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lncRNA ODRUL与 ABCB1、EGFR、ABCC3、IL-6等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关性均较高
        3.5.2 下调lncRNAODRUL后,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G63/DXR和KH-OS/DXR中在mRNA水平只有ABCB1 的表达明显下调,其余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3.5.3 下调lncRNAODRUL后,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G63/DXR和KH-OS/DXR中在蛋白水平只有ABCB1 的表达明显下调,其余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8)阿霉素调控骨肉瘤细胞的Notch通路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论文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P糖蛋白与PCNA、CD34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糖蛋白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P糖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p-gp检测方法
    1.3 结果判定与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骨肉瘤p-糖蛋白表达水平与肺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 [1]肉苁蓉对化疗耐药骨肉瘤(MG-63)细胞的逆转作用及机制研究[D]. 丁聚贤.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2]唑来膦酸通过miRNA抑制骨肉瘤的机制研究[D]. 刘敏. 苏州大学, 2020(06)
  • [3]3D组织工程建立快速原位骨肉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 黄少兵. 南华大学, 2020(01)
  • [4]骨肉瘤耐药相关因素分析[D]. 周灵.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DNA大沟靶向石墨烯候选药物的抗癌活性及其分子机制[D]. 耿弼江. 上海大学, 2020(03)
  • [6]多效生长因子在骨肉瘤耐药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吴大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长链非编码RNA ODRUL调控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的机制研究[D]. 朱昆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阿霉素调控骨肉瘤细胞的Notch通路活性[D]. 梅红军. 武汉大学, 2015(07)
  • [9]P糖蛋白与PCNA、CD34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杨力. 河北医科大学, 2015(01)
  • [10]P糖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张世权,肖德明,关弘,李伟,谭纪锋,朱玉华. 当代医学, 2010(31)

标签:;  ;  ;  ;  ;  

p-糖蛋白在骨肉瘤及肺转移中的表达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