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水土流失防治的几点思考

益阳市水土流失防治的几点思考

一、益阳市水土流失防治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邓婷婷[1](2020)在《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地球资源被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城市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显着,对区域生态平衡有着较大影响。森林与城市的共同发展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建设森林城市来实现桃源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桃源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属山区县,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努力建设提升当地各项绿化指标,有利于桃源县发展建设省级森林城市。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规划项目,首先讲述了研究背景、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和森林城市的评定标准,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通过森林生态学、近自然森林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明确了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法、文献查找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含5个系统层城市森林网络建设、城市森林健康建设、城市林业经济建设、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城市森林管理建设,以及28个具体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技术手段,建立计算指标权重、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值为1.0577,属Ⅰ级水平,桃源县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很好。针对桃源县当地情况,规划研究形成“一心多核、二屏多网、百村千点”的桃源县森林城市总体布局,提出“美丽桃源、实力桃源、宜居桃源、幸福桃源”的建设目标;最后根据建设内容,对桃源县创建森林城市进行了规划研究。研究结果分析显示桃源县有着较好的生态环境,但现存绿地大多呈散落式布局,没有形成鲜明的基质空间,整体生态框架体系尚不完整;创建森林城市的经验还处于初级阶段,广大居民对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的了解不深、思想意识不高。后期结合当地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对森林城市各项目建设合理规划。加强领导和监督,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个部门在森林城市的建设上都要相互协调。

彭丽莎[2](2020)在《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湖南古阳镇古丈毛尖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农业文化遗产逐渐受到国际学人的重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拥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文化,是大自然与祖先创造的灿烂的文化成果。如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农业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境遇。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人们的集体智慧,对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中产生的诸多问题,有着独特的解决之道,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古丈毛尖是享誉国内外的茶叶品牌,2016年,我国农业部发布《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的通知》,古丈毛尖榜上有名。古阳镇种茶历史悠久,是“古丈毛尖”等名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通过传统的发展,具有特色性与代表性的传统农业形式不断发展与完善,古阳镇古丈毛尖茶的独特品质,使得它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受到皇室的亲睐,现已成为文明中外的重要的茶种。但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当地人们对古阳镇古丈毛尖开始出现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古阳镇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从民族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古丈毛尖茶农业文化遗产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对当地的田野调查和分析,展现出古阳镇古丈毛尖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其中蕴含着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生态价值以及传统制茶工艺价值等进行梳理。阐述出对古阳镇毛尖茶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利用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生产制作到市场维护等几个方面分析整理了古丈毛尖茶文化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阻碍,针对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五个相应对策:第一强化制度保障,增强社会认知;第二加大教育宣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第三发挥社会各界作用,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第四,发展茶旅融合;第五,重视地方性知识保护。以期对古阳镇毛尖茶更深入的研究与充分的阐述提供有价值的材料,更好地维护地方生态系统的稳定,更好地促进湘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张红伟[3](2019)在《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也人口众多,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始终要求在各行各业落实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就土地资源管理而言,凭借着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体系经历了从建立到相对比较完善的过程,对于提升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背景下,还是出现了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耕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撂荒现象严重等问题,虽然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较大程度上遏制了以上问题的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根除以上现象。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家经济发展路径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转变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强调以生态环境为刚性约束的绿色发展。而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也正在重塑。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梳理土地集约利用理念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演化路径,进而构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从而科学刻画土地集约利用特征,在考虑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及体系,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内涵、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或者测度方法。国外较少从地类的角度出发,较多考虑的是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侧重于从时间尺度探讨影响因素与集约利用的关系及规律。国外研究的系统性思维较为明显,根据发展规律指导管理政策制定的思路值得借鉴,但是不利于具体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而国内研究侧重于数量的管控,有利于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新的时代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优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区域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为理论指导,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展其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和科学研究价值;进而分析了现阶段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的新要求,从针对对象、理念内涵、技术体系和预期目标上界定了本文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以新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评价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分析了其描述性统计特变量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时空跃迁分析、空间耦合协调模型等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其次,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模型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分别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和资源环境保护及利用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分别测算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耕地集约利用指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从描述性统计规律上来看,长江经济带同一指数不同评价单元的水平均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单元居多,且多分布在长江的中游和上游,而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单元则均主要分布在长江的下游。在时间上看,建设用地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分布越来越分散,而耕地与其相反。而从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较于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分布较为集中,指数较小的单元和较大的单元均居多且分别集中于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布的集中程度变化较小。进一步从空间自相关性和耦合协调性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耕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水平均呈现出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从明显性上来看,依次为综合土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从时间尺度上看,建设用地的空间自相关性波动最大,从时空跃迁分析结果来看,发生空间相关性跃迁的较少,但是在空间自相关的显着性跃迁上较明显;而基于Getis-Ord Gi*的空间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传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耦合度整体上处于极高的水平,耦合度是极好的状态,但是协调性较差,基本没有形成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格局,无论是空间的耦合度还是协调度随时间的变化均呈现出较小的变化,且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协同性较差,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协同性则呈现出较好的局面。(2)全面阐释了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内涵进行分析,论证了其定义的理论依据;而通过其影响机制分析,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是同时发生且存在的;同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又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基于构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体系,结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发现长江经济带环境压力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明显的正向的作用关系和资源消耗水平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的负向的作用关系。另一方面,从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来看,经济结构的空间关联、地理集中程度等经济结构特征均影响着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而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效应分解来看,整体上,三产业无论是对建设用地还是耕地的影响均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建设用地角度来看,第一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为负,但是间接效应为正;然而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是间接效应为负。从耕地角度而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但是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以上研究结果为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经济转型和土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3)构建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协同下的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以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区为基础,考虑经济发展优先和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转型发展相协同的差异化管控路径,以路径指导差异化管控政策的制定,最终形成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差异化管控思路。其次,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为依据,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别进行分区,分别分为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四级区;以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平均值作为基础,基于Kmeans聚类方法分别将长江经济带不同的评价单元按照资源消耗-环境压力强度进行分区,分别分为最高环境压力区、较高环境压力区、较低环境压力区、最低环境压力区和最高资源消耗区、较高资源消耗区、较低资源消耗区和最低资源消耗区;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差异测算方法,从长江经济带地理集中程度的特征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和经济总量区域并不一定是重叠的,只有第二产业与经济总量的地理分布是重叠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呈现出较强的区域集中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基于专业化程度对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进行分区,分区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评价单元可以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三,以以上三者的分区结果为基础,依据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和方向调整的差异化管控思路。有助于充分发挥区域协同效应,为最终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邱晨[4](2019)在《引黄灌区排水沟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分布特征与水质管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非点源污染是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分散较广,污染源复杂,危害较大等特点。排水沟是研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关键对象。本文以第一排水沟和一一支沟为典型研究区,对干、支沟两级排水沟断面进行水质和流量的监测。针对排水沟,通过分析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物流量特征,研究污染物排放浓度、流量与季节的关系,各级别排水沟污染物的上下游之间,干沟与支沟的相互关系。针对污染源,从污染源的结构以及污染源的量两个方面入手,在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农业非点源污染源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排水沟的水质目标与落实情况,分析水质管控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水质管控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第一排水沟水质为国家标准的劣V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是氮。污染物特征具有季节叠加性。在研究出口断面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应考虑浓度与流量的综合效益。(2)从污染源的结构上分析,一一支沟的种植业污染总量值最高,占总量值量59%。从污染量值计算量分析,农田的总氮和硝酸盐氮量值量较高,变化较大。村庄的氨氮量值量比较高,波动相对平稳。(3)一一支沟实现Ⅳ类水质管控目标,近期目标是研究区出口断面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其主要污染物总氮的减排量为种植业减排78.965t/a,养殖业减排46.063t/a,生活污水减排6.581t/a。远期目标是研究区出口断面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其主要污染物总氮的排放量落实到污染源上,应为种植业减排99.518t/a,养殖业减排58.06t/a,生活污水减排8.293t/a。(4)提出了引黄灌区排水沟水质目标管理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源头减排、过程管控和末端治理。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水质管控模式:零排放模式、改善型模式、保守型模式。

杨晓军[5](2018)在《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功能区建设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作为生态功能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主体,科学化构建、差异化设置生态功能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效避免传统追求GDP为主导的单一政绩考核弊端,有效转变传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激发地方政府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差异化绩效考核模式是推进生态功能区转变发展方式、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新模式新创举,是推进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本文借鉴政府绩效评价的最新成果,结合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实际难题和现有政府绩效考核困境,提出并建构全新的差异化政府绩效考评理论体系,以推进新时代政府绩效考评理论与实践发展,助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梦的实现。主要从理论梳理、问题剖析、经验比较、模式构建、绩效评估、政策建议等维度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等研究前沿及相关文献,提出并聚焦本文研究主题,阐释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内涵。在系统梳理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功能区理论、政府绩效理论等基础上,深入阐释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的基本内涵。所谓差异化绩效考评,就是根据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功能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要求和内在特点,实施与一般地区相区别、体现生态功能区特色的差异化政绩考评模式。通过生态功能区差异化考核,客观、公正、有区别地评价地方政府在生态功能区建设中的实际绩效和应有贡献,充分体现生态功能区政府的特殊政绩,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在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落实,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第二,全面剖析了当前我国主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本文在全面分析我国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以湖南省为样本,以实地考察、解剖麻雀为方法,研究现有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核中存在绩效考评理念滞后、考评机制阻滞、考评方法不够科学等系列问题。地方政府发展观与政绩观的偏颇、领导干部任期制的综合性影响、现行政绩考评模式的因循沿袭、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固化与钳制等是制约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实施的深层原因。第三,深入比较了国内外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主要经验及借鉴。比较研究了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生态功能区绩效考评经验,国内选择了长白山生态功能区等进行比较。国内外经验对推进生态功能区差异化考核的启示主要在于,应从完善考评体系,科学设置考评指标,推进生态分类考核,建立常态化机制,吸引公众参与,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入手。第四,构建了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本文区别传统政绩考评模式,提出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旨在克服以“GDP”为主导的传统政绩考核弊病,尝试性地构建体现生态功能区特点的差异化政绩考评体系。差异化政府绩效考评的核心在于明确差异化考评的价值取向,通过指标及指标权重差异化选择,引导政府绩效考评指挥棒向生态功能区建设任务的方向转变。在考评指标体系设置中,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基本保障能力以及生态功能建设的投入成本、产出、投入产出效率、充分性等多方面进行展开,进而构建面向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第五,基于差异化考评视角对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评估进行实证研究。湖南作为我国中部的重要省份,生态资源丰富,有许多区域被列为生态功能区,也是洞庭湖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本文选取湖南攸县、茶陵县、邵阳县、新宁县等14个区县参与生态功能区的差异化考评样本,分别对应于七个非生态主体功能区与七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确定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指标及其权重,重点增加了生态发展指标,包括生态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公平性以及生态发展的充分性等。第六,探索性地提出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对策选择。在考核理念转变层面,要以差异发展和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差异化考评模式的目的在于承认生态功能区与其他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禀赋、服务功能、空间价值等方面的差异特征,避免大一统的传统管理模式,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要深刻把握差异化考评与协同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差异化、和而不同的绩效考评理念。在指标设置层面,加快构建科学客观的差异化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系数,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价值原则,深刻理解差异化的本质内涵,通过指标及其权重设置引导生态功能区建设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在考评过程监督层面,应完善差异化的考评方式和机制,促进考评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众参与为力量,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为主要领域的差异化考评机制。在考核结果评估层面,要以公开透明和激励约束为保障,做到公平公正与奖罚分明相结合,突出绩效评估的权威性与激励作用。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传统追求GDP至上的政绩观进行革新,创造性地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以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为研究主旨,既区别于传统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又不脱离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范式,拓展了政府绩效考评的研究框架,对传统追求GDP至上的政绩观进行革新,创造性地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第二,提出建立适合地方发展的生态文明政绩观,尝试性提出构建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活动成败的关键。根据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评价对象的特征以及绩效评价的目标,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国内生态功能区建设考评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第三,合理确定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对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指标体系权重的差异化,是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核的重要特点。在整个系统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生态功能生态作用的差异以及发展程度的区别。确定合量的指标权重,是整个评价过程的核心,也是难点所在。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提高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准确性、科学性。充分吸收国内典型生态功能区绩效考评的优点,从绿色化、生态化角度科学地设置考评指标,并进行相关的应用研究,使绩效评估方法具有拓展性,实现在理论方法上的创新。

沈费伟[6](2018)在《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实现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策略能够振兴资源型村庄,如何培育和保持资源型村庄内生发展的长久活力,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围绕着上述问题,本文从后农业税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典型案例的实证检验,应用“任务型治理”的理论框架,探析了现阶段资源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设计和总结新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所谓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是一种围绕解决资源型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定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和难点正是对于任务的界定,以及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同治理主体分工协作所达成的一种良好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根据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战略安排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总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围绕着乡村振兴这个总任务框架,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建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初始期,需要解决的是村庄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的经济基础任务、村庄的组织基础任务和村庄的环境基础任务,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过渡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提供村庄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环境服务供给、村庄文化服务供给和村庄制度服务供给,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塑造村庄的特色品牌,主要包括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和传统文化弘扬,应该形成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由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各个治理主体在应对不同阶段任务中的力量发挥有差异,但是不管哪个治理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这只是体现了治理结构中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强弱差异,其本质依旧是稳态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通过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不仅能够取得重振村庄组织活力、复兴产业实力、重塑文化魅力、再造环境美化等村庄外在层面的振兴,而且更能够达到村民主体性的确立、社会资本的培育、多元参与的建立以及乡村精神的重塑等村庄内在层面的培育,真正实现资源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从理论层面来解析“任务型治理”的内在逻辑,明确“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过程和绩效,不仅有利于推动治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而且也有利于构建和阐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其二,是从实践层面通过考察资源型村庄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任务型治理”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提炼和总结荻港村成功治理的实践逻辑和成功经验,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寻找和克服村庄衰败的根源,为中国其余类似荻港村的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具体的经验支持和参考意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论文以七个章节的篇章结构围绕村庄治理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阐述,以求对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得以深刻的理解。第一章,导言。这是本文的开篇之章,一是分析了村庄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进而明确当前研究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二是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进而明确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定位。三是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界定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两个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四是交代了调研村庄浙北荻港村的基本概况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五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主要从政治与行政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以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一是提出“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以此表明当前。“任务型治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因素使然,而是基于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适时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合作治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对“任务型治理”的主体、过程、关系和功能四方面进行理论解读。三是通过治理主体分析、总体任务界定、阶段任务划分、治理结构塑造、任务有效执行的行文思路来论证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机理,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交代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主要包括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历史沿革、制度安排以及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三方面内容。第三章,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的任务是完善村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健全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和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三方面,而每个方面的任务又可以细化为更基础、具体的任务。在健全资源型村庄基础任务方面,可以划分为通过换届选举而重建村民自治组织、以基层维稳而重建六老组织、推动村庄治理而组建各类民间组织。在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兴办青鱼合作社、村办集体企业改制以及成立村经济合作社。在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整治油脂化工企业、开展清水河道工作和构建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所以突出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凭借其在乡村社会独特的资源,在提供村庄基础服务与促进乡村善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过渡阶段的任务是供给村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供给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提升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和健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三方面。在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方面,分为村庄五水共治、农民新房建设和各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包括修复村庄古建筑文物、开展各类文化项目、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方面,涵盖了实施六百工作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制度化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之所以在该阶段要着重突出政府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内在职责,政府应该向村庄提供那些因市场失灵、村民自治组织无法有效提供的、但对村民群体有益的、必需的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绩效。第五章,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本章主要剖析了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的任务是塑造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具体包括了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和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三方面。在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开展了创办荻港古村旅游公司、获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招商引资挖掘村庄资源等工作。在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方面,进行了修复桑基鱼塘、创建丝绸风情小镇和营造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等活动。在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方面,完成了创办荻港渔庄、举办鱼文化节和渔家乐的传承的任务。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构建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的治理结构。之所以要突出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缘于市场组织在资源型村庄的品牌塑造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整合优化资源型村庄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型村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目标。第六章,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本章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内在机理、优势解析和治理策略四方面来论证和反思资源型村庄治理方式的话题。在乡村振兴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压力、政府政策的驱动、乡村精英的助推、村民利益的诉求等,有着强大的村庄治理动机,因而需要构建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基于对荻港村治理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认为“任务型治理”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当前,在构建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问题上,首先,明确资源型村庄治理中各个治理主体的治理边界;其次,合理划分资源型村庄治理中的阶段性任务;再次,塑造“一主两辅”的良好治理结构;最后,提升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质绩效。第七章,总结。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四大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段雅茹[7](2018)在《基于SOFM模型的湖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研究》文中指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是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的基础依据。根据2011年颁布的新水土保持法明确规定,重点防治区划分是当前每个省域必须要开展的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水土流失现状等特点,借鉴国家级划分结果,划定并公告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本文以湖南省为实例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提出湖南省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体系。在借鉴国家级划分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的水土流失现状和经济社会等条件,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提出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体系。明确湖南省重点预防区划分指标选取包括森林覆盖率、坡度和集中连片面积;重点治理区划分指标选取包括水土流失面积比、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比、坡耕地面积比和集中连片面积。指标体系的提出为后续开展防治工作奠定基础。(2)构建湖南省重点防治区划分模型。此次划分模型主要包括指标体系选取、指标阈值确定、划分方法计算和修正检验等。定量化划分方法模型的构建为湖南省以及正处于探索阶段的省市区开展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提供依据和借鉴。(3)基于SOFM方法开展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阈值确定。指标阈值确定是重点防治区划分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划分结果的精准度。当前普遍选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为主,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为了避免阈值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强等问题,湖南省选用SOFM方法进行阈值确定。通过对比修正前后的基于镇单元的SOFM方案可知,划分准确率从65.1%提升到83.9%,因此SOFM方法可行。(4)以县镇两种空间尺度开展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根据收集整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坡度、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等基础数据,选取空间尺度以县镇行政区为划分单元,基于GIS平台以湖南省为例开展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5)针对重点防治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分区治理模式。重点预防区以封育为主,严禁人为干扰;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减少面源污染。重点治理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沟头兴建防护工程,在沟道修筑谷坊和淤地坝等挡水建筑物,在荒坡营造水土保持用材林和经济林,提升林草覆盖率,减轻地表径流,建设良好宜居环境。

张文彦[8](2017)在《基于产业化发展的笔架山乡木槿生态观光园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观赏园艺植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还兼具食用、药用、化工应用等多重价值。木槿经产业化开发后能发挥极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家支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和建设产业基地的社会背景下,木槿产业化建设势在必行。而目前中国木槿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探寻如何实现木槿的产业化发展,采取调查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木槿产业发展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将木槿产业化发展模式应用于农业产业主导型生态观光园的规划中,构建以木槿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生态观光园,以实现木槿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我国木槿种质资源丰富,种植范围广泛,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良好。但木槿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不足,木槿产业受到生产方式、市场机制、科研技术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木槿花卉、食品、药品等产业间关联程度低,未能形成完整的木槿产业链。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方法在于遵循市场规律,实现木槿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加工与经营,纵横向串联木槿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本文从木槿生态功能、木槿产品生产和木槿产业发展等方面论证了木槿与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契合性,指出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木槿产业化发展最好的载体形式,探析木槿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区规划设计的思路,结合景观生态学,产业经济学和游憩学相关原则,总结出将产业规划、景观规划和游憩规划相结合的木槿产业主导型农业生态观光园区规划方法。本文对湖南省益阳市笔架山乡基地进行了规划研究。通过对园区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分析,确立了园区的规划定位、发展理念、产业目标、总体布局、功能分区、管理运营模式及实施策略:以当地优势木槿产业为基础,以加工为提升,以第二产业促进第一产业;以观光旅游为发展,以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打造一个集生产、科普、示范、培训与展销为一体的现代化木槿产业生态观光园,为未来木槿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9](2014)在《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3.1浅谈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中的横向联系功能关于农村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曾在1983年撰文作过初步探讨(见《经济学周报》,1983年9月5日)。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我认为主要是通过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上的横向联系功能来实现的。本文特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13.1.1农村市场的崛起与集镇商业的发展集镇商业,是农村集镇上所有商品交换活动的统称,既包括生活资料的流通,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流通。从所有制的成分去分析,既有国营的,又有集体的、个体的和各种联营性质的商业活动;从流通环节去考察,既有专门的批发

孙新华,曹志平,杨琳,蒋上志,孙果,杨涛[10](2011)在《关于益阳市生态农业开发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本文分析了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要治理农业自身污染,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因地制宜调整生产布局,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议;同时拿出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生态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强化社会化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积极扶持驱动开发等工作措施。

二、益阳市水土流失防治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阳市水土流失防治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桃源县创建森林城市背景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城市森林的概念
        1.2.2 森林城市评定标准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理论基础
        1.5.1 森林生态学
        1.5.2 森林美学
        1.5.3 近自然森林概念
        1.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查阅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
3 项目现状概括
    3.1 基本情况
        3.1.1 自然地理情况
        3.1.2 社会经济情况
        3.1.3 自然资源情况
    3.2 生态环境质量概况
    3.3 森林城市现状
        3.3.1 现状分析
        3.3.2 建设潜力分析
4 桃源县森林城市规划评价分析
    4.1 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基本原则
        4.1.2 指标的确定
        4.1.3 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4.1.4 各项目指标计算方法
    4.2 桃源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计算
        4.2.1 指标权重计算
        4.2.2 指标值的计算
5 桃源县森林城市规划布局与建设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范围和期限
    5.3 规划目标
    5.4 规划布局
    5.5 重点建设
        5.5.1 城市森林网络建设
        5.5.2 城市森林健康建设
        5.5.3 城市林业经济建设
        5.5.4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5.5.5 城市森林管理建设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桃源县森林城市项目规划专家问卷调查
附录B 湖南省桃源县森林城市主要树种功能特征
附录C 湖南省级森林城市评定标准
附图
致谢

(2)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湖南古阳镇古丈毛尖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阳镇古丈毛尖茶概况
    第一节 古阳镇地理与经济状况
        一、地理状况
        二、经济状况
    第二节 古阳镇茶区经济规模
        一、茶区分布与产值
        二、茶叶品种与商业品牌
    第三节 古阳镇少数民族茶文化
        一、古阳镇民族概况
        二、古丈毛尖茶的历史
        三、古丈民族传统茶文化与习俗
第三章 古丈毛尖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
    第一节 古丈毛尖茶的生态特征
        一、良性的物质循环
        二、居民生产生活中的生态平衡理念
        三、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第二节 古丈毛尖的种植技术体系与文化特征
        一、传统种植文化
        二、传统选茶文化
        三、传统采摘文化
    第三节 古丈毛尖茶的传统制茶技艺
        一、制茶流程
        二、工匠精神
第四章 古阳镇古丈毛尖茶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
    二、传统手工技艺的丢失
    三、古丈毛尖茶市场的混乱
    四、群众对农业文化遗产认识滞后
    五、政府引导乏力
第五章 古阳镇古丈毛尖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一、强化制度保障,增强社会认知
    二、加大教育宣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发挥社会各界作用,增强专业人才培养
    四、发展茶旅融合
    五、重视地方性知识保护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2.1.2 土地集约利用
        2.1.3 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2.1.4 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2.4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5 生态文明理论
    注释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范围界定
        3.1.1 “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来源
        3.1.2 长江经济带范围及研究单元
    3.2 研究区概况
        3.2.1 区位条件
        3.2.2 自然地理条件
        3.2.3 自然资源概况
        3.2.4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分异特征
    4.1 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4.1.1 土地集约利用实践历程
        4.1.2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新要求
        4.1.3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4.2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价方法选择
        4.2.3 结果初步分析方法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分异特征
        4.3.1 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构建
        4.3.2 空间自相关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4.3.3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4.3.4 耦合协调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5.1 影响机制分析
        5.1.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5.1.2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5.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2.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选取
        5.2.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选择
        5.2.3 回归结果及影响效应分析
    5.3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3.1 经济结构差异的表征
        5.3.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构建
        5.3.3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5.3.4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6.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分区管控思路
    6.2 土地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分区
        6.2.1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区
        6.2.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
        6.2.3 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
    6.3 基于分区结果的不同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3.1 经济发展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3.2 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引黄灌区排水沟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分布特征与水质管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染物分布特征
    3.1 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3.2 污染物排放流量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染物溯源分析
    4.1 污染源的分布
    4.2 污染源溯源方法
    4.3 一一支沟污染源排放结构分析
    4.4 一一支沟污染源溯源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排水沟水质目标管理对策研究
    5.1 第一排水沟水质管理现状分析
    5.2 水质管控对策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线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生态系统理论
    2.2 生态功能区理论
    2.3 政府绩效与绩效管理理论
    2.4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内涵界定
        2.4.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基本特征
        2.4.2 生态功能区类型与政府绩效考评差异化的关系
        2.4.3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内涵界定
    2.5 实施差异化考评的逻辑基础与重要意义
        2.5.1 实施差异化考评的逻辑基础
        2.5.2 实施差异化考评的意义
    2.6 实施差异化考评的正面影响与潜在风险
        2.6.1 差异化考评带来的正面影响
        2.6.2 差异化考评的区的潜在风险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现状与问题
    3.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基本现状
        3.1.1 政策背景
        3.1.2 现行考核体系
        3.1.3 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实际操作
        3.1.4 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效果评价
    3.2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绩效考评价值理念的偏差
        3.2.2 绩效考评机制的阻滞
        3.2.3 绩效考评方法的落后
    3.3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问题的主要原因
        3.3.1 地方政府发展观与政绩观的偏颇
        3.3.2 领导干部任期制的综合性影响
        3.3.3 现行政绩考评模式的因循沿袭
        3.3.4 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固化与钳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经验比较
    4.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国际经验
        4.1.1 英国生态政绩考评的实践与特点
        4.1.2 加拿大生态政绩考评的成效
        4.1.3 美国生态政绩考评的经验
    4.2 国内典型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主要经验
        4.2.1 注重政绩考评不考GDP:以三江源生态功能区为例
        4.2.2 坚持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导向:以长白山生态功能区为例
        4.2.3 强化流域跨界断面考核:以长江流域生态功能区为例
        4.2.4 推进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以陕西县域生态功能区为例
    4.3 国内外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经验借鉴
        4.3.1 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实际,构建生态政绩的分类考评机制
        4.3.2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挥考评对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
        4.3.3 吸引社会公众参与,构建常态化、差异化考核机制
        4.3.4 强化生态绩效评价,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模式构建
    5.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评的目标与原则
        5.1.1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考核的目标
        5.1.2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原则
    5.2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价值取向
        5.2.1 绿色政绩价值取向
        5.2.2 生态政绩价值取向
        5.2.3 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
    5.3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主体
        5.3.1 多元化考评主体的构成
        5.3.2 多元化考评主体的特点
        5.3.3 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
    5.4 指标体系的差异化处理
        5.4.1 生态功能区的指标体系的差异化处理
        5.4.2 部分指标说明
    5.5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方法
        5.5.1 政府绩效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5.5.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信度与效度检测
    5.6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值的标准化以及权重确定方法
        5.6.1 数据标准化处理
        5.6.2 客观权重方法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差异化考评视角下湖南省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评估
    6.1 湖南生态功能区评估对象选择
    6.2 湖南生态主体功能区政府绩效指标选择与权重确定
        6.2.1 湖南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绩效考评指标
        6.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2.3 基于差异最大化的指标权重确定
        6.2.4 两种权重估算体系的结果比较
    6.3 指标权重系数的综合选择
        6.3.1 基于两种权重确定的权重系数
        6.3.2 现有模型的综合得分
        6.3.3 区县非主体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对比分析
    6.4 各二级指标估算结果的分析
        6.4.1 经济影响力指标分析
        6.4.2 经济发展指标评分分析
        6.4.3 生态发展评分分析
第7章 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的对策选择
    7.1 以差异化促进协调发展为目标,强化考核理念转变
    7.2 以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动能,强化考评指标设置
    7.3 以政府主导和多元参与为抓手,强化考评过程监督
    7.4 以公开透明和激励约束为保障,强化考核效果评估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6)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二、国外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三、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资源型村庄
        二、任务型治理
    第四节 个案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个案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二、荻港村简介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提出
        一、“任务型治理”议题的研究回顾
        二、“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解析
        三、“任务型治理”的核心特征
        四、“任务型治理”的作用价值
    第二节 “任务型治理”的理论解读
        一、利益相关的主体解读
        二、互动合作的过程解读
        三、彼此依赖的关系解读
        四、功能多元的价值解读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一、资源型村庄的三元治理主体分析
        二、资源型村庄的任务界定与治理结构
        三、资源型村庄的阶段划分与任务执行
        四、资源型村庄的任务治理绩效与意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制度安排
        三、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
第三章 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基础治理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
        一、村庄合并与换届选举
        二、六老组织与基层维稳
        三、社会组织与村庄治理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
        一、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二、青鱼合作社的创办
        三、村庄集体企业改制
        四、成立村经济合作社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
        一、油脂化工企业整治
        二、清水河道工程开展
        三、村庄长效管理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
        一、五水共治:以龙八港为例
        二、农民新房建设与村庄洁化
        三、服务设施完善与环境美化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文化公共服务供给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消失
        二、政府政策支持古村修复
        三、文化项目提升村民素质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制度公共服务供给
        一、实施六百工作制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
        三、完善制度化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品牌塑造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
        一、荻港古村旅游公司的创办
        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选
        三、招商引资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
        一、桑基鱼塘修复
        二、丝绸小镇创建
        三、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
        一、荻港渔庄的创建
        二、鱼文化节的举办
        三、“渔家乐”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
        一、资金缺乏与项目产业支持
        二、精神空虚与文化复兴
        三、纠纷频发与治安维稳
        四、环境污染与村庄整治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内在机理
        一、村民主体性的确立
        二、社会资本的培育
        三、多元参与的建立
        四、乡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优势解析
        一、城市与乡村:和合共生
        二、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
        三、发展与文化:持续和谐
        四、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并实现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策略:任务型治理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动力机制考察
        二、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三、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7)基于SOFM模型的湖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水土保持区划进展
    1.4 重点防治区划分进展
        1.4.1 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划分进展
        1.4.2 省级重点防治区划分进展
        1.4.3 湖南省重点防治区划分进展
    1.5 水土保持区划与重点防治区划分之间的异同
    1.6 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划分流程
    1.7 重点防治区划分存在的不足
        1.7.1 定量化分析不足
        1.7.2 边界线划分主观经验性强
        1.7.3 基础数据参照不准确
        1.7.4 划分指标体系选取不准确
        1.7.5 地方部门利益干扰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1.4 气象
    2.2 社会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现状
        2.2.1 社会经济条件
        2.2.2 土地利用现状
    2.3 水土流失现状
    2.4 空间分布格局
        2.4.1 壤侵蚀高值区分布
        2.4.2 土壤侵蚀低值区分布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重点防治区划分方法
        3.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3.2.2 基于GIS平台的空间叠置分析
        3.2.3 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
    3.3 重点防治区划分原则
        3.3.1 分级分类原则
        3.3.2 统筹考虑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需求原则
        3.3.3 集中连片原则
        3.3.4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3.3.5 动态管理原则
    3.4 技术路线图
4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体系研究
    4.1 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体系框架
    4.2 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选取原则
    4.3 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体系
    4.4 省级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体系
        4.4.1 重点预防区划分指标体系
        4.4.2 重点治理区划分指标体系
        4.4.3 已完成重点防治区划分的省市区指标体系
    4.5 湖南省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体系
        4.5.1 重点预防区划分指标
        4.5.2 重点治理区划分指标
5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定量划分模型研究
    5.1 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阈值确定
        5.1.1 基于行业规程方案的指标阈值确定
        5.1.2 基于SOFM的指标阈值确定
    5.2 重点防治区划分结果
        5.2.1 基于县单元的行业规程方案结果
        5.2.2 基于县单元的SOFM方案结果
        5.2.3 基于镇单元的行业规程方案结果
        5.2.4 基于镇单元的SOFM方案结果
    5.3 修正后的重点防治区划分结果
        5.3.1 修正后的基于县单元的行业规程方案结果
        5.3.2 修正后的基于县单元的SOFM方案结果
        5.3.3 修正后的基于镇单元的行业规程方案结果
        5.3.4 修正后的基于镇单元的SOFM方案结果
    5.4 湖南省重点防治区划分公告方案标准
        5.4.1 涉及湖南省的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划分结果
        5.4.2 省级重点防治区划分结果
    5.5 划分结果准确率分析
        5.5.1 修正前的划分结果准确率分析
        5.5.2 修正后的划分结果准确率分析表
    5.6 误差空间分析
        5.6.1 基于县单元的行业规程误差空间分析
        5.6.2 基于县单元的SOFM误差空间分析
        5.6.3 基于镇单元的行业规程误差空间分析
        5.6.4 基于镇单元的SOFM误差空间分析
    5.7 修正后的误差分析图
        5.7.1 修正后的基于县单元的行业规程误差空间分析
        5.7.2 修正后的基于县单元的SOFM误差空间分析
        5.7.3 修正后的基于镇单元的行业规程误差空间分析
        5.7.4 修正后的基于镇单元的SOFM误差空间分析
6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治理模式研究
    6.1 湖南水土流失概述
    6.2 重点防治区划分防治对策
        6.2.1 传播法律法规,提高水保意识
        6.2.2 完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
        6.2.3 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6.3 重点预防区治理模式
        6.3.1 重要江河源头区水土保持
        6.3.2 重要水库水源地水土保持
        6.3.3 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
        6.3.4 预防区治理措施配置
    6.4 重点治理区治理模式
        6.4.1 汨罗江~新墙河中上游及环洞庭湖丘岗片治理模式
        6.4.2 湘水中上游片治理模式
        6.4.3 资水中上游片治理模式
        6.4.4 沉水中上游片治理模式
        6.4.5 澧水中上游片治理模式
        6.4.6 治理区治理措施配置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8)基于产业化发展的笔架山乡木槿生态观光园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木槿及其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2.1 木槿研究概况
        2.1.1 木槿生物学特性
        2.1.2 木槿品种
        2.1.3 木槿生态习性
        2.1.4 木槿生产栽培
    2.2 木槿产业发展概况
        2.2.1 花卉产业
        2.2.2 食品产业
        2.2.3 药品产业
        2.2.4 日用化工产业
    2.3 木槿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2.3.1 中国木槿产业现状总结
        2.3.2 中国木槿产业化组织形式
        2.3.3 木槿产业化创新发展
3 木槿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模式探析
    3.1 产业主导型生态观光园案例分析
        3.1.1 山东临沂牡丹三生园
        3.1.2 山东菏泽盛华牡丹园
        3.1.3 海南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3.2 木槿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原则
        3.2.1 因地制宜原则
        3.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3.2.3 产业侧重与均衡的原则
        3.2.4 集约开发原则
    3.3 木槿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内容与方法
        3.3.1 产业规划
        3.3.2 景观规划
        3.3.3 游憩规划
    3.4 木槿产业规划发展模式
4 益阳市笔架山乡木槿生态观光园规划
    4.1 项目概况
        4.1.1 规划背景
        4.1.2 区位条件
    4.2 规划分析
        4.2.1 场地概况
        4.2.2 SWOT分析
    4.3 规划依据
    4.4 规划内容总论
        4.4.1 规划范围
        4.4.2 规划期限
        4.4.3 规划目标
        4.4.4 规划原则
        4.4.5 规划理念
        4.4.6 规划策略
    4.5 产业规划
        4.5.1 产业思路
        4.5.2 产业布局
        4.5.3 产业运营
    4.6 景观规划
        4.6.1 空间规划
        4.6.2 分区规划
        4.6.3 交通规划
        4.6.4 景点布置
        4.6.5 植物景观规划
        4.6.6 基础工程规划
    4.7 游憩规划
        4.7.1 游憩项目规划
        4.7.2 游憩路线规划
        4.7.3 游憩服务设施规划
        4.7.4 游客容量控制
    4.8 分期建设规划
5 总结与讨论
    5.1 主要成果
        5.1.1 木槿及其产业调研
        5.1.2 木槿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模式构建
        5.1.3 湖南省益阳市笔架山乡木槿生态观光园总体规划
    5.2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A: 调研相关图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益阳市水土流失防治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桃源县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D]. 邓婷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2]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湖南古阳镇古丈毛尖茶为例[D]. 彭丽莎. 吉首大学, 2020(03)
  • [3]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D]. 张红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4]引黄灌区排水沟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分布特征与水质管控对策研究[D]. 邱晨. 宁夏大学, 2019(02)
  • [5]生态功能区政府绩效差异化考评模式研究[D]. 杨晓军. 湘潭大学, 2018(12)
  • [6]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D]. 沈费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基于SOFM模型的湖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研究[D]. 段雅茹.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基于产业化发展的笔架山乡木槿生态观光园规划研究[D]. 张文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9]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A].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 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2014
  • [10]关于益阳市生态农业开发的几点思考[A]. 孙新华,曹志平,杨琳,蒋上志,孙果,杨涛. 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 2011

标签:;  ;  ;  ;  ;  

益阳市水土流失防治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