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生药的鉴别及其挥发油含量测定的研究

白术生药的鉴别及其挥发油含量测定的研究

一、白术根的生药鉴别及其挥发油含量测定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杰[1](2021)在《基于谱效关系的牛蒡根、莳萝子、红药子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分析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被用于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既能反映中药药效同时又能全面控制中药质量的质量标准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牛蒡根、莳萝子、红药子均为甘肃省地方习用药材,在民间使用历史悠久。目前它们的质量标准被收载于《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主要包括药材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部分检查项,既不能反映药效,也无法反映药材的品质。中药指纹图谱可全面反映中药的化学成分,基于中药指纹图谱的谱效关系可用来筛选中药的活性成分,是目前中药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方法。依据谱效关系结果,筛选能代表药材活性的成分,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进一步结合药材的性状鉴别、薄层鉴别及检查项可构建能反映中药材品质的质量标准。基于此,本论文对牛蒡根、莳萝子、红药子3种药材的谱效关系、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薄层鉴别以及检查项进行研究,全面构建了3种药材的质量标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三种药材的谱效关系研究1.1牛蒡根药材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首先,运用UPLC-DAD法构建了11批牛蒡根药材的指纹图谱,共匹配出19个共有峰,其相似度在0.5976-0.9710之间。其次,测定了11批牛蒡根药材醇提取物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指纹图谱峰面积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谱效关联分析,发现19个共有峰中3、6、9、11、12、19共6个峰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呈正相关,且VIP值均大于1。最后,经UHPLC-Q-TOF-MS分析,鉴定峰6、9、11、12、19分别为Chlorogenic acid(绿原酸)、1,5-dicaffeoyl-3-maloylqunic acid、1,4-dicaffeoyl-3-maloylqunic acid、3,5-dicaffeoylquinic acid、1,3,5-tri-O-caffeoyl-4-O-maloylquinic acid。1.2莳萝子药材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首先,运用HPLC-DAD法构建了11批莳萝子药材的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0个共有峰,其相似度在0.653-0.964之间。其次测定了11批莳萝子药材醇提取物的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11批莳萝子药材的指纹图谱峰面积及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IC50值进行谱效关联分析,发现20个共有峰中1、2、4、6、7、8、9、10、17共9个峰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呈正相关,且VIP值均大于1,运用对照品比对法确定峰17为右旋香芹酮。1.3红药子药材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首先,运用HPLC-DAD法构建了10批红药子药材的指纹图谱,共匹配出21个共有峰,其相似度均大于0.90。其次,测定了10批红药子药材醇提物的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羟自由基清除活性、超氧阴离子清除活性。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10批红药子药材的指纹图谱峰面积及抗氧化活性IC50值进行谱效关联分析,发现21个共有峰中4、5、9、11、12、16、18、19、20共9个峰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呈正相关,且VIP值均大于1。2、10、14共3个峰与超氧阴离子清除活性呈正相关,且VIP值均大于1。3、10、14、15、16、17、19、20共8个峰与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呈正相关,且VIP值均大于1。最后,经HPLC-Q-TOF-MS分析,鉴定峰10、12、14分别为3-caffeoylquinic acid、bergenin(岩白菜素)、4-caffeoylquinic acid。2三种药材中与活性相关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基于谱效关系研究,发现绿原酸为牛蒡根中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呈正相关的重要活性成分,右旋香芹酮为莳萝子中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呈正相关的重要活性成分,岩白菜素为红药子中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的的重要活性成分。通过对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色谱条件的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的考察,分别构建了牛蒡根、莳萝子、红药子药材中绿原酸、右旋香芹酮、岩白菜素的灵敏准确的HPLC检测方法。最终测得11批牛蒡根药材中绿原酸含量为0.18-0.45%,11批莳萝子药材中右旋香芹酮含量为0.69-4.40μL/g,10批红药子药材中岩白菜素含量为3.31-9.57%。3三种药材的薄层色谱研究分别建立了牛蒡根、莳萝子、红药子三种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且在三种药材的薄层色谱图中分别清晰的显示了绿原酸、右旋香芹酮、岩白菜素的斑点,建立的薄层色谱法可实现三种药材的定性鉴别。4三种药材质量标准草案的制定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并结合药材的鉴别项、检查项、浸出物项制定了3种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

姚禹民[2](2019)在《中药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成药性研究》文中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RA)是一种关节破坏性和慢性炎症性疾病,以侵蚀性和对称性的关节滑膜炎为特征,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难治疾病之一。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 G.Don)为杜鹃花科植物,其果实及花、根等部位均可入药,民间多用于治疗RA。现代临床应用亦证实,羊踯躅根对RA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使用经验丰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证实,羊踯躅具有镇痛、抑制佐剂性关节炎、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其中二萜类成分为其主要药效及毒性物质基础。但是,羊踯躅毒性较大,且不同批次、不同药用部位中二萜类成分含量差异很大,这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的瓶颈性问题。因此,本课题选择二萜类成分含量较高的羊踯躅果实为研究对象,以含量相对较高的代表性二萜类成分闹羊花毒素Ⅲ(Rhodojaponin Ⅲ,Rj-Ⅲ)、闹羊花毒素Ⅵ(Rhodojaponin Ⅵ,Rj-Ⅵ)为指标性成分,对其进行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diterpenoid fraction from fruits of R.molle,DFRM)的成药性研究,具体如下:1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本实验首次建立了以闹羊花毒素Ⅲ、Ⅵ为指标性成分的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采用乙腈(A)-0.3%甲酸水(B)流动相体系,洗脱梯度如下:0-5min,1%A;6-80min,5%A;81-100min,100%A;101-110min,1%A,流速为1.0 m L·min-1,进样量为50μL,选择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为55℃,气体流量为1.6 L·min-1,增益值为2,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本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重复,可用于羊踯躅果实以及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中闹羊花毒素Ⅲ、Ⅵ的含量测定。2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制备工艺研究本文首次建立了LSA-12S大孔树脂和正相硅胶两步柱色谱法从羊踯躅果实中获得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最优工艺参数为:羊踯躅果实粗粉加8倍体积的70%乙醇,回流提取2 h,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浓缩到原体积的1 4,静置12 h后以1000×g的离心力离心8 min,取上清液上样LSA-12S大孔树脂柱,上样体积为2 L上清液/L大孔树脂,上样量为1.3:1(果实生药量:大孔树脂质量),上样流速2 BV·h-1,洗脱流速4 BV·h-1,径高比1:7,依次用5 BV去离子水、7 BV30%乙醇和5 BV 95%乙醇洗脱,收集含闹羊花毒素Ⅲ、Ⅵ明显点的溶液,旋干至恒重,同正相硅胶按质量比1:2拌样,上样正相硅胶柱,径高比1:10,硅胶用量30:1,依次用二氯甲烷:甲醇=20:1,10:1各洗脱12 BV,收集含闹羊花毒素Ⅲ、Ⅵ明显点的溶液,浓缩干燥至恒重,得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其中指标性成分闹羊花毒素Ⅲ、Ⅵ总含量50-60%。本工艺简便可行、经济环保,有较好的工业产业化前景,工艺可行性良好。3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稳定性考察及质量标准研究本文对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及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是其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对指标性成分含量影响较小。此外,对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质量标准进行了制定,包括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贮藏等内容,以便对其质量进行更好地控制。4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急性毒性研究本实验采用Bliss法对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进行急性毒性评价:计算其对昆明小鼠的LD50为4.0 mg·kg-1,其毒性小于闹羊花毒素Ⅲ单体(LD50=2.8 mg·kg-1)毒性。对死亡小鼠和正常小鼠进行解剖,发现各组织器官无明显变化。5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抗RA药效学评价本文选择CIA大鼠模型对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抗RA活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高剂量(0.6 mg·kg-1·d-1)具有明显缓解CIA大鼠足肿胀程度(P<0.01)、降低关节炎指数(P<0.001)、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P<0.001)、IL-1β(P<0.01)、IL-6(P<0.001)水平、抑制炎性细胞浸润、保护滑膜的作用,与阳性药雷公藤多苷(50.0 mg·kg-1·d-1)相比,其作用基本相当,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RA活性;同时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治疗窗范围相对更大(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小鼠急毒LD50为4.0 mg·kg-1,雷公藤多苷LD50为100.0 mg·kg-1)。6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抗炎镇痛活性研究本实验采用经典的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炎症模型、醋酸扭体法镇痛模型、热板法镇痛模型对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进行抗炎镇痛活性研究: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高剂量(1.2 mg·kg-1)具有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减少醋酸引起的扭体次数、增加小鼠热板法阈值的作用(P<0.01),效果同各阳性药作用接近,表明其抗炎镇痛活性良好。7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作用机制研究本文采用T、B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并结合CIA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中、高浓度(0.3 mg·m L-1、1.0 mg·m L-1)能够显着抑制T、B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P<0.01);同时,在抗RA活性研究中,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高剂量(0.6 mg·kg-1·d-1)能够明显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的水平。以上结果表明,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抗RA作用应与其免疫作用和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生成相关。本文首次建立了羊踯躅果实以及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中闹羊花毒素Ⅲ、Ⅵ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精确、稳定、重复性好;本文首次建立了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并制定了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质量标准草案,利用现代色谱技术,首次从羊踯躅果实中获得成分明确、质量可控、指标性成分含量50-60%的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所得制备工艺经济、环保、简单,可用于工业化生产;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经典的CIA大鼠实验和抗炎镇痛动物实验完成了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药效学评价,结果显示,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能够有效缓解CIA大鼠RA病情、在抗炎镇痛实验中表现良好活性,其作用与雷公藤多苷基本相当,但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具有相对更安全的治疗窗范围。综上所述,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的工艺可行性和抗RA药效学活性良好,具有较好的抗RA成药前景。

孙学[3](2017)在《硫磺熏蒸对白术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传统加工方法有烘干、晒干两种。但此方法需要较长时间,效率低。硫磺熏蒸(简称硫熏)具有干燥、漂白、杀菌防腐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材的保质期,因此近年来过度硫熏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影响药材饮片的质量,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目前,国家已出台相关措施控制中药材硫熏,但检控手段仍有待完善。本论文以白术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水提、醇提部位的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硫熏对白术药材品质的影响,对硫熏前后白术化学轮廓组成进行了液质联用分析,揭示硫熏引起白术药材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初步筛选出8个以特征含硫衍生物及内酯脱水结合物作为特征质量标志物(Q-marker),创建白术过度硫熏的快速筛查方法;对硫熏前后白术药材中内酯、多糖以及低分子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以唾液淀粉酶及D-木糖排泄率活性为指标评价硫熏对白术健脾活性的影响,发现硫熏会显着影响白术的整体质量。本文为寻找并逐步建立更为科学、简便、易行的白术质量评价方法,制定其量化标准,实现白术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和可控奠定良好基础,为硫熏白术检控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药材硫熏工艺的标准化研究提供新思路。全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5个部分:一、文献研究对白术的化学成分、产地加工现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硫熏导致不同药材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改变,潜在药效和毒性变化,以及硫熏药材多种检控方法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加强硫熏对药材整体质量的影响研究,在硫熏药材药效和毒性评估不完善的情况下需建立专属性强的硫熏药材检控方法,加强硫熏药材的检控。二、白术的指纹图谱研究白术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得到醇提部位具有6个特征峰;在此基础上,针对其水提部位做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具有24个特征峰的白术水提部位特征图谱,所得的两张指纹图谱均与其自动生成的对照图谱进行相似度拟合,评价结果均大于0.90,所建立的水提、醇提部位HPLC指纹图谱可以有效鉴别白术药材,为全面控制白术药材质量,确保临产用药安全、有效提供参考。三、硫磺熏蒸前后白术定性比较在文献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白术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定性分析,建立白术相应的化学成分数据库。首先采用UFLC-QTOF-MS化学轮廓表征方法揭示硫熏对白术药材成分的影响。在正、负离子模式下,从检测到的80个峰中鉴别出59个化合物,主要为萜类、炔醇类、有机酸类、黄酮类等成分。采用化学轮廓表征结合特征离子提取手段,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发现硫熏白术中潜在特征标志物并半定量地探讨了特征含硫衍生物及其脱水结合内酯类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52个化合物来源于非硫熏白术药材,硫熏后新产生28个成分;20个化合物含量明显下降,37个化合物明显上升,说明硫熏会显着影响白术的整体质量;探索了硫熏前后萜类潜在的结构转化机制,尝试解释成分组成变化的关联性。6个从非硫熏白术演变而来的含硫衍生物(白术内酯Ⅲ硫酸酯;表白术内酯Ⅰ亚硫酸酯;6-羟基白术内酯Ⅰ硫酸酯;白术内酯Ⅲ与6-羟基-3,3a-二氢白术内酯Ⅲ-9a,9a-脱水结合物亚硫酸酯;白术内酯Ⅲ与6-羟基-3,3a-二氢白术内酯Ⅲ-9a,6-脱水结合物硫酸酯;白术内酯Ⅲ与6-羟基-3,3a-二氢白术内酯Ⅲ-9a,9a-脱水结合物硫酸酯)及2个脱水结合内酯类化合物(白术内酰胺与6-羟基-3,3a-二氢白术内酯Ⅲ-1,6-脱水结合物;白术内酯Ⅲ与苍术酮-9a,2-脱水结合物)被筛选作为潜在的特异性质量标志物,用于快速检测过度硫熏,统一白术整体质量。四、硫熏对白术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本课题对不同道地产区及硫磺熏制的白术中多糖及低分子糖(D-果糖、D-葡萄糖和蔗糖)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硫熏后各产地白术中糖类成分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采用HPLC-PDA法探索不同温度烘干法和硫熏干燥法对白术中白术内酯Ⅰ和内酯Ⅲ的影响,测定硫熏前后白术中白术内酯Ⅰ及内酯Ⅲ含量,结果发现,硫熏后内酯含量都显着下降,可能是因为在熏制过程中,白术内酯Ⅲ与白术内酯Ⅰ会与残留的S03和SO2生成相应的白术内酯Ⅲ硫酸酯及表白术内酯Ⅰ亚硫酸酯。五、硫熏白术对脾虚大鼠唾液淀粉酶及D-木糖排泄率活性的影响针对白术的不同加工方法,观察白术在硫磺熏蒸、不同温度鼓风烘制的加工方式下,样品对脾虚大鼠的唾液淀粉酶及尿中D-木糖排泄率的影响。采用淀粉酶比色测量法和邻甲苯胺法测定大鼠唾液淀粉酶活性和尿D-木糖排泄率。白术能改善脾虚大鼠对D-木糖吸收功能和唾液淀粉酶活性,且尿中D-木糖排泄率的改变与唾液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不同温度鼓风烘制加工的白术对脾虚大鼠唾液淀粉酶活性和尿中D-木糖排泄率的影响较小,而硫磺熏蒸对脾虚大鼠唾液淀粉酶活性和尿中D-木糖排泄率的影响较大,使健脾活性下降。

朱思[4](2016)在《朱砂根品质评价及其相关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根入药,具有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朱砂根也是良好的药用园林植物,全国多地已有种植。福建武平县年年红花卉花展有限公司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朱砂根种内存在几个变异类型(即种质germplasm)、为选育优良种质指导生产,课题对不同种质朱砂根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徒手切片、粉末临时制片、表皮撕片等方法,对朱砂根根、茎、叶的生药组织学进行研究,祥述了各部位的横切面显微特征和粉末特征,为朱砂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2.建立朱砂根总皂苷、总黄酮和总酚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各部位岩白菜素、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结果表明:朱砂根各部位中7个指标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地上部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大于地下部位。G2根有5个指标为最大值,岩白菜素含量高于药典规定含量的32.83%,为化学成分优种质。G3果皮中6个指标含量均最高。HLS茎、叶中有多个指标为最大值,根的岩白菜素含量也仅次于最高的G2,可解释民间朱砂根颜色越深,药效越佳的说法。3.采用GC-MS法分析朱砂根叶挥发油组分,发现不同种质的叶挥发油在成分和含量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异,各种质朱砂根叶挥发油中分子量在200以上组分分别占89.08%、83.3%、82.08%、77.07%、84.75%、89.4%。4.采用DPPH和ABTS体外抗氧化模型,对各种质朱砂根不同部位进行体外抗氧化试验,发现各种质不同部位提取液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根、茎提取液活性最佳的为G2,叶提取液活性最佳的均为G5,G3果皮活性最佳。抗氧化活性与化学成分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根、叶、果皮提取液清除自由基活性均与其所含的总黄酮、总酚呈显着相关。5.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醋酸扭体药理模型,比较各种质朱砂根的抗炎镇痛活性发现,给药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有显着差异,表明各种质均具有显着的抗炎镇痛活性,其中G2为抗炎镇痛活性均佳的种质,与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一致。

孙林芳[5](2015)在《白术精油的质量控制及其微乳制剂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白术精油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提取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精油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目前白术精油的微乳制剂尚未见报道。微乳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乳药物载体,能够长时间在血液系统中进行循环,延长有效成分在血液中的时间,促进药物向肿瘤组织中血管通透性较高的部分分布,从而提高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旨在制备性质良好的白术精油微乳、研究白术精油微乳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及白术精油微乳的初步药效学,制定白术精油微乳的质量标准。方法:1.利用加水滴定法结合微板稀释法对白术精油微乳的组分进行筛选,加水滴定法和伪三元相图法相结合初筛白术精油微乳处方,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微乳处方进行优化,筛选出最优处方。2.利用多功能酶标仪对白术精油微乳的吸光度进行测定,研究其物理稳定性。利用HPLC法测定了白术精油微乳中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的含量,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3.通过MTT法初步研究白术精油微乳对肝癌MHCC97L细胞和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对白术精油微乳的体外药效学进行评价;对种有肝癌细胞MHCC97L的荷瘤鼠给予白术精油微乳治疗,并对其体内药效学进行评价。4.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白术精油微乳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结果:1.筛选出的最优处方为RH40:TranscutolP:LabrfilM1944CS:H2O=2.545:1.002:1.3:5.152,获得了白术精油微乳的最佳处方。2.对白术精油微乳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进行考察,白术精油微乳应低温条件储存。3.通过体外和体内药效学方法对白术精油微乳的药效学进行初步的评价,体外药效学表明白术精油微乳稀释50、100、200倍,白术精油微乳对MHCC97L和A549细胞均有显着地的抑制作用,稀释50倍时抑制率最高为89.91%和90.66%。体内药效学实验表明,白术精油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抑瘤率35.10%。4.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制定了可靠、合理的白术精油微乳质量标准。结论:本研究制定的白术精油质量标准简便、可行,可为白术精油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制备的白术精油微乳是一种透明、均一、粒径小的新型给药制剂,白术精油微乳在室温放置不够稳定,应低温避光储存。白术精油微乳的质量标准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药效学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有望成为新型的抗肿瘤新药。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6](2011)在《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文中认为细菌内毒素检查是药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标。特别对注射用原料药和注射用制剂药。《中国药典》2005年版尚未收载该品种。我们对3批样品进行了细菌内毒素检测,以考察该方法的可行性。1药品与试剂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00301、20100601、20100801);细菌内毒素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50601-210169);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湛

王佳黎[7](2008)在《青蒿根的生药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举世公认的天然药物大国,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和使用中草药治疗肿瘤的悠久历史,在利用中草药筛选抗肿瘤新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青蒿根曾出现在清热解毒法的抗肿瘤药方中,古代医籍、民间验方中亦有单方或复方使用它治疗多种疾病,并可见用其治疗肺癌等癌症的民间案例。但青蒿根的现代研究却鲜有报道,对它的认识也仅建立在民间使用上。本文首次以青蒿根为研究对象,采用本草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青蒿根的品种问题、原植物和药材的鉴定、主要化学成分和抗肿瘤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本文旨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先辈的古验方,挖掘民间药用资源,探索青蒿根的抗肿瘤药用价值,促进黄花蒿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扩大中药资源、开发新的抗肿瘤药品提供科学依据。(1)本草考证、医方查考和民间用药情况调查的结果表明:明代开始提到的青蒿根主要是来源于青蒿Artemisia apiacea和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根,因为今用正品青蒿药材来源于黄花蒿,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种植,故现在民间多用黄花蒿的根作为青蒿根使用。因此,我们将研究对象锁定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根。(2)通过资源调查研究,发现黄花蒿分布甚广,古代药用无明显的道地要求,以前多为野生,现已广泛种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具有极大的资源优势,值得挖掘。通过性状和显微鉴别研究,总结出了青蒿根的性状特征和粉末显微特征,为其药材鉴定提供了依据。(3)在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系统预试法对其所含化学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预试验;采用将同种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即黄花蒿的根(青蒿根)和黄花蒿的地上部分(青蒿)进行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青蒿根的挥发油、黄酮、香豆素等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研究,首次建立了青蒿根中挥发油、山柰素、东莨菪内酯的薄层鉴别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对青蒿根中挥发油、黄酮、香豆素类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其中青蒿根总黄酮、总香豆素、山柰素、东莨菪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均为首次建立,挥发油的含量为首次报道,测定结果为:青蒿根含挥发油0.30%、总黄酮0.29%、山柰素0.1643mg/g、总香豆素0.2755%、东莨菪内酯0.3703mg/g:研究结果还显示,黄花蒿的根中不含青蒿素。实验结果丰富了青蒿根的化学成分研究内容,并可为青蒿根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为研究青蒿根药效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4)本文首次以抑瘤率为指标对青蒿根进行了抗肿瘤药效学研究及抗肿瘤有效部位的筛选,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初步探索了青蒿根对肿瘤血管影响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青蒿根醇提物及其萃取后剩余部位(水部位)低剂量组对移植性小鼠S180肉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40.4426%(大于40%)、38.5883%(大于30%),抑瘤效果优于青蒿地上部分醇提物和青蒿琥酯,对荷瘤小鼠的胸腺和脾脏影响均不明显,并且二者均能够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同时,还提示了青蒿根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有关。由此可见,青蒿根具有开发研制出抗癌新药的巨大潜力,其抗肿瘤作用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王芳[8](2005)在《白术挥发油有效成分提取及氧化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是一种常用中草药,具有利尿、消炎、抗衰老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挥发油具有抗肿瘤等生理活性。本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白术挥发油进行分析与分离,在此基础上,对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苍术酮进行氧化反应机理及相关反应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以期为白术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1.本研究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水蒸气蒸馏、回流、索氏、超声、冷浸等6种方法分别提取白术挥发油,用气相色谱仪对挥发油中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合归一化法计算样品中主要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进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油中所含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通过检索Nist02谱图库并与相关文献相对照,共鉴别出32种成分,比文献报道的23种化合物多鉴别出9种。 2.研究了白术中具有降血压作用和抗肿瘤活性的不稳定物质苍术酮和白术内酯Ⅲ的提取工艺。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采用气相色谱仪(GC)测定原生药材中苍术酮的含量,经方差分析优化筛选出苍术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正己烷的用量为药材的6倍,先振荡2 h,然后在40℃浸提22 h;通过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原生药材中白术内酯Ⅲ的含量,优化白术内酯Ⅲ的提取工艺,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95%乙醇的用量为药材的10倍,提取2次,每次4 h。 3.使用超临界CO2萃取仪研究了两种方法提取与同步分离白术挥发油的效果。这两种方法分别是:①在萃取过程中添加改性剂;②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两个参数改变超临界CO2的临界状况。进而在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引入相对增强因子ψ的概念,研究表明:倍半萜类化合物、苍术酮、内酯类化合物的ψ值在添加改性剂的条件下,可分别达到:3.518、1.359、2.730;在调节超临界流体临界状况的条件下,可分别达到3.292、1.286、2.168。 4.利用GC/MS法跟踪分析了苍术酮纯品的分解过程,得到五种分解产物—与文献报道的苍术酮转变成两种产物存在较大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苍术酮的氧化反应机理,猜测其反应机理如下:苍术酮与水易进行1,4加成反应,生

周日宝,陈胜璜,童巧珍,谭小娟,叶桂芳[9](2001)在《白术根的生药鉴别及其挥发油含量测定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石蜡切片和组织解离法对白术的根作生药学研究 ,采用挥发油测定法对白术根和根茎的有效成分挥发油的含量作比较研究 ,采用薄层层析法对白术根和根茎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白术根的产量为根茎产量的 2 1 .96% ,其有效成分挥发油的含量为 0 .847ml 1 0 0g,相当于根茎挥发油含量的62 .74% ,白术根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图谱和根茎的完全一致

吴润菁[10](2014)在《单面针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面针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蚬壳花椒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或刺壳花椒Zanthoxylum echinocarpum Hemsl的干燥根和茎,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广西、云南、广东等地的灌木从或岩石山坡处。具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腰腿疼痛、跌打损伤、妇女月经过多等,为妇科千金胶囊、妇科千金片等的主要原料药,对妇科病疗效显着。早期单面针使用品种基本为蚬壳花椒野生资源,随着单面针药用价值的提高,单面针药材供不应求,再加上单面针生长环境特殊、繁殖率低及当地居民掠夺性的采挖,蚬壳花椒资源面临濒危,在大面积人工栽培的同时,对单面针从来源上进行了增补,2009版新《湖南中药材标准》中单面针使用范围扩大收载了刺壳花椒的根和茎,并对其质量控制作了较全面的规定,包括原植物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但无蚬壳花椒相关记载,其质量控制方法仍为1993版《湖南中药材标准》收载的原植物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上述方法缺乏专属性和可定量的指标,在实际应用中,难以鉴别真伪评价优劣。目前市场上将蚬壳花椒与刺壳花椒均作为单面针使用,为了更好的控制单面针的质量,本文将对单面针药材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以建立一个同时表征两种药材的质量控制的方法,为2015版《中国药典》中单面针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本文将对单面针药材的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薄层鉴别)、检查(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水溶性、醇溶性、挥发性醚类)、含量测定等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对单面针的性状、显微特征、理化性质进行鉴别,其性状与显微特征与文献报道一致,生物碱化学反应呈阳性,证实其含有生物碱类成分。采用薄层色谱法(TLC),以氯仿-甲醇-丙酮-甲酸(15:0.5:0.5:1)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为显色剂,对单面针两种药材中的共有成分γ-花椒碱进行薄层检识。在该薄层色谱条件下,图谱分离度好、无干扰、无拖尾,斑点清晰,单面针各批药材在薄层色谱图上得到了较好的分离,均可清晰的检识到γ-花椒碱。结果表明,γ-花椒碱适宜作为单面针两种药材薄层鉴别的共同指标成分,所建薄层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以作为单面针药材中薄层色谱鉴别的方法。(2)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项下方法,测定单面针药材的水分、灰分及浸出物的含量。测定的10批单面针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范围分别为8.93%~10.38%、2.56%-5.56%、0.07%-0.60%,总平均值分别为9.54%、4.07%、0.17%。水溶性、醇溶性、挥发性醚类浸出物含量范围为7.14%-18.27%、3.65%~21.11%、0.11%-0.41%。总平均值分别为10.16%、9.03%、0.24%。结果表明,不同批次的单面针药材中水分、灰分、浸出物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水分、灰分的监控,可减少杂质等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对浸出物含量的测定,在单面针有效成分不明确的条件下,保证其有效成分的总含量,上述方法操作简单、可行,适用于单面针的质量控制。根据测定结果,建议单面针药材水分含量不得过13.0%、总灰分含量不得过7.0%、酸不溶性含量不得过0.7%、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6.0%、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3.0%、挥发性醚类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0.1%。(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0.1mol/L磷酸二氢钠(11:89)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8nm,建立单面针中木兰花碱含量测定的方法,并对30批单面针药材进行了测定,木兰花碱含量范围为1.01~7.91mg/g,平均含量为4.50 mg/g,RSD为45.90%,其中蚬壳花椒和刺壳花椒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3 mg/g和5.67 mg/g。蚬壳花椒一、二、三年生药材中木兰花碱的含量分别为1.21 mg/g、2.58 mg/g、3.72mg/g,刺壳花椒一、二、三年生药材的含量分别为4.18 mg/g、5.50 mg/g、7.34 mg/g。测定结果表明,刺壳花椒中木兰花碱的含量高于蚬壳花椒,木兰花碱的含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由RSD可以看出不同批次、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年限间的单面针中木兰花碱的含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单面针药材的生长环境、采收期、药用部位等有关,建议将单面针药材规范种植,其中单面针药材中木兰花碱的含量不低于3.6 mg/g。在对单面针药材中木兰花碱含量测定的基础之上,我们还采用相同方法对10批单面针制剂中木兰花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其含量范围为9.45-19.46mg/g,平均含量为14.40,RSD为26.89%。由制剂的测定结果可知,制剂中木兰花碱的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进一步表明制剂中单面针的质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药材质量的差异将进一步影响到制剂的疗效。建议在选择药材时,尽量固定药材产地或缩小采购范围等来减小药材质量的差异,虽本文仅对木兰花碱的含量进行测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所建含量测定的方法简单可行,重复性好,适合用于单面针的质量控制,并为单面针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

二、白术根的生药鉴别及其挥发油含量测定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术根的生药鉴别及其挥发油含量测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谱效关系的牛蒡根、莳萝子、红药子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1.2 基于谱效关系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
        1.2.1 中药“谱”的建立
        1.2.2 中药“效”的建立
        1.2.3 中药“谱效关系”的数据处理方法
    1.3 牛蒡根、莳萝子、红药子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1.3.1 牛蒡根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1.3.2 莳萝子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1.3.3 红药子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谱效关系的牛蒡根质量标准研究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3 样品信息
    2.4 牛蒡根药材的鉴别
        2.4.1 原植物鉴别
        2.4.2 性状鉴别
        2.4.3 显微鉴别
    2.5 牛蒡根UPLC指纹图谱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2.5.1 牛蒡根U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2.5.2 牛蒡根U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2.5.3 牛蒡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2.5.4 谱效关系分析
        2.5.5 牛蒡根中与活性相关成分的鉴定
    2.6 牛蒡根药材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2.6.1 牛蒡根药材中指标性成分的选择依据
        2.6.2 牛蒡根药材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
        2.6.3 牛蒡根药材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结果
    2.7 薄层色谱研究
    2.8 牛蒡根药材其他检查项
        2.8.1 水分
        2.8.2 浸出物
    2.9 牛蒡根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2.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谱效关系的莳萝子质量标准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3 样品信息
    3.4 莳萝子药材的鉴别
        3.4.1 原植物鉴别
        3.4.2 性状鉴别
        3.4.3 显微鉴别
    3.5 莳萝子HPLC指纹图谱及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
        3.5.1 莳萝子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3.5.2 莳萝子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3.5.3 莳萝子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3.5.4 谱效关系分析
    3.6 莳萝子药材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3.6.1 莳萝子药材中指标性成分的选择依据
        3.6.2 莳萝子药材中右旋香芹酮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
        3.6.3 莳萝子中右旋香芹酮含量测定结果
    3.7 薄层色谱研究
    3.8 莳萝子药材其他检查项
        3.8.1 水分
        3.8.2 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
        3.8.3 浸出物
    3.9 莳萝子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3.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谱效关系的红药子质量标准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3 样品信息
    4.4 红药子药材的鉴别
        4.4.1 原植物鉴别
        4.4.2 性状鉴别
        4.4.3 显微鉴别
    4.5 红药子HPLC指纹图谱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
        4.5.1 红药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4.5.2 红药子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4.5.3 红药子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5.4 红药子指纹图谱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
        4.5.5 红药子中与活性相关成分的鉴定
    4.6 红药子药材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
        4.6.1 红药子药材指标性成分的选择依据
        4.6.2 红药子药材中岩白菜素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
        4.6.3 红药子药材中的岩白菜素含量结果
    4.7 薄层色谱研究
    4.8 红药子药材其他检查项
        4.8.1 水分
        4.8.2 酸不溶性灰分
        4.8.3 浸出物
    4.9 红药子质量标准草案
    4.10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在学期研究成果
致谢

(2)中药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色谱条件的建立
        2.1 溶液配制
        2.2 流动相的考察
        2.3 样品溶解溶剂的考察
        2.4 供试品浓度的考察
    3 方法学考察
        3.1 溶液配制
        3.2 色谱条件
        3.3 专属性
        3.4 线性关系
        3.5 精密度考察
        3.6 稳定性考察
        3.7 重复性考察
        3.8 加样回收率考察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制备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提取工艺优选
    3 大孔树脂制备工艺优选
        3.1 大孔树脂型号筛选
        3.2 大孔树脂制备工艺单因素考察
    4 正相硅胶制备工艺优选
        4.1 洗脱梯度考察
        4.2 径高比考察
        4.3 硅胶用量考察
    5 验证实验和放大实验
    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稳定性考察及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稳定性考察
        2.1 影响因素试验
        2.2 加速试验
        2.3 长期试验
    3 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质量标准(草案)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急性毒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急性毒性实验
        2.1 急性毒性预实验
        2.2 急性毒性实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抗RA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对CIA大鼠治疗作用
        2.1 分组给药
        2.2 实验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抗炎镇痛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炎症实验
        2.1 分组给药
        2.2 实验结果
    3 醋酸扭体法镇痛实验
        3.1 分组给药
        3.2 实验结果
    4 热板法镇痛实验
        4.1 分组给药
        4.2 实验结果
    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各样品对T、B淋巴细胞的细胞毒
        2.1 分组给药
        2.2 实验结果
    3 各样品对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1 分组给药
        3.2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一 文献综述 2009 - 2018 年我国获批的 5 类中药新药及其生产工艺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3)硫磺熏蒸对白术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 白术化学成分研究
    2 白术采收及加工现状
    3 硫熏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白术的指纹图谱研究
    第一节 白术水提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二节 白术醇提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三章 硫磺熏蒸前后白术定性比较
    第一节 硫熏前后白术化学轮廓表征
    第二节 硫熏白术特征标志物的发现及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第四章 硫熏对白术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第一节 硫熏对白术中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影响
    第二节 蒽酮-硫酸法研究硫熏对白术多糖含量的影响
    第三节 HPLC-ELSD法研究硫熏对白术中D-果糖,D-葡萄糖和蔗糖的影响
第五章 硫熏白术对脾虚大鼠唾液淀粉酶及D-木糖排泄率活性的影响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朱砂根品质评价及其相关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朱砂根生药组织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3 结果
        3.1 药材外观性状特征
        3.2 显微特征
    4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朱砂根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1 层次分析法优选朱砂根化学成分提取工艺
        1.1 仪器与试药
        1.2 方法与结果
    2 HPLC法测定朱砂根中岩白菜素、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含量
        2.1 仪器与试药
        2.2 方法与结果
    3 朱砂根化学成分分析
        3.1 朱砂根主成分分析
        3.2 朱砂根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
        3.3 朱砂根不同部位中7指标成分含量差异
    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不同种质朱砂根叶挥发油成分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朱砂根叶挥发油提取
        2.2 GC-MS条件
        2.3 结果与分析
        2.4 不同种质朱砂根叶挥发油成分及含量的比较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朱砂根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 朱砂根不同部位提取液的制备
        2.3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朱砂根不同部位及饮片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
        3.2 不同化合物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
        3.3 DPPH,ABTS体系抗氧化能力与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朱砂根抗炎镇痛活性研究
    1 不同种质朱砂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研究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2 不同种质朱砂根对小鼠醋酸扭体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白术精油的质量控制及其微乳制剂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白术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一、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二、白术挥发油的药理作用
    三、小结
第二章 白术精油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一、试药与实验仪器
        二、方法与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白术精油的薄层色谱研究
        一、仪器与试药
        二、方法与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白术精油的指纹图谱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第四节 白术精油中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的含量测定
        一、试药与实验仪器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三、讨论
第三章 白术精油微乳的制备及性质评价
    一、仪器与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小结
第四章 白术精油微乳的稳定性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小结
第五章 白术精油微乳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白术精油微乳的细胞药效学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白术精油微乳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三、讨论
第六章 白术精油微乳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薄层色谱法
        一、仪器与材料
        二、方法与结果
    第二节 白术精油微乳质量标准草案的拟定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鲎试剂灵敏度的复核
    2.2 样品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定
    2.3 样品的干扰实验
    2.4 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常规检查
3 讨论

(7)青蒿根的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文献综述
    1.黄花蒿的现代研究概况
        1.1 本草考证
        1.2 性状显微研究
        1.3 化学成分研究
        1.4 药理作用
        1.5 小结
    2.抗肿瘤中药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2.1 抗肿瘤中药市场前景
        2.2 抗肿瘤中药的研究现状
        2.3 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2.4 小结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本草考证及医方查考
        1.本草考证
        1.1 青蒿的品种考订
        1.2 青蒿根的品种考订
        2.有关青蒿根的医方查考
        3.青蒿根民间用药情况调查
        4.小结
    第二部分 青蒿根的资源情况和鉴别研究
        1.资源分布情况
        2.原植物形态鉴别
        3.药材性状鉴别
        4.药材粉末显微鉴别
    第三部分 青蒿根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
        1.青蒿根化学成分预实验
        1.1 试验样品液的制备
        1.2 试验内容和结果
        1.3 小结
        2.青蒿根主要成分的薄层定性鉴别实验研究
        2.1 挥发油薄层鉴别
        2.2 山柰素薄层鉴别
        2.3 东莨菪内酯薄层鉴别
        2.4 青蒿素薄层鉴别
        2.5 小结
        3.青蒿根主要成分定量分析实验研究
        3.1 青蒿根挥发油含量测定
        3.2 青蒿根中总黄酮及山奈素的含量测定
        3.2.1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3.2.2 山奈素的含量测定
        3.3 青蒿根中总香豆素及东莨菪内酯的含量测定
        3.3.1 总香豆素的含量测定
        3.3.2 东莨菪内酯的含量测定
        3.4 小结
    第四部分 青蒿根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及其对肿瘤血管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一:青蒿根对移植性小鼠肉瘤S180抑制作用的研究
        2.1 小鼠肉瘤s180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2 动物分组
        2.3 给药方案和剂量
        2.4 实验数据处理
        2.5 实验结果
        3.实验二:青蒿根抗肿瘤有效部位的筛选
        3.1 有效部位的分离方法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4.实验三:青蒿根抗肿瘤有效部位对荷瘤小鼠生命延长率的影响
        4.1 小鼠肉瘤S180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4.2 动物分组
        4.3 给药方案和剂量
        4.4 实验数据处理
        4.5 实验结果
        5.实验四:青蒿根对小鼠移植瘤组织的影响以及对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5.1 实验样本
        5.2 组织病理学检查
        5.3 微血管染色方法
        5.4 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测定方法
        5.5 肿瘤组织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测定方法
        5.6 检测结果
        6.小结
结论与讨论
    1.本草考证及医方查考
    2.青篙根的资源情况和鉴别研究
    3.青篙根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
    4.青篙根体内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及其对肿瘤血管的影响
    5.本文对中药抗肿瘤新药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白术挥发油有效成分提取及氧化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术的药理作用
        1.1.1 利尿作用
        1.1.2 抗肿瘤作用
        1.1.3 抗衰老作用
        1.1.4 调节腹膜孔开放
        1.1.5 免疫调节作用
        1.1.6 对肠胃运动的影响
        1.1.7 对实验性胃溃疡的预防作用
    1.2 白术的化学成分
        1.2.1 挥发油
        1.2.2 多糖
        1.2.3 其他
    1.3 白术的炮制
        1.3.1 炮制的目的和意义
        1.3.2 炮制的理论基础
    1.4 白术的质量检测研究
        1.4.1 薄层色谱法(TLC)
        1.4.2 紫外分光光度法(UV)
        1.4.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
        1.4.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1.5 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白术挥发油的分析与部分成分的分离
    2.1 各种提取方法对白术有效成分提取效率的影响
        2.1.1 仪器与材料
        2.1.2 GC/MS分析条件
        2.1.3 样品制备
        2.1.4 结果
        2.1.5 讨论
    2.2 苍术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2.2.1 苍术酮的分离
        2.2.2 气相色谱条件
        2.2.3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4 提取方法的选择
        2.2.5 正交实验
        2.2.6 结论
    2.3 白术内酯Ⅲ提取工艺的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样品制备
        2.3.3 分析条件
        2.3.4 白术内酯Ⅲ的TLC鉴别
        2.3.5 正交设计
        2.3.6 精密度考察
        2.3.7 重现性实验
        2.3.8 回收率实验
        2.3.9 结论
第三章 白术挥发油的超临界提取分离工艺优化
    3.1 通过加入改性剂提取并同步分离白术挥发油
        3.1.1 实验部分
        3.1.2 实验结果
        3.1.3 讨论
    3.2 改变温度、压力以提取并同步分离白术挥发油
        3.2.1 实验部分
        3.2.2 实验结果
        3.2.3 讨论
    3.3 结论
第四章 白术挥发油中苍术酮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4.1 苍术酮单体氧化动力学研究
        4.1.1 实验部分
        4.1.2 实验结果
    4.2 苍术酮在原药材中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2 实验结果
    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所用仪器设备列表
附录Ⅱ 英文缩略语表
附录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白术根的生药鉴别及其挥发油含量测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来源
2 方法和结果
    2.1 白术不定根的产量
    2.2 不定根的性状
    2.3 不定根的显微特征
        2.3.1 横切面
        2.3.2 粉末及组织解离
    2.4 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2.5 挥发油薄层层析
3 讨论

(10)单面针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花椒属植物研究概况
        1 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2 药理作用研究慨况
        3 质量标准研究慨况
    第二节 单面针质量标准研究概况
        1 单面针原植物考查
        2 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3 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4 质量标准研究慨况
第二章 鉴别
    第一节 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
        1 药材来源
        2 药材性状
        3 显微鉴别
        4 理化鉴别
        5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薄层鉴别
        1 仪器、试药与样品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水分、灰分的检查
    1 仪器、试药与样品
        1.1 仪器与试药
        1.2 样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水分含量测定
        2.2 灰分含量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浸出物的测定
    1 仪器、试药与样品
        1.1 仪器与试药
        1.2 样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水溶性浸出物测定
        2.2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
        2.3 挥发性醚类浸出物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木兰花碱的含量测定
    1 仪器、试药与样品
        1.1 仪器与试药
        1.2 样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应性试验
        2.3 方法学考察
    3 讨论与小结
        3.1 色谱条件研究
        3.2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考察
        3.3 样品测定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白术根的生药鉴别及其挥发油含量测定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谱效关系的牛蒡根、莳萝子、红药子质量标准研究[D]. 张亚杰. 兰州大学, 2021(09)
  • [2]中药羊踯躅二萜有效部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成药性研究[D]. 姚禹民.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硫磺熏蒸对白术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D]. 孙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1)
  • [4]朱砂根品质评价及其相关药效学研究[D]. 朱思.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2)
  • [5]白术精油的质量控制及其微乳制剂的药学研究[D]. 孙林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6]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学研究[J]. 方海燕,方学勤,刘元胜. 时珍国医国药, 2011(12)
  • [7]青蒿根的生药学研究[D]. 王佳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8]白术挥发油有效成分提取及氧化动力学研究[D]. 王芳. 西北大学, 2005(02)
  • [9]白术根的生药鉴别及其挥发油含量测定的研究[J]. 周日宝,陈胜璜,童巧珍,谭小娟,叶桂芳.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1(04)
  • [10]单面针质量标准研究[D]. 吴润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白术生药的鉴别及其挥发油含量测定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