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疗效观察

41例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疗效观察

一、41例腹透病人营养状况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颖[1](2021)在《健脾益气法改善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及血红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健脾益气法是否能改善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及血红蛋白水平,为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择2020年8月1日-2020年10月31日之间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气中药汤剂,观察12周。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及胃肠道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基线实验室指标、胃肠道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⑵血红蛋白和白蛋白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⑶钙磷代谢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钙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磷较前均未见下降(P>0.05),观察组的钙磷乘积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的钙磷乘积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C-反应蛋白的比较:治疗后,对照组CRP较治疗前增高(P<0.05),观察组CRP未见明显变化(P>0.05)。⑸胃肠道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胃肠道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胃肠道症状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⑹中医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⑴本研究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对照组的钙磷乘积、CRP较治疗前升高,健脾益气法可提高CAPD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贫血情况及钙磷代谢异常。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通过改善CAPD患者消化道症状促进造血原料吸收、改善钙磷代谢异常减缓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进展、及改善微炎症状态,影响EPO活性增加r Hu EPO的疗效等三方面来达到改善贫血的目的。⑵健脾益气法可以改善CAPD脾肾气虚证患者胃肠道症状及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实验室指标未出现危急值情况、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不良反应,表示用药安全。

宋子威[2](2021)在《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作用及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 CNKI、WanFang、VIP、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文献数据库中与中医药干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营养状况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对象为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组干预措施为中医药(包括口服中药、中药静脉制剂、中药外用、针灸、导引、食疗等),对照组为基础治疗或阳性西药,对照组不含中医药相关内容,以血白蛋白为主要结局指标,检索日期为2010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将所有检索结果录入Endnote 20文献管理软件,经过软件自动查重及手工查重排除重复文献,剩余文献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获取剩余文献全文;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全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汇总、讨论并确认纳入文献,如有争议清第三研究者仲裁;两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JADAD量表,汇总、讨论质量评价结果,如有争议右第三研究者仲裁;对于质量评价中无法确定的文献,通过邮件及电话等方式联系原作,如经2次邮件问询、1次电话问询未能获得联系则放弃进一步求证;排除JADAD评分低于3分的文献,确认最终纳入文献。全程记录文献排除原因。由两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交叉核对,提取数据包括研究基本信息(研究者及研究日期、患者人口学特征、研究设计、干预方法、干预周期)及结局指标。采用Stata14进行数据分析,通过I2检验判断研究异质性,综合meta回归及临床异质性因素进行亚组分析。若亚组内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1,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亚组内研究具有临床同质性,但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分析模型。对于连续性变量疗效指标,统计量使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合并统计量。各效应量均给出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统计量假设检验水准(α)为0.05。必要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来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若纳入研究数量>10个,则运用漏斗图判断发表偏倚。结果:关于中医药方法干预CKD营养状况的研究对于CKD早期研究较少,近10年研究多集中关注CKD5期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观察指标差异较大,且针对CKD营养不良的研究诊断标准不统一。最终纳入2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纳入1718名患者,其中治疗组861人,对照组857人。最终观察的指标包括三类11项,实验室指标:Alb,PA,TF,TC,BUN,Scr,HGB;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与MQSGA。各个指标数据在研究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实验室指标:1)Alb:中医药干预对Alb的影响与中医证型、干预措施相较对照组无显着相关性,与综合分组相关性高。CKD5期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54,95%CI:[0.261.0.81],P=0.008<0.05,提示中医药相较对照组提高Alb水平效果更好;余亚组组内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数据合并。组间异质性高,提示中医药对于CKD不同分期、不同营养状况的患者作用不同。2)PA:中医药相较对照组疗效与CKD分期、干预措施相关性较低;与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相关性较高。中医药对营养不良组、未提及营养状况组,改善PA作用均相较对照组更佳;营养不良组MD:1.27,95%CI:[0.88,1.66],P=0.008<0.05;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47,95%CI:[0.21,0.74],P=0.027<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组MD>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提示中医药对于营养不良组PA改善作用高于未提及营养状况组,但是由于后者情况不详,结论参考价值有限。CKD2-4期营养不良组,MD:1.37,95%CI:[1.013,1.727],P=0.084>0.05;CKD5 期轻中度营养不良组,MD:2.539,95%CI:[2.015,3.064],P=0.067>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虚组MD:0.42,95%CI:[0.11,0.74],P=0.03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虚邪实组,MD:1.34,95%CI:[0.94,1.74],P=0.097>0.05。中医药对 PA 的作用效果与中医证型相关,作用效果:无证型组>正虚邪实组>正虚组。但是由于无证型组仅有1项研究,且样本量较小,结论具有局限性。3)TF:中医药对于TF的作用程度与CKD分期、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干预措施几项影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4)TC:营养状况、中医证型、干预措施与CHO的合并MD相关性低,CKD分期与之相关度高。中医药对于CKD5期患者CHO的作用相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5)BUN:营养状况、中医证型与BUN的效应量相关性低。CKD分期、干预措施与之相关性较高,但是均因亚组内异质性较高,无法进行meta分析。亚组间异质性较大,提示中医药对于BUN的作用在不同CKD分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CKD2-4期组仅有1项研究,结论参考价值有限。同样,不同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于BUN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6)Scr:中医药对Scr的改变与干预措施、中医证型相关度低,与CKD分期相关性高。CKD2-4 期组,MD:-0.69,95%CI:[-0.95,-0.43],P=0.0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对CKD2-4期患者降低Scr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HGB:在删除2项高异质性研究后,最终共纳入1329名患者,以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MD:0.54,95%CI:[0.34,0.74],P=0.000<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相较于对照组能有效改善CKD各个分期、各种营养状况及各种证型CKD患者HGB水平。然而漏斗图检测提示存在发表偏倚,故研究结论受限。人体测量:指标BMI、MAC、MAMC在研究间异质性均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量表:仅有少量研究观察了量表积分,各种因素导致组间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不良反应: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不同CKD营养状况指标的影响不同。对不同CKD分期和营养状况综合分组的Alb影响差异较大;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PA水平,作用程度受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以及中医证型影响;中医药对不同CKD分期患者的TC疗效程度差异较大;中医药对TF、BUN、Scr的疗效无明确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观察;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HGB水平;对于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和MQSGA无明确结论。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陈学英[3](2020)在《腹透患者的感染现状及胸腺五肽预防腹透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不同类型的感染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胸腺五肽预防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及其对透析患者炎症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了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进行规律随访、腹膜透析龄≥3月的121例腹透患者过去一年或行腹膜透析后(3月≤透析龄<1年)的感染情况,收集其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腹透患者不同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腹透患者不同感染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通过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拟前瞻、随机、对照入组100例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腹膜透析中心规律随访的透析龄≥3月腹透患者,试验组在正常常规透析基础上给予胸腺五肽治疗24W,对照组给予常规透析治疗,所有患者随访至48W。截至2020.10.06共入组腹透患者62例,完成12W随访55例,完成24W随访4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免疫功能及炎症指标,探讨胸腺五肽预防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及对腹透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调查的121例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53.31±14.48岁,中位透析龄为3(0.25-12)年,平均初始透析年龄49.94±13.83岁,21(17.4%)例患者患有糖尿病。共有93例患者发生过至少1次感染,占总数的76.8%。最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感染,其次为腹透相关感染。腹透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透析不充分、营养状态差及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降低等,其中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是腹透患者肺部感染、透析相关感染及严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第二部分对截至2020.10.06完成24W随访的患者共46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试验组25例,对照组21例。随访至24W时共22例患者发生了30例次感染,发生率约为1.3次/病人年,其中试验组发生率为1.2次/病人年,对照组为1.4次/病人年,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两组的免疫指标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白介素2受体(Interleukin 2 receptor,IL-2R)在试验组随着时间呈上升趋势,而对照组则呈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胸腺五肽治疗后试验组的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对照组则随着时间逐渐上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我们发现两组患者的Alb水平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试验组患者的Alb水平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而对照组则随着时间呈下降趋势。结论:腹膜透析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较高,最常见的感染为呼吸道感染,其次为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初始透析年龄、透析龄、透析不充分、营养不良及低HDL水平。胸腺五肽可以增加腹透患者IL-2R的表达,降低IL-6的水平,调节腹透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全身炎症状态,并且可以使腹透患者Alb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改善腹透患者的营养状态。

苏西凤[4](2020)在《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黄式义[5](2020)在《ESRD合并HFpEF不同透析方式下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 比较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透析方式的临床疗效,对心功能情况、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电解质紊乱情况、透析并发症、死亡原因构成、死亡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及比较,以探究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较佳的肾替代治疗方式。方法 对2010年01月~2019年06月收治我院心血管内科、肾内科及血透室的117例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首次进行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血液透析(HD)组60例、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组57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透析前后充分性、营养状况、电解质紊乱情况、透析并发症、死亡原因构成、死亡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透析治疗前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BMI、平均动脉压、心率、血脂、电解质、白蛋白、肝肾功能、心功能、病史及用药情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在心功能方面:透析前两组NYHA分级、NT-proBN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HD组较CAPD组NYHA分级、心衰再住院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透析充分性方面:血液透析组明显优于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组。两组患者在随访终点时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血液透析组血肌酐、尿素氮值比腹膜透析组下降更加明显(P<0.01),随访终点两组间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内血清白蛋白升高,透析前至随访终点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腹膜透析组血清白蛋白有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终点时,HD组白蛋白水平与CAPD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随访终点时血红蛋白均较透析前明显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电解质,血脂影响方面,患者在CAPD组透析前后比较,血钾呈显着下降趋势(P<0.01),HD组透析前后血钾相对较为稳定(P>0.5)。HD组与CAPD组血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动脉压、血脂等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率控制方面,腹膜透析组优于血液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及重度感染等是两组患者的主要并发症。CAPD组死亡9例,占总人数的15%。HD组死亡4例,占总人数的7%。HD组死亡率较CAPD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两透析组心脏性疾病占总死亡率的46.2%。其中CAPD组重症感染人数4例,占死亡人数44.4%。HD组重症感染人数0例,占死亡人数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在清除肌酐、尿素等小分子代谢产物方面明显优于腹膜透析;血透后患者血清白蛋白、血钾较前升高,而腹膜透析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清钾明显下降;两种透析方式在随访终点时平均动脉压、血脂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膜透析组心率控制较佳;心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及重度感染等是两组患者的主要并发症。CAPD组死亡9例,HD组死亡4例。HD组死亡率较CAPD组低。其中CAPD组重症感染人数4例。HD组重症感染人数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为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并发症均较多,选择适当的、并及时更换肾脏替代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提高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得出了对终末期肾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在心功能改善方面、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电解质影响情况、死亡率等比较,效果要优于腹膜透析治疗的结论。

白田丽[6](2020)在《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疗效及预后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引发的肾脏微血管病变,也是诱发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因素之一。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目前治疗ESRD的有效的替代疗法之一,为更好地了解PD治疗终末期DKD与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差异,对我科近10年接受PD治疗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科近10年接受PD治疗的患者共150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48例。按照原发病诊断是否为糖尿病肾脏疾病分为DKD组和NDKD组,其中DKD组56例,NDKD组9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透析起始和透析后不同阶段各项临床指标及透析充分性、预后等相关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绘制PD患者生存曲线,分析生存率差异及影响生存率的关键因素。结果:1.150名进入PD的ESRD患者按照原发病构成分析,慢性肾小球肾炎75例(50%),居第一位;DKD56例(37.33%),居第二位,和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一致。2.PD治疗后肾性贫血得以改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达标率均较基线值显着升高。3.DKD组进入PD时较NDKD组年龄小,血清肌酐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钙低,提示DKD组较NDKD组更早进入透析且营养状况更差;透析12月后两组间实验室指标则未见明显差异。4.DKD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维生素B12水平至基线始全程高于NDKD组;血脂代谢则无明显差异。5.DKD组进入透析1月后至透后12月腹透治疗剂量均高于NDKD组,24h腹透超滤量则无显着差异,但透析12月时DKD组24h尿量少于NDKD组,水肿发生率高于NDKD组,血压水平及服用降压药种类则无显着差异。6.DKD组更易处于炎症状态,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NDKD组高。7.DKD组进入PD时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NDKD组,透析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较NDKD组无显着差异。8.PD患者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居死亡原因第一位,感染居第二位,DKD组与NDKD组全因死亡率及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死亡率无显着差异。9.DKD组与NDKD组技术生存率及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进入透析时未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组患者生存率高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组,病程中未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组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组。进一步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血糖及是否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是影响PD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PD患者尤其是DKD患者在诊疗中应予以综合干预:纠正营养不良,预防感染,纠正贫血,调节血糖、血脂,控制血压,充分透析等,降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进一步改善生存率。

鲍容[7](2020)在《加味参苓白术散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脾虚挟瘀浊证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及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验证加味参苓白术散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脾虚挟瘀浊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疗效,观察患者胃肠功能评分、MIS评分、营养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探究加味参苓白术散对CAPD脾虚挟瘀浊证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及MICS状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治疗组34例,疗程中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组脱落4例,实际完成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CAPD+西医基础治疗(调节血压和血糖、纠正贫血、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平衡等),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胶囊,治疗组口服加味参苓白术散(每日一剂,早晚分服)。12周后,分析两组患者胃肠道症状分级量表(GSRS)评分、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营养不良-微炎症(MI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值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hs-CRP、G-17、IL-10、IFN-γ、HGB、ALB、PA、TRF、TC、BUN、Scr的差异;并计算体质指数(BMI)的改变。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和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值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值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BUN、Scr水平:两组治疗前BUN、Scr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相比BUN显着降低(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BUN下降不明显(P>0.05);治疗前后,两组Scr变化不明显(P>0.05)。3.HGB、ALB、TC、PA、TRF水平:两组治疗前上述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LB、PA均升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更显着(P<0.05);治疗后,治疗组TRF上升(P<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升高显着(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TRF改变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HGB、TC无明显差异(P>0.05)。4.hs-CRP、IL-10、IFN-γ水平:两组治疗前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FN-γ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治疗后,两组IL-10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治疗后,治疗组hs-CRP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hs-CRP无明显变化(P>0.05)。5.GSRS、RDQ、MIS评分:两组治疗前上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SRS、RDQ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治疗后,治疗组MIS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MI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6.G-17水平:两组治疗前G-17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G-17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G-17无明显差异(P>0.05)。7.BMI:两组治疗前BMI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BMI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CAPD脾虚挟瘀浊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值与GSRS、RDQ、MIS积分和血清G-17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加味参苓白术散可以显着改善CAPD脾虚挟瘀浊证患者的中医证候,调节胃肠功能紊乱,纠正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作用机制可能与加味参苓白术散能够双向调节胃肠功能,降低G-17水平,升高ALB、PA、TRF、BMI等营养指标,降低hs-CRP、IFN-γ水平,上调抗炎因子IL-10,抑制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有关。

柳小远[8](2020)在《运脾强生方穴位贴敷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疲乏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运脾强生方穴位贴敷治疗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疲乏的疗效。方法:选择42例腹膜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中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运脾强生方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组方为生黄芪20g,潞党参15g,炒白术10g,云茯等10g,炒麦芽30g,炙鸡金20g,厚杜仲10g,莬丝子10g,积雪草15g,千年健10g,鹿衔草15g;取穴包括双侧肾俞、脾俞、足三里和神阙;疗程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疲乏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物理指标及实验室指标等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缓解率为20%,对照组患者为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肢水肿、抽搐痉厥、肌肤甲错症状积分均较前下降,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短懒言和面肢水肿症状积分的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AI总均分较前下降,下降幅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因子1和因子2均分亦较前下降,因子2下降幅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在肾脏病的压力、工作状态、社交质量、社会支持、病人满意度、生理机能、社会功能、健康变化方面的分数较前升高,其中在肾脏病的压力、病人满意度和生理机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血尿素、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情况均较前改善,其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前下降(P<0.01),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臂中段肌围水平较前略有升高,但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运脾强生方穴位贴敷疗法,可降低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减轻患者的疲乏程度,改善患者的营养和炎症状态,并能缓解腹膜透析患者肾脏病的压力、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改善其生理机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任琳[9](2020)在《腹膜透析患者合并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发病率的日益增加,肾脏替代治疗的人群也逐步扩大。我国广泛开展腹膜透析有三十多年,目前正在接受PD治疗的患者超过40000人,约占总透析人群的20%。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PD患者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尽管PD目前发展迅速,但由于PD患者不存在血管通路失血等问题,临床对其贫血的关注程度常不及血液透析(HD)患者,PD患者的贫血问题同样不容小觑。肾性贫血是ESR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贫血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贫血程度逐渐增加。根据目前对中国CKD患者贫血患病率的调查,非透析CKD患者的贫血发生率为51.5%,其中CKD5期的贫血发生率超过90%,而进入透析的CKD患者为98.2%。若不及时纠正贫血,贫血可导致一系列严重问题,贫血可加速CKD本身的进展,增加住院率和死亡风险,显着影响CKD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是CKD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贫血的治疗显得很重要,然而目前贫血的达标率很不理想。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规律行PD患者的贫血状况,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PD患者肾性贫血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入选2011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中心新行腹膜透析置管后一年内PD随访患者共186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方法2.1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是否合并心功能不全、原发病等,计算体重指数(BMI);2.2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数据,应用自动生化检测仪器测量血钙、血磷、血清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C-反应蛋白、血脂等指标;2.3收集进行腹膜透析评估患者的腹透充分性及转运特性相关数据,并计算Kt/V、总Ccr、PET分类等指标;2.4收集患者铁代谢指标,计算186例PD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及铁蛋白达标率;2.5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年龄组贫血发生率情况;2.6分析186例PD患者原发病占比,血红蛋白分布情况,及不同年龄组贫血发生率情况。依据KDIGO指南中血红蛋白靶目标,将患者分为对照组(Hb≥110 g/L)与贫血组(Hb<110 g/L),对贫血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包括铁代谢及腹透评估指标)比较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D患者合并贫血的影响因素,以是否合并贫血为因变量,将相关变量选入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患者一般资料及原发病占比情况:本研究共入选PD患者186例,其中男性82例(44.09%),女性104例(55.91),平均年龄(46.2±13.4)岁,平均血红蛋白为97.59g/L。186例PD患者中,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88例,占比47.3%,是所有原发病中占比最高的一种。2.血红蛋白分布情况:186例PD患者血红蛋白平均值为97.59g/L,本中心贫血发生率为68.3%,所有患者中血红蛋白在90-110g/L这一范围内最多,占31.2%。3.贫血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比较:贫血组患者血肌酐显着高于对照组,而血清白蛋白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尿酸、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血脂、C-反应蛋白、合并有心功能不全等各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4.不同年龄组贫血发生率不同:比较三组不同年龄组患者贫血发生情况及占比,结果提示186例患者中,青年组患者人数占比最多,但中年组患者贫血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整体贫血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组间贫血发生率,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之间贫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PD患者铁代谢状况:本中心收集186例规律腹膜透析患者铁代谢相关指标数据,转铁蛋白饱和度达标率为68.3%,铁蛋白达标率为62.4%,两组之间铁代谢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血清铁、转铁蛋白、铁蛋白、总铁结合力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6.腹透评估指标比较:本文对其中95例具有完整腹透评估数据的患者进行分析,将总Ccr分为<50 L/wk/1.73㎡和≥50L/wk/1.73㎡两个组,将总Kt/V分为<1.7和≥1.7两个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贫血组和对照组之间,腹透充分性指标分组及平衡试验分组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7.PD患者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血肌酐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患者合并贫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合并贫血为因变量,将血清白蛋白、血肌酐2个变量选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肌酐值(OR=1.002,95%CI 1.001-1.004)和血清白蛋白(OR=0.875,95%CI 0.815-0.940)是影响PD患者合并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发现低蛋白血症是腹膜透析患者合并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注意加强CKD患者,尤其是透析患者的营养支持,从而改善贫血患者预后。2.本研究表明血肌酐是PD患者合并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肌酐水平可能间接反映透析充分性,因此应定期评估PD患者腹透充分性,有利于贫血的改善。

张路英[10](2019)在《延迟拔管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延迟拔管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及影像学特点,为此类患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探讨综合救治新技术的疗效,寻找临床表现、病原学及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为此类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收集我科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收治的延迟拔管的PDAP患者资料,共50例,归为延迟拔管组(D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正常维持性PD患者27例,归为阴性对照组(A组);非难治性PDAP患者37例,归为阳性对照组(B组);难治性PDAP内科保守治疗有效15例,归为阳性对照组(C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探讨延迟拔管的PDAP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及影像学特点。2.根据是否使用综合救治新技术分为A、B两组。A组(新技术组,n=27)纳入标准:(1)使用腹腔双套管负压持续冲洗引流、腹腔镜探查或剖腹探查术;(2)2015年3月31日至2018年8月31日收治的延迟拔管的PDAP患者,并采用综合内科救治技术;(3)满足以上2条中的1条即可。B组(旧技术组,n=23)纳入标准:(1)未使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腹腔镜探查或剖腹探查术;(2)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0日收治的延迟拔管的PDAP患者;(3)单纯拔管+抗感染治疗;(4)同时满足以上3条。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探讨综合救治新技术的疗效。分析影像学与术中所见的相关性。【结果】1.与非难治性PDAP比,延迟拔管的PDAP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腹膜炎体征更明显、临床表现更严重,营养更差、血液高凝更明显、感染更重、病原学更复杂,继发性甲旁亢、不全性肠梗阻更常见。2.与难治性PDAP内科保守治疗有效组比,延迟拔管的PDAP组高龄患者、继发性甲旁亢及不全性肠梗阻更常见,病原学更复杂。在腹膜炎的临床表现、体征、炎症指标、营养不良及血液高凝方面,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但延迟拔管的PDAP组血钾水平更低。3.延迟拔管的PDAP腹部影像学改变以肠梗阻8例(27.6%),腹膜增厚6例(20.7%)常见。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早期EPS 8例,而通过腹腔镜及剖腹探查确诊13例(P=0.08)。4.延迟拔管的PDAP以真菌、二重感染及混合感染为主,比例高达56.4%,显着高于非难治性PDAP及难治性PDAP内科保守治疗有效者(P<0.01)。5.综合救治新技术组与旧技术组在人口学、原发病、并发症、腹膜炎体征及实验室有关指标无显着差异,但综合救治新技术组60天及90天存活率明显提高,分别为100%VS 78.3%(P=0.02),96.3%VS 73.9%(P=0.04)。6.综合救治新技术组EPS患病率高达48.1%,但其死亡率仅7.69%。【结论】1.延迟拔管的PDAP具有高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继发性甲旁亢多见、感染重、高凝、营养不良,约20%并发肠梗阻等临床特点。2.延迟拔管的PDAP菌谱特点为病原菌感染复杂,以真菌、二重感染、混合感染为主。3.综合救治新技术组明显提高了延迟拔管的PDAP患者的存活率。4.腹腔镜及术后腹腔双套管负压持续冲洗引流是救治延迟拔管的PDAP的关键技术。对于透析龄较长,影像学提示EPS表现的,病原学比较复杂的,为腹腔镜(或剖腹探查)指征,对于腹腔镜术中见腹腔感染严重的可改为剖腹探查,根据术中腹腔粘连、积脓情况决定是否放置冲洗引流管。

二、41例腹透病人营养状况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1例腹透病人营养状况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益气法改善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及血红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及处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方案
        2.2.1 对照组方案
        2.2.2 观察组方案
        2.3 资料采集
        2.3.1 一般资料
        2.3.2 实验室检查
        2.4 观察指标
        2.4.1 中医证候积分观察
        2.4.2 胃肠道症状积分
        2.5 疗效观察
        2.6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基线实验室指标
        3.3 中医证候积分
        3.4 胃肠道症状积分
        3.5 治疗前后比较
        3.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3.5.2 胃肠道症状积分比较
        3.5.3 中医疗效评价
        3.5.4 不良反应
第二部分 讨论与分析
    1.现代医学对腹膜透析的认识
    2.中医学对腹膜透析及肾性贫血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腹膜透析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肾性贫血的认识
        2.3 健脾益气方方义分析
    3.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1.结论
    2.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Kt/V及钙磷乘积计算公式
    附录二:慢性肾衰中医证候分型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三: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
    附录四:综述 中医康复治疗在腹膜透析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CKD不同阶段的病生理机制及营养状况特点
        1.3 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1.4 CKD营养状况的诊断
        1.5 CKD营养状况的治疗
        1.6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2.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慢性肾脏病之中医观
        2.2 营养状况之中医观
        2.3 中医药干预营养状况的具体方法
        2.4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相关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前言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2.1 检索范围
        2.2 检索策略
        2.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2.4 资料提取
        2.5 资料分析
        2.6 研究方案及注册信息
    二、研究结果
        1. 检索流程及结果
        2. 纳入研究特征
        2.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 亚组分组情况概述
        4. 主要结局指标:白蛋白(Albumin, Alb)
        5. 次要结局指标
        5.1 实验室指标
        5.2 人体测量
        5.3 量表
        6. 不良反应
        7. 讨论
        7.1 原始研究评价
        7.2 本次研究指标的选择
        7.3 本次研究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中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附录2. 英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附录3. JADAD量表评分标准
个人简历

(3)腹透患者的感染现状及胸腺五肽预防腹透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状况的回顾性研究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1 入选患者一般情况
        2 腹透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
    讨论
第二部分 胸腺五肽预防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引言
    对象及方法
    结果
        1 患者基本情况
        2 两组患者免疫指标比较
        3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变化
        4 营养指标的变化
        5 入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
        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透析相关感染及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和撰写的文章、基金及会议投稿

(5)ESRD合并HFpEF不同透析方式下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临床资料
    3. 透析方法
    4. 观察指标
    5. 随访终止的标准
    6.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1. 临床基线资料
    2. 两组在随访终点心功能及肾功能比较
    3. 两组在透析随访终点时临床指标比较
    4. 两组在透析随访终点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及生化指标比较
    5. 透析后主要并发症
    6. 两组死因及死亡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6)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疗效及预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随访终点事件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1.2.2 其他相关资料收集
        1.2.3 实验室相关指标收集
        1.2.4 实验分组
        1.2.5 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1.4 实验流程图
第二章 结果
    2.1 全样本研究人群的原发病构成
    2.2 两组研究人群的一般资料
    2.3 两组研究人群进入透析时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2.4 两组研究人群腹透相关感染性并发症比较
    2.5 两组研究人群心脑血管意外事件比较
    2.6 两组研究人群转归分布及转归原因比较
        2.6.1 两组研究人群转血透原因比较
        2.6.2 两组研究人群死亡原因比较
    2.7 两组研究人群技术生存率比较
    2.8 两组研究人群生存率比较
    2.9 进入透析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组与未合并组患者生存率比较
    2.10 透析病程中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组与未发生组患者生存率比较
    2.11 应用COX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PD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2.12 技术生存率满1 年的DKD和 NDKD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指标组间横向比较及组内纵向比较
        2.12.1 贫血相关指标比较
        2.12.2 钙磷代谢指标比较
        2.12.3 营养指标比较
        2.12.4 炎症指标比较
        2.12.5 糖代谢指标比较
        2.12.6 血脂代谢指标比较
        2.12.7 肾功能电解质指标比较
        2.12.8 容量负荷指标比较
        2.12.9 需要服用降压药种类比较
        2.12.10 腹透治疗剂量及超滤量、尿量比较
        2.12.11 透析充分性相关指标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结束语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后续研究工作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加味参苓白术散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脾虚挟瘀浊证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及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3 讨论
    3.1 腹膜透析的中医学认识
    3.2 CAPD与胃肠功能紊乱
    3.3 CAPD与营养不良
    3.4 CAPD与微炎症状态
    3.5 胃肠功能紊乱与营养不良-微炎症
    3.6 加味参苓白术散的相关研究
4 结论
5 问题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治疗 CAPD 患者胃肠功能紊乱与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运脾强生方穴位贴敷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疲乏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PD流行病学
    2 PD治疗的优势及目标
    3 疲乏对透析患者的影响
    4 透析患者疲乏的原因
        4.1 一般因素
        4.2 透析相关因素
        4.3 心理因素
        4.4 社会因素
    5 疲乏的评价方法
    6 西医改善透析患者疲乏的研究进展
        6.1 药物干预
        6.2 改进透析技术
        6.3 防治透析相关并发症
        6.4 心理干预
        6.5 运动疗法
    7 中医药对透析患者疲乏的干预研究
        7.1 病机认识
        7.2 治疗方法
    8 穴位贴敷治疗研究进展
        8.1 中医理论基础
        8.2 作用机制研究
        8.3 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治疗方案
        3.1 透析治疗
        3.2 西医治疗
        3.3 穴位贴敷治疗
        3.4 治疗分组
        3.5 疗程
    4 观察项目
        4.1 一般项目
        4.2 中医症状积分
        4.3 疲乏评定量表
        4.4 KDQOL-SF~(TM)1.3评分
        4.5 物理指标
        4.6 实验室指标
        4.7 不良反应
    5 统计学分析
    6 结果
        6.1 基线资料
        6.2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比较
        6.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
        6.4 两组治疗前后疲乏评分的变化
        6.5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值的变化
        6.6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6.7 两组治疗前后MAMC值的变化
        6.8 不良反应
    7 讨论
        7.1 中医药改善透析患者疲乏的优势
        7.2 疗效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腹膜透析患者合并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10)延迟拔管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延迟拔管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及影像学特点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综合救治新技术在延迟拔管的PDAP中的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41例腹透病人营养状况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益气法改善腹膜透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及血红蛋白水平的临床观察[D]. 王梦颖.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D]. 宋子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腹透患者的感染现状及胸腺五肽预防腹透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 陈学英.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腹膜透析患者出院准备度评估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研究[D]. 苏西凤.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5]ESRD合并HFpEF不同透析方式下疗效对比[D]. 黄式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疗效及预后比较[D]. 白田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加味参苓白术散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脾虚挟瘀浊证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及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的干预作用[D]. 鲍容.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运脾强生方穴位贴敷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疲乏的临床疗效观察[D]. 柳小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腹膜透析患者合并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D]. 任琳.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延迟拔管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影像学特点及治疗[D]. 张路英.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41例腹膜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