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颜色和运动感知的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

人类颜色和运动感知的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

一、人类颜色和运动知觉的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杨楠[1](2021)在《基于静息态低频振幅探讨针刺神庭、百会对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枢机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rest-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分析脑小血管病所致认知功能障碍(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ognitive impairment,CSVDCI)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大脑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的差异,探讨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影像学改变。2.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针刺神庭、百会对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分析其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维度;并通过随访观察针刺神庭、百会对CSVDCI患者的干预后效应。同时基于rs-fMRI分析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ALFF值的改变进一步探讨针刺神庭、百会对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局部大脑自发活动的影响,并与神经心理学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为针刺神庭、百会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疗效寻找可能存在的脑功能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低频振幅研究,第二部分是针刺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机制研究。1.研究一:共纳入符合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共124例,完成功能磁共振扫描患者共46例,并招募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对照受试者46例,进行功能核磁扫描。分析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基线期和健康受试者全脑ALFF值的组间差异,并与神经心理学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2.研究二:本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124名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给予常规治疗;针刺组6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神庭、百会。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5天,持续12周,干预后随访12周。干预前后及随访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整体认知功能;符号数字转换测验(Symbol Digit Modalities Test,SDMT)、词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ncy Test,VFT)、数字广度测验(Digit Span Task,DST)评估注意力;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评估执行功能;波士顿命名测验(Boston naming test,BNT)评估命名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采集患者干预前后的功能核磁共振图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19例,针刺组25例。随访12周再次对功能磁共振图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17例,针刺组20例。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12周全脑ALFF值的改变,并与MoC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CSVDCI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全脑ALFF值对比结果显示:相比正常对照组,脑小血管病患者右侧顶上回、左侧枕下回、左侧梭状回、右侧舌回、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以及左侧颞中回等脑区的ALFF值降低;脑小血管病患者的左侧枕上回、梭状回、颞中回以及右侧顶上回的ALFF值与MoCA分值具有正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行为学:干预前,针刺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左右利手、吸烟、饮酒、病程、既往病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干预前结局指标MoCA总分、SDMT评分、VFT评分、DST评分、TMT-A耗时、TMT-B耗时、BNT评分、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针刺组在MoCA评分、SDMT评分、VFT评分、DST评分、TMT耗时、BNT评分及ADL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与干预前相比,随访后针刺组在MoCA、SDMT评分、VFT评分、DST评分、TMT耗时、BNT评分及ADL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MoCA评分改善(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干预后相比,两组在MoCA评分、SDMT评分、VFT评分、DST评分、TMT耗时、BNT评分及ADL评分的差值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两组干预前后的ALFF差值比较,针刺组脑ALFF值显着高于对照组的脑区有右侧颞下回、左侧枕中回、左侧枕上回、左侧岛叶、双侧中央后回、右侧顶上回、右侧小脑、右侧楔前叶以及右侧中央前回。与MoCA差值的相关性分析中,针刺组右侧颞下回、左侧枕中回、左侧枕上回以及右侧顶上回的ALFF差值与MoCA的差值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VDCI患者的左侧枕上回、梭状回、颞中回以及右侧顶上回的大脑自发活动较正常人降低,这些脑区是人类大脑中重要的组成结构,与认知功能有着密切关系,CSVD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可能与这些脑区的功能活动降低有关。连续12周针刺神庭、百会可以有效改善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注意力、执行功能及命名能力也有一定疗效,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这可能与连续12周针刺神庭、百会能使局部脑区的自发活动增高,其中右侧颞下回、左侧枕中回、左侧枕上回以及右侧顶上回的ALFF值改变尤为关键。通过12周的随访发现,发现针刺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具有后效应。

梁紫平[2](2021)在《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及其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视知觉能力的变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视知觉的损伤,尤其是视运动知觉的损伤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安全。其中,整体运动知觉在视运动知觉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的损伤可能反映了其认知能力的下降,甚至可以预测阿尔兹海默症临床评估的严重程度等。然而,目前关于整体运动知觉老化方面的研究仍有许多局限性。因此,本研究结合心理物理学方法、问卷调查法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选取18~30岁的青年人和60岁以上的认知健康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随机运动点阵范式,以被试在点阵任务中的运动一致性阈值为指标评估其对整体运动的知觉敏感性,系统地考察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老化的视觉机制以及神经基础。实验1的4个小实验(实验1a~d)分别采用水平、垂直、旋转和径向随机运动点阵,对青年人和无认知障碍的健康老年人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进行比较,发现老年组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青年组,且老年组水平向右、垂直向下、顺时针旋转和径向外扩条件下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相反方向的阈值。这些结果表明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存在老化效应,且该老化效应存在方向特异性:水平向右、垂直向下、顺时针旋转和径向外扩方向的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程度更加严重。小实验1e采用实验内元分析技术,将实验1a~d的结果进行整合,对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总效应进行估计,发现老年组与青年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之差的效应量显着大于0,说明老年人对整体运动的知觉敏感性存在普遍性的下降。实验2结合问卷调查信息和被试在随机点阵任务中的行为表现,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进行探索性分析,探索影响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知觉主体因素。发现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受不同因素影响,体育锻炼、阅读活动均对老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有积极作用,但这些因素不影响青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另外,性别因素也仅影响老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老年女性被试径向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老年男性,而青年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之间不存在性别差异,且游戏因素只影响青年人的整体运动知觉。实验3使用知觉模板模型(PTM),以速度变化为外部噪声,探究整体运动知觉老化或者整体运动知觉效率下降的视觉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在1°/s~9.5°/s的速度范围内,老年组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表现出高于青年组的总趋势,相对于青年组,老年组表征内部加法噪声和排除外部噪声能力变化的Aa和Af均大于1,且Aa>>Af,提示速度噪声下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效率的下降是由于其内部加法噪声增强和排除外部噪声能力减弱共同作用导致的,其中内部加法噪声的增强更为严重。此外还发现,1)老年女性被试在中低等速度下的整体阈值显着高于老年男性被试,老年女性被试内部加法噪声显着高于老年男性被试,而两组被试排除外部噪声能力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2)养生型锻炼组老年人阈值显着低于速度型锻炼组和无锻炼组,其内部加法噪声显着低于无锻炼组,也明显低于速度型和技能型锻炼组(未达到显着水平);3)有阅读习惯个体的阈值显着低于无阅读习惯个体,其内部加法噪声显着低于无阅读习惯个体;4)认知健康脑结构异常组老年人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着高于脑结构正常组,其内部加法噪声更强、排除外部噪声能力更弱,其中内部加法噪声的增强更为显着。这些结果提示,适当的体育锻炼和阅读习惯有可能延缓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而行为学上整体运动知觉的下降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结构的亚临床病变。实验4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无认知障碍、脑结构正常老年人和青年人安静状态下整体运动知觉加工相关脑区的功能活动特征及其与行为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老年被试左右楔叶、右侧枕下回和枕中回的局部一致性均显着低于青年被试,并且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老年组左右侧颞中回(MT/V5)的低频振荡幅度均显着低于青年组,左枕中回(V2)的低频振幅显着高于青年组,并且右侧颞中回和左枕中回的低频振幅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老年组V1区与右直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V2区与左中央旁小叶、右侧小脑上部、右眶部额下回和右额中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V3与左侧颞上回、左顶下缘角回和右中央后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MT/V5区与右舌回、左顶上回、右颞中回和左枕中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均显着高于青年组,且这些功能连接均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老年组V1和V3、MT/V5,V2和V3、MT/V5,以及V3和MT/V5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均显着高于青年组,且均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老年组颞上回和颞下回大部分区域的节点度、节点效率和介数均显着低于青年组;老年组的“小世界”属性显着低于青年组,且该属性与个体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老年人整体运动敏感性的降低与V1、V2、V3和MT/V5区的局部功能活动、功能连接强度,以及全脑的功能活动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整体运动知觉存在老化的观点,且首次证明这种老化存在方向特异性。老年人对整体运动的知觉敏感性的降低主要是其内部加法噪声增强和排除外部噪声能力减弱共同导致的,内部加法噪声加强更明显。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脑结构亚临床病变均影响其整体运动敏感性和知觉模板参数。在脑机制层面,老年人对整体运动的知觉敏感性的降低与V1、V2、V3和MT/V5区的局部功能活动、功能连接强度,以及全脑的功能活动有关。这些结果为完善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理论基础,为实践中制定延缓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薄婷婷[3](2021)在《灵长类行为与认知灵活性缺陷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灵活性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环境和要求的变化,对想法或者行为作出合适调整的能力,包括认知和行为两个部分。灵活性对于日常的决策至关重要。灵活性的缺陷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联,如肥胖症患者中异常的进食行为灵活性以及自闭症患者中的认知灵活性损伤。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是一种方便有效的非侵入性研究技术,在多种疾病的生理病理机制,干预研究和动物模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肥胖症的一种常用治疗外科手术,垂直袖状胃切除手术(VSG)可以有效地改变进食行为,控制食物摄入,但其起效以及预测手术疗效的大脑环路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自闭症患者的临床异质性大,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性差。使用遗传背景已知的与人类更接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可以让我们从多方面研究灵活性的神经机制。在通过转基因构建的表现出类自闭表型的动物模型中,认知灵活性的损伤及其相关的大脑环路目前还没有研究报道。设计:1)VSG的肠-脑轴重构机制研究:在筛查了80例肥胖患者后,我们最终纳入了36例患者和26名正常体重的健康对照,并结合21项三因素饮食调查表(TFEQ),rs-f MRI扫描,血液中肠道激素检测和粪便样本宏基因组测序对受试者进行评估。32例肥胖患者接受了VSG治疗,其中19例受试者在4个月后完成了随访评估。数据驱动的区域一致性(Re Ho)分析与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一同用于量化VSG改变的相关大脑活动。我们分析了体重,进食行为,大脑活动,胃肠道激素和肠道菌群的纵向变化,所有这些指标再通过重复测量相关进行关联性分析。2)MECP2转基因猴认知灵活性异常及其大脑环路研究:我们使用基于触摸屏的反转学习任务对五只成年转基因猴和四只年龄匹配的野生型猴进行认知灵活性功能测试,并精确地定量反转任务中的两种错误来评价认知灵活性的水平,包括持续性错误和回顾性错误。通过结合麻醉状态下rs-f MRI数据,找出认知灵活性损伤对应的大脑环路的异常,建立行为-环路-基因的关联。结果:1)VSG引起右侧壳核和左侧辅助运动区功能活动的显着变化,这两者均与体重减轻和TFEQ评分变化相关。其中,右侧壳核的Re Ho值变化与餐后活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a GLP-1)和饥饿素水平的变化相关。同时,VSG后增加的梭菌的相对丰度与a GLP-1的分泌,右侧壳核脑区活动和体重减轻的改善相关。此外,VSG使右侧壳核过度增强的功能连接恢复正常,其中右侧壳核和右侧眶额叶皮层之间基线的功能连接与术后体重减轻相关。2)成年转基因猴在反转学习任务中回顾性错误率显着高于野生型猴。转基因猴中回顾性错误率与额叶异常的环路相关,同时也包括顶叶和皮层下的脑区。这些认知损伤和异常的大脑环路也与MECP2基因的拷贝数相关。结论:VSG可以引起肠-脑轴相关的一系列的变化,包括梭菌,餐后a GLP-1水平,壳核大脑活动和饮食习惯,其中,右侧壳核术前的功能连接可能作为肥胖患者术后疗效的潜在预测指标。通过转基因构建的模型动物表现出关联的基因拷贝数,大脑环路和认知灵活性行为的异常。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结合行为学及其他多种组学数据的联合分析帮助我们可以在不同物种从机体的多个方面了解疾病中灵活性行为损伤和干预疗效的机制。

仝娜,匡神兵[4](2021)在《视觉系统中的性别差异》文中认为大脑性别差异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以前的性别差异研究往往关注与高级认知相关的脑区结构和功能差异,而对低级感知觉系统中的性别差异没有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在视知觉功能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首先回顾和梳理了视觉系统中存在性别差异的行为学和神经生物学证据,然后对视觉系统中性别差异的来源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接着讨论了视知觉功能存在性别差异的进化学意义,最后强调了在感知觉研究中把性别作为一个实验变量的的重要性,并对后续的性别差异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徐辉,白云仙,秦超逸,王亮[5](2016)在《视觉双稳态知觉的神经机制》文中提出在面对外界各种歧义物理刺激时,大脑会在相互排斥的主观知觉间交替切换,做出有意义的认知解释.双稳态知觉是研究人类意识转换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系统地回顾了视觉双稳态知觉的现象及相关研究,包括运动产生的结构、两可图形、四方点运动、双眼竞争等,接着讨论了间断模式下的知觉稳定性,然后综合讨论了视觉双稳态知觉的理论模型,强调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自上而下加工模型,最后指出视觉双稳态知觉的研究意义,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吴殷,张剑,章建成[6](2014)在《运动领域中的视觉-运动知觉的神经生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运动领域中的视觉-运动知觉的神经生理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s)和视觉诱发电位(VEPs)三个方面。fMRI通过比较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在运动观察和运动预测时大脑激活的差异,从而在神经生理层面对运动员的视觉-运动知觉优势进行解释。ERPs证明了长期的体育训练能够加强神经系统网络结构和可塑性。VEPs的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对运动画面进行视觉认知加工时的神经活动都是通过视觉通路来调节的,并且其神经细胞的调节也可能与其从事的特定运动项目有关。

吴殷[7](2013)在《篮球运动员的视觉—运动知觉预测特征及fMRI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许多行为研究显示优秀水平运动员不仅是在动作执行上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动作预测上也具有优越的表现,而这种优越的预测能力往往在快速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表现出来。在运动过程中他们能够在运动中利用有限时间做出决策。动作预测与运动技能高度相关。与运动新手相比,多种项目的专业运动员都表现出了较好的动作预测能力。许多学者认为运动员与新手预测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运动员往往比新手具有更好的视觉-运动知觉能力。视觉感知能力是一个从环境中定位和提取视觉信息并将其与其他感觉输入整合起来的的积极过程。另外,各种各样的认知因素如过去经验、动机和成熟等都会影响到将整合的信息与视觉感知能力进行合并的过程。已有研究显示优秀运动员与运动新手提取视觉信息用于动作预测的方法存在差异。但是以往视觉-运动知觉的研究更偏重于行为层面的研究,缺少神经机制层面的实证支持,目前仍不清楚视觉感知能力是在运动任务中发挥作用的神经基础。本研究以运动专家认知优势的后天经验说为理论指导,以特征整合理论为理论依据,以篮球运动员罚篮画面为刺激条件,以信息加工过程为主线,采用专家――新手和时间阻断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眼动记录技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等方法,对篮球运动员视觉-运动知觉能力在动作预测中作用及神经机制进行研究。研究采用眼动记录技术研究篮球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的视觉搜索特征;采用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篮球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在视觉预测任务下涉及的功能脑区的不同。通过将预测特征与预测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的改变相联系,从而探讨视觉-运动知觉能力的神经心理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运动认知研究的理论成果,为球类运动员的训练提供指导。研究结果显示:(1)当观察前3张(出手阶段)或前6张图片(高点阶段)时,运动员比新手表现出较高的回答率和准确率;而当观察前9张图片(入筐阶段)时,两组的回答率和准确率都没有出现显着差异。(2)运动员在早期阶段的注视稳定性优于新手。(3)运动员存在特定的注视轨迹,但在新手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特定注视轨迹。特别是,当观察前3张图片(出手阶段)时,运动员的注视区域与新手的注视区域有着很大的区别;运动员首先注视投篮者的手臂和手腕,但新手更多的将视线移到投篮者的身体躯干部分。(4)运动员与新手在视觉预测活动中表现出相似的脑激活。(5)当观察前3张(出手阶段)或前6张图片(高点阶段)时,运动员相对于新手表现出较高的准确率,同时在下顶叶和额下回表现出较大激活。(6)当观察前6张(高点阶段)或前9张图片(入筐阶段)时,运动员相对新手在额上回表现出较大激活。(7)被试对错误动作的识别率低于正确动作的识别率。(8)运动员组在观察进球刺激图片时比观察不进球刺激图片时诱发较大的顶下回和下额叶激活,不进球刺激图片也在颞中回和颞上沟诱发了较大激活。(9)观察不进球刺激图片时比观察进球刺激图片时诱发较大的扣带回激活,运动员能够比新手提前发现错误动作与扣带回的激活相关。(10)在6张刺激图片(高点阶段)实验条件下,在做出更多的正确反应时运动员额下回激活较大,做出更多的错误判断时脑岛的激活更大。通过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球类运动员相比新手具有更好的视觉-运动知觉能力;运动员在下顶叶和额下回的更大激活显示镜像系统区域在篮球运动预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动员能够比新手建立较好的工作记忆。(2)人们对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认知加工方法可能有所不同,错误动作相比正确动作可能需要更多的动作感知和理解。人们所有预测活动中可能都在期待同一种结果(即进球),对最初期待的改变诱发了完全不同的脑区的激活。(3)前扣带回在对错误动作的预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4)运动员具有当做出错误判断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觉察到自己判断错误的能力,而新手可能并不具有这种能力。

杨玲,毛金铭,魏建兰[8](2012)在《弱视儿童的视知觉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弱视是较为常见的眼病,是视觉发育敏感期异常视觉经验所导致的以空间视力损害为特征的一组视力不良综合征。本文通过整理以往研究,对弱视儿童视知觉的研究作了综述,主要包括空间特征对弱视儿童形状知觉的影响、空间方位对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的影响、空间目标对弱视儿童视知觉的影响、不同的目标运动特征对弱视儿童视觉运动觉的影响,以及弱视儿童视知觉相关的脑机制研究。[眼科新进展,2012,32(9):893-898]

吴佳,张进禄,叶德荣[9](2011)在《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功能磁共振成像提供了一种无创的、在活体中间接检测神经活动的神经成像方式。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视觉、听觉以及记忆等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中包括通过任务或刺激模式下特定的实验设计,定位与这些认知过程相关的活动皮层区、发现某些疾病与功能丧失的联系,以及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脑功能连接的探讨。本文还讨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应用领域进行了展望。

孟国正[10](2011)在《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情境中决策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运动决策的信息加工和处理是人类重要的高级认知功能之一,它是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世纪以来,许多心理学学者采用行为、眼动、脑电和脑成像等多种方法对该功能进行了研究。由于前人研究中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目前并不清楚哪些确切的脑区会参与运动决策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过程。同时,目前尚未有研究能从系统的角度考察运动决策信息加工神经机制的可塑性。而对于该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人们更深刻的了解运动决策的神经机制,还可以为探讨大脑可塑性的规律以及不同项目运动员运动决策的训练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基于上述考虑,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行为测试和MRI两种手段,试图以系统的方式对运动决策的神经机制及可塑性进行探讨。本文包括三个联系紧密、相互递进的研究:研究一通过运动情境中的决策行为测试,检验排球运动决策测试系统的有效性,探讨不同运动水平被试的决策行为。研究发现,专家级决策正确率最高、反应速度最快;中问级居中;初级决策正确率最低、反应速度最慢,说明排球运动决策测试系统是一个效度较高的测试软件。研究二采用MRI对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和普通人的大脑进行结构像扫描,探讨多年的动作技能学习和运动训练对排球运动员大脑结构产生的可塑性变化。研究显示,排球运动员与普通人大脑结构在右半球负责视觉信息加工的枕叶外侧上脑区的灰质体积和大脑皮层厚度呈现显着性差异。研究三采用fMRI研究运动决策任务中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大脑的激活脑区。研究发现,在“触球时”和“触球后”两个条件下,行为结果与脑成像结果基本一致。行为数据中,排球运动员与普通人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决策正确率高、反应速度快,与研究一的结果基本相同。在脑成像数据中,排球运动员激活的脑区与普通人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普通人比运动员多激活了负责视觉加工的枕极和枕叶梭状回脑区。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发现:1)排球运动决策测试系统可以检验不同运动水平的决策行为,具有较高的效度。不同运动水平被试的运动决策行为具有显着性差异,运动水平高的运动员,运动决策正确率高和反应速度快。2)高水平排球运动员与普通人大脑右半球负责视觉信息加工的枕叶外侧上脑区灰质体积和大脑皮层厚度具有显着性差异。3)运动决策任务时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脑区激活程度与普通人相比有显着性差异,普通人比运动员多激活了负责视觉加工的枕极和枕叶梭状回脑区。

二、人类颜色和运动知觉的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类颜色和运动知觉的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静息态低频振幅探讨针刺神庭、百会对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枢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与正常人静息态低频振幅的对比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观察指标
        1.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数据预处理和分析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观察指标结果
        2.3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静息态下CSVDCI患者与正常人全脑ALFF值分析的比较
        3.2 静息态下CSVDCI患者左侧枕上回、左侧梭状回、右侧顶上回以及左侧颞中回ALFF值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第二部分 针刺神庭、百会对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和静息态低频振幅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的招募
        1.3 研究对象的筛选
        1.4 样本量估算
        1.5 研究对象的分组
        1.6 治疗方案
        1.7 观察指标
        1.8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1.9 质量控制
        1.10 伦理与注册
    2 行为学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结局指标比较
        2.3 不良事件报告
    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治疗12周后观察指标结果
        3.3 针刺组干预前后脑ALFF差值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4 随访12周后观察指标结果
        3.5 针刺组干预前、干预12周以及随访12周脑ALFF差值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
        4.2 量表的选择
        4.3 脑小血管病致认知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
        4.4 神庭、百会的作用
        4.5 针刺神庭、百会对CSVD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4.6 针刺神庭、百会对脑ALFF值的影响
        4.7 针刺神庭、百会改善CSVDCI患者右侧颞下回、左侧枕回、右侧顶中回ALFF值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4.8 针刺神庭、百会对CSVDCI其他脑区和认知功能的关系
        4.9 针刺神庭、百会的远期效应和脑功能影响
    5 小结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在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及其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整体运动知觉概述
        1.1 整体运动知觉的相关概念
        1.2 整体运动知觉的研究范式
        1.3 整体运动知觉的知觉学习
        1.4 整体运动知觉的知觉学习机制
        1.5 整体运动知觉的生理基础
        1.6 整体运动知觉的影响因素
    2 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
        2.1 样本的年龄选择
        2.2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行为结果
        2.3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影响因素
        2.4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认知和脑机制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1 问题提出
        1.1 以往研究的不足
        1.2 研究方案
    2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框架
        2.2 技术路线
    3 研究假设
    4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4.1 研究意义
        4.2 创新之处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现象
        实验1a 整体运动知觉在左右平动方向上的老化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1b 整体运动知觉在上下平动方向上的老化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1c 整体运动知觉在不同旋转方向上的老化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1d 整体运动知觉在不同径向运动方向上的老化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1e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mini-meta分析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1 小结
    研究二 影响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主体因素探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数据预处理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研究三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视觉机制——基于知觉模板模型
        实验3a 基于知觉模板模型的整体运动知觉老化机制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3b 个体因素对整体运动知觉老化视觉机制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3c 隐性脑结构异常对整体运动知觉老化视觉机制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3 小结
    研究四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和脑静息态功能改变
        1 实验目的
        2 研究方法
        3 fMRI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第四部分 总讨论和结论
    1 总讨论
        1.1 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1.2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的视觉机制及影响因素
        1.3 整体运动知觉老化和静息态脑功能改变
    2 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2.1 贡献
        2.2 局限与未来展望
    3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
    附录2 人脑连接组模板

(3)灵长类行为与认知灵活性缺陷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行为灵活性和认知灵活性的神经机制
        1.1.1 灵活性介绍
        1.1.2 人和非人灵长类中认知灵活性的神经机制研究
        1.1.3 临床疾病中的认知灵活性和行为灵活性缺陷及干预措施
    1.2 减肥手术治疗肥胖症改善进食行为的机制研究
        1.2.1 肥胖症简介
        1.2.2 常见减肥手术介绍
        1.2.3 参与调节进食行为的大脑环路及进食相关的脑影像研究
        1.2.4 肥胖症的脑影像研究
        1.2.5 减肥手术的脑影像研究
        1.2.6 肠道激素参与中枢进食行为的调控及其在减肥手术后的变化
        1.2.7 肠道菌群及代谢物在肥胖人群中及减肥手术后的变化
    1.3 人类自闭症及相关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
        1.3.1 自闭症简介
        1.3.2 人类自闭症中认知灵活性异常
        1.3.3 自闭症中认知灵活性的脑影像研究
        1.3.4 自闭相关表型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1.4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分析方法
        1.4.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
        1.4.2 静息态局部区域一致性分析方法
        1.4.3 种子点分析以及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
        1.4.4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在影像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1.4.5 重复测量相关性方法在研究不同指标相关关系中的应用
    1.5 研究问题及意义
        1.5.1 胃切除术改善肥胖患者进食行为灵活性的肠-脑轴重构机制及意义
        1.5.2 MECP2 转基因猴认知灵活性缺陷的神经环路机制及其意义
第2章 胃切除术改善肥胖患者进食行为灵活性的肠-脑轴重构机制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入组被试
        2.1.2 饮食行为评估
        2.1.3 影像数据采集
        2.1.4 影像数据分析
        2.1.5 生化和胃肠激素测量
        2.1.6 粪便样品收集和测序
        2.1.7 元基因组学分类和功能分析
        2.1.8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所有参与者的临床特征和饮食行为评分
        2.2.2 局部大脑活动,体重和进食行为改变之间的关联
        2.2.3 右侧壳核全脑范围的功能连接在胃切除手术后恢复
        2.2.4 胃肠道激素,局部大脑活动变化与体重减轻之间的关联
        2.2.5 肠道菌群的改变与胃肠道激素,大脑活动和体重减轻之间的关联
    2.3 讨论
        2.3.1 胃切除手术逆转的壳核的大脑饮食习惯回路可以预测术后体重减少
        2.3.2 胃切除手术引起的肠道激素的分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2.3.3 减肥手术后人体肠道菌群的适应性变化
    2.4 结论与展望
        2.4.1 本研究领域已知的内容
        2.4.2 本研究的新发现
        2.4.3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应用的价值
第3章 MECP2 转基因猴认知灵活性缺陷的神经环路机制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和训练设备
        3.1.2 基于触摸屏的反转学习任务训练
        3.1.3 麻醉状态影像数据收集和分析
    3.2 结果
        3.2.1 反转学习任务前期训练阶段差异分析
        3.2.2 转基因猴在反转学习任务中的认知灵活性的缺陷
        3.2.3 认知灵活性的缺陷与影像分析结果的关联
    3.3 讨论
        3.3.1 转基因猴中认知灵活性的缺陷
        3.3.2 转基因猴中认知灵活性的缺陷与异常的大脑网络的关联
    3.4 结论与展望
        3.4.1 本研究领域已知的内容
        3.4.2 本研究的新发现
        3.4.3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专业综述:脑成像联合多组学数据分析的研究进展
    1.脑成像联合多组学数据分析简介
    2.脑成像联合多组学数据分析方法
        2.1 皮尔森相关,斯皮尔曼相关及偏相关分析
        2.2 偏最小二乘回归
    3.脑成像与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
        3.1 多种模态脑成像数据联合分析
        3.1.1 功能磁共振和脑电的联合分析在大脑不同状态研究中的应用
        3.1.2 多种模态脑成像数据联合分析在个体化分析中的应用
        3.2 脑成像与行为和量表评分
        3.2.1 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3.2.2 在人类高级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3.2.3 在个体化分析中的应用
        3.3 脑成像与转录组学
        3.3.1 脑成像与人脑组织转录组在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基础中的应用
        3.3.2 脑成像与人脑组织转录组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3.3.3 脑成像与非人灵长类脑组织转录组的联合分析
        3.4 脑成像与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脂质组学组学分析
        3.4.1 在大脑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3.4.2 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
        3.4.3 在阿尔兹海默症研究中的应用
        3.5 脑成像与宏基因组
    4.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视觉系统中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视觉系统性别差异的行为学证据
    1.1 视敏度:男性优于女性
    1.2 对比度敏感性:男女孰优无定论
    1.3 颜色敏感性:女性优于男性
    1.4 视觉运动知觉:男性优于女性
2 视觉系统性别差异的神经生物学证据
    2.1 结构差异
    2.2 神经活动差异
3 视觉系统性别差异的来源
    3.1 来自高级认知功能脑区自上而下的反馈调制
    3.2 来自性激素的影响
4 视觉系统性别差异的进化学意义
5 总结和展望

(6)运动领域中的视觉-运动知觉的神经生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f MRI研究
2 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3 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7)篮球运动员的视觉—运动知觉预测特征及f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视觉知觉模型及神经基础
        2.1.1 视觉知觉模型
        2.1.2 视觉知觉的神经基础
    2.2 国内外视觉-运动知觉的相关研究
        2.2.1 视觉-运动知觉的行为学研究
        2.2.2 视觉-运动知觉的神经生理学研究
    2.3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
        2.3.1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2.3.2 fMRI 实验范式
        2.3.3 fMRI 数据处理
    2.4 综述小结
3 研究框架
    3.1 论文结构
    3.2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
    4.1 实验一:运动员的预测能力与视觉-运动知觉能力关系研究
        4.1.1 目的
        4.1.2 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4.2 实验二:视觉-运动知觉在动作预测中的作用的 fMRI 研究
        4.2.1 目的
        4.2.2 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2.5 小结
    4.3 实验三:错误动作感知的 fMRI 研究
        4.3.1 目的
        4.3.2 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4.3.5 小结
5 研究结论及创新之处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之处
6 不足之处
7 主要参考文献
8 课题来源
9 致谢
10 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8)弱视儿童的视知觉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空间特征对弱视儿童形状知觉的影响
2 空间方位对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的影响
3 空间目标对弱视儿童视知觉的影响
4 目标运动特征对弱视儿童视觉运动觉的影响
5 弱视儿童视知觉的脑机制研究
    5.1 事件相关电位方面的研究
    5.2 功能磁共振成像方面的研究
6 展望

(9)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 MRI原理
2 f MRI技术在认知神经科学的应用
    2.1 视觉
    2.2 听觉
    2.3 视觉与听觉的联系
    2.4 记忆
    2.5 其他

(10)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情境中决策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运动决策研究综述
        1.2.1 运动决策的定义
        1.2.2 运动决策的研究方法
        1.2.3 运动决策的相关研究
        1.2.4 运动决策的研究内容
        1.2.5 运动决策研究的特点
    1.3 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
        1.3.1 大脑区域的研究
        1.3.2 电生理的研究
        1.3.3 磁共振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1.5.1 理论基础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1.6.1 研究设计
        1.6.2 研究假设
    1.7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访问法
        2.2.3 实验研究法
        2.2.4 软件制作法
        2.2.5 软件测试法
        2.2.6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研究一 排球运动决策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决策行为的研究
    3.1 排球运动决策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
        3.1.1 系统软件设计思想
        3.1.2 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1.3 测试系统的信度效度检验
        3.1.4 小结
    3.2 实验一 拦网决策行为研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小结
    3.3 实验二 防守决策行为研究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3.4 小结
    3.4 实验三 接发球决策行为研究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4.4 小结
    3.5 讨论
        3.5.1 运动水平因素与运动决策行为
        3.5.2 运动水平因素与运动决策策略
4 研究二 运动员与普通人大脑结构差异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MRI扫描
        4.2.3 结构像数据分析
        4.2.4 皮层厚度数据分析
        4.2.5 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组间大脑皮层厚度的比较
        4.3.2 组间大脑灰质体积的比较
    4.4 讨论
        4.4.1 运动员与普通人大脑结构差异
        4.4.2 动作技能学习和运动训练对运动员大脑结构产生的影响
5 研究三 运动决策过程中运动员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软件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设计
        5.2.5 数据采集
        5.2.6 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行为结果
        5.3.2 脑成像结果
    5.4 讨论
        5.4.1 两种条件下拦网决策任务时的脑功能活动
        5.4.2 拦网决策任务时运动员与普通人的脑功能活动
6 综合讨论
    6.1 运动员运动决策行为特征
    6.2 运动员运动决策信息加工过程
    6.3 运动员神经机制的可塑性
    6.4 运动员运动决策过程的神经机制
    6.5 本研究的局限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人类颜色和运动知觉的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静息态低频振幅探讨针刺神庭、百会对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枢机制[D]. 杨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
  • [2]整体运动知觉的老化及其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D]. 梁紫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3]灵长类行为与认知灵活性缺陷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D]. 薄婷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2021(02)
  • [4]视觉系统中的性别差异[J]. 仝娜,匡神兵.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21(07)
  • [5]视觉双稳态知觉的神经机制[J]. 徐辉,白云仙,秦超逸,王亮. 科学通报, 2016(32)
  • [6]运动领域中的视觉-运动知觉的神经生理研究进展[J]. 吴殷,张剑,章建成. 解剖科学进展, 2014(05)
  • [7]篮球运动员的视觉—运动知觉预测特征及fMRI研究[D]. 吴殷. 上海体育学院, 2013(04)
  • [8]弱视儿童的视知觉研究进展[J]. 杨玲,毛金铭,魏建兰. 眼科新进展, 2012(09)
  • [9]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J]. 吴佳,张进禄,叶德荣. 解剖科学进展, 2011(05)
  • [10]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情境中决策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研究[D]. 孟国正.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标签:;  ;  ;  

人类颜色和运动感知的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