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知命年”

进入“知命年”

一、走进“知天命”之年(论文文献综述)

东方明,魏迟婴[1](2021)在《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文中提出第一章 "悬办"这是萧顺德有生以来遭遇的最大的一桩蹊跷事:明明昨天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谭处长跟他谈话时说得很清楚的,让他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充实干部处领导班子,待到他今天拿着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前往市局报到时,扬帆副局长跟他见了面,说了几句话,这事儿就不见影子了!要说扬帆,跟萧顺德也算得上半个熟人,皖南事变后扬帆担任新四军军法处长时,萧顺德就是军部警卫团的连指导员。尽管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可是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林孝斌[2](2021)在《理性与感通:《天主实义》里中西士间的思想交锋》文中研究说明《天主实义》作者在文本中设置了“中士”和“西士”作为对话双方,就本原观、灵魂观、为善论和伦理观等论域展开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发现西士的宣教立场虽然十分鲜明,但却诉诸于推理-论证;中士,似乎是被设计而生,但在与西士的对话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质疑-自卫。从这个角度上看,如若简单的将中士界定为被着者设计而生的话,显然有失偏颇。但中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时人的立场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史实考证和文本辨析。这并非本文的主要旨向。本文仍将此对话双方视为源始于中西不同生存处境、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主体,并在文本分析中呈现各自的思想视角和生存秩序,即中士的感通视角及其天命-性-理的生存秩序,以及西士的理性视角及其天主-理性的生存秩序。由于《天主实义》文本内容所涉及的天主、灵魂等论域归属于宗教问题,而对该论域的呈现方式又是在哲学意义上给出的,故对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既需要宗教的观察视角也不能忽视哲学的思维方法。从方法上看,宗教更多的是关注生存中的信仰-情感问题,哲学则多注重理性-观念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关注人生存中理性与信仰这两种面向之间的交织与张力,并着力分析生存中涌现出的各种情感和观念在生存中的意义。在内容上,本研究围绕“中西士间思想出发点与生存秩序之争”的问题展开。为此,本文从双方在本原论,及其他目前研究者鲜有系统进入文本的灵魂论、为善论和伦理观这四方面,基于详实的文本研究,呈现中西士双方在这些问题上的思想交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呈现文本主体内容的时候,更侧重于呈现中西双方在相关问题中“认识论”上的根本差异,以试图推进探索中西间思想性对话如何能进深到更具有实质性的程度。文章将认识论问题贯穿文本分析的始终,在分析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中西士间认识论路径的差异和所呈现对象在不同意义上的实在性问题。在强调认识论的同时,也突显了中西士间的思想性对话在生存论上的意义和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文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勾勒中西思维方式的迥异,而是借助文本的梳理,呈现双方在思想起点上的差异,并以此贯穿全文。致力于呈现双方对话的关键不是观念之争,乃是生存出发点之争。只有回到这个原始争论的起点,才能更好廓清中西士双方的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层面上以及所可能进入的深度和广度。在努力跳出以往从“调适论”、“策略说”和“矛盾论”等研究视角的同时,努力补益以往研究中对中士认识论问题探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士“感通认识论”的认识论维度。同时亦对当下世界频发关于“主体间”对话中存在的生存张力和困境予以关注,在反思中西士间这一原始性对话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当下观照,试图给出这样的答案:对话不能仅停留在观念性的对决或辩争上,更需要有意识的去觉察和推进双方在情感维度上所呈现对象的认识论问题和生存论关注,如此或许能有助于中西间的对话进入到“实质性”层面。

薛繁洪[3](2020)在《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饮茶之风浓厚,文人雅士成为引领明代茶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作为一种显着的社会现象,文人饮茶成风,究其缘由,与江南经济富庶、文人仕途失意以及休闲思潮的兴盛等因素密切相关。茶是江南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饮品,诸如读书、社交、文艺、旅游等,皆离不开茶。茶不仅是他们读书益思的必备良品,还是文艺增趣的辅助饮品,更是社交雅集的重要媒介和旅行助兴的辅助手段。江南文人推动了茶艺的革新,在评鉴名茶、品水之论、茶具变化以及茶艺理论上均有创新性见解,从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赏茶具、领茶韵和悟茶道六个方面对品茶艺术进行鉴赏和领悟。他们不仅极力追求品茶过程艺术化、雅致化,还营造天人合一的饮茶环境。他们通常在茶寮书斋、园林庭院、寺院道观品茗,或泛舟湖上,在林下泉畔、野外亭轩品茗,注重茶人的身份素养和精神风貌,讲究独啜、对饮和聚饮,并营造琴棋书画、焚香插花的饮茶艺境。在继承历代养生思想的基础上,江南文人注重饮茶养生,表现在与茶相关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和环境养生。首先,他们认识到饮茶可以去病保体,不仅自制养生茶,还在茶艺规范中践行养生理念;其次,遵循先秦儒道养生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培养个人心性和道德情操达到养生的目的;再次,注重饮茶地点、气候、物象等选择,以此裨益身心。由于茶性平和冲淡、苦寒醒脑、纯真自然,与文人淡泊仕途、自省静虑和贵真求真的精神需求相契合。此外,饮茶生活还蕴含着他们安贫乐道的生命意识、闲适旷达的人生态度、超尘拔俗的隐逸情怀以及静心自虑的禅悦心态。江南文人饮茶生活所呈现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明代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李玉冰[4](2020)在《白居易与苏轼西湖文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湖不仅是杭州的地标,更是江南文化的名片。从唐代开始,西湖文学作品发展繁荣,到宋代更是蔚为大观。众多文人都创作了不少关于西湖的文学作品,唐代白居易与宋代苏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两人的渊缘颇深,都与西湖关系密切,所创作的大量西湖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与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的比较研究,主要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主要对白居易、苏轼在杭州西湖的经历及西湖文学创作进行概述。比较两人所处时代、人生阶段及归宿的不同,并对两人的作品进行数量上及影响价值上的比较。白居易奠定了西湖文学的基础,苏轼则提升了西湖文学的艺术成就与审美品位。第二章主要对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创作心态及题材内容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在创作心态上,白居易表现出自适自足、享乐的心态,苏轼则表现出矛盾、超脱的心态;在题材内容上,白居易侧重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或审美情趣,而苏轼则多注重理思、人生的思考及民生疾苦的关注。第三章主要论述白居易、苏轼的艺术特色,比较他们在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语言特色、西湖意象上的同与异。白居易、苏轼都运用了比喻、用典、对仗的修辞手法,但苏轼的比喻、用典、对仗类型比白居易更多样化。白居易善用融情于景、寓情于事的抒情方式,苏轼多用借景抒情、情理交融的抒情方式。白居易语言侧重明丽、通俗晓畅,苏轼语言尚淡雅、富有意趣;白居易赋予西湖意象闲情逸趣的内涵,苏轼的西湖意象含有思乡之意及对先人的缅怀与赞美。第四章分析比较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的文化内涵及传播方式的差异。白居易、苏轼的西湖文化内涵差异主要从才情与才学、重声色享乐与重责任担当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传播方式主要从人际传播、选本传播、西湖文献汇编及西湖小说书写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比较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传播中影响力的不同。

唐由海[5](2020)在《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传统营城思想的韧性活力、独特审美和哲学底色,丰富了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先秦时期的城市选址,充溢着活跃思潮和丰富实践,是中国营城传统的开启之处,但现有城市选址研究成果集中在主要王朝时期,先秦时期研究鲜有成果报道且不成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的研究,从史学角度还原先秦城市选址营建历史,从文化和技术角度挖掘先秦城市选址的基础性价值、源头价值和多元化价值,以弥补对先秦营城传统的理解不足及其价值对“华夏化”贡献的认识不足,并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早期先民智慧。本文采用阶段式论述结合案例城市分析,梳理了自龙山时代到东周结束约2000余年时间内先秦华夏文明主要地域的城市选址起源、分布、流变、融合的动态历程,以综合性研究为主,并选取作为城市选址重要支撑的技术体系和哲学思想进行专项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先秦华夏城市选址发展历程经历“多源”发育期、“多源”到“一体”期、“一体”到“多元”期三个阶段;提出选址技术体系在先秦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并由“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六方面技术构成,具有“实用理性”特点;发现城市选址受先秦哲学思想影响,并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山水有情的审美观和有为无为的人地观三方面,呈现出“儒道互补”特征,“儒”“道”共同构成了进与退,巧与拙,收与放的矛盾体,形成了华夏选址传统开放、多元、深沉的思想主干和基本线索。

曹雨杨[6](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认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贾宏宇[7](2019)在《河南二程教育生活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程颢、程颐兄弟是北宋着名教育家、思想家,世称“二程”。他们身处儒家文化从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变的重要时期,亲身参与且引导了这一转变,为儒家发展探索出了新的道路。作为北宋五子的核心人员,二程不仅对同时期诸多学者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对后世儒家发展具有深远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二程生活的历史图景。首先分析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包括北宋的政治背景与文化背景。其次以二程为线索梳理“理学”的发展情况,包括周敦颐对二程的影响与二程对“理学”发展的影响。最后简要叙述二程的生平概况,分为从二程出生到北宋元丰八年程颢去世,元丰八年到程颐去世两个部分。第二章主要分析程颢的教育生活图景。首先分析程颢早年的教育生活,程颢在十五六岁时期立志求道,二十七岁在科考中一举中榜,写成《定性书》时未满三十岁。其次分析程颢的为官生活,包括在地方为官注重教化民众的生活与在中枢为官注重劝谏君王的生活。最后分析程颢晚年被贬官外放的生活,包括在洛阳授徒讲学的闲居生活,在扶沟县建立学校教化乡民的生活,以及程颢去世时的场景。第三章主要梳理程颐的教育生活图景。首先梳理程颐前半生的生活,包括程颐早年立志求学,并且希望报效家国以及中年倡明道学的生活场景。其次梳理程颐为官的生活,包括在中枢教导君王的生活以及此时教导其它学生的生活。最后梳理程颐晚年被贬之后的教育生活,包括在涪陵的修养体会,在洛阳传授自己编着的《易传》,以及临终之际对门人进行的最后教诲。第四章对二程的教育生活图景进行比较。首先分别分析政治变迁对程颢与程颐整体生活的影响,并且比较政治变迁对二人整体生活的影响。其次分别分析气质禀赋对二程整体生活的影响,并且比较气质禀赋对于二程生活境遇的影响。最后分析思想发展对二程学术生活选择的影响。第五章总体研究二程教育生活图景。首先分析二程教育生活图景的总体差异,其次分析二程指导实际生活的相同思想,最后分析以二程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的社会文化情怀。对二程的教育生活进行总体考察,可知二程的教育生活呈现出不同倾向,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二程的思想发展,可知二程教育生活的指导思想是同源的。二人都试图通过教育改变社会,并认为这是儒家学者的情怀,这种情怀在知识的传承中延续,并从儒家创立一直延续至今。

倪交[8](2019)在《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钱穆(1895-1990),字宾四,被誉为“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通学之儒”。他坚持弘扬中华传统,为中国人及其文化寻根招魂。钱穆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归宿,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最大的贡献。钱穆的“天人合一”说可以归纳为一百多种命题。探讨这些命题的生成机制、关系原理以及对其进行综合性把握和结构性理解可以得到一把打开这一思想大门的锁钥。除此之外,“性善”、“不朽”和“中庸之道”是钱穆“天人合一”思想大厦的三大主体,它们分别起着地基、天窗和阶梯的作用。因此,这篇论文就按照基本原理、逻辑起点、终极目标和实践方法来展开对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第一章以钱穆一百多种“天人合一”具体论述为基础,归纳了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原理。第一节概述了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学术旨归。钱穆认为“天人合一”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大群社会,无论对于中国文化还是世界文化而言都是最高价值,同时也是实现这一价值的根本方法。他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学术旨归是要引导人们认识与运用这一方法,最后实现这一终极理想。第二节阐释了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两行之理——“天人分二”与“天人合一”的关系原理,也即自然之思与人文之思从“分”到“合”的运动变化原理。这个过程是个体之人因为渴望超越其“天人分二”的认识局限,从而对“物己”和“生死”进行统一的过程。人因固化认识结构——时间与空间——而产生的“先后”问题与“内外”问题,一方面构成了“天人二分”的起点,一方面又奠定了“天人合一”的基础。钱穆“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天”具有十余义项和五个特征,是“天人合一”的终极根据;其中的“人”主要指以“人心”为本源的“道德”、“性情”与“行为”,是“天人合一”的主动力量。“人心”是动态的认识主体,也是“天”与“人”能够“二分”与“合一”的原因,具有六重结构和三对特征。从“以人合天”到“天人合一”的修行过程还要遵循五个方面的修行原则。第三节总结出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三类命题。钱穆的所有“天人合一”命题可以分成层级不同的三类:一是“元命题”,它们根源于人固化的认识结构,是所有“天人合一”命题产生的内在逻辑基础,即时间维度上的“先后合一”与空间维度上的“内外合一”;二是“子命题”,它们是“元命题”在不同领域中发展引申而来;三是“综合命题”,它们是由“元命题”及众多“子命题”在共同关切的主题下生成的,分别是“宇宙与人生合一”、“群体与人生合一”、“个体与人生合一”。第四节分析理论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层面。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三大综合命题对应了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层面:一是宇宙浑然一体存在的“人”,试图超越个体存在之人的种种局限,以宇宙天地自然运行背后具有统一性的最高真理为体贴对象的认识过程,属于“天与理一”层面;二是群体存在的“人”,以最高真理为方法依据和价值来源,以群体大道为载体创造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属于“性与道一”层面;三是个体存在的“人”,以最高真理与群体大道为文化认同与配合前提,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的自觉自发、人为主导的修行过程,属于“心与性一”层面。其中包括宗教信仰层面的“天人合一之理”,政治社会层面的“天人合一之道”,以及个体存在之人为发明“天人合一之理”而实践“天人合一之道”的“天人合一之学”。最后,钱穆晚年对“天人合一”的澈悟也证明了他的这一思想具有三个层面。晚年澈悟是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层面化的最终定型,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每个层面都有一个典型命题。宇宙天地自然层面是“天文与人文合一”、社会历史人文层面是“天下与民族合一”、德性行为修养层面是“天命与人生合一”。第二章论述了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逻辑起点:性善。性善是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石,其基本运行之理是从“天性善”下贯“人性善”,从“人性善”推及“群性善”,再从“群性善”复归“天性善”,从而贯通“天人合一”的整个过程。第一、二节分别阐述了性善之理的两个方面——人性善和群性善。钱穆认为人性之善是在群性之善中得以生成的,而群性之善是联结人道与天道的枢纽,通过完成群性之善,就可以实现人性之善与天性之善的和合会通。钱穆认为性善要在“群”中方能显现,看待“善”与“恶”也要采用人文的立场而非自然的立场。在发挥群性善的过程中,要遵循“择群善”、“动群情”和“尽群性”的原则,既要承认“善恶同根”,又要做到“择善去恶”。第三节详细说明了“性善”与“天人合一”的关系原理。一方面,“性善”是“天人合一”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性善”又在“天人合一”中得以最终完成,具体体现在“仁礼合一”、“性学合一”、“德性合一”、“人神合一”、“心天合一”及“天道与人道合一”等方面。第三章论述了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终极关怀:不朽。“不朽”既包括“天之不朽”,又包括“人之不朽”。钱穆“天人合一”思想基于对人的终极关怀,提供了一条从有限人生走向无限人生的不朽之道。第一节主要介绍了“神性不朽”、“德性不朽”以及“心性不朽”。“神性不朽”又分为天道的“鬼神不朽”和人道的“人神不朽”。第二节简要说明了“不朽”与“世袭”、“复活”的关系及其意义。一方面,世袭是生者对亡者的合理寄托。爵禄世袭与血统世袭作为一种普通意义上私己层面的家世不朽,对普罗大众也有一种不朽的安慰;而更高意义上的“三不朽”,则体现了仁人志士精神层面的公道不朽。另一方面,复活是一种神性、德性、与心性的复活,是生者对死者的精神共鸣。鬼神之道是人道的精神之源,鬼神之不朽是人心之复活的关键。招魂之礼使得鬼神之德活现于人心之间,因此并非迷信行为,而是充满教育意义的人文活动,它给人类提供了一个严肃而神圣的途径来与鬼神之德相接通。第三节主要说明了“不朽之道”与“天人合一”的关系原理。钱穆认为,修行“天人合一”是实现“人之不朽”的根本途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修行“德性合一”、“人神合一”和“死生合一”。因为“天人合一”是“以人合天”,所以“德性合一”是“尽性成德”、“人神合一”是“以人主神”、“死生合一”是“以生统死”。因此,只有通过对“德性合一”、“人神合一”、“死生合一”的信仰与实践,才能够摆脱虚无的历史观、文化观与人生观。第四章论述了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方法: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既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也是“天人合一”的价值形式。具体而言,在思维方法方面,钱穆的中庸之道含有一种“分二合一的变动之中”;在价值形式方面,钱穆的中庸之道含有一种“下学上达的主宰之中”。“分二合一的变动之中”,说明了“天人合一”的运动动力是对立的“两端”之间的张力;“下学上达的主宰之中”说明了“天人合一”的运动方向是“人”对“天”初始意义上的延续以及更高意义上的复归。因此,本章前两节主要说明“变动之中”与“主宰之中”的主要内涵,第三节展开说明“中庸之道”对于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与功能。总之,钱穆揭示了“天人合一”是人类及其文化发展的理想方案——天道与人道的相通之道。融入这样的大道,个人可以最大可能地完成天赋,大群能够最高程度地实现价值。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给予我们很多启示:第一,“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一种价值形式;第二,“天人合一”不仅强调天赋的重要性,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第三,“天人合一”虽然不偏“天”也不偏“人”,但在“合”的过程中是有方向的。最能体现“天人合一”这一运行机制的是钱穆的中庸之道。性善支撑起了“天人合一”的逻辑起点,不朽诠释了“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中庸之道从思维方式与价值形式两方面说明了“天人合一”的实践法门。这三大支柱都是在“天”“人”之间的张力中形成的,“分有”了“天人合一”的思维与价值,同时也与“天人合一”形成紧密的嵌套关系,彼此交织成一张思想之网。

谭锦旭,谭凯伦[9](2019)在《凤凰金梦(上、中、下集)》文中研究表明·谨以此片献给——为创建独立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流血牺牲、不断奋斗的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上集1.天空(梦境)一场暴风雨过后,蓝天、丽日重现。一对凤凰从天际飞来,愈来愈近。双双在空中盘旋、飞舞的凤凰。万众欢呼声中,展翅飞翔的凤凰迎着东方朝阳飞去,它们金光灿烂,光耀宇宙。

储福金[10](2018)在《念头》文中认为第一章生死龟走回这条谭家湾路,张晋中似乎嗅到了一种久违的气息,不是叶香,不是泥香,不是炊香,不是药香,不是新香水之香,也不是旧木瓦之香。眼前的马路宽了,与城市其他的道路没多少不同,路灯亮了,水泥路上一片明亮。张晋中感觉那点气息,和早年昏黄的灯光与路灯杆的阴影牵连着,触及那宛如梦间的记忆。其实人的记忆并不完全真实,张晋中某一刻的记忆与别人提及的往往不一样,有时差距还离谱。

二、走进“知天命”之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知天命”之年(论文提纲范文)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悬办”
第二章 失踪的“特费”
第三章 寻找“青痣瘢”
第四章 烈士遗物
第五章 醉春楼遇险
第六章 外国神父
第七章 黑衣人之谜
第八章 国药号老板
第九章 油锅捞秤砣
第十章 蹊跷的爆炸案
第十一章 三官镇惊变
第十二章 三友观夜谈
第十三章 曹家渡劫案
第十四章 镇长之死
第十五章 车行老板的隐秘
第十六章 狭路相逢
第十七章 “叛徒”的女儿

(2)理性与感通:《天主实义》里中西士间的思想交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的由来
    二、为何以《天主实义》作为分析文本?
    三、宗教哲学的观察视角
    四、文献综述:国内外对《天主实义》文本的研究及分析
        (一) 国内学者的研究及分析
        (1) 晚明时期儒、佛学者对《天主实义》的认同和批判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天主实义》的研究进路:比较、历史、分析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五、主旨论证的思路和篇章布局
第一章 《天主实义》中的三重语境
    第一节 西士所存在的双重语境
        一、西士的天主教思想背景
        二、西士对儒学的研究与应用
        三、西士恩典神学视角的缺失
    第二节 中士的时代性思想背景及其思想论域
        一、阳明后学的思想主流
        二、晚明中士的思想论域
        三、东林儒学与实学暗兴
        四、中士言辞背后的“感通”思维
第二章 《天主实义》中的本原论争
    第一节 “位格”性天主:西士对“太极/理”本原论的批判
        一、理性与“位格”性之天主
        二、理性对“太极/理”不能为本原的批评
    第二节 “生成”论之太极/理:中士对西士批判的回应
        一、“生成论”之太极
        二、中士的“敬”意识
        三、感通中的太极/理
        四、生存秩序中的太极/理
    第三节 西士式“本原”观对中士生存秩序完善性辨析
        一、西士式“本原”观中的超越性维度的挑战
        二、超越性维度对中士“生成”论修身的益处辨析
        三、超越性维度对补益儒家社会秩序的理论性意义
第三章 “独立灵魂”与“万物能否一体”的辩争
    第一节 独立灵魂论:西士的两世说与万物一体观
        一、自由意志与“两世”说
        二、独立灵魂和后世维度的展开
        三、独立灵魂观对万物一体论的批评
    第二节 中士对独立灵魂和万物一体观的驳正
        一、中士道德性的生死观传统
        二、现世维度中的修身与成德
        三、中士的“魂魄论”与万物一体观
    第三节 驳灵魂轮回:中西士间的思想交织
        一、西士对灵魂轮回论的理性批驳
        二、中士在人伦秩序观中驳灵魂轮回论
第四章 善之论争:为善是否有意?
    第一节 西士的“为善有意”观
        一、理性界定中的“善”、“意”概念
        二、善的缺失:西士论“恶”的问题
        三、天主:“正意”之源
        四、为善有意与善之困境
    第二节 中士对“为善无意”思想的辩护
        一、“为善无意”问题的由来
        二、中士以“性”解为善无意
        三、敬天诚性与为善无意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生存意识
        一、后世的抽象性与现实性问题
        二、“利”的现实性与完善性问题
        三、“有意”与“无意”间的张力:“小人—君子”的视角
第五章 伦理交锋:修身、治学、行孝
    第一节 忏悔与自省:天主拯拔与自我完善
        一、呈现伦理背后认识论问题的必要性
        二、忏悔与天主旨意
        三、自省与参赞化育
    第二节 内外有别:学之为己抑或为天主?
        一、什么是“真学问”?
        二、如何达到真正的学问?
    第三节 内外学问的功夫论
        一、理性与灵修
        二、“诚-性”与检慎
    第四节 不同起点上的行孝观
        一、有必要专门谈论孝道问题
        二、西士论孝:以天主之道为目标
        三、中士尽孝:以造就天命为中心
结语 理性与感通:呈现方式与生存秩序
    一、理性与感通的切磋:一种宗教哲学观察视角
    二、两种认识论、两种认识对象和两种实在性
    三、思想交锋中的感通与对话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明代文人饮茶生活研究
        2.明代茶文化专题研究
一、江南文人饮茶成风的原因
    (一)经济富庶提供文人饮茶的物质基础
    (二)仕途失意促使文人投向世俗生活
    (三)休闲思潮的兴盛与享乐文化的影响
二、江南文人日常生活中的茶
    (一)读书以茶益思
    (二)社交以茶为媒
    (三)文艺以茶增趣
    (四)旅游以茶助兴
三、江南文人推动茶艺的革新
    (一)茶文撰述
    (二)名茶评鉴
    (三)水品新论
    (四)茶具新变
    (五)泡茶技艺
    (六)品茶艺术
    (七)饮茶环境
        1.饮茶地点
        2.饮茶人境
        3.饮茶艺境
四、江南文人饮茶生活中的养生思想
    (一)饮茶养生思想的发展
    (二)江南文人在饮茶生活中追求养生之道
        1.饮食养生
        2.精神养生
        3.环境养生
五、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的文化意蕴
    (一)茶之特性契合江南文人的精神需求
        1.茶性平和冲淡符合文人淡泊仕途
        2.茶性苦寒醒脑促进文人反躬自省
        3.茶性纯真自然契合文人贵真精神
    (二)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的精神追求
        1.安贫乐道、乐知天命的生命意识
        2.安时处顺、闲适旷达的人生态度
        3.超尘拔俗、与世无争的隐逸情怀
        4.静心自虑、致静无求的禅悦心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白居易与苏轼西湖文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白居易、苏轼在杭州西湖的经历及西湖文学创作概况
    第一节 白居易、苏轼在杭州西湖的经历
    第二节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创作概况
第二章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的创作心态及题材比较
    第一节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创作心态比较
    第二节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题材内容比较
第三章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比较
    第一节 修辞手法
    第二节 抒情方式
    第三节 语言特色
    第四节 西湖意象
第四章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传播比较
    第一节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的文化内涵差异
    第二节 白居易、苏轼西湖文学作品的传播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1.1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理论空心化
        1.1.2 中国历史城市的可资借鉴
        1.1.3 华夏城市选址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念界定
        1.2.1 “华夏”——先秦时期总体时代特征
        1.2.2 研究对象
        1.2.3 时空跨度
    1.3 相关研究情况
        1.3.1 史学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1.3.2 环境适应性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1.3.3 类型学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1.3.4 研究综述
    1.4 研究问题、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核心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内容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先夏的城邑选址
    2.1 农业与前龙山时代的城邑
        2.1.1 栽培农业的出现
        2.1.2 农业经济形成与聚落城邑化
        2.1.3 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时代的聚落
    2.2 龙山时代长江流域城邑选址
        2.2.1 长江上游地区
        2.2.2 长江中游地区
        2.2.3 长江下游地区
    2.3 龙山时代河套地区城邑选址
        2.3.1 岱海地区
        2.3.2 大青山南麓
        2.3.3 陕东地区
    2.4 龙山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邑选址
        2.4.1 中原地区
        2.4.2 海岱地区
    2.5 不同区域的选址特点
        2.5.1 长江流域选址小结
        2.5.2 河套地区城址小结
        2.5.3 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址小结
    2.6 华夏城邑选址传统初现
        2.6.1 多元化特征
        2.6.2 一体化趋势
        2.6.3 礼制萌芽
        2.6.4 防洪思想
第三章 夏、商的城市选址
    3.1 夏的都邑选址
        3.1.1 夏的社会文化
        3.1.2 新砦城址
        3.1.3 二里头城址
        3.1.4 夏都邑选址特点
    3.2 商的城市选址
        3.2.1 商的政治经济
        3.2.2 偃师商城
        3.2.3 郑州商城
        3.2.4 安阳殷墟
        3.2.5 商都邑选址特点
        3.2.6 地方城邑选址
第四章 西周的城市选址
    4.1 西周的都邑政治制度
        4.1.1 宗教思想
        4.1.2 宗法制度
        4.1.3 分封制度
        4.1.4 都邑制度
    4.2 早周都城选址
        4.2.1 豳
        4.2.2 周原
    4.3 周都城选址
        4.3.1 丰镐
        4.3.2 洛邑成周
    4.4 诸侯国城市选址
        4.4.1 燕国都城琉璃河
        4.4.2 齐国陈庄西周城址
第五章 东周的城市选址
    5.1 东周的政治经济
        5.1.1 生产技术
        5.1.2 意识形态
        5.1.3 政治形态
        5.1.4 城邑建设
    5.2 东周城址的违制
        5.2.1 擅自建城
        5.2.2 扩大规模
        5.2.3 改变形态
    5.3 诸侯国国都选址
        5.3.1 楚都纪南
        5.3.2 鲁都曲阜
        5.3.3 齐都临淄
        5.3.4 赵都邯郸
        5.3.5 新郑郑韩故城
        5.3.6 燕下都
        5.3.7 灵岩古城
    5.4 地方城市选址
        5.4.1 晋国晋阳城
        5.4.2 秦国成都城
    5.5 秦咸阳选址
        5.5.1 宏观与微观选址
        5.5.2 基本格局
    5.6 小结
        5.6.1 从多源到一体
        5.6.2 从一体到多元
第六章 先秦城市选址的技术体系
    6.1 先秦的科学技术
        6.1.1 “数术”
        6.1.2 先秦的科学技术
    6.2 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
    6.3 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
        6.3.1 相土九州
        6.3.2 度地量民
    6.4 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
        6.4.1 “防水”与“得水”
        6.4.2 城址位置与形态
        6.4.3 城墙修筑技术
    6.5 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
        6.5.1 水土保持
        6.5.2 沟洫及水利建设
        6.5.3 流域治理与城市兴起
        6.5.4 典型的流域治理
    6.6 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
        6.6.1 天文观测
        6.6.2 授时而为
        6.6.3 应时建城
    6.7 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
        6.7.1 政治天文学
        6.7.2 分野说
        6.7.3 北极(帝星)与三垣
        6.7.4 北斗崇拜
        6.7.5 象天设邑
    6.8 小结:实用理性的技术体系特征
第七章 先秦城市选址的哲学思想
    7.1 华夏哲学思想的形成
        7.1.1 思想与权力的分离
        7.1.2 士与流派的形成
        7.1.3 反思、抽象和论证的出现
    7.2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7.2.1 辩证的阴阳论
        7.2.2 唯物的气论
        7.2.3 运动的五行说
    7.3 山水有情的审美观
        7.3.1 比德山水
        7.3.2 天地大美
    7.4 有为无为的人地观
        7.4.1 儒家的君子有为
        7.4.2 道家的圣人无为
        7.4.3 墨家的兼爱节用
        7.4.4 法家的人与天调
    7.5 小结:儒道互补的选址思想特征
        7.5.1 “美”“善”的互补
        7.5.2 “主动”中的“被动”
结语
    1.研究贡献
        1.1. 厘清了先秦城市选址的发展脉络
        1.2. 提炼了先秦城市选址形成的“实用理性”技术体系
        1.3. 提出先秦哲学思想在城市选址方面具有“儒道互补”特征
    2.华夏城市选址研究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2.1 注重城市安全
        2.2 遵循发展规律
        2.3 合理城市定位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1 研究不足
        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7)河南二程教育生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儒学复兴的时代背景
        2.教育生活史研究的兴起
        3.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
        4.个人兴趣与导师支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1.河南二程
        2.教育生活与教育生活史
    (四)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3.二程教育生活史研究的独特性
    (五)研究思路
        1.研究目标
        2.拟突破的难点
        3.论文拟创新之处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个人生活史
        3.教育叙事
一、二程生活的历史图景
    (一)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
        1.北宋的政治背景
        2.北宋的文化背景
    (二)“理学”发展轨迹
        1.周濂溪的成就及对二程的影响
        2.二程思想对理学发展的影响
    (三)二程兄弟生平梳理
        1.二程出生至元丰八年
        2.元丰八年后程颐的经历
二、程颢的教育生活图景
    (一)早年求学,学有所成
        1.天资神慧,立志寻道
        2.科考之时,心念教化
        3.一书传世,少年宗师
    (二)中年为官,为师为范
        1.主政一方,以身教民
        2.入职中枢,以诚劝君
    (三)晚年外放,讲学不辍
        1.洛阳传学,安适交游
        2.扶沟行道,安民兴学
        3.程颢辞世,谥号“明道”
三、程颐的教育生活图景
    (一)克己修身,学以求道
        1.少年志学,书生报国
        2.讲学交游,倡明道学
    (二)入职朝堂,为官为师
        1.为帝王师,苦心竭力
        2.为学人师,正己肃人
    (三)晚年坎坷,治学不辍
        1.贬谪涪陵,无忧无喜
        2.洛阳授书,终传《易经》
        3.临终之语,勉力教人
四、二程教育生活图景比较研究
    (一)政治图景变迁对二程整体生活发展的影响
        1.程颢的政治变迁图景
        2.程颐的政治变迁图景
        3.政治变迁对整体生活的影响
    (二)气质禀赋对二程生活境遇的影响
        1.气质禀赋对程颢的影响
        2.气质禀赋对程颐的影响
        3.气质禀赋对二程生活境遇的影响
    (三)思想发展对学术生活选择的影响
五、二程教育生活图景总结与思考
    (一)差异显着:二程教育生活图景总结
    (二)思想同源:二程教育生活图景思考
    (三)知行合一:儒家学者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的文化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一)研究现状
        (二)现状分析
    二、选题意义及其价值
    三、研究目的及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原理
    一、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学术旨归
    二、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两行之理
        (一)从“天人分二”到“天人合一”
        (二)“天”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三)“人”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四)从“以人合天”到“天人合一”
    三、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三类命题
    四、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层面
    小结
第二章 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逻辑起点:性善
    一、人性善
        (一)从可欲之善到可继之善
        (二)从天道之善到人道之善
    二、群性善
        (一)从群性可善到人道向善
        (二)从善恶同根到择善去恶
    三、性善与天人合一
        (一)天人合一始于性善
        (二)性善成于天人合一
    小结
第三章 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终极关怀:不朽
    一、天之不朽与人之不朽
        (一)神性不朽
        (二)德性不朽
        (三)心性不朽
    二、世袭、复活及其不朽
        (一)世袭与不朽
        (二)复活与不朽
    三、不朽之道与天人合一
        (一)尽性达德与德性合一
        (二)以人主神与人神合一
        (三)以生统死与死生合一
    小结
第四章 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方法:中庸之道
    一、分二合一的变动之中
    二、下学上达的主宰之中
        (一)成德之道
        (二)容众之道
        (三)中和之道
        (四)忠恕之道
    三、中庸之道与天人合一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附录 :钱穆“天人合一”命题具体论述简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后记

(9)凤凰金梦(上、中、下集)(论文提纲范文)

上集
    1.天空 (梦境)
    2.室内
    3.天空
    4.上海闸北一弄堂
    5.舞厅里
    6.舞池里
    7.旷野战场
    8.团指挥所前
    9.上海锦江饭店
    10.中央苏区国家银行造币厂
    11.十九路军宋振坤旅旅部
    12.江东募捐办
    13.井冈山中央造币厂
    14.刘耀华家
    15.战场上
    16.刘耀华别墅前
    17.上海凤凰银行门前
    18.上海凤凰银行门内
    19.福建省国民党部
    20.宋振坤凤凰老家
    21.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22.美中银行总经理肋理室
    23.上海锦江饭店包厢
    24.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25.战场上
    26.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27.战场上
    28.战地医院内
    29.上海金兴华家
    30.台儿庄战场
    31.上海银行企业界联谊会会场
    32.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33.上海街道上
    34.宋振坤师部
    35.重庆金兴华家
    36.宋振坤师部
    37.重庆凤凰银行
    38.宋振坤师部
    39.战场上
    40.上海街道上
    41.上海锦江饭店包厢
    42.重庆金兴华家
    43.延安陕甘宁边区银行
    44.南京凤凰银行
    45.宋振坤军部
    46.南京胜利分行
    47.宋振坤军部
    48.胜利分行办公室
    49.南京国民党部大楼
    50.南京金兴华家
    51.南京国民党部办公室
    52.宋振坤军部
    53.南京凤凰银行胜利分行总经理办公室
    54.宋振坤军部
    55.南京凤凰银行胜利分行总经理办公室
    56.宋振坤军部
    57.南京凤凰银行
    58.南京雨花台附近
    59.宋振坤军部
    60.南京凤凰银行
    61.南京国民党党部
    62.上海金兴华家
    63.宋振坤军部
    64.上海凤凰银行总经理室
中集
    65.上海金兴华家
    66.上海凤凰银行
    67.上海凤凰银行总部
    68.锦江饭店包厢内
    69.上海金兴华家
    70.宋振坤军部
    71.上海金兴华家
    72.宋振坤军部
    73.上海凤凰银行
    74.上海锦江饭店包厢
    75.宋振坤军部
    76.上海金兴华家
    77.上海金兴华家
    78.上海凤凰银行
    79.宋振坤军部
    80.上海外滩
    81.上海凤凰银行
    82.上海凤凰银行
    83.长沙宋振坤家
    84.上海外滩
    85.火车上
    86.长沙宋振坤家
    87.北京中行董事室
    88.北京长安街
    89.长沙宋振坤家
    90.北京金兴华家
    91.抗美援朝前线
    92.北京中山公园
    93.朝鲜前线文工团院内
    94.北京长安街
    95.朝鲜前线文艺演出现场
    96.湖南军区医院病房
    97.北京红墙外
    98.长沙宋振坤家
    99.央行副行长办公室
    100.长沙宋振坤家
    101.北京金兴华家
    102.长沙宋振坤家
    103.北京金兴华家
    104.长沙宋振坤家
    105.北京中山公园
    106.长沙宋振坤家
    107.北京金兴华家
    108.长沙宋振坤家
    109.北京长安街
    110.长沙宋振坤家
    111.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112.凤凰宋振坤家
    113.凤凰宋振坤家
    114.北京中山公园
    115.凤凰宋振坤家
    116.北京央行
    117.凤凰宋振坤家
    118.北京中山公园
    119.凤凰宋振坤家
    120.北京长安街
    121.凤凰宋振坤家
    122.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123.凤凰宋振坤家
    124.北京中山公园
    125.北京长安街
    126.北京金兴华家
    127.台北金灿银行大门前
    128.台北金灿银行
    129.北京中山公园
    130.北京金兴华家
    131.北京长安街
    132.北京金兴华家门前
    133.北京金兴华家
    134.凤凰宋振坤家
下集
    135.北京金兴华家
    136.凤凰宋振坤家
    137.北京中山公园
    138.凤凰宋振坤家
    139.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140.凤凰宋振坤家
    141.北京长安街
    142.凤凰宋振坤家
    143.纽约刘耀华家
    144.北京金兴华家
    145.凤凰宋振坤家
    146.北京中山公园
    147.凤凰宋振坤家
    148.北京中山公园
    149.台北金灿银行
    150.北京长安街
    151.凤凰机砖窑前
    152.北京红墙外
    153.修建中的凤凰山公路
    154.北京中山公园
    155.凤凰台上
    156.北京中山公园
    157.凤凰宋振坤家
    158.北京长安街
    159.凤凰台上
    160.北京中山公园
    161.凤凰集团公司门前
    162.北京长安街
    163.凤凰抗日游击队营地
    164.北京中山公园
    165.凤凰神殿内
    166.北京长安街
    167.凤凰梅花林
    168.北京金兴华家门口
    169.凤凰敬老院
    170.北京金兴华家
    171.凤凰集团会客厅
    172.北京中山公园
    173.台北金灿银行
    174.北京长安街
    175.凤凰宋振坤家
    176.北京长安街
    177.凤凰樱花林
    178.北京红墙外
    179.凤凰山巅
    180.北京中山公园
    181.凤凰索道最高处
    182.北京金兴华家
    183.北京中山公园
    184.凤凰栗子林
    185.北京人民大会堂前
    186.凤凰瀑布玻璃桥上
    187.北京长安街
    188.凤凰宋振坤家
    189.北京中山公园
    190.凤凰台上
    191.北京长安街
    192.凤凰宋振坤家
    193.北京红墙外
    194.凤凰宋振坤家
    195.北京金兴华夫妇卧室
    196.凤凰台上
    197.北京中山公园
    198.台北金灿银行
    199.北京天安门前

四、走进“知天命”之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J]. 东方明,魏迟婴. 啄木鸟, 2021(07)
  • [2]理性与感通:《天主实义》里中西士间的思想交锋[D]. 林孝斌. 山东大学, 2021(11)
  • [3]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研究[D]. 薛繁洪. 青岛大学, 2020(02)
  • [4]白居易与苏轼西湖文学比较研究[D]. 李玉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D]. 唐由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6]《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7]河南二程教育生活史研究[D]. 贾宏宇.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钱穆“天人合一”思想研究[D]. 倪交. 中国政法大学, 2019(02)
  • [9]凤凰金梦(上、中、下集)[J]. 谭锦旭,谭凯伦. 电影文学, 2019(05)
  • [10]念头[J]. 储福金. 作家, 2018(07)

标签:;  ;  ;  ;  ;  

进入“知命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