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23基因和雌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nm23基因和雌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一、子宫内膜癌中nm23基因及雌激素受体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洪小惠[1](2021)在《子宫内膜癌中ER、PR、P53、Ki-67及Viment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ER、PR、p53、Ki-67及Vimentin在三种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五种标志蛋白的表达在E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20年5月期间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并初次进行全面分期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EC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各50例的同期术后病理诊断为非典型增生性子宫内膜(Atypical proliferative endometrium,APE)标本和正常子宫内膜(Normal endometrium,NE)标本。测定各组织之间ER、PR、p53、Ki-67及Vimentin的表达水平,运用SPSS 25.0分析各标志蛋白与E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1.ER和PR在NE、APE及EC组织中阳性表达水平逐渐下降,三者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EC中不同发病年龄、病理分型、FIGO分期以及组织学分级中,ER及PR表达均有显着差异(P<0.05);在有脉管、深肌层侵犯以及有淋巴结转移的EC中,ER及PR表达率下降,差异均显着(P<0.05)。2.p53在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APE组织及NE组织,三者比较差异显着((P<0.05);EC中不同发病年龄、病理分型、FIGO分期以及组织学分级中,p53表达均有显着差异(P<0.05);在有脉管、深肌层侵犯以及有淋巴结转移的EC中,p53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显着(P<0.05);但p53表达水平与发病年龄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3.EC组织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APE组织及NE组织,三者间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显着(P<0.05);EC中不同发病年龄、病理分型以及组织学分级中,Ki-67表达均有显着差异(P<0.05);在有脉管、深肌层侵犯以及有淋巴结转移的EC中,Ki-67表达率也明显升高,差异均显着(P<0.05);而FIGO分期越晚的EC中,Ki-67的表达水平也越高,但差异无明显相关(P>0.05)。4.EC组织中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高于APE组织及NE组织,三者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EC中不同发病年龄、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深肌层侵犯中,Vimentin表达均有显着差异(P<0.05);在EC中FIGO分期较晚、有脉管侵犯及有淋巴结转移者,Vimentin表达率增高,但表达水平差异并不明显(P>0.05)。5.EC组织中ER与PR的阳性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01);ER、PR的阳性表达水平与p53、Ki-67、Vimentin的阳性表达水平间均呈现明显负相关(P<0.05);EC中p53的阳性表达分别与Ki-67及Vimentin阳性表达间呈正相关(P<0.05);而Ki-67与Vimentin之间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ER、PR在EC患者中呈现表达水平下降;而p53、Ki-67及Vimentin在EC患者中高表达,表明这五种肿瘤标志物与EC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有关。2.ER、PR、p53、Ki-67及Vimentin表达均与EC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且五种标志蛋白之间表达水平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这五种标志物可简便、快捷反映EC的进展及恶性程度,可为临床指导E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童瑶[2](2021)在《ERRγ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及与肌层侵犯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的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rcinoma,EEC)患者的临床特点,检测代谢相关基因雌激素相关受体γ(Estrogen-related receptorγ,ERRγ)在合并MetS的EE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ERRγ与EEC临床特点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1.2012年6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治疗的473例EEC患者被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合并MetS的89例EEC患者(观察组)和无合并MetS的384例EEC患者(对照组)的各项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两组血液红细胞参数指标的差异;以四分位法分组,统计分析血液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与MetS相关组分的关系。分析合并MetS组与无合并MetS组的预后特征差异。2.收集同期于我院住院治疗的EEC患者癌组织标本79例,免疫组化分析组织中ERRγ表达情况。分析ERRγ与血液RBC、MetS及其组分的关系,分析ERRγ与EEC肌层侵犯的风险相关性。结果:1.合并MetS组血液RBC和Hb水平均显着高于无合并MetS组(P=0.008;P=0.024)。随着合并MetS组分数量的增加,血液RBC和Hb水平逐渐升高。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子宫内膜深肌层侵犯风险增加(OR=2.857,95%CI=1.738-4.698,P<0.001),两组在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淋巴管侵犯以及组织学分级上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组中,较低的RBC水平是EEC深肌层侵犯的危险因素(P<0.05)。3.EEC癌组织中ERRγ蛋白均呈阳性表达,其中,与无合并MetS的EEC癌组织相比,合并MetS患者的癌组织中ERRγ表达较高。在低RBC患者组中,癌组织中ERRγ蛋白表达高于正常RBC组。ERRγ表达增高与深肌层侵犯相关,在深肌层侵犯的组织中ERRγ表达较浅肌层侵犯组高,高表达的ERRγ是EEC肌层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液RBC水平增高是合并MetS的EEC患者特征性表现之一,低RBC可以作为合并MetS的EEC肌层侵犯的早期指标。2.合并MetS的EEC患者癌组织中ERRγ蛋白表达增加,高表达的ERRγ与低RBC相关,是EEC肌层侵犯的危险因素。靶向抑制ERRγ有望为EEC侵袭和转移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王一子[3](2021)在《鞣花酸通过PI3K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世界范围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美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由2013年的49,560人上升至2018年的63,230人。手术是治疗早期内膜癌的主要手段,并且预后较好。但是对于处于晚期,复发或是存在转移病变的患者,治疗手段则有限,而且生存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亦没有提高。同时,最新研究已经认识到由于患者不同的患病风险因素,不同的生理病理学,不同的组织病理学和基因组特性,针对其中不同的分子信号通路进行靶向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这些药物抑制重要信号通路上的重要位点,从而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因此,发现新的靶向药物或是联合传统的化疗药物是今后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的一个重要方向。鞣花酸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是没食子酸的二聚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各类坚果,草莓,蓝莓,石榴中,且含量极高。目前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鞣花酸表现出对化学物质诱导癌变及其他多种恶性肿瘤有较强调节作用,例如肺癌,膀胱癌,肝癌和卵巢癌。但鞣花酸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鞣花酸作用的信号通路,研究发现鞣花酸通过调节PI3K信号通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功能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鞣花酸抗子宫内膜癌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为研究鞣花酸的作用靶点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材料与方法:1、Drugbank,STRING数据库分析相关基因及构建互做网络将鞣花酸(Ellagic Acid)输入到Drugbank数据库中(www.drugbank.ca/),查询其可能作用的靶蛋白或基因。将上述靶蛋白或基因输入到STRING数据库(https://string-db.org)中,选择“人类”种属,并将预测精度设定为0.9,以其提高预测准确性。将靶蛋白或基因以及预测的相互作用的上下游基因全部导出,进行下一步数据分析。2、Web Gestalt,c Bio Portal数据库进一步分析Hub基因将筛选出来的相互作用的基因全部输入到Web Gestalt数据库(http://www.webgestalt.org/),通过与KEEG pathway数据比对,查找上述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选取与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并将相关基因取交集,最后筛选出Hub基因。在c Bio Portal数据库中,输入已筛选的Hub基因,查阅其突变比率。3、细胞获取及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系KLE和AN3CA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资源中心。两种细胞培养于37℃,5%CO2及饱和湿度的培养箱。4、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半抑制浓度的确定将子宫内膜癌细胞系KLE和AN3CA置入含有不同浓度梯度的鞣花酸培养液中48小时,酶标仪检查450nm波长的值。采用Graph Pad Prism 5.0描绘IC50曲线,同时根据曲线求得IC50对应的浓度值。5、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用于细胞增殖实验的测量,将KLE和AN3CA分别在96孔培养皿里培养,待细胞稳定生长后,逐孔加入0μM和20μM浓度的鞣花酸,按照0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再加入相应试剂,酶标仪测定450nm波长处的光度值。根据结果并利用前述软件描述增殖曲线,每组至少进行3次重复实验。6、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检测实验细胞周期试剂盒进行细胞周期的鉴定(南京凯基生物)。消化对照组和实验组的KLE和AN3CA细胞,收集细胞悬液,70%的预冷乙醇固定细胞,接着使用相应试剂进行染色,4℃避光反应,最后流式细胞仪测量相关数据。Annexin V-APC细胞凋亡试剂盒(南京凯基生物)用于测量对照组和实验组的KLE和AN3CA细胞的凋亡情况。消化对照组和实验组的KLE和AN3CA细胞,收集细胞悬液,Binding Buffer溶液固定细胞,接着混合Annexin V-APC及PI染料染色,最后流式细胞仪测量相关数据。7、迁移和侵袭实验根据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IC50值,设定0μM和20μM两种不同浓度鞣花酸作用于KLE和AN3CA,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Transwell装置中铺上Matrigel胶,用于测定内膜癌细胞的侵袭情况。两种实验至少进行3次重复。8、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定量PCR对照组与实验组的KLE和AN3CA子宫内膜癌细胞,用TRIzol试剂充分混匀,裂解出全部细胞中的RNA。接着测定RNA浓度和纯度,A260/280值维持在1.9-2.0之间,则提示RNA纯度较高。Takara反转录试剂盒对提取的RNA进行反转录,Light Cycler?480 II Real-time PCR实时定量PCR仪进行反转录反应。采用2-ΔΔCT法分析数据结果。9、Western blotting检查蛋白表达蛋白提取试剂盒(凯基生物)提取鞣花酸作用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全部蛋白。利用BCA蛋白浓度测定法测定蛋白浓度,将所测样品配平,然后进行跑胶电泳。检测PI3K,p-PI3K和MMP9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情况。10、裸鼠体内转移成瘤实验将5周龄的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成4组,其中两组为对照组,另外两组为KLE和AN3CA子宫内膜癌细胞构建的裸鼠体内肺转移模型。利用鼠尾静脉注射2×106子宫内膜癌细胞,在注射后2周,对实验组小鼠,按照体重经腹腔予以注射鞣花酸溶液,频率为1次/天,6天/周,持续注射3周。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注射。到达预定治疗时间,行PET-CT检测,测定小鼠肺部转移瘤SUV摄取值。解剖裸鼠肺部,做石蜡病理切片及HE染色,显微镜测定转移灶数量。结果:1、鞣花酸可能对PI3K信号通路起调节作用通过Drugbank,STRING数据库分析构建鞣花酸作用网络,通过Web Gestalt,c Bio Portal数据库进一步分析Hub基因可能为EGFR,AKT1,PIK3CA,PIK3CB,PIK3CD,PIK3CG,PIK3R1,PRKCA和MAP2K1。其中,PIK3CA和PIK3R1两个基因突变频率较高,分别为41%和24%,同时它们负责编码PI3K的活性亚基。因此,鞣花酸可能对PI3K信号通路起调节作用。2、鞣花酸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周期及促进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实验显示鞣花酸可以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同时,鞣花酸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凋亡。根据实验结果,鞣花酸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和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细胞增殖。3、鞣花酸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迁移和侵袭实验表明,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明确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检测其分子机制,鞣花酸可以抑制PIK3CA和PIK3R1两个基因在m RNA的表达水平。在蛋白水平,鞣花酸可以抑制p-PI3K的表达量,进而抑制MMP9的表达量。4、体内实验检测鞣花酸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转移能力小鼠体内实验结果提示,用鞣花酸治疗后,小鼠肺部的转移瘤的SUV值摄取明显减少。裸鼠肺部被转移病灶行HE染色,结果提示应用鞣花酸治疗的裸鼠肺部转移灶数量明显减少。这些结果提示鞣花酸在体内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肺转移能力。结论:1、鞣花酸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周期,促进凋亡,抑制迁移侵袭能力。2、鞣花酸可能通过调节PI3K信号通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功能。3、鞣花酸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在裸鼠体内形成转移瘤。

曾凯[4](2020)在《ASH2L上调ERα介导基因转录并促进子宫内膜癌发展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ASH2L是MLL1组蛋白H3K4甲基转移酶复合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MLL1的活性,促进组蛋白H3K4三甲基化。ASH2L参与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参与细胞有丝分裂,DNA损伤应答,参与造血功能和巨噬细胞分化等。近年来不断有文献报道,ASH2L在多种肿瘤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在肾癌中低表达ASH2L的患者预后显着好于高表达患者,在结直肠癌中,ASH2L能够稳定P53介导的细胞凋亡,发挥抑癌作用;而在乳腺癌和卵巢癌中高表达,作为辅激活因子,促进GATA3介导的基因转录,发挥促癌作用。然而ASH2L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尚未见报道,需要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癌是发达国家高发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发病机制分为两类:雌激素依赖的I型和雌激素非依赖的II型。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约占总数的80%,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伴随着高雌激素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等危险因素,雌激素受体表达阳性。发病机制与持续的受雌激素刺激并无孕激素抵抗相关。在子宫内起主导作用的雌激素受体是ERα(Estrogen Receptorα),其通过与雌激素(17β-estradiol,E2)结合,进入细胞核中,与多种辅调因子相互作用,介导靶基因的转录,发挥促进细胞增殖等作用。I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发展与E2-ERα介导的基因转录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针对子宫内膜癌的内分泌治疗,主要以应用孕激素为主,对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原发I型子宫内膜癌有效,但其复发率高达50%。在ERα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有效的他莫昔芬在子宫内膜中却发挥雌激素样作用,明显增加绝经后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比较乳腺癌细胞(T47D)和子宫内膜癌细胞(ECC-1)中ERα与DNA的结合位点,只有很少一部分相同,表明在两个肿瘤中ERα介导的基因转录有很大区别,这可能是因为调控ERα介导基因转录的辅调因子不同所致。因此深入研究在子宫内膜癌中调控ERα介导基因转录的辅调因子的作用机制对更全面的了解子宫内膜癌的发展及为开发出新的靶向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旨在(1)明确ASH2L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2)明确ASH2L是否与ERα相互作用并参与其介导的基因转录(3)探讨ASH2L调控ERα介导基因转录的作用机制,(4)明确ASH2L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方法:1、本研究首先通过TCGA临床数据分析ASH2L基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临床标本中ASH2L的蛋白表达趋势,明确ASH2L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2、利用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和GST pulldown实验明确ASH2L与ERα是否相互结合;然后利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技术明确ASH2L和ERα是否能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共定位于细胞核中;设计并制作ASH2L的截短表达质粒,再次利用Co-IP实验和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技术,探讨ASH2L与ERα结合所必要的结构域及其蛋白结构中入核信号的位置;3、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别验证ASH2L全长及不同截短对完整ERα介导的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利用siRNA干扰技术研究缺失ASH2L对ERα介导的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然后通过Real-time PCR实验验证子宫内膜癌中ERα下游靶基因是否受ASH2L所调控。利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mRNA受ASH2L调控的ERα下游靶基因在蛋白水平是否同样受ASH2L的调控;4、尝试深入探讨ASH2L调控ERα介导基因转录的机制。通过Co-IP实验验证ASH2L所在的MLL1复合物成员与ERα是否具有相互结合的能力。利用Co-IP实验探讨ASH2L是否调控复合物中其他成员与ERα的结合。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ASH2L的缺失对MLL1和WDR5调控ERα介导基因转录的作用;5、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IP)验证靶基因启动子区ERα或MLL1的招募是否受ASH2L调控;6、利用生物学功能实验MTS及细胞克隆实验,验证ASH2L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的增殖作用。通过transwell实验证实ASH2L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迁移的影响;7、利用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成瘤实验,验证缺失ASH2L对小鼠皮下成瘤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实验验证ASH2L的表达与子宫内膜肿瘤生长的关系;8、除此之外,结合Western blotting,Real-time PCR和ChIP实验探讨ASH2L是否受E2-ERα所调控。结果:1、临床数据分析结果表示,低表达ASH2L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往往会好于高表达的患者。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在人子宫内膜肿瘤组织中ASH2L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化的结果同样印证这一点,并且通过Hscore评分分析,ASH2L的蛋白表达随着病理分级的上升而增加,这提示ASH2L的表达与癌症的恶性程度有关;2、Co-IP实验结果显示:在Ishikawa和HEC-1A细胞中,在雌激素刺激下,ASH2L均能够与ERα相互结合;GST pulldown实验表明ASH2L能够直接与ERα的AF2区结合。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实验表明在Ishikawa细胞中,内源性的ASH2L与ERα在雌激素的刺激下共定位于细胞核中,在COS7细胞中外转的ASH2L全长及截短蛋白中,只有当同时缺失PHD和WH结构域后,ASH2L不能完全进入到细胞核中;3、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实验证实,在Ishikawa细胞中,ERα介导基因转录的作用受完整的ASH2L调控,缺失任意结构,ASH2L的作用降低;Ishikawa细胞中ASH2L蛋白水平下降,ERα转录活性也随之降低。Real-time RCR实验检测了一些子宫内膜癌中的ERα下游靶基因,结果显示在Ishikawa和HEC-1A细胞中,在敲低ASH2L后,E2上调PAX2等靶基因mRNA的作用减弱。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在Ishikawa细胞中,ERα靶基因PAX2和cyclin D1在雌激素刺激下,蛋白水平升高,敲低ASH2L后,雌激素上调作用受到抑制。在HEC-1A细胞中得到了相似的结果;梯度过表达ASH2L的蛋白后,PAX2的蛋白表达也随之升高;4、Co-IP实验结果显示,在Ishikawa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α能够与ASH2L,MLL1和WDR5相互作用,敲低ASH2L,导致ERα与MLL1的结合能力下降,与WDR5的作用无明显变化。缺失SPRY结构,导致ASH2L与MLL1和WDR5的相互作用消失,而不影响与ERα的结合。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实验证实,在Ishikawa细胞中,MLL1和WDR5上调ERα介导的基因转录作用在敲低ASH2L后受到抑制;5、ChIP实验验证了受ASH2L调控的ERα靶基因PAX2的启动子区有ERα,ASH2L和MLL1的招募,并且敲低ASH2L会减少ERα或MLL1的招募,该区域组蛋白H3K4me3水平降低,H3K27me3随之增加。ChIP seq的结果显示,在E2刺激下,ERα在PAX2的基因上的结合峰与组蛋白H3K4me3相一致,与H3K27me3相反;6、MTS实验证实敲低ASH2L抑制了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和HEC-1A)的增殖。克隆形成实验证实,与对照组相比,敲低ASH2L抑制了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和HEC-1A)克隆点的形成。Tanswell实验表明在E2作用下,缺失ASH2L导致Ishikawa细胞的迁移率降低,而过表达ASH2L促进Ishikawa细胞的迁移;7、免疫缺陷小鼠荷瘤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敲低ASH2L的Ishikawa细胞在雌性NOD/SCID小鼠皮下形成的肿瘤较对照组小,并且肿瘤的生长速度更慢。Western blotting,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实验均证实,敲低ASH2L组肿瘤中,ASH2L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已降低。成瘤组织中,稳定敲低ASH2L后,PAX2的蛋白水平也随之减少;8、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实在Ishikawa细胞中,在雌激素刺激下,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ASH2L蛋白量随之增加。敲低ERα,ASH2L蛋白水平下降。Real-time PCR实验同样证实,敲低ERα后,Ishikawa细胞中的ASH2L mRNA水平降低。ChIP实验证实,ASH2L基因的转录激活区存在ERα的招募,并且在雌激素刺激下,ERα的招募增加。结论:1.ASH2L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与患者的生存率成负相关;2.ASH2L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与ERα相互作用,上调ERα介导的基因转录;3.ASH2L能够招募至ERα靶基因启动子区的E2反应原件(ERE)上,促进ERα或MLL1到ERE的招募,并增加了ERE区的组蛋白H3K4me3水平;4.ASH2L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5.ASH2L基因受E2-ERα通路调控。

颜慧[5](2020)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同激素受体的miRN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同激素受体表型的差异miRNA表达谱,寻找各型受体子宫内膜样腺癌特异性靶基因(miRNA-mRNA),探讨差异表达miRNA在不同激素受体表型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之间可能的调控机制,为将来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和指导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19年12月本院子宫内膜样腺癌手术后标本:ER(+)PR(+)组3例、ER(-)PR(-)组2例、ER(+)PR(-)组2例,以及正常子宫内膜组3例,用美国Agilent 21.0版miRNA芯片进行杂交实验,数据行t检验,删选比值≥2,且p值<0.05的差异表达miRNA,进一步筛选不同激素受体表型特异性差异表达miRNA,对特异性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分析,GO数据库及KEGG数据库对靶基因行基因本体论和信号富集通路分析。结果:1.三种不同激素受体表型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别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获得差异miRNA分别为:ER(+)PR(+)55个、其中上调26个、下调29个;ER(-)PR(-)31个、上调6个、下调25个;ER(+)PR(-)63个、上调17个、下调46个。三种不同激素受体表型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特异性差异表达的miRNA有:ER(+)PR(+)35个、上调22个、下调13个;ER(-)PR(-)16个、上调4个、下调12个;ER(+)PR(-)45个、上调11个、下调34个。2.ER(+)PR(+)型别显着信号通路包括:MAPK、磷脂酶D、癌症相关通路、PI3K-Akt、EGFR等;ER(-)PR(-)型别显着信号通路有:Apelin信号通路、急性髓系白血病、胰岛素、FOXO、癌症相关通路等;ER(+)PR(-)型别显着信号通路:Wnt、调节多功能干细胞的信号通路、MAPK、胃癌、乳腺癌、癌症相关通路等。结论:1.不同激素受体型别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各有不同的特异性差异表达miRNA,其中各型受体子宫内膜样腺癌可能的关键miRNA,ER(+)PR(+):上调的miR-449a、miR-449b-5p、miR-182-5p、miR-96-5p、miR-200a-3p、miR-429、miR-141-5p;ER(-)PR(-)上调的miR-20b-5p,下调的miR-124-3p;ER(+)PR(-):上调的miR-5691、下调的miR-497-5p、miR-145-3p;这些关键miRNA的差异表达最可能导致不同激素受体表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不同生物学行为。2.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初步分析出不同激素受体表型子宫内膜样腺癌有不同的代谢通路,其中共有的Pathways in cancer(癌症相关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各自特异性的信号通路可能与不同激素受体型别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不同生物学行为有关。

朱婷婷[6](2020)在《叶酸及叶酸受体α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FRα是由FOLR1基因编码,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FRα对叶酸具有高亲和力,并通过胞吞作用介导细胞外叶酸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叶酸介导的一碳代谢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因此,叶酸可能通过FRα进入子宫内膜癌细胞内影响子宫内膜癌的进展。本研究目的在于检测FOLR1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表达,并探索了叶酸与FRα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通路。方法1.通过qPCR及western-blotting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及JEC中FOLR1、PR及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的表达,探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受体表达特征。2.通过CCK-8、细胞凋亡实验、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及细胞周期实验观察叶酸作用下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和细胞周期的变化,探讨叶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影响。3.通过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叶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作用的通路及靶点。结果1.Ishikawa细胞的ERα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PR mRNA表达量高于JEC细胞,而PR蛋白表达量和ERβ、FOLR1mRNA及蛋白表达量与JEC细胞无明显差异。2.叶酸处理后Ishikawa细胞活性下降且随浓度升高细胞活性越弱。在Ishikawa细胞中,叶酸处理组(250uM,500uM)细胞凋亡率下降,在500uM叶酸处理后细胞活性下降。然而,在JEC细胞中,叶酸处理后(250uM,500uM)子宫内膜癌细胞周期(S+G2)期明显上升,250uM叶酸处理后细胞凋亡率降低。叶酸处理组(250uM,500uM)两种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均无明显差异。3.通过转录组测序在叶酸作用下的Ishikawa细胞中找到136个差异基因,在JEC细胞中找到31个差异基因。构建了差异基因热图及火山图。通过PPI蛋白网络图在差异基因中找到两个核心基因EIF3CL和RPS17,并通过GO富集和KEGG pathway富集发现RNA transport通路可能是叶酸对子宫内膜癌作用的共同通路。结论1.FOLR1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表达,并且FOLR1m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在Ishikawa及JEC中无明显差异。2.叶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并与时间和叶酸浓度相关。叶酸处理不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凋亡率及提高细胞周期的(S+G2)期促进子宫内膜癌生长。3.叶酸对子宫内膜癌作用可能与核心基因EIF3CL和RPS17基因及RNA转运通路相关,核心基因RPS17及EIF3CL是否是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靶点及RNA转运途径是否为子宫内膜癌进展的一条通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琚莹[7](2020)在《MicroRNA-182和Ki-67在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世界上第二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据siegel等人报道,2018年美国约有EC新增病例63230例,11350人死于该病[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EC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Ki-67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细胞增殖标志物,其表达反应了恶性细胞的比例,与肿瘤的进展、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证实,microRNA182(miR-182)在EC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升高[2],提示miR-182在E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尚未有报道指出miR-182在Ⅰ型和Ⅱ型EC中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因此,人们开启探索microRNA与不同分型EC发生发展的机制关系的历程,从而提高EC的生存率。目的:1.分析miR-182在健康对照组和Ⅰ型及Ⅱ型EC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情况。2.探讨Ki-67、miR-182在Ⅰ型和Ⅱ型E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保存的EC组织标本68例(Ⅰ型53例,Ⅱ型15例)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7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EC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Ki-67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正常子宫内膜、Ⅰ型和Ⅱ型EC组织中miR-182相对表达量,并分析Ki-67、miR-182表达与E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1Ⅰ、Ⅱ型EC组织中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33%(50/53)、13.33%(2/15),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23%(51/53)、13.33%(2/15),Ⅱ型EC组织中的ER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Ⅰ型EC组织(χ2=42.637,P=0.00);Ⅱ型EC组织中的PR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Ⅰ型EC组织(χ2=46.725,P=0.00)。1.2Ⅰ、Ⅱ型EC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02%(44/53)、93.33%(14/15)、20.00%(14/70),Ⅰ、Ⅱ型EC组织中Ki-67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χ2=58.933,P=0.00),Ⅱ型EC组织中Ki-67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Ⅰ型EC组织(χ2=14.765,P=0.020)。EC组织中Ki-67表达与EC细胞组织学分级、组织病理学分期、ER、PR表达有关(P<0.05),与患者是否绝经无关(P>0.05)。1.3Ⅰ型和Ⅱ型EC组织中miR-182相对表达量3.01±0.39、3.32±0.20;Ⅰ型和Ⅱ型EC组织中miR-182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Ⅱ型EC组织中miR-182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Ⅰ型EC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69,P<0.05);miR-182表达与EC的临床分期及ER、PR阳性表达有关(P<0.05),而与患者是否绝经、EC组织学分级及Ki-67表达无关(P>0.05)。结论:EC组织中miR-182、Ki-67表达上调,Ⅱ型EC组织中miR-182、Ki-67表达高于Ⅰ型EC,miR-182、Ki-67表达升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邵文静[8](2019)在《LncRNA DLEU1调控子宫内膜癌发展进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绝经期及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位居第二位,在发达国家女性恶性肿瘤中占据第四位[1],近年来EC新发病例人数及死亡人数成倍增加[2-4],威胁着全世界妇女的健康。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激素类食品药品的无意识暴露,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了老年妇女的健康寿命及育龄期妇女的生殖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重大的影响[5]。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变异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多种基因和转录因子的差异性表达、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异常以及细胞微环境稳态失衡等一系列因素,不同的病理改变和分子特征决定了EC患者的风险水平和预后情况。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nding RNA,LncRNAs)是一类不能编码蛋白质、转录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可通过参与表观遗传、转录及转录后途径调控靶基因的表达[6,7],与多种肿瘤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过程有关。一些异常表达的LncRNAs在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原癌基因的作用[8-10],促进肿瘤的病程进展。DLEU1是一种定位于人染色体13q14.2-q14.3区域、高度保守的LncRNA,又称为淋巴细胞白血病缺失基因1(deleted in lymphocytic leukemia 1),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如骨肉瘤[11]、胶质瘤[12]、肝细胞癌[13]及膀胱癌[14]等)呈高水平表达;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如宫颈癌[15]、子宫内膜癌[16]及卵巢癌[17]中,DLEU1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卵巢上皮来源恶性肿瘤中[17],DLEU1可能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海绵吸附miRNA、消除miRNA表达及作用进而对靶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EMT过程、迁移及侵袭能力起促进作用,在肿瘤中可能存在着DLEU1-miRNA-mRNA调控轴作用机制。众多研究结果显示,miR-490能够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表达发挥其抑癌基因的功能,从而影响如胶质瘤[18]、前列腺癌[19]、肝细胞癌[20]、卵巢癌[21]及乳腺癌[22]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SP1是一种核转录因子,是一种序列特异性的DNA结合蛋白,SP1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通过调控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和生长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参与了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新生血管、迁移及侵袭等过程[23-26],在小细胞肺癌[23]、宫颈癌[24]、子宫内膜癌[25]及乳腺癌[26]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卵巢癌[170]、子宫内膜癌[225]、宫颈癌[172]、乳腺癌[173]及肝细胞癌[171]等多种实体肿瘤中SP1本身的表达水平也受到包括miRNA在内的多种上游转录因子及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在不同的肿瘤中,不同的miRNA作为上游因子靶向调控SP1,通过影响SP1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病情进展。有研究报道显示DLEU1在EC中呈高水平表达[16],但DLEU1在EC中的准确表达模式、生物学功能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在EC中DLEU1通过消除miR-490的表达及作用进而调控靶基因SP1的转录,旨在解明子宫内膜癌中可能存在DLEU1-miR-490-SP1调控轴作用机制。目的:本研究为解明调控子宫内膜癌发展进程的分子机理,通过研究DLEU1在子宫内膜癌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改变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LEU1表达水平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miR-490在DLEU1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DLEU1通过DLEU1-miR-490-SP1调控轴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极早从分子水平遏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进程提供研究依据。方法:1.采用qRT-PCR法检测EC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HHUA、KLE、Ishikawa、ECC-1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中DLEU1表达情况。2.利用shRNA基因干扰技术抑制Ishikawa细胞DLEU1表达,MTT、流式细胞技术、Transwell小室实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情况、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凋亡以及EMT过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3.采用qRT-PCR法检测EC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HHUA、KLE、Ishikawa、ECC-1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中miR-490表达情况。4.采用qRT-PCR法检测sh-DLEU1基因干扰抑制Ishikawa细胞DLEU1表达后miR-490的表达情况。5.利用miR-490 inhibitor抑制Ishikawa细胞miR-490表达及作用,MTT、流式细胞技术、Transwell小室实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情况、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凋亡以及EMT过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6.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miR-490的靶基因及其结合位点。7.利用si RNA基因干扰技术抑制Ishikawa细胞SP1表达,MTT、流式细胞技术、Transwell小室实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情况、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凋亡以及EMT过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DLEU1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改变及预后的相关性(1)DLEU1在EC组织中表达水平(3.17±0.92)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97±0.43)(P<0.05)。(2)DLEU1在HHUA(2.74±0.22)、KLE(3.45±0.46)、Ishikawa(3.77±0.25)、ECC-1(2.52±0.24)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0.98±0.12)(P<0.05),其中在Ishikawa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最高。(3)DLEU1在EC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在晚期、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中呈高表达趋势。2.DLEU1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sh-DLEU1转染Ishikawa细胞后,DLEU1表达水平(0.38±0.18)与sh-NC组(0.98±0.15)相比明显下降(P<0.05)。(2)与sh-NC组相比,DLEU1表达水平下降后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促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caspase-9)表达增加,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减少;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P<0.05);EMT过程减弱(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N-cadherin、Snail及Vimentin蛋白表达减少)。3.DLEU1通过消除miR-490表达及作用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1)sh-DLEU1转染Ishikawa细胞后,miR-490表达水平(3.33±0.30)与sh-NC组(0.99±0.15)相比明显升高(P<0.05)。(2)miR-490在EC组织中(0.54±0.28)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92±0.41)(P<0.05);miR-490在HHUA(0.57±0.11)、KLE(0.35±0.11)、Ishikawa(0.24±0.08)、ECC-1(0.56±0.12)子宫内膜癌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0.97±0.14)(P<0.05),其中在Ishikawa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最低。(3)与sh-DLEU1组相比,miR-490表达及作用受到抑制后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百分比降低(P<0.05);促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caspase-9)表达减少,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增加;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P<0.05);EMT过程增强(E-cadherin蛋白表达减少,N-cadherin、Snail及Vimentin蛋白表达增加)。4.DLEU1通过DLEU1-miR-490-SP1轴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Ishikawa细胞中,野生型SP1-3,UTR质粒与miR-490 mimic质粒共转染后细胞的荧光素酶表达量(0.43±0.09)较mimic control组(0.96±0.16)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突变型SP1-Mut 3,UTR质粒与miR-490 mimic质粒共转染后细胞的荧光素酶表达量(0.96±0.08)与mimic control组(0.97±0.09)接近(P>0.05)。(2)与control组相比较,增强miR-490表达及作用后Ishikawa细胞中SP1mRNA(0.47±0.13)(P<0.05)及S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抑制miR-490表达及作用后Ishikawa细胞中SP1 mRNA(2.95±0.21)(P<0.05)及S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3)与miR-490 inhibitor组相比,抑制SP1表达后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百分比升高(P<0.05);促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caspase-9)表达增加,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减少;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P<0.05),EMT过程减弱(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N-cadherin、Snail及Vimentin蛋白表达减少)。结论:1.DLEU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细胞中呈高水平表达,并且在晚期及高级别子宫内膜癌组织呈现更高比率的高水平表达;表明DLEU1作为癌基因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2.DLEU1增强了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活性及抑制了其凋亡水平;增强了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及促进EMT过程。证明DLEU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起正性调节作用。3.在子宫内膜癌中DLEU1与miR-490存在负性调节关系。miR-490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细胞中呈低水平表达,证明miR-490作为抑癌基因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4.抑制miR-490表达及作用可以使抑制DLEU1表达后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遏制状态”解除,证明DLEU1通过海绵吸附miR-490、消除miR-490表达及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5.在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中miR-490靶向调控SP1,结合位点是3,UTR端,miR-490对SP1起负性调控作用。6.DLEU1通过DLEU1-miR-490-SP1调控轴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子宫内膜癌病变进展。

王冲[9](2009)在《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女性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多年研究证实其发生与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刺激有关,雌激素与传统的雌激素核受体ERα结合,启动相关基因的转录,发挥其生物学作用。但最近发现在阻断经典的雌激素核受体ERα后仍然存在着快速的信号转导和基因激活,由此推测阻断核受体ERα并不能使雌激素受体封闭完全。最新发现的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可通过更快的非基因组细胞信号转录途径对雌激素发生反应。本实验通过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PR30 mRNA、EGFR mRNA、ERαmRNA和c-fos mRNA的基因表达情况;研究子宫内膜癌中GPR30 mRNA、EGFR 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组织类型的关系;探讨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和经典的雌激素受体ERα介导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途径,从而在基因水平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做较深入的研究,揭示Ⅱ型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并监测其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和计划生育病房术前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住院病人20例,取全切后的子宫内膜癌组织,旁组织送病理回报为子宫内膜癌。同期在宫腔镜室选择因子宫纵隔、子宫斜隔行宫腔镜诊疗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0例,旁组织病理回报为正常内膜。子宫内膜癌病人按照1988年FIGO临床-手术学分期分别纳入标准。所有对象采集标本前三个月均无激素类药物应用史,未进行过放疗或化疗,未合并其他妇产科和内科疾病。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和子宫纵隔、子宫斜隔的诊断标准参照乐杰等主编的第六版《妇产科学》。1.1取材:采用3点取材法,取子宫全切后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和因纵隔、斜隔子宫行宫腔镜诊疗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每份各取3块,1×1cm大小,旁组织送病理。标本用DEPC水漂洗干净去除血液,从活体取下的标本必须在20分钟内放入液氮中,最终转运至-80℃冰箱保存。1.2实验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技术(RT-PCR)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GPR30 mRNA、ERαmRNA、EGFR mRNA和c-fos mRNA的表达,所得灰度值IOD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项测定值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各因子的数据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可以采用两组间均数比较的两样本t检验或近似t检验。统计各子宫内膜癌标本的FIGO分期、肌层浸润和组织类型与GPR30 mRNA、EGFR mRNA的关系并分别进行t检验,因子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扩增到GPR30、ERα、EGFR的预期目的基因片段,在正常子宫内膜中未扩增到c-fos的目的片段;且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PR30、EGFR、c-fos的相对灰度IOD值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有显着性差异(P<0.05);ERα的相对灰度IOD值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癌组织肌层浸润大于等于1/2肌层的子宫内膜癌组织(7例)中GPR30的相对灰度IOD值明显高于肌层浸润小于1/2或没有侵犯肌层的组织(13例),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O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9例)组织中GPR30、EGFR的相对灰度IOD值明显高于FIGO临床分期Ⅰ、Ⅱ患者(11例),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包括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2例、透明细胞癌2例,未分化癌1例)组织中GPR30的相对灰度IOD值不但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而且高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GPR30的相对灰度IOD值,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PR30 mRNA的表达与EGFR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507,P<0.05);GPR30 mRNA的表达和ERαmRNA无关( P>0.05 );EGFR mRNA的表达和ERαmRNA的表达无关(P>0.05)。结论:1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GPR30 mRNA、EGFR mRNA和c-fos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且GPR30 mRNA和EGFR mRNA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提示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在可能在EGFR的协助下,诱导激活原癌基因c-fos,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此过程可能与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2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的表达高低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密切相关,GPR30表达高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期别较晚,恶性度高,预后不佳。3在诊治子宫内膜癌和评估其预后的探索中,阻断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可能更完全封闭雌激素的效应,控制子宫内膜癌尤其是Ⅱ型子宫内膜癌的的发生,提高该病生存率,为临床子宫内膜癌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原继荣,肖兵,杜亚丽[10](2008)在《宫腔镜结合C-erbB-2、nm23及ER表达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宫腔镜结合C-erbB-2、nm23及ER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宫腔镜检查2400例患者,对筛查出的35例子宫内膜癌、10例内膜不典型增生及10例正常内膜,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erbB-2、nm23和ER表达。结果C-erbB-2、nm23、ER阳性表达率依次为74.29%、51.43%、54.29%;50%、30%、60%;30%、10%、90%。三者nm23、ER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C-erbB-2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宫腔镜定位活检确诊子宫内膜癌35例(35/2400),占1.46%。结论宫腔镜直观病灶,结合C-erbB-2、nm23及ER表达对内膜癌早期诊断有意义。

二、子宫内膜癌中nm23基因及雌激素受体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内膜癌中nm23基因及雌激素受体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内膜癌中ER、PR、P53、Ki-67及Viment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诊断标准
        3.1 病理类型
        3.2 组织学分级
        3.3 手术病理分期
        3.4 染色方法及结果判定标准
        3.4.1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3.4.2 结果的判定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患者一般临床病理特征
    2.ER的表达情况
        2.1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ER的表达
        2.2 ER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PR的表达情况
        3.1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的PR表达
        3.2 PR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p53的表达情况
        4.1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p53的表达
        4.2 p53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5.Ki-67的表达情况
        5.1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Ki-67的表达
        5.2 Ki-67表达与E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6.Vimentin的表达情况
        6.1 不同类型子宫内膜中Vimentin的表达
        6.2 Vimentin表达与E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7 ER、PR、p53、Ki-67及Vimentin的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讨论
    1.ER及PR在EC中的表达特征
    2.p53在EC中的表达特征
    3.Ki-67在EC中的表达特征
    4.Vimentin在EC中的表达特征
    5.EC中ER、PR、Ki-67、p53和Vimentin表达的关联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R、PR、p53、Ki-67及Vimentin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ERRγ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及与肌层侵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人群
        1.2 血液标本收集
        1.3 组织标本收集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步骤
        2.3 结果判定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RRγ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鞣花酸通过PI3K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鞣花酸潜在的作用靶点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Drugbank数据库查询鞣花酸作用靶点
        2.2 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
        2.3 Web Gestalt数据库分析基因富集信号通路
        2.4 c Bio Portal数据库分析Hub基因突变情况
    3 结果
        3.1 Drugbank数据库预测鞣花酸作用靶点
        3.2 STRING数据库预测靶点蛋白上下游相关蛋白互作网络
        3.3 Web Gestalt数据库信号通路分析
        3.4 Hub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突变表现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培养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测定鞣花酸对子内膜癌细胞IC_(50)值
        2.2.3 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
        2.2.4 细胞增殖实验(CCK8 实验)
        2.2.5 细胞周期检测实验
        2.2.6 细胞凋亡检测实验
        2.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 AN3CA的 IC_(50)值测定
        3.2 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 AN3CA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3.3 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 AN3CA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 AN3CA细胞周期的影响
        3.5 鞣花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KLE和 AN3CA细胞凋亡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鞣花酸通过PI3K信号通路调节子宫内膜癌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培养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细胞RNA
        2.2.2 反转录
        2.2.3 实时定量PCR
        2.2.4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
        2.2.5 裸鼠肺转移成瘤模型的构建和处理
    3 结果
        3.1 鞣花酸降低KLE和 AN3CA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PIK3CA和 PIK3R1 表达
        3.2 Western blot实验证明鞣花酸可以抑制PI3K信号通路的表达
        3.3 裸鼠体内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鞣花酸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子宫内膜癌中PI3K 信号通路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4)ASH2L上调ERα介导基因转录并促进子宫内膜癌发展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FLAG-ASH2L全长及其截短表达质粒的构建
        2.2.2 细胞转染与慢病毒感染
        2.2.3 蛋白提取及其浓度测定
        2.2.4 Western blotting实验
        2.2.5 Image-Pro plus灰度值分析
        2.2.6 免疫共沉淀实验
        2.2.7 GST pulldown实验
        2.2.8 免疫组化实验
        2.2.9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2.10 RNA提取以及PCR和 Real-time PCR
        2.2.11 免疫荧光实验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
        2.2.12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2.13 MTS实验
        2.2.14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
        2.2.15 裸鼠荷瘤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ASH2L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
        3.1.1 ASH2L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
        3.1.2 ASH2L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
        3.1.3 ASH2L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3.2 ASH2L与 ERα相互作用,并共定位于细胞核中
        3.2.1 内源性ASH2L与 ERα的相互作用
        3.2.2 外源性ASH2L与 ERα的相互作用
        3.2.3 ASH2L与 ERα的体外结合
        3.2.4 ASH2L与 ERα在雌激素的刺激下,共定位于细胞核中
        3.2.5 ASH2L的核定位信号部分位于WH结构域中
    3.3 ASH2L上调ERα介导的基因转录
        3.3.1 ASH2L上调ERα的转录调控活性
        3.3.2 子宫内膜癌细胞中ASH2L敲减效率的验证
        3.3.3 敲低ASH2L抑制ERα的转录调控活性
        3.3.4 敲低ASH2L抑制E2-ERα的下游调控基因的转录
        3.3.5 敲低ASH2L导致PAX2和cyclin D1 的蛋白表达降低
    3.4 ASH2L与 MLL1/WDR5 结合,上调ERα介导的反式激活
        3.4.1 ASH2L/ERα与 MLL1和WDR5 的相互作用
        3.4.2 MLL1/WDR5 上调ERα介导的基因转录需要ASH2L的参与
    3.5 ASH2L促进MLL1 招募至ERα靶基因的顺式反应元件
    3.6 ASH2L的缺失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3.6.1 MTS分析实验敲减ASH2L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
        3.6.2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析敲减ASH2L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
        3.6.3 ASH2L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与ERα的关系
        3.6.4 ASH2L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
    3.7 ASH2L的缺失抑制子宫内膜癌的生长
        3.7.1 敲低ASH2L抑制子宫内膜癌在小鼠皮下生长
        3.7.2 ASH2L及 PAX2 在小鼠皮下荷瘤组织中的表达
    3.8 ASH2L受 E2-ERα通路调控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5)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同激素受体的miRN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不同激素受体差异miRNA表达谱筛选
    2.1 资料收集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不同激素受体差异miRNA靶基因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方法
    3.2 靶基因预测、GO和 KEGG结果
    3.3 不同激素受体的共同参与的信号通路中基因表达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miRNA与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叶酸及叶酸受体α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FOLR1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表达特征
    1.1 引言
    1.2 实验方法和材料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探讨叶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叶酸对子宫内膜癌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MicroRNA-182和Ki-67在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子宫内膜癌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LncRNA DLEU1调控子宫内膜癌发展进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子宫内膜癌概述
    1.2 长链非编码RNA概述
    1.3 长链非编码RNA与表观遗传调控
    1.4 长链非编码RNA与转录过程调控
    1.5 长链非编码RNA与转录后过程调控
    1.6 长链非编码RNA与子宫内膜癌
    1.7 长链非编码RNA DLEU1 的研究现状
第2章 DLEU1 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改变及预后的相关性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1.1 病例资料
        2.1.2 细胞及来源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EC组织RNA提取
        2.2.2 EC细胞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RNA提取
        2.2.3 RNA浓度及纯度测定
        2.2.4 逆转录
        2.2.5 实时定量RT-PCR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DLEU1在EC组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2.4.2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一般状况及临床病理改变
        2.4.3 DLEU1 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改变关系分析
        2.4.4 DLEU1 在不同子宫内膜癌细胞株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中的表达差异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DLEU1 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引言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及来源
        3.1.2 shRNA设计及合成
        3.1.3 实验分组情况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sh-DLEU1 瞬时转染
        3.2.2 qRT-PCR检测DLEU1 表达水平
        3.2.3 细胞功能实验
        3.2.4 免疫印记实验(Western Blot)
    3.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DLEU1 表达的抑制情况
        3.4.2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4.3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3.4.4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4.5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3.4.6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EMT过程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DLEU1 通过消除miR-490 表达及作用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引言
    4.1 实验材料
        4.1.1 细胞及来源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miR-490 引物序列
        4.2.2 RNA mimic/inhibitor细胞转染
        4.2.3 细胞功能实验
        4.2.4 凋亡相关及EMT过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4.3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sh-DLEU1对Ishikawa细胞miR-490 表达模式的影响
        4.4.2 miR-490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细胞株中表达情况
        4.4.3 增强及抑制miR-490 表达效率
        4.4.4 DLEU1 通过mi R-490 调控Ishikawa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DLEU1 通过DLEU1- miR-490- SP1 轴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
    引言
    5.1 实验材料
        5.1.1 细胞及来源
        5.1.2 主要实验仪器
        5.1.3 主要实验试剂
        5.1.4 野生型及突变型SP1 的构建
    5.2 实验方法
        5.2.1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5.2.2 miR-490对SP1 的调节作用
        5.2.3 SP1对Ishikawa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5.3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miR-490 靶基因及结合位点分析
        5.4.2 miR-490与SP1 之间调控关系
        5.4.3 si-SP1 转染效率
        5.4.4 SP1对Ishikawa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GPR30 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宫腔镜结合C-erbB-2、nm23及ER表达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宫腔镜检查
    二、C-erbB-2 、nm23及ER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学类型的表达
    三、C-erbB-2 、nm23及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讨论
    一、宫腔镜检查对早期发现内膜癌有重要作用
    二、检测C-erbB-2、nm23、ER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

四、子宫内膜癌中nm23基因及雌激素受体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内膜癌中ER、PR、P53、Ki-67及Viment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洪小惠.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ERRγ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及与肌层侵犯的研究[D]. 童瑶.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鞣花酸通过PI3K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王一子.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ASH2L上调ERα介导基因转录并促进子宫内膜癌发展的作用研究[D]. 曾凯.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同激素受体的miRNA分析[D]. 颜慧. 南华大学, 2020(01)
  • [6]叶酸及叶酸受体α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D]. 朱婷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MicroRNA-182和Ki-67在Ⅰ型和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D]. 琚莹.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8]LncRNA DLEU1调控子宫内膜癌发展进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邵文静. 吉林大学, 2019(02)
  • [9]新型雌激素受体GPR3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王冲.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10]宫腔镜结合C-erbB-2、nm23及ER表达对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意义[J]. 原继荣,肖兵,杜亚丽.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08)

标签:;  ;  ;  ;  ;  

nm23基因和雌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