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一、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论文文献综述)

黄仕鹏[1](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组学变化及人工肝治疗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通过临床数据分析人工肝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探讨人工肝治疗对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再进一步利用高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graph)的方法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志愿者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谱,拟从代谢组学水平寻找可用于ACLF诊断与评估预后的血清特异性标志物。比较各组之间的代谢物谱,揭示肝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共13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7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32例。2.研究方法:记录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收集血液样本,首先将所有ACLF患者分为内科治疗联合人工肝治疗组(人工肝治疗组)25人,仅内科治疗组(对照组)50人。通过两组间临床症状、生化检验指标的比较对判定人工肝疗效,并分析与ACLF预后相关的因素。研究结果:1.人工肝治疗组与内科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黄疸、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均有得到改善。相比内科治疗组患者,人工肝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更显着。2.人工肝组行人工肝治疗后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MELD评分均下降(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钠离子升高(p<0.05)。3.对比两组之间不同ACLF分期患者治疗有效率,人工肝治疗组ACLF早期、中期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ACLF晚期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运用GC-MS技术,检测ACLF组、CHB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标本得出GC-MS分析色谱图,部分色谱峰在ACLF患者中与CHB组、健康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同样存在明显差异。5.利用ACLF组、CHB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构建主成分分析(PCA)模型以及OPLS-DA聚类分析,能够成功建立ACLF模型并且能够将三组较好区分。继续采用RF方法对ACLF组、CHB组、健康对照组以及人工肝治疗前后特征性代谢物质进行分类,继而得到多维标度图(MDS),结果表明,ACLF患者代谢谱与CHB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明显不同。急性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6.继续利用RF算法,对三组样本以及人工肝前后样本的氨基酸、糖类和脂肪酸代谢产物的分布、分类情况进行详细系统分析,确定各组代谢产物的变量重要度。在ACLF组、CHB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样品中具有明显差异的物质包括硼酸、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甘氨酸、L-蛋氨酸、氨基丙二酸、甘油单硬脂酸酯、胆固醇等。在人工肝治疗前后组中具有明显差异的物质包括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乳酸、L-蛋氨酸、氨基丙二酸、胆固醇。进一步对比以上特征性物质在各组之间的变化可发现,在ACLF组中苏氨酸、L-蛋氨酸、苯丙氨酸、胆固醇都较CHB组、健康对照组显着上升,而甘氨酸、氨基丙二酸、甘油单硬脂酸酯、硼酸、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在ACLF组中水平下降。7.本研究对具有预后半段及病情监测作用的特征性代谢物质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表明这些特征代谢物质与MELD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苏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胆固醇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而甘氨酸、氨基丙二酸、甘油单硬脂酸酯、硼酸、2-(甲氧基亚氨基)-丙酸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研究结论:1.人工肝治疗可以改善ACLF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等。并且人工肝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早期及中期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2.运用GC-MS技术,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对照组及慢加急性肝衰竭行人工肝治疗组的进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各组之间存在多种差异性代谢物,并且通过对代谢物谱的比较,鉴定出与肝衰竭严重相关并可评估预后的特异性标志物。因此血清代谢组学用于动态监测肝衰竭病情变化及评估人工肝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潜能。

李凌巍[2](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化验指标及并发症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预后模型,为临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提供评估,对预后凶险的患者进行及早干预,改善预后并延长生存时间。方法:选取2018年6月1日-2020年10月1日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总院肝胆胰内科明确诊断为ACLF的215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因、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情况、是否进行人工肝治疗,电话回访90天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对以上项目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预后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后效能。结果:1、215例患者中,生存组118例(54.88%),其中男性患者79例(66.95%),女性患者39例(33.05%),平均年龄46.78±10.96岁,有糖尿病病史者14例(8.47%);死亡组97例(45.12%),其中男性患者72例(74.23%),女性患者39例(25.77%),平均年龄55.23±10.33岁,有糖尿病病史者14例(14.43%)。肝脏原发病病因中,乙肝肝硬化97例(45.1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型23例(10.70%),酒精性肝硬化54例(25.12%),自身免疫性肝病13例(6.05%),丙肝肝硬化6例(2.79%),乙肝肝硬化合并酒精性肝病2例(0.93%),乙肝肝硬化合并戊型肝炎病毒感染2例(0.93%),药物性肝损伤8例(3.72%),肝豆状核变性4例(1.86%),不明原因肝硬化6例(2.79%)。2、通过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死亡组ALP、ALB、CHE、Na+、PTA均显着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il、SCr、APTT、INR、WBC计数、MELD评分、MELD-Na评分均显着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发性腹膜炎、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两组间同时发生并发症个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结合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及避免产生多重共线性,将ALP、ALB、CHE、Na+、PTA、TBil、SCr、APTT、INR、WBC计数、MELD评分、是否发生自发性腹膜炎、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分别进行单因素的logistic回归,以p值筛选变量,将p<0.05的研究项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肝性脑病、INR、TBil、年龄为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Na+为独立保护因素。4、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预后评估模型THINA,绘制ROC曲线并与MELD、MELD-Na评分比较,结果显示THINA模型的AUC及Youden指数均大于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提示预后效能优于上述两种评分。结论:1、ACLF患者的基础慢性肝病病因以HBV相关性肝病(包括CHB和乙肝肝硬化)居多,其次为酒精性肝病。2、ACLF患者以中老年为高发年龄段,且具有随着年龄增长预后变差的趋势。3、一旦发生肝性脑病,患者死亡率升高,预后差。合并并发症种类越多,患者预后越差。4、总胆红素、肝性脑病、INR、年龄为独立危险因素,血钠为独立保护因素。根据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预后模型THINA,其预后效能优于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

党富涛[3](2021)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与感染、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病理学以胆汁淤积和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为主要特征。目前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是指南推荐治疗的一线用药,但约30-40%的患者经UDCA治疗后效果欠佳,疾病最终将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肝衰竭。当疾病进展至肝衰竭阶段,常常合并高胆红素血症、凝血功能紊乱、肝性脑病等多种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病死率极高,肝移植作为终末期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常常难以实现。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作为肝移植的桥梁,可以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有效促进肝细胞再生,为肝功能恢复创造时机。但关于人工肝支持系统在PBC患者中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接受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的 PBC 患者的临床资料,.倾向性匹配(propensity-score matched,PSM)接受内科药物治疗的PBC患者,比较人工肝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存率的影响,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PBC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回顾性分析了自2013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526例PBC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出接受药物+人工肝治疗的48例PBC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为近一年接受内科药物治疗的73例PBC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后最终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纳入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MELD评分变化,评价人工肝治疗PBC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特点;记录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价人工肝治疗的安全性;通过对比两组患者3月、6月、12月累计生存率,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估人工肝治疗对PBC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结果]1.临床症状 药物+人工肝治疗组和内科药物治疗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疲劳、纳差、腹胀、腹痛、瘙痒)均得到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及MELD评分 药物+人工肝治疗后生化指标中ALB、ALT、AST、TBIL 下降(P<0.05);血常规中 WBC 升高,RBC、Hb、PTL 下降(P<0.05);凝血功能中PTA升高,INR降低(P<0.05);急性感染三项中PCT、hsCRP下降(P<0.05);MELD 评分下降(P<0.05)。3.血浆置换(PE)、双重分子吸附(DPMAS)治疗后血清学指标下降率 ALB、ALT、AST、ALP 下降率比较,PE 组高于 DPMAS 组(P<0.05)。4.临床疗效 内科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为55.8%,药物+人工肝治疗组有效率为76.7%,两组间比较,药物+人工肝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内科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4,P=0.040)。5.不良反应 101次人工肝治疗共发生11次不良反应,其中穿刺点出血肿胀5次,过敏3次,抽搐2次,低血压1次。6.生存分析 药物+人工肝治疗组患者3月、6月12月生存率高于内科药物治疗组。7.预后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TBIL为影响PBC患者3、6、12个月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影响PBC患者6个月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PTA、MELD评分。[结论]1.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能有效缓解PBC患者纳差、疲劳等临床症状,能有效降低ALT、AST、TBIL,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2.在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是安全、有效的。3.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对PBC患者3月、6月、12月的生存结局有改善趋势,TBIL为影响PBC患者3、6、12个月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影响PBC患者6个月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有PTA、MELD评分。

杨正弦,潘乐涵,龚建平[4](2020)在《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及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急性肝衰竭(ALF)常用来描述出现或发展为肝功能异常的急性发作,是一种少见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常会导致黄疸、凝血病和肝性脑病以及多器官衰竭。ALF的病因广泛,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随着专科诊疗及重症监护水平逐步提高,ALF的预后有了显着改善。目前ALF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免疫治疗、人工肝和肝移植等。本文将对ALF的病因进行总结,并就ALF的最新治疗进展展开论述。

林扬[5](2020)在《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部分血浆置换(PE)与单纯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3例。按实际选择的治疗方案区分人群,选择DPMAS+部分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治疗组,选择单纯血浆置换组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3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证型及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等。所有ACLF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Excel及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生化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种模式人工肝治疗后患者4周、12周累积生存率进行分析,并对ACLF患者部分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分析不同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不同分期、临床预后及MELD评分中的分布情况,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与ACLF临床预后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和病因及治疗前肝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DBIL、ALB、PT、PLT、ALT、AST、C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TBIL、DBIL、ALB、WBC、PT、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ALB较对照组下降明显。(3)两组治疗4周后皮肤黄染、乏力、纳差、腹胀、腹水、尿少、瘀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比例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累计至12周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4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及96.67%;12周随访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及69.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例死亡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均明显高于42例生存组患者(P<0.05);而ALB及AFP低于生存组(P<0.05)。但两组的性别(男)、PLT、ALT、AST、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3例患者入院时评估的MELD得分为分组标准,统计并分析发现,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MELD评分30-39组(100%)高于20-29组(13%)高于10-19组(0%)。(7)接受1次、2次、3次及3次以上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6/8)、85.7%(18/21)、80%(8/10)及71.4%(10/14)。不同的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临床预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证生存率高于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死亡率高于其他两证型。ACLF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MELD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部分血浆置换以及单纯血浆置换两种模式的人工肝均对ACLF患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前者在清除胆红素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但两者对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差别。(2)TBIL、ALB、INR、Cr、MELD、AFP可能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3)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ACLF患者中辨为湿热蕴结证的生存率更高,而辨为脾肾阳虚证的则死亡率更高,提示中医证型或许与ACLF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关系。

莫镜邻[6](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呼怡菲[7](2020)在《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的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表现的综合征,可合并包括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严重,并发症多,进展迅速,临床病死率极高。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内科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生存率低。肝移植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肝源短缺、费用昂贵、术后护理等问题,只有少数患者可从中获益。人工肝支持系统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通过暂时的替代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其中血浆置换因疗效确切、操作方便、设备要求简单,而成为国内过去几十年人工肝治疗的主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并对比同期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的患者,确定其治疗特点,并探讨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有关因素,为其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20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浆置换组94例,内科综合治疗组114例,随访90天。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的实验室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变化,明确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明确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安全性;通过对比两组患者28天、90天的短期病死率及90天平均死亡时间,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明确血浆置换的治疗特点和对生存结局的影响。本研究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Q3-Q1)]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将有差异的指标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室指标 血浆置换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下降(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白蛋白、血清钠均升高(P<0.05)。2.不良反应 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共发生34次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15次,寒颤10次,低血压5次,肢体麻木3次,抽搐1次。3.生存分析 随访28天,血浆置换组死亡30例,对照组死亡38例,对比两组28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天,血浆置换组死亡43例,对照组死亡51例,对比两组90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置换组90天平均死亡时间为18.7天,对比对照组15.9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加急性肝衰患者的主要死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其次为感染和出血,对比两组患者死亡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4%vs56.8%;20.9%vs29.4%;11.6%vs13.7%;P>0.05)。我们根据患者年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值及是否合并肝性脑病,做分层分析,发现各亚组90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肝性脑病≥Ⅱ级、肝肾综合征,为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浆置换可以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降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2.血浆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模式,患者总体耐受性良好,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低血压、肢体麻木、抽搐。3.血浆置换无法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生存结局。4.低蛋白血症、肝性脑病≥Ⅱ级、肝肾综合征为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华[8](2020)在《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发生在慢性肝病患基础上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综合征。病情复杂多变,恶化迅速,短期病死率极高。在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区,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成为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衰竭类型。作为肝衰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的急性肾损伤(AKI)也越来越受到关注,AKI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大大增加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显着提升了肝衰竭患者的治疗难度。本文研究目的旨建立在HBV-ACLF患病人群基础上,进行HBV-ACLF合并AKI的研究,能更加系统多层面、多角度了解HBV-ACLF合并AKI患者临床特点、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以及AKI转归的重要风险因素等,为早期识别HBV-ACLF患者中AKI的发生,早期预警治疗以解决肝衰竭合并AKI高病死率的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组对象分别来自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七家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治疗的921例ACLF的患者进行入组筛选分析,最终543例患者符合HBV-ACLF诊断标准进入本项研究。其中,符合AKI诊断的HBV-ACLF患者为120例。通过对HBV-ACLF伴AKI组和非AKI组以及AKI进展和AKI好转患者之间基线资料的比较,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组患者之间的90天和最终生存率比较。其次,针对HBV-ACLF患者A、B、C三型合并AKI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三型伴AKI和不伴AKI进行短期和长期生存率的比较。最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得出HBV-ACLF以及HBV-ACLF伴AKI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给出HBV-ACLF合并AKI的独立危险因素;HBV-ACLF合并AKI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HBV-ACLF伴AKI的患者共120例,占22.1%,AKI在ACLF患者A、B、C三型中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与423例不伴AKI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提示:在人口统计方面,与非AKI组患者比较,AKI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 Cr)更高;在肝衰竭的诱因方面,AKI组感染的诱因高于非AKI组患者,尤其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为诱因的患者;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慢性肝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OFs)、慢性肝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ACLFs)、乙型肝炎相关性序贯器官衰竭评估(HBV-SOFA)评分和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小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s)各评分均在AKI组患者中显着升高;AKI组患者肝衰竭分级在2、3级患者居多,器官衰竭2个以上的患者比例高于非AKI组患者;在治疗方面,两组间应用核苷(酸)类似物以及人工肝治疗均无统计学差异。2.120例HBV-ACLF伴AKI患者中,AKI好转组为67人,AKI进展组共53人。其中AKI好转患者与伴AKI进展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显示:AKI进展组患者的年龄、BUN、s Cr和白细胞明显高于AKI好转组患者;但是,钠和氯在AKI进展组均明显下降;AKI进展组患者的MELD评分、CLIF-C ACLFs、HBV-SOFA评分和COSSH-ACLFs高于好转组;而AKI好转组患者在肝衰竭分级0和1级的患者居多。3.HBV-ACLF伴AKI的患者90天的生存率(41.67%vs.70.69%,P<0.001)以及总生存率(31.67%vs.63.36%,P<0.001)明显低于HBV-ACLF不伴AKI患者;AKI好转组的患者和AKI进展组的患者90天的病死率分别为35.82%和86.79%,AKI进展组患者的总病死率远远大于AKI好转组(50.75%vs.90.57%,P<0.001)。HBV-ACLF患者中A、B、C三型患者90天病死率分别为26.92%、32.93%、44.09%,呈依次升高趋势,同样地,A、B、C三型的总病死率分别为32.05%、41.92%、53.18%。根据Kaplan-Meier生存分析无论哪个型中均是AKI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非AKI患者。4.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性别、TBil、BUN、感染以及肝衰竭的分级2、3级为并发AKI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基线CLIF-C ACLFs、HBV SOFA评分和BUN是AKI进展的危险因子。5.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除了CTP评分、CLIF-C ACLFs、基线TBil、肝衰竭分级2、3级HBV-ACLF患者是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外,AKI也是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HBV-ACLF伴AKI的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是AKI进展、CLIF-C ACLFs以及白细胞,而长期预后的独立风险是AKI进展、CLIF-C ACLFs。研究结论:HBV-ACLF患者容易合并AKI,一旦肝衰竭基础上伴随AKI出现,对于不同分型的患者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均会显着升高,AKI进展的患者病死率会明显增加。AKI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KI转归是HBV-ACLF伴AKI患者预后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重视早期识别预警以及积极治疗AKI对于HBV-ACLF患者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罗凌[9](2020)在《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PE)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规律,了解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8月在安徽某三甲医院住院行PE治疗的肝衰竭患者47例,根据PE治疗第12周的临床转归进行分组,生存组(n=22)及死亡组(n=25),收集两组年龄、性别、入院及PE前后的相关指标(白蛋白、TBIL、PTA、肌酐等),临床并发症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Mann-Whithey U检验。多因素分析时纳入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使用Friedman M检验多组组间差异。结果结果在47例肝衰竭患者中,25例死亡患者年龄为(47.52±13.37)岁、首次PE前基线MELD评分为(33.53±6.09)分,PT为(35.27±15.67)s、APTT为(93.80±40.60)s、INR为(3.18±1.65)、治疗后PTA升高水平(30.25±11.08)%和PTA升高比(1.71±1.32)均显着高于22例生存患者[分别为(36.95±6.24)岁、(27.93±3.97)分、(24.32±6.67)s、(64.73±27.22)s、(2.17±0.70)、(22.37±10.67)%和(0.74±0.49),P<0.05];死亡组首次PE术前P TA为(23.82±10.10)%低于生存组(33.89±9.26)%,(P<0.05);死亡组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64.00%,显着高于生存组的27.2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及术前PTA是影响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经线性回归分析得出:PE术后TBIL下降水平与术前TBIL呈正相关(r=0.866,P<0.05),PE术后TBIL下降率与术前TBIL无线性相关(P>0.01);P E术后PTA升高水平与术前PTA呈负相关(r=0.654,P<0.05),PE术后PT A升高比与术前PTA呈负相关(r=0.678,P<0.05)。结论年龄及PTA是经PE治疗的肝衰竭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E后TBIL的下降及PTA升高与PE前TBIL及PTA相关,且TBIL的下降率高度稳定。

徐耀[10](2019)在《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与单用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探索治疗乙型肝炎相关ACLF更有效途径。方法:选取60例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的主体,依据随机入组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30例。对照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进行治疗,研究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CRRT和PE进行治疗。分别于基线水平、2周及4周时统计分析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的变化情况,分别于基线、1周、2周及4周对实验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两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PTA、INR、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的变化情况,以及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和4周后MELD评分及预后生存率的情况。结果:经过分析对比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在治疗之后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1周时以改善总胆红素及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更为优势,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变化不明显。2周以后各种生化指标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但凝血功能的恢复,两组前2周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4周后研究组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于基线水平时,两组对比分析,统计学无差异(P>0.05),2周及4周时,研究组中CD4+T淋巴细胞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4+/CD8+变化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LD评分相比于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研究组患者生存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血浆置换,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生存率提高;CRRT联合PE治疗可有效清除细胞炎症因子,稳定机体内环境,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为个体化选择人工肝联合治疗肝衰竭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1)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组学变化及人工肝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前言
一、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慢加急性肝衰竭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1.3 慢加急性肝衰竭分期
        1.1.4 肝衰竭各种并发症诊断标准
        1.1.5 实验对象分组
        1.1.6 慢加急性肝衰竭治疗方法
        1.1.7 临床观察指标
        1.1.8 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评估标准
        1.1.9 样本采集
        1.1.10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
        1.2.2 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对比
        1.2.3 ACLF患者人工肝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1.2.4 ACLF患者治疗前临床数据对比
    1.3 讨论
    1.4 结论
二、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物质 GC-MS 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对象分组
        2.1.3 样本采集
        2.1.4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1.5 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
        2.1.6 样本的处理
        2.1.7 色谱的条件
        2.1.8 质谱的条件
        2.1.9 升温的程序优化
        2.1.10 GC-MS检测
        2.1.11 统计方法介绍
        2.1.12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
        2.2.2 血清样本代谢物定性及定量分析
        2.2.3 差异性代谢物质的鉴定
        2.2.4 质量控制
        2.2.5 ACLF组的多变量分析
        2.2.6 差异性代谢物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1.全文结论
    2.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肝脏疾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ACLF的定义
    2.2 流行病学、病因及诱因
    2.3 ACLF的自然史
    2.4 ACLF的病理生理基础
    2.5 ACLF的治疗
    2.6 ACLF的预后评估
    2.7 小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治疗方法
    3.3 研究方法及研究项目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4.2 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及评分分析
    4.3 患者的并发症及人工肝应用情况分析
    4.4 影响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4.5 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第5章 讨论
    5.1 ACLF的基础肝病病因
    5.2 年龄
    5.3 实验室指标
    5.4 并发症
    5.5 人工肝治疗
    5.6 预后模型
    5.7 研究的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人工肝主要耗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评估
        2.6 不良反应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种方式人工肝治疗情况
        2.1 53例患者人工肝总体第一次治疗前后比较
        2.2 两组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人工肝第一次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组间比较
        2.4 两组人工肝治疗前、4 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2.5 两组人工肝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6 两组不同模式人工肝对比 4 周、12 周生存率差异
        2.7 53例患者临床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8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 中医证型与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3.1 不同中医证型的ACLF患者预后比较
        3.2 ACLF分期与中医证型
        3.3 各中医证型MELD评分的分布情况
    4 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当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1.1 ACLF概述
        1.2 临床流行病学
        1.3 ACLF的发病机制
        1.4 ACLF的预后评估
        1.5 ACLF的诊断
        1.6 ACLF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ACLF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3 数据分析
        3.1 两种模式人工肝血清学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3.2 两种不同模式人工肝对 ACLF 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3.3 53例患者治疗后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4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5 中医证型对ACLF患者预后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ACLF的中医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1.3.1 中药治疗
        1.3.2 中医外治
    2 ACLF的西医研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2.3.1 一般支持治疗
        2.3.2 抗病毒治疗
        2.3.3 抗炎保肝治疗
        2.3.4 免疫调节治疗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2.3.6 人工肝治疗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3.4 排除标准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方案
        2.3.1 对照组
        2.3.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血液生化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讨论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11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采集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HBV-ACLF 全体入组患者基线资料
        1.2.2 HBV-ACLF伴AKI的患者与不伴AKI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3 HBV-ACLF伴AKI的患者与不伴AKI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
        1.2.4 HBV-ACLF患者短期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2.5 HBV-ACLF患者伴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2.6 HBV-ACLF 伴 AKI 好转患者与伴 AKI 进展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7 HBV-ACLF 伴 AKI 好转组患者与 AKI 进展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
        1.2.8 HBV-ACLF伴 AKI患者短期与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1.2.9 HBV-ACLF伴 AKI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1.2.10 HBV-ACLF中 A、B、C三型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11 HBV-ACLF伴 AKI在 A、B、C三型中的生存曲线比较
    1.3 讨论
        1.3.1 HBV-ACLF的研究背景和基线特征
        1.3.2 HBV-ACLF合并AKI的人口基线特征
        1.3.3 HBV-ACLF合并AKI患者与诱因感染的关系
        1.3.4 HBV-ACLF合并AKI患者与肝衰竭危重程度的关系
        1.3.5 HBV-ACLF中不同AKI的分型的比较
        1.3.6 HBV-ACLF合并AKI的治疗
        1.3.7 HBV-ACLF合并AKI能否恢复的因素
        1.3.8 HBV-ACLF合并AKI的预后
    1.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肾损伤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对照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血浆置换在肝脏及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总结研究
    参考文献

(10)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附图
致谢

四、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论文参考文献)

  • [1]慢加急性肝衰竭代谢组学变化及人工肝治疗疗效分析[D]. 黄仕鹏. 南昌大学, 2021(01)
  • [2]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 李凌巍. 吉林大学, 2021(01)
  • [3]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D]. 党富涛.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及治疗进展[J]. 杨正弦,潘乐涵,龚建平.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0(10)
  • [5]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D]. 林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分析[D]. 呼怡菲. 郑州大学, 2020(02)
  • [8]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急性肾损伤的研究[D]. 刘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罗凌.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D]. 徐耀. 青岛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