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善县葡萄叶蝉发生及防治初报

鄯善县葡萄叶蝉发生及防治初报

一、鄯善县葡萄斑叶蝉发生初报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靳春香,张爱美,杜立群,路向雨,李超[1](2020)在《中国葡萄用杀虫剂登记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葡萄种植面积大,害虫发生种类多,危害严重,农药防治仍然是主要控制措施。但目前仅批准4个葡萄用杀虫剂登记,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导致超范围使用杀虫剂现象比较普遍。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多项杀虫剂防治葡萄害虫药效试验,筛选出一批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但没有进行登记。因此,应高度重视葡萄害虫化学防治工作,进一步推进葡萄用杀虫剂的登记,制定更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加强害虫抗药性风险监测和农药科学应用指导,保障葡萄质量和消费安全。

张华普,张怡,马成斌,姜彩鸽[2](2019)在《葡萄斑叶蝉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文中提出葡萄斑叶蝉是葡萄园的重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新疆、宁夏、陕西、河南及山东等葡萄产区。本文综述了葡萄斑叶蝉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发生因素及防治措施等研究现状,为全面了解葡萄斑叶蝉的研究进展和寻求进一步研究方向及探讨新的防治途径提供有力帮助。

袁青锋,崔家丽,张静,冯建荣,王俊刚[3](2015)在《不同斑叶蝉种群对葡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哈密地区"无核白"葡萄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斑叶蝉种群对葡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斑叶蝉种群增大,叶绿素含量降低;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之增加;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则降低。试验表明高密度的斑叶蝉可对葡萄造成相应的危害,葡萄自身可通过一些途径进行防御。

周天跃[4](2015)在《葡萄新害虫—绿长突叶蝉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长突叶蝉(Batracomorphus pandarus Knight)为中国新纪录种,属半翅目(Hemi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叶蝉亚科(Iassinae)短头叶蝉族(Iassini)长突叶蝉属(Batracomorphus)。2009年在玛纳斯园艺场酒葡萄上首次发现,2010年该虫扩散到石河子市郊和农八师152团,2011年在第八师143团、145团和147团先后发现该虫为害鲜食葡萄,扩展速度很快。但其分布范围、生态风险程度,生物学特性、年生活史、习性与行为、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等均不清楚,国内外也未见相应研究报道,对此我们对其生物学、生态学及室内药剂筛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绿长突叶蝉目前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以北第十二师、昌吉、玛纳斯、石河子等地。为单食性,仅取食危害葡萄,其它作物小麦、棉花、玉米等均不取食为害。主要在葡萄中、下部的嫩梢上和果穗中取食危害,种植密度大、管理粗放、结果位低、生长偏旺、不能及时修剪的葡萄园发生重。2.在玛纳斯地区,绿长突叶蝉一年发生3代,以卵在葡萄枝干内越冬,越冬代发生相对整齐,1、2代有世代重叠。4月底至5月中旬为越冬代卵孵化及越冬代若虫发生期;5月底至6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发生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第一代卵发生期;6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一代若虫发生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第一代成虫发生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第二代卵发生期;8月初至9月底为第二代若虫发生期;9月初至10月初为第二代成虫发生期;9月中旬至来年4月底为越冬卵期。3.绿长突叶蝉成虫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有一定的趋光性;但对糖醋液无趋性。有趋嫩性和趋果性。成虫雄性的活动垂直高度比雌性高,而雌性主要在植株下部活动。4.绿长突叶蝉若虫共5龄,历期13-25天;成虫寿命3-9天。成虫主要在21点至23点及6点至8点活动。5.三种杀虫剂(啶虫脒、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绿长突叶蝉若虫毒力测定由高到低依次是: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30%啶虫脒可溶液剂(SL)>5%阿维菌素乳油(EC),对绿长突叶蝉若虫的LC50分别是3.27×10-3μg/ml、5.46×10-3μg/ml、8.07×10-3μg/ml。6.绿长突叶蝉的风险性评估指数R值为1.82,属于中度危险的有害生物,其远距离传播主要靠人为携带苗木进行,应当加强已发区域的除害处理与未发生区域的检测措施。7.组建了绿长突叶蝉绿色防控体系。

高峰,任红,马燕燕,喻峰,朱银飞[5](2015)在《新疆葡萄主要病虫害概述》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地处北纬34°49°之间,气候、土壤、水及栽培条件都十分适宜葡萄种植。新疆的葡萄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多样。近年来新疆葡萄产业发展迅速,对新疆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葡萄病虫害致使葡萄减产、品质下降,成为制约新疆葡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概述了新疆葡萄主要病虫害:霜霉病、白粉病、穗轴褐枯病、褐斑病、气灼病以及葡萄二星叶蝉、白星花金龟、葡萄瘿螨等的发生特点及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扈丹[6](2014)在《关中地区葡萄二黄斑叶蝉生物学及黄板诱杀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二黄斑叶蝉Arboridia koreacola Matsumura (1932)是葡萄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本文研究了葡萄二黄斑叶蝉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分布与寄主情况、生物学特性、种群发生规律,空间分布型、黄板对葡萄二黄斑叶蝉成虫的诱杀效果以及葡萄园害虫(螨)与天敌的种类。明确了葡萄二黄斑叶蝉在关中地区葡萄园的种群发生规律、年生活史、生活习性、空间分布型,比较并确定温室葡萄园和大田葡萄园不同黄板类型对葡萄二黄斑叶蝉越冬代成虫的诱杀效果,探索了不同悬挂黄板高度、不同悬挂黄板密度、不同黄板颜色分别对葡萄二黄斑叶蝉的诱杀效果。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葡萄二黄斑叶蝉的田间普查和寄主葡萄品种调查,该虫在陕西关中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尤以杨凌地区危害相对严重,寄主葡萄以鲜食葡萄品种巨峰危害最为突出,对酿酒品种赤霞珠、野生葡萄也有危害。2.葡萄二黄斑叶蝉在陕西关中地区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杂草、落叶、墙缝、土缝中越冬,葡萄园附近的苹果园、桃园、梨园等也有部分越冬成虫。越冬成虫体色较深,于翌年4月葡萄发芽展叶期陆续转移至葡萄上取食为害。3.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消长动态:成虫较易区分代数,除第一代若虫、成虫发生量大且较集中外,其后各世代重叠严重。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一代成虫发生期,6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第二代成虫发生期,7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旬为第三代成虫发生期。10月中下旬气温降低,种群数量迅速减少,成虫开始越冬。4.成虫有黄白和红褐色两型,越冬成虫均为黄白色。若虫共5龄。5.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型,个体间相吸引,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且种群密度随时序动态变化呈现出扩散-聚集-再扩散-再聚集的规律。6.三种不同黄板分别对温室和大田葡萄二黄斑叶蝉越冬代成虫的诱杀效果:两种市售黄板(北京中捷黄板和浙江台州黄板)对葡萄二黄斑叶蝉的诱杀效果好于自制黄板。温室黄板诱杀葡萄二黄斑叶蝉越冬成虫效果比大田黄板诱杀效果好;但大田黄板诱杀其他种类昆虫的效果比温室效果好,温室环境是葡萄二黄斑叶蝉的最佳越冬场所。7.不同悬挂黄板高度对葡萄二黄斑叶蝉的诱杀效果为:120cm>90cm>30cm>60cm>150cm,黄板最佳悬挂高度在葡萄植株的中下部位对葡萄二黄斑叶蝉的诱杀效果最好;不同悬挂黄板密度对葡萄二黄斑叶蝉的诱杀效果:20块/亩>30块亩>10块/亩,在葡萄园中悬挂黄板数量在20/亩块-30块/亩的范围最佳;不同颜色黄板对葡萄二黄斑叶蝉的诱杀效果:正黄>米黄>荧光绿>土黄>橙黄,选择悬挂黄板颜色时,优先考虑正黄色黄板,其次是米黄色黄板.8.调查发现葡萄园害虫(螨)共有123种,昆虫纲5目39科76种,蛛形纲2目2科2种;葡萄园天敌昆虫有42种,昆虫纲6目11科29种,蛛形纲1目8科13种;中性昆虫1目1科3种。

王强[7](2012)在《新疆鄯善县葡萄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文中指出根据新疆鄯善县实践,总结当地葡萄主要病虫害——葡萄白粉病、葡萄霜霉病、葡萄根瘤癌病、葡萄斑叶蝉、白星花金龟、葡萄糖槭蚧、葡萄粉蚧等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郭文超,吐尔逊,周桂玲,刘忠军,张祥林,秦晓辉,李晶,张伟[8](2012)在《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现状、趋势及对策》文中指出【目的】摸清新疆近60年来农林外来生物入侵发生的现状、分布和发生趋势,以及对新疆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等;总结新疆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新疆农林外来生物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收集、汇总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文献记载和资料统计,近60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达79种,其中害虫50种、病害19种、草害10种。入侵规律呈现出间隔期越来越短,突发性疫情频率越来越高的特点。近20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传入有害生物有58种,平均2.76种/年。入侵发生区分布不均衡,入侵来源以国内其它省份为主,无意引种是主要传播方式。【结论】虽然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仍存在认识不足、控制不严和研究不透等问题。为此,应组建对区域性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早期预警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发展快速检测和应急防控技术;加强区域性外来重大入侵生物研究和综合治理,确保新疆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

沙月霞,樊仲庆,王国珍,李晓[9](2011)在《葡萄斑叶蝉种群消长动态及防治药剂的筛选》文中认为2006-2009年调查了葡萄斑叶蝉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并对防治药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葡萄斑叶蝉在贺兰山东麓一年3代,从5月上旬即在葡萄上为害,一直持续到10月。成虫数量全年共出现3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10月上旬。若虫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9月中旬。5月下旬-6月上中旬是葡萄斑叶蝉防治的最佳时期。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毒死蜱乳油对葡萄斑叶蝉既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又有很好的持效性,药后114 d药效均在95%以上;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药后1 d药效较低,7 d后药效开始上升,药后14 d达100%。

崔丽[10](2011)在《创制杀虫剂IPP-10、环氧虫啶对麦蚜的生物活性及取食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PP-10和环氧虫啶是由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开发的新型高效、广谱、低毒的新烟碱杀虫剂。初步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IPP-10和环氧虫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环境相容性好。因此在当今吡虫啉等新烟碱杀虫剂抗性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明确两种药剂的活性谱、作用方式及亚致死效应将会推动他们的研究开发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环氧虫啶对烟粉虱、葡萄斑叶蝉、棉蚜以及厚缘叶甲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此外本文深入研究了IPP-10和环氧虫啶对麦蚜的触杀活性、根部内吸活性以及向基传导活性,采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深入研究了亚致死剂量的IPP-10和环氧虫啶对麦蚜刺探、取食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环氧虫啶对烟粉虱成虫、葡萄斑叶蝉若虫、棉蚜以及厚缘叶甲具有较高的毒力。采用不同的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测得环氧虫啶对烟粉虱成虫、葡萄斑叶蝉若虫、棉蚜以及厚缘叶甲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5.4mg/L、2.2mg/L、0.66mg/L和1.9mg/L。同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环氧虫啶对棉田烟粉虱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防效远远高于吡虫啉;环氧虫啶对葡萄斑叶蝉若虫的防治效果与吡虫啉接近;虽然环氧虫啶对新疆石河子地区的棉蚜防效较低,但是对山东临沂地区的棉蚜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IPP-10和环氧虫啶对麦蚜具有很好的触杀活性和根部内吸活性,而且IPP-10具有一定的向基传导活性。采用喷雾法和根部内吸法测得IPP-10对禾谷缢管蚜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45mg/L和2.40mg/L,而且一定量的IPP-10可以在韧皮部内由小麦上部叶片运输到小麦下部叶片。环氧虫啶采用喷雾法和根部内吸法对麦长管蚜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98mg/L和1.1mg/L。但是,环氧虫啶在小麦韧皮部中的传导性差,很难由小麦的叶片向茎部传导。(3)亚致死剂量的IPP-10和环氧虫啶对麦蚜的刺探、取食行为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亚致死剂量的IPP-10使得禾谷缢管蚜在韧皮部中分泌水溶性唾液(E1波)的总时间和每次持续的时间显着延长,但是禾谷缢管蚜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以及吸食木质部汁液的时间却显着缩短。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亚致死剂量的IPP-10没有使E1波、E2波、和G波的发生次数发生显着的变化。然而,禾谷缢管蚜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中取食波的频率(分别为7.03±0.49Hz,1.96±0.071Hz)明显的低于空白对照。所以,亚致死剂量的IPP-10使禾谷缢管蚜的取食量减少、重量变轻、产蚜数减少、达到繁殖期的时间明显延长。亚致死剂量的环氧虫啶使得麦长管蚜非刺探波(np波)持续的总时间(103.04±10.87min)以及在韧皮部中分泌水溶性唾液(E1波)的总时间(50.80±7.26 min)和每次持续的时间(13.73±1.77 min)显着延长。但是麦长管蚜吸食韧皮部汁液和木质部汁液的时间显着缩短。除此以外,环氧虫啶导致麦长管蚜在韧皮部中分泌唾液的次数(3.40±0.34次)明显多于其他3种处理。而且,环氧虫啶使得麦长管蚜在木质部中取食波的频率(5.00±0.047 Hz)明显的低于空白对照,但是高于吡虫啉(4.79±0.045 Hz)。环氧虫啶处理的麦长管蚜在韧皮部中取食波的频率明显的低于空白对照和吡虫啉。由此说明:环氧虫啶与吡虫啉类似,减少了麦蚜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中的取食量,但是环氧虫啶对麦长管蚜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抑制程度高于吡虫啉,而环氧虫啶对麦长管蚜吸食木质部汁液的抑制程度低于吡虫啉。

二、鄯善县葡萄斑叶蝉发生初报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鄯善县葡萄斑叶蝉发生初报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葡萄用杀虫剂登记现状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葡萄用杀虫剂登记情况
2 使用杀虫剂防治葡萄害虫方面的研究情况
    2.1 葡萄透翅蛾
    2.2 葡萄沟顶叶甲
    2.3 葡萄园胡蜂
    2.4 葡萄斜纹夜蛾
    2.5 葡萄叶蝉、蓟马、绿盲蝽
    2.6 葡萄根瘤蚜
    2.7 葡萄白粉虱
    2.8 葡萄短须螨
    2.9 葡萄瘿螨
3 展望
    3.1 高度重视葡萄害虫害螨化学防治研究工作
    3.2 加快葡萄用新型高效化学杀虫剂和生物农药登记
    3.3 加强葡萄害虫抗药性风险监测和葡萄用农药科学应用指导

(2)葡萄斑叶蝉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为害情况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2.2 若虫
    2.3 卵
3 发生规律
4 生活习性
    4.1 成虫
    4.2 若虫
    4.3 卵
5 发生因素
    5.1 气候条件
    5.2 管理水平
    5.3 品种
    5.4 栽植方式及周围环境
6 防治措施
    6.1 监测预警
    6.2 加强检疫
    6.3 农业防治
    6.4 物理防治
    6.5 生物防治
    6.6 化学防治
        6.6.1 防治关键期
        6.6.2 防治用药
        6.6.3 防治细则

(3)不同斑叶蝉种群对葡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项目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蝉对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斑叶蝉对葡萄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3 斑叶蝉对葡萄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4 斑叶蝉对葡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5 斑叶蝉对葡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葡萄新害虫—绿长突叶蝉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产业概况
    1.2 葡萄虫害概况
    1.3 新疆葡萄虫害概况
    1.4 叶蝉总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长突叶蝉族的的研究进展
    1.6 本实验的目地和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长突叶蝉的分布、寄主范围及危害程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普查范围
        2.1.2 普查方法
        2.1.3 寄主范围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绿长突叶蝉的分布区域与为害程度
        2.2.2 绿长突叶蝉寄主范围调查
        2.2.3 不同葡萄品种上的分布状况
        2.2.4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叶蝉发生状况
    2.3 讨论
第三章 绿长突叶蝉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绿长突叶蝉越冬虫态及越冬场所的调查
        3.1.2 田间观察
        3.1.3 室内人工饲养与观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形态特征
        3.2.2 绿长突叶蝉生活史
        3.2.3 绿长突叶蝉发育历期
        3.2.4 绿长突叶蝉习性和行为
    3.3 讨论
第四章 绿长突叶蝉种群消长与分布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绿长突叶蝉的种群年消长动态
        4.2.2 绿长突叶蝉在葡萄植株上垂直空间分布动态
        4.2.3 绿长突叶蝉雌雄成虫在垂直空间活动分布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绿长突叶蝉生态风险评估
    5.1 定性分析
        5.1.1 绿长突叶蝉的分布情况(P1)
        5.1.2 害虫潜在的经济危害性(P2)
        5.1.3 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P33)
        5.1.4 传播扩散的可能性(P4)
        5.1.5 检疫与处理难度
    5.2 定量评估
    5.3 害虫管理
第六章 绿长突叶蝉防治药剂室内筛选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药剂
        6.1.2 供试虫源
        6.1.3 生物测定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三种杀虫剂对绿长突叶蝉若虫的触杀作用及毒力测定
        6.2.2 三种杀虫剂对绿长突叶蝉若虫的内吸毒杀作用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新疆葡萄主要病虫害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疆葡萄主要病害及防治
    (一) 葡萄霜霉病
        1. 症状特点
        2. 病原及发生规律
        3. 防治方法
    (二) 葡萄白粉病
        1. 症状特点
        2. 病原及发生规律
        3. 防治方法
    (三) 葡萄穗轴褐枯病
        1. 症状特点
        2. 病原及发生规律
        3. 防治方法
    (四) 葡萄褐斑病
        1. 症状特点
        2. 病原及发生规律
        3. 防治方法
    (五) 葡萄气灼病
        1. 症状特点
        2. 发生原因分析
        3. 发生规律
        4. 防治方法
二、新疆葡萄主要虫害及防治
    (一) 葡萄二星叶蝉
        1. 危害症状
        2. 形态特征
        3. 发生规律
        4. 防治方法
    (二) 白星花金龟
        1. 形态特特征
        2. 危害
        3. 防治方法
    (三) 葡萄瘿螨 (葡萄毛毡病)
        1. 危害特征
        2. 形态特征
        3. 生活习性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关中地区葡萄二黄斑叶蝉生物学及黄板诱杀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葡萄园小叶蝉种类及危害特征研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中国葡萄园小叶蝉种类及种名的研究
    1.3 葡萄园小叶蝉的生物学研究
    1.4 葡萄园小叶蝉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研究
    1.5 葡萄园小叶蝉的防治研究
        1.5.1 物理防治
        1.5.2 生物防治
        1.5.3 农业防治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分布及寄主调查
        2.2.2 成虫和若虫的生活史与发生规律调查
        2.2.3 室内饲养观察葡萄二黄斑叶蝉生物学特性
        2.2.4 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2.2.5 三种黄板对温室葡萄二黄斑叶蝉越冬代成虫的诱杀效果
        2.2.6 三种黄板对大田葡萄二黄斑叶蝉越冬代成虫的诱杀效果
        2.2.7 不同悬挂黄板高度、不同悬挂黄板密度、不同颜色黄板分别对葡萄二黄斑叶 蝉的诱杀效果
        2.2.8 葡萄园害虫 (螨) 种类及天敌调查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危害陕西关中葡萄园小叶蝉种类的鉴定
        3.1.1 形态特征
    3.2 分布与寄主调查
    3.3 成虫和若虫的生活史与发生规律调查
        3.3.1 葡萄二黄斑叶蝉年生活史
        3.3.2 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消长规律
    3.4 葡萄二黄斑叶蝉的生物学特性
        3.4.1 葡萄二黄斑叶蝉的形态特征
        3.4.2 葡萄二黄斑叶蝉发育历期
        3.4.3 葡萄二黄斑叶蝉的生活习性
    3.5 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3.5.1 聚集度指标分析
        3.5.2 Lloyd 平均聚块性指标分析
        3.5.3 Taylor 幂法则指标分析
        3.5.4 Iwao 的 m*- m 回归分析
    3.6 黄板诱杀试验
        3.6.1 三种黄板对温室葡萄二黄斑叶蝉越冬代成虫的诱杀效果
        3.6.2 三种黄板对大田葡萄二黄斑叶蝉越冬代成虫的诱杀效果
        3.6.3 不同悬挂黄板高度、不同悬挂黄板密度、不同颜色黄板分别对葡萄二黄斑叶 蝉的诱杀效果
    3.7 葡萄园害虫 (螨) 种类及天敌调查
        3.7.1 葡萄园害虫 (螨) 种类
        3.7.2 葡萄园天敌种类
        3.7.3 中性昆虫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陕西关中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消长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4.1.2 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空间分布型研究
        4.1.3 黄板诱杀试验
        4.1.4 葡萄园害虫 (螨) 种类及天敌调查
    4.2 讨论
        4.2.1 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
        4.2.2 葡萄二黄斑叶蝉体色的差异
        4.2.3 黄板的应用对葡萄二黄斑叶蝉及天敌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新疆鄯善县葡萄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鄯善县葡萄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
    1.1 葡萄白粉病
    1.2 葡萄霜霉病
    1.3 葡萄根瘤癌病
    1.4 葡萄斑叶蝉
    1.5 白星花金龟
    1.6 葡萄糖槭蚧
    1.7 葡萄粉蚧
2 防治措施
    2.1 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2.2 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措施
    2.3 葡萄根瘤癌病的防治措施
    2.4 葡萄斑叶蝉的防治措施
    2.5 白星花金龟的防治措施
    2.6 葡萄糖槭蚧的防治措施
    2.7 葡萄粉蚧的防治措施
3 其他防治措施
    3.1 加强植物检疫
    3.2 开展预测预报

(9)葡萄斑叶蝉种群消长动态及防治药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葡萄斑叶蝉田间种群消长动态调查
    1.2 药剂试验
        1.2.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1.2.2 供试药剂
        1.2.3 试验处理与小区设计
        1.2.4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斑叶蝉田间种群消长动态
        2.1.1 越冬代成虫存活期
        2.1.2 叶蝉生物学特性观察
        2.1.3 叶蝉在不同部位消长规律比较
    2.2 葡萄斑叶蝉防治药剂的筛选
        2.2.1 防治关键期研究
        2.2.2 防治药剂的筛选
3 结论与讨论

(10)创制杀虫剂IPP-10、环氧虫啶对麦蚜的生物活性及取食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概述
        1.1.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发展史
        1.1.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1.1.3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
    1.2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在杀虫剂中的应用
        1.2.1 EPG 技术简介
        1.2.2 EPG 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1.2.3 刺吸式昆虫的取食机制
        1.2.4 EPG 波谱的基本特征与生物学意义
    1.3 杀虫剂的亚致死效应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环氧虫啶的生物活性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虫源
        2.1.3 试验器材
        2.1.4 指形管法测定环氧虫啶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
        2.1.5 环氧虫啶对棉田烟粉虱成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2.1.6 叶片浸渍法测定环氧虫啶对葡萄斑叶蝉若虫的毒力
        2.1.7 环氧虫啶对葡萄斑叶蝉若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2.1.8 喷雾法测定环氧虫啶对棉花蚜虫的毒力
        2.1.9 环氧虫啶对新疆石河子地区棉花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2.1.10 环氧虫啶对山东临沂地区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
        2.1.11 浸虫法测定环氧虫啶对厚缘叶甲的毒力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环氧虫啶对烟粉虱成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2.2.2 环氧虫啶对棉田烟粉虱成虫的防治效果
        2.2.3 环氧虫啶对葡萄斑叶蝉若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2.2.4 环氧虫啶对葡萄斑叶蝉若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2.2.5 环氧虫啶采用喷雾法对石河子地区棉蚜的毒力测定结果
        2.2.6 环氧虫啶对石河子地区棉花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2.2.7 环氧虫啶对山东临沂地区棉花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2.2.8 环氧虫啶对厚缘叶甲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IPP-10 和环氧虫啶对小麦蚜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药剂
        3.1.2 供试虫源
        3.1.3 试验器材
        3.1.4 喷雾法测定 IPP-10 和环氧虫啶对麦蚜的毒力
        3.1.5 IPP-10 和环氧虫啶的根部内吸活性测定
        3.1.6 IPP-10 和环氧虫啶的向基传导活性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IPP-10 对禾谷缢管蚜的触杀活性
        3.2.2 环氧虫啶对麦长管蚜的触杀活性
        3.2.3 IPP-10 的根部内吸活性
        3.2.4 环氧虫啶的根部内吸活性
        3.2.5 IPP-10 的向基传导活性
        3.2.6 环氧虫啶的向基传导活性
    3.3 讨论
第四章 EPG 技术研究IPP-10 和环氧虫啶对麦蚜刺探取食行为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药剂
        4.1.2 供试虫源
        4.1.3 试验器材
        4.1.4 环氧虫啶、IPP-10 以及吡虫啉对麦蚜的亚致死剂量测定
        4.1.5 EPG 技术研究药剂对麦蚜刺探、取食行为的影响
        4.1.6 亚致死剂量的IPP-10 对禾谷缢管蚜生长的影响
        4.1.7 亚致死剂量的IPP-10 对禾谷缢管蚜繁殖的影响
        4.1.8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亚致死剂量的IPP-10 对禾谷缢管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4.2.2 亚致死剂量的环氧虫啶对麦长管蚜刺探、取食行为的影响
        4.2.3 亚致死剂量的IPP-10 对禾谷缢管蚜生长行为的影响
        4.2.4 亚致死剂量的IPP-10 对禾谷缢管蚜繁殖行为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环氧虫啶的生物活性筛选
    5.2 IPP-10 和环氧虫啶对小麦蚜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5.3 IPP-10 和环氧虫啶对麦蚜刺探、取食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鄯善县葡萄斑叶蝉发生初报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葡萄用杀虫剂登记现状及研究进展[J]. 刘刚,靳春香,张爱美,杜立群,路向雨,李超.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20(03)
  • [2]葡萄斑叶蝉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J]. 张华普,张怡,马成斌,姜彩鸽.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9(06)
  • [3]不同斑叶蝉种群对葡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袁青锋,崔家丽,张静,冯建荣,王俊刚. 北方园艺, 2015(23)
  • [4]葡萄新害虫—绿长突叶蝉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D]. 周天跃. 石河子大学, 2015(01)
  • [5]新疆葡萄主要病虫害概述[J]. 高峰,任红,马燕燕,喻峰,朱银飞. 福建农业, 2015(05)
  • [6]关中地区葡萄二黄斑叶蝉生物学及黄板诱杀效果的研究[D]. 扈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7]新疆鄯善县葡萄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J]. 王强. 中国园艺文摘, 2012(11)
  • [8]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现状、趋势及对策[J]. 郭文超,吐尔逊,周桂玲,刘忠军,张祥林,秦晓辉,李晶,张伟. 新疆农业科学, 2012(01)
  • [9]葡萄斑叶蝉种群消长动态及防治药剂的筛选[J]. 沙月霞,樊仲庆,王国珍,李晓. 植物保护, 2011(03)
  • [10]创制杀虫剂IPP-10、环氧虫啶对麦蚜的生物活性及取食行为的研究[D]. 崔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标签:;  ;  ;  ;  ;  

鄯善县葡萄叶蝉发生及防治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