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人工林果实品质初探

红松人工林果实品质初探

一、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婷[1](2021)在《吉林省天然红松居群多样性评价及子代测定》文中指出红松又名果松、朝鲜松,是中国东北林区主要的果材兼用乡土树种之一,其材质轻软,纹理美观,在建筑、航空和造纸等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市场需求量较大。过去几十年间,由于经济发展,木材需求量高,过度砍伐导致大量优良基因资源丢失,红松天然林破坏严重。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展有关红松遗传改良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对于红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子园营建、优良家系评价选择等方面。对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开发及利用研究较少。为全面了解红松遗传多样性状态,为红松遗传改良策略提供支撑,本研究以吉林省分布区内6个地点的天然红松居群及子代为材料,对其叶片、元素含量等性状及SSR分子标记进行测定与分析,探讨表型与分子遗传多样性的同时初步筛选优良居群与种源,以期为红松良种选育与种质资源保存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红松苗期近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具体分析结果如下:(1)对6个天然红松居群的180个针叶和球果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针叶束粗/针叶厚在居群间差异未达显着水平外,其他针叶及球果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呈极显着差异(P<0.01);各性状表型分化系数范围为31.96%~89.36%,表型变异系数变幅为2.85%~21.0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子性状、球果性状和针叶性状内部之间相关性较强,但三类性状之间相关性较弱,针叶性状与海拔存在较强负相关,与经纬度成较强的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所有针叶和球果性状可分成5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79.69%;最终依据结实性状(种长、种宽、百粒质量和球果质量)和针叶性状(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厚、针叶束粗)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分别筛选出2个优良居群,可为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基础。(2)以6个天然红松居群的180个针叶为材料,对其钾(K)、镁(Mg)、锰(Mn)、钙(Ca)、铜(Cu)和锌(Zn)等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方差分析显示,K、Mg和Mn三个元素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Ca和Zn元素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差异均达显着和极显着水平(P<0.05),Cu元素在居群间未达显着水平,在居群内达极显着水平;各元素含量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0.97%,略高于居群内;相关性分析表明,除K元素外,Zn与大部分元素之间表现出极显着正相关,纬度、海拔和无霜期与Mg、Mn、Ca和Zn元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与其他元素相关性较弱,种长与Mg呈极显着正相关,K、Zn、Mn、Mg、Ca与部分结实性状和针叶性状分别具有显着相关性:表型变异系数分析显示,各元素含量的表型变异系数在居群内的变幅为16.21%~46.49%,其中在P2居群的Mg、Mn、Ca、Cu和Zn表型变异系数最大,K在P5居群中表型变异系数最大。本研究以各元素含量为选择指标对6个居群进行多性状综合评价,P5入选,结合相关性分析以及表型性状和元素含量的多性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可能影响针叶中元素的含量,其生长与环境因素和元素含量有密切的关系。(3)利用10对SSR多态引物,对6个居群的129个红松针叶样本进行扩增,共检测到等位基因为41个,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4.10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1.90个,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1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0,Nei’s指数为0.40,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8;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P3的Shannon’s信息指数和Nei’s指数都均为最大,表明P3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红松6个居群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分别为0.5935~0.9972和0.0028~0.5217,其遗传一致度都在0.59以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分为3大类群,其中P1和P4聚为一类,P3为一类,P6、P2和P5聚为一类,大致符合其居群的地理分布规律,红松居群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与这一结果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由于植物生长不止受遗传因素影响,还与环境因素有关。(4)对6个红松天然居群的180个两年生子代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种源间和种源内苗高与地径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表型变异系数显示家系间、种源间平均表型变异系数的范围均在10%~30%,属于中等程度变异,说明各种源、家系间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P1的变异程度相对较高;苗高和地径的种源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86、0.94和0.83和0.40,除了地径外,其余遗传力均在0.80以上,属于高遗传力;一般配合力分析显示,子代地径和苗高的一般配合力变化范围为-2.16(PK1023)~1.47(PK222)和-6.95(PK969)~5.85(PK179),依据苗高和地径为选择指标,分别筛选出9个优良亲本;依据多性状综合评价法选出1个优良种源和9个优良家系,入选种源及家系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6.32%和8.24%、23.47%和 5.21%。

梁德洋[2](2021)在《红松种子园亲本无性系及其子代变异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松亲本无性系及其半同胞子代家系的评价选择是种子园改建和升级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吉林省龙井市开山屯红松国家级良种基地的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及其半同胞子代家系为材料,对亲本生长性状、木材性状、种实性状、光合性状、针叶元素含量、激素含量变化及子代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聚类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评价选择优良亲本无性系及子代家系,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50个红松无性系的亲缘关系并构建指纹图谱,为红松良种选育与种子园升级换代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良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为选育树高、胸径和材积等生长性状优良的红松材料,本研究以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为实验材料,对其树高、地径、胸径和材积等16个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性状在各无性系间差异显着,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范围为4.37%~48.03%,重复力范围为0.013~0.900。树高、胸径、3 m径、5 m径和材积间存在显着正相关,且遗传相关性水平与表型相关性水平相似。以4个生长性状(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为综合评价指标,以10%的入选率选出综合得分在前5的无性系(PK11、PK19、PK04、PK14、PK28)为优良无性系。选出的优良无性系的4个生长性状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10.46%、15.88%、39.90%和6.72%,遗传增益分别为8.58%、13.02%、32.72%和3.83%;此研究结果为红松育种方案的改进提供重要信息,为红松良种选育提供优良材料。(2)为选育木材性状优良的红松资源,本研究对50个红松无性系的生长性状(树高、胸径、材积)和木材性状(基本密度、木质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纤维素含量、棕纤维素含量、碳含量、纤维长度、纤维宽度)进行测定并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木质素含量外(P=0.114),无性系间各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5.09%~24.04%;除木质素含量(0.27)外,各指标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58~0.88,属于高重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r>0.787),木材性状间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综纤维素含量之间呈显着相关,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间呈极显着正相关(r=0.549),其余性状相关未达显着水平。利用综合评价法对5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以生长性状为评价指标,以10%的入选率对5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选择,无性系PK11、PK19、PK04、PK14和PK01入选,入选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10.87%、12.50%和28.57%;以木材性状为评价标准,以10%的入选率对5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选择,无性系PK20、PK34、PK27、PK03和PK02入选,入选无性系各木材性状高出总体平均值4.15%~21.27%;以生长和木材联合选择,无性系PK20、PK19、PK29、PK27和PK49等5个无性系入选,入选无性系各性状高出总体平均值1.38%~18.02%。该研究为红松优良无性系评价和种子园的改建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良材料。(3)为选取种子产量高、营养含量丰富的优良红松无性系,本研究测定了 50个红松无性系的种实性状与营养含量。结果显示,除含水率外,各无性系间其余性状均有极显着差异;变异参数分析结果可知,除种子长度、种子宽度、种子长宽比、种仁长度和出仁率外,其余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均高于10%;除含水率外,其余性状的重复力均大于0.8,属于高重复力;种子宽度与种子重量、种仁长、种仁宽、种仁重、千粒重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由通径分析结总影响可知,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含水率对油脂含量均具有正影响,其中蛋白质含量的正影响最大;种仁长度对千粒重具有负影响,种仁宽度、单粒种子重和单果种子重量对千粒重均具有正影响,其中单粒种子重的影响最大。按照10%的入选率,在种子表型性状方面,无性系PK04、PK49、PK08、PK32和PK03等5个无性系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的单果种子重、单粒种子重、种仁长度、种仁宽度和千粒重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29.26%、25.42%、5.36%、9.23%和27.05%;种子营养含量方面,无性系PK33、PK16、PK47、PK26和PK39等5个无性系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的千粒重、油脂、蛋白质、含水量和灰分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7.75%、11.40%、31.56%、5.29%和-38.35%;联合选择时,无性系PK23、PK49、PK29、PK31和PK10等5个无性系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各性状分别高出总体平均值-35.64%~24.05%;各评价方法遗传增益范围分别为5.30%~27.02%、-38.32%~30.92%和-35.61%~23.56%。(4)为了解红松光合特性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利用Lico-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50个红松无性系进行了光合指标的测定。光合指标日变化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典型双峰曲线,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曲线呈“V”字型曲线。对3个红松无性系的光响应和二氧化碳响应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各曲线均呈“S”型,并且符合二次曲线模型。在饱和光强下,3个无性系的最大 Pn 变化范围为:P27(15.00 μmol·m-2·s-1)~PK15(15.99 μ mol·m-2·s-1)。饱和光强和饱和环境二氧化碳条件下(Ca),3个无性系最大Pn变化范围为25.08 μmol·m-2·s-1~27.35 μ mol·m-2·s-1,。对50个红松无性系瞬时光合指标测定结果表明,50个无性系间Pn、Gs、Ci和Tr间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P<0.01),各光合指标变异系数范围为9.04%~38.25%,重复力范围为0.57~0.94,属于高重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无性系光合指标间、光合指标与环境因子间均呈现极显着相关水平。该研究为红松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5)为了解红松针叶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规律,本研究对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针叶中的铜、锌、钙、镁、锰和钾等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不同无性系间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7.91%(K)~64.69%(Cu),其中Mn、Cu和Ca元素表型变异系数较大,均超过35%。此外,各性状重复力较高,均超过0.95,属高重复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与Mg和Mn元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Zn元素含量与树高、胸径和材积呈显着负相关。根据聚类分析选出各元素含量较高的无性系9个(PK02、PK48、PK43、PK45、PK13、PK32、PK41、PK46和PK47),这9个无性系在各元素含量的分别均值高出整体平均值 10.90%(镁)、7.65%(锰)、12.42%(锌)、7.03%(钾)和 59.58%(钙)。本研究可选出对微量元素利用率高的红松优良材料。(6)为探究不同部位、不同形态芽的激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50个红松亲本无性系为材料,进行不同部位叶芽激素含量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激素在不同时间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激素GA3和GA7在不同芽之间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各激素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之间以及时间与部位的交互作用均存在显着差异。根据激素含量在不同部位、不同形态芽中的变化规律,发现GA3、GA4、GA7的含量在红松不同发育阶段占据主要位置,且变化规律相似。无性系PK08、PK29、PK04、PK03和PK41入选为优良无性系。入选优良无性系的GA3、GA4和GA7含量分别高出平均值23.94%、54.26%和 17.26%;遗传增益分别为 22.98%、51.00%和 24.53%。该研究为果用红松良种选育辅助选择提供技术支撑。(7)为选育生长快的优良红松子代家系与优良亲本,本研究测定了红松子代家系的生长性状、成活率和存活率,除4年地径外,其余性状在各变异来源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除成活率外,其余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各性状遗传力均高于0.30,属于中高等遗传力,高变异、高遗传力有利于家系的评价选择。通过一般配合力选出5个优良亲本无性系PK38、PK21、PK26、PK20和PK49。通过多性状综合评价选出5个优良子代家系PK29、PK38、PK21、PK37和PK48。本研究可为红松种子园的改良和升级换代提供优良材料和理论基础。(8)为申报红松良种提供分子基础,本研究对50个红松无性系进行指纹图谱构建与亲缘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6对引物可以清晰的将50个无性系分开,构建了 50个红松无性系的特异性指纹图谱,并构建各无性系指纹图谱的二维码。聚类分析表明,50个红松无性系被分为3类,同一类别内的无性系亲缘关系较近,无性系PK01、PK05、PK07、PK12、PK13、PK14和PK15等19个无性系的亲缘关系较近,无性系PK02、PK06、PK20、PK27、PK32、PK33 和 PK45 的亲缘关系较近,无性系 PK03、PK04、PK08、PK09、PK10和PK11等24个无性系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获得的指纹图谱二维码对红松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品种鉴定及红松种子市场高效监管均有积极的作用。

杨晓燕[3](2020)在《辽东山区红松幼苗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文中研究表明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顶极植被,由于长期的自然与人为干扰,目前原始阔叶红松林所剩无几,多数森林退化为次生林,并在次生林采伐后人工栽植红松形成红松人工林。随着红松结实年龄的不断增加,在正常采摘松籽的情况下,红松人工林周边出现大量的萌生红松幼苗,但未见红松幼苗发育成幼树。为了探明影响红松幼苗的更新能力,本研究选取辽宁东部山区典型红松人工林周边毗邻的三种不同林型(新造林地、落叶松林、阔叶林),以林内天然更新的红松幼苗为研究对象,分析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生长分布、生存情况、龄级结构、种群动态与空间格局等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三种不同林型中,阔叶林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数量最多,其次是落叶松林,新造林地内最少;且随着与红松人工林距离的增加,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数量不断减少,最远分布到距离红松人工林600 m。(2)三种不同林型内天然更新的Ⅰ、Ⅱ、Ⅲ龄级红松幼苗数量最多,且主要集中分布在距离红松人工林0-50 m范围内,而Ⅶ、Ⅷ龄级天然更新红松幼苗数量稀少,分布无规律性。(3)三种不同林型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年龄结构呈“∩”型左偏态分布,前期幼苗数量较多,后期不断减少,为明显的衰退型。(4)三种不同林型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种群的生存率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累积死亡率则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危险率函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呈递减趋势。三种不同林型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Ⅱ型,其中,新造林地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期望寿命值在每个龄级内均高于落叶松林和阔叶林。(5)三种不同林型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分布状态不同,在新造林地与落叶松林内天然更新的红松幼苗的分布呈非连续分布状态,阔叶树林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则呈连续分布状态,但随着与红松人工林距离的增加,天然更新的红松幼苗数量逐渐减少。(6)三种不同林型内不同龄级的天然更新红松幼苗主要呈聚集分布,但在少部分龄级呈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不同林型内不同距离天然更新红松幼苗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大尺度范围多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综上,红松能够在人工林周边的不同林型内实现幼苗的天然更新(前期),但更新的范围有限(以600 m为半径的环状带内),而且随苗龄的增加,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保存率急剧下降。为了保证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存活与生长,建议在红松人工林周边有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范围内开展适当抚育,以快速恢复阔叶红松混交林。

崔晓坤[4](2020)在《基于大径材定向培育的红松人工林密度、冠幅和冠径比指标研究》文中指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珍贵用材树种,且在我国东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红松人工林,因此可以作为东北地区人工林大径材培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本研究以东北14个地区不同林龄以及不同密度下的红松人工林中的137块固定样地和2500余株红松自由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密度对林分基础生长指标、树冠生长指标和干形指标的影响,进而对东北地区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定向培育密度及控制标准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综合林分基础生长控制指标、干材质量控制指标和树冠控制指标分析得出,现有红松人工林经营林分在20a、40a、60a、70a生时的最适密度分别为1050株·hm-2、640 株·hm-2、370 株·hm-2、310 株·hm2。在最适密度下,20a、40a、60a、70a 红松人工林平均胸径应分别控制在13 cm、23.5 cm、32.5 cm、37cm左右;单株材积控制在0.05 m3、0.35 m3、0.8 m3、1-1.3 m3 左右;林分蓄积在 56 m3·hm-2、200 m3·hm-2、300 m3·hm2、400 m3·hm-2左右;大径材蓄积在 170m3·hm-2、200 m3·hm-2、350 m3·hm-2,20a暂不考虑大径材蓄积;密度对干形影响较小,所有年龄红松人工林高径比在0.5-0.7左右,冠长率20a时在0.9左右,其余均在0.5-0.6之间。20a、40a、60a、70a生时平均冠幅分别在4 m、5 m、7 m、7 m左右。(2)根据大径材控制指标地域差异性分析比较最终选定平均冠幅和冠径比做为基础控制指标。根据红松自由生长状态可知,红松树冠生长并不是无限制生长,100a时冠幅基本停止生长,在10 m左右徘徊,冠径比随着林龄增加而减小,林龄为15a左右时,冠径比达到41.0左右,当林龄达到120a时基本保持在12左右。并且根据自由生长状态下林龄与冠幅、冠径比和树高的模型制定出了红松人工林理想状态下生长预测表,并且根据现有红松人工林现状对现有林分进行了优化密度控制,同样获得现有红松人工林密度优化后的生长预测表。(3)在现有常规培育的红松林分中,通过改变林分密度进行红松大径材的定向培育,是缓解木材紧缺、提高大径材出材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提出的大径材蓄积以及提高20%的评测方法可以为现有常规培育模式培育大径材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如40a红松人工林的常规培育模式一般为800~900株·hm-2之间,以800~900株·hm-2的平均胸径作为区分大径材的判断指标,当密度为640株·hm-2平均大径材提高率达到18%左右,并且部分样地大径材提高率达到23~28%;60a大径材蓄积与密度的关系差异性不显着,可能由于部分样地前期经营基础不一样导致。但是部分地区密度为370株·hm-2时大径材蓄积最高,且部分样地大径材提高率19.1%左右;70a时310株·hm-2与500株·hm-2相比,大径材提高率在33%左右。(4)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定向培育抚育间伐体系,造林的初植密度以2500株·hm-2或3300株·hm-2为宜。15a生红松冠幅应控制在2.8-4.2 m之间,冠径比在32.6-38.7左右,平均胸径在8.5-10.7 cm。此时应在14-15a左右进行间伐,以保证红松的正常生长,保留密度在1000-1180株·hm-2左右;共需要6次间伐,最终间伐时间可以选为80a生左右,80a生红松冠幅应控制在7.6-8.8 m之间,冠径比在16.4-18.1左右,平均胸径在42.2-55.5cm,保留密度在170-260株·hm-2左右。若要进行较少次数间伐,第一次间伐与上述相同,第二次间伐在20-25a之间,保留密度为460-640株·hm-2左右,第三次间伐在45-50a左右,保留密度170-260株·hm-2。本研究分别分析了不同林龄不同密度下的红松人工林以及自由树的生长状况,根据平均冠幅和冠径比制定出了红松大径材定向培育抚育间伐体系,可以为不同林龄不同经营目标的红松人工林的保留密度以及抚育间伐提供一定的指导。

陆天宇[5](2019)在《不同结实状况红松个体光合特性的时空差异》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结实状况红松个体不同冠层环境内1年生针叶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光合响应曲线和非结构碳水化合物进行连续观测,分析红松1年生针叶光合能力及各器官内光合产物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结实状况红松个体间是否存在时空差异。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结实状况红松针叶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及光合响应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而且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生长季内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总叶绿素(ChlT)均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比叶面积(SLA)表现为上升趋势,叶绿素a/b(Chla/b)先降低后升高。针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逐渐降低,表观量子效率(AQY)逐渐增大。不同结实状况红松相比,结实红松Chla、Chlb和ChlT在各个月份均低于不结实红松,但Chla/b较高,SLA除7月份不结实红松较高外,其余月份不结实红松均低于结实红松。(2)不同结实状况红松针叶光合能力具有相似的空间变化规律,在光照较强的林缘及上冠层,红松针叶Chla、Chlb、ChlT、SLA和AQY较低,但具有较高的Chla/b、Pmax和LSP,而长期处于光照条件较差的针叶Chla、Chlb、ChlT、SLA和AQY更高,Chla/b、Pmax和LSP更低。不同结实状况红松相比,Chla、Chlb、ChlT和AQY在各个冠层均表现为不结实红松高于结实红松,而结实红松Chla、Pmax、Rd和LSP较高。(3)季节、冠层、生境的变化对不同结实状况红松针叶、枝条、茎中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均有一定影响。可溶性糖、淀粉和NSC浓度的季节变化极为显着,在生长季初期,红松各个器官内NSC浓度均明显下降,而后相对平稳。在垂直梯度上结实红松中冠层NSC浓度最大,上冠层次之,下冠层最小,而不结实红松则表现为随冠层的升高而增大。林缘与林内红松相比,林内红松各个冠层有较大的淀粉浓度,而林缘红松各个冠层可溶性糖浓度较高。综上所述,不同结实状况红松1年生针叶的光合能力随时间的推移是逐渐减弱的,而且长期处于较好光照条件下的针叶相比于长期处于弱光环境的针叶拥有较强的光合能力。不同结实状况红松在生长季初期的生长发育以消耗前一年积累的NSC为主,而NSC浓度的空间差异主要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光照条件较好的部位NSC浓度更高。同时,不同结实红松个体间由于针叶光合能力的差异,导致结实红松个体在生长季内可以积累更过的NSC用于第二年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张秦徽,李蕊,王璧莹,Kombi Kaviriri David,裴晓娜,王忠良,梁德洋,张鹏,赵曦阳[6](2019)在《红松开花结实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松是东北地区珍贵的果材兼用树种,雌雄同株异花,其木材可作家具、建筑等行业材料,松籽可食用和药用,具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早年间的红松林大多用于取材,对松籽价值考虑甚少。而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红松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几年国有林场陷入森林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林业改革不断进行,并且市场对于红松副产品——红松籽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加大,红松籽供不应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红松开花结实方面的研究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关促进红松开花结实的研究较多,常规的方法包括良种选育、嫁接、施肥等,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红松提早开花结实。本综述整理了促进红松开花与结实的相关资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红松果材兼用林的营建提供理论参考,并对以后该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焦宏[7](2018)在《红松人工林研究现状》文中提出文章根据红松人工林的不同发展阶段,调查了红松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红松人工林在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对当前红松人工林的研究在学科上进行了划分,概述了红松在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及进展情况,为红松人工林的研究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

王卫,史绍林,刘洋[8](2015)在《人工红松生殖生长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人工红松的生殖生长过程及影响结实的各种因子,并对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认识红松结实的真正机制必须要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来研究其个体水平的生殖行为以及个体生殖对群体结实量的贡献。

沈海龙,张金虎,王龙[9](2015)在《红松分杈现象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为了解掌握红松分杈现象研究现状,以便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本文综述红松分杈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杈与密度关系、分杈及树体调控与结实关系、红松分杈在其培育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国早期研究是把分杈作为一种影响木材培育的不良现象而进行的,研究集中在分杈原因与预防措施方面,近年来才关注分杈对生长及结实的影响、分杈与林分密度的关系,个别研究深入到分杈的生理机制,并有人工截顶促杈研究;韩国对种子园母树截顶促杈的研究比较系统。这些研究结果有一些可以直接应用于红松种子园、坚果专用林和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技术建立上,未来应加强从发育生物学、营养生理学、生殖生物学和系统人工调控技术等角度进行深入系统的长期定位研究。

王龙[10](2014)在《红松杈干效应与定向培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松是我国重要的珍贵优质用材树种和坚果经济林树种,红松培育是森林培育的重要组部分。红松权干现象一直是影响红松林干材培育的严重问题,但恰当的红松杈干又可以增加结实。根据红松在我国的分布区域范围,选取我国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草河口实验林场、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种子园及母树林、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和伊春市南岔林业局桦阳森林经营所等地五处不同林龄、不同林型红松林,采用设置固定或临时样地、随机踏查等调查方法,对红松进行每木检尺,统计杈干状况、结实和产量等情况,研究权干对树高、胸径和结实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红松林龄为26a、41a、64a以及原始高龄林中,杈干率分别为48.33%、54.57%、64.42%、62.50%,权干效应均普遍存在且呈现随林龄增长权干率递增的趋势;在权干红松中,各权干类型比例呈现较为一致的规律,表现为双权率>多权率>单权率,且双杈率始终占60%以上。2.杈干与未杈干红松的胸径和树高数据对比表明,杈干木平均树高普遍比未杈干木平均树高要高(最高高出10%,平均高4%),平均树高最大差距达到0.58m;同红松杈干对树高的影响一样,杈干红松平均胸径普遍比未权干木要大(最高高出21%,平均高出14%),差异最大的样地权干木平均胸径比未权干木多2.75cm。在球果产量方面:杈干木的球果总产量占了总球果产量的69.4%,而未权干木仅占30.6%。另外,对种子园10个样本小区的分区统计表明:其中9个小区的权干木株均球果产量均高于未杈干木,最高的球果产量高出81%,平均高出29.5%。3.在权干的三种类型中,多杈型红松表现出了最佳的权高、树高、胸径、株均结实等优势;单权型红松和未权干的红松在权高、树高、胸径方面比较接近;双权型红松在各项数据表现均衡,但其在样本数量、球果总产量以及综合方面表现出最佳水平。4.种源对红松权干的影响表现在,本地乡土红松拥有最佳的生长、结实状态,而不同种源红松的杈干时间和杈干高度等方面没有发现太大差异。另外,种源最接近乡土树种的红松权干率稍大。5.红松权干株数、未杈干株数和当年结实量与红松密度有极显着正相关(P<0.01);平均权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长与红松密度有极显着负相关(P<0.01);平均杈高和平均树高有极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有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球果产量在红松密度拟合后显示出随红松密度增加现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6.红松截干促权实验在各地均表现出了短期结实效益高,而长期的不良效果表现在影响干材长度生长、结实效益不佳等方面;本研究设置截干实验地以期取得系统完善的权干效应体现。7.以红松权干效应为思考方向,提出了以抑权、控权、促权三种红松培育模式,从红松杈干方向将红松林定向培育为红松大径材林、果材兼用林和红松坚果林。根据本文研究和前人研究的权干效应成果及前人关于红松生长发育成果提出了3个培育方向的定向培育策略。

二、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天然红松居群多样性评价及子代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红松生长性状变异研究进展
        1.2.2 红松结实性状变异研究进展
        1.2.3 红松元素含量变异研究进展
        1.2.4 红松表型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5 红松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技术路线
2 红松天然居群表型变异分析及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与实地概况
        2.1.2 针叶与结实性状的测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松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值
        2.2.2 方差分析
        2.2.3 红松的表型性状分化
        2.2.4 红松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2.2.5 红松各表型性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2.2.6 红松各表型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2.2.7 红松各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2.2.8 红松各居群的多性状综合评价
    2.3 本章讨论与小结
3 红松天然居群叶片元素含量的变异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与实地概况
        3.1.2 样品分析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松各元素含量的均值
        3.2.2 方差分析
        3.2.3 红松各元素含量的分化
        3.2.4 红松各元素含量的表型变异参数
        3.2.5 红松各元素含量与气候因素和表型性状的相关性
        3.2.6 红松各居群的多性状综合评价
    3.3 本章讨论与小结
4 红松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DNA的提取
        4.1.3 引物的筛选与SSR扩增
        4.1.4 PCR反应体系与程序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SR位点的多态性分析
        4.2.2 红松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4.2.3 红松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分析
        4.2.4 红松天然居群的聚类分析
    4.3 本章讨论与小结
5 不同种源子代苗期生长性状的变异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地点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方差分析
        5.2.2 子代家系各性状的表型变异参数
        5.2.3 各家系的一般配合力
        5.2.4 红松不同种源与家系的多性状综合评价
    5.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红松种子园亲本无性系及其子代变异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种子园研究进展
    1.2 生长性状选育进展
    1.3 木材性状研究进展
    1.4 种子性状研究进展
    1.5 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1.6 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
    1.7 激素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2 技术路线
2 红松亲本无性系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2.2.2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2.2.3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性状均值分析
        2.2.4 红松无性系各生长相关性分析
        2.2.5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2.3 本章小结
    2.4 讨论
3 红松亲本无性系木材性状变异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方差分析
        3.2.2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3.2.3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的平均值分析
        3.2.4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3.2.5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3.3 本章小结
    3.4 讨论
4 红松亲本无性系种子表型性状及营养含量变异研究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方差分析
        4.2.2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4.2.3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4.2.4 红松无性系种子表型性状均值分析
        4.2.5 红松无性系营养含量均值分析
        4.2.6 油脂含量通径分析
        4.2.7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4.3 本章小结
    4.4 讨论
5 红松亲本无性系光合性状变异分析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无性系PK27光合指标日变化
        5.2.2 3个红松无性系的光合-光强(Pn-Par)响应曲线
        5.2.3 3个红松无性系Pn-Ca响应曲线
        5.2.4 红松无性系各光合指标方差分析
        5.2.5 红松无性系各光合指标变异参数分析
        5.2.6 50个红松无性系各光合指标平均值
        5.2.7 红松无性系光合指标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2.8 光合因子回归方程构建
    5.3 本章小结
    5.4 讨论
6 红松亲本无性系叶片元素含量的变异研究
    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各性状方差分析
        6.2.2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6.2.3 各无性系元素含量均值分析
        6.2.4 无性系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6.2.5 聚类分析
    6.3 本章小结
    6.4 讨论
7 红松亲本无性系芽激素含量变异研究
    7.1 试验材料和方法
        7.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3 统计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各性状方差分析
        7.2.2 红松无性系激素浓度变化分析
        7.2.3 50个红松无性系开花期激素含量方差分析
        7.2.4 红松无性系各性状变异参数分析
        7.2.5 红松无性系激素含量与种子性状相关性分析
        7.2.6 红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7.3 本章小结
    7.4 讨论
8 红松子代家系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8.1 试验材料和方法
        8.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1.3 统计分析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8.2.2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8.2.3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平均值分析
        8.2.4 红松子代家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8.2.5 一般配合力
        8.2.6 红松子代家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8.3 本章小结
    8.4 讨论
9 红松亲本无性系指纹图谱构建
    9.1 试验材料和方法
        9.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9.1.2 试验方法: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指纹图谱鉴定
        9.2.2 红松亲本无性系聚类分析及亲缘关系
    9.3 本章小结
    9.4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辽东山区红松幼苗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相关进展
        1.2.1 红松天然更新研究现状
        1.2.2 红松更新与松鼠、星鸦的关系
        1.2.3 红松天然更新与光的关系
        1.2.4 影响天然更新的其他因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全面踏查样地
        2.3.2 样地调查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数量特征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龄级下天然更新的红松幼苗数量
        3.2.2 不同距离下天然更新的红松幼苗数量
        3.2.3 不同龄级天然更新红松幼苗在不同林型内的分布距离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红松幼苗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动态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种群的年龄结构
        4.2.2 红松幼苗种群的静态生命表
        4.2.3 红松幼苗种群的生存分析
        4.2.4 红松幼苗种群的时间序列预测
    4.3 讨论和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红松幼苗种群的空间格局
    5.1 引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三种林型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分布
        5.2.2 三种林型内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的分布格局
        5.2.3 三种林型下不同龄级天然更新红松幼苗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5.2.4 三种林型下天然更新红松幼苗在不同位置的分布格局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大径材定向培育的红松人工林密度、冠幅和冠径比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红松和红松林
        1.1.2 大径材及其供求现状
        1.1.3 优质大径材培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2 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培育及研究进展
        1.2.1 立地选择
        1.2.2 密度控制
        1.2.3 修枝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林分调查
        2.2.3 自由树调查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大径材培育林分基础生长控制指标的研究
    3.1 林分基础生长控制指标选择
    3.2 研究结果
        3.2.1 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3.2.2 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3.2.3 密度对红松林分蓄积量和大径材蓄积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大径材培育干形质量控制指标的研究
    4.1 干形质量指标选择
    4.2 研究结果
        4.2.1 密度对枝下高和冠长率的影响
        4.2.2 密度对红松人工林高径比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红松大径材培育树冠控制指标的研究
    5.1 树冠指标选择
    5.2 研究结果
        5.2.1 密度对红松人工林冠幅和冠径比的影响
        5.2.2 密度对红松人工林树冠表面积和树冠体积的影响
        5.2.3 密度对红松人工林树冠竞争的影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培育林分生长预测
    6.1 大径材控制指标地域差异性分析
    6.2 自由生长状态下生长和形态指标分析
    6.3 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定向培育林分生长预测
        6.3.1 以红松自由生长为基础的林分生长预测
        6.3.2 根据现有红松人工林经营及生长获得的控制表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技术指标评测结果的红松大径材定向培育体系与模式
    7.1 技术指标评测结果概述
    7.2 技术体系与模式的依据与描述
        7.2.1 技术体系与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不同结实状况红松个体光合特性的时空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红松结实规律的研究
        1.2.2 影响红松结实的因素
        1.2.3 促进结实的研究
        1.2.4 红松光合作用的研究
        1.2.5 光合作用与结实的研究
        1.2.6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结实的影响
        1.2.7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木选择及冠层确定
        2.2.2 光响应曲线的测量及拟合
        2.2.3 生理和形态指标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不同结实状况红松针叶叶绿素和形态参数的时空变化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结实状况红松针叶叶绿素和比叶面积的季节变化
        3.1.2 不同结实状况红松针叶叶绿素和比叶面积差异
        3.1.3 针叶叶绿素和比叶面积空间差异
    3.2 讨论
4 不同结实状况红松针叶光合响应参数时空异质性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结实状况红松针叶光合响应参数差异
        4.1.2 针叶光合响应参数空间差异
    4.2 讨论
5 不同结实状况红松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时空变化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结实状况红松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时空差异
        5.1.2 不同结实状况枝条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时空差异
        5.1.3 不同结实状况红松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的季节变化
    5.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红松开花结实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红松高产良种选育
2 嫁接对红松开花结实的影响
3 施肥对红松开花结实的影响
4 修剪对红松开花结实的影响
5 疏伐对红松开花结实的影响
6 植物激素对红松开花结实的影响
7 其他因素对红松开花结实的影响
8 结论与展望
作者贡献

(7)红松人工林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红松林的研究历程
2 红松人工林研究的现状
    2.1 红松育苗技术
        2.1.1 红松播种育苗
        2.1.2 红松容器苗的培育
        2.1.3 红松扦插育苗
        2.1.4 红松组织培养
    2.2 红松造林
        2.2.1 造林密度
        2.2.2 造林方式
        2.2.3幼林抚育
    2.3 红松人工林经营
        2.3.1 人工林经营技术的研究
        2.3.2 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技术
        2.3.3 红松果林培育技术
    2.4 森林保护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3.1 存在问题
    3.2 展望

(8)人工红松生殖生长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红松的生殖过程
2 遗传因子对人工红松结实的决定作用
3 人工红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
4 立地条件与人工红松结实的关系
5 植物激素对人工红松结实的影响
6 展望

(9)红松分杈现象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红松分杈现象
    1.1红松分杈现象相关概念
    1.2红松分杈发生过程
2红松分杈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2.1红松分杈发生原因
    2.2红松分杈的抑制和预防
3红松分杈与密度关系研究
4分杈的利用及其与结实的关系
    4.1红松促杈实验
    4.2分杈与红松树体调控研究
    4.3分杈与红松的开花结实
5分杈与红松定向培育
    5.1分杈与大径材红松培育
    5.2分杈与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
    5.3分杈与红松坚果专用林培育
6问题与展望

(10)红松杈干效应与定向培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红松研究概述
    1.2 红松自然杈干效应研究状况
        1.2.1 红松杈干效应
        1.2.2 红松杈干原因及其预防研究
        1.2.3 红松权干与林分密度关系
    1.3 红松树体调控研究状况
        1.3.1 国内红松促杈实验研究
        1.3.2 国外相关红松树体调控研究
    1.4 权干与红松定向培育
        1.4.1 杈干与大径材红松培育
        1.4.2 杈干与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
        1.4.3 权干与红松坚果林培育
    1.5 存在的问题
    1.6 本项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点与样地概况
        2.1.1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草河口试验林场
        2.1.2 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种子园及红松母树林
        2.1.3 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
        2.1.4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
        2.1.5 伊春市南岔林业局桦阳森林经营所
    2.2 研究方法
        2.2.1 红松杈干野外调查方法
        2.2.2 红松杈干相关名词及公式计算
3 红松自然权干效应与人工截顶促权试验
    3.1 红松自然权干效应
        3.1.1 不同研究地点红松自然权干概况
        3.1.2 红松杈干类型变化
        3.1.3 红松杈干与胸径和树高的关系
        3.1.4 红松自然权干对结实的影响
        3.1.5 不同种源红松自然杈干状况
        3.1.6 不同经营密度红松人工林自然杈干差异
    3.2 红松截顶促杈效应
    3.3 截干促权试验设计与研究建议
4 基于权干效应的红松定向培育策略
    4.1 红松定向培育的目标和原则
    4.2 红松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策略
    4.3 红松大径无节材专用林定向培育策略
    4.4 红松专向坚果林培育策略
    4.5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天然红松居群多样性评价及子代测定[D]. 刘晓婷.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红松种子园亲本无性系及其子代变异选择研究[D]. 梁德洋.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辽东山区红松幼苗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D]. 杨晓燕.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基于大径材定向培育的红松人工林密度、冠幅和冠径比指标研究[D]. 崔晓坤.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5]不同结实状况红松个体光合特性的时空差异[D]. 陆天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6]红松开花结实研究进展[J]. 张秦徽,李蕊,王璧莹,Kombi Kaviriri David,裴晓娜,王忠良,梁德洋,张鹏,赵曦阳.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4)
  • [7]红松人工林研究现状[J]. 焦宏. 防护林科技, 2018(02)
  • [8]人工红松生殖生长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王卫,史绍林,刘洋. 防护林科技, 2015(03)
  • [9]红松分杈现象研究现状及展望[J]. 沈海龙,张金虎,王龙. 森林工程, 2015(02)
  • [10]红松杈干效应与定向培育策略研究[D]. 王龙.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红松人工林果实品质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