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胺胶囊联合枇杷清肺汤治疗寻常痤疮

维胺胶囊联合枇杷清肺汤治疗寻常痤疮

一、维胺酯胶囊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论文文献综述)

任贵珍[1](2021)在《自拟花草泻肺汤联合柏瑞清抗菌喷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群体为青少年,主要表现为半球形有光泽的红色丘疹或脓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痒痛感。近年来,社会环境污染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此外,反复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导致该病发病率极高。虽本病相比较内科疾病,危害程度较小,但容易反复发作,同时因其外形及临床表现与痤疮极为相似,不经过实验室检查极易误诊,且治疗不当或失治误治可能会留下色素沉着和疤痕,导致病人心理压力加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产生了不良影响;目前该病的临床治疗主要是口服和外用抗真菌药物,存在治疗时间较长,费用昂贵,副作用明显,易产生耐药性等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本病的治疗提出更高的要求,个体化治疗应运而生。因此,我们就需要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优势,辨证论治,最大程度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研究目的观察自拟花草泻肺汤联合柏瑞清抗菌喷剂对肺胃蕴热型的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通过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皮损变化情况、皮肤病生活环境质量评分,论证自拟花草泻肺汤联合柏瑞清抗菌喷剂治疗肺胃蕴热型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优势。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排标准的肺胃蕴热型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口服自拟花草泻肺汤的基础上,试验组外用柏瑞清TM皮肤抗菌喷剂,对照组用1%联苯苄唑溶液治疗4周,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皮损变化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记录与评价。研究结果1.收集的50例患者中,试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5例,共纳入有效病例4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皮损积分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经4周治疗,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4周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及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前下降,组内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经过4周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皮损变化积分比较,治疗1疗程(2周)后,两组皮损均有所改善(P<0.01),且改善程度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疗程(4周)后,两组皮损均有所改善(P<0.01),且试验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口服自拟花草泻肺汤联合柏瑞清抗菌喷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效果确切,治疗2疗程后皮损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郭斐斐[2](2021)在《三黄消痤面膜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中度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IGF-1、DHEA含量调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外用三黄消痤面膜对中度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耳廓复合痤疮模型大鼠皮损、组织病理及血清中IGF-1、DHEA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对于中度痤疮的治疗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观察:临床试验病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外用甲硝唑凝胶,早晚各一次,治疗组外用三黄消痤面膜,每晚一次。嘱两组患者均早晨温水洗脸一次,共治疗4w。治疗期间两组均口服枇杷清肺饮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GAGS积分评定、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对各组用药进行有效率评定、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实验研究:动物实验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进行耳廓复合痤疮模型的造模,造模21d。第22d开始治疗,空白组、模型组不予外用药物治疗,对照组外用甲硝唑凝胶,早晚各一次;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不同剂量给药,每日一次。治疗28d。末次给药24h后,各组大鼠麻醉后心脏取血,离心取上清液,ELISA法测IGF-1、DHEA含量。取造模处耳廓进行石蜡包埋,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右耳廓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分析实验结果。结果1.临床观察(1)GAGS评分对比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GAG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对比两组治疗后GAGS评分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0,P=0.01<0.05),治疗组对于面部皮损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2)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2<0.05),治疗组对于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3)有效率对比情况:对照组有效率72.22%,治疗组有效率85.29%。两组有效率经秩和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Z=-2.08,P=0.04<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0.22,P=0.82>0.05)。2.实验研究(1)各组大鼠肉眼可见皮损变化情况: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和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耳廓可见红斑减少、脱屑减少,质地变软。其中面膜组皮损的改善程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以高剂量组大鼠的皮损改善程度最佳。(2)各组大鼠耳廓皮损的组织病理改变情况:与模型组大鼠耳廓相比,对照组、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耳廓组织病理见炎细胞浸润减少、毛囊皮脂腺导管开口处角化物质堆积减少,角质层变薄。其中面膜组的组织病理改善程度与药物剂量正相关,以高剂量组大鼠的组织病理改善程度最佳。(3)各组大鼠血清中IGF-1、DHEA含量变化情况: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三黄消痤面膜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GF-1、DHEA含量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中、低剂量组相比,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研究通过比较外用三黄消痤面膜和甲硝唑凝胶,两组患者的GAG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出两组方案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实验研究通过比较外用不同剂量的三黄消痤面膜对耳廓复合痤疮模型大鼠的皮损、组织病理、血清中IGF-1、DHEA含量的影响,得出高剂量组大鼠的皮损、组织病理及血清因子含量调控效果最佳。综上所述,三黄消痤面膜治疗中度痤疮具有很好疗效,且无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其对于中度痤疮的改善可能通过调控IGF-1、DHEA代谢因子含量相关,值得临床及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推广。

杜新亮[3](2021)在《中药面膜外治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及其对经表皮失水率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中药面膜外治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2.检测中药面膜在改善湿热蕴盛型痤疮经表皮失水率(TEWL)方面的作用。方法1.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湿热蕴盛型痤疮患者,采取自身左右对照法,以面部中线为界,设定受试者面部左侧为治疗组,面部右侧为对照组,治疗组外敷中药面膜,对照组外敷安慰剂面膜,两组基础用药为口服维胺酯胶囊和外用夫西地酸乳膏。2.观察方法:观察疗程为6W,于初次治疗及治疗后的第2W、4 W、6W分别观察痤疮皮损改变和TEWL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3.数据处理:试验观察结果数据统计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对疗效变化用总有效率比较,对TEWL的变化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根据皮损统计结果显示:经过对湿热蕴盛痤疮2W、4W、6W的治疗,前后对比疗效变化,发现第4W与第2W相比,第6W与第2W相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而第6W与第4W相比,两组总有效率相当,无明显差异;在试验观察疗程的同期相比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疗效方面综合看来,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都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从而说明自制中药面膜在治疗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中药面膜。2.关于对TEWL统计结果显示:对第4W和第6W的治疗组与对照组前后对比分析发现:治疗组前后对比,卡方值均为004*,P<0.05,代表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对TEWL改善明显,而对照组卡方值均大,P>0.05,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对照组对TEWL的无改善作用;在试验观察自身同期对比中,治疗组卡方值为001*和003*,说明P<0.05,而对照组卡方值大,说明P>0.05,前者有显着性差异而后者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自制中药面膜在改善湿热蕴盛型痤疮的TEWL方面优于安慰剂中药面膜。3.本次试验中,中药面膜在治疗湿热蕴盛型痤疮的整个疗程中,均未出现红肿、灼热、瘙痒等不适反应。结论1.中药面膜对治疗湿热型痤疮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其面部皮损。2.中药面膜能明显改善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经表皮失水率。3.本临床观察试验证明中药面膜安全性可靠,而且能有效缩短中度痤疮的治疗疗程,减轻治疗负担。

王河娇[4](2020)在《丹连消痤散外用对兔耳痤疮模型GSTA1、血清P物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现代医学和动物实验学,在兔耳上建立痤疮模型,研究GSTA1在痤疮发病过程中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血清p物质的含量,从而进一步研究并揭示丹连消痤散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兔随机分成空白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实验药物高剂量组、实验药物中剂量组、实验药物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8只。按照各组方案造模后,给予相应干预治疗,观察兔耳造模处皮肤病理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GSTA1蛋白水平的表达,利用酶免法测定血清P物质的含量。结果:1.在外观上看,各组兔耳痤疮模型在给药后均有明显改善。2.在GSTA1指标中,空白组、模型组与其他五组均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有意义(P(27)0.01);阳性对照组与丹连消痤散中剂量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27)0.05),与丹连消痤散与高、低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P(29)0.05);丹连消痤散中剂量组相比与丹连消痤散高、低剂量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27)0.05),表明丹连消痤散与克痤隐酮凝胶对GSTA1蛋白表达水平均具有下调作用,且丹连消痤散中剂量组优于克痤隐酮凝胶(P(27)0.05)。3.SP指标中:空白组与丹连消痤散中剂量组差异显着(P(27)0.05),对比其余各组,SP的含量明显不同(P<0.01);模型组与其余5组之间均差异显着(P<0.01);阳性对照组与实验药物高、低剂量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29)0.05),与丹连消痤散中剂量组差异显着(P<0.01);丹连消痤散中剂量组与丹连消痤散高、低剂量组均差异显着(P(27)0.05)。表明丹连消痤散中剂量在下调SP含量方面优于克痤隐酮凝胶疗效。结论:1.丹连消痤散外用给药可以明显缓解和改善痤疮所造成的皮损改变。2.丹连消痤散可以干扰GSTA1蛋白表达水平,证明降低GSTA1是干扰痤疮的发展进程的一个作用机制。3.丹连消痤散能够下调SP含量,从而抑制痤疮炎症发展,证明降低SP的蛋白表达是治疗痤疮的一个作用机制。

胡冰洁[5](2020)在《清热散结方治疗寻常痤疮瘀热互结证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SOD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清热散结方治疗寻常痤疮瘀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瘀热互结证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清热散结方加减,对照组给予维胺酯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通过主要、次要症状改善程度、总有效率、皮损变化、色素沉着变化、血清SOD水平变化等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4周、8周后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药物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对比:经过8周的药物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1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8周后患者血清SOD水平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SOD基线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OD水平对比基线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实验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痤疮色素沉着评分对比:药物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5.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用药安全性对比: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12.82%。两组药物在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散结方治疗寻常痤疮瘀热互结证较维胺酯胶囊效果更显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并且可提高患者血清SOD水平,值得应用推广。

李雪[6](2020)在《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与痤疮分级(Ⅱ、Ⅲ、Ⅳ级)的相关性,并观察两组在研究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纳入的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予小金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2次,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同时两组均予中药面膜外敷,每次30分钟,每周2次,疗程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三个时间节点进行访视,采用评价量表记录受试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并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观察结束后将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73例,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治疗2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8.4%,对照组为14.3%;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55.3%,对照组为25.7%。治疗4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2.1%,对照组为68.6%;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4.7%,对照组为68.6%。疗效分析:经组内对比,治疗前与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经组间对比,治疗前,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的皮损、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治疗4周时,经组内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的皮损评分变化率、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Ⅱ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Ⅲ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Ⅱ级与Ⅲ级的变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情况:研究期间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缓解。结论: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中重度痰瘀结聚型痤疮均有疗效,且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在治疗4周时,小金胶囊组对患者皮损、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无关,对中医证候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有关,且对Ⅱ级、Ⅲ级患者的治疗效果比Ⅳ级患者更明显;丹参酮胶囊组对患者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均与痤疮分级无关。试验期间小金胶囊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唐可[7](2020)在《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平痤汤联合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肺胃蕴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8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平痤汤联合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对照组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两组总疗程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治疗4周后作最终疗效判定。本研究对两组资料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试验的人数为77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1)治疗4周后,对治疗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比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治疗轻中度(肺胃蕴热型)痤疮。(2)治疗4周后,对皮损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比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改善轻中度痤疮患者皮损情况。(3)治疗4周后,对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较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改善中医证候。(4)对于治疗前后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少。(5)随访后对两组复发率比较分析发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较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复发率低。结论: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明显降低寻常痤疮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邓玉霞[8](2020)在《柴归汤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试验旨在探讨柴归汤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血清IL-8、生活质量(DLQI)的影响。方法:将80例寻常痤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柴归汤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40例,单用红蓝光照射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评定疗效,统计分析治疗前后血清IL-8水平、DLQI的差异。结果:共纳入80例病例,其中有3例病例脱落,最终完成治疗77例,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77例病例中,男性32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为(23.48±3.27)岁;平均病程为(16.61±6.57)个月,痤疮分级Ⅰ级占11.7%、Ⅱ级占54.5%、Ⅲ级占33.8%;DLQI等级分类轻度3.9%、中度40.2%、重度46.8%、极重度9.1%。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的年龄、病程、性别、职业、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情况基线无明显差异(P>0.05)。(1)治疗前,治疗组的GAGS平均分值为(19.23±1.98)分,对照组的GAGS平均分值为(18.68±2.13)分。治疗后,两组的GAGS评分均较前下降(P<0.05),治疗组GAGS评分改善程度较明显(P<0.05)。治疗组的痊愈率为25.64%,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的痊愈率为7.89%,有效率为60.53%。(2)治疗前,治疗组血清IL-8平均水平为(55.59±12.71)ng/L,对照组血清IL-8平均水平为(54.77±13.54)ng/L,两组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IL-8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治疗组的下降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治疗组的DLQI平均分值为(14.02±4.49)分,对照组的DLQI平均分值为(12.63±4.75)分,两组分值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DLQI分值均较前下降(P<0.05),而服用柴归汤的患者DLQI分值改善程度更加显着(P<0.05)。结论:(1)柴归汤联合红蓝光治疗轻度及中度痤疮疗效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柴归汤联合红蓝光可以降低血清IL-8水平;(3)柴归汤联合红蓝光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东琪[9](2020)在《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成人女性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自拟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对成人女性阴虚火旺型痤疮的疗效。2、探讨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与机体性激素调节的相关性。方法: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搜集就诊的成人女性痤疮阴虚火旺型患者60例,依照随机对照的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及中药组各30例。对60例痤疮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整理以及皮损局部资料整理,取上述60例患者治疗前静脉血于东方医院检验科进行基础性激素的检测并记录。再分别对60例患者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滋阴解毒方及耳穴贴压及放血治疗,中药组单纯给予滋阴解毒方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再次评估患者皮损积分,治疗4周后再次取患者静脉血检测性激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性激素的动态变化,并探究滋阴解毒方及耳穴贴压及放血治疗与性激素的相关性。同时记录治疗后患者皮损改变,分别记录皮损及兼症积分,与治疗前对比,用以疗效的评判,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过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综合、皮损、兼症积分,分别进行自身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综合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5),表示经治疗后在综合疗效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综合疗效为96.7%,中药组80.0%。3.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皮损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表示经治疗后在皮损疗效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综合疗效为96.7%,中药组73.3%。4.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第2周皮损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表示经2周治疗后在皮损疗效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皮损疗效为96.7%,中药组73.3%。5.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兼症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5)。6.全部患者各项基础性激素水平检测后,运用统计学分析,联合治疗组和中药组经治疗前后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催乳激素(PRL),雌雄比(E2/T)值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激素水平的均值及标准差发现,联合治疗组经治疗后,E2、P值相对升高,T值相对下降;中药组E2,T,P值均相对升高;其他各项性激素水平前后对比并无明显规律。结论:1.与单纯口服滋阴解毒方对比,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成人女性痤疮具有更好的综合疗效及皮损疗效,在起效时间上,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成人女性痤疮相较于单纯口服滋阴解毒方起效时间更短。而在皮损以外的兼症治疗上两组疗效相当。2.通过对各组患者性激素检测的前后对比,未发现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对激素产生的影响。

龚亚毛[10](2019)在《半夏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比较半夏泻心汤与维胺酯胶囊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半夏泻心汤对上热下寒型痤疮的治疗效果。探究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的新方法,以期更好的扩展中医治疗痤疮的思路,增加治疗本病新的辨证依据。从而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其复发率。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来皮肤科门诊就诊的上热下寒型痤疮患者6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病人服用半夏泻心汤中药配方颗粒200ml,日二次;对照组30例病人服用维胺酯胶囊25mg,日三次。两组病人均每周复诊一次并进行记录,4周后观察疗效及证候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两组治愈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总治愈率36.7%,对照组总治愈率6.7%。经统计学检验,P<0.01,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总治愈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整体疗效和有效率均大于对照组。(2)半夏泻心汤及维胺酯胶囊在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均有效。(3)半夏泻心汤与维胺酯胶囊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说明半夏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疗效优于维胺酯胶囊。(4)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5)治疗组总有效患者复发率7.1%,对照组总有效患者复发率31.8%,经统计学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复发率。结论:(1)半夏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疗效显着,且优于维胺酯胶囊;(2)半夏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副作用低,不良反应少,治疗安全有效。(3)半夏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复发率低,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二、维胺酯胶囊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胺酯胶囊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花草泻肺汤联合柏瑞清抗菌喷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西医治疗进展
        1 概况
        2 流行病学
        3 真菌学检查
        4 西医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传统医学对肺胃蕴热型痤疮的内治诊疗进展
        1 引言
        2 传统医学对肺胃蕴热型痤疮的理解
        3 传统医学对肺胃蕴热型痤疮的治法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与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疗效标准
        3.1 疗效性指标
        3.2 疗效评定指标
        3.3 观察方法
        3.4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疗效数据分析
        4.3 皮损积分比较
        4.4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4.5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三黄消痤面膜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中度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IGF-1、DHEA含量调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及剔除标准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数据处理方法
    8 伦理学原则
    9 结果
        9.1 一般资料对比情况
        9.2 疗效分析
        9.3 安全性评价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1.4 三黄消痤面膜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建立动物模型
        2.2 治疗方法
        2.3 实验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表观指标、组织病理指标、生化指标评分情况及有效率
        3.2 肉眼可见各组大鼠的皮损变化情况
        3.3 显微镜下可见各组大鼠皮损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3.4 大鼠血清中IGF-1含量变化情况
        3.5 各组大鼠血清中DHEA含量变化情况
第三章 讨论
    1 痤疮的西医发病机制探讨
    2 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三黄消痤面膜的组方分析
        3.1 三黄消痤面膜组方及制备方法研究
        3.2 三黄消痤面膜的方义及药物药理研究
    4 Wistar大鼠复合痤疮模型的建立
    5 动物实验指标的选取
    6 对照药物的选择
    7 口服中药的选择
    8 三黄消痤面膜治疗中度痤疮的疗效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语
    1 结论
        1.1 临床试验研究
        1.2 动物实验研究
    2 问题与展望
        2.1 临床试验部分
        2.2 动物实验部分
第五章 文献综述 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附录3 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相关图片
    附录4
致谢
在学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中药面膜外治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及其对经表皮失水率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与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对照方法
        3 基础治疗
        4 记录项目与观察指标
        5 结果判读标准
    (三)痤疮皮损资料收集和TEWL值的检测
        1 痤疮皮损资料收集
        2 TEWL值的检测
    (四)中药面膜的采购、初加工、制备、保存、贴敷及特色
        1 中药面膜组成中药的采购和初加工
        2 中药面膜的制备
        3 中药面膜的保存
        4 中药面膜的贴敷
        5 中药面膜特色
    (五)中药面膜安全性评估
    (六)质控与不可控因素
        1 质控
        2 不可控因素
    (七)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脱落病例及原因
    3 统计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对比
        3.2 两组自身同期对比
第三章 中西医病因病机、中药面膜和结果分析
    (一)中西医病因病机分析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 西医病因病机分析
    (二)中药面膜分析
        1 中药面膜分析
        2 安慰剂面膜分析
        3 基础治疗选药依据分析
    (三)结果分析
        1 疗效分析
        2 TEWL变化分析
        3 综合分析
    (四)创新性、局限与扩展
        1 创新性
        2 局限
        3 扩展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文献综述 论中医外治法对痤疮疗效及经表皮失水率改变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丹连消痤散外用对兔耳痤疮模型GSTA1、血清P物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痤疮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痤疮的中医病名
        1.2 痤疮的病因病机
        1.3 近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1.4 中医内治法
        1.5 中医外治法
    2.痤疮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痤疮的病因病机
        2.2 痤疮的西医治疗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丹连消痤散的制备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实验方法
        2.1 适应性饲养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造模方法
        2.4 给药方法
        2.5 实验动物的取材
    3.实验检测指标
        3.1 肉眼观察兔耳
        3.2 兔耳痤疮模型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3.3 ELISA法检测兔耳痤疮模型GSTA1的含量
        3.4 免疫组化法检测兔耳痤疮模型中SP的含量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肉眼观察结果
    2.组织学观察结果
    3.治疗前后兔耳痤疮模型中GSTA1含量的ELISA检测结果
    4.治疗前后兔耳痤疮模型中SP含量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讨论
    1.研究基础
    2.痤疮动物模型的选择
    3.实验指标
        3.1 GSTA1指标的选取
        3.2 SP指标的选取
    4.阳性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5.丹连消痤散治疗痤疮的药理分析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5)清热散结方治疗寻常痤疮瘀热互结证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SOD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一) 纳入研究人数及中止剔除情况
        (二)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二、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标准
        (三) 痤疮临床分级标准
    三、病例纳入标准
    四、病例排除标准
    五、中止剔除标准
    六、药物及治疗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治疗方案
    七、观察指标
        (一) 临床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二) 血清SOD水平检测
    八、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一) 计算公式
        (二)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三) 治疗前后痤疮色素沉着相关指标评分
    九、安全性评价
        (一) 用药安全性监测
        (二) 不良事件判断方法
        (三)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式
    十、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二)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三) 两组患者治疗后痤疮色素沉着评分比较
    二、血清SOD水平对比分析
    三、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监测
讨论
    一、西医对寻常痤疮的认识
    二、中医对寻常痤疮的认识
    三、痤疮瘀热互结证的研究现状及“清热散结方”的立法依据
    四、痤疮的发病机制与血清SOD之间的关系
    五、“清热散结方”方药组成与配伍分析
        (一) 方药组成
        (二) 药物配伍分析
    六、观察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疗效分析
        (三) 安全性分析
    七、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寻常痤疮的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一、肺经风热证
    二、湿热蕴结证
    三、痰湿凝结证
    四、血瘀痰凝证
    五、瘀热互结证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报告表
致谢

(6)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痤疮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治疗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的脱落、剔除和终止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的估算
        3.2 随机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方法
        3.5 疗效评价
        3.6 安全性评价
        3.7 统计学方法
        3.8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比较
        4.3 疗效比较
        4.4 疗效与痤疮分级相关性分析
        4.5 不同痤疮分级的各项评分变化率比较
        4.6 不良反应情况
    5 讨论与分析
        5.1 痰瘀结聚型痤疮论述
        5.2 用药依据
        5.3 疗效分析
        5.4 安全性评价
        5.5 不足与展望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方法
        3.4 疗效观察及观察指标
        3.5 注意事项
        3.6 疗效判定
        3.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3.8 随访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入组基本资料
        5.2 试验结果分析
        5.3 不良反应
        5.4 两组患者安全性等级比较分析
        5.5 随访
    6 讨论
        6.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6.2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6.3 中西医结合治疗
        6.4 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立论立题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问题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痤疮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1.1 痤疮的病名
        1.2 痤疮的病因病机
        1.3 痤疮的中医治疗
        1.4 小结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2.1 寻常痤疮的流行病学
        2.2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3 痤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二)
附录1 临床病例观察评价表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柴归汤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安全性分析及处理措施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情况基线对比
    3.3 治疗前观察指标对比
    3.4 治疗后两组观察指标及疗效的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研究基础
    4.1 概述
    4.2 痤疮中医病因病机
    4.3 痤疮西医病因病机研究
    4.4 痤疮西医治疗研究
5 讨论
    5.1 辨证依据
    5.2 方药分析
    5.3 疗效分析
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痤疮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成人女性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痤疮的中医研究进展概述
        1. 中医关于痤疮的病因病机认识
        1.1 历史上各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阐述
        1.2 近现代各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阐述
        2. 痤疮中医辨证内治概述
        2.1 从脏腑论治
        2.1.1 从肺、胃论治
        2.1.2 从脾论治
        2.1.3 从肝肾论治
        2.1.4 从心论治
        2.2 从病理因素论治
        3. 痤疮外治法概述
        3.1 中药外治
        3.1.1 中药熏蒸
        3.1.2 中药面膜
        3.1.3 中药湿敷
        3.1.4 中药外洗
        3.1.5 其他剂型
        3.2 中医特色治疗
        3.2.1 针刺
        3.2.2 火针
        3.2.3 灸法
        3.2.4 刺络放血及拔罐走罐
        3.2.5 耳穴压丸及放血
        3.2.6 其他特色疗法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痤疮的西医研究进展概述
        1. 痤疮的流行病学研究
        1.1 年龄和性别分布及患病率
        1.2 影响因素
        2. 西医关于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
        2.1 性激素与皮脂腺功能亢进
        2.1.1 雄激素作用
        2.1.2 激素受体作用
        2.2 毛囊内微生物定植
        2.3 免疫与炎症反应
        2.3.1 Toll样受体
        2.3.2 免疫失衡
        2.4 遗传因素
        3. 痤疮的西医治疗概述
        3.1 药物治疗
        3.1.1 外用药物治疗
        3.1.2 内服药物治疗
        3.2 物理治疗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研究方法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临床资料
        2.1.1 年龄
        2.1.2 睡眠
        2.1.3 月经
        2.1.4 压力
        2.1.5 皮损部位分布情况
        2.2 临床疗效分析
        2.2.1 治疗前后各项疗效组内比较
        2.2.2 两组临床各项疗效组间比较
        2.2.3 治疗各时点皮损疗效比较
        2.3 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2.3.1 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3.2 组方及选穴依据
        3.2.1 滋阴解毒方的组方依据
        3.2.1.1 中医理论依据
        3.2.1.2 滋阴解毒方方解
        3.2.1.3 现代药理研究
        3.2.2 耳穴选穴依据
        3.2.2.1 中医理论依据
        3.2.2.2 选穴及方解
        3.2.2.3 现代相关研究
        3.3 性激素调节作用分析
        3.4 本课题研究结果讨论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半夏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评价评分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分析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
        3.2 临床观察结果
        3.3 不良反应
        3.4 脱落病例
        3.5 两组复发率的比较
    4.讨论
        4.1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与治疗
        4.2 对上热下寒型痤疮的认识
        4.3 立题依据
        4.4 组方依据
        4.5 病例特点分析
        4.6 治疗结果分析
        4.7 预防与调护
        4.8 不足与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痤疮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维胺酯胶囊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寻常痤疮(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花草泻肺汤联合柏瑞清抗菌喷剂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观察[D]. 任贵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三黄消痤面膜联合枇杷清肺饮治疗中度痤疮的临床观察及对IGF-1、DHEA含量调控的实验研究[D]. 郭斐斐.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药面膜外治湿热蕴盛型痤疮的疗效及其对经表皮失水率影响的临床观察[D]. 杜新亮.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丹连消痤散外用对兔耳痤疮模型GSTA1、血清P物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河娇.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0(02)
  • [5]清热散结方治疗寻常痤疮瘀热互结证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SOD水平的影响[D]. 胡冰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D]. 李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D]. 唐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柴归汤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邓玉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成人女性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影响[D]. 王东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半夏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的临床研究[D]. 龚亚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维胺胶囊联合枇杷清肺汤治疗寻常痤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