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艺术,发展木雕产业

弘扬传统艺术,发展木雕产业

一、弘扬传统艺术 发展木雕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方政[1](2021)在《张朗工艺美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朗,湖北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原工艺美术系系主任,在中国湖北地区工艺美术研究与教育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民间美术的保护者,民间美术研究的先行者、倡导者,也是湖北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建设者,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奉献了毕生心血。他推进了湖北地区工艺美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和转型发展。在艺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中,张朗坚持师法民间,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品,在湖北民间美术调研考察过程中推进民间美术革新,将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自1971年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系成立以来,张朗担任系主任,通过重组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方法,建设并完善了工艺美术教学系统,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系从此转型,走入了设计教育现代化发展轨道,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人才。张朗先生为中国近代工艺美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工艺美术思想及其艺术创作实践和教学工作经验对于湖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下工艺美术传承发展和创新转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期望张朗的工艺美术思想对当前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和工艺美术教育有所启示。

周燕芬[2](2021)在《潮汕地区传统漆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漆木雕与金漆画是潮汕地区(主要指旧潮州府属地:潮州、揭阳、潮阳等各县)传统漆艺中必不可少的种类,是中国几千年来漆艺文化的传承,具有极高的审美性。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比较法、田野调查访谈法以及图像比较分析法,以潮汕传统漆艺代表“金漆木雕”和“金漆画”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述了潮汕传统漆艺的发展源流;从潮汕文化、宗教祭祀等方面分析潮汕传统漆艺体现的地域特色;对金漆木雕和金漆画相结合的形式从题材分类、艺术特征以及漆工艺特色三方面进行艺术分析;探析潮汕现当代漆艺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论文主要阐述了金漆木雕与金漆画体现的潮汕文化包含了中原地区、闽南地区以及海外三种文化相互碰撞产生的文化类型。金漆木雕和金漆画在祭祀宗教、民俗活动中大量存在,金漆木雕和金漆画多相互结合,两者在潮汕地区漆艺发展的过程中一直相辅相成,两者相结合的形式是对潮汕传统漆艺的完美呈现,也是潮汕地区民俗文化信仰的表达,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金漆木雕和金漆画的题材多样、种类繁多,表现的题材都是平时日常生活所见所闻,在构图上简练与繁杂相互结合,运用多种造型方法表现,这些都是工匠人运用多样的技法达到审美意识的完美再现,它们是真善美的结晶。漆由木生,木雕贴金后能呈现金碧辉煌的面貌,其中的制作工艺严谨有序具有浓厚的传承性,金漆工艺与岭南地区的广器外销描金漆器形成商贸关系,金漆木工与绘制外销画的工匠不仅在技法上相互学习,在图像上也相互借鉴。如今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传统民俗的淡化,现当代潮汕漆艺面临着需求量减少、传承人断层、政府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笔者认为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可以加强保护政策,让漆艺市场更加规范化产业化;各级院校加强民间美术教育的熏陶;传承人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培训,推陈出新发展文创产品才能使潮汕传统漆艺得以长久传承。

武志琳[3](2021)在《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演进与保护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新绛县光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村落作为人类聚居发展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它的生成与演变,见证着人类百万年的生存发展轨迹;记录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背景、经济水平、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关键信息;映射着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的自主意识、行为能动和村落空间的互动关系。然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工具的变革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对村落原有的空间格局和生活状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村落空间肌理、整体风貌和人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本文以晋南地区第五批传统村落光村作为研究对象,加入地理学和社会学的学科研究法,分析了光村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成环境;采用发生学方法,运用历时的、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梳理了仰韶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到近代时期光村具体的形态特征,通过分析社会、自然、人文等因素对光村形成、发展、鼎盛到衰落的演变历程,深度剖析其演变动因、演变规律及演变机制,意图揭示在时间演进和空间耦合的相互影响下,光村古村落物质形态与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原因和表现状态,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探讨在新的时空坐标系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方式与发展策略,希望为村落研究与保护提供一种新的解析途径。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从研究起源与背景、目的与意义、对象与内容、方法与框架四方面来回答了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的问题。然后基于现有传统村落空间演进的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其观点,拓展本课题的研究视角。第二部分以宏观整体视角对山西省南部的传统村落进行了一个简单概括,首先简要分析了山西省传统村落的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在循序渐进的分析了晋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最后提出了晋南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现状及村落的发展优势,为后续对光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铺垫。第三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选取晋南地区——光村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式来对该村落的整体表征进行一个全面分析。首先以地域性构建为基础、历时性演变为脉络、共时性研究为补充、交汇性特征为总结,阐述了光村形成背景与历史轨迹。其次通过分析村落的整体形态特征与演化机制,从空间格局形态、民居建筑特征、公共建筑特征、文化艺术传统四方面解析了村落现时的静态实体特征,并分析了村落形态的演化规律、演化动因及其演化机制。最后在当代全球化和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光村保护与发展的保护原则与构建方式,探索村落形态保护与发展的多元途径。

程诗晴[4](2021)在《四川宜宾滇南会馆的修缮与文化保护研究》文中提出滇南会馆处于历史上西南丝绸之路重镇——宜宾,这里一度商贸云集,人文底蕴深厚。自清光绪年间建馆之初,滇南会馆就承载着川滇两地商贾人文交流的历史,其建筑至今保留两地民族特色,故有“川南第一馆”之称,斑驳沧桑的滇南会馆历经修缮也仅存山门、戏台、东西厢房及书楼、文星楼部分建筑遗存。由于可参考资料缺失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修缮的棘手问题,本题注重一手文献搜集、实地田野调查以及相关专业人士访谈,从时间、空间上尽可能的还原滇南会馆本身的修缮历史、滇南会馆不同时期的建筑功能转变以及社会变迁;尤其对建筑遗存、当代修缮痕迹做一个客观的记录,进而促进滇南会馆更好的保留与活化。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章绪论,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创新点、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文献综述。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可行性的研究路线。第二章主要对滇南会馆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梳理,包括地理位置、交通发展、商业贸易等方面,再对滇南会馆的修筑历史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滇南会馆为立足点,构建出宜宾商业历史的文化概况。第三章对滇南会馆现存建筑、一期修缮工程进行了记录,以图文的方式对滇南会馆的修缮、现状及其修缮后的建筑做一个系统的梳理。第四章主要是通过重庆“湖广会馆”、自贡西秦会馆以及缅甸曼德勒云南会馆的修缮与当代功用,谈当代会馆建筑的保护和转型,从而思考滇南会馆修缮中的得与失。再从艺术管理的角度分析和展望滇南会馆在当代修缮的新机缘,以期推动滇南会馆二期、三期的修缮,促进后续的文化保护。

王颢霖[5](2021)在《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是我国乃至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承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今已走过将近二十年的历程,开展了形式广泛、内容丰富的保护工作,形成诸多成果。本文聚焦当下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实际情况,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法规建设、评估体系、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几个方面,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构建进行基础性的建设。论文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系统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保护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探讨。论文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实践、保护研究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各项研究工作,力求形成整体性的研究构架。引言部分首先明确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我国当下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研究的具体情况,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重点研究问题进行说明。第一章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从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切入,在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营造技艺概念的基础上,分四个阶段梳理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厘清保护思想的发展脉络,为其后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具体问题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针对当下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制度进行论述,从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以及保护制度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并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文第三章试对我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进行研究,从项目本体评估与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两方面展开,为评估工作进行方法论层面的搭建。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四、五章分别针对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进行论述,结合实际保护案例,多方面探讨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收束,并对我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进行展望。

张爽[6](2021)在《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曾经,博物馆是精英阶级的专属,如今它已走入寻常百姓的文化生活,成为开展公共教育、传递文化内涵、满足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愈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迫切需要提质升级,寻求更全面更优化的设计方法。回顾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建筑设计,而景观环境设计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其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以博物馆景观环境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以往类似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相关概念,结合景观叙事学、外部空间设计理论、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和园林美学等相关理论,从空间布局和文化表达两个维度搭建起博物馆景观环境的设计框架,明确设计内容。在空间布局方面,细分出环境基底、布局类型、空间构成要素、空间序列和游览路线等五大设计内容;在文化表达方面,明确了博物馆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思想文化等文化内涵,提炼出主体建筑、景观建构筑物、水景、植物、铺装、服务设施等六大文化表达载体。随后,在上述设计框架基础上,提出博物馆景观环境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完善设计理论体系。本文选取成都市为研究区域,开展博物馆景观环境现状调查,按综合类、社会历史类、自然科技类、文化艺术类等四种类型进行系统研究,基于田野考察,选取了8个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具体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了解游客的空间偏好、景观环境满意度以及再访与推荐意愿。结合主观观察和客观反馈,总结出成都市的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经验启示和现存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的博物馆建设提供参考,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吴宏瑶[7](2021)在《东坝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及环境整治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村落面临着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现代文化的冲击,从而造成传统特色文化的消失,为了解决这些因素给村落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在“美丽乡村”的时政背景下对东坝乡进行规划设计。本文采用地域特色文化信息系统化调查、实际场地调研法、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的工作手法,对村域进行走访研究,使用软件分析村落地形地貌,检索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及应用,通过深入场地实地调研与其他文献数据分析,挖掘乡村景观历史文化,总结、梳理不同类型地域文化的特点,包括村域内所含的藏文化、茶马文化、民俗文化、田园农耕文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保护突出文化特色,在乡村文化传承中保留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优势。时政背景与理论技术结合,通过提出对整体景观延续山水格局、聚落规划承载乡村历史、场所景观突显人文关怀、庭院形态凝注乡村文化、农业景观表现生产方式、旅游规划彰显地域特色、人文景观注入生活观念的发展目标,对东坝乡进行研究与设计。按照分析数据与文化功能等因素将东坝乡分为七个区域:入口形象展示区、民俗文化展示区、茶马文化展示区、果园采摘休闲区、民居文化展示区、田园农耕文化展示区、滨水观赏游览区来进行规划设计。本次设计将塑造文化景观、协调传统与现代化的景观特征、传承文化特色、改善基础设施,使文化与景观有机结合。将东坝乡打造成集花果观光娱乐、文化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新名片。

朱莉[8](2020)在《用艺术创意助力脱贫:剑川木雕的发展新路》文中研究说明剑川,一座有着"木雕之乡"美誉的古城,深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老君山片区,这里不仅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千年重镇,通往香格里拉的交通要衢,更是滇西北文明发源的腹地。剑川自古是个出手艺人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手艺传承,其中以千年技艺之手工木雕最为出彩。而这样一个文化遗产资源富饶之地,却因地处高寒冷凉山区、交通不便、民众受教育程度受到限制等综合复杂的因素,导致经济发展滞后,人均收入较低,数年来一直位列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未得到大幅度改善。

赵明,刘梦琪[9](2020)在《中国传统木雕图案造型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取向》文中研究说明木雕属于传统民间雕刻艺术技艺,大多使用在建筑物与家庭用具上作为一种装饰。中国传统木雕技艺经过不断传承与发展,形成独特的民间木雕艺术装饰图案造型。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木雕图案造型的创作风格,挖掘中国传统木雕图案造型的创作题材,进而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木雕图案造型,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提供参考。

陈琳[10](2020)在《浙江东阳木雕的传承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传承和弘扬,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民间手工技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与生动的表现形式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验,独特的文化传统是建立在自然空间和人文环境基础上,呈现出延续性与滞后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的国家情感,并会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起到推动重要作用。当前国家进入新时代,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技艺文化的内在特质,尊重其发展实际,秉承可持续思维意识,继承、发展、创新优秀的传统技艺文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我们需要承担的历史重任。东阳木雕在2006年成为国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产自浙江东阳市,因此而进行命名。2013年,东阳木雕因其巧夺天工的技艺手法获得了国际认可,而东阳市也被成为“国际木雕之都”。东阳木雕距今发展已有近千年之久,当地的木制品带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当地传奇的手工成果数不胜数。伴随着时间的脚步,东阳木雕成为国内着名的文化符号。全面探讨东阳木雕技艺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特质,能够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铸牢建筑的文化根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在相关木雕市场、街道等地收集相关客观情报信息,并通过访谈法对几类人群进行信息收集概括,对目前东阳木雕发展传承方面进行了文本统计分析。虽然东阳木雕在“先天”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过度商业化市场化、当代年轻人难以潜心于传统技艺、产品创新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等系列问题依然不可忽视,对东阳木雕的传承发展研究是基于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强品牌建设;创新注入新时代语言;发扬工匠精神,摆脱过度商业化;多元领域紧密结合这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提升策略。本文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的传承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弘扬传统艺术 发展木雕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弘扬传统艺术 发展木雕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张朗工艺美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
        1.1.1 课题研究意义
        1.1.2 文献综述
    1.2 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课题研究思路
        1.2.2 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保障
2.张朗工艺美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2.1 求学经历
    2.2 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经历
3.张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精神
    3.1 虚心求教于民间艺人
    3.2 坚持民间艺术应去粗取精
4.张朗工艺美术设计思想
    4.1 物尽其用,以民艺元素装修设计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4.2 博采古今众长,设计黄鹤楼装饰纹样
    4.3 结合时代背景与现实情境做设计
5.张朗工艺美术教育思想
    5.1 理论联系实践,紧跟时代参与教育改革
        5.1.1 建设民间美术研究机构,带领学生下乡
        5.1.2 推动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教育改革
    5.2 发掘民间美术,编着实用教材
6.张朗工艺美术思想的当代价值
    6.1 张朗对湖北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6.2 张朗工艺美术思想对当下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7.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潮汕地区传统漆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概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研究过程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二章 潮汕传统漆艺的发展源流
    第一节 潮汕传统漆艺形成的发展背景
    第二节 潮汕传统漆艺的发展历史
        一、金漆木雕的发展
        二、金漆画的发展
第三章 潮汕金漆木雕与金漆画的地域特色
    第一节 潮汕文化对各家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一、中原文化的碰撞
        二、闽南文化的融合
        三、海洋文化的渗透
    第二节 浓厚的宗教祭祀传统信俗
        一、修建宗祠,光宗耀祖
        二、游神赛会,祈求福祉
    第三节 木雕多髹漆贴金并与漆画相依共存
第四章 潮汕金漆木雕与金漆画的艺术分析
    第一节 潮汕金漆木雕与金漆画的题材分类
        一、伦理教化题材
        二、生活场景类题材
        三、地方代表景致类
        四、纹样类
    第二节 金漆木雕与金漆画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一、种类多样,审美性的集中体现
        二、构图巧致,创作造型方法多样
        三、金漆鎏彩,营造流光溢彩的华丽气息
        四、层次丰富,实用与完美性统一
    第三节 金漆木雕和金漆画的漆工艺特色
        一、髹天然漆并贴金呈现金碧辉煌的面貌
        二、制作工序严谨有序并传承性浓厚
        三、表现技法丰富多样体现极强工艺性
        四、潮汕金漆工艺与广产外销描金漆器的关系
第五章 潮汕现当代漆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潮汕金漆木雕与金漆画所面临的问题
        一、居住环境改变,传统民俗日益淡化
        二、审美观念发生转变,建筑破坏性严重
        三、金漆工艺难度高,传承人出现断层
        四、产销模式闭塞,文创产品较少
    第二节 金漆木雕和金漆画面临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保护措施
        二、强化美育教育,全方位角度发展传承
        三、发展金漆工艺,转换空间应用
        四、创新文创产品,以旅游业带动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演进与保护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新绛县光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起源与背景
        1.1.1 研究起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在时空角度下对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的研究
        1.2.2 研究意义:城镇化进程下传统村落在时空维度的存续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视角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空间演进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山西省南部传统村落概况
    2.1 山西省传统村落形成与分布
        2.1.1 山西省传统村落的形成条件及原因
        2.1.2 山西省传统村落分布规律及其特点
    2.2 晋南传统村落的类型与特征
        2.2.1 晋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
        2.2.2 晋南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分析
    2.3 晋南传统村落的问题现状
        2.3.1 村落空间边缘化
        2.3.2 村落发展失衡化
        2.3.3 村落形态扁平化
    2.4 晋南传统村落的发展优势
        2.4.1 村落形态丰富
        2.4.2 历史文化深厚
        2.4.3 区位交通优越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村村落的生成背景与历史沿革
    3.1 光村村落形态的自然地理特征
        3.1.1 平整的地形地貌
        3.1.2 优越的地理区位
        3.1.3 富饶的土地资源
    3.2 光村村落形态的历时性演变
        3.2.1 仰韶时期——形成
        3.2.2 唐宋时期——发展
        3.2.3 明清时期——鼎盛
        3.2.4 民国时期——衰落
        3.2.5 当代时期——保护
    3.3 光村村落形态的地域性研究
        3.3.1 地域影响下的建筑风格
        3.3.2 民俗视野下的人文环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村村落形态的的整体性特征分析
    4.1 村落空间格局形态分析
        4.1.1 村落形态分析
        4.1.2 空间肌理分析
        4.1.3 道路系统分析
    4.2 村落民居建筑特征分析
        4.2.1 明代民居
        4.2.2 清代民居
        4.2.3 近代民居
        4.2.4 现代民居
    4.3 村落公共建筑特征分析
        4.3.1 寺庙建筑
        4.3.2 宗祠建筑
    4.4 村落文化艺术传统分析
        4.4.1 晋商文化
        4.4.2 宗族文化
        4.4.3 营建文化
        4.4.4 民俗文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村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化分析
    5.1 村落演化动因分析
        5.1.1 安全防御的自我考量
        5.1.2 家族聚居的组织模式
        5.1.3 人口增长的内在动力
        5.1.4 观念改变的外在影响
    5.2 村落演化规律分析
        5.2.1 核心空间的转变
        5.2.2 空间秩序的重组
        5.2.3 村落风貌的变化
    5.3 民居演化机制分析
        5.3.1 结构性制约因素的转变
        5.3.2 能动者行为逻辑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光村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6.1 保护原则
        6.1.1 传统建筑的原真性原则
        6.1.2 新旧建筑的协调性原则
        6.1.3 保护发展的可持续原则
    6.2 保护方式
        6.2.1 街区保护
        6.2.2 片区修补
        6.2.3 建筑保留
    6.3 发展策略
        6.3.1 功能活化——节点整合+线路串接
        6.3.2 转型跨越——产业融合+协调发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四川宜宾滇南会馆的修缮与文化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框架
2 滇南馆现存建筑规模与历史文化概况
    2.1 以滇南馆为中心的水陆运输集群
        2.1.1 临街半包围式陆上交通遗存——走马街、栈房街、信义街
        2.1.2 官方商贸集散——铜关码头
        2.1.3 日常运输码头——南岸青草坝
    2.2 走马街的前世今生
    2.3 川滇商贸——刻在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历史
        2.3.1 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宜宾古城
        2.3.2 “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
        2.3.3 清至民国时期宜宾的商帮、行会与会馆
        2.3.4 以茶会客
        2.3.5 滇南会馆与滇商
    2.4 滇南会馆的修筑与历史
        2.4.1 滇南会馆随考
        2.4.2 滇南会馆的功用及其文化演进
    本章小结
3 滇南馆的修缮工程与文化保护理念
    3.1 遗存琐记
    3.2 滇南会馆建筑一期工程的当代修缮理念
        3.2.1 传统建筑形制结构的复原加固与去伪存真
        3.2.2 装饰材料与工艺的“修旧如旧”
    3.3 木质雕刻和灰塑的修缮特征与文化记录
        3.3.1 修缮前建筑装饰中木雕的损毁情况
        3.3.2 修缮后的戏曲人物题材木雕
        3.3.3 建筑构造中的灰塑、瓷片镶嵌工艺以及石材雕塑
    3.4 后续修缮进程的裹足不前
    本章小结
4 会馆保护思路的拓展与滇南会馆保护的新机缘
    4.1 西南-东南亚地区会馆保护的思路
        4.1.1 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的修缮和功能延续
        4.1.2 四川自贡西秦会馆的保护与文化定位
        4.1.3 云南会馆文化在东南亚的辐射
        4.1.4 会馆功用的当代转化
    4.2 滇南馆修缮的得与失
    4.3 现代滇南会馆修缮与保护的新机缘
    4.4 滇南会馆的修缮建议及其文化属性的当代诠释
        4.4.1 文星楼、书楼现状调查及修缮建议
        4.4.2 滇南馆艺术文化展览的可行性规划
        4.4.3 基于视觉形象与展程视角的笔者设计
        4.4.4 滇南馆建筑装饰木雕线稿及其延伸文创设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营造技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缘起
        二、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内涵阐释
    第二节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初兴(20 世纪初——1948 年)
        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的耕耘(1949 年建国后——1976 年)
        三、传统营造技艺研究的接续(1978 年改革开放后)
        四、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新篇章(21 世纪初至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制度研究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系
        一、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运行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方向与途径
    第二节 法律法规体系
        一、法律、法规政策建设的现状
        二、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伦理原则
        三、现有问题与解决方案
    第三节 保护制度的体系建设
        一、项目申报与认定制度
        二、完善保护名录制度建设
        三、技艺传承机制的完善
        四、保护规划编制与履约
        五、评估与退出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相关阐释
        一、文化遗产评估的相关研究与经验
        二、构建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意义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构成框架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框架说明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目标内容
        三、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主客体
        四、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方式与流程
        五、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原则
        六、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的标准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本体评估的搭建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价值评估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的现状评估
        三、评分方式与分类保护模型的设计
    第四节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
        一、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方式
        二、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要素
        三、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的指标与内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行为主体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单位
        二、行业保护团体与机构
        三、传统营造技艺的持有者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与原则
        一、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
        二、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原则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
        一、传统营造技艺的整体性保护
        二、传统营造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三、传统营造技艺的研究性保护
        四、传统营造技艺的展示性保护
        五、传统营造技艺的数字化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的研究
    第一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保护
        一、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的背景
        二、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保护的紧迫性
        三、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记录工作
    第二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途径的保护
        一、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模式
        二、现代教育与培训模式的探索
        三、行业组织与营造团体
        四、面向公众的普及与宣传
    第三节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机制的保护
    本章小结
结语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
    附录2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
    附录3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统技艺类)
    附录4 营造技艺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统美术类)
    附录5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国家)
    附录6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法规文件(部级)
    附录7 传统营造技艺相关研究出版物内容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博物馆热潮悄然兴起
        1.1.2 博物馆功能更加多元
        1.1.3 博物馆需要景观解读
        1.1.4 博物馆设计需求旺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理论研究
        1.4.2 实证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概念
        2.1.1 博物馆
        2.1.2 博物馆景观环境
    2.2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相关理论
        2.2.1 景观叙事学
        2.2.2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2.2.3 环境心理学
        2.2.4 环境行为学
        2.2.5 园林美学
    2.3 本章小结
3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空间布局
    3.1 环境基底
        3.1.1 遗迹原址
        3.1.2 风景区
        3.1.3 城市广场
        3.1.4 城市近郊
        3.1.5 商铺、办公建筑
    3.2 布局类型
        3.2.1 建筑中心式
        3.2.2 建筑围合式
        3.2.3 建筑轴线式
        3.2.4 建筑散点式
    3.3 空间构成要素
        3.3.1 边界
        3.3.2 入口
        3.3.3 广场与庭院
        3.3.4 通道
    3.4 空间序列
        3.4.1 叙事结构
        3.4.2 叙事顺序
    3.5 游览路线
        3.5.1 单线游览
        3.5.2 双线游览
        3.5.3 多线游览
    3.6 本章小结
4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文化表达
    4.1 文化内涵
        4.1.1 地域文化
        4.1.2 历史文化
        4.1.3 产业文化
        4.1.4 思想文化
    4.2 博物馆景观环境中的文化表达载体
        4.2.1 主体建筑
        4.2.2 景观建构筑物
        4.2.3 水景
        4.2.4 植物
        4.2.5 铺装
        4.2.6 服务设施
    4.3 本章小结
5 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协调统一
        5.1.2 服务大众
        5.1.3 深入阐释
        5.1.4 突出特质
    5.2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空间布局策略
        5.2.1 发挥资源优势
        5.2.2 柔和内外边界
        5.2.3 营造场所精神
        5.2.4 强化叙事逻辑
        5.2.5 畅通参观流线
    5.3 博物馆景观环境的文化表达策略
        5.3.1 符号提炼
        5.3.2 情景再现
        5.3.3 乡土材料应用
        5.3.4 题词命名
        5.3.5 植物造景
        5.3.6 细节强化
    5.4 本章小结
6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现状调查与优化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
        6.1.1 成都市基本情况
        6.1.2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6.2 成都市博物馆行业概况
        6.2.1 成都市博物馆数量
        6.2.2 成都市博物馆质量
        6.2.3 成都市博物馆分布情况
    6.3 成都市各类博物馆景观环境调查
        6.3.1 综合类博物馆
        6.3.2 社会历史类博物馆
        6.3.3 自然科技类博物馆
        6.3.4 文化艺术类博物馆
    6.4 成都市博物馆游客问卷调查
        6.4.1 受访者基本信息
        6.4.2 景观重要性评价
        6.4.3 受访者空间偏好
        6.4.4 景观环境满意度
        6.4.5 再访与推荐意愿
    6.5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的经验启示与现存问题
        6.5.1 经验启示
        6.5.2 现存问题
    6.6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优化建议
        6.6.1 满足本地空间需求
        6.6.2 增强文化表达力度
        6.6.3 丰富互动参与形式
        6.6.4 提升民办场馆质量
        6.6.5 提高配套服务水平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研究创新
        7.2.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成都市博物馆一览表
附录二 成都市各区县博物馆数量
附录三 成都市博物馆景观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四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作者简历

(7)东坝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及环境整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设计选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时政背景
        1.1.3 问题发现
    1.2 选题意义及方法
        1.2.1 理论研究意义
        1.2.2 实践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动态分析
        1.3.2 国外研究动态分析
    1.4 研究任务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课题任务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研究及概念分析
    2.1 乡村建设理论研究
        2.1.1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
        2.1.2 传统村落的振兴
        2.1.3 环境整治
    2.2 特色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
    2.3 传统村落研究
        2.3.1 研究村落概况
        2.3.2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2.3.3 传统村落的发展
第三章 项目分析
    3.1 自然条件
        3.1.1 地理区位分析
        3.1.2 交通分析
        3.1.3 水系分析
        3.1.4 土壤分析
        3.1.5 动物分析
        3.1.6 植被分析
        3.1.7 地形地貌
        3.1.8 村落空间
        3.1.9 市政设施
        3.1.10 气候分析
        3.1.11 用地现状分析
    3.2 人文条件
        3.2.1 项目概况
        3.2.2 经济分析
        3.2.3 旅游资源分析
        3.2.4 市场分析
        3.2.5 客源分析
        3.2.6 社会文化分析
        3.2.7 民俗文化分析
        3.2.8 藏文化分析
        3.2.9 茶马文化分析
        3.2.10 区域历史分析
        3.2.11 建筑文化
    3.3 SWOT分析
    3.4 案例分析
第四章 东坝乡传统村落总体规划设计
    4.1 指导思想
    4.2 总体目标
    4.3 规划设计原则
    4.4 主题理念
    4.5 总平图
    4.6 功能分区
    4.7 竖向设计
    4.8 路网规划
    4.9 消防规划
    4.10 游线组织
    4.11 基础设施
    4.12 业态布局
    4.13 风貌控制
    4.14 种植设计
第五章 方案深化及专项设计
    5.1 分区设计
        5.1.1 入口形象展示区
        5.1.2 民俗文化展示区
        5.1.3 茶马文化展示区
        5.1.4 果园采摘休闲区
        5.1.5 民居文化展示区
        5.1.6 田园农耕文化展示区
        5.1.7 滨水观赏游览区
    5.2 地域文化专项设计
        5.2.1 藏文化景观营造
        5.2.2 民俗文化景观营造
        5.2.3 民居文化景观营造
        5.2.4 茶马文化景观营造
        5.2.5 田园农耕文化景观营造
    5.3 风貌整治
    5.4 效果图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用艺术创意助力脱贫:剑川木雕的发展新路(论文提纲范文)

(9)中国传统木雕图案造型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传统木雕图案造型的创作风格
    1.1 美化主体
    1.2 化意为形
    1.3 精心创意
2 中国传统木雕图案造型的创作题材
    2.1 理想抱负
    2.2 传统美德
3 中国传统木雕图案造型的审美取向
4 结语

(10)浙江东阳木雕的传承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浙江东阳木雕的概况
    2.1 浙江东阳木雕的起源与发展
    2.2 浙江东阳木雕的价值
        2.2.1 艺术价值
        2.2.2 文化价值
        2.2.3 经济价值
3 浙江东阳木雕的发展现状
    3.1 木雕市场平台较为发达
    3.2 木雕名师云集
    3.3 木雕技艺水平独占鳌头
    3.4 政府政策及经济大力扶持
4 实证分析东阳木雕的传承发展目前存在问题
    4.1 关于东阳木雕传承的问卷调查分析
        4.1.1 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4.1.2 问卷调查结果
    4.2 根据问卷结果分析东阳木雕的传承发展目前存在问题
        4.2.1 技艺后继乏人,面临传承断层
        4.2.2 品牌意识模糊,品牌建设滞后
        4.2.3 设计陈旧,创新能力不足,商业化严重
5 东阳木雕传承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科学培育传承人才,弘扬传统文化
    5.2 提高品牌意识,增强品牌建设
    5.3 融合创新,注入新时代语言
    5.4 发扬工匠精神,摆脱过度商业化
    5.5 产业联动,多元领域紧密结合
        5.5.1 与文化旅游产品产业结合
        5.5.2 与现代家居装饰设计产业结合
        5.5.3 与电商产业结合
        5.5.4 与新媒体结合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浙江东阳木雕传承方式的问卷调查
附录2 关于东阳木雕的传承方式访谈提纲
致谢

四、弘扬传统艺术 发展木雕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张朗工艺美术思想研究[D]. 方政.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2]潮汕地区传统漆艺研究[D]. 周燕芬.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演进与保护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新绛县光村为例[D]. 武志琳.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四川宜宾滇南会馆的修缮与文化保护研究[D]. 程诗晴. 成都大学, 2021(07)
  • [5]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D]. 王颢霖.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6]博物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张爽. 浙江大学, 2021(01)
  • [7]东坝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及环境整治设计[D]. 吴宏瑶.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用艺术创意助力脱贫:剑川木雕的发展新路[J]. 朱莉. 美术研究, 2020(06)
  • [9]中国传统木雕图案造型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取向[J]. 赵明,刘梦琪. 林产工业, 2020(08)
  • [10]浙江东阳木雕的传承发展研究[D]. 陈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弘扬传统艺术,发展木雕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