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听到“表演项目”被拆除

很高兴听到“表演项目”被拆除

一、喜闻“政绩工程”下马(论文文献综述)

魏欣悦[1](2021)在《王树枏年谱》文中研究表明王树枏,字晋卿,号陶庐老人,晚年又号绵山老牧、归山老牧,河北新城县(今高碑店市)人,生于咸丰元年(1851)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卯时,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正月十五日酉初二刻。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四川青神、资阳、新津、富顺等县知县,眉州知州,甘肃平庆泾固道、巩秦阶道、兰州道,新疆布政使等职。民国期间任清史馆总纂、国史馆总纂等职。与陈三立为同年进士,时人或以“南陈北王”并称。王树枏晚年自编记录了自己一生的《陶庐老人随年录》,是研究王树枏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但因此年谱篇幅较短,且集中于其为官经历的记录,对其生平事迹反映并不全面。本文将在王树枏自编《陶庐老人随年录》的基础上,以年谱的形式对王树枏一生的官宦经历、师友交游、文学活动加以梳理考证,以期能援引翔实资料,展现其生平全貌。本年谱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年谱凡例,详细说明本谱在编写时的体例;第二部分为谱主的家传,梳理其家族成员情况;第三部分为年谱正文,谱文共分为三卷,卷一为出仕之前(咸丰元年至光绪十二年),主要是对王树枏少年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经历的考察。卷二为外任做官时期(光绪十三年至宣统二年),主要是对其赴四川、甘肃出任地方官及前往新疆担任布政使时期的仕宦经历、交游、文学活动进行梳理考证;卷三为遗老时期(宣统三年至民国二十五年),重点考察其晚年出任两馆总纂及讲学着书的生活经历,本谱旨在全面展现王树枏的一生,凡有史实可考的事迹,不论大小,一律囊括在内;本谱旨在对王树枏政治生活、师友交游、文学、作品等进行全方面的记录与考察,以期展现其丰富的生平全貌。

王洋[2](2020)在《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文中指出金元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也是山西区域社会发生激荡转折的时期。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时段是1127年至1368年,这段时间内,山西处于金、元二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研究以金元时期的山西社会为考察范围,以山西金元时期留存的850通碑刻资料为基础资料,将碑刻中所反映的释道宗教、祠神信仰、水利营建、宗族发展四个面向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是一项关于地域社会史的研究,除碑刻资料外,同时运用史志、文集、家谱等资料,并注重田野调查,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以及“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以上四个面向中所体现金元时期山西基层民众面对社会剧变时的复杂心态,以及在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中体现的能动性。文章旨在将基层民众从战乱和王朝更替下面目模糊的“黔首”,还原为充满主动性的行为主体,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对社会变革下的民众行为进行解读,并最终探讨山西社会在金元时期社会整合过程中发生的嬗变过程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文章分为九章,按照时间顺序,设置了“金”与“元”的时间分野,第一章以“金代山西宗教与社会”为研究对象,宋代以来,山西的佛教信仰氛围相当浓厚,而北宋徽宗在民间弘扬道教的举措也令道教具备了一定信众基础。金代之前已存在的大中型寺院通过经营庙产、收徒授业、弘扬教义等途径获得发展空间。在宗教管理制度方面,金代与前代不同的一点是开发了民间购买寺观名额的通道,在此政策影响下,基层民众具备了在村中开设合法寺观的条件,地方精英与僧道的交流、博弈也变得频繁起来,不少具有经济实力和道德威望的僧道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一些新创的寺观成为村民共享的公共空间。第二章探讨了金代灾害频发的社会条件与民间创开水利的热潮。金元时期处在历史上气候波动较大的寒冷期之间,受气候影响,旱灾成为山西地区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家与地方精英的赈灾活动虽能纾解部分困难,但也会出现有时力有不逮的情况。为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效率,除对前代水利工程善加利用外,金代山西水利开发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民渠的大量开创和水泉的逐步利用。随着水利工程的开发,民间关于水权的纷争也随着出现,民众通过输财、论工、家族继承、道义因素等不同条件厘定用水权力。同时,通过对不同水案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发现,用水秩序中反映的国家话语与民间传统逐渐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官方通过地方精英对水利系统进行间接管理的制度逐渐形成。第三章论述了金代祠神信仰与山西社会的关系,由于灾害频发,被认为能够护佑地方风调雨顺的祠神成为民众寄予希望的另一途经。北宋熙宁年间曾进行过对民间祠神的大规模封赐,山西州县官员通过奏请封赐的方式为一部分地方祠神争取到了官方颁发的封号、庙额。由于金代未再度大规模封赐祠神,因此获得赐封的神灵群体基本维持北宋末的格局。在金代对祠神的管理中,地方官员、儒士与地方精英按照儒家经典,对一部分无额祠神进行了维护和再度诠释。通过对长子县上方村汤王庙的个案解读,可以形象地观察民间组织的内部结构、祈雨仪轨以及民众对异地设立“行祠”的看法。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僧道也逐步参与到祠神祭祀中来。第四章探讨金代宗族的发展情况,由于靖康之变后的社会动荡,原先地方大族拥有的纸质谱牒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以石质碑幢作为载体,记录家族世系等信息。北方以先茔为中心的宗族活动也有一定发展,国家鼓励累世聚居,并为七十以上老人赐官,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宗族意识的不断完善。此外,本文还注意到山西社会中宗族与宗教之间具有的密切联系。第五章详述蒙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世侯的崛起,蒙元时期各州县地方武装与原金代官员等通过投降、依附蒙古,获得了当地军政权力,由于权力能够在家族内部继承,因此称为称为“世侯”。对于蒙元时期经历战乱的山西地区,世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生产,招辑流亡,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其次是僧道政治、经济地位的抬升,由于邱处机、海云等着名僧道的社会活动,蒙古统治者允许僧道蠲免赋税。以兴建纯阳万寿宫与刊刻“玄都宝藏”两大活动为主,全真教在山西地区迅速扩张。佛教则通过三次僧道辩论,争取蒙古统治者的支持,对全真教进行全面抑制。再次是儒士地位的相对下降,由于蒙元长达八十多年未行科举,因此儒士不得不寻求为吏、为学官等新的入仕的渠道,并在社会事务中强调自身权威,科举停废客观上为儒士深入地方社会提供了条件。第六章主要研究元代山西宗族建设的情况,山西世侯通过“根脚”和自身才干延续了家族仕途,他们是宗族活动实践的主要力量。在这一时期,世侯、平民、儒士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家族积极采用“先茔碑”与“世系图”来记录家族发展情况,经幢与墓塔作为先茔碑的补充,在元代也一直被沿用。先茔碑的创作以平实为主,儒士在其中发挥了指导作用,谱牒中并不排斥女性与出家的族人,一些世侯与地方精英还创建了“家佛堂”作为祭祖场所,“守坟寺”这一形式在元代也得到了发展。综合来看,山西这一时期的宗族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第七章论述元代的水利与社会关系,元代是山西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民间水利管理体系在前代基础上作用愈加突出,以渠长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在水利管理、人力组织、水规制定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亦不断加深。目前所见的一些地区,官方在推广“自下而上”用水经验与巩固渠长权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洪洞等水利规约较为完善的地区,共同的水神祭祀与使水户的身份认同关联起来,渠长的权力不仅包括在现实生活中监督渠务、分配水权,在水神祭祀体系中确立权威,进行资源竞争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看到,通过神权、传说等方式巩固水权的行为,被证实是卓有成效的。此外,僧道等新晋社会精英对水权的把握,也是本章研究的重点之一。第八章主要讨论元代祠神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与金代相比,元代对祠神信仰的管理较为松散,无封号的祠神在社会中获得了宽松的发展空间。元代的地方儒士重视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民众的实际利益,他们成为地方祠神信仰正当性的辩护者。由于元代自然环境多自然灾害,地方官员、儒士、精英与民众集中在民间神祠之中,希望通过祷告达到消灾弭祸,风调雨顺的目的。地方神祠中出现的乱象与国家管理紊乱有关。但是,元末农民起义,战乱频发,严苛的社会氛围令官员与民众过分倚重民间神祠的灵验效应,是否符合“正祀”的要求则降至次要位置。另一方面,以姜善信、广胜寺僧人为代表的宗教人员广泛地参与地方祠庙的修缮活动,并参与祠神祭祀,以争取社会精英的合作。第九章研究元代山西宗教折衷求变,积极向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至元焚经”之后,全真教对道教的管理范围限于淮河以北,地方宫观的职能也由协调扩张转为以经营庙产为主。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则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政治、经济等多方支持。本文注意到,在世祖之后,山西不少寺观均将庙产立碑,这一活动反映了释道二教在基层社会的生存压力。通过以泽州道士苗道一为个案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元代宗教的发展环境与蒙元之初相比有着很大区别,作为全真掌教,苗道一的成就局限在宗教方面,而甚少涉足社会事务。而地方社会中的僧道们则积极适应以村社为中心的地域社会新格局,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致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李佩瑜[3](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黄毓芸[4](2019)在《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文中提出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旧志约8200种,占现存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以上。但学界现有的研究重新志而轻旧志,重地理、历史研究而轻文献学研究,早期方志的研究则更为薄弱。魏晋隋唐方志是方志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文献学角度研究这一时期的方志,对方志文献学的理论建设,中国方志的起源、发展及演变,方志史和方志学史的建立,第三(6方志的编纂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方志仅指地方性的综合志,广义的方志还包括全国性总志及记述某方面特定内容的专志。论文主要研究狭义方志,着重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界定魏晋隋唐方志具体范围。历代学者对方志名实、方志起源、方志内涵与外延的看法差别很大。一代有一代之方志。魏晋隋唐方志既具备历代方志共性,也有其时代特徵。论文基於文献用例归纳“方志”的语义发展、“方志”的内涵、特点及其核心要素;从代表性方志学着作、方志整理着作、着录方志的目录着作所举方志归纳方志外延。并据此从广、狭两方面提出能够整合前人观点的方志定义,为魏晋隋唐方志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1佚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归纳魏晋隋唐方志总特点。从方志地名沿革、地域分布、体例分类、撰人分布等方面分阶段考察魏晋隋唐方志各自特徵。第三,考察方志着录轨迹的历史演变。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方志在历代目录及其子目中的分布及沿革以求“考镜源流”;考证了官、私、史目录学着作着录魏晋隋唐方志的误录、同书异名、同名异书、卷数异、撰人异等情况。第四,整理魏晋隋唐方志文本和考证魏晋隋唐方志1本。分析总结魏晋隋唐方志1佚成果现状,补充已有1本漏1方志佚文、新1方志佚书,校勘佚志佚文及现存方志文本;从版本学角度对这一时期的现存和1本方志进行考察,梳理已有的方志版本研究成果并做了专题研究。第五,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的整理与考证。方言材料包括语音(音韵)、文字、词汇、训诂、语法等不同类别,论文主要研究其中的词汇材料,并从文献学角度考证了其中的异文、名物、风俗、地理及历时与共时的演变,旨在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1录及数字化工程”的研究提供资料;又是一次从中国古典文献学角度对语言文字学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的有益尝试。

魏宁楠[5](2019)在《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与文学研究》文中指出明代林浦林氏家族以“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蜚声遐迩,是福州府重要的科举与文学家族。该家族兴起于明永乐年间,经林元美、林瀚、林庭?、林庭机、林燫、林烃等,家族声望达到鼎盛。入清之后,林氏科第香火不绝,只是在仕宦上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本文以明代林浦林氏家族与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勾勒还原明代林氏家族的历史地位以及探讨明代林氏家族成员的诗文创作成就。明代林氏家族的核心人物是林瀚,其奠定了林氏经史传家的文化传统,经其子孙世代相继,形成较为稳定的家族文化传统。林瀚治《春秋》,林氏子孙也大多治《春秋》经。林瀚入翰林院编修国史,其子孙林庭机、林燫踵武其后,也相继进入翰林院。在子孙婚配问题上,林瀚拒绝豪贵之家,以科举门第作为首要因素,确立了林氏选择姻亲的标准。在诗文创作上,林瀚温柔敦厚的文学观以及清新自然的诗学风尚也对林氏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文学家族,有明一代,林氏代不乏人,能诗文者甚众。林瀚是林氏第一位走向全国的作家。成、弘年间,他与李东阳、吴宽、程敏政等翰林院作家往来密切。林瀚的诗文台阁特征明显,其诗歌风格雍容典雅,平正纡徐,其古文崇理尚雅,尊经重道。拨开林瀚馆阁词臣的身份,林瀚也是一位性格豪放洒脱的诗人。林瀚推崇李白的诗歌,擅长七律,其诗歌“豪壮”与“清新”并存。除此之外,林瀚也是制义文大家,他的制义文注意谋篇布局,文章波澜曲折。在句式上喜用长句、整句,风格沉稳庄重。正、嘉之际,郑善夫在闽中执牛耳,林瀚之孙林炫追随其后,是福州府重要的作家。隆、万之交,林庭机、林燫是福州府作家的代表人物。林庭机的诗歌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艺术风格大抵从清幽秀雅转向清新高远,又从清新高远转向悠远淡泊。庭机的古文关注军政要事,不仅内容富有史料价值,而且叙事有条不紊,论述谨严。林燫崇尚复古,诗歌取材范围上溯汉魏六朝,下至盛唐。其诗歌关注时政,针砭时弊,有诗史之称。林燫的山水田园诗以清新淡远见长。在句式上,林燫受到翰林宗陶之风的影响,多效法陶诗朴拙的句法,风格平易自然。其七古学习李白歌行的句法和气势,风格豪迈雄壮。林燫的古文创作尤为突出,大多谈论国家财政与军务边防,文章气魄与格局比较大。从艺术层面看,林燫延续了翰林作家学习欧文的传统,其古文学习欧文委婉纡徐的特点,风格典雅温婉,雍容不迫。万历中期,林烃与胡应麟、叶向高等名流频繁往来。林氏诗歌传至林烃也达到极盛,其诗博采众长,诸体皆备,艺术特色最为多元。四库馆臣认为林烃的诗集《覆瓿草》步趋后七子,旧调居多,新意殊少。结合胡应麟、叶向高、曹学佺三人对林烃诗歌的评价,以及林烃诗论中的闽地特色,可以发现,四库馆臣的这种评价是有失公允的。大体说来,林烃的五古情思细腻,七古豪宕纵横,五言排律富丽舂容,五律含蓄隽永,七律温厚和平,绝句清新俊逸。古文方面,主要论述与矿税弊政紧密相关的奏疏文,这些奏疏文体现了林烃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政治担当与家国情怀。闽县林氏之盛在明代屡屡为人所称道,不仅见正史之《明史》,也见之笔记《万历野获编》。纵是文坛巨擘,也不忘为林氏添上一笔。王世贞《皇明盛事述》将林浦林氏选入“门宗仕宦”,与灵宝许氏、鄞县镜川杨氏等家族相并列。晚明邵捷春辑《闽省贤书》,更是将林浦林氏列为闽省第一世家,相比其它夸大的记载,这种评价是比较客观和恰当的。

赵婧[6](2019)在《陈文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文述(17711845),原名文杰,字云伯,别号退庵、颐道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三年(1798)副榜,嘉庆五年(1800)举人,官至江都知县,是清代嘉道时期着名诗人。曾以团扇诗受知于阮元,与陈鸿寿、陈甫被阮元称为“钱塘三陈”。陈文述一生作诗逾万首,着述数量繁多,着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诗选》、《颐道堂戒后诗存》、《秣陵集》、《西泠怀古集》、《西泠闺咏》、《西泠仙咏》、《颐道堂文抄》、《碧城题跋》、《碧城文隽》、《碧城诗髓》等等。陈文述着作内容丰富,能反映诸多当时文坛及社会状况,颇具文史价值。以往学界侧重于研究陈文述与清代才女的互动以及对女性的书写,对他本人的研究还相当有限,因此对他进行较为全面的个案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结合文献考订和研究讨论来考察陈文述的生平面貌、交游状况和诗文成就,以期深入认识他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的社会。本论文分为上下编两部分,上编主要研究陈文述的生平、交游,凡六章,下编主要研究陈文述的着作版本、诗风嬗变,凡四章。每章的内容概要如下:上编第一章《陈文述家世戚属》,从陈文述的诗文集中勾勒出其家世谱系,并绘制世系图。通过考述其父母、妻妾、晚辈的生平,来展现他的家庭关系。陈文述有大量描述家庭内部生活、涉及夫妻之情的诗文作品,十分有利于考索出其家人尤其是女性眷属的生平经历。第二章《陈文述生平经历》,陈文述的生平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长经历与科举过程(17711805),写陈文述早年的读书经历及在京师屡试不第的过程。第二阶段薄宦生涯与海运波折(18061826),写陈文述在江南一带的薄宦生涯和尝试海运运动的得失。第三阶段入道心迹与仕进抉择(18271837),写陈文述在丧失爱子之后的心境转变与因家贫晚年再度出仕的波折起伏。最后,结合多方材料澄清了陈文述的卒年问题。第三章《幕府交游:以阮元及其幕宾为中心》,阮元是陈文述一生中最重要的伯乐和老师。以陈文述为切入点,考察他与阮元的订交过程,在阮元幕府中参与的文学活动,以及与阮元幕府中其他幕宾的来往交流,更能了解阮元幕府对于乾嘉诗学的贡献,以及“诗人幕宾”、“政客幕宾”与“学者幕宾”三者的关系。第四章《诗学交游:以苏州“桂叶书堂”为中心》,随着陈文述在江南一带遍交友人,他在苏州的“桂叶书堂”逐渐具有一定号召力。本章重点研究了陈文述与舒位、萧抡的交往经历与诗学交流,并考证陈文述与《乾嘉诗坛点将录》的关系,厘清这本书的第一作者,试图理解陈文述对这部书产生的作用。第五章《书画交游:以与钱杜诗画合作为中心》,陈文述与钱杜通过诗画合作积累了深厚的友谊。本章在具体的诗画合作案例中勾画了陈文述与钱杜的交游过程,分析他们的人格思想,揭示诗人与画家特有的互动关系。第六章《疑案杂考:以顾太清“痛诋云伯”案为中心》,针对顾太清在诗中痛诋陈文述伪造题诗的疑案,结合种种文献考辩,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编第一章《陈文述着作考述》,逐一简要介绍陈文述二十八种至今流传的着作的版本与内容。第二章《早年绮丽:对“梅村体”的继承与发展》,陈文述在初学诗法阶段主要效法了吴伟业“梅村体”的诗风。本章通过解读具体诗歌,探究陈文述的叙事性七言古体诗在转韵方面对“梅村体”的继承,及在题材与写法上对“梅村体”的发展。第三章《中年求变:徘徊于用世与藻丽之间》,陈文述中年根据萧抡的建议转而追求诗歌的讽喻用世功能,重新删定早期藻丽的诗作,最后又有所反悔。本章首先对比了《碧城仙馆诗抄》与《颐道堂诗选》前五卷的异同,显示其删定过程的复杂性。其次从诗学上分析其诗观转变的意义。最后探讨他没有真正成功地转变诗风的因素。第四章《晚年入道:对李白的推崇与仿效》,陈文述晚年在诗学倾向上标举李白。本章通过分析陈文述对李白仙隐者形象的接受,在创作实践和理论评价上对李白的师法与尊崇,及其与学李诗人的交游这三方面,结合其晚年求仙问道的人生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论述他尊崇李白的原因和意义。

杨杰[7](2018)在《《赵清献公诗集》校注》文中研究表明赵拚(1008-1084),字阅道,浙江衢州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及第,历官潭州、崇安、宜州、海陵、泗州、汴梁、睦州、虔州、成都、杭州、青州、越州等地,元丰二年(1078)致仕。其一生履历丰富,政绩卓越。本文主要分爲两部分,立足于对其七百余首诗歌的校注基础上,对其生平交游、诗集版本、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如下:研究部分。第一章对赵扑家世、生平的研究,以纵向考察赵拚的家世和生平、仕履经历,主要论述其家世情况和出仕经历,以及其与不同身份文人的交游情况。第二章考证《清献集》版本及流传情况,赵扑着作历代均有刊刻,而各大书目着录情况有不一致情况,本文将其梳理并使其清楚。第三章对其诗歌内容的分析,包括政治诗、行役诗、襌理诗、思乡诗等;以及对其诗歌艺术手法的探讨。校注部分。以成化阎铎刻本作底本,陈仁玉刻元明递修本、嘉靖汪旦刻本、万历詹思谦刻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爲参校本,对赵拃诗歌进行细致的校勘和注释。并通过上述研究,以期对赵拚深入、全面的研究,对北宋政治生态、社会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檀德瑶[8](2018)在《杨廷和传记资料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杨廷和传记资料为研究对象,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传记研究,首先,理清中国传记发展的三个阶段:先秦是中国古典传记萌芽时期;汉代到清代是中国古典传记形成与鼎盛时期;近代以来是中国古典传记衰落现代传记兴起时期,将中国古典传记定义为真实的记录传主个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弥补了以往定义的一些缺失。其次,对中国古典传记最显着的特点文本间性展开研究,传记真实性的要求、对传主了解的匮乏以及对权威的服从是中国古典传记文本间性强烈的主要原因,杨廷和个人的多篇传记也是如此,表现在形成了以《行状》《首辅传》《列卿纪》为原始文本的三条承袭脉络,从中可见杨廷和传记的整体结构与各传记之间相互借鉴与影响的痕迹。传记强烈的文本间性虽有利於我们寻根溯源,探索历史的真相,但更凸显了传记文学性的一面,使得历史的真实性受到怀疑与批判。历史有两个维度,若从对过去历史的表述的角度理解包括传记在内的历史作品,那麽历史仍然真实且具有意义。再次,以杨廷和传记为基础,结合其他史料,理清杨廷和评价的变化,历史人物的实际行动与意识形态、政治环境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历史人物的评价。再次,分析中国古典传记的书写过程,杨廷和传记的书写历经了家史、私史、正史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特点,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不只是量的变化也是质的飞越。个人传记进入正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最後,分析王琼《双溪杂记》的删节原因、删节过程与删节内容。传记可以叙述历史,但它一经生成就处於历史的洪流之中,受到历史的反作用,不可避免的发生异变,甚至不受作者意志的控制。下篇是杨廷和生平事迹的研究,杨廷和身任正德、嘉靖两朝的首辅,在明代中後期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久处政坛,仇敌很多,众怨集身,其中王琼的《双溪杂记》对他诋毁尤甚。加之作为大礼议的失败者,世宗和“议礼新贵”所组成的官方话语也极力抹黑杨廷和的形象,削弱他的功绩。後之学者考证不详,以)传),以致现存的传记中杨廷和事迹真赝杂陈、毁誉难定,很多错误的说法直至今天仍广为流行。本文首先结合杨廷和的传记与其他史料,对杨廷和的行屡进行还原,包括籍贯、世系、入仕阶段的种种事迹等,按照时间排序,以期代替缺失的年谱,将杨廷和的事迹全面细致的介绍给世人。其次选择杨廷和一生中最富争议的南迁、复护卫、擒江彬诸事详细考证,力争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孙浩宇[9](2017)在《《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盛京时报》是一份重要的东北近现代报刊文献,整理研究所载清末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文旨在发掘诗词作品,了解诗人行迹、洞晓诗学风尚,谙悉日人2汉诗的创作和刊载,为东北诗歌史研究提供文献、贡献思路。本文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整理诗词文献,稽考诗人生平,二是总结清末东北诗词的创作情况及诗坛风貌,分析思想和艺术。所设重要章节有:前贤章:整理《盛京时报》所载明清两组诗作,展现其倡导东省3诗词创作之义。陈所蕴、陈继儒、谢肇淛是晚明名家,诗风偏重性情。周沐润等写太平天国,富有现实关怀。时代章:整理《盛京时报》主笔徐镜心、女杰秋瑾、吕清扬的诗文作品,其中吕氏执掌东省女教,是时代女性的代表。整理林广尘、陈敬岳、吴禄贞等的诗作以展现《盛京时报》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整理丁福保、徐卓呆等沪上文化精英以及南社陈蜕庵、沈次约的诗作,可见其时东省思想文化的进步开放。日本章:整理日本汉诗人森槐南、宫崎来城、落合东郭、三谷耕云、结城蓄堂、森沧浪等的作品以及郁曼陀《东京竹枝词》,展现东省诗坛与日本的密切关系。整理数次中日互访、交流的诗会作品,呈现所谓诗谊。日方森槐南、结城蓄堂、永井禾原,中方熊希龄、谢荫昌、程学恂、汪洋、姚绍崇、王荷、沈毅包括锡清、张元奇都曾参与其中。锡清的诗见报及存世很少,有拾遗价值。东省章:整理满洲蒙古人、下层官员怡钦的大量诗作,展现其思想文化在东省士绅中的代表性。整理退居东省的诗人刘焕书,梳理其所参与的京师着涒吟社,展现京奉文化交流的信息。整理张元奇在《盛京时报》发表的《辽东集》诗作,阐发有关作品深刻的政治文化涵义。如“好太王碑诗”,其创作较早,与日本人当时企图掠夺有关。该诗在《盛京时报》发表,对保护好太王碑有作用。整理陶大均、程道元、魏元旷等东省官员的诗作。整理《盛京时报》《东三省日报》两个报人群体的创作,呈现二者创作意图的区别。综论章:《盛京时报》所载诗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报载特征。其作品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广阔关怀。各类宦游士子的创作,表达出理想与现实、家与国的矛盾与困顿。报载诗词又体现出显着的地域特征与市井特征。

郝涛[10](2017)在《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一直困扰着全人类的生存发展。贫困看似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它也是一个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性问题。那么,如何认识贫困、如何做好消除贫困工作等问题,就涉及到了贫困及消除贫困思想的研究。战胜贫困既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奋斗目标。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主要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消除贫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思想两大理论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扶贫开发工作是影响这个战略任务顺利实现的“短板”,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经常深入贫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对做好当前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逐渐形成了新时期的扶贫思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习近平扶贫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消除贫困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思想的新局面。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消除贫困思想,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最重要理论基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消除贫困思想,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除贫困思想,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文化基因和深厚理论渊源。通过对其理论渊源的考察,有助于厘清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生成理路,对深入理解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发展阶段及成熟阶段的过程,既受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一定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思想观念处于急剧转型中,基层政府出现了自利化倾向,扶贫社会组织发展仍旧缓慢,传统扶贫开发方式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都是习近平扶贫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深刻影响着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此外,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发展也跟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理论素养、坚定的政治信仰及真挚的为民情怀等,都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扶贫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仅涵盖了科学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及激发扶贫开发内生动力等主要内容,还深刻回答了“为何扶”“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四个关键性问题。这一战略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和方法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困思想,是打好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价值方面,习近平扶贫思想既是制定脱贫攻坚方略的行动指南、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武器,也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

二、喜闻“政绩工程”下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喜闻“政绩工程”下马(论文提纲范文)

(1)王树枏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王树枏其人
        (二)关于其文学研究
        (三)关于其政绩研究
        (四)关于其思想研究
        (五)关于其交游与家族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凡例
家传
王树枏年谱
    卷一 出仕之前(咸丰元年至光绪十二年)
        咸丰元年,辛亥(1851),一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二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三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四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五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六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七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八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九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十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十一岁
        同治元年,壬戌(1862),十二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十三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十四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十五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十六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十七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十八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十九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二十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二十一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二十二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二十三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二十四岁
        光绪元年,乙亥(1875),二十五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二十六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二十七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二十八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二十九岁
        光绪六年,庚辰(1880),三十岁
        光绪七年,辛巳(1881),三十一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三十二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三十三岁
        光绪十年,甲申(1884),三十四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三十五岁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三十六岁
    卷二 外任时期(光绪十三年至宣统二年)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三十七岁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三十八岁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三十九岁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四十岁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四十一岁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四十二岁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四十三岁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四十四岁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四十五岁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四十六岁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四十七岁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四十八岁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四十九岁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五十岁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五十一岁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五十二岁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五十三岁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五十四岁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五十五岁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五十六岁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五十七岁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五十八岁
        宣统元年,己酉(1909),五十九岁
        宣统二年,庚戌(1910),六十岁
    卷三 遗老时期(宣统三年至民国二十五年)
        宣统三年,辛亥(1911),六十一岁
        民国元年,壬子(1912),六十二岁
        民国二年,癸丑(1913),六十三岁
        民国三年,甲寅(1914),六十四岁
        民国四年,乙卯(1915),六十五岁
        民国五年,丙辰(1916),六十六岁
        民国六年,丁巳(1917),六十七岁
        民国七年,戊午(1918),六十八岁
        民国八年,己未(1919),六十九岁
        民国九年,庚申(1920),七十岁
        民国十年,辛酉(1921),七十一岁
        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七十二岁
        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七十三岁
        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七十四岁
        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七十五岁
        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七十六岁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七十七岁
        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七十八岁
        民国十八年,己巳(1929),七十九岁
        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八十岁
        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八十一岁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1932),八十二岁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八十三岁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1934),八十四岁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八十五岁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八十六岁
参考文献
后记

(2)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区域、材料和思路
第一章 其兴也勃:金代山西宗教发展的特征
    第一节 入金以来山西地区的宗教生态
    第二节 金代基层社会购买名额敕牒的热潮
    第三节 金代山西地区释道二教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影响
    小结
第二章 秩序初建:金代山西民间水利建设的背景与过程
    第一节 金代山西的自然环境与主要灾害
    第二节 国家与地方精英的赈灾活动
    第三节 金代山西的水利建设与水权分配
    第四节 金代水案分析
    小结
第三章 祠赛祈报:金代山西民间祠神信仰与社会活动
    第一节 金代山西民间祠神信仰格局
    第二节 “载在祀典”:金代政府对神祠的管理政策与民间应对方式
    第三节 官员的作为与态度
    第四节 金代民间神祠的组织与祈祷——以潞州长子县上方村“圣王庙”为中心的考察
    第五节 释道二教与祠神信仰的结合
    小结
第四章 碑幢存谱:金代山西社会中的宗族实践
    第一节 金代民间敬宗收族的路径
    第二节 以先茔为中心的收族活动
    第三节 孝亲聚族:金代民间宗族情况
    小结
第五章 蒙元征服:金元易代对山西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山西世侯的崛起
    第二节 释道二教地位的提升
    第三节 科举停废与儒士地位
    小结
第六章 先茔图碑:元代山西的宗族建设
    第一节 “迁转法”颁布后的世侯家族仕宦情况
    第二节 元代先茔碑创建的时间分野与家族类别
    第三节 今见山西元代谱系之特征
    第四节 以“尊祖敬宗”为中心的茔地建设
    第五节 义与利:元代宗族建设的双重属性
    第六节 祠堂与佛堂:宗族祭祀的宗教影响
    小结
第七章 承前启后:元代的水利与水规
    第一节 蒙元及元代官方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节 民间水利规约的继续完善
    第三节 僧道等精英的水权
    小结
第八章 以社为先:元代祠神祭祀中的多方角力
    第一节 元代对祠神信仰的管理
    第二节 蒙元前期多重社会精英对祠神信仰的重塑
    第三节 地方精英对传统信仰的维护
    第四节 村社——祠神祭祀的主体
    第五节 元代官员参与祠神祭祀的方式
    小结
第九章 折衷求变:元代山西社会中的宗教发展
    第一节 祖荫难庇:“至元焚经”后全真教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泽州道士苗道一与全真教的“中兴”尝试
    第三节 元代山西佛教的发展
    第四节 “难持胜果”:元代中后期僧道生存空间的逐步压缩
    第五节 僧道的应对方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范围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魏晋隋唐方志概述
    第一节 “方志”界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概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魏晋隋唐方志着录与考证
    第一节 魏晋隋唐方志的着录、分布与沿革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着录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魏晋隋唐方志辑佚
    第一节 佚书与辑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辑佚述略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补辑与考证
    第四节 魏晋隋唐佚志佚文校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隋唐方志版本专题研究
    第一节 《华阳国志》的版本
    第二节 唐颜真卿《吴兴地记》(《石柱记》)版本
    第三节 唐樊绰《蛮书》的版本
    第四节 唐陆广微《吴地记》的版本
    第五节 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的版本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魏晋隋唐方志校勘专题研究
    第一节 《华阳国志》校勘研究
    第二节 《吴兴地记》(《石柱记》)校勘
    第三节 《桂林风土记》校勘集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辑考
    第一节 方言文献及方志方言材料的价值
    第二节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材料的搜集与判定
    第三节 魏晋隋唐方志方言词考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魏晋隋唐方志整理与研究成果汇总表
附录二:魏晋隋唐方志总目
附录三:魏晋隋唐方志同书异名、同名异书表
附录四:魏晋隋唐方志辑本简表
附录五:魏晋隋唐方志佚文整理总谱
附录六:魏晋隋唐方志方言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福州林浦林氏家族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上篇: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研究
    第一章 林浦林氏家族之渊源、世系与屋舍
        第一节 林氏始祖入闽考
        第二节 明代林氏家族世系研究
        第三节 明代林氏宅第园林考
    第二章 明清林浦林氏科举考论
        第一节 关于林氏的戎籍问题
        第二节 林氏家学之渊流探讨
        第三节 射房林火奇一脉的科举人生
    第三章 明代林浦林氏姻亲考
        第一节 善择姻亲续书香
        第二节 姻亲圈的维护与重组
    第四章 林燫与嘉靖至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关系考
        第一节 林燫与严嵩的关系
        第二节 林燫与徐阶的关系
        第三节 林燫与张居正的关系
下篇:明代福州林浦林氏文学研究
    第五章 明清林浦林氏家族着作版本考
        第一节 明清林氏家族着述考
        第二节 明代林氏家族诗文集版本考异
    第六章 林瀚文学研究
        第一节 林瀚与茶陵派
        第二节 林瀚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林瀚的制义文与古文创作
    第七章 林庭机诗文研究
        第一节 林庭机诗歌研究
        第二节 林庭机古文研究
    第八章 林燫诗文研究
        第一节 林燫诗歌研究
        第二节 林燫古文研究
    第九章 林烃诗文研究
        第一节 林烃与闽中诗派
        第二节 《覆瓿草》的基本风貌
        第三节 林烃奏疏文研究
    第十章 明代林浦林氏家族文学观及其文学面貌
        第一节 温柔敦厚的文学观
        第二节 清新自然的诗风
结论
附录1 林浦行宫与南宋海上行朝
附录2 表 10:明清林浦林氏科第表
附录3 林浦林氏诗文辑佚
附录4 林瀚年谱
附录5 林庭机、林燫、林烃父子年表
附录6 东林宫保祠祠田表
附录7 图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6)陈文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陈文述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章 陈文述家世戚属
        第一节 家世渊源
        第二节 手足情深
        第三节 妻妾之争
        第四节 家族联姻
    第二章 陈文述生平经历
        第一节 成长经历与科举过程(1771~1805)
        第二节 薄宦生涯与海运波折(1806~1826)
        第三节 入道心迹与仕进抉择(1827~1845)
    第三章 幕府交游:以阮元及其幕宾为中心
        第一节 陈文述与阮元的师生情谊
        第二节 陈文述与诗人幕宾的交游
        第三节 陈文述与学者幕宾的交游
    第四章 诗学交游:以苏州“桂叶书堂”为中心
        第一节 陈文述“桂叶书堂”交游圈概况
        第二节 陈文述与萧抡的诗学切磋
        第三节 陈文述与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的关系
    第五章 书画交游:以与钱杜诗画合作为中心
        第一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交流缘起
        第二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合作三例
        第三节 陈文述与钱杜的诗画理论交流
    第六章 疑案杂考:以顾太清“痛诋云伯”案为中心
        第一节 《颐道堂戒后诗存》中的题诗与和诗
        第二节 遭顾太清痛诋之原因试探
        第三节 此事与“丁香花案”的关系
下编:陈文述的着述与诗学
    第一章 陈文述着作考述
        第一节 诗集
        第二节 小集
        第三节 文集
        第四节 诗文评
        第五节 词集、善书及其他
    第二章 早年绮丽:对“梅村体”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色丽而节和:陈文述对“梅村体”的继承
        第二节 世俗而炫奇:陈文述对“梅村体”的发展
    第三章 中年求变:徘徊于用世与藻丽之间
        第一节 诗集比较:从才藻之作到风人之作
        第二节 诗观转变:从藻饰到明道
        第三节 删诗改存:从反悔到迷茫
    第四章 晚年入道:对李白的推崇与仿效
        第一节 对李白仙隐者形象的接受
        第二节 对李白诗学的师法与评议
        第三节 与学李诗人的交游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赵清献公诗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 赵拚的家世舆生平
    第一节 乡风与家世
        一、宋代衢州的乡风与人文
        二、赵拚家族世系考述
    第二节 赵拚的生平与交游
        一、赵扑的生平
        二、赵拚的交游
第二章 《赵清献公文集》版本与流传
    第一节《赵清献公文集》版本述略
        一、《赵清献公文集》版本系统
        二、赵扑相关文献着录流传情况
    第二节《清献集》的版本比较
        一、诗文编次情况
        二、文字差异
第三章 赵拚的诗歌内容及艺术表现
    第一节 赵扑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忠君爱民思想
        二、行役途中的艰辛
        三、问道参禅觅知音
        四、宦游期间的思乡之情
    第二节 赵拚诗歌对杜甫白居易的接受
        一、赵拚诗歌对杜甫的接受
        二、赵拚诗歌对白居易的接受
结语
《清献公诗集》校注
    凡例
    赵清献公文集卷第一
        五言古诗十五首
        题邛州文同判官五箴堂
        次韵樊祖安秀才连理木
        张景通先生书堂
        过胡元宾林亭
        和范御史十一月三日见月
        过濠州呈前[人]
        欝孤台
        题周敦颐濂溪书堂
        寄酬蔡州王陶正言
        次韵江铁都官凉轩
        题三辅院
        游南山宿盘龙寺
        留题剑门东园
        赠阳安徐道表兄屯田
        双竹
        七言古诗十五首
        次韵孙直言九日登龙门山
        送周颖之京师
        赠冲妙李先生
        酬张唐英
        顺风呈前人
        和范御史见赠
        入赣闻晓角有作
        将至太和寄蔡仲偃太博
        答阆州通判吴师孟职方
        访何若谷
        次韵僧重喜闻琴歌
        游金华洞
        题衢州唐台山
        寄酬梓路运使赵诚度支
        谢曾鲁公惠维摩居士真
    赵清献公文集卷第二
        五言律诗一百四首
        暖风
        芳草
        寒食郊园即事
        杜鹃
        溪山晚目
        村居
        曲馆
        题九仙寺
        赠吉安院主
        先与祠岳续以权市征弗克往呈通判沈侯
        沈侯见和再次前韵
        和沈侯叙别往祠岳
        言怀寄三兄
        送石秘校
        和何节判观水
        和蔡黄裳节推外邑见贻二首
        和三兄见寄
        江上白乐天祠
        有虎
        罾鱼
        岁暮感怀
        寄任大中秀才
        向晚
        又和三兄见寄
        送邹舜咨回乡
        送余林二生赴举
        送李运使学士赴阙十咏
        和戴天使重阳前一夕宿长沙驿二首
        闻杨畋病癒
        入蜀舟中逢春
        入蜀江上对月
        春日陪宴会春园亭
        月夜听僧化宜弹琴
        送蜀守贾昌朝水部赴阙
        送曾交屯田赴阙
        和范御史初出都门
        和韵前人初出铄头
        和石涧寺龙潭
        和通判范都官不赴赏春
        续梦中作
        次韵吴充学士斋居冬夜书事
        和六弟抗江上书怀
        惊涛
        别後寄表弟李定
        彭泽狄梁公祠
        经鄱阳湖
        次韵何若谷赏花即席
        纪雨
        次韵提刑蔡挺度支见赠
        次韵何若谷中隐堂观棊
        送兴国令徐师回殿丞
        登章贡台
        次韵周敦颐国博重阳节近见菊
        题张果老洞
        赠琴台僧正
        留题修觉山
        次韵孔宪山斋
        送前人赴阙
        次韵吴中复龙图题长桥铺
        寄衢僧惟简
        寄谢毛宪
        送范宪百禄赴阙
        和荣诬学士按部过长渍关所寄诗
        闵雨
        次韵李元方秀才秋日旅怀
        题灵山寺
        寄题致政周洙屯田如诏亭
        致政都官宋兄言归旧隐赠行
        游海云山
        次韵程给事赴越任过杭相会
        题杭州双竹寺
        送章岵少卿提举洞霄宫二首
        次韵赵少师寄别程给事
        送六弟随子之官毗陵
        览先祖太傅留题国清寺继和
        抵永嘉题谢公岩
        赠郑赓高士
        早离温江夜泊白沙步
        次韵寄致政石牧之大夫
        寄酬吴天常中散
        送毛宽任清流主簿
        西湖吴中允坟生芝草
        送吴栢节推赴阙
        宿故梁子正得意堂有感示诸梁英少
        外弟李定少卿挽诗三首
        故吴丞相充挽诗三首
        寄开化余遵道
    赵清献公文集卷第三
        五言排律十九首
        谢赐飞白御书宴群玉殿
        同天节
        送韩丞相琦出镇陕右
        急帆
        初入荆江
        送昭文刘少卿移知南海
        送同年何推官
        庭楠
        蜀悴杨瑜邀游罨昼池
        寄谢云安知军王端屯田
        江上遇雪
        登望阙台
        次韵何若谷别後见寄
        成大卿宅矮槐
        游青城山
        喜雨
        引年自喜
        次韵程给事会稽怀古即事
        次韵程给事同孙觉学士杨宪景暑天衣谒禹庙夜归
        次韵林希喜赵少师槩游杭
        五言绝句十九首
        麓山十咏
        真身湖湖上有真身寺因以名
        升中古栢
        书院
        四绝堂
        洞真观
        抱黄洞
        岳麓寺
        白鹤泉
        法华堂
        拜岳石
        过云安军下岩僧舍
        横溪洞飞泉
        和范御史过陈州
        题鱼关
        男(?)生日
        次韵吴天常
        书琴坛
        和范御史石仓晚泊
        觉林寺
        七言律诗一百首
        禁筑见牡丹仍蒙恩赐
        次韵三司蔡襄芦鴈獐猿二首
        忆信安五弟拊
        饮酒
        和十二弟扬臈月立春
        除夜泊临江县言怀
        泊巴陵闻晓角
        忆辇下寄同年杨子卿
        送交代杨推官
        早雾
        寄里中亲友
        席上感别送桂悴
        和人清明有感
        和三兄得书喜授掌庾
        赠狄节推
        劝学示江原诸生
        送何孟侯先生之平原
        题杜子美书室
        春日雪雷并作
        初入峡
        过岭回寄张景通先生示邑下同人
        下牢津
        同万州相里殿丞游溪西山寺
        送黄贲赴渭州机宜
        次韵张着作赠讲礼孙秀才
        酬杨鸿渐察判见寄
        送崔度推官任满还长安
        谒青城山
        次韵孙直言正旦马上有感
        次韵愈判俞[汝]尚都官寄兄君然中允致政
        和淮上喜雪呈贯之
        和颖川见徐学士
        次韵范师道御史
        和见雪
        新定即事
        初到睦州寄昆陵范御史
        和范都官述怀
        勉郡学诸生
        和彦涂田曹见寄
        送范都官
        和前人重九日寄
        新定获龟继得梓漕携之赴官
        遇子陵故祠
        次韵石温之都官见赠
        忆松溪三兄县尉
        次韵郑琰登睦州高峰塔
        得守虔州过乡邦赠别衢州太守高赋同年
        守虔过家登高斋即事
        寄永悴周敦颐虞部
        虔州即事
        次韵何若谷都官灯夕
        次韵徐师回殿丞捧诏亭听琴
        寄知福州范师道龙图
        次韵何若谷寒食燕集
        次韵钱颤喜雨
        次何若谷上巳游江
        次韵钱频见赠入学听讲
        次韵何若谷寄提刑蔡挺
        次韵楚守孙直言职方见寄
        次韵广东转运董仪职方同年见寄
        次韵黄伯度虞部见赠
        闻杜植移使湖南
        留题悦亭因简何若谷都官
        送前人过乡还朝
        次韵董仪都官见赠
        同周敦颐国博游马祖山
        南康公余有作
        次韵周敦颐国博见赠
        和虔守任满前人香林寺饯别
        次韵衢守陈守言职方招游烂柯山
        按狱眉山舟行
        次韵蔡挺提刑出述将迁
        会新都孙直言于成都
        题三泉县龙洞
        成都西楼
        张公二月二日始游江以集观者韩公绦因创乐俗亭爲驻车登舟之所
        和交代韩公绦端明别後见寄
        寄谢蒙州守周源屯田
        运使王举元兵部因谈道惠诗次韵
        送前人还乡
        荣诬学士按部未还因寄
        题天彭鲍郎中南楼
        赠玉局李垂应太师
        成都转运翠锦亭
        提刑邢梦臣度支连理荔枝
        送苏案刑部赴召
        次韵张唐民都官道中有怀
        再经江原县有作
        招运判霍交回辕
        游青城山
        题张唐英秘校桂香亭
        送蜀悴杨瑜东归
        送张唐英司理赴渝州
        题运判霍交瞻岷合
        送张唐英太博
        寄酬梓路运使赵诚度支
        次韵蔡仲偃都官南归留别
        次韵孙直言书怀
        青州劝学
    赵清献公文集卷第四
        七言律诗一百六十首
        述怀
        夏末喜雨
        次韵孔宗翰水磨园亭
        次韵王居卿提刑游云门山
        次韵王宪中秋不见月
        寄余庆讲僧思辩
        次韵孔宪重九出述未回
        酬孔宪将还
        送十二弟太博扬倅潭州
        次韵孔宪蓬莱阁
        次韵王宪表海亭赏雪
        再登亭偶作
        寄酬旧交吴中复龙图
        酬越守孔延之度支
        青社有怀杭州
        再有蜀命别王居卿
        入蜀先寄青城张遨先生
        寄题刘诏寺丞槛泉亭
        过铁山铺寄交代吴龙图
        过左緜偶成
        次韵吴龙图别後言怀
        至成都有作二首
        次韵提刑张广民度支射中金钱
        题江原张着作善颂堂
        送运判韩宗道赴阙
        送别张宪唐民
        次韵运使荣诬学士游净众寻梅
        送茂守吴彦先郎中赴阙
        次韵黎守毛抗屯田见寄
        送左緜孙珪炽方赴阙
        钤兵李左藏厅赏梅
        次韵荣学士按简州见寄
        钤兵王合使素芳亭赏梅花
        答彭守鲍叔轲郎中
        酬剑守王嘉锡郎中
        次韵周源屯田祷雨二首
        答江铁都官见招
        次韵江原方任太博见寄
        次韵李元方即事
        闻岭外寇梗
        赠柬川曹道人
        劝成都府学诸生
        题府庭海椶
        次韵文同学士春雪
        次韵高阳吴中复待制见寄
        次韵霍交中春游乐俗亭
        次韵苏案游学射山
        送程给事守越州
        次韵前人寓越廨宇有怀
        再用韵
        和前人有怀二首
        次韵郡斋即事二首
        次韵见寄
        次韵郡斋偶成
        武林即事寄前人二首
        题杭州普应院偃松
        次韵程给事见怀
        有怀前人
        登望越亭寄程给事
        有怀前人
        次韵臈月不见梅花
        次韵楼头闻角
        次韵嵗暮有感
        次韵即事见怀
        岁暮偶成寄前人
        戊午元日偶成
        清风阁即事
        杭州上元观灯二首
        次韵程给事越州元夕观灯
        次韵前人治西园池馆因怀昔日太守蒋堂侍郎二首
        有怀前人
        次韵前人见寄
        寄酬前人
        寄酬前人上巳日监湖即事三首
        次韵前人蓬莱阁即事
        闻致政赵少师槩入境寄献
        上天竺寺石岩花
        次韵程给事寄献赵少师
        次韵赵少师寄程给事二首
        少师自南都见访爲诗以谢
        留前人度夏方回南都
        次韵前人题六和寺壁
        陪前人道西湖兼简坐客
        再用前韵
        武林言怀寄程给事
        次韵前人怀西湖之游
        次韵前人见寄二首
        寄新筠守毛维瞻大夫
        次韵许遵少卿见寄
        答前人喜杭越二守广唱
        喜吴评少卿致政
        次谢许少卿寄卧龙山茶
        次韵程给事郡斋即事
        次韵前人郡斋秋暑
        观宝林院塔偶成
        次韵毛维瞻度支过杭见赠
        送姚源道郎中赴阙
        寄致政范镇郎中
        杭州鹿鸣宴示诸秀才
        游元积之龙图江湖堂
        次韵程给事登蓬莱阁偶成
        次前人游监湖
        次前人越州鹿呜宴
        次前人赠奉使高丽安焘密学
        次前人游梅山寺
        郡斋成寄前人
        屡乞致政诏答未允述怀
        同毛维瞻度支游烟霞洞
        武林阅兵
        次韵程给事同孙觉学士杨宪景畧游天衣寺
        游戒珠寺悼右军故宅
        次赵少师叙感叹老
        题孤山寺湖上阁
        次程给事题法云寺方丈
        寄酬蔡仲偃都官
        赠别周元忠秀才
        次韵张侨庆毛维瞻得谢
        武林冬至日即事
        次韵张着作过李虞部旧居
        赠讲僧遇清
        次韵毛维瞻白云庄三咏
        掬泉轩
        平溪堂
        眺望台
        信肇示诸弟侄子孙
        寄程汝玉秀才
        次韵梁浃瑞芝
        十八男(?)自温悴迎於膺荡温守石牧之以诗见寄次韵
        次韵台州姚舜谐见赠二首
        逰鴈荡将抵温州寄太守石牧之
        自温将还衢郡题谢公楼
        将还三衢呈温守石郎中
        送郑琰大夫赴建昌军
        次毛维瞻溪庵
        又白云庵偶题
        湖北运使学士十二弟扬生日
        送穆舜宾承议致政还乡
        送十七妷嶙承事赴任贵溪
        送任浩朝散赴鄱阳景德镇
        送范伯玉奉议赴阙
        题毛维瞻懒归阁
        生日高斋晓起示诸弟妹子孙
        题濯缨亭
        题叶阪梁氏南斋
        会燕溪亭示同席
        哭康守赵师旦
        寄虑州太守徐大夫
        题真岩寺
    赵清献公文集卷第五
        七言排律二首
        次韵杨鸿渐察判见赠
        次韵前人见赠
        七言绝句二百八十四首
        题马伏波庙二首
        和沈太博见贻
        和沈太博会春晚归
        何推官见招游岳麓以郡中事冗弗克偕行口占二绝以谢
        和沈太博小圃偶作二首
        不与祠岳再呈通判沈侯
        次韵见和
        代寄刘信臣
        和前人见寄
        和何节推重九
        寄里中亲友
        雨中见花戏呈伯庸秋曹
        和勉三兄
        题隐者邵醇郊居
        赠濮阳高蒙处士
        再得成都过华阴
        熙宁壬子至节夕宿两当驿
        过青泥岭
        谢天彭净慧大师见访
        禅僧重元自青过齐因寄
        次韵陈经侍御史禁中牡丹
        过公安
        将到荆南先寄胡判官
        酬寺僧文昶
        和曾交见报代者
        招刘绦主簿游山
        题张俞壁
        自殿院得请知睦州同范御史挽舟过颖寓言
        题范御史舟中偶书
        和美毗陵鲥觜之美
        和偶书
        和宿峡石寺下
        次韵看山
        和范御史见鸬鷀与鹭鸶爲群因感黑得鱼多
        新到睦州五首
        观风阁
        赏春亭
        高峰塔
        玉泉亭
        乌龙山
        新定言怀
        和范都官行後九日奉寄
        喜十二弟登第
        新定筵上
        次韵叶纾太博惠砚二首
        次韵范师道龙图三首
        次韵得便风
        过严陵呈前人
        谢梁准处士惠琴
        送讲僧怀俨徙居天柱
        同信守赵诚司封会灵山亭
        登龟峰群峰亭
        过鄱阳湖先寄洪守唐介待制
        谢周源职方惠诗
        言怀
        答赣县钱顗着作移花
        次韵郁李花
        题中隐堂二首
        廉泉二首
        次韵周国博不赴重九饮会见寄二首
        舟过何若谷郊居
        送张闻职方归江原
        乙巳嵗渡关
        次韵六弟抗黄花驿楼作
        和六弟飞石
        和六弟过飞僊岭
        题清风阁
        谢蜀悴卢夏郎中惠诗
        送刘诏寺丞游河南
        寄成都甘露舒大师
        闻雷可喜
        辛巳青州翫月有怀
        初赴杭州逰风水洞
        登开化寺白贲亭
        别杭州
        次韵孔宗翰提刑范公泉
        龙昌寺西轩
        题郡园亭馆
        寄酬齐州曾巩学士二首
        赠蔡山王处士
        赠诗僧
        送张处士
        送雍子方学士
        寄题导江勾处士湖石轩
        张宪重阳中得大黄上芝草一本作金龟以负之爲赋
        和诗僧栖诘求诗
        和荣学士长渍关所寄
        谢张遨先生惠诗
        赠前人酒
        题御爱山
        次韵文学士寄仲南长老四句
        寄梓州才元舍人
        题五丈原二寄木
        和记长老道颂
        渔父五首
        行甫索颂卷
        赠五岳观王道士二首
        宿房公湖偶成
        眉山麻衣至德观真僊亭
        正信表询长老
        送程给事过越不及口占以寄
        杭州八咏
        有美堂
        中和堂
        清暑堂
        虚白堂
        巽亭
        望海楼
        望湖楼
        介亭
        次韵程给事会稽八咏
        监湖
        望海亭
        望秦楼
        拂云亭
        邃亭
        妙乐庵
        禹亢
        戒珠寺
        次韵前人长至有怀二首
        元日偶成
        次韵程给事自述
        次韵前人怀阙下偶成三首
        次韵前人谒禹庙三首
        寄酬张致政
        次韵程给事寄赵少师三首
        次韵前人和许少卿见怀三首
        寄前人二首
        次韵前人题曹娥庙二首
        题陶朱公庙二首
        次韵程给事寄法云禅师重喜
        书圆通院水阁
        次韵程给事书院浣纱石二首
        九日湖上登高寄前人二首
        和前人书僧正院壁
        宝林塔再成示诸僧
        书道士虞安仁房壁
        书道士张昌应庵壁
        禅僧重喜坚辞紫衣勉令承命
        六弟司户生日
        送杨监簿南归
        登安乐山塔
        瑞莲花示禅僧
        送僧得赐经还永嘉
        送杭州道士钱自然
        观潮因寄五弟拊生日
        送张彭赴会稽丞
        用蓬莱法酿酒成以四壶寄越州程给事三首
        清思堂偶成
        送二十三侄岯还衢赴举
        送禅师广教赴衢南禅
        致仕後立春偶成
        监神泉监五弟拊生日寄法醖爲寿
        送五弟得替赴阙
        辛酉嵗旦偶成
        送讲师惟爽归杭州
        咏竹爲六弟抗司户生日
        寄题袁教授思轩
        寄酬致政赵少师五首
        送周古尉武康
        送王九皋道人游杭州
        巳未嵗除言怀示诸弟妷子孙二首
        六弟司户生日
        巳未嵗十月七日登唐台山偶成
        赠禅僧二首
        题婺州郡圃双溪亭
        题八咏楼
        过婺示施耕县丞
        登云黄山
        题婺州永康县延真观松石
        登越州新昌石佛阁
        过天姥岭示男(?)
        初入天台示男(?)
        题三井瀑布
        双阙山
        琼台
        龙潭
        放螺溪
        与男(?)游天台石桥览先祖诗因成
        锡杖泉
        过台州登巾子晚游东湖
        泛舟离台港
        观音岩
        题灵峰寺
        登飞泉寺会峰亭
        出鴈荡回望常云峰
        观海
        观老僧会才画像
        经乐清寄前县令周邠
        宿象浦馹记梦
        答毛章秀才
        题僧正仲灏定阁
        侄婿郑庭晦与予同游鴈荡今其先归赠别
        留题戏彩堂示男(?)
        谒水心院讲僧继忠
        客舟夜雨
        括苍照水阁饮散闻角
        缙云玉虚宫
        步虚宫
        鼎湖峰
        仙水洞
        隐真洞
        忘归洞
        自温江宿僧净偲秀野轩
        男(?)随侍还乡欲回温赠行
        越州讲僧智月见访
        次程师孟正议题神照大师养志堂
        送衢守王照大夫
        酬前人见别
        送余宗道主簿赴官
        次韵吴天常中散
        送蔡门长官赴任丹徒
        十八男(?)太仆寺丞生日
        送海印长老赴峨眉都僧正二首
        会稽智印大师可升复爲僧正因寄
        梁子正哀词二首
        天台蛇洞
        内照庵
        宿温岭
        因海印行感旧寄蜀中故人
        和二苏题白鹤观二首
        退居十咏
        高斋
        水月阁
        放鱼
        双松
        竹轩
        柳轩
        归欤亭
        濯缨亭
        负郭田
        望南山
        常山县令姚存哀词二首
        寄灵隐圆明禅师
        桐木为鱼寄名山主
        景仁寄超化长老
        岁日示众
        南明示众
        惠远上人壁
        登真巌
        九峰巌
        青州闻雷
        联句
        引流联句 并序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8)杨廷和传记资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原因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记学视域下杨廷和传记的研究
    第一节 明清史料中有关杨廷和传记概述
    第二节 传记概念的流变与杨廷和传记的界定
        一、传记概念的流变与中国传记的发展历程
        二、杨廷和传记资料的界定
    第三节 杨廷和传记的文本间性
        一、传记文本间性的成因
        二、杨廷和传记文本间性的表现:三种承袭脉络
        三、传记文本间性的反思
    第四节 杨廷和评价的变化
第二章 杨廷和传记的书写过程与删节
    第一节 杨廷和传记书写的三个阶段
        一、家史阶段
        二、私史阶段
        三、正史阶段
    第二节 《双溪杂记》的删节
第三章 杨廷和行履还原
    第一节 杨廷和籍贯、世系还原
    第二节 入仕阶段事迹还原
第四章 杨廷和生平事迹考证
    第一节 南迁始末考证
        一、南迁性质与原因考证
        二、卖友考证
        三、入阁缘由考证
    第二节 复宸濠护卫考证
    第三节 擒江彬事考证
附录杨廷和传记资料整理
    凡例
        一、收录
        二、编排
        三、版本
        四、文字
        五、缺文
        六、校勘
    列传、杂记、编年、小传
        一、《视草余录》杨廷和
        二、《双溪杂记·杨廷和》王琼
        三、《故相国石斋杨公墓表》熊过
        四、《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杨志仁
        五、《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保杨文忠公廷和墓祠碑》赵贞吉
        六、《国朝列卿纪·杨廷和传》雷礼
        七、《吾学编·前少师大学士杨公》郑晓
        八、《今献备遗·杨廷和传》项笃寿
        九、《四友斋丛説·杨廷和》何良俊
        十、《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杨廷和传》王世贞
        十一、《续藏书·太保杨文忠公》李贽
        十二、《皇明辅世编·杨廷和传》唐鹤徵
        十三、《本朝分省人物考·杨廷和传》过庭训
        十四、《皇明史窃·杨廷和传》尹守衡
        十五、《西园闻见録·杨文忠公廷和》张萱
        十六、《名山藏·杨廷和传》何乔远
        十七、《昭代名臣志钞·太师杨文忠公廷和》吴孝章
        十八、《石匮书·杨廷和传》张岱
        十九、《国榷·杨廷和》谈迁
        二十、《明书·杨廷和传》傅维鳞
        二十一、《罪惟录·杨廷和传》查继佐
        二十二、《明名臣言行録·少师杨文忠公》徐开任
        二十三、《明史稿·杨廷和传》万斯同
        二十四、《明史列传·杨廷和传》徐乾学
    祭文、序文
        一、《少师石斋杨公继室喻夫人祭文》蒋冕
        二、《庆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石斋先生杨公诗序》蒋冕
        三、《东泉文集·贺少师石斋生孙诗序》姚镆
        四、《舒梓溪先生集·石斋序》舒芬
        五、《俨山集·祭阁老石斋杨公文》陆深
        六、《张邦奇集·辞谢录後序》张邦奇
        七、《杨廷和文忠赠谥诰文》陈以勤
        八、《温恭毅集·杨文忠公三录序》温纯
        九、《居业次编·重订视草余録序》孙鑛
        十、《秋水阁副墨·杨文忠公文集叙》董光宏
        十一、《群书疑辨·读杨文忠传》万斯同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步骤
    三、研究价值
第一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前贤章
    第一节 晚明篇
        一、陈所蕴
        二、陈继儒
        三、谢肇淛
    第二节 晚清篇
        一、周沐润
        二、周氏兄弟
        三、陶文鼎
第二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时代章
    第一节 志士篇
        一、徐镜心
        二、女杰:秋瑾、吕清扬,附:《读归安任烈妇事略题后》
        三、烈士:林广尘、陈敬岳、吴禄贞,附:《哀陆静山》
    第二节 时彦篇
        一、丁福保
        二、徐卓呆、马炯章
        三、南社:陈蜕庵、沈次约
第三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日本章
    第一节 日人汉诗篇
        一、宫崎来城
        二、森槐南
        三、鲤溪宫胁、落合东郭、三谷耕云、神田抱琴、结城蓄堂、森沧浪
        四、绝海中津《蕉坚稿》
    第二节 与日交往篇
        一、旅日诗:郁曼陀、于振宗
        二、赴日观光诗会
        三、日人来东诗会
    附:伊藤博文事件及山根立庵诗
第四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东省章
    第一节 怡钦篇
        一、诗痴与考据
        二、东省开明一士绅
        三、经济之心与世俗之情
        四、纪事之义与近体之好
    附:刘焕书及京师着涒吟社
    第二节 张元奇篇
        一、生平与交游
        二、《辽东集》
        三、诸体皆备一东坡
    第三节 东省官员篇
        一、陶大均及会稽诸陶
        二、程道元、曹祖培、王荷
        三、魏元旷
    第四节 东省报人篇
        一、《盛京时报》记者
        二、《东三省日报》记者
第五章 《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综论章
    第一节 历史与现实
        一、政治记忆
        二、现实情怀
        三、爱国维新
    第二节 士子与传统
        一、淑世之志
        二、感时之心
        三、感遇之情
    第三节 地域与市井
        一、东北边塞诗
        二、沈阳八景诗
        三、消闲诗作
    第四节 游子与生活
        一、唱和交往
        二、羁旅情怀
        三、书生旨趣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盛京时报》清末诗词刊载一览表
附录二《盛京时报》清末作家作品一览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10)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贫困
        1.5.2 贫困类型
        1.5.3 贫困线
        1.5.4 我国的贫困线
第2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是坚强理论基石
        2.1.1 马克思恩格斯消除贫困思想
        2.1.2 列宁消除贫困思想
    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是直接理论来源
        2.2.1 毛泽东消除贫困思想
        2.2.2 邓小平消除贫困思想
        2.2.3 江泽民消除贫困思想
        2.2.4 胡锦涛消除贫困思想
    2.3 传统文化中的消除贫困思想是深厚理论渊源
        2.3.1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消除贫困思想
        2.3.2 传统社会中的济贫政策仍具有现实意义
第3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现实背景
    3.1 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3.1.1 社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
        3.1.2 中产阶层发展遭遇困境
        3.1.3 阶层固化问题开始凸显
    3.2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3.2.1 懒惰依赖思想严重
        3.2.2 道德建设明显滞后
        3.2.3 陈规陋习有所抬头
    3.3 基层政府行为影响扶贫效应
        3.3.1 乡镇干部群体的自利性
        3.3.2 乡镇政府组织的自利性
    3.4 社会组织难以适应扶贫需要
        3.4.1 运转资金较为紧张
        3.4.2 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3.4.3 参与扶贫的力度小
        3.4.4 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3.4.5 发展环境亟需优化
    3.5 传统扶贫开发方式面临挑战
        3.5.1 扶贫开发对象不精准
        3.5.2 贫困群众参与不充分
        3.5.3 部门之间合作不到位
        3.5.4 专职扶贫队伍不精干
第4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发展
    4.1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萌芽阶段(1969—1985 年)
        4.1.1“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4.1.2 甩掉正定“高产穷县”的帽子
    4.2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成长阶段(1985—2002 年)
        4.2.1“挂了那么多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
        4.2.2 提倡“滴水穿石”精神和“弱鸟先飞”意识
        4.2.3“增加羊羔断奶后的独立生活能力”
    4.3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完善阶段(2002-2012 年)
        4.3.1“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
        4.3.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3.3“跳出‘三农’抓‘三农’”
    4.4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成熟阶段(2012—)
第5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5.1 科学扶贫思想
        5.1.1 扶贫“切忌喊口号”
        5.1.2 守住“两条底线”
        5.1.3 扶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5.2 精准扶贫思想
        5.2.1 精准识别
        5.2.2 精准帮扶
        5.2.3 精准管理
        5.2.4 精准考核
    5.3 合力扶贫思想
        5.3.1 构建“大扶贫格局”
        5.3.2 走好“东西部扶贫协作”这盘棋
    5.4 内源扶贫思想
        5.4.1“扶贫先扶志”
        5.4.2“扶贫必扶智”
        5.4.3“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
        5.4.4 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第6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基本特征及重要价值
    6.1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基本特征
        6.1.1 习近平扶贫思想彰显实践性
        6.1.2 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现科学性
        6.1.3 习近平扶贫思想呈现人民性
    6.2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重要价值
        6.2.1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
        6.2.2 丰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困思想
        6.2.3 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6.2.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武器
        6.2.5 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喜闻“政绩工程”下马(论文参考文献)

  • [1]王树枏年谱[D]. 魏欣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D]. 王洋. 山西大学, 2020(03)
  • [3]《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D]. 黄毓芸.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5]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与文学研究[D]. 魏宁楠.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陈文述研究[D]. 赵婧. 上海大学, 2019(03)
  • [7]《赵清献公诗集》校注[D]. 杨杰. 广西大学, 2018(01)
  • [8]杨廷和传记资料研究[D]. 檀德瑶. 兰州大学, 2018(09)
  • [9]《盛京时报》清末诗词研究[D]. 孙浩宇. 吉林大学, 2017(03)
  • [10]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D]. 郝涛. 湖南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很高兴听到“表演项目”被拆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