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S 对 COM 的扩展

MTS 对 COM 的扩展

一、MTS对COM的扩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香燕,申晓林,孙新晓,王佳,袁其朋[1](2021)在《甲基转移酶在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s,MTs)普遍存在于所有生物有机体中,通常以S-腺苷甲硫氨酸作为甲基供体催化底物的甲基化反应,在基因的表达调控和许多天然化合物的合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微生物中异源表达MTs以实现一些重要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详细和全面的总结。文中综述了MTs在微生物合成苯丙烷类化合物、香料类化合物、激素和抗生素等重要天然产物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应用代谢工程策略高效合成这些甲基化的天然产物,以及利用MTs拓展天然产物分子多样性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MTs应用于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利用MTs进一步高效生产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化的天然产物进行了展望。

窦健[2](2020)在《基于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社会中,电网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需品之一,建立一套稳定且可靠的电力监测管理系统,以此来保障电网的更加经济、稳定地运行,是人们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传统相关监测软件开发存在着可复用性差、维护难度高、开发周期长、价格昂贵等缺点,使其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采用能够良好支持软件复用的组件化技术来构建软件各个功能模块,并将其组合起来构成定制的监测软件,这对于缩短软件开发周期,降低维护成本以及提高系统可靠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并设计了一种组件化的电力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多种电力监测管理系统,应用组件化和框架技术,结合实际需求,逐步确定电力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及通信机制。将复杂的工程进行模块化,将系统主要分为了控件库模块、控件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及分布式交互模块4大模块,减少了监测管理软件的开发难度。(2)以目前流行的基于组件化思想“框架+插件”的软件体系结构,研究以控件管理和控件库为基础的数据监测显示架构,研究并实现基于主题的数据发布订阅机制,从显示和传输层面实现了用户在客户端上进行信息显示方式的灵活配置。(3)通过对该电力监测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管理,并进行数据监测分析,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应用运行情况,验证了利用组件化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实用性和高效性;经试运行,系统稳定运行、效果良好,与传统系统相比,在可定制、可扩展、可靠性等方面优势明显。

曾一凡[3](2020)在《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为进一步提高钢管铅阻尼器的延性性能,改善其耐腐蚀性和耐久性,拓广其适用范围,提出本文研究对象——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阐述了其构造、原理与特点,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与低周往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构造及性能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内容与结论如下:(1)归纳比较不锈钢材料的应力-应变模型,确定本文选用的不锈钢类型及其本构模型,采用选定的本构模型进行ABAQUS有限元分析,对比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与普通钢管铅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阻尼器初始屈服承载力相等时,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在更小的位移下进入较稳定的耗能状态,提供更大的稳定屈服承载力和极限承载能力;(2)通过低周往复试验对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进行可行性验证,研究其滞回性能、疲劳性能和大变形能力。结果表明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在小位移下即进入屈服耗能,具有较大的极限变形能力;滞回曲线对称且饱满,骨架曲线对称,可采用三线性力学模型对其滞回特性进行描述;阻尼器在同位移下加载三圈的承载力变化不大,每圈滞回环面积基本相同,具有优异且稳定的耗能能力;在进行滞回性能试验后仍能进行多次的疲劳循环加载,疲劳加载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承载能力,滞回耗能稳定;(3)为简化制作工艺,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提出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的不同端部构造形式。设置反向抛物线形式过渡段的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称为A类阻尼器,不设置过渡段的称为B类阻尼器。A、B类构造的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均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B类构造不仅能实现简化加工工艺的目标,而且可以降低不锈钢和铅芯的用量,提高其经济性。对不同端部构造的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各设计参数对其塑性应变分布及力学性能影响规律,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取值。

华静静[4](2020)在《基于时序模糊认知图的时间序列分类研究》文中指出时间序列是对一个系统中的变量按照时间顺序观测,按照单位时间进行记录得到的观测值。根据系统中被观察的变量个数,可以将时间序列划分为多变量时间序列(MTS)与单变量时间序列。MTS分类是MTS研究中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任务是建立一个分类器,将输入的MTS映射到其对应的分类标签中。在MTS的分类研究中,考虑MTS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特点可以提升分类的准确度。另外,在一些MTS分类的研究中需要得到可解释的分类结果,如财务困境预测中,一个企业被划分为财务困境企业,企业经营者或投资者希望得到相应的原因。现有的时间序列分类器主要包括一般机器学习分类器和深度神经网络分类器。研究表明,使用一般机器学习分类器对MTS分类时,没有考虑时间维度上不同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分类结果的准确度往往不高;深度神经网络分类器分类结果具有较高准确度,但由于其结构复杂被视为黑匣子,无法解释产生分类结果的原因。时序模糊认知图(tFCM)是模糊认知图(FCM)在时间域上扩展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它利用变量间跨时间维度的作用关系在时间域上进行因果关系推理,并对MTS中每个变量产生准确且可解释的预测结果,但不能进行分类。因此,本文在该模型中引入模块评估节点与系统评估节点,将模型的输出映射到了MTS的类别标签中,构建了基于tFCM的MTS分类模型。本文通过四个步骤构建了基于tFCM的MTS分类模型。首先,根据系统实际应用场景对MTS中的变量进行模块划分,不同的模块表示系统的不同性能;接着,结合模块中变量在同一时刻的取值和所有模块在过往多个时刻的评估结果,对该模块进行评估;然后,综合同一时刻的所有模块评估结果对该时刻的系统进行评估;最后综合最近多个时刻的系统评估结果产生分类结果。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度,本文分别在m Healthy时间序列数据集、EMA数据集与上市企业财务时间序列数据集中进行了实验,并将与向量机(SVM)、决策树(DT)、Encoder以及FCN神经网络分类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m Healthy数据集中,当序列长度7<T<25时,tFCM模型分类准确度比SVM、DT分别平均高出5.86%与5.08%,且各项评价指标取值与Encoder模型相当。为了进一步展示基于tFCM的MTS分类模型的可解释性,本文构建了基于tFCM的MTS分类Web服务系统,并以财务困境分类为例展开了案例分析。文中首先介绍了系统的结构设计以及系统原型的实现,然后介绍了企业财务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并使用系统建立了基于tFCM的企业财务困境分类模型,接着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对模型的权值进行分析,提出模型权值修改的建议,最后通过对多家企业财务困境分类结果的对比分析,解释了这些企业被划分为财务困境或非财务困境企业的原因,展示了tFCM么模型的可解释性。

海罗[5](2019)在《脂质体包裹的多功能二维纳米体系构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维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以及一些电学和生物学特性,被广泛应用到生物成像、生物化学传感、肿瘤光学治疗、细菌杀伤等领域。尽管拥有各种优越的特性,二维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应用时出现了容易团聚、稳定性较差以及产生毒副作用等问题。此外,由于缺少可修饰的功能基团,很难对二维纳米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化修饰,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发展一种通用型策略对二维纳米材料进行功能化修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选取最具发展潜力的二维纳米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黑磷(BP)为研究对象,以脂质体功能化二维纳米材料为主线,瞄准肿瘤多模式协同治疗及抗菌这一研究方向,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基于装载白藜芦醇的叶酸-聚乙二醇-脂质体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体系用于靶向及近红外光触发的化学/光热协同肿瘤治疗白藜芦醇(RV)作为一种自然界产生的生物活性分子,因其对众多疾病具有治疗效果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成为颇具前景的热门研究对象。然而,由于RV本身所存在水溶性低、稳定性差以及在生物体内非常容易被代谢等缺陷造成其在细胞实验中所发现的种种治疗效果到了动物活体内却发挥不出来。我们发展了一种简单、快速地将RV装载到rGO纳米片层上的方法,以增加RV的水溶性、高其稳定性。通过将RV、rGO与叶酸-聚乙二醇-脂质体(FA-PEG-liposome)简单混合并超声处理即可制备得到装载RV的FA-PEG-liposome包裹的rGO(FAPEG-Lip@rGO/RV)纳米体系。包裹在纳米体系内的RV表现出来较强的稳定性,能够对抗紫外光照射引起的异构化降解。该纳米体系在各种模拟体液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其所装载的药物可由近红外光(NIR)触发释放。同时由于纳米体系表面修饰了叶酸分子,FA-PEG-Lip@rGO/RV可以通过叶酸受体(FR)介导的靶向识别过程进入FR阳性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考察了纳米药物载体FA-PEG-Lip@rGO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证明其本身生物相容性良好,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而装载了RV后,在NIR光的照射下,FA-PEG-Lip@rGO/RV纳米体系表现出高效的化学/光热协同肿瘤治疗:仅通过一次肿瘤部位的原位注射就将荷瘤裸鼠的肿瘤彻底清除。因此,我们发展了一种简单、稳定、安全、高效的RV纳米载体系统,有望进一步推动抗肿瘤药物分子RV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二、脂质体稳定的多功能黑磷纳米体系的构建以及其生物功能评价BP纳米片出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成为继石墨烯后纳米材料的又一个研究热点。但是BP纳米片的稳定性较差,降解后的BP结构和性能迅速消失。目前已报道的高BP纳米片稳定性的方法在增强其稳定性的同时却降低了BP纳米片在生物体内降解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个阻碍BP纳米片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难题。在此研究中,我们将多功能脂质体(MFL)包裹在BP纳米片上发展了一种新型MFL稳定的BP纳米体系(BP@MFL)。通过MFL的包裹将BP纳米片与外界的氧气和水隔绝开来,高纳米体系的稳定性。而当其处于NIR光照时,BP纳米片能够迅速发生光致升温,表面所包裹的MFL从BP纳米片上脱落下来,重新暴露BP纳米片,使其能够被周围的氧气和水逐渐降解。在此基础上,利用BP纳米片比表面积大的优势,将抗肿瘤药物RV和氧气自供给试剂过氧化氢酶(CAT)同时装载在BP@MFL上发展了一种多功能的RV/CAT-BP@MFL纳米诊疗试剂。RV/CAT-BP@MFL纳米体系表现出在复杂溶液体系中良好的分散性、NIR光刺激-响应的药物释放、高效的光热转换效率以及氧气自供给的高效单线态氧生成。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为BP纳米片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三、脂质体稳定的多功能黑磷纳米体系用于靶向及近红外荧光成像引导的化学/光热/氧气自产生的光动力学协同肿瘤治疗在上一个工作的基础上,继续选用RV/CAT-BP@MFL纳米体系作为多功能纳米诊疗试剂,进一步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上考察该纳米诊疗体的靶向及NIR成像引导下的化学/光热/氧气自产生的光动力学协同肿瘤治疗。该RV/CATBP@MFL纳米体系展现出高效的FR介导靶向肿瘤运输,并且在到达肿瘤位点之后能够分解肿瘤细胞内富含的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缓解实体瘤内存在的缺氧难题。在NIR荧光成像结果的引导下,NIR光可以于纳米体系在肿瘤部位富集浓度最高的时间点对肿瘤部位开始照射。在一系列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的肿瘤治疗实验中,RV/CAT-BP@MFL纳米体系均表现出高效的肿瘤协同杀伤能力。该纳米体系集FR介导的靶向运输、NIR光刺激-响应的药物控制释放、NIR荧光成像、化疗、光热治疗、氧气自产生的光动力学治疗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多种功能于一体,体现出了“all-in-one”的概念,有望为临床肿瘤治疗供新的思路。四、基于聚乙二醇-脂质体稳定的黑磷纳米片用于光热抗菌研究BP纳米片被广泛用于肿瘤的诊疗领域,然而其作为抗菌剂一直很少被报道。BP纳米片独特的带隙结构使其具有出色的光热升温性能,非常有希望应用于细菌的抗感染治疗。我们通过聚乙二醇-脂质体(PEG-liposome)包裹BP纳米片使其物理稳定性得到了显着增强。并且该PEG-liposome包裹的BP(PEG-Lip@BP)纳米体系拥有较强的光热转化能力,有应用于光热抗菌治疗的潜力。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模式细菌,发现PEG-Lip@BP纳米体系能够有效地进入细菌,这为其良好的抗菌效果打下了基础。通过优化NIR光照的功率密度、光照时间及纳米体系的孵育浓度得到了最佳的实验参数。在该最优条件下,PEG-Lip@BP纳米体系能够实现100%的细菌杀伤。因此,基于该PEG-Lip@BP纳米体系有望发展一种高效的抗菌剂。

张阳[6](2019)在《奇观/展演范式下美图秀秀的用户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摄影图像类APP中,美图秀秀作为较早的修图软件,一直处在前端领跑的优势地位。不过,虽然拥有庞大的用户量,美图秀秀的盈利却不容乐观,用户使用时长少、广告价值不高,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在2018年的4月,美图秀秀开通了“MT”社区新功能,开始从工具性软件向社交平台过渡。此次美图秀秀转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用户、增加用户粘性,从而提升整个平台的商业价值,因此本文对新版美图秀秀的用户认同进行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奇观/展演范式是在新的媒介景观下诞生的受众研究理论范本,它提出“扩散受众”的概念,认为在媒介影像激增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观众,即使不能亲自接触到第一手消息,也会从别人那里间接地了解到相关信息。此外,该范式把研究的立足点落于“认同”,认为受众会在媒介上通过想象性的自我展演来建构认同。本文以奇观/展演范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分析用户在社区活动中的行为、心理,探究美图秀秀用户如何在媒介的展演中建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以及对自拍文化的认同,试图为美图秀秀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启示。文中在第一章,对奇观/展演范式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利用该范式分析了美图秀秀用户认同的建构过程,得出作为扩散受众的美图秀秀用户,会经由媒介渗透-日常互动-展演-奇观/自恋四个循环阶段,将自己视作观看者和表演者,在社区持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认同。第二章对美图秀秀用户自我认同的建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用户在社区中会以信息分享、视频和图片制作、参与活动等方式来展示自己,而展演出的理想自我形象又会在与社区其他用户的互动中,通过群体或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来与理想自我实现统一,完成认同的建构。第三章对用户建构群体认同的探究中,得出美图秀秀的品牌标识以及为社区成员设置的专有名片,帮助用户在展演中与其他群体划分了清晰的边界,用户在表演时会通过展示这具有社会共识性的标识,来证明和确定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此外,在社区中的用户还会基于展演,形成以兴趣、地缘、意见领袖等为划分的不同小群体,并在群体的熟悉度、相似性、信任度等情感的加深中,完成对群体认同的建构。第四章对作为自拍亚文化群体的美图秀秀用户,如何在社区建构对自拍文化的认同进行了探究,得出自拍文化本身的发展以及奇观社会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给自拍用户建构文化认同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在美图秀秀社区中,用户会以自拍文化特有审美和行为方式,来对社会重要议题和数字技术进行诠释和抵抗,证实自身文化的存在性,并且用户也会在遵守社区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自我展演,并互相监督,通过维护社区健康环境的方式,来对社会给予自拍文化的负面形象进行抗争,共同建构着对自拍文化的认同。在奇观/展演范式下,以“认同”为立足点来对美图秀秀的用户进行分析,发现了美图秀秀用户与美图秀秀平台并不是单方面的利益获取关系,而是相互成就、相互促进的。美图秀秀社区为用户提供建构认同所需的展演平台以及互动渠道,帮助用户完成认同的建构,使得用户可以在自我展演以及自我认同的实现中,聚集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共同建构着属于自己群体以及文化的认同。反过来,用户认同的实现以及自恋的满足,也会进一步激励用户在社区持续不断地创造出优质内容,从而增强美图秀秀平台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王海燕[7](2019)在《基于马田系统的航空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客观、准确地衡量客户的满意度是一个企业乃至行业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有助于企业在明确客户期望的基础上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因此为了衡量航空客运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测量机制。目前,SERVQUAL模型是评价航空客运服务质量的常见方式,其研究方法一般为问卷调查法,但该方式所获取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使得研究结果会出现偏差。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基于马田系统与粗糙集的航空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更科学客观地衡量航空客运服务质量。本文首先通过爬虫技术动态获取旅客在线评论,使用LDA主题模型深入挖掘评论数据,在现有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本文的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较前人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考虑初始指标体系中存在的冗余指标会影响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使用了粗糙集和马田系统中的正交表、信噪比两种方法对指标体系的指标进行约简,约简效果显示粗糙集的优化结果较马田系统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基于粗糙集约简后的指标体系,创新型的运用马田系统对2014年11月至2018年11月航空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排名。应用评价结果显示,2017和2018年航空客运服务质量较前两年略有下降,其原因主要是航班变动情况增加,年均延误时间增长,年投诉量增加。因此各航空公司应加大服务质量的监管力度,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养,在航班变动导致旅客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及时安抚旅客情绪,最大限度地降低航班变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程浩[8](2019)在《基于场景模型的DDS分布式构件化系统测试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以动态开放性网络环境作为计算与运行的平台,系统的功能需求也越来越复杂。DDS分布式构件化系统因其较强的实时性、开放性、可扩展性以及松散耦合特性,在民用工业系统、舰船装备等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外许多舰船就采用DDS中间件来构建软硬件综合集成的任务关键系统。这些基于DDS的任务关键系统有着极高的质量要求,但是系统在研发模式、系统结构与应用需求方面存在与一般软件系统相异的特征,同时系统也出现了新的失效场景,这些给包括测试用例生成等在内的测试方法与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DDS分布式构件化系统测试过程中的测试用例生成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DDS分布式构件化系统的场景建模方法,对被测系统中存在失效风险的场景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场景模型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通过测试事件的数据序列生成与故障注入,构造易于发现系统缺陷的测试用例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扩展正则表达式的场景建模方法。使用扩展正则表达式,对被测系统中存在失效风险的场景构建事件序列模式,表达场景中交互事件的时序关系。然后对事件序列中的事件参数进行数据建模,描述各事件内部及事件之间的数据约束,并为场景模型增加错误注入要求,以提高发现系统故障的能力。(2)提出一种基于场景模型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根据场景模型中的事件序列模式生成对应场景的测试事件序列,然后根据事件数据模式为该序列中的事件填充测试数据,并支持测试数据的在线补充与验证。(3)提出一个基于DDS通信的测试执行框架。通过设计一种可动态构造DDS报文收发程序的机制,执行测试用例中的事件数据序列,收集测试执行信息,进而获得测试结果,以评估用例的测试效果。(4)基于所提出的测试用例生成方法,实现一个面向DDS分布式构件化系统的测试原型系统,并将其应用于真实舰船任务系统的测试实践,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薛万利[9](2018)在《基于多尺度学习的视觉跟踪》文中认为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以视频序列为载体的目标跟踪在动作识别、行人分析等应用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时其问题复杂性也让研究工作充满挑战。本文首先从历史语义信息和连续决策过程两个方面对跟踪问题的本质进行理解:即跟踪过程应为连续的决策过程,且视频序列提供的历史语义信息为后期决策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带来冗余。接着,基于该本质理解,总结出现有跟踪研究工作中的一些局限性:历史语义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跟踪行为层面决策的局限性。随后,以“样本”与“决策”为出发点,提出具体问题:样本的全面及精确获取、平衡有效利用,决策的获取及使用。最后,分别利用不同尺度的学习方法对上述问题逐一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针对样本获取问题中普遍存在的样本选择不全面、不精确现象,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时间尺度及局部空间尺度的时空上下文协作学习跟踪算法(MSTC),该方法将三种时空上下文即长期历史目标、中期稳定场景及短期全面目标,进行协作学习。具体地,不同于多数多尺度跟踪方法中固定时间尺度的做法,MSTC依据人类基本记忆模型,使用一种低维图像相似性表示的快速感知哈希算法,来动态地更新长期历史目标与中期稳定场景的时间尺度;与多数跟踪算法中将样本标记为阴性或阳性的方法不同,MSTC受益于视觉空间关注性提出一种融合图像显着性的样本权重算法,使样本权重信息涵盖范围更广泛。在公开的OTB50测试集中,MSTC在OPE成功率指标得分达到0.629,实验表明MSTC算法具备优越性。其次,对于样本的平衡性获取及有效利用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单时间尺度及全局空间尺度的运动模型平衡性获取和模型更新智能调整的跟踪算法(MMMU)。一方面,不同于一般跟踪算法中运动模型只注重当前帧的局部信息(目标或背景),MMMU从全局空间尺度出发,利用图像分割及检测技术解决当前帧样本在目标与背景间的平衡性获取问题;另一方面,有别于多数跟踪框架在模型更新时采用逐帧更新或步进式更新的方式,MMMU在连续时间尺度上分析跟踪场景的相似性,并依据选择遗忘机制设计出更加智能的更新策略。在公开的OTB50测试集中,MMMU在OPE成功率指标得分为0.612,实验表明MMMU及其相应改进模型在跟踪性能上均有所提升。最后,对基于跟踪行为层面的决策获取及利用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维状态-动作空间强化学习的视觉跟踪算法(MACT),用以实现决策框架辅助基础跟踪框架的思路。受生物启发模式,MACT分析人类视觉跟踪目标的行为,总结出主观注意力观察变化与客观目标运动变化两个方案。通过将跟踪过程建模为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并以多维状态-动作空间强化学习为框架,MACT将上述分析方案与多尺度动作空间进行映射,训练出一种可扩展的跟踪决策框架(该框架包含特征选择策略及运动趋势策略)。在公开的OTB50测试集中,MACT在OPE成功率指标得分达到0.630,结果表明MACT在跟踪速度与准确性上表现良好。综上,本文通过对跟踪本质进行剖析,进而得以从样本及决策两方面丰富当前跟踪研究。受益于多种生物启发模式(人类基本记忆模型,遗忘保护机制,视觉显着性等),采用不同尺度的学习方法(单或多时间尺度,局部或全局空间尺度,多维状态-动作的决策尺度等)进行建模求解。实验结果表明,视觉跟踪研究可以通过对跟踪问题本质的思考得到进一步丰富,从而使该研究具备更好的可解释性。

张园园[10](2018)在《水稻铜伴侣蛋白OsATX1在铜转运和分配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铜(Cu)是生物体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的Cu也会对生物体造成毒害。控制作物中Cu离子的平衡,对提高作物产量和营养品质,以及人体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铜伴侣蛋白ATX1(Antioxidant Protein1)是维持细胞内Cu离子平衡的一类重要蛋白。在本研究中,我们鉴定了一个水稻铜伴侣蛋白OsATX1,功能研究表明OsATX1影响了水稻中Cu离子的转运和分配。RT-qPCR结果表明,OsATX1受高浓度Cu和镉(Cd)的诱导表达,但不受高浓度铁(Fe)、锰(Mn)或锌(Zn)的影响。通过对携带OsATX1Pro:GUS/GFP(OsATX1启动子融合GUS(β-葡萄糖苷酸酶)和GFP(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水稻的分析,我们发现OsATX1主要在根部的外皮层和木质部细胞以及叶片维管组织中表达。水稻原生质体和烟草叶片表皮细胞的瞬时表达实验结果表明,OsATX1-GFP定位于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质膜,也可能依附于细胞内膜系统。OsATX1功能缺失会导致水稻根中Cu浓度增加,并降低了Cu由根向地上部的转移;超量表达OsATX1降低了根中的Cu浓度,但增加了植株地上部和木质部伤流液中Cu的积累,并促进了Cu由根向地上部的转移。在缺Cu条件下,OsATX1超量表达植株与野生型相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表型差异;但是超量表达OsATX1显着降低了水稻对高浓度Cu的耐受性。在生殖生长阶段,与野生型相比,OsATX1超量表达植株在新发育组织中的Cu浓度显着增加,包括穗,上部节点和节间,幼叶和叶鞘;而osatx1突变体植株在这些组织中的Cu浓度显着降低。另外,osatx1突变体植株在老叶中积累了较高的Cu浓度。OsATX1包含一个保守的MXCXXC铜离子结合结构域,能够与Cu+离子结合,形成同源二聚体。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结果表明,OsATX1能够与水稻重金属P1B型ATP酶OsHMA4,OsHMA5,OsHMA6和OsHMA9互作。这些结果表明,OsATX1可能负责将Cu离子传递给水稻重金属P1B型ATP酶进行Cu离子的转运和分配,从而维持水稻不同组织间的Cu离子平衡。超量表达OsATX1增加了地上部和木质部伤流液中的Cd积累,而osatx1突变体植株增加了根中的Cd浓度。在生殖生长阶段,超量表达OsATX1增加了地上部各个组织器官的Cd积累,表明OsATX1也可能参与水稻中Cd离子的转运。另外,在酵母(酿酒酵母)镉敏感突变体Δycf1中,异源表达OsATX1能够降低酵母细胞中Cu和Cd的浓度,从而提高了酵母对Cu和Cd的耐受性。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OsATX1促进了Cu由根向地上部的转运以及从老叶到新发育组织的再分配。

二、MTS对COM的扩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TS对COM的扩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甲基转移酶在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MTs在苯丙烷衍生物合成过程的应用
2 MTs在香料类化合物合成过程的应用
3 MTs在激素、抗生素合成过程的应用
4 其他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5 讨论

(2)基于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监测
        1.2.2 组件化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组件化相关技术
        2.1.1 组件化
        2.1.2 组件模型
        2.1.3 常见组件技术
        2.1.4 分布式交互相关技术
    2.2 基于组件技术的软件开发
    2.3 本章小结
3 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分析
        3.1.1 用户定制功能
        3.1.2 系统管理功能
        3.1.3 配置访问功能
    3.2 系统设计
    3.3 控件库模块
        3.3.1 产生类型子模块
        3.3.2 控件功能子模块
        3.3.3 控件使用子模块
    3.4 控件管理模块
        3.4.1 基本管理子模块
        3.4.2 扩展管理子模块
    3.5 用户管理模块
        3.5.1 数据库关联子模块
        3.5.2 系统管理子模块
    3.6 分布式交互模块
        3.6.1 发布订阅机制接口的实现
        3.6.2 通信中间件的功能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4.1 数据采集管理
        4.1.1 数据召测
        4.1.2 用户定制
    4.2 数据监测分析
        4.2.1 电力数据分析
        4.2.2 配变运行监测
        4.2.3 停电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不锈钢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不锈钢材料
        1.2.2.不锈钢特点
        1.2.3.不锈钢的应用现状
    1.3.钢管铅阻尼器
    1.4.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的构造
    1.5.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5.1.研究目的
        1.5.2.研究内容
        1.5.3.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不锈钢力学性能研究
    2.1.不锈钢的应力-应变模型
        2.1.1.Ramberg-Osgood模型
        2.1.2.修正的Ramberg-Osgood模型
        2.1.3.Rasmussen模型
        2.1.4.Quach三阶段模型
    2.2.单调拉伸下不锈钢材料的本构模型对比
    2.3.循环荷载下不锈钢材料的本构关系
    2.4.不锈钢材料的疲劳性能
    2.5.不锈钢抗震性能研究
    2.6.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性能分析
    3.1.有限元模型设计
    3.2.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单元类型
        3.2.2.网格划分
        3.2.3.材料本构
        3.2.4.接触定义
        3.2.5.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3.3.滞回性能对比分析
    3.4.塑性应变对比分析
    3.5.双曲型不锈钢铅阻尼器的耗能机理及特点
        3.5.1.耗能机理
        3.5.2.特点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性能试验
    4.1.试件设计
    4.2.试件的制作
        4.2.1.工艺流程
        4.2.2.工艺要求
    4.3.试验装置
    4.4.量测方案
    4.5.加载制度
    4.6.滞回性能与力学模型分析
        4.6.1.滞回性能
        4.6.2.骨架曲线及力学模型
    4.7.刚度退化分析
    4.8.疲劳性能分析
    4.9.大变形能力分析
    4.10.试验现象与破坏特征
    4.11.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端部构造的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力学性能分析
    5.1.不同端部构造的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对比分析
        5.1.1.有限元模型设计
        5.1.2.滞回性能对比
        5.1.3.塑性应变对比分析
    5.2.设计参数对A类阻尼器力学性能的影响
        5.2.1.削弱比
        5.2.2.高径比
        5.2.3.厚径比
        5.2.4.过渡与耗能段高度比
        5.2.5.过渡与连接段厚度比
        5.2.6.过渡与连接段高度比
        5.2.7.端板凹槽深度
    5.3.设计参数对B类阻尼器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削弱比
        5.3.2.耗能段与连接段高度比
        5.3.3.高径比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时序模糊认知图的时间序列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知识概述
    2.1 多变量时间序列与多变量时间序列分类
    2.2 模糊认知图
        2.2.1 模糊认知图的定义与推理
        2.2.2 模糊认知图在时间域上的扩展
    2.3 时序模糊认知图
        2.3.1 时序模糊认知图的定义
        2.3.2 时序模糊认知图的推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tFCM的 MTS分类
    3.1 基于FCM的系统评估模型
    3.2 基于tFCM的 MTS分类模型
    3.3 基于tFCM的 MTS分类模型的构建与学习算法
    3.4 性能评估
        3.4.1 数据集
        3.4.2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tFCM的 MTS分类系统
    4.1 系统模型
    4.2 原型系统
    4.3 企业财务困境分类案例学习
        4.3.1 相关概念
        4.3.2 分类模型
        4.3.3 案例学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5.2 未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5)脂质体包裹的多功能二维纳米体系构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常用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二维纳米材料概述
    1.3 二维纳米材料的分类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
        1.3.2 六方氮化硼
        1.3.3 层状复合氢氧化物
        1.3.4 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
        1.3.5 石墨烯
        1.3.6 黑磷
    1.4 通过脂质体包裹的策略对二维纳米材料功能化的研究进展
        1.4.1 脂质体功能化石墨烯
        1.4.2 脂质体功能化过渡金属二硫化物
        1.4.3 脂质体功能化黑磷
    1.5 本文构思
第2章 基于装载白藜芦醇的叶酸-聚乙二醇-脂质体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体系用于靶向及近红外光触发的化学/光热协同肿瘤治疗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FA/biotin-PEG-liposome的合成及近红外荧光染料修饰
        2.2.3 FA-PEG-Lip@rGO的制备
        2.2.4 抗肿瘤药物RV的装载与近红外光控制的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2.2.5 FA-PEG-Lip@rGO/RV纳米体系中RV的稳定性考察
        2.2.6 FR介导的细胞靶向识别效果考察
        2.2.7 细胞水平上近红外光刺激的化学/光热协同治疗效果考察
        2.2.8 活体水平上的近红外光刺激的化学/光热协同治疗效果考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设计原理
        2.3.2 FA-PEG-Lip@rGO纳米体系的制备和表征
        2.3.3 药物装载效率、RV稳定性及近红外光控制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2.3.4 在细胞水平上考察纳米体系的靶向识别效果
        2.3.5 细胞水平上的化学/光热协同肿瘤治疗
        2.3.6 活体水平上FA-PEG-Lip@rGO/RV的肿瘤协同治疗
    2.4 小结
第3章 脂质体稳定的多功能黑磷纳米体系的构建以及其生物功能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不同大小的超薄BP纳米片的制备与分离
        3.2.3 不同大小的BP纳米片的表征
        3.2.4 MFL的制备
        3.2.5 BP@MFL的制备
        3.2.6 BP@MFL的物理稳定性考察
        3.2.7 RV/CAT-BP@MFL纳米体系的制备
        3.2.8 RV/CAT-BP@MFL纳米体系的近红外光刺激-响应控制释放
        3.2.9 RV/CAT-BP@MFL光热转换性能考察
        3.2.10 RV/CAT-BP@MFL光动力学性质考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体系的设计制备原理
        3.3.2 不同大小BP纳米片的制备与表征
        3.3.3 BP及 BP@MFL的合成与表征
        3.3.4 RV/CAT-BP@MFL的合成与表征
        3.3.5 近红外控制的药物释放行为、光热效应和光动力学性质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脂质体稳定的多功能黑磷纳米体系用于近红外荧光成像引导的化学/光热/氧气自产生的光动力学协同肿瘤治疗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RV/CAT-BP@MFL在细胞水平上的靶向识别效果考察
        4.2.3 细胞内缺氧模型的建立
        4.2.4 细胞内1O2 含量的测定
        4.2.5 细胞水平上协同治疗
        4.2.6 活体水平上荧光成像
        4.2.7 活体水平上肿瘤协调治疗
        4.2.8 血液相容性考察
        4.2.9 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V/CAT-BP@MFL应用于FR靶向协同肿瘤治疗原理
        4.3.2 细胞水平上的靶向识别能力研究
        4.3.3 在缺氧肿瘤细胞模型内单线态氧产生能力考察
        4.3.4 细胞水平上肿瘤协同治疗效果考察
        4.3.5 活体水平上的肿瘤靶向效果考察
        4.3.6 活体水平上的肿瘤协同治疗
        4.3.7 生物安全性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聚乙二醇-脂质体稳定的黑磷纳米片用于光热抗菌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超薄BP纳米片层的制备
        5.2.3 PEG-liposome的制备
        5.2.4 PEG-Lip@BP的制备
        5.2.5 PEG-Lip@BP的表征
        5.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PEG-Lip@BP的吞噬情况考察
        5.2.7 PEG-Lip@BP的抑菌能力考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EG-Lip@BP的表征
        5.3.2 细菌对PEG-Lip@BP的吞噬情况研究
        5.3.3 PEG-Lip@BP的杀菌效果评价
    5.4 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和提交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奇观/展演范式下美图秀秀的用户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创新之处
        1.研究对象较新
        2.研究视角较新
    (四)文献综述
        1.奇观/展演范式文献综述
        2.美图秀秀文献综述
        3.身份认同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参与式观察法
        3.深度访谈法
一、奇观/展演理论范式与美图秀秀用户的认同实践
    (一)奇观/展演理论范式
        1.扩散受众
        2.奇观
        3.自恋
        4.想象
    (二)美图秀秀用户认同的建构过程
        1.媒介渗透:获取美图秀秀相关信息
        2.日常互动:围绕美图秀秀展开讨论
        3.展演:利用影像进行自我表达
        4.奇观/自恋:看与被看中完成认同建构
二、作为社区的个体:用户的自我认同与建构
    (一)在实践中展演自我
        1.信息分享:才华与品位的展示
        2.视频、图片制作:个性与能力的展示
        3.参与活动:兴趣与爱好的展示
    (二)在互动中寻求认同
        1.虚拟社区中建立理想自我
        2.理想自我与他人互动中建立统一
三、作为社区的群体:用户的群体认同与建构
    (一)划边界:与其他修图App的分类
        1.品牌识别:响亮的名称和代表性的Logo
        2.注册入会:专有ID和专有名片
    (二)通过展演自我寻找社交圈层
        1.基于兴趣的标签群体
        2.基于地域的地缘群体
        3.基于意见领袖的粉丝群体
        4.基于话题的活动群体
    (三)情感逻辑下的认同建构
        1.从熟悉到认同
        2.从相似到认同
        3.从信任到认同
四、作为自拍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认同与建构
    (一)美图秀秀社区建构文化认同的动力
        1.奇观社会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2.自拍文化的快速发展
    (二)美图秀秀社区建构文化认同的方式
        1.对主流文化的抵抗
        2.对负面形象的抗争
结语:美图秀秀与用户的认同建构相互成就
    (一)美图秀秀社区成就用户的认同建构
        1.美图秀秀社区满足用户的展演需求
        2.美图秀秀社区满足用户的互动需求
    (二)用户的认同建构成就美图秀秀社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马田系统的航空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1.2.2 马田系统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理论
        2.1.1 服务质量评价概念
        2.1.2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2.2 马田系统理论基础
        2.2.1 马田系统的概念
        2.2.2 马田系统的基本步骤
        2.2.3 马田系统的特点
    2.3 粗糙集理论
        2.3.1 粗糙集的概念
        2.3.2 粗糙集约简原理
        2.3.3 粗糙集理论的特点
    2.4 LDA主题模型
第3章 基于马田系统与粗糙集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3.1 基准空间的构建
    3.2 基准空间的有效性验证
    3.3 基准空间的优化
        3.3.1 正交表和信噪比优化基准空间
        3.3.2 粗糙集优化基准空间
        3.3.3 优化结果对比
    3.4 评价结果分析
第4章 航空客运服务质量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思路
        4.1.1 构建原则
        4.1.2 构建思路
    4.2 航空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数据的获取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获取
    4.3 航空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数据处理
        4.3.1 数据预处理
        4.3.2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数据处理
    4.4 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说明
第5章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在航空客运服务中的应用
    5.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5.2 马田系统基准空间的构建
    5.3 基准空间的有效性验证
    5.4 基准空间的优化
        5.4.1 正交表和信噪比优化基准空间
        5.4.2 粗糙集优化基准空间
        5.4.3 优化结果对比
    5.5 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5.6 服务质量评价结果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附录 B L_(32)(2~(26))正交表
致谢

(8)基于场景模型的DDS分布式构件化系统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方法
    2.1 分布式构件化系统
        2.1.1 概念介绍
        2.1.2 中间件技术
    2.2 DDS规范
    2.3 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扩展正则表达式的场景建模方法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事件序列建模
        3.2.1 正则表达式及其扩展
        3.2.2 事件序列模式
    3.3 事件数据建模
        3.3.1 事件内部数据限制
        3.3.2 事件间数据限制
        3.3.3 错误模式
    3.4 场景建模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用例生成方法
    4.1 测试用例及其覆盖准则
        4.1.1 测试覆盖准则
        4.1.2 测试用例
    4.2 事件序列生成
        4.2.1 出现次数变量常数化
        4.2.2 扩展正则表达式展开
        4.2.3 事件变量实例化
    4.3 事件数据生成
        4.3.1 事件数据项依赖特征提取
        4.3.2 生成测试数据
        4.3.3 数据生成方法
    4.4 测试用例集生成
        4.4.1 正常测试用例集生成
        4.4.2 故障注入
    4.5 测试用例生成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执行框架
    5.1 测试执行框架
    5.2 DDS报文收发机制
    5.3 测试执行过程
        5.3.1 执行测试用例
        5.3.2 获得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实验
    6.1 开发环境
    6.2 系统设计
    6.3 系统功能实现
        6.3.1 场景建模功能
        6.3.2 测试用例生成功能
        6.3.3 测试执行功能
    6.4 实验
        6.4.1 失效场景分析与建模
        6.4.2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以及学术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9)基于多尺度学习的视觉跟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视觉跟踪问题本质理解及局限性分析
    1.4 研究问题提出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 全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2章 视觉跟踪研究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视觉目标跟踪的基本框架
    2.2 视觉跟踪的测试基准与评估方法
        2.2.1 数据集与共享代码库
        2.2.2 鲁棒性评估方法
    2.3 视觉跟踪方法综述
        2.3.1 基于生成式模型的跟踪
        2.3.2 基于判别式模型的跟踪
        2.3.3 基于深度学习的跟踪
        2.3.4 基于强化学习的跟踪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尺度时空上下文协作学习的视觉跟踪
    3.1 引言
    3.2 基于人类基本记忆模型与视觉显着性的跟踪框架分析
    3.3 样本的基本表示
    3.4 基于图像相似性的稳定场景及历史目标样本选择
        3.4.1 基于快速哈希感知的图像相似性算法设计
        3.4.2 稳定场景及历史目标维度的动态选择
    3.5 基于视觉显着性检测的当前目标样本选择
        3.5.1 基于视觉关注性的样本权重分析
        3.5.2 基于显着性检测的样本权重算法设计
    3.6 基于SO-SVM的观察模型设计
    3.7 实验结果及分析
        3.7.1 算法有效性分析
        3.7.2 定量分析
        3.7.3 定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运动模型平衡性获取与模型更新智能调整的视觉跟踪
    4.1 引言
    4.2 基于视觉抽象原理与选择遗忘机制的跟踪框架分析
    4.3 运动模型的平衡性获取
        4.3.1 基于简单线性迭代聚类的背景样本平衡性获取
        4.3.2 基于直方图对比度的目标样本平衡性获取
    4.4 模型更新的智能调整
        4.4.1 基于离散余弦变换压缩的图片相似性度量
        4.4.2 基于选择性遗忘机制的模型更新策略
    4.5 跟踪框架其他组件的构造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1 运动模型与模型更新的有效性分析
        4.6.2 定量分析
        4.6.3 定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角度分析合作的自适应视觉跟踪
    5.1 引言
    5.2 基于主观生物启发影响的跟踪框架分析
    5.3 基于马尔科夫决策的跟踪过程建模
    5.4 基于多维状态动作空间强化学习的决策框架构造
        5.4.1 基于多角度分析的多维状态、动作空间设计
        5.4.2 Q学习与贪婪探索算法
        5.4.3 基于多角度分析的回报函数设计
    5.5 基本跟踪框架的构造
    5.6 框架间的相互合作与不同决策的讨论
        5.6.1 决策框架与基本跟踪框架的相互合作
        5.6.2 决策讨论
    5.7 实验结果及分析
        5.7.1 具体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5.7.2 定量分析
        5.7.3 定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水稻铜伴侣蛋白OsATX1在铜转运和分配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铜元素的概述
    1.3 铜的生物学功能
    1.4 铜高积累植物的研究
    1.5 铜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
        1.5.1 CTR/COPT转运蛋白
        1.5.2 P1B型 ATP酶/重金属ATP酶
        1.5.3 锌铁转运蛋白(Zinc/iron-regulated transporter protein,ZIP)
        1.5.4 类黄色条纹转运蛋白YSL(Yellow stripe-like protein)
        1.5.5 铜伴侣蛋白
        1.5.6 铜响应的microRNAs(Cu-microRNAs)
    1.6 植物对铜毒害的防御
        1.6.1 铜离子的螯合作用
        1.6.2 植物抗氧化系统
    1.7 镉元素概述
    1.8 镉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基因编号和名称
    2.2 水稻材料
    2.3 菌株和载体
    2.4 遗传转化载体的构建与转化方法
        2.4.1 启动子融合载体的构建
        2.4.2 超量表达体的构建
        2.4.3 CRISPR载体的构建
        2.4.4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2.5 RNA表达分析和突变体基因型鉴定
    2.6 营养液培养
    2.7 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2.8 木质部伤流液的提取
    2.9 GUS组织化学染色及琼脂切片
    2.10 水稻原生质体的瞬时表达
    2.11 烟草叶片的瞬时表达
    2.12 酵母双杂交实验
    2.13 酵母互补实验
        2.13.1 酵母互补测验
        2.13.2 酵母生长速率实验
        2.13.3 酵母细胞的元素含量分析
    2.14 蛋白质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2.15 铜离子结合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OsATX1 基因的序列分析
        3.1.1 ATX蛋白的进化树分析
        3.1.2 ATX蛋白质结构域的分析
    3.2 OsATX1 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3.2.1 OsATX1 的表达谱分析
        3.2.2 OsATX1 细胞水平的表达特点
    3.3 金属胁迫下OsATX1 基因的表达分析
    3.4 OsATX1 基因超量表达及突变体材料的获得与鉴定
    3.5 OsATX1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鉴定
    3.6 Fe,Mn,Zn和 Cu胁迫处理下OsATX1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分析
    3.7 OsATX1 亚细胞定位分析
    3.8 营养生长期OsATX1 转基因植株的Cu和 Cd梯度处理实验及元素含量分析
        3.8.1 OsATX1 影响了水稻中Cu由根向地上部的转运
        3.8.2 OsATX1 影响了水稻中Cd由根向地上部的转运
        3.8.3 超量表达OsATX1 增加了木质部伤流液中Cu和 Cd的积累
    3.9 抽穗期OsATX1 转基因植株不同器官组织中Cu和 Cd元素含量分析
        3.9.1 OsATX1 影响了水稻中Cu由老叶向新发育组织和穗中的转运
        3.9.2 超量表达OsATX1 增加了地上部不同组织中的Cd积累
    3.10 成熟期OsATX1 转基因植株糙米中元素含量分析
    3.11 OsATX1 能够结合Cu+离子
    3.12 OsATX1 与水稻P1B型重金属ATP酶 OsHMA4/5/6/9 的互作分析
        3.12.1 酵母中验证OsATX1与OsHMA4/5/6/9 互作
        3.12.2 BiFC验证OsATX1与OsHMA4/5/6/9 互作
    3.13 酵母中异源表达OsATX1 对酵母Cu和 Cd耐性的影响
        3.13.1 酵母中异源表达OsATX1 增加了酵母对Cu的耐性
        3.13.2 酵母中异源表达OsATX1 增加了酵母对Cd的耐性
4 讨论
    4.1 OsATX1 在水稻Cu转运和分配过程中的功能
        4.1.1 OsATX1 参与水稻中Cu从根向地上部的转运
        4.1.2 OsATX1 参与水稻地上部不同组织器官间的Cu分配过程
        4.1.3 超量表达OsATX1 降低了水稻对高铜胁迫的耐受性
    4.2 OsATX1 可能通过与OsHMA4/5/6/9 互作影响水稻Cu离子的转运和分配
    4.3 OsATX1 在水稻Cd转运和分配过程中的作用
    4.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引物列表
    附录 Ⅱ 部分实验的详细操作步骤
    附录 Ⅲ 作者简介
致谢

四、MTS对COM的扩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甲基转移酶在微生物合成天然产物中的应用[J]. 张香燕,申晓林,孙新晓,王佳,袁其朋. 生物工程学报, 2021(06)
  • [2]基于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窦健.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双曲型不锈钢管铅阻尼器抗震性能研究[D]. 曾一凡. 广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时序模糊认知图的时间序列分类研究[D]. 华静静. 深圳大学, 2020(10)
  • [5]脂质体包裹的多功能二维纳米体系构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D]. 海罗. 湖南大学, 2019(01)
  • [6]奇观/展演范式下美图秀秀的用户认同研究[D]. 张阳. 河南大学, 2019(01)
  • [7]基于马田系统的航空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与应用研究[D]. 王海燕. 湖南大学, 2019(07)
  • [8]基于场景模型的DDS分布式构件化系统测试方法研究[D]. 程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基于多尺度学习的视觉跟踪[D]. 薛万利. 天津大学, 2018(06)
  • [10]水稻铜伴侣蛋白OsATX1在铜转运和分配中的功能研究[D]. 张园园.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MTS 对 COM 的扩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