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全人工工厂化养殖技术

大闸蟹全人工工厂化养殖技术

一、梭子蟹全人工工厂化育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袁畅,陆专灵,黄彬胜,王大鹏,李文红[1](2021)在《广西地区克氏原螯虾繁育技术及展望》文中认为传统的"放种虾"模式,既不利于良种选育和养殖技术的标准化,也无法满足反季节养殖等新模式的苗种需求,需改变育苗模式,提高苗种中培成活率,解决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苗种供应的瓶颈问题。综述了克氏原螯虾的繁殖生物学现状、亲虾选择、繁育影响因素、广西育苗模式与技术,对广西地区的苗种繁育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提高广西地区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需发挥广西地区秋冬季反季节养殖和一年多造养殖优势,推广庭院内小规模工厂化育苗,研究小规格苗种中培技术,调查各地克氏原螯虾繁殖高峰,做好繁育场布局规划,以解决广西地区由于冬闲田养殖兴起导致的克氏原螯虾苗种供应不足问题。

肖红俊[2](2019)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投饲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对水产养殖行业愈来愈重视,将水产养殖提进了“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中,着手于海洋渔业的发展。其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兴养殖模式,该种模式下养殖效率高,是以循环水为核心特征,具备节水、节电、节地等优点,成为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热点。作为工厂循环水中重要一环的饲料投喂,现阶段仍需人工进行,故本文为解决多层水槽式工厂化养殖模式中人工投喂料操作空间较为局促、工作强度大、饲料利用率较为低下等缺点,设计了一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投饲系统,该系统基于K60单片机,以循迹小车、投饲装置和控制系统等部分所构成,系统在特定投饲跑道上行驶,根据红外对管采集的轨道信息和压力传感器采集的饲料信息判别是否进行投饲或补料,进而实现智能定点定量投饲。初步试验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运行速度0.52.2m/s,投饲的定位精度误差在2cm以内,投饲量误差在10g以内,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姚兴南[3](2018)在《拟穴青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青蟹是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海水养殖品种之一。拟穴青蟹在海南是被称之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和乐蟹”。目前,青蟹养殖苗种绝大多数依靠自然海域的捕捞。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野生苗种数量严重不足,且给拟穴青蟹自然资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工育苗技术尚不稳定,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和乐蟹”养殖业的发展。本文对野生和养殖拟穴青蟹产卵、孵化、幼体培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拟穴青蟹苗种的工厂化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第一,不同盐度、干露、切除眼柄、季度对野生和养殖拟穴青蟹产卵的影响。盐度共设置18、21、24、27、30、33六组;干露刺激分为不干露、干露2h和自然干露三组;切除眼柄分为不切除、切除右侧眼柄、切除左侧眼柄和切除两侧眼柄四组;季度分为第一、二、三、四季度。结果表明,盐度为30时池塘和野生拟穴青蟹产卵个体数均最大,盐度为27时次之。盐度为18和24实验组没有野生种蟹产卵,池塘种蟹产卵个体数亦较少。催产间隔期最短的是24盐度下的养殖种蟹,催产间隔为3.0天;催产间隔期最长的是18盐度下的养殖种蟹,催产间隔为13.0天。27盐度下的野生种蟹产卵量和抱卵量均最大,两者分别为1974581和1922262。33盐度下养殖和野生种蟹产卵比率较低,分别为0.12和0.15。切除两侧眼柄与不切除眼柄对青蟹在产卵个体数上没有显着影响,切除左侧或者右侧单一眼柄对青蟹产卵个体数存在一定影响。自然干露下野生和养殖种蟹产卵个体数均大于不干露和干露2h实验组。野生和养殖种蟹产卵比率在不干露、干露2h、自然干露三组实验中均依次增大。二季度(4-6月)是拟穴青蟹繁殖最旺盛的季节,其次是三季度(7-9月)。四季度(10-12月)养殖种蟹抱卵率最低,抱卵率为74.35%,而流产率高达25.65%;因此,拟穴青蟹适宜的产卵盐度为27-30之间,可以采取切除任一单侧眼柄的方式进行催产。第二,不同温度、盐度下拟穴青蟹的孵化。温度设置为24℃、27℃、30℃三组;盐度设置为24、27、30三组;胚胎发育分为10期。30℃下拟穴青蟹胚胎发育时长显着小于24℃和27℃两组中的胚胎发育时长(p<0.05),30℃下拟穴青蟹胚胎发育时长最短,其发育时长为227.3±3.0h。30℃下拟穴青蟹卵径最大,其卵径为306.7±5.8um。24℃下拟穴青蟹各期胚胎发育时长显着大于27℃和30℃两组中的各期胚胎发育时长(p<0.05)。30℃时受精卵经过7.0±1.0h即开始进入卵裂期,123.0±2.5h时出现复眼色素带,227.3±3.1h时幼体孵化。30盐度下拟穴青蟹胚胎发育时长显着高于27和24盐度下的胚胎发育时长(p<0.05)。24盐度下的胚胎发育时长最短,发育时长为239.0±13.2h。随着盐度的升高,各期胚胎发育时长逐渐增加。水温在24-30℃,盐度在27-30的条件下,拟穴亲蟹胚胎发育时长最长为279.0h。第三,不同亲本的幼体和不同养殖密度对幼体成活率和蜕壳间隔的影响。不同亲本幼体分野生和养殖种蟹幼体两组;养殖密度分为100ind/L、150ind/L、200ind/L三组。野生亲蟹幼体Z1-M最终成活率为8.43%,养殖亲蟹幼体Z1-M最终成活率为6.38%。养殖密度为100ind/L时野生和养殖亲蟹幼体最终变态成活率均最高,其最终变态成活率分别为7.64%和5.03%。野生亲蟹幼体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其Z1-M间期逐渐增加,三个密度下分别为19.7天、22.0天、23.2天。

刘泓泉[4](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提出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梁俊平[5](2013)在《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及繁殖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首次解决了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技术,提出了人工控制亲虾同步性成熟的方法,以及受精卵人工孵化及幼体选优的方法,明确了幼体孵化、培育的适宜温度和盐度范围。同时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克隆了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Vg)、卵黄蛋白原受体(VgR)和蜕皮激素受体(EcR)基因,并分析了Vg、VgR和EcR基因在脊尾白虾繁殖过程中的表达特征。主要结果如下:一、脊尾白虾亲虾人工培育1、脊尾白虾卵巢解剖结构与组织学特征取卵巢发育不同阶段的脊尾白虾雌虾卵巢,研究了卵巢结构、组织学特征以及卵黄蛋白积累。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卵巢一对,左右对称,中间分离,前后端愈合,成熟的卵巢外形呈“⊥”型或“橄榄球”型。随着卵巢发育,性腺指数逐渐增大,卵巢成熟时(IV期)最大,排卵后(V期)又降到最小;组织学特征显示,在卵细胞增殖期,细胞核清晰可见,一般能观察到1-2个沿核膜内侧分布的核仁,同时随着卵细胞逐渐成熟,卵原细胞周围的滤泡细胞逐渐增多,卵原细胞的卵黄蛋白逐渐增多。卵细胞成熟时,并未观察到类似对虾的皮质棒,明显的标志是细胞核消失,滤泡细胞数量减少。排卵后的恢复期,细胞核重新出现,卵原细胞又开始增殖,卵黄蛋白重新开始积累。2、脊尾白虾亲虾人工培育及其同步性成熟调控方法的建立提出了一种全人工培育脊尾白虾亲虾的方法,在24°C、26°C温度下,分别经过120天和110天的培育,80%雌虾性腺可达到成熟。此方法可切断其病原传播途径,在人工控制的养殖环境下实现脊尾白虾性腺同步发育成熟,为培育出健康优质脊尾白虾苗种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脊尾白虾受精卵人工孵化1、不同温度和盐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速度的影响选用实验室内人工控制交尾的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盐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5-30盐度范围内,盐度20时的孵化时间最短,但与5、10、15、25、30盐度组无显着差异(P>0.05)。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18°C,有效积温为3828.27°C h。在15-28°C范围内,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影响显着,胚胎发育时间随着温度升高而呈双曲线性缩短,而胚胎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直线性加快,但当温度超过30°C时,胚胎无法正常完成发育。因此在脊尾白虾育苗中,幼体孵化温度不应低于12°C,最高不超过28°C,盐度控制在5-30范围内即可。2、脊尾白虾受精卵人工孵化及幼体选优方法的建立提出了一种脊尾白虾人工室内孵化及幼体选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特点:通过调节水温,可调控受精卵发育速度;可以将活力强幼体与活力差幼体、死亡幼体很好地分离,幼体变态为仔虾的存活率在85%以上;每尾抱卵虾单独培育,幼体孵化后亲缘关系明确,可用于家系建立及选择育种。三、脊尾白虾幼体人工培育1、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存活的影响选用实验室内人工控制交尾的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脊尾白幼体变态、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1的条件下,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18°C、20°C、22°C、24°C、26°C和28°C各实验组开始出现仔虾的时间依次为17、14、11、9、8和8d,各组90%以上幼体变态为仔虾的时间依次为21、18、15、14、11和11d。各实验组在幼体变态过程中存活率都呈明显的阶梯式下降趋势,且28°C组的存活率下降最快,但当存活幼体全部变为仔虾时,各实验组间的存活率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18°C组仔虾干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28°C组仔虾干质量最低,但与20°C、22°C、24°C和26°C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在脊尾白虾育苗中,幼体培育温度,建议控制在22-26°C为最佳。2、不同盐度对不同日龄脊尾白虾生长发育的影响选用室内人工培养的卵巢发育到II期的脊尾白虾雌虾以及性成熟雄虾,经逐级淡化,盐度稳定在5、10、15、20、25、30。雌抱卵孵化后,研究了不同盐度对溞状幼体变态、生长及存活的影响,以及不同盐度对仔虾后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盐度对脊尾白虾溞状幼体的变态率和存活率无显着性影响,但对仔虾的干质量影响显着,15和20盐度下仔虾的干质量显着高于其它盐度组(P<0.05);不同盐度对20日龄脊尾白虾的生长影响显着(P<0.05),其特定生长率随着盐度升高而逐渐增大,在盐度20时达到最大(P<0.05),当盐度超过20时其特定生长率又开始降低;同时由60日龄脊尾白虾鳃Na+-K+-ATPase的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在高盐或低盐时Na+-K+-ATPase的相对表达量均较高,在盐度20时鳃Na+-K+-ATPase的相对表达量最低(P<0.05),经二次方程拟合计算,理论Na+-K+-ATPase的相对表达量最低时的盐度为17.53,此盐度可能为脊尾白虾成体的等渗点。因此,在脊尾白虾人工育苗及养殖过程中,建议适宜盐度控制在15-20。3、不同日龄脊尾白虾对氨氮的耐受性在水温24°C、盐度31、pH8.1的条件下,研究了氨氮对30日龄和120日龄脊尾白虾的毒性。结果表明,氨氮对30日龄脊尾白虾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55.81、116.71、92.55、80.40mg/L,氨氮对120日龄脊尾白虾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78.80、156.37、140.28、120.86mg/L。30日龄脊尾白虾总氨氮和非离子氨的安全质量浓度为8.04、0.26mg/L,120日龄脊尾白虾总氨氮和非离子氨的安全质量浓度为12.09、0.50mg/L。因此,在脊尾白虾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的非离子氨浓度不应超过0.26mg/L。四、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首次克隆得到了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基因(Vg)cDNA,全长7841bp,开放阅读框7632bp,编码2543个氨基酸。脊尾白虾Vg氨基酸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一致性最高为75%,与高背长额虾(Pandalus hypsinotus)一致性为62%,与日本仿长额虾(Pandalopsis japonica)为61%,而与对虾科的对虾一致性却相对较低,为33-38%。该蛋白存在7个N-糖基化位点(N151,N159,N168,N614,N660,N936和N2306),而在枝鳃亚目中几乎没有糖基化位点。荧光定量分析显示,脊尾白虾Vg主要在肝胰腺内表达,其次为卵巢,肌肉和鳃有微量的表达。卵巢发育期间,卵巢中Vg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却是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第V期时达到最大;而肝胰腺中Vg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IV期时却最高,在V期的表达量下降至与I、II期水平。但在卵巢整个发育阶段,肝胰腺中Vg mRNA的相对表达量始终显着高于卵巢(P>0.05),因此推测,在脊尾白虾卵巢整个发育过程中,Vg主要在肝胰腺内合成,只是在恢复期时卵巢中的Vg合成明显起到了协助作用,为脊尾白虾卵巢再次成熟奠定了基础。五、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表达模式成功获得了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受体基因(VgR)cDNA全长,开放阅读框5661bp,编码1886个氨基酸。亲缘关系分析,脊尾白虾VgR与虾类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昆虫,而与鱼类等脊椎动物关系较远。脊尾白虾VgR含4种结构域,LDL-receptor classAdomain,Low-density lipoprotein-receptor YWTD domain,EGF domain和Transmembraneregion,是一种跨膜转运蛋白。通过荧光定量PCR对该基因在各组织及卵巢发育期肝胰腺和卵巢内的表达分析显示,脊尾白虾VgR在肝胰腺、卵巢、鳃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但主要在卵巢内表达,其次为肝胰腺。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内的VgR的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又升高趋势,在III期的表达量显着高于I、II期(P<0.05),IV期的表达量最低(P<0.05),而在V期时表达量达到最大(P<0.05);随着卵巢的发育,肝胰腺内VgR的表达量在IV时显着高于其它时期的表达量(P<0.05),I和V期的表达量相近(P>0.05),II和III的表达量最低。在卵巢整个发育过程中,卵巢内VgR的表达量始终显着高于肝胰腺内的表达量(P<0.05)。结果表明,脊尾白虾VgR对Vg的转运可能存在一个平衡,即当卵巢成熟时由肝胰腺分泌到血液中的部分Vg被肝胰腺VgR又重新转移至肝胰腺内,而为下次卵巢发育准备,在排卵后的恢复期肝胰腺中VgR表达量的降低和卵巢中VgR表达量的升高也说明,VgR对Vg的转运在不同阶段是有方向性的。六、脊尾白虾蜕皮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和胚胎发育中表达分析首次克隆得到了脊尾白虾蜕皮激素受体(ECR)基因cDNA,全长2638bp,开放阅读框1713bp,编码570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与已知的甲壳动物ECR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昆虫亲缘关系较远。荧光定量分析显示,脊尾白虾ECR除在血细胞中不表达外,在其它各组织器官中均有分布,主要在受精卵和肝胰腺中表达,而在肌肉、卵巢、大额腺和鳃等组织中的表达却相对较低。卵巢发育不同阶段,肝胰腺中ECR和HSP90的表达量变化与Vg的表达量呈正相关性,推测在肝胰腺中ECR与HSP90主要参与了Vg的合成;卵巢中ECR与性腺成熟相关,ECR的表达量在III期达到最高(P<0.05),而III期是生殖蜕皮前蜕皮激素含量高峰期。脊尾白虾胚胎发育过程中,ECR的表达量随着胚胎发育呈逐渐上升趋势,在Zoea I达到最大(P<0.05);HSP90的表达量随着胚胎发育逐渐升高,在前溞状幼体期(Protozoea)达到最大,而后稍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Vg在受精卵和十六细胞期均无表达,囊胚期和无节幼体有微量表达,前溞状幼体表达量显着升高,后溞状幼体表达量达到最大,但与溞状幼体I期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

史会来,楼宝,毛国民,程国宝,詹炜[6](2012)在《黄姑鱼土池生态育苗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俗称黄婆鸡,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体形与黄花鱼有相似处,为近海中下水层鱼类,主要栖息于砂泥底质较浅海域,以小型甲壳类及小鱼等底栖动物为食。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南海、东海及黄海南部,适温范围8~33℃,最适生长水温为24~29℃,产卵水温24~28℃,性成熟年龄为2周龄,生长适盐范围10~40,是我国东南沿海养殖的理想品种[1-2]。目

梁俊平,李健,刘萍,李吉涛,陈萍[7](2012)在《脊尾白虾生物学特性与人工繁育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开展脊尾白虾全人工规模化育苗,发展脊尾白虾规模化生态养殖。本综述就脊尾白虾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育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实现脊尾白虾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董志国[8](2012)在《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群体形态、生化与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表型水平上应用多元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对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群体的形态学、脂肪酸与微量元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群体遗传水平上应用多种分子标记技术(ITS、D-Loop、AFLP、SSR)对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性数据和参考。具体内容如下:(1)运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即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通过测量三疣梭子蟹23个形态学性状参数,对中国海大连海区、东营海区、连云港海区、舟山海区和湛江海区5个种群三疣梭子蟹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连云港种群和东营种群形态最为相似(形态距离0.07),大连种群与东营种群、大连种群与舟山种群的趋异程度逐渐增加,形态距离分别为0.08和0.09,而湛江种群的趋异程度最大,与其余4种群的形态距离达0.15以上。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27.39%,主成分2为15.23%,主成分3为10.27%,累积贡献率为52.89%。在第1主成分中,比例性状ICM/CL、BCW/CL、PWC/CL和SW/CL的影响比较大。判别分析结果表明,5个海区种群之间的形态差异极显着(P<0.01),通过建立5个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结果判别准确率P1为63.64%~94.44%, P2为67.74%~92.86%,综合判别率为82.24%,因此,该判别方程具有较高的判别效果。(2)为探明分布于中国四大海区的天然三疣梭子蟹群体脂肪酸组成状况及群体差异,并建立群体判定的指纹标记以应用于种质鉴定和资源保护。本文应用脂肪酸指纹标记结合多元分析方法在表型水平上研究中国四大海区中湛江、大连、连云港、东营、舟山和漳州海区6个天然种群三疣梭子蟹的脂肪酸差异和系统发生关系,并建立了群体判定的脂肪酸指纹标记。结果表明,四大海区6种群体三疣梭子蟹脂肪酸存在显着差异(P<0.01),均含有27种脂肪酸。其中,反式油酸、棕榈酸、DHA、EPA和芥酸这5种脂肪酸的总含量在6群体中均高达82%以上。油酸、二十碳一烯酸、芥酸、ARA和EPA这5种脂肪酸作为脂肪酸指纹标记可以有效的对中国四大海区的6群体三疣梭子蟹进行种质鉴定,其综合判别准确率达88.46%。应用所含的27种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显示四大海区6种群三疣梭子蟹系统聚类结果与地理距离不具有显着相关性,这种脂肪酸组成的群体差异可能与遗传和栖息地食物组成差异有关。本研究结果对于中国海三疣梭子蟹的种质鉴定和原产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通过CAP6300等离子体测定三疣梭子蟹背甲11种微量元素含量参数,对中国海大连海区、东营海区、连云港海区、漳州海区4个种群三疣梭子蟹背甲的微量元素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连云港种群(LYG)与东营种群(DY)欧氏距离最小为0.55,最为接近,大连种群(DL)与东营种群(DY)和连云港种群(LYG)群这两种群的趋异程度逐渐增加,欧氏形态距离为0.59,而漳州种群(ZZ)与上述四个种群的形态距离最大,均在1.36以上,特别是漳州种群(ZZ)和连云港(LYG)种群形态距离达到1.76,趋异程度最大。运用主成分分析产生了3个主成分,它们贡献率分别为:第1种主成分为33.56%,第二种主成分为23.20%,第三种主成分为16.02%,总贡献率为72.78%,在第1主成分中,微量元素Co、Mn占主导作用。根据判别分析结果得出:4个海区种群之间背甲的微量元素显着(P<0.01),通过建立一个可以判别4个地理种群的函数,准确率P1为100%。因此,该判别具有较高的判别效果。(4)利用AFLP标记分析了我国六个地理种群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8对引物组合在85个个体生成894个位点,结果显示,在这些群体具有很高的多态性。多态位点比例(PPB)从57.41%(ZS群体)-76.86%(DL群体),据PPL、I和h,6种群遗传多样性有显着差异(p <0.05), ZZ,DY和DL的遗传变异最大,遗传多样性最高。为探讨群体间的分化,中国海整个三疣梭子蟹群体FST有适度的遗传分化,(p <0.01),基因流Nm and GST分别为1.9354和0.2053。6群体除LYG和DL、ZS和ZJ、ZZ和DY的分化不明显FST <0.05、Nem>5,而其他组合均存在较明显分化,特别是ZS与其它4群体产生了高度的遗传分化,FST>0.25、Nem为0.5-0.7,基因流极低。ZJ分别与LYG、DL、DY3群体发生了中度分化,FST为0.18-0.23,Nem为0.63-0.93。总之,在6群体ZS和ZJ具有高遗传变异和高度的遗传分化,ZS、ZJ和LYG这三个群体面临相当大的选择性压力。(5)以大连(DL)、东营(DY)、连云港(LYG)、舟山(ZS)、湛江(ZJ)和漳州(ZZ)6个三疣梭子蟹地理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全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对中国海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用于分析的1141bp的D-loop全基因序列中共有185个变异位点,129个简约信息位点。60个个体中共计48个单倍型,基因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显示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三疣梭子蟹在过去没有出现很强的选择效应,群体大小稳定。6种群三疣梭子蟹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897(P<0.05),将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作为一个大群体来讲已产生了一定的分化。LYG分别和DY,ZJ、ZZ,以及ZJ和ZZ这4组之间无明显分化,基因流较大(Nem>5),而其他11个群组间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群体发生与扩散可能有更复杂的原因。(6)利用ITS分子标记技术来探讨我国三疣梭子蟹的种质资源,目前应用的比较少。采用分子克隆方法对中国海6种群的三疣梭子蟹进行ITS1研究,使用DNASTAR、MEGA、Arlequin311等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处理,进而研究不同海区三疣梭子蟹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结果显示:A、T、C、G四种碱基的含量在6种群内的变化不大;在ITS1序列中发现两个(TAC)n微卫星;6种群的三疣梭子蟹的转换/颠换比值平均为1.213。根据遗传距离,可以得出漳州和湛江群体之间最小为0.00651,而舟山和大连之间的最大为0.01111。在三疣梭子蟹内,湛江和漳州群体分为一小支,与大连、连云港聚为一支,东营和舟山群体则分为另一支。群体FST显示三疣梭子蟹6种群的遗传分化处于中度分化水平。(7)采用磁珠富集法成功构建了三疣梭子蟹基因组微卫星文库,采用限制性内切酶MseⅠ对三疣梭子蟹基因组DNA酶切,用MseⅠ接头连接;用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GA)15进行筛选,磁珠富集含有微卫星的DNA单链序列;对DNA模板进行PCR扩增,连接pUCm-T载体,转入用氯化钙制备的感受态大肠杆菌中,得到微卫星序列文库;利用蓝白斑筛选获得113个阳性克隆,对其测序,得85个含微卫星序列,完美型、非完美型、复合型序列分别占总数的64.71%、22.35%、12.94%。最终选择设计出31个理想的微卫星引物,用一个人工养殖群体进行了检验,18个新的微卫星标记被验证具有多态,等位基因数2-4,群体平水上的Ho和He分别间于0.1481-0.8621和0.4898-0.7475,2个位点显着偏离Hardy–Weinbergequilibrium (P<0.01)。为三疣梭子蟹种质评价与遗传育种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为开发更多有用的多态性标记,用(CA)15为探针,对连云港30个野生三疣梭子蟹进行了扫描,结果设计的19对引物共筛选出条带清晰稳定、多态性高的引物14对,见表2。14个标记中,等位基因数3-9个,群体水上的Ho和He分别间于0.5417-1和0.6164-0.8404,为三疣梭子蟹种质评价与遗传育种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8)为探明三疣梭子蟹养殖群体对野生资源的遗传影响,本文利用20对SSR引物对于来自海州湾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与两个养殖群体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养殖群体,Ho=0.8509,而两养殖群体的杂合度低于野生群体,Ho分别为0.4525和0.5283。经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海州湾野生三疣梭子蟹的Ne、Ho、He、PIC均显着高于两养殖群体(P<0.05),但两养殖群体的Ne、Ho、He、PIC均无显着差异(P<0.05)。以上结果说明海州湾天然三疣梭子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着高于养殖群体。三群体的Fst间于0.1085-0.1448间,处于中度分化状态,Nm处于1.5-2.0间,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分化要较养殖群体内部之间更大,基因流也较养殖群体内部之间要小,表明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存在一定的分化,基因流处于中等程度。总之,当前海州湾三疣梭子蟹遗传状况良好,但要定期监测天然资源的遗传状况,防止养殖活动和增殖放流对现有遗传资源产生影响。

刘庆坤,姜玉声,丛文虎,王茂林,李岑,冯芷玉,李君丰,王吉桥[9](2011)在《聚维酮碘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及仔蟹的急性毒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了聚维酮碘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大眼幼体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6.661 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9.10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5.519 mg/L;对Ⅰ期仔蟹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5.467 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19.88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876 mg/L。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对聚维酮碘的耐药性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质量浓度为10、13 mg/L的条件下能分别促进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蜕皮变态,提高蜕壳后的成活率。

刘长军,郑岳夫,郑扬,洪挺,余豪,顾建明[10](2010)在《三疣梭子蟹高产典型技术探讨》文中认为三疣梭子蟹由于其生长期适中、商品价值高,而倍受广大养殖户青睐。梭子蟹养殖是浙江省象山县"7+1"农业龙型主导产业之一,现有养殖面积0.5万hm2(7.5万亩)、产量4000t、产值4亿元。近年来,随着梭子蟹土池育苗、苗种自繁、疏雄养殖、底充氧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梭子蟹养殖产量从2004年以前10

二、梭子蟹全人工工厂化育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梭子蟹全人工工厂化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地区克氏原螯虾繁育技术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现状
    1.1 性腺发育分期
    1.2 繁殖行为学
2 克氏原螯虾亲虾选择
    2.1 种群遗传多样性
    2.2 亲本规格与雌雄配比
    2.3 无特定病原(SPF)亲本筛选
3 克氏原螯虾繁育影响因素
    3.1 水温
    3.2 水质与水深
    3.3 隐蔽场所与密度
    3.4 投饲物
4 广西克氏原螯虾的育苗模式与技术
    4.1 半人工育苗模式
    4.2 车间育苗模式
    4.3 苗种中培技术
5 广西克氏原螯虾繁育研究展望

(2)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投饲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方案设计
    2.1 水产养殖
        2.1.1 工厂化养殖
        2.1.2 网箱养殖
        2.1.3 围栏养殖
        2.1.4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2.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投饲系统
        2.2.1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主要问题
        2.2.2 智能投饲系统
        2.2.3 最终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3.1 整体结构
    3.2 推料和储料装置设计
    3.3 投饲跑道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电路方案
    4.2 电源模块
        4.2.1 电源模块选型
        4.2.2 电源电路设计
    4.3 电机与电机驱动模块
        4.3.1 电机与电机驱动模块选型
        4.3.2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4 其它模块选型
        4.4.1 传感器选型
        4.4.2 舵机选型
        4.4.3 OLED屏选型
    4.5 总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算法及其实现
    5.1 IAR编译器
    5.2 方向控制
    5.3 投饲点控制
    5.4 投饲定量控制
    5.5 界面设置
    5.6 样机试验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拟穴青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青蟹简介
        1.1 青蟹的种类组成
        1.2 青蟹的分布情况
    2 青蟹的养殖
    3 拟穴青蟹的苗种繁育研究进展
    4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4.1 立题背景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拟穴青蟹催产技术的研究
    1 材料
        1.1 材料与处理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养殖系统
    2 方法
        2.1 不同盐度对拟穴青蟹催产的影响
        2.2 切除眼柄对拟穴青蟹催产的影响
        2.3 干露对拟穴青蟹催产的影响
        2.4 不同季度对拟穴青蟹催产的影响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盐度下拟穴青蟹的产卵
        3.2 切除眼柄下拟穴青蟹的产卵
        3.3 干露下拟穴青蟹的产卵
        3.4 不同季度拟穴青蟹的产卵
    4 讨论
        4.1 盐度对拟穴青蟹产卵的影响
        4.2 切除眼柄和干露刺激对拟穴青蟹产卵的影响
        4.3 拟穴青蟹产卵的时间差异
第三章 拟穴青蟹孵化技术的研究
    1 材料
        1.1 材料与处理方法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孵化系统
    2 方法
        2.1 不同温度对拟穴青蟹孵化的影响
        2.2 不同盐度对拟穴青蟹孵化的影响
        2.3 拟穴青蟹胚胎发育的显微观察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温度对拟穴青蟹孵化的影响
        3.2 不同盐度对拟穴青蟹孵化的影响
        3.3 拟穴青蟹胚胎发育的显微观察
    4 讨论
        4.1 不同温度下拟穴青蟹胚胎发育
        4.2 不同盐度下拟穴青蟹胚胎发育
        4.3 胚胎发育分期
第四章 拟穴青蟹幼体培育技术的研究
    1 材料
        1.1 材料与处理方法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亲蟹种源对幼体培育的影响
        2.2 养殖密度对幼体培育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亲蟹种源幼体的生长发育
        3.2 不同养殖密度下两种亲蟹种源幼体的生长发育
    4 讨论
        4.1 亲本选择的重要性
        4.2 幼体养殖环境的重要性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致谢

(4)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渔村的关注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一、特点
        二、经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后记

(5)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及繁殖相关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0 引言
    1 脊尾白虾基础生物学
        1.1 形态特征
        1.2 生活习性
    2 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
        2.1 繁殖期
        2.2 繁殖力
        2.3 雌雄性比
        2.4 性腺发育
        2.5 交尾与抱卵
        2.6 胚胎发育
        2.7 幼体发育
    3 脊尾白虾人工繁育
        3.1 亲虾选择与培育
        3.2 幼体孵化及培育
    4 存在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性成熟机理及亲虾培育
        4.2 胚胎发育及幼体孵化培育
        4.3 规模化人工繁育规范
第二章 脊尾白虾亲虾人工培育
    第一节 脊尾白虾卵巢解剖结构与组织学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脊尾白虾卵巢外观形态特征
        2.2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组织学特征
        2.3 脊尾白卵巢发育期间卵黄蛋白积累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卵巢形态结构
        3.2 脊尾白虾卵细胞发育与卵黄蛋白积累
    第二节 脊尾白虾亲虾人工培育及其同步性成熟调控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24°C时亲虾性成熟率
        2.2 26°C时亲虾性成熟率
        3 讨论
第三章 脊尾白虾受精卵人工孵化
    第一节 不同温度和盐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2.2 不同盐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3.2 脊尾白虾胚胎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3.3 不同盐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第二节 脊尾白虾受精卵人工孵化及幼体选优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脊尾白虾幼体人工培育
    第一节 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存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
        2.2 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成活率的影响
        2.3 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仔虾体质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3.2 脊尾白虾仔虾存活率和个体质量与温度的关系
    第二节 盐度对不同日龄脊尾白虾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盐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的影响
        2.2 不同盐度对脊尾白虾仔虾体质量的影响
        2.3 盐度对脊尾白虾存活率的影响
        2.4 盐度对脊尾白虾生长的影响
        2.5 盐度对脊尾白虾Na~+-K~+-ATPase 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盐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3.2 盐度对脊尾白虾仔虾后生长存活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日龄脊尾白虾对氨氮的耐受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氨氮对脊尾白虾死亡率的影响
        2.2 氨氮对脊尾白虾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和安全质量浓度
        3 讨论
        3.1 氨氮对脊尾白虾毒性效应及其机理
        3.2 氨氮对脊尾白虾的安全质量浓度及与其它虾类比较
        3.3 脊尾白虾养殖中氨氮控制措施
第五章 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脊尾白虾Vg基因保守序列、3′ RACE和 5′ RACE的克隆
        2.2 脊尾白虾Vg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氨基酸分析
        2.3 脊尾白虾Vg蛋白二级结构及功能域分析
        2.4 脊尾白虾Vg氨基酸与其它物种Vg氨基酸比较
        2.5 脊尾白虾Vg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6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期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变化
        2.7 脊尾白虾Vg基因组织表达特点
        2.8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期Vg基因表达量变化
        2.9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期Vg质量浓度变化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Vg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功能分析
        3.2 脊尾白虾Vg基因表达分析
第六章 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脊尾白虾VgR基因各段序列的克隆
        2.2 脊尾白虾VgR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2.3 脊尾白虾VgR蛋白二级结构及功能域分析
        2.4 脊尾白虾VgR氨基酸与其它物种VgR氨基酸序列比较
        2.5 脊尾白虾VgR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6 脊尾白虾VgR基因组织表达特点
        2.7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期VgR基因表达量变化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VgR基因克隆及结构分析
        3.2 脊尾白虾VgR基因表达分析
第七章 脊尾白虾蜕皮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和胚胎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脊尾白虾ECR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2.2 脊尾白虾ECR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2.3 脊尾白虾ECR蛋白二级结构及功能域分析
        2.4 脊尾白虾ECR氨基酸与其它物种ECR氨基酸的比较
        2.5 脊尾白虾ECR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6 脊尾白虾ECR基因组织表达特点
        2.7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期不同阶段ECR和HSP90 基因的表达
        2.8 脊尾白虾胚胎发育不同时期ECR和HSP90 基因的表达
        2.9 脊尾白虾胚胎发育不同时期Vg基因的表达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ECR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3.2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过程中ECR和HSP90 的表达分析
        3.3 脊尾白虾ECR、HSP90 和Vg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图版
附录
    脊尾白虾室内人工养殖标准化管理
    脊尾白虾饲养管理条例
参考文献
致谢
完成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申请发明专利

(6)黄姑鱼土池生态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养殖方法
    1.1 池塘条件
    1.2 清塘和发塘
    1.3 亲鱼来源和培育
    1.4 产卵和受精卵收集
    1.5 日常管理
2 养殖结果
3 小结
    3.1 充足优质受精卵是土池育苗的前提
    3.2 充足的生物饵料是育苗基础
    3.3 清除敌害生物
    3.4 合理的起捕方法
    3.5 防止浒苔爆发
    3.5 受精卵的投放时机
4 展望

(8)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群体形态、生化与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三疣梭子蟹研究背景材料
    1 生物学特性
    2 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2.1 群体形态与体色多样性
        2.2 群体生化遗传多样性
        2.3 群体分子遗传多样性
    3 三疣梭子蟹种质鉴定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4 小结
第二章 中国海五种群三疣梭子蟹的形态差异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测量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聚类分析
        3.2 主成分分析
        3.3 判别分析
        3.4 逐步判别分析
    4 讨论
        4.1 三疣梭子蟹不同种群的生长与生理差异
        4.2 3种多元分析在三疣梭子蟹形态判别上的应用价值
        4.3 5个地理种群三疣梭子蟹的形态差异
第三章 基于脂肪酸指纹标记的中国海三疣梭子蟹系统地理多元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药品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疣梭子蟹的脂肪酸群体组成差异
        3.2 基于 27 种脂肪酸的群体系统聚类分析
        3.3 主成份分析
        3.4 判别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群体三疣梭子蟹的脂肪酸的群体差异
        4.2 几种脂肪酸共同作为群体脂肪酸指纹标记的可能性
第四章 基于背甲微量元素的中国海三疣梭子蟹系统地理学初步分析
    1 引言
        1.1 大连湾海域海水主要重金属含量研究
        1.2 东海福建海域海水主要重金属含量研究
        1.3 连云港附近海域海水中重金属的研究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聚类分析
        3.2 主成分分析
        3.3 判别分析
    4 讨论
        4.1 三疣梭子蟹不同种群背甲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
        4.2 3 种多元分析在三疣梭子蟹微量元素含量的应用价值
第五章 中国四大海区三疣梭子蟹的 AFLP 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疣梭子蟹 AFLP 遗传多样性
        3.2 各种群分子方差分析与遗传分化
        3.3 聚类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基于线粒体 D-loop 基因的中国海六种群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DNA 抽提与 PCR 及测序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疣梭子蟹线粒体 DNA 序列特征及单倍型分布
        2.2 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2.3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3 讨论
        3.1 三疣梭子蟹 D-loop 基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三疣梭子蟹群体遗传分化
        3.3 三疣梭子蟹群体遗传距离及亲缘关系
第七章 基于 ITS-1 基因的中国海 6 种群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1.1 ITS 分子标记技术原理
        1.2 ITS 分子标记技术应用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药品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 提取结果
        3.2 PCR 扩增结果
        3.3 胶回收结果
        3.4 蓝白斑筛选结果
        3.5 质粒提取结果
        3.6 6种群三疣梭子蟹的碱基组成
        3.7 ITS1 序列分析
        3.8 各种群分子方差分析与遗传分化
        3.9 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
        3.10 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ITS1 序列特征
        4.2 PCR 直接测序还是克隆测序
        4.3 中国海 6 大海区三疣梭子蟹的分类关系
第八章 三疣梭子蟹 SSR 分子标记的开发研究
    引言
    第一节 三疣梭子蟹二碱基 GA 重复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三疣梭子蟹二碱基 CA 重复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九章 三疣梭子蟹养殖过程对野生资源的遗传渐渗—以海州湾为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DNA 抽提与 PCR 及扩增
        2.3 PCR 扩增和产物鉴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海州湾三疣梭子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2 海州湾三疣梭子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渐渗状况
        3.3 海州湾三疣梭子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系统关系
    4 讨论
        4.1 海州湾三疣梭子蟹的遗传多样性
        4.2 规模化养殖对海州湾三疣梭子蟹的遗传渐渗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聚维酮碘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及仔蟹的急性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分组与饲养
        1.2.2 药品配制与数据记录
        1.2.3 有效碘测定
    1.3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毒症状
    2.2 聚维酮碘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毒性
    2.3 半致死质量浓度及置信区间
    2.4 概率单位-浓度对数回归曲线
    2.5 安全质量浓度
3 讨论
    3.1 聚维酮碘的作用机理
    3.2 聚维酮碘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影响与比较
    3.3 生产上的安全用药问题

四、梭子蟹全人工工厂化育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地区克氏原螯虾繁育技术及展望[J]. 袁畅,陆专灵,黄彬胜,王大鹏,李文红.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1(04)
  • [2]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投饲系统的设计研究[D]. 肖红俊.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3]拟穴青蟹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D]. 姚兴南. 海南大学, 2018(08)
  • [4]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5]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及繁殖相关基因的研究[D]. 梁俊平.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6]黄姑鱼土池生态育苗技术[J]. 史会来,楼宝,毛国民,程国宝,詹炜. 水产养殖, 2012(11)
  • [7]脊尾白虾生物学特性与人工繁育的研究进展[J]. 梁俊平,李健,刘萍,李吉涛,陈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17)
  • [8]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群体形态、生化与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D]. 董志国.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2)
  • [9]聚维酮碘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及仔蟹的急性毒性研究[J]. 刘庆坤,姜玉声,丛文虎,王茂林,李岑,冯芷玉,李君丰,王吉桥. 水产科学, 2011(09)
  • [10]三疣梭子蟹高产典型技术探讨[J]. 刘长军,郑岳夫,郑扬,洪挺,余豪,顾建明. 齐鲁渔业, 2010(09)

标签:;  ;  ;  ;  ;  

大闸蟹全人工工厂化养殖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