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物活性纳米羟基磷灰石/部分稳定氧化锆陶瓷

高生物活性纳米羟基磷灰石/部分稳定氧化锆陶瓷

一、Highly bioactive nano-hydroxyapatite/partially stabilized zirconia ceramics(论文文献综述)

李和祯[1](2021)在《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文中指出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因其能够满足制备具有精细复杂结构的高性能氧化锆陶瓷部件,在个性化的牙科修复体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光固化增材制造过程中因陶瓷浆料分散性差、局部烧结不均匀而导致制品结构完整性差、易开裂,成为制约其走向实际应用的瓶颈性问题。因此,亟待开发适用于光固化增材制造的均质氧化锆陶瓷浆料及相应热处理技术。本论文从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浆料的固化交联行为及后续热处理工艺两方面出发。首先,研究了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材料制备全流程中的缺陷并揭示了其产生机理,为后续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其次,研究了光固化树脂固化交联、浆料流变行为与不同环境下的热分解行为对制品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优化出适用于光固化增材制造的氧化锆浆料及热处理技术;再次,研究了氧化锆坯体在烧结过程中的非同步烧结现象,探讨了热处理工艺与氧化锆陶瓷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实验结果,通过浆料与热处理工艺的优化,制备出高性能氧化锆陶瓷修复体。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1)选用不同官能度光敏树脂、预聚物调控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浆料的固化交联反应构建了浆料光固化特性与坯体成型性的关系,探明了浆料有机组成与氧化锆陶瓷制品结构完整性的关系;通过热处理工艺调控坯体中有机物的分解方式,成功制备出相对密度为99.4%、表面无开裂的氧化锆陶瓷,同时将热处理周期从120.5 h缩短至35 h。(2)系统研究了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坯体在烧结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化规律,揭示了坯体表层与内部在较低温度下的非同步烧结现象,基于烧结工艺的优化,实现了坯体表层与内部同步烧结。(3)通过上述实验结果与支撑结构的优化,成功制备出力学性能及尺寸精度满足牙科临床修复标准要求的氧化锆陶瓷单冠。经过1600℃热处理后制备样品尺寸精度为50 μm、弯曲强度为1057MPa、硬度为12.6 GPa、断裂韧性为 6.06 MPa·m1/2。论文研究阐明了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在制备个性化氧化锆陶瓷部件方面具有的潜力,通过制备过程中浆料的固化交联行为和热处理工艺调控宏观与微观缺陷,为光固化增材制造制备高性能氧化锆陶瓷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

刘鹏[2](2021)在《含稀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骨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口腔颌面部肿瘤、创伤、先天性疾病以及炎症导致的骨组织缺损是口腔诊疗中的常见问题,同时也是口腔医生修复骨缺损时所面临的难题之一。颌骨缺损严重影响咀嚼、吞咽、语言等重要生理功能,骨缺损治疗效果不佳或骨缺损修复失败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口腔种植修复是目前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的主要治疗方式。充足的骨量是保证种植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在复杂的咬合关系及不同的口腔环境影响下,牙齿缺失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缺牙区牙槽骨萎缩,易引发种植失败的问题。自体骨虽被临床认为是骨移植的“金标准”,但第二术区的开辟造成的创伤较为严重,来源限制,无法随意塑形,且自体骨移植后会发生一定的并发症。异体骨也受限于原料需求和排异反应等造成价格昂贵,并且存在修复风险。“骨组织工程”概念的提出即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以种子细胞、细胞因子、支架为媒介代替传统的骨移植的治疗方法。利用骨修复材料与种子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相互配合,实现骨缺损的高水平修复是针对较大骨缺损量的骨缺损治疗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细胞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骨组织工程里可选用的支架体系种类繁多,但其各自存在的无法避免的问题使得其应用仍然非常受限。例如,金属支架的生物惰性、力学不匹配、高分子材料降解速率可控性差、引发排异反应、传统陶瓷支架的脆性、较差的骨传导性等问题。寻找合适的材料体系,设计并制备出符合不同成骨需求的个性化支架,是骨组织工程在口腔颌骨修复从理念走向临床应用的关键。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是骨骼和牙齿组织中天然存在的无机矿物成份,由HA制备成的支架一直被骨组织工程修复领域所推崇。然而,实验室中常用的HA主要是Ca10(PO4)6(OH)2及其它形式的磷酸钙材料,这与骨组织中的HA结晶性差、存在多种离子的梯度取代、在不同骨位置的成份差异等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在文献里已报道的应用中,未掺杂的纯HA存在脆性大、降解效果差、与新生骨组织存在界面等问题,仍然是限制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瓶颈之一。如何设计并制备出具有与人体骨组织中的矿物相类似的仿生HA骨粉材料,并且根据不同部位的骨缺损需求,个性化订制骨修复材料,是推动骨组织工程在临床应用的关键。在骨骼和牙齿中的HA主要为存在金属离子梯度掺杂的碳酸根取代的HA,碳酸根的质量分数为3-8wt%,其中碳酸根主要取代磷酸根的晶体学位置,称为B-型羟基磷灰石。碳酸根取代可以使HA结晶度变差,结构更松散,从而有利于破骨和骨重建,其松散的结构更利于与胶原及其它蛋白的结合从而降低材料的脆性,使之具有更强的塑性。因此,开发出碳酸根取代的HA材料,实现碳酸根的浓度可控取代,对于从支架方面推动骨组织工程应用于口腔临床骨缺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稀土元素由于其特征的光谱性质,可作为生物材料的荧光标记物,尤其是其离子半径与Ca2+离子接近,有很多文献已将其应用于骨植入材料在体内演化情况的荧光标记。另外,也有文献报道低剂量的稀土离子掺杂不但可以调节HA的结晶度,而且还能通过缓释的稀土离子激活钙通道,从而促进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基于以上关于HA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现状,我们提出以碳酸根的可控取代和稀土的可控掺杂为源头,制备出系列具有不通碳酸根和稀土离子含量的B-型羟基磷灰石仿生骨粉材料,采用3D打印的方式,将其制备成支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评价其促成骨效果,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更接近于骨组织的可个性化订制的支架体系,从而推动解决口腔颌骨修复所面临的的复杂的成骨环境和特异性成骨需求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分为(1)材料设计与可控制备,(2)细胞水平评价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的增殖、分化与关键蛋白表达,(3)动物水平评价新生骨组织形成、钙化及新骨在支架中的生长等三个部分,分别简述如下:(1)碳酸化及稀土掺杂的HA仿生骨粉的制备根据在生理环境下的钙离子、磷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的热力学平衡条件,利用Pourbaix计算并得到了B-型羟基磷灰石的矿化条件及调节参数,制备出了系列碳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CHA)纳米材料,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初始碳酸根浓度,可调节产物HA中碳酸根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将与Ca2+离子具有相近离子半径但是不同电荷的稀土离子掺杂进入HA及CHA晶格中,从而制备出系列稀土离子掺杂的HA及CHA材料。结构分析表明具有三角形构象的碳酸根阴离子在取代具有四面体构象的磷酸根离子时,以相对于c-轴呈30 o角的方式扭曲叠加在磷酸根四面体的一个较长P-O键参与的面上。随着碳酸化程度的增加,纳米棒的长径比从3.6降为2.9。稀土离子的种类可以影响B-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的形貌,并且碳酸化并不会影响稀土在HA中的配位环境及发光性质。采用该方法得到的B-型羟基磷灰石材料与人体骨组织中的矿化成份接近,并且稀土元素可以均匀地掺杂在材料的晶格中,既可以利用其特征荧光光谱标记其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又可以作为潜在的成骨细胞分化促进剂来激活成骨过程,以实现更好的促成骨效果。(2)细胞实验检测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HA材料的生物学性能选取HA、1mol%铕(europium,Eu)掺杂的HA(Eu-HA)、1mol%铽(terbium,Tb)掺杂的HA(Tb-HA)、碳酸根取代度为3.3wt%的羟基磷灰石(CHA)、1mol%Eu-掺杂的CHA(Eu-CHA)、1mol%Tb-掺杂的CHA(Tb-CHA)六组材料为代表,研究了它们对于MC3T3-E1细胞的形态、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三维打印机将以上材料打印成支架,通过系统的细胞增殖、分化及蛋白表达测试,评价其作为骨修复材料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潜力。六组材料都是潜在的骨修复材料,其中Tb的掺入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黏附增殖,尤其是Tb-CHA,在ALP染色和定量、茜素红染色、成骨相关蛋白表达实验结果中,表现出了最佳的促成骨效果,明显优于Tb-HA、HA和CHA;Eu的掺入减缓了MC3T3-E1细胞的增殖、黏附及成骨分化。(3)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HA支架促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在体外促进成骨细胞增殖、黏附和成骨分化方面,掺杂Tb的材料优于掺杂Eu的材料,CHA优于HA,故我们采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HA支架、Tb-HA支架、CHA支架和Tb-CHA支架材料,评价骨缺损的修复。经影像学及HE染色分析结果可知,术后4周,各组对骨缺损的修复均不明显。术后8周,空白对照组缺损处仅表现为少量的新骨形成,HA组未见明显愈合,Tb-HA可见缺损部位实现了一部分修复,HE染色切片可见新生骨;与HA组相比,CHA组对骨缺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Tb-CHA组显示出最强的成骨效果,且可降低局部炎症反应。综上所述,本论文从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支架的源头出发,通过对HA材料矿化机制的深入分析,设计并制备出了系列与人体骨组织成份最为接近的CHA材料,并且将稀土离子选择性地标记在HA结构的Ca1晶体学位置;采用3D打印技术,将模型材料打印成支架,分别在细胞水平上和动物水平上,通过系列实验手段检测了材料对MC3T3-E1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蛋白表达水平和新骨生长情况的影响,发现了碳酸根取代和稀土Tb3+离子掺杂都可促进HA材料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本论文的研究将从源头上把以HA为主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引导为碳酸根取代的HA和异价金属离子掺杂HA,利用这种碳酸根和稀土离子调控的成骨性能差异,借助3D打印设备,根据不同位置的成骨需要个性化的设计支架,订制具有不同成骨需求的支架材料,从而为像口腔颌面部骨组织这种复杂的骨缺损疾病提供个性化的修复植入材料。

王俐慧[3](2021)在《ZrO2纳米颗粒增强HAP复合材料在人工关节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羟基磷灰石(HAP)作为医用骨水泥材料,力学性能和结构性能较差,存在力学强度低、孔隙率低、表面形貌差、韧性和耐磨性欠缺等问题,目前只能用来做骨填充材料。纳米二氧化锆(Nano ZrO2)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以其良好的物理、化学、力学特性以及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为新型生物硬组织替代材料的研究提供了解决途径。本文根据骨替代材料在人体康复过程中的力学性能要求,制备了纳米级ZrO2填充微米级HAP的复合材料,利用光固化3D打印技术打印了不同配比的ZrO2/HAP试件。通过材料拉伸压缩实验,分析不同质量分数配比ZrO2/HAP复合材料性能参数,明确填充ZrO2颗粒对HAP基体材料力学性能参数的影响,分析ZrO2质量分数对基体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扫描电镜给出ZrO2/HAP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特征。运用逆向建模方法,本文利用CT图像数据建立了患者1的髋关节置换模型和患者2的肱骨远端骨肿瘤肘关节模型,通过关节模型的优化处理,给出了人工骨关节假体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人体术后康复过程中关节受力状态,将ZrO2/HAP复合材料作为人工骨关节修复的填充材料进行力学性能分析,讨论不同质量分数ZrO2/HAP复合材料对术后康复的最佳效果。研究表明,对受力特征不同的髋关节置换术和肘关节置换术,可选择不同质量分数的ZrO2/HAP填充材料来满足人体关节术后康复过程的力学性能要求,亦可为不同患者人工关节置换的骨替代材料优选提供参考依据。

余汉平[4](2021)在《基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可控组装构建仿生有序结构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自然界中的生命体经历了数十亿年的不断演化,逐渐演变出具有机械支撑、保护和运动等功能的完美结构。因此,许多天然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例如,在人体硬组织中,力学性能较差的羟基磷灰石一维纳米结构经多尺度组装和有机体复合后,形成兼具高强度、高模量和高韧性的复合材料。此外,羟基磷灰石本身也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高生物活性、耐高温等优点,在多个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对基于羟基磷灰石的仿生组装材料的研究仍处于低维度或简单有序结构模仿的阶段,所获得的宏观组装结构材料和性能也无法与天然材料相媲美,极大地限制了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实际应用。其难点在于:一方面,传统的羟基磷灰石仿生组装结构难以进一步有序组装成为宏观组装体,难以实现结构上的多尺度和多级高度有序组装和调控;另一方面,难以精确调控复合相界面的结构和强度,因而难以协调材料的力学强度、刚度和韧性。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以不同的天然结构模型为指导,以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作为结构单元,逐步有序组装构建多尺度和多级有序结构,合成高性能仿生有序结构材料,研究所制备仿生有序结构材料的性能,并进一步探索其应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波辅助油酸钙前驱体水热法快速合成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考虑到羟基磷灰石的长径比越大,对力学的增强效果越明显。我们发展了微波辅助油酸钙前驱体水热法,快速合成了兼具高长径比和高柔韧性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在合成过程中,在油酸根碳长链的模板作用下,羟基磷灰石沿c轴取向生长,形成直径为十几纳米、长度可达数百微米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并且自发地在微观尺度沿轴向有序组装成纳米线束。通过研究微波加热时间、温度、调节剂种类、溶剂种类和钙/磷比等实验条件对产物的影响,优化了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制备条件。与普通水热法相比,该方法具有高效、快速、节能等优势,加热时间比传统水热法缩短1个数量级以上。所合成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是制造高柔性新型耐火纸的理想原料,采用真空抽滤法将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水浆料制成柔性层状结构耐火纸,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缠绕交织形成多孔网络;经自制的无机胶黏剂增强后,耐火纸的力学性能显着提高。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耐火纸具有耐火、耐高温、隔热、白度高、电绝缘等特性,在多个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浆料注射法制备仿牙釉质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多尺度有序结构材料牙釉质中羟基磷灰石纳米棒沿着一个维度依次组装成釉柱、釉柱阵列和致密块体,因而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受牙釉质多尺度纳米结构有序自组装的启发,考虑到将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有序组装起来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我们发展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多级组装策略,构建了基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组装而成的仿牙釉质有序结构材料,实现了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多尺度有序结构的构建:首先采用油酸钙前驱体溶剂热法合成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在纳米尺度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有序自组装成纳米线束;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浆料具有类液晶行为,可借助注射剪切力的诱导作用制备出内部高度有序的宏观有序组装结构纤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有序调控构建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大尺寸三维有序结构块体,从而实现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在纳米尺度–微米尺度–宏观尺度的有序组装。所制备的大尺寸三维有序结构块体经有机物复合增强后,力学性能大幅提高(压缩模量为原结构的28倍),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发现,在外力作用过程中,两相间的弱结合有利于应力传递,可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与传统的仅在微观尺度上具有有序结构的材料不同,该方法合成的仿牙釉质有序结构材料可在厘米级尺寸实现内部结构高度有序。此外,该方法适用范围较宽,通过调控和改变有机物种类,可以制备出形状多样、结构可调且性能优异的仿牙釉质有序结构材料,在牙齿修复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多级组装构筑基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高强高韧“纤维板-泥”仿生有序结构材料受坚韧的珍珠母“砖-泥”结构启发,我们在基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仿牙釉质多尺度有序组装结构的基础上,将多尺度有序结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压制成“纤维板”,并设计构建了新颖的“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材料。该材料弯曲强度达308 MPa,刚度为35 GPa,韧性为4.17 MPa·m1/2,远优于已报道的羟基磷灰石–有机复合材料和许多天然及合成材料。该材料的密度低(轻质),使其具有超高的比强度和比韧性,其结构和力学性能优势明显。研究表明,该材料表现出牙釉质和珍珠母的强化和增韧机制:纤维板内有序排列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可有效传递应力,避免应力集中;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与有机相良好复合并通过键合作用,在纳米尺度形成适中的界面强度以增加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束拔出所需克服的粘结力和摩擦力;同时层状结构使载荷过程中界面发生剥离,偏转裂纹方向,延长裂纹扩展路径。此外,该材料还展现出良好的抗冲击能力、阻尼性能和耐久性,在生物医学和安全防护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可拓展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应用范围。(4)基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仿生多功能“纤维板-泥”有序结构高强柔性水凝胶水对生命体至关重要,水在生命体内参与物质的运输等,能赋予生物组织多种功能。受此启发,在“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的基础上,制备出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聚丙烯酸有序结构高强柔性水凝胶,该水凝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可拓展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基“纤维板-泥”有序结构材料的应用。得益于“纤维板-泥”有序结构的优势,所制备的水凝胶表现出高强度和良好的柔韧性。尽管水凝胶内部含有大量的水,但由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与聚丙烯酸之间的键合作用,依然可以维持高力学强度。该水凝胶的含水量、力学强度和杨氏模量均可达到人体软骨的级别,优于许多已报道的水凝胶材料。该水凝胶在拉伸断裂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断裂、纳米线拔出、纳米线粘连与变形、孔道破裂和裂纹桥等典型的能量耗散行为,使水凝胶在强键合作用情况下仍能有效避免应力集中,兼具高强度和高韧性。此外,该水凝胶的成分和结构可调控,通过掺杂功能性离子和控制注射程序可以设计有序结构的功能区域,制备出多功能“双面神”结构水凝胶,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该水凝胶内部具有丰富的有序孔道,在分子和重金属离子吸附以及离子定向输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刘晓艳[5](2021)在《SLA-3D打印用TCP/HAP复相膏料及其骨生物降解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SLA光固化成形技术,选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羟基磷灰石和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磷酸三钙,开展磷酸三钙及其复相陶瓷膏料的组分设计及制备工艺优化研究,优选基于SLA-3D打印β-TCP、β-TCP/HAp复相陶瓷膏料的成形工艺、脱脂烧结工艺参数,制备出了复相陶瓷支架材料,并开展了体外降解实验。本文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开展了光敏树脂体系的固化性能研究,确定了陶瓷组分的选择,通过优化膏料制备流程工艺,制备了适用于SLA-3D打印的具有良好流动性、分散性和固化性能的β-TCP、β-TCP/HAp复相陶瓷膏料。根据适用于SLA-3D打印的光固化膏料的设计方法原则,分别对基于水基、自由基体系的光敏预混液进行了固化实验,通过分析光敏预混液以及陶瓷膏料的固化性能,确定了基于自由基体系的光敏预混液的组分设计。根据陶瓷颗粒的设计方法原则,确定了陶瓷组元中生物陶瓷组元为β-TCP和HAp,烧结添加剂为SiO2。对光敏陶瓷膏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实现了陶瓷颗粒在光敏树脂体系中的均匀分散。通过对光固化陶瓷膏料的流变性能和固化性能的分析,确定预聚物与单体的比例为7:3,得到了粘度为4750 mPa·s(剪切速率为30s-1),且固化性能良好的适用于SLA-3D打印的β-TCP、β-TCP/HAp复相陶瓷膏料。提出适用于制备的复相陶瓷膏料固化成形和脱脂烧结工艺。对激光功率对β-TCP、β-TCP/HAp复相陶瓷膏料的单层固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制备的β-TCP、β-TCP/HAp复相陶瓷膏料的固化线厚度预测公式。研究分层厚度对固化成形件的影响,确定适用于制备的SLA-3D打印β-TCP、β-TCP/HAp复相陶瓷膏料的分层厚度为100μm。通过SLA-3D打印陶瓷支架坯体的热重曲线,分析其聚合物组元热分解阶段,优化了脱脂工艺。开展了烧结工艺(最高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陶瓷支架的微观结构的研究,分别对β-TCP、β-TCP/HAp陶瓷坯体进行了不同烧结工艺的烧结实验,确定了 β-TCP陶瓷膏料的烧结工艺为:最高烧结温度为1250℃、保温时间为120 min、升温速率为3℃/min;β-TCP/HAp复相陶瓷膏料的烧结工艺为:最高烧结温度为1300℃、保温时间为120min、升温速率为 3℃/min。开展陶瓷支架的体外降解性能研究。根据磷酸三钙的降解特性以及骨诱导性,设计了用于体外降解实验的陶瓷支架。并采用优化后的光固化陶瓷膏料的组分设计和固化成形工艺、脱脂工艺和烧结工艺,成功制备了材料组分分别为β-TCP、β-TCP/HAp(HAp 粉末粒径为 15 μm)、β-TCP/HAp(HAp 粉末粒径为 20 nm)和TCP的体外降解陶瓷支架。进行了相同材料不同结构、相同结构不同材料组分的陶瓷支架的体外降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陶瓷支架的降解失重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其中降解时间为14天时,降解失重率达到最大值;随着降解时间的继续增加,当降解时间为21天时,降解失重率降低,1 mm、1.5mm和2mm壁厚结构的降解失重率变为负值,这是由于溶解到模拟体液中的钙、磷等离子重新附着于陶瓷支架结构表面,使得陶瓷支架的重量增加;具有连通孔结构的支架的降解速率与沉积速率相差较小;不同材料组分的陶瓷支架相比,添加HAp后的复相陶瓷支架的降解失重率小于纯β-TCP的降解失重率,复相陶瓷的降解性能有所降低;与烧结后的陶瓷支架相比,脱脂件的降解失重率增大。

吴海艳[6](2021)在《新型抗菌氧化锆陶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综述纳米氧化锆陶瓷材料文献基础上,针对世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的局面和对防疫、口腔健康材料的需求,成功开发了一种防疫抗菌新型纳米功能剂。将纳米功能剂与3mol%钇稳定的氧化锆复合制备新型抗菌氧化锆陶瓷材料,通过对新型陶瓷的形貌、物相结构、力学性能、抗菌性能、抗老化性能、体积密度、透光率、颜色进行测试及分析,获得了最佳功能剂含量以及最佳烧结温度,为新型抗菌氧化锆陶瓷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纳米功能剂以ZnO为主要成分,具有纤锌矿氧化锌结构,微观形态成片状,无生物毒性,在多种抗菌、抗病毒制品中得到应用。纳米功能剂的添加量低于0.5%时,无抗菌性。添加量在0.5%及以上时,新型氧化锆陶瓷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1550℃烧结条件下,纳米功能剂的最佳添加量为0.5%,此时抗菌率达到99.96%,三点弯曲强度为539.4 MPa,体积密度为6.035 g/cm3,维氏硬度为1258.67 kgf/mm2,透光率为32.38%,色差△E*ab为12.019,无单斜相产生。烧结温度为1550℃时,新型氧化锆陶瓷的晶粒尺寸最大,体积密度最大,弯曲强度最低,维氏硬度最低,透光率最高,色差最小。降低烧结温度可以提升新型氧化锆陶瓷的力学性能,但会降低美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综合考量各项性能指标,得到该新型氧化锆陶瓷的最佳烧结温度是1520℃。新型抗菌氧化锆陶瓷的最佳功能剂含量是0.5%,最佳烧结温度是1520℃,抗菌率数值为99.96%,弯曲强度大于500 MPa,加速老化后单斜相含量为0%,满足ISO 6872:2008《牙科学陶瓷材料》中Ⅱ型牙科陶瓷材料标准,可制备包含磨牙的三单位修复体的基底陶瓷,应用于牙科修复材料领域。

彭敏[7](2021)在《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高透氧化锆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及良好的半透光性成为前牙美学种植基台的理想材料,但并不具有抗菌能力。在口腔环境中,基台材料表面易受微生物粘附形成生物膜,进而引发感染或种植体周围炎,甚至导致种植失败。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透氧化锆表面进行改性,利用铝硅酸盐多孔结构的承载能力及银纳米粒子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良好的抗炎能力,构建具有良好抗菌、抗炎和生物相容性的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促进种植体-软组织结合界面生物封闭形成,防止种植体周围细菌感染和炎症发生,提髙种植成功率和延长种植体使用时间。首先在高透氧化锆表面分别构建光滑和多孔载银涂层,比较两种材料的抗菌性能,进一步对抗菌性能较好的载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能力及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氧化锆表面改性对其半透性能的影响,为种植美学基台材料选择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采用铝硅酸盐真空及非真空烧结的方法,分别在高透氧化锆表面构建光滑和多孔涂层形貌,然后浸渍于不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并二次烧结,将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在铝硅酸盐涂层原位还原。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制备的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表面涂层的微观形貌特征及结构进行表征分析。(2)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比较光滑和多孔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表面涂层的银离子释放能力;并通过抑菌圈、平板活菌计数、活/死菌荧光染色及SEM等技术观察不同改性涂层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的体外抑菌能力。(3)分别将成骨细胞(MC3T3-E1)和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与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共培养后,利用CCK-8、细胞粘附、ALP染色、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改性涂层对细胞增殖、粘附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细胞毒性;并将人单核巨噬细胞(TPH-1)与载银高透氧化锆材料共培养,分别在加入和不加脂多糖(LPS)情况下,用RT-q PCR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IL-4、IL-10、TGF-β、IL-1β、IL-6、TNF-αm 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NF-κB通路关键蛋白表达,以分析改性涂层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4)以超透和传统氧化锆材料作为对照,对三种氧化锆材料表面制备改性涂层并比较不同氧化锆材料改性前后的半透明度及抗弯强度等性能变化,通过FE-SEM、EDS对三种材料性能差异的原因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研究结果:(1)FE-SEM、EDS、XPS结果显示硝酸银溶液的浸渍浓度影响铝硅酸盐辅助沉积银粒子涂层的制备,高浓度硝酸银环境(5 mol/l)相对于低浓度(1mol/l)更利于银纳米粒子的沉积,获得的银纳米颗粒数量更多、尺寸更小,但其分布并不均匀。铝硅酸盐非真空烧结后在高透氧化锆表面能形成开放型微纳米多孔结构,与光滑铝硅酸盐涂层相比,多孔铝硅酸盐涂层获得数目更多、尺寸更小,形状更均匀的纳米银粒子,且能在涂层深部沉积。(2)ICP-AES结果显示光滑载银涂层与多孔载银涂层初期银离子释放均较明显,往后逐渐趋于平缓,且多孔载银涂层释放的银离子浓度高于光滑载银涂层的银离子释放浓度。光滑和多孔载银涂层对E.coli、S.aureus和L.acidophilus均有抗菌效果,且多孔载银涂层抗菌性能更显着。(3)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表面多孔结构的载银高透氧化锆能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ALP活性提高,并上调成骨分化基因Coll A1、BSP、OC和OPN的表达,也能促进HGFs增殖和粘附,表面载银对涂层的生物相容性无显着影响;载银涂层中的纳米银粒子能够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分别抑制和促进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释放,发挥抗炎作用。(4)三种氧化锆材料改性前后的性能比较显示,经载银涂层改性后三种氧化锆的半透明度和强度不同程度下降,载银高透氧化锆与载银传统氧化锆材料的抗折裂强度与半透明度无差异,能满足临床需要。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铝硅酸盐烧结和硝酸银溶液浸渍法,在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表面成功构建银粒子涂层,发现非真空烧结多孔涂层能够获得数目更多、尺寸更小的纳米银粒子;表面多孔的高透氧化锆载银涂层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界面封闭形成,并能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且改性材料半透明度和强度性能良好。提示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不仅能够提高种植基台的成功率,也具有良好的美学性能。

翁文鲜[8](2021)在《基于骨组织工程的多孔氧化锆的构建与优化》文中提出目的:生物惰性陶瓷氧化锆因具有高机械强度、耐腐蚀性、抗断裂韧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材料中。然而,作为生物惰性材料,氧化锆不易与骨组织形成有效的键性结合,不具备骨传导作用,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引入多孔结构来提高基体与骨组织的机械结合,为细胞浸润,营养运输,废物处理,新生组织的生成提供宿主环境,通过系统性的设计实验方案并不断优化多孔氧化锆的成型条件,以此为骨植入结构的制备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将多孔氧化锆与聚合物结合来提高骨组织与植入物之间结合强度,并赋予基体新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方法: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多孔氧化锆的成型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氧化锆粉末含量,聚氨酯的孔径大小,挂浆次数以及粘性剂的引入与比例,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控制获得机械性能良好,孔隙率可控,成型形态较好的多孔氧化锆陶瓷支架。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所制备的多孔氧化锆支架进行了表征,并对多孔氧化锆支架的力学性能和毛细现象进行了检测。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以制备好的多孔氧化锆支架为基体,将不同含量与组合的Gel MA水凝胶和海藻酸钠水凝胶以填充的方式与其结合,构建复合支架材料。对该复合材料的形貌、物相、力学性能和生物性能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研究:通过模板复制法成功制备出孔径与孔隙率可控、抗压强度相对较高、支架形态较好且具有毛细现象的多孔氧化锆支架。通过调整氧化锆含量大小、模板的孔径大小、挂浆的次数可有效控制支架的孔径与孔隙率。通过引入粘性剂聚乙烯醇(PVA),并调整粘性剂含量与氧化锆含量的比例可增强支架的抗压强度,并获得形态较好的支架。所制备的多孔氧化锆支架具有毛细现象,可促进血管生成。第二部分研究:采用真空渗透法再结合单交联、双交联方式制备出不同配比成分的复合支架。结果发现所有复合支架的形貌及生物性能均优于多孔氧化锆支架,水凝胶的填充达到了功能化改性的目的。在复合支架间,在形貌特征上,与ZrO2-SA复合之间相比,ZrO2-Gel MA与ZrO2-GM/SA更具有理想的形貌特征,尤其是ZrO2-10Gel MA与ZrO2-10GM/1SA两种样品凝胶表面分布的大小均匀的孔径,是细胞可以更好的生长粘附转运的重要条件。在力学、溶胀与降解性能方面,ZrO2-SA的溶胀度较高,但其支架的抗压强度低。ZrO2-Gel MA与ZrO2-GM/SA均体现出适当的溶胀度与可控的降解。在细胞生物学性能方面,ZrO2-GM/SA的细胞增殖最为明显。结论:1.通过模板复制法可制备出孔径与孔隙率可控、抗压强度相对较高、支架形态较好且具有毛细现象的多孔氧化锆支架。2.Gel MA与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填充可以实现多孔氧化锆支架的功能化改性目的,适用于制备骨组织工程支架。

曹颖[9](2020)在《ZrO2/HA复合支架DLP成形工艺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文中提出骨植入物的两大主流材料是钛合金和镁合金。生物陶瓷因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组织亲和性,作为骨替代材料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单一陶瓷材料往往无法兼备优良的力学和生物性能。为实现陶瓷骨植入物从结构到性能的可控制造,本文提出氧化锆/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支架,从材料和结构两方面出发,采用数字光处理(DLP)技术成形,并对支架的制备工艺、力学和生物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最终获得了多种兼具力学和生物性能的陶瓷支架,满足不同部位的强度需求,为制备结构、性能精确可控的3D打印生物陶瓷骨科植入体奠定了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DLP技术成形多孔陶瓷支架。根据DLP成形特点和材料烧结性能,选定氧化锆粒径为300 nm,羟基磷灰石粒径为60 nm,制备了不同配比的氧化锆/羟基磷灰石复合浆料;研究了DLP成形的工艺参数,推导出复合浆料在本文试验条件下成形的最小曝光时间表达式,并据此设定了后续试验曝光时间为8 s。(2)研究了光固化成形坯体的脱脂和烧结工艺。根据热重分析和不同气氛脱脂后的支架状态,确定真空-空气混合脱脂工艺并制定了支架的脱脂温度曲线;根据烧结体的微观形貌和硬度特性,确定1400℃为最终烧结温度,该温度下支架的致密化程度较高且颗粒未出现过分生长。(3)分析了烧结后不同成分配比的复合支架的微观形貌、成分和力学性能。随着羟基磷灰石含量增加,复合支架表面出现了更多大尺寸磷酸钙成分的深色颗粒物,但复合支架的抗压强度则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羟基磷灰石含量为10 wt.%时达到最高水平52.25 MPa,高于纯氧化锆的39.99 MPa。将支架浸泡在模拟体液中,随时间推移,复合支架的抗压强度先降低后升高,但均满足松质骨强度要求,体现了复合支架力学性能可控特性。(4)研究不同成分配比的陶瓷支架的生物活性。将支架与MC3T3-E1细胞共同培养,高羟基磷灰石含量的支架表现出更好的细胞亲和性和骨诱导性。另外,羟基磷灰石含量更高的支架在模拟体液浸泡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降解能力和体外矿化能力。因此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条件下,应选择HA含量更高的支架,以获得更高的生物性能。

牛月月,王春燕,舒静媛,崔颖颖,刘贞,高艳,王倩,王青山[10](2020)在《氧化锆基纳米羟基磷灰石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检测》文中提出背景:研究表明在氧化锆基体表面涂覆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较为理想的硬组织替代材料,但涂层易从氧化锆表面脱落成为其致命缺陷。目的:应用梯度复合技术制备以纯氧化锆为基体、中间为梯度层、表面为纯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功能梯度生物陶瓷,并筛选其最佳力学性能的设计方案及烧结温度。方法:以氧化锆和纳米羟基磷灰石粉末为原料,应用粉末冶金法中的叠层法制备陶瓷生坯试件,根据基体氧化锆层厚度的不同分为A组(40 mm)、B组(30 mm)、C组(20 mm),每组又根据氧化锆/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梯度层数的不同分为1组(3层)、2组(5层)、3组(7层),9组共162个陶瓷生坯试件,分别将坯体以不同温度烧结(1 300,1 350,1 400,1 450,1 500,1 550℃)为陶瓷试件,将其加工成矩形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检测。结果与结论:①采用10MPa单面垂直加压可形成氧化锆基纳米羟基磷灰石梯度功能材料生坯试件;②随着梯度层数及烧结温度的增加,各组功能梯度生物陶瓷的力学性能随之增强,当烧结温度为1 550℃时,梯度层数为7、基体厚度为40mm的功能梯度生物陶瓷力学性能最优,与其他8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③按最佳梯度设计方案,采用高温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锆基纳米羟基磷灰石功能梯度材料陶瓷试件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

二、Highly bioactive nano-hydroxyapatite/partially stabilized zirconia ceramic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ighly bioactive nano-hydroxyapatite/partially stabilized zirconia ceramics(论文提纲范文)

(1)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陶瓷增材制造
    1.2 陶瓷光固化增材制造
        1.2.1 光固化陶瓷浆料的特点
        1.2.2 光固化成型技术特点
        1.2.3 应用领域及其潜力
    1.3 氧化锆陶瓷与牙科个性化应用
    1.4 选题及研究思路
2 实验原料、实验设备及测试表征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粉体信息
        2.1.2 树脂原料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过程
        2.2.1 浆料制备流程
        2.2.2 素坯成型及清理
        2.2.3 热处理
    2.3 性能测试
        2.3.1 流变学特性
        2.3.2 热分析
        2.3.3 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及表观密度
        2.3.4 孔径分布
        2.3.5 线收缩率
        2.3.6 弯曲强度
        2.3.7 硬度及断裂韧性
        2.3.8 直线透过率
    2.4 分析表征技术
        2.4.1 微观组织结构
        2.4.2 表面粗糙度
        2.4.3 尺寸精度
3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全流程缺陷研究
    3.1 样品制备
    3.2 陶瓷光固化增材制造部件存在的成型问题
        3.2.1 宏观成型
        3.2.2 微观结构
        3.2.3 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
        3.2.4 制备时效性
    3.3 本章小结
4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观缺陷研究与控制
    4.1 样品制备
    4.2 陶瓷浆料的优化
        4.2.1 树脂组成对浆料特性的影响
        4.2.2 树脂组成对素坯成型的影响
        4.2.3 树脂组成对素坯热处理的影响
    4.3 浆料光固化特性
    4.4 热处理工艺
        4.4.1 气压脱脂
        4.4.2 空气气氛脱脂
        4.4.3 真空脱脂及气氛保护脱脂
    4.5 增材制造部件宏观成型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光固化氧化锆陶瓷热处理过程微观结构演变规律研究
    5.1 典型微观缺陷的类型
    5.2 材料背景与样品制备及表征
        5.2.1 材料背景
        5.2.2 样品制备
    5.3 粉体优化对微观缺陷的调控作用
        5.3.1 粉体优化
        5.3.2 介观晶粉体对流变学行为及烧结的影响
        5.3.3 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
    5.4 非同步烧结现象
    5.5 本章小结
6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样品制备
    6.2 氧化锆牙科修复体模型的宏观成型
        6.2.1 模型试戴精度
        6.2.2 表面质量评价
        6.2.3 支撑设计对宏观外形的影响
    6.3 氧化锆陶瓷部件的性能
        6.3.1 机械性能
        6.3.2 光学性能-直线透过率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含稀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骨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口腔颌面部骨的形成和缺损修复
        1.1.1 口腔颌面部骨的形成与自修复过程
        1.1.2 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疾病的治疗方法
    1.2 口腔颌面部骨组织工程概述
        1.2.1 骨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
        1.2.2 骨组织工程中常用的生长因子及其功能简介
        1.2.3 骨组织工程中常用的支架体系
    1.3 骨缺损修复材料简介
        1.3.1 骨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性能要求
        1.3.2 天然及人工合成的骨修复材料
        1.3.3 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
        1.3.4 用于骨再生的支架材料
        1.3.5 稀土在生物医学材料中的作用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设计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碳酸化及稀土掺杂的羟基磷灰石仿生骨粉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钙-磷-碳酸体系的热力学平衡相图计算
        2.3.2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纳米骨粉的制备
        2.3.3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纳米骨粉的结构表征
        2.3.4 碳酸根取代度的确定
        2.3.5 形貌与化学组成分析
        2.3.6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纳米骨粉的稀土荧光标记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模拟生物矿化环境下的钙-磷-碳酸根热力学平衡相图与矿化因素
        2.4.2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结构
        2.4.3 碳酸化及矿化环境调控对羟基磷灰石形貌的影响
        2.4.4 碳酸根取代度的确定
        2.4.5 稀土离子标记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可控制备及光谱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实验检测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生物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MC3T3-E1 细胞培养
        3.3.2 使用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3.3.3 使用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3.3.4 使用活细胞/死细胞染色检测细胞的生长活性
        3.3.5 使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ALP活性
        3.3.6 使用ALP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ALP活性
        3.3.7 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形成的钙结节
        3.3.8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材料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3.3.9 使用三维打印机打印支架
        3.3.10 支架的形貌及成份表征
        3.3.11 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
        3.3.12 使用CCK-8 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
        3.3.13 使用活细胞/死细胞染色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活性
        3.3.14 使用ALP染色检测支架上细胞的ALP活性
        3.3.15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C3T3-E1 细胞的培养
        3.4.2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3.4.3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4.4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
        3.4.5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ALP染色的影响
        3.4.6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ALP活性影响的定量分析
        3.4.7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体外矿化的影响
        3.4.8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分泌成骨特异性蛋白的影响
        3.4.9 三维打印支架的宏观外形
        3.4.10 三维打印支架的微观形貌、组分表征
        3.4.11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黏附
        3.4.12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增殖
        3.4.13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生长活性
        3.4.14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ALP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支架促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建立及分组
        4.3.2 术后大体观察
        4.3.3 术后影像学观察
        4.3.4 组织学观察染色
        4.3.5 Masson染色
        4.3.6 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大鼠临界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4.4.2 动物处死后标本的获取
        4.4.3 动态Micro-CT观察缺损颅骨的修复
        4.4.4 术后组织学检测
        4.4.5 Masson染色表征
        4.4.6 支架促血管再生
        4.4.7 支架的体内安全性结果分析
        4.4.8 支架促成骨性能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2 全文结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ZrO2纳米颗粒增强HAP复合材料在人工关节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人工关节置换技术
    1.3 骨缺损修复再生
    1.4 骨组织工程支架
    1.5 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
        1.5.1 生物惰性陶瓷
        1.5.2 生物活性陶瓷
    1.6 多孔生物陶瓷的特性
    1.7 光固化成型技术
    1.8 可降解HAP
    1.9 课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1.9.1 课题研究内容的可行性
        1.9.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ZrO_2增强HAP复合材料制备及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样的制备
        2.2.1 原材料准备
        2.2.2 实验试样制备
    2.3 拉压实验设备及实验过程
        2.3.1 实验设备
        2.3.2 ZrO_2/HAP复合材料拉伸试验
        2.3.3 ZrO_2/HAP复合材料压缩试验
    2.4 拉伸实验结果分析
        2.4.1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2.4.2 拉伸强度分析
        2.4.3 拉伸弹性模量分析
        2.4.4 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
        2.4.5 拟合实验数据
    2.5 压缩实验结果分析
        2.5.1 压缩后试件形貌分析
        2.5.2 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2.5.3 压缩强度分析
        2.5.4 压缩弹性模量分析
    2.6 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分析
        2.6.1 纳米技术的研究
        2.6.2 显微结构的分析
        2.6.3 实验过程
        2.6.4 试验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髋关节假体三维建模及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设计髋臼假体模型
        3.2.1 导入CT图形进行病理分析
        3.2.2 根据患处设计假体并提供方案
        3.2.3 假体建模并修整
    3.3 髋臼杯假体有限元模型
        3.3.1 研究目的
        3.3.2 模型设计
        3.3.3 模型介绍
        3.3.4 髋关节有限元建模
    3.4 髋臼模型的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肘关节假体三维建模及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设计肱骨远端假体模型
        4.2.1 导入CT图形进行病情分析
        4.2.2 患处三维图处理
        4.2.3 根据患处设计假体并提供方案
        4.2.4 假体建模并修整
        4.2.5 假体安装模拟
    4.3 肱骨远端模型受静力有限元分析
        4.3.1 研究目的
        4.3.2 模型处理
        4.3.3 肘关节有限元建模
        4.3.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肱骨远端模型动力学分析
        4.4.1 运动情况描述
        4.4.2 受力分析过程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可控组装构建仿生有序结构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结构材料概述
        1.2.1 结构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天然材料的结构优势
        1.2.3 仿生结构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生物体中典型的矿物组织
        1.3.1 牙釉质的微纳结构与性能
        1.3.2 骨骼的微纳结构与性能
        1.3.3 珍珠母的微纳结构与性能
        1.3.4 生物矿物组织对材料强韧化的指导意义
    1.4 结构材料仿生强韧化的代表性研究
        1.4.1 仿生界面性能调控
        1.4.2 仿生多尺度有序结构
    1.5 羟基磷灰石材料
        1.5.1 羟基磷灰石的结构
        1.5.2 羟基磷灰石的性质和应用
        1.5.3 羟基磷灰石一维材料
        1.5.4 羟基磷灰石的组装及仿生结构
    1.6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微波辅助油酸钙前驱体水热法快速合成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2.2.2 微波辅助油酸钙前驱体水热法合成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
        2.2.3 微波辅助油酸钙前驱体溶剂热法合成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
        2.2.4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基耐火纸的制备
        2.2.5 材料表征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水热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2.3.2 水热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2.3.3 反应调节剂对产物的影响
        2.3.4 钙/磷比对产物的影响
        2.3.5 溶剂对产物的影响
        2.3.6 抽滤制备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耐火纸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程序控制注射法制备仿牙釉质多尺度有序结构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3.2.2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合成
        3.2.3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有序结构宏观尺度纤维的制备
        3.2.4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三维多尺度有序结构块体的制备
        3.2.5 仿牙釉质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三维多尺度有序结构块体的构建
        3.2.6 材料结构与性能
        3.2.7 材料力学稳定性
        3.2.8 体外细胞相容性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一级组装:微观有序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束
        3.3.2 二级组装:有序结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宏观尺度纤维
        3.3.3 三级组装: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宏观三维有序结构块体
        3.3.4 四级组装:仿牙釉质有序结构复合材料
        3.3.5 力学性能
        3.3.6 力学增强机理
        3.3.7 生物安全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级组装构筑高强高韧“纤维板-泥”有序结构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4.2.2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浆料的制备
        4.2.3 有序结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宏观尺度纤维的制备
        4.2.4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宏观三维有序结构块体的模压成型
        4.2.5 “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
        4.2.6 材料结构表征
        4.2.7 材料力学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的构建
        4.3.2 “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
        4.3.3 “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的力学增强机理
        4.3.4 “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材料的断裂行为
        4.3.5 “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4.3.6 组装策略的普适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生高强多功能“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柔性水凝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原料
        5.2.2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浆料的制备
        5.2.3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有序结构宏观尺度纤维的制备
        5.2.4 “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高强柔性水凝胶的制备
        5.2.5 材料表征
        5.2.6 体外离子释放测试
        5.2.7 吸附性能测试
        5.2.8 离子电导率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高强柔性水凝胶的组装与结构表征
        5.3.2 “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水凝胶的力学性能
        5.3.3 “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水凝胶的力学增强机制
        5.3.4 “纤维板-泥”多级有序结构水凝胶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SLA-3D打印用TCP/HAP复相膏料及其骨生物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骨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
        1.1.1 骨支架材料的发展历程
        1.1.2 骨支架材料的增材制备方法
        1.1.3 骨支架材料的性能研究
    1.2 光固化陶瓷浆料的研究现状
        1.2.1 光固化浆料体系的研究现状
        1.2.2 光固化浆料的配制工艺的研究现状
        1.2.3 光固化陶瓷浆料的性能研究
    1.3 基于光固化3D打印的后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
        1.3.1 脱脂
        1.3.2 烧结
    1.4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SLA-3D打印磷酸三钙复相陶瓷膏料的组分设计与制备工艺研究
    2.1 高固相陶瓷膏料体系中光敏树脂体系的设计方法
        2.1.1 基于水基光敏预混液体系的设计
        2.1.2 基于自由基光敏预混液体系的设计
    2.2 高固相复相陶瓷膏料体系中陶瓷组分及添加剂的设计方法
        2.2.1 高固相磷酸三钙复相陶瓷膏料体系陶瓷组分的选择
        2.2.2 高固相磷酸三钙复相陶瓷膏料体系烧结添加剂的选择
    2.3 SLA-3D打印磷酸三钙及其复相膏料的制备工艺设计及优化
    2.4 光固化磷酸三钙及其复相陶瓷膏料性能研究
        2.4.1 β-TCP高固相陶瓷膏料的流变性能分析
        2.4.2 β-TCP/HAp复相陶瓷膏料的固化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固化β-TCP/HAp复相膏料固化、脱脂烧结工艺研究
    3.1 SLA-3D打印β-TCP/HAp膏料固化工艺研究
        3.1.1 SLA-3D打印β-TCP/HAp膏料激光功率对单层固化的影响
        3.1.2 分层厚度对固化成形件的影响
    3.2 SLA-3D打印β-TCP/HAp成形件脱脂、烧结工艺研究
        3.2.1 SLA-3D打印β-TCP/HAp成形件脱脂工艺研究
        3.2.2 SLA-3D打印β-TCP/HAp成形件烧结工艺研究
    3.3 SLA-3D打印β-TCP及其复相陶瓷零件的微观结构分析
        3.3.1 SLA-3D打印β-TCP零件的微观结构分析
        3.3.2 SLA-3D打印β-TCP/HAp零件的微观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固化β-TCP复相陶瓷成形支架的体外降解性能研究
    4.1 体外降解支架结构的设计研究
    4.2 体外降解支架的制备
        4.2.1 TCP体外降解陶瓷支架的制备
        4.2.2 β-TCP、β-TCP/HAp体外降解陶瓷支架的制备
    4.3 光固化β-TCP、β-TCP/HAp成形支架的体外降解实验
        4.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3.2 陶瓷支架体外降解实验
        4.3.3 主要性能测试
    4.4 光固化β-TCP、β-TCP/HAp成形支架的体外降解性能分析
        4.4.1 不同结构的陶瓷支架的体外降解性能分析
        4.4.2 不同组分的陶瓷支架的体外降解性能分析
        4.4.3 脱脂件与烧结件的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6)新型抗菌氧化锆陶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氧化锆陶瓷
        1.1.1 掺杂型氧化锆纳米粉制备
        1.1.2 氧化锆陶瓷掺杂增韧
        1.1.3 氧化锆生物活性材料
    1.2 抗菌纳米材料改性氧化锆陶瓷
        1.2.1 纳米材料特性
        1.2.2 抗菌纳米材料
        1.2.3 抗菌纳米材料改性氧化锆制备
    1.3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3.1 选题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工作量安排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2.2 X-射线能谱分析(EDS)
        2.2.3 物相结构分析(XRD)
        2.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2.5 体积密度测试
        2.2.6 抗弯强度测试
        2.2.7 维氏硬度测试
        2.2.8 透光率测试
        2.2.9 色差测试
        2.2.10 老化性能测试
        2.2.11 抗菌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功能剂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纳米功能剂的制备过程
    3.3 纳米功能剂的表征
        3.3.1 微观形貌分析(SEM)
        3.3.2 X射线能谱分析(EDS)
        3.3.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3.3.4 物相结构分析(XRD)
        3.3.5 生物毒性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抗菌氧化锆陶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新型抗菌氧化锆陶瓷材料的制备
    4.2 功能剂含量对新型氧化锆陶瓷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4.2.1 形貌分析(SEM)
        4.2.2 物相结构分析(XRD)
        4.2.3 体积密度
        4.2.4 力学性能
        4.2.5 透光率
        4.2.6 色差测试
        4.2.7 老化性能
        4.2.8 抗菌性能
        4.2.9 抗菌机理
    4.3 烧结温度对新型氧化锆陶瓷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4.3.1 形貌分析(SEM)
        4.3.2 物相结构分析(XRD)
        4.3.3 体积密度
        4.3.4 力学性能
        4.3.5 透光率
        4.3.6 色差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种植修复结构
    1.2 种植修复评价
    1.3 氧化锆基台材料简介
    1.4 氧化锆基台抗菌性研究进展
    1.5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第二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银离子释放检测
        3.2.2.2 菌种的活化和菌悬液制备
        3.2.2.3 抗菌性能实验
        3.2.2.4 样品表面荧光染色实验
        3.2.2.5 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
        3.2.2.6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银释放检测
        3.3.2 体外抗菌性能评价
        3.3.2.1 不同样品与细菌共培养的涂板结果
        3.3.2.2 不同样品与细菌共培养后的平板活菌计数结果
        3.3.2.3 活/死细菌荧光染色结果
        3.3.2.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银高透氧化锆基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性评价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2.1 细胞培养
        4.2.2.2 细胞增殖实验
        4.2.2.3 细胞粘附实验
        4.2.2.4 成骨细胞内ALP活性检测
        4.2.2.5 成骨细胞中LDH含量检测
        4.2.2.6 荧光定量RT-q PCR实验
        4.2.2.7 Western blot实验
        4.2.2.8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生物相容性评价
        4.3.1.1 材料对成骨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影响
        4.3.1.2 材料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4.3.1.3 材料对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
        4.3.1.4 材料对成骨细胞中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1.5 材料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4.3.1.6 材料对牙龈成纤维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
        4.3.2 抗炎性评价
        4.3.2.1 材料对 LPS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
        4.3.2.2 材料对 LPS 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 TLR4/NF-κB 通路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4.4.2 材料对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载银氧化锆基台材料的半透明性能比较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2.1 样件制备
        5.2.2.2 性能测试
        5.2.2.3 统计学方法
    5.3 结果
        5.3.1 性能分析
        5.3.2 裂纹分析
        5.3.3 SEM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述抗种植体周围炎的生物材料和抗生素应用研究
    6.1 种植体周围疾病
    6.2 临床和实验室策略
    6.3 局限和前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骨组织工程的多孔氧化锆的构建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多孔氧化锆的成型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步骤
        2.4 表征与测试
        2.4.1 多孔氧化锆结构表征
        2.4.2 氧化钇稳定氧化锆粉末与多孔氧化锆物相分析
        2.4.3 孔隙率测试
        2.4.4 多孔氧化锆力学性能测试
        2.4.5 多孔氧化锆毛细现象
        2.4.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多孔氧化锆结构
        3.1.1 实验设计方案一制得结构
        3.1.2 实验设计方案二制得结构
        3.2 氧化钇稳定氧化锆粉末与多孔氧化锆的XRD图谱
        3.3 多孔氧化锆的孔隙率与力学性能
        3.4 多孔氧化锆的毛细管现象
    4 讨论
        4.1 聚氨酯模板孔径对多孔氧化锆成型的影响
        4.2 挂浆次数对多孔氧化锆成型的影响
        4.3 氧化锆固含量对多孔氧化锆成型的影响
        4.4 粘性剂PVA的引入及含量对多孔氧化锆成型的影响
        4.5 多孔氧化锆支架的毛细管现象
    5 结论
第二部分:多孔氧化锆复合支架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多孔氧化锆支架的制备
        2.2.2 GelMA水凝胶、海藻酸钠水凝胶、GelMA/SA复合水凝胶的制备
        2.2.3 多孔氧化锆复合支架的制备
        2.3 表征与测试
        2.3.1 复合支架的结构表征
        2.3.2 复合支架的物相分析
        2.3.3 复合支架的力学性能检测
        2.3.4 复合支架的溶胀性能
        2.3.5 复合支架的降解性能
        2.3.6 复合支架材料与细胞共培养
        2.3.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氧化锆复合支架结构
        3.1.1 ZrO_2-SA单交联复合支架的SEM图
        3.1.2 ZrO_2-GelMA单交联复合支架的SEM图
        3.1.3 ZrO_2-GelMA/SA双交联复合支架的SEM图
        3.2 多孔氧化锆支架与复合支架的XRD图谱
        3.3 多孔氧化锆支架与复合支架的力学性能
        3.4 复合支架的溶胀性能
        3.5 复合支架的降解
        3.6 多孔氧化锆支架与复合支架与细胞的共培养
    4 讨论
        4.1 复合支架的相成分与形貌
        4.2 多孔氧化锆支架与复合支架的抗压强度
        4.3 复合支架的溶胀与降解
        4.4 多孔氧化锆支架与复合支架与细胞共培养
    5 结论
    6 展望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氧化锆基仿生骨组织工程支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ZrO2/HA复合支架DLP成形工艺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骨修复材料
        1.1.1 自体骨和异体骨
        1.1.2 人工骨修复材料
    1.2 生物陶瓷材料
        1.2.1 生物惰性陶瓷
        1.2.2 生物活性陶瓷
        1.2.3 复合陶瓷材料
    1.3 多孔陶瓷及其制造方法
        1.3.1 传统制造方法
        1.3.2 增材制造方法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复合支架的DLP成形工艺及后处理
    2.1 复合陶瓷浆料制备
        2.1.1 陶瓷粉体粒径的选择
        2.1.2 复合粉体及浆料的制备
    2.2 复合支架坯体成形
        2.2.1 DLP陶瓷成形机理
        2.2.2 DLP陶瓷成形设备
        2.2.3 DLP曝光参数设置
        2.2.4 复合支架坯体光固化打印
    2.3 复合支架坯体的脱脂与烧结
        2.3.1 复合支架坯体的脱脂温度曲线
        2.3.2 复合支架坯体的脱脂气氛
        2.3.3 复合支架坯体的烧结温度曲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支架形貌成分及力学性能
    3.1 复合支架形貌特征
        3.1.1 复合支架烧结体的收缩率
        3.1.2 复合支架的孔隙分析
        3.1.3 复合支架的表面微观形貌
    3.2 复合支架的成分分析
        3.2.1 复合支架整体物相分析
        3.2.2 复合支架局部位置成分分析
    3.3 复合支架的显微硬度
    3.4 复合支架的抗压特性
        3.4.1 未浸泡模拟体液的抗压特性
        3.4.2 浸泡模拟体液后的抗压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4.1 生物相容性研究主要试验仪器及耗材
    4.2 复合支架的细胞相容性评估
        4.2.1 MC3T3-E1细胞培养
        4.2.2 复合支架对细胞粘附行为的影响
        4.2.3 复合支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2.4 复合支架对细胞矿化的影响
    4.3 复合支架的体外模拟降解与矿化
        4.3.1 磷灰石结晶原理
        4.3.2 模拟体液测试
        4.3.3 复合支架降解及磷灰石沉积
        4.3.4 复合支架的质量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性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氧化锆基纳米羟基磷灰石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4 实验方法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试件制备结果
    2.2 试件抗弯曲强度测试结果
    2.3 试件抗剪切强度测试结果
3 讨论Discussion

四、Highly bioactive nano-hydroxyapatite/partially stabilized zirconia ceramics(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D]. 李和祯.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2]含稀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骨修复的实验研究[D]. 刘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3]ZrO2纳米颗粒增强HAP复合材料在人工关节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 王俐慧. 燕山大学, 2021(01)
  • [4]基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可控组装构建仿生有序结构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 余汉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21
  • [5]SLA-3D打印用TCP/HAP复相膏料及其骨生物降解性能研究[D]. 刘晓艳. 山东大学, 2021
  • [6]新型抗菌氧化锆陶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吴海艳. 燕山大学, 2021
  • [7]载银高透氧化锆种植基台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和机理研究[D]. 彭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骨组织工程的多孔氧化锆的构建与优化[D]. 翁文鲜.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9]ZrO2/HA复合支架DLP成形工艺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D]. 曹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氧化锆基纳米羟基磷灰石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检测[J]. 牛月月,王春燕,舒静媛,崔颖颖,刘贞,高艳,王倩,王青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0)

标签:;  ;  ;  ;  ;  

高生物活性纳米羟基磷灰石/部分稳定氧化锆陶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