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马铃薯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一、马铃薯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毛彦芝,牛若超,孙继英,闵凡祥,杨帅,王文重,魏琪,董学志,赵丹,郭梅[1](2022)在《马铃薯田线虫病害发生及防治》文中认为近些年马铃薯土传病害发生严重,除了真菌、细菌等病原物引起的病害外,线虫病成为威胁马铃薯生产的又一大病害。危害马铃薯的植物寄生线虫主要有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鳞球茎线虫(Ditylenchus dipsaci)、马铃薯孢囊线虫(马铃薯白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和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pallida))、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javanica)和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等)、异常珍珠线虫(Nacobbus aberrans)和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spp.)。在我国马铃薯田有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爪哇根结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马铃薯金线虫发生的报道,根腐线虫在玉米田有发生,马铃薯田也有发生的潜在风险。本文主要综述我国马铃薯田线虫病害的发生和分布及主要的防治措施,为病害识别和防控提供指导。

姚丽萍[2](2021)在《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治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种植想要达到预期效益,就要做好病害防治。马铃薯病害比较多,采用单一防治技术和方法难以达到良好的预防与控制病害效果。围绕马铃薯病害,探讨了综合防治方法,希望对马铃薯种植管理工作有参考价值。

田甲佳,刘良燕[3](2021)在《马铃薯主要真菌病害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马铃薯是继小麦、稻谷和玉米后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扩大马铃薯种植范围是新时期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新途径。但是,在马铃薯种植生长过程中,会遇到真菌病害,一旦被感染,危害极其严重。文章主要对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和枯萎病四种真菌病害进行综述,描述了其主要危害和症状,阐述了致病菌,总结了化学、生物等防治方法,最后对此研究做出展望。

吉启晖[4](2021)在《甘肃会宁县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会宁县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频繁发生病虫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导致马铃薯减产,更甚者引发绝收。文章对甘肃会宁县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虫害及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希望能为当地马铃薯种植提供借鉴和参考。

梅焱[5](2021)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文中提出马铃薯作为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有广泛的种植分布,是茄科类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马铃薯的栽培种植中,腐烂茎线虫病害是常见的一种病害类型,会导致马铃薯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大量缺失,严重的话还会引起腐烂,影响到产量和品质。对于该病害的防治首先要掌握其发生规律和基本症状,进而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控方案,采取生物、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手段,确保马铃薯长势良好,提高产量和质量。

何宛芹[6](2021)在《凤果花叶病毒和苜蓿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创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是重要的蔬果作物,而大豆是重要的蔬油兼用作物,也是人类和牲畜的优质蛋白来源。然而,番茄和大豆生产中极易感染各种植物病毒,并造成巨大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凤果花叶病毒(pepino mosaic virus,PepMV)和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分别是世界范围内番茄和大豆作物的重要病毒病原,严重威胁着番茄和大豆安全生产。迄今作物病毒病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而简单快速、灵敏特异、准确实用的检测技术是病毒病监测、预警和开展绿色防控的关键。为此,本研究分别创制了抗PepMV和抗AMV的特异、灵敏的单克隆抗体,并以创制的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了检测这两种病毒的灵敏和特异的血清学方法,为PepMV和AMV的诊断检测、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科学防控提供试剂和技术支持。1.凤果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创制及其血清学检测方法用差速离心的方法从感染PepMV的本氏烟中提取了PepMV粒子,病毒粒子作为抗原免疫BALB/c雌性小鼠,利用鼠杂交瘤细胞技术创制分泌抗Pep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免疫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的融合、PepMV抗体选择和细胞克隆,获得6株分泌高度特异和高度灵敏的PepM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即15B2、8H6、23D11、20D9、3A6和8E3。这些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类型均为IgG1、kappa轻链,间接ELISA效价均达到10-7。Western blot实验分析发现,6个PepMV单克隆抗体均特异性识别PepMV的衣壳蛋白。ACP-ELISA结果显示,6个单克隆抗体均与PepMV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不与番茄黄曲叶病毒、番茄斑驳花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马铃薯X病毒和健康植物发生交叉反应。以创制的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了检测番茄植株中PepMV的ACP-ELISA、dot-ELISA、Tissue print-ELISA和DAS-ELISA四种血清学方法。建立的ACP-ELISA、dot-ELISA和DAS-ELISA方法检测病叶粗提液的灵敏度分别达1:163,840、1:20,480和1:1,310,720倍稀释(重量/体积,g/m L)。利用建立的血清学方法对田间样本中的PepMV进行了检测分析,并用RT-PCR和DNA测序验证了4种血清学方法检测PepMV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苜蓿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创制及其血清学检测方法用差速离心的方法从感染AMV的大豆植株中提取了AMV粒子,以提纯的病毒粒子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雌性小鼠,利用鼠杂交瘤细胞技术创制了5株分泌AMV的高度特异和灵敏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即22G7、7G12、13G1、21D5和22D2。5个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的间接ELISA效价均达到10-7。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发现,5株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识别AMV的外壳蛋白。ACP-ELISA分析发现,5个单克隆抗体均与AMV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不与大豆花叶病毒、大豆矮化病毒、黄瓜花叶病毒、李属坏死环斑病毒、苹果坏死花叶病毒和健康植物发生交叉反应。以创制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了检测大豆中AMV的ACP-ELISA、dot-ELISA和Tissue print-ELISA三种血清学方法。建立的ACP-ELISA和dot-ELISA方法检测病叶粗提液的灵敏度分别达1:81,920和1:20,480倍稀释(重量/体积,g/m L)。利用建立的血清学方法对田间大豆样本中的AMV进行了检测分析,并用RT-PCR和DNA测序验证了三种血清学方法检测AMV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杨剑锋[7](2021)在《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不同苜蓿品种对镰刀型根腐病抗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苜蓿根腐病是苜蓿上最为常见的根部病害,在我国各个苜蓿种植区均有发生,能够造成苜蓿产量和品质的下降,严重的影响我国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和优势菌株,对于苜蓿根腐病的防治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三个不同地点苜蓿田中疑似根腐病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寄主间交互致病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分离的病原菌对不同苜蓿品种进行了根腐病的抗性水平评价,得到如下的结果:1.对采集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沙尔沁乡、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兴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镇三个不同地点苜蓿田中疑似根腐病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鉴定,确定得到的9种分离物分别为:Fusarium equiseti、F.acuminatum、F.thapsinum、F.incarnatum、F.oxysporum、F.tricinctum、Rhizoctonia solani、Bipolaris sorokinian、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对这9种分离物进行回接鉴定,发现其均可导致苜蓿根部坏死,植株呈现枯萎的症状。2.对上述分离到的病原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发现除了XAMJ-4(F.thapsinum)、CYS1-3(F.oxysporum)和MS-7(R.solani)外,其余6株病原菌的菌丝生长速度在不同培养基培养条件下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除MX1(F.tricinctum)和XAMJ-4(F.thapsinum)的最适温度为20℃外,其余7株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9种病原菌在p H 4~11条件下均能生长,但是MS-2(B.sorokinian)和MS-7(P.cucumerina)菌株菌丝的生长对p H不敏感,而菌株XAMG-6(F.equiseti)在p H值为5酸性条件下生长最好;在全黑暗条件下,菌株MX1(F.tricinctum)和MS-7(R.solani)的菌丝生长最快,而XAMG-6(F.equiseti)、CYSG-1(F.incarnatum)和CYS1-3(F.oxysporum)的生长最慢。3.对苜蓿上分离到及其他不同寄主来源的镰刀菌菌株进行交互致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苜蓿来源的镰刀菌同时能够侵染向日葵和马铃薯,而马铃薯和向日葵上的镰刀菌对苜蓿也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供试的菌株都表现出在其分离寄主上致病力强于其他寄主作物的特性。4.32份苜蓿品种对不同的苜蓿根腐病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对三线镰刀菌而言,呈现中抗水平的苜蓿品种共有18份,占供试品种的56.25%,以康赛品种为代表;中感品种有14份,占比为43.75%,以甘农6号品种为代表;未见有对三线镰刀菌呈现高感的品种。对木贼镰刀菌而言,呈现中抗水平的苜蓿品种有9份,占比为28.13%,以大银河品种为代表;呈现中感的品种共有14份,占比为43.74%,以准格尔品种为代表;而以肇东为代表的9份品种表现为高感水平。针对两种病原菌均表现为中抗水平的苜蓿品种共有9份,分别是康赛、大银河、阿迪娜、标靶、Maguam7、惊喜、佰蓿202、骑士T、WL169HQ,占供试品种的比例为28.13%。

裴广鹏[8](2021)在《生物质炭介导的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番茄枯萎病是由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 Snyder and Hansen)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危害最大的番茄土传病害。随着具有高度集约化、种植种类单一和复种指数高等特点的设施农业种植的广泛推广,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和蔓延已严重制约了番茄的产量及可持续发展,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土传病害的关键在于将土壤中病原菌数量控制在对作物安全的范围内。土传病原菌生活在土壤中或其生命中的某一阶段生活在土壤中,其大量生长繁殖与土壤性质退化、化感物质富集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等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的番茄枯萎病防治方法主要是从植物保护和致病菌灭活的角度进行防治,而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构建健康土壤的角度开展番茄枯萎病等土传病害防治机理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番茄枯萎病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质炭在改善土壤环境的潜在优势,从土壤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探究生物质炭介导下的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及可能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生物质炭对土壤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在生物处理组(土壤未灭菌,接种尖孢镰刀菌)和非生物处理组(土壤灭菌后,接种尖孢镰刀菌)中,施加生物质炭和腐植酸钾均可显着降低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随生物质炭施加量的增加,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呈现先降低后不变的趋势。随腐植酸钾施加量的增加,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生物质炭和腐植酸钾配施对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趋势同单独施加腐植酸钾的影响基本一致,表明生物质炭对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高施加量的腐植酸钾(>1%)对尖孢镰刀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密切相关。综合考虑发现生物质炭抑制尖孢镰刀菌和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效果要优于腐植酸钾。(2)揭示了生物质炭对尖孢镰刀菌分泌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性代谢物的吸附固定作用。吸附实验表明,生物质炭和活性炭对果胶酶的吸附量大于纤维素酶,且活性炭的吸附量大于生物质炭。进一步分析可知吸附在生物质炭和活性炭上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几乎全部被固定,且固定在生物质炭和活性炭的果胶酶失活率分别达到56.99%和55.09%,而固定在生物质炭和活性炭的纤维素酶的失活率分别达到98.12%和96.11%。经生物质炭吸附处理后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性代谢物溶液,对番茄幼苗的毒害作用明显降低,表现为病害症状严重程度的降低和番茄干重的增加。(3)阐明了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及其组分(碳骨架和灰分)对番茄枯萎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0℃和700℃下热解制备的生物质炭(B300和B700)施加到土壤中可明显降低番茄枯萎病的病害级别。生物质炭组分碳骨架ex B300和ex B700处理也可降低番茄的发病级别,但效果要低于生物质炭B300和B700处理。在生物质炭灰分Ash300和Ash700处理下,番茄发病情况与对照相近,病害程度无减轻现象。生物质炭B300和B700及其碳骨架ex B300和ex B700对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其处理后尖孢镰刀菌数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33.87、38.17、27.85和50.77%,但灰分处理下尖孢镰刀菌数量较对照无显着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生物质炭及其组分均有促进土壤细菌多样性和抑制真菌多样性的潜在能力。(4)探明了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生物质炭对番茄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根表和根内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壤细菌和真菌Alpha多样性(Sobs指数和PD指数)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根表到根内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施加生物质炭可明显缓解尖孢镰刀菌胁迫造成的Alpha多样性变化。通过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可知,细菌主要优势菌群包括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ota、厚壁菌门、绿弯菌门、Gemmatimonadota、Bacteroidota、Myxococcota、Acidobacteriota、Nitrospirota和Verrucomicrobiota。真菌主要优势菌群包括子囊菌门、担子菌门、Mortierellomycota和油壶菌门、球囊菌门。通过组间差异检验分析可知,根系各区域细菌和真菌主要门的丰度存在显着差异,尖孢镰刀菌胁迫对于根系不同区域的微生物也具有不同的影响,而生物质炭的施加可显着缓解尖孢镰刀菌胁迫造成的影响。(5)揭示了生物质炭诱导番茄抗性应对尖孢镰刀菌胁迫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叶片光合色素和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生物质炭的施加可显着降低尖孢镰刀菌胁迫造成的丙二醛含量变化。施加生物质炭在降低番茄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同时,可提高“解毒酶”的活性(包括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体内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明显升高,生物质炭(3%)的施加在显着降低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的同时,显着提高了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含量,表明生物质炭可通过提高抗氧化分子含量来加强番茄体内活性氧的清除效率。此外,施加生物质炭可增强番茄系统防御尖孢镰刀菌入侵的启动效应和能力,主要依赖于茉莉酸和乙烯的通路介导。具体表现为在生物质炭的作用下,番茄水杨酸相关基因PR1a、MPK2和NPR1的表达下调,而茉莉酸相关基因PDEF1、JAZ1、JAZ3和乙烯相关基因ACO1和ACS的表达上调。该结果表明施加生物质炭可增强番茄系统防御尖孢镰刀菌入侵的启动效应和能力。综上,本文通过研究生物质炭介导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揭示了生物质炭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土壤生态环境来抑制尖孢镰刀菌生长,并吸附尖孢镰刀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性代谢物阻碍其对番茄根系的入侵,最后诱导并提高番茄系统抗性应对尖孢镰刀菌入侵带来的胁迫。研究结果为生物质炭在土传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周本国[9](2021)在《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烟蚜及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蚜传病毒病是烟草上的重要病虫害,常年发生严重,且难以防治,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烟草上的蚜虫种类及蚜传病毒病种类进行鉴定,对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蚜虫和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蚜虫和蚜传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开展了烟草蚜虫种类鉴定,明确安徽烟区危害烟草的蚜虫种类主要是桃蚜(烟蚜)。开展了蚜虫传毒方式研究,明确了烟蚜的口针、头部以及腹部均可带毒,烟蚜体内的持毒时间可达10h,烟蚜的传毒效率与其带毒率并不成正比。2.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采用ELISA、PCR方法和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了670份烟草样品,明确了安徽烟区蚜传病毒病种类主要为PVY等。开展了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和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明确了毒源植物主要有油菜、小麦、杂草、蚕豆、白菜、萝卜、元胡、菠菜、豌豆、马铃薯等,且烟草在苗床即可带毒。开展了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CMV、PVY、TVBMV三种病毒在安徽烟区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出烟草新病毒TV2,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TV2的基因组全序列5979个核苷酸,与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具有最高的同源性,为87%,在烟草上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在安徽烟区首次检测到危害烟草的芸薹黄化病毒(BrYV)和辣椒脉斑驳病毒,对Br YV-AH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析,该病毒基因组全长5678bp,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是一株重组病毒。4.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开展了有翅蚜迁飞动态监测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有翅蚜迁飞的数量和时间与蚜传病毒病发生轻重正相关。有翅蚜迁飞数量越大,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对越严重;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和蚜传病毒发生高峰期正相关。有翅蚜迁飞到烟田传毒后,带毒烟株有个隐症过程,这一过程持续时间长短,主要与气候因素和烟草生育期有关,如气候条件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较短,如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可长达15-20天。5.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天敌昆虫蚜茧蜂、物理方法(无纺布覆盖、黄板等)防治烟蚜、新型免疫诱抗剂预防蚜传病毒病等。筛选出以下几种治虫防病效果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蚜茧蜂防治烟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5%,生产季节平均减少防蚜农药3次,减少防治病毒病农药1次,平均减少化学农药投入6.4元/667m2,平均减少施药成本12元/667m2;和周边常规防治区相比,无纺布覆盖防蚜示范区、黄板诱蚜示范区和免疫诱抗剂预防病毒病示范区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0%、40%和40%以上。

谢奎忠[10](2021)在《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枯萎病发生机制及根际互作》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定西市已成为我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繁育中心,也是我省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区,长期连作导致该区马铃薯土传枯萎病日益加剧,对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此,阐明连作条件下马铃薯土传枯萎病的发病机制,进而寻求枯萎病的防治措施迫在眉睫。本文利用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马铃薯长期连作定位试验,在分离鉴定枯萎病病原菌以及阐明连作体系下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基础上,研究枯萎病优势病原菌尖孢镰孢菌侵染对马铃薯植株光合生理的影响;通过收集根系分泌物,研究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和自毒物质增强土传枯萎病优势病原菌尖孢镰孢菌致病机理,旨在阐明连作马铃薯枯萎病的发病机制;并就马铃薯土传枯萎病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和鉴定了连作条件下马铃薯土传枯萎病优势病原菌马铃薯在短期连作(1~2a)条件下,枯萎病的发病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当马铃薯的连作年限超过3a后,马铃薯枯萎病的发病率随连作年限的延长显着增加,长期连作7a后枯萎病严重地块的发病率高达80%以上。对连作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并且按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发现,致病菌主要有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三线镰孢菌(F.tricinctum)和木贼镰孢菌(F.equiseti)。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尖孢镰孢菌和茄病镰孢菌是引起甘肃省连作马铃薯枯萎病的优势病原菌。2、长期连作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Illumina测序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以Ascomycota(子囊菌门)为主(占总丰度的86.17%)。F.oxysporum(尖孢镰孢菌)和F.solani(茄病镰孢菌)的相对丰度随马铃薯连作年限延长呈现增加的趋势,这表明F.oxysporum(尖孢镰孢菌)和F.solani(茄病镰孢菌)在连作土壤中的累积使其丰度增加逐渐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连作马铃薯土传枯萎病病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3、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侵染对马铃薯植株光合生理造成严重影响采用培养试验,分别给马铃薯抗病品种(陇薯10号)和感病品种(新大坪)接种尖孢镰孢菌,在接种15d后,马铃薯植株顶部开始萎蔫、30d后根部组织发生褐变,表现出枯萎病典型症状。在马铃薯开花期测定的植株光合色素及荧光参数,结果显示,尖孢镰孢菌侵染显着降低了马铃薯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病株的叶绿素荧光参都显着低于健株,致使光合效率显着降低,最终导致发病株的经济产量极显着降低54.63%~64.57%,减产严重。4、分离和鉴定了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自毒物质苹果酸和棕榈酸收集了不同连作年限的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研究显示,随着连作年限延长,根系分泌物对幼苗根系生长的抑制程度逐渐加剧。利用水培和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对收集的根系分泌物进行分析,在检测到马铃薯根系分泌的48种物质中,有机酸种类多达30种。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中苹果酸和棕榈酸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定量结果显示,随着连作年限延长,马铃薯单株根系分泌苹果酸和棕榈酸的量显着增加。化感作用研究显示,苹果酸和棕榈酸对马铃薯生长表现出自毒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自毒效应增加。5、自毒物质对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生长发育以及致病性的影响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收集液能显着增强尖孢镰孢菌的发育并加重马铃薯枯萎病发生。外源添加法研究苹果酸和棕榈酸对尖孢镰孢菌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苹果酸在高浓度表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棕榈酸在低浓度时是对尖孢镰孢菌生长促进作用,而高浓度时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苹果酸和棕榈酸分别在0.10~0.50 mmol·L-1和0.05~0.10 mmol·L-1浓度范围内对尖孢镰孢菌生长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盆栽试验表明,苹果酸和棕榈酸在浓度0.05~0.50 mmol·L-1范围内时对枯萎病的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显着提高,浓度越高提高的幅度越大。这表明苹果酸和棕榈酸是马铃薯根系分泌的化感自毒物质,对尖孢镰孢菌促进作用可能是连作马铃薯枯萎病发病主要原因。6、马铃薯土传枯萎病防治措施研究在连作年限为4a的马铃薯试验地设置马铃薯连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试验,施用恶霉灵、五氯硝基苯、哈茨木霉菌、土壤改良剂和对照(常规种植)5个处理。结果显示,在马铃薯长期连作田使用土壤消毒剂恶霉灵和哈茨木霉菌,能显着改善土壤微生物量,提高土壤细菌和真菌比,使土壤微生物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化,显着减轻马铃薯枯萎病病害,提高了马铃薯产量。综上所述,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自毒物质苹果酸和棕榈酸对优势病原菌尖孢镰孢菌生长、繁殖以及致病性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这种趋化作用使尖孢镰孢菌等菌群成为土壤中的优势病原菌,进而侵染马铃薯根系。这可能是连作马铃薯枯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连作马铃薯大田施用恶霉灵和哈茨木霉菌能有效防控马铃薯枯萎病的危害。

二、马铃薯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田线虫病害发生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马铃薯孢囊线虫(Potato Cyst Nematode, PCN)病害
    1.1 危害症状及经济损失
    1.2 发生与分布
2 根结线虫病害(Root-knot nematode, RKN)
    2.1 根结线虫危害症状及经济损失
    2.2 根结线虫的分布
3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Potato rot nematode)病害
    3.1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危害症状及经济损失
    3.2 腐烂茎线虫的分布
4 根腐线虫(Root lesion nematode, RLN)病害
    4.1 根腐线虫的危害症状及经济损失
    4.2 根腐线虫的分布
5 马铃薯线虫病害的综合防控
    5.1 轮作
    5.2 种植抗病品种
    5.3 使用杀线虫剂
    5.4 其它防治方法
6 结论

(2)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治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常见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2.1 早疫病
        2.1.1 症状
        2.1.2 防治方法
    2.2 晚疫病
        2.2.1 症状
        2.2.2 防治方法
    2.3 病毒病
        2.3.1 症状
        2.3.2 防治方法
    2.4 软腐病
        2.4.1 症状
        2.4.2 防治方法
    2.5 马铃薯青枯病
        2.5.1 症状
        2.5.2 防治方法
3 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3.1 坚持基本原则
    3.2 种植前病害综合防治
    3.3 种植管理中综合防治

(3)马铃薯主要真菌病害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晚疫病
    1.1 危害及症状
    1.2 晚疫病病原菌
    1.3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研究
        1.3.1 化学防治
        1.3.2 生物防治
        1.3.3 选育抗病品种
        1.3.4 加强综合管理
2 马铃薯早疫病
    2.1 危害及症状
    2.2 早疫病病原菌
    2.3 早疫病的防治研究
        2.3.1 化学防治
        2.3.2 生物防治
        2.3.3 选育抗病品种
        2.3.4 加强管理
3 马铃薯黑痣病
    3.1 危害及症状
    3.2 黑痣病病原菌
    3.3 黑痣病的防治研究
        3.3.1 化学防治
        3.3.2 生物防治
        3.3.3 选育抗病品种
        3.3.4 加强管理
4 马铃薯枯萎病
    4.1 危害及症状
    4.2 枯萎病病原菌
    4.3 枯萎病的防治研究
        4.3.1 化学防治
        4.3.2 生物防治
        4.3.3 选育抗病品种
        4.3.4 加强管理
5 研究展望

(4)甘肃会宁县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晚疫病
    1.1 危害症状
    1.2 防治技术
2 环腐病
    2.1 危害症状
    2.2 防治技术
3 黑胫病
    3.1 危害症状
    3.2 防治技术
4 二十八星瓢虫
    4.1 危害症状
    4.2 防治技术
5 豆芫菁
    5.1 危害症状
    5.2 防治技术
6 结语

(5)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综述
    1.1 病原介绍
    1.2 病发症状
        1.2.1 地表症状表现。
        1.2.2 地下症状表现。
    1.3 病发途径和规律
2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方面
    2.2 物理防治方面
    2.3 生物防治方面
    2.4 化学防治方面
3 结束语

(6)凤果花叶病毒和苜蓿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创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凤果花叶病毒的研究进展
        1.1 寄主范围、危害症状及传播方式
        1.2 病毒形态及病毒基因组结构
        1.3 凤果花叶病毒的检测技术
        1.3.1 田间诊断
        1.3.2 电镜观察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
        1.3.4 血清学方法
        1.4 防治策略
        1.4.1 加强田间管理
        1.4.2 交叉保护
        1.4.3 选育抗病品种
    2 苜蓿花叶病毒的研究进展
        2.1 寄主范围、病害症状
        2.2 传播方式和病害流行
        2.3 病毒形态及基因组结构
        2.4 苜蓿花叶病毒的检测技术
        2.4.1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2.4.2 血清学方法
        2.5 防治策略
        2.5.1 种子处理与加强田间管理
        2.5.2 防控蚜虫
        2.5.3 选育抗病品种
    3 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在植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3.1 单克隆抗体的建立及应用
        3.2 单克隆抗体的结构及分类
        3.3 杂交瘤细胞技术的基本原理
        3.4 单克隆抗体在植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凤果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创制及其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材料、田间样品和试剂
        1.2 提纯PepMV粒子
        1.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3.1 免疫小鼠
        1.3.2 细胞融合与培养
        1.3.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细胞克隆
        1.3.4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1.3.5 腹水的制备及纯化
        1.3.6 单克隆抗体的类型及亚类鉴定和效价测定
        1.4 PepMV单抗的Western blot分析
        1.5 检测PepMV的ACP-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1.5.1 ACP-ELISA方法的步骤
        1.5.2 检测PepMV的ACP-ELISA方法的建立
        1.5.3 ACP-ELISA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析
        1.6 检测PepMV的dot-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1.6.1 dot-ELISA方法的步骤
        1.6.2 检测PepMV的dot-ELISA方法的建立
        1.6.3 检测PepMV的dot-ELISA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析
        1.6.4 检测PepMV的dot-ELISA方法在田间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1.7 检测Pep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1.7.1 检测Pep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的步骤
        1.7.2 检测Pep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的建立
        1.7.3 检测PepMV的Tissue print-ELISA的特异性分析
        1.7.4 检测Pep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在田间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1.8 检测PepMV的DAS-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1.8.1 检测PepMV的DAS-ELISA方法的建立
        1.8.2 检测PepMV的DAS-ELISA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析
        1.8.3 检测PepMV的DAS-ELISA方法在田间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1.9 检测PepMV的RT-PCR方法
        1.9.1 Trizol法提取植物总RNA
        1.9.2 RT-PCR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PepMV粒子的提纯
        2.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和克隆
        2.3 抗体制备、效价测定及抗体类型和亚类鉴定
        2.4 Western bolt分析PepMV单抗的特异性
        2.5 检测PepMV的ACP-ELISA方法的建立
        2.5.1 检测PepMV的ACP-ELISA方法的建立
        2.5.2 ACP-ELISA方法分析PepMV单抗的特异性
        2.5.3 ACP-ELISA方法分析PepMV单抗的灵敏度
        2.6 检测PepMV的dot-ELISA方法的建立
        2.6.1 检测PepMV的dot-ELISA方法的建立
        2.6.2 检测PepMV的dot-ELISA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2.6.3 检测PepMV的dot-ELISA方法的灵敏度分析
        2.7 检测Pep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的建立
        2.7.1 检测Pep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的建立
        2.7.2 检测Pep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2.8 检测PepMV的DAS-ELISA方法的建立
        2.8.1 检测PepMV的DAS-ELISA方法的建立
        2.8.2 检测PepMV的DAS-ELISA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2.8.3 检测PepMV的DAS-ELISA方法的灵敏度分析
        2.9 检测PepMV的血清学方法在田间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3 讨论
第三章 苜蓿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创制及其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材料、田间样品和试剂
        1.2 苜蓿花叶病毒粒子的提纯
        1.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3.1 免疫小鼠
        1.3.2 细胞融合与培养
        1.3.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细胞克隆
        1.3.4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1.3.5 单抗腹水的制备及纯化
        1.3.6 单克隆抗体的类型及亚类鉴定和效价测定
        1.4 Western blot分析AMV单抗的特异性
        1.5 检测AMV的ACP-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1.5.1 检测AMV的ACP-ELISA方法的建立
        1.5.2 检测AMV的ACP-ELISA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析
        1.5.3 检测AMV的ACP-ELISA方法在田间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1.6 检测AMV的dot-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1.6.1 检测AMV的dot-ELISA方法的建立
        1.6.2 检测AMV的dot-ELISA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析
        1.6.3 检测AMV的dot-ELISA方法在田间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1.7 检测A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
        1.7.1 检测A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的建立
        1.7.2 检测A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1.7.3 检测A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在田间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1.8 检测AMV的RT-PCR方法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苜蓿花叶病毒粒子的提纯
        2.2 杂交瘤细胞的融合、筛选和克隆
        2.3 抗体制备、效价测定及亚类鉴定
        2.4 Western blot分析AMV单抗的特异性
        2.5 检测AMV的ACP-ELISA方法的建立
        2.5.1 检测AMV的ACP-ELISA方法的建立
        2.5.2 检测AMV的ACP-ELISA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2.5.3 检测AMV的ACP-ELISA方法的灵敏度分析
        2.6 检测AMV的dot-ELISA方法的建立
        2.6.1 检测AMV的dot-ELISA方法的建立
        2.6.2 检测AMV的dot-ELISA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2.6.3 检测AMV的dot-ELISA方法的灵敏度分析
        2.7 检测A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的建立
        2.7.1 检测A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的建立
        2.7.2 检测AMV的Tissue print-ELISA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2.8 血清学方法在田间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3 讨论
    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附录B 常用缓冲液和培养基配方

(7)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不同苜蓿品种对镰刀型根腐病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苜蓿及苜蓿病害
        1.1.1 苜蓿种植情况
        1.1.2 苜蓿病害种类
    1.2 苜蓿根腐病
        1.2.1 苜蓿根腐病的研究概况
        1.2.2 苜蓿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1.3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
        1.3.1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种类
        1.3.2 根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概述
    1.4 苜蓿根腐病的防治
        1.4.1 选育抗病品种
        1.4.2 农业防治
        1.4.3 化学防治
    1.5 苜蓿根腐病抗性鉴定
        1.5.1 抗性鉴定方法
        1.5.2 苜蓿品种抗性鉴定标准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
        2.1.1 供试分离材料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分离纯化
        2.2.2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2.2.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分子鉴定
        2.3.2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3.3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2.3.4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和分离频率的统计结果
    2.4 讨论
3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仪器设备和耗材
    3.2 方法
        3.2.1 不同培养基对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温度条件对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pH条件对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4 不同光照条件对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培养基对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温度条件对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p H条件对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4 不同光照条件对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4 讨论
4 不同作物来源的镰刀菌交互致病性研究
    4.1 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寄主来源镰刀菌在苜蓿上的致病力比较
        4.2.2 不同寄主来源镰刀菌在向日葵致病力比较
        4.2.3 不同寄主来源镰刀菌在马铃薯上致病力比较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寄主来源根腐病镰刀菌对苜蓿致病力测定
        4.3.2 不同寄主来源根腐病镰刀菌对向日葵致病力测定
        4.3.3 不同寄主来源根腐病镰刀菌对马铃薯致病力测定
    4.4 讨论
5 不同苜蓿品种抗根腐病水平的评价
    5.1 材料
        5.1.1 供试菌株和寄主材料
        5.1.2 供试培养基
        5.1.3 仪器设备和耗材
    5.2 实验方法
        5.2.1 苜蓿不同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鉴定
        5.2.2 苜蓿不同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水平评价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苜蓿不同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水平
        5.3.2 苜蓿不同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水平评价
    5.4 讨论
6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生物质炭介导的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传病害
        1.1.1 土传病害概述
        1.1.2 番茄枯萎病简介
        1.1.3 番茄枯萎病防治方法
    1.2 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1 生物质炭简介
        1.2.2 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1.3 生物质炭在作物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3.1 生物质炭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效应
        1.3.2 生物质炭防控土传病害的主要机理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生物质炭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物质炭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2 生物质炭对土壤尖孢镰刀菌、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
        2.3.3 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4 生物质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5 土壤尖孢镰刀菌、细菌和真菌与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相互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炭对番茄枯萎病菌分泌细胞壁降解酶和毒性代谢物的吸附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材料性质分析
        3.2.3 吸附动力学实验
        3.2.4 吸附等温实验
        3.2.5 固定化酶的解吸
        3.2.6 固定化酶的活性
        3.2.7 生物质炭对番茄发病程度的影响
        3.2.8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物质炭和活性炭表征
        3.3.2 酶的吸附动力学
        3.3.3 酶的吸附等温线
        3.3.4 固定化酶的解吸和活性
        3.3.5 生物质炭吸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性代谢物对番茄幼苗病害严重程度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对番茄枯萎病的抑病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制备及其性质分析
        4.2.3 盆栽试验
        4.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5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性质表征
        4.3.2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对番茄发病级别及生长性状的影响
        4.3.3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4.3.4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对土壤尖孢镰刀菌、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
        4.3.5 生物质炭不同组分对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炭介导根系微生物组抑制番茄枯萎病的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病原菌制备及接种
        5.2.3 盆栽试验
        5.2.4 土壤样品采集
        5.2.5 高通量测序分析
        5.2.6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序列统计
        5.3.2 根系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5.3.3 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4 微生物群落聚类特征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生物质炭介导下的番茄系统抗性对枯萎病的作用机理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病原菌制备及接种
        6.2.3 盆栽试验
        6.2.4 测试指标及方法
        6.2.5 数据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生物质炭介导对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6.3.2 生物质炭介导对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6.3.3 生物质炭介导对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3.4 生物质炭介导对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非酶类抗氧化分子含量的影响
        6.3.5 生物质炭介导对尖孢镰刀菌胁迫下番茄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草病虫害发生情况
    1.2 烟草蚜虫研究进展
        1.2.1 形态及为害
        1.2.2 生活史及习性
        1.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2.4 传毒方式
        1.2.5 预测预报
        1.2.5.1 春季越冬寄主调查
        1.2.5.2 有翅蚜迁飞动态系统监测
        1.2.5.3 田间烟蚜种群数量调查
        1.2.6 综合防治
        1.2.6.1 农业防治
        1.2.6.2 物理防治
        1.2.6.3 生物防治
        1.2.6.4 化学防治
    1.3 烟草蚜传病毒病研究进展
        1.3.1 烟草蚜传病毒病危害现状
        1.3.2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研究进展
        1.3.2.1 PVY多样性
        1.3.2.2 PVY血清学特征
        1.3.2.3 PVY分子特征
        1.3.2.4 HC-Pro研究
        1.3.3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研究进展
        1.3.4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病(TVBMV)研究进展
        1.3.5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TSWV)研究进展
        1.3.6 烟草蚜传病毒病高通量检测技术
        1.3.7 烟草蚜传病毒病遗传多样性分析
        1.3.8 烟草蚜传病毒病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1.3.9 烟草蚜传病毒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4 烟蚜和蚜传病毒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1.4.1 蚜虫的传毒特性
        1.4.2 影响PVY传播的因素
        1.4.3 PVY的蚜传机制
        1.4.4 蚜虫迁飞与PVY发生流行的关系
        1.4.5 治蚜与防病的关系
    1.5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烟草蚜虫带毒部位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1.6.2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及危害研究
        1.6.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1.6.4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1.6.5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
        2.1.2 烟蚜传毒方式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蚜虫种类鉴定
        2.2.2 烟蚜形态观察与描述
        2.2.3 CMV毒源鉴定
        2.2.4 口针中CMV检测结果
        2.2.5 烟蚜头部CMV检测结果
        2.2.6 烟蚜腹部CMV检测结果
        2.2.7 烟蚜持毒时间的测定
        2.2.8 烟蚜传毒效率的测定
    2.3 结论
        2.3.1 毒源的鉴定
        2.3.2 烟蚜各部位CMV的检测
        2.3.3 烟蚜持毒时间及其传毒效率的测定
第三章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3.1.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3.1.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3.2 结论与分析
        3.2.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3.2.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3.2.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3.2.4 CMV、PVY、TVBMV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四章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4.1.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4.2.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2016 年监测结果
        5.2.2 2017 年监测结果
        5.2.3 2018 年监测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6.1 天敌蚜茧蜂控制烟蚜技术研究与应用
        6.1.1 繁蜂设施与器材
        6.1.2 烟蚜茧蜂繁育技术
        6.1.3 烟蚜茧蜂释放技术
        6.1.4 种蚜种蜂保育技术
        6.1.5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
    6.2 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6.3 黄板诱蚜示范
        6.3.1 目的
        6.3.2 地点
        6.3.3 品种
        6.3.4 实施情况
        6.3.5 调查统计
        6.3.6 结果与分析
    6.4 .新型免疫诱抗剂防治烟草病毒病技术研究与示范
        6.4.1 基本情况
        6.4.2 施药情况
        6.4.3 调查统计
        6.4.4 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果
        7.1.1 明确了烟草蚜虫种类及其传毒方式
        7.1.2 明确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危害及遗传多样性
        7.1.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烟草蚜传新病毒
        7.1.4 明确了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7.1.5 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7.2 主要创新点
        7.2.1 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新病毒
        7.2.2 明确了皖南烟区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0)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枯萎病发生机制及根际互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2 马铃薯连作障碍
        2.1 连作障碍与土壤微生物
        2.2 连作障碍与土传病害
        2.3 连作障碍与根系分泌物
    3 马铃薯枯萎病研究状况
        3.1 马铃薯枯萎病概况
        3.2 引起马铃薯枯萎病主要病原菌
        3.3 镰孢菌致病机理
    4 根系分泌物中化感物质研究
        4.1 根系分泌物概念
        4.2 化感作用与化感物质
        4.3 根系分泌物中的自毒物质
    5 化感物质与微生物
        5.1 化感物质与土壤微生物
        5.2 化感物质与病原微生物
        5.3 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6 土传枯萎病害防治措施
        6.1 农业防治
        6.2 化学防治
        6.3 生物防治
    7 研究目标
    8 研究内容
    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连作年限的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马铃薯长期连作定位试验设置方案
        1.3 采样时间和方法
        1.4 土样 DNA 提取和 PCR 扩增
        1.5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1.6 文库构建
        1.7 Illumina PE250 测序
        1.8 生物信息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数据及真菌总体概况
        2.2 马铃薯连作对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
        2.3 马铃薯连作对特定真菌菌种相对丰度的影响
        2.4 马铃薯连作对真菌中镰刀菌菌种相对丰度的影响
        2.5 特定真菌菌种丰度与马铃薯连作年限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连作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0 引言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连作马铃薯土传枯萎病田间调查和标准样品收集
        1.2 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
        1.3 镰孢菌纯化和单孢分离
        1.4 病原菌生长速度测定
        1.5 镰孢菌的鉴定
        1.5.1 菌种形态学鉴定
        1.5.2 菌种分子鉴定
        1.5.2.1 DNA提取和PCR扩增
        1.5.2.2 基于特异性引物(EF1-728F和 EF1-968R)鉴定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
        1.6 马铃薯镰刀菌枯萎病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作马铃薯土传枯萎病发病程度与田间调查统计
        2.2 马铃薯枯萎病样品中病原镰孢菌的分离和鉴定
        2.3 镰孢菌的形态学特征描述
        2.4 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5 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6 土壤中镰刀菌与马铃薯枯萎病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尖孢镰孢菌侵染对马铃薯植株光合生理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F.oxysporum侵染对马铃薯枯萎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2.2 F.oxysporum侵染对马铃薯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3 F.oxysporum侵染对马铃薯光合参数的影响
        2.4 F.oxysporum侵染对马铃薯光响应曲线模拟参数的影响
        2.5 F.oxysporum侵染对马铃薯CO_2响应曲线模拟参数的影响
        2.6 F.oxysporum侵染对马铃薯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影响
        2.7 F.oxysporum侵染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经济产量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化感物质分离和鉴定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1.2 根系分泌物衍生化
        1.3 马铃薯根系分泌物GC-TOF-MS分析
        1.4 GC-TOF-MS分析数据处理
        1.5 根系分泌物中苹果酸和棕榈酸的定量实验方法
        1.6 植物毒性试验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自毒效应
        2.2 马铃薯根系分泌物GC-TOF-MS分析
        2.3 根系分泌物中苹果酸和棕榈酸定量实验结果分析
        2.4 苹果酸和棕榈酸化感(自毒)作用的鉴定
        2.5 自毒物质与镰刀菌丰度、枯萎病指数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根系分泌物及其化感物质对尖孢镰孢菌的化感作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真菌菌株和化学试剂
        1.2 孢子悬浮液和PDA平板的制备
        1.3 菌落生长和生物量的测定
        1.4 孢子萌发的测定
        1.5 水解酶活性的测定
        1.6 真菌毒素的提取和定量
        1.7 盆栽试验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系分泌物和化感物质对尖孢镰孢菌菌落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2.2 根系分泌物和化感物质对尖孢镰孢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化感(自毒)物质对尖孢镰孢菌真菌毒素产量的影响
        2.4 化感(自毒)物质对尖孢镰孢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2.5 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及化感物质对马铃薯枯萎病的影响
        2.6 自毒物质浓度与尖孢镰孢菌致病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连作马铃薯土传枯萎病害综合防治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播种和田间管理
        1.5 测定项目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连作马铃薯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连作马铃薯土传病害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连作马铃薯病薯率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连作马铃薯经济产量的影响
    3 讨论和结论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马铃薯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田线虫病害发生及防治[J]. 毛彦芝,牛若超,孙继英,闵凡祥,杨帅,王文重,魏琪,董学志,赵丹,郭梅. 土壤与作物, 2022
  • [2]马铃薯病害综合防治方法探讨[J]. 姚丽萍. 种子科技, 2021(21)
  • [3]马铃薯主要真菌病害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 田甲佳,刘良燕. 中国马铃薯, 2021(05)
  • [4]甘肃会宁县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 吉启晖. 广东蚕业, 2021(10)
  • [5]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J]. 梅焱. 农家参谋, 2021(16)
  • [6]凤果花叶病毒和苜蓿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创制及其应用[D]. 何宛芹. 浙江大学, 2021(01)
  • [7]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不同苜蓿品种对镰刀型根腐病抗性评价[D]. 杨剑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8]生物质炭介导的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D]. 裴广鹏. 山西大学, 2021(01)
  • [9]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周本国.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10]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枯萎病发生机制及根际互作[D]. 谢奎忠.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马铃薯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