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MX的以太网多Agent网络管理研究

基于JMX的以太网多Agent网络管理研究

一、基于JMX的以太网多Agent的网络管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思蒙[1](2019)在《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辅助开发与仿真平台》文中认为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CPPS)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在制造行业内的实际应用,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信息物理融合技术赋予生产系统内节点智能特性,使能制造资源能够以服务的方式存在、共享和调用。CPPS的运行体现为实时任务驱动下以生产业务流程为核心的各种服务化制造资源的组合配置与动态运行。CPPS系统的设计是根据业务逻辑对CPS环境下服务化的制造资源进行整合,定义系统行为。在CPPS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两大问题即系统内节点的行为模型构建和行为模型信息物理融合的实现。CPPS的设计过程具有复杂性,不仅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对CPPS的自适应、可重构、互操作功能进行建模和验证,还需要在运行阶段支持系统的扩展、重构和管控。当前,制约CPPS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一个CPPS设计和管理一体化方法学和模型支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是设计复杂系统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帮助系统设计人员理解、描述系统,并对系统的功能进行验证。论文综合应用面向对象、系统建模和仿真、系统组态等思想和技术,针对CPPS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提出并研发面向CPPS系统设计、运行的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辅助开发与仿真平台(CPPS-ADSP)。首先,通过分析CPPS-ADSP的应用场景,提炼出CPPS-ADSP的功能和特征,并提出系统的参考框架、运行机制和网络物理环境;在此基础上,针对CPPS的设计和建模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多智能体架构和扩展Petri网OTCKPN的混合建模方法,通过预定义的系统模型库构建系统内CPS节点的协商行为模型和生产行为模型,支撑CPPS的自适应和可重构特性;在实现CPPS系统建模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信息物理融合方法,定义系统中服务的类型和面向服务架构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CPPS-ADSP和物理设备层、信息资源层之间的互操作机制,实现CPPS和异构设备、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采用基于平台的设计方法,开发CPPS-ADSP原型系统,并结合实际生产场景,对CPPS-ADSP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CPPS-ADSP能够有效支撑CPPS的开发和验证。

宋晓凤[2](2019)在《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业系统业务的多样性和传输技术的复杂性不仅需要承载网络透明,同时也要提供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服务。以配电通信网络为例,其承载网络不能有效满足广域生产控制的实时性、可靠性以及时间同步需求,同时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协同能力差等问题。对此,本文研究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通信网络虚拟化方案及其实时、可靠、同步技术。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现有工业网络结构、业务需求及技术方案。针对网络的实时、可靠问题,IEC61850提出在局域网络采取“无缝冗余”的模式,包括业务应用层冗余和通信承载层冗余两种;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从OSI传输层入手提出了Multi-Path TCP协议和流控制传输协议等多路径传输协议;而物联网则从应用层出发采用消息队列遥测传输协议。通过分析总结以上方案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为论文的研究提供设计思想。(2)研究适用于异构承载网络的配电通信网络虚拟化方案,采用层叠网的设计思想,在实体网络边缘设计新的功能网元,构建叠加在承载网之上的虚拟网络,该虚拟网络满足工业承载透明传输要求,屏蔽了底层传输的差异性,实现了异构网络的融合。针对虚拟网络的构建,为网元选择适用于现有传输协议的TCP代理和NAT相结合的方法动态适配底层传输通道,满足业务多样化的服务质量需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3)基于该虚拟网络结构,设计满足配用电业务需求的实时、可靠以及同步技术。针对实时可靠问题,设计双端网元的实时通道监测算法和双端自主切换方法来支撑业务需求与承载通道的实时动态适配,实现虚拟网络与底层物理承载网络的实时动态映射。针对异构网络建立精准时间同步体系问题,采用固定传输路径与基于时间驱动的调度算法为同步报文建立一条时间确定性的虚拟传输路径;同时提出动态的业务编排模型,保证时间确定类业务和时序类业务的准确传输。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证明,通道监测算法实现了通道的可靠性监测,时间确定性调度算法提高了业务同步精度。以上技术解决了配电自动化控制的实时、可靠和同步问题,且部分技术已在实际应用中实现。

高宇[3](2019)在《基于云原生的拓扑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覆盖率的提高,面对巨大的IT设施,自动化运维逐渐被提上日程,自动化运维起初是面向基础资源的运维模式。在云计算时代,企业已不满足于只关心IT资源的运行状态,更关心业务系统的健康状态。本文的拓扑服务系统是自动化运维时代的产物,帮助运维工作人员定位、发现及解决故障问题。本文一方面是面向网络设备资源的运维管理,在自动化监测内网拓扑结构的基础上,设计监测网络节点和链路,帮助网络管理人员快速地知晓网络故障。另一方面是面向云业务运维,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微服务业务流向,并计算业务内资源的故障影响范围,达到监控业务的目的。本文围绕网络设备拓扑服务和微服务业务拓扑服务所做的工作如下。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等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二章介绍本文中使用到的技术理论,如部署技术、资源监控方式等。第三章首先基于市场对高效运维的迫切需求,针对拓扑服务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设计系统架构,划分功能模块,根据模块划分结果细分微服务;接着,分析设计各个模块,包括资源全方位的告警指标内容、设计多维度阈值模板以满足用户多角度告警信息需求、基于LLDP协议发现网络设备物理连接关系以生成网络设备拓扑方案、基于Weave Scope发现微服务业务及其调用关系的方案设计、将权重计算方法与业务监控结合以建立业务监控模型。第四章是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部分,包括Portal门户服务模块、数据采集服务模块、监控配置服务模块、监控服务模块、告警服务模块、业务服务模块和拓扑服务模块。在数据采集服务模块中,研究资源的监控方式,改变以往需要在资源上安装代理客户端来监控资源的方式,并使用基于Prometheus和Alertmanager的监控告警框架解决企业级的资源指标管理工作;在业务服务模块中,提出一种新的业务监控模型,将运维人员从海量的监控告警数据中解放出来;在拓扑服务模块中,基于LLDP标准化协议,实现网络设备拓扑结构可视化,以解决异构组网中的设备兼容性问题,使用Weave Scope进行微服务业务及其关系发现,并提出使用基于TCP流量的方式来补充业务链路的发现。第五章基于云原生容器化封装和自动化管理特征使用Docker容器技术,封装各个微服务,采用Kubernetes部署管理各容器,在公司平台上部署使用,减轻运维人员的工作量,提高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证明本文网络设备拓扑服务和微服务业务拓扑服务研究内容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王增森[4](2019)在《基于向量网的OpenStack网络扩展模型及实现》文中指出近几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可以将现有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物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资源池并以弹性的、即时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其中,OpenStack作为一种开源的云计算管理平台,在各大厂商的支持下得以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中的领先者。但是,随着终端设备的不断增加,数据的规模越来越大,云数据中心内部网络呈现出东西向流量集中、业务流量多变、端到端的时延较低等特性。而传统的IP网在这种资源密集型的网络条件下,具有路由收敛慢、不支持多路径传输等问题,因此难以满足当前云计算网络流量传输的需求。向量网技术是在总结下一代网络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网络架构,基于向量地址可建立向量连接,具有无限可扩展性、支持多路径传输等优势。因此,本文针对OpenStack云数据中心的物理网络和虚拟网络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向量网技术融入到OpenStack的网络体系中,扩展了网络功能,为提高云计算网络性能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主要创新和工作如下:(1)在OpenStack云数据中心的物理网络层面,本论文基于向量网融合模型设计了一种脊椎型网络部署方法,该方法不仅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实现成本更低,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向量网多路径传输的能力,降低能耗。(2)在OpenStack云计算管理平台的虚拟网络层面,本论文基于向量驱动程序设计实现了一种新型虚拟网络模型(Vnet),该模型支持多路径传输,降低处理时延,提高了云网络的可靠性。(3)通过对OpenStack的物理网络和虚拟网络进行向量化的改进,在OpenStack系统中真正实现了虚拟机之间的向量通信,从而完成了向量网和OpenStack的融合,搭建了相关实验平台并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向量网技术在云网络中的应用,不仅为OpenStack的网络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而且对向量网络的实际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周瑞芳[5](2018)在《工业网络的虚拟化研究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网络是应用于工业生产环境中的数字化、双向通信、多业务点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随着工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网络从传统的传感网络、现场总线向广域工业控制网络发展,新型工业网络对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可靠性、覆盖率和安全隔离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虚拟化技术为满足以上性能需求提供了技术保障。电网是一种典型的工业网络,需要新技术、新结构提升其智能化、网络化的水平。论文开展了工业网络的虚拟化方案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在电网中进行实践,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工业网络的结构以及业务的通信需求,业务网主要分为经营管理、信息采集、生产控制三类,三类业务网需要采用不同的通信网络虚拟化方案。针对经营管理类业务,采用虚拟运营商的方案,实现通信传输网络的集团用户资费管理;针对信息采集类业务,采用虚拟APN远程通道和本地SDN技术,解决通信网络的资源复用、安全隔离问题;针对生产控制类业务,采用虚拟网络层解耦业务网与通信传输网,实现业务与通信传输之间的动态匹配。本文重点研究生产控制类业务的虚拟化方案及关键技术。(2)针对生产控制类业务设计了工业网络的虚拟化方案。该虚拟化方案是在业务网和通信网之间构建虚拟网络,并在虚拟网络中设计代理服务器和终端适配器两种网元实体。两种网元实体具备数据关口、通道控制、时间同步、终端管理功能模块,数据关口模块采用双端映射技术,解决异网多通道之间切换引起的业务中断问题;通道控制模块采用双端自主切换和主动侦听与跨层监测的技术,实现工业网络实时、可靠地切换控制;时间同步模块采用虚拟队列编排技术,解决业务报文在异构网络结构传输的时序逻辑同步问题;终端管理实现对远程业务终端的实时管控。(3)针对电网中的应用,开展了实现设计工作,采用工业网络虚拟化技术,实现配电自动化业务在异构网络切换过程中保持连续。理论分析和实践结果表明,工业网络的虚拟化方案及其关键技术,实现了业务网与传输网之间的解耦,提高了业务的实时、可靠、可管控能力。

王春玲[6](2014)在《基于Multi-Agent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的绝大部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煤矿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新的技术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Agent的高可靠性和灵敏性,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强集成性和智能性,有利于优化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结构、减少冗繁的数据处理,基于多Agent技术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煤矿上将表现出更强适用性和先进性。本文基于Agent技术建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进行了以下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系统结构研究设计了基于多Agent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模型,该模型由人机界面Agent、主控Agent、管理Agent和监测Agent组成,监测Agent包括瓦斯Agent,温湿度Agent, COAgent和风速Agent。主控Agent和管理Agent之间通过以太网进行通信,管理Agent和监控Agent之间通过无线网络技术进行通信,这四类Agent之间相互协调和合作共同完成煤矿井下安全监控任务。(2)仿真系统实现Agent拥有较多的开发平台,本文选取JADE(Java Agent Development Framework)仿真平台与Eclipse开发平台集成,Eclipse开发平台采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JADE仿真平台为仿真系统提供了交互协议和合作模型,两种平台互相协作,构成多Agent的仿真系统。把多Agent技术应用到煤矿安全监控领域,充分利用Agent的自治、合作和自适应性;开发了基于Multi-Agent的原型煤矿安全监控仿真系统,并证明了该监测方法的有效性。(3)软硬件设计根据多Agent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模型,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设计了管理Agent和监测Agent。硬件方面,设计研发了无线网络模块、以太网模块、瓦斯传感器模块、温湿度传感器模块、CO传感器模块和风速传感器模块。在软件方面,实现了无线网络与以太网相结合的通讯方式,保证了多Agent系统的通讯能力。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结合,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综上所述,本文开发的多Agent的应用于煤矿安全监控的系统具有模块化、智能性、网络化、安装方便的特点,在煤矿安全监控领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值得在煤矿安全监控领域推广

刘延琨[7](2014)在《数据中心网络性能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信息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数据中心网络在组成、结构、功能、规模等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数据中心通常部署有多套网络,网络的性能和状态将极大的影响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现有的网络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数据中心的需求。如何较好地解决数据中心多套网络统一管理、关键链路性能和稳定性评估、如何尽早发现网络关键路径的性能瓶颈,成为当前数据中心网络管理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性能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数据中心网络构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健康度评估模型、性能数据采集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设计并实现了数据中心网络性能管理系统。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数据中心网络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数据中心网络性能管理模型DCPMM。DCPMM模型采用分层的基于JMX/RMI的管理结构,可实现对多种网络的统一管理,并以直观、可视化的方式将网络的实时性能、故障视图等呈现给用户,并具有很好的扩展性。(2)结合设备吞吐量、丢包率和错误率等重要性能指标提出了网络及设备健康度模型,该模型对大规模网络中优化计算性能有一定指导作用。针对传统数据采集方法定期定时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变化曲度的自适应并发控制采集方法。此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动态的调整数据采集间隔,并采用了多线程并发控制技术,极大地提升了采集效率。(3)结合第三章提出的网络性能管理模型DCPMM,设计并实现了数据中心网络性能管理原型系统PMS。系统采用分层的设计框架,保证了网络性能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实际的数据中心网络环境中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系统的运行效果。

姜强[8](2013)在《服务器监控系统服务端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互联网技术革新及企业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也随之增加。信息化优势凸显的同时也使企业生产系统数目不断攀升及功能愈演庞大复杂,然而传统的维护方式带有明显的时代性,高昂的人力成本,延迟的事故发现及响应处理等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后台生产环境监控的需要。本文介绍了服务器监控的历史和现状,并研究了系统主要使用到的技术,根据设计需求,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设计工作,并对关键功能进行了具体的实现描述,最终完成了一个安全性高、吞吐量大、负载低的系统作为服务器监控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重点分析了安全数据通信协议SSL,并根据具体业务需求,设计了安全、高效的数据传输机制。分析了JMS技术并设计了控制消息、数据缓存结构、事件处理器等有效的实现了对大数据量度量数据的异步处理,分发处理,提高了系统数据处理能力和负载能力。创新性的设计了代理端插件机制完成了对各种资源如平台及应用的自动发现、数据采集、远程状态控制等。分析了JMx框架并植入服务端,提供了对自身状态监控的功能。设计了代理端临时数据存储结构保证了通信异常时采集数据的暂存,保证了系统的可用性和健壮性,同时良好的服务端数据库结构设计保证了数据库低负载,资源查询低延迟等。最后对度量数据收集及展示、阈值报警及处理也进行了基本的设计与实现。本文以东北凯亚有限公司为合作依托。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基于J2EE的服务器自动化监控平台服务端,经过模拟实际环境测试,系统基本满足生产需求。

曾文英[9](2011)在《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移动环境下的各种业务应用已经日趋广泛。伴随而来的是移动应用环境下产生的数据信息呈指数式的增长,它带来了对移动环境下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存储管理的新技术需求,因此,有关面向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现有的有线网络中的分布式存储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带宽稳定、可持续服务、可扩展和高性能节点等都比较稳定的应用环境;但它在面对移动环境的异构性、分布性、高维性、动态性带来的移动数据管理的复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因此,不能直接应用于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管理。由于移动环境的多源性、多宿性、自治性、上下文感知性和环境依存性,且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具有集中与分布的特点,因此,可以考虑借助移动Agent技术、移动数据库、分布式网络、跨层协作、网格计算及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来构建移动环境存储管理与服务系统。另外,随着各种网络互通和融合技术的日益成熟,在移动环境下设备与网格和云计算系统协作可以构建海量、持久、无限可扩展的存储资源与服务系统的市场前景巨大,并且良好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将会为移动应用的运行服务提供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基础。因此,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对移动环境下的移动网格体系结构与资源选择方法、移动分布式数据存储服务结构模型、移动数据库技术、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化存储系统和移动环境下的存储服务QoS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创新性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移动网格结构模型(MGAM,Mobile Grid Architecture Model)和移动网格资源管理算法(MGRMA,Mobile Grid Resource Management Algorithms)。首先提出了一种结合移动计算和网格计算、支持移动环境存储服务的移动网格结构模型,其次,对移动网格的逻辑构成和形式化模型进行分析,给出了移动网格资源选择与分配方法和相关的移动网格资源协作算法,最后给出了移动网格的原型和应用实例,并进行了模拟测试和性能分析。2.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环境的自适应分布式存储服务的系统结构模型(SDSSAM,Self-Adaptive Distributed Storage Service Architecture Model),SDSSAM是一种结合移动计算的跨层协作式存储结构模型。首先描述了SDSSAM的各层次的功能;其次提出了SDSSAM结构中的跨层协作方式;最后给出了SDSSAM的分布式存储协作服务和自适应存储等算法。研究表明SDSSAM具有自适应、移动计算、分布式计算和自组织的特点,是一种具备了灵活性、自主性、协作性和群体智能的移动存储系统结构。3.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数据库的移动数据管理结构(MDMA,Mobile Data Management Architecture)和存储管理方法(SMS,Storage Management Solution)。移动数据库是移动分布式环境数据组织和存储的最有效的方式,为移动业务运行提供了数据支撑,移动应用一般基于移动数据库而实现。针对移动环境的特点,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数据库的移动数据管理结构和存储管理方法;其次研究了移动数据库中数据的预取与复制、缓存同步、事务处理、并发控制、广播机制等多种关键技术,为移动环境下数据存储与管理相结合提供可行的管理方法。4.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化存储系统(HSSWMN,Hierarchical Storage System over Wireless Mesh Network)模型。首先提出了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存储系统(HSSWMN)模型,并对其存储模型、存取算法、性能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次研究了HSSWMN的名字空间与元数据服务、搜索与查找服务、注册与注销,可扩展性、负载均衡、容错机制、数据安全、复制与缓存机制和拓扑重构等关键问题;最后通过仿真分析,对时延、吞吐量、误码率等进行了模拟测试,并对HSSWMN存储系统的可行性、可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性能分析。5.提出了一种面向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跨层模型(QCLMSS,QoS Cross Layer Model of Storage Services)和移动环境存储服务QoS确保算法(QASS,QoS Guarantee Algorithms of Storage Service)。首先对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层次QoS的特征及关系;其次提出了QoS实施算法及性能模型,并对移动环境下存储QoS保证算法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全局优化、局部优化、多阶段优化、自适应优化等算法,并分析了移动存储系统的QoS实例,对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接入方式下磁盘I/O性能进行了模拟测试和分析研究。

晏雪松[10](2007)在《基于JMX的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管理和分布式技术的发展,以及J2EE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JMX技术的形成。JMX的全称是Java Management Extensions,由Java CommunityProcess(JCP)制定,为基于Java平台的软件和网络设备管理提供统一的管理框架。本文首先对JMX体系结构概要分析,然后,针对基于JMX技术为基础构建监控系统应用涉及到的各个层面展开详细分析,这些层面包括设备层,代理层,分布式服务层。针对设备层,作者重点分析了标准MBean和动态MBean这两种类型的组件,然后,引入JMX通知模型。在代理层,作者重点分析了JMX代理层提供的四种类型的服务,给出了动态装载服务的时序图。在分布式服务层,主要分析了连接器和协议适配器的作用,比较了两种组件之间的区别。在对JMX各个组件详细论述的基础上总结了JMX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文中作者采用JMX的三层体系架构,结合J2E巳其它技术为现有的基于Java平台的Web服务器及其内部组件和Web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可管理功能,实时的显示受控资源的状态信息,当受控资源的状态出现异常的时候,该监控系统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发送短消息方式报警。系统使用JMX代理层收集受控资源状态信息。JMI代理层和受控资源运行在同一台机器上。通过JMX分布式服务层组件把代理层收集到的受控资源状态信息发送到监控系统的监控应用客户端管理程序。监控应用客户端管理程序接收监控应用代理端发送过来的受控资源状态信息,并对信息作进一步处理。系统涉及到的其它技术包括任务调度框架、Web服务和Java Mail应用编程接口。该监控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跨平台性。

二、基于JMX的以太网多Agent的网络管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JMX的以太网多Agent的网络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辅助开发与仿真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PPS系统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2 CPPS关键特性研究现状
        1.2.3 CPPS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主要来源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整体架构
2 CPPS-ADSP内涵及总体运行框架研究
    2.1 引言
    2.2 CPPS-ADSP功能与特征
        2.2.1 CPPS-ADSP应用场景
        2.2.2 CPPS-ADSP主要功能
        2.2.3 CPPS-ADSP特征
    2.3 CPPS-ADSP总体运行框架构建
        2.3.1 CPPS-ADSP总体运行框架
        2.3.2 CPPS-ADSP框架运行机制
    2.4 CPPS-ADSP网络物理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OTCKPN与多智能体系统的混合建模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混合建模方法概述
        3.2.1 混合建模方法的构成
        3.2.2 混合建模方法的运行机制
    3.3 OTCKPN模型定义
        3.3.1 OTCKPN的定义与形式化表达
        3.3.2 OTCKPN建模仿真元素的定义
        3.3.3 OTCKPN模型建模及运行规则
        3.3.4 OTCKPN建模对象
    3.4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协商机制的OTCKPN模型构建
        3.4.1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OTCKPN建模流程
        3.4.2 基于合同网的多智能体系统协商机制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CPPS-ADSP信息物理融合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CPPS-ADSP服务总线
        4.2.1 服务总线总体架构
        4.2.2 CPPS-ADSP服务的分类与描述
        4.2.3 CPPS-ADSP服务的注册与检索
        4.2.4 CPPS-ADSP服务组态
    4.3 CPPS-ADSP协议适配及服务化
        4.3.1 工业通讯协议分类
        4.3.2 CPPS-ADSP平台协议适配及服务化
    4.4 CPPS-ADSP互操作方法
        4.4.1 基于事件与实时信息驱动的设备互操作
        4.4.2 基于任务需求的本体信息资源互操作
    4.5 本章小结
5 CPPS-ADSP开发与验证
    5.1 引言
    5.2 CPPS-ADSP平台开发
        5.2.1 CPPS-ADSP平台开发环境
        5.2.2 CPPS-ADSP平台架构及功能
        5.2.3 CPPS-ADSP平台运行流程
        5.2.4 CPPS-ADSP平台数据结构
        5.2.5 CPPS-ADSP部署
        5.2.6 CPPS-ADSP平台功能实现
    5.3 CPPS-ADSP建模仿真实例验证
        5.3.1 CPPS-ADSP验证场景描述
        5.3.2 CPPS-ADSP验证场景建模
        5.3.3 CPPS-ADSP平台仿真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章节安排
2 工业网络结构及其业务需求分析
    2.1 工业网络结构
    2.2 工业网络场景及其业务需求分析
        2.2.1 变电站通信网络及业务其需求分析
        2.2.2 配用电通信网络及业务其需求分析
    2.3 现有技术分析
        2.3.1 应用层技术
        2.3.2 传输层技术
        2.3.3 链路层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通信网络虚拟化方案
    3.1 网络虚拟化技术
    3.2 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通信网络虚拟化方案
    3.3 虚拟网络
        3.3.1 同网多制式切换
        3.3.2 异网多通道适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虚拟网络关键技术
    4.1 切换控制技术
        4.1.1 连接状态监测
        4.1.2 双端自主切换
        4.1.3 切换执行过程
    4.2 配电虚拟通信网络同步技术
        4.2.1 时钟同步技术
        4.2.2 虚拟时间路径
        4.2.3 虚拟时间队列编排
    4.3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仿真
    5.1 通道适配模拟实验
    5.2 通道状态监测算法仿真实验
    5.3 双端自主切换控制仿真实验
    5.4 虚拟时间路径调度算法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基于云原生的拓扑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应用与研究现状
        1.2.1 云原生应用现状
        1.2.2 运维管理应用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2.1 Kubernetes及 Docker技术
        2.1.1 Kubernetes
        2.1.2 Docker技术
    2.2 微服务架构
        2.2.1 概述
        2.2.2 Restful
    2.3 SNMP
        2.3.1 SNMP概述
        2.3.2 MIB概述
        2.3.3 SNMP基本操作
    2.4 虚拟化平台CAS
    2.5 JMX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目标需求
        3.1.2 系统功能需求
        3.1.3 系统非功能需求
    3.2 系统设计目标
    3.3 系统架构设计
    3.4 功能模块与微服务的划分
    3.5 Portal门户服务模块的设计
        3.5.1 Vue
        3.5.2 Ajax与服务器交互
        3.5.3 国际化
        3.5.4 Twaver拓扑显示技术
    3.6 数据采集服务模块的设计
        3.6.1 模块功能
        3.6.2 Prometheus的设计
        3.6.3 各类监控资源数据采集方法
        3.6.4 数据采集模块架构设计
    3.7 监控配置服务模块的设计
        3.7.1 告警模板设计
        3.7.2 监控对象告警规则设计
        3.7.3 告警详细信息设计
    3.8 监控服务模块的设计
        3.8.1 监控对象设计
        3.8.2 监控对象连接信息
        3.8.3 监控过程设计
    3.9 告警服务模块的设计
    3.10 业务服务模块的设计
        3.10.1 业务发现及业务关系发现
        3.10.2 业务监控
    3.11 拓扑服务模块的设计
        3.11.1 网络设备拓扑
        3.11.2 定时任务
    3.12 数据库设计
        3.12.1 数据库概念设计
        3.12.2 数据库逻辑设计
    3.13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开发环境
    4.2 数据采集服务模块的实现
        4.2.1 生成Prometheus配置文件
        4.2.2 SNMP数据采集
        4.2.3 MySQL数据采集
        4.2.4 Tomcat数据采集
        4.2.5 CAS数据采集
        4.2.6 Kubernetes数据采集
    4.3 监控配置服务模块的实现
        4.3.1 添加监控模板
        4.3.2 删除监控模板
        4.3.3 修改监控模板
        4.3.4 下发告警规则到ETCD
    4.4 监控服务模块的实现
        4.4.1 添加监控对象
        4.4.2 删除监控对象
        4.4.3 修改监控对象
    4.5 告警服务模块的实现
        4.5.1 告警入库
        4.5.2 查询监控资源的告警信息
    4.6 业务服务模块的实现
        4.6.1 业务发现及业务关系发现
        4.6.2 业务监控
    4.7 拓扑服务模块的实现
        4.7.1 网络设备拓扑的实现
        4.7.2 微服务业务拓扑的实现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运行及效果
    5.1 系统运行环境
    5.2 系统运行效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资源监控指标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基于向量网的OpenStack网络扩展模型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云计算的概念及应用
        1.1.2 传统云网络面临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介绍
    2.1 向量网
        2.1.1 向量网概述
        2.1.2 向量地址及编码规则
        2.1.3 向量交换过程
        2.1.4 向量网的优势
    2.2 网络虚拟化技术
    2.3 OpenStack云管理平台
        2.3.1 OpenStack整体架构
        2.3.2 OpenStack的部署模式
    2.4 Neutron概述
        2.4.1 Neutron整体架构
        2.4.2 Neutron虚拟网络实现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向量网融合模型的OpenStack部署方法
    3.1 传统云数据中心的网络
    3.2 向量网融合方案论证
        3.2.1 完全向量网方案
        3.2.2 基于向量驱动程序的融合方案
        3.2.3 基于等效向量交换机的融合方案
    3.3 基于向量网融合模型的脊椎型网络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向量驱动的OpenStack虚拟网络模型
    4.1 Vnet网络基本原理
        4.1.1 Vnet报文格式
        4.1.2 向量驱动程序实现原理
    4.2 Vnet网络结构
        4.2.1 Vnet网络架构
        4.2.2 VNet数据转发流程
    4.3 Vnet在Neutron中的实现
        4.3.1 Vnet实现原理
        4.3.2 Vnet创建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融合向量网的OpenStack实验平台的搭建与测试
    5.1 实验环境搭建
    5.2 实验验证
        5.2.1 功能性验证
        5.2.2 可靠性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工业网络的虚拟化研究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创新和章节安排
2 工业网络的虚拟化方案
    2.1 工业网络的结构及业务分析
        2.1.1 工业网络的结构
        2.1.2 工业网络的业务分析
    2.2 信息采集类业务的分析
        2.2.1 业务QoS指标需求
        2.2.2 通信规约
        2.2.3 多表集抄方案
    2.3 生产控制类业务的分析
        2.3.1 业务QoS指标需求
        2.3.2 通信规约
        2.3.3 配电自动化的冗余结构方案
    2.4 工业网络的虚拟化方案
        2.4.1 采集场景下的虚拟化方案
        2.4.2 控制场景下的虚拟化方案
        2.4.3 方案对比与总结
    2.5 本章小结
3 虚拟化方案的关键技术
    3.1 远程通道层的多通道结构
        3.1.1 移动网络结构
        3.1.2 同网多通道结构
        3.1.3 异网多通道结构
    3.2 双端口映射技术
        3.2.1 NAT和NAT-PROXY技术
        3.2.2 双端口映射技术设计思想
    3.3 多通道切换控制技术
        3.3.1 连接状态监测
        3.3.2 双端自主切换
        3.3.3 切换执行过程
    3.4 异构网络的时间同步
        3.4.1 时标体系场景
        3.4.2 虚拟队列编排模型
    3.5 终端管理
    3.6 本章小结
4 仿真实验与现场试验
    4.1 双端口地址映射实验
    4.2 配电自动化异构无线网络现场试验
    4.3 连接状态监测的仿真实验
    4.4 虚拟队列编排模型的仿真实验
    4.5 终端管理平台的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基于Multi-Agent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安排
2 基于多Agent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结构
    2.1 Agent的定义与特征
    2.2 多Agent系统
        2.2.1 多Agent系统的组织结构
        2.2.2 多Agent系统的通信机制
    2.3 基于多Agent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结构
        2.3.1 基于多Agent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模型设计
        2.3.2 系统的工作流程
    2.4 Agent间通信与协作
        2.4.1 协作交互算法
        2.4.2 通信语言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Agent的煤矿安全监控仿真系统实现
    3.1 JADE概述
    3.2 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
        3.2.1 代理类的继承和实现
        3.2.2 行为类的继承和实现
        3.2.3 Eclipse平台与JADE平台的集成
        3.2.4 集成平台与数据库交互
    3.3 关键代码
    3.4 Agent间的通信实现
    3.5 仿真结果和分析
        3.5.1 系统运行界面
        3.5.2 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硬件实现
    4.1 管理Agent的硬件设计
    4.2 监测Agent硬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实现
    5.1 管理Agent的软件设计
        5.1.1 管理Agent的无线网络软件设计
        5.1.2 管理Agent的以太网软件设计
    5.2 监测Agent的软件实现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数据中心网络性能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研究现状
    2.1 网络性能管理研究现状
        2.1.1 网络性能管理概述
        2.1.2 网络性能管理发展
        2.1.3 国外研究现状
        2.1.4 国内研究现状
    2.2 网络性能评价指标
    2.3 流量监测方法
        2.3.1 流量监测分类
        2.3.2 流量采集方法
    2.4 数据中心网络
        2.4.1 数据中心网络结构
        2.4.2 InfiniBand网络
    2.5 小结
第三章 数据中心网络性能管理模型
    3.1 网络性能管理模型DCPMM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DCPMM模型描述
    3.2 网络性能管理模型DCPMM关键机制
        3.2.1 基于JMX/RMI管理框架
        3.2.2 性能采集策略
        3.2.3 动态阈值告警
        3.2.4 网络健康度评估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变化曲度的自适应并发控制采集方法
    4.1 问题的提出
    4.2 基于数据变化曲度的自适应并发控制采集方法
        4.2.1 多线程并发控制采集
        4.2.2 数据变化曲度判定策略
        4.2.3 算法比较
    4.3 小结
第五章 数据中心网络性能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的设计
        5.1.1 PMS需求分析
        5.1.2 系统功能结构
        5.1.3 管理服务器的设计
        5.1.4 采集代理的设计
    5.2 系统的实现
        5.2.1 自定义数据报格式
        5.2.2 性能数据采集模块
        5.2.3 性能数据分析模块
        5.2.4 管理数据库
    5.3 系统运行与测试
        5.3.1 实验环境部署
        5.3.2 系统运行情况
        5.3.3 实验测试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服务器监控系统服务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流监控技术
    1.3 主流监控产品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J2EE技术简介
    2.2 Java消息服务
        2.2.1 JMS消息组成
        2.2.2 JMS消息模型
        2.2.3 ActiveMQ消息中间件
        2.2.4 JMS的Spring框架支持
    2.3 Java管理扩展
    2.4 系统安全技术
        2.4.1 Spring Security框架
        2.4.2 SSL安全套接字
3 监控系统整体设计
    3.1 系统设计思想
    3.2 系统整体设计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 监控系统服务器端设计与实现
    4.1 安全通信模块
    4.2 资源自动发现模块
    4.3 内部数据处理模块
    4.4 数据收集及展示模块
    4.5 阈值报警及处理模块
    4.6 度量数据存储模块
    4.7 服务端自身管理与拓展
        4.7.1 系统自身状态监控
        4.7.2 关键Webservice发布
5 监控系统测试
    5.1 搭建测试环境
    5.2 测试内容
    5.3 测试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技术及现状
        1.2.1 无线网络
        1.2.2 移动计算
        1.2.3 移动网格
        1.2.4 网络存储相关技术
        1.2.5 面向服务架构
        1.2.6 云计算与云服务
        1.2.7 移动环境数据管理
        1.2.8 存储服务与QoS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移动网格体系结构及其资源选择方法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3 移动网格架构设计
        2.3.1 移动网格体系结构
        2.3.2 无线网格部分的体系结构
        2.3.3 静态网格部分的体系结构
        2.3.4 移动网格主要组件的功能
    2.4 移动网格的逻辑构成
    2.5 移动网格的形式化模型
    2.6 移动网格资源选择与分配方法
    2.7 基于移动网格的存储资源协作算法
    2.8 移动网格的应用实例
    2.9 移动网格的原型设计
    2.10 模拟实验
        2.10.1 移动网格的可用性模拟分析
        2.10.2 移动网格的服务性能模拟分析
        2.10.3 移动网格的传输性能测试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服务架构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3 基于移动环境的自适应的分布式存储服务架构
    3.4 集中式存储服务算法
    3.5 分布式存储服务算法
        3.5.1 分布式存储服务管理算法
        3.5.2 基于层次化分区域的多主节点协作算法
        3.5.3 性能分析
    3.6 自适应式存储服务算法
        3.6.1 自适应算法概述
        3.6.2 基于Agent的自适应协作算法
        3.6.3 基于博弈的分布式协作算法
    3.7 自主存储服务
        3.7.1 自主存储
        3.7.2 自主存储服务
        3.7.3 数值分析
    3.8 模拟实验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移动数据管理架构及存储管理方法
    4.3 移动性数据管理
        4.3.1 移动性支持
        4.3.2 位置数据管理
    4.4 数据副本与缓存管理
        4.4.1 预取与复制
        4.4.2 缓存同步管理
    4.5 事务与并发控制
        4.5.1 事务处理
        4.5.2 并发控制
    4.6 广播机制
    4.7 数据容错与安全
        4.7.1 恢复与容错
        4.7.2 移动数据安全
    4.8 复制算法设计
    4.9 模拟实验
        4.9.1 移动数据库系统性能分析
        4.9.2 实验结果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存储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2.1 存储技术
        5.2.2 无线Mesh网
    5.3 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存储系统架构
        5.3.1 无线Mesh网的结构
        5.3.2 基于无线Mesh网的存储定义
        5.3.3 HSSWMN层次存储系统组成
    5.4 HSSWMN关键技术算法
        5.4.1 名字空间与元数据服务
        5.4.2 搜索与查找服务
        5.4.3 注册与注销
        5.4.4 存储服务系统架构及可扩展性
        5.4.5 存储负载平衡
        5.4.6 存储容错机制
        5.4.7 存储数据安全
        5.4.8 复制与缓存机制
        5.4.9 拓扑重构
    5.5 性能分析
    5.6 模拟实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研究
    6.1 引言
    6.2 相关研究
        6.2.1 网络QoS
        6.2.2 移动计算QoS
        6.2.3 存储QoS
    6.3 存储服务QoS定义与描述
    6.4 移动环境存储服务QoS层次模型分析
        6.4.1 存储服务QoS层次模型的建立
        6.4.2 基于异构通信基础设施的QoS
        6.4.3 基于代理的移动网络存储服务QoS
    6.5 移动环境存储服务QoS确保算法
        6.5.1 存储服务QoS保障机制
        6.5.2 全局优化的存储服务QoS保证算法
        6.5.3 局部优化的存储服务QoS保证算法
        6.5.4 自适应优化的存储服务QoS保证算法
    6.6 存储系统QoS实例
        6.6.1 对象存储系统QoS框架
        6.6.2 基于无线接入的对象存储系统QoS
        6.6.3 一种实用的存储服务QoS保证方法
    6.7 QoS性能模型设计
    6.8 模拟实验
        6.8.1 测试拓扑结构
        6.8.2 测试系统参数定义
        6.8.3 有线网络接入方式读写测试分析
        6.8.4 PC磁盘本地及网络映射盘I/O性能测试系统参数
        6.8.5 本地磁盘I/O性能
        6.8.6 有线网络下磁盘I/O性能
        6.8.7 无线网络下磁盘I/O性能
        6.8.8 无线多跳接入下磁盘I/O性能
        6.8.9 有线与无线双连接方式I/O读写性能
        6.8.10 系统I/O预测分析
    6.9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论文工作总结
    二、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10)基于JMX的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监控技术的形成
        1.1.2 监控技术的意义
    1.2 JMX规范概述与发展现状
        1.2.1 JMX规范概述
        1.2.2 JMX技术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与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JMX体系结构
    2.1 JMX系统架构
        2.1.1 JMX体系构成
        2.1.2 设备级对象
        2.1.3 管理服务器和代理级服务
        2.1.4 分布式服务级
    2.2 总结JAVA管理扩展的优势
第3章 监控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需求
    3.3 系统功能划分
    3.4 受控服务器分析
    3.5 监控代理层分析设计
    3.6 传输层分析设计
        3.6.1 远程方法调用的原理
        3.6.2 代理存根的生成和获取
        3.6.3 远程方法调用连接器设计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设备层设计与实现
    4.2 管理服务器的获取
    4.3 连接器设计与实现
    4.4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4.1 数据库设计
        4.4.2 数据库创建
    4.5 登陆验证逻辑实现
    4.6 报警实现
        4.6.1 报警机制
        4.6.2 邮件报警
        4.6.3 短信报警
第5章 系统升级
    5.1 系统监控范围的扩展
    5.2 分布式服务层功能升级
    5.3 客户端应用功能升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基于JMX的以太网多Agent的网络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辅助开发与仿真平台[D]. 宋思蒙. 北京交通大学, 2019
  • [2]基于层叠模式的配电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宋晓凤. 重庆大学, 2019(01)
  • [3]基于云原生的拓扑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高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4]基于向量网的OpenStack网络扩展模型及实现[D]. 王增森.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工业网络的虚拟化研究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D]. 周瑞芳. 重庆大学, 2018(07)
  • [6]基于Multi-Agent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研究[D]. 王春玲. 安徽理工大学, 2014(02)
  • [7]数据中心网络性能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延琨.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8]服务器监控系统服务端设计与实现[D]. 姜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9]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D]. 曾文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10]基于JMX的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D]. 晏雪松.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基于JMX的以太网多Agent网络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