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品种白沙枇杷“冠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优良品种白沙枇杷“冠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一、良种白沙枇杷“冠玉”的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宸宇[1](2021)在《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评价及自交不亲和基因型鉴定》文中提出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是蔷薇科(Rosaceae)苹果亚科(Maloideae)枇杷属(Eriobotrya Lindl)多年生乔本植物,因叶子形状似琵琶乐器而得名。本研究以课题组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圃的93份三倍体单株为材料,对其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三倍体单株;进行了雌雄配子育性检测,授粉亲和性检测和自然实生后代倍性分析,并对其中60份单株进行了自交不亲和基因型(S-RNase)鉴定。此外,本研究开展了田间辅助授粉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三倍体枇杷农艺性状评价本研究调查的25个农艺性状中,极差最大的是种子数、果实数和果穗数,同一株系不同单株的结果数量,种子数以及果穗数存在极大差异。变异系数(Coefficient Variation,CV)的分布在5%~190%之间,平均值为72%,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果穗数(CV=190%),变异系数最低的是可食率(CV=5%)。多样性指数的范围分布在1.0775~2.0290之间,平均值为1.7612。果形指数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0290,果穗数的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0775。12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分布在0.4937~1.1948。种皮颜色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1948,果肉颜色的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4937。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8851。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质量越大,可食率相对越高;果形指数越大,单果平均种子数越少,果肉厚度越小。在一定的范围内当纵径增大,横径减小,果形指数增大时,果实形状也相对变的更长,果实的平均种子数也相对减小。主成分因子分析表明前9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7.592%,可代表绝大部分农艺性状信息。包含了数量因子、重量因子和外观特征因子等多方面信息。综合因子得分最高的单株是B356-2,果实垂挂,排列紧密度中等,共有果穗121个,果实312,果实洋梨形,纵径4.83 cm,横径3.37 cm,果形指数1.432,果肉颜色橙红色,果肉厚度7.73 cm,可食率74.1%,可溶性固形物13.7%,平均单果重21.7g,大果重45.4 g,株产量5.15 kg,共有种子数337,多呈卵圆形,其中瘪籽32粒,平均单粒种子重1.24 g,平均单个果实种子数1.08。具有少核、优质的特点,是优良的三倍体单株。聚类分析表明在类间距离为22.5时,可将93份材料分成3个亚类,第一亚类包含单株最多,以坐果量多的单株为主;第二亚类中多为自然坐果量中等,果形较大,可食率高,种子单粒重较大的单株;第三亚类中同一株系不同单株之间自然坐果结实量差异不大。为了分析单果重、种子数、种子重量和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之间的相关性,对结果量较大的B378-2、A348-3、K351-2、B356-2单果重、种子数、种子重量与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的的回归分析表明,单果重和种子重量可从不同方向影响可食率;此外,B356-2的可食率的还会受到种子数量影响;B356-2和K351-2可溶性固形物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果重和种子重量对可溶性固形物有显着影响。以大五星枇杷为对照,维生素C含量测定结果表明,A368-1、A368-2、H324-1、H324-2、A322、B356-1、B356-2、新X69和B337的维生素C含量显着低于大五星;H30-6、B384、A348-3、B378-1、B372-1、B372-2和A376-2的维生素C含量显着高于大五星枇杷;其余各个三倍体单株的维生素C含量与大五星无显着性差异。对自然结实后代倍性进行鉴定,其后代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和非整倍体均有分布,其中以非整倍体居多。2.三倍体枇杷自然结实机理探究为了进一步分析三倍体枇杷自然结实的生物学机理,本研究采用TTC染色法进行花粉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三倍体各个单株花粉活力极显着低于二倍体大五星(50.64%);三倍体单株中,A368-2、B414-2活粉活力最高,分别为15.59%,9.42%,15.18%;A368-1、J386、Q27、Q16、H324-2、B414-1花粉活力相对较高,分别为9.42%,5.65%,6.06%,5.58%,7.72%和6.05%;其中A384(1.95%)、东湖早3X(1.56%)、A322(0.99%)、E39-1(2.54%)、E39-2(1.31%)等15个单株花粉活力极低,均在5%以下;其余各个单株花粉均未被染色,花粉基本不具活力。使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对柱头可授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三倍体枇杷单株柱头可授性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绝大部分三倍体柱头可授性极强,如A35-1、A35-2、A348、东湖早3X、A322等;其次,A384、A348-1、K380-1、K380-2、B372-1和B372-2等部分单株柱头可授性相对较差;而A384-1、E39-1、B347、B365-2、B377-1、B377-2、B442-1、B442-2和B444-1单株柱头基本无可授性。花粉原位萌发实验结果显示,相同的二倍体花粉在不同的三倍体单株柱头上有着不同的萌发率。A35和A322果实数量较多,柱头上花粉粒粘附较多且花粉萌发率较高,已穿过柱头进入花柱,而A384和A313则基本无花粉粒附着。3.自交不亲和基因型鉴定采用9对已知枇杷S基因特异性引物,鉴定了60个单株的基因型,在52个单株中检测出S6-RNase基因型,在6个单株中检测出S2-RNase基因型,在7个单株中检测出S9-RNase基因型,其余S-RNase基因型未检测出。其结果为:S2S6:A35,A313,B378,B355,A379,W1-2;S6S9:A348,E319,B316,NHB3#,B337,B4331,Q27。其余单株中,除B365、C523、K374、Q16、A330、K364、H30-6和A322外都含有S6-RNase基因,有21个单株只检测出了单一的S6-RNase基因。

林顺权[2](2019)在《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枇杷》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枇杷科技和生产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10月到1978前后的第一阶段、1978至世纪转换的2000年左右为第二阶段和2000年至现在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了枇杷生物学特性观察等基础性工作、育苗技术的改进和实生选种、种质资源调查。第二阶段以全国枇杷科研协作组的活动为主要特征,在福州建立了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开展全国性的品种资源搜集保存,撰写出版《中国果树志·枇杷卷》;多种育种技术并举;获得中国的第一个杂交育成的新品种‘早钟6号’。第三阶段以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的活动为主要特征,开始全面开展国际合作,种质交换、国际育种合作、参加并举办国际会议;执行农业行业枇杷科技专项中取得多项科技成果:福建果树所和浙江大学分别牵头的"枇杷系列品种选育与区域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和"杨梅枇杷果实贮藏物流核心技术研发及其集成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本阶段乃至建国后的主要科技成果汇编于《中国果树科学与实践系列丛书·枇杷》中。

娄晓鸣[3](2018)在《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抗寒种质鉴定及其抗寒机制》文中提出枇杷(Eriobotryajaponica Lindl.)为原产我国的特色水果,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价值高,植株兼具绿化功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白肉枇杷是枇杷中的极品,鲜食品质佳,已被江苏省列为重点发展的应时鲜果之一。枇杷通常秋冬开花,幼果越冬,此时正值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花果、晚秋梢甚至叶片均会受到冻害的威胁,因此冻害是枇杷栽培北缘地区生产上的瓶颈问题,进行抗寒种质的筛选和抗寒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白肉枇杷叶片为试材,首先评价了 25份白肉枇杷品种的抗寒性,然后通过生理生化分析、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等进一步研究了白肉枇杷抗寒种质的抗寒机理,为揭示枇杷抗寒分子机理和培育抗寒品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的方法建立了白肉枇杷抗寒性测定体系,并鉴定了25份白肉枇杷资源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以不同的处理时间、低温处理下‘白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REC)的变化作曲线,在低温处理8 h以上时,REC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变化,可以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25份白肉枇杷LT50检测结果表明‘冠玉’最抗寒,其LT50为-15.95℃,‘美国种’、‘铜皮’、‘上海种’、‘白玉’、‘美玉’等次之。2.低温胁迫下,‘冠玉’枇杷叶片SP含量随温度降低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SS、MDA含量随温度的降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在适度的低温下,枇杷通过增加MDA和合成SS来抵御低温。Pro、PAL、An 4℃低温下,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4℃胁迫0-12h间,一直呈上升趋势,至24h有所回落,从生理上推断Pro和PAL、An三者参与了白肉枇杷抵御低温的过程。3.应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 4℃低温胁迫0h,4h白肉枇杷‘冠玉’叶片转录组情况。结果显示,共获得了 122,081个Unigene,61,357个基因上调,60,724个基因下调。其中有101,013个Unigene在NR,NT,Swiss-Prot等公共数据库中得到了注释。88,120个Unigene被注释在NR数据库中,枇杷转录组有53.8%的序列与桃序列高度匹配;有38,604个Unigene在COG数据库中有具体功能定义;60,464个Unigene在GO中有具体功能定义;有55,138个Unigene可以归入128条生物学通路。差异基因表达分析表明有1,210个DEGs,其中有599个上调,611个下调;上调基因中特异上调表达的DEGs有15个,表达直接降为0的DEGs有28个。上调表达最高的前50个DEGs,主要以COL、AP2、MYB类转录因子为主。下调表达最高的前50个DEGs,无转录因子,大部分为糖类代谢、信号转导、RNA转运等有关的基因在整个代谢通路中。KEGG功能分析表明,带有通路注释的DEGs基因765个,一共被注释在106个通路中,其中DEGs基因中显着富集的有7条,所涉及的主要代谢途径有昼夜节律植物、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天线蛋白质、二苯乙烯类和姜酚生物合成、柠檬烯和蒎烯降解、植物激素信号转导。4.利用iTRAQ方法分离和鉴定了 4℃低温胁迫0h、4h、8h白肉枇杷‘冠玉’叶片的蛋白质。结果显示,共获得肽段22765个,鉴定蛋白质4582个。选择GO、COG、KEGG 3个库进行功能注释,其中,GO功能注释到的蛋白质最多,为4307个蛋白质。共有3038个蛋白质被COG数据库注释到功能。KEGG注释到的2705个蛋白质集中在261条通路中。差异蛋白分析表明,4℃低温胁迫差异蛋白分析表明,4℃低温胁迫0h、4 h、8h两两对照,三者所共有的差异蛋白质数目很少,为33个,占差异蛋白质并集(444个)的7.43%。与0h相比,4 h蛋白质总差异数为300个,上调179个,下调121个;8h总差异数97个,上调91个,下调6个。与4h相比,8h总差异数318个,上调192个,下调126个。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有共同的6条KEGG途径在PD4:PD0和PD8:PD4两组试验中同时出现,包括抗原处理和呈递、氮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戊糖和葡萄糖的相互转换和四环素生物合成途径。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关联分析显示,只有27个基因是在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间共享。经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共同分析及qRT-PCR验证,S6PDH、ANS和PAL这3个基因可能在枇杷的冷响应中起重要作用。5.在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基础上,运用RACE的方法克隆了‘冠玉’枇杷EjCBF13’RACE片段和EjCBF3、EjCBF4基因的ORF。其中EjCBF3 ORF 711bp,编码236个aa,EjCBF4 ORF为789bp,编码262个aa。枇杷EjCBF3和EjCBF4基因均包含AP2结构域、侧边的DSAWR特征序列和核定位信号。Blast程序显示枇杷EjCBF3和EjCBF4基因与苹果、梨的CBF基因在核酸、氨基酸序列水平上同源性较高,与拟南芥的同源性较差。‘冠玉’枇杷叶4℃低温胁迫时空表达分析表明,EjCBF3和EjCBF4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在0.5-1h表达快速增加,在处理4h至12h之间维持较高水平,其中EjCBF4在处理10h时表达量最高,EjCBF3在12h时表达量最高。

黄天启[4](2018)在《若干种枇杷属植物的超低温保存》文中研究指明枇杷属植物(Eriobotrya Lindl.)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或与我国西南毗邻的几个东南亚国家,至少有31个种或变种。我国的枇杷属植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栽培枇杷和野生枇杷资源。枇杷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肝和神经系统,以及富含其他功能性物质,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野生枇杷的栖息地日益减少,栽培枇杷种质也日渐单一,因此,对枇杷属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技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对枇杷属植物种质资源长期稳定的保存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枇杷属植物5种材料为试材,研究了枇杷属植物的茎尖快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枇杷属植物的超低温保存研究,包括超低温保护剂的探索和基于程序降温玻璃化法的枇杷属植物茎尖超低温保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枇杷属植物茎尖快繁体系的建立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比对枇杷属植物的幼胚离体培养和茎尖快繁的影响,同时为研究枇杷属植物的茎尖超低温保存提供实验材料和实验基础。主要结果包括:进行了枇杷属植物4个种和1个杂交后代材料的胚离体培养,最佳的配方为:MS+6-BA 1.0 mg/L+KT 1.0 mg/L+NAA 0.1 mg/L,在此培养基中,所有试验的材料通过胚培养均得到了试管苗;同时,实验着重探索了实验所涉枇杷属植物的茎尖快繁体系,确定了MS+6-BA 1.0 mg/L+NAA 0.1 mg/L作为最适合枇杷属植物茎尖诱导的培养基,能大量繁殖丛芽,其中,台湾枇杷与‘解放钟’的杂交后代最高的茎尖增殖系数可达13.4。2.氧化三甲胺(TMAO)对枇杷属植物茎尖超低温保存的影响与DMSO相比,TMAO作为超低温保护剂,具有对枇杷属植物毒害较小且有利于其恢复生长,冷冻前不需要更换保护液,操作步骤简单的特点,其主要成分由MS液体培养基+0.5 M蔗糖+15%(w/v)PEG 30%(w/v)甘油+10%(w/v)TMAO构成。试验结果表明:台湾枇杷与‘解放钟’的杂交后代茎尖的超低温保存后的存活率达到73.41%。3.若干种枇杷属植物的超低温保存本实验采用了几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野生枇杷和栽培枇杷作为外植体的来源,利用TMAO作为一种未曾在枇杷属植物中报道过的超低温保护剂,在枇杷属植物的茎尖超低温保存中效果明显,并对超低温保存的降温程序在玻璃化转变温度区间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超低温保存方法在几种枇杷属植物的茎尖超低温保存都获得了一定成功,建立了一套可能适合大部分枇杷属植物的超低温保存体系。

李坤坤[5](2017)在《枇杷种子无菌萌发和离体再生体系建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枇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枇杷仍无稳定的离体再生体系。本文研究了不同品种的枇杷种子萌发情况,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以及贮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优化了枇杷种子无菌萌发的消毒体系。以无菌苗为实验材料,本文通过直接再生不定芽途径(从外植体直接诱导不定芽)和间接再生不定芽途径(先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成芽)探究了枇杷离体再生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3个枇杷品种种子萌发的探究,发现白肉类枇杷种子的萌发率普遍高于红肉类枇杷种子的萌发率,且苗高更高。通过对种子内源ABA和IAA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种子内源ABA含量与播种后80d种子萌发率呈负显着性相关,而内源IAA含量与播种后80d种子萌发率无显着相关性。去除酒精消毒环节可促进种子萌发,对’大红袍’种子萌发的促进效果大于对’硬条白沙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此外,应用异噻唑啉酮(PPM)可有效控制枇杷种子去除酒精消毒环节后无菌萌发的污染。2、果实成熟度对枇杷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但品种间存在差异,如完全成熟的’Oobusa’果实中的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率(80d萌发率为73.33%,是转色期种子萌发率的2.5倍)。种子萌发情况与贮藏方式(果实贮藏和种子贮藏)关系较小,主要受贮藏天数的影响。即两种贮藏方式下的种子萌发率差异不大,而贮藏20d或更久,种子萌发率显着降低,贮藏40d的种子基本失去了萌发能力。枇杷种子贮藏特性在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4℃C和15℃C对’早钟六号’种子萌发影响不大,而25℃C明显抑制种子萌发;不同贮藏温度对’太平白’种子萌发的不利效应较小,总体来说,15℃C可作为枇杷种子贮藏的首选试验温度。通过贮藏和提前采收可延长枇杷种子的供应期。3、不同外植体(叶片、子叶、茎段)、不同品种以及不同苗龄的子叶均较难直接再生不定芽;叶片诱导愈伤组织较为容易,但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芽仍十分困难。外植体离体再生的难易程度与品种相关,且不同品种适宜的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植物激素种类和比例不同。白肉类枇杷’硬条白沙’和’宁海白’的叶片较早且最易形成愈伤组织,而红肉类枇杷’大五星’和’大红袍’愈伤组织诱导相对较难。’硬条白沙’和’大红袍’的最适培养基为MS6即MS + 1.0 mg/L 6-BA + 0.8 mg/L 2,4-D + 0.4 mg/L NAA;’宁海白’的最适培养基为 MS4即MS+0.5mg/L6-BA+1.0mg/L2,4-D;’大五星’的最适培养基为MS5即MS + 0.5 mg/L 6-BA+ 2.0 mg/L 2,4-D。

徐海红[6](2014)在《枇杷组织培养及S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指出枇杷是我国南方特色水果,目前品种优化仍以传统方法为主,时间长,工作量大,且限制了很多研究所需的生物技术方法的使用,故需通过组织培养技术为枇杷品种改良提供分子改良新途径。通过组织培养建立稳定的再生体系,并找到具有特定功能的目的基因是分子改良得以实施的前提。本文主要以宁海白枇杷叶片、成熟胚等为材料,探索了培养基配方、消毒方法、光照、温度等对枇杷组织培养的影响,为建立一套稳定的枇杷再生系统提供基础;同时利用NCBI、DNAMAN、MEGA5.0等分析软件对RNA-seq测序获得的若干SS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枇杷糖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及更深入的果实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奠定基础,为枇杷新品种选育提供新途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在不同消毒方法处理中,10%的次氯酸钠溶液分步消毒15min能较好的减少褐化率和污染率。在光照处理实验中,暗处理20d能提高叶片愈伤质量,但对成熟胚的愈伤形成无明显促进作用。切割后暗处理的胚种子转入光下会转绿。2.以不同成熟度叶片为外植体进行培养,发现中等成熟的叶片诱导愈伤效果最好。2,4-D对枇杷叶片愈伤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愈伤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0.5mg/L2,4-D+0.5mg/L6-BA,其诱导率为84.2%,培养温度为25±2℃,过高会导致组织褐化。3.以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愈伤培养,采用不同切割方法进行接种,发现在适宜培养条件下都能诱导出绿色致密具有颗粒状突起的愈伤。成熟胚横切,胚芽端无刻伤能正常萌发植株,伤口处则产生愈伤。MS+0.8mg/L2,4-D+0.4mg/L6-BA+0.4mg/LNAA为胚愈伤诱导最佳培养基,诱导率分别为86.8%,最适培养温度为25±2℃。4.一定浓度的TDZ和NAA作用能直接刺激外植体萌发丛生芽。MS+1.0mg/LTDZ+0.4mg/L NAA能促进外植体包括胚芽端生长点、无菌苗侧枝等直接萌发不定芽,平均每外植体再生芽数为5。愈伤组织再分化获得再生植株实验中,由愈伤诱导不定芽困难,目前仅获得一些类根组织,这可能与不定芽诱导配方不适宜有关。5.利用NCBI、DNAMAN、MEGA5.0等分析软件对RNA-seq测序获得的SS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6条不同的枇杷SS基因序列,他们之间同源性达95%;序列分析显示,6个SS序列均含有完整的开放性阅读框,可编码807个氨基酸,蛋白分析显示,它们是非跨膜的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含多个可能的功能模体;蛋白保守域预测其上有2个功能保守域,分别是蔗糖合成酶和葡糖基转移酶功能区。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枇杷SS基因与光皮桦、碧桃、蜜柑等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倪照君,廖雪竹,陆文芝,顾林平,黄蕾芳,古咸彬,高志红[7](2013)在《青种枇杷组织培养技术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以芽为研究材料,对青种枇杷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以春季3~4月采样为最佳时期;春芽用75%乙醇浸泡20~30 s后,再用0.1%升汞处理10 min效果最好;春芽在MS+1.2 mg/L 6-BA+0.6 mg/L NAA+0.5 mg/L GA3培养基上萌动效果最好。

杨芩[8](2013)在《枇杷授粉受精生物学研究与S基因克隆》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利用延迟授粉、组织化学检测和荧光显微观察方法首次确定了枇杷有效授粉期,并创新性地从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花粉原位萌发、花粉管生长动力学特性与胚囊寿命,以及降雨和温度对这些要素的影响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枇杷授粉受精的内外影响因子,探明了枇杷有效授粉期决定因子对坐果率和果实种子数的影响。同时为了进一步阐明花粉管动力学特性,首次建立和优化了枇杷AS-PCR反应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首次确定了‘大五星’等18个品种或株系的S基因型,以及克隆和鉴定了枇杷的8个新S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效授粉期的确定延迟授粉、组织化学检测和荧光显微观察表明,‘大五星’和‘龙泉五号’品种与‘川农一号’株系的柱头可授性可以持续至花后5-6d,‘大五星’和‘龙泉五号’在开花当天柱头就具有较强的可授性,并在花后1-3d具有强的可授性,而‘川农一号’在开花当天只有部分柱头具有可授性,同时柱头具有强可授性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2.花粉管动力学特性花粉管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大五星’枇杷自花和异花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率几乎无差异,授粉后2h花粉萌发率约为35%,授粉后8h花粉萌发率达到最大值;在授粉后第4h约有12%的花柱可以在其上部观察到花粉管,授粉后第12h可以在部分花柱的基部观察到花粉管。异花授粉后生长穿过花柱的花粉管量显着多于自花授粉。自花授粉后花粉管生长穿过上部、中部和基部的花柱比率差异显着,这表明花柱上部和中部是‘大五星’枇杷自交不亲性表现的主要部位。3.花龄对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的影响花龄对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蕾期和花后46d进行授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花柱中的自交不亲和现象,蕾期与延迟自花授粉能够获得较高坐果率也佐证了这一结果。4.有效授粉期决定因子对坐果率和种子数的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授粉期与柱头可授性、花粉管生长穿过的花柱比率及胚囊寿命密切相关,‘大五星’和‘龙泉五号’较高的坐果率和较多的果实平均种子数归因于其柱头具有较强可授性的时期较长,花粉管生长穿过的花柱和出现花粉管的胚珠比率均较高,而‘川农一号’较低的坐果率和较少的果实平均种子数归因于其柱头具有较强可授性的时期较短,花粉管生长穿过的花柱和出现花粉管的胚珠比率均较低。连续三年的实验结果表明,所试3份枇杷材料的有效授粉期是由遗传因子所决定,‘大五星’和‘龙泉五号’为依赖于柱头可授性的基因型,‘川农一号’为依赖于柱头可授性与胚珠退化的基因型。5.降雨对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的影响以‘大五星’为试材,研究了阴雨天气对枇杷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的阴雨天气可以使枇杷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授粉效率,对枇杷生产有负面影响。柱头可授性检测表明,‘大五星’枇杷柱头可授期为开花当天至花后第5d,在此期任何一天只要天气晴朗,柱头随即恢复并具有较强的可授性,这一特性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少阴雨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6.降雨对枇杷授粉受精的影响田间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萌发花粉粒和坐果率在授粉前4、2h与授粉前(-Oh)或后立即(Oh)模拟降雨的处理和对照间有显着差异,特别是模拟降雨后马上授粉与授粉后立即模拟降雨的两个处理与对照间的差异更明显。然而萌发花粉粒和坐果率在授粉前8h及授粉后2、4、8h和12h模拟降雨的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着。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保留在柱头上的萌发花粉粒数在所有的处理中都有所减少,特别是在授粉前后Omin或30min将枝条浸入水中的处理,以及枝条依次经过浸入水中、摇动、授粉、浸入水中与摇动的处理显着少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花粉与柱头乳突细胞的识别,及花粉的水合是十分迅速且有力的,除了在授粉前后立即降雨外,其他的处理均不能把柱头上的花粉冲洗掉。7.温度对枇杷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的影响离体花枝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不同时间后散粉情况观察、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检测结果表明,5℃低温可以推迟枇杷花期和散粉时间,直至培养第7d花粉活力仍可以维持在55%左右的较高水平,同时柱头可授性在温度回升后也能维持和恢复在较强水平,同时有超过90%的胚珠具有活力。然而高温则促进花开放和加快散粉,同时加快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衰退,在30℃条件下培养至第7天花粉活力仅为6.39%,同时在培养第3d,柱头可授性已明显衰退,在第5d已不具可授性。这表明如果在枇杷气球花期遇持续的低温天气转晴后,气球花仍能顺利完成授粉过程,不会明显影响枇杷生产。8.温度对枇杷花粉萌发的影响通过对离体花枝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授粉后不同时间的花粉萌发情况的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花粉的萌发时间逐渐缩短,萌发率逐渐提高,在5℃条件下花粉的萌发率仅约为10%,在10、15和20℃时萌发率显着提高至75%以上,但是温度升高至25和30℃时,萌发率又分别显着下降至约65%和45%。9.温度对枇杷花粉管生长的影响温度对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的跟踪观察结果与花粉萌发结果一致,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花粉管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加快,在10、15和20℃条件下被花粉管生长穿过的花柱比率和有花粉管的胚珠比率显着高于其他温度。当温度为5和30℃时,在授粉后120h均未发现有花粉管穿过花柱生长至胚珠。10.温度对枇杷胚囊寿命的影响温度对胚珠退化影响的结果分析表明,在5℃条件下培养120h后退化胚珠的比率仍仅为6%左右,而当温度升高至25和30℃时仅培养12h后退化胚珠比率均高达85%以上。这些结果表明,高温可以加速枇杷胚珠的退化,随温度的升高,胚珠退化的速率逐渐加快,同时退化胚珠的比率也逐渐增加,而适度的低温则有助于保持胚珠的活力,表明枇杷胚珠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11.枇杷AS-PCR体系建立与优化以‘大五星’为试材,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对影响枇杷AS-PCR反应较大的Mg2+等5个因素的浓度进行筛选,并对扩增反应程序进行优化,运用正交设计直观分析法和DPS7.05统计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方差分析。优化后的枇杷AS-PCR反应体系为:25μL反应体系中,含10×buffer2.5μL,Mg2+浓度2.0mmol/L,Taq酶1.5U,引物0.5μmol/L,模板DNA80ng,dNTPs0.4mmol/L。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1mim,94℃变性30s,54℃退火30s,72℃延伸1mim,35次循环,72℃延伸5mim,4℃保存。12.枇杷新S基因克隆与鉴定利用上述枇杷优化AS-PCR体系对‘大五星’等18个品种或株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获得的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共克隆12个基因,其中8个为枇杷的新S-RNases基因,分别命名为S11-RNase(ACCESSION:KC131137)、 S12-RNase(ACCESSION:KC131138)、S13-RNase(ACCESSION:KC131139)S15-RNase(ACCESSION:KC131135)、S16-RNase(ACCESSION:KC131136)、 S18-RNase(ACCESSION:KC131134)、S31-RNaae(ACCESSION:KC131133)和S41-RNase(ACCESSION:JX217035)。13.‘大五星’等18个枇杷品种(或株系)S基因型鉴定利用上述枇杷优化AS-PCR体系对‘大五星’等品种或株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获得的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确定了所试18个品种或株系的S-RNase基因型分别为:‘川农2号’S1-S41、‘黄密’S2-S5、‘贵妃’、‘有间’和‘早钟6号’S2-S6、‘香钟11号’S2-S15、‘龙泉5号’S2-S18、‘房光’S2-S31、‘冠玉’和‘大五星’S2-S41、‘早红’S5-S6、‘晚钟’、‘大白梨’和‘茂木’S6-S13、‘里间’S6-S15、‘软条白沙’S6-S31、‘川农1号’S11-S12和‘有永’S16-S41。14.枇杷S-RNase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所克隆的12个枇杷S-RNase基因的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53.3%—-97.8%,与蔷薇科梨属和苹果属S-RNase基因的同源性在48.6%—100%之间。其中枇杷S13-RNase基因与梨S3-RNase基因,及枇杷S2-RNase基因与梨S8-RNase基因的同源性都高达100%;枇杷S16-RNase基因与梨S1-RNase基因的同源性为96%;枇杷S18-RNase基因与苹果S1-RNase基因的同源性为93%;枇杷S16-RNase基因与苹果S6-RNase基因的同源性为93%。这些结果表明枇杷属、苹果属和梨属S-RNase基因在不同属间的同源性大于在同一属之内。此外,系统树构建结果表明,参试的33个S-RNase基因都是随机地分布在进化树的不同位置,并未形成属内的特异性群体。综合S-RNase同源性比较与系统树构建结果表明枇杷属植物的S-RNase在该物种分化前形成。

李丽秀[9](2013)在《枇杷种质限制生长保存及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克隆及表达》文中提出本试验首先以“早钟6号”枇杷为材料,进行胚培养及其试管苗保存条件的优化研究,并离体保存了21份枇杷资源的试管苗;同时,以“早钟6号”试管苗叶片为材料,克隆得到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ETR、ERS以及抗氧化相关基因CAT的cDNA全长序列,并以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不同时期叶片为材料,进行ETR、ERS、CAT等3个基因及本实验室音建华(2010)已克隆的2个基因ACS和ACO在离体保存过程中表达量的qPCR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枇杷胚培养及试管苗的获得以早钟6号枇杷幼胚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GA3及光质对幼胚萌发率的影响。不同浓度GA3对幼胚的萌发影响较大,其中1/2MS+0.2mg·L-1NAA+0.5mg·L-16-BA+0.5mg·L-1GA3的萌发率最高;不同光质对枇杷幼胚对幼胚萌发率影响不大,红光、蓝光均促进幼胚萌发。在枇杷成熟胚培养中,6-BA对枇杷成熟胚萌发率影响最大,NAA影响最小,适合的萌发培养基为MS+0.5mg·L-12,4-D+1.0mg·L-16-BA+0.5mg·L-1NAA。2枇杷试管苗的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将枇杷幼胚萌发得到的试管苗,接入添加不同浓度的TDZ或KT的增殖培养基中,研究TDZ或KT对枇杷试管苗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适合枇杷试管苗增殖培养的培养基为MS+0.1mg·L-1NAA+1.0mg·L-1TDZ或MS+0.1mg·L-1NAA+0.5mg·L-1KT。最适合的生根培养基为0.5mg·L-1NAA+0.2mg·L-1IBA+1/2MS,生根率为93.095%。321份枇杷种质资源试管苗的离体保存研究本试验将枇杷试管苗接入1/3MS+4.0mg·L-1PP333培养基上,分别置于4种不同光质下培养,探讨不同光质对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红光有利于枇杷试管苗的离体保存,枇杷试管苗在红光条件下,离体保存效果较好,保存11个月时,试管苗存活率仍有70%以上。另外,收集21份枇杷资源,将枇杷胚接种在1/2MS培养基上萌发,并直接对21份枇杷资源进行离体保存,21份枇杷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存在差异。4枇杷试管苗叶片乙烯受体基因ETR基因的克隆以枇杷试管苗叶片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得到3条ETR1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Ej-ETR1a、Ej-ETR1b、Ej-ETR1c,编码相同的741个氨基酸;4条ETR2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Ej-ETR2a、Ej-ETR2b、Ej-ETR2c、Ej-ETR2d,编码相同的741个氨基酸。各基因cDNA序列GenBank检索号分别为JX307084、JX307087、JX996185、JX307089、JX307090、JX307091、KC709505。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两类ETR蛋白均是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不含信号肽;在N-端疏水区存在3个跨膜区,属于跨膜蛋白;有一个螺旋卷曲结构,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中,具有8个保守结构域,均属于ethylene sensor家族;ETR1蛋白具有30个功能位点,32个磷酸化位点,ETR2蛋白有28个功能位点,35个磷酸化位点,两个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28%,均属于乙烯受体ETR1亚家族5枇杷试管苗叶片乙烯受体基因ERS基因的克隆从枇杷试管苗叶片中克隆得到1条ERS cDNA序列,全长2170bp,编码673个氨基酸,GenBank检索号为JX307088。对该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该蛋白为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不含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除了近N-端的3个跨膜区域外,Ej-ERS蛋白还有294-315aa及320-341aa两处跨膜区;该蛋白有1个螺旋卷曲结构,28个功能位点,26个磷酸化位点,与枇杷ETR1、ETR2同属于乙烯受体ETR1亚家族。6枇杷试管苗叶片CAT基因的克隆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枇杷试管苗叶片中得到6条CAT cDNA序列全长,其中1条CAT1序列、5条CAT2序列,分别命名为Ej-CAT1、Ej-CAT2、Ej-CAT2-2、Ej-CAT2-3、Ej-CAT2-4、Ej-CAT2-5。GenBank检索号分别为:JX307086、JX307085、JX996184、JX996186、JX996187、JX996188。对CAT1及CAT2推到的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两个蛋白均编码492个氨基酸,是亲水蛋白,不含信号肽,不存在螺旋卷曲结构,是非跨膜蛋白,亚细胞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CAT1及CAT2蛋白分别有18、17个功能位点,22、19个磷酸化位点,是以Ser为主,Thr、Tyr为辅发生磷酸化反应。7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表达的qPCR分析本试验以在1/3MS+4.0mg·L-1PP333培养基上离体保存的不同时期枇杷试管苗叶片为材料,以Actin为内参基因,采用qPCR方法分析枇杷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ETR、ERS、ACS、ACO以及抗氧化相关基因CAT在离体保存过程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5个基因在6个不同保存时期均有表达。其中,ETR基因整体表达量先降低后上升,最后趋向平稳,保存1个月时表达量最高,保存5个月表达量最低;ERS基因表达量呈“W”状,保存7个月表达量最高,保存5个月时表达量相对最低;ACS基因表达量变化较复杂,整体趋势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又有所上升,最后又开始下降直至降到最低值(保存11个月);ACO基因的表达量在保存1个月及4个月时较高,其后的4个时期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而CAT基因表达量的整体趋势呈字母“W”形状,保存1个月时表达量最高,7个月时表达量最低。在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的整个过程中,乙烯受体基因ETR、ERS与ACS表达模式基本相似,但在保存4个月、11个月时ACS表达量与受体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4个月ACS表达量增加,而受体基因的表达量则降低;11个月时,ACS表达量下降,ETR、ERS表达量则略升。枇杷ACO基因除了在4、7个月表达量动态变化不一致外,其余几个时期的变化规律几乎与ETR、ERS表达量变化趋势类似。ACS与ACO表达量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ACS每个时期表达量均高于ACO的表达量。前2个时期表达量增加,可能是由于试管苗生长发育进入叶片成熟和衰老阶段,乙烯合成量增加;而在离体保存后4个时期,试管苗新的侧芽开始生长,抽出新的枝叶,并慢慢发育成熟,但ACO表达量却无明显变化,乙烯生成量趋于稳定,这可能跟乙烯受体表达量变化有关。ACS处于ACO的上游,每个时期的ACS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ACO基因的表达量,说明经ACS合成的ACC可能除了生成乙烯外,还转化成N-丙二酰-ACC进行分流,从而调节乙烯的生物合成。离体保存条件下,乙烯受体基因ETR和ERS基因表达量整体变化具有类似的规律。而且两个受体基因ETR、ERS可能除了结合乙烯外,还起到调节乙烯敏感性的作用。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中具有重要作用。

李枷霖,袁卫民,徐式进,蔡平[10](2012)在《白沙枇杷组织培养初代物建立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污染与褐化,白沙枇杷茎尖组织培养采用100mg/L纳米银溶液与0.1%升汞混合消毒的方法效果最佳。选用白玉和千禧佩玉品种,并在试验前预先冷处理24h,能够有效地降低污染率。适当提高6-BA、NAA、GA3浓度对减轻褐化有一定的作用,6-BA浓度在1.2~2.0mg/L之间茎尖褐化率较低。茎尖启动诱导以培养基MS+1.2mg/L 6-BA+0.6mg/L NAA+0.5mg/L GA3较好。

二、良种白沙枇杷“冠玉”的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良种白沙枇杷“冠玉”的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评价及自交不亲和基因型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枇杷种质资源概况
    2.枇杷育种概况
        2.1 引种
        2.2 实生选种
        2.3 杂交育种
        2.4 倍性育种
    3.枇杷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3.1 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意义
        3.2 枇杷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4.三倍体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4.1 三倍体植物的直接应用
        4.2 三倍体作为育种的中间材料
        4.3 三倍体应用主要问题与前景
    5.植物自交不亲和现象研究概况
        5.1 自交不亲和的现象与机理
        5.2 蔷薇科果树自交(不)亲和突变的分子机理
        5.3 蔷薇科果树S-RNase等位基因的结构特征
        5.4 枇杷自交不亲和研究及S基因型研究概况与进展
    6.枇杷自交不亲和基因型的鉴定方法
        6.1 杂交授粉实验
        6.2 授粉花柱离体培养
        6.3 花柱S糖蛋白电泳分析
        6.4 S基因特异性PCR分析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点地理位置及气候
        3.1.3 试验仪器及试剂
        3.1.4 数据调查方法
        3.1.5 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各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6 果肉维生素C含量测定
        3.1.7 雌雄配子育性检测
        3.1.8 花粉原位萌发观察
        3.1.9 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及染色体制片
        3.1.10 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赋值
    3.2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果实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与多样性分析
        3.3.2 果实质量性状分布频率及多样性分析
        3.3.3 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4 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3.3.5 果实品质重要性状回归分析
        3.3.6 果实维生素C含量测定
        3.3.7 自然结实后代出苗率分析
        3.3.8 三倍体枇杷雌雄配子育性检测
        3.3.9 花粉原位萌发分析
        3.3.10 实生后代倍性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3.4.1 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4.2 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3.4.3 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3.4.4 单果重、种子重、种子数、可溶性固形物和可食率的回归分析
        3.4.5 维生素C含量、实生后代出苗率以及倍性
        3.4.6 雌雄配子育性分析
第4章 三倍体枇杷自交不亲和基因型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片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4.2.2 60 个三倍体枇杷单株的基因型鉴定
        4.2.3 辅助授粉结果统计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枇杷(论文提纲范文)

1 70年中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1.1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1.2 第二阶段(1979—1999年)
    1.3 第三阶段(2000—2019年)
2 种质资源研究
    2.1 枇杷种质资源圃
    2.2 枇杷属种质资源研究
3 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应用与种质创制
    3.1 实生选种
    3.2 引种
    3.3 杂交育种
    3.4 其他方法育种
    3.5 生物技术应用和新种质创制
4 区域化栽培研究
5 育苗和栽培技术研究
6 果实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
7 基础研究
8 国际交流
9 展望

(3)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抗寒种质鉴定及其抗寒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低温对植物的危害
    2 植物抗寒机理
        2.1 植物形态结构对低温的响应
        2.2 植物生理生化对低温的响应
        2.3 植物冷诱导基因的响应
    3. 果树抗寒性鉴定方法
        3.1 电解质渗出率法
        3.2 组织细胞结构观察法
        3.3 生长恢复法
        3.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法
        3.5 综合评价法
    4. 转录组、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4.1 转录组测序
        4.2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4.3 蛋白质组学
        4.4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抗寒中的应用
    5. 枇杷抗寒研究进展
        5.1 冻害影响因素研究
        5.2 抗寒的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5.3 抗寒生理生化研究
        5.4 抗寒的冰核细菌研究
        5.5 抗寒基因工程研究
    6.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6.1 目的意义
        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白肉枇杷种质资源抗寒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低温胁迫下‘白玉’枇杷叶片REC的动态变化
        2.2 不同处理时间对‘白玉’枇杷叶片REC的影响
        2.3 Logistic方程及LT_(50)
        2.4 25个白肉枇杷品种的抗寒性鉴定
    3 讨论
第三章 枇杷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低温胁迫下的变化
        2.2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低温胁迫下的变化
        2.3 叶片MDA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变化
        2.4 叶片Pro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变化
        2.5 叶片花青素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变化
        2.6 叶片PAL活性对低温胁迫的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植物材料处理
        1.3 样品的制备、文库构建
        1.4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预处理、分析与de novo组装
        1.5 基因功能注释和预测编码蛋白框
        1.6 Unigene表达量及样品相关性分析
        1.7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1.8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1.9 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富集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枇杷叶片cDNA分析与测序质量评估
        2.2 De novo拼接
        2.3 枇杷叶片基因序列功能注释与分类
        2.4 预测编码蛋白框
        2.5 样品相关性分析
        2.6 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的差异表达分析
        2.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大量基因参与了枇杷叶片冷胁迫反应
        3.2 质膜代谢及基因与冷胁迫
        3.3 信号传导途径及基因与冷胁迫
        3.4 植物昼夜节律途径及基因与冷胁迫
        3.5 植物病原体交互作用途径及基因与冷胁迫
        3.6 次生代谢及基因与冷胁迫
第五章 枇杷抗寒ITRAQ蛋白组及与转录组的联合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植物材料处理
        1.3 蛋白提取
        1.4 酶切和除盐
        1.5 iTRAQ标记和分组
        1.6 LC-MS/MS质谱分析
        1.7 数据和聚类分析
        1.8 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和功能注释
        1.9 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的相关性
        1.10 关键基因qRT-PCR的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质鉴定
        2.2 蛋白质定量分析
        2.3 鉴定蛋白质功能注释
        2.4 差异蛋白的富集分析
        2.5 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对比分析
    3. 讨论
        3.1 冷胁迫下枇杷显着差异基因、蛋白共享的基因
        3.2 D-山梨醇-6-磷酸脱氢酶在枇杷抗寒性中的作用
        3.3 冷胁迫下花青素合成酶和相关基因的表达
第六章 枇杷CBF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生化试剂、载体和菌株
        1.3 总RNA的提取
        1.4 DNA的消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1.5 3'RACE扩增
        1.6 5'RACE扩增
        1.7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1.8 枇杷EjCBF实时荧光定量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的提取
        2.2 EjCBF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枇杷EjCBF基因4℃低温处理叶片中的时空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枇杷CBF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3.2 枇杷CBF基因对低温处理的响应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若干种枇杷属植物的超低温保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1 研究背景
    1.1 枇杷属植物种质资源简介
    1.2 超低温保存简介
    1.3 植物种质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方法
        1.3.1 降温速率法
        1.3.2 玻璃化法
    1.4 超低温保存的关键因素
        1.4.1 玻璃化液装载
        1.4.2 玻璃化转变温度
        1.4.3 预培养
        1.4.4 外植体
        1.4.5 恢复生长
    1.5 枇杷超低温保存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枇杷属植物离体培养和茎尖快速扩繁体系的建立
    2.1 前言
    2.2 材料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枇杷属植物不同种的胚离体培养差异性研究
        2.4.2 不同细胞分裂素对台×解茎尖离体培养的影响
        2.4.3 若干种枇杷属植物的茎尖快繁效率比较
    2.5 讨论
3 氧化三甲胺对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超低温保护剂和再生培养基的配制
        3.1.3 超低温保护液的装载时间优化和超低温降温程序设置
        3.1.4 恢复培养和恢复情况统计
    3.2 实验结果
        3.2.1 TMAO与DMSO对枇杷属植物茎尖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3.2.2 不同TMAO装载时间对枇杷属植物茎尖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3.3 讨论
4 若干种枇杷属植物的超低温保存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的配制
        4.1.3 超低温保存的基本步骤
        4.1.4 玻璃化转变温度前后降温速率优化
        4.1.5 外植体长度对枇杷属植物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4.1.6 若干枇杷属植物的超低温保存
    4.2 实验结果
        4.2.1 玻璃化转变温度前后的降温速率优化
        4.2.2 外植体长度对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4.2.3 几种枇杷属植物的超低温保存
    4.3 分析与讨论
        4.3.1 玻璃化转变温度前后降温速率
        4.3.2 外植体大小
        4.3.3 若干种枇杷属植物种质的超低温保存
5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枇杷种子无菌萌发和离体再生体系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种子萌发和贮藏研究进展
    1.2 蔷薇科果树离体再生途径
    1.3 蔷薇科果树离体再生影响因素
        1.3.1 基因型
        1.3.2 外植体类型和状态
        1.3.3 培养基类型
        1.3.4 碳源和凝固剂
        1.3.5 植物生长调节剂
        1.3.6 其他因素
    1.4 枇杷概况
        1.4.1 枇杷简介
        1.4.2 枇杷产业现状
    1.5 枇杷种子萌发和贮藏概况
    1.6 枇杷离体再生研究进展
    1.7 研究意义和内容
2 枇杷种子无菌萌发和贮藏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种子消毒
        2.1.3 播种与培养
        2.1.4 种子内源ABA和IAA的含量测定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枇把品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 种子内源IAA和ABA含量的测定
        2.2.3 果实成熟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4 贮藏方式和天数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5 贮藏温度和天数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6 消毒体系的优化
3 直接诱导不定芽途径探究枇杷离体再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培养基的配制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和浓度对诱导子叶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2.2 不同苗龄(播种后的天数)对诱导子叶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2.3 品种对诱导子叶产生不定芽的影响
        3.2.4 外植体对诱导子叶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3.2.5 继代生根
4 间接诱导不定芽途径探究枇杷离体再生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培养基的配制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植物激素种类和浓度对诱导叶片形成愈伤组织的影响
        4.2.2 品种对叶片形成愈伤组织的影响
        4.2.3 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芽的探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枇杷组织培养及S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枇杷发展概况
        1.1.1 枇杷简介
        1.1.2 枇杷产业发展现状
    1.2 木本植物离体再生培养研究进展
        1.2.1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1.2.2 木本植物体胚发生相关影响因素
        1.2.3 木本植物离体再生的应用
    1.3 枇杷组织再生研究进展
        1.3.1 枇杷组织培养
        1.3.2 种质离体保存研究
        1.3.3 影响枇杷再生培养的相关因素研究
    1.4 生物信息学研究
        1.4.1 生物信息学
        1.4.2 RNA-Seq 技术
        1.4.3 序列分析主要内容及相关软件
    1.5 蔗糖合成酶研究进展
        1.5.1 蔗糖合成酶的调控机理
        1.5.2 蔗糖合成酶的功能
        1.5.3 植物蔗糖合成酶生物信息学研究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2. 枇杷组织培养
    2.1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与器具
        2.1.2 外植体处理
        2.1.3 培养基的配制
        2.1.4 愈伤诱导培养
        2.1.5 培养条件
        2.1.6 不定芽分化培养
        2.1.7 生根培养
        2.1.8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生理状态的外植体生长状况统计分析
        2.2.2 不同消毒方法处理的结果分析
        2.2.3 不同外植体处理方法的实验结果分析
        2.2.4 不同培养基配方比较与分析
        2.2.5 温度及光照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2.2.6 诱导的不同愈伤组织状态结果分析
        2.2.7 不定芽分化实验结果分析
        2.2.8 生根结果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3 枇杷 SS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实验方法
        3.1.1 基因序列的获得
        3.1.2 SS 同源基因及其推导的蛋白序列比对
        3.1.3 枇杷 SS 基因及其推导的蛋白序列间的比对
        3.1.4 SS 核苷酸及蛋白特性分析
        3.1.5 SS 蛋白二级结构及保守域预测
        3.1.6 SS 蛋白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S 基因同源性及蛋白同源性比对分析
        3.2.2 枇杷 SS 基因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间的两两比较分析
        3.2.3 枇杷 SS 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特性分析
        3.2.4 枇杷 SS 基因蛋白二级结构及功能保守域分析
        3.2.5 枇杷 SS 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青种枇杷组织培养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植体的最佳采样时间
    2.2 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春芽的影响
    2.3 不同培养基对春芽的影响
3 讨论

(8)枇杷授粉受精生物学研究与S基因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创新点
第一章 果树有效授粉期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摘要
    1 论文选题背景及理由
    2 有效授粉期研究进展
        2.1 有效授粉期的主要参数
        2.1.1 柱头可授性
        2.1.2 花粉管动力学
        2.1.3 胚珠活力和寿命
        2.2 有效授粉期的影响因子
        2.2.1 花器官败育与发育阶段
        2.2.2 树体营养水平
        2.2.3 化学物质
        2.2.4 温度和降雨
    3 枇杷有效授粉期需要阐明的几个主要问题
        3.1 枇杷有效授粉期关键决定因子
        3.2 枇杷主栽品种及重要育种材料的S基因型鉴定
        3.3 降雨和低温对枇杷授粉受精的影响
    4 选题的意义
第二章 枇杷有效授粉期决定因子及其对坐果率和种子数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有效授粉期的确定
        1.2.2 柱头可授性的组织化学检测
        1.2.3 花粉管动力学特性
        1.2.4 花龄对自花和异花授粉花粉原位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1.2.5 自然授粉条件下花粉管生长及胚囊寿命
        1.2.6 荧光显微压片观察方法
        1.2.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效授粉期的确定及其对坐果率和种子数的影响
        2.2 花粉管动力学特性
        2.3 花龄对自花和异花授粉花粉原位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2.4 自然授粉条件下花粉管生长及胚囊活力
    3 讨论
第三章 降雨和温度对枇杷有效授粉期的影响及其寓意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阴雨对花粉活力的影响
        1.2.2 降雨对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1.2.3 田间模拟降雨试验
        1.2.4 室内模拟降雨试验
        1.2.5 温度对花药散粉和花粉活力的影响
        1.2.6 温度对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1.2.7 温度对花粉原位萌发、花粉管生长和胚囊寿命的影响
        1.2.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阴雨对花粉活力及花粉密度的影响
        2.2 降雨对柱头可受性与黏液分泌的影响
        2.3 降雨对授粉受精的影响
        2.4 温度对枇杷花药散粉和花粉活力的影响
        2.5 温度对枇杷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2.6 温度对枇杷花粉原位萌发的影响
        2.7 温度对枇杷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2.8 温度对枇杷胚囊寿命的影响
    3 讨论
        3.1 阴雨对枇杷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的影响
        3.2 降雨对枇杷授粉受精的影响
        3.3 温度对枇杷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3.4 温度对枇杷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及胚囊寿命的影响
        3.5 温度对枇杷有效授粉期决定因子影响的寓意
第四章 ‘大五星’等品种S基因型鉴定及新S-RNase基因克隆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提取
        1.2.2 引物来源
        1.2.3 PCR扩增和优化设计
        1.2.4 电泳结果评分及差异分析
        1.2.5 S-RNase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枇杷AS-PCR体系建立与优化
        2.1.1 正交设计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评分及差异分析
        2.1.2. 各因素对枇杷属植物AS-PCR反应体系的影响
        2.1.2.1 Mg~(2+)浓度对枇杷属植物AS-PCR反应体系的影响
        2.1.2.2 Taq酶浓度对枇杷属植物AS-PCR反应体系的影响
        2.1.2.3 引物浓度对枇杷属植物AS-PCR反应体系的影响
        2.1.2.4 模板浓度对枇杷属植物AS-PCR反应体系的影响
        2.1.2.5 dNTPs对枇杷属植物AS-PCR反应体系的影响
        2.1.3 退火温度对枇杷属植物AS-PCR反应体系的影响
        2.1.4 退火时间对枇杷属植物AS-PCR反应的影响
        2.1.5 循环次数对枇杷属植物AS-PCR反应体系的影响
        2.2 S基因型鉴定
        2.3 新S-RN ase基因的鉴定及核苷酸序列比较
        2.3.1 ‘川农2号’等768bp序列鉴定
        2.3.2 ‘香钟’和‘里间’的313bp序列鉴定
        2.3.3 ‘龙泉5号’的325bp序列鉴定
        2.3.4 ‘房光’等的754bp序列鉴定
        2.3.5 ‘晚钟’等的666bp序列鉴定
        2.3.6 ‘川农1号’等的604bp和616bp序列鉴定
        2.3.7 ‘有永’等的594bp序列鉴定
        2.4 枇杷S-RNase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2.5 枇杷S-RNase基因序列和结构分析
        2.6 枇杷S-RNase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 讨论
        3.1 枇杷AS-PCR体系建立和优化
        3.2 ‘大五星’等18个品种的S基因型
        3.3 枇杷S基因的结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获得的科研成果

(9)枇杷种质限制生长保存及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克隆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
        1.1 植物离体保存的优缺点
        1.2 植物离体保存方法
        1.2.1 限制生长保存
        1.2.2 低温保存
        1.2.3 超低温保存
    2 植物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
        2.1 乙烯代谢
        2.2 ACS 和 ACO 基因研究
        2.3 乙烯受体基因 ETR 和 ERS
    3 植物 CAT 基因研究进展
        3.1 CAT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3.2 CAT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4 枇杷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4.1 枇杷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4.1.1 胚培养
        4.1.2 茎尖培养
        4.1.3 花药培养
        4.1.4 原生质体培养
        4.1.5 胚乳培养
        4.2 枇杷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
        4.3 枇杷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5.1 本研究的意义
        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枇杷离体培养
    第一节 枇杷胚培养与试管苗的获得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枇杷幼果的处理
        1.2.2 枇杷胚萌发
        1.3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GA3对枇杷幼胚萌发率的影响
        2.2 光质对枇杷幼胚萌发率的影响
        2.3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枇杷成熟胚萌发的影响
        3 讨论
        3.1 GA3有利于枇杷幼胚的萌发
        3.2 红光能够促进幼胚萌发
    第二节 枇杷试管苗增殖培养与生根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枇杷试管苗的增殖培养
        1.2.2 试管苗的生根培养
        1.3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TDZ 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2.2 KT 对枇杷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2.3 枇杷试管苗的生根
        3 讨论
        3.1 适当浓度的 TDZ 或 KT 有利于枇杷试管苗的增殖
        3.2 枇杷试管苗生根培养中激素的作用
第三章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21 份枇杷资源在同一培养基离体保存的时间差异
        1.2.2 不同光质条件对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1.3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21 份枇杷资源在同一培养基离体保存的时间差异
        2.2 不同光质条件对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基因型枇杷试管苗的保存时间存在差异
        3.2 红光有利于枇杷试管苗保存
第四章 枇杷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一节 枇杷 ETR 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剂
        1.2 方法
        1.2.1 总 RNA 的提取和检测
        1.2.2 cDNA 第一链合成及 5’RACE cDNA 合成
        1.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4 目的片段的扩增
        1.2.5 目的片段的回收、连接转化及序列测定
        1.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枇杷试管苗总 RNA 的提取
        2.2 枇杷 ETR 基因 cDNA 保守区的克隆
        2.3 枇杷 ETR 基因 3’RACE 扩增
        2.4 枇杷 ETR 基因 5’末端的获得
        2.5 枇杷 ETR 基因全长序列 ORF 及分析
        2.6 枇杷 ETR 不同成员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6.1 蛋白质理化性质的预测与分析
        2.6.2 蛋白质亲疏水特性预测
        2.6.3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预测
        2.6.4 蛋白质跨膜结构预测与分析
        2.6.5 蛋白质信号肽预测与分析
        2.6.6 蛋白质卷曲螺旋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2.6.7 蛋白质功能位点预测和分析
        2.6.8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2.6.9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与分析
        2.6.10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2.6.11 蛋白质家族及保守结构域分析
        2.6.12 蛋白质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
        3 讨论
        3.1 枇杷总 RNA 提取的技术关键
        3.2 Ej-ETR1a、Ej-ETR2a 预测结果符合已报道 ETR1 结构和功能
        3.3 枇杷 ETR 蛋白的功能多样性
    第二节 枇杷 ERS 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总 RNA 的提取和检测
        1.2.2 cDNA 第一链合成和 5’RACE cDNA 的合成
        1.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4 目的片段的扩增
        1.2.5 目的片段的回收、连接转化及序列测定
        1.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枇杷 ERS 基因 cDNA 全长的克隆
        2.2 枇杷 ERS 基因 ORF 分析
        2.3 枇杷 ERS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3.1 Ej-ERS 蛋白理化性质预测
        2.3.2 Ej-ERS 蛋白亲疏水特性预测与分析
        2.3.3 Ej-ERS 蛋白跨膜结构预测
        2.3.4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预测
        2.3.5 蛋白质卷曲螺旋结构的预测
        2.3.6 蛋白质信号肽的预测
        2.3.7 蛋白质功能位点的预测
        2.3.8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2.3.9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预测
        2.3.10 蛋白质三级结构的预测
        2.3.11 蛋白质家族及保守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2.3.12 氨基酸分子进化树的构建
        3 讨论
        3.1 Ej-ERS 的结构与功能
        3.2 Ej-ERS 蛋白可能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
第五章 枇杷 CAT 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cDNA 第一链合成和 5’RACE cDNA 的合成
        1.2.2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1.2.3 目的片段的扩增
        1.2.4 目的片段的回收、连接转化及序列测定
        1.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枇杷 CAT 基因保守区的克隆
        2.2 枇杷 CAT 基因 3’RACE
        2.3 枇杷 CAT 基因 5’端扩增
        2.4 枇杷 CAT 基因 ORF 验证及分析
        2.5 枇杷 CAT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1 枇杷 CAT 蛋白理化性质预测
        2.5.2 蛋白亲疏水性预测与分析
        2.5.3 蛋白质跨膜结构预测
        2.5.4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
        2.5.5 蛋白质卷曲螺旋结构预测
        2.5.6 蛋白质功能位点预测
        2.6.7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预测
        2.6.8 蛋白质信号肽预测
        2.6.9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2.6.10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2.6.11 蛋白质家族与保守结构域预测与分析
        2.6.12 氨基酸分子进化树的构建
    3 讨论
        3.1 枇杷 CAT 在试管苗离体保存中可能的作用机理
        3.2 枇杷 CAT 蛋白质的可能翻译后修饰方式
        3.3 枇杷 CAT2 基因 3’UTR 的多态性调控
第六章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枇杷叶片总 RNA 的提取及 cDNA 的合成
        1.2.2 引物设计
        1.2.3 Real Time PCR 反应
        1.2.4 标准曲线的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枇杷叶片不同时期总 RNA 提取
        2.2 各目的基因 qPCR 引物特异性及扩增效率分析
        2.3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 ACS 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2.4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 ACO 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2.5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 ETR 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2.6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 ERS 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2.7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 CAT 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的 ACS、ACO 基因表达量变化的相互联系
        3.2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 ETR、ERS 表达量具有类似的变化规律
        3.3 枇杷 CAT 基因在试管苗离体保存中的作用
第七章 小结
    1 枇杷胚培养及试管苗的获得
    2 枇杷试管苗的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
    3 21 份枇杷种质资源试管苗的离体保存研究
    4 枇杷试管苗叶片乙烯受体 ETR 基因的克隆
    5 枇杷试管苗叶片乙烯受体 ERS 基因的克隆
    6 枇杷试管苗叶片 CAT 基因的克隆
    7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表达的 qPCR 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1 图版及图版说明
附录 2 枇杷 Ej-ETR1a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3 枇杷 Ej-ETR1b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4 枇杷 Ej-ETR1c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5 枇杷 Ej-ETR2a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6 枇杷 Ej-ETR2b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7 枇杷 Ej-ETR2c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8 枇杷 Ej-ETR2d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9 枇杷 Ej-ERS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10 枇杷 Ej-CAT1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11 枇杷 Ej-CAT2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12 枇杷 Ej-CAT2-2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13 枇杷 Ej-CAT 2-3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14 枇杷 Ej-CAT 2-4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15 枇杷 Ej-CAT 2-5 基因(cDNA)序列登录 GenBank 信息
附录 16 枇杷离体保存过程中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 qPCR 分析相关曲线图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与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四、良种白沙枇杷“冠玉”的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倍体枇杷种质资源评价及自交不亲和基因型鉴定[D]. 吴宸宇. 西南大学, 2021(01)
  • [2]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枇杷[J]. 林顺权. 果树学报, 2019(10)
  • [3]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抗寒种质鉴定及其抗寒机制[D]. 娄晓鸣.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4]若干种枇杷属植物的超低温保存[D]. 黄天启.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枇杷种子无菌萌发和离体再生体系建立研究[D]. 李坤坤. 浙江大学, 2017(01)
  • [6]枇杷组织培养及S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D]. 徐海红.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7]青种枇杷组织培养技术初探[J]. 倪照君,廖雪竹,陆文芝,顾林平,黄蕾芳,古咸彬,高志红. 江苏林业科技, 2013(03)
  • [8]枇杷授粉受精生物学研究与S基因克隆[D]. 杨芩.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9]枇杷种质限制生长保存及乙烯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等克隆及表达[D]. 李丽秀.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10]白沙枇杷组织培养初代物建立研究[A]. 李枷霖,袁卫民,徐式进,蔡平.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2, 2012

标签:;  ;  ;  ;  ;  

优良品种白沙枇杷“冠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