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病例报告

山东省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病例报告

一、山东省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病例检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赵哲,贺真,龙泳[1](2021)在《我国常见鼠传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鼠传疾病在我国比较多见,是一类鼠传播或者以鼠为中间媒介传播的,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受全球气候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鼠传疾病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大。除鼠疫外,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鼠传疾病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强,对社会损害程度较高。近年来,人们对鼠传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其真正的了解还很少。本文介绍我国常见鼠传疾病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以及斑疹伤寒等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现状,以期为今后开展鼠传疾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根据。

杨小娜[2](2021)在《高通量测序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蜱传病原菌研究》文中认为蜱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专门以其脊椎动物宿主的血液为食,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传播媒介生物,能够传播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多种病原体。了解和鉴定蜱传病原体对评估感染风险,病原体控制和相关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16S核糖体DNA(16S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结合病原菌特异性基因检测技术,研究不同地区优势蜱种携带微生物的种群特点,发现当地主要蜱传病原菌,为当地的蜱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数据。于山西祁县、新疆古尔图和温泉、青海玉树、云南景讷、海南琼中这六个地区采集蜱,进行形态学分类和线粒体16S rDNA鉴定确定当地优势蜱种,每个地区各随机挑选50只蜱提取基因组DNA,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蜱中病原菌种类及各种群丰度情况;根据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利用PCR检测方法对可能存在的蜱传病原体特异性基因进行检测,较为全面的分析蜱种病原菌携带情况。经形态学及基因鉴定后,确定山西祁县采集到的蜱为长角血蜱和日本血蜱,新疆古尔图均为亚东璃眼蜱,新疆温泉均为边缘革蜱,青海玉树均为草原革蜱,云南景讷和海南琼中均为微小牛蜱。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结果表明:山西祁县蜱携带贝纳氏柯克斯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以及立克次体属、埃立克体属的微生物;新疆古尔图蜱均携带弗朗西斯菌属微生物;新疆温泉蜱均携带柯克斯体属、立克次体属微生物;青海玉树蜱均携带贝纳氏柯克斯体、黑龙江立克次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以及立克次体属、埃立克体属的微生物;云南景讷蜱携带贝纳氏柯克斯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黑龙江立克次体、米氏疏螺旋体以及埃立克体属的微生物;海南琼中蜱携带贝纳氏柯克斯体、Ehrlichia muris。病原菌特异性基因检测表明:山西祁县、新疆温泉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米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疆古尔图蜱携带米氏疏螺旋体;青海玉树、海南琼中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云南景讷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米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可以同时检测出多种病原体,包括:柯克斯体、立克次体、无形体、埃立克体,但有的病原菌只匹配到属一级的分类信息,无法确定所携带的基因种/型,且均没有检出疏螺旋体。特异性基因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出伯氏疏螺旋体、米氏疏螺旋体等,但只能检测已知的特定病原体。两种方法结合可相互补充,利于更全面的了解蜱携带病原菌的状况。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于提高蜱样本病原体检测效率有良好的应用,能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同时检出多种病原微生物,能有效减少实验成本、缩短检测时间。本研究建立了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检测伯氏疏螺旋体和米氏疏螺旋体。分别利用recA基因、glpQ基因合成引物探针,并优化反应条件。在单重实验的基础上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检测,并探索其他因素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用建立的新方法检测蜱样本。结果表明多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102copies/μL)和特异度,虽然与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相比灵敏度(101 copies/μL)有所下降,但检测CT值无明显差异(P>0.05),病原浓度与检测CT值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两种病原浓度差异和其他病原的存在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100只亚东璃眼蜱和100只边缘革蜱中,有14只伯氏疏螺旋体检测阳性(33<CP<38),该方法用于蜱样本检测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快速便捷的检测两种疏螺旋体,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本研究也建立了针对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无形体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为蜱传疾病的监测和检测提供技术手段。根据伯氏疏螺旋体recA基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基因、嗜吞噬细胞无形体msp2基因构建多重PCR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条件并作标准曲线。在单重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反应重数,建立同时检测三种病原体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检测,并探索浓度差别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用建立的新方法检测蜱样本以评价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各病原浓度与检测CT值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各通道检测效果良好。多重检测方法与单重实验方法相比灵敏度有所下降,但仍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病原浓度的差异对检测结果有影响,高浓度模板对低浓度模板有抑制作用。比较单重与三重方法对斑点热检验效果的差异,发现其检测的阳性率有差异(卡方检验),检测结果中、高度一致(kappa—致性检验),该方法对于蜱样本检测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弭希苒[3](2021)在《交际翻译指导下的《流行病管控—主要致死疾病的关键事实》(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敲响了流行病防控的警钟。我国在基于科学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了积极灵活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译者在查阅相关流行病资料时,了解到,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出版了一本流行病预防手册,即《流行病管控—主要致死疾病的关键事实》。全册从三个部分阐述了二十一世纪流行病特征、十五种致死疾病的防控措施以及援助支持方面的信息。因此,该手册可以为我国目前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供一定借鉴和启发。译者选取了该手册的版权声明、前言、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的部分内容为翻译材料,其中,版权声明包括权利归属、使用许可、责任追究等内容,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 21世纪流行病的挑战和风险因素,第二部分列举了 15种传染病的必知信息和应对措施。该翻译实践报告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包括翻译实践项目简介、翻译过程、理论描述、案例分析和总结反思。该手册属于医学信息型文本,强调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性”,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可用于指导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因此,译者以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层次为标准,选取文本中的翻译实例,探讨如何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解决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译文质量。词汇方面,借助平行文本,采取去名词化等方法准确表达词汇意思。句法层面,译者结合自身翻译经验,采取被动结构转为主动结构、拆分、重组等方法,重点解决了被动语态和特殊句式的翻译难点;语篇方面,运用保留原有语篇、找出指代原型等策略实现上下文顺畅衔接。此次翻译实践中,译者用平实的语言,将专业性强、应用面广的手册译为认知性强、接受度高的译本,借此希望可以帮助更多读者培养预防流行病的意识,降低全球流行病的不良影响。

中华预防医学会[4](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戊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5](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 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 借鉴国内外经验, 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 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 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戊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6](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戊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7](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戊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孙毅[8](2020)在《钩端螺旋体江西株分离和SPF犬发病模型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钩端螺旋体病以黄疸、肝肾功能障碍为特征。犬自然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的病例时常发生,即便钩端螺旋体疫苗免疫后也会发病。由于钩端螺旋体病早期感染症状不明显,且未能及时的确诊和治疗,部分感染者可迅速发展成危重症,死亡率极高。钩端螺旋体病主要通过犬接触有病原的尿液和水源进行感染的,钩端螺旋体在潮湿的环境中可以存活数月之久,且毒力不会降低,传染性很强。随着犬养殖业的发展及家庭饲养宠物犬的增加,犬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的数量逐渐上升,给养犬行业造成了重大困扰。本实验通过对江西地区钩端螺旋体疫区的犬养殖点进行储存宿主褐家鼠的捕捉,及临床疑似和确诊钩端螺旋体病的犬进行钩端螺旋体的分离培养,并鉴定菌型,为建立SPF犬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模型提供菌源。通过PCR、MLST等方法确定分离到的钩端螺旋体的菌型,并用分离菌对金黄地鼠进行感染研究其致病性。针对分离到的钩端螺旋体的血清型,设计引物,构建钩端螺旋体PCR诊断方法。通过对攻毒途径和剂量的摸索,最终用2.5×1010条钩端螺旋体的剂量腹腔注射感染SPF实验犬,建立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模型。结果从210份样品中成功分离纯化出16株钩端螺旋体菌株,鉴定血清型为澳洲群澳洲型,金黄地鼠感染死亡说明具有致病性,成功设计出一对引物,目的片段大小为278bp,摸索退火温度55℃为佳,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最低检测浓度为1×10-5 ng/μl,构建了钩端螺旋体PCR诊断方法。通过对感染SPF实验犬的血常规、生化指标、抗体效价及剖解后的病理变化结果的分析和观察,确定SPF实验犬感染了钩端螺旋体病。成功建立了 SPF犬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模型。

马晓娟[9](2020)在《湖北省咸宁市刺猬中钩端螺旋体及SFTS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是由钩端螺旋体感染引发。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例钩端螺旋体严重病例,其中死亡有6万多例。在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常见的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29个省份均报告有该病发生。湖北省是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其中2000~2009年共报告发病数179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9(1/10万),病死率为1.78%(23/179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新发传染病,蜱虫叮咬是该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该病最早在中国发现,目前在南韩、日本和越南也发现该病流行。该病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引发的,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截至2014年底,全国23个省份共报告5000余例人传人感染病例。野生动物是人兽共患病的宿主,刺猬广泛分布于我国,由于传统中医学认为刺猬具有很高的中药价值,因此在湖北地区人们经常捕食刺猬,增高了感染人兽共患传染病的风险。本研究对湖北省咸宁地区采集的刺猬进行钩端螺旋体和SFTS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刺猬体内的钩体携带率及SFTSV的感染状况,评价刺猬在钩端螺旋体病和SFTS传播中的作用,为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和SFTS的监测以及防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2018年5月和10月,用雾网从湖北省咸宁市捕获刺猬,采集刺猬的血液、脾脏、肾脏存于-80℃。2、从刺猬肾脏组织中提取总DNA,针对刺猬DNA用PCR扩增钩端螺旋体rrs2、sec Y和fla B基因检测钩端螺旋体;从刺猬脾脏组织中提取RNA,针对刺猬RNA用RT-PCR扩增SFTSV的S、M、L三个片段,检测SFTSV的感染。3、针对PCR扩增呈阳性的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采用软件MEGA7.0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4、运用ELISA检测刺猬血清内SFTSV总抗体。研究结果:1、从湖北省咸宁市共采集41只刺猬,其中5月捕获22只,10月捕获19只。通过形态学观察,采集的刺猬均为远东刺猬。2、PCR扩增结果显示,刺猬中钩端螺旋体rrs2、sec Y和fla B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19.5%(8/41)、12.2%(5/41)和9.8%(4/4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刺猬钩端螺旋体的rrs2、sec Y和fla B基因部分序列的同源性为99.0%-100%,本研究中检测到的钩端螺旋体都是与Leptospira interrogans型聚在同一个分支上。3、RT-PCR结果和ELISA结果显示,刺猬中SFTSV RNA和抗体均为阴性。研究结论:1、湖北省咸宁地区刺猬钩端螺旋体感染率较高,说明刺猬是我国钩端螺旋体的宿主动物之一。2、从湖北省咸宁市采集的刺猬体内检测SFTSV阴性,说明采样时间、地点和样本量可能需要调整。3、捕捉、屠宰和食用野生刺猬存在感染钩端螺旋体的风险,有必要对这类人群人加强防护,以降低感染风险。

张文龙[10](2018)在《TLR2,NLRP3在钩端螺旋体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钩端螺旋体(钩体)分为致病性问号钩体和非致病性腐生型双曲钩体两类。钩体病是由致病性的钩体引起的一种广泛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猪、马、牛、羊以及人类都可感染此病,引起发热、黄疸、流产甚至死亡,给我国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到目前为止,钩体病的详细发病机理还不能被完全阐明。钩体侵入动物体后,能迅速扩散至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对病原菌识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研究宿主天然免疫系统对钩端螺旋体的识别及反应机制,对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钩体能够激活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TLR2和TLR4,也可以激活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NLRP3。TLR2,TLR4的激活能启动核转录因子Nf-κB和MAPK信号通路,使细胞因子IL-1β,IL-6,TNF-a等大量表达。而NLRP3炎性体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TLRs介导的炎性细胞因子转录合成,第二个信号是通过与接头蛋白ASC结合,并招募Pro-caspase-1形成为―炎性小体‖的复合物,激活caspase-1,从而对Pro-IL-1β等底物进行切割,使其成熟并释放到胞外。应用小鼠基因缺陷模型,已经发现缺陷TLR4或同时缺陷TLR2和TLR4的小鼠感染钩体后迅速死亡,但对于金黄地鼠及其他敏感动物来说,他们体内并不缺陷TLR2和TLR4,这些敏感动物在钩端螺旋体感染过程中,其体内的TLR2和TLR4到底发挥了怎样的功能还不清楚。由于钩体可以迅速穿透细胞膜,进入胞内,那么除NLRP3以外,胞浆中的其他炎性体是否也能识别侵入胞内的钩体呢?耐受动物与敏感动物感染钩体后,这些受体的作用是否也有差异?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进一步揭示钩体的致病机制,为开发新的靶向防控生物制剂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因此,本论文从先天免疫识别受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钩体感染的两种动物模型——金黄地鼠敏感模型和小鼠耐受模型,探索TLR2、TLR4以及胞内炎性体(NLRP3、NLRC4)在钩端螺旋体感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进而探究以调节TLR2,TLR4及NLRP3、NLRC4炎性体信号通络为靶点的药物在抗钩端螺旋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钩体感染后,金黄地鼠体内TLR2的表达要明显滞后于BALB/c小鼠,而TLR4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TLR2前期不表达或不激活可能是金黄地鼠对钩体易感的原因。为了验证上面的假设,TLR2缺陷的C57小鼠被用来接种钩体,同时,用TLR2的激动剂Pam3CSK4来治疗感染钩体的金黄地鼠,发现TLR2缺陷加重了小鼠感染钩体后的病理变化,相应的,应用TLR2激动剂Pam3CSK4则提高了金黄地鼠感染钩体后的存活率,表明TLR2的前期激活能有效控制钩体感染。为进一步探索TLR2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分析比较了TLR2下游的细胞因子在两种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差异,并检测了IL-10/TNF-α比值在野生型和TLR2缺陷型C57小鼠中,以及Pam3CSK4处理的金黄地鼠中的变化情况。发现TLR2的表达与IL-10有一定的协同性,并通过细胞实验进一步证明钩体引起的IL-10表达是由TLR2介导的。以上实验结果表明,TLR2的激活能有效控制钩体感染,该过程可能是通过提高IL-10水平或IL-10/TNF-α比值来实现的。对比金黄地鼠和C57小鼠感染钩体后NLRP3和NLRC4基因的表达差异,发现金黄地鼠中NLRP3的表达明显滞后于小鼠,而NLRC4在两种动物感染前期都不表达,后期表达差异不大,表明NLRP3的差异表达可能是造成小鼠和金黄地鼠模型不同转归的原因。随后,应用NLRP3缺陷的C57小鼠,发现虽然野生型和NLRP3缺陷小鼠感染钩体后存活率没有差异,但NLRP3缺陷鼠体内的钩体量更低,组织病理变化更缓和,并且器官中IL-1β的水平与体内钩体量不相关,提示NLRP3缺陷后对钩体清除作用的加强并不依赖下游的IL-1β。为进一步证明以上观点,提取NLRP3、NLRC4、Caspase-11、Caspase-1-11缺陷的C57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进行感染实验,发现钩体引起的IL-1β主要依赖NLRP3炎性体,应用双醋瑞因(IL-1β抑制剂)来治疗感染钩体后的C57小鼠和金黄地鼠,却没有提高感染钩体后小鼠和金黄地鼠的存活率,而且也没有降低小鼠体内的钩体含量,表明NLRP3缺陷后对钩体清除作用的加强并不依赖下游IL-1β的降低。NLRP3除介导IL-1β的成熟外,还能影响细胞自噬,NLRP3缺陷后对钩体的清除作用的加强是否依赖于细胞自噬水平的提高呢?本实验中NLRP3缺陷明显提高了C57小鼠肾脏的自噬水平。尽管金黄地鼠感染钩体后NLRP3的表达滞后于C57小鼠,但体内自噬水平并没有升高,反而远远滞后于C57小鼠,以上实验结果表明,NLRP3缺陷能加速体内钩体的清除,该过程可能是通过提高细胞自噬水平来实现的。为了进一步验证TLR2和NLRP3在控制钩体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选择当前治疗钩体病的首选药物--多西环素进行了体内体外验证。发现多西环素在治疗钩体病时,除发挥一般的抗菌作用外,还能特异性的抑制IL-1β的表达和分泌,并且能够提高宿主TLR2的表达,同时抑制NLRP3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多西环素还抑制了TLR2下游的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并且抑制了NLRP3炎性体激活的Priming阶段,以上结果通过多西环素间接证明,提高TLR2,抑制NLRP3,有助于钩体病的治疗。综上所述,TLR2和NLRP3在钩体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TLR2的激活能有效控制钩体感染,该过程可能是通过提高IL-10水平或IL-10/TNF-α比值来实现的。NLRP3缺陷能加速体内钩体的清除,该过程可能是通过提高细胞自噬水平来实现的。多西环素提高了钩体引起的TLR2的表达,同时抑制了NLRP3的表达及NLRP3炎性体激活的priming阶段。提示应用能够提高TLR2,抑制NLRP3表达的药物可能有助于钩体病的治疗。

二、山东省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病例检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病例检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常见鼠传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特征
    1.1 钩端螺旋体病
    1.2 肾综合征出血热
    1.3 斑疹伤寒
2 检测和诊断
    2.1 钩端螺旋体病
    2.2 肾综合征出血热
    2.3 斑疹伤寒
3 防控策略
    3.1 钩端螺旋体病
    3.2 肾综合征出血热
    3.3 斑疹伤寒

(2)高通量测序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蜱传病原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概述
第一部分 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特异性基因扩增方法检测蜱携带病原菌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
        一、标本采集
        二、主要实验仪器
        三、主要实验试剂
    实验方法
        一、蜱基因组提取
        二、蜱种鉴定
        三、16S rD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及分析
        四、实验室验证
    结果
        一、蜱种鉴定
        二、16S rDNA高通量测序
        三、特异性基因扩增及测序分析
    讨论
        一、蜱种鉴定
        二、病原分析
        三、蜱中病原菌检测方法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蜱传病原菌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
        一、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二、对照菌株DNA
    实验方法
        一、建立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种疏螺旋体
        二、建立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蜱传病原菌
    结果
        一、建立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种疏螺旋体
        二、建立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蜱传病原菌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1: 综述 常见蜱传疾病及蜱传病原体分子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2: 作者简介
致谢

(3)交际翻译指导下的《流行病管控—主要致死疾病的关键事实》(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and Process
    2.1 Translation Task Description
        2.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1.2 Text Type and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2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2.2.1 Preparation
        2.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3 Proofreading
Chapter 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 Briefing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3.2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Analysis of Lexical Translation
        4.1.1 Parallel Text Reading
        4.1.2 Reducing the Use of Nominalization
        4.1.3 Transforming Long Noun Groups into Clauses
    4.2 Analysis of Syntactic Translation
        4.2.1 Flexible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there be"
        4.2.2 Transformation of Passive Voice into Active Voice
        4.2.3 Splitting and Restructuring of Difficult Sentences
    4.3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in Context of "Cohesion"
        4.3.1 Compliance with Original Cohesion
        4.3.2 Digging Out the Prototype of Reference and Substitution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Certificate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论文提纲范文)

1 流感病毒疫苗
    1.1 疫苗针对疾病
        1.1.1 病原学
        1.1.2 临床特征
        1.1.3 流行病学特征
    1.2 疫苗简介
        1.2.1 疫苗免疫原性
        1.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1.2.3 疫苗安全性
        (1)IIV
        (2)LAIV
    1.3 接种建议
        1.3.1 疫苗种类、剂型和适用人群
        1.3.2 接种剂次[1]
        1.3.3 接种时机
        1.3.4 接种部位和途径
        1.3.5 接种禁忌[1]
    1.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4.1 裂解IIV
        (1)常见不良反应
        (2)罕见不良反应
        (3)极罕见不良反应
        1.4.2 亚单位IIV
        (1)常见不良反应
        (2)偶见过敏反应
        (3)罕见不良反应
        (4)极罕见不良反应
        1.4.3 LAIV
        (1)十分常见不良反应
        (2)常见不良反应
        (3)偶见不良反应
    1.5 注意事项
        1.5.1 慎用情况
        1.5.2 特定事项
2 肺炎球菌疫苗
    2.1 疫苗针对疾病
        2.1.1 病原学
        2.1.2 临床特征
        2.1.3 流行病学特征
    2.2 疫苗简介
        2.2.1 疫苗免疫原性
        (1)PPCV13
        (2)PPV23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2.3 接种建议
        2.3.1 PPCV13
        (1)CRM197载体PPCV13免疫程序
        (2)TT载体PPCV13免疫程序
        (3)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4)接种禁忌
        2.3.2 PPV23
        (1)免疫程序
        (2)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3)接种禁忌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2.4.1 PPCV13
        (1)常见不良反应
        (2)罕见不良反应
        2.4.2 PPV23
        (1)常见不良反应
        (2)罕见不良反应
    2.5 注意事项
        2.5.1 PPCV13
        2.5.2 PPV23
3 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
    3.1 疫苗针对疾病
        3.1.1 病原学
        3.1.2 临床特征
        3.1.3 流行病学特征
    3.2 疫苗简介
        3.2.1 疫苗免疫原性
        (1)Hib疫苗
        (2)MPCV-AC/Hib
        (3)DTaP-Hib
        (4)DTaP-IPV/Hib
        3.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3.2.3 疫苗安全性
        (1)Hib疫苗
        (2)MPCV-AC/Hib
        (3)DTaP-Hib
        (4)DTaP-IPV/Hib
    3.3 接种建议
        3.3.1 免疫程序
        (1)Hib疫苗
        (2)MPCV-AC/Hib
        (3)DTaP-Hib
        (4)DTaP-IPV/Hib
        3.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3.3.3 接种禁忌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
        (2)罕见不良反应
        (3)极罕见不良反应
    3.5 注意事项
        (1)慎用情况
        (2)特定事项
4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4.1 疫苗针对疾病
        4.1.1 病原学
        4.1.2 临床特征
        4.1.3 流行病学特征
    4.2 疫苗简介
        4.2.1 疫苗免疫原性
        4.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4.2.3 疫苗安全性
    4.3 接种建议
        4.3.1 免疫程序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4.3.3 接种禁忌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4.4.1 常见不良反应
        4.4.2 罕见不良反应
    4.5 注意事项
        4.5.1 慎用情况
        4.5.2 特定事项
5 轮状病毒疫苗
    5.1 疫苗针对疾病
        5.1.1 病原学
        5.1.2 临床特征
        5.1.3 流行病学特征
    5.2 疫苗简介
        5.2.1 疫苗免疫原性
        5.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5.2.3 疫苗安全性
    5.3 接种建议
        5.3.1 免疫程序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5.3.3 接种禁忌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
        (2)罕见不良反应
        (3)极罕见不良反应
    5.5 注意事项
        5.5.1 慎用情况
        5.5.2 特定事项
6 水痘减毒活疫苗
    6.1 疫苗针对疾病
        6.1.1 病原学
        6.1.2 临床特征
        6.1.3 流行病学特征
    6.2 疫苗简介
        6.2.1 疫苗免疫原性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6.3 接种建议
        6.3.1 免疫程序[113,114]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6.3.3 接种禁忌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6.4.1 常见不良反应
        6.4.2 罕见不良反应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6.5 注意事项
        6.5.1 慎用情况
        6.5.2 特定事项
7 带状疱疹疫苗
    7.1 疫苗针对疾病
        7.1.1 病原学
        7.1.2 临床特征
        7.1.3 流行病学特征
    7.2 疫苗简介
        7.2.1 疫苗免疫原性
        7.2.2 疫苗效力
        7.2.3 免疫持久性
    7.3 接种建议
        7.3.1 免疫程序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7.3.3 接种禁忌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7.4.1 常见不良反应
        7.4.2 罕见不良反应
    7.5 注意事项
        7.5.1 慎用情况
        7.5.2 特定人群接种
        (1)具有带状疱疹史的个体
        (2)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3)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7.5.3 与其他疫苗联合接种
8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8.1 疫苗针对疾病
        8.1.1 病原学
        8.1.2 临床特征
        8.1.3 流行病学特征
        8.1.4 疾病负担
    8.2 疫苗简介
        8.2.1 疫苗免疫原性
        (1)双价HPV疫苗
        (2)双价HPV疫苗(大肠杆菌)
        (3)四价HPV疫苗
        (4)九价HPV疫苗
        8.2.2 疫苗效力
        (1)双价HPV疫苗
        (2)双价HPV疫苗(大肠杆菌)
        (3)四价HPV疫苗
        (4)九价HPV疫苗
        8.2.3 疫苗效果
        8.2.4 疫苗免疫持久性
        8.2.5 疫苗安全性
    8.3 接种建议
        8.3.1 免疫程序
        (1)双价HPV疫苗
        (2)双价HPV疫苗(大肠杆菌)
        (3)四价和九价HPV疫苗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8.3.3 接种禁忌
    8.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8.4.1 常见不良反应
        8.4.2 罕见不良反应
        8.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8.5 注意事项
        8.5.1 慎用情况
        8.5.2 特定事项
9 人用狂犬病疫苗
    9.1 疫苗针对疾病
        9.1.1 病原学
        9.1.2 临床特征
        9.1.3 流行病学特征
    9.2 疫苗简介
        9.2.1 疫苗免疫原性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9.2.3 疫苗安全性
    9.3 接种建议
        9.3.1 免疫程序
        (1)暴露前免疫
        (2)暴露后免疫
        (3)暴露后免疫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9.3.3 同时接种
        9.3.4 接种禁忌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9.4.1 常见不良反应
        9.4.2 罕见不良反应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9.5 注意事项
        9.5.1 慎用情况
        9.5.2 特定事项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
    10.1 疫苗针对疾病
        10.1.1 病原学
        10.1.2 临床特征
        10.1.3 流行病学特征
    10.2 疫苗简介
        10.2.1 疫苗免疫原性
        10.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0.2.3 疫苗安全性
    10.3 接种建议
        10.3.1 免疫程序
        10.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0.3.3 接种禁忌
    10.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0.4.1 常见不良反应
        10.4.2 罕见不良反应
        10.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0.5 注意事项
        10.5.1 慎用情况
        10.5.2 特定事项
11 钩端螺旋体疫苗
    11.1 疫苗针对疾病
        11.1.1 病原学
        11.1.2 临床特征
        11.1.3 流行病学特征
    11.2 疫苗简介
        11.2.1 疫苗免疫原性
        11.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1.2.3 疫苗安全性
    11.3 接种建议
        11.3.1 免疫程序
        11.3.2 接种对象
        11.3.3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1.3.4 接种禁忌
    11.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1.4.1 常见不良反应
        11.4.2 极罕见不良反应
    11.5 注意事项
        11.5.1 慎用情况
        11.5.2 特定事项
12 炭疽疫苗
    12.1 疫苗针对疾病
        12.1.1 病原学[216]
        12.1.2 临床特征
        12.1.3 流行病学特征
    12.2 疫苗简介
        12.2.1 疫苗免疫原性
        1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2.2.3 疫苗安全性
    12.3 接种建议
        12.3.1 免疫程序
        12.3.2 接种方法
        12.3.3 接种禁忌
    1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2.4.1 常见不良反应
        12.4.2 罕见不良反应
        1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2.5 注意事项
        12.5.1 慎用情况
        12.5.2 特定事项
13 戊型肝炎疫苗
    13.1 疫苗针对疾病
        13.1.1 病原学
        13.1.2 临床特征
        13.1.3 流行病学特征
    13.2 疫苗简介
        13.2.1 疫苗免疫原性
        13.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3.2.3 疫苗安全性
    13.3 接种建议
        13.3.1 免疫程序
        13.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3.3.3 接种禁忌
    1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3.5 注意事项
14 霍乱疫苗
    14.1 疫苗针对疾病
        14.1.1 病原学
        14.1.2 临床特征
        14.1.3 流行病学特征
    14.2 疫苗简介
        14.2.1 疫苗免疫原性
        14.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4.2.3 疫苗安全性
    14.3 接种建议
        14.3.1 免疫程序
        1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4.3.3 接种禁忌
    1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4.4.1 常见不良反应
        14.4.2 罕见不良反应
        1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4.5 注意事项
        14.5.1 慎用情况
        14.5.2 特定事项
15 伤寒疫苗
    15.1 疫苗针对疾病
        15.1.1 病原学
        15.1.2 临床特征
        15.1.3 流行病学特征
    15.2 疫苗简介
        15.2.1 疫苗效力或效果
        15.2.2 疫苗安全性
    15.3 接种建议
        15.3.1 免疫程序
        1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5.3.3 接种禁忌
    1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5.4.1 常见不良反应
        15.4.2 罕见不良反应
        1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5.5 注意事项
        15.5.1 慎用情况
        15.5.2 特定事项
16 森林脑炎疫苗
    16.1 疫苗针对疾病
        16.1.1 病原学
        16.1.2 临床特征
        16.1.3 流行病学特征
    16.2 疫苗简介
        16.2.1 疫苗免疫原性
        1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6.2.3 疫苗安全性
    16.3 接种建议
        16.3.1 免疫程序
        1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6.3.3 接种禁忌
    1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6.4.1 常见不良反应
        16.4.2 罕见不良反应
        1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6.5 注意事项
        16.5.1 慎用情况
        16.5.2 特定事项

(7)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论文提纲范文)

1 流感病毒疫苗
    1.1 疫苗针对疾病
        1.1.1 病原学
        1.1.2 临床特征
        1.1.3 流行病学特征
    1.2 疫苗简介
        1.2.1 疫苗免疫原性
        1.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1.2.3 疫苗安全性
    1.3 接种建议
        1.3.1 疫苗种类、剂型和适用人群
        1.3.2 接种剂次[1]
        1.3.3 接种时机
        1.3.4 接种部位和途径
        1.3.5 接种禁忌[1]
    1.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4.1 裂解IIV
        1.4.2 亚单位IIV
        1.4.3 LAIV (1)十分常见不良反应
    1.5 注意事项
        1.5.1 慎用情况
        1.5.2 特定事项
2 肺炎球菌疫苗
    2.1 疫苗针对疾病
        2.1.1 病原学
        2.1.2 临床特征
        2.1.3 流行病学特征
    2.2 疫苗简介
        2.2.1 疫苗免疫原性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2.3 接种建议
        2.3.1 PPCV13
        2.3.2 PPV23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2.4.1 PPCV13
        2.4.2 PPV23
    2.5 注意事项
        2.5.1 PPCV13
        2.5.2 PPV23
3 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
    3.1 疫苗针对疾病
        3.1.1 病原学
        3.1.2 临床特征
        3.1.3 流行病学特征
    3.2 疫苗简介
        3.2.1 疫苗免疫原性
        3.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3.2.3 疫苗安全性
    3.3 接种建议
        3.3.1 免疫程序
        3.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3.3.3 接种禁忌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3.5 注意事项
4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4.1 疫苗针对疾病
        4.1.1 病原学
        4.1.2 临床特征
        4.1.3 流行病学特征
    4.2 疫苗简介
        4.2.1 疫苗免疫原性
        4.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4.2.3 疫苗安全性
    4.3 接种建议
        4.3.1 免疫程序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4.3.3 接种禁忌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4.4.1 常见不良反应
        4.4.2 罕见不良反应
    4.5 注意事项
        4.5.1 慎用情况
        4.5.2 特定事项
5 轮状病毒疫苗
    5.1 疫苗针对疾病
        5.1.1 病原学
        5.1.2 临床特征
        5.1.3 流行病学特征
    5.2 疫苗简介
        5.2.1 疫苗免疫原性
        5.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5.2.3 疫苗安全性
    5.3 接种建议
        5.3.1 免疫程序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5.3.3 接种禁忌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5.5 注意事项
        5.5.1 慎用情况
        5.5.2 特定事项
6 水痘减毒活疫苗
    6.1 疫苗针对疾病
        6.1.1 病原学
        6.1.2 临床特征
        6.1.3 流行病学特征
    6.2 疫苗简介
        6.2.1 疫苗免疫原性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6.3 接种建议
        6.3.1 免疫程序[113-114]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6.3.3 接种禁忌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6.4.1 常见不良反应
        6.4.2 罕见不良反应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6.5 注意事项
        6.5.1 慎用情况
        6.5.2 特定事项
7 带状疱疹疫苗
    7.1 疫苗针对疾病
        7.1.1 病原学
        7.1.2 临床特征
        7.1.3 流行病学特征
    7.2 疫苗简介
        7.2.1 疫苗免疫原性
        7.2.2 疫苗效力
        7.2.3 免疫持久性
    7.3 接种建议
        7.3.1 免疫程序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7.3.3 接种禁忌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7.4.1 常见不良反应
        7.4.2 罕见不良反应
    7.5 注意事项
        7.5.1 慎用情况
        7.5.2 特定人群接种
        7.5.3 与其他疫苗联合接种
8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8.1 疫苗针对疾病
        8.1.1 病原学
        8.1.2 临床特征
        8.1.3 流行病学特征
        8.1.4 疾病负担
    8.2 疫苗简介
        8.2.1 疫苗免疫原性
        8.2.2 疫苗效力
        8.2.3 疫苗效果
        8.2.4 疫苗免疫持久性
        8.2.5 疫苗安全性
    8.3 接种建议
        8.3.1 免疫程序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8.3.3 接种禁忌
    8.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8.4.1 常见不良反应
        8.4.2 罕见不良反应
        8.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8.5 注意事项
        8.5.1 慎用情况
        8.5.2 特定事项
9 人用狂犬病疫苗
    9.1 疫苗针对疾病
        9.1.1 病原学
        9.1.2 临床特征
        9.1.3 流行病学特征
    9.2 疫苗简介
        9.2.1 疫苗免疫原性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9.2.3 疫苗安全性 WHO
    9.3 接种建议
        9.3.1 免疫程序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9.3.3 同时接种
        9.3.4 接种禁忌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9.4.1 常见不良反应
        9.4.2 罕见不良反应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9.5 注意事项
        9.5.1 慎用情况
        9.5.2 特定事项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
    10.1 疫苗针对疾病
        10.1.1 病原学
        10.1.2 临床特征
        10.1.3 流行病学特征
    10.2 疫苗简介
        10.2.1 疫苗免疫原性
        10.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0.2.3 疫苗安全性
    10.3 接种建议
        10.3.1 免疫程序
        10.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0.3.3 接种禁忌
    10.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0.4.1 常见不良反应
        10.4.2 罕见不良反应
        10.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0.5 注意事项
        10.5.1 慎用情况
        10.5.2 特定事项
11 钩端螺旋体疫苗
    11.1 疫苗针对疾病
        11.1.1 病原学
        11.1.2 临床特征
        11.1.3 流行病学特征
    11.2 疫苗简介
        11.2.1 疫苗免疫原性
        11.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1.2.3 疫苗安全性
    11.3 接种建议
        11.3.1 免疫程序
        11.3.2 接种对象
        11.3.3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1.3.4 接种禁忌
    11.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1.4.1 常见不良反应
        11.4.2 极罕见不良反应
    11.5 注意事项
        11.5.1 慎用情况
        11.5.2 特定事项
12 炭疽疫苗
    12.1 疫苗针对疾病
        12.1.1 病原学[216]
        12.1.2 临床特征
        12.1.3 流行病学特征
    12.2 疫苗简介
        12.2.1 疫苗免疫原性
        1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2.2.3 疫苗安全性
    12.3 接种建议
        12.3.1 免疫程序
        12.3.2 接种方法
        12.3.3 接种禁忌
    1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2.4.1 常见不良反应
        12.4.2 罕见不良反应
        1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2.5 注意事项
        12.5.1 慎用情况
        12.5.2 特定事项
13 戊型肝炎疫苗
    13.1 疫苗针对疾病
        13.1.1 病原学
        13.1.2 临床特征
        13.1.3 流行病学特征
    13.2 疫苗简介
        13.2.1 疫苗免疫原性
        13.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3.2.3 疫苗安全性
    13.3 接种建议
        13.3.1 免疫程序
        13.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3.3.3 接种禁忌
    1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3.5 注意事项
14 霍乱疫苗
    14.1 疫苗针对疾病
        14.1.1 病原学
        14.1.2 临床特征
        14.1.3 流行病学特征
    14.2 疫苗简介
        14.2.1 疫苗免疫原性
        14.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4.2.3 疫苗安全性
    14.3 接种建议
        14.3.1 免疫程序
        1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4.3.3 接种禁忌
    1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4.4.1 常见不良反应
        14.4.2 罕见不良反应
        1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4.5 注意事项
        14.5.1 慎用情况
        14.5.2 特定事项
15 伤寒疫苗
    15.1 疫苗针对疾病
        15.1.1 病原学
        15.1.2 临床特征
        15.1.3 流行病学特征
    15.2 疫苗简介
        15.2.1 疫苗效力或效果
        15.2.2 疫苗安全性
    15.3 接种建议
        15.3.1 免疫程序
        1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5.3.3 接种禁忌
    1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5.4.1 常见不良反应
        15.4.2 罕见不良反应
        1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5.5 注意事项
        15.5.1 慎用情况
        15.5.2 特定事项
16 森林脑炎疫苗
    16.1 疫苗针对疾病
        16.1.1 病原学
        16.1.2 临床特征
        16.1.3 流行病学特征
    16.2 疫苗简介
        16.2.1 疫苗免疫原性
        1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16.2.3 疫苗安全性
    16.3 接种建议
        16.3.1 免疫程序
        1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16.3.3 接种禁忌
    1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6.4.1 常见不良反应
        16.4.2 罕见不良反应
        1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16.5 注意事项
        16.5.1 慎用情况
        16.5.2 特定事项

(8)钩端螺旋体江西株分离和SPF犬发病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钩端螺旋体病概述
        1.1.1 钩端螺旋体病原学
        1.1.2 钩端螺旋体病的起源
        1.1.3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
        1.1.4 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原理
        1.1.5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1.6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
        1.1.7 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
    1.2 钩端螺旋体病动物模型
第二章 钩端螺旋体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2.1 材料
        2.1.1 病料的来源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常用试剂的配置
    2.2 方法
        2.2.1 病料的采集和培养
        2.2.2 钩端螺旋体培养结果的观察判定
        2.2.3 钩端螺旋体的纯化
        2.2.4 引物选择和DNA提取
        2.2.5 PCR扩增
        2.2.6 目的产物的纯化
        2.2.7 目的产物的连接和转化
        2.2.7.1 目的片段克隆
        2.2.7.2 连接产物的转化
        2.2.8 重组菌的筛选及鉴定
        2.2.8.1 扩大培养
        2.2.8.2 菌落培养PCR
        2.2.8.3 重组菌测序
        2.2.9 血清型的鉴定
        2.2.10 数据分析
        2.2.11 致病性实验
    2.3 结果
        2.3.1 钩端螺旋体的分离纯化情况
        2.3.2 钩端螺旋体的形态学观察
        2.3.3 PCR扩增结果
        2.3.4 基因种鉴定
        2.3.5 血清群鉴定
        2.3.6 致病性实验
    2.4 讨论
        2.4.1 钩端螺旋体的分离培养
        2.4.2 血清群型的鉴定
    2.5 小结
第三章 钩端螺旋体常规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 材料
        3.1.1 病料的来源
        3.1.2 实验试剂
        3.1.3 常用试剂的配置
        3.1.4 实验仪器
    3.2 方法
        3.2.1 引物的设计
        3.2.2 DNA的提取
        3.2.3 PCR的条件优化
        3.2.3.1 最佳退火温度的选择
        3.2.3.2 灵敏度实验
        3.2.3.3 重复性测试
        3.2.3.4 特异性检查
        3.2.3.5 临床运用
    3.3 结果
        3.3.1 引物基因序列及扩增目的片段
        3.3.2 最适退火温度
        3.3.3 灵敏度试验
        3.3.4 重复性测试
        3.3.5 引物特异性的检测
        3.3.6 样品的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SPF犬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模型的建立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菌株
        4.1.3 实验试剂
        4.1.4 实验仪器
    4.2 方法
        4.2.1攻毒剂量与实验分组
        4.2.2 临床指标观察和检测
        4.2.3 MAT实验检测抗体及抗体终滴度
        4.2.3.1 检测抗体阳性
        4.2.3.2 定量MAT实验测血清样品抗体滴度
        4.2.4 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4.2.5 实验犬肾脏钩端螺旋体培养
    4.3 结果
        4.3.1 临床观察
        4.3.2 体温变化
        4.3.3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检查
        4.3.4 血液生化指标检查
        4.3.5 MAT抗体效价测定
        4.3.6 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4.3.7 尿液PCR检测
        4.3.8 钩端螺旋体培养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湖北省咸宁市刺猬中钩端螺旋体及SFTS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刺猬携带钩端螺旋体的分子流行病学检测
    前言
        一、钩端螺旋体病概述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致病机制及传播途径
        (四)临床症状
        (五)诊断
        (六)预防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材料及方法
        一、材料
        (一)实验仪器
        (二)试剂盒
        (三)试剂与耗材
        (四)分析软件、在线数据库
        (五)伦理学声明
        二、方法
        (一)样本采集
        (二)DNA提取和PCR扩增
        (三)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四)实验质量控制
    结果
        一、刺猬标本采集情况
        二、刺猬中钩端螺旋体的检测
        三、钩端螺旋体阳性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讨论
    总结
第二章 刺猬携带SFTSV的分子流行病学检测
    前言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概述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致病机制
        (四)临床症状
        (五)诊断
        (六)预防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材料及方法
        一、材料
        (一)实验仪器
        (二)试剂盒
        (三)试剂与耗材
        二、方法
        (一)样本采集
        (二)RNA提取及PCR扩增
        (三)ELISA检测SFTSV总抗体
    结果
        一、刺猬标本采集情况
        二、刺猬中SFTSV的检测
        (一)RNA检测
        (二)抗体检测
    讨论
    总结
论文创新性与局限性
    一、创新性
    二、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TLR2,NLRP3在钩端螺旋体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钩端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病
        1.1 病原学
        1.1.1 分类
        1.1.2 基因组
        1.1.3 形态
        1.1.4 培养
        1.2 流行病学
        1.2.1 带菌动物
        1.2.2 带菌率及影响因素
        1.3 诊断学
        1.4 病理学
        1.5 发病机理
        1.5.1 进入、粘附、入侵和散播
        1.5.2 钩端螺旋体的胞内存活
        1.5.3 毒力因子
        1.6 动物模型
    第2章 钩体与宿主的互作
        2.1 钩体的免疫逃避
        2.1.1 补体逃避途径
        2.1.2 吞噬体抵抗途径
        2.2 模式识别受体与钩体的识别
        2.2.1 TLR2、TLR4对钩体的识别
        2.2.2 胞内炎性体对钩体的识别
        2.3 钩体与细胞因子
        2.4 钩体与细胞自噬
    第3章 钩体病的防治
        3.1 疫苗
        3.2 抗生素及抗生素预防
        3.3 中药及中药单体治疗
        3.4 免疫调节剂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TLR2在钩端螺旋体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
        1.1.4 仪器和设备
        1.1.5 试剂配制
        1.2 方法
        1.2.1 动物感染及处理
        1.2.2 钩体DNA提取
        1.2.3 qPCR检测体内钩体量
        1.2.4 RNA提取
        1.2.5 反转录
        1.2.6 RT-qPCR
        1.2.7 病理组织学观察及评分
        1.2.8 腹腔巨噬细胞提取
        1.2.9 细胞感染及处理
        1.2.10 数据处理
        1.3 结果
        1.3.1 钩体易感和耐受模型的建立
        1.3.2 TLR2、TLR4基因在钩体易感和耐受模型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1.3.3 TLR2缺陷对小鼠感染钩体后的影响
        1.3.4 应用TLR2激动剂治疗金黄地鼠钩体病的效果
        1.3.5 TNF-α、IL-1β、IL-10基因在钩体易感和耐受模型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1.3.6 TLR2对钩体感染过程中IL-10/TNF-α比值的影响
        1.3.7 钩体引起的IL-10表达依赖TLR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NLRP3在钩端螺旋体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材料
        2.1.1 菌株和细胞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仪器和设备
        2.1.5 试剂配制
        2.2 方法
        2.2.1 动物感染及处理
        2.2.2 钩体DNA提取
        2.2.3 qPCR检测体内钩体量
        2.2.4 RNA提取
        2.2.5 反转录
        2.2.6 RT-qPCR
        2.2.7 病理组织学观察及评分
        2.2.8 腹腔巨噬细胞提取
        2.2.9 细胞感染及处理
        2.2.1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β
        2.2.11 蛋白提取
        2.2.12 Westernblot检测
        2.2.13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NLRP3、NLRC4在钩体易感和耐受模型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2.3.2 NLRP3缺陷对小鼠感染钩体后的影响
        2.3.3 钩体引起的IL-1β主要依赖NLRP
        2.3.4 IL-1β抑制剂对钩体感染的影响
        2.3.5 NLRP3缺陷对钩体引起的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2.3.6 细胞自噬水平在钩体耐受和易感染模型中的差异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多西环素对钩端螺旋体引起的TLR2、NLRP3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材料
        3.1.1 菌株和细胞
        3.1.2 实验动物
        3.1.3 主要试剂
        3.1.4 仪器和设备
        3.1.5 试剂配制
        3.2 方法
        3.2.1 细胞毒性检测(CCK)
        3.2.2 超声破碎钩体
        3.2.3 细胞感染及处理
        3.2.4 动物感染及处理
        3.2.5 RNA提取
        3.2.6 反转录
        3.2.7 RT-qPCR
        3.2.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β
        3.2.9 蛋白提取和表达检测
        3.2.10 细胞焦亡检测(LDH)
        3.2.11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多西环素的细胞毒性实验
        3.3.2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的体内细胞因子的影响
        3.3.3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的体外细胞因子的影响
        3.3.4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的TLR2、TLR4基因表达的影响
        3.3.5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的NLRP3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3.6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TLR2下游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3.3.7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的NLRP3炎性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3.3.8 多西环素对钩体引起的Na/Kβ1亚基基因表达的影响
        3.3.9 多西环素对LPS+ATP引起的NLRP3炎性体激活的影响
        3.3.10 多西环素抑制NLRP3炎性体激活的Priming阶段
        3.3.11 多西环素对细胞焦亡的影响
        3.3.12 多西环素药效持续时间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山东省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病例检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常见鼠传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研究现状[J]. 赵哲,贺真,龙泳.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1
  • [2]高通量测序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蜱传病原菌研究[D]. 杨小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交际翻译指导下的《流行病管控—主要致死疾病的关键事实》(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D]. 弭希苒. 山东大学, 2021
  • [4]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3)
  • [5]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03)
  • [6]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3)
  • [7]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实用预防医学, 2021(05)
  • [8]钩端螺旋体江西株分离和SPF犬发病模型建立[D]. 孙毅.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9]湖北省咸宁市刺猬中钩端螺旋体及SFTS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马晓娟. 武汉大学, 2020(03)
  • [10]TLR2,NLRP3在钩端螺旋体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文龙. 吉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山东省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病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