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T 心脏预后研究——抗高血压联合降脂治疗的里程碑

ASCOT 心脏预后研究——抗高血压联合降脂治疗的里程碑

一、ASCOT心脏预后研究——降压联合降脂治疗的里程碑(论文文献综述)

丁聪聪[1](2021)在《中国社区高血压患者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与首发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与外周肱动脉收缩压(brachi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bSBP)相比,中心动脉收缩压(centr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cSBP)可更好地预测靶器官损害。然而,在预测心血管疾病方面,cSBP的优越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中国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分析无创cSBP、bSBP及其联合作用与首发脑卒中风险的关系,并比较cSBP和bSBP的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人群来自H型高血压及脑卒中防控项目(H-type Hypertension and Strok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ject,HSPCP)。于2016年7月至2016年10月,共纳入8146例基线无脑卒中和房颤病史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截至2019年12月,通过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取所有研究对象发生终点的信息。本研究终点为首发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利用A-Pulse CASPro设备无创测量cSBP。采用平滑拟合曲线(惩罚样条法)、Kaplan-Meier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cSBP和bSBP与首发脑卒中的关系。结果:在平均3.3年的随访中,共发生423例(5.2%)首发脑卒中,其中包括380例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对象基线平均年龄为61岁,36.6%是男性,有54.7%的患者服用降压药。cSBP与bSBP的均数±SD分别为131.2±12.6 mm Hg和144.8±12.7 mm Hg。当调整了基线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cSBP每增加1个SD,首发脑卒中风险增加17%(95CI:1.06-1.30),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1.16%(95CI:1.05-1.29),男性人群中cSBP与首发脑卒中(男性:HR 1.37,95%CI1.16-1.63;女性:HR 1.08,95%CI:0.95-1.22;P-interaction=0.016)更强。bSBP每增加一个SD,首发脑卒中风险增加13%(1.02-1.24),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7%(95CI:0.97-1.19)。平滑拟合曲线和Kaplan-Meier曲线进一步证实cSBP和bSBP与首发脑卒中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当cSBP和bSBP同时进入模型后,即进一步调整bSBP时,cSBP仍然可以预测首发脑卒中(HR:1.14,95%CI:1.01-1.29)和缺血性脑卒中(HR:1.17,95%CI:1.03-1.33)风险。然而进一步调整cSBP时,bSBP与首发脑卒中(HR:1.05,95%CI:0.93-1.18)和缺血性脑卒中(HR:0.98,95%CI:0.87-1.11)的关系变弱且无统计学差异。联合cSBP与bSBP时,与低cSBP和低bSBP组相比,低cSBP和高bSBP、高cSBP和低bSBP组、高cSBP和高bSBP组的首发脑卒中风险分别增加6%(95CI:0.78-1.45)、23%(95CI:0.93-1.62)、57%(95CI:1.24-1.99)。结论:在我国社区高血压患者中,cSBP较bSBP可更好地预测首发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联合cSBP和bSBP可提高对首发脑卒中的预测能力。该研究提示评估cSBP有助于脑卒中一级预防,有可能成为高血压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新靶点。

韩学芳[2](2019)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早期达标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将导致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HMOD)发生率增加,长期血压升高导致心脏后负荷增加以及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激活,导致左心室肥厚(LVH)以及以后发生的心力衰竭,LVH是高血压介导的重要的靶器官损害。此外LVH也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独立的风险因子。老年高血的患病率高且更易出现HMOD。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降压应该缓慢达标有利于心脑器官的保护,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血压很快在1周内达标,尤其是住院患者。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早期(2-4周)或者更早期(1周内)达标的安全性及与LVH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兰大二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52人,所有纳入患者使用统一的降压方案,随访1月后根据血压达标时间,将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血压1周内达标组58人、血压2-4周达标组95人、血压4周以上达标组62人、4周以上血压不达标组34人。入组后第1个月,每周测量血压7天,每天2次,即每日早晨起床后6:009:00空腹服药前和晚上6:009:00测量血压,每次测量2-3遍,时间间隔1分钟,对于无法坚持连续血压测量1周的患者,至少连续测量3天。入组后的随访期,对于血压已经控制达标者,血压应每周测量1-2天,每天测量2次,若血压不达标者可适当增加血压测量次数,并根据血压水平调整降压药物以此保证持续降压达标。随访1年后行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检查,进而比较血压不同时间达标对高血压患者心脏的影响,所有纳入患者HBPM均在互联网上进行长期血压传输并监测。结果:与4周以上血压达标组相比较,1周内血压达标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更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血压达标组的LVMI与4周以上血压达标组的LVMI却无显着差异。与2-4周血压达标组相比较,1周内血压达标组的LVMI与2-4周血压达标组的LVMI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周以上血压不达标组相比,4周内血压达标组的LVMI皆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周以上血压达标组的LVMI与4周以上不达标组的LVMI无明显差别。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血压达标时间、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为老年高血压患者LVH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早期(1月内)达标能有效延缓高血压心脏损害,延缓LVH的发生发展,1周内血压达标与1月内血压达标安全性相似,头晕、低血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

程竹钰[3](2019)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强化降脂治疗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近年来,已跃升为我国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在脑血管病中,缺血性卒中占70%,血脂代谢异常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国内外众多临床研究发现降脂(LDL-C)治疗能够降低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及复发风险。为此,国内外的脑卒中诊治指南都将LDL-C作为调脂治疗的首要及重要目标,并提出了针对脑卒中高危及极高危患者的达标要求。虽然大多数指南规定了首选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但目前临床中还存在降脂治疗用药不规范,患者依从性差,治疗后LDL-C达标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接受中等剂量及强化降脂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降脂情况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及分析总结,以期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强化降脂治疗方案可行性,为规范临床降脂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搜集了自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的发病1周内,年龄4080岁,经头CT/MRI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82例,根据其急性期及出院后他汀药物用量将其分为强化降脂组与中等剂量降脂组,统计其性别、年龄、既往史等情况,并随访患者出院1、3个月血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及脑血管病事件再发情况,对以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了182例患者资料,分为三组:A组(中等剂量降脂组)共97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为59.40±9.91岁;B组(强化降脂组)共73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为58.59±8.52岁;C组(持续强化降脂组)共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61.17±7.89岁。由于C组例数过少,与A、B两组差异过大,因此C组只进行统计学描述,A、B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2)随访1个月血脂情况:A组:1个月随访LDL-C:2.64±0.66mmol/L,平均降幅27%,LDL-C达标人数:6例(7.5%);B组:1个月随访LDL-C:2.34±0.55mmol/L,平均降幅34%,LDL-C达标人数:11例(20%)。B组与A组相比,在降低LDL-C水平、降幅及达标人数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1个月不良反应情况:A组:肝酶升高41例(51.3%),肌酶升高2例(2.5%);B组:肝酶升高32例(58.2%),肌酶升高3例(5.5%)。B组肝酶和肌酶升高比例高于A组,但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应用联合降脂药物与单用他汀药物比较:A组1个月LDL-C不达标74例患者中有40例参与3个月随访,其中21例规律服用中等剂量他汀降脂治疗,19例规律服用中等剂量他汀+依折麦布降脂治疗;B组1个月LDL-C不达标44例患者中有28例参与3个月随访,其中13例规律服用中等剂量他汀降脂治疗,15例规律服用中等剂量他汀+依折麦布降脂治疗。A、B两组各组内联合降脂药物与单用他汀药物降脂相比,降脂及达标人数及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脑血管病事件再发情况:随访3个月,A组及B组分别有1例患者因脑梗死事件再发而入院治疗。(6)患者依从性情况:随访依从性:出院1个月随访有156例患者,占总人数86%;出院3个月随访有117例患者,占总人数64%。服药依从性:出院1个月随访有142例患者规律按医嘱剂量服用降脂药物。其他服用中药:1例,未服药:10例,不按医嘱剂量服药自行减量:3例;出院3个月随访有110例患者规律按医嘱剂量服用降脂药物。其他服用中药:1例,未服药:4例,不按医嘱剂量服药自行减量:2例。结论:(1)对于高LDL-C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使用强化他汀降脂治疗与中等剂量他汀降脂治疗方案相比,出院1个月LDL-C值明显降低,LDL-C平均降幅及达标人数明显大于后者。(2)急性期使用强化他汀降脂治疗与中等剂量他汀降脂治疗方案相比,虽然强化组肝功异常及肌酶升高比例大于中等剂量组,但两者差异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3)受限于样本量,中等剂量他汀+依折麦布联合降脂治疗与中等剂量他汀降脂治疗方案相比,在降低LDL-C水平、血脂达标水平、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方面未见明显差异。(4)随访过程中患者有自行停药、减药等情况出现,患者随访及服药依从性需要提高。

李俊[4](2019)在《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支架置入围手术期应用星蒌承气汤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在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支架置入围手术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星蒌承气汤,观察其对临床短期预后的干预作用。方法:根据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病的文献研究,估计样本量欲纳入每组30人,在考虑样本脱落率下,估计总纳入70人。选择我院符合颈动脉狭窄急性卒中3d内发病的患者,于发病时间2周或48小时内备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入院后24h内完成MRI等检查及NIHSS评分。不符合CAS手术适应症及纳入标准者不予入组,按就诊顺序及分组设计方案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或不能坚持治疗者,经脱落处理,满足每组30人或以上。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和完善围手术期准备,治疗组给予星蒌承气汤口服满14天。观察CAS术后14d,30d,3个月3个时间结点的NIHSS及mRS评分,检测NSE水平,观察高灌注事件等不良结局及临床预后情况。评价星蒌承气汤干预CAS颈动脉狭窄急性卒中围手术期对短期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纳入70例患者,因不能坚持治疗,经脱落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人,对照组33人,两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意义。在CAS围手术期不同治疗方案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CAS围手术期后两周CRP、血黏度、LDL-C水平均降低,并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CAS术后在2周、1月的结点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NSE水平,治疗组比对照组满意,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AS残余狭窄程度有差异;CAS术后3月的短期终点时间的NSE水平、mRS及NIHS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AS术后2周高灌注事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结点时间的新发脑梗死事件无统计学意义;以两组CAS不同手术时机区分的超早期及延迟期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短期终点时间预后(显效vs残疾)3月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入院NSE水平(p=0.01,OR:0.84,95%CI:0.74-0.96)和治疗后CRP水平(p=0.03,OR:2.55,95%CI:1.08-6.02)可能是短期预后的关键预测因素,而残余狭窄亚型对短期预后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结论:星蒌承气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在治疗痰热腑实证型颈动脉狭窄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AS围手术期方面,可降低血黏度、CRP、LDL-C、NSE水平,促进CAS术后较早期(1月)的神经功能恢复,而对CAS术后短期结点时间(3月)的预后无明显作用。

吴海英[5](2018)在《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对我国高血压管理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联合另外9家机构发布了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针对14年前美国全国联合委员会高血压指南第7版进行了重大更新,从而引发全世界广泛的关注与热议。新指南最大的更新是将高血压概念整体前移,即高血压定义为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kPa),2级高血压为血压≥140/90mm Hg,并推荐所有患者治疗目标值<130/80mm Hg,体现了强化

黄兆琦[6](2018)在《新诊断2级高血压诊治病例》文中提出1病例报告患者,男,66岁。发现血压升高4年,于4年前体检发现血压升高,当时血压为146/93 mm Hg(1mm Hg=0.133kPa),平素无自觉症状,未治疗。近日来工作紧张、劳累后头部不适,遂就诊。既往史:1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未服药治疗。家族史:父亲患有高血压。体格检查:诊室血压165/98mm Hg;24h动态血压:全天血压呈非杓型分布,有晨起高血压;心率

赵肸[7](2018)在《脂蛋白颗粒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吸烟是已知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生率是不吸烟者2倍之多,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经证实吸烟者的血脂谱有着不良改变,即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相对偏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对血脂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脂蛋白颗粒相较于脂蛋白更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水平。既往研究提示吸烟状态(如持续吸烟或戒烟)可能对人体的血脂谱及脂蛋白功能产生影响。然而,其对脂蛋白颗粒的可能影响尚少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评价无降脂药物应用史的胸痛患者的不同吸烟状态(不吸烟、戒烟和持续吸烟)之间脂蛋白亚组分的差异,进而探讨吸烟状态对脂蛋白颗粒分布的可能影响,为吸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高发提供新的证据。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877名未经降脂类药物治疗的胸痛患者,根据吸烟史分为三组,即无吸烟史组、戒烟组(戒烟至少6个月)和持续吸烟(持续吸烟超过100支)组。收集并完善入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留存的血样进行进一步检测。脂蛋白颗粒的检测采用Lipoprint System的方法,将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颗粒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颗粒各分为3种脂蛋白亚组分(大、中和小),进而比较不同吸烟状态对脂蛋白颗粒的影响。结果: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饮酒史、冠心病家族史、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和冠心病等危险因素后,与无吸烟史组相比较,持续吸烟组的患者大HDL颗粒胆固醇和中等HDL颗粒胆固醇浓度明显降低,大HDL颗粒百分比也明显减少。然而,持续吸烟者的小HDL颗粒胆固醇和中等LDL颗粒胆固醇的浓度明显升高,中等LDL颗粒百分比明显增加,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同时,与无吸烟史者相比较,戒烟组的患者大HDL颗粒胆固醇浓度、大HDL颗粒百分比和LDL颗粒平均大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小HDL和小LDL颗粒百分比以及小LDL颗粒胆固醇浓度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未接受降脂药物治疗的中国人群中进行的横断面观察提示,吸烟将显着减少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颗粒如大HDL亚组分并同时增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颗粒如小LDL亚组分;但如戒烟时间超过6个月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诸多不良影响。目的:大量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是冠心病的高风险人群,血脂异常系其冠心病高发的潜在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通常表现为空腹和餐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holesterol,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lesterol,HDL-C)降低,并且伴随着小而密的LDL颗粒(smalldenseLDL,sdLDL)明显改变。然而,有关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患者脂蛋白亚组分的分布特点及可能的临床意义研究尚显不足。本研究旨在分析T2D患者脂蛋白亚组分的分布特点,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连续入组无降脂药物应用史的920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T2D,将患者分为 T2D 组(n = 204)和非 T2D 组(n = 716)。应用 QuantimetrixLipoprint 系统分析LDL和HDL,评估并比较脂蛋白亚组分在T2D患者和非T2D患者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与既往报道一致,T2D患者表现为更高的血脂异常发生率,其特征为TG水平显着增高(2.07±1.14mmol/lvs1.77±0.99mmol/l,P=0.005),LDL-C 和 TC 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3 ±1.06mmol/lvs 4.80 ±0.93mmol/l,P=0.110;3.28 ±0.93mmol/l vs 3.16 ±0.88mmol/l,P= 0.084)。相较于非 T2D 组,T2D组的大HDL-C亚组分浓度降低,大HDL亚组分百分比降低,平均LDL颗粒直径大小减小,小HDL-C和小LDL-C浓度升高,小HDL和小LDL亚组分百分比增加。此外,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小HDL-C亚组分浓度、小LDL-C亚组分浓度、小HDL亚组分百分比、大HDL亚组分百分比以及平均LDL颗粒直径大小与T2D独立相关(小 HDL-C 亚组分浓度:95%CI = 1.009-1.067,P= 0.009;小 LDL-C亚组分浓度:95%CI = 0.938-0.983,P= 0.001;小 HDL 亚组分百分比:95%CI =1.023-1.135,P = 0.005;大 HDL 亚组分百分比:95%CI = 1.005-1.048,P= 0.014;平均 LDL 颗粒直径大小:95%CI = 0.940-0.999,P= 0.040)。结论:本研究提示,T2D患者的血脂异常除表现为传统血脂指标如TG、TC和LDL-C的改变外,其脂蛋白颗粒存在着明显的分布异常,表现为大HDL-C亚组分浓度降低,大HDL亚组分百分比降低,平均LDL颗粒直径大小减小,小HDL-C和小LDL-C浓度升高,小HDL和小LDL亚组分百分比增加。上述结果为T2D患者的冠心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背景:业已证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最重要的脂代谢危险因素,LDL的氧化被视为CAD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其可监测指标谓之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与此同时,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被认为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中的重要组分,而其大小存在着高度异质性即所谓的亚组分,且近年来亚组分的检测被认为较HDL胆固醇(HDL cholesterol,HDL-C)的定量分析能更好地预测CAD。鉴于ox-LDL与HDL亚组分均在CAD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未经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之ox-LDL与HDL亚组分进行了检测,探讨二者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连续入组接受CAG检查的患者1417人,应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估CAD的严重程度,根据造影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CAD组(n = 942)和非CAD组(n = 475),并比较两组间ox-LDL水平和HDL亚组分,以期进一步分析ox-LDL和各HDL亚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CAD组相比,CAD患者的ox-LDL浓度更高,而HDL-C浓度和大HDL-C亚组分浓度则偏低(p=0.002,p=0.004)。此外,ox-LDL与HDL-C无相关性,但与大HDL-C亚组分呈负相关,而这种相关性仅在严重CAD时存在(P<0.05)。有趣的是,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和GS评分的增高,ox-LDL的浓度升高,大HDL-C亚组分减少(P<0.05)。结论:严重冠心病患者的ox-LDL水平升高,与大HDL-C亚组分呈负相关,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下的ox-LDL与大HDL-C亚组分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薛洋[8](2017)在《小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血脂康对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应用小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中药血脂康治疗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进而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6-2016.6期间入选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住院高血压患者90例(肾动脉无狭窄组15例+肾动脉狭窄组75例),其中肾动脉狭窄经肾动脉彩超及肾动脉CTA诊断,在治疗过程中肾动脉狭窄患者中有3名患者中途退出(1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单侧肾动脉完全闭塞,余2名行肾动脉PCI治疗)。将余72例肾动脉狭窄患者根据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组(仅给予降压药物n=18)、西药治疗组A组(降压药物+瑞舒伐他汀10mg n=18)、中药治疗组B组(降压药物+血脂康1200mg n=18)、小剂量中西药联合治疗组C组(降压药物+瑞舒伐他汀5mg+血脂康1200mg n=18)。评价如下内容:1)探讨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为临床降脂药物应用于此类高血压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测定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cy)、髓过氧化物酶(MPO)、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肾素)水平,观察其与肾动脉狭窄程度是否存在相关性。3)N、A、B、C四组患者治疗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其血脂、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肾功能(Cr、GFR)、转氨酶(AST、ALT)及肌酸激酶(CK)水平的变化;12个月时复查MPO、Hcy、NO、ET-1情况,并通过肾动脉彩超或肾动脉CTA评价肾动脉狭窄程度的改善情况。4)评价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为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结果:1)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中对照组(N组)、西药治疗组(A组)、中药治疗组(B组)、小剂量中西药联合治疗组(C组)四组年龄、性别、体重、BMI、吸烟史、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病史以及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钙离子拮抗剂(CCB)降压药物人数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肾动脉狭窄各组高血压患者的吸烟人数、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及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肾动脉无狭窄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2)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SBP明显高于肾动脉无狭窄组(P<0.05),但两组DBP差距较小,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N、A、B、C四组)SBP及DBP情况治疗1年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给予降脂治疗的A、B、C三组较N组SBP降低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6个月时A、B、C三组较N组DBP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2个月时A、C两组DBP降低较N、B两组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组与C组、N组与B组之间DBP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4)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72例患者治疗前TC、LDL-C水平高于肾动脉无狭窄组(P<0.05);在治疗12个月时A、B、C三组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A、C两组TC减低幅度明显优于B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时A、C两组TG减低幅度明显优于B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C组LDL-C减低幅度优于A、B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予降脂治疗的三组HDL-C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N、A、B、C四组)治疗1年后肾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A、B、C三组较N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且A、C两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P<0.05);A、C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6)72例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患者中有28例经肾动脉CTA确诊,根据肾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其分为轻度(<50%)、中度(50%-75%)和重度(76-99%)。经治疗1年后A、B、C三组中,重度狭窄人数无明显变化,而中度狭窄人数较之前有所减低(P<0.05),且A组略优于B、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72例患者中NO、ET-1、MPO、肾素以及Hcy水平明显高于肾动脉无狭窄组(P<0.05),经治疗1年后给予降脂治疗的A、B、C三组NO、ET-1、MPO及Hcy水平水平较前明显减低(P<0.05),除MPO指标外,余指标C组均较A、B两组降低幅度明显(P<0.05)。A、C两组MPO值较B组降低明显(P<0.05);8)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72例患者治疗前MPO水平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R=0.290,P=0.014)。该72例患者治疗前PSV水平与SBP和DBP水平呈正相关(R=0.873,P<0.01);9)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N、A、B、C四组)治疗前GFR中度降低(3060ml/min)人数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年后A、B、C三组GFR中度人数所占比例低于治疗前(P<0.05);而A、C两组较B组比例更低(P<0.05);A、C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10)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N、A、B、C四组)各组治疗前后ALT、AST及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11)72例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N、A、B、C四组)各组治疗前后虽CK水平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各组CK值未见明显升高,且无患者出现肌痛现象。12)在给予降脂药物三组(A、B、C三组)中仅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胃肠道反应。结论: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肾素、髓过氧化物酶(MPO)、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以及内皮素-1(ET-1)共同参与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的形成;2)、肾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肾动脉狭窄程度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呈正相关;3)、在给予降脂、抗炎、抗氧化应激治疗后,肾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TC、LDL-C、MPO、Hcy、NO、ET-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低,以小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效果最为显着;4)、小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血脂康在治疗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马雷雷[9](2017)在《CKD5期患者透析时机选择及消症散结法干预透析时机的探索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血液透析登记系统登记的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透析时机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同时基于“肾络症瘕”理论,开展以消症散结法为主要治法的中医药治疗延缓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透析时机的初步探索研究。方法:(1)研究一:通过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血液透析登记系统登记的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资料,分析每年进入透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原发病情况、透析时机变迁、血液透析通路等,并与同期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年度数据报告进行比较,然后将2011年至2015年所有患者按照透析起始 eGFR 分为两组:eGFR>5ml/min/1.73m2组(n=293 例),eGFR≤5ml/min/1.73m2组(n=226例),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生存预后情况,再将两组患者数据经SAS软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匹配,匹配后数据再次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分析透析时机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2)研究二:采用连续入组、非随机对照研究的研究方法,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我院以及河北省迁安市肾脏病医院就诊的CKD5期非透析期患者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治疗组,n=67例),常规+中医治疗组(简称中医治疗组,n=69例),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主要观察指标为延缓首次透析的时间,终点事件为进入透析或eGFR≤5ml/min/1.73m2。随访结束后通过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治疗延缓患者首次透析时间以及累积生存率。同时统计中医治疗组所有患者就诊频次,每次就诊症状,中药处方,分析与总结导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和用药特点。结果:研究部分一: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纳入616例患者,其中男性367例,女性249例,男女比例约为1.47:1,616例患者平均年龄58.0±13.4岁,年龄中位数为59岁。男性平均年龄57.0±13.4岁,女性平均年龄59.9±13.2岁,其中年龄小于60岁患者占比51%,大于60岁(含)患者占比49%,所有透析患者中年龄大于75岁(含)者占17%。导致透析的首要原发病因为慢性肾炎,比例达36%(221例),其次为糖尿病肾病,占比33%(204例),高血压肾病所占比例为9%,间质性肾炎5%,多囊肾4%,其他原因占13%,而且在2016年,糖尿病肾病比例首次超过慢性肾炎(38.1%vs32.0%)。历年进入透析患者透析起始实验室指标在血肌酐、尿素氮、总蛋白、血磷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白蛋白(p=0.027)、血钙(p=0.009)、血红蛋白(p=0.02)方面不完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透析起始平均eGFR为6.31±3.85ml/min/1.73m2,糖尿病肾病组患者透析起始eGFR(7.92±4.95)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组患者(5.51 ±2.84 ml/min/1.73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患者中43%的患者透析起始eGFR≤5 ml/min/1.73m2,透析起始5 ml/min/1.73m2<eGFR≤10ml/min/1.73m2的患者占比45.8%,仅有11.2%的患者透析起始eGFR>10 ml/min/1.73m2。从201 1年到2016年,每一年90%左右的患者透析起始eGFR≤0 ml/min/1.73m2。在透析起始血管通路方面,50%的患者首次透析血管通路采用的是自体动静脉内瘘,41%的患者是临时置管,长期置管透析的患者占5%,仅有1%的患者采用的是移植血管内瘘。将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起开始透析的患者按照透析起始eGFR分为两组(eGFR>5ml/min/1.73m2组和eGFR≤5ml/min/1.73m2组),然后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在未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之前,两组共纳入519例患者,其中eGFR>5ml/min/1.73m2组293例,随访结束时在透204例,肾移植6例,死亡41例,失访42例,eGFR<5ml/min/1.73m2组226例,随访结束时在透167例,肾移植6例,死亡27例,失访2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在年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血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累积生存率log-rank 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299)。将上述两组数据经 SAS 软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匹配以后,两组共纳入患者276例,每组患者13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除血肌酐、透析起始eGFR、尿素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数据再次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统计,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log-rank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547)。研究部分二:本研究共筛选274例CKD5期非透析患者,共排除138例,其中8例<18岁,13例>75岁,46例继发性肾功能衰竭,37例eGFR<10ml/min/1.73m2,34例血压>150/90mmHg,最终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36例,其中中医治疗组69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2例,常规治疗组67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5例,两组病例性别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30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在年龄、舒张压、血红蛋白、白蛋白、体重指数、收缩压、血肌酐、eGFR、尿素氮、总蛋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至随访终点时,中医治疗组共24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终点事件发生率34.8%,常规治疗组共56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终点事件发生率83.6%,两组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分析两组患者累计生存率,其中中医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5月(95%CI:18.2-31.8),常规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9月(95%CI:7.6-10.4),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累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出现终点事件的患者进行延缓首次透析时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治疗组共24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平均延缓首次透析时间12.6月(95%CI:10.5-14.7),常规治疗组共56例患者出现终点事件,平均延缓首次透析时间8.5月(95%CI:7.4-9.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自诊断为CKD5期到首次透析时间显示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进入透析原因分析:中医治疗组共24例患者进入透析,其中6例因为心衰、消化道症状以及水肿等原因进入透析,18例患者随访过程中eGFR<5ml/min/1.73m2;常规治疗组共56例患者进入透析,其中19例患者因心衰、消化道症状原因接受透析,37例患者随访过程中eGFR<5ml/min/1.73m2。分析王耀献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发现,临证以“肾络症瘕”理论为依据,以“消症散结方”为基本方,根据“心肾相关理论”重视慢肾衰患者心脏病防治,针对本虚证注重健脾补肾,选用四君子和五子衍宗丸随症加减,针对标实证注重活血化瘀、利湿化浊解毒。结论:1.我院近6年透析人群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而且大于60岁患者占比较高,新进入透析患者病因主要为慢性肾炎和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第三位,2016年糖尿病肾病已经超过慢性肾炎成为导致血液透析的首要病因。新进入透析患者透析前期血红蛋白、血磷、血钙达标率较低,新进入透析患者透析时机较晚,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起始eGFR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稍高,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主要以动静脉内瘘为主,但中心静脉置管所占比例仍较高,早期透析和晚期透析对于患者预后影响无差异。2.“肾络症瘕”理论是慢性肾脏病的共通病机,以消症散结方为主方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可以延缓CKD5期非透析期患者首次进入透析时间,减少CKD5期患者透析事件发生率。3.CKD5期非透析患者本虚证以气虚、血虚证最为常见,而标实证则以血瘀证、溺毒证、湿热证最为常见。4.导师王耀献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思路以“肾络症瘕”理论为依据,以消症散结方为主方,临证中依据“心肾相关”理论重视对于慢肾衰患者心脏病的防治。同时针对本虚注重健脾补肾,针对标实则注重活血化瘀、利湿化浊解毒。

关文池[10](2017)在《2001-201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应用的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的急重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医疗花费高,严重威胁民众健康;且目前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疾病负担日益沉重。在此背景下,保证现有AMI诊疗服务的规范性和高质量至关重要。除了及时的再灌注治疗,规范使用有循证证据、能够改善预后的药物也是AMI的重要治疗手段。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是治疗AMI的一类重要药物,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A)。大量临床试验表明,适宜人群使用上述药物可显着改善预后,国内外AMI临床指南均推荐使用。其用药需首先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价是否具备临床指征。此外,在无指征或有禁忌症的人群中使用上述药物,不仅不会带来获益,反有可能将患者暴露于额外风险;除此以外,我国既往无数据报道AMI患者中RAAS抑制剂的使用情况,无从了解其使用的规范性。目的:根据患者用药指征和禁忌症,分别评价中国2001-2011年间AMI患者住院期间ACEI/ARB和安体舒通(我国唯一的AA类药物)的使用变化趋势,以及LVEF测量的变化趋势;分别探讨患者和医院层面影响应用的因素;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医院间的应用差异。方法:利用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回顾性AMI研究,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AMI抽样队列(2001年、2006年、2011年),分别确定ACEI/ARB、安体舒通和LVEF测量的样本人群。首先,总体描述了 ACEI/ARB、安体舒通和LVEF测量的应用情况,使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各自应用的患者因素;继而在医院水平,运用随机截距风险模型计算各地区、各医院经患者因素校正后的风险标化未使用率(RSNUR)及95%置信区间(CI),根据其95%CI与全国均值的关系,将医院分为三类以评价医院表现(较差:95%CI下限高于全国均值;较好:95%CI上限低于全国均值;符合预期:95%CI覆盖全国均值),并使用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医院层面影响RSNUR的因素。结果:2001-2011年,ACEI/ARB在符合中国指南I类推荐的患者中使用率先升后降(2001 年 62.0%,2006 年 71.4%,2011 年 67.6%,趋势 P 值=0.01);在有禁忌症的患者中使用率先降后升(分别为40.1%,34.5%和50.4%,趋势P值<0.001)。全国ACEI/ARB平均RSNUR为33.6%(标准差14.1),各医院波动范围为4.5%-74.1%。37.2%的医院RSNUR95%CI下限高于全国平均值,表现较差;三个区域中,中部地区医院表现较好医院所占比例最高(64.7%),同时表现较差医院所占比例最低(32.4%)。医院特征对ACEI/ARB的RSNUR无明显影响。2001-2011年,未接受安体舒通用药指征评估(LVEF测量)的患者比例下降(从2001年的66.9%降至2011年的32.8%)。十年间,有指征人群中安体舒通的使用率显着提高(28.6%至72.4%,趋势P值<0.001),然而,禁忌症、无指征和指征不明人群中安体舒通使用率同样升高(禁忌症人群11.4%至27.5%,无指征人群27.5%至38.3%,指征不详人群21.3%至35.1%;趋势P值均<0.01)。四组人群中,入院时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均有更大概率接受到安体舒通治疗。由于安体舒通各组人群样本量较小,统计学把握度不够,故未分析医院之间差异。2001、2006、2011 年,AMI 患者住院期间 LVEF 测量率分别为 23.2%,46.9%,68.1%,呈上升趋势(趋势P值<0.001)。女性患者、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入院时合并急性脑卒中者、心率>90次/份者更不容易接受到LVEF测量。全国LVEF平均RSNUR为38.4%(标准差16.9),各医院RSNUR从8.9%到78.4%不等。48.3%的医院RSNUR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欠佳。中部地区医院表现较差医院所占比例最高(56.3%),而表现较好医院所占比例最低(31.3%)。结论:2001-2011年间,我国安体舒通的合理使用率和LVEF测量率有显着提高,而ACEI/ARB使用无明显改善;ACEI/ARB和安体舒通在禁忌症人群中的不合理使用令人担忧。不同医院在ACEI/ARB使用和LVEF测量上存在明显差异,提示诊疗均质性欠佳。三者应用均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为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各部门共同努力,优化RAAS抑制剂在AMI患者中的应用。

二、ASCOT心脏预后研究——降压联合降脂治疗的里程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SCOT心脏预后研究——降压联合降脂治疗的里程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社区高血压患者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与首发脑卒中风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2.2 基线研究资料收集
        2.2.1 问卷调查
        2.2.2 体格检查
        2.2.3 实验室检查
    2.3 血压测量
        2.3.1 外周血压测量
        2.3.2 中心动脉压测量
    2.4 终点事件
    2.5 研究指标定义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基线特征
    3.2 cSBP和 bSBP与脑卒中的关系
    3.3 cSBP和 bSBP对脑卒中预测价值比较
    3.4 联合作用
第4章 讨论
    4.1 cSBP与脑卒中的关系
    4.2 cSBP较 bSBP预测脑卒中能力更强
    4.3 cSBP和 bSBP联合预测脑卒中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中心动脉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早期达标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老年高血压的国内外流行病学特征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老年高血压与左心室肥厚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患者用药情况
        2.2.3 家庭血压测量
        2.2.4 动态血压测量
        2.2.5 超声心动图检查
        2.2.6 血液生化指标检查
    2.3 安全性指标的评价
        2.3.1 头晕症状
        2.3.2 低血压
    2.4 统计学方法
        2.4.1 样本量计算
        2.4.2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不同时间血压达标组的安全性比较
    3.3 不同时间血压达标组的血压变异系数及动脉僵硬指数的变化
        3.3.1 4周以上血压达标组与其余三组比较
        3.3.2 2-4 周血压达标组与其余三组比较
        3.3.3 4周以上血压不达标组与其余三组比较
    3.4 不同时间血压达标对心脏结构的影响
    3.5 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高血压患者血压早期达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强化降脂治疗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脑卒中降脂治疗发展历程与现状
        1.2.1 血脂及血脂异常的概念
        1.2.2 血脂异常可引起脑卒中风险增加
        1.2.3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形成过程
        1.2.4 他汀类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1.2.5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预防方面的循证历程
        1.2.6 强化降脂治疗
        1.2.7 目前临床降脂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2章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强化降脂治疗临床分析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
        2.2.2 临床分组标准
        2.2.3 临床观察指标
        2.2.4 疗效判定标准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脑梗死危险因素
        2.3.3 影像学检查结果
        2.3.4 各组患者入院治疗情况比较
        2.3.5 各组患者入院血脂情况比较
        2.3.6 各组患者1个月随访情况比较
        2.3.7 各组患者3个月随访情况比较
        2.3.8 脑血管病事件再发情况比较
        2.3.9 患者依从性情况
    2.4 讨论
        2.4.1 降脂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意义及问题
        2.4.2 降脂治疗的依从性
        2.4.3 降脂治疗的安全性
        2.4.4 联合降脂治疗和单药降脂治疗的探索
        2.4.5 展望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支架置入围手术期应用星蒌承气汤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患者入院诊疗流程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与观察指标
    1.6 统计方法
2.治疗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个人简介
    论文目录
致谢

(5)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对我国高血压管理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降压治疗早期达标的重要性
从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看强化降压
噻嗪类利尿剂仍然是一线降压药
从新指南浅谈脑卒中患者的高血压治疗
从新指南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降压治疗
从新指南再看含利尿剂的固定复方制剂在难治性高血压中的应用

(6)新诊断2级高血压诊治病例(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报告
2病例讨论
    专家点评:优化2级及以上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
    专家点评:高血压治疗需综合考虑并合理选择用药
        1病例特点
        2该病例尚需完善的不足之处
    专家点评:新诊断2级高血压患者的起始药物选择
    专家点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
        1本例高血压患者的特点
        2联合用药早期降压达标是预防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的关键
        3培哚普利联合吲达帕胺的降压疗效及特点评价
    专家点评: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的思考

(7)脂蛋白颗粒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节 吸烟状态与脂蛋白颗粒的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1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2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颗粒变化与临床意义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2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脂蛋白颗粒亚组分与氧化型LDL的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 3
    Abstract 3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简历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研究生期间学术交流
致谢

(8)小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血脂康对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ARAS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
        1.1.1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
        1.1.2 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1.1.3 肾脏功能受损
        1.1.4 其他
    1.2 目前降脂药物的种类
    1.3 目前治疗ARAS性高血压的降脂方案
        1.3.1 他汀单药治疗
        1.3.2 他汀类药物与依折麦布联合降脂治疗
        1.3.3 他汀类药物联合普罗布考降脂治疗策略
        1.3.4 他汀与血脂康联合降脂治疗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排除标准
        2.1.3 入组的高血压患者检测及复查指标
        2.1.4 入组的高血压患者血清样本采集
        2.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研究方法
        2.2.1 肾动脉彩超的检测
        2.2.2 肾动脉彩超相关参考值
        2.2.3 肾动脉CTA的检测
        2.2.4 炎症因子(MPO、NO、ET-1 及肾素)的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入组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入组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比较
        3.2.1 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与肾动脉无狭窄组血压情况比较
        3.2.2 72 例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各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
    3.3 入组的高血压患者血脂情况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3.3.1 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与肾动脉无狭窄组之间血脂情况比较
        3.3.2 72 例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各组血脂情况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3.4 72 例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各组治疗前后的肾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变化情况
    3.5 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患者治疗前后肾动脉CTA结果比较
    3.6 入组的高血压患者炎性指标之间关系及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3.6.1 高血压伴肾动脉狭窄组与肾动脉无狭窄组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髓过氧化物酶(MPO)、肾素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情况比较
        3.6.2 72 例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各组治疗前后NO变化情况
        3.6.3 72 例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各组治疗前后ET-1 变化情况
        3.6.4 72 例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各组治疗前后MPO变化情况
        3.6.5 72 例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各组治疗前后Hcy变化情况
    3.7 72 例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治疗前MPO与LDL-C之间相关性分析
    3.8 72 例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治疗前肾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与血压之间相关性分析
    3.9 72 例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血压与肾素、NO及ET-1 之间相关性分析
    3.10 药物安全性分析
        3.10.1 不同治疗方案对肾功能的影响
        3.10.2 不同治疗方案对肝功能的影响
        3.10.3 不同治疗方案对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
        3.10.4 不同治疗方案的胃肠道反应
第4章 讨论
    4.1 ARAS性高血压形成机制的研究
    4.2 小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血脂康对于ARAS患者血压的控制
    4.3 小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血脂康对ARAS患者血脂情况的控制
    4.4 小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血脂康对各炎症因子的影响
    4.5 降脂治疗对肾动脉狭窄程度的改善情况
    4.6 小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血脂康药物安全性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CKD5期患者透析时机选择及消症散结法干预透析时机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透析时机选择与透析患者预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血液透析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一 透析时机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消症散结法延缓CKD5期非透析患者透析时机的初步探索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2001-201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应用的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论文综述 RAAS系统抑制剂与临床实践
    综述引言
    第一部分 RAAS抑制剂的药理学特性
    第二部分 RAAS抑制剂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RAAS抑制剂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前言
    1.研究背景
    2.既往研究依据
    3.研究目的
研究设计与实施
    4.China PEACE 回顾性 AMI 研究
    5.研究实施
    6.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协作医院及病历收集情况
    7.研究规定义结局、量
    8.样本量估计
    9.统计分析
    10.研究伦理及资金来源
结果与讨论
    第一部分 ACEI/ARB在中国AMI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调查
    第二部分 安体舒通在中国AMI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调查
    第三部分 LVEF测量在中国AMI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调查
研究局限性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ASCOT心脏预后研究——降压联合降脂治疗的里程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社区高血压患者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与首发脑卒中风险的关系[D]. 丁聪聪. 南昌大学, 2021(01)
  • [2]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早期达标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D]. 韩学芳. 兰州大学, 2019(09)
  • [3]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强化降脂治疗临床分析[D]. 程竹钰. 吉林大学, 2019(11)
  • [4]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支架置入围手术期应用星蒌承气汤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D]. 李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对我国高血压管理的启示[J]. 吴海英.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8(12)
  • [6]新诊断2级高血压诊治病例[J]. 黄兆琦.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8(07)
  • [7]脂蛋白颗粒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D]. 赵肸.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8]小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血脂康对肾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薛洋. 吉林大学, 2017(09)
  • [9]CKD5期患者透析时机选择及消症散结法干预透析时机的探索研究[D]. 马雷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2001-201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应用的质量评价研究[D]. 关文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

标签:;  ;  ;  ;  ;  

ASCOT 心脏预后研究——抗高血压联合降脂治疗的里程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