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式五针松定型及制作

文艺式五针松定型及制作

一、文人式五针松定型与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徐朕[1](2019)在《“文人树”盆景创作特征、创作影响及创作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盆景艺术起源于我国,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相对成熟的艺术形式,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文人树”盆景属于树木盆景的一种,发源于中国的文人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阶层的长期追求并得以继承和流传。“文人树”盆景有其自身的艺术语言特质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尤其能体现盆景创作者的个性、气质、风度和情感,从而越来越受到广大盆景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关注,且现已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人树”盆景作品,对当今的中国盆景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未来盆景发展和产业化的重要类型,但其理论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认为,“文人树”盆景的发展经历“文人”、“文人画”、“文人树”、“文人树”盆景等历程,与当今“素仁格”盆景属同源异名,但“素仁格”盆景在意境上更加追求空灵和禅悟,形态上更为简洁;“文人树”盆景与普通盆景相比具有主干细长、枝高而稀、叶细短且冠幅较窄、根盘稳固并配小口浅盆等外观形态特征;其主要语言特质表现为自然语言更富野趣、线条语言简洁流畅、空间语言以少胜多、意境语言深邃悠远等。本文研究得出,“文人树”盆景是指具有体小、干细、枝高、叶稀、冠窄和荒皮等主要形态特征,极度表现作者孤傲、清逸的文人气质或富有幽玄、空寂禅意的一种特殊风格的树木盆景类型。“文人树”树形常见于环境恶劣的高山上的自然界树木,只是进行了适度艺术夸张,同样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本文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文人树”盆景创作应重点掌握“九个创作环节”、“四个创作要点”和“三个关键方法”,以期为“文人树”盆景的普及、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刘颖悦[2](2018)在《树木“动势盆景”及其创作研究》文中指出盆景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并已成为了全球性的艺术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盆景事业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盆景企业和盆景产业链,加速了盆景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了诸多问题,如盆景创新不足、理论相对滞后、盆景标准高度逐渐增大等。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生活中品质、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独特、个性化的盆景才能够满足社会的更高需求。动势作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已成为当今盆景造型上及意境上的创作方向,不仅有利于推动盆景产业化的发展,也升华了盆景的精神内涵。因此,完善动势盆景的相关理论迫在眉捷。本文以盆景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线索,在分析其它艺术形式的动势元素基础上对动势盆景进行研究,归纳和总结盆景动势相关创作理论,探讨动势盆景造型技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动势盆景”是指在造型中以动为魂,给人以较强力感、明显动势、强烈动感的视觉效果和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内心感受的盆景作品,属于外动型盆景类型;动势盆景主要造型形式归纳有:以树干动势为主要表现的类型,以树枝动势为主要表现的类型,树干与树枝动势均强且一致向上的类型;动势盆景的造型可从绘画、书法、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的“动势”获得灵感和启迪,再结合动势的造型元素点、线、面,其创作可分别从树干“线”的塑造(如倾斜、弯曲、悬倒、平卧等)、树冠“面”的塑造(如斜置不等边三角形)和枝条“体”的塑造(如下垂、风吹、上扬等)入手,并依布势、蓄势、借势、显势等阶段逐步完成。

包广龙[3](2018)在《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扬州园林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定量实验和定性分析等方法,梳理、总结了扬州园林的历史人文的发展过程与感知环境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提炼,提出了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二者并重的“两轴一链”的保护方法作为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上篇阐述了扬州园林历史和文化景观演进史。在梳理扬州园林发展历史概论的基础上,园林历史发展时期的划分节点由传统的园林断代史变为以园林和历史事件作为依据的新视角,重新划分了园林发展时期:由刘宋时期徐湛之的“起源四景”—隋代“城塔柳”景观发展的初始意象—宋代“三城”的城防系统—明末影园—清初休园—清中期个园—新中国成立作为划分节点。在梳理扬州园林历史文化景观的基础上,阐述扬州的历史文化景观,从与扬州园林史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战争、运河、帝王政治、士大夫、盐商、市民的多角度梳理园林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园林历史发展和文化景观的双视角阐述扬州园林历史人文环境,是对“竖向”的扬州园林史进行“横向”的有益补充,从而标定扬州园林中代表性的园林总体特征,为研究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关系提供坚实的历史与理论支撑。中篇从具有代表性的诸座园林内部的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入手,通过具体的调研数据和软件模拟,进行四种感知环境分析:以“精妙巧借”为主要特点的视觉环境;以“大音希声”为主要特点的听觉环境;以“触景生情”为主要特点的触觉环境;以“四季闻馨”为主要特点的嗅觉环境。基于扬州园林的感知环境实验是从主观的个体感受到客观的调查分析,从整体感知的角度出发,力图通过从园林现状感知实验到园林总体特征的还原与验证的过程,来揭示园林内部感知环境与历史人文的紧密联系,同时以新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园林感知环境在园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篇从城市景观轴、非遗文化轴及园林感知链三方面入手,建立起园林外部环境—感知环境—园林总体特征的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并重的横纵理论联系,使得园林内外部环境能够根据园林自身的总体特征完整的保护起来,最终形成“两轴一链”式的将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并重的保护方法,为现有的扬州园林保护进行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以期为扬州园林环境的保护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钱悦[4](2018)在《松竹梅兰在当代雕塑中的表达 ——以个人毕业作品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从介绍关于松竹梅兰的历史开始,需要研究一个专业艺术门类在如此广博的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必然的,需要追溯他在过去的历史线索中所呈现的面貌。所以在第一部分我将分别梳理罗列“松竹梅兰”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故事”,给之后的关于雕塑的论文部分下一个基调,逐步展开对“松竹梅兰”这一中国传统题材在艺术史中的发展与呈现。第二部分我组织整理了和“松竹梅兰”相关的在当代雕塑领域的中十五个个案,为展示当代语境下的创作现状并试图梳理各案例之间的线索。将本文整理的十五个个案并置观察可以发现以下结论:1.关于竹的雕塑创作相较其他三个主题(松梅兰)数量上最多,而关于梅花的雕塑是最少的。我猜想这样的数量差异是因为竹在整体形态上也比梅更有形式感,在塑造上也占优势。竹材质在我们生活中的使用最广泛(竹器,竹作为建筑装饰材料),距离我们“最近”。而梅花是远的,赏玩的功能占了对梅花使用时最大部分,它的其他属性极难开发。同时也有可能的是,相对竹的内敛,简洁,梅花显得繁复和偏重女性化,显出了些许的媚态,与传统朴素和中庸价值观不符。2.关于松的雕塑创作多保留其形态或者做材质转换的还原,因为松枝和松针生长形态是独特的,其识别度较其他植物高,而假设将松的局部放大或者缩小就失去了原本的高识别度,唯有等大比例使得这样的再现成立。3.以兰花题的雕塑创作主要集中在写实再现上,以城市雕塑为呈现主体。由于兰花形态简洁的原因,被放大后的它们也呈现一种单纯的状态,几乎没有观念性的介入。4.几乎没有完全按照“松竹梅兰”母题创作的雕塑作品,我认为一方面验证了此母题在传统逐渐式微的时代潮流下的逐渐没落的现实,需要积极的推陈出新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雕塑创作在当下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来自观念的介入,材质的更新…所以,在未来创作“松竹梅兰”主题的雕塑作品时,也应该设想的更加综合。在第三部分我得出了关于松竹梅兰在当代雕塑中的对于个人创作的启发,即1.梅兰竹松作为作品的策略。写实的再现现实中作为植物的松竹梅兰其创作动力来自于对生活表象之下的真理性的探寻,或者说,探寻经验之中的某种存在之真,顺应松竹梅兰的文人审美方式。以个人为作品主体阐述对于松竹梅兰的经验。创作者本人出现转述他人个人经验,再转述的过程和结尾生发新的经验给观者对于传统象征性的反叛和再创作。3.意识中的“我山我水”。参考梁硕作品植根于“我”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该坚持什么。依靠这个法度,搭建胸臆中的精神世界:以抽象的方式向东方的山林峦壑致敬。形式上则偏向场域围合的视觉表达,体现松竹梅兰搭建出来的“山水”之趣。正是这三个结论牵引我思考并创作《送客松》《门内竹》《梅花轿》《废兰坛》四件毕业创作。

黄楚[5](2017)在《广西盆景精品展作品调查与审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广西盆景艺术家协会建会30周年精品展的360个盆景作品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分析盆景作品的类型、技法、应用树种和配件特点,然后使用BIB-LCJ法获得具有代表性、来自不同属性群体的三类作品照片的美景度数据,通过该数据对全体受试者、专业-公众和男性-女性的审美评价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SD法对17个审美影响因子进行量化,并结合美景度对各群体的审美影响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本次参展作品以树桩盆景为主,分为自然型、高耸型、连干丛林型、画意型和“文人树”。应用植物有38种,分属于33属25科。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属11种,被子植物21科28属27种;乔木24种,灌木20种,没有草本植物。从数量上看,自然型和画意型作品的参展数量以及获奖数量最多,“文人树”的最少。从质量上看,连干丛林型、自然型的作品水平较高,画意型水平较差,“文人树”水平最差。从树种丰富度看,画意型植物物种较丰富,除了“文人树”外,其他三类盆景植物物种分布差异不明显。树种观赏特性集中于单种、观叶型植物,其他花、干、果可赏型植物较少。榕树、朴树和罗汉松是自然型作品的优秀树种。朴树、榆树和雀梅是连干丛林型作品的优秀树种。高耸型、画意型和“文人树”盆景高频应用植物为山松,但获奖率低。从盆器材料上看,材料以紫砂为主,颜色集中于纯色的红色、赭石色,雷同较多,陶瓷盆为配有简单花纹图案的青色,石塑盆多为白色或黑色。几架和盆景小品使用率很低,小品种类单一、制作粗糙。(2)各人群的审美评价具有一致性。多干型审美一致性较高、画意型较低;专业背景对人群的审美评价影响更大,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性别对人群的审美评价影响较小,但容易出现波动。以盆景各要素量化值作为自变量,以综合美景度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了 10个盆景美景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盆景综合美景度模型:美景度=-24.066+1.576(色彩丰富度)-1.326(枝干层次感)+1.239(秩序感)+1.709(韵律感)+2.832(完整性)+1.277(趣味性)+1.564(内涵深度)-5.143(意境氛围)+5.206(整体协调性)+1.64(植物美感),模型通过检验,可以用于实践。专业人群的审美态度比公众明确,审美感知更敏锐,审美标准相对严格,专业人群注重盆景整体观赏性和枝干美感,偏好色彩丰富的作品。色彩对公众审美影响明显,但其容易受个性影响,偏好夸张、刺激观感的作品。男性的审美态度更积极、明确,女性则含蓄、保守。男性注重植物观赏特性和色彩效果,偏好有序的,粗糙、坚硬的作品。女性关注盆景整体感和协调性,偏好紧密的,细腻、温和、柔软的作品。(3)总结出针对全体受试者、公众和性别差异的盆景设计重点。全体受试者偏好色彩丰富的盆景,谨慎使用将叶片全部或大部分剪去露出枝干的做法。丰富抽象、神秘色彩因素感知来增加公众关注度,结合丰富多变的造型提高盆景观赏性。以男性为主的盆景要注意应用观赏特性明显的树种,尝试一些突破性的盆景艺术手法,突出作品的粗糙、刺激、坚硬感知。女性为主的作品在颜色上不要反差太大,避免造型突兀、硬刺、尖锐情况,保留细密、柔软叶片和增加柔性植物的使用,营造细腻、温和氛围。

邹林海[6](2017)在《扬州寺庙园林艺术特征与综合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宗教文化自由政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历史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寺庙园林是宗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隶属于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为园林文化的传承及城市环境的改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扬州寺庙园林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造园艺术而着称于世。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从扬州寺庙园林艺术特征和综合价值出发,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全新的角度对扬州寺庙园林开展深入研究,以期能够彰显扬州寺庙园林的造园风格和价值地位,给今后寺庙园林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内容和结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查阅历史书籍和文献综述,全面剖析研究扬州寺庙园林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其风格形成与营造特色的影响因子,并选取大明寺、天宁寺、琼花观、高旻寺、仙鹤寺、文峰寺等6个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现场调研,分别记录总结其历史概况、现状和造园特色。其次,综合上述研究,从选址、掇山理水、建筑、植物、意境营造等造园要素出发总结归纳扬州寺庙园林的整体艺术特征。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分析总结了扬州寺庙园林的综合价值,得出扬州寺庙园林综合价值排序依次是: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指标层中排名前五的重要因素是:地域历史文化特征>宗教文化>儒家文化>教育性>意境美;问卷打分评价后6个寺庙园林的综合得分排名依次为:高旻寺>大明寺>天宁寺>琼花观>仙鹤寺>文峰寺。最后,分析总结了扬州寺庙园林保护存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量化数据的分析研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以期能够为今后扬州寺庙园林的保护提供参考性建议。

黎映欣[7](2016)在《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相互影响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江南与岭南文化的交流,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研究其影响,有助于今后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相互吸收和借鉴其园林艺术精华,促进现代园林设计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本文研究了江南与岭南园林相互影响历程、影响因素,以及其在造园手法方面的影响,旨在对江南和岭南园林地域风格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本文在分析归纳古今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结论:(1)基本梳理了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了“写意”和“务实”的两种文化特征,并分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思想、造园师及园主人等因素对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地域风格形成与发展中产生的影响。(2)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江南与岭南相互影响历程,总结出历代避乱与贬谪现象、交通便利与贸易往来、贬谪文化与学派交流等复杂因素分别对该历程产生一定的影响。(3)基于调研成果和文献记载,选取了重要历史人物,结合他们的优秀作品得出: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造园背景、空间布局、景观意向、文化思想、造园艺术手法方面。(4)从造园布局、山石营造、园林理水、园林建筑及其装饰与室内陈设、植物造景五个方面造园手法入手,分析得出岭南造园在融合岭南传统造园手法的基础上,借鉴了江南园林造园手法;江南不少园林中也引用了岭南园林中特有的山石、建筑及建筑装饰、家具摆设和植物种类。(5)通过陈述江南园林对岭南园林影响的历史启示,分析当前岭南传统园林的现状,提出保护与修护的建议,并结合现有岭南园林实例探讨岭南园林如何在吸收其他园林艺术精华的同时,结合岭南地域风格特色,因地制宜的创造更加符合地方发展的景观。

孙飞飞[8](2015)在《观赏竹的耐寒性研究及园林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基于现代园林中观赏竹景观的设计、施工及后期养护管理中出现的不足,从竹种耐寒性、园林造园技术、观赏竹造景、中国竹文化以及其园林应用四方面进行研究,为观赏竹的园林应用提供参考。为便于在园林设计中更好地选择观赏竹种,对园林上常用的53种观赏竹电导率法检测耐寒性,得耐寒性由强到弱如下:地被类竹:鸡毛竹≈倭竹>白纹阴阳竹≈白缟椎谷笹≈黄条金刚竹>翠竹>菲黄竹≈菲白竹>铺地竹;小灌木状竹:辣韭矢竹≈大明竹≈美丽箬竹>摆竹≈短穗竹>阔叶箬竹≈托竹>长叶苦竹>凤尾竹;低小型竹:金镶玉竹>紫竹≈金丝毛竹>矢竹≈罗汉竹>黄秆京竹>金竹≈四季竹≈金明竹>方竹≈花叶唐竹;中型竹:斑竹>黄纹竹>桂竹>黄秆乌哺鸡竹≈黄槽刚竹≈高节竹≈早竹>花杆早竹>黄槽雷竹≈红竹≈龟甲竹≈刚竹≈花杆红竹≈茶秆竹>黄甜竹>大黄苦竹>唐竹>孝顺竹≈花孝顺竹;高型竹:毛竹≈花毛竹>绿槽毛竹≈黄槽毛竹>橄榄竹。鉴于园林中观赏竹景观后期养护管理措施,分别检测低温时间、水分胁迫对观赏竹耐寒性的影响,得如下结论:(1)在对观赏竹产生低程度胁迫的低温下,观赏竹能耐短时间低温;而在不产生冻害的低温下,观赏竹随时间增加而适应低温;(2)在对观赏竹产生低程度胁迫的低温下,少量失水有助于提高观赏竹的耐寒性,而进一步失水会降低其耐寒性;严重低温下失水几乎不对耐寒性产生影响;(3)两种因素作用强度因竹种(变种)不同而有差别。在园林造景中植株规格就要按照景观要求和现实状况来选择统一规格或自然大小;根据景观要求决定种苗是否去枝钩梢和栽植密度,都应疏密有致,营造一种自然的竹林、竹丛感觉。造景中竹文化的应用可丰富景观的内涵,达到“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园林审美最高境界。观赏竹造景要根据竹种的生态特性、环境空间、景观效果、竹文化呈现等要求进行设计和景观营造。

章琳[9](2015)在《湖州传统园林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避免“千城一面”现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持古城地方特色,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逐渐成为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研究议题。而传统园林作为人居环境营造的重要历史过程,是城乡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园林的研究能对城市历史文脉研究的开展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古城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较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繁荣的经济与优越的自然山水条件,为湖州城市园林的持续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本文运用文献检索、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归纳总结等方法展开对湖州传统园林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湖州传统园林发展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梳理出1949年以前湖州传统园林发展主要历史脉络,总结归纳每个历史时期湖州传统园林的发展情况和特点。(2)按照隶属关系将湖州传统园林进行分类,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每个类型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详细地分析,总结湖州传统园林不同类型的园林艺术特点。(3)在历史脉络与园林遗存调研的基础上,对湖州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湖州古城山水风景构架与传统园林的关系,总结湖州传统园林在古城的分布格局特点与理景艺术特点。(4)回顾湖州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之路,分析现有湖州传统园林遗存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建议,探讨湖州传统园林继承与发展的途径,揭示其对当代城市地域特色建设发展的启示,并结合已有的优秀实例与笔者的初步实践,讨论继承与发展的践行之法。

刘枫[10](2014)在《湖湘园林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考古实证及民间传说的梳理,结合实地调研,对湖湘园林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剖析,力求系统地、全面地揭示湖湘园林从起源到发展各历史时期的本来面目,总结湖湘园林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湖湘园林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湖湘园林起源于迄今6500余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澧县城头山“中国第一城”考古发现的祭坛、稻种、墓葬等遗迹,证明湖湘园林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祭祀活动及其附属设施。(2)对湖湘园林发展各历史时期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湖湘园林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①秦统一以前,为湖湘园林的起源萌动期。湖湘园林起源于迄今6500余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城头山遗址的城门、护城河、祭坛、墓葬、稻田等遗迹齐全,具备了园林的基本要件。②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湖湘园林的初始发展期。该时期,王室园林、陵园园林、衙署园林形成基本格局,塔、庙、宫、观等园林建筑悄然兴起。③隋唐五代时期,为湖湘园林的高速发展期。宗教园林、贬官园林及马楚时期兴建的王室园林,达到历史最高的水平。④宋元时期,为湖湘园林的平稳过渡期。书院园林兴起,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潇湘八景的出现,丰富了湖湘园林的文化内涵。元代实行土司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园林文化的发展。⑤明清时期,为湖湘园林的发展成熟期。宗教园林、私家园林、衙署园林、王室园林、会馆园林等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此时的湖湘园林,数量多、门类全、品位高,是进入成熟发展期的主要标志。⑥近现代(1840-1949),为湖湘园林的中外融合期。中西园林艺术的融合交流,对湖湘园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为湖湘园林的全面发展期。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公共园林的相继兴起,各类型园林全面发展。(3)通过对湖湘园林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归纳出以下主要园林类型及特点:①祭祀园林:起源早,生命力强,园林布局大多中轴对称,较大规模的建有亭台楼阁。②王室园林:择地于权力中心,集王宫、园苑为一体,楼阁殿堂、廊榭亭台与自然山水景观互为衬托。③陵园园林:大多选址风水宝地,园林布局规整,广植树木,隐蔽性强。④衙署园林:一般设在所辖中心区域,园林空间布局以前衙门后庭苑为主,园林绿化程度较高,古树名木也很常见。⑤湘西园林:以湖湘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所营建的园林为主。依山面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其主要特征。⑥寺观园林:多择名山胜地,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古树名木多有栽植。⑦私家园林:造园手法灵活多样,占地面积大小不等,亭台楼阁、山水植物等园林要素依园主的意愿营建。⑧庄园园林:常建于城郊,规模宏大,园林布局以田园式风格为主,常凿池、建亭廊等。⑨贬官园林:多在贬官活动区域内选址营造,以祠、庙、阁、楼等园林建筑形式为主,园林文化内涵丰富。⑩书院园林:一般在环境清静、自然景观秀美的地方修建。园林布局以讲堂为中心展开,中轴对称,多重院落组合。天井、连廊及四周常设有园林小品。⑩会馆园林:是集聚会、商谈、食宿、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园林。大院高墙,门楼宏伟,园林建筑装饰精美。选址多在繁华商业重镇交通便利之处。⑩公共园林: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具有公共游览性,兼收传统与现代不同的造园风格和造园理念。(4)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贬官园林”这一概念,即指被流放、贬谪、罢黜的官员,亲身设计并营造,以及后人营造的,与流贬官员关系密切的文化氛围厚重的各类型园林。

二、文人式五针松定型与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人式五针松定型与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文人树”盆景创作特征、创作影响及创作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文人树”盆景历史演变
        1.3.2 “文人树”盆景审美特质及主要艺术语言特征
        1.3.3 “文人树”盆景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技法
        1.3.4 “文人树”盆景发展对当代中国盆景的影响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分析法
        1.5.3 跨学科研究法
        1.5.4 案例分析法
        1.5.5 经验总结法
    1.6 技术路线
2 盆景理论及相关知识
    2.1 盆景的概念与分类
        2.1.1 盆景概念
        2.1.2 盆景分类
    2.2 盆景艺术表现手法
    2.3 盆景艺术特点
3 “文人树”盆景的发展演变与创作特征分析
    3.1 “文人树”盆景主要文化渊源
        3.1.1 儒家文化
        3.1.2 道家文化
        3.1.3 禅宗文化
    3.2 “文人树”盆景的历史溯源
        3.2.1 “文人”
        3.2.2 “文人画”、“文人树”
        3.2.3 “文人树”盆景
        3.2.4 “文人树”盆景与“素仁格”盆景
    3.3 “文人树”盆景创作特征
        3.3.1 “文人树”盆景外观形态特征
        3.3.2 “文人树”盆景审美特征
    3.4 “文人树”盆景的定义
4 “文人树”盆景主要艺术语言特质及发展影响分析
    4.1 盆景主要艺术语言
        4.1.1 自然语言
        4.1.2 线条语言
        4.1.3 空间语言
        4.1.4 意境语言
    4.2 “文人树”盆景主要语言特质
        4.2.1 自然语言更富野趣
        4.2.2 线条语言简洁流畅
        4.2.3 空间语言以少胜多
        4.2.4 意境语言深邃悠远
    4.3 “文人树”盆景主要语言特质对当代中国盆景的影响
    4.4 “文人树”盆景的发展地位及需要注意的发展问题
        4.4.1 “文人树”盆景的发展地位
        4.4.2 “文人树”盆景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 “文人树”盆景创作技法研究
    5.1 九个创作环节
    5.2 四个创作要点
    5.3 三个关键方法
6 “文人树”盆景案例分析与创作实践
    6.1 “文人树”盆景经典作品分析
        6.1.1 松柏类“文人树”盆景作品鉴赏
        6.1.2 杂木类“文人树”盆景鉴赏
    6.2 “文人树”盆景创作实践
        6.2.1 创作条件
        6.2.2 创作树材
        6.2.3 创作案例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尽问题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创作的“文人树”盆景作品集
    附录2 :经典“文人树”盆景作品集(赵庆泉、韩学年)
    附录3 :与赵庆泉盆景艺术大师的一次访谈
    附录4 :本人参展作品获奖证书、展会现场及与大师合影
致谢
作者简介

(2)树木“动势盆景”及其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5.2 比较分析法
        1.5.3 归纳推理法
        1.5.4 学科交叉法
        1.5.5 案例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2 盆景的概述
    2.1 盆景的概念与分类
    2.2 盆景艺术特点及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
        2.2.1 盆景艺术特点
        2.2.2 盆景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
    2.3 盆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模式化生产,创新性不强
        2.3.2 注重商品价值,轻视造型艺术
        2.3.3 缺少文化内涵,区域性特色不明显
        2.3.4 系统理论不完整,与实际发展相脱节
    2.4 当今盆景发展趋势
3 盆景“势”的探析
    3.1 关于“势”
    3.2 盆景“势”的美学关系
        3.2.1 变化与统一
        3.2.2 均衡与动势
        3.2.3 对比与协调
        3.2.4 比例与夸张
        3.2.5 节奏与韵律
    3.3 盆景“势”的哲学关系
        3.3.1 “形”与“势”
        3.3.2 “力”与“势”
        3.3.3 “气”与“势”
        3.3.4 “时”与“势”
        3.3.5 “情”与“势”
        3.3.6 “动”与“势”
    3.4 盆景“势”的类型与表现
        3.4.1 姿势与气势
        3.4.2 刚势与柔势
        3.4.3 实势与虚势
        3.4.4 顺势与逆势
    3.5 盆景“势”的艺术特征
    3.6 盆景“势”的内涵
4 “动势”及“动势盆景”研究
    4.1 艺术形式中的“动势”及应用
        4.1.1 绘画中的动势
        4.1.2 书法中的动势
        4.1.3 舞蹈中的动势
        4.1.4 雕塑中的动势
        4.1.5 武术中的动势
    4.2 “动势盆景”的定义及特征分析
        4.2.1 “动势盆景”的定义
        4.2.2 “动势盆景”的形态特征
    4.3 动势盆景主要类型与形式
        4.3.1 盆景“动势”的视觉强弱表现
        4.3.2 动势盆景的主要类型与形式
    4.4 “动势盆景”的基本造型元素
        4.4.1 “点”的动势感
        4.4.2 “线”的动势感
        4.4.3 “面”的动势感
        4.4.4 点、线、面的互动
    4.5 动势盆景发展潜力分析
    4.6 动势盆景的选材和用材
5 动势盆景创作方式与途径
    5.1 “布势”
        5.1.1 树干布势
        5.1.2 树枝布势
        5.1.3 树冠布势
    5.2 蓄势
    5.3 借势
    5.4 “显(示)势”
6 动势盆景案例分析与创作实操
    6.1 动势盆景案例分析
        6.1.1 风吹式盆景
        6.1.2 悬崖式盆景
    6.2 动势盆景创作实操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扬州园林的古代文献概况
        1.2.2 研究扬州园林的现代文献概况
        1.2.3 研究园林保护为主的文献概况
        1.2.4 研究园林感知环境为主的文献概况
    1.3 相关概念阐释和研究对象界定
        1.3.1 扬州园林
        1.3.2 园林环境
        1.3.3 历史人文
        1.3.4 感知环境
        1.3.5 园林总体特征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课题的创新之处
    1.5 论文研究框架
上篇 扬州园林的历史人文环境
    2 历史予园林--扬州园林历史概述
        2.1 扬州园林的起始期
        2.1.1 有关起始期的两种错误观点
        2.1.2 源于西汉,始于刘宋--徐湛之的“起源四景”
        2.2 扬州园林的发展与萧条期
        2.2.1 从隋代城、塔、柳到宋代三城--扬州园林的发展期
        2.2.2 从宋代三城到明末影园--扬州园林的萧条期
        2.3 扬州园林的成熟与繁荣期
        2.3.1 从明末影园到清初休园--扬州园林的成熟期
        2.3.2 从清初休园到清中期个园--扬州园林的繁荣期
        2.4 扬州园林的衰落与繁盛期——清嘉庆二十四年至今
        2.4.1 从清中期的个园到新中国的建立--扬州园林的衰落期
        2.4.2 新中国建国后--扬州园林的繁盛期
        2.5 本章小结
    3 人予园林--扬州园林历史文化景观的演进
        3.1 扬州园林与战争历史
        3.1.1 芜城之战暗助园林开创
        3.1.2 宋金、宋元之战完善水道体系
        3.1.3 洪杨之乱终结盛世园林
        3.2 扬州园林与运河文化
        3.2.1 一条河与一座城—运河的变迁
        3.2.2 河边城与城中园—运河与扬州园林
        3.3 扬州园林与帝王政治
        3.3.1 炀帝情缘与人文景观初创
        3.3.2 清帝南巡与园林繁盛
        3.4 扬州园林与士大夫文化
        3.4.1 鲍照名作《芜城赋》
        3.4.2 杜牧十年扬州梦
        3.4.3 欧阳修始建平山堂
        3.4.4 石涛大师叠山石
        3.4.5 马氏兄弟富藏书
        3.5 扬州园林与盐商文化
        3.5.1 盐法之变与盐业兴衰
        3.5.2 永恒的利益—宠信、威胁与利用
        3.5.3 灰色盐商带来的扬州园林大发展
        3.6 扬州园林与市民文化
        3.6.1 繁华的折射—扬州市民文化
        3.6.2 市民郊游与湖上园林的共荣
        3.7 本章小结
中篇 扬州园林的感知环境
    4 园林营建
        4.1 城市园林
        4.1.1 个园--“四季”为旨,“竹”为境
        4.1.2 小盘谷--以小见大,突出九狮图山的主体性特征
        4.2 湖上园林
        4.2.1 小金山景区—从一“借”到两“多”
        4.2.2 影园遗址—从因地制宜到借景
        4.3 研究讨论—为什么选择这四座园林
        4.4 本章小结
    5 精妙巧借—游线上的视环境感知
        5.1 视环境概述
        5.2 扬州园林视环境实验设计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对象
        5.2.3 实验方法与过程
        5.2.4 实验仪器
        5.3 扬州园林视环境分析
        5.3.1 个园视环境—四季赏景
        5.3.2 小盘谷视环境—小中见大
        5.3.3 小金山视环境—一点借多景
        5.3.4 影园视环境—一点观内外
        5.4 实验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大音希声--声环境感知
        6.1 声环境概述
        6.2 扬州园林声环境实验设计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对象
        6.2.3 实验方法与过程
        6.2.4 实验仪器
        6.2.5 量表信度检验
        6.3 扬州园林声环境分析
        6.3.1 个园分析—竹声阵阵
        6.3.2 小盘谷分析—鸟声鸣鸣
        6.3.3 小金山分析—风铃悠悠
        6.4 实验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触景生情—铺地触环境感知
        7.1 触环境概述
        7.2 扬州园林铺地触环境实验设计
        7.2.1 实验目的
        7.2.2 实验对象
        7.2.3 实验方法与过程
        7.2.4 实验仪器
        7.2.5 量表信度检验
        7.3 扬州园林铺地触环境分析
        7.3.1 质感评价
        7.3.2 个园—功能分布,分类式触感
        7.3.3 小盘谷--集中分布,主题式触感
        7.3.4 小金山—功能性分布,多样式均衡触感
        7.4 实验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四季闻馨--嗅环境感知
        8.1 嗅环境概述
        8.2 扬州园林嗅环境实验设计
        8.2.1 实验目的
        8.2.2 实验对象
        8.2.3 实验方法与过程
        8.2.4 实验仪器
        8.3 扬州园林嗅环境分析
        8.3.1 个园分析--少中见大,营建布局均匀的特色香景
        8.3.2 小盘谷分析—以少胜多,营建主题明确的特色香景
        8.3.3 小金山分析—以多求全,基于四季花期的四季借景
        8.3.4 影园分析—多中求精,基于四季花期的四季香景
        8.4 实验讨论
        8.5 本章小结
下篇 两轴一链—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并重的保护方法
    9 城市景观轴
        9.1 景观分布轴
        9.1.1 自然山水轴线
        9.1.2 人文景观轴线
        9.2 城市发展轴
        9.2.1 城市规划概况
        9.2.2 “一城一轴四区”的旅游发展
        9.2.3 “一带、一城、三镇、多点”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框架
        9.2.4 “一区、三轴、两廊”的城市总体设计框架
        9.3 城市景观轴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9.3.1 景观分布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9.3.2 城市发展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9.3.3 “两轴一链”中的城市景观轴
        9.4 本章小结
    10 非遗文化轴
        10.1 扬州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概述
        10.2 以围绕传统园林建造艺术与技能为主的技艺类项目
        10.2.1 扬派盆景艺术
        10.2.2 扬州传统园林建筑技艺
        10.2.3 扬派叠石
        10.3 以围绕园林的民间文学或口头文学形式的口头传统类项目
        10.3.1 瘦西湖传说
        10.3.2 扬州古街巷传说
        10.3.3 冶春故事
        10.4 非遗文化轴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0.4.1 传统技艺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0.4.2 民间文学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0.4.3 “两轴一链”中的非遗文化轴
        10.5 本章小结
    11 园林感知链
        11.1 视觉感知链
        11.1.1 湖上园林—从因借成景到连景成轴
        11.1.2 城市园林—远眺近望
        11.2 非视觉感知链--声、嗅、触觉感知
        11.2.1 湖上园林--风铃声声与百花争香
        11.2.1 城市园林--莺声燕语与触景生情
        11.3 园林感知链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1.3.1 视觉感知链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1.3.2 非视觉感知链与历史人文和感知环境的关系
        11.3.3 “两轴一链”中的园林感知链
        11.4 本章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1.1 扬州园林的历史人文
        12.1.2 扬州园林的感知环境
        12.1.3 “两轴一链”--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并重的保护方法
        1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1.图片目录
    2.表格目录
附录一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附录二 部分园林环境调研表
    1.小金山声环境调研评价表
    2.个园声环境调研评价表
    3.小盘谷声环境调研评价表
    4.园林触觉环境好感度调研评价表(以小金山调研样表为例)

(4)松竹梅兰在当代雕塑中的表达 ——以个人毕业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松竹梅兰历史简述
    2.1 分别论述
        2.1.1 松
        2.1.2 竹
        2.1.3 梅
        2.1.4 兰
第3章 关于松竹梅兰当代雕塑案例分析
    3.1 松竹梅兰当代雕塑案例分析
        3.1.1 作者未知城市雕塑兰花个案分析
        3.1.2 isa genzken《两朵兰花》个案分析
        3.1.3 文楼《风竹》个案分析
        3.1.4 张永见《后屏风》个案分析
        3.1.5 冯崇利《墨的泥痕·梅兰竹菊》个案分析
        3.1.6 焦兴涛《墨竹》个案分析
        3.1.7 董书兵《融》个案分析
        3.1.8 Laurent Martin《lo》个案分析
        3.1.9 邵译农《九枝文》个案分析
        3.1.10 史金淞《五言绝句 五棵树》个案分析
        3.1.11 史金淞《短松》个案分析
        3.1.12 蔡国强《春夏秋冬》个案分
        3.1.13 张松涛《种植计划》个案分析
        3.1.14 艾未未 《铁草》个案分析
        3.1.15 郭工《一棵松》个案分析
    3.2 案例整理和结论
第4章 松竹梅兰在个人创作中的可能
    4.1 个人总结
        4.1.1 梅兰竹松作为作品的策略
        4.1.2 以个人为作品主体阐述对于松竹梅兰的经验
        4.1.3 意识中的“我山我水”
    4.2 我的毕业作品实践
        4.2.1 创作基础
        4.2.2 试验和筹备
        4.2.3 毕业作品进展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5)广西盆景精品展作品调查与审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
        1.4.2 实地调查和访谈
        1.4.3 BIB—LCJ景观评价法
        1.4.4 SD语义解析法
        1.4.5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相关概念
        2.1.1 盆景概念
        2.1.2 盆景分类
        2.1.3 盆景流派
    2.2 国内外盆景研究概况
        2.2.1 国内盆景研究概况
        2.2.2 国外盆景研究概况
        2.2.3 盆景评价相关研究进展
        2.2.4 广西盆景发展及研究综述
第三章 广西盆景精品展作品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
    3.2 盆景造型
        3.2.1 类型概况
        3.2.2 获奖情况
        3.2.3 类型特点
    3.3 盆景技法特点
    3.4 盆景应用树种
        3.4.1 植物科、属、种组成
        3.4.2 树种观赏特性
        3.4.3 树种应用频率
    3.5 盆景配件
第四章 盆景审美特征研究
    4.1 美景度值
        4.1.1 数据标准化
        4.1.2 美景度值计算
        4.1.3 数据检验
    4.2 相关性分析
    4.3 综合审美评价分析
    4.4 各群体审美特征分析
        4.4.1 专业背景差异
        4.4.2 性别差异
第五章 盆景审美影响因素分析
    5.1 美学要素分解
    5.2 因子适宜性检验
    5.3 综合审美影响因素分析
        5.3.1 模型建立
        5.3.2 结果分析
    5.4 各群体审美影响因素分析
        5.4.1 专业背景差异
        5.4.2 性别差异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广西盆景精品展作品调查
        6.1.2 审美特征与影响因素
    6.2 讨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盆景应用树种统计表
    附录2 BIB-LCJ法样本
        附录2-1 BIB设计表
        附录2-2 BIB-LCJ法盆景评价的标准化说明
    附录3 SD法样本
        附录 3-1 SD法问卷
    附录4 BIB-LCJ法评价表
    附录5 SD法美感影响因子得分表
致谢

(6)扬州寺庙园林艺术特征与综合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研究动态及分析
        1.3.1 历史文献的记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整体框架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扬州寺庙园林概述
    2.1 寺庙园林的相关理论
        2.1.1 寺庙与寺庙园林的概念
        2.1.2 寺庙园林的分类与特点
    2.2 扬州寺庙园林的发展历程
        2.2.1 扬州寺庙园林的起源期——东汉
        2.2.2 扬州寺庙园林的发展期——唐代至元代
        2.2.3 扬州寺庙园林的繁盛期——明清时期
        2.2.4 扬州寺庙园林的衰落期——清末民初
    2.3 扬州寺庙园林营造的影响因素
        2.3.1 宗教文化
        2.3.2 盐商文化
        2.3.3 传统礼制思想
        2.3.4 传统风水理论
        2.3.5 扬州地域文化
    2.4 扬州部分现存寺庙园林概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扬州寺庙园林案例分析
    3.1 大明寺
        3.1.1 大明寺概述
        3.1.2 大明寺的空间布局及主要建筑
        3.1.3 大明寺的园林环境及造园特色
    3.2 天宁寺
        3.2.1 天宁寺概述
        3.2.2 天宁寺的空间布局及主要建筑
        3.2.3 天宁寺的园林环境及造园特色
    3.3 高旻寺
        3.3.1 高旻寺概述
        3.3.2 高旻寺的空间布局及主要建筑
        3.3.3 高旻寺的园林环境与造园特色
    3.4 琼花观
        3.4.1 琼花观概述
        3.4.2 琼花观的空间布局及主要建筑
        3.4.3 琼花观的园林环境与造园特色
    3.5 文峰寺
        3.5.1 文峰寺概述
        3.5.2 文峰寺的空间布局及主要建筑
        3.5.3 文峰寺的园林环境与造园特色
    3.6 仙鹤寺
        3.6.1 仙鹤寺概述
        3.6.2 仙鹤寺的空间布局及主要建筑
        3.6.3 仙鹤寺的园林环境与造园特色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扬州寺庙园林艺术特征
    4.1 选址
        4.1.1 位于城市街巷
        4.1.2 巧借自然地貌
        4.1.3 重视水路交通
    4.2 掇山理水
        4.2.1 石材选择多样,特点鲜明
        4.2.2 叠山技艺高超,配置手法精妙
        4.2.3 理水形式丰富,功能性强
    4.3 建筑
        4.3.1 建筑的类型与布局
        4.3.2 建筑的外观与尺度
        4.3.3 建筑的空间形态分析
    4.4 植物
        4.4.1 植物的选择
        4.4.2 植物的配置方式
        4.4.3 花木和盆景
    4.5 意境营造
        4.5.1 空间布局
        4.5.2 匾额楹联
        4.5.3 宗教小品
        4.5.4 文人诗词
        4.5.5 历史传说与人文故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扬州寺庙园林综合价值评价
    5.1 评价对象
    5.2 评价分析方法
        5.2.1 层次分析法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2.3 数据采集与整理
    5.3 评价体系建立
    5.4 权值确定
        5.4.1 构造判断矩阵
        5.4.2 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5.4.3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5.4.4 权重结果分析
    5.5 调研对象的评分
        5.5.1 问卷制作与发放
        5.5.2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5.5.3 评分结果
        5.5.4 评分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扬州寺庙园林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6.1 扬州寺庙园林的保护现状
    6.2 扬州寺庙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6.2.1 园林保护和城市发展需求的矛盾
        6.2.2 缺乏整体规划、后期维护不力
        6.2.3 园林价值体现不足,宗教氛围不够浓厚
    6.3 扬州寺庙园林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6.3.1 加强研究,科学保护
        6.3.2 合理定位,充分体现宗教文化内涵
        6.3.3 完善法律体系,落实保护主体责任
        6.3.4 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可持续保护
        6.3.5 加强防火与火灾救援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项目

(7)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相互影响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相关概念界定
    1.2 研究进展
        1.2.1 关于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比较的研究
        1.2.2 关于江南园林的研究
        1.2.3 关于岭南园林研究
        1.2.4 关于园林地域风格相互影响的研究
        1.2.5 关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主要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框架
        1.4.3 研究方法
2 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艺术比较
    2.1 江南与岭南园林发展历程
        2.1.1 江南传统园林发展历程
        2.1.2 岭南传统园林发展历程
        2.1.3 江南与岭南发展历程对照
    2.2 脉流与比较
        2.2.1 同源
        2.2.2 异流
    2.3 因素分析
        2.3.1 自然条件
        2.3.2 社会经济
        2.3.3 文化思想
        2.3.4 造园师及园主人
    2.4 小结
3 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相互影响历程
    3.1 唐以前
    3.2 唐
    3.3 宋
    3.4 元、明、清初
    3.5 清末、民国
    3.6 小结
        3.6.1 避乱与贬谪现象
        3.6.2 交通便利与贸易往来
        3.6.3 贬谪文化与学派交流
4 重要人物、作品及造园思想
    4.1 苏轼与西湖
        4.1.1 苏轼
        4.1.2 苏轼对杭州西湖的设计与营造
        4.1.3 苏轼对惠州西湖的设计与营造
        4.1.4 苏轼对杭州西湖与惠州西湖的影响
    4.2 邬彬与余荫山房
        4.2.1 邬彬
        4.2.2 余荫山房的设计与营造
        4.2.3 江南园林对余荫山房的影响
    4.3 龙氏与清晖园
        4.3.1 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仁、龙恩锡
        4.3.2 顺德清晖园的设计与营造
        4.3.3 江南园林对清晖园的影响
    4.4 梁氏与梁园
        4.4.1 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
        4.4.2 梁园的设计与营造
        4.4.3 江南园林对梁园的影响
    4.5 梁章钜、张敬修、居巢与可园
        4.5.1 梁章钜、张敬修、居巢
        4.5.2 苏州可园与东莞可园设计与营造
        4.5.3 东莞可园与苏州可园的相互影响
    4.6 饶锷与莼园
        4.6.1 饶锷
        4.6.2 江南园林对莼园的影响
    4.7 林泮、洪植臣与樟林西塘
        4.7.1 林泮、洪氏
        4.7.2 樟林西塘的设计与营造
        4.7.3 江南园林对樟林西塘的影响
    4.8 刘学询与水竹居
        4.8.1 刘学询
        4.8.2 水竹居的设计与营造
        4.8.3 岭南园林对水竹居的影响
    4.9 小结
5 造园艺术之相互影响
    5.1 造园布局
        5.1.1 江南园林与岭南造园布局
        5.1.2 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在造园布局上的相互影响
    5.2 园林山石营造
        5.2.1 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的山石营造特点
        5.2.2 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山石营造的相互影响
    5.3 园林理水
        5.3.1 江南与岭南园林理水特点
        5.3.2 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理水相互影响
    5.4 园林建筑、建筑装饰及家具陈设
        5.4.1 江南与岭南园林建筑相互影响
        5.4.2 江南与岭南建筑装饰相互影响
        5.4.3 江南与岭南家具陈设相互影响
    5.5 园林植物造景
        5.5.1 江南植物与岭南植物造景特点
        5.5.2 江南与岭南园林种植设计相互影响
    5.6 小结
6 启示与思考
    6.1 历史启示:江南园林影响岭南园林的意义
        6.1.1 关于岭南传统园林
        6.1.2 江南园林话语权下的岭南园林
    6.2 岭南传统园林的保护与修复
        6.2.1 岭南地区主要园林遗存现状
        6.2.2 存在的问题
        6.2.3 保护与修复的建议
    6.3 现实思考:岭南园林今后的发展
        6.3.1 古今融合、中西贯通
        6.3.2 地域性表达:走向富有地域特色的岭南园林
7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附录一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图表目录(备用)
参考文献(备用)

(8)观赏竹的耐寒性研究及园林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观赏竹应用研究进展和现状
        1.2.1 竹种耐寒性的研究
        1.2.1.1 竹子耐寒性的研究内容和进展
        1.2.1.2 竹子耐寒性研究现状
        1.2.2 观赏竹造园技术的研究
        1.2.2.1 观赏竹造园技术主要内容
        1.2.2.2 观赏竹造园技术研究进展
        1.2.3 园林造园艺术中的竹文化应用研究
        1.2.3.1 竹文化简介
        1.2.3.2 竹文化研究进展
        1.2.3.3 竹文化在园林中应用研究进展和现状
        1.2.4 观赏竹造景艺术的研究
        1.2.4.1 观赏竹造景艺术介绍
        1.2.4.2 观赏竹造景艺术研究进展
    1.3 观赏竹应用现状及本论文研究内容、目的
        1.3.1 观赏竹运用现状
        1.3.2 研究内容和实用价值
2 观赏竹耐寒能力评价
    2.1 常用观赏竹耐寒性比较
        2.1.1 检测竹种的选择
        2.1.2 实验研究方法
        2.1.2.1 实验叶片的处理
        2.1.2.2 实验操作
        2.1.3 实验结果分析
        2.1.3.1 各竹种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2.1.3.2 各竹种半致死温度(LT50)
    2.2 受冻时间对观赏竹的影响
        2.2.1 实验研究方法
        2.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2.3 实验结论
    2.3 水分对观赏竹耐寒能力的影响
        2.3.1 实验研究方法
        2.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3 实验结论
    2.4 关于观赏竹耐寒性的讨论
3 观赏竹景观营造
    3.1 观赏竹的造园及养护技术
        3.1.1 植株规格
        3.1.2 去枝勾稍
        3.1.3 栽植密度
        3.1.4 疏伐修剪
    3.2 观赏竹的造景艺术探讨
        3.2.1 观赏竹生态特性影响造景
        3.2.2 环境空间支配造景
        3.2.3 景观效果决定造景
        3.2.4 竹文化主导造景
        3.2.4.1 竹文化的园林应用——“诗情画意”
        3.2.4.2 竹文化的园林应用方式探讨
4 观赏竹造景案例分析
    4.1 观赏竹实景案例评价
        4.1.1 优点
        4.1.2 不足
        4.1.3 原因分析与改进
    4.2 竹文化景观运用案例——“依竹堂”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湖州传统园林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 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关于湖州传统园林的研究
        1.3.2 关于湖州地方文化的研究
        1.3.3 关于江南地域性传统园林的研究
    1.4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2 湖州自然人文概况和传统园林历史研究
    2.1 湖州自然人文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政治经济环境
        2.1.3 社会文化环境
    2.2 隋前湖州园林调研
        2.2.1 造园背景
        2.2.2 园林建设
        2.2.3 特点分析
    2.3 隋、唐湖州园林调研
        2.3.1 造园背景
        2.3.2 园林建设
        2.3.3 特点分析
    2.4 宋、元湖州园林调研
        2.4.1 造园背景
        2.4.2 园林建设
        2.4.3 特点分析
    2.5 明、清中期湖州园林调研
        2.5.1 造园背景
        2.5.2 园林建设
        2.5.3 特点分析
    2.6 清末、民国湖州园林调研
        2.6.1 造园背景
        2.6.2 园林建设
        2.6.3 特点分析
    2.7 小结
3 湖州传统园林类型与案例研究
    3.1 湖州传统园林类型
    3.2 调研概况与成果分析
    3.3 主要案例研究
        3.3.1 寺观园林:飞英塔
        3.3.2 私家园林之府城园林:莲花庄
        3.3.3 私家园林之市镇园林:南浔私家园林群像
        3.3.4 私家园林:千甓亭(含皕宋楼)
        3.3.5 公共园林:岘山
        3.3.6 藏书楼园林:嘉业堂
        3.3.7 会馆园林:钱业会馆
    3.4 小结
4 湖州传统园林地域特色分析
    4.1 山水清远——湖州古城山水风景构架
        4.4.1 四水穿城
        4.4.2 六边城垣
        4.4.3 环城诸山
    4.2 沿溪筑园——湖州传统园林分布格局
        4.2.1 园林布局
        4.2.2 景观序列
        4.2.3 水上线路
    4.3 因水成园——湖州传统园林理景艺术
        4.3.1 近水远山,堤岛赏荷
        4.3.2 倚山面湖,湖山绝胜
        4.3.3 峰间萦涧,深邃幽静
    4.4 小结
5 湖州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5.1 湖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路
    5.2 湖州传统园林的保护
        5.2.1 面临的问题
        5.2.2 保护的建议
    5.3 继承与发展的途径
        5.3.1 园林遗存的保护与恢复
        5.3.2 城市地域特色之彰显
        5.3.3 当代生活需求与时代精神之体现
    5.4 实践探索
6 结语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附录
致谢

(10)湖湘园林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概念释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
        1.2.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
        1.2.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区域概况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亘古钩沉
    2.1 新石器时代
    2.2 图腾信仰崇拜
        2.2.1 盘瓠传说
        2.2.2 梅王传说
        2.2.3 龙凤人物帛画
        2.2.4 人物御龙帛画
    2.3 先贤陵园
        2.3.1 炎帝陵
        2.3.2 舜帝陵
    2.4 考古发现
        2.4.1 城头山——中国第一城
        2.4.2 炭河里古遗址
        2.4.3 不二门遗址
        2.4.4 采菱城古城遗址
    2.5 楚国时期——湖湘园林的萌动
        2.5.1 群雄割据
        2.5.2 诸城建立
        2.5.3 罗子国城
        2.5.4 章华台——湖湘园林萌动标志
        2.5.5 里耶古城及干栏式建筑
        2.5.6 屈原墓
        2.5.7 屈原及楚国古典园林
        2.5.8 宋玉筑城澧水南岸
    2.6 小结
3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3.1 概述
        3.1.1 秦代
        3.1.2 两汉
        3.1.3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
    3.2 湖湘园林发展概况
    3.3 湖湘主要园林
        3.3.1 吴芮——长沙王
        3.3.2 贾谊故居
        3.3.3 定王台、蓼园
        3.3.4 岳阳楼
        3.3.5 祠庙园林
        3.3.6 庄园园林
    3.4 湖湘主要墓葬
        3.4.1 马王堆帛画
        3.4.2 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
    3.5 湖湘寺观园林
        3.5.1 古麓山寺——最早寺庙
        3.5.2 陶公庙——千年古庙
    3.6 桃花源园林
        3.6.1 桃川宫——桃花源最早的园林建筑
        3.6.2 桃花观
        3.6.3 菊圃
        3.6.4 桃花源内其他园林
    3.7 小结
4 隋唐五代时期
    4.1 概述
    4.2 湖湘园林概况
    4.3 湖湘主要园林
        4.3.1 黄庭观
        4.3.2 龙兴讲寺
        4.3.3 凤凰古城
        4.3.4 黄丝桥古城
        4.3.5 南岳大庙
        4.3.6 祝圣寺
        4.3.7 夹山寺
        4.3.8 道教圣地——五雷山
    4.4 马楚国时代
        4.4.1 概述
        4.4.2 楚王马殷与开福寺
        4.4.3 文昭王马希范与长沙城园林
        4.4.4 衙署园林——老司城
        4.4.5 祖师殿
        4.4.6 马楚后期
    4.5 贬官园林
        4.5.1 张说贬岳州
        4.5.2 贬官王昌龄与芙蓉楼
        4.5.3 元结复任道州刺史
        4.5.4 杜甫病卒湖南
        4.5.5 贬官福神阳城
        4.5.6 贬官柳宗元到永州
        4.5.7 贬官刘禹锡与司马楼
        4.5.8 韩愈滞湖湘
    4.6 书院园林——石鼓书院
    4.7 小结
5 宋元时期
    5.1 概述
    5.2 湖湘文化与湖湘园林
    5.3 湖湘文庙园林
        5.3.1 宁远文庙
        5.3.2 岳州文庙
    5.4 湖湘书院园林
        5.4.1 岳麓书院
        5.4.2 城南书院
    5.5 潇湘八景
    5.6 湖湘贬官园林——寇公楼
    5.7 小结
6 明清时期
    6.1 概述
    6.2 道观园林——云麓宫
    6.3 古建筑群——张谷英村
    6.4 长沙古城楼——天心阁
    6.5 王室园林——桂王府
    6.6 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
    6.7 湖湘古牌坊
        6.7.1 绣衣坊
        6.7.2 余家牌坊
    6.8 湘西园林
        6.8.1 马田鼓楼
        6.8.2 侗家风雨桥
        6.8.3 乾州文庙
    6.9 湖湘故居园林
        6.9.1 魏源故里
        6.9.2 湘西草堂
        6.9.3 刘少奇故居
    6.10 湖湘会馆园林
        6.10.1 湘潭鲁班殿
        6.10.2 关圣殿
        6.10.3 芷江天后宫——我国内陆最大妈祖庙
    6.11 湖湘宗教园林
        6.11.1 伊斯兰教园林
        6.11.2 天主教园林
    6.12 小结
7 近现代(1840-1949)
    7.1 概述
    7.2 湖湘故居园林
        7.2.1 胡耀邦故居
        7.2.2 齐白石故居
        7.2.3 富厚堂
        7.2.4 谭嗣同故居
        7.2.5 毛泽东故居
        7.2.6 沈从文故居
    7.3 湖湘公馆园林
        7.3.1 蔡锷公馆
        7.3.2 彭公馆
        7.3.3 萼园
        7.3.4 申公馆
    7.4 湖湘宗教园林
        7.4.1 天主教园林
        7.4.2 基督教园林
    7.5 湖湘纪念园林
        7.5.1 南岳忠烈祠
        7.5.2 抗日胜利芷江洽降旧址
    7.6 小结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8.1 概述
    8.2 湖湘园林恢复期
        8.2.1 湖南烈士公园
        8.2.2 衡阳岳屏公园
        8.2.3 橘洲公园
    8.3 湖湘园林灾难期
    8.4 湖湘园林发展期
    8.5 小结
9 湖湘园林发展史纲
    9.1 湖湘园林历史发展脉络
        9.1.1 湖湘园林的起源萌动期
        9.1.2 湖湘园林的初始发展期
        9.1.3 湖湘园林的高速发展期
        9.1.4 湖湘园林的平稳过渡期
        9.1.5 湖湘园林的发展成熟期
        9.1.6 湖湘园林的中外融合期
        9.1.7 湖湘园林的全面发展期
    9.2 湖湘园林类型和特点
        9.2.1 祭祀园林及其特点
        9.2.2 王室园林及其特点
        9.2.3 陵园园林及其特点
        9.2.4 衙署园林及其特点
        9.2.5 湘西园林及其特点
        9.2.6 寺观园林及其特点
        9.2.7 私家园林及其特点
        9.2.8 庄园园林及其特点
        9.2.9 贬官园林及其特点
        9.2.10 书院园林及其特点
        9.2.11 会馆园林及其特点
        9.2.12 公共园林及其特点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与创新点
        10.1.1 主要研究结论
        10.1.2 创新点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湖湘园林概览表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文人式五针松定型与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文人树”盆景创作特征、创作影响及创作技法研究[D]. 徐朕.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2]树木“动势盆景”及其创作研究[D]. 刘颖悦.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3]扬州园林历史人文与感知环境研究[D]. 包广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4]松竹梅兰在当代雕塑中的表达 ——以个人毕业作品为例[D]. 钱悦. 四川美术学院, 2018(05)
  • [5]广西盆景精品展作品调查与审美评价研究[D]. 黄楚. 广西大学, 2017(01)
  • [6]扬州寺庙园林艺术特征与综合价值研究[D]. 邹林海.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相互影响之研究[D]. 黎映欣.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4)
  • [8]观赏竹的耐寒性研究及园林应用[D]. 孙飞飞. 浙江农林大学, 2015(06)
  • [9]湖州传统园林调查与研究[D]. 章琳. 浙江农林大学, 2015(06)
  • [10]湖湘园林发展研究[D]. 刘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文艺式五针松定型及制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