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跖趾关节结核一例

第一跖趾关节结核一例

一、第一跖趾关节结核1例(论文文献综述)

聂秀玲,宋林凌[1](2021)在《老年痛风急性肾损伤合并高钙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钙血症是内科急症,如发生高血钙危象(血清钙>4 mmol/L)而未及时诊治,死亡率高达50%[1]。高钙血症的原因很多,而慢性痛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发生高钙血症者并不多见。现将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痛风科诊治的1例痛风慢性期患者,因关节疼痛,肢体活动障碍,卧床3个月,并不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出现高钙血症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杨某某,男,61岁,主因"间断单关节肿

闫兵山,刘艳成,张宏,单铎,卜国云,刘培佳,胥宏达,胡永成[2](2021)在《胸椎管内痛风一例报告及系统文献综述》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脊柱椎管内痛风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现状。方法收治1例59岁男性患者,症状为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及行走踩棉花感。影像学检查示T8,9水平椎管内占位病变伴重度椎管狭窄。全身麻醉下行后路T8,9椎板切除减压、病灶清除及T7~T10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胸椎管内痛风。以"gout"、"gout of spinal canal"、"gout of spine"、"intraspinal gout"、"椎管内痛风"、"痛风"、"脊柱痛风"为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62例椎管内痛风患者,统计现有全部椎管内痛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病史、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3例椎管内痛风患者中,男54例(87.1%,54/62)、女8例(12.9%,8/62),男女比为6.75∶1,另1例不详。年龄52(35,67)岁(范围20~82岁),发病高峰期为60~79岁。56例(88.9%,56/63)脊柱单一部位发病,其中腰骶椎26例(46.4%),其次为胸椎22例(39.3%)、颈椎8例(14.3%);7例为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发病,占全部患者的11.1%(7/63)。53例(91.4%,53/58)有高尿酸血症病史,病程3个月至28年,平均8.6年。临床症状无特异性,70.5%(43/61)有病变局部疼痛感,98.4%(60/61)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X线检查多无阳性表现;41例有CT影像学资料的患者表现为椎管内中高密度椭圆形或不规则钙化影31例、中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10例;96.2%(51/53)的患者MRI表现为T1WI中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低信号(高信号40例、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3例)。63例均由病理检查确诊,其中5例有镜下组织学特征描述,表现为异物肉芽肿改变,在异物巨细胞的细胞质中见红染的类结晶样物沉积,偏光显微镜下呈双折光性梭形或针状结晶。结论脊柱椎管内痛风罕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缺乏特异性;双能CT识别痛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存在脊柱不稳或神经症状时应手术,基础降尿酸治疗可降低急性发作风险。

陈佳[3](2021)在《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痛风急性期启用西药降尿酸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治疗方案与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湿热蕴结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治疗A组及治疗B组,每组20例。三组均予低嘌呤饮食等调整生活方式,常规组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治疗A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非布司他治疗,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加用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疗程均为1周,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指标、血尿酸、关节疼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安全性指标,对数据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疾病以及痛风发作部位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1)炎症指标血沉(ESR)的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常规组、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常规组、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尿酸指标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治疗B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治疗B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A组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关节疼痛评分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常规组、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比较,常规组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与常规组、治疗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总疗效三组治疗后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85%,治疗A组的总有效率为85%,治疗B组的总有效率为95%。3.安全性指标三组治疗前后ALT、AST、Cr、WBC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当归拈痛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患者,能改善关节疼痛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炎症指标及血尿酸水平,总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安全性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2)痛风急性期启用西药降尿酸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尿酸效果优于传统西药治疗,不会增加患者的关节疼痛与炎症指标。

蒋竹奕,吴炎,张庆梅,张睿,万芳,刘巧玲,杨淑芬,杨川[4](2020)在《抗细菌治疗后镰刀菌感染糖尿病足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报道1例73岁男性糖尿病足抗细菌治疗后出现镰刀菌感染患者的起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转归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

周洋[5](2020)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及间歇期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提供理论基础及临床思路。同时,对急性湿热蕴结证患者给予“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定相关调查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填写表中相关内容,所有入组患者共完成418次中医证候判定表调查,包括急性期当天及间歇期各一次。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痛风发作情况及兼证等,将纳入患者按中医证候分型标准,急性期分为湿热蕴结、痰瘀痹阻2个证型,间歇期分为湿浊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3个证型。观察比较各证型分布特点。(2)结合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ACR/EULAR)痛风诊断标准及湿热蕴结型的中医证候标准进行筛查,筛选144例患者入组。治疗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选用的中药主要有:秦皮、土茯苓、黄连、车前子、萆薢、防风,随证加减。治疗周期为4周。分别在急性期当天、治疗1、2、4周及停药12周时安排访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家族史等基本情况及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治疗前12周及停药后12周发作次数,对关节疼痛、肿胀、皮温升高、屈伸不利、发热、烦躁等症状评分,并记录治疗前、治疗4周、停药12周的实验室指标如血尿酸、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比较治疗不同阶段各项观察指标。观察结束后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研究结果:(1)(1)痛风证型分布: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痰瘀痹阻证次之;间歇期以湿浊内蕴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次之,脾肾阳虚证最少。(2)性别、身体质量指数与证型分布无相关性(P>0.05)。(3)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着一定规律,年龄较轻者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间歇期以湿浊内蕴证为主(P<0.01);年龄较长者则与之相反,急性期以痰瘀痹阻证为主,间歇期以肝肾阴虚证或脾肾阳虚证为主(P<0.01)。(4)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病程与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着一定规律,病程较短者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间歇期以湿浊内蕴证为主(P<0.05);而病程较长者则急性期以痰瘀痹阻证为主,间歇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P<0.05)。(5)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某些合并疾病与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着一定规律,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急性期证属痰瘀痹阻证的可能性大于未合并高血压的痛风患者(P<0.01),且间歇期多属肝肾阴虚证(P<0.01)。合并冠心病的痛风患者急性期以痰瘀痹阻证为主(P<0.05),间歇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P<0.01)。合并糖尿病的痛风患者间歇期以肝肾阴虚证为主,以湿浊内蕴证最少(P<0.01)。其余合并疾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结石)与中医证型分布无相关性(P>0.05)。(6)急性期湿热蕴结证患者在间歇期多演变为湿浊内蕴证,急性期痰瘀痹阻证患者在间歇期多演变为肝肾阴虚证(P<0.01)。(2)(1)疗效评价治疗1周后临床痊愈14例,显效45例,有效7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74%;治疗2周后临床痊愈46例,显效74例,有效1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治疗4周后临床痊愈75例,显效57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治疗1周与治疗2周、治疗1周与治疗4周、治疗2周与治疗4周比较,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人数构成比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中医证候积分合计比较治疗1周、2周、4周及停药12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与1周、治疗4周与2周比较,积分显着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1周、2周、4周与治疗前比较,在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温升高、发红、烦躁、口渴、小便黄、大便粘滞方面均有显着改善(均P<0.01)。无论是治疗1周、2周还是4周,在改善上述症状方面均有效果,并随着疗程的延长其疗效更加显着。(4)发作次数比较停药后12周与治疗前12周比较,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血尿酸方面,治疗4周、停药12周与治疗前比较,血尿酸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4周与停药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方面,治疗4周、停药1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素氮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过程中所有受试者生命体征平稳,呼吸频率、心率、体温、血压未见异常,其中4例患者服药第一周时出现腹泻,调整用药后缓解。结论:(1)(1)痛风证型分布急性期以湿热蕴结证为主,痰瘀痹阻证次之;间歇期以湿浊内蕴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次之,脾肾阳虚证最少。急性期湿热蕴结证患者在间歇期多演变为湿浊内蕴证,急性期痰瘀痹阻证患者在间歇期多演变为肝肾阴虚证。(2)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年龄、病程与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着一定规律。(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可能影响痛风证型的分布,而合并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结石则不影响痛风证型的分布。(4)性别、身体质量指数与证型分布无相关性。(2)(1)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显着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皮温升高、屈伸不利、发热、烦躁、口渴、小便黄、大便粘滞的症状,并且减少发作次数。(2)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联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显着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朱雪梅[6](2020)在《痛风中医证型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痛风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征、糖脂代谢指标、血尿酸、血压的差异,以及对痛风患者合并糖、脂代谢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为痛风的中医辨证探寻更多客观临床依据,为中医对痛风的整体调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于山东省中医院和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住院的200例原发性痛风患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望、闻、问、切获得四诊资料,并辨出中医证型,记录其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构建包含证型、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的数据库,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200例痛风患者,男女比例191:9,平均年龄为42.40±14.71岁。湿热蕴结证74例,瘀热阻滞证57例,痰浊阻滞证40例,肝肾阴虚证29例。2.痛风各中医证型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均<0.01),肝肾阴虚证组年龄最大(66.45±10.17岁),湿热蕴结证组年龄最小(36.68±9.82岁);湿热蕴结证和痰浊阻滞证的BMI较高,分别与瘀热阻滞证、肝肾阴虚证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均<0.01)。3.在病程、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方面,各证型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均<0.01),与湿热蕴结证相比,肝肾阴虚证病程长、发作持续时间长;肝肾阴虚证和湿热蕴结证的发作频率大于瘀热阻滞证和痰浊阻滞证(P均<0.01或0.05)。在发作的昼夜节律、首发关节部位、痛风石发生率方面,各证型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4.全部病例中 73 例(36.5%)合并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肝肾阴虚证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是痛风患者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 Alc,HbAlc)值的大小顺序:肝肾阴虚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肝肾阴虚证的胰岛素抵抗最严重,其次是瘀热阻滞证;肝肾阴虚证易合并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8例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在60以下,且全部为肝肾阴虚型。血脂异常发生率为:湿热蕴结证74.3%、瘀热阻滞证61.4%、痰浊阻滞证72.5%、肝肾阴虚证55.2%。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of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ence index,HOMA-IR)是痛风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湿热蕴结证患者中三项及以上血脂异常占全部血脂异常类型的21.9%,明显大于其他三组(0-5.7%);痰浊阻滞证和瘀热阻滞证的血脂异常患者中,94.3-100%是一项或两项血脂异常;肝肾阴虚证的血脂异常患者中,93.8%是一项血脂异常。83.8%湿热蕴结证和80.0%痰浊阻滞证的血压处于1级或正常水平,50.0%瘀热阻滞证血压集中在1-2级,72.4%肝肾阴虚证血压集中在2-3级。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值的大小顺序: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痰浊阻滞证,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肝肾阴虚证、女性、TC、HbAlc、BMI是痛风患者SUA升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5.湿热蕴结证和瘀热阻滞证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值较高,与痰浊阻滞证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均<0.01)。湿热蕴结证的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值最高,肝肾阴虚证的肾功能损伤指标最高,分别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余证型的生化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结论:1.湿热蕴结证:超重或肥胖的青年人居多,病程最短、发作持续时间短、易反复发作,最易合并血脂代谢紊乱,血脂指标异常项目最多,且变化最明显,AIP值最高,提示该型合并冠心病风险最高,CRP和ESR升高明显,血糖代谢紊乱少见。2.瘀热阻滞证:多发于中年人,血脂异常以一项或两项血脂指标升高为主,胰岛素抵抗水平仅次于肝肾阴虚证,血压水平以1-2级为主,CRP和ESR升高明显。3.痰浊阻滞证:多发于中年人,血脂异常以一项或两项血脂指标升高为主,FPG、HbA1c水平最低。4.肝肾阴虚证:发病人群多为老年人,其病程长、易复发,尤其易合并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FPG、HbA1c、血压、SUA水平为四型中最高,易合并肾功能不全,脂代谢紊乱发生率最低。5.肝肾阴虚证型、TC是痛风患者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HOMA-IR是痛风合并高脂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肝肾阴虚证、女性、TC、HbA1c、BMI是SU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许瑞曼[7](2020)在《痛风通络剂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痛风通络剂联合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症状评分、实验室指标(ESR、CRP、UA)等项目的变化,客观评价痛风通络剂联合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痛风通络剂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将60例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风湿科门诊或住院部并诊断为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予以痛风通络剂,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分别记录患者的关节症状比较(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压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关节活动受限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ESR、CRP、UA)及安全性指标,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过程中,60例患者均完成本次课题研究。(1)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并发症、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关节评分、实验室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经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3)关节症状(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压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关节活动受限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各项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关节屈伸不利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中医证候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症状明显改善(P<0.05),中医证候积分较前降低;对照组患者关节屈伸不利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中医证候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症状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关节发热、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口渴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实验室指标(ESR、CR、UA)比较: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两组均出现1例轻度胃肠道不适,经对症处理后继续给药,无其他不良反应,说明整个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使用均是安全的。结论:痛风通络剂联合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治疗湿热痹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不仅可显着改善关节疼痛症状,而且能有效降低ESR、CRP、UA水平,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患者痛苦,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余蔓[8](2020)在《火针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严格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TC),观察比较火针治疗与西药内服(依托考昔片)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并为其临床推广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研究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合格患者共70例,经过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火针治疗,1次/日,对照组给予依托考昔片内服,120mg/次,1次/日。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共计7天。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疼痛强度、关节功能、关节红肿程度进行评分记录,并记录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相关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尿酸),其中治疗组加以记录每次行治疗后的即刻镇痛效应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疗程完成后患者将对其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耐受性评价,并在初诊后3个月通过随访,记录患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复发情况。通过对以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明确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探析其作用机制。结果:70例受试者中,共脱落0例,实际完成7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比、一般情况(治疗前体温、呼吸、心率)、初诊时基本病情(发病至就诊时间、病变关节分布、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关节红肿、实验室指标)具有可比性(P>0.05)。1.镇痛效应方面:①两组1疗程结束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表明火针法及西药口服法均能有效减轻关节疼痛(P<0.01),1疗程结束后两组间VAS评分差异不大(P>0.05),即两种治疗方法缓解疼痛总体疗效相当;②两组均在治疗第1天即能起到止痛作用(P<0.01),两组间每天VAS评分值比较,在治疗第1、2、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第4、5、6、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早期止痛效果较西药内服法强,但在治疗中后期及1疗程结束后止痛效果差别不大。③从当天止痛作用来看,治疗第1、2、3天两组间当天止痛作用差异明显(P<0.05),第4、5、6、7天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火针法在早期止痛效果优于西药内服,但在中后期两组间止痛作用相当。④止痛累积效应方面,治疗组第1、2、3、4、5天累积效应优于对照组(P<0.05),第6、7天两组累积效应相当(P>0.05)。⑤治疗组疼痛明显好转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疼痛完全缓解时间差别不大(P>0.05),1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疼痛消失率无明显差别(P>0.05)。针灸即刻镇痛疗效评价,治疗组87.35%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短时间内疼痛有明显缓解,称为针灸即刻镇痛效应,其起效时间平均7.76±4.57min,维持时间平均8.32±2.54h。2.关节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1天后关节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对照组在治疗第2天后才能明显改善关节功能(P<0.05);治疗第1、2、3、4天,治疗组改善关节功能效果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第5、6、7天两组改善关节功能效果相当(P>0.05)。3.关节红肿方面:治疗组在疗程第1天即能快速缓解关节红肿(P<0.01),而对照组在疗程第2天才能起到明显效果(P<0.01);治疗组消除关节红肿疗效在疗程第1、2天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第3、4、5、6、7天效果相当(P>0.05)。4.实验室检查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降尿酸效果较对照组显着(P<0.05)。5.综合评分比较:综合评分即VAS评分、关节功能评分、关节红肿评分之和。两组均在疗程第1天开始就能明显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综合情况(P<0.05)。在疗程的第1、2、3、4天,治疗组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综合症状体征效果较对照组显着(P<0.05),疗程第5、6、7天两组在改善综合症状评分方面疗效相当(P>0.05)。6.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74.29%,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相当。7.三个月内复发率:随访发现,治疗组在初诊后3个月内复发率为11.43%,对照组为37.14%,治疗组能有效降低3月内复发率(P<0.05)。8.安全性及耐受性:治疗组耐受性评分为84.06 ± 7.25分,对照组为78.20 ±11.25分,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治疗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火针法与西药内服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相当,且安全性及耐受性均较好。但相比之下,火针法在早期快速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消除红肿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内服法,且能有效降低其3个月内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胡春佰[9](2020)在《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集宁路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彦淖尔镇土城子村北。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和城内孔庙碑文考证,此城建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是金抚州集宁县,元时扩建升为集宁路,为汪古部投下城之一。通过历年的考古工作,在集宁路古城周边发现了大量同时期墓葬,其中的金元时期人骨材料是目前内蒙古境内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对这批人骨材料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金元时期集宁路古城居民的健康状况、种族构成情况。集宁路是汪古部管辖的唯一一座位于阴山以南的路级城镇,将其与汪古部在阴山以北的净州路城卜子古城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窥见汪古部辖地内不同地域居民种族构成的差异。本文分别从性别、年龄、肢骨、病理以及颅骨形态等方面对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察右前旗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集宁路古城及墓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集宁路古城及其周边墓葬区历年考古工作概况,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相关问题。第二章古人口学研究通过性别和年龄鉴定,对集宁路古城周边墓葬区金元时期居民的性别比例构成、平均死亡年龄的分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认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都处于较高的水平。第三章肢骨的测量学研究通过对肢骨长度、角度的测量和指数的计算,考察了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四肢长骨发育程度,认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拥有发达粗壮的下肢,而上肢发育较弱。并且作了身高和体质量的推算。比较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男女两性身高的均值处于较低的水平,性二形性指数反映出集宁路金元时期女性可能在维持基本生活的花费上与男性差别不大。金元时期成年男性和女性中间型和矮胖型各占一定比例。第四章古病理学研究对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居民的骨骼创伤、骨骼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疾病、新陈代谢类疾病、特异性感染类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齿科疾病、功能性形态改变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对脊椎骨性关节炎、全身主要关节的骨性关节炎、龋齿、牙周炎、根尖脓肿、齿槽脓肿罹患率做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和分析,比较得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龋齿罹患率较低。金元时期男性脊柱关节炎罹患率高于女性,而骶髂关节的骨性关节炎罹患率女性远远高于男性。第五章颅骨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对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蒙古大人种性质,应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中国北方地区华北近代组、太原现代组以及西屯汉代组、磨沟齐家组、陶家寨组、大堡山组等各古代组较为接近。第六章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个体数量较多,其颅面部形态特征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差异性,种系纯度检验结果说明集宁路金元时期人群可能是由同一人种下的多个支系组成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别:Ⅰ组与东北亚类型、东亚类型存在较多的相似性;Ⅱ组与北亚类型最为接近;Ⅲ组与北亚类型最为接近,但其较大的颅高值可能暗示混入了东北亚或东亚类型的因素;Ⅳ组与东亚类型的颅面部形态特征最为接近。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对比中,Ⅰ组的颅面部形态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代表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Ⅱ、Ⅲ合并组与北亚类型的蒙古组和布里亚特组最为接近,Ⅳ组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为代表的东亚类型在颅面部形态特征上最为接近。第七章与相关古代居民的多元统计分析与古代组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的居民来源较为复杂,从保存下来的几种类型颅骨的数量和比例看,数量最多的居民应该是以集宁路Ⅱ、Ⅲ合并组的为代表的蒙古人,其次是以集宁路Ⅳ组为代表的汪古人和集宁路Ⅰ组所代表的人群,而集宁路Ⅰ组的人群构成可能很复杂,其中一部人很可能是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汉人后裔。第八章结语对前七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王彪[10](2020)在《加味朱良春痛风经验方治疗痛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加味朱良春痛风经验方(以下简称经验方)与朱良春痛风汤(以下简称痛风汤)对痛风急性期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两个方剂的疗效差异,为推广运用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及研究江苏与四川两地痛风差异提供临床依据。2.研究方法本次课题共纳入中医辩证属湿热蕴结证痛风急性期患者143例,治疗过程中有5例患者脱落。最终入组138例(治疗组、对照组A、对照组B各46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急性发作时长、关节症状体征(疼痛、压痛、肿胀、活动受限)、血尿酸、实验室炎症指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炎症因子(IL-1β、TNF-α)、中医证候积分(主证、兼证、舌脉)上基线均一致(P>0.05)。三个组均给予一般治疗(作息、饮食控制、足量饮水和碳酸氢钠片1g口服bid碱化尿液)和洛索洛芬钠片60mg口服bid止痛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经验方汤剂口服,1天1剂,分三次服;对照组A加用痛风汤汤剂口服,煎服法与治疗组相同;对照组B不再加用其他药物,三个组疗程都为7天。记录比较各组关节局部症状体征、血尿酸、炎症指标、中医证候及不良反应的情况。3.研究结果3.1一般情况(关节疼痛,精神、饮食、二便、睡眠,一般体征等):三组患者经治疗后关节肿痛较治疗前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期间三组患者精神状态、饮食、大小便及睡眠情况与治疗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三组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未出现临床的异常改变。3.2关节症状体征:经验方可降低患者关节疼痛、压痛及关节症状体征总积分。与对照组A比,治疗组关节疼痛积分下降更明显,表明经验方或痛风汤都能进一步改善关节局部的临床表现,并且在止痛效果上,经验方比痛风汤更具优势。3.3血尿酸水平:经验方可降低痛风急性期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其降尿酸效果与痛风汤大致相同。3.4实验室炎症指标:经验方可降低患者外周血清IL-1β(Interleukin-1β),但对TNF-α无明显影响。与痛风汤相比,经验方对IL-1β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该结果表明经验方可能通过抑制IL-1β的表达来进一步增强改善痛风急性期临床表现的作用。3.5中医证候积分:经验方可降低患者主证积分(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发热发红、关节活动受限)和总积分;结果表明经验方除增强止痛、改善关节局部临床表现的疗效外,还可改善痛风急性期患者的中医整体证候,提升中医疗效。3.7不良反应及安全性:三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了心率的下降,但治疗前后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内,且未见心律失常事件,结果表明经验方对心率的改变无明显影响。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肌酐、丙氨酸转移酶、门冬氨酸转移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发生率为4.35%,对照组A发生率为2.17%,对照组B发生率为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结果表明经验方可能具有降低血清尿素氮的作用,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4.结论(1)经验方可增强痛风急性期改善疼痛等临床症状的疗效。(2)经验方在痛风急性期抗炎治疗的同时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3)经验方可通过抑制IL-1β水平以增强对痛风急性期的抗炎作用。(4)与痛风汤相比,加味朱良春痛风经验方在治疗四川地区痛风急性期上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二、第一跖趾关节结核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跖趾关节结核1例(论文提纲范文)

(3)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发病机制
        1.2.1 尿酸代谢异常
        1.2.2 炎性细胞因子
        1.2.3 免疫相关性机制
        1.2.4 遗传因素
        1.3 诱发因素
        1.3.1 饮食
        1.3.2 疾病
        1.3.3 药物
        1.4 治疗
        1.4.1 基础治疗
        1.4.2 急性期治疗
        1.4.2.1 秋水仙碱
        1.4.2.2 非甾体抗炎药
        1.4.2.3 糖皮质激素
        1.4.2.4 炎症细胞因子拮抗剂
        1.4.2.5 降尿酸药物
        1.4.3 缓解期治疗
        1.4.3.1 促进尿酸排泄药物
        1.4.3.2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1.4.4 手术治疗
    2 祖国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2.1 外因为标
        2.2.2 内因为本
        2.2.3 湿热、痰瘀、浊毒为致病关键
        2.3 分期论治
        2.4 辨证施治
        2.5 中医治疗
        2.5.1 中药内治
        2.5.2 中药外治
        2.5.3 针灸治疗
        2.5.4 其他治疗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2.1 基础治疗
        2.2.2 药物治疗
        2.2.3 用药来源
        2.3 治疗周期、观察时间点
        2.4 观察指标
        2.4.1 一般资料
        2.4.2 疗效观察指标
        2.4.3 安全性指标
        2.5 安全性评价
        2.6 疗效判定标准
        2.7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比较
        2.3 病程比较
        2.4 发作部位
        2.5 合并疾病
    3 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3.1 关节疼痛评分(VAS)比较
        3.2 炎症指标ESR比较
        3.3 炎症指标hs-CRP比较
        3.4 血尿酸指标比较
        3.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6 总疗效比较
    4 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立题背景及依据
    2 当归拈痛汤加减方的组方分析
    3 现代药理研究
    4 结果探讨
        4.1 一般资料探讨
        4.2 疗效性指标探讨
        4.2.1 实验室指标
        4.2.2 关节疼痛评分
        4.2.3 中医证候积分
        4.2.4 总疗效
        4.3 安全性指标探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辨证论治痛风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资料收集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痛风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分布
        3.2 中医各证型组间的分布特点
    4 小结
研究二: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试验设计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入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项目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组脱落情况及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分析
        3.3 实验室指标比较
        3.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和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和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痛风中医证型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 中医辨证标准
        (四) 纳入标准
        (五) 排除标准
    四、研究设计
        (一) 制定调查表
        (二) 样本收集
        (三) 资料处理
        (四) 统计分析
    五、研究结果
        (一) 痛风一般情况、临床特征
        (二) 痛风各中医证型的糖脂代谢、血尿酸、血压的分析
        (三) 痛风患者血尿酸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 痛风各中医证型的生化、炎性指标比较
讨论
    一、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一) 痛风命名
        (二) 痛风的病因病机
    二、痛风与糖脂代谢病的病因病机联系
    三、痛风与糖脂代谢因素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四、本项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
        (二) 痛风各中医证型的糖脂代谢、血尿酸、血压分析
        (三) 痛风患者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四) 痛风各中医证型的生化、炎性指标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痛风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中医对痛风石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二) 辨证论治
        (三) 治疗
    二、西医对痛风石的研究进展
        (一) 痛风石的形成机制
        (二) 临床诊断
        (三) 辅助诊断
        (四) 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7)痛风通络剂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4 课题研究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5 结果
    5.1 病例入选及完成情况
    5.2 一般情况比较
    5.3 关节症状比较
    5.4 中医临床证候比较
    5.5 实验室指标比较
    5.6 疗效比较
    5.7 安全性分析
6 讨论
    6.1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6.2 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6.3 痛风通络剂的运用
7 结论
8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火针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痛风的研究
        1.1.1 定义
        1.1.2 病因
        1.1.3 发病机制
        1.1.4 临床表现
        1.1.5 实验室检查
        1.1.6 诊断及鉴别诊断
        1.1.7 西医治疗方法
    1.2 中医对痛风的研究
        1.2.1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1.2.2 痛风的病因病机
        1.2.3 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
        1.2.4 以火针为主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试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2.1.6 依从性评价
        2.1.7 统计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治疗前
        2.2.2 治疗后
        2.2.3 不良事件发生率
        2.2.4 脱落或剔除及依从性
    2.3 讨论
        2.3.1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2.3.2 针灸处方分析
        2.3.3 火针
结语
    (一) 本次研究结论
    (二)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察右前旗自然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1.1.1 察右前旗自然地理概况
        1.1.2 察右前旗历史沿革
    1.2 以岱海、黄旗海为中心的乌兰察布地区古代人骨研究成果概述
    1.3 集宁路古城遗址历年考古工作概况
    1.4 集宁路古城遗址周边墓葬概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及人口学研究
    2.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分布统计
    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人口状况的比较分析
        2.2.1 性别比例的比较分析
        2.2.2 平均死亡年龄的比较分析
        2.2.3 死亡年龄段的比较分析
    2.3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
        2.3.1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推算
        2.3.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肢骨的测量学研究
    3.1 肢骨的测量数据及相关指数的比较分析
        3.1.1 肢骨的测量及相关指数
        3.1.2 肢骨的重要指数项目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3.2 身高的研究
        3.2.1 身高的推算
        3.2.2 与其他古代人群的比较
    3.3 体质量和体型的研究
        3.3.1 体质量的推算
        3.3.2 体型的推断
    3.4 小结
第四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人骨的古病理学研究
    4.1 骨骼创伤
        4.1.1 骨折
        4.1.2 骨质砍创
    4.2 骨骼的疾病
        4.2.1 象牙样骨瘤(Ivory osteoma)
        4.2.2 骨样骨瘤
        4.2.3 施莫氏结节(Schmorl’s nodes)
        4.2.4 创伤性骨化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traumatica)
        4.2.5 分离性骨软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4.2.6 骨膜炎(Periostitis)
        4.2.7 附丽病(Enthesopathy)
        4.2.8 跟骨后面骨质增生(跟腱止点骨赘)
        4.2.9 软骨骨化
        4.2.10 胫腓骨间韧带骨化
    4.3 骨关节疾病
        4.3.1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4.3.2 脊椎椎体强直
        4.3.3 假关节(pseudarthrosis)
        4.3.4 枕骨髁关节炎
        4.3.5 颞下颌关节炎
        4.3.6 趾骨融合
        4.3.7 跖趾关节炎
        4.3.8 掌指关节炎
        4.3.9 腕骨与掌骨融合
    4.4 骨骼先天性发育畸形和骨骼的变异
        4.4.1 寰椎椎动脉沟环(artery suclus ring of atlas)
        4.4.2 寰枕融合(Occipitalization of the atlas)
        4.4.3 肋骨分叉畸形(Bifid rib)
        4.4.4 移行脊椎与额外椎骨
        4.4.5 第一尾椎融合于骶骨(尾骨骶化)
        4.4.6 脊椎棘突侧弯(脊柱侧弯)
        4.4.7 颈椎多横突孔
        4.4.8 肩胛上横韧带骨化
        4.4.9 胸骨融合
        4.4.10 鼻中隔偏曲(Nasal septal deviation)
    4.5 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疾病
        4.5.1 坏血病(Scurvy)
    4.6 传染性疾病(特异性感染)
        4.6.1 结核病(Tuberculosis)
    4.7 齿科疾病
        4.7.1 龋齿(Dental carie)
        4.7.2 根尖脓肿
        4.7.3 齿槽脓肿(齿槽吸收)
        4.7.4 牙周炎(Periodontal disease)
        4.7.5 牙结石
        4.7.6 阻生牙(Impacted tooth)
        4.7.7 牙齿异位萌出(Maloccluded tooth)
        4.7.8 逆生牙(Inversed tooth)
        4.7.9 齿槽骨增生
        4.7.10 牙釉质发育不全
    4.8 功能压力(功能性形态改变)
        4.8.1 骑马人小平面(Poirier facette)
    4.9 小结
第五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的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
    5.1 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
    5.2 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研究
        5.2.1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统计
        5.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其他人群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
    6.1 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
        6.1.1 金元时期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
    6.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种系关系讨论和种系纯度检验
        6.2.1 种系纯度检验
        6.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颅骨的初步分组
    6.3 种族类型的初步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相关古代居民的多元统计分析
    7.1 集宁路与汪古部
    7.2 对比组的选择及其概况
    7.3 比较与分析
        7.3.1 男性居民与各对比组的比较分析
        7.3.2 女性居民与各对比组的比较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10)加味朱良春痛风经验方治疗痛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一般生命体征
        3.3 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西医治疗痛风概述
        4.2 中医对于痛风的认识概述
        4.3 朱良春“浊瘀痹”与痛风汤
        4.4 四川与江苏地区痛风患者的体质差异、病因病机异同
        4.5 加味朱良春痛风经验方的临证辨识及理法方药思路解析
        4.6 加味朱良春痛风经验方中各药物的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
        4.7 统计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 痛风的中西医治疗简介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第一跖趾关节结核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痛风急性肾损伤合并高钙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J]. 聂秀玲,宋林凌.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2]胸椎管内痛风一例报告及系统文献综述[J]. 闫兵山,刘艳成,张宏,单铎,卜国云,刘培佳,胥宏达,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2021(12)
  • [3]当归拈痛汤加减方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的临床观察[D]. 陈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抗细菌治疗后镰刀菌感染糖尿病足一例并文献复习[J]. 蒋竹奕,吴炎,张庆梅,张睿,万芳,刘巧玲,杨淑芬,杨川.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12)
  • [5]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洋.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痛风中医证型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分析[D]. 朱雪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痛风通络剂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许瑞曼.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火针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余蔓.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D]. 胡春佰.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加味朱良春痛风经验方治疗痛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D]. 王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第一跖趾关节结核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