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隔室接受来自海马一氧化氮合酶 (NOS) 阳性神经元的投射

大鼠隔室接受来自海马一氧化氮合酶 (NOS) 阳性神经元的投射

一、大鼠隔区接受海马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投射(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敏[1](2021)在《臂旁核在束缚-浸水应激大鼠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大鼠束缚-浸水应激(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RWIS)模型是将大鼠四肢及头部固定于特制的硬板上,然后放入冷水环境中(水温21±1℃)浸水而产生较为严重的生理以及心理双重刺激的复合型应激模型。从而引起机体在短时间内出现恐惧、愤怒、不安等情绪变化,同时伴有胃肠活动加剧、胃黏膜血流量减少以及胃酸分泌量增多等胃肠机能的紊乱,造成机体的胃黏膜损伤。应激性胃溃疡主要是机体受到急性应激而诱发的疾病,敏感焦虑以及情绪波动较强的人容易产生该疾病,因此该模型广泛用于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产生机制的研究。长期以来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被认为是感觉中继,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体内平衡和促进机体生存。臂旁核与延髓迷走复合体、下丘脑、丘脑和大脑皮层存在着广泛纤维联系。臂旁核接收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传来的内脏感觉信息,经进一步整合分析,经由丘脑传到大脑皮层皮层。同时,臂旁核可接受来自前脑的信号传入如伤害性刺激信息、内脏信息和冷热温觉信息,与下丘脑的室旁核等存在纤维投射关系,参与了水盐平衡、体温调节、睡眠觉醒和胃肠运动等机能的调控。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束缚-浸水应激条件下,主要是大鼠的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e system,PNS)参与胃机能的调节,室旁核、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视上核等参与束缚-浸水应激致胃机能紊乱过程,但是PBN是否参与RWIS过程,PBN在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如何,PBN中哪类神经元在RWIS过程被激活,这些问题尚未见报道。针对以上的疑问,设计实验并得到如下结果:1.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RWIS 0 h)、1h应激组(RWIS 1 h)、3 h应激组(RWIS 3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了RWIS不同时段,内侧臂旁核(the medial parabrachial nucleus,MPB)、外侧臂旁核(the 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LPB)以及KF核(Kolliker-Fuse nucleus)三个区中的神经元激活的特异性标志分子c-Fos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ortein,GFAP)的表达。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 h应激组(RWIS 1 h)和3 h应激组(RWIS 3 h),单位面积内(0.01mm2)PBN的c-Fos蛋白和GFAP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其中以臂旁核外侧核(LPB)的表达最多,且存在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PBN中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RWIS过程。2.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CNO)、空载病毒组(注射AAV-Ca MKIIa-MCS-m Cherry+CNO)、h M4D病毒组(注射AAV-Ca MKIIa-h M4D(Gi)-m Cherry+CNO)。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以及化学遗传学技术,检测臂旁核定位注射h M4D病毒抑制PBN之后,对PBN和脑干NTS内c-Fos和GFAP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与生理盐水组相比,h M4D病毒组大鼠臂旁核内c-Fos蛋白和GFAP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大鼠胃壁中的Claudin-1、Occludin表达明显升高,胃壁中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A,PCNA)表达明显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呈明显降低,表明抑制臂旁核的活性,改善了束缚-浸水应激导致的胃黏膜损伤。3.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给药组(注射抑制剂L-NAME)。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记分析技术,观察到束缚-浸水应激对PBN内MPB、LPB以及KF三个脑区中的NOS(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表达有影响,PBN内注射NOS的抑制剂L-NAME对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的影响。研究发现,大鼠束缚-浸水应激导致PBN内的NOS表达明显增加;和生理盐水组相比,L-NAME给药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胃黏膜损伤程度减轻;咬合蛋白Occludin以及闭合蛋白Claudin-1的表达量增多,胃壁中PCNA表达量降低,结果表明PBN内一氧化氮能神经元参与了束缚-浸水应激过程,L-NAME抑制PBN内NOS的合成改善了束缚-浸水应激导致的胃黏膜损伤,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起保护作用。

张斌斌[2](2020)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分泌大细胞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是由神经分泌大细胞、神经分泌小细胞和自主神经元组成的多功能核团,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应激反应的重要整合部位。来自不同脑区的兴奋性谷氨酸能纤维投射到下丘脑室旁核,与神经分泌大细胞(MNCs)形成突触联系,调控MNCs功能活动,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可塑性变化,对MNCs功能活动产生长时程调控作用。此外,应激刺激可以影响MNCs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及长时程可塑性的形成,但迄今为止,下丘脑室旁核MNCs的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长时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还不清楚,长期应激对长时程可塑性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应用脑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合单细胞RT-mPCR技术,组织化学及神经药理学等手段,研究应激与非应激条件下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的诱发机制,探讨应激对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的影响。[方法](1)非应激大鼠MNCs的长时程可塑性诱导:本部分实验采用出生12-14天的Wistar 雄性大鼠,异氟烷适度吸入麻醉后,迅速断头取脑,用振动切片机制备厚度为250 μm的含有下丘脑室旁核(PVN)的冠状脑片。脑片置于室温的氧饱和(95%02,5%C02)人工脑脊液中孵育1 h以上进行电生理记录。在电压钳下,采用配对电刺激(0.2 ms,10-100 μ A,刺激间隔:50 ms)的方式诱导下丘脑室旁核MNCs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voked EPSCs)并将两个振幅标注为N1和N2。待EPSCs稳定十分钟,利用高频电刺激(100 Hz,100 pulses,3 times)诱导下丘脑室旁核MNCs兴奋性输入的长时程可塑性。通过Axopatch 700B膜片钳放大器及Clampex10.4软件记录并分析电刺激前后神经分泌大细胞的兴奋性突触后流的振幅和配对脉冲比(PPR)的变化情况。电生理记录结束后收集内液进行单细胞RT-mPCR鉴定,确定所记录细胞的分泌类型。脑片用福尔马林固定,进行组织学染色,判断所记录细胞的组织学形态特征。为了记录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传递与可塑性,本实验所用的人工脑脊液中加入GABAA受体阻断剂picrotoxin和CB1受体阻断剂AM-251,以阻断GABAA和CB1受体介导的抑制性突触传递和长时程抑制。应用KT5720抑制PKA时,需将脑片在KT5720中孵育30 min以上再开始进行记录。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NA时,脑片需灌流L-NNA一个小时后再开始记录。(2)慢性应激大鼠MNCs的长时程可塑性诱导:本部分实验选择出生7-10天的Wistar雄性大鼠,分为慢性束缚应激组和非应激组。慢性束缚应激采用自制的束缚笼进行束缚,每天束缚三小时,连续束缚7天。非应激组不作任何处理。应激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测量两组大鼠的体重,计算体重增量。应激结束后剥离胸腺和肾上腺,计算相关胸腺指数和肾上腺指数。电生理记录和长时程可塑性的诱导方式和第一部分相同。电生理结束后,收集内液和固定脑片,鉴定细胞的分泌类型和组织学特征。电生理数据用Clampfit 10.4软件进行分析,所有的实验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误来表示。数据间的统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P<0.05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1)高频刺激后MNCs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出现长时程增强,N1振幅增加40分钟以上,同时伴随双脉冲比值(PPR)下降,表明高频刺激可诱发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2)给予mGluR1阻断剂,对高频刺激诱导的MNCs谷氨酸能LTP没有影响,表明高频刺激诱导MNCs谷氨酸能LTP不是通过mGluR1介导的。(3)阻断NMDA受体活性,高频刺激未能诱导出MNCs的谷氨酸能突触LTP,提示MNCs谷氨酸能突触LTP依赖于NMDA受体。(4)MNCs谷氨酸能LTP可被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阻断,而一氧化氮供体可以模拟电刺激诱导的MNCs谷氨酸能突触LTP,提示MNCs谷氨酸能突触LTP依赖于一氧化氮的生成。(5)阻断PKA信号通路,高频刺激未能诱导MNCs谷氨酸能突触LTP,提示PKA信号通路介导了高频刺激诱导MNCs谷氨酸能突触LTP。第二部分:(1)慢性束缚应激大鼠的体重增量显着低于非应激组。与非应激组相比,应激组大鼠的胸腺指数降低,肾上腺指数升高。同时,慢性束缚应激处理后,CRF mRNA表达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显着升高。(2)高频刺激可诱发慢性应激大鼠MNCs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产生长时程抑制(LTD),表现为N1的振幅降低,同时伴随PPR升高,表明高频刺激诱导慢性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产生LTD。(3)给予CRF非选择性受体阻断剂,高频刺激未能诱导出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LTD,提示CRF受体参与高频刺激对应激大鼠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LTD的诱导。(4)给予选择性CRFR1阻断剂,增强高频刺激诱导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LTD,而阻断CRFR2导致高频刺激诱导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LTP,提示CRFR1可能介导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LTP,而 CRFR2 介导 LTD。(5)阻断PKA信号通路,高频刺激未能诱导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LTD,而阻断PKC信号通路后高频刺激仍能诱导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LTD,提示高频刺激诱导应激大鼠MNCs谷氨酸能LTD是通过PKA信号通路而不是PKC信号通路介导的。[结论](1)高频强直电刺激诱导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产生依赖于NMDA受体、NO级联反应和PKA信号通路的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LTP。(2)慢性应激通过CRF受体,损伤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LTP,导致高频强直刺激诱发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产生PKA信号通路介导的谷氨酸能突触LTD。

李猛猛[3](2014)在《兔癫痫模型脑组织中NOS的变化以及拉莫三嗪和NOS抑制剂L-NNA对脑部神经元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成功制备了以兔为试验动物的癫痫模型,并且分别选用拉莫三嗪和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NA)对成功的癫痫兔模型进行比较治疗。通过测定各组兔脑匀浆中NO含量、海马及颞叶内NOS活性以及海马内nNOS和iNOS这两种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变化以探究癫痫发病机理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NA以及拉莫三嗪对其主要病变部位NO含量、NOS活性及神经元的影响。采用LiCl-PILO对家兔进行腹腔注射重复刺激建立点燃模型,制备癫痫兔模型,并通过行为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模型进行检测。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本试验制备的癫痫兔模型有80%的兔达到成功模型标准,发作等级在IIIIV之间。HE染色可见,海马CA1和CA3区锥体细胞缺失,神经元排列紊乱,CA3区病变较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海马区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对照组内有神经元数量较多,胞浆浓染、轴突长度较长且突起较明显的nNOS和i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而模型组海马内nNOS和i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残存的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较浅,细胞体的轮廓和突起均不清晰,前期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减弱,中后期i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表达增加,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采用硝酸还原酶和生化检测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兔海马及颞叶内NO含量及NOS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模型组中家兔脑组织的NO浓度NOS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高;模型组脑海马及颞叶内NOS的活性从6h开始迅速升高,1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7d后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但仍高于其它各组;拉莫三嗪治疗组和L-NNA治疗组上述指标则与模型组呈显着性差异。各组家兔NOS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海马及颞叶内TNOS活性强弱顺序为:模型组>拉莫三嗪治疗组> L-NNA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各组兔海马及颞叶内iNOS和cNOS的活性强弱顺序都与TNOS基本一致。在脑组织中iNOS活性较弱,只有在癫痫模型组中iNOS活性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利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在光镜下对各组兔海马内nNOS、iNOS两种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分布进行观测。结果显示:各组兔脑组织内nNOS和i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与NO的含量及NOS活性在脑组织中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癫痫模型组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与对照组呈显着差异,L-NNA治疗组在6h-3d内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与拉莫三嗪相比更接近对照组,拉莫三嗪治疗组在3d后与L-NNA治疗组相比更接近对照组。结果表明:LiCl-PILO诱导的癫痫模型组海马CA3区的神经细胞缺失、排列紊乱,脑匀浆内NO含量的增加,L-NNA治疗组和拉莫三嗪治疗组在各时间点显着或极显着低于癫痫模型组(P<0.05或P<0.01),NO的变化规律与NOS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成正相关;且海马nNOS表达减弱和iNOS表达的增强,表明一氧化氮参与了EP模型的发病机制, NOS抑制剂L-NNA对海马神经元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鉴于兔癫痫模型和EP患者之间的相似性,表明一氧化氮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病机理有关,推测可以使用NOS抑制剂-L-NNA作为开发EP药物新的思路。

李囡[4](2014)在《盐酸多奈哌齐及L-NNA对小鼠阿尔茨海默症脑组织NOS活性影响及对NOS阳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运用D-半乳糖联合铝诱导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小鼠的阿尔茨海默症(AD)模型,然后分别用盐酸多奈哌齐和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NA)对成功的AD小鼠模型进行比较治疗试验。通过测定各组小鼠血清和脑海马内NO含量变化、NOS活性变化以及脑组织内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的变化来探讨AD发病机理与NO的关系,NOS抑制剂L-NNA和盐酸多奈哌齐对其主要病变部位的NO、NOS神经元的影响。运用口腔灌服三氯化铝及皮下注射D-半乳糖的方法进行诱导,制备阿尔茨海默症小鼠模型,并通过行为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模型进行检测。水迷宫行为学检测结果及刚果红染色镜检显示,本试验制备的小鼠AD模型达到了成功模型的标准。运用生物化学检测和硝酸还原酶的方法分别检测脑组织内NOS的活性变化及各组小鼠血清及海马内的NO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血清NO含量及海马内NO含量都显着高于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和L-NNA治疗组;盐酸多奈哌齐组及L-NNA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显着性差异(P<0.05)。NOS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对应时间点内TNOS活性强弱顺序均为: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组> L-NNA组>正常对照组。iNOS活性变化表现为:模型组前期iNOS活性升高平缓不显着(P>0.05),中后期活性显着升高(P<0.05);两个治疗组iNOS活性变化规律表现为前期与模型组基本一致,8w-12w其活性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但较对照组仍有升高,两个治疗组之间比较,前期L-NNA降低iNOS活性的效果好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后期差异不显着(P>0.05)。在显微镜下观察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的各组小鼠脑海马,观测nNOS及i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形态结构。结果显示:模型组nNOS阳性神经元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元密度逐渐降低,截面积变小,突起数量减少等。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显着(P<0.05);L-NNA治疗组和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nNOS阳性神经元密度显着性升高(P<0.05),胞体截面积,显着增大(P<0.05),最长突起长度和第一级突起数量增加。两个治疗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模型组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逐渐降低,神经元缺失,iNOS在前期神经元表达痕量,随着造模时间的上升表达逐渐上升,表现为模型组比对照组iNOS密度显着升高(P<0.05);两个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iNOS阳性神经元密度在8w后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两个治疗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模型组海马内NO及血清NO含量随着时间的延续,含量持续增加,到达6w时达到巅峰,随后保持较高含量。而通过L-NNA和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的小鼠海马内NO含量及血清NO含量在各时间段内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且通过检测脑海马NOS活性与NO的变化呈正相关。盐酸多奈哌齐及L-NNA治疗组小鼠脑组织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胞体截面积及最长突起长度变化显着,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核溶解等变化与相应的模型组比较显着减轻,只有少数神经细胞出现死亡。L-NNA和盐酸多奈哌齐可明显减少神经元的死亡数量,并使神经元的最长突起长度有所增加,治疗效果显着(P<0.05)。实验结果表明:L-NNA和盐酸多奈哌齐在治疗AD中对神经元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阚宇[5](2013)在《慢性痛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在针刺累积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自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将针灸确立为补充医学后,针刺引起的镇痛效应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减轻患者的各种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镇痛的过程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的整合和调节过程。针刺信号主要通过脊髓腹外侧索上传入脑,脑的许多核团共同构成复杂的网络结构参与针刺镇痛,包括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蓝斑、下丘脑弓状核、缰核、伏隔核、杏仁核、尾状核、大脑皮层等,但是海马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的研究报道还相对较少。我们前期在在结扎坐骨神经造成的慢性神经痛(CCI)大鼠上的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电针刺激足三里-阳陵泉具有累积性镇痛效应,该累积效应与其1)上调海马CA3、CA1区神经末梢突触素(SYN)及钙调蛋白激酶(CaMKII)及蛋白激酶A(PKA)蛋白的表达;2)改善CCI引起的海马CA3区神经元突触间隙增宽、突触后致密层(PSD)厚度变薄等等异常变化,良性调节突触的可塑性紧密相关。神经损伤造成的慢性神经痛和炎性疼痛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变化。业已证明:在疼痛条件下,海马也发生了形态学、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和相关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一氧化氮(NO)是细胞内的逆行信使,参与多种生理学的过程,包括外周及中枢水平的痛觉调制,突触的可塑性,海马长时程增强(LTP,即突触传递效应的增加)以及学习记忆。NO引起的cGMP的生成也参与海马LTP。在脊髓水平,NO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和发展,其效应可能是综合效应的结果,既涉及cGMP水平的调节,又包含Ca2+协同作用,以及一些尚未阐明的机制。在细胞内,内流的Ca2+与钙调蛋白(CaM)偶联,共同作用于NOS,以分子氧和L-精氨酸(L-Arg)为底物,产生NO。NO就通过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或者直接作用于其所在细胞,结合到胞浆可溶型鸟苷酸环化酶(sGC)血红素模体上,使酶发生变构效应而被激活,进而把GTP转化为cGMP,从而增加cGMP,进一步激活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G (PKG),从而使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兴奋,把伤害性信息进一步传向脑高位中枢,即脊髓水平的NO通过NO-cGMP-PKG信号通路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过程[55-57]。但是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是否参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还未见有报道。因此,本实验在大鼠CCI模型上,探讨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对动物疼痛反应的影响及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nNOS、cGMP、PKG的表达变化,进一步研究电针缓解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从更深的层次上阐明针刺累积效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科学内涵。为临床针刺治疗慢性痛、进一步推广针灸疗法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实验: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组(n=8)、模型(CCI)组(n=8)、EA-2Hz组(电针2Hz)(n=8)、EA-2/15Hz(电针2/15Hz)组(n=8)、EA-1OOHz(电针100Hz)电针组(n=8)。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慢性痛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Hz,2/15Hz,100Hz,1mA,1次/D)。用辐射热照射和VON FREY刺激大鼠双侧足底,引起的缩腿反应潜伏期(PWL)的差值作为痛敏分数(HS)判断动物的痛反应。在麻醉状态下,取动物海马组织予以匀浆后,用RT-PCR的方法来检测nNOS, iNOS, PKG mRNA的表达的变化。以选择较佳的电针参数。第二部分实验: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OR)组(n=8)、模型(CCI)组(n=8)、EA-2/15Hz组(n=8)、EA+7-NI (nNOS抑制剂)组(n=8)、EA+DMSO (nNOS抑制剂溶剂)组(n=8)、EA+LY83583(sGC抑制剂溶剂)组(n=8)、EA+Ethanol (sGC抑制剂溶剂溶剂)组(n=8)。电针前后四组给予海马CA1区(AP-3.72mm, R/L2.2mm, H2.4mm)微量注射nNOS抑制剂7-NI(15mg/ml)、sGC抑制剂LY83583(3mg/ml),0.5μl/次,隔天1次。然后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2/15Hz,1mA,1次/D),微量注射隔每天1次。用辐射热照射和VON FREY刺激大鼠双侧足底,引起的缩腿反应潜伏期(PWL)的差值作为痛敏分数(HS)判断动物的痛反应。在麻醉状态下,动物取海马组织匀浆后,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来检测nNOS.sGC蛋白表达的变化。以验证nNOS, cGMP是否参与电针的效应。结果1)电针对CCI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与CCI术前(模型组0.35±0.05sec,2Hz电针组0.47±0.12sec,2/15Hz电针组0.37±0.08sec,模型+100Hz组0.30±0.05sec)比较,各组动物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模型组6.82±0.35sec,2Hz电针组7.07±0.53sec,2/15Hz电针组6.28±1.11sec,模型+100Hz组6.53±0.10sec)明显缩短,痛阈降低(P<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EA3d:6.78±0.47sec,EA7d:6.02±0.75sec,EA10d:3.92±0.29sec,EA14d2.98±0.39sec),2Hz电针组(3.82±0.89sec,3.55±0.92sec,2.32±0.65sec,2.02±0.35sec)、2/15Hz电针组(3.65±0.75sec,3.05±0.98sec,2.03±0.46sec,1.88±0.31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00Hz电针组的痛阈值(4.72±1.20sec,4.40±1.24sec,3.38±0.73sec,2.13±0.38sec)EA3d和EAl4d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A7d,10d则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CCI术前(模型组0.43±0.07sec,2Hz电针组0.40±0.11sec,2/15Hz电针组0.45±0.06sec,100Hz电针组0.47±0.15sec)比较,各组动物的机械痛敏分数(模型组4.20±0.81sec,2Hz电针组3.58±0.29sec,2/15Hz电针组5.00±0.67sec,100Hz电针组4.57±0.88sec)明显缩短,痛阈降低(P<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EA3d:4.53±0.59sec,EA7d:3.00±0.61sec,EA10d:2.92±0.39sec,EA14d:2.70±0.27sec),2Hz电针组(2.27±0.46sec,2.12±0.37sec,2.47±0.36sec,1.50±0.18sec)、2/15Hz电针组(2.22±0.27sec,2.00±0.23sec,1.47±0.08sec,1.15±0.14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00Hz电针组的痛阈值(2.50±0.34sec,2.38±0.28sec,2.52±0.22sec,1.13±0.26sec)EA3d和EA14d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A7d,10d则未见明显变化(P>0.05)。2)电针对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相关指标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的影响荧光定量Real Time-PCR结果显示,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86±0.07),模型组动物海马nNOS mRNA表达量(1.80±0.36)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Hz电针组nNOS mRNA的表达量(1.16±0.09)显着降低(P<0.05);2/15Hz电针组nNOS mRNA的表达量(1.20±0.07)显着降低(P<0.05);100Hz电针组mRNA的表达量(1.00±0.17)显着降低(P<0.05)。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92±0.05),模型组动物海马PKG mRNA表达量(1.13±0.11轻度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Hz电针组PKG mRNA的表达量(0.81±0.09)显着降低(P<0.05);2/15Hz电针组PKG mRNA的表达量(0.77±0.07)显着降低(P<0.05);100Hz电针组mRNA的表达量(0.65±0.11)显着降低(P<0.05)。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62±0.11),模型组动物海马iNOS mRNA表达量(0.62±0.05)没有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2Hz电针组PKG mRNA的表达量(0.67±0.03)轻度升高(P>0.05);2/15Hz电针组PKG mRNA的表达量(0.50±0.02)、100Hz电针组mRNA的表达量(0.52±0.12)轻度降低(P>0.05)。3)海马内注射NOS抑制剂验证NO在针刺累积性镇痛效应中的作用与CCI术前(模型组0.54±0.13sec,EA-2/15Hz组0.23±0.09sec,EA-NI组0.21±0.05sec,EA-LY83583组0.37±0.10sec,EA-DMSO组0.51±0.13sec,模型+ethanol组0.42±0.11sec,)比较,各组动物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模型组6.55±1.80sec,EA-2/15Hz组7.05±0.87sec,EA-7-NI组6.16±1.76sec,EA-LY83583组6.16±0.59sec,EA-DMSO组6.58±0.80sec,EA-ethanol组5.57±0.82sec,)明显缩短,痛阈降低(P<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EA7d:5.18±1.24sec,EA10d:4.58±1.14sec,EA14d4.58±0.68sec),EA-2/15Hz组(4.00±1.18sec,2.92±0.51sec,2.00±0.48sec),EA-7-NI组(3.04±0.28sec,1.77±0.53sec,1.46±0.31sec),EA-LY83583组(2.57±0.69sec,1.56±0.21sec,0.94±0.18sec),EA-DMSO组(2.82±0.54sec,1.80±0.65sec,1.17±0.37sec),EA-ethanol组(3.52±0.91sec,2.19±0.61sec,1.83±0.63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CI术前模型组0.43±0.07sec EA-2/15Hz组0.45±0.11sec,EA-7-NI组0.40±0.06sec,EA-LY83583组0.50±0.13sec,EA-DMSO组0.47±0.15sec, EA-ethanol组0.70±0.19sec,)比较,各组动物的VON FREY躲避潜伏期(模型组5.45±0.90sec,EA-2/15Hz组5.72±0.35sec,EA-7-NI组4.56±1.28sec, EA-LY83583组4.93±0.61sec,EA-DMSO组4.57±0.20sec,EA-ethanol组4.77±0.66sec,)明显缩短,痛阈降低(P<0.05)。与同时期模型组比(EA7d:4.10±1.42sec,EA10d:4.25±1.60sec,EA14d4.33±1.15sec),EA-2/15Hz组(3.03±0.61seG2.58±0.85sec,2.53±0.89sec),EA-7-NI组(2.00±0.95sec,1.66±0.99sec,1.48±0.71sec),EA-LY83583组(2.32±0.59sec,1.28±0.15sec,1.48±0.20sec),EA-DMSO组(2.33±0.26sec,2.51±0.58sec,1.93±0.34sec),EA-ethanol组(2.76±1.10sec,2.09±0.59sec,1.98±0.65sec)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97±0.22),模型组动物海马nNOS蛋白表达量(1.12±0.20)轻度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15Hz电针组nNOS mRNA的表达量(1.01±0.22)轻度降低(P>0.05);模型+7-NI(nNOS抑制剂)组mRNA的表达量(1.02±0.23)轻度降低(P>0.05)。CCI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27±0.03),模型组动物海马sGC蛋白表达量(0.37±0.04)轻度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15电针Hz组sGC蛋白的表达量(0.25±0.10)明显降低(P>0.05);EA-LY83583组sGC蛋白表达量(0.35±0.05)轻度降低(P>0.05)。小结:1)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可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上调海马nNOS,PKG mRNA及nNOS, sGC蛋白的表达,说明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引起了疼痛反应时,海马组织nNOS,PKG,sGC活动增强。2)电针双侧“足三里”与“阳陵泉”穴均可缓解CCI引起的明显的痛反应,并且电针2/15Hz组产生的对痛敏的抑制效应稍优于电针2Hz组及100Hz组。3)电针双侧“足三里”或“阳陵泉”穴可显着下调CCI引起的海马内增加的nNOS、PKG mRNA及轻微下调nNOS, sGC蛋白的表达,说明海马内nNOS, PKG,和sGC可能参与电针缓解CCI痛行为反应。4)2Hz、2/15Hz,100Hz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对CCI大鼠海马iNOS的表达没有明显作用,提示:大鼠海马内iNOS可能不参与疼痛的产生和针刺镇痛的累积效应。

郭海停[6](2011)在《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和中枢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一氧化氮(NO)是一种广泛存在体内的小分子物质,在神经系统中参与信号传导,但在痛觉调制中发挥的双重作用一直被人们所讨论。电针能够引起体内多种痛觉调制物质含量发生变化,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同样受电针参数的影响。不同动物对电针产生的镇痛效果有着差异表现,作为电针镇痛效果良好的山羊,电针后体内中枢中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有着怎样的趋势及电针对痛阂的影响如何值得探讨。我们采取从低频到高频分4个不同频率对山羊进行电针观察痛阈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山羊中枢中镇痛相关区域中一氧化氮唯一催化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含量变化进行观察,描述不同频率对山羊中枢nNOS的影响以及nNOS与痛阈变化的关系。本实验选取35只成年健康公山羊,体重25±2Kg,随机分成对照组、2Hz组、40Hz组、60Hz组和100Hz组,每组7只。除对照组外,电针组山羊以“耳根-三阳络”和“鬐甲-百会”两对组穴,针前测定基础痛阈。按各自组别对应频率电针30min后再测定痛阈,静松灵深度麻醉,甲醛灌流固定处死,取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抗原标记,然后采图计算IOD值半定量分析对比。痛阈测定结果显示60Hz电针组山羊平均痛阈升高84%,40Hz组升高51%,100Hz组升高54%,2Hz组升高35%。与前人试验结果大致相符。nNOS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0Hz电针能显着上调山羊隔区、杏仁核、PAG、孤束核、视上核、下丘脑室旁核、丘脑室旁核、中缝大核和脊髓部位的nNOS含量(P<0.05)。2Hz电针能显着上调隔区、杏仁核、PAG、蓝斑、脊髓、下丘脑室旁核和中缝大核内的nNOS含量(P<0.05)。40Hz电针能显着上调杏仁核、PAG、脊髓、丘脑室旁核内nNOS含量(P<0.05)。60Hz组仅显着上调丘脑室旁核内nNOS含量(P<0.05)。试验结果显示60Hz电针刺激基本不引起nNOS含量发生变化,且痛阈值升高最多。

刘志元[7](2010)在《不同运动应激状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应激反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运动应激是运动训练与运动健身产生效应的生物学基础,但是运动应激时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中枢反应机制研究较少,尤其对于不同运动应激时一氧化氮(NO)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GR)与糖皮质激素(GC)结合而影响HPA轴调节、以及GR、NOS的变化对HPA轴中枢调节系统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以不同负荷跑台运动引起的应激状态为研究对象,从HPA轴外周激素水平变化、中枢相关受体基因水平变化和蛋白表达变化等不同层次和角度,分析不同负荷运动应激的HPA轴的应激程度及中枢调节规律,揭示不同运动负荷应激时的中枢调节机制。研究方法:11周龄雄性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长期运动组、一次运动组及对照组。长期运动组大鼠以高、中、低三种不同负荷进行跑台训练,6天/周,1小时/天,实验期8周;一次运动组亦采用三种不同负荷运动,采用长期训练组同等负荷末次运动方案。测试方法与指标: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CORT、T、ACTH、下丘脑CRH含量;免疫组化法测海马CA1区、下丘脑弓状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室旁核、中央杏仁核进行形态观察,并测定GR、NOS等阳性神经元数量变化;RT-PCR法测定海马、下丘脑、杏仁核GR、MR、NOS基因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上述核团GR、NOS蛋白表达量。研究结果:(1)长期大负荷运动组海马MR、GR转录减少、GR表达减少(P<0.05),NOS转录及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下丘脑兴奋提高,GR、MR转录水平降低,NOS表达增多(P<0.05);杏仁核GR基因转录水平无明显变化,杏仁核NOS基因转录增多(P<0.05);ACTH升高,CRH、CORT浓度降低。(2)长期中等负荷运动组海马GR、NOS基因转录及表达增多(P<0.01),海马兴奋性降低;下丘脑兴奋性提高,GR转录减少,蛋白浓度升高,NOS基因转录及表达增多(P<0.05);杏仁核兴奋性提高,GR、NOS基因转录及表达减少,各核团MR基因转录减少;CRH、ACTH、CORT浓度升高(P<0.05)。(3)长期低负荷运动组海马兴奋性无明显变化,MR基因转录增多,GR转录水平降低,NOS基因转录及表达增多(P<0.05);下丘脑兴奋,NOS、GR基因转录及表达增多(P<0.05);杏仁核NOS基因转录及表达减少,GR基因转录及表达无明显变化,杏仁核及下丘脑MR基因转录减少,CRH、CORT浓度升高,ACTH无明显变化。(4)一次大负荷运动组海马NOS基因转录及表达增多,GR基因转录增多, MR基因转录减少,海马兴奋性降低;下丘脑兴奋性降低,NOS基因转录及表达增多,GR、MR基因转录减少,GR蛋白升高(P<0.05);杏仁核兴奋性降低,NOS、GR基因转录及表达减少,MR基因转录增多(P<0.05);CRH、CORT浓度升高,ACTH浓度降低(P<0.05)。(5)一次中等负荷运动组海马NOS基因转录及表达增多,GR基因转录及表达水平降低,海马兴奋性无明显变化;下丘脑室旁核兴奋,NOS基因转录及表达增多,GR基因转录水平无变化,表达增多(P<0.05);杏仁核GR基因转录及表达增多,NOS基因转录减少,但NOS浓度升高,各核团MR转录降低(P<0.05);CRH、CORT浓度升高,ACTH浓度降低。(6)一次低负荷运动海马兴奋性无变化,NOS、GR基因转录及表达减少,MR基因转录无变化;下丘脑兴奋性提高NOS基因转录无明显变化,NOS表达增多,GR基因转录及表达增多;杏仁核兴奋性提高,NOS基因转录及表达增多,GR基因转录无明显变化,表达增多,杏仁核及下丘脑MR基因转录减少(P<0.05);CRH、CORT浓度升高,ACTH浓度降低(P<0.05)。研究结论:(1)长期大负荷运动应激后海马、下丘脑及杏仁核兴奋性降低,HPA轴抑制;一次大负荷运动应激造成下丘脑及杏仁核兴奋性升高,HPA轴激活。(2)长期大负荷运动后海马抑制是由于海马兴奋性损伤导致;一次大负荷运动后海马抑制是由于外周高水平GC的负反馈调节。(3)运动应激反应中海马的兴奋性与NOS无相关性,即NOS仅参与海马兴奋性损伤,而不参与其兴奋性调节。(4)长期中等负荷运动与一次中等负荷运动应激HPA轴主要不同在于ACTH变化,长期中等负荷ACTH升高由于杏仁核NOS参与对垂体的调节,一次中等负荷后ACTH下降主要受外周GC、下丘脑与杏仁核的GR负反馈调节所致。(5)小负荷运动后海马兴奋性无明显变化,杏仁核与下丘脑兴奋性提高,长期小负荷运动后杏仁核NOS参与垂体ACTH调节,而一次负荷ACTH下降则受GC与海马GR的反馈调节。(6)长期运动HPA轴的应激反应中枢调节多于外周调节;一次运动主要以HPA轴各环节的反馈调节为主。

金渊真[8](2009)在《电针对大鼠癫痫模型的脑与肝组织一氧化氮变化及脑电图非线性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癫痫是一组以反复发生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按照神经元的部位和放电范围,功能失常可能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等不同障碍,或兼有之。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西医常分为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中医属于“痫证”,“癫疾”或“羊癫风”的范畴,并认为大多数由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患病后,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而“顽痰”是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上述癫痫的病因病机,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变化多端,在发病过程中往往多种因素互存的。其疾病特点属于本虚表实,以脏腑亏损为基础的病理变化。最近,一氧化氮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兼有细胞间第二信使功能和细胞毒性作用的气体物质。许多资料证实癫痫发作时伴随着NO的大量产生,过量的NO便会导致细胞功能紊乱,具有并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及病理生理过程。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部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了古代文献中的有关癫痫论述和进行了相关的电针对该病脑电图及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实验研究。本实验研究中,笔者通过针灸疗法治疗青霉素诱导癫痫大鼠模型的大鼠行为观察、大脑皮质和肝脏组织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及和大鼠脑电图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致癫模型的脑和肝脏内NO,NOS和NO/NOS含量显着上升,电针组NO,NOS和NO/NOS含量明显低于癫痫模型组,但假针刺组NO,NOS和NO/NOS含量高于针刺组。表明对大鼠电针穴位可抑制癫痫发作,可能与针刺调节一氧化氮有关系。电针显示大脑和肝脏NO,NOS和NO/NOS含量降低,从而减弱癫痫发作。对癫痫模型脑电活动进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还有助于了解癫痫发生和发展的相空间结构和过程,判断癫痫灶的方位和有效地预防癫痫发作。从癫痫脑电活动的动力学角度来看,癫痫发作前期是发作间期向发作期的转化,它是脑电活动从高复杂度向低复杂度转化的阶段,而非线性动力学指标较其它两期发生明显变化。其结果对研究大脑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和其它非线性信号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参考价值。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电针对癫痫模型大鼠的癫痫发作有一定的预防和抑制作用。

李娟[9](2007)在《脾虚模型脑内信号转导相关因子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五脏藏神理论出发,探讨脾胃与神志的密切联系。通过检测脾虚模型大鼠脑内信号转导相关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脾虚大鼠模型学习记忆变化机制。方法:理论方面:本研究从五脏藏神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脾在五脏藏神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对脾胃与神志相关理论的梳理,从生理、病理、治疗方面归纳了脾与神志相关理论的机制,同时,本文还对脾藏意主思中“意”和“思”的含义以及脾与脑相关等进行了探讨。实验方面:以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1组(造模加灌胃归脾汤)、治疗2组(造模加灌胃柴胡疏肝散)。采用苦降泻下、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相结合的方法,复制脾虚动物模型。观察大鼠的体重、进食量、外观表现和动态变化等对模型进行筛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DNF、AChE、NOS和即早基因C-FOS,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即早基因C-JUN mRNA在脾虚大鼠脑内的表达变化,探索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从而为脾藏神理论提供实验依据。结果:1脾虚模型复制结果模型组大鼠从造模第三天起,开始出现类似脾虚的症状:大便溏泻,消瘦,扎堆,精神萎靡等。第八天症状最重,出现食少,稀便或粘液便,肛周毛色污秽,懒动,扎堆,眯眼,乏力,耳尖色淡,畏寒,尾凉,体重不增或增加缓慢甚或降低,背毛松散,毛色不荣或掉毛发枯表现;治疗1组在第一周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此后症状逐渐减少消失,体重增长迅速。模型组的体重增长缓慢,体重较轻,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说明造模成功。2 BDNF、AChE和NOS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1) BDNF免疫阳性反应物在脾虚大鼠脑内海马、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MOD值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归脾汤治疗组(治疗1组)大鼠脑内海马、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MOD值升高接近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2组MOD值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2) AChE免疫阳性反应物在脾虚大鼠脑内海马、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MOD值较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归脾汤治疗组(治疗1组)大鼠脑内海马、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MOD值较低与正常组类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2组MOD值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3) NOS免疫阳性反应物在脾虚大鼠脑内海马、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MOD值较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归脾汤治疗组(治疗1组)大鼠脑内海马、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MOD值较高接近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2组MOD值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3即早基因C-FOS的免疫组化、C-JUN的原位杂交检测结果1) C-FOS免疫阳性反应物在脾虚大鼠脑内海马、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MOD值较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归脾汤治疗组(治疗1组)大鼠脑内海马、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MOD值较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2组MOD值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2) C-JUN mRNA阳性细胞在脾虚大鼠脑内海马、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MOD值较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归脾汤治疗组(治疗1组)脑内海马、前额叶皮层和下丘脑MOD值较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2组MOD值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结论: 1脾藏神理论在五脏藏神理论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而在五脏皆藏神的整体协调关系中,脾胃起着枢轴或曰关键的作用。脾胃所化生的营血精微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同时,脾的转枢气机和运化水湿的功能正常又是“神”正常表达的重要保证。脾藏意,主思,而“意”、“思”的含义包括了学习记忆的过程,脾与学习记忆关系密切。2采用苦降泻下、饮食失节加劳倦过度的方法复制脾虚模型,模型复制成功。3脾虚大鼠脑内与学习记忆有关的信号转导相关因子表达变化:AChE表达升高,BDNF、NOS、C-FOS和C-JUN mRNA表达降低;经归脾汤治疗后大鼠脑内AChE表达降低,BDNF、NOS、C-FOS和C-JUN mRNA表达升高,提示脾虚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的影响。4结合本课题组对脾虚大鼠行为学研究的结果,提示归脾汤通过调节脾虚大鼠脑内信号转导相关因子的表达而对学习记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马涛,凌树才,倪衡建[10](2006)在《大鼠端脑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发育》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大鼠胚胎时期及生后早期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在端脑的分布,探讨一氧化氮(NO)在脑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孕14d起至生后14d大鼠端脑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结果孕14d没有观察到阳性神经元。孕15d纹状体腹外侧已有NOS阳性表达。孕17d在大脑皮质、梨状皮质观察到NOS阳性神经元,但胞体小,树突短,且分支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元的胞体数目增多、染色增强或维持一定的水平。到孕20d,NOS阳性神经元分布广泛,梨状皮质、纹状体腹外侧及终纹床核均有大量NOS阳性神经元,其胞体明显增大,树突分支复杂化,长度增加。在生后,除上述脑区的阳性神经元进一步发育分化,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的NOS阳性纤维相互编织成疏密不等的纤维网外,在胼胝体、海马也观察到NOS阳性神经元。到生后14d,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模式总体上已与成年大鼠相似。结论NOS阳性神经元在端脑独特的表达模式提示NO在脑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扮]重要角色。

二、大鼠隔区接受海马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投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隔区接受海马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投射(论文提纲范文)

(1)臂旁核在束缚-浸水应激大鼠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应激与胃黏膜损伤
        1.1 应激
        1.2 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与束缚-浸水应激模型
        1.3 c-Fos蛋白与应激
        1.4 应激诱导GFAP的表达
        1.5 胃黏膜损伤与一氧化氮
    2 臂旁核的形态与功能
        2.1 臂旁核的结构组成
        2.2 臂旁核的纤维联系
        2.3 臂旁核的功能
        2.3.1 调控心血管系统
        2.3.2 味觉与摄食的调节
        2.3.3 体温调节
        2.3.4 痛觉调节
        2.3.5 睡眠与觉醒调节
        2.3.6 参与呼吸活动调节
    3 药理遗传学
实验研究一:束缚-浸水应激对大鼠臂旁核内c-Fos蛋白和GFAP蛋白表达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以及分析软件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溶剂及试剂配方
        1.4 实验动物及分组
        1.5 RWIS实验模型
    2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方法
        2.1 脑组织的准备
        2.2 脑组织冰冻切片
        2.3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3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3.1 组织蛋白准备
        3.2 蛋白提取
        3.3 蛋白含量测定
        3.4 SDS-PAGE凝胶配制
        3.5 SDS-PAGE凝胶电泳
        3.6 转膜
        3.7 免疫反应
    4 实验结果
        4.1 RWIS不同时段PBN中 c-Fos蛋白的表达
        4.2 RWIS不同时段PBN中 GFAP的表达
        4.3 RWIS不同时段胃肌间神经丛中c-Fos蛋白的表达
        4.4 RWIS不同时段胃肌间神经丛中GFAP的表达
    5 讨论
实验研究二:抑制臂旁核对束缚-浸水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动物应激模型制备
        1.5 主要试剂配制
    2 病毒核团注射
        2.1 PBN微量注射病毒
        2.2 造模与取材
    3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方法
    4 EI评估
    5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6 实验结果
        6.1 PBN注射hM4D病毒后对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6.2 PBN注射hM4D病毒后对胃壁中Occludin表达的影响
        6.3 PBN注射hM4D病毒后对胃壁中Claudin表达的影响
        6.4 PBN注射hM4D病毒后对胃壁中PCNA表达的影响
        6.5 PBN注射hM4D病毒后PBN、NTS内 c-Fos蛋白的表达
        6.6 PBN注射hM4D病毒后PBN、NTS内 GFAP的表达
    7 讨论
实验研究三:臂旁核注射L-NAME对束缚-浸水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核团套管
        1.5 动物应激模型制备
        1.6 主要试剂配制
    2 核团抑制剂注射
        2.1 PBN核团埋管
        2.2 PBN核团注射
        2.3 PBN位点鉴定
        2.4 造模与取材
    3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方法
    4 EI评估
    5 Western bolt实验
    6 实验结果
        6.1 RWIS不同时段PBN中 N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变化
        6.2 RWIS不同时段对胃壁中NOS表达的影响
        6.3 PBN注射L-NAME后对PBN内 NOS表达的影响
        6.4 PBN注射L-NAME后对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6.5 PBN注射L-NAME后对胃壁中NOS表达的影响
        6.6 PBN注射L-NAME后对胃壁中Occludin、Claudin、PCNA表达的影响
    7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2)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分泌大细胞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动物
        1.2.2 实验仪器
        1.2.3 试剂与药品
        1.2.4 离体大鼠下丘脑脑片制备及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1.2.5 刺激电极放置及刺激模式
        1.2.6 生物素染色
        1.2.7 细胞质回收及SC-RT-PCR
        1.2.8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阻断GABAA和CB1受体,高频刺激诱发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长时程增强(LTP)
        1.3.2 阻断mGluR1受体活性对下丘脑室旁核MNCs的谷氨酸能突触LTP诱导的影响
        1.3.3 阻断NMDA受体活性可以消除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LTP
        1.3.4 高频刺激诱导下丘脑室旁核MNCs的LTP需要一氧化氮的参与
        1.3.5 高频刺激诱导的下丘脑室旁核MNCs LTP需要通过PKA信号途径
    1.4 讨论
        1.4.1 阻断GABAA和CB1受体活性,高频强直刺激诱发下丘脑室旁核MNCs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的长时程增强
        1.4.2 PVN MNCs中诱导的LTP依赖于NMDA受体/NO/PKA信号通路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仪器
        2.2.3 试剂与药品
        2.2.4 慢性束缚应激刺激
        2.2.5 应激反应的相关指标测定
        2.2.5.1 体重增量
        2.2.5.2 胸腺指数和肾上腺指数
        2.2.6 离体大鼠下丘脑脑片制备以及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2.2.7 刺激电极放置及刺激模式
        2.2.8 生物素染色
        2.2.9 细胞质回收以及SC-RT-PCR
        2.2.10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慢性束缚应激刺激的效果评价
        2.3.2 阻断GABAA和CB1受体活性,高频刺激诱发慢性束缚应激刺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长时程压抑(LTD)
        2.3.3 高频刺激慢性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的长时程压抑需要CRF受体的参与
        2.3.4 在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中,CRFR1和CRFR2分别介导不同类型的突触可塑性
        2.3.5 高频刺激诱导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LTD通过PKA信号通路
    2.4 讨论
        2.4.1 慢性应激增强下丘脑室旁核CRF mRNA表达神经元的兴奋性
        2.4.2 阻断GABAA和CB1受体活性,高频强直刺激诱发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的长时程压抑
        2.4.3 慢性应激大鼠PVN MNCs中诱导的LTD依赖于CRF受体/PKA信号通路
        2.4.4 慢性应激与非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长时程可塑性的诱导机制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丘脑室旁核MNCs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及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

(3)兔癫痫模型脑组织中NOS的变化以及拉莫三嗪和NOS抑制剂L-NNA对脑部神经元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一氧化氮的概述
        1.1.1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特性
        1.1.2 一氧化氮的生物合成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分类
        1.1.3 一氧化氮合酶在脑内的分布
    1.2 癫痫的研究进展
        1.2.1 癫痫损伤脑组织机制
        1.2.1.1 兴奋性机制增高
        1.2.1.2 抑制性机制降低
        1.2.2 癫痫模型的研究进展
        1.2.2.1 点燃模型
        1.2.2.2 海人酸模型
        1.2.2.3 匹罗卡品卡品癫痫模型
        1.2.2.4 癫痫小鼠模型
    1.3 NO 与癫痫
    1.4 拉莫三嗪与癫痫
    1.5 NOS 抑制剂与癫痫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1.4 试验场地及预备试验
    2.2 试验方法
        2.2.1 分组及其给药方法
        2.2.2 动物模型的制备
        2.2.3 各组兔模型行为学检测
        2.2.4 取材
        2.2.5 脑切片制作
        2.2.6 SABC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7 切片观察和测量
        2.2.8 NO 含量的测定
        2.2.9 NOS 活性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组家兔行为学检测结果
    3.2 病理改变
    3.3 各组家兔海马及颞叶 NO 含量检测结果
    3.4 各组家兔海马和颞叶 NOS 活性检测结果
        3.4.1 TNOS 活性检测结果
        3.4.2 iNOS 活性检测结果
        3.4.3 cNOS 活性检测结果
    3.5 各组家兔海马内 NOS 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3.5.1 各组家兔海马内 nNOS 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3.5.2 各组家兔海马内 iNOS 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4 讨论
    4.1 用兔作实验动物制备 EP 模型的优点及意义
    4.2 各组兔脑海马及颞叶 NO 含量的变化
    4.3 各组兔脑海马及颞叶 NOS 活性的变化
    4.4 各组兔脑海马 nNOS、iNOS 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形态变化
    4.5 PILO 兔模型的致癫机制及拉莫三嗪和 L-NNA 对模型兔脑组织内的 NOS 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4)盐酸多奈哌齐及L-NNA对小鼠阿尔茨海默症脑组织NOS活性影响及对NOS阳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一氧化氮的概述
        1.1.1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特性
        1.1.2 一氧化氮的生物合成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分类
        1.1.3 一氧化氮合酶在脑内的分布
    1.2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1.2.1 阿尔茨海默症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NO 与阿尔茨海默症
    1.4 NOS 抑制剂与阿尔茨海默症
    1.5 盐酸多奈哌齐与阿尔茨海默症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1.4 试验场地及预备试验
    2.2 试验方法
        2.2.1 分组及其给药方法
        2.2.2 Morris 水迷宫行为学测试
        2.2.3 取材
        2.2.3.1 小鼠血清的分离
        2.2.3.2 脑组织取样和脑匀浆液的制备
        2.2.4 脑切片制作
        2.2.5 HE 染色
        2.2.6 Highman 甲醇刚果红染色法
        2.2.7 SABC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8 切片观察和测量
        2.2.9 NO 浓度(含量)的测定
        2.2.10 NOS 活性的测定
        2.2.10.1 脑组织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10.2 NOS 活性测定步骤
        2.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组小鼠行为学检测结果
    3.2 各组小鼠 NO 检测结果
        3.2.1 各组小鼠血清 NO 含量变化检测结果
        3.2.2 各组小鼠海马 NO 含量变化的检测结果
    3.3 各组小鼠 NOS 活性检测结果
        3.3.1 各组小鼠海马 TNOS 活性检测结果
        3.3.2 各组小鼠海马 iNOS 活性的检测结果
    3.4 各组小鼠海马 nNOS 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分布
        3.4.1 各组小鼠海马 nNOS 阳性神经元密度的变化
        3.4.2 各组小鼠海马 nNOS 神经元胞体截面积的变化
        3.4.3 各组小鼠海马 nNOS 神经元最长突起长度的变化
        3.4.4 各组小鼠海马 nNOS 神经元第一级突起数的变化
    3.5 各组小鼠海马 iNOS 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分布
        3.5.1 各组小鼠海马 iNOS 阳性神经元密度的变化
        3.5.2 各组小鼠海马 iNOS 阳性神经元胞体截面积的变化
        3.5.3 各组小鼠海马 iNOS 神经元最长突起长度的变化
        3.5.4 各组小鼠海马 iNOS 神经元第一级突起数的变化
4 讨论
    4.1 AD 模型的选择及 Morris 水迷宫对 AD 小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的评价
    4.2 AD 小鼠海马 nNOS 阳性神经元凋亡机制
    4.3 AD 造模不同时间脑海马 NOS 活性及 NO 含量的变化
    4.4 AD 脑海马 nNOS 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数量及形态结构的变化
    4.5 盐酸多奈哌齐和 L-NNA 在 AD 脑海马中的作用机制
5 结论
    5.1 D-半乳糖联合三氯化铝造模方法
    5.2 盐酸多奈哌齐在阿尔茨海默症中的保护作用
    5.3 L-NNA 在阿尔茨海默症中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5)慢性痛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在针刺累积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一 疼痛的分类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二 海马的形态机构及其生理功能研究
    三 针刺镇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频率电针对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镇痛效应的观察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各组行为学结果
    3 讨论
        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3.2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时的参数
        3.3 实验结果的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相关指标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对针刺累积镇痛效应的作用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PCR相应指标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慢性痛对海马内nNOS,iNOS和PKG mRNA表达的影响
        3.2 电针对海马内nNOS,iNOS和PKG mRNA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海马内注射NOS及SGC抑制剂验证NO在针刺累积性镇痛效应中的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各组行为学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和中枢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针刺镇痛的研究情况
        1.1.1.1 针刺镇痛的起源和发展
        1.1.1.2 针刺镇痛的神经机理
        1.1.1.3 针刺镇痛的物质基础
        1.1.1.4 影响针刺镇痛的因素
        1.1.2 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
        1.1.2.1 NO的功能
        1.1.2.2 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进展
        1.1.2.3 NO与痛觉的关系
        1.1.2.4 NO与电针的关系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动物
        2.1.4 主要溶液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电针过程
        2.2.2 痛阈测定
        2.2.3 灌流固定
        2.2.4 取材
        2.2.5 组织切片
        2.2.6 免疫组化
        2.2.6.1 免疫组化相关试剂工作浓度
        2.2.6.2 SABC法
        2.2.6.3 免疫组化结果计数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频率对痛阈值的影响
    3.2 不同频率对山羊中枢nNOS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频率电针刺激与痛阈值变化
    4.2 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神经中枢nNOS表达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不同运动应激状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应激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选题依据
    文献综述:运动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枢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一 不同运动应激状态HPA 轴应激激素水平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二 不同运动应激状态HPA轴中枢兴奋性与调节物质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三 不同运动应激状态HPA轴中枢GR、MR、NOS基因及蛋白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电针对大鼠癫痫模型的脑与肝组织一氧化氮变化及脑电图非线性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of the Thesis
前言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一、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论述
        1.战国秦汉时期
        2.隋唐时期
        3.宋金元时期
        4.民清民国时期
        5.小结
    二、中医学对癫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病因
        2.病机
    三、癫痫的西医学病因病理
        1.病因病理
        2.发病机制
    四、癫痫的诊断及辅助检查
        1.癫痫的临床表现
        2.癫痫的诊断
        3.癫痫的辅助检查
    五、针灸对治疗癫痫研究的进展
        1.临床研究的进展
        2.针药结合的研究
        3.实验研究的进展
        4.结论与思考
    六、一氧化氮与癫痫的相关性研究
        1.一氧化氮与抗癫痫作用的临床研究
        2.一氧化氮参与抗癫痫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3.针灸对一氧化氮作用的临床研究
        4.小结
    七、脑电图与癫痫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实验一、电针对大鼠癫痫模型的脑电图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实验二、电针对大鼠癫痫模型的一氧化氮变化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第三部分:讨论
    讨论
第四部分: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CAplus-Chemical Abstracts Plus Database
Hematoxylin Stain Study of Bonghan Duct on the Surfaces of Rat Brain and Spinal cord
Study on the Biophoton Properties of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Rat brain tissue
Acupuncture-based Biomedical Device for Early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The Holographic Connection of a Single Cell and the Whole Organism during the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致谢
作者简介
Resume

(9)脾虚模型脑内信号转导相关因子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综述一 脾虚证的现代研究概述
综述二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学习记忆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AChE、NOS 与学习记忆关系的研究进展
综述四 即早基因c-fos、c-jun 与学习记忆关系的研究进展
理论研究 中医脾与学习记忆相关的理论研究
    1 五脏藏神理论探讨
    2 五脏藏神脾胃为先
    3 中医脾影响学习记忆的理论基础
    4 中医脾影响学习记忆的实验基础
    5 结语
实验一 脾虚大鼠造模实验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脾虚大鼠脑内BDNF 表达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 脾虚大鼠脑内AchE 和NOS 的表达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四 脾虚大鼠脑内即早基因c-fos、c-jun 的表达的研究
    c-fos 免疫组化表达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C-JUN mRNA 原位杂交表达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照片

(10)大鼠端脑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 组织准备
    2. NADPH-d组织化学染色
    3. 切片观察
结果
    1. E15
    2. E17
    3. E20
    4. 生后发育
讨论
    1. 皮质
    2. 纹状体
    3. 基底前脑

四、大鼠隔区接受海马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投射(论文参考文献)

  • [1]臂旁核在束缚-浸水应激大鼠中的作用[D]. 李慧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分泌大细胞谷氨酸能突触传递长时程可塑性机制研究[D]. 张斌斌. 延边大学, 2020(04)
  • [3]兔癫痫模型脑组织中NOS的变化以及拉莫三嗪和NOS抑制剂L-NNA对脑部神经元变化的研究[D]. 李猛猛.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4]盐酸多奈哌齐及L-NNA对小鼠阿尔茨海默症脑组织NOS活性影响及对NOS阳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D]. 李囡.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5]慢性痛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在针刺累积镇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D]. 阚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6]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和中枢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D]. 郭海停.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7]不同运动应激状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应激反应机制研究[D]. 刘志元. 苏州大学, 2010(10)
  • [8]电针对大鼠癫痫模型的脑与肝组织一氧化氮变化及脑电图非线性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D]. 金渊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5)
  • [9]脾虚模型脑内信号转导相关因子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D]. 李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大鼠端脑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发育[J]. 马涛,凌树才,倪衡建. 解剖学报, 2006(05)

标签:;  ;  ;  ;  ;  

大鼠隔室接受来自海马一氧化氮合酶 (NOS) 阳性神经元的投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