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中药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中药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一、抗肿瘤中药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富豪,庞金龙,李姗姗,李娴[1](2021)在《基于中药四性理论探析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中药四性理论又是其核心内容,四性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4种不同的属性。中医依据辨证论治,结合药物"四性",实现针对性的临床用药。肿瘤是目前公认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随着中医药对肿瘤认识的逐渐深入,中药治疗肿瘤因其独特的优势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中药应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临床上出现了大量抗肿瘤作用的中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将目前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依据其寒热温凉不同药性,进行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总结,利用"四性"理论发挥抗肿瘤中药针对性精准治疗的优势,以期为抗肿瘤中药的临床用药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陈梦雨,王慧楠,王佩华,张桂梅,杨子烨,高慧,王新杰,张瑶,王英姿[2](2021)在《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抗肿瘤中药单体活性成分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是新一代的脂质纳米给药系统,具有粒径小、毒性低、包封率高、稳定性高、易于修饰等优点,可有效提高抗肿瘤中药单体活性成分的稳定性、靶向性及生物利用度。通过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本研究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肿瘤靶向性、常用抗肿瘤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及其在抗肿瘤中药单体活性成分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抗肿瘤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及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马静,赵迎杰,李春晓[3](2021)在《常用抗肿瘤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的药学监护》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总结分析常用抗肿瘤中药注射剂的相关药学信息,为此类药物的药学监护工作提供参考,减少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对9种常用抗肿瘤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过程中辩证用药、病史询问、用法用量、药物配伍禁忌与联合用药等环节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为确保常用抗肿瘤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应在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辨病用药相结合的基础上,做好各个环节的药学监护。

肖遵强[4](2021)在《槲皮素通过靶向人抗原蛋白R抑制肝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槲皮素通过靶向作用于人抗原蛋白R(HuR)降低非编码RNA LINC01123的稳定性,并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的作用。进一步探索槲皮素抗肝癌的机制,为中药治疗肝癌提供新思路。方法1.使用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处理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通过CCK-8试验,EdU试验,克隆平板实验,流式实验,证明槲皮素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2.使用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处理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通过划痕实验,迁移实验,侵袭实验,证明槲皮素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性。3.建立裸鼠荷瘤模型,观察槲皮素是否可以在体内抑制肿瘤的生长。4.通过生信分析及临床资料分析,研究LINC0112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预后的关系。5.在Hep3B,HepG2和Huh7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LINC01123,通过CCK-8实验,EdU试验,transwell试验及建立裸鼠荷瘤模型,进一步证明LINC01123在体内及体外可促进肝癌的增殖转移。6.通过生信分析,RNA免疫共沉淀实验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实验寻找LINC01123的靶点。7.通过生信分析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实验寻找miR-34a-5p的靶点。8.通过TUFT1的挽救实验来证明LINC01123可通过miR-34a-5p/TUFT1轴促进肝癌的进展。9.通过生信分析,探究HuR与LINC01123表达量的相关性,通过RNA免疫共沉淀实验探究两者是否可以直接结合。10.在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HuR,检测LINC01123的RNA稳定性及表达量,探索HuR能否通过增加LINC01123的稳定性,促进LINC01123 的表达。11.通过生信分析,探索HuR是否是槲皮素的作用靶点。12.通过在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中过表达HuR,探索槲皮素是否通过靶向作用于HuR下调LINC01123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肝癌的作用。结果1.槲皮素可以通过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的增殖。2.槲皮素可以通过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的转移。3.槲皮素可以在体内实验中抑制肝癌的生长。4.LINC01123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5.在Huh7细胞中敲低LINC01123的表达后,可以明显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在HepG2及Hep3B细胞中过表达LINC01123可以促进HepG2,Hep3B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同时,LINC01123的沉默可以抑制体内实验中肝癌的生长。6.通过生信分析发现LINC01123与miR-34a-5p的表达量成反比,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和RNA免疫共沉淀实验可以证明LINC01123和miR-34-5p直接结合。7.通过生信分析发现miR-34-5与TUFT1的表达量成反比,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可以证明miR-34-5p和TUFT1直接结合。8.过表达miR-34-5p可以逆转LINC01123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过表达TUFT1可以逆转miR-34-5p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9、HuR和LINC0112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RNA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HuR可以和LINC01123直接结合。10.在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HuR的表达量,可以同向调控LINC01123的表达量,敲低HuR可以降低LINC01123的稳定性。11.通过生信分析及分子对接,可以证明HuR是槲皮素的潜在作用靶点。12.在Hep3B,Huh7,MHCC97h细胞中过表达HuR,可以逆转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对Hep3B,Huh7,MHCC97h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转移抑制的作用。结论 本研究发现LINC01123在肝癌中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并可通过调节miR-34a-5p/TUFT1轴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HuR可与LINC01123结合,增加LINC01123的稳定,并促进其表达。HuR作为槲皮素的潜在靶点之一,槲皮素可通过靶向HuR,降低LINC01123的稳定性并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转移。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中药单体槲皮素通过作用于LncRNA治疗肝癌的机制,为中药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程[5](2021)在《熊果酸协同增强伏立诺他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T cell lymphoma,CTCL)是一组异质性的T淋巴细胞来源的淋巴瘤,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其中,蕈样肉芽肿(mycosisfungoides,MF)和 Sezary 综合征(sezary syndrome,SS)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亚型。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其发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与多种因素相关,且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凋亡抵抗与MF和SS的发展密切相关。CTCL的治疗主要依据其分期,对于早期局限者,多采用局部用药或物理治疗,而进展期或难治性的患者往往需要采用全身系统治疗或联合治疗,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是一种非细胞毒的新型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作用。目前已有两种HDACi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难治性或复发性的CTCL,即伏立诺他(vorinostat)和罗米地辛(romidepsin)。但由于其应答率较低、药物抵抗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临床应用,所以寻找能够帮助其增强应答率,提高药效,延缓或逆转其治疗抵抗的联合治疗方法或药物显得非常重要。抗肿瘤中药因其多环节、多靶点影响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的特点,逐渐成为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且临床上常以其作为抗肿瘤治疗的辅助用药。中药单体通常是指中药中具有明确化学结构的活性成分,其中有些中药单体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如姜黄素(Curcumin)、槲皮素(Quercetin)、大黄素(Emodin)、淫羊藿素(Icaritin)、白藜芦醇(Resveratrol)和熊果酸(Ursolic acid)等。此外,部分中药单体还可与现有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而发挥协同抗增殖和促凋亡等效应。本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药单体的筛选目的:以细胞增殖为筛选模型,考察六种抗肿瘤中药单体(槲皮素、大黄素、淫羊藿素、白藜芦醇、姜黄素、熊果酸)对三种CTCL细胞(Myla细胞、Hut-78细胞、HH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出药效最佳的中药单体,作为后续伏立诺他联合用药的目标中药单体。方法:将三种CTCL细胞分别用10μM、20μM、40μM浓度的六种中药单体作用72h后,采用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其OD值并换算细胞活力百分比,评估六种中药单体对CTCL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Myla细胞中,白藜芦醇与熊果酸20μM处理的细胞活力低于50%,其余四种药物40μM处理的细胞活力也均低于50%。Hut-78细胞中,姜黄素、白藜芦醇、淫羊藿素、熊果酸20μM处理的细胞活力均低于50%,槲皮素40μM处理的细胞活力也低于50%,但大黄素40uM处理后细胞活力仍高于50%。HH细胞中,姜黄素、白藜芦醇、熊果酸20μM处理的细胞活力均低于50%,而其余三种药物40μM处理的细胞活力均仍高于50%。三种CTCL细胞在熊果酸处理后的细胞活力下降程度最大,其下降比例大于其他五种中药单体。结论:六种中药单体在设定浓度下对三种CTCL细胞均可发挥一定程度的增殖抑制作用,熊果酸对CTCL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其他五种中药单体,熊果酸可作为后续伏立诺他联合用药的目标中药单体。第二部分 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的药效研究目的:评估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对CTC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1)将Myla细胞和Hut-78细胞分别使用梯度浓度(100μM、40μM、20μM、10μM、5μM、1μM、0.1μM)的熊果酸处理24h、48h、72h后,采用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其OD值并换算增殖抑制率和计算IC50,以摸索联合药物作用的适宜浓度。依据上述结果,将Myla细胞和Hut-78细胞使用熊果酸和伏立诺他联合作用48h后,换算细胞活力百分比并计算CI值,以明确两种药物的联合效应(相加、协同或拮抗)。(2)将Myla细胞和Hut-78细胞分别使用10μM、15μM、20μM处理24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率。接着联合使用10μM的熊果酸和2/1μM的伏立诺他处理Myla细胞和Hut-78细胞48h,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熊果酸处理Myla细胞24h、48h、72h的IC50分别为34.67±7.56μM、16.22±4.09μM、14.45±1.71μM,熊果酸处理 Hut-78 细胞 24h、48h、72h 的 IC50 分别为22.91±3.24μM、16.22±1.59μM、7.76±0.99μM。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处理的CTCL细胞的细胞活力低于两个单药组,两种药物在Myla细胞和Hut细胞中的CI值分别为0.334和0.498(0.3≤CI<0.7为协同作用)。(2)熊果酸处理后对照组、10μM组、15μM组、20μM组的Myla细胞的总凋亡率(早期凋亡+晚期凋亡)依次为2.78%、3.30%、44.76%、69.74,Hut-78 细胞的总凋亡率依次为 11.29%、20.39%、65.01%、85.29%。联合药物作用时,联合组的总凋亡率高于单药组,且将各实验组的总凋亡率分别减去对应对照组的总凋亡率后,联合组的总凋亡率高于单药组。Western Blotting的结果显示Myla细胞中,联合组的Bcl-2明显下调,低于单药组,而联合组的Bax、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均上调表达,高于单药组,Hut-78细胞中以上变化不显着。结论:熊果酸与伏立诺他之间在CTCL细胞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方面存在协同效应。第三部分 熊果酸及伏立诺他作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目的: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熊果酸和伏立诺他抗增殖及促凋亡的分子机制探索。方法:(1)将经过10μM熊果酸处理48h的Myla细胞和对照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发现的关键基因和蛋白进行表达量验证。(2)将Myla细胞使用10μM熊果酸和2μM伏立诺他分别单独和联合处理48h后,与对照组细胞一同进行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发现的关键基因和蛋白进行表达量验证。结果:(1)通过转录组测序,我们共获得2466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通过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了诸多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和一些关键节点蛋白(NF-κB家族相关蛋白、蛋白酶体、TNF家族蛋白等)。通过基因和蛋白水平的验证,这些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和蛋白互作的关键节点蛋白的表达量变化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2)通过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我们选取了 24中基因和5种蛋白进行了基因和蛋白水平的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其中伏立诺他对CKMT1A具有上调表达作用,而熊果酸对CKMT1A具有下调表达作用。结论:熊果酸显着抑制CTCL细胞增殖及促进凋亡,可能是TNF-α、NLRP1、JNK、MDA5等多种分子蛋白和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伏立诺他可增强CTCL细胞中CKMT1A的表达,而熊果酸对CKMT1A具有下调表达作用,提示CKMT1A可能是两者发挥协同抗CTCL作用的潜在靶点。第四部分 CKMT1A在熊果酸协同伏立诺他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探究CKMT1A在熊果酸协同伏立诺他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考察伏立诺他作用不同时间(0h、24h、48h、72h)和不同浓度的伏立诺他(0μM、0.5μM、1μM、2μM)作用Myla细胞后,CKMT1A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伏立诺他对不同CTCL细胞(Myla细胞、Hut-78细胞、HH细胞)的CKMT1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不同HDACi(伏立诺他、罗米地辛、贝利司他和帕比司他)对Myla细胞CKMT1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2)使用CKMT1A底物(肌酸)及底物类似物(环肌酸)考察CKMT1A对细胞增殖(细胞增殖实验)的影响。构建及鉴定慢病毒介导CKMT1A基因沉默细胞株,并考察CKMT1A基因沉默后伏立诺他在CTCL细胞中的促凋亡(流式)效应的变化。(3)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熊果酸与CKMT1A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1)不同浓度、时间的伏立诺他作用后,My1a细胞中的CKMT1A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有所提高,且这种上调CKMT1A蛋白表达的作用在其他多种HDACi中均有体现,除HH细胞外,伏立诺他对Myla细胞和Hut-78具有促CKMT1A蛋白表达的作用。(2)CKMT1A的表达量变化可影响其底物产物磷酸肌酸的含量,增加底物肌酸或底物类似物环肌酸,并不能影响其底物产物的含量,从而对细胞增殖无影响。在成功构建的稳转CKMT1A沉默细胞株中,仅CKMT1A的沉默表达对细胞凋亡没有影响,而使用伏立诺他刺激后,凋亡率相较于对照组有显着性的增加。(3)CKMT1A与熊果酸形成了 3个氢键,分子对接打分(结合能)为-7kcal/mol,熊果酸与CKMT1A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伏立诺他诱导的CKMT1A的高表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伏立诺他在CTCL细胞中抗肿瘤效应的发挥,而熊果酸对CKMT1A的下调表达作用可能是其与伏立诺他协同抗CTCL的分子机制之一。熊果酸与CKMT1A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提示熊果酸可与CKMT1A之间发生直接相互作用,从而可能影响了 CKMT1A的表达或其功能。CKMT1A可能是熊果酸协同伏立诺他抗CTCL的靶点之一。第五部分 分子对接技术在广谱抗增殖药物中的延伸初探目的:初步探索广谱抗增殖药物与CKMT1A的直接相互作用,为以后能否选择CKMT1A作为抗增殖药物协同作用靶位进行系统研究做铺垫。方法:(1)将多种异常增殖疾病(黑色素瘤、胃癌、鳞癌、组织细胞淋巴瘤、皮肤T细胞淋巴瘤、银屑病)的代表细胞(A375、M14、SGC-7901、SCC-9、U937、Myla、Hut-78、HaCat)与阿达帕林作用72h后,采用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其OD值并换算增殖抑制率。(2)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阿达帕林与CKMT1A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1)上述细胞在阿达帕林处理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且这种增殖抑制呈浓度依赖性。各细胞72h阿达帕林的IC50分别为3.95±0.19μM(A375)、1.89±0.22μM(M14)、9.67±1.53μM(SGC-7901)、7.62±0.72μM(SCC-9)、7.17±1.37μM(U937)、19.48±4.55μM(Myla)、0.72±0.26μM(Hut-78)、2.21±0.35uMμM(HaCat)。(2)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表明,阿达帕林与CKMT1A形成了 4个氢键,分子对接打分(结合能)为-7.3kcal/mol。结论:阿达帕林对异常增殖疾病来源的代表细胞(包括CTCL细胞)具有广泛的增殖抑制作用,且与CKMT1A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提示CKMT1A可能会成为某些抗增殖药物发挥协同作用的靶位。

陈亚,江圆,杨浩,汤琦琦,袁涛,梁蓓蓓[6](2020)在《调控有氧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抗肿瘤中药成分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癌症被认为是一种代谢异常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生与细胞代谢重编程密切相关。"Warburg效应"揭示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肿瘤细胞也能通过糖酵解途径进行葡萄糖代谢,而不是有效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产生三磷酸腺苷(triphosadenine,ATP)。大量研究通过对肿瘤细胞代谢通路及产物的特异性分析,发现靶向与糖酵解相关的代谢途径及关键酶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调控葡萄糖代谢的抗肿瘤中药相关靶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杜肖[7](2020)在《白英总碱抗NSCL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临床前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近年来NSCLC治疗药物的重要研发方向。肿瘤来源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s,TEXs)可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血管新生和免疫逃逸等,也是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TEXs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发挥与细胞膜脂筏有着紧密的联系。中药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作为传统抗癌中药,有清热解毒和利湿消肿之效,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肿瘤。白英富含多类化学成分,其所含的生物碱组分具有优良的抗肿瘤药效。本课题组前期提取所得的白英总生物碱(total alkaloids from Solanum lvratum,TAS)具有显着的抗NSCLC药效,药理研究表明TAS具有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前期研究阐明了 TAS中含有多种甾体生物碱化合物,并证明了 TAS所含甾体生物碱化合物具有凝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umor-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Td-ECs)细胞膜脂筏胆固醇,干扰脂筏形态及功能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TAS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物质基础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并结合TEXs与细胞膜脂筏间所存在的紧密联系,从体内外两方面研究白英甾体生物碱对TEXs的影响。鉴于皂苷与甾体生物碱类似,均具有与胆固醇结合的性质,和破坏脂筏完整性的活性,我们提出了“甾体糖苷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能够通过破坏细胞膜脂筏结构的完整性影响肿瘤外泌体的生成和功能”的假说。本论文以人参皂苷Rg3为例,对皂苷影响TEXs的生成和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对所提假说进行初步验证。此外,本课题组前期以TAS为原料研制了抗肿瘤中药新药安特逍胶囊(antexiao capsule,AtxC),本论文对AtxC的临床前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AtxC的开发应用提供安全性数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本论文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TAS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采用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等波谱技术,对分离所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2.为研究TAS及其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活性,本论文采用MTT法,检测分离所得到的白英单体化合物1-7、11-13对Td-ECs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愈合实验,考察化合物1-7、11-13对Td-ECs细胞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以鼠源S180肉瘤细胞小鼠移植瘤模型,考察TAS大极性部位(TASG)和小极性部位(TASS)以50、100、200mg·kg-1作为低(L)、中(M)、高(H)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10 d对荷瘤小鼠的抑瘤效果,以TAS和环磷酰胺(CTX)作为阳性药,并对荷瘤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进行检测,以ELISA法检测TAS组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6、TGF-β和IFN-y的水平,考察TAS对荷瘤小鼠免疫调节的作用。3.为考察白英生物碱和人参皂苷Rg3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是否与TEXs有关,本论文采用外泌体分离试剂盒和超速离心法分离A549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以Western Blotting法和透射电镜检测,以及纳米粒度分析技术鉴定所分离TEXs;以体外划痕愈合实验、管腔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A549细胞外泌体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血管新生的影响;以MTT实验检测了 TAS和白英生物碱SA1及人参皂苷Rg3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LDH漏出实验检测白英生物碱SAl和人参皂苷Rg3对A549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以终浓度为10 μg·mL-1的TAS,终浓度为10 μM的SA1和终浓度为100μM的人参皂苷Rg3干预A549细胞48 h后,检测外泌体粒度,并以分离所得的A549细胞外泌体作用于HUVECs,考察白英生物碱和皂苷干预后的A549细胞所分泌的TEXs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采用蛋白质组学检测SA1干预与未干预A549细胞及其所分泌的TEXs中的蛋白质组变化;以BALB/c裸鼠构建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分别以A549细胞外泌体(Control exosome)和SA1干预的A549细胞所分泌TEXs(SA1 exosome)以100 μg/只剂量,采用瘤内注射方式给予A549荷瘤裸鼠,保持一周2次给药频率,以紫杉醇为阳性药(Taxol,8 mg·kg-1,腹腔注射),并设置溶媒对照组(Model),动态观测肿瘤生长状态,给药时长28 d,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剥取瘤块,称重,计算抑瘤率,考察SA1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所分泌的TEXs在体内对肿瘤生长的影响。4.为了考察AtxC的临床前安全性,本论文采用单次灌胃给予小鼠和Beagle犬AtxC内容物,观察其对小鼠的协调运动、自主活动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催眠作用的影响,及其对Beagle犬心电图指标、血压和呼吸指标的影响;采用单次灌胃给予大鼠和Beagle犬AtxC内容物,观察动物的体重、摄食、心电等指标,考察AtxC的急性毒性反应;采用重复灌胃大鼠26周和Beagle犬39周AtxC内容物,观察动物的体重、心电和临床病理学检查等指标,考察AtxC的长期毒性反应。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分离鉴定出14种甾体糖苷生物碱,其中新化合物12个,分别为:(3β,5α,20S,22S,23R,25S)-16,22-epoxy-23,26-imino-cholestan-3-ylO-β-D-glucopyran 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3β,20S,22S,23R,25S)-16,22-epoxy-23,26-imino-cholestan-5-e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2),16,23-epoxy-22,26-imino-cholestan-5,22(N),23,25(26)-tetraene-3β-ol-3-0-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 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3),(3β,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5,16,20,23(N)-tetra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 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4),(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 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5),15β-hydroxyl-(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β-D-gluco pyranosy l-(1→4)-β-D-galactopyranoside(6),1 5β-hydroxy l-(3β,25β)-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5,16,20,23(N)-tetra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7),15β-ethoxy-(3β,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5,16,20,23(N)-tetraene-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8),15β-ethoxy-(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lucopyr 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9),15β-hydroxyl-(3β,5α,25R)-16,23-epoxy-23,24-imino-cholestan-16,20,23(N)-triene-3β-ol-3-O-β-D-g 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0),(3β,1 6R,20R,22α,25R)-spirosolan-5-e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 ranoside(11),(3β,5α,16R,20R,22α,25R)-spirosola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2);分离所得两种已知化合物分别为:16,23-epoxy-22,26-imino-cholest-22(N),23,25(26)-trien-3β-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3),(3β,22α,25R)-spirosolan-5-en-3-yl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 yl-(1→4)-β-D-galactopyranoside(14,SA1)。2.化合物1-7、11-13以最高100 μM浓度干预Td-ECs细胞48 h时,对细胞的抑制率均未达50%;化合物1-6、11-13作用浓度为25 μM时,可显着抑制Td-ECs细胞的划痕愈合(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显着促进了 Td-ECs细胞的划痕愈合(P<0.05),化合物1-7、11-13均可剂量依赖地抑制VEGF诱导的Td-ECs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P<0.05);TASS-L组、TASG-H剂量组和TAS组的抑瘤率较高,分别为39.71%、43.92%和42.13%;与模型组相比,CTX组S180荷瘤小鼠的胸腺和脾脏均指数显着降低(P<0.01),白英生物碱各给药组,除大极性高剂量组外,动物的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其中TASS-L和TASS-H组动物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1,P<0.05);与CTX组相比,TASS-M、TASS-H和TASG-H组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及白英生物碱各给药组动物的脾脏指数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和CTX组相比,TAS组荷瘤动物血清中的IFN-y水平显着升高(P<0.05)。上述结果说明,TAS及其大极性和小极性部位均可抑制小鼠S180移植瘤的生长,且具有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3.SA1和人参皂苷Rg3虽然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弱,但对A549细胞膜完整性具有破坏作用,可剂量依赖地升高A549细胞的LDH漏出率(P<0.05);分离所得的A549细胞外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膜囊泡形态,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所分泌TEXs的直径出现增加,TEXs中标记蛋白CD9、CD63的表达均呈阳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ontrol exosome显着促进了 HUVECs细胞的划痕愈合(P<0.01);与空白对照组和Control exosome组相比,TAS和SA1干预后A549细胞所分泌TEXs显着抑制了 HUVECs的划痕愈合及A549细胞所分泌TEXs的促HUVECs划痕愈合作用(P<0.01),TAS、SA1及Rg3干预后A549细胞所分泌TEXs显着抑制了 HUVECs的管腔形成能力和侵袭能力;药物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所产生的TEXs的粒径集中在60-90 nm,TAS、SA1和Rg3干预后A549细胞上清中TEXs浓度较未干预时分别增加了 10、3.8和3.7倍;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SA1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间存在1154个差异蛋白,有Poly(A)RNA结合等功能,参与翻译、rRNA的加工等生物过程,SA1干预与未干预的A549细胞TEXs间存在746个差异蛋白,差异蛋白具有Poly(A)RNA结合、蛋白结合等功能,参与了细胞间粘附、mRNA剪接等生物过程;蛋白质组学所检测差异蛋白共富集到40多种代谢通路,参与500多个信号通路和20多个蛋白-蛋白作用网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多种作用靶点和蛋白通路;与模型组和Control exosome组相比,SA1 exosome对荷瘤动物的肿瘤体积和瘤重均有显着降低作用(P<0.01),抑瘤率为70.48%,Control exosome较模型组相比,对肿瘤生长也显示出一定抑制作用。4.单次灌胃给予AtxC除800 mg·kg-1剂量下可增加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入睡率(P<0.01)外,对小鼠的自主活动和协调运动均无影响,也不影响Beagle犬的心电、血压、呼吸等指标;AtxC单次灌胃大鼠最大耐受量为4.0 g·kg-1,Beagle犬的最大耐受量大于6.0 g·kg-1,16.0 g·kg-1单次灌胃可致大鼠体重及摄食减少(P<0.05);AtxC重复灌胃大鼠的最大耐受量为0.8 g·kg-1,Beagle犬的最大耐受剂量为320 mg·kg-1,AtxC以2.0 g·kg-1剂量重复灌胃大鼠可造成动物胃组织发生病变,AtxC以800 mg·kg-1剂量重复灌胃Beagle犬可显着降低动物体重和血清TP、GLOB 和 ALB 等指标(P<0.05)。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到了以下几点研究结论:(1)本论文从TAS中分离得到12种新甾体糖苷生物碱化合物,证明了分离所得的大多数白英单体生物碱均具有体外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活性,并证明了 TAS有增强S180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对TAS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物质基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证明了 A549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促进HUVECs血管新生,而TAS、SA1和Rg3的干预使A549细胞所分泌TEXs有了显着体外血管新生抑制活性,并且可增加TEXs的分泌量,SA1的干预还增加了 A549细胞所分泌TEXs的体内抗肿瘤活性,SA1对TEXs的作用与其能够改变A549细胞及其TEXs的蛋白质组表达有关;(3)初步验证了“甾体糖苷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能够通过破坏细胞膜脂筏结构的完整性影响肿瘤外泌体的生成和功能”的假说,为甾体糖苷生物碱和皂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4)证明了以TAS为原料的抗肿瘤中药新药AtxC 口服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姚晓云,钭方芳[8](2020)在《凋亡在中医药治疗肝癌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肝癌(liver cancer)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发病呈上升趋势。尽管目前在临床上治疗肝癌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但是仅30%左右的患者有机会适合手术,相当一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丧失手术机会,而且术后5年的复发率可以高达到70%。因此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是当前治疗肝癌的重要研究方向。祖国的传统中医学采取健脾理气、祛邪扶正、化瘀散结等治疗方法改善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并针对局部肝肿瘤行中药解毒治疗,所以发掘高效低毒并具有抑癌活性的抗肿瘤中药和阐明其相关机制已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目前大量研究证实中药是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抑制肝癌血管

王姣,于佳,胡万福,贾明丽[9](2020)在《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及抗肿瘤方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肿瘤是目前公认的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临床中肿瘤的治疗多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方法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随着人们对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认同度增高,以及中医对肿瘤的认识逐渐深入,中医中药治疗肿瘤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书籍,针对肿瘤发生的不同病因病机,就目前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抗肿瘤方剂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杨君[10](2020)在《形神理论指导下重建中气抗癌汤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伴随胃部分或大部分切除的根治性手术及化学疗法是胃癌的标准治疗,在此条件下通过重建中气及驱除痰瘀癌毒等邪实,并对化疗起防护和/或加载作用,中医药能否使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期获益是重要的临床研究课题。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根据“重建中气、抗癌解毒”治法,创建了“重建中气抗癌汤”,并用“形神相对统一假说”指导肿瘤患者中医药与化疗的协同使用,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本研究在此理论指导下观察不同分期胃癌患者形与神损伤表现、全程掌握其变化规律及修正化疗对形与神的负面影响,并通过临床研究评价形神理论指导下重建中气抗癌汤治疗胃癌的疗效;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以及实验研究以试图阐释其部分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1论文第一部分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8年1月-2019年10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病房及门诊就诊,确诊胃癌并中医辨证以脾胃亏虚为主证患者。纳入病例均予重建中气抗癌汤加减口服,并予相应西医治疗方案。随访时间截止2019年11月30日。根据病程分期、治疗情况分为9组,即辅助化疗前组、辅助化疗组、根治术后组(辅助化疗结束6个月以内)、根治治疗结束后组(辅助化疗结束6个月以上)、姑息化疗前组、姑息化疗组、姑息化疗后组(姑息化疗结束1个月以上)、中医药治疗组、临终关怀组(死亡前3个月以内),互为对照组观察。根据肿瘤患者自身形、神特点,拟定胃癌患者形神损伤评分量表,主要观察一般基线特征、不同时期形伤(原发肿块、远处转移情况,血液学检查)、神伤(KPS评分、体重、症候及体征)特点、抗肿瘤中药应用情况;评价重建中气抗癌汤改善患者形与神损伤疗效、评价治疗对各组间正向迁移的影响。2第二部分通过TCMSP数据库对重建中气抗癌汤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及靶点预测,通过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胃癌靶标,将筛选后的药物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交集蛋白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推测重建中气抗癌汤治疗胃癌可能的分子机制。3第三部分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重建中气抗癌汤低、中、高剂量组及5-FU组以制备含药血清。CCK8法测定含药血清对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含药血清作用SGC7901后细胞侵袭能力;应用梯度PCR、Western blot法检测HH信号通路因子Smo、Ptch1、Gli1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 果:1第一部分共纳入符合病例173例,年龄30-88岁,男性115例,女性58例,男女比1.98:1。其中,根治治疗结束后组病例最多为43例,中医药治疗组39例,姑息化疗前组最少为2例;辅助化疗组治疗多以联合化疗为主,姑息化疗组以单药为主。1.1初治时形、神损伤特点形、神损伤评分:临终关怀组形、神损伤最严重,形伤积分达19分,明显高于姑息化疗组(5.7分,p<0.05)、中医药治疗组(8.8分,p<0.05);神伤的症候积分达15分,明显高于其他组,根治治疗结束后组神伤评分最低,并明显低于根治术后组(p<0.05)。说明形、神损伤与胃癌疾病进展呈正相关,而中医药治疗对形、神损伤有防护作用,并对胃癌根治患者回归社会、家庭的康复治疗有利。体重:临终关怀组最低,说明体重降低是胃癌进展的标志之一;辅助化疗组最高,姑息化疗组明显高于姑息化疗后组(p<0.05),说明扶正为主的中医药治疗可能抵消部分化疗副作用;根治治疗结束后组有高于根治术后组的倾向,表明重建中气抗癌汤能最终保持或增加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体重。KPS评分:根治治疗结束后组最高,并明显高于根治术后组(p<0.05);辅助化疗组明显高于姑息化疗组(p<0.05),姑息化疗组明显高于姑息化疗后组(p<0.05)。说明KPS评分与病期有关,中医药能抵消化疗对KPS评分的负面影响、保持或提高胃癌幸存者的活动能力。1.2抗肿瘤/驱邪中药应用情况根治治疗结束后组与中医药治疗组抗肿瘤中药均同为达8味以上,但在穿山甲、山慈菇应用上,中医药治疗组明显高于根治治疗结束后组(p<0.05),浙贝母,莪术使用上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均为单纯中医药治疗,但中医药治疗组为有瘤患者,所以驱邪力度尽可能达到最大化。根治术后组达6味以上,低于根治治疗结束后组(p<0.05),其中浙贝母、莪术使用也少于根治治疗结束后组(p<0.05),但牡蛎、瓜蒌应用无明显差异。说明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结束后,祛邪中药使用力度要在中气重建过程中逐渐加强。姑息化疗中组达7.6味,但穿山甲应用少于中医药治疗组(p<0.05);浙贝母、莪术、山慈菇两组应用无明显差异。说明对有瘤胃癌患者应追求驱邪力度最大化,但其在对标姑息化疗时,驱邪力度要相应下调。1.3疗效评价疗效评价方面,重建中气抗癌汤联合化疗的姑息治疗组DCR高于姑息化疗后组、中医药治疗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肿瘤标记物比较上,根治治疗结束后组治疗前、后肿瘤标记物均在正常范围内;辅助化疗组治疗后CEA、CA19-9、CA72-4明显下降(p<0.05);姑息化疗组治疗后CEA、CA72-4明显下降(p<0.05),但CA19-9较前升高,可能与邪正交争的病情有关;中医药治疗组治疗后CEA、CA72-4有下降倾向,但CA19-9升高,考虑与病情进展因素相关。说明采用重建中气抗癌汤联合化疗时抗肿瘤效较好,联合辅助化疗时更好。神伤疗效评价方面,辅助化疗组及姑息化疗组患者治疗后症候积分略有增加,体重、KPS较前略有下降,但幅度有限。主要考虑患者进行西医化疗而出现脾胃功能受损,功能状态下降所致。根治治疗结束后组、中医药治疗组治疗后症候积分明显下降,通过重建中气改善患者脾胃功能提升了功能状态,体重基本维持原有水平。即中医药修正神伤、维护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作用更强,并可与疾病进展时的形伤程度呈反相关。1.4NLR、迁移变化情况NLR方面,姑息化疗组及中医药治疗组治疗前明显高于辅助化疗组、根治治疗结束后组(p<0.05),考虑NLR与原发肿块及远处转移病灶、疾病分期较晚相关。在单纯中医药治疗时NLR值有下降倾向,姑息化疗组中药联合化疗时NLR值显着下降(p<0.05)。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治疗胃癌有瘤患者时应努力寻找“重建中气抗癌汤”联合姑息化疗时机的重要性。在迁移方面,在随访截止时,173例患者中132例患者未发生迁移,接受现阶段治疗,重建中气抗癌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形、神损伤;对于存在迁移的41例患者,除中医药治疗组中有12例患者进入临终关怀组外,余迁移均为正向结果;在形神理论指导下评估患者神伤情况后,通过重建中气可恢复神伤,改善功能状态并使患者进行西医抗肿瘤治疗;应行化疗(辅助/姑息)且正在接受患者比例达到90%以上。2第二部分通过查询、筛选共得到重建中气抗癌汤220种有效成分以及对应的1095个靶点,与胃癌前2014个疾病相关靶点构建PPI网络,取交集得到共有107个交集蛋白。对其进行GO分析得出重建中气抗癌汤生物过程信息包括:类固醇激素介导信号通路、MAPK激活、碳代谢过程、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细胞溶质等;KEGG通路分析共富集到重建中气抗癌汤作用靶点相关基因通路共56条,其中胃癌相关通路共12条,对“pathway in cancer”通路中的蛋白进行分析,蛋白参与数目位于前列的信号通路有MAPK信号通路、HH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3第三部分经重建中气抗癌汤不同浓度含药血清作用SGC7901后,随着浓度增加,细胞增殖抑制率也相应明显增加,高浓度组显着高于低、中组(P<0.05);各实验组穿膜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高浓度组明显低于中、低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组显着下调Smo、Ptch1、Gli1的mRNA、蛋白表达(P<0.05);高浓度组基因、蛋白表达明显低于中、低组(P<0.05)。结 论:1胃癌癌种生长在胃,根治治疗的代价也是切除部分或大部分胃器官,针对这种中气损伤的治疗,重建中气抗癌汤首先通过使患者的体重保持或恢复证明了其具有重建中气、保持脾胃功能的作用,进而维护患者的生命活动。2化疗包括针对无瘤患者的辅助化疗和针对有瘤患者的姑息化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尤其口服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增加了患者接触化疗药物的时间,通过形神理论指导在重建中气抗癌汤治疗胃癌时,根据肿瘤的有无、化疗的有无(术后辅助化疗或姑息化疗)及强度(是否足量、单药或联合化疗)高低、患者的病期及形神损伤等情况,确定处方中扶正与驱邪中药的合理配分、驱邪中药味数及力度、扶正与驱邪中药比例随病情和化疗变化而进行的调整等,可使部分患者达到化疗要求、化疗患者症候积分不明显增加、按时并顺利完成化疗周期,部分降低肿瘤标记物及体内NLR水平,可能控制带瘤患者病情进展。其中,重建中气治法应贯穿胃癌治疗始终。3针对重建中气抗癌汤治疗胃癌的网络药理研究说明,可能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干预胃癌,其药理机制可能与影响HH信号通路、MAPK信号等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体外实验研究证明不同浓度重建中气抗癌汤含药血清作用胃癌SGC-7901细胞后,抑制了增殖、侵袭能力,可能与下调HH信号通路Smo,Gli-1、Ptch1基因、蛋白的表达相关。4在形神理论指导下应用重建中气抗癌汤治疗提高了生存质量,并可使胃癌综合治疗按计划顺畅、有序地进行,其与生存期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二、抗肿瘤中药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肿瘤中药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药四性理论探析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寒性中药
2 凉性中药
3 热性中药
4 温性中药
5 讨论

(2)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抗肿瘤中药单体活性成分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NLC肿瘤靶向性
    1. 被动靶向
    2.主动靶向
抗肿瘤中药单体活性成分
    1. ART及其衍生物
    2.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
    3. 其他抗肿瘤单体活性成分
NLC在中药抗肿瘤中的应用
    1.口服给药
    2.注射给药
小结

(3)常用抗肿瘤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的药学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辨病用药
2 病史询问
3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3.1 溶媒选择、给药剂量、疗程
    3.2 配液、预处理、滴速
        3.2.1 配液
        3.2.2 预处理
        3.2.3 滴速
4 配伍与联合用药
    4.1 配伍禁忌
    4.2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4.2.1 与中药联合使用
        4.2.2 与西药联合使用
5 讨论
6 小结

(4)槲皮素通过靶向人抗原蛋白R抑制肝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药单体槲皮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细胞系
        2. 实验动物
        3.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培养
        2. 细胞药物处理
        3. 细胞增殖实验
        4.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5. 细胞凋亡实验
        6. 裸鼠荷瘤及给药模型的构建
        7.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槲皮素可以抑制HCC细胞的增殖
        2. 槲皮素可以诱导HCC细胞的凋亡
        3. 槲皮素可以抑制HCC细胞的侵袭及转移
        4. 槲皮素可以抑制体内HCC的生长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中药治疗HCC的认识及发展
        1.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2. 肝癌的中医病因学研究
        3. 肝癌的中医治疗思想
        4. 肝癌常用的治疗方剂与中药
        5. 中药可改善HCC患者症状及预后
        6. 中药可改善化疗药物的副反应
        7. 中药治疗HCC的分子机制
        8. 中医治疗HCC的挑战
        (二) 槲皮素的肝脏保护作用和抗肿瘤机制研究
        1. 槲皮素广泛存在于抗肿瘤中药且安全低毒
        2. 槲皮素对肝脏具有多重保护作用
        3. 槲皮素治疗HCC的机制
    四、小结
第二部分 槲皮素靶向人抗原蛋白HuR调控LINC01123治疗肝癌的机制研究
    第一章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123通过调节miR-34a-5p/TUFT1轴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1. 临床样本的收集分析
        2. 细胞转染
        3. 组织或细胞的RNA提取
        4. 荧光定量PCR
        5. 细胞增殖实验
        6.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7. 蛋白样品制备及免疫印迹实验
        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实验
        9. RNA免疫共沉淀分析
        10. 裸鼠荷瘤模型的构建
        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12.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LINC01123在HCC组织中表达上调,与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
        2. LINC01123促进HCC细胞增殖和侵袭
        3. LINC01123沉默抑制了体内HCC的生长
        4. LINC01123通过海绵吸附作用,靶向结合miR-34a-5p
        5. LINC01123可通过miR-34a-5p/TUFT1轴促进HCC进展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二章 HuR可增加LINC01123的稳定性并促进其表达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细胞转染
        3. HuR敲低的细胞系中LINC01123半衰期的测定
        4. RNA免疫共沉淀分析
        5. 细胞RNA的提取
        6. 荧光定量PCR
        7. 蛋白样品制备及免疫印迹实验
        8.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HuR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与LINC01123的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
        2. LINC01123与HuR存在潜在的结合可能
        3. HuR能增加LINC01123的稳定性,并单向促进LINC01123的表达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三章 槲皮素靶向HuR作用于LINC01123抑制HCC的增殖与转移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细胞药物处理
        3. 细胞RNA的提取
        4. 荧光定量PCR
        5. 细胞增殖实验
        6. 细胞迁移及侵袭实验
        7. 细胞凋亡实验
        8. 蛋白样品制备及免疫印迹实验
        9.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HuR是槲皮素的潜在作用靶点
        2. 槲皮素通过靶向HuR下调LINC01123的表达并抑制HCC的进展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文献综述 人抗原蛋白R与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熊果酸协同增强伏立诺他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药单体的筛选
    引言
    1 目的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一部分 小结
第二部分 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的药效研究
    引言
    第一章 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增殖的影响
        1.1 目的
        1.2 材料及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凋亡的影响
        2.1 目的
        2.2 材料及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三部分 熊果酸及伏立诺他作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引言
    第一章 熊果酸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1.1 目的
        1.2 材料及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熊果酸联合伏立诺他作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2.1 目的
        2.2 材料及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部分 小结
第四部分 CKMT1A在熊果酸协同伏立诺他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研究
    引言
    第一章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CKMT1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1.1目的
        1.2 材料及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CKMT1A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中的功能性验证
        2.1 目的
        2.2 材料及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分子对接技术考察熊果酸与CKMT1A的相互作用
        3.1 目的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部分 小结
第五部分 分子对接技术在广谱抗增殖药物中的延伸初探
    引言
    1 目的
    2 材料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论文相关综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调控有氧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抗肿瘤中药成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控己糖激酶的抗肿瘤中药成分
2 调控磷酸果糖激酶的抗肿瘤中药成分
3 调控丙酮酸激酶的抗肿瘤中药成分
4 调控乳酸脱氢酶的抗肿瘤中药成分
5 小结

(7)白英总碱抗NSCL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临床前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中药白英的本草考证、物质基础及药用研究进展
    1 本草考证
        1.1 名称考证
        1.2 基原考证
    2 白英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抗肿瘤作用
        2.2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3 抗菌抗病毒作用
        2.4 其他作用
    3 白英临床应用研究
        3.1 肿瘤
        3.2 其他临床应用
    4 白英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4.1 化学成分研究
        4.2 白英单体成分的活性研究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白英总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
    引言
    1 研究结果
    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
        3.2 主要仪器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英总碱及其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引言
    第一节 白英单体生物碱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白英生物碱对Td-ECs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白英单体化合物对Td-ECs细胞划痕愈合的影响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白英单体化合物对Td-ECs细胞增殖影响
        3.2 白英单体化合物对Td-ECs细胞划痕愈合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TAS不同极性部位对S_(180)小鼠移植瘤的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
        1 材料
        1.1 细胞株及动物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动物移植瘤模型制备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2.3 抑瘤率、胸腺和脾脏指数检测
        2.4 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TAS不同极性部位对S_(180)小鼠移植瘤抑制作用
        3.2 TAS对S_(180)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4 小结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英生物碱及人参皂苷Rg3调控肿瘤外泌体的生成和功能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研究
    引言
    1 材料
        1.1 动物及细胞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药物和溶液及其配制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白英生物碱及人参皂苷Rg3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2.3 A549细胞LDH漏出检测
        2.4 A549细胞外泌体的提取
        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标记蛋白
        2.6 透射电镜检测外泌体超微结构
        2.7 外泌体粒度检测
        2.8 白英生物碱及人参皂苷Rg3对TEXs体外对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
        2.9 蛋白质组学
        2.10 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抑制率实验
        2.11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白英生物碱对A549细胞增殖影响
        3.2 SA1及Rg3对A549细胞LDH漏出量的影响
        3.3 A549细胞外泌体的鉴别
        3.4 A549细胞外泌体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
        3.5 白英生物碱及Rg3对A549细胞外泌体粒度的影响
        3.6 白英生物碱干预后的A549细胞外泌体对HUVECs血管新生的影响
        3.7 白英生物碱SA1对A549细胞外泌体蛋白质组的影响
        3.8 白英生物碱SA1干预后的A549细胞外泌体对A549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英总碱(安特逍胶囊)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
    引言
    第一节 安特逍胶囊的安全药理学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小鼠的协调运动和自主活动实验
        2.2 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致催眠作用
        2.3 Beagle犬的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检测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AtxC对小鼠协调运动的影响
        3.2 AtxC对小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
        3.3 AtxC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的催眠作用影响
        3.4 AtxC对Beagle犬心电、血压及呼吸指标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安特逍胶囊的单次给药毒性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大鼠急性毒性实验
        2.2 Beagle犬单次给药毒性实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大鼠单次给药毒性实验结果
        3.2 Beagle犬单次给药毒性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安特逍胶囊的重复给药毒性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主要药物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大鼠26周灌胃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2.2 Beagle犬39周灌胃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AtxC灌胃重复给药26周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3.2 AtxC灌胃重复给药39周对Beagle犬的毒性作用
        4 小结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 总结
    2 展望
    3 创新点
    4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图
附件

(8)凋亡在中医药治疗肝癌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凋亡
    1.1 凋亡的概念
    1.2 凋亡的早期形态学特征及变化
    1.3 凋亡发生的分子机制
2 凋亡与肿瘤
3 中医药通过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4 中药通过凋亡发挥抗肝癌的研究

(10)形神理论指导下重建中气抗癌汤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形神理论指导下重建中气抗癌汤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不足与展望
论文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重建中气抗癌汤治疗胃癌作用机制探讨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重建中气抗癌汤对胃癌细胞干预作用的研究、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综述一 胃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形神理论的历史沿革及在肿瘤诊治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抗肿瘤中药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药四性理论探析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J]. 黄富豪,庞金龙,李姗姗,李娴.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6)
  • [2]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抗肿瘤中药单体活性成分中的研究进展[J]. 陈梦雨,王慧楠,王佩华,张桂梅,杨子烨,高慧,王新杰,张瑶,王英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 [3]常用抗肿瘤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的药学监护[J]. 马静,赵迎杰,李春晓. 中国医药导刊, 2021(06)
  • [4]槲皮素通过靶向人抗原蛋白R抑制肝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肖遵强.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熊果酸协同增强伏立诺他抗皮肤T细胞淋巴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调控有氧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抗肿瘤中药成分的研究进展[J]. 陈亚,江圆,杨浩,汤琦琦,袁涛,梁蓓蓓.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20(06)
  • [7]白英总碱抗NSCLC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临床前安全性研究[D]. 杜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凋亡在中医药治疗肝癌中的作用研究[J]. 姚晓云,钭方芳. 实用癌症杂志, 2020(06)
  • [9]临床常用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及抗肿瘤方剂分析[J]. 王姣,于佳,胡万福,贾明丽. 癌症进展, 2020(09)
  • [10]形神理论指导下重建中气抗癌汤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杨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抗肿瘤中药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