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ET技术的分布式控制系统集成方法研究

基于.NET技术的分布式控制系统集成方法研究

一、基于.NET技术的集散控制系统集成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思诚[1](2020)在《集散控制在火电厂除氧器水位控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江苏中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备电厂自投产运行后,发现除氧器水位自动控制方式存在控制精度低、抗干扰能力差、集散控制系统控制回路单一等问题,导致除氧器水位波动大,不能满足自动控制要求,影响机组安全生产运行。因此集散控制系统除氧器水位控制算法的优化势在必行。本文以集散控制系统除氧器水位控制方式的优化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除氧给水系统的结构特性,选定差压式水位计作为除氧器水位测量的现场设备。其次,本文基于除氧器水位控制精度要求高、响应速度快、控制逻辑可靠的要求,对控制系统进行选型,DCS系统因为其操作简单,组态方式多样,信号传输稳定,硬件设施可靠性高,符合此次优化的需求,最终选择科远公司的DCS系统作为此次优化的控制系统。此外,本文结合除氧器水位调节的优化要求,选择以模糊PID为控制算法,串级三冲量为控制方式,使用DCS系统进行组态逻辑编写。模糊控制主要根据现场操作人员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对数学模型的依赖程度低,能够根据目标对象的变化而自主变化,可以较好适应除氧器水位的控制要求。使用MATLAB仿真软件来对编写的逻辑算法进行数学模型的搭建和仿真,得出这种控制方式可以有效消除外部扰动对除氧器水位的干扰,保证了除氧器水位的稳定。最后,将优化后的集散控制系统(DCS)除氧器水位控制算法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有效改善了除氧器水位自动调节的品质,优化效果良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该论文有图36幅,表7个,参考文献74篇。

徐中坚[2](2020)在《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国际经贸震荡和全球疫情影响,内需日益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网络经济的崛起,电商快递行业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快运市场急速扩张。由于高铁运输具有快速便捷的特性,发展高铁快运在满足快运物流服务高时效和低成本的双重追求的同时,为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的加快转变起到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高铁快运存在着作业繁杂度高、环节衔接度弱、信息普及度低等问题,制约了高铁快运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高铁快运作业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优化,以提高作业效率与服务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打响高铁快运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并引领国内快递物流业的发展和高端物流服务的升级。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速铁路成网条件下铁路综合效能与服务水平提升技术—铁路客货运效益与服务水平提升技术”(2018YFB1201402),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高铁快运作业流程进行研究:(1)梳理了高铁快运作业流程。通过分析高铁快运市场需求、网络结构以及适运货物品类,论述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的必要性。并分析高铁快运不同发展阶段下的业务运营模式,产品服务模式以及运输组织模式,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按照发送端和到达端的作业内容梳理高铁快运现有作业流程,绘制作业流程图,分析得出目前作业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确立了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思路。结合高铁快运未来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明确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的目标与原则,梳理作业流程优化方法与工具,确立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思路。(3)明确了高铁快运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基于高铁快运发送端和到达端作业流程,构建Petri网模型,对作业流程进行Flexsim仿真。基于仿真输出结果,结合高铁快运研究现状及实际调研情况,深入分析流程中薄弱环节的诱导因素。(4)提出了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方案。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入场扫描”和“制定配载计划”等问题点,构建以作业时间最少和偏差性最小为目标的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模型,同时针对其他问题点逐一提出优化方案与建议。最后量化评价优化方案效果,检验模型性能,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仿真结果,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共有图38幅,表31个,参考文献44篇。

方利男[3](2020)在《井下助排剂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井下助排剂是一种能够提高地层工作残液返排效率的表面活性剂。因其效果显着,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大油田之中。但助排剂种类繁多,生产工艺也各有不同。生产过程中各种参数的控制将会直接影响到助排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设计一个稳定性好、可靠性高、控制精确的自动控制系统,对助排剂生产线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助排剂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为目标,在分析了原生产线状况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厂家要求和现场情况,提出了基于西门子S7-300 PLC和PROFINET与PROFIBUS-DP相结合的自控系统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系统硬件部分设计和软件部分设计。硬件部分采用IPC+PLC+从站的形式,并对现场硬件设备进行了选型。软件部分利用WinCC V7.4设计上位机程序,利用STEP7 V5.6进行PLC程序的编写,并利用WinCC Flexible 2008完成了触摸屏界面的绘制。在助排剂生产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反应釜温度的精确控制,本文结合生产工艺及反应釜结构特点,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算法,实现了恒温控制,并通过MATLAB仿真软件验证了BP神经网络PID算法的优越性和可靠性。实际运行表明,设计的助排剂生产线自控系统稳定性高,有效提高了助排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杨嘉琪[4](2020)在《螺丝自动锁附分析及监控系统》文中认为随着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用工成本的逐年增加,现代工业向智能化发展的需求越发迫切,而在电子制造业的产品组装中,螺丝锁附一直是一道重要的工序。现有的自动锁螺丝机控制系统是基于触摸屏的气动机械手控制系统,由可编程控制器PLC实现控制,但该系统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1)PLC的数据处理和管理能力远不如计算机,且触摸屏的人机交互性能较差;(2)对螺丝锁附结果判断效率低,人为失误较多;(3)生产车间环境复杂,无法有效对操作人员进行监控,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等。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并开发出一套具有螺丝锁附结果判定和监控功能的控制系统,从而提高锁螺丝设备的智能化水平,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其竞争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为了实现设备功能的集中管理,利用上位工控机控制系统代替原有的可编程控制器PLC、触摸屏控制系统,从而形成两级集散控制结构。通过建立上位机工控软件与可编程控制器PLC间的通信,实现数据交换,完成本控制系统对自动锁螺丝机设备的功能控制。体现了集散控制系统的冗余设计思想,既从根本上实现系统的集中管理又分散控制的风险,提高了整个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2)针对产品组装过程中仍需人为验证螺丝锁附结果的缺陷,本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依靠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实现对螺丝锁附结果的判定。通过采用基于特征学习的方法,构建螺丝锁附数据的多种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分类,从而提高对锁附结果判断的准确性,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的分类准确率达到99.1%且对单一结果的检测时间为0.02s,符合用户的需求。(3)为了实现对操作人员状态的实时监控,在无操作人员时进行报警提醒,保证自动锁螺丝机的安全使用。本系统采用基于自适应混合高斯的三帧差分目标检测算法,利用学习率自适应调整的混合高斯背景建模,以像素点间的匹配次数作为参考量来修正模型的学习速率,从而保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之后将基于边缘提取的三帧差分算法结果作为目标信息的边缘补充。该算法能在复杂环境中完整提取运动目标,并保证目标边缘的连续与平滑,同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有效降低。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的准确率与召回率达到了92.53%和93.75%,算法的检测速度为10.32 f/s,基本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本系统利用高级编程语言Visual Basic.NET编写软件人机交互界面,同时与数据库建立连接,实现了螺丝自动锁附分析及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最后将该系统在设备上进行了安装与调试,使得系统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陆梦瑶[5](2020)在《水泥制造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工业控制智能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水泥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原材料,水泥工业也必将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是当前水泥过程控制系统单环节控制较多,且与生产过程数据、产量数据、质量数据等缺少集成,使得大量的数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利用OPC技术、数据库技术和Web Service等网页客户端开发技术,研发了水泥制造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是水泥企业生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的一个子系统,系统共分为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和客户端功能模块三部分。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水泥过程控制系统和水泥生产工艺,从数据集成、数据监控和分析两个方面对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并根据系统需求对系统整体框架结构和功能结构进行设计。(2)根据现场环境软硬件配置要求,系统采用基于微软的.NET平台的B/S三层架构,数据库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12,编程环境是Visual Studio 2012。(3)对水泥过程控制系统数据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明确数据采集点,并给出具体的数据采集点信息,并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数据采集采用自动采集和手动录入相结合的采集方式完成;根据各类数据的特点和分类,数据存储由系统管理数据库、生产过程信息数据库和过程控制系统数据库三类数据库组成;客户端功能模块由控制系统实时监控、数据查询、单环节数据分析、多环节数据分析和用户权限管理等模块组成,系统是以图表分析、数据查询等形式向用户展示水泥过程控制系统的各类信息。(4)编程实现了控制系统实时监控模块、数据通用录入模块、控制系统信息数据综合查询与分析功能模块、系统登录和权限管理模块。将水泥过程控制信息与生产过程数据、产量数据和质量数据等进行集成,实现对水泥生产控制过程中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该系统已在某水泥有限公司得到应用,系统运行正常。

张熙[6](2020)在《水泥联合粉磨磨机负荷预测控制系统研发》文中研究指明水泥由于其原材料丰富,性能良好,被广泛应用在包括建筑工程和各类基建工程项目中,早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建筑原材料。球磨机是水泥粉磨环节中最为重要的设备,磨机内物料的总量称为磨机负荷,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球磨机运行状态。负荷高时,磨机粉碎作用严重减弱,使成品质量下降;负荷低时,不仅会造成能源浪费,而且容易损坏设备。因此将磨机负荷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内,有利于稳定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效益。本文对水泥联合粉磨工艺流程及各主要设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剖析了影响磨机负荷变化的众多因素,明晰了磨机负荷建模与控制的难点,结合现场实际生产情况和生产数据,确定了磨机负荷关键变量。针对球磨机磨机负荷建模问题,引入了子空间辨识方法,利用一些几何和线性代数方法得到系统的信号子空间,进一步使用最小二乘法求得系统矩阵,从而建立以循环风机转速为输入、出磨提升机电流为输出的磨机负荷状态空间模型。为了进一步实现磨机负荷自动控制,在子空间辨识的基础上,考虑了一种结构简洁、易于实施的直接子空间预测控制方法。在传统模型预测控制框架下,使用子空间线性预测方程作为预测模型,进而完成了控制器设计;针对实际生产中普遍存在约束的情况,设计了磨机负荷带约束子空间预测控制器,将相关约束条件进行处理后,通过求解一个二次规划问题得到系统输入量,最终实现了对磨机负荷的有效控制。考虑到工程应用,采用MATLAB+C#混合编程方法,开发了基于子空间预测控制算法的球磨机负荷预测控制系统,并针对实际生产中存在原料易磨性不稳定造成磨机负荷波动的情况,引入了基于专家规则的前馈补偿方法,最终将控制软件进行了仿真测试,验证了本系统的有效性。

胡文琪[7](2020)在《聚酯纤维聚合过程的特性粘度软测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酯纤维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能以及化学稳定性,作为最大的合成纤维品种广泛运用于国民经济各个方面。聚酯纤维的工艺流程包括聚合、熔体输送、纺丝和后加工等四部分,聚合过程作为聚酯纤维生产的首道工序,会对最终的纤维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聚合过程中,特性粘度能够有效地衡量聚合物的性能。因此建立聚酯特性粘度的软测量模型,实现对它的准确预测是有意义的。由于聚合过程是具有高度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时变性的复杂系统,建立完善的机理模型较为困难。因此本文利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建立聚酯特性粘度的软测量模型,并按照工业过程的建模步骤展开研究,最终建立了全局学习模型和即时学习模型。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结合聚酯纤维聚合过程的工艺流程和反应机理,将特征工程应用于聚合数据集基础特征构建。特征工程包括:通过统计学方法和可视化技术进行数据探索;针对数据中存在的异常值、噪声以及量纲不一致的问题进行数据预处理;结合聚合过程的特点构建出有实际意义的拓展特征。由此可以将原始数据集转换为可用于建模的数据集。(2)将特征选择方法与集成学习的思想相结合,建立集成特征选择模型,用于对聚合数据集中特征重要性进行分析判断,并为后续实验筛选出最合适的特征子集。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的衡量特征的重要性,比单一特征选择方法的结果要更全面且客观。(3)采用堆叠式集成学习作为基准算法并运用选择性集成的方法构建用于特性粘度软测量的全局学习模型。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堆叠式集成学习(GA-SEL),该算法把遗传算法运用在堆叠式集成学习的结构寻优方面,将对其中个体学习器的选择与组合的问题转化为以预测效果最好为目标的优化问题。实验结果表明GA-SEL具有预测精度高、鲁棒性强、可拓展性高的优点,能够实现对聚酯特性粘度的准确预测。(4)提出基于GMMMD的自适应即时学习算法(GMMMD-JI TL)并用于构建特性粘度软测量的即时学习模型。该算法在即时学习的相似性度量方面,把高斯混合模型与马氏距离相结合构建了GM MMD相似性度量指标;在确定局部样本数量方面,利用相似性度量指标贡献率自适应的选定。由实验结果可知GMMMD-JITL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在具有非高斯时变特性的工业过程的建模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杨廷宇[8](2020)在《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辅助决策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扩散性,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伴随省、市区域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联系性也逐步增强。然而,由于不同行政区域、运输方式在管理、通讯等方面存在壁垒,应急资源调度往往仅能在本区域内进行,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如何基于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应急物资跨区域快速、科学调度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本文在充分研究应急调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的流程与特征,确定了系统功能需求、数据需求及性能需求。基于需求分析开展系统设计,将系统划分为综合交通应急资源数据仓库、跨区域应急物资联运辅助决策平台两大组成部分,提出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基础理论研究。首先阐述各运输方式在突发事件下的应急处置模式,在明确“区域”概念及范围的基础上确定了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适用范围、维度、任务主体等要素,研究了应急调度优化模型及算法,最后分析了辅助决策系统在应急调度业务中的功能定位;2、针对应急物资调度方案生成这一系统关键问题,本文在分析多智能体系统优势和适应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的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技术,把受灾点和广泛分布于全国范围内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两类物理实体分别模拟为需求点智能体和出救点智能体,通过定义互动规则实现智能体间“求救—出救”行为的产生,从而简化了原本复杂的多源多汇任务指派问题。此外,还研究了出救点智能体应急联运路径规划模型,对比了Dijkstra算法和ACO蚁群算法在求解结果和质量上的差异。3、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论文基于系统业务流程及特征分析结果,确定了应急资源盘点、应急调度方案决策、应急辅助管理、基础信息管理等系统功能需求,高效集成与流转的系统数据需求,以及包含性能指标、设施设备和运行环境等三个方面信息的系统性能需求。基于系统需求分析结果,提出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系统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将系统划分综合交通应急资源数据仓库、跨区域应急物资联运辅助决策平台两大部分,展开详细设计。综合交通应急资源数据仓库综合集成综合交通运输资源数据、应急物资储备信息,跨区域应急物资联运辅助决策平台则基于综合交通应急资源数据仓库,为应急调度任务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全周期提供决策支持。

马见功[9](2020)在《基于AB PLC的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技术就是对所有设备有效监控的技术,同时为乘客方便出行提供完善地服务。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是对城市轨道交通建筑设备进行最佳控制系统,实现了基于设备,面向工艺过程的过程自动化、以实时或历史的设备状态数据为基础的设备管理自动化、以环境状态监测为基础,面向工况的防灾自动化、以节能降耗为目的的能量管理自动化。本文结合北京地铁X号线开展基于AB PLC的BAS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对BAS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北京地铁X号线BAS系统的整体需求,介绍了BAS系统结构,提出了系统与相关子系统的接口需求、系统功能需求和软件可移植性需求,系统需求分析结合了以往项目经验和运营调度人员、车站操作人员、机电维护人员的基本需求。其次以BAS系统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国家可编程控制器标准等软件设计标准进行系统软件总体设计,主要介绍了网络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系统软件结构设计依据RSLogix5000控制程序元素模型,合理规划了主端PLC、从端PLC、IBP盘PLC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系统性能。以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软件总体设计为基础,最后以RSLogix5000为软件平台进行软件实现,包括系统接口软件实现、系统主要功能软件实现。系统接口软件实现中与与ISCS采用CIP协议的接口软件实现方法、与FAS接口采用ESSER第三方通信协议(IDT)的接口软件实现方法、与智能低压采用MSG指令法使软件变更更加易懂和维护,可以跨项目使用,提高了软件的可移植性。系统主要功能软件实现中FAS模式解析采用用表驱动法,工艺设备点控功能、模式控制功能、时间表控制功能和调节功能灵活使用LAD、ST编程语言,其中模式表相关设备动作序存储在二维数组中采用ST编程语言的单独梯级、主程序调用来实现,模式动作修改简单方便。整体系统软件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功能模块化、面向任务或操作流程的设计原则,具有良好的维护性、扩展性和移植性,完全满足需求分析,也实现了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与正确性。最后结合实际应用,对系统软件进行了测试验证,主要针对接口测试、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满足系统需求,测试通过。该测试证明了该软件编程设计与方法在BAS系统应用的有效性、正确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同时列举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实际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可为全国其它城市BAS或其它工控行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马艳锋[10](2020)在《基于NGSIM数据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强制换道车辆执行及后调整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约80%的交通事故发生在立交出入口区域,而出入口单次强制换道过程中形成的交织,以及减速调整不充分驶入匝道是导致立交出口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以往研究中,作为换道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换道决策备受重视且研究丰富,但对其后的执行阶段乃至后调整阶段研究深度则较为欠缺。本文在从微观角度将单次换道过程划分为决策、执行及调整三阶段基础上,重点研究高速公路出、入口车辆单次强制换道执行及调整阶段车辆运行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微观换道模型及宏观换道距离计算模式的改善提供借鉴。首先,选取美国NGSIM数据集US101路段作为换道数据来源,利用python数据库提取交织区出、入口单次强制换道车辆数据,并对车辆轨迹数据进行物理筛除及小波去噪重构,将去噪后的数据作为换道执行及调整研究数据基础。其次,对于出、入口单次强制换道的执行阶段:(1)定义执行时段,从车辆本身运行特性和交通环境特性出发,提取相关指标,分别就出、入口换道提取十余个指标作换道执行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2)分别使用多元回归、BP神经网络、基于遗传算法改善的BP神经网络对出、入口执行时间进行拟合预测及评价。结果表明,多元回归能提取主要影响因素并量化分析各因素对换道执行时间的影响,但预测效果不如BP神经网络;引入遗传算法改善后的BP神经网络运算更快,预测性能更好;(3)基于上述研究,探究换道执行纵向位移特性,发现换道执行时间和执行初速度是影响换道执行位移的主要因素,并且以两者为自变量分别建立的非线性回归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效果均较优。然后,对于出、入口单次强制换道的调整阶段:(1)将调整阶段独立出来,考虑车辆本身运行特性与车组间关系,以速度和车头时距为指标,提出换道调整终点的第一和第二判断准则,并从换道车辆本身和交通环境两方面做换道调整时间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2)分别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对出、入口调整时间进行拟合预测,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拟合预测效能更好,引入遗传算法后能提高神经网络运算效率;(3)探究出、入口换道调整纵向距离与换道调整时间、速度的关系,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预测较优。最后,针对高速公路A类交织构型,基于出、入口单次换道执行和调整阶段对于时间和纵向位移的研究,从换道角度研究计算满足换道需求的A型交织段最小长度,并与国内外相关规范对比。

二、基于.NET技术的集散控制系统集成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NET技术的集散控制系统集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集散控制在火电厂除氧器水位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除氧器水位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除氧给水控制概述
    2.1 除氧系统结构及工艺流程
    2.2 除氧器水位控制系统
    2.3 本章小结
3 控制策略分析
    3.1 几种常用控制方案
    3.2 控制方案选择
    3.3 各种工况之间的互相切换与跟踪
    3.4 系统静态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除氧器水位集散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4.1 电厂控制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4.2 科远DCS介绍
    4.3 除氧器水位DCS系统硬件设计
    4.4 除氧器水位DCS系统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除氧器水位集散控制算法研究
    5.1 常规PID控制算法
    5.2 常规PID控制局限性及解决策略
    5.3 模糊PID算法在除氧器水位控制中的应用
    5.4 模糊PID 控制与常规PID 控制在仿真效果与实际应用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献检索情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基本结论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高铁快运发展现状及作业流程分析
    2.1 高铁快运发展基本情况
        2.1.1 高铁快运市场需求分析
        2.1.2 高铁快运网络结构
        2.1.3 高铁快运货物品类定位
    2.2 高铁快运运营产品及组织模式分析
        2.2.1 高铁快运业务运营模式
        2.2.2 高铁快运产品服务模式
        2.2.3 高铁快运运输组织模式
    2.3 高铁快运作业流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3.1 高铁快运发送端作业流程概述
        2.3.2 高铁快运到达端作业流程概述
        2.3.3 高铁作业流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思路分析
    3.1 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目标与原则
        3.1.1 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目标
        3.1.2 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原则
    3.2 PETRI网理论基础
        3.2.1 Petri网基本内容
        3.2.2 Petri网特性分析
    3.3 仿真工具的选择
        3.3.1 Flexsim基本组成
        3.3.2 Flexsim模型特点
        3.3.3 Flexsim仿真建模步骤
    3.4 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思路确立
    3.5 本章小结
4 高铁快运作业流程建模仿真及问题分析
    4.1 高铁快运发送端作业流程PETRI网建模及仿真分析
        4.1.1 高铁快运发送端作业流程Petri网建模
        4.1.2 高铁快运发送端作业流程Flexsim仿真
        4.1.3 高铁快运发送端作业流程问题诊断
    4.2 高铁快运到达端作业流程PETRI网建模及仿真分析
        4.2.1 高铁快运到达端作业流程Petri网建模
        4.2.2 高铁快运到达端作业流程Flexsim仿真
        4.2.3 高铁快运到达端作业流程问题诊断
    4.3 本章小结
5 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模型构建及效果验证
    5.1 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模型构建
        5.1.1 问题描述
        5.1.2 基本假设
        5.1.3 符号说明
        5.1.4 模型构建
        5.1.5 案例分析
    5.2 高铁快运发送端作业流程优化方案设计及效果验证
        5.2.1 高铁快运发送端作业流程优化方案
        5.2.2 优化后高铁快运发送端作业流程Petri网建模
        5.2.3 高铁快运发送端作业流程优化效果验证
    5.3 高铁快运到达端作业流程优化方案设计与效果验证
        5.3.1 高铁快运到达端作业流程优化方案
        5.3.2 优化后高铁快运到达端作业流程Petri网建模
        5.3.3 高铁快运到达端作业流程优化效果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井下助排剂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课题研究目的
        1.3.2 课题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助排剂生产线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1 助排剂生产过程概况
        2.1.1 助排剂生产现场概述
        2.1.2 助排剂生产工艺流程
        2.1.3 核心反应设备介绍
    2.2 助排剂生产线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2.1 控制系统整体需求
        2.2.2 系统监控变量分析与统计
    2.3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1 控制系统设计流程和原则
        2.3.2 控制系统硬件架构
        2.3.3 控制系统软件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助排剂生产线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3.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3.2.1 上位机硬件选型
        3.2.2 PLC硬件选型
        3.2.3 触摸屏选型
        3.2.4 传感器选型
    3.3 控制系统硬件连接
    3.4 系统控制柜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排剂生产线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PLC控制程序设计
        4.1.1 PLC硬件组态与通信
        4.1.2 控制系统程序的实现
    4.2 上位机WinCC组态设计
        4.2.1 WinCC简介
        4.2.2 WinCC项目创建与画面组态
    4.3 触摸屏的组态
        4.3.1 项目创建与变量管理
        4.3.2 触摸屏画面组态
    4.4 控制系统调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应釜温度控制策略研究
    5.1 常规PID控制
        5.1.1 PID控制原理
        5.1.2 反应釜温度闭环控制系统
        5.1.3 PID控制分析
    5.2 BP神经网络算法
        5.2.1 神经网络概述
        5.2.2 BP神经网络原理
    5.3 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设计
    5.4 BP神经网络PID反应釜控温的应用
        5.4.1 反应釜控温策略选择
        5.4.2 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
        5.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算法流程
    5.5 MATLAB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5.5.1 反应釜温度模型建立
        5.5.2 控制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5.6 MATLAB与 Win CC通讯方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螺丝自动锁附分析及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锁螺丝机的发展
        1.2.2 螺丝锁附控制与分析的研究现状
        1.2.3 视频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设计需求
    2.1 需求分析
        2.1.1 业务需求
        2.1.2 主要功能需求
    2.2 需求建模
        2.2.1 普通操作人员
        2.2.2 工程师
        2.2.3 系统管理员
    2.3 数据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3.2 系统界面设计
        3.2.1 界面设计原则及编程语言
        3.2.2 用户登录及注册界面设计
        3.2.3 主窗体界面设计
    3.3 数据库设计及连接
        3.3.1 后台数据库的建立
        3.3.2 数据库连接及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LC控制系统
    4.1 VB-PLC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4.2 上位机与PLC通信
    4.3 PLC控制系统软件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分析系统
    5.1 螺丝锁附结果判定
        5.1.1 分类算法
        5.1.2 数据分析及预处理
        5.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数据分析系统软件界面设计
    5.3 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操作人员监控系统
    6.1 基于自适应混合高斯的三帧差分目标检测算法
        6.1.1 融合边缘提取的三帧差分算法
        6.1.2 基于自适应学习率的混合高斯背景建模
        6.1.3 基于自适应混合高斯的三帧差分算法的模块构建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1 验证基于自适应学习率的混合高斯背景建模
        6.2.2 验证基于边缘提取的三帧差分算法
        6.2.3 算法的多场景验证
    6.3 操作人员监控系统软件界面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水泥制造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特色
    1.4 本文组织机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泥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需求和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控制系统数据整合需求
        2.1.2 控制系统数据监控和分析需求
    2.2 系统整体框架结构设计
    2.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开发环境和关键技术研究
    3.1.NET框架和C#开发语言
    3.2 数据库SQL Server2012
    3.3 B/S架构和C/S架构研究
    3.4 AJAX模式数据传输和JSON数据格式
    3.5 Web Servic和 CSS hack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4.1 水泥过程控制系统信息点选取
        4.1.1 生料制备过程控制系统信息点
        4.1.2 熟料煅烧过程控制系统信息点
        4.1.3 水泥粉磨过程控制系统信息点
    4.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4.2.1 水泥过程控制系统数据信息自动采集
        4.2.2 水泥过程控制系统数据信息手动录入采集
    4.3 数据库模块设计
        4.3.1 数据库组成
        4.3.2 过程控制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3.3 生产过程信息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3.4 系统管理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4 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
        4.4.1 控制系统实时监控模块设计
        4.4.2 控制系统数据查询页面设计
        4.4.3 控制系统单环节数据分析画面设计
        4.4.4 控制系统多环节数据综合分析画面设计
        4.4.5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具体实现
    5.1 控制系统实时监控模块实现
        5.1.1 综合监控
        5.1.2 单环节监控
    5.2 数据通用录入模块实现
        5.2.1 数据库配置
        5.2.2 通用表头
        5.2.3 数据全屏编辑操作
        5.2.4 数据存储
    5.3 控制信息数据综合查询和分析功能模块实现
        5.3.1 数据查询和导出功能
        5.3.2 数据综合分析功能
        5.3.3 数据报警分析功能
        5.3.4 报表自动发送功能
    5.4 系统登录和权限管理模块实现
        5.4.1 系统登录管理
        5.4.2 角色管理
        5.4.3 权限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文章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水泥联合粉磨磨机负荷预测控制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
第二章 水泥联合粉磨工艺及变量分析
    2.1 水泥联合粉磨工艺及设备分析
        2.1.1 水泥联合粉磨工艺
        2.1.2 生产设备分析
    2.2 磨机负荷相关检测技术及扰动
        2.2.1 磨机负荷检测
        2.2.2 磨机系统扰动
        2.2.3 磨机负荷建模与控制难点
    2.3 数据处理与变量分析
        2.3.1 数据处理
        2.3.2 关键变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子空间方法的磨机负荷模型辨识
    3.1 引言
    3.2 磨机负荷子空间辨识
        3.2.1 预备知识
        3.2.2 数据矩阵构造
        3.2.3 系统矩阵求取
        3.2.4 仿真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磨机负荷子空间预测控制
    4.1 引言
    4.2 磨机负荷无约束子空间预测控制
        4.2.1 磨机负荷子空间预估器模型
        4.2.2 控制律求解
        4.2.3 仿真验证
    4.3 磨机负荷约束子空间预测控制
        4.3.1 约束处理
        4.3.2 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磨机负荷预测控制系统设计
    5.1 系统总体方案
        5.1.1 集散控制系统
        5.1.2 系统架构及功能
    5.2 数据模块实现
        5.2.1 数据库设计
        5.2.2 OPC设计
    5.3 算法模块实现
        5.3.1 专家规则
        5.3.2 MATLAB与 C#混编
        5.3.3 .NET组件的生成与调用
        5.3.4 趋势显示
    5.4 仿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7)聚酯纤维聚合过程的特性粘度软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过程中软测量建模的研究现状
        1.2.2 聚酯纤维聚合过程建模的研究现状
        1.2.3 集成学习在工业过程建模的研究现状
        1.2.4 即时学习在工业过程建模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1 引言
    2.2 工业过程中软测量建模的基本方法
        2.2.1 建模步骤
        2.2.2 建模方法概述
    2.3 集成学习模型
        2.3.1 常用的集成学习模型
        2.3.2 选择性集成学习
    2.4 基于即时学习的工业过程建模方法
        2.4.1 全局学习模型与即时学习模型
        2.4.2 常见的相似性度量指标
    2.5 用于解决回归问题的机器学习算法
        2.5.1 线性模型
        2.5.2 支持向量机回归
        2.5.3 最邻近算法
        2.5.4 决策树与基于决策树的集成模型
    2.6 小结
第三章 特征工程以及集成特征选择模型的构建
    3.1 引言
    3.2 聚酯纤维生产中的聚合过程工艺分析
    3.3 数据来源及特征描述
    3.4 特征工程
        3.4.1 数据探索
        3.4.2 数据预处理
        3.4.3 特征构建
    3.5 集成特征选择模型
        3.5.1 特征选择的方法概述
        3.5.2 集成特征选择模型的构建
        3.5.3 集成特征选择模型的实验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堆叠式集成学习的特性粘度软测量模型
    4.1 引言
    4.2 堆叠式集成学习
        4.2.1 堆叠式集成学习的原理
        4.2.2 个体学习器的选择准则
    4.3 遗传算法
        4.3.1 遗传算法简介
        4.3.2 遗传算法的基本操作
    4.4 基于遗传算法的选择性堆叠式集成学习
        4.4.1 算法思想及改进
        4.4.2 算法流程
    4.5 实验结果
        4.5.1 实验数据与评价指标
        4.5.2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GMMMD的自适应即时学习算法的特性粘度软测量模型
    5.1 引言
    5.2 高斯混合模型
        5.2.1 高斯混合模型的基本原理
        5.2.2 基于期望最大化算法的GMM参数估计方法
        5.2.3 基于贝叶斯信息准则的高斯成分数设定方法
    5.3 基于GMMMD的自适应即时学习模型
        5.3.1 算法思想及改进
        5.3.2 算法流程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数据与评价指标
        5.4.2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及成果

(8)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辅助决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总结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基础理论研究
    2.1 突发事件下各交通运输方式处置模式概述
    2.2 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基本概念
        2.2.1 适用范围分析
        2.2.2 任务维度分析
        2.2.3 任务主体分析
    2.3 应急调度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概述
    2.4 辅助决策系统概述及其在应急调度业务中的功能定位
        2.4.1 辅助决策系统相关概念及技术研究
        2.4.2 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辅助决策系统的功能定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关键技术研究
    3.1 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关键问题分析
    3.2 多智能体技术适应性分析
    3.3 基于多智能体的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技术
        3.3.1 多智能体应急调度模型
        3.3.2 需求点智能体
        3.3.3 出救点智能体
        3.3.4 智能体互动规则与流程分析
    3.4 出救点智能体路径规划模型研究
        3.4.1 模型分析
        3.4.2 算法研究
        3.4.3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需求分析
    4.1 系统业务流程与特征分析
        4.1.1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4.1.2 系统业务特征分析
    4.2 功能需求分析
        4.2.1 总体功能需求描述
        4.2.2 基础信息管理
        4.2.3 应急资源盘点
        4.2.4 应急调度方案决策
        4.2.5 应急辅助管理
    4.3 数据需求分析
        4.3.1 数据集成需求
        4.3.2 数据流转需求
    4.4 性能需求分析
    4.5 系统用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设计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系统设计原则
        5.1.2 系统总体架构
        5.1.3 系统接口设计
    5.2 综合交通应急资源数据仓库设计
        5.2.1 相关概念及技术研究
        5.2.2 总体框架设计
        5.2.3 功能业务设计
        5.2.4 相关模型设计
    5.3 跨区域应急物资联运辅助决策平台设计
        5.3.1 总体结构设计
        5.3.2 应急决策支持模块设计
        5.3.3 应急辅助管理模块设计
        5.3.4 标准规范与运维管控体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基于AB PLC的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定制系统模式
        1.2.2 DDC系统应用模式
        1.2.3 PLC系统应用模式
    1.3 研究的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构成
    2.2 与相关子系统接口需求分析
        2.2.1 硬线接口
        2.2.2 通信接口
    2.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3.1 数据采集
        2.3.2 控制输出
        2.3.3 故障诊断
        2.3.4 操作优先级
        2.3.5 模式控制
        2.3.6 时间表控制
        2.3.7 调节功能
    2.4 可移植性需求分析
    2.5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3.1 软件设计原则
        3.1.1 功能模块化
        3.1.2 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
        3.1.3 面向任务或操作流程
        3.1.4 良好的维护性
        3.1.5 良好的扩展性
    3.2 软件总体设计
        3.2.1 网络结构设计
        3.2.2 软件结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软件实现
    4.1 系统接口软件实现
        4.1.1 与ISCS接口软件实现
        4.1.2 与FAS接口软件实现
        4.1.3 与智能低压接口软件实现
        4.1.4 硬线类接口软件实现
        4.1.5 通信类接口软件实现
    4.2 系统主要功能软件实现
        4.2.1 FAS模式解析
        4.2.2 工艺设备点控功能实现
        4.2.3 模式控制功能实现
        4.2.4 时间表控制功能实现
        4.2.5 调节控制功能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软件测试验证
    5.1 测试验证概论
    5.2 接口测试
    5.3 功能测试
    5.4 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NGSIM数据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强制换道车辆执行及后调整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公路换道决策研究
        1.2.2 高速公路换道执行研究
        1.2.3 高速公路换道后调整研究
        1.2.4 NGSIM车辆轨迹重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车辆单次换道行为基本理论
    2.1 换道影响因素
        2.1.1 驾驶人类型
        2.1.2 车辆类型
        2.1.3 交通环境
    2.2 单次强制换道过程阶段划分
        2.2.1 单次换道决策阶段界定
        2.2.2 单次换道执行阶段界定
        2.2.3 单次换道调整阶段界定
    2.3 换道执行及后调整研究基本方法
        2.3.1 执行阶段起终点确定涉及理论
        2.3.2 执行及调整阶段影响因素分析涉及理论
        2.3.3 执行及调整阶段时间及距离预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GSIM数据集车辆轨迹数据预处理
    3.1 NGSIM数据简介及初步处理
        3.1.1 数据集简介
        3.1.2 数据初步处理
        3.1.3 数据集误差
    3.2 基于小波分析的车辆轨迹去噪重构
        3.2.1 小波去噪重构理论
        3.2.2 去噪重构结果
    3.3 重构后出入口车辆基本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出入口强制换道执行行为特性探究
    4.1 出入口单次换道执行阶段数据提取
        4.1.1 基于LIS/LDS的换道执行时段起终点识别
        4.1.2 出入口换道执行阶段指标统计特性
    4.2 出入口单次强制换道执行阶段特性分析
        4.2.1 强制换道时间影响因素提取
        4.2.2 考虑本车特征及车组关系的出口执行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4.2.3 考虑本车特征及车组关系的入口执行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4.3 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出入口换道执行时间预测
        4.3.1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时间预测
        4.3.2 基于传统及引入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时间预测
        4.3.3 模型拟合预测性能比较
    4.4 出入口单次换道执行时间-位移计算模式探究
        4.4.1 出口向右换道执行纵向位移计算及预测
        4.4.2 入口向左换道执行纵向位移计算及预测
        4.4.3 出入口换道执行纵向位移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出入口强制换道调整过程研究
    5.1 出入口换道后调整阶段数据提取
        5.1.1 考虑车头时距的换道调整终点确定
        5.1.2 换道调整阶段数据提取结果
        5.1.3 换道调整阶段指标初步统计分析
    5.2 出入口换道调整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5.2.1 换道调整时间可能影响因素提取
        5.2.2 考虑本车特征及车组关系的出口调整影响因素探究
        5.2.3 考虑本车特征及车组关系的入口调整影响因素分析
    5.3 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出入口调整时间预测
        5.3.1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时间预测
        5.3.2 基于传统及引入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时间预测
        5.3.3 模型拟合预测性能比较
    5.4 出入口单次换道调整时间-位移计算模式探究
        5.4.1 出口向右换道纵向位移计算及预测
        5.4.2 入口向左换道纵向位移计算及预测
        5.4.3 出入口换道调整纵向位移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出入口换道的集散车道交织区最小长度研究
    6.1 考虑交织区单次换道的集散车道交织长度设置
    6.2 满足单次换道需求的集散车道交织区段最小长度
        6.2.1 所需出口换道纵向距离
        6.2.2 所需入口换道纵向距离
        6.2.3 国内外规范与本文研究计算值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基于.NET技术的集散控制系统集成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集散控制在火电厂除氧器水位控制中的应用[D]. 杜思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高铁快运作业流程优化研究[D]. 徐中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井下助排剂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 方利男.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螺丝自动锁附分析及监控系统[D]. 杨嘉琪.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水泥制造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发[D]. 陆梦瑶. 济南大学, 2020(01)
  • [6]水泥联合粉磨磨机负荷预测控制系统研发[D]. 张熙. 济南大学, 2020(01)
  • [7]聚酯纤维聚合过程的特性粘度软测量研究[D]. 胡文琪. 东华大学, 2020(01)
  • [8]跨区域综合交通应急调度辅助决策系统研究[D]. 杨廷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基于AB PLC的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 马见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10]基于NGSIM数据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强制换道车辆执行及后调整行为研究[D]. 马艳锋.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基于.NET技术的分布式控制系统集成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