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磨机控制研磨技术效果的图解

应用磨机控制研磨技术效果的图解

一、磨机应用控制粉磨技术效果图解(论文文献综述)

朱鹤[1](2019)在《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的研发》文中指出我国水泥企业存在着产能过剩和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水泥企业的发展。水泥企业可通过建立信息系统,采集企业各类数据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从而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以解决相关问题。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为水泥企业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其功能和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信息系统的使用。传统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存在着运行不稳定,数据漏采频繁和任务间独立性差等问题,这和它们的开发工具和程序的单线程设计有关。本课题使用区别于传统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的开发工具与编程语言,研发新的数据采集软件,将水泥企业所需求的数据进行集中采集和集成,并采用多线程技术以提高软件性能。本课题以宁夏某水泥企业为具体研究对象,完成了以下工作:(1)在了解水泥企业信息系统框架结构,分析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的基础上,明确了多线程技术运用在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上的必要性。(2)结合具体水泥企业,对水泥企业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并对企业需求的数据采集点进行选取。(3)设计了水泥企业的数据采集网络结构,对该网络结构中的各部分进行研究,尤其对数据采集的相关接口技术进行深入研究。(4)构建了具有多线程思想的软件框架结构,并采用串口通信技术、OPC技术、ADO.NET技术和多线程技术等技术方法对本软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模块设计和相应的数据库设计。(5)采用.NET作为开发平台,使用C#语言,选用Visual Studio和SQL Server作为开发工具研发完成该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本软件已在宁夏某水泥企业得到应用,实现了水泥企业要求的多数据源采集功能。与传统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相比,本软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实时性和可靠性。

乔颖博[2](2018)在《高能球磨机的工艺参数及搅拌叶片尺寸对粉体粒度影响的研究与模拟》文中认为由于超细粉体原料具备出众优异的性能,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为重要,因此当下各国对超细粉体原料的生产加工都非常关注。在制备超细粉体时,其方法多种多样,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液相化学沉淀法、气相反应法和机械破碎法。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机械破碎法制备超细粉体。目前在使用机械破碎法制备超细粉体时,其设备类型多种多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行星式球磨机、立式搅拌球磨机、滚筒球磨机、卧式搅拌研磨机等。在本试验中我们以卧式高能搅拌磨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研究了不同球磨工艺参数对粉体粒径及破碎效率的影响。通过分别对球磨速度、球磨时间、球磨介质直径三个球磨参数的研究,得出了当搅拌转速为1000-1100rpm,研磨时间为90min,球磨介质为3mm钢球时,经过球磨过后的粉体D50约为1.75μm,破碎效率约为76.03%。(2)研究了搅拌轴叶片长度和宽度对粉体粒径及破碎效率的影响。通过分别对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两个结构参数的研究,得出了当叶片长度为115mm,宽度为8mm时,经过球磨过后的粉体D50约为0.5μm,破碎效率约为85.51%。(3)使用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研究了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与研磨仓体内各个单元的碰撞次数及碰撞力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当叶片长度由110mm增大到125mm时,研磨仓体内的有效碰撞次数由41599次增加到47872次,有效碰撞频率增加约为13.1%;物料之间的切向力由0.405N增大到0.943N,增大约为133%;物料与研磨介质之间的法向力由1.31N增大到13.5N,增大约为930%。当叶片宽度由6mm增大到8mm时,研磨仓体内的有效碰撞次数由45028次增加到50608次,有效碰撞频率增加约为12.4%;物料之间的切向力由0.405N增大到0.943N,增大约为133%;物料与研磨介质之间的法向力由0.263N增大到0.536N,增大约为104%。当叶片宽度由6mm增大到8mm时,研磨仓体内的有效碰撞次数由45028次增加到50608次,有效碰撞频率增加约为12.39%;物料之间的切向力由2.37N增大到4.56N,增大约为92.41%;物料与研磨介质之间的法向力由0.538N增大到1.08N,增大约为100%。本论文完成了对卧式高能搅拌磨机的球磨工艺参数和叶片尺寸的研究工作,根据研究的结果得出了在球磨工艺为:速度1000/1100rpm,球磨时间90min,钢球直径3mm,叶片尺寸为:长度115mm,宽度8mm的条件下,整个球磨过程的平均破碎效率约为94.18%,所得粉体的最终粒径约为0.5μm。

魏胜旗[3](2016)在《煤粉制备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人类的共识,提高对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可以显着减少我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煤炭利用领域,用煤粉代替原煤作为锅炉的燃料,可以有效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用煤粉锅炉代替原煤锅炉已经成为趋势,但是给每一个煤粉锅炉配备一套煤粉制备系统的代价太大,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这种形势下,专门生产煤粉的清洁能源公司也会越来越多,所以研究并开发一套基于立磨的煤粉制备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兰州圆丰清洁能源公司的煤粉制备项目进行了工艺流程的分析,明确了影响煤粉制备系统运行的要素和对控制系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煤粉制备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控制程序设计及组态设计、基于模糊PID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和运行调试。本煤粉制备系统与火力发电站通常采用的直吹式煤粉制备系统具有很大不同,本煤粉制备系统采用的是负压形式,并且原煤进入立磨前已经进行了烘干处理,不需要热风进入立磨进行烘干。因此在给煤量确定时通过对磨机压差与主风机的转速之间进行模糊PID控制,达到了优化控制的目的。本煤粉制备系统以计算机作为上位机,PLC作为下位机的结构形式。其中上位机监控组态软件采用的是Win CC,下位机采用的是西门子S7-300系列PLC,并用STEP7编程软件进行了控制程序的编制,完成了磨粉控制系统的设计。根据现场工人的反馈,本煤粉制备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监控操作界面人性化,满足了客户的控制要求,本煤粉制备系统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何芳[4](2016)在《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在以能源为基础的发展社会中,火力发电对我国工业领域节能降耗至关重要,锅炉作为火力发电的重要燃煤动力设备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锅炉燃烧制粉系统中球磨机是最为关键的设备之一。球磨机内存煤量的检测和控制问题是制粉系统优化的重中之重,但针对球磨机研磨过程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严谨和完整的理论分析,存煤量的监控缺乏更精准方便的解决方案,因此,迅速提高球磨机制粉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是火电厂刻不容缓的任务。目前,将磨煤介质的动能用来反映制粉系统的被控制量存煤量未见报道。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的控制策略,以提高火电厂制粉系统存煤量控制的准确性。本文结合球磨机工业运行特性,专注钢球实时动能与存煤量、制粉系统运行效率之间的理论与方法,针对如何实现存煤量的优化控制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提出了以所有钢球的总动能用来反映制粉系统的被控制量存煤量。(1)给煤量与制粉效率间的关联模型。基于电厂实时运行数据,从基础参数和运动能量角度采用关联度分析和均衡接近度方法综合分析反映锅炉效率的负荷与磨机给煤量及锅炉运行参数的关系。通过Matlab得出球磨机优化运行工况下运动钢球的变化规律,绘制其抛落状态下的运动曲线,设计钢球位置坐标系统,确立给煤量与钢球运动的关联程度。通过建立多项式回归模型和信息融合模型得出钢球动能相比多个锅炉运行参数对球磨机给煤量的影响更大,为研究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的优化控制方法做理论准备。(2)钢球动能计算模型。通过分析球磨机运行条件及参数,对磨煤介质钢球随存煤量变化的运动空间分布实行分区计算,并由此提出一种基于球磨机内存煤量的钢球动能计算模型。随后采用实测试验验证模型准确性,确定斜抛运动为钢球获得最大动能的最佳运动状态,此时的存煤量为磨机的最佳存煤量。钢球运动分布测量简易,通过动能计算模型得到钢球实时动能值,对应调整磨机存煤量,表明钢球运动动能可用来反映存煤量工况,探索煤粉磨制过程,为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的优化控制新方法的实现做基础理论研究。2.本文得出钢球实时动能与存煤量、制粉系统的运行效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1)离散元素法(DEM)仿真试验。采用DEM研究在分子动力学领域可被视为颗粒的钢球和煤的运动规律。基于DEM的PFC3D软件平台仿真球磨机运行过程,分析一定球径的定量优化的工作参数配置下不同煤径、煤量及粒度分布和钢球运动的关系,得出存煤量与钢球动能、摩擦损失能量和磨机筒壁总功的参数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钢球抛落较泻落状态获得更多的动能;随存煤量增加,钢球动能的利用率先升高随后降低,初步得出存煤量与钢球运动存在密切关系。(2)球磨机物理试验。通过GUI图像边缘检测方法和Origin数据处理软件来研究中心传动式球磨机物理模型实验过程中钢球和煤的高速摄影图像,随存煤量增加,钢球经历泻落运动、少数钢球抛落运动到多数钢球抛落运动,钢球获得的动能越多,研磨煤的效率越高,从物理实验角度验证提出的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控制方法的有效性。3.本文提出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的控制策略。(1)钢球动能对存煤量的预测。基于存煤量和钢球运动的PFC3D仿真试验数据,采用组合自适应学习算法,建立存煤量和钢球动能信息融合的神经网络模型,实现钢球动能对磨机存煤量的实时预测控制,具有较高精度,为完善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控制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实验依据。此外,对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控制建立系统参数模型,进行存煤量的阶跃扰动下钢球动能变化的阶跃响应曲线试验和系统辨识传递函数模型试验,得到递推最小二乘法(RLS)对存煤量估计的准确率和预测精度较高,评价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预测模型,表明制粉系统的运行特性。(2)通过对钢球动能实时监控,建立钢球动能参数与球磨机存煤量的关系模型,本文提出基于运动钢球动能的存煤量控制方法,避免直接检测存煤量的困难,减少煤种、通风量、背景噪声等众多环境因素对料位检测的影响,提升对存煤量参数控制的精准度。

田桂萍[5](2015)在《国内外水泥粉磨技术进展》文中研究指明1前言能源问题是困扰世界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往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越来越多,地球表面温度越来越高,地球表面温度过快的升高,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节能减排已经刻不容缓。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据统计,2014年我国全社会(不含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7%[1],达到本世纪以来的最低点。

张夏[6](2015)在《基于实验室中速磨模型机的褐煤破碎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炭大部分被用于直接燃烧,其中发电用煤占有量最大,增长也最快,近几年被认为是劣质煤种的褐煤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火力发电厂已经燃用或准备燃用褐煤。目前我国90%以上的燃煤电厂采用煤粉燃烧方式,磨煤是制粉系统的必备环节,磨煤能耗和磨后产品的粒度分布是整个制粉系统中最为关注的问题,电厂希望以最低的磨煤能耗获得最佳的煤粉细度。因此研究褐煤的可磨性指数变化情况及其磨碎过程,对于降低磨矿能耗、提高破碎效率和控制煤粉的粒度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对来自内蒙古地区的褐煤的矿物学特性做了详细的研究。煤样的灰分为23.69%,属于中等灰分的煤,发热量Qnet.ar为20.05MJ·kg-1,属于中等发热量的煤,煤样的矿物质主要为石英(Si O2)、黄铁矿(Fe S2)和高岭石(Al2Si2O5(OH)4),矿物质的嵌布以分散状分布为主,煤和矿物质紧密连生,矿物质嵌布粒度细。论文研究了褐煤的密度和粒度对褐煤VTI可磨性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粒度级下褐煤的VTI可磨性指数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大;同一密度级下褐煤的VTI可磨性指数随着初始粒度的增大有增大的趋势。研究中,运用实验室中速磨模型机对褐煤的破碎过程进行了探究。褐煤在中速磨模型机中的研磨属于一级破碎动力学过程,煤样的破碎速率随着初始粒级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初始粒度的增大,-0.09mm粒级的生成速率随研磨时间的延伸由逐渐减小向先增大而后减小的趋势变化;磨机功率随着研磨的进行逐渐减小,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随着研磨时间的增加和初始粒级的减小,磨矿产品的细度逐渐减小,在各个研磨时间段的粒度呈近似正态分布;罗逊—拉姆勒粒度特性方程能较好的反映中速磨模型机磨矿产物的粒度特性,给料粒度为11.28.0mm、磨矿时间为1min的磨矿产物的罗逊—拉姆勒粒度特性方程为: = 100-0.58321.183论文初步分析了添加助磨剂炭黑对褐煤破碎特性的影响。-0.09mm粒级产率的增大量随着炭黑用量的增大,先快速增大后缓慢减小,在炭黑用量为煤样质量的1%左右时达到最大值;添加助磨剂后,各个密度级煤样的VTI可磨性指数均有所增大,并且其增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另外,褐煤在中速磨模型机研磨过程中-0.09mm粒级生成速率与未添加助磨剂时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但数值均有所增大;助磨剂的效果会随着研磨时间的增大而变好;在磨机功耗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添加炭黑作为助磨剂可以降低磨矿产品的细度,从而起到降低磨矿功耗的作用。

赵大勇[7](2015)在《赤铁矿磨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赤铁矿资源丰富,但大部分赤铁矿存在品位低、矿物组成复杂、铁矿物比磁化系数低、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粗细不均、矿物之间共生紧密的特点,普遍采用一段球磨机与螺旋分级机、二段球磨机与旋流器构成的两段闭路磨矿过程,其首要任务是将磨矿产品粒度指标(常以-200目百分含量表示,%<200mesh)控制在工艺规定的目标值范围内,使得有用矿物与脉石单体充分解离,为后续选别工序提供粒度合格的矿浆;同时应将球磨机负荷控制在最佳点附近,提高球磨机处理量,提高磨矿效率。因此,实现磨矿过程全流程的控制对于选矿生产指标的提高、降低能源消耗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赤铁矿磨矿工艺流程不同于国外普遍采用的一段棒磨机开路磨矿、二段球磨机与水力旋流器闭路磨矿流程,是一个具有综合复杂性的冶金工业过程,主要表现在:1、赤铁矿磨矿过程由两段连续闭路磨矿组成,工艺流程较长,影响磨矿产品粒度指标的操作因素较多,如球磨机的给矿量、球磨机入口加水量、螺旋分级机溢流浓度、旋流器给矿浓度等工艺参数,并且赤铁矿中的强磁性颗粒存在“磁团聚”现象,使得在线粒度检测仪表难以真实测量磨矿粒度指标,因此难以采用常规控制方法实现该过程的运行反馈控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人工手动控制方式根据磨矿粒度的化验值凭经验调整基础控制回路的设定值,然而由于人工化验周期较长,无法实时对磨矿生产过程进行指导,导致磨矿粒度波动范围大,无法为选别工序提高粒度合格的矿浆;2、赤铁矿原矿性质频繁波动使得一段磨矿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易造成球磨机负荷工作点发生漂移,使其工作在“欠负荷”或“过负荷”故障工况,严重时发生球磨机“涨肚”或“空砸”等事故,影响磨矿过程的安全稳定运行;3、国外普遍采用定量给矿、配比给水的棒磨机开路磨矿为再磨过程提供粒度合格的矿浆,由于矿浆流量稳定,采用闭环定值控制方法即可实现对再磨过程泵池液位的控制,而不会造成旋流器给矿压力的较大波动;而赤铁矿一段球磨机与螺旋分级机的闭路磨矿过程矿浆流量波动较大,并且泵池液位受到污水、冲洗水等随机干扰的影响,导致再磨过程泵池液位发生频繁较大波动,如果采用常规设定值闭环控制方式则需要较大改变矿浆泵转速,导致旋流器给矿压力发生较大波动,影响旋流器分级效率,因此常规闭环定值控制方法难以应用于赤铁矿再磨过程。综上所述,必须结合我国赤铁矿磨矿过程的生产实际,开发出适应我国赤铁矿磨矿过程的基础回路控制方法和全流程运行反馈控制方法,对于提高磨矿产品质量、提高磨矿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重点课题“复杂生产制造全流程一体化控制系统整体控制策略与运行控制方法”(编号:2009CB320601),提出了在以磨矿粒度指标和球磨机负荷为控制目标的赤铁矿磨矿全流程控制策略,开展了赤铁矿磨矿全流程运行反馈控制与再磨过程基础回路控制方法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赤铁矿磨矿过程智能控制软件,同时结合“酒钢选矿厂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项目,进行了赤铁矿磨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软、硬件结构设计、安装、调试、工业实验并投入运行,取得如下成果:1、针对赤铁矿磨矿过程生产工艺特点和具有的综合复杂特性,提出了将两段连续闭路磨矿流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赤铁矿磨矿全流程运行反馈控制方法,实现球磨机给矿量、球磨机入口矿浆水矿比、螺旋分级机溢流浓度、旋流器给矿浓度四个基础回路的设定控制与设定值跟踪控制。该方法具有智能设定控制层和基础回路控制层两层结构,其中智能设定控制层建立了基于案例推理基础回路预设定模块、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的磨矿粒度软测模型、基于规则推理的磨矿粒度反馈调节器和球磨机负荷故障诊断与自愈控制器;基础回路控制层则设计了球磨机给矿环节增益自适应内模控制器、基于物料平衡模型的前馈控制与Fuzzy-PI串级控制相结合的分级机溢流浓度复合控制器。通过对基础回路的设定控制与设定值跟踪控制,从而保证磨矿粒度指标的实际值处于其目标值范围内,并使球磨机工作在最佳负荷工作点附近。2、针对二段再磨过程泵池液位受到大的随机干扰的影响,造成泵池液位波动大,使旋流器给矿压力频繁波动在工艺规定范围外的状况,提出了由泵池液位区间控制和旋流器给矿压力回路控制组成的模糊切换控制方法,泵池液位区间控制通过对给矿压力设定值保持器和模糊补偿器的切换,将给矿压力设定值控制在所允许的波动范围内;通过给矿压力PI回路控制器跟踪其设定值,从而将泵池液位控制在目标值范围内,并将给矿压力的波动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再磨过程安全运行,提高旋流器分级效率。3、在上述智能运行反馈控制方法和再磨过程基础回路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赤铁矿磨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硬件包括皮带秤、流量计、液位计、压力传感器等检测仪表,电动调节阀、变频器等执行机构,以及PLC控制系统、监控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控制系统软件包括过程监控软件、磨矿全流程智能运行反馈控制软件和再磨过程控制软件,其中过程监控软件实现了球磨机给矿量、各处加水流量、矿浆浓度、给矿压力、泵池液位等工艺参数的监控以及生产设备的程序启停功能;智能运行反馈软件实现了磨矿粒度指标、球磨机负荷为目标的基础回路设定与跟踪控制;再磨过程控制软件实现泵池液位区间与旋流器给矿压力的模糊切换控制。4、将上述研制的赤铁矿磨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酒钢选矿厂赤铁矿磨矿生产过程,实现了以磨矿粒度和球磨机负荷为目标的磨矿过程智能回路设定与跟踪控制,并将二段再磨泵池液位和旋流器给矿压力的波动控制在工艺规定的范围内。磨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的长期运行表明,磨矿粒度指标从72.96%提高到76.72%,提高了3.76个百分点,球磨机台时处理量提高了2.65%,磨矿产品单吨电耗降低2%以上,同时杜绝了球磨机“过负荷”和“欠负荷”故障工况的发生,取得了显着应用成效。磨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的成功应用,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田桂萍,杜鑫,崔源声[8](2014)在《国内外水泥粉磨工艺和技术发展现状》文中指出1引言水泥企业是耗电大户,而电能又主要消耗在粉磨工艺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水泥企业的装机容量70%以上在粉磨系统,电费成本约占水泥生产成本的30%左右。水泥工业中,粉磨工艺的主要发展趋势仍然是高效、节能以及系统优化。在立磨成为水泥原料粉磨最广泛使用的粉磨方式的同时,水泥立磨终粉磨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各大粉磨设备公司也相继推出了水泥立磨粉磨产品,同时辊压机联合球磨机仍在水泥粉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众所周知,球磨机是一种能量利用率很低的粉磨设备,真正用于粉碎做功的能量有

乞英焕[9](2014)在《转速和填充率对卧式搅拌磨磨矿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目前,超细粉体广泛应用在冶金、化工、能源等行业,在各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已存在很多种制备的方法使超细粉体不断满足当前科学发展的要求。然而在众多的制备方法中机械制备超细粉仍占有重要地位。机械制备方法所需的设备当中卧式搅拌磨以其能量利用率较高、可以生产分布较集中和粒度较小的粉体、操作简单等优势受到各国企业的关注。但是由于卧式搅拌磨的运动复杂,基础理论薄弱,因此对其的研究现处于一个低水平的阶段。影响卧式搅拌磨磨矿效果的参数有很多,主要分为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其中工艺参数包括转速、介质填充率、介质大小、介质的物理性质、球料比等。本文主要是在φ230×338的卧式搅拌磨样机上,采用模拟和实验结合的方法研究转速和介质填充率对卧式搅拌磨磨矿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对两个工作参数的优化最终获得在能够破碎物料的基础上,能量利用率最高的实验组。以下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选取4个转速和5个介质填充率组成20组模拟实验组,在EDEM中进行仿真。通过研究转速和介质填充率分别对介质的运动、平均碰撞能、碰撞次数、总碰撞能、功率、能量利用率的影响得出转速和介质填充率对磨矿效果产生的影响。(2)综合考虑平均碰撞能和能量利用率,对20个模拟实验组进行参数的优化得出磨矿效果最好的实验组。(3)对现在生产中使用的卧式搅拌磨进行结构的简化,设计了一种既能与EDEM中的仿真模型进行对照,又可以进行石英砂干式批量磨的实验样机。(4)通过实验样机的实验,在消耗的功率和破碎能两个方面进行模拟和实验结果的对比。根据两者结果总的趋势相同可以验证EDEM仿真模型的可行性。并且分析两者数值上的差异,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5)分析转速和介质填充率对粉磨后物料分布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了两个工作参数对卧式搅拌磨磨矿效果的影响。本文通过采用模拟和实验两种方法研究转速和介质填充率对卧式搅拌磨磨矿效果的影响并进行结果的对比,为以后能够在实验和模拟之间建立一个预测模型,便于使用模拟软件进行大量的参数优化奠定了基础。

朱冰冰[10](2013)在《MPS中速磨煤机的优化设计及相关软件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PS型中速磨煤机属于外加力型辊盘式磨煤机。自从国外引进到现在已经近30年了,形成很多系列,但是国内在大规格的中速磨煤机上还是空白。本论文介绍MPS280中速磨煤机的设计方法和一些新技术的采用,对电站技术装备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是针对北方重工开发的MPS280中速磨煤机的设计方法及其设计软件的开发展开的,全文的研究内容和取的成果如下:(1)以德国Babcock公司引进的MPS225作为依据,对MPS280中速磨煤机进行了参数计算,确定了中速磨煤机的主参数,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调整了一些参数值,增加了中速磨煤机的出力。(2)对MPS280中速磨煤机进行了结构计算,并在结构上进行了了优化设计,如下架体密封环结构的改进彻底解决了漏粉,分离器传动上首次采用了带传动代替齿轮传动,大大降低重量,使用更加方便。(3)MPS中速磨煤机的磨盘座通过衬板与原煤作用,是关键的受力部件,影响整机寿命。采用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实体建模软件Solidworks对MPS280中速磨煤机磨盘座及相关件进行了建模,再采用COSMOS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MPS系列辊盘式磨煤机的主要零部件的有限元计算,可以看出各部件的设计强度都满足要求。其中,磨盘座强度普遍过大,可适当减小某些部位尺寸,如减小壁厚和加强筋厚度,降低其重量,使其更优化。磨辊支架可适当改变其支臂根部圆角,以期减小应力集中的影响。对于压力框架可适当增加下压板受载面积,以减小其应力。(4)使用Solidworks和DELPHI开发了针对MPS中速磨煤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参数计算软件。

二、磨机应用控制粉磨技术效果图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磨机应用控制粉磨技术效果图解(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的需求分析
    2.1 软件的功能需求
        2.1.1 水泥企业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2.1.2 软件基本功能分析
    2.2 软件的性能需求
        2.2.1 软件性能需求分析
        2.2.2 多线程技术及其优势
        2.2.3 本软件开发环境对多线程技术的支持
    2.3 水泥生产工艺及数据采集点的选取
        2.3.1 生料制备工艺及采集点选取
        2.3.2 熟料烧成工艺及采集点选取
        2.3.3 水泥粉磨工艺及采集点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企业数据采集网络结构与相关接口技术
    3.1 水泥企业数据采集网络结构设计
    3.2 串口通信技术
        3.2.1 串口通信常用通信方式
        3.2.2 SerialPort类
    3.3 OPC接口技术
        3.3.1 OPC接口
        3.3.2 OPC数据访问方法
    3.4 ADO.NET接口技术
        3.4.1 ADO.NET体系结构
        3.4.2 ADO.NET数据提供程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的详细设计
    4.1 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的框架构建
    4.2 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中的全局变量
    4.3 软件的模块设计
        4.3.1 初始化模块
        4.3.2 线程管理模块
        4.3.3 串口数据采集模块
        4.3.4 DCS数据采集模块
        4.3.5 电力需求侧数据采集模块
        4.3.6 ERP数据采集模块
    4.4 数据库结构设计
        4.4.1 数据库设计概述
        4.4.2 对照表设计
        4.4.3 串口电表数据表设计
        4.4.4 DCS数据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的工程实现
    5.1 软件服务功能的实现
        5.1.1 软件主界面的实现
        5.1.2 初始化实现
    5.2 串口数据采集的实现
    5.3 DCS数据采集的实现
    5.4 企业现有信息平台数据采集功能的实现
        5.4.1 电力需求侧数据采集的实现
        5.4.2 ERP数据采集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高能球磨机的工艺参数及搅拌叶片尺寸对粉体粒度影响的研究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超细粉体的制备方法
        1.1.1 超细粉体的概念
        1.1.2 超细粉体的制备技术
        1.1.3 超细粉体的发展趋势
    1.2 超细粉碎设备的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状况
        1.2.1 超细粉碎设备
        1.2.2 超细粉碎设备的国外发展状况
        1.2.3 超细粉碎设备的国内发展及研究状况
    1.3 高能球磨技术
    1.4 金属粉体的球磨机理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背景与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卧式高能搅拌磨机的机理与相关理论研究
    2.1 卧式高能搅拌球磨机的球磨机理
        2.1.1 冲击粉碎机理
    2.2 球磨过程的理论模型
        2.2.1 碰撞理论
        2.2.2 粉末的变形
    2.3 固体材料的破碎
    2.4 格里菲斯裂纹理论
        2.4.1 粉碎能耗理论
        2.4.2 面积假说
        2.4.3 体积假说
        2.4.4 裂缝假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各种球磨参数对卧式高能搅拌磨机磨矿性能的影响
    3.1 试验方案的设计
        3.1.1 研磨材料的选择
        3.1.2 实验仪器的准备
        3.1.3 研磨实验的设计
    3.2 物料颗粒的检测原理及检测方法
        3.2.1 物料颗粒的检测原理
        3.2.2 物料颗粒的检测方法
    3.3 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3.3.1 搅拌轴转速的变化对粉体粒径及破碎效率的影响与分析
        3.3.2 钢球直径变化对粉体粒径及破碎效率的影响与分析
        3.3.3 叶片尺寸对粉体粒径及破碎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散单元法概述及磨矿性能仿真分析
    4.1 离散单元法概述
    4.2 离散单元法原理
        4.2.1 颗粒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假设
        4.2.2 离散单元法的颗粒模型
    4.3 颗粒离散单元法的接触模型
    4.4 Hertz-Mindlin无滑动接触模型
    4.5 Hertz-Mindlin粘结接触模型
        4.5.1 线性接触粘结模型
        4.5.2 运动平面接触模型
        4.5.3 线弹性接触模型
    4.6 离散单元法的颗粒运动模型
    4.7 离散单元法的求解过程
        4.7.1 颗粒接触判断
        4.7.2 时间步长的确定
        4.7.3 颗粒离散单元法中接触力的计算
    4.8 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
        4.8.1 EDEM概述
        4.8.2 EDEM求解路线
        4.8.3 EDEM软件的操作界面介绍
    4.9 试验方案的确立
    4.10 仿真实验组的设置
    4.11 搅拌球磨机模型的创建
    4.1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3 搅拌轴长度对研磨介质运动的影响
    4.1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煤粉制备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PLC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立式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3 立式磨控制算法的研究
        1.2.4 煤粉制备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煤粉制备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HRM1700M立式磨煤机概述
        2.1.1 立式磨煤机的工作原理
        2.1.2 立式磨煤机的主要参数
        2.1.3 立磨的结构组成
    2.2 煤粉制备工艺及生产流程
        2.2.1 原煤烘干工艺流程
        2.2.2 煤粉制备、储存及散装工艺流程
    2.3 煤粉制备系统控制要求
    2.4 煤粉制备系统总体方案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粉制备系统分析及控制算法研究
    3.1 煤粉制备过程分析
        3.1.1 煤粉制备运行原理
        3.1.2 影响煤粉制备系统运行的关键要素分析
    3.2 PID概述
        3.2.1PID控制器的结构及原理
        3.2.2 PID控制器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3.2.3 数字PID控制算法
        3.2.4 立式磨系统带死区PID控制器设计
    3.3 磨机模糊自整定带死区的PID控制器设计
        3.3.1 模糊控制简介
        3.3.2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组成
        3.3.3 模糊控制器的算法设计
        3.3.4 磨机模糊自整定带死区的PID控制器设计
        3.3.5 磨机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在PLC中的实现
        3.3.6 磨机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仿真及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粉制备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上位机硬件选择
    4.2 下位机的选型
        4.2.1 下位机的选型方法分析
        4.2.2 PLC系统分析
        4.2.3 PLC系统模块配置
        4.2.4 PLC I/O地址分配
    4.3 工业现场变送器的选择与应用
    4.4 工业现场低压电气控制
        4.4.1 电气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4.4.2 变频器的选型
        4.4.3 硬件电路设计
        4.4.4 系统抗干扰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粉制备系统软件设计
    5.1 下位机软件概述与程序设计
        5.1.1 STEP7软件简介
        5.1.2 煤粉制备系统PLC的硬件组态
        5.1.3 煤粉制备控制系统的网络及通讯组态
        5.1.4 煤粉制备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5.2 上位机监控软件开发
        5.2.1 SIMATIC Win CC组态软件的简介
        5.2.2 煤粉制备控制系统的Win CC组态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粉制备控制系统现场调试
    6.1 系统设备断电检查
    6.2 系统设备上电检测
    6.3 系统设备自动运行方式调试
    6.4 煤粉制备系统试生产
    6.5 煤粉制备系统运行情况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煤粉制备系统电气主电路图(部分)
附录C 煤粉制备系统控制原理图(部分)

(4)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球磨机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
        1.1.1 煤粉磨制及处理过程
        1.1.2 磨煤机分类及煤的应用
        1.1.3 球磨机的工作特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球磨机应用领域
        1.2.2 存煤量检测方法
        1.2.3 存煤量控制方法
        1.2.4 球磨机存煤量研究的主流方向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参数关联分析与钢球动能计算方法
    2.1 制粉系统主要运行参数变化
        2.1.1 参数分析
        2.1.2 参数变化规律
    2.2 参数关联计算理论
        2.2.1 关联度分析法
        2.2.2 均衡接近度
        2.2.3 多项式回归模型
        2.2.4 数据融合模型
    2.3 制粉系统主要运行参数的关联分析
        2.3.1 磨机给煤量与锅炉运行参数的关联分析
        2.3.2 运行参数与给煤量的多项式回归模型
        2.3.3 运行参数与给煤量的信息融合模型
    2.4 基于存煤量的钢球运动动能计算模型
        2.4.1 球磨机运行参数分析
        2.4.2 钢球运动状态分析
        2.4.3 不同煤量下钢球的动能计算模型
        2.4.4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离散元素法的PFC3D球磨机仿真运行实验
    3.1 分子动力学理论
    3.2 离散元素法
    3.3 基于离散元素法的PFC3D
    3.4 PFC3D仿真与实现
        3.4.1 实验系统
        3.4.2 钢球直径与煤粒直径对钢球动能的影响
        3.4.3 煤的粒度分布对钢球动能的影响
    3.5 实验结果与影响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心传动式球磨机物理模型
    4.1 模型建立
        4.1.1 设计思路
        4.1.2 理论计算
        4.1.3 模型实现
    4.2 图像边缘检测
    4.3 图像边缘检测对球磨机物理模型的应用
        4.3.1 球磨机运行工况的高速摄影
        4.3.2 检测提取
        4.3.3 模型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存煤量的神经网络信息融合建模与预测
    5.1 球磨机制粉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
    5.2 钢球动能与存煤量的信息融合神经网络模型
        5.2.1 学习样本库建立
        5.2.2 样本数据归一化
        5.2.3 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预测模型
    5.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存煤量控制模型的系统辨识
    6.1 阶跃响应研究
    6.2 存煤量的阶跃扰动下的钢球动能响应
    6.3 系统控制性能分析
    6.4 系统辨识
    6.5 递推最小二乘法建模
    6.6 存煤量控制的系统辨识传递函数模型
        6.6.1 模型选择与参数估计
        6.6.2 存煤量检测的系统辨识与预测
    6.7 存煤量与钢球动能关系的预测模型
    6.8 基于钢球动能的存煤量控制策略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实验室中速磨模型机的褐煤破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煤的可磨性指数概述
    2.2 煤的破碎理论概述
    2.3 助磨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2.4 国内电厂燃用褐煤情况
3 褐煤原样性质研究
    3.1 试验原料和设备
    3.2 发热量及工业分析资料分析
    3.3 煤样的矿物学性质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可磨性指数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VTI可磨性指数测定试验
    4.3 本章小结
5 中速磨模型机试验研究
    5.1 概述
    5.2 中速磨模型机各参数试验研究
    5.3 破碎速率试验研究
    5.4 -0.09mm粒级生成速率试验探究
    5.5 磨矿产物粒度特性分析
    5.6 磨矿过程功耗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添加助磨剂对褐煤破碎特性的影响研究
    6.1 概述
    6.2 助磨剂用量探究
    6.3 添加助磨剂对褐煤可磨性指数的影响
    6.4 添加助磨剂对-0.09mm粒级生成速率的影响
    6.5 添加助磨剂对磨矿功耗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赤铁矿磨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磨矿设备与工艺过程简介
        1.2.1 球磨机设备简介
        1.2.2 分级设备简介
        1.2.3 磨矿工艺流程简介
    1.3 磨矿过程建模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磨矿过程控制研究现状及进展
        1.4.1 磨矿过程运行控制研究现状
        1.4.2 二段再磨过程控制技术现状
        1.4.3 国外专有选矿控制软件介绍
    1.5 我国磨矿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磨矿过程整体控制问题的描述
    2.1 赤铁矿磨矿过程工艺流程
    2.2 磨矿过程工艺指标
    2.3 磨矿过程控制目标
    2.4 磨矿过程的特性分析
        2.4.1 分级机溢流粒度与操作参数之间的特性关系
        2.4.2 球磨机功率与给矿量之间的特性关系
        2.4.3 分级机返砂量与电流的关系
        2.4.4 再磨过程特性分析
        2.4.4.1 旋流器给矿浓度与溢流粒度的关系
        2.4.4.2 旋流器给矿压力对分级过程的影响
    2.5 磨矿过程人工控制现状分析
        2.5.1 一段磨矿过程人工控制现状分析
        2.5.2 二段再磨过程人工控制现状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赤铁矿磨矿全流程智能控制方法
    3.1 磨矿全流程总体控制思想
    3.2 磨矿全流程总体控制策略
    3.3 磨矿过程智能运行反馈控制算法
        3.3.1 磨矿过程智能运行反馈控制策略
        3.3.2 磨矿过程智能设定控制算法
        3.3.2.1 案例推理简介
        3.3.2.2 基于案例推理的预设定算法
        3.3.2.3 基于RBF的磨矿粒度软测量算法
        3.3.2.4 磨矿粒度反馈调节算法
        3.3.2.5 磨机负荷故障诊断与自愈控制算法
        3.3.2.6 智能设定控制步骤
        3.3.3 磨矿过程基础回路控制算法
        3.3.3.1 给矿量自适应内模控制算法
        3.3.3.2 分级机溢流浓度控制算法
        3.3.3.3 旋流器给矿浓度控制算法
        3.3.3.4 补加水流量控制算法
    3.4 再磨过程泵池液位与旋流器给矿压力模糊切换控制
        3.4.1 再磨过程控制策略
        3.4.2 泵池液位区间切换控制算法
        3.4.2.1 液位参考值计算
        3.4.2.2 旋流器给矿压力预设定算法
        3.4.2.3 给矿压力设定值模糊补偿切换控制算法
        3.4.3 旋流器给矿压力控制算法
        3.4.4 仿真对比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磨矿过程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
    4.1 智能控制系统结构
    4.2 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
        4.2.1 PLC控制系统
        4.2.2 设定与监控计算机
        4.2.3 检测仪表与执行机构
        4.2.4 系统网络及通讯
        4.2.5 软件平台
    4.3 智能控制软件设计与开发
        4.3.1 智能控制软件结构和功能
        4.3.2 智能设定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4.3.2.1 智能设定软件功能设计
        4.3.2.2 智能设定软件程序流程图
        4.3.2.3 智能设定软件界面
        4.3.3 过程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4.3.3.1 功能设计
        4.3.3.2 过程控制软件流程图
        4.3.4 监控画面的设计与开发
        4.3.4.1 功能设计
        4.3.4.2 监控界面
        4.3.4.3 系统通讯设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
    5.1 应用背景
    5.2 控制系统实施
    5.3 应用验证研究
        5.3.1 磨矿过程智能运行控制效果
        5.3.2 再磨过程控制效果
    5.4 应用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发明专利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

(9)转速和填充率对卧式搅拌磨磨矿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搅拌磨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2.1 晶体破碎与变形
    2.2 裂纹及其扩展
    2.3 粉碎能耗假说
        2.3.1 表面积假说
        2.3.2 体积假说
        2.3.3 裂缝假说(又称邦德功耗学说)
        2.3.4 Charles公式
        2.3.5 其他粉碎能耗公式
    2.4 搅拌磨的粉磨机理
        2.4.1 单次碰撞应力事件内被捕获的物料颗粒数
        2.4.2 搅拌磨内可能的粉磨机制
        2.4.3 不同粉磨机制下的应力强度
        2.4.4 应力数的计算
    2.5 离散单元法
        2.5.1 离散单元法简介
        2.5.2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2.5.3 离散单元法的力学模型和计算过程
        2.5.4 离散单元法的接触判断算法
    2.6 本章总结
第三章 EDEM分析转速和介质填充率对磨矿效果的影响
    3.1 模拟方案的确定
    3.2 卧式搅拌磨三维模型的建立
    3.3 颗粒工厂模型的建立
    3.4 仿真参数的设置
    3.5 颗粒数的计算
    3.6 所需提取参数的确定
    3.7 结果分析
        3.7.1 转速对介质运动的影响
        3.7.2 转速对磨矿强度的影响
        3.7.3 转速对能量利用率的影响
        3.7.4 介质填充率对介质运动的影响
        3.7.5 介质填充率对磨矿强度的影响
        3.7.6 介质填充率对能量利用率的影响
        3.7.7 最优工作参数的确定
    3.8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实验分析转速和介质填充率对磨矿效果的影响
    4.1 实验样机的设计
    4.2 实验方案的设计
    4.3 物料颗粒粒度的表示及检测方法
    4.4 实验工艺参数的计算
    4.5 实验器材的准备
    4.6 实验步骤的设计
        4.6.1 物料粉磨实验
        4.6.2 产品粒度测试实验
    4.7 实验结果的分析
        4.7.1 转速对粉磨效果影响的分析
        4.7.2 介质填充率对粉磨效果影响的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MPS中速磨煤机的优化设计及相关软件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煤粉制备设备的现状
        1.2.2 MPS 中速磨煤机的特点
        1.2.3 北方重工 MPS 中速磨煤机技术情况分析
        1.2.4 北方重工 MPS 中速磨煤机特点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目标
    1.5 论文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MPS 中速磨煤机设计参数计算
    2.1 MPS 中速磨煤机的结构
    2.2 MPS 中速磨煤机工作原理
    2.3 MPS 中速磨煤机的选型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2.3.1 计算说明
        2.3.2 原始数据
        2.3.3 磨机的参数计算
    2.4 磨机粉磨和干燥热平衡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PS 中速磨煤机的结构计算与结构改进
    3.1 结构尺寸计算
        3.1.1 分离器结构尺寸计算
        3.1.2 喷嘴环结构尺寸计算
        3.1.3 液压缸结构尺寸计算
        3.1.4 液压缸蓄能器容积计算
        3.1.5 磨辊轴承寿命计算
        3.1.6 磨辊轴的强度计算
        3.1.7 压力框架弯曲强度计算
        3.1.8 拉杆机构的强度计算
        3.1.9 拉杆稳定性计算
    3.2 MPS 中速磨煤机的改进
        3.2.1 楔形紧固结构的磨辊辊套设计
        3.2.2 加载框架的新式设计
        3.2.3 下架体密封的改进
        3.2.4 分离器带传动的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MPS 中速磨煤机磨盘座等关键件的有限元分析
    4.1 结构有限元分析过程
        4.1.1 研究对象
        4.1.2 本阶段完成任务
        4.1.3 建立实体模型
        4.1.4 主要技术参数
        4.1.5 理论分析
        4.1.6 有限元建模
    4.2 MPS 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MPS 中速磨煤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开发
    5.1 系统的基本构成
    5.2 系统的主要功能
    5.3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基本操作
        5.3.1 登录系统
        5.3.3 主设计界面
        5.3.4 零件的修改
        5.3.5 装配体的修改
        5.3.6 数据信息的添加
        5.3.7 文件存储路径
    5.4 MPS 中速磨煤机计算机辅助设计实例
        5.4.1 MPS 中速磨煤机参数计算辅助计算实例
        5.4.2 MPS 中速磨煤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热平衡参数计算实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热平衡计算程序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磨机应用控制粉磨技术效果图解(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企业数据采集软件的研发[D]. 朱鹤. 济南大学, 2019(01)
  • [2]高能球磨机的工艺参数及搅拌叶片尺寸对粉体粒度影响的研究与模拟[D]. 乔颖博.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3]煤粉制备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魏胜旗. 兰州理工大学, 2016(01)
  • [4]基于钢球动能的球磨机存煤量控制方法的研究[D]. 何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5]国内外水泥粉磨技术进展[A]. 田桂萍. 2015第七届国内外水泥粉磨新技术交流大会暨展览会论文集, 2015
  • [6]基于实验室中速磨模型机的褐煤破碎特性研究[D]. 张夏.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7]赤铁矿磨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D]. 赵大勇. 东北大学, 2015(03)
  • [8]国内外水泥粉磨工艺和技术发展现状[A]. 田桂萍,杜鑫,崔源声. 2014第六届国内外水泥粉磨新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14
  • [9]转速和填充率对卧式搅拌磨磨矿效果的影响[D]. 乞英焕.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10]MPS中速磨煤机的优化设计及相关软件的开发[D]. 朱冰冰. 清华大学, 2013(06)

标签:;  ;  ;  

应用磨机控制研磨技术效果的图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