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HIV药物的销售前景

抗HIV药物的销售前景

一、抗HIV药物的销售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苏红,周家祺,华雪蔚,饶玉梅,郭文,陈芬儿[1](2021)在《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化学原料药和制剂为主的产业体系,在麻醉用药、抗病毒药、生物发酵、医用敷料等细分领域也已形成国内外领先优势。当前,国内医药产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动能转换和医药市场的竞争压力,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亟需激发新增长动能。本研究在梳理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优势和痛点的分析,提出了宜昌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程有涵[2](2021)在《改进的实物期权模型在我国上市医药企业估值中的应用研究 ——以艾迪药业为例》文中提出

朱海梦,王超,宗利利[3](2021)在《亚砜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和不对称合成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亚砜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手性亚砜作为助剂、配体、催化剂和合成子的用途已得到充分证明,亚砜类化合物的亚磺酰基团也可作为药效团、羰基生物等排体或药物分子修饰基团应用于药物设计和药物开发之中.综述了具有生物活性的亚砜类化合物的结构骨架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了近十年来通过构建硫立体中心制备手性亚砜类化合物的新方法和新进展,具体到廉价金属铁络合物、多金属氧酸盐、有机小分子、生物酶和电化学催化的硫醚不对称氧化反应,以及基于次磺酸阴离子中间体的手性亚砜合成策略和最近涌现的新策略,其中也包括作者最近在手性亚砜合成领域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韩瑜[4](2021)在《7-氮杂吲哚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癫痫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癫痫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癫痫治疗药物大都存在药效低、神经毒性大等不足。因此,探索研发新型高活性低神经毒性的抗癫痫活性化合物对癫痫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采用分子杂化策略将7-氮杂吲哚和1,2,3,6-四氢吡啶结合,设计、合成了一类3-(1,2,3,6-四氢吡啶)-7-氮杂吲哚衍生物,并研究其抗癫痫活性,具体完成工作如下:以7-氮杂吲哚和N-Boc-4-哌啶酮为原料,合成了41个新型的3-取代7-氮杂吲哚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经核磁、质谱确证。在细胞癫痫模型上,29个化合物对4-氨基吡啶(4-AP)诱导的Ca2+震荡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化合物Ⅲg、Ⅲp和Ⅴb的IC50值在1.853-3.625μM之间。动物体内抗癫痫测试结果表明7-氮杂吲哚衍生物Ⅲg、Ⅲp和Ⅴb能特异性减弱sc-PTZ诱导的癫痫,但对MES诱导的癫痫无效。化合物Ⅲg、Ⅲp和Ⅴb在sc-PTZ动物模型与细胞模型筛选结果的一致性也证明了细胞模型用于抗癫痫药物初步筛选的可行性。在sc-PTZ动物模型上,化合物Ⅲg、Ⅲp和Ⅴb活性优于、神经毒性低于阳性对照药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其ED50值分别为30.55 mg/kg,19.72 mg/kg和25.46 mg/kg,PI分别为8.58,10.29和7.41。化合物Ⅲg、Ⅲp和Ⅴb良好的抗癫痫活性也证明了分子杂化策略的有效性。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在sc-PTZ模型中,7-氮杂吲哚7位氮以及1,2,3,6-四氢吡啶双键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化合物的抗癫痫活性,即为该类分子抗癫痫可能的“活性中心”;N-酰胺基-7-氮杂吲哚衍生物Ⅲ中,不同的碳链长度会产生不同的抗癫痫的效果。N-酰胺基-7-氮杂吲哚衍生物Ⅲ-1中,碳链长度为8的化合物Ⅲp抗癫痫效果最好;N-酰胺基-7-氮杂吲哚衍生物Ⅲ-2中,氨基与苯环连接所需碳链长度的增长有利于抑制癫痫的发作。为研究化合物抗癫痫作用机理,将化合物在GABAA受体上进行对接,对接结果与前期动物实验结果吻合,因此,推测该类化合物可能通过作用于GABAA靶点来抑制癫痫产生,后续还将通过实验进一步确定GABAA受体与化合物Ⅲg、Ⅲp和Ⅴb的抗癫痫作用是否相关。

周巧丽[5](2021)在《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罗汉果内生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全球已有4.63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 inhibition,α-GI)可有效抑制小肠黏膜上的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α-Glu),从而维持餐后血糖正常,现已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上该类药品如阿卡波糖等存在药物种类少、价格高、胃肠道反应大等问题。因此,开发安全高效的新型α-GI具有重要意义。罗汉果具有降糖作用,基于共生理论,其内生菌可能也会产生具有降糖活性的代谢产物。本研究采用活性追踪法对产α-GI罗汉果内生菌株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以期为开发利用罗汉果内生菌来源的α-GI奠定基础。研究主要内容与结果分析:1.产α-GI罗汉果内生菌株的筛选及鉴定采用对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法,从36株罗汉果内生菌株中,筛选出产α-GI抑制率在20%以上的菌株8株,其中菌株PD-14发酵液50μL对α-Glu的抑制率为60.70%。经菌落形态特征观察、革兰氏染色及芽孢染色结果显示,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进一步对菌株PD-14的16S r DNA进行测序、序列比对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它与已知菌株Bacillus velezensis LZLJ01的同源性达到100%,亲缘关系最近。2.菌株PD-14产α-GI发酵条件的优化为探求菌株PD-14产α-GI的最佳发酵条件,从七种不同的培养基中筛选出PDB为最佳发酵培养基,此条件下50μL发酵液对α-Glu的抑制率最高,为60.79%。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菌株PD-14产α-GI的发酵条件,得出产α-GI最佳发酵条件组合为装液量100 m L/250m L三角瓶、发酵时间4 d、发酵温度30℃、接种量7%。在此条件下,50μL发酵液对α-Glu的抑制率为91.05%,是优化前的1.5倍。3.菌株PD-14产α-GI的活性部位追踪以菌株PD-14发酵产物对α-Glu的抑制率为依据,对其活性部位进行追踪,确定α-GI主要集中在胞外即发酵液中,有效相为正丁醇相和水相,经化学成分预实验,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蛋白质类、有机酸、黄酮类、甾体或三萜类物质。4.α-GI的酶抑制剂反应动力学研究为判断α-GI的抑制作用是否可逆,以酶液的浓度E为横坐标,反应速率V为纵坐标,绘制出三个不同浓度(0、75、150 mg·m L-1)抑制剂即水相样液对α-Glu的抑制动力学曲线,结果得到的三条直线均通过原点,且直线的斜率随着所加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变小。因此,水相样液中α-GI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固定α-Glu浓度为0.125 U·m L-1不变,底物浓度的倒数(1/S)为横坐标,反应速度的倒数(1/V)为纵坐标,绘出三个不同浓度(0、1.2、2.4 mg·m L-1)抑制剂的Lineweaver-Burk双倒数曲线。结果显示,三条直线均相交于第二象限,且随着抑制剂浓度的不断增大,Vmax不断减少,Km不断增高,表明抑制类型为混合型抑制。5.α-GI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探求α-GI的稳定性,研究温度、p H值和金属离子对水相样液中α-GI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该α-GI在40℃、60℃条件下稳定,组内差异性均不显着(P>0.05)。在80℃和100℃高温条件下也不会失活,且有利于α-GI发挥抑制作用,在酸性条件下α-GI的抑制率(65.81%-73.06%)较碱性条件下的抑制率(65.69%-65.79%)高,差异性显着(P<0.01)。K+与低浓度Mg2+均能提高α-GI的抑制率,Na+有降低作用,Ca2+对抑制剂活性基本无影响。6.α-GI活性成分的纯化研究采用Sevage法除蛋白前后,菌株PD-14发酵液有效相水相对α-Glu的抑制率分别为75.34%和78.27%,抑制率变化极显着(P<0.01),除蛋白效果较好。采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离纯化,结果显示70%乙醇洗脱液的α-GI活性最高,浓度为1 mg·m L-1样品溶液的抑制率为70.56%,阳性对照1μg·m L-1阿卡波糖溶液的抑制率为95.12%。进一步通过硅胶柱层析纯化,当洗脱剂在乙醇:甲醇比例为2:3时,样品浓度为0.5mg·m L-1时,抑制率为80.46%,较硅胶柱层析纯化前抑制率提高了24.47%,阳性对照浓度1μg·m L-1的阿卡波糖溶液的抑制率为95.03%,表明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效果好。采用HPLC法检测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后的样品(洗脱剂乙醇:甲醇为2:3时),在保留时间为1min后极少量物质被洗出,在4 min时出现一单峰,通过化学成分预实验初步显示该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综上,本研究筛选出产α-GI罗汉果内生菌株PD-14,经鉴定为芽孢杆菌。其活性部位主要集中在胞外,有效相为正丁醇相和水相,水相中α-GI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抑制类型为混合型抑制类型。该α-GI耐高温,且更适宜在酸性条件下生产加工,K+与低浓度Mg2+均能提高α-GI的抑制率。经分离纯化后,初步认定该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

戴小涵[6](2021)在《FTase和Raf-1双靶点抑制剂的虚拟筛选》文中提出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是现代药物研发的重要方法,它需要最少的化合物设计和先验知识,但可筛选出多种候选化合物,并且大幅节省实验资金。本研究中,我们致力于通过CADD探索出高选择性、高活性的双靶点肿瘤抑制剂。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向着针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中多环节靶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转变。部分肿瘤会对单一的蛋白或激酶抑制剂产生耐药性,为了使其疗效最大化,选用多靶点用药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与单靶点药物治疗相比,双靶点药物治疗具有较高的疗效,可减少治疗剂量和副作用。Ras蛋白在控制调节正常细胞增殖的几个关键信号通路的活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约30%的肿瘤产生由Ras基因突变介导,而且Ras基因的单点突变足以引发肿瘤的恶性转化。因而,以Ras蛋白及其控制的信号通路为靶点的疗法在治疗具有激活Ras突变的肿瘤方面将是非常有价值的。Ras蛋白需经过翻译后修饰才可发挥作用,其中法尼基转移酶(FTase)是这一过程的第一个关键酶。此外,Raf-1激酶作为Ras信号通路下游的关键激酶,可对细胞进行调节,而非必须依赖于Ras信号转导通路。所以在抑制FTase的同时将其下游Raf-1激酶也进行抑制,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单纯FTase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还可以扩大抗肿瘤类型。结合多靶点药物设计理念,以Ras信号通路的FTase为中心靶点,并以其下游的Raf激酶为辅助靶点,通过CADD技术寻找治疗肿瘤的双靶点抑制剂,为此我们做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筛选FTase单靶点抑制剂。采用基于配基的计算方法确定抑制FTase所需的分子化学特征。使用Discovery Studio 2020(DS 2020)提供的3D定量构效关系(3D QSAR)药效团生成模块,将已知抑制活动训练集数据库生成药效团模型。用四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了生成的模型,应用最佳模型Hypo1用于Mini Maybridge、Druglik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三个数据库筛选。使用分子对接模块对检索到的高抑制活性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研究,综合各项指标得出10个最佳候选药物,结合体外实验验证,得出最佳候选药物分子CDI909983。第二部分,筛选Raf-1单靶点抑制剂。使用基于活性预测能力的Hypo Gen算法,将一组包含18个化合物的训练集数据库生成药效基团。使用测试集数据库、Fischer随机方法、成本值检测等方法进一步验证预测能力,具有最佳预测能力的药效团Hypo1包含有效抑制Raf-1激酶所需的化学特征,并选择最佳模型对数据库进行筛选。经Lipinski五规则和最小活性限定得出的135种药物分子与Raf-1激酶活性中心对接,从而得出VIT169751为最佳候选药物。第三部分,筛选FTase与Raf-1双靶点抑制剂。我们已通过验证得出两个单靶点的最佳药效团模型,基于分层筛选原则,按双靶点抑制剂筛选策略,进行了包含药效团建模、虚拟筛选、分子对接、Veber规则、ADMET等在内的筛选。最终,得出同时作用于FTase和Raf-1的3种最具潜力的双靶点抑制剂UKR24453、CDI909983和VIT169751。考虑到肿瘤致病元素的复杂性,CADD有助于开发出多靶点新型药物,这将成为研发肿瘤药物的有效途径。经三部分FTase单靶点抑制剂、Raf-1单靶点抑制剂和FTase与Raf-1双靶点抑制剂的研究,通过CADD技术分别筛选出排名最好的10种化合物,经实验验证,所有计算所得化合物皆具有极好的抑制活性。CDI909983是FTase最好的单靶点抑制剂,VIT169751是Raf-1最好的单靶点抑制剂,UKR24453、CDI909983和VIT169751是FTase和Raf-1最好的双靶点抑制剂。

顾觉奋[7](2018)在《以跨膜蛋白gp41为作用靶点的抗HIV-1药物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当今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主要方法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HAART),它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了最好的希望,因为它阻断了HIV病毒的复制过程,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并延长生存。但随着HAART的广泛应用,诸如不良反应和耐药毒株等问题也相继出现,因此人们致力于其他抗HIV药物的研究。以跨膜蛋白gp41为相关靶点的HIV-1融合抑制剂是近年来抗HIV-1药物的研究热点。本文对HIV-1进入抑制剂中HIV融合抑制剂,gp41的结构及融膜机制等进行了介绍,并以gp41为作用靶点的抗HIV-1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侯楚祺[8](2018)在《抗HIV活性成分桑辛素代谢机制及药-药相互作用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与目的桑辛素是从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树枝及桑葚中提取分离出的一种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菌、抗氧化、镇痛、抗惊厥及抗炎等一系列的药理活性。2015年桑辛素被确定为全球首个纯天然抗HIV植物药复方SH中的标准质控成分。复方SH,又称“司艾特散”,是从20多种活性较强的中草药中选择了5味中药,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组方而成。对HIV的治疗有效率高达89%,可供HIV感染者长期服用,并于2012年8月正式获准在泰国销售。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新药证书并上市的纯天然抗HIV植物药,开创了中草药治疗HIV的先河。桑辛素作为复方SH中“君药”桑白皮的主要药效成分,推测其在抗HIV病毒方面也可能具有卓越的药效,目前尚无有关桑辛素抗病毒药效方面的报道。另一方面,桑辛素为5,2’,4’-三羟基黄酮,分子中具有多个游离的酚羟基,极易受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发生II相结合反应,该类反应也是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代谢途径。目前,有关桑辛素的代谢机制缺乏深入的研究,之前的研究仅对桑辛素的CYP代谢进行了简要研究,对其葡萄糖醛酸化代谢尚无文献报道。尽管已有LC-MS/MS方法应用于血浆中桑辛素的测定,但是其代谢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尚无研究报道。充分了解药物的体内处置过程对于阐明药物的药效作用和显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题:(1)首先对桑辛素本身的抗HIV药效进行了研究,确定其药理活性,为其成为新的抗HIV治疗药物的成药性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2)系统研究桑辛素的代谢机制及其药代动力学特征,阐明其在体内的主要暴露形式和水平,有利于预测药物的疗效和潜在的毒性反应,对其药物成药性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目前HIV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通常为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鸡尾酒疗法(HAART疗法),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并且导致大量耐药毒株出现。中药治疗HIV具有作用平和而持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价格便宜、适合国情、患者依从性好、能够长期服用等特点。因此,采用中西药的联合疗法治疗HIV已经成为新的治疗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桑辛素作为潜在的抗HIV天然产物,当它与其他化学药物联合应用时,由于其在体内具有广泛的代谢,必须考虑代谢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优化给药剂量和避免毒副作用,为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本论文中,我们采取了体内、体外和在体多种实验模型对桑辛素的代谢机理及基于代谢的药药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我们采用TZM-bl细胞研究了桑辛素对HIV-1SF162感染的抑制活性,并以临床上常用的抗HIV化学药物替诺福韦作为阳性对照,考察方法的可靠性,并与桑辛素的抗HIV活性作对比。接着,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了桑辛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与代谢特征,并收集胆汁了解药物的排泄情况。采用重组人源化CYP纯酶,UGT纯酶以及特异性化学抑制剂对桑辛素进行体外代谢孵育,确定参与其代谢反应的主要酶亚型。通过研究桑辛素在人肝微粒体,鼠肝微粒体及主要代谢酶中的酶代动力学特征,阐明桑辛素的代谢机理。最后,建立了一个同时检测桑辛素原型和主要代谢产物的快速灵敏的LC-MS/MS方法。运用此方法,考察了桑辛素口服给药SD大鼠药代动力学实验,阐明桑辛素口服后在体内的主要暴露形式和水平。同时考察桑辛素与抗HIV化学药物联合使用时的药药相互作用。研究当药物联用时,与各药物单独给药时相比,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与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二、实验方法1.桑辛素体外抗HIV药效研究采用TZM-bl细胞,考察桑辛素对HIV-1SF162感染的抑制活性,计算药物对病毒的抑制率。并以抗HIV化学药物替诺福韦作为阳性对照。2.桑辛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与代谢研究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收集肠道灌流液和胆汁样品,分析桑辛素在大鼠肠道中的吸收与代谢特点。并将桑辛素与人肠微粒体和制备的大鼠各肠段微粒体共同孵育,研究桑辛素在肠道的代谢特征。3.桑辛素的体外代谢机理研究采用9种重组人源化CYP纯酶,12种UGT纯酶以及特异性化学抑制剂对桑辛素进行体外代谢孵育,研究介导桑辛素代谢的主要酶亚型。比较桑辛素在人肝微粒体,鼠肝微粒体及主要代谢酶中的酶代动力学参数,阐明桑辛素的代谢机理。4.桑辛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SD大鼠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桑辛素灌胃给药大鼠后(8mg/kg和16 mg/kg)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以LC-MS/MS检测大鼠血浆中的桑辛素及其主要代谢物的含量,绘制相应的药时曲线,用WinNonlin(?)3.3非房室模型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5.桑辛素与抗HIV化药的药药相互作用采用SD大鼠药代动力学模型,给大鼠灌胃给药2种药物(桑辛素和抗HIV化学药物),测定血浆中药物及代谢物的浓度。研究当2种药物联合给药时,与各药物单独给药组相比,药时曲线与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三、实验结果1.桑辛素体外抗HIV药效研究桑辛素对HIV-1SF162感染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其IC50=5.27μM。作为阳性对照组的替诺福韦,IC50 = 2.64 μM。2.桑辛素代谢产物的鉴定通过UPLC-MS/MS质谱分析结合紫外光谱峰偏移法,鉴定了 4个桑辛素Ⅱ相代谢产物(M-5-G,MⅡ-2,M-4’-G和M-2’-G)及2个I相代谢产物(MⅠ-1和MⅠ-2)。3.桑辛素在大鼠肠道中的吸收和代谢通过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表明十二指肠和空肠是桑辛素在肠道的主要吸收和代谢部位,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M-4’-G是桑辛素在肠道生成的最主要的代谢物。4.桑辛素的CYP和UGT代谢机理研究通过化学抑制剂和重组人源化纯酶实验,表明在桑辛素的CYP代谢中,CYP3A4,3A5和2C19是最重要的代谢酶,其次是CYP2B6,2C9,2D6和1A2,CYP2C8和2E1几乎不参与桑辛素的CYP代谢。在桑辛素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中,UGT1A1,1A3,1A7和2B7是介导反应的主要酶亚型。5.桑辛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本课题建立了可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桑辛素原型及4种代谢物的灵敏、可靠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口服给药后(8和16mg/kg),桑辛素在大鼠胃肠道中迅速吸收入血并被转化为4种代谢产物,包括3个单葡萄糖醛酸苷和1个羟基化代谢产物,即M-5-G,MⅡ-2,M-4’-G和MⅠ-t。桑辛素原型在大约3040min左右达峰并在48h完全消除,Cmax和AUC0-t分别为299.12 ±119.52 ng/mL和98.32 ± 21.13 min·μg/mL(16 mg/kg组)。代谢物中,M-4’-G的血药浓度要远远高于其它3个代谢物,AUC0-t是其它代谢物的10倍以上,是桑辛素在体内最主要的代谢产物。M-5-G,M-4’-G和MⅠ-1的药时曲线趋势一致,均在60 min内达峰,随后逐渐消除。但MⅡ-2的药时曲线明显不同,达峰时间很晚(672800 min),导致MⅡ-2消除时间和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均较长,在给药后36 h的血浆中仍可检测到。两个给药剂量组的桑辛素原型和代谢物均存在明显的双峰现象,推测可能是由于存在肝肠循环导致的。6.桑辛素与抗HIV化药的药药相互作用本章考察了桑辛素与抗HIV化药一起口服后,对桑辛素以及抗HIV化药各自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首先,我们考察了阿扎那韦硫酸盐对桑辛素药动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桑辛素与阿扎那韦硫酸盐联合给药时,阿扎那韦硫酸盐会显着影响桑辛素的药动学特征,导致桑辛素的Cmax和AUCo-t显着增高,增加至1.54倍。各代谢物的Cmax也显着增加,增加至1.42倍。随后,我们又考察了桑辛素对抗HIV化学药物阿扎那韦硫酸盐和依法韦仑的药动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桑辛素对阿扎那韦硫酸盐药动学影响较小,仅发现阿扎那韦的Cmax增高至1.32倍,其余药动学参数无明显改变。但是当桑辛素与依法韦仑联用时,会产生明显的药-药相互作用,使依法韦仑的Cmax和AUCo-t分别增加至2.22和1.62倍,MRTO-t也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结论1.本研究首次考察了桑辛素本身的抗HIV药效,发现桑辛素对HIV-1SF162感染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IC5O= 5.27 μM,并且对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提示桑辛素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抗HIV天然产物候选单体,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2.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体外、在体和体内实验联合的方法研究桑辛素的代谢机理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并发现各数据有良好的相关性。桑辛素口服后在体内能迅速转化为代谢产物,血浆中除了原型药物外,还含有3个单葡萄糖醛酸苷(M-5-G,MII-,M-4’-G)和1个羟基化代谢产物(MI-1),其中M-4’-G是最主要的代谢产物。桑辛素的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主要是由UGT1A1,1A3,1A7和2B7介导,CYP代谢主要由CYP3A4,3A5和2C19介导。全面的代谢机理和药动学考察或对桑辛素的体内药效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可为其提高生物利用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通过考察桑辛素与抗HIV化药联合给药时的药药相互作用,我们发现阿扎那韦硫酸盐可显着影响桑辛素的药动学行为,使桑辛素的Cmax和AUC0-t增加至1.5倍,各代谢物的Cmax和AUC0-t也呈增高现象。而桑辛素对阿扎那韦硫酸盐的药动学影响较小,仅发现阿扎那韦的Cmax增高至1.32倍。但是当桑辛素与依法韦仑联用时,会产生明显的药-药相互作用,使依法韦伦的Cmax和AUC0-t分别增加至2.22和1.62倍。这些结果表明当桑辛素作为新的抗HIV天然产物在临床上与阿扎那韦硫酸盐或依法韦伦合用时,会发生明显的药-药相互作用,提高药物的血药浓度,增强药效。应注意调整临床给药剂量,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

杨秦,卞志家,胡敬东,张慧艳,盛立[9](2016)在《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和风险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初步分析,以及茚地那韦国际和国内的申请量、申请地区、申请人、保护状况和期限等方面统计,可见国外原研企业对于茚地那韦专利申请已逐年下降,但目前专利仍对该药有一定的保护力度,该药在合成方法、衍生物、新剂型、新用途等方面尚有较大的研发和保护空间,相关医药企业仍可从这些方面对该药进行研究改进或创新。

毕晴[10](2016)在《全球抗HIV药物研发进展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和蔓延,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且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报告以Thomson Reuters Cortellis数据库为数据源,从总体研发态势、研发阶段、作用靶点、研究地区、研发机构、销售情况以及交易合作等角度对全球抗HIV药物的研发情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旨在为我国抗HIV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二、抗HIV药物的销售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HIV药物的销售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1 抗病毒药、麻醉用药市场领先
    1.2 生物发酵亚洲第一、全球第三
    1.3 生物药布局实现突破
    1.4 医用敷料连续多年出口第一
    1.5 药包材产业持续发力
2 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优势与痛点
    2.1 发展优势
    2.2 发展痛点
        2.2.1 人才需求有待满足
        2.2.2 产业链条有待完善
        2.2.3 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打造
        2.2.4 公共服务有待加强
3 宜昌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引导一批要素布局,夯实升级优势资源
        3.1.1 推进磷化工资源转型升级
        3.1.2 引导特色原料药有序集聚
        3.1.3 实施生态环境差别化管控措施
        3.1.4 探索宜昌综合保税区政策突破
    3.2 激活一批创新转化,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3.2.1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3.2.2 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3.2.3 建立开放创新模式
        3.2.4 强化品牌建设培育
    3.3 加强一批产业合作,补全强化产业链条
        3.3.1 加强链条协作配套
        3.3.2 引导异地研发培育
        3.3.3 组织加强行业交流
    3.4 建立一批保障体系,培育营造产业生态
        3.4.1 组建产业服务联盟
        3.4.2 搭建专项引导基金
        3.4.3 提升产业服务水平

(3)亚砜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和不对称合成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亚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1 苯并咪唑类亚砜衍生物
    1.2 阿焦烯
    1.3 萝卜硫素和乙烯基亚砜类化合物
        1.3.1 萝卜硫素(Sulforaphane)
        1.3.2 莱菔素
    1.4 Cenicriviroc及其衍生物
    1.5 阿比多尔的亚砜衍生物
    1.6 阿莫达菲尼
    1.7 其他亚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2 亚砜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
    2.1 铁络合物催化氧化体系
    2.2 多金属氧酸盐催化氧化体系
    2.3 有机小分子催化氧化体系
    2.4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
    2.5 电化学催化氧化体系
    2.6 次磺酸阴离子策略
    2.7 其他策略
3 总结和展望

(4)7-氮杂吲哚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癫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吲哚及氮杂吲哚类衍生物活性研究
        1.2.1 抗肿瘤作用
        1.2.2 抗炎症作用
        1.2.3 抗菌作用
        1.2.4 抗病毒作用
        1.2.5 抗癫痫作用
    1.3 选题依据及设计思想
        1.3.1 选题的目的和依据
        1.3.2 设计思路
2 化合物的合成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7-氮杂吲哚衍生物的合成
        2.2.1 3-N-Boc-哌啶-7-氮杂吲哚的合成
        2.2.2 6 mol/L氯化氢/乙酸乙酯溶液的制备
        2.2.3 3-(1,2,3,6-四氢吡啶)-7-氮杂吲哚Ⅱ的合成
        2.2.4 N-酰胺基-7-氮杂吲哚衍生物Ⅲ的合成
        2.2.5 N-氨基-7-氮杂吲哚衍生物Ⅴ的合成
        2.2.6 3-哌啶-7-氮杂吲哚衍生物Ⅳ和Ⅵ的合成
    2.3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 抗癫痫活性研究
    3.1 体外细胞模型活性测试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2 药物与溶液配制
        3.1.3 原代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分离
        3.1.4 原代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培养
        3.1.5 胞内Ca~(2+)水平测定
        3.1.6 小结
    3.2 抗癫痫活性和神经毒性评价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动物饲养
        3.2.3 化合物和药物的配制
        3.2.4 皮下戊四唑(sc-PTZ)实验
        3.2.5 最大电惊厥(MES)实验
        3.2.6 神经毒性实验
        3.2.7 抗癫痫活性定量评价
    3.3 分子对接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结果与讨论
    4.1 合成过程分析
        4.1.1 N-氨基-7-氮杂吲哚衍生物Ⅴ合成过程分析
        4.1.2 不同溶剂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4.1.3 反应机理
    4.2 构效关系研究
        4.2.1 氨基与苯环连接所需碳数对癫痫的影响
        4.2.2 碳链长度对癫痫的影响
        4.2.3 7-氮杂吲哚7 位氮对癫痫活性的影响
        4.2.4 1,2,3,6-四氢吡啶双键对癫痫活性的影响
        4.2.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罗汉果内生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糖尿病概况
        1.1.1 糖尿病定义及分型
        1.1.2 糖尿病的现状及影响
    1.2 α-GI研究概况
        1.2.1 α-GI降糖机理
        1.2.2 天然 α-GI来源及研究现状
        1.2.3 α-GI的应用前景
    1.3 罗汉果及其内生菌研究现状
        1.3.1 罗汉果
        1.3.2 罗汉果内生菌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4.3 本课题研究路线
第2章 产 α-GI罗汉果内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培养基
        2.1.4 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活化与发酵培养
        2.2.2 α-GI产生菌的筛选
        2.2.3 菌株PD-14 的形态观察
        2.2.4 菌株PD-14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产 α-GI内生菌株的筛选
        2.3.2 菌株PD-14 的形态学鉴定
        2.3.3 菌株PD-14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菌株PD-14 发酵条件优化及活性部位追踪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种子液培养
        3.2.2 α-GI活性部位初筛
        3.2.3 培养基的筛选
        3.2.4 单因素试验
        3.2.5 菌株PD-14 正交试验优化
        3.2.6 α-GI活性部位的进一步追踪
        3.2.7 活性部位化学成分预实验
    3.3 实验结果
        3.3.1 α-GI活性部位初筛结果
        3.3.2 培养基的筛选
        3.3.3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4 菌株PD-14 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
        3.3.5 α-GI活性部位进一步追踪的结果
        3.3.6 α-GI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酶抑制剂反应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样品
        4.1.2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水相酶抑制剂反应动力学研究
        4.2.2 α-GI影响因素的研究
    4.3 实验结果
        4.3.1 水相酶抑制剂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
        4.3.2 各因素对 α-GI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α-GI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样品
        5.1.2 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Sevage法除蛋白
        5.2.2 薄层层析(TLC)检测
        5.2.3 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初步分离
        5.2.4 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
        5.2.5 高效液相色谱定性测定
    5.3 实验结果
        5.3.1 水相除蛋白结果
        5.3.2 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分离纯化结果
        5.3.3 硅胶柱层析分离结果
        5.3.4 HPLC定性测定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FTase和Raf-1双靶点抑制剂的虚拟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抗肿瘤药物发展
    1.2 法尼基转移酶(FTase)
    1.3 Raf-1
    1.4 双靶点抑制剂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理论背景
    2.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简介
    2.2 分子对接方法
        2.2.1 分子对接基本原理
        2.2.2 分子对接分类
    2.3 药效团模型的构建
第3章 FTase抑制剂的筛选与设计
    3.1 前言
    3.2 计算方法
        3.2.1 配体和受体的处理
        3.2.2 药效团模型的建立
        3.2.3 筛选最佳药效团模型
        3.2.4 对数据库的虚拟筛选
        3.2.5 分子对接
        3.2.6 活性实验检测
        3.2.6.1 样品准备
        3.2.6.2 酶浓度的确定
        3.2.6.3 化合物浓度的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药效团模型的验证
        3.3.2 数据库虚拟筛选结果
        3.3.3 分子对接结果
        3.3.4 活性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Raf-1 抑制剂的筛选与设计
    4.1 前言
    4.2 计算方法
        4.2.1 数据的收集及预处理
        4.2.2 药效团的生成与验证
        4.2.3 虚拟筛选数据库
        4.2.4 活性化合物的对接研究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4.3.1 药效团模型的生成与验证
        4.3.2 虚拟筛选结果
        4.3.3 分子对接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FTase和 Raf-1 双靶点抑制剂的筛选
    5.1 前言
    5.2 计算模型及方法
    5.3 数据库筛选结果
    5.4 ADMET预测
        5.4.1 人体肠道吸收性
        5.4.2 25℃下水溶性
        5.4.3 血脑屏障穿透性(BBB)
    5.5 分子对接结果
    5.6 ADMET预测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以跨膜蛋白gp41为作用靶点的抗HIV-1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IDS与HIV
2 HIV-1进入抑制剂
3 gp41的结构和功能
4 gp41参与的融膜机制
5 gp41相关融合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5.1 多肽类
        5.1.1 T-20/恩夫韦地
        5.1.2 西夫韦肽
        5.1.3 C34
        5.1.4 5-Helix
    5.2 单抗类及其衍生物
    5.3 天然产物类
        5.3.1 微生物代谢产物
        5.3.2 海洋天然产物
        5.3.3 中药天然化合物
6 小结与展望

(8)抗HIV活性成分桑辛素代谢机制及药-药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HIV的治疗方法与现状
        1.1.1 HIV的发展与起源
        1.1.2 HIV的治疗现状
        1.1.3 中药治疗HIV的新思路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研究方法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
        1.2.2 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1.2.3 代谢反应的类型
    1.3 药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指导原则
        1.3.1 代谢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1.3.2 转运体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第二章 立题依据
第三章 桑辛素的抗HIV药效及肠道吸收与代谢特征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
        3.1.3 动物
    3.2 大鼠不同肠段微粒体酶的制备
        3.2.1 溶液的配制
        3.2.2 大鼠不同肠段微粒体酶的制备方法
        3.2.3 大鼠肠微粒体蛋白浓度的测定(BCA法)
    3.3 桑辛素体外抗HIV药效研究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方法学考察
        3.4.1 溶液的配制
        3.4.2 方法学考察
    3.5 桑辛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与代谢研究
        3.5.1 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
        3.5.2 样品处理
        3.5.3 数据分析
        3.5.4 统计分析
        3.5.5 UPLC-MS/MS鉴定桑辛素在灌流液及胆汁中的代谢产物
        3.5.6 紫外光谱峰偏移法确定葡萄糖醛酸苷结合位点
        3.5.7 桑辛素在大鼠肠道中的吸收与代谢特征
        3.5.8 桑辛素在肠微粒体中的酶代动力学研究
    3.6 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桑辛素的体外CYP及UGT代谢机理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
    4.2 大鼠肝微粒体酶的制备
        4.2.1 溶液的配制
        4.2.2 大鼠肝微粒体的制备方法
        4.2.3 大鼠肝微粒体蛋白浓度的测定(BCA法)
    4.3 桑辛素的体外CYP代谢机理研究
        4.3.1 溶液的配制
        4.3.2 桑辛素体外肝微粒体酶CYP代谢体系
        4.3.3 UPLC-MS/MS鉴定桑辛素体外CYP代谢产物
        4.3.4 特异性化学抑制剂对桑辛素CYP代谢的影响
        4.3.5 桑辛素在重组人源化CYP纯酶中的代谢
        4.3.6 桑辛素在HLM,RLM,CYP3A4,3A5和2C19中的酶代动力学研究
    4.4 桑辛素的体外UGT代谢机理研究
        4.4.1 溶液的配制
        4.4.2 UPLC-MS/MS鉴定桑辛素体外UGT代谢产物
        4.4.3 桑辛素在重组人源化UGT纯酶中的代谢
        4.4.4 UGT酶抑制剂对桑辛素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的影响
        4.4.5 桑辛素在HLM,RLM,UGT1A1,1A3,1A7和2B7中的酶代动力学研究
    4.5 讨论与总结
第五章 桑辛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仪器
        5.1.3 动物
    5.2 溶液的配制
    5.3 方法学验证
        5.3.1 建立同时检测桑辛素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的UPLC-MS/MS方法
        5.3.2 标准曲线工作液的配制
        5.3.3 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5.3.4 专属性、灵敏度和线性
        5.3.5 准确度和精密度
        5.3.6 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5.3.7 稳定性
    5.4 桑辛素灌胃给药SD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
    5.5 讨论与总结
第六章 桑辛素与抗HIV化学药物联用时的药-药相互作用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仪器
        6.1.3 动物
    6.2 溶液的配制
    6.3 桑辛素与抗HIV化学药物在药动学的药-药相互作用
        6.3.1 建立同时检测多种化合物的UPLC-MS/MS方法
        6.3.2 阿扎那韦硫酸盐对桑辛素药动学的影响
        6.3.3 桑辛素对阿扎那韦硫酸盐药动学的影响
        6.3.4 桑辛素对依法韦仑药动学的影响
    6.4 讨论与总结
全文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及奖励
致谢

(9)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和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茚地那韦的国际范围专利保护现状
    1.1 检索数据库与统计方法
    1.2 结果分析
        1.2.1 专利申请量
        1.2.2 申请国家或地区
        1.2.3 重要专利申请人
        1.2.4 小结
2 茚地那韦的中国专利保护现状
    2.1 检索数据库与统计方法
    2.2 中国专利概况
        2.2.1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
        2.2.2 申请国家或地区分布
    2.3 重点专利分析
        2.3.1 原研企业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和保护状况
        2.3.2 国内申请人专利申请和保护情况分析
3 总结与启示

(10)全球抗HIV药物研发进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研发态势
2 研发阶段
3 作用靶点
4 研究国家与机构
5 销售情况
6 交易合作
7 小结

四、抗HIV药物的销售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J]. 苏红,周家祺,华雪蔚,饶玉梅,郭文,陈芬儿.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1(12)
  • [2]改进的实物期权模型在我国上市医药企业估值中的应用研究 ——以艾迪药业为例[D]. 程有涵.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3]亚砜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和不对称合成进展[J]. 朱海梦,王超,宗利利. 有机化学, 2021(09)
  • [4]7-氮杂吲哚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癫痫活性研究[D]. 韩瑜.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罗汉果内生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成分研究[D]. 周巧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6]FTase和Raf-1双靶点抑制剂的虚拟筛选[D]. 戴小涵. 鲁东大学, 2021(12)
  • [7]以跨膜蛋白gp41为作用靶点的抗HIV-1药物研究进展[J]. 顾觉奋.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8(06)
  • [8]抗HIV活性成分桑辛素代谢机制及药-药相互作用研究[D]. 侯楚祺.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9]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和风险分析[J]. 杨秦,卞志家,胡敬东,张慧艳,盛立. 军事医学, 2016(06)
  • [10]全球抗HIV药物研发进展报告[J]. 毕晴. 药学进展, 2016(05)

标签:;  ;  ;  ;  ;  

抗HIV药物的销售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