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长穗颈高秆隐性基因eui2的分子标记及定位

水稻长穗颈高秆隐性基因eui2的分子标记及定位

一、水稻长穗颈高秆隐性基因eui2的分子标记和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坤[1](2021)在《微调EUI1对水稻不育系解除包颈的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水稻不育系(两系不育系或三系不育系)普遍存在包穗现象。即不育系穗下节间缩短导致穗部分包裹在剑叶叶鞘中不能完全抽出,严重影响不育系异交特性及制种产量。为打破包穗需在抽穗期大量使用外源赤霉素(九二0)。但喷施外源赤霉素不仅会降低种子的休眠,增加种子穗发芽的制种风险,而且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从遗传角度提高不育系的抽穗能力,才是最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法。在众多控制穗颈节伸长的基因中,eui基因能显着提高穗颈节的伸长能力,因此广泛应用于杂交育种。研究表明和eui2相比,eui1有着更好的打破包颈的能力。eui1种质的出现为打破不育系包颈提供了新的育种思路。但现有的eui1种质中穗颈节往往伸长过长,在制种生产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微调EUI1使穗颈节适度伸出,是eui1种质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关键。基于此,我们利用腺嘌呤碱基编辑(ABE)工具创制了EUI1基因的两种不同碱基替换类型的突变体eui1-1和eui1-2;并以这两个突变为背景材料研究微调EUI1对水稻不育系解除包颈的作用机理及在杂交稻制种中的应用。主要结果如下:1、腺嘌呤碱基编辑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基因编辑系统(MAHMUDA et al,2020),能够精确对靶位点进行碱基替换(C-T或A-G)。通过对EUI1定点编辑,我们获得两种不同碱基替换类型的纯合突变体eui1-1和eui1-2(两系不育系C815S为遗传背景),eui1-1和eui1-2分别在EUI1基因的第二个外显子中一个碱基G替换为碱基A和两个碱基G替换为A,两种碱基替换类型均改变了EUI1蛋白原有的折叠方式。2、表型分析显示突变体eui1-1和eui1-2穗颈节显着伸长;通过对突变体穗颈节石蜡切片进一步分析发现,穗颈节的伸长是由于其细胞长度的显着伸长引起;通过对突变体包穗率的检测我们发现,突变体虽未完全打破包颈,但包穗率显着降低。3.、碱基替换的基因编辑方式使EUI1的转录水平及蛋白含量下降,此外,我们得到的两种碱基替换在改变EUI1折叠方式的同时,也降低了EUI的酶活。最终导致EUI1对活性GAs的氧化失活作用减弱。4.、EUI1编码的GA失活酶减少了幼穗中活性GAs的积累,抑制了幼穗中活性GAs向穗下节间的运输,从而导致穗下节间的缩短。本实验中通过对突变体幼穗中活性GAs含量的检测发现,突变体穗颈节的伸长伴随幼穗中活性GAs含量的增加。5.、制种实验中,我们调查发现突变体eui1-1和eui1-2依然保持较低的包穗率,且异交结实率显着提高。

官华忠[2](2011)在《水稻包穗的遗传研究》文中指出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其生产中所用的不育系均存在包穗现象,严重影响了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产量。水稻中包穗现象主要是由最上节间缩短造成的。阐明包穗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对解决水稻不育系的包穗问题,创造水稻新种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两方面对包穗的遗传基础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包穗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在两个环境下种植一个由热带粳稻品种DZ60与籼稻品种H359杂交而建立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调查最上节间长(UIL)、剑叶鞘长(FLSL)和最上节间长与剑叶鞘长比率(UFR)。利用已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对这3个与包穗有关的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0个QTL,其中3个控制UIL,位于1、4、12号染色体,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3.20%-14.59%;4个控制FLSL,位于1、6、8、12号染色体,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2.59%-20.70%;3个控制UFR,位于4、6、8号染色体,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2.89%-6.00%。qUIL-1与qFLSL-1的位置完全重叠,且效应最大,在不同环境中表达稳定,是一个同时控制UIL和FLSL的主效QTL。对水稻基因组序列的查询结果显示,该QTL所在区间正好包含半矮秆基因sd1,因而推测其效应来自sd1基因。2. esp1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利用物理诱变方法从籼稻恢复系早R974中获得了一个包穗突变体,表现为植株变矮、抽穗延迟、最上节间短缩、半包穗、穗型短小、穗粒数减半、二次枝梗数目减少以及部分颖花退化等特征。我们将该突变体命名为esp1。解剖观察发现,esp1最上节间的薄壁细胞纵向平均长度(41.29μm)仅为野生型(59.11μm)的69.85%,说明esp1最上节间中部细胞延伸受阻,使其最上节间伸长不足,是导致包穗的原因。遗传分析表明,esp1受一隐性基因控制,能稳定遗传,不受遗传背景的影响。喷施GA3试验表明,esp1对赤霉素表现钝感。将esp1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杂交,构建了F2和BC1F1群体,将ESP1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上SSR标记RM26281和GRM40之间,与这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9 cM和0.048 cM。根据ESP1所在区域的物理图谱,初步确定突变体esp1在SSR标记GRM88和GRM40之间发生了大约260 kb的缺失。基因预测表明该区域包括52个基因。这些研究结果为克隆ESP1基因奠定了基础。3. esp2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从籼稻品种明恢86的组织培养后代中获得了一个包穗突变体,其穗部被剑叶叶鞘完全包裹,最上节间几乎完全退化,而其余各节间长度则没有明显改变。我们将该突变体命名为esp2。解剖观察发现,esp2的最上节间细胞数目大幅减少,细胞生长分化停顿,茎秆空心髓和维管束发育受阻。遗传分析表明,esp2受一隐性基因控制,能稳定遗传,不受遗传背景的影响。显然,ESP2是控制水稻最上节间发育的一个关键基因。基因互作分析表明,就最上节间长度这个性状而言,ESP2对ESP1以及两个最上节间伸长基因(EUI1和EUI2)都表现为隐性上位,双突变体esp1esp2、eui1esp2和eui2esp2皆表现为几乎没有最上节间。这说明ESP2功能的丢失使水稻最上节间无法发育,因而也就无从表现出由ESP1、EUI1和EUI2基因突变所造成的最上节间长度的数量变异。喷施GA3试验表明,esp2与esp1相似,对赤霉素也表现钝感。利用esp2与粳稻品种秀水13杂交的F2群体,将ESP2精细定位在1号染色体短臂末端一个14 kb的区域内。根据水稻基因组序列的注释,该区域内只存在1个完整的基因,亦即一个假定的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putative phosphatidylserine synthase)基因。DNA测序分析表明,该基因内部插入了一个5287 bp的反转座子序列。因此把该基因作为ESP2的候选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ESP2候选基因在野生型明恢86的各个时期和各个组织均有表达,且表达量受外源赤霉素的诱导上调。本研究结果为ESP2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黄志城[3](2010)在《旱稻极窄叶突变体和长穗颈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约有一半的人以此为口粮。它同时是全球基因组研究的单子叶植物中的模式植物。突变体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辐照旱稻品种IRAT109获得一批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从第五代(M5)中分别选取极窄叶突变体TB-56和长穗颈隐性高秆突变体TB-72,进行分子标记定位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TB-56主要形态特征:植株矮化,株高仅72.25cm,比亲本IRAT109降低了32.34%生育期延迟,叶片极窄;穗长变短、结实率降低,但粒型、百粒重却无显着差异;叶片维管束系统发育不良,外层薄壁细胞发生缺陷从而排列不规则;由于维管系统的发缺陷致使水稻整个生育期养分的运输、生理代谢等受到影响,引起株高变矮、叶片变窄、结实率降低;2.将TB-56分别与原始亲本IRAT109、籼稻品种9311构建定位群体进行遗传性分析,在TB-56/IRAT109群体中,F1表现正常,F2分离群体在上海、海南两地均呈9:3:4分离比例,经过卡方检验符合2对隐性上位基因极窄叶基因(暂命名enll)和窄叶基因(暂命名nl7)共同控制的假设遗传模式;而在TB-56/9311构建的作图群体中,F1表现正常,F2分离群体则呈现出3:1分离比例,即受一对隐性基因窄叶基因nl7控制;3.采用分组分离群体法对两套F2作图群体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具有隐性上位作用的极窄叶基因enll被定位在第1号染色体长臂端的RM3615附近;窄叶基因nl7被定位在第7号染色体RM8245和RM21433之间,与这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5cM和4.8cM;4.TB-72主要形态特征:株高明显增高,比亲本IRAT109增加50.78%,其中倒数第一节增加了94.35%,占整个植株株高的42.54%以上,分蘖数相对减少,全生育期叶色稍微泛黄导致叶绿素含量差异显着,粒型的变化也比较明显;5.将TB-72与IRAT109构建定位群体,F1代植株穗颈长34cm与亲本相近,F2代群体正常株和长穗颈突变株表现为3:1的分离比(χ2(0.0457)<χ2(3.84)),表明该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6.分别将用于定位eui1、eui2位点所用的标记和根据该基因序列所设计的引物在两个亲本间进行筛选,均未能表现出多态性,推测该突变体可能携带新的长穗颈基因,暂命名为eui3。对其F2定位群体采用分组分离群体法,用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长穗颈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定位,将eui3基因初步定位在第6号染色体SSR标记RM528附近。

宋幼良[4](2010)在《籼稻93-11长穗颈突变体的变异分析与遗传定位》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钴-60伽玛射线诱变籼稻93-11,筛选得到5个长穗颈突变体eR-1-~eR-5。本研究旨在通过对5个长穗颈突变体的秆型分析和相关农艺性状的研究,了解突变体在株叶形态和种子质量等方面的变化,同时明确不同长穗颈突变基因的多态性与变异,深化有关水稻长穗颈的理论与实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野生型对比研究表明,5个长穗颈突变体植株、倒Ⅰ节间和倒Ⅱ节间分别显着增高和变长,穗长显着变长,突变体eR-4和eR-5分蘖力显着提高,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变化不显着,千粒重均不同程度下降,相应地单株产量也下降,其中突变体eR-1和eR-2显着下降。2、等位性测定表明,突变体eR-1、eR-2、eR-4和eR-5相互等位,并与已报道的eui等位,而与突变体eR-3不等位,是一个新的长穗颈突变。对eR-3遗传研究表明,其长穗颈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以秀水110/eR-3杂交F2群体为材料,将eui3基因初步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上的RM127与RM142之间约14Mb范围内。

张娟[5](2009)在《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eS的选育及评价》文中认为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是采用e-杂交稻育种技术育成的2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为了明确这两个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种利用价值,本文对它们的遗传、育性转换特性、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的杂交种农艺性状、配合力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等位性检测表明,广占63eS1中含有的eui基因与协青早eB1中含有的eui1基因是等位的,而广占63eS2含有eui基因与协青早eB2中的eui2基因是等位。2.分期播种镜检表明,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保留了原品种广占63S的育性转换特性,它们在福州的不育期都可达到80d以上。3.研究表明,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株高在整个生育期都高于对照,表现为广占63eS1>广占63eS2>广占63S;分蘖能力略强于对照;主茎叶片数与广占63S一样,都为12-13叶。4.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与广占63S株高差异程度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的不同。在可育期,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株高极显着增加,分别增加34.8cm和7.2cm;而不育期的株高只增加3.9cm和0.9cm,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不育期株高的增加主要由于倒1节显着增长,而在可育期株高的增加除了倒一节显着增长,还因为倒二节的显着增长。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穗颈伸出度与对照都有显着差异。不育期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穗颈伸出度分别为-7.1cm、-7.7cm,而对照为-11.0cm;可育期穗颈伸出度分别为18.6cm、13.5cm,而对照为-3.5cm。5.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异交特性较好。广占63eS1在颖花长、颖花长宽比、单边外露率、双边外露率、总外露率上显着高于对照广占63S;广占63eS2的颖花长、颖花长宽比、单边外露率略高于对照,而双边外露率和总外露率显着高于对照。6.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的杂交稻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植株生长和分蘖动态,具有相同的产量潜力水平。各杂交稻农艺性状依不同的杂交稻组合而表现有所差异,但大多数都表现为差异不显着。7.研究表明,21个性状有19个性状组合间遗传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广占63eS1在穗颈长、理论产量等性状上一般配合力比较突出,但总体上看,广占63eS1和广占63eS2具有与原品种广占63S相似的一般配合力。广占63eS1、广占63eS2和广占63S的杂交稻特殊配合力差异依组合及性状的不同而变化,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各组合的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的方差都大,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非加性效应较小,在育种上以选择亲本最为重要。穗长、穗颈长、剑叶宽、千粒重、播始历期等性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遗传力,这些性状亲本直接传给杂种的能力较强,而受环境的影响较小。

马玉银,李磊,李育红,左示敏,殷跃军,张亚芳,陈宗祥,潘学彪[6](2008)在《一个新的水稻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寻找新的水稻隐性高秆基因,为解决水稻不育系的包颈现象及增加恢复系的株高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方法】在田间试验时发现一株高秆突变体,经过连续3代的自交和选择后,获得稳定遗传的高秆突变体。突变体的株高比野生型中花11平均增加72.3%。将带有高秆基因的杂合体自交,分析F2代株高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高秆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分别配制突变体、野生型与培矮64之间的杂交种及其自交F2分离群体,在突变体配制的分离群体中鉴定出72株极端高秆突变体,株高明显高于对照群体中的最高植株高度。【结果】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47对多态性分子标记,分析这些标记位点在极端高秆突变体群体中的分离特征,结果证明高秆基因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进一步发展了4个InDel标记,确定高秆基因位于RM168与M127.1-3-3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713 kb。【结论】该基因是一个新的隐性高秆基因,暂命名为lc3。

马洪丽[7](2007)在《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的研究与利用》文中认为eui基因作为"杂交稻种子生产的第四遗传要素",二十多年来,备受国内外遗传育种学者的关注。最近,关于水稻穗颈伸长基因EUI的定位与克隆、功能鉴定及eui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概述了长穗颈基因eui的发现、定位与克隆、作用机制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张所兵,朱镇,赵凌,张亚东,陈涛,林静,王才林[8](2007)在《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紧密连锁SSR标记获得》文中提出02428h是从半矮秆材料02428体细胞培养后代中发现的隐性高秆突变体,其株高性状由1对长穗颈基因eui和1对半矮秆基因sd-1共同控制。以02428h与半矮秆材料南京11杂交的F2为作图群体,利用Gramene公布的SSR标记和根据NCBI中的BAC序列自己新开发的SSR标记,将eui基因定位在第5染色体上的RM3673和RM0012之间,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0.3cM和1.0cM,为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张所兵[9](2006)在《水稻半矮秆突变体株高遗传分析及eui基因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株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水稻品种按植株高矮分为高秆品种和矮秆品种两种类型。传统的高秆品种容易倒伏,利用价值不高,但隐性高秆材料作为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中的第4要素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迄今为止,已发现10个隐性高秆突变体,主要由长穗颈基因eui1或eui2基因控制。相对高秆品种而言,矮秆品种因耐肥、抗倒、高产而研究较多。目前以‘d’命名的半矮秆基因和以‘sd’命名的半矮秆基因已有70多个。但在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是半矮秆基因sd-1,同一基因的广泛利用存在遗传背景单一带来的潜在风险,因此急需加强对新的矮秆基因的鉴定和研究。 02428h系从半矮秆水稻02428体细胞培养后代中发现的隐性高秆突变体。之后,我们又在02428h中发现一个半矮秆迟熟突变体-02428ha。该突变体从表型上仍然保留了02428h穗颈明显伸长的隐性高秆特征。本论文对02428ha株高表型特征、遗传规律及其涉及的株高基因的等位性进行了研究,对eui基因进行了定位,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02428ha株高约113.9cm,各伸长节间及稻穗的长度均比02428h缩短,但倒1节间长度缩短是导致株高降低的最主要因素,由于伴随剑叶叶鞘的缩短,因而从形态上仍然表现长穗颈特征。用02428ha与隐性高秆材料02428h和半矮秆材料02428杂交后代研究了02428ha株高遗传模式,02428ha/02428h F1株高与高值亲本02428h无显着差异,且表现类似于02428h的穗颈明显伸长的隐性高秆特征。02428ha/02428 F1株高和穗颈长均与低值亲本02428无显着差异。02428ha/02428h F2群体中高秆植株和半矮秆植株呈3:1分离,似呈1对基因分离。02428ha/02428 F2群体中高秆植株和矮秆植株呈3:13分离比,似呈2对基因分离。以上结果表明,02428ha株高由3对基因控制,除eui基因和sd-1基因外,02428ha还含有另外一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h(t)。在sd-h(t)基因作用下,02428ha表现为的半矮秆。 之后,对sd-h(t)基因的等位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将02428ha与高秆材料南京6号、籼稻半矮秆材料新桂矮(sd-g sd-g)、新泰矮(sd-t(t) sd-t(t))、南充一枝腊(sd-n(t) sd-n(t))进行杂交,其F1均表现为超亲遗传,株高比高值亲本分别高18.6、42.9、49.9和40.0cm,差异达极显着水平,证明了半矮秆基因sd-h(t)与sd-g、sd-t(t)和sd-n(t)不等位,同时也佐证了sd-h(t)为隐性基因。对上述半矮秆材料进行苗期外源赤酶素鉴定,发现上述材料均对外源赤酶素响应,在20-40ppm之间02428ha苗高极显着的矮于其它半矮秆材料,用20ppm处理02428ha,其苗高增长率显着小于其它半矮秆材料。因此在20ppm

张书标,杨仁崔,黄荣华,章清杞[10](2005)在《水稻eui基因及其e-杂交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eui基因具有遗传解除水稻不育系包穗的功能,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曾被誉为杂交稻种子生产的第四遗传因子。随着e-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已将eui基因的育种应用推向生产。eui种质具有遗传多型性,发现新的eui基因,称eui2。eui1、eui2基因具有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已分别发现一系列碱基缺失不一的eui1、eui2突变系。已用图位克隆法分离出EUI1、EUI2基因。利用辐射诱变的方法,建立了e-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一批遗传解除包穗的长穗颈不育系,组配出相应的e-杂交稻组合。长穗颈不育系能达到解除或基本解除包穗且对“920”的敏感,其种子生产只需少量的“920”。e-杂交稻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和产量潜力,但具有明显较强的生长优势。本文概述了eui基因及其e-杂交稻研究进展,并展望了eui基因和e-杂交稻育种的应用研究。

二、水稻长穗颈高秆隐性基因eui2的分子标记和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长穗颈高秆隐性基因eui2的分子标记和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微调EUI1对水稻不育系解除包颈的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碱基编辑技术
    1.2 水稻不育系包穗研究进展
        1.2.1 水稻不育系包穗与不育性的相关性
        1.2.2 水稻包穗基因研究进展
    1.3 植物激素与包穗的关系
        1.3.1 赤霉素与包穗的关系
        1.3.2 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与降解
        1.3.3 其他植物激素与包穗的关系
    1.4 eui种质的发现
    1.5 eui种质的特点
    1.6 eui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7 eui基因的作用机理
    1.8 EUI1 基因的微调
    1.9 eui种质的育种应用
    1.10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载体构建
        2.1.3 DNA提取及转基因检测
        2.1.4 RNA提取和反转录及RT-PCR
        2.1.5 蛋白质提取及Western Blot
        2.1.6 石蜡切片观察细胞长度
        2.1.7 细胞色素单加氧酶CYP714D1 酶联免疫分析
        2.1.8 活性赤霉素GAs含量测定
        2.1.9 EUI1 蛋白三维结构预测
        2.1.10 制种实验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靶位点选择及基因编辑结果的鉴定
    3.2 eui1 突变体转录及蛋白水平的检测
    3.3 eui1 突变体表型
    3.4 eui1 突变体CYP714D1 酶活及活性GAs含量
    3.5 制种实验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水稻包穗的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不育系的包穗现象与研究
        1.1.1 水稻不育系的包穗特征
        1.1.2 研究水稻包穗的意义
    1.2 水稻株高与节间的关系
        1.2.1 水稻株高的遗传与应用
        1.2.2 水稻矮化与节间的关系
        1.2.3 水稻隐性高杆与节间的关系
    1.3 植物激素与水稻茎伸长生长的关系
        1.3.1 赤霉素与水稻茎伸长生长的关系
        1.3.2 其他激素与水稻茎伸长生长的关系
    1.4 水稻长穗颈基因 EUI 的研究进展
        1.4.1 eui 基因的发现
        1.4.2 eui 基因的研究和应用
    1.5 水稻包穗基因的研究进展
        1.5.1 包穗突变体
        1.5.2 包穗相关基因的定位
第二章 水稻包穗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田间种植和性状调查
        2.1.3 数据处理与 QTL 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两个生长环境中双亲及RIL 群体的性状表现
        2.2.2 三个包穗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
    2.3 讨论
第三章 水稻包穗突变体ESP1 的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esp1 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3.1.3 esp1 最上节间解剖观察
        3.1.4 esp1 突变的遗传特征分析
        3.1.5 esp1 突变性对外源赤霉素的敏感性分析
        3.1.6 ESP1 基因定位
        3.1.7 序列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突变体农艺性状
        3.2.2 esp1 最上节间的解剖结构
        3.2.3 esp1 突变性状的遗传
        3.2.4 esp1 突变体对赤霉素的敏感性
        3.2.5 ESP1 基因的定位
    3.3 讨论
第四章 水稻包穗突变体ESP2 的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esp2 最上节间解剖观察
        4.1.3 突变体esp2 遗传分析
        4.1.4 突变体esp2 与esp1、eui1、eui2 的互作遗传
        4.1.5 esp2 突变性对外源赤霉素的敏感性分析
        4.1.6 分子标记
        4.1.7 基因定位
        4.1.8 序列分析和候选基因的确定
        4.1.9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esp2 的形态特征
        4.2.2 esp2 最上节间解剖结构的比较
        4.2.3 突变性状的遗传
        4.2.4 esp2 突变体对赤霉素的敏感性
        4.2.5 ESP2 的初步定位
        4.2.6 ESP2 的精细定位
        4.2.7 ESP2 的候选基因
        4.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
        4.2.9 全包穗基因esp2 与esp1、eui1、eui2 的互作遗传
    4.3 讨论
全文总结
    1 包穗性状的 QTL 定位
    2 包穗突变体的表型
    3 包穗突变体对赤霉素的敏感性
    4 包穗突变体的遗传规律
    5 包穗突变体的分子定位
    6 ESP2 候选基因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创新点
进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1 分子标记筛选实验
附录2 石蜡切片实验
附录3 实时荧光定量实验
致谢

(3)旱稻极窄叶突变体和长穗颈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叶片的发育、形态结构及其理论研究与实践
        1.1.1 水稻叶片的发育
        1.1.2 水稻叶片的形态结构及其观察
        1.1.3 水稻叶片的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
    1.2 水稻叶片突变类型
        1.2.1 水稻叶色突变
        1.2.2 水稻叶斑突变
        1.2.3 水稻叶形突变
    1.3 水稻窄叶突变研究进展
        1.3.1 水稻窄叶突变种质的发现
        1.3.2 水稻窄叶突变的分子机制
        1.3.3 水稻窄叶突变基因nal的定位
    1.4 水稻长穗颈突变研究进展
        1.4.1 水稻长穗颈突变体的发现
        1.4.2 水稻长穗颈突变的分子机制
        1.4.3 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的定位及克隆
    1.5 分子标记子在水稻遗传研究中的作用
    1.6 水稻基因的图位克隆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极窄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间表型鉴定
        2.1.3 冰冻切片水稻叶片组织的观察
        2.1.4 F_2定位群体的构建
        2.1.5 DNA提取
        2.1.6 PCR扩增
        2.1.7 基因定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突变体TB-56表型特征
        2.2.2 突变体TB-56叶片结构观察
        2.2.3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2.2.4 窄叶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2.2.5 候选基因的预测及分析
    2.3 讨论
        2.3.1 水稻极窄叶突变体的突变表型及其遗传模式
        2.3.2 水稻极窄叶突变体叶片的显微结构研究
        2.3.3 水稻极窄叶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3 长穗颈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F_2定位群体的构建及田间表型鉴定
        3.1.3 DNA提取
        3.1.4 PCR扩增
        3.1.5 基因定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长穗颈隐性高秆突变体TB-72表型特征
        3.2.2 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3.2.3 长穗颈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3.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Ⅰ 植物DNA提取步骤
        附录Ⅰ-1 大样法(改良CTAB法)
        附录Ⅰ-2 小样法
        附录Ⅰ-3 小样改进法
    附录Ⅱ SSR反应体系和扩增
    附录Ⅲ 电泳检测
        附录Ⅲ-1 琼脂糖电泳检测
        附录Ⅲ-2 PAGE电泳检测
    附录Ⅳ 常用试剂的配制
        附录Ⅳ-1 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试剂的配制
        附录Ⅳ-2 PAGE电泳相关试剂的配制
        附录Ⅳ-3 FAA固定液的配制(1L)

(4)籼稻93-11长穗颈突变体的变异分析与遗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1.1 作物杂种优势现象
        1.1.2 作物杂种优势遗传机理
        1.1.3 作物杂种优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 水稻长穗颈基因(eui)概述
        1.2.1 水稻长穗颈种质的发现
        1.2.2 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的遗传分析
        1.2.3 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的定位
        1.2.4 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的作用机制
    1.3 水稻长穗颈种质的育种应用
        1.3.1 长穗颈恢复系的选育
        1.3.2 长穗颈不育系的选育
        1.3.3 e-杂交稻选育
    1.4 植物激素与水稻茎伸长
        1.4.1 与水稻茎伸长有关的植物激素
        1.4.2 赤霉素与水稻茎伸长
        1.4.3 生长素与水稻茎伸长
        1.4.4 脱落酸与水稻茎伸长
        1.4.5 乙烯与水稻茎伸长
    1.5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1.5.1 分子标记概述
        1.5.2 几种常用分子标记简介
        1.5.3 分子标记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93-11长穗颈突变体的变异与农艺性状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杆型和农艺性状调查
        2.1.3 突变等位性测定
        2.1.4 DNA提取
        2.1.5 非等位突变的序列比对
        2.1.6 电泳、割胶及测序
    2.2 结果分析
        2.2.1 农艺性状
        2.2.2 突变等位性分析
        2.2.3 PCR产物分析
        2.2.4 序列分析
    2.3 讨论
    附页
第三章 新长穗颈基因eui3的遗传分析与初步定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遗传研究
        3.1.3 定位群体的构建
        3.1.4 DNA的提取与基因池的建立
        3.1.5 SSR标记分析
        3.1.6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作图
    3.2 结果分析
        3.2.1 遗传研究
        3.2.2 BSA分析
        3.2.3 eui3基因的定位
    3.3 讨论
参考文献

(5)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eS的选育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文献综述
    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历程
        1.1 三系法杂交水稻
        1.2 两系法杂交水稻
    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研究及利用进展
        2.1 育性转换的因素
        2.2 遗传背景
        2.3 遗传学研究
        2.4 基因定位
        2.5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
        2.6 配合力研究
        2.7 制种中与“920”关系
    3. 水稻eui 基因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
        3.1 eui 种质的发现
        3.2 eui 种质的表现
        3.3 eui 基因的遗传
        3.4 eui 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3.5 eui 基因的作用机理
        3.6 eui 种质的育种应用及e-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
        3.7 eui 基因对杂交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3.8 eui 基因的利用展望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等位性检测
        2.2 分期播种观察不育系花粉育性及生物学特性
        2.3 杂种性状考察及配合力的测定
    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1. 等位性检测
    2. 不育系生物学特性
        2.1 不育系生育期
        2.2 不育系的花粉育性
        2.3 不育系的株高生长动态
        2.4 不育系的分蘖动态
        2.5 不育系的叶龄动态
        2.6 不育系的农艺性状
        2.7 不育系的花器性状及柱头外露率
    3. 杂交稻性状分析
        3.1 杂交稻株高动态
        3.2 杂交稻分蘖动态
        3.3 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3.4 杂交稻产量的构成
        3.5 杂交稻谷粒性状
    4. 配合力分析
        4.1 各性状组合间差异显着性测验
        4.2 各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4.3 一般配合力效应(GCA)分析
        4.4 特殊配合力效应(SCA)分析
        4.5 基因型方差、群体配合力方差及遗传力的遗传变异分析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一个新的水稻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材料
    1.2 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1.3 高秆突变体的基因定位群体的构建
    1.4 DNA提取和PCR反应
    1.5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及InDel标记的开发
        1.5.1 SSR标记的选择
        1.5.2 InDel标记的开发[24]
        1.5.3 分子标记间的物理距离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秆突变体的表型特征
    2.2 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2.3 隐性高秆基因lc3的定位
3 讨论
4 结论

(8)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紧密连锁SSR标记获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DNA提取
    1.3 多态性筛选与连锁分析
    1.4 SSR标记的开发
2 结果与分析
    2.1 遗传分析
    2.2 多态性标记的获得与连锁分析
    2.3 新SSR标记的开发
3 讨论

(9)水稻半矮秆突变体株高遗传分析及eui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长穗颈基因的研究与利用
        1.1 eui基因的发现
        1.2 遗传分析
        1.3 eui基因的定位
        1.4 穗颈节伸长与激素的关系
        1.5 eui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2 水稻矮秆基因的研究与利用
        2.1 矮秆定义
        2.2 水稻矮生性遗传
        2.3 水稻植株矮化机制
        2.4 水稻矮源的育种利用
    3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水稻含EUI基因的半矮秆突变体02428HA株高遗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02428ha与02428h及02428的株高比较
        2.2 02428ha与02428h及02428杂交F_1代的株高表现
        2.3 02428ha与02428h及02428杂交F_2代的株高分离
    3 讨论
第三章 半矮秆基因SD-H(T)等位性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半矮秆材料株高表现
        2.2 F_1表型分析
        2.3 不同半矮秆材料对赤霉素反应
    3 讨论
第四章 长穗颈基因(EUI)SSR标记定位及候选基因初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田间种植与株高调查
        1.3 总DNA提取(CTAB法)及检测
        1.4 SSR标记检测
        1.5 eui基因定位
        1.6 eui基因进一步定位及SSR标记的开发
    2 结果与分析
        2.1 遗传分析
        2.2 eui基因的初步定位
        2.3 eui基因的进一步定位
        2.4 新SSR标记的开发
        2.5 覆盖目标基因的BAC跨叠关系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1 全文讨论
        1.1 02428ha株高表现
        1.2 02428ha株高遗传模式
        1.3 sd-h(t)等位性研究
        1.4 eui基因定位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sd-h(t)和eui基因及MAS的应用价值
    2.全文结论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水稻长穗颈高秆隐性基因eui2的分子标记和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调EUI1对水稻不育系解除包颈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 王亚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水稻包穗的遗传研究[D]. 官华忠.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3]旱稻极窄叶突变体和长穗颈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D]. 黄志城.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4]籼稻93-11长穗颈突变体的变异分析与遗传定位[D]. 宋幼良. 浙江大学, 2010(08)
  • [5]水稻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eS的选育及评价[D]. 张娟.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6]一个新的水稻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 马玉银,李磊,李育红,左示敏,殷跃军,张亚芳,陈宗祥,潘学彪. 中国农业科学, 2008(12)
  • [7]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的研究与利用[J]. 马洪丽. 分子植物育种, 2007(05)
  • [8]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紧密连锁SSR标记获得[J]. 张所兵,朱镇,赵凌,张亚东,陈涛,林静,王才林. 遗传, 2007(03)
  • [9]水稻半矮秆突变体株高遗传分析及eui基因定位[D]. 张所兵.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10]水稻eui基因及其e-杂交稻研究进展[J]. 张书标,杨仁崔,黄荣华,章清杞. 西南农业学报, 2005(05)

标签:;  ;  ;  ;  ;  

水稻长穗颈高秆隐性基因eui2的分子标记及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