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历史上评价百团大战

如何从历史上评价百团大战

一、如何历史地评价百团大战(论文文献综述)

关泠[1](2021)在《关于《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若干条目释文的回顾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是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的官方编纂军事辞书,编纂工作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其中涉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战史的重要内容,如"十六字诀"的提出、平型关战斗战绩、百团大战评价等,编纂机构均深入研究、慎重处理、严格报批。其对若干条目释文的处理原则和解决方法,为今后军事百科全书乃至军事辞书编纂,提供了遵循与借鉴。

关泠[2](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认为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柏晓斐[3](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文中研究说明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并未提出“军队形象”的概念,但其对八路军的形象给予了足够重视,为塑造八路军良好形象进行了持久努力。本研究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史学、历史学为基础,借鉴或运用传播学、形象学、宣传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中共为何形塑八路军、如何形塑八路军、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系列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积极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征前线。同时,中共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其中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则是最重要一环。但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华北民众对中共及其军队存在误解,这使刚出征的八路军在动员、组织群众以及作战、生活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这不仅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八路军的生存与发展。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打破民众的既存认知,消除误解,就成为中共必须迫切开展的工作。而随着抗战的推进,出于对中共的戒备和敌视,国民党不断造谣八路军“游而不击”,并诬蔑八路军“袭击友军”“擅自行动”,“破坏抗战”。日伪也积极进行宣传战,诬称八路军不堪一击,欺压百姓,并附和国民党,造谣八路军不对日作战,袭击国民党军队。受国民党、日伪造谣和诬蔑的影响,民间舆论一度也质疑或批评八路军未尽力抗战,妨害抗战。这又要求中共形塑八路军的活动必须持久开展。军队形象的塑造,以军队形象的定位为前提。全面抗战初期,立足于全国对日抗战的要求,依据红军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敌强我弱之实际,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快速找准了八路军的形象定位。在政治上,保证并声明八路军仍旧是党领导的军队;同时指出八路军依旧是人的军队,将为人民而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作风纪律上,强调要保持红军的优良作风,即官兵一致、民主团结,战斗勇敢、主动灵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等;同时仍旧要执行铁的纪律。在军事上,包含着两个互相依存并向前发展的方面:一是八路军将执行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基于前,在地位和责任上,八路军将逐渐从战略支队转变为起决定作用和直接打垮日军的力量。军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源像和媒介传播,但源像是媒介传播的依据。这就要求八路军在日常中必须有能获得外界认可的表现。对此,中共依据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使之逐渐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建设,巩固了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进一步严格了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进行了整军运动与有限度的正规化,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新情况,始终不放弃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从而夯实了八路军坚决抗战、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乐于同国民党合作等形象的根本,为中共通过不同媒介和方法展示八路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夯实八路军形象根本的同时,中共借助多种媒介和方法对八路军的形象信息进行传播扩散。文字方面,主要借助报刊或标语口号宣传八路军的战绩、战斗英雄、与民众良好的关系以及坚持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对友军的帮助,并驳斥国民党的造谣等;语音方面,通过大量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阐释八路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力争并取得了军民团结、有着严格的纪律,并直接驳斥国民党诬蔑等,还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八路军的战绩等;文艺方面,积极利用歌、剧、图画、照片和电影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爱护民众并赢得了民众支持、艰苦奋斗等等。同时,抗战时期诸多中外记者和观察家曾进入中共根据地观察和考察,中共借机向他们大力展示八路军,通过接受采访,进行座谈,作报告,带领到访者参观部队、医院和作战前线等方式宣传了八路军以有效的战略战术坚决作战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纪律达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还积极维护同国民党合作等。军队形象最终作为认知主体对军队的评价和言说而存在。在中共形塑八路军之“行”与“言”的影响下,不同认知主体对八路军都持有认可态度。根据地民众认为八路军能打、有办法、不怕死,而且纪律严明,与民一家。日伪在事实上承认八路军的游击战登峰造极,并认为八路军是最坚决的抵抗者,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且纪律极严,获得了民众支持。外国记者和观察家也认为八路军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坚决抗战并乐于同国民党合作,还有着官兵一致、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在国统区民间舆论的真实言说中,八路军同样也是积极抗战、战绩优良,且纪律严明,重视民众并获得了民众支持。良好的军队形象具有重要感召力,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首先使八路军获得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八路军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扩大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影响,成为中共和八路军在根据地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共战时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的构建,也与中共形塑八路军有密切关系。

李蒙佐[4](2020)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研究 ——以武装反抗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首先提出了武装抗日的主张,而且它领导的武装抗日贯穿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并在每一个阶段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对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质疑和否认的历史虚无主义声音。这些声音要么直接诋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抗日,要么片面强调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是“真正抗战的军队”,夸大国民党军的抗战来抹黑中国共产党。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这些种种行径“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抗日,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抗日战争史,进而提醒我们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在宣传抗战文化中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强化意识形态自觉,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抗战宣传中的指导地位,科学引导人民大众学习抗战历史。本文通过引用战时和战后国共双方以及日本等方面的史料,对十四年抗战的每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的作用进行分析。文章的第一章提出问题,指出历史和现实中对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的诋毁一直存在,并分析其存在原因。第二至第三章详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的四个阶段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作战方针、作战过程和作战效果。第四章是结论和启示,首先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强调了共产党的作用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最终如何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与此同时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武装抗日的首倡者,并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武装抗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其次提出了要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有力回击,强调唯物史观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最后论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强调在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必须在舆论宣传中坚定文化自信,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引导大众学习抗战,并结合抗日战争史和当前中日对待历史问题的不同态度的现实,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寻找今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

岳思平[5](2017)在《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若干学术和热点问题评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关注中国抗战研究的动态,立足跟踪学术前沿,解读探索若干抗战史研究中的新问题,辩证地阐述了中国抗战十四年与八年的关系、国共两党两军分别所在的正面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以及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凸现了中国共产党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的伟大历史贡献。

岳思平[6](2010)在《关于百团大战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始称正(定)太(原)战役,是全国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总部(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副参谋长兼

衡朝阳[7](2008)在《中共党史研究的新文献与新视域(1978-2008)》文中研究表明中共党史研究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迄今已有八十余年,其中经历了萌生、发展、曲折和复兴等阶段,但无疑历史学意义上的中共党史研究要在建国后乃至1978年后开始,原因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共党史研究的政治功能和学术价值此消彼长,多年来中共党史研究中的惟政治、时势马首是瞻和以论代史的方法越来越受到质疑,以唯实求是为准则、重视文献特别是原始文献的搜罗和研究,日益成为学界的自觉。这种根本变化是从“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起源于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对中共党史的共同反省,在两者日渐疏离中发展,中共党史逐渐谨慎地形成和时势政治的距离,保持对政治时势的独立性。事实证明:简单地把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性和政治性统一看作是两者的完全一致是不科学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无法掩盖的,处理不当,结果只能是中共党史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中共党史研究只有很好地体现自身的内在属性和价值,才能恰当地完成其外在功能和附属价值,舍本逐末必将导致其一无是处。从长远的角度看,只有以求真务实为目标的学术研究才更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有益于执政党的发展,也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时然亦然、时非亦非的中共党史研究注定成为历史的笑谈。当然,保持中共党史研究的相对独立性需要研究者的自觉和努力。中共党史研究的根本变化外现于三十年来大量文献的公开以及研究者对文献发掘的重视,内隐于中共党史研究的实证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其中研究者的思想解放和自身定位是关键,没有解放思想的前提,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化道路还会延缓,但思想解放后,研究者的定位尤其重要,是政治家的中共党史研究还是历史学的中共党史研究,其结论大相径庭。三十年来的中共党史研究发展表明,历史学的研究正大行其道,这是与历史学家的贡献分不开的,他们通过艰苦的史料发掘和实证研究,正本清源、匡谬纠误,推动党史研究的学术化进程。在此,历史学家的贡献,基本的说,在于其自觉文献的不可或缺和巨大力量并且在研究实践中贯彻之。中共党史研究的历史证明,史料文献是历史学的中共党史研究的基石,否定这一点,以论代史自不属于历史学的范围,以论带史也难免削足适履或者挂一漏万,以史为主、论从史出才是出路,这是迄今为止中共党史研究最基本的经验教训,也为三十年来中共党史文献刊布对中共党史研究发展的直接作用所反映。对比1978年前后的两个三十年可以清楚,思想禁锢之于文献刊布和研究的消极影响,以及思想解放后文献资料大量公布和研究进展对于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三十年来中共党史文献刊布,推动了中共党史研究学术化的进步,也有力地把政治家的中共党史研究卷入其中,促使其日益注重借鉴党史研究的学术成果为政治服务。随意篡改历史为现实服务,甚至如“文革”中党史被任意涂抹为虎作伥的现象,随着中共党史主要文献的面世和主要史实的厘清,将一去不复返,这就是文献的作用。本文正是针对上述三十年来中共党史的巨大变化,通过三十年来中共党史文献的全面归纳介绍和中共党史研究的概括总结,意在强调文献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基础作用,也为中共党史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工具和铺垫中共党史的特殊性无疑是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研究当代史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共党史研究更加特别而已。但在研究中详尽地占有资料,根据史实得出客观公允的结论,也是必须的。中共党史研究者也许可以选择回避某些问题,但在面对特定问题时,选择回避某些文献则是不被允许的。

杨洪林[8](2008)在《薄一波评“百团大战”》文中研究指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总部调动105个团约40万人的兵力,在华北发动了令中外瞩目的规模空前的"破袭战",史称"百团大战"。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组织指挥了"百团大战"。然而,自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华北工作座谈会开始,到庐山会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彭德怀却因此背上"擅自发动百团大战",搞"独立王国"的罪名,受到无情的批判和残酷迫害。对于"百团大战"历史功过,彭德怀有自己的评述,作为党的元老的薄一波同志也对战役作了公正的历史评价。

王铁成[9](2008)在《百团大战新论》文中指出百团大战结束有六十多年了,在这六十年中对百团大战的评价经历了几个阶段,有肯定评价,有否定的评价,但这些评价大都是站在党派利益的立场上的,都不太客观,本文试站在超党派利益的立场上对百团大战进行重新评价。希望能引起大家对百团大战的重新关注。

潘泽庆[10](2007)在《说不尽的百团大战》文中研究指明提起“百团大战”,了解党史的人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是自1940年8月起八路军总部指挥华北各地八路军以正太铁路为主要目标,对华北敌后的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展开的一次全面的大破袭,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给国民党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以有力的反驳。60余年来,随着这一战役的主要发起者和指挥者彭德怀政治上的沉浮,人们对百团大战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浮华尽去,大浪淘沙,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笔者对这一战役从多个方面作了客观的描述,其意自在文中。

二、如何历史地评价百团大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历史地评价百团大战(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若干条目释文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六字诀”由谁提出
二、平型关战斗的歼敌数字
三、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四、几点思考

(2)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意义
    0.2 学术史回顾
        0.2.1 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0.2.2 八路军形象塑造及与八路军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的研究
        0.2.3 已有研究评价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
    0.5 概念界定
第1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缘起与动因
    1.1 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八路军立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1.1.1 中国走向全面抗战与红军改编出征
        1.1.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八路军的抗战路线
        1.1.3 华北民众对中共军队的既存认知及其影响
    1.2 应对多方对八路军诋毁、造谣或质疑的客观要求
        1.2.1 国民党的舆论诋毁与造谣
        1.2.2 日伪的舆论攻击与造谣
        1.2.3 民间舆论的误解与质疑
第2章 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
    2.1 政治形象定位
        2.1.1 党领导的军队
        2.1.2 人民的军队
    2.2 作风纪律形象定位
        2.2.1 作风优良
        2.2.2 纪律严明
    2.3 军事形象定位
        2.3.1 敌我军事实力的审度
        2.3.2 游击战争:灵活的战略战术与从战略支队到起决定作用
第3章 夯实形象根本:积极作战、加强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共合作
    3.1 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
        3.1.1 配合友军作战与展开战略部署
        3.1.2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创建根据地
        3.1.3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
        3.1.4 在严重困难中坚持敌后抗战
        3.1.5 反攻与夺取抗战胜利
    3.2 加强军队建设
        3.2.1 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建设
        3.2.2 八路军的作风纪律建设
        3.2.3 开展整军运动与八路军的正规化建设
    3.3 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3.3.1 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维护
        3.3.2 国民党计划闪击延安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再次维护
第4章 多样“发声”与“展示”:积极宣传八路军
    4.1 文字宣传
        4.1.1 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
        4.1.2 标语口号的运用
    4.2 语音宣传
        4.2.1 讲与说: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
        4.2.2 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军事宣传
    4.3 形象宣传
        4.3.1 歌、剧的创作及其表演
        4.3.2 图画:年画、壁画等宣传画的运用
        4.3.3 图像:电影、照片的拍摄与传播
第5章 人际宣传的典范运用:“他者”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1 1937-1939 年外国记者和观察家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2 1940年陈嘉庚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3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4 美军延安观察组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5 国民党将领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第6章 来自“他者”的肯定: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
    6.1 根据地民众言说中的八路军
        6.1.1 军事形象:能打、有办法、不怕死
        6.1.2 政治、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
    6.2 日伪言说中的八路军
        6.2.1 军事形象:登峰造极的游击战
        6.2.2 政治形象:最坚决的抵抗者、政治信仰坚定
        6.2.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极严、军民协力
    6.3 外国记者和观察者言说中的八路军
        6.3.1 军事形象: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
        6.3.2 政治形象:坚定的抗战者、真诚的合作者
        6.3.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
    6.4 国统区舆论对八路军的真实言说
        6.4.1 政治、军事形象:积极抗战、乐于同国民党合作
        6.4.2 作风纪律形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第7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历史影响
    7.1 获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7.1.1 参军
        7.1.2 支前、拥军、劳军
        7.1.3 掩护、救护八路军
        7.1.4 收集、传递情报,掩护物资
    7.2 扩大影响与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支持
        7.2.1 中外记者和观察家对中共、八路军的宣传与支持
        7.2.2 少数国民党将领对中共和八路军的协助
    7.3 回击质疑与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之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研究 ——以武装反抗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方法
    0.4 本文创新之点
1 问题的缘起:历史和现实中对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的诋毁
    1.1 历史上对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的诋毁
        1.1.1 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诋毁的背景
        1.1.2 国民党顽固派和投降派对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的诋毁
    1.2 现实中对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的诋毁
        1.2.1 国内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的诋毁
        1.2.2 国内对这种诋毁的认识与应对措施
    1.3 历史和现实中对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诋毁的原因
        1.3.1 历史原因
        1.3.2 现实原因
2 局部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抗日
    2.1 局部抗战阶段的作战方针
        2.1.1 提出《抗日救国六大纲领》与“八一宣言”
        2.1.2 创建抗日武装
    2.2 局部抗战阶段的作战过程
        2.2.1 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对日作战
        2.2.2 东北抗日联军的对日作战
    2.3 局部抗战阶段的作战效果
        2.3.1 动摇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2.3.2 延缓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进程
3.全面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抗日
    3.1 战略防御阶段的武装抗日
        3.1.1 战略防御阶段的作战方针: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3.1.2 战略防御阶段的作战过程:开辟华北、华中敌后战场
        3.1.3 战略防御阶段的作战效果: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的企图
    3.2 战略相持阶段的武装抗日
        3.2.1 战略相持阶段的作战方针: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华南
        3.2.2 战略相持阶段的作战过程:艰难的持久战
        3.2.3 战略相持阶段的作战效果:敌后战场地位逐渐上升
    3.3 战略反攻阶段的武装抗日
        3.3.1 战略反攻阶段的作战方针:《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与反攻命令的发布
        3.3.2 战略反攻阶段的作战过程: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
        3.3.3 战略反攻阶段的作战效果: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4.结论及启示
    4.1 结论
        4.1.1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的每个阶段都制定了科学的作战方针
        4.1.2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的每个阶段都在艰难地进行着武装抗日
        4.1.3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抗日在每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2 启示
        4.2.1 以唯物史观坚决回击对中国共产党武装抗日的诋毁
        4.2.2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
        4.2.3 坚定文化自信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若干学术和热点问题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终点(中国抗战8年与14年的问题)
二、全面抗战与全国抗战
三、七七事变应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点
四、八路军称谓的由来和隶属关系
五、平型关大捷
六、国共两党主张和实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之比较
七、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解读
八、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结束时间和历史评价
    (1)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究竟是多少个团?
    (2)百团大战结束的时间如何确定?
    (3)六十余年来关于百团大战历史评价的争论
九、国共两党两军在抗战中坐大的问题
十、关于抗战中国共两军将领的宣传问题
十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始于抗日战争后期

(6)关于百团大战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百团大战的酝酿和决策
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
百团大战结束的时间
百团大战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70年来对百团大战功过是非之评说

(7)中共党史研究的新文献与新视域(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一、本课题的选题背景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架构和撰述目标
上编 近三十年新出中共党史文献举要
    第一章 中共党史回忆录
        第一节 以人物为中心的回忆
        第二节 以事件为中心的回忆
        第三节 港台、海外出版的党史回忆录
    第二章 书信与日记
        第一节 书信
        第二节 日记
    第三章 文集与年谱
        第一节 文集
        第二节 年谱
    第四章 档案
        第一节 中央档案文献
        第二节 地方档案文献
        第三节 苏联、共产国际档案文献
    第五章 综合文献
        第一节 人物、团体专题综合文献
        第二节 事件专题综合文献
        第三节 地方专题综合文献
下编 近三十年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视域
    第六章 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共早期建党关系考辨
    第七章 李大钊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八章 AB团和富田事变
    第九章 逼蒋抗日问题研究述评
    第十章 红军西路军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第十一章 百团大战问题研究综述
余论:三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分野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如何历史地评价百团大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若干条目释文的回顾与思考[J]. 关泠. 军事历史, 2021(04)
  • [2]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3]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D]. 柏晓斐. 湘潭大学, 2020(12)
  •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研究 ——以武装反抗为视角[D]. 李蒙佐. 辽宁大学, 2020(01)
  • [5]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若干学术和热点问题评析[J]. 岳思平.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7(01)
  • [6]关于百团大战的几个问题[J]. 岳思平. 党史文汇, 2010(08)
  • [7]中共党史研究的新文献与新视域(1978-2008)[D]. 衡朝阳.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8]薄一波评“百团大战”[J]. 杨洪林. 党史天地, 2008(03)
  • [9]百团大战新论[J]. 王铁成.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7)
  • [10]说不尽的百团大战[J]. 潘泽庆. 党史博采(纪实), 2007(04)

标签:;  ;  ;  ;  ;  

如何从历史上评价百团大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