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和硝基苯酚在超交联聚合物吸附剂上的吸附

苯酚和硝基苯酚在超交联聚合物吸附剂上的吸附

一、ADSORPTION OF PHENOL AND NITROPHENOLS ON A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IC ADSORBENT(论文文献综述)

李发达[1](2021)在《超交联和极性修饰聚苯乙烯的制备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研究》文中指出聚苯乙烯吸附树脂是一类具有良好物理化学稳定性、易于功能基化等特点的多孔有机聚合物,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等领域。为提高吸附性能,可采用两种方法对聚苯乙烯树脂进行结构修饰,即以提高比表面积为目标的物理结构修饰和以引入极性功能基团为目标的化学结构修饰。然而,目前针对聚苯乙烯树脂的结构修饰过程往往需要用到致癌性的氯甲醚或昂贵单体、有毒溶剂和复杂的反应路线。这些因素限制了聚苯乙烯树脂结构修饰的规模化生产和工业应用,因而开发简单、温和的结构修饰方法,制备结构可控的聚苯乙烯系吸附树脂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本论文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以简单、温和的反应条件制备了一系列超交联和极性修饰的聚苯乙烯树脂,测定了树脂的化学结构和孔结构,将其分别用于多种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并进一步了分析了树脂与吸附质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几种简单、易得的多氯烷烃为外交联剂,经两步Friedel-Crafts反应,将大孔低交联聚苯乙烯后交联,制备得到一系列超交联聚苯乙烯树脂(HPNs),最高BET比表面积(SBET)可达832.8 m2/g。系统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交联剂和催化剂种类及加入量等因素对HPNs孔结构的影响,通过两步Friedel-Crafts反应,改变交联桥的长度和结构可以有效调控HPNs的比表面积和溶胀行为等物理性能。吸附性能测定结果表明,HPN-DCM-DCE对咖啡因有着很好的吸附效果,100 mg/L平衡浓度下的吸附量为189.2 mg/g。(2)研究了HPNs、Amberlite XAD4和HCPSs(由氯甲基化聚苯乙烯后交联制备)对水溶液中苯酚、对氯苯酚、对苯二酚等酚类化合物的吸附表现,发现HPN-DCM-DCE对三种酚均具有最好的吸附效果,200 mg/L平衡浓度下吸附量分别为170.0 mg/g、354.7 mg/g和57.4 mg/g。在298 K~318 K温度范围内,HPNs的吸附数据可以很好的通过Freundlich、Pseudo-second-order和微孔扩散模型拟合。吸附机理研究表明,HPNs通过表面吸附和骨架溶胀吸收对苯酚尤其是低log Kow值的酚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吸附效果。所制HPN-DCM-DCE固相萃取小柱对多种挥发性酚的低浓度富集、分离效果良好。(3)以大孔低交联聚苯乙烯为前驱体,经硝化、还原胺化、重氮化、水解等步骤制备了不同羟基化程度的聚苯乙烯树脂(PS-OHs)。以二氯甲烷为外交联剂,经Friedel-Crafts反应将PS-OHs后交联,制备了一系列羟基修饰超交联聚苯乙烯树脂(HPN-OHs)。反应结果表明,高羟基化PS-OHs的后交联反应更适合采用FeCl3催化。合理的孔结构和羟基含量(QOH)赋予了HPN-OHs良好的吸附性能。HPN-Al Cl3-OH-1(SBET:463.8 m2/g,QOH:1.4 mmol/g)对苯胺和对硝基苯胺具有最好的吸附效果,100 mg/L平衡浓度下的吸附量分别为92.3 mg/g和233.4 mg/L。HPN-FeCl3-OH-4(SBET:69.0 m2/g,QOH:5.0 mmol/g)对亲水性良好的亚甲基蓝、孔雀石绿、结晶紫等碱性染料具有最好的吸附效果,20 mg/L平衡浓度下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203.6 mg/g、268.3mg/g和116.3 mg/g。进一步研究发现,HPN-FeCl3-OH-4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更符合疏水作用、π-π作用和氢键作用主导的单分子层吸附,吸附数据可很好地用Redlich-Peterson、Pseudo-second-order和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吸附过程是一个吸热、自发的无序过程。并且,HPN-FeCl3-OH-4对混合溶液中亚甲基蓝有着良好地吸附选择性,固相萃取小柱对孔雀石绿的低浓度富集、分离效果良好。(4)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将苯酚(Ph(OH))、邻苯二酚(Ph(OH)2)和连苯三酚(Ph(OH)3)等含有氢键供体化合物键联到商业聚苯乙烯吸附树脂Amberlite XAD16上,制备了一系列固载不同酚单元的聚苯乙烯树脂(XAD16-Ph(OH)x)。结果表明,XAD16-Ph(OH)x在具有与Amberlite XAD16相似的孔结构参数的同时,羟基含量显着增长。其中XAD16-Ph(OH)2(SBET:751.3 m2/g,QOH:2.1 mmol/g)对己内酰胺具有最好的吸附效果。吸附数据可以很好地通过Freundlich、Pseudo-second-order和微孔扩散模型拟合。70%(v/v)甲醇-水溶液可有效脱附己内酰胺,经吸附-脱附10个循环,XAD16-Ph(OH)2显示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周利琴[2](2021)在《β-环糊精及淀粉基聚合物吸附分离水中芳香类有机物》文中研究表明化工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分离是化工过程的重要研究方向。天然高分子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官能团丰富且易于修饰。构筑具有丰富孔隙结构和选择性功能基团的材料,为高效分离有机污染物提供可能。本论文基于β-环糊精(β-CD)和淀粉,采用不同单体和合成方法,分别设计和合成了多种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固体核磁、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N2吸附-脱附等方法研究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形貌及孔隙特征,掌握其制备工艺和孔径调控规律。探究聚合物对芳香类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分离过程,明确吸附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β-CD空腔分子识别作用和苯环对苯乙酮(AP)更强的π-π相互作用。以丁酮(MEK)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制备了两种异氰酸酯交联β-CD聚合物,分别为CTPM和CTPD,并吸附分离环氧丙烷-苯乙烯(PO/SM)联产工艺副产物中的AP和1-苯乙醇(PE)。结果表明,CTPM比CTPD对AP具有更优异的选择性吸附。CTPM对AP和PE的单组分饱和吸附量分别是3.55和2.16mmol·g-1,在等摩尔浓度(40 mmol·L-1)的AP/PE混合液中,对AP的分离因子达到7.01。通过量化计算模拟吸附过程,推断其良好的吸附选择性归因于CTPM的核壳结构协同作用。吸附过程中主要包括β-CD空腔主-客体包结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CTPM对PO/SM副产物进行单次连续吸附-脱附后,AP的含量可从77.16%提高到93.80%。(2)β-CD分子识别的空腔和芳香环多异氰酸酯的苯环均可以成为吸附2,4-二氯苯酚(2,4-DCP)的位点。扩展β-CD聚氨酯材料的应用范围,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为催化剂,通过4,4’,4’’-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TTI)交联β-CD制备亚微米级β-CD基聚合物颗粒(CSPs)。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可提高CSPs中TTI的含量。CSPs展现出对2,4-DCP较好的吸附性能,溶液为微酸性和中性以及无机离子共存有利于2,4-DCP在CSPs上的吸附。此外,当水溶液中存在2-氯酚和苯酚时,CSPs对2,4-DCP具有特异性吸附。吸附实验数据和量化计算分析表明,β-CD空腔主-客体包结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共同驱动2,4-DCP的吸附。(3)针对淀粉基材料的比表面积较低的缺点,以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st-g-ps)为前体、三氯化铁(Fe Cl3)为催化剂,使用二甲氧基甲烷(FDA)、对二氯苄(DCX)和联苯二氯苄(BCMBP)为外交联剂,采用傅克烷基化反应制备了具有丰富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的淀粉接枝苯乙烯超交联聚合物(SSHCPs)。考察了交联剂类型对材料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对AP/PE的吸附分离。结果表明,三种SSHCPs的比表面积分别为222、791、818 m2·g-1。随着外交联剂中芳香环的增加,SSHCPs的比表面积增加,对AP/PE的吸附性能越好。以BCMBP为外交联剂制备的SSHCP-3能够吸附PO/SM废水中93.6%的AP和74.4%的PE,显示出SSHCP-3对含有AP和PE的废水吸附处理的应用前景。SSHCP-3对AP和PE的饱和吸附量分别是4.50和3.21 mmol·g-1,高于CTPM。光谱研究和理论计算表明,AP和PE通过和葡萄糖单元的范德华力、氢键,和芳香环的π-π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吸附过程。(4)结合SSHCPs对芳香类有机物的高吸附容量和CTPM的高选择性。将对甲苯异氰酸酯修饰的β-CD衍生物(CD-PTI-3)通过傅克烷基化反应负载到st-g-ps,得到β-CD修饰淀粉接枝苯乙烯多孔聚合物(CD-SSHCPs)。探究了交联剂的类型对CD-SSHCPs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对芳香类有机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交联剂DCX和BCMBP比FDA更容易使CD-PTI-3负载到st-g-ps。以FDA、DCX和BCMBP为交联剂制备CD-SSHCPs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39、280和538 m2·g-1。考察了以BCMBP为交联剂制备CD-SSHCP-3对酚类有机物的吸附,发现吸电子基团可以降低苯环上π电子密度,降低底物与吸附剂之间π-π斥力,加强π-π相互作用,提高吸附效果。(5)针对淀粉基多孔聚合物必须添加交联剂才能将CD-PTI-3负载到聚合物中,提出更简易的无交联剂制备工艺。首先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淀粉接枝对氯甲基苯乙烯聚合物(st-VBC),再通过氯甲基与CD-PTI-3苯环进行亲电取代反应将CD-PTI-3负载到st-VBC,得到多孔聚合物stVBC-CD,并探究了CD-PTI-3的加入量对多孔聚合物吸附性能及形貌结构的影响。CD-PTI-3加入量越大(与st-VBC摩尔数之比),聚合物比表面积越小,stVBC-CD-0.5、stVBC-CD-1.0和stVBC-CD-1.5的比表面积分别为733、574和462 m2·g-1。其中,stVBC-CD-1.0对2,4-DCP的饱和吸附量可以达到874 mg·g-1。

姜姗[3](2021)在《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的制备、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具有荧光量子效率高、结构多样、稳定性好、功能可调、加工性强以及易于合成等优势,在荧光传感、光电器件以及吸附等领域都呈现了潜在的应用价值,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的性能不仅取决于聚合物本身的骨架结构,还与聚合物内部聚集态结构和微观形貌密切相关。通过有目的的选择构筑基元,参考合理的设计策略,采用合适的制备方法,可以合成一系列具有均一微观形貌的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甚至获得具有有序骨架和可预测结构的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可以有效地提升聚合物的光学性质和应用性能。尽管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能的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材料已被大量研发出来,我们对这些材料的性能与其骨架结构、聚集态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解,仍然缺乏详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本研究组已合成多种不同类型荧光小分子并培养出具有不同晶相的单晶或共晶,通过调控这些材料的分子结构和聚集态结构,深入研究了结构-性质关系,基于此,我们想到可以调控聚合物的骨架结构和微观结构,研究它们的结构改变与性能变化的联系,可为揭示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提供直接有效的论据。本论文旨在设计合成多种不同的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材料,通过调整构筑基元结构或调节合成策略来有效地调控聚合物的骨架结构和微观结构,实现对材料光学性质和应用性能的调控,并探讨了这些聚合物材料的结构与其各自性能的内在联系,拓展了这些荧光聚合物的功能性和应用范围。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由聚集诱导发光基元和柔性连接体构筑的荧光聚合物中空纳米球HS,该材料可在溶液中通过简单的室温合成法获得,并且我们通过多种显微观察手段可以看出聚合物呈现均一稳定的中空球形形貌,在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由于聚集诱导发光基元的引入使材料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并且这种具有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可以为爆炸物分子提供较大的接触面积和空腔。得益于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和形貌优势,聚合物HS对硝基苯酚类爆炸物具有超放大的荧光淬灭效应和良好的选择性,尤其是在乙醇溶液中对2,4,6-三硝基苯酚(TNP)的淬灭常数(Ksv)可高达9.67×105 L/mol,检测限可低至0.084μmol/L,相比于类似结构聚合物的检测效果大大提升。除此之外,我们也将HS负载到滤纸上制成检测试纸,其对爆炸物溶液和蒸气都具有明显的荧光淬灭响应,具备实际生活中的爆炸物检测潜力。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了中空球形形貌有利于提升材料的荧光传感性能。2.设计合成了三种叠氮键连接的具有不同微观形貌的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包括共轭聚合物纳米片(A-NS),共轭微孔聚合物(A-CMP)和共轭有机骨架(A-COF)。三种聚合物都具有均一的结构和良好的稳定性,并且由于AIE活性构筑基元的引入使材料具有高荧光量子效率,对爆炸物TNP具有灵敏的荧光淬灭响应,同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相比于A-CMP和A-COF来说,A-NS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并且对TNP表现出最佳的检测效果,检测限低至0.09μmol/L。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不仅通过改变合成条件基于相同构筑基元获得了具有不同形貌的荧光共价聚合物,而且说明了纳米片形貌由于减少了分子间的π-π堆积,增大了与待检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升材料的光学性质和荧光传感性能。3.设计合成了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Pythz-COF和Pyurea-COF),研究了材料在水含量检测和水吸附两个方面的应用。我们选择相同的单体1,3,6,8-四(对甲酰基苯基)芘(Py),和不同的连接体对苯二甲酸二酰肼(Thz)和1,4-苯二脲(Urea),构建出两种具有高度结晶性、高BET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热/化学稳定性的COFs材料,材料均具有溶剂化效应,并且其在多种不同有机溶剂中的分散液在加入微量水后都呈现明显的荧光淬灭响应,其传感机制可归因于聚合物骨架内电荷转移过程的发生。由于Pyurea-COF骨架结构的共轭程度更好,其相比于Pythz-COF表现出更灵敏的检测效果,检测限可低至0.02%。更重要的是,两个COFs材料在进行五次循环实验之后,其骨架结构和对水的检测效果依然保持和初始状态一致,证明了我们的材料可以循环利用。除此之外,两种聚合物也具有良好的水吸附能力,由于Pythz-COF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更大,其相比于Pyurea-COF具有更好的吸水能力,在相对湿度为90%时,Pythz-COF吸水量达到自身重量的83.2 wt%,相比于同类型材料来说具有更好的水吸附效果,同时两种材料都表现出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可以循环使用。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不仅通过调整构筑基元合成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共价有机骨架材料,探究了材料结构差异对水含量检测和水吸附性能的影响,而且拓宽了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微量水荧光传感和水捕获等方面的应用。4.设计合成了两种具有不同孔结构的共价有机骨架异构体Py T-1和Py T-2,研究了两种COFs材料的结构差异和微量水检测效果。我们基于相同的构筑基元,通过调节溶剂条件和单体的化学计量比,使单体分别通过[4+2]连接和[4+4]连接形成Py T-1和Py T-2,两种材料都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和稳定性,我们也仔细分析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差异。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两种COF异构体对有机溶剂中的水也有荧光淬灭响应,可将其用作水含量检测探针。由于Py T-1的骨架中含有吸电子基团醛基,其相比于Py T-2具有更好的水含量检测效果,检测限值经计算为0.049%。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不仅通过调整合成条件基于相同的构筑基元合成了两种COF异构体,研究了聚合物结构与微量水荧光传感性能的联系,而且拓宽了共价有机骨架异构体在荧光传感领域的应用范畴。

曹毅文[4](2021)在《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因其高比表面积而高效吸附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机物,酰胺基修饰的大孔树脂因含有氢键受体而选择性吸附含有氢键供体的极性有机物,如果将适量的酰胺基引入超高交联吸附树脂中,可望得到对含有氢键供体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高选择性高吸附量的吸附树脂。为此,本论文合成了乙酰苯胺修饰的超高交联树脂,测定了树脂的结构,考察了树脂对某些含有氢键供体的极性有机物的吸附性能。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以氯甲基化聚苯乙烯树脂(简称CMPS)为原料,1,2-二氯乙烷做溶剂,分别加入CMPS质量0%、8%、10%和15%的乙酰苯胺,通过氯甲基与树脂或乙酰苯胺的苯环之间的Friedel-Crafts反应,制得聚苯乙烯自交联树脂HA0及乙酰苯胺修饰聚苯乙烯树脂HA8、HA10和HA15,再以二氯甲烷为外交联剂,通过乙酰苯胺修饰聚苯乙烯树脂的苯环与二氯甲烷的二次Friedel-Crafts反应制得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吸附树脂HA8D、HA10D和HA15D。通过对树脂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氯含量、氮含量、含水量和孔结构分析,显示乙酰苯胺成功键联到聚苯乙烯树脂上,经二氯甲烷后交联树脂的比表面积明显提高。2.测定了乙酰苯胺修饰聚苯乙烯树脂和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树脂对水溶液中邻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苯酚、对乙酰氨基酚、己内酰胺、乙酰苯胺等有机物的吸附等温线,考察了酰胺基团和孔结构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乙酰苯胺修饰聚苯乙烯树脂中静态吸附性能最优的为HA8,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树脂中的静态吸附性能最优的为HA8D,且HA8D的静态吸附性能优于HA0和HA8,其中对邻硝基苯酚的吸附性能最好。这是因为HA8D既具有高比表面积,又有适量的酰胺基团。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HA8D吸附水溶液中六种吸附质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更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过程均为自发、放热、减熵的过程。吸附于HA8D的吸附质可用乙醇有效脱附,脱附再生的HA8D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3.为合成高比重的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树脂以满足实际应用需要,将HA8D与水相中原位产生的氯气反应得到了氯代的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树脂HA8DC,测定了HA8DC的氯含量、比重、孔结构及对水溶液中邻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和苯酚的吸附等温线,与氯化前的HA8D树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氯含量由HA8D的2.03%提升至HA8DC的16.65%,说明HA8DC已被成功氯代;树脂比重由HA8D的1.16提升至HA8DC的1.33,已达到合成高比重树脂的目的;HA8D氯代成HA8DC后,比表面积由1009 m2/g减小到662 m2/g,孔容由1.07 cm3/g减小至0.73 cm3/g,平均孔径略有变大;HA8DC对三种吸附质的吸附量均低于HA8D,但仍有较大的吸附量。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HA8DC吸附水溶液中三种吸附质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更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减熵的过程。

杨亚杰[5](2021)在《靶向设计合成多孔芳香骨架用于客体分子特异性识别》文中研究说明多孔芳香骨架(PAFs)以其高的比表面积、大的孔隙率、易工程化的孔表面、可设计的功能基团和优异的稳定性等优点,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多个研究领域如吸附、催化和光电等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如何设计识别性功能位点,增强PAFs材料与目标物质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实现对目标物质的“靶向”相互作用仍旧是多孔芳香骨架材料深入研究和发展的难点和挑战。本论文针对目标物质独特的几何、化学结构,通过对PAFs材料自身微观结构的设计,实现了其对目标物质的特异性作用,从而开拓了多孔材料的“靶向”识别功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如何使芳香小分子化合物在特定位置卤化的催化问题,选用全氟的2,3,5,6-四氟-7,7,8,8-四氰基喹啉甲烷(F4-TCNQ)单体,制备出全氟取代(不含C-H键)的多孔芳香族骨架(PAF-63);分别选择了空腔内径从小到大(0.57、0.78和0.95 nm)的三种环糊精(α-环糊精、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以共价键连接的方式镶嵌到PAF-63骨架中。根据尺寸选择效应,得到的材料在卤化反应中表现出芳基底物的对位选择性,使得芳基化合物的邻位得到保护,从而可以定向制备对位卤化产物。2.针对氨气分子独特的化学性质,以有机多孔材料(Tppa-1)为基底,对其孔道进行工程化修饰,设计制备了与氨分子有特定结合能力的功能有机多孔材料。在制备出含有多元化活性基团-N-H、-C=O和-COOH的有机多孔材料后,将三种不同的路易斯酸中心(Ca2+、Mn2+、Sr2+)引入到羧基化结构中,得到了拥有开放的金属位点的有机多孔材料。同时我们发现-N-H、-C=O、-COOH和Sr2+离子与氨分子的结合能力由弱到强。通过骨架多元化和开放金属位点的协同作用,[Sr OOC]17-COF表现出良好的氨吸附性能(298和283 K时分别为14.3和19.8 mmol g-1)。3.针对重金属离子的配位模式(配位原子数、键长、键角等),将分子印迹技术结合到有机多孔材料的构筑当中。分别以高毒性铅离子和能源金属铀离子为研究目标,针对其独特的配位模式,设计制备出“靶向”的印迹位点,利用PAFs材料刚性的骨架结构保持了吸附位点的空间构型,与此同时PAFs材料开放的孔道结构提供了快速传质通道。得到的材料分别对铅离子和铀离子表现出当时最高的离子选择性,选择性系数分别为1.5×102(Pb2+/Cu2+)和7.5×102(UO22+/Fe3+),实现了对目标离子强的特异性吸附功能。4.针对神经毒剂有机磷水解酶的作用机制,分别设计制备出有机磷的水解位点和对硝基苯酚(水解产物)的转移位点,并且以30%和5%的比例将其引入到以四溴四苯甲烷为建筑基块的PAFs骨架中,得到了同时具有水解位点和转移位点的分子印迹模拟酶材料,实现了对多种有机磷分子当时最高效率的水解,水解速率是天然有机磷水解酶(黄杆菌菌株ATCC 27551)的14倍。

王华青[6](2021)在《功能化中空多孔纳米球的合成及在吸附、温控催化方面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有机多孔材料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化学和材料界的热议。与其他一些无机多孔复合材料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具有高度的化学和热稳定性、良好的化学耐腐蚀性和优越的可修饰性,以及多样的孔道结构和更大的比表面积。目前得到广泛研究的有机多孔材料种类很多,其中,超交联多孔聚合物具有单体选择广泛、合成策略多、形貌可设计的优势,是新兴的一种材料,在有机物/离子吸附、负载催化、气体分离、药物运输、燃料电池等领域备受重视。目前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尚不全面,例如如何特异性的吸附相关污染物,如何在催化之外增加其他自体控制方法,还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亟待发掘。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超交联聚合物材料的分类、应用,重点讲解了超交联多孔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功能化策略,以及重金属六价铬离子污染的处理背景和温敏性智能材料的发展情况。第二章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六价铬离子吸附剂。本章以三嵌段聚合物聚乳酸-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LA-b-PS-b-PGM)为前驱体,经超交联自组装后形成PGM功能化的中空多孔纳米球(HPNs-PGM),再与乙二胺(EDA)进行开环反应进一步改性得到最终的吸附剂材料(HPNs-NH2)。通过红外、透射电镜、氮气吸脱附和元素分析等测试对HPNs-NH2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规整的中空球结构,比表面积为627.071 m2/g,总孔体积为1.588 cm3/g,N元素的负载量为3.239 wt%。使用该吸附剂对六价铬离子进行吸附实验。这种特殊的多级孔结构和HPNs-NH2中大量的氨基和亚氨基活性位点使材料有效提高了对Cr(VI)的捕获能力。在p H=4的溶液中,HPNs-NH2材料对Cr(VI)的最大吸附量为493 mg/g,经过8次吸附-解吸循环后,吸附量仍能保持在初始值的65%以上。这种显着的吸附能力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使HPNs-NH2与其他多孔吸附剂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些明显的优点表明,HPNs-NH2有望在处理污水中的六价铬方面发挥巨大的潜力。第三章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温敏性智能纳米响应器。本章以聚乳酸-聚苯乙烯(PLA-b-PS)为前驱体,经傅克烷基化反应后形成了中空多孔纳米球(HPNs);再利用浸渍法将金属钯纳米粒子原位还原在中空球内,得到Pd@HPNs;最后使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对中空球壁外层进行改性,得到了PNIPAM改性的钯负载中空纳米球(Pd@HPNs-PNIPAM)。通过FT-IR、TGA、XRD、ICP、XPS和氮气吸脱附等测试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表明该材料为形貌规整的中空球结构,金属钯纳米粒子的负载量为3.41 wt%,PNIPAM改性后,N元素含量为7.13 wt%。利用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实验对其温敏性效果进行了直观反映,发现50 oC下的反应速率是30 oC下的2.5倍;对比实验采用PNIPAM改性前的催化剂Pd@HPNs,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30 oC下的反应速率与Pd@HPNs-PNIPAM的相同,50 oC下的反应速率是Pd@HPNs-PNIPAM的6倍,这说明PNIPAM改性后的催化剂材料具有出色的温控效果。30 oC~50 oC变温循环5次后,其催化效果维持完好,证明了其温敏的可逆性和良好的循环性。该纳米响应器实现了金属和PNIPAM的空间分离,使该催化剂的开关控制更为灵敏有效,在工业上应用在催化一些放热反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炎[7](2021)在《含磷多孔芳香骨架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孔芳香骨架(porous aromatic frameworks,PAFs)是一类重要的多孔材料,以其高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稳定性受到广泛关注。PAFs材料通常是由周期性排列的苯基单元通过C-C键连接形成的,这些苯基单元为PAFs材料提供了大量可接触的内表面,使其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以及灵活的可修饰性。基于这些特征,PAFs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气体吸附分离、金属离子萃取及催化等方面。P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ⅤA族,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丰富的电子效应。因此,膦类化合物常作为配体用于制备稳定的贵金属催化剂。本论文利用含膦芳香化合物合成功能化PAFs材料,使材料既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稳定性,又能发挥与贵金属配位的优势。将其作为金纳米粒子(Au NPs)的负载载体,制备出高效、稳定且能重复利用的异相纳米金催化剂(Au-PAFs)。本论文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种类含膦PAFs的合成策略。1.选择二苯基磷酸作为构筑单体,α,α′-二溴-对二甲苯作为交联剂,利用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合成了具有高比表面积、高稳定性的PAF-92,其Brunauer Emmett Teller表面积为504 m2/g。由于PAF-92中含有磷酸结构,具有丰富的电子效应,可以与Au NPs形成稳定的配位作用。将PAF-92作为Au NPs的负载材料制备了Au-PAF-92,对其催化性能进行探讨。研究发现Au-PAF-92在芳香硝基化合物的还原中具有优异的催化效果。选择邻氯、间氯、对氯、甲氧基和含有两个氯的硝基苯作为硝基芳烃的还原底物,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催化还原反应实验。结果表明Au-PAF-92对不同取代基的芳香硝基化合物的均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2.选择含有不同碳链长度的双P中心构筑单体,分别为:双(二苯基膦)甲烷(dppm)、1,2-双(二苯基膦)乙烷(dppe)、1,3-双(二苯基膦)丙烷(dppp)和1,4-双(二苯基膦)丁烷(ddpb),将其与联苯共单体和外交联剂二甲氧基甲烷通过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双P中心的PAFs材料:BPAF-160、BPAF-161、BPAF-162和BPAF-163。骨架中的双P中心给电子体可以与Au NPs形成稳定的配位结构,同时双P中心之间碳原子个数的差异也调控了反应物质与催化剂之间的实际接触面积。制备得到的异相催化剂Au-BPAFs对含有不同官能团的芳香硝基化合物都具有很优异的催化还原性能。在循环催化实验中,一直保持着令人满意的催化活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刘雪瑞[8](2020)在《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水污染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合成或生产了数以百万计的有机化学品,特别是药品、个人护理产品、杀虫剂、有机染料和常见的有机化学品。这些有机化合物排放到水中导致水环境的情况日渐恶劣,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和环境生态。因此,许多专家学者研究适用于不同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但是大多技术都存在成本高、耗能高等缺点。在众多的废水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中有两种处理技术备受关注:一是吸附,吸附是一种特殊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技术,它不需要任何额外的特殊设备,易于进行,在吸附过程结束时,不会产生额外的有害物质,不会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无论在工业规模还是在实验室规模上吸附法都是有效的;二是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相对于羟基自由基,活化过硫酸获得的硫酸根自由基具有pH适用范围广、自由基持续时间较长、前体氧化剂稳定、较高的自由基生成率、成本较低。本论文研究了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通过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双官能团(-COOH、-OH)的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并将其运用到选择性吸附水溶液中的阳离子染料。采用原位还原法制备了一种新型HCHCPs@Ag-x复合材料,将其作为活化剂活化过硫酸钠用于催化降解四环素的材料。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HCHCPs材料,用于选择性吸附阳离子染料。根据Langmuir模型拟合参数,亚甲基蓝在HCHCPs上的最大吸附量为751.88 mg·g-1。结果表明,二级动力学模型比一级动力学模型更好地拟合实验数据,Langmuir模型适用于HCHCP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亚甲基蓝溶液(100 mg.L-1)在HCHCPs上的吸附平衡时间仅需40分钟,最适吸附pH为8。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HCHCPs对亚甲基蓝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在pH 8时,亚甲基蓝/酸性红91,亚甲基蓝/甲基橙混合物的分离效果良好。此外,热力学研究表明,HCHCPs吸附亚甲基蓝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由于ΔH值为23.79 kJ/mol,HCHCP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更倾向于化学吸附。在五次吸附-解吸循环之后,亚甲基蓝吸附量没有显着降低。因此,HCHCPs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有望成为水溶液中去除阳离子染料的潜在吸附剂。2、采用原位还原法在HCHCPs的表面合成Ag最终形成HCHCPs@Ag-x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催化降解四环素的材料。根据不同浓度的银氨溶液(Tollens’ reagent,2~12 mg·mL-1)合成 HCHCPs@Ag-2,HCHCPs@Ag-4,HCHCPs@Ag-6,HCHCPs@Ag-8,HCHCPs@Ag-10,HCHCPs@Ag-12六种复合材料,它们活化过硫酸钠对催化降解四环素的降解率分别为 78.69%,95.65%,98.06%,95.17%,98.04%,96.24%;上述材料催化降解四环素的速率常数k(min-1)依次为0.0134、0.0266、0.0317、0.0259、0.0418、0.0369。结果表明,HCHCPs@Ag-10 在 90 min 内基本将溶液中的四环素完全降解,降解的速率高于已报道的文献。因此,HCHCPs@Ag-10为降解实际废水中的四环素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弓慧茹[9](2020)在《富羟基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交联聚合物具有比表面积高、合成条件温和、反应单体来源广泛、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有机多孔聚合物材料。传统的HCPs制备多采用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反应需要无水体系,且产物多为疏水骨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领域的拓展。本论文采用酚醛缩聚法在含水体系中制备了一系列富含羟基的超交联聚合物,研究了其水合与溶胀机理,考察了其对水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邻苯二酚、对苯二酚、间苯二酚和苯酚与甲醛缩聚制备了7种具有不同骨架结构的富羟基超交联聚合物,比较了不同单体及比例对产品比表面和孔径分布的影响。邻苯二酚、对苯二酚与甲醛缩聚产物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分别为619.56m2·g-1和852.03 m2·g-1,形成的孔以微孔和低端介孔为主,邻苯二酚与甲醛体系中引入苯酚共缩聚可提高产品的比表面积和表面羟基含量。所得产品在乙醇、正己烷、甲苯和水中均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2)采用多体相互作用和密度泛函活性理论,对HF-HCPs单元四种模型化合物的水合物中氢键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氢键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在HF-HCPs的水合与溶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水合与溶胀过程的发展阶段,由于H2O???H2O的协同效应显着,且H2O???H2O相互作用比HF-HCPs???H2O相互作用强,H2O???H2O氢键相互作用的变化速率大于HF-HCPs???H2O氢键相互作用的变化速率,导致H2O与H2O之间的水化层迅速增厚,HF-HCPs的水合作用增强,发生溶胀。在HF-HCPs???H2O???H2O中,H2O???H2O部分与HF-HCPs模型分子的两个羟基结合的复合物相互作用能比H2O???H2O部分与羟基和甲氧基同时结合的复合物相互作用能大。证实了HF-HCPs(H2O)n团簇的协同效应。随着分子团簇中分子数n的增加,每一单元的相互作用能增加。水合与溶胀过程的终止阶段可解释为:HF-HCPs(H2O)n团簇的协同效应范围有限,水化层厚度有限。因此,当En值的变化趋于0.0 k J·mol-1时,聚合物网络被完全扩展,网络上的渗透压差等于零。在这种情况下,溶胀过程终止。HF-HCPs的溶胀行为主要归因于HF-HCPs(H2O)n团簇中H2O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3)采用吡啶和2,4-二硝基氯苯作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水体系中HF-HCPs的吸附性能。HF-HCPs对吡啶和2,4-二硝基氯苯均具有较快的吸附速率,40min左右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PSO动力学模型。水溶液中HF-HCPs可通过氢键和疏水双重作用对吡啶和2,4-二硝基氯苯进行吸附,上述过程的等温吸附数据可用Langmuir模型进行拟合。考察了不同浓度乙醇中HF-HCPs对2,4-二硝基氯苯的吸附性能,验证了吸附过程中氢键的作用。(4)以三聚氰胺、间苯二酚和对苯二甲醛为原料,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在水热条件下,得到了同时含有羟基和仲胺基的超交联聚合物。考察了三聚氰胺和间苯二酚比例对缩聚产物比表面和孔径分布的影响,增加三聚氰胺的比例可使产物比表面积增加,聚合物表面氨基含量提高。NH-HCPs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与仲胺基,氨基可与水杨酸产生化学吸附,羟基则通过氢键或静电作用与水杨酸结合,该吸附过程为放热的自发过程。

王萌[10](2020)在《聚合物纳米管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工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满足人类多方面多角度需求,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各种污染问题和中毒事件的屡屡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生活质量。针对当前的环境污染物,很多检测方法相继被使用,与众多的检测手段相比,荧光检测方式简单便捷。因此我们合成了一系列荧光材料,包括多孔聚合物纳米管和MOFs材料,并进一步探索了它们在传感检测污染物(金属离子、有害气体和爆炸物等)方面的应用,主要内容如下:(1)多孔聚合物纳米管荧光检测金属离子的性能探究:以2,4,6-三(4-溴苯基)-[1,3,5]-三嗪(TBT)为一种单体,2,7-二溴芘(DBP)和 1,3,6,8-四溴芘(TBP)分别作为另一单体,通过镍催化的山本偶联(Yamamoto型偶联)反应得到两种多孔有机聚合物纳米管材料(PNT-2和PNT-3)。荧光测试表明,PNT-2和PNT-3都有较高的荧光强度,但是由于第二配体的不同导致了两种材料的发光颜色有所差异,PNT-2呈现出蓝色,而PNT-3则为黄色。进一步的传感实验表明:两种PNTs材料都可以在乙醇体系中通过发光淬灭效应对Fe3+进行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传感识别。并提出了吸收竞争淬灭(ACQ)机制来解释该荧光淬灭行为,即分析物(Fe3+)与PNTs材料之间的紫外光谱重叠导致光源能量产生吸收竞争,使得PNTs材料吸收的能量大大减少,从而导致PNTs材料的发光强度瞬间淬灭。而且材料PNT-2和PNT-3在10%乙醇水溶液中对Fe3+离子的检测仍旧有着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这意味着这两种多孔PNTs材料在实际应用中有望作为Fe3+的荧光检测探针。(2)聚合物纳米管的检测与吸附双功能探究:以TBT作为单体之一,1,4-二溴苯(DB)、4,4’-二溴联苯(2DB)、4,4"-二溴-三联苯(3DB)分别作为第二单体通过山本偶联反应合成了三种具有不同苯环长度的多孔有机聚合物纳米管(PNT-4、PNT-5和PNT-6),这三种PNTs材料都有较好的多孔性。研究表明这三种PNTs材料不仅可以作为实时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苦味酸(PA)的荧光探针,而且可以作为快速去除水中PA的优良吸附剂。本论文先前提出的吸收竞争淬灭(ACQ)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PA对PNTs材料的荧光淬灭行为,因为两者在300~400nm范围内都有较强的吸收,而PA吸收的能量会使PNTs材料所能吸收的能量降低。PNT-4、PNT-5和PNT-6对PA的饱和吸附量分别可以达到260.2、200.5和178.8 mg/g。这种吸附现象除了与PNTs材料的比表面积有关外,还可能与Zeta电位有关。三种PNTs材料均表现出正电位,而PA的Zeta电位为负值,这有助于PNTs材料对PA的吸附。以上报道的PNTs材料的传感检测和去除PA的双功能特性为识别爆炸物PA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去除PA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方式。(3)MOFs材料荧光检测性能及其检测机制——“吸收诱导荧光增强”的探究:通过常温法制备了 IRMOF-3材料并将它作为荧光传感器应用于金属离子的识别。荧光实验表明IRMOF-3能够通过发光强度的增加识别出三价金属离子(M3+,Cr3+,Al3+,Ga3+,In3+),而其他价态的金属离子(M+、M2+)基本上不会引起IRMOF-3的强度改变。通过研究IRMOF-3在加入金属离子前后的吸光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荧光增强机制“吸收诱导荧光增强(ACE)”,用于解释添加M3+后IRMOF-3材料的荧光增强现象,即分析物(M3+离子)加入以后可以使体系内材料的吸光度明显提升,从而可以从光源摄取更多的能量,吸收的能量越多,最终以光的形式释放的能量就越多,从而引起明显的荧光强度增加。随后的实验结果也表明,IRMOF-3在整个M3+金属离子识别过程中都呈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ACE机制的提出为荧光增强探针的设计提供了 一种新策略。(4)-NH2修饰的MOFs材料的气体传感性能探究:制备了氨基修饰前后的MOFs材料(MOF-5和MOF-5-NH2),并研究了氨基的引入对MOFs材料在气体识别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修饰的MOF-5-NH2可以通过荧光turn-on实现SO2气体的选择性检测,该过程用肉眼即可观察,然而未进行氨基修饰的材料MOF-5则没有产生明显的荧光变化。为了方便实际使用,本论文还将MOF-5-NH2材料组装成了湿润的荧光试纸,测试后得出MOFs试纸对SO2的检测下限达到了 ppm级。由于SO2气体在溶液中可以水解形成SO32-,因此MOF-5-NH2也能在众多的阴离子中识别出SO32-,而MOF-5材料则没有表现出任何选择性。上述结果表明:氨基引入后的MOF-5-NH2不仅可以检测SO2气体,还能够检测出其衍生物SO32-。

二、ADSORPTION OF PHENOL AND NITROPHENOLS ON A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IC ADSORBEN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SORPTION OF PHENOL AND NITROPHENOLS ON A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IC ADSORBENT(论文提纲范文)

(1)超交联和极性修饰聚苯乙烯的制备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污染物吸附研究进展
    1.3 聚苯乙烯类吸附树脂概述
    1.4 聚苯乙烯类吸附树脂研究进展
        1.4.1 超交联
        1.4.2 极性修饰
    1.5 本论文选题思路、研究内容与创新
        1.5.1 选题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超交联聚苯乙烯的制备及对咖啡因的吸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超交联聚苯乙烯的制备
        2.2.3 表征和测试方法
        2.2.4 静态吸附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超交联聚苯乙烯的制备
        2.3.2 超交联聚苯乙烯孔结构
        2.3.3 超交联聚苯乙烯化学结构
        2.3.4 超交联聚苯乙烯溶胀性能
        2.3.5 咖啡因吸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交联聚苯乙烯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测试方法
        3.2.3 静态吸附实验
        3.2.4 动态吸附-脱附和再生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静态吸附
        3.3.2 吸附机理
        3.3.3 吸附热力学
        3.3.4 吸附动力学
        3.3.5 动态吸附-脱附
        3.3.6 低浓度富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羟基修饰超交联聚苯乙烯的制备及对芳香胺的吸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羟基修饰超交联聚苯乙烯的制备
        4.2.3 表征和测试方法
        4.2.4 静态吸附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羟基修饰超交联聚苯乙烯制备
        4.3.2 羟基修饰超交联聚苯乙烯孔结构
        4.3.3 羟基修饰超交联聚苯乙烯化学结构
        4.3.4 羟基修饰超交联聚苯乙烯溶胀性能
        4.3.5 对芳香胺吸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羟基修饰超交联聚苯乙烯对碱性染料的吸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测试方法
        5.2.3 静态吸附实验
        5.2.4 动态吸附-脱附和再生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静态吸附
        5.3.2 吸附热力学
        5.3.3 吸附动力学
        5.3.4 pH的影响
        5.3.5 共存离子的影响
        5.3.6 吸附树脂加入量的影响
        5.3.7 吸附选择性
        5.3.8 动态吸附-脱附
        5.3.9 低浓度富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酚修饰Amberlite XAD16的制备及对己内酰胺的吸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酚修饰Amberlite XAD16的制备
        6.2.3 表征和测试方法
        6.2.4 静态吸附实验
        6.2.5 脱附与再生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酚修饰Amberlite XAD16的孔结构
        6.3.2 酚修饰Amberlite XAD16的化学结构
        6.3.3 静态吸附
        6.3.4 吸附热力学
        6.3.5 吸附动力学
        6.3.6 pH的影响
        6.3.7 吸附树脂加入量的影响
        6.3.8 再生及重复使用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缩写注释

(2)β-环糊精及淀粉基聚合物吸附分离水中芳香类有机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苯乙酮和1-苯乙醇的概况和处理方法
        1.1.2 氯酚类污染物的概况和处理方法
    1.2 β-环糊精
        1.2.1 β-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
        1.2.2 β-环糊精在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
    1.3 淀粉
        1.3.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1.3.2 淀粉在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
        1.3.3 广西木薯淀粉
    1.4 聚氨酯吸附材料的研究与进展
    1.5 有机多孔聚合物
    1.6 计算化学在芳香类有机污染物吸附机制研究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选择性回收PO/SM副产物苯乙酮和1-苯乙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的制备
        2.2.4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的表征
        2.2.5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对AP/PE的吸附
        2.2.6 吸附模拟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表征
        2.3.2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对AP和PE的吸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对2,4-二氯苯酚的选择性吸附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β-环糊精聚氨酯聚合物的制备
        3.2.4 CSPs的表征
        3.2.5 CSPs对2,4-DCP的吸附性能研究
        3.2.6 理论模型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SPs聚合物的表征
        3.3.2 吸附剂的筛选
        3.3.3 CSPs对2,4-DCP的吸附动力学
        3.3.4 CSPs对2,4-DCP的吸附等温性能
        3.3.5 CSPs吸附2,4-DCP的热力学
        3.3.6 溶液初始pH和离子强度对CSPs吸附2,4-DCP的影响
        3.3.7 溶液共存有机物对CSPs吸附2,4-DCP的影响
        3.3.8 CSPs竞争吸附2,4-DCP的机理
        3.3.9 CSPs重复使用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超交联聚合物选择性吸附苯乙酮和1-苯乙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
        4.2.4 木薯淀粉苯乙烯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
        4.2.5 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超交联聚合物的表征
        4.2.6 木薯淀粉接枝苯乙烯超交联树脂对AP和PE吸附
        4.2.7 吸附理论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SHCPs的表征分析
        4.3.2 吸附剂的筛选
        4.3.3 SSHCP-3对AP和 PE单组分溶液吸附动力学
        4.3.4 SSHCP-3对AP和 PE单组分溶液等温吸附性能
        4.3.5 SSHCP-3对AP和 PE单组分溶液吸附热力学
        4.3.6 SSHCP-3对AP/PE混合液的竞争吸附
        4.3.7 pH值对SSHCP-3 吸附AP/PE双组分的影响
        4.3.8 SSHCP-3 与其他吸附剂对AP/PE吸附性能的比较
        4.3.9 SSHCP-3 的间歇重复使用性能
        4.3.10 SSHCP-3 吸附AP/PE机理
        4.3.11 SSHCP-3对PO/SM废水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吸附芳香类有机物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
        5.2.4 硅胶纯柱层析纯化环糊精衍生物
        5.2.5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制备
        5.2.6 β-环糊精衍生物的表征
        5.2.7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表征
        5.2.8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5.2.9 底物分子表面静电势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β-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
        5.3.2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表征
        5.3.3 β-环糊精修饰淀粉基多孔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β-环糊精修饰淀粉接枝对氯甲基苯乙烯多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2,4-二氯苯酚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β-环糊精修饰淀粉接枝对氯甲基苯乙烯的制备
        6.2.4 stVBC-CD的表征图
        6.2.5 stVBC-CD对2,4-DCP吸附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tVBC-CD的表征
        6.3.2 stVBC-CD对2,4-DCP的吸附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的制备、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概念及分类
        1.2.1 聚合物中空纳米球
        1.2.2 聚合物纳米片
        1.2.3 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
        1.2.4 共价有机骨架COFs
        1.2.5 其他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
    1.3 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的制备
        1.3.1 设计策略
        1.3.2 制备方法
    1.4 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的结构调控
        1.4.1 构筑基元结构
        1.4.2 合成条件
    1.5 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的性能研究
        1.5.1 荧光传感性能
        1.5.2 吸附性能
    1.6 本论文设计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设计思想
        1.6.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 测试仪器及表征方法
        2.2.1 测试仪器
        2.2.2 表征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荧光共价聚合物中空纳米球的构筑及硝基苯酚类爆炸物荧光传感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荧光共价聚合物中空纳米球的构筑
        3.2.1 构筑单元TFPB的合成
        3.2.2 荧光共价聚合物中空纳米球的合成
    3.3 荧光共价聚合物中空纳米球的形貌表征
    3.4 荧光共价聚合物中空纳米球的形成过程探究
    3.5 荧光聚合物中空纳米球对溶液中硝基苯酚类爆炸物的荧光传感
    3.6 荧光聚合物中空纳米球检测试纸的制备及其对2,4, 6-三硝基苯酚的荧光传感
    3.7 荧光聚合物中空纳米球对硝基苯酚类爆炸物的荧光传感机理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三种不同形貌的荧光共价聚合物的合成及对2,4,6-三硝基苯酚的荧光传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三种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的合成
        4.2.1 构筑单元TFBE的合成
        4.2.2 荧光共价聚合物纳米片A-NS的合成
        4.2.3 荧光共轭微孔聚合物A-CMP的合成
        4.2.4 荧光共价有机骨架A-COF的合成
    4.3 三种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的基本性质表征
    4.4 三种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的形貌表征
    4.5 三种荧光共价聚合物溶液对2,4,6-三硝基苯酚的荧光传感
    4.6 三种荧光共价聚合物对2,4,6-三硝基苯酚的荧光传感机理研究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水含量检测和水吸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
        5.2.1 共价有机骨架Pythz-COF的合成
        5.2.2 共价有机骨架Pyurea-COF的合成
    5.3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性质表征
        5.3.1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结构表征
        5.3.2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形貌表征
        5.3.3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孔性质表征
        5.3.4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稳定性表征
    5.4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对痕量水的荧光传感性能研究
    5.5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水蒸气吸附性能研究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相同单体构筑不同结构的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相同单体合成两种不同结构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方法
        6.2.1 共价有机骨架Py T-1 的合成
        6.2.2 共价有机骨架Py T-2 的合成
    6.3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性质表征
        6.3.1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结构表征
        6.3.2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形貌表征
        6.3.3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稳定性表征
    6.4 两种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对痕量水的荧光传感性能研究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论文总结
附录
作者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4)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高交联吸附树脂概述
    1.2 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合成方法与结构
        1.2.1 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合成方法
        1.2.2 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比表面与孔结构
        1.2.3 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极性修饰
    1.3 吸附等温式、吸附热力学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1.4 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应用现状
    1.5 选题的目的及内容
        1.5.1 选题的目的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合成
        2.2.3 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树脂的红外谱图分析
        2.3.2 树脂的氯含量、氮含量及孔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吸附性能探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2 吸附质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静态吸附
        3.2.4 吸附动力学
        3.2.5 再生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标准曲线
        3.3.2 HA0树脂和HA8D树脂的吸附动力学
        3.3.3 对邻硝基苯酚的的静态吸附
        3.3.4 对对硝基苯酚的的静态吸附
        3.3.5 对苯酚的的静态吸附
        3.3.6 对对乙酰氨基酚的静态吸附
        3.3.7 对己内酰胺的静态吸附
        3.3.8 对乙酰苯胺的静态吸附
        3.3.9 HA8D对六种吸附质的静态吸附对比
        3.3.10 HA8D树脂吸附苯酚的再生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树脂的氯代反应及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实验设备
        4.2.2 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树脂的氯代反应
        4.2.3 吸附质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4.2.4 HA8DC树脂的静态吸附探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树脂红外谱图分析
        4.3.2 树脂的氯含量及孔结构分析
        4.3.3 标准曲线
        4.3.4 HA8D与 HA8DC树脂对吸附质的静态吸附对比
        4.3.5 HA8D与 HA8DC树脂对吸附质的吸附热力学探究
    4.4 本章小结
论文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5)靶向设计合成多孔芳香骨架用于客体分子特异性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孔材料简介
    1.2 有机多孔材料
        1.2.1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s)
        1.2.2 多孔芳香骨架材料(PAFs)
    1.3 多孔材料用于特异性识别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意义及目的
    1.5 实验仪器及参数
第二章 全氟PAFs材料的设计制备及选择性卤化芳香化合物研究
    2.1 引言
    2.2 分子设计思想
    2.3 实验部分
        2.3.1 试剂
        2.3.2 PAF-63 的合成
        2.3.3 α-CD-PAF-63、β-CD-PAF-63 和γ-CD-PAF-63 的合成
        2.3.4 物理掺杂的α-CD@PAF-63、α-CD@活性炭和α-CD@二氧化硅的制备
    2.4 PAFs类系列材料的表征
        2.4.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4.2 固体核磁分析(~(13)C NMR)
        2.4.3 浸出实验分析和元素分析
        2.4.4 粉末X-射线衍射(PXRD)分析
        2.4.5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
        2.4.6 热稳定性分析
        2.4.7 多孔结构分析
    2.5 PAFs类系列材料对芳基化合物的卤化性能研究
        2.5.1 PAFs类系列材料对芳基化合物的吸附性能分析
        2.5.2 PAFs材料对芳基化合物的选择性卤化实验
        2.5.3 PAFs材料对芳基化合物的选择性卤化的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开放性金属位点有机多孔材料的设计制备与选择性氨气吸附研究
    3.1 引言
    3.2 分子设计思想
    3.3 实验部分
        3.3.1 试剂
        3.3.2 单体三甲酰基间苯三酚(TFP)的合成
        3.3.3 [HOOC]_X-COFs的合成
        3.3.4 [MOOC]_(17)-COFs的合成
    3.4 COFs类系列材料的表征
        3.4.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4.2 [HOOC]_X-COFs和[MOOC]_(17)-COFs元素分析
        3.4.3 粉末X-射线衍射(PXRD)分析
        3.4.4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
        3.4.5 热稳定性分析
        3.4.6 多孔结构分析
    3.5 COFs类系列材料的氨吸附性能研究
        3.5.1 [HOOC]_X-COFs和[MOOC]_(17)-COFs氨吸附以及释放测试方法
        3.5.2 [HOOC]_X-COFs和[MOOC]_(17)-COFs氨吸附以及释放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子印迹型多孔芳香骨架材料用于选择性吸附铅离子
    4.1 引言
    4.2 分子设计思想
    4.3 实验部分
        4.3.1 试剂
        4.3.2 Pb~(2+)离子印迹配合物的合成
        4.3.3 印迹选择性吸附Pb~(2+)离子的有机多孔材料(MIPAFs)的合成
        4.3.4 传统的Pb~(2+)离子印迹聚合物(MIP)的合成
        4.3.5 非印迹有机多孔材料(NPAF)的合成
        4.3.6 MIPAFs负载在聚氯乙烯管上
    4.4 PAFs类系列材料的表征
        4.4.1 Pb~(2+)离子印迹配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4.2 PAFs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4.4.3 PAFs的固体核磁分析(~(13)C NMR)
        4.4.4 粉末X-射线衍射(PXRD)分析
        4.4.5 热稳定性分析
        4.4.6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
        4.4.7 多孔结构分析
    4.5 MIPAFs类材料Pb~(2+)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4.5.1 MIPAFs类材料Pb~(2+)离子吸附测试方法
        4.5.2 MIPAFs类材料Pb~(2+)离子选择性测试方法
        4.5.3 MIPAFs复合管循环测试方法
        4.5.4 MIPAFs类系列材料Pb~(2+)离子吸附性能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子印迹多孔芳香骨架选择性提取铀离子
    5.1 引言
    5.2 分子设计思想
    5.3 实验部分
        5.3.1 试剂
        5.3.2 UO_2~(2+)离子印迹配合物的合成
        5.3.3 印迹选择性吸附UO_2~(2+)离子的有机多孔材料(MIPAFs)的合成
        5.3.4 MIPAFs配合物涂层的制备
        5.3.5 传统的UO_2~(2+)离子印迹聚合物(MIP)的合成
    5.4 PAFs类系列材料的表征
        5.4.1 UO_2~(2+)离子印迹配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4.2 MIPAFs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5.4.3 MIPAFs的固体核磁分析(~(13)C NMR)
        5.4.4 MIPAFs的元素分析
        5.4.5 MIPAFs粉末X-射线衍射(PXRD)分析
        5.4.6 热稳定性分析
        5.4.7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
        5.4.8 多孔结构分析
    5.5 MIPAFs材料UO_2~(2+)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5.5.1 MIPAFs材料UO_2~(2+)离子吸附测试方法
        5.5.2 MIPAFs类材料UO_2~(2+)离子选择性测试方法
        5.5.3 MIPAFs复合涂层循环测试方法
        5.5.4 MIPAFs材料UO_2~(2+)离子吸附性能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串联双功能位点的多孔人工酶用于选择性水解有机磷研究
    6.1 引言
    6.2 分子设计思想
    6.3 实验部分
        6.3.1 试剂
        6.3.2 过渡态类似物(4-硝基苄基磷酸二乙酯)印迹配合物(水解配合物)的合成
        6.3.3 MIPAFs0-4 的合成
        6.3.4 对硝基苯酚印迹配合物(转移配合物)的合成
        6.3.5 MIPAFs5-8 的合成
        6.3.6 MIPAFs-9 的合成
        6.3.7 传统印迹聚合物MIP-1(带水解位点)的合成
        6.3.8 传统印迹聚合物MIP-2(带转移位点)的合成
    6.4 PAFs类系列材料的表征
        6.4.1 水解配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以及核磁氢谱(~1H NMR)
        6.4.2 转移配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以及核磁氢谱(~1H NMR)
        6.4.3 水解配合物和转移配合物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6.4.4 MIPAFs0-9 的红外吸收光谱和固体核磁分析(~(13)C NMR)
        6.4.5 MIPAF-3、MIPAF-7和MIPAF-9 的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
        6.4.6 MIPAFs元素分析
        6.4.7 MIPAFs粉末X-射线衍射(PXRD)分析
        6.4.8 热稳定性分析
        6.4.9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
        6.4.10 多孔结构分析
    6.5 MIPAFs人工酶对有机磷水解性能研究
        6.5.1 MIPAFs水解性能测试方法
        6.5.2 MIPAFs对对硝基苯酚吸附性能测试方法
        6.5.3 多孔人工酶MIPAF-9的p H稳定性测试方法
        6.5.4 多孔人工酶MIPAF-9 的重金属离子稳定性测试方法
        6.5.5 多孔人工酶MIPAF-9 的有机溶剂稳定性测试方法
        6.5.6 多孔人工酶MIPAF-9 的循环使用测试方法
        6.5.7 多孔人工酶MIPAF-9 的选择性测试方法
        6.5.8 MIPAFs1-4 有机磷水解性能结果与讨论
        6.5.9 MIPAFs5-8 对硝基苯酚吸附性能结果与讨论
        6.5.10 多孔人工酶MIPAF-9 有机磷水解性能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功能化中空多孔纳米球的合成及在吸附、温控催化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交联聚合物
        1.2.1 超交联聚合物的概述
        1.2.2 超交联聚合物的合成策略
        1.2.3 超交联聚合物的应用领域
    1.3 水溶液中六价铬的污染与治理
        1.3.1 六价铬的基本概述
        1.3.2 六价铬的治理
    1.4 刺激响应型聚合物
        1.4.1 刺激响应型聚合物的概述
        1.4.2 刺激响应型聚合物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乙二胺改性中空多孔纳米球的制备及Cr(VI)吸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测试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纯化方法
        2.2.2 测试仪器与检测条件
    2.3 实验部分
        2.3.1 吸附剂的制备
        2.3.2 Cr(VI)吸附性能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吸附剂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4.2 溶液p H值对平衡吸附容量的影响
        2.4.3 吸附动力学研究
        2.4.4 等温吸附研究
        2.4.5 吸附剂官能团和形貌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2.4.6 吸附剂再循环利用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改性中空多孔纳米球负载钯的制备及温控催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测试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纯化方法
        3.2.2 测试仪器与检测条件
    3.3 实验部分
        3.3.1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改性中空多孔纳米球负载钯的制备
        3.3.2 温控催化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催化剂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4.2 温控催化效果
        3.4.3 纳米响应器工作原理
    3.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含磷多孔芳香骨架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孔材料简介
    1.2 多孔有机骨架简介
        1.2.1 固有微孔聚合物
        1.2.2 共价有机骨架
        1.2.3 超交联聚合物
        1.2.4 共轭微孔聚合物
        1.2.5 多孔芳香骨架
    1.3 多孔有机骨架的应用
        1.3.1 气体的吸附与分离
        1.3.2 污染物的吸附
        1.3.3 催化
    1.4 选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含磷酸多孔芳香骨架的合成及其掺杂金纳米粒子后的催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PAF-92 的合成
        2.2.4 Au-PAF-92 的合成
    2.3 PAF-92和Au-PAF-92 的表征
        2.3.1 红外光谱
        2.3.2 固体核磁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4 粉末X-射线电子能谱
        2.3.5 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
        2.3.6 稳定性
        2.3.7 氮气吸附
    2.4 对硝基苯酚催化还原反应的研究
        2.4.1 对硝基苯酚的催化反应
        2.4.2 催化剂的可循环性测试
        2.4.3 催化后材料的表征
        2.4.4 其他芳香硝基化合物的催化反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双磷多孔芳香骨架的合成及其掺杂金纳米粒子后的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BPAF-160、BPAF-161、BPAF-162和BPAF-163 的合成
        3.2.4 Au-BPAFs的合成
    3.3 BPAFs的表征
        3.3.1 红外光谱
        3.3.2 固体核磁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3.4 粉末X-射线衍射
        3.3.5 扫描电镜
        3.3.6 透射电镜
        3.3.7 热重分析
        3.3.8 氮气吸附
    3.4 对硝基苯酚催化还原反应的研究
        3.4.1 对硝基苯酚的催化反应
        3.4.2 催化剂的可循环性测试
        3.4.3 催化后材料的表征
        3.4.4 其他芳香硝基化合物的催化反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及处理技术
        1.1.1 染料的简介
        1.1.2 染料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1.1.3 抗生素的简介及危害
        1.1.4 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及进展
        1.1.4.1 生物方法
        1.1.4.2 物理方法
        1.1.4.3 高级氧化工艺
        1.1.4.4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
    1.2 超交联聚合物
        1.2.1 超交联聚合物简介
        1.2.2 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2.2.1 后交联聚合物前体法
        1.2.2.2 功能化小分子单体直接缩聚法
        1.2.2.3 外部交联法
    1.3 超交联聚合物的应用
        1.3.1 气体储存
        1.3.2 去除有机污染物
        1.3.3 色谱分离
    1.5 选题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吸附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染料的理化性质
        2.2.3 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HCHCPs)的制备
        2.2.4 HCHCPs的表征
        2.2.5 亚甲基蓝吸附实验
        2.2.6 HCHCPs吸附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2.2.7 HCHCPs吸附亚甲基蓝的等温吸附实验
        2.2.8 HCHCPs对亚甲基蓝的选择性吸附实验
        2.2.9 重复利用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染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图
        2.3.2 HCHCPs的合成示意图
        2.3.3 HCHCPs的表征结果
        2.3.3.1 SEM表征
        2.3.3.2 XPS表征
        2.3.3.3 FTIR表征
        2.3.4 HCHCPs吸附亚甲基蓝的条件优化
        2.3.4.1 pH对亚甲基蓝吸附量的影响
        2.3.4.2 吸附时间对亚甲基蓝吸附量的影响
        2.3.4.3 HCHCPs的选择吸附性实验结果
        2.3.4.4 HCHCP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
        2.3.4.5 HCHCPs对亚甲基蓝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
        2.3.4.6 HCHCP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热力学实验结果
        2.3.4.7 重复利用实验结果
        2.3.5 论文工作与已报道的工作对比优势
    2.4 小结
第三章 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四环素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复合材料(HCHCPs@Ag-x)的制备及表征
        3.2.2.1 四环素的理化性质
        3.2.2.2 HCHCPs的制备
        3.2.2.3 HCHCPs@Ag-x的制备
        3.2.3.4 HCHCPs@Ag-12的表征
        3.2.3 HCHCPs@Ag-x催化水溶液中的四环素
        3.2.3.1 四环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3.2.3.2 HCHCPs@Ag-x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HCHCPs@Ag-12的紫外-可见光谱图
        3.3.2 HCHCPs@Ag-12的X射线衍射(XRD)图
        3.3.3 HCHCPs@Ag-12的SEM图
        3.3.4. HCHCPs@Ag-x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1 HCHCPs@Ag-2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2 HCHCPs@Ag-4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3 HCHCPs@Ag-6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4 HCHCPs@Ag-8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5 HCHCPs@Ag-10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6 HCHCPs@Ag-12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
        3.3.4.7 HCHCPs@Ag-x催化降解四环素实验结果对比
        3.3.5 论文工作与先前报道工作的对比优势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总结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9)富羟基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多孔材料的发展
    1.2 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
        1.2.1 含官能团聚合物前体后交联法
        1.2.2 功能化小分子单体缩聚法
        1.2.3 外交联剂“编织”法制备超交联聚合物
        1.2.4 其他方法制备超交联聚合物
    1.3 超交联聚合物的应用
        1.3.1 HCPs在气体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
        1.3.2 HCPs在有机污染物处理方面的应用
        1.3.3 HCPs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3.4 HCPs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4 超交联聚合物的溶胀性能
        1.4.1 HCPs溶胀性能的测定
        1.4.2 聚合物溶胀性能的预测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富羟基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试剂
        2.2.2 设备及仪器
        2.2.3 HHCPs的制备
        2.2.4 HHCPs的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HCPs的制备机理
        2.3.2 HHCPs红外光谱分析
        2.3.3 HHCPs孔结构性能
        2.3.4 HHCPs的溶胀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HHCPs水合与溶胀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协同效应
    3.1 引言
    3.2 计算细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聚体结构与稳定性
        3.3.2 三聚体水合物HHCPs???H_2O???H_2O的结构及其协同效应
        3.3.3 热力学协同效应
        3.3.4 协同效应的密度泛函活性理论解释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HHCPs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试剂
        4.2.2 设备及仪器
        4.2.3 吡啶及2,4-二硝基氯苯浓度测定
    4.3 HF-HCPs对吡啶和2,4-二硝基氯苯的吸附
        4.3.1 吸附动力学测定
        4.3.2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4.3.3 吸附动力学曲线的拟合
        4.3.4 吸附热力学曲线的拟合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吸附动力学曲线
        4.4.2 吸附等温线及热力学参数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NH-HCPs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试剂
        5.2.2 设备及仪器
        5.2.3 NH-HCPs的制备
        5.2.4 NH-HCPs的性能测定
        5.2.5 NH-HCPs对水杨酸的吸附性能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H-HCPs的制备机理
        5.3.2 NH-HCPs的红外光谱分析
        5.3.3 NH-HCPs孔结构性能参数
        5.3.4 NH-HCPs对水杨酸的吸附性能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聚合物纳米管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常见多孔材料的分类及其简介
        1.2.1 共价有机材料
        1.2.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1.3 多孔材料在荧光传感检测领域的应用
        1.3.1 多孔材料在检测爆炸物方面的应用
        1.3.2 多孔材料在检测金属离子方面的应用
        1.3.3 多孔材料在检测阴离子方面的应用
        1.3.4 多孔材料在检测小分子方面的应用
        1.3.5 多孔材料在其他检测方面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合物纳米管的荧光检测性能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所用仪器设备
    2.3 PNTs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测试
        2.3.1 PNTs材料的合成
        2.3.2 PNTs材料的表征测试
    2.4 PNTs材料的荧光属性及其检测性能分析
        2.4.1 PNTs材料的本征荧光属性
        2.4.2 PNTs材料检测金属离子的性能探究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NTs材料的本征属性测试分析
        2.5.2 PNTs材料的荧光性能
        2.5.3 PNTs材料荧光传感检测金属离子性能探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合物纳米管检测与吸附双功能性能的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所用仪器设备
    3.3 PNTs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测试
        3.3.1 PNTs材料的合成
        3.3.2 PNTs材料的表征测试
    3.4 PNTs材料的荧光性能分析
        3.4.1 PNTs材料的本征荧光属性
        3.4.2 PNTs材料检测爆炸物的性能探究
        3.4.3 PNTs材料吸附爆炸物的性能探究
    3.5 结果与讨论
        3.5.1 PNTs材料的本征属性测试分析
        3.5.2 PNTs材料的荧光性能
        3.5.3 PNTs材料荧光传感检测爆炸物的性能探究
        3.5.4 PNTs材料吸附爆炸物的性能探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荧光传感性能的探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所用仪器设备
    4.3 MOFs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测试
        4.3.1 MOFs材料的合成
        4.3.2 MOFs材料的表征测试
    4.4 MOFs材料的荧光性能分析
        4.4.1 MOFs材料的本征荧光属性
        4.4.2 MOFs材料检测金属离子的性能探究
    4.5 结果与讨论
        4.5.1 MOFs材料的本征属性测试分析
        4.5.2 IRMOF-3材料的荧光性能
        4.5.3 MOFs材料荧光传感检测金属离子性能探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H_2修饰的MOFs材料的气体识别性能探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所用仪器设备
    5.3 MOFs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测试
        5.3.1 MOFs材料的合成
        5.3.2 MOFs材料的表征测试
    5.4 MOFs材料的荧光性能分析
        5.4.1 MOFs材料的本征荧光属性
        5.4.2 MOFs材料荧光试纸的制备以及气体检测性能
        5.4.3 MOFs材料检测阴离子的性能探究
    5.5 结果与分析
        5.5.1 MOFs材料的本征属性测试分析
        5.5.2 MOFs材料的荧光性能
        5.5.3 MOFs材料荧光传感检测气体性能的探究
        5.5.4 MOFs材料荧光传感检测阴离子性能探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四、ADSORPTION OF PHENOL AND NITROPHENOLS ON A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IC ADSORBENT(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交联和极性修饰聚苯乙烯的制备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研究[D]. 李发达.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β-环糊精及淀粉基聚合物吸附分离水中芳香类有机物[D]. 周利琴. 广西大学, 2021
  • [3]荧光共价有机聚合物的制备、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D]. 姜姗. 吉林大学, 2021(01)
  • [4]乙酰苯胺修饰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D]. 曹毅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5]靶向设计合成多孔芳香骨架用于客体分子特异性识别[D]. 杨亚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功能化中空多孔纳米球的合成及在吸附、温控催化方面的研究[D]. 王华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7]含磷多孔芳香骨架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杨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酚酸类超交联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去除水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D]. 刘雪瑞.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富羟基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 弓慧茹. 中北大学, 2020(02)
  • [10]聚合物纳米管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D]. 王萌.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苯酚和硝基苯酚在超交联聚合物吸附剂上的吸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