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熔体的流变性能

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熔体的流变性能

一、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熔体的流变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平,李晶,张建[1](2021)在《TPEE弹性体流变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以精对苯二甲酸、1,4-丁二醇为原料,通过加入不同含量的聚四氢呋喃(PTMEG)制得一系列热塑性聚醚酯(TPEE)弹性体。采用毛细管流变仪和旋转流变仪,对不同PTMEG含量的TPEE弹性体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PEE弹性体为假塑性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指数(n)均高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且随着PTMEG的加入量增加,n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熔体更接近牛顿流体的行为,黏流活化能逐渐变小;同时,PTMEG的加入使TPEE弹性体的储能模量(G′)增加,损耗模量(G″)减小,加入PTMEG后的TPEE弹性体的G′均高于PBT,G″均低于PBT;与PBT相比,TPEE弹性体的黏度对温度的敏感性较低,具有更好的加工性能。

张少锋[2](2020)在《多相聚合物相结构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聚合物泡沫是以聚合物为基体,气体为分散相(闭孔结构)或共连续相结构(开孔结构)的聚合物复合材料。聚合物泡沫材料的发明和发展背后的基本驱动力是其能够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利用仿生多孔结构降低材料的密度,从而达到轻量化的目的。这类性能优异的聚合物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阻尼材料、隔音材料、风车叶片、飞行器填充材料、汽车减震材料以及产品包装等等。在实际的应用中,不同的应用领域对于泡沫材料的泡孔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因为聚合物泡沫的泡孔结构对泡沫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近些年来,社会对于低能源消耗、绿色化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绿色无污染的超临界CO2(sc-CO2)作为物理发泡剂的发泡工艺备受关注。所以如何通过sc-CO2发泡工艺制备出具有可控泡孔结构的泡沫材料进而实现材料性能的可控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通用聚合物,如: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大量用于实际生活、生产中,探索制备这类发泡材料的新途径实现高性能化就显示十分有必要。本文以研究含有PE、PS两种组分的多相聚合物体系的发泡行为为起点,探索了聚合物相结构(微相、宏观相)对其sc-CO2发泡行为的影响,尝试从分子链设计的角度解决我们所需要的多孔材料的结构设计问题。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首先利用具有不同微相分离结构的杂臂梳形接枝共聚物PS-cb-(PS/PE)(PS含量(体积)为主)进行了 sc-CO2间歇式发泡,探究了微相分离结构在聚合物不同结晶状态时对其发泡行为的影响。我们发现,聚合物的发泡行为与其微相结构以及发泡样品的结晶状态密切相关。当发泡温度较低时(≤70℃),具有层状相结构的接枝共聚物在发泡的过程中由于层状PE结晶相的束缚会出现泡孔的受限长大和破裂,从而容易形成由纳米纤维组成的双峰纳米孔结构;而以PS为连续相的柱状相结构的接枝共聚物PS-cb-(PS/PE-3),形成了尺寸较大的双峰泡孔结构,泡孔的开孔程度降低,在纳米纤维几乎消失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大量的纳米结构区域。当发泡温度较高时(≥70℃),随着发泡温度的升高,泡孔尺寸增大,泡孔密度减小。此外,随着发泡温度的升高,泡孔结构出现了由开孔结构到闭孔结构的转变(尤其是层状相),而且泡孔壁变得更加光滑。当发泡温度更高时(>90℃),聚合物的熔体强度随发泡温度的升高而变小,使得聚合物基体对泡孔生长的控制力变差,导致聚合物的发泡性能变差。发泡温度为90℃时,所得到的泡沫的膨胀率最大,泡孔壁最薄,泡孔形貌最均匀。同时,随着聚合物的相结构由层状微相分离结构转变为柱状微相分离结构,样品的泡孔尺寸逐渐变大。2、利用具有渐变微相分离结构的接枝密度为35~39%的嵌段梳形接枝共聚物PS-cb-(PS-b-PE)(PE含量(体积)为主)进行了 sc-CO2发泡,以探究这种拓扑结构的共聚物中微相分离结构对聚合物发泡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共聚物的超临界CO2发泡行为受到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结构和侧链结晶结构的强烈影响。在发泡温度较低时(远低于熔融峰温度),大量支链结晶在该状态下(如60℃)并未熔化,聚合物表现出受限空间发泡行为。具有球状相和柱状相微相分离结构的共聚物在快速泄压过程中受到PE结晶相的限制,在非晶态区域(主要是PS相)形成了纳米孔结构;当微相分离结构由球状微相结构转变为层状微相结构时,样品则表现出受限的带状分布的泡孔形貌。在发泡温度较高时(如90℃),共聚物的微相分离结构对其发泡行为和泡孔结构起着关键作用。当样品的微相分离结构逐渐由球状微相结构转变为层状微相结构时,样品弹性增加。泡孔形貌变得更加均匀,泡孔尺寸逐渐减小,泡孔密度逐渐增大。相比较,层状微相分离结构的共聚物具有更宽的可发泡温度窗口。3、采用均相结构的高支链密度的梳形共聚物PS-cb-PE和球状微相分离结构的接枝共聚物PE-g-PS进行溶液共混制备了宏观相结构渐变的聚合物合金,研究了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接枝共聚物中引入宏观相分离结构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共混物随着PS体积分数的增大,样品的宏观相结构逐渐由双连续相转变为海岛相,微相分离结构、结晶行为、流变性能和发泡性能均发生变化。因为少量PE-g-PS的插入影响了 PS-cb-PE中PE部分的结晶,两个双连续相样品表现出比PS-cb-PE更低的熔点,海岛相样品具有比PE-g-PS低的熔点的原因类似。由于分子链的相互作用和宏观相结构的引入,使得共混样品的流变性能得到了显着改善。尤其是共混样品S1/S2-2、S1/S2-3,在低频区表现出了储能模量几乎等于损耗模量的现象。sc-CO2发泡中,在低温(80℃及以下)发泡时,受PE相结晶的影响,样品主要表现出宏观相结构内的受限空间发泡现象。在相界面促进成核的同时,PE结晶相也增加了样品泡孔生长的束缚力。在高温(100℃及以上)发泡时,样品从双连续相逐渐转变为海岛相时,样品中PE-g-PS组分的增加明显改善了其发泡性能。同时通过宏观相结构的引入也得使样品S1/S2-2、S1/S2-3在更高的110℃发泡时获得了更均匀的泡孔形貌。4、利用共聚物 PS-cb-(PS/PE)、PS-cb-(PS-b-PE)以及 PS-b-PE 作为增容剂,我们研究了不同拓扑结构共聚物对LLDPE/PS共混物的增容作用。并进行了超临界CO2发泡研究,探究了增容作用对共混体系的发泡行为的影响。与线性两嵌段共聚物相比,梳形共聚物表现出了更好的增容效果。三种拓扑结构的共聚物增容剂中,PS-cb-(PS-b-PE)所增容的共混物具有最好的机械性能和相形貌。另外,具有支化结构的共聚物增容体系拥有优异的超临界CO2发泡性能。同时,还探索了纳米炭黑(CB)增容LLDPE/PS共混物体系发泡过程中,温度和相结构对其发泡行为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共混体系为双连续相结构的时候,发泡温度对于能够明显提升共混物发泡性能的临界CB纳米粒子添加量有明显的影响;而对于海岛相结构样品来说,CB含量除了影响泡孔尺寸外,体系发泡行为并没有明显改变。

关兴华[3](2020)在《酚酞基聚芳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芳酯以其优良的耐热性和机械性能在高性能聚合物材料领域备受瞩目,经长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高技术领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具有优异综合性能、功能多样化的高分子材料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设计合成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高机械强度,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并具备功能特性的聚芳酯,对于发挥聚芳酯固有优势和拓宽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子设计出发,采用低温溶液法/界面聚合法,将含大侧基、扭曲非共平面结构的酚酞引入聚芳酯主链,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调整聚芳酯的聚集态结构、电子给受体作用以及引入含氟结构等方法,制备一系列高性能聚芳酯,同时,探究不同结构对聚合物的聚集态、机械性能、热力学及介电性能等方面的影响。上述工作主要通过如下四部分完成:1.采用低温溶液法,合成不同结构的酚酞基聚芳酯均聚物,通过对比含对位(CPAR)和间位苯二甲酰结构聚芳酯(CPAR-I),结果显示CPAR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达到325℃,相对CPAR-I高52℃。对CPAR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一系列不同分子量聚合物(Mn~1.23×104-7.24×104 g/mol)。CPAR具有良好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分子量的增加有助于耐热性和机械强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使得熔体黏度显着增大。CPAR表现出优异的溶解性,可溶解于二氯甲烷、氯仿、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等极性非质子溶剂中,所制备的CPAR漆膜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2.通过共聚在酚酞基聚芳酯的分子主链上引入结晶性链段,利用对聚合物分子链中结晶链段与非晶链段的比例的控制,调节聚芳酯的聚集态结构,并研究结构组成对热性能、机械性能、溶解性和高温流变等性能的影响。通过一步界面聚合法,成功将双酚A结构引入到CPAR的主链中,获得了一系列不同组成的聚芳酯无规共聚物(ACPAR)。所制备的聚芳酯具有良好的热性能,Tg为191-314℃,氮气中5%热失重温度(T5%)为441-475℃。随着聚芳酯分子链中双酚A含量的增加,聚芳酯薄膜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当双酚A含量70%(ACPAR70),拉伸强度最高,其聚集态由无定形转变为半结晶态,同时熔体黏度显着下降,ACPAR70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进一步地,通过分步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序列长度的聚芳酯嵌段共聚物。与组成相同的无规共聚物(ACPAR50)相比,嵌段共聚物(Block 1)聚集态为半结晶态,同时其熔体黏度下降。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随着酚酞链段序列长度的增加,其聚集态由半结晶态转变为无定形,玻璃化转变温度、熔体黏度及弯曲模量逐渐增加。3.从电子给受体作用出发,将含供电子刚性芴侧基的双酚芴单体通过共聚引入到酚酞聚芳酯主链中,利用芴侧基和酞侧基的相互作用,制备高性能聚芳酯共聚物(FCPAR)。聚芳酯Tg为277-306℃,氮气中T5%为461-510℃,700℃残碳率48-60%,表明聚芳酯具有良好的热性能。聚芳酯表现出良好的溶解性和成膜性,通过溶液加工的方式制备的聚芳酯薄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当共聚物中双酚芴含量30-50%,具有最佳机械性能。4.鉴于2,3,5,6-全氟亚苯基结构可赋予聚合物较好的热稳定性、疏水性及较低的介电常数等优良性能,我们设计将2,3,5,6-全氟亚苯基结构引入酚酞基聚芳酯结构中,采用低温溶液法,成功制备了含2,3,5,6-全氟亚苯基半氟化酚酞基聚芳酯(CPAR-F)。CPAR-F具有良好的热性能,Tg为300℃,氮气中T5%达到472℃,同时与CPAR相比,残碳率(700℃)显着增加,达到60%。CPAR-F具有优异的溶解性,溶液加工制备的薄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相比CPAR,CPAR-F具有更低的吸水率和介电常数,表明引入2,3,5,6-全氟亚苯基结构提高了聚芳酯的疏水性并有效降低了聚芳酯的介电常数。

胡晗[4](2020)在《基于呋喃二甲酸的生物降解聚酯的合成、高性能化与降解研究》文中指出使用可降解高分子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对可降解材料的需求领域逐步扩大,人们希望它能具有接近或超过现有通用塑料的物理性能。然而现有的可降解高分子多由脂肪族单元构成,缺乏刚性的芳香环单元,因此力学、气体阻隔、耐热性能等相对较差。对此,本课题利用生物基芳香单体2,5-呋喃二甲酸(FDCA)的刚性大、具有极性等特征,共聚引入多种脂肪族降解单元,以制备兼具优异力学性能、气体阻隔性能、弹性、快速可控降解性等的高性能可降解材料。具体地,在实现乙醇酸、乳酸单体的高效熔融共聚并拓宽可降解聚酯的单体来源,利用FDCA和短链脂肪族单元制备高阻隔高力学可降解材料,利用FDCA和长链单体制备可降解弹性体,提高共聚酯降解行为的可控性等方面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α-羟基脂肪酸单体(如乙醇酸、乳酸)的热稳定性较差,将其与芳香族单体合成高分子量共聚酯十分困难。发展了将羟基脂肪酸预聚物在低温高真空条件下熔融缩聚的方法,有效提升预聚物之间的酯交换效率,能在更短的反应时间内得到高分子量的无规共聚酯。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在FDCA基聚酯中引入乙醇酸和乳酸单元。短链的羟基脂肪酸能够保留FDCA基聚酯的链段刚性,具有优异的气体阻隔性能和强韧兼备的力学性能,引入含量超过30%即能显着提高降解速率。高效的聚合方法为调控链段结构,制备高性能的生物降解共聚酯提供技术基础。长链二元酸往往被用作降解单元,我们分别制备了FDCA和己二酸、丁二酸、二甘醇酸的共聚酯,讨论二元酸的含量、链段长度、醚键这三种因素与共聚酯性能的关系。然而长链二元酸在提升降解能力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造成力学性能和气体阻隔性能的下降。如何在保持可降解的前提下,提高这两个性能是一大挑战。通过引入新戊二醇单体,利用其侧链的甲基填充高分子链内和链间的空隙,保持较小的链段自由体积,实现在引入超过40%的丁二酸单元后仍保持很高的模量强度和气体阻隔能力。又利用CO2来源的碳酸二甲酯单体,保持链段刚性并通过碳酸酯单元促进材料降解。这两种结构设计均实现了可降解前提下共聚酯的高性能化,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在人造皮肤、组织工程材料等领域,对可降解弹性体有较大的需求。但大部分材料不能兼具弹性体和可降解性的特征。在FDCA聚酯中引入柔性的己内酯单元,通过结构调控和原位拉伸过程的结构演变观察,获得了生物相容性良好,回复性能优异的可降解弹性体PBFCL。它们具有极高的拉伸强度(>50MPa)和断裂伸长率(>720%),PBFCL40和PBFCL50具有很好的拉伸回复性。结晶对这两种弹性体的回复作用十分重要。用原位WAXS和SAXS观察拉伸过程中的结晶演变。片晶结构经历初期稳定,屈服后快速熔融,应力硬化阶段熔融和再结晶并存的特性。原始的晶体和新产生的纤维晶体共同组成了材料弹性回复的物理交联点。材料的实际降解过程和标准堆肥环境的降解速率仍有较大的差距,实现可控降解是可降解材料的重要发展趋势。利用PEG链段带来的稳定又容易调节的水解速率,实现了可控的水解降解行为。将不同分子量的PEG链段,改变其质量分数,制备一系列PBF-PEG嵌段聚醚酯。适量的PEG链段能保持PBF链段的结晶能力,各组分的熔融温度均高于100℃,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通过控制PEG链段的分子量和质量分数、降解液的p H值和降解时间,实现PBF-PEG聚醚酯水解速度的控制与调节。

杨飞[5](2020)在《新型聚烯烃弹性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热塑性弹性体(TPE)兼顾了橡胶和塑料的优异性能,其结晶性或玻璃态“硬段”和橡胶态“软段”形成了回弹性网络,加工成型过程不需要“硫化”反应,可在高温下加工和再回收利用,是硫化橡胶的理想替代者。聚烯烃类TPE多为乙烯/α-烯烃的共聚物,具有制备简单和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但耐热性和弹性回复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具体内容和成果如下:(1)本文设计了不同的丙烯共聚合方法,制备一系列丙烯基弹性体。通过丙烯与长链α-烯烃的可控共聚,制备了侧链长度分别为C8、C12、C16和C20的丙烯共聚物,通过调控支链长度和密度,获得一类高强度、高弹性回复性能的丙烯基弹性体。另外,通过高效“Tandem”丙烯共聚合方法,制备了新型长支链丙烯基弹性体,其聚丙烯主链和聚乙烯侧链能分别结晶,形成“双物理交联”网络。该长支链丙烯基弹性体可明显增加高密度聚乙烯和等规聚丙烯(HDPE/i PP)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2)通过可逆硼酸酯键,成功在乙烯/α-烯烃共聚物(POE)中构筑了交联网络,制备了动态交联的聚烯烃弹性体(POE-vitrimer)。通过调控POE-vitrimer的交联密度,获得了力学强度高、弹性回复好、耐热、耐溶剂性强的POE-vitrimer。POEvitrimer材料可在高温下可快速松弛,具备良好的再加工性能。(3)通过在侧链末端引入稠环基团(苯基(Ph)、萘基(BN)、蒽基(BA)),制备了新型的丁烯基弹性体,并对其熔融记忆效应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稠环基团均可使丁烯基弹性体出现平衡熔点以上的记忆效应行为,且稠环基团体积越大,所需的共聚单体浓度越小。延长熔融时间,可提高丁烯基弹性的结晶温度和记忆效应强度。(4)长支链丙烯基弹性体(PPO)可用作HDPE/iPP共混物的高效增容剂,促进粒子的聚并,并引发共混物发生相反转现象。研究表明,由于PPO共聚物具有较低粘度,使其能在粒子碰撞过程很容易被移出界面层,从而促进粒子聚并,引发相反转形成双连续相。PPO共聚物还能提供界面弯曲能,提高双连续相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增加PPO共聚物的侧链长度和密度,可提高其界面弯曲能,从而促进双连续相的形成,拓宽双连续相的区间值。

鲍锋[6](2020)在《新型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是一类主链中含有杂萘联苯结构的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溶解性能、机械性能与耐辐照性能。但是,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所具有的扭曲非共平面结构,导致该类树脂分子链缠结严重,树脂熔体黏度较高,热成型加工难度大,制约了该类树脂应用领域的拓展。本文旨在保持或不明显降低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耐热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前提下,改善其热成型加工性能,拓展该类树脂的应用领域。从分子设计角度出发:一方面,将分子结构规整的半结晶型聚芳醚酮树脂PEEKK、PEEK链段引入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体系中,提升分子链的链段规整度,以期改善树脂的热成型加工性能;另一方面,将双苯基芴结构和呋喃结构分别引入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体系中,以期增加分子链间距,降低分子间作用力,改善树脂的热成型加工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设计并合成了三种不同分子量的氟封端的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齐聚物PPENK-F与一种羟基封端的半结晶型聚芳醚酮齐聚物PEEKK-OH,并通过嵌段共聚的方式成功地制备了三种杂萘联苯嵌段共聚物PPENK-b-PEEKK。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以及热重分析仪(TGA)等设备对嵌段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分子结构规整的PEEKK链段的引入,显着地提高了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的分子链规整度,三种PPENK-b-PEEKK均具有结晶结构(Tm=340℃),潜在地改善了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的热成型加工性能。溶解性测试结果显示,PPENK16000-b-PEEKK6000常温即可部分溶解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加热可以促进其溶解。更为可贵的是,虽然三种PPENK-b-PEEKK树脂的耐热性能较PPENK树脂稍有降低(三种嵌段共聚物的Tg为265~283℃,低于PPENK树脂的285℃),但是其保持了 PPENK树脂优异的热稳定性能,三种PPENK-b-PEEKK在氮气氛围下的5%热失重温度(Td5%)、10%热失重温度(Td10%)与PPENK树脂基本一致。综上,该研究表明将分子结构规整的半结晶型聚芳醚酮树脂链段引入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体系来改善其热成型加工性能的策略是可行的。其次,为了研究半结晶型聚芳醚酮树脂链段的分子量大小对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热成型加工性能的影响,将酮亚胺结构引入半结晶型聚芳醚酮树脂PEEK链段中,制备了可溶性前驱体PEEKt-F。一方面,前驱体PEEKt-F克服了 PEEK树脂溶解性较差的困难,便于对PEEK的分子量进行精确的控制;另一方面,酮亚胺结构可脱除,脱除后对树脂的性能影响较小。基于此,设计并合成了五种不同分子量的氟封端的可溶性前驱体PEEKt-F-1~5与一种羟基封端的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齐聚物PPENK-OH,并通过嵌段共聚的方式成功地制备了五种杂萘联苯嵌段共聚物PPENK-b-PEEK(Block-1~5),采用FTIR、1H-NMR、DSC、TGA、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万能试验机和流变仪等设备对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将半结晶型聚芳醚酮分子链段引入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体系,降低了树脂的熔体黏度,Block-5在370℃的熔体黏度为9270 Pa·s,较同温度下PPENK树脂下降了 65.7%,显着地改善了树脂的热成型加工性能。热成型加工性能的改善效果与半结晶型聚芳醚酮齐聚物分子量大小呈现正相关,分子量越大,改善效果越显着。此外,虽然嵌段共聚物Block的耐热性能和机械性能较PPENK树脂稍有下降,但是依然呈现出优异的耐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可满足使用要求。再者,为了研究具有大体积的双苯基芴结构对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综合性能的影响,以9,9-双(4-羟基苯基)芴(BHPF)、4-(4-羟基-苯基)-2,3-二氮杂萘-1-酮(DHPZ)以及1,4-双(4-氟苯甲酰基)苯(BFBB)为聚合单体,通过芳香亲核取代聚合反应制备了五种不同芴结构含量的含芴结构杂萘联苯共聚聚芳醚酮树脂(PPFEKs),并采用FTIR、1H-NMR、DSC、TGA、WAXD、万能试验机和流变仪等设备对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体系中引入双苯基芴结构,增加了共聚物的分子链间距,削弱了分子间作用力,降低了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的熔体黏度,由 PPFEK1000 的 92000 Pa·s 下降至 PPFEK0100 的 17000 Pa·s,降幅高达 81%,明显改善杂萘联苯共聚芳醚酮树脂的热成型加工性能。与此同时,双苯基芴结构的引入显着地提高了该类树脂的热稳定性能。为此,使用TGA/FTIR联用技术系统研究了 PPFEKs树脂热降解过程,结果表明:DHPZ上的N-N键是限制杂萘联苯树脂热稳定性能提高的关键。此外,PPFEKs树脂均还具有优异的溶解性能。最后,从生物质单体2,5-呋喃二甲酸(FDCA)出发制备了一种含呋喃结构的新型单体2,5-双(4-氟苯甲酰)呋喃(BFBF),将其与DHPZ进行芳香亲核取代聚合反应成功地制备了含呋喃结构杂萘联苯均聚聚芳醚树脂PPFEK。重点探究2,5-呋喃基替代对苯基对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考察生物基替代石油基制备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由2,5-呋喃基替代对苯基制备的含呋喃结构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在显着降低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熔体黏度(最低熔体黏度由PPBEK的76888 Pa·s下降至PPFEK的3888 Pa·s,降幅高达94%)并提高其热成型加工性能的同时,保持了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优异的机械性能和溶解性能,且未明显降低其优异的耐热性能(Tg=234℃)、热稳定性能及热氧稳定性能(Td5%>450℃)。总之,2,5-呋喃基的引入,可以有效地降低杂萘联苯树脂的熔体黏度,提升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的热成型加工性能;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呋喃二甲酸开发生物基高性能工程塑料的这一思路是行之有效的。

蒋瑞[7](2019)在《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多尺度结构调控及其超临界CO2发泡行为》文中研究说明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TPEE)是一类芳香族嵌段共聚物,其硬段由具有结晶性能的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聚酯构成,软段为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非晶态聚醚构成,具有优异的低温力学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特性,通过发泡实现TPEE的轻量化和性价比提高可以拓展TPEE的应用领域。然而TPEE在固态条件下较为复杂的微区结构以及熔融态下较低的熔体强度,使得超临界CO2发泡TPEE过程较为困难。本文基于TPEE的多尺度结构调控优化提升其发泡性能,研究了软硬段含量差异对其固态发泡过程中CO2溶解扩散和结晶行为以及发泡温度窗口的影响;通过反应挤出改性制备了长链化、高支化和长链支化等系列不同分子拓扑结构的TPEE,基于他们流变特性和结晶行为的差异分析了其熔融发泡行为;原位成纤制备了聚四氟乙烯(PTFE)纳米纤维增强的TPEE,其挤出发泡性能显着改善,研究结果为超临界CO2发泡制备微孔TPEE提供了原料结构设计及其泡孔形貌调控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首先研究了以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BT)为硬段,聚四氢呋喃醚(PTMG)为软段的TPEE与超临界CO2的相互作用,考察了硬段含量的差异对结晶行为,CO2在TPEE中溶解度及扩散行为,以及固态发泡行为的影响。发现硬段含量的差异对TPEE结晶行为影响尤为显着,当硬段含量由29%上升到65%时,其熔点从161.2℃上升至201.9℃,且结晶度由20%上升到40%。结晶的存在抑制了 CO2在基体内的溶解度且阻碍了其在基体内的扩散。由不同硬段的TPEE中CO2溶解度和扩散过程的变化可知,CO2更倾向于溶解在TPEE软区内,而由结晶为主构成的硬区中CO2溶解量较低。通过研究高压CO2环境下的TPEE等温结晶过程发现,经扩散进入TPEE软区内的CO2可以提升TPEE链段运动能力,诱导链段通过规整堆叠而结晶。在CO2压力15 MPa中快速降压发泡聚醚酯弹性体,发现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其温度发泡窗口向高温区移动,当硬段含量为29%时,可发泡温度区间为50-160℃,平均孔径4.6-16.5 μm,泡孔密度8.1 × 107-7.5 × 108 cells/cm3,发泡倍率1.1-5.8倍;当硬段含量为65%时,可发泡温度区间为165-195℃,平均孔径1.8-6.8 μm,泡孔密度2.6 × 108-1.1 × 1011 cells/cm3,发泡倍率 1.1-4.2 倍。为提高TPEE熔体强度,分别通过链增长型改性剂2,2’-双(2-恶唑啉)(2,2’-BOZ)和链支化型改性剂三缩水甘油基异氰脲酸酯(TGIC)对TPEE进行反应改性,制备了长链化TPEE和带有支化结构的TPEE。研究发现链增长过程和链支化过程都可以显着提高聚合物熔体黏弹性,意味着其分子量的提高和分子量分布范围的变宽,然而只有带有支化结构的TPEE在拉伸流变测试中出现明显应变硬化现象,支化结构同时可以加速TPEE熔融态结晶的过程。间歇熔融发泡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与长链化TPEE相比,具有支化结构的TPEE其发泡样品具有更高的发泡倍率,更高的泡孔密度以及更宽的熔融发泡温度窗口,说明支化结构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泡孔塌陷。长链化TPEE的熔融可发泡温度区间为165-190℃,平均孔径4.2-12.5 μm,泡孔密度5.5 ×108-2.6 × 109 cells/cm3,发泡倍率1.4-14.2倍;支化结构的TPEE的熔融可发泡温度区间为 165-195℃,平均孔径 3.2-14.5μm,泡孔密度 5.0×108-7.1×109 cells/cm3,发泡倍率1.5-16.3倍。设计不同序列进行TPEE与2,2’-BOZ和TGIC的两步反应,可控制备了具有长链支化结构的TPEE。发现先与TGIC反应、再接着与2,2’-BOZ反应的改性TPEE具有更多的支化点和更长的支链,并具有更高的分子量和更宽的分子量分布区间,因此这些改性TPEE同时具有更高的熔体黏弹性和更长的松弛过程,以及更明显的应变硬化行为。此外,大量的支化点也加速了改性TPEE的非等温结晶过程。长链支化TPEE的间歇熔融发泡行为表明,更多支化点及更长侧链有利于泡孔密度和发泡倍率的提高,长链支化TPEE的熔融可发泡温度区间为165-200℃,泡孔密度为2.0×109-1.0×1011 cells/cm3,比仅仅长链化TPEE或带有支化结构的TPEE的泡孔密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最后,通过双螺杆共混挤出原位制备了含量为1%—5%的聚四氟乙烯(PTFE)纳米纤维增强的TPEE,PTFE纳米纤维直径小于200 nm并均匀分散在TPEE基体内,由于长径比极大,PTFE纤维相互缠绕连接构成了网状结构,这些存在于TPEE基体内的PTFE纳米纤维可以加速TPEE的结晶过程,含有PTFE纤维的样品其结晶温度与无PTFE纤维的样品相比上升了 6℃。引入PTFE纳米纤维的TPEE具有明显应变硬化行为和较高黏弹性响应,这些均有效地提升了 TPEE的熔融发泡性能。间歇熔融发泡表明PTFE纳米纤维的存在使得泡孔直径急剧下降而泡孔密度剧增,有助于形成更均匀的泡孔以及获得更高的发泡倍率。含有5%PTFE纳米纤维的样品在挤出发泡过程中表现最佳,在进料速率为7.5 kg/h,CO2注入质量分数为1%,模头温度为175-190℃条件下,TPEE微孔发泡样品平均孔径10.4-14.7 μm,发泡倍率9.5-12.4,泡孔密度为6.6×107 cells/cm3-8.6×107cells/cm3。

傅楚娴[8](2019)在《基于界面增容反应的聚乳酸/聚醚酯热塑性弹性体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聚乳酸(PLA)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的可生物降解聚酯材料,其优异的强度和模量、良好的加工热塑性、出色的光学透明度以及生物相容性等让其拥有无限的应用潜力空间。但是PLA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内在固有的脆性、结晶速率缓慢、耐热性差、以及加工温度区间窄等限制了 PLA的广泛应用。在本文中主要使用聚醚酯热塑性弹性体(TPEE)对PLA进行共混增韧,并加入多环氧系扩链剂(ADR)对不相容的PLA/TPEE共混体系进行原位化学增容。(1)分别以90℃及110℃等温冷结晶热处理PLA/TPEE/ADR(80/20/X)共混样品,得到具备高抗冲韧性及高耐热性的PLA共混材料,并探讨热处理温度与结晶结构、抗冲韧性以及耐热性能之间的关系。流变转矩和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说明ADR的加入使大分子扩链,共混熔体明显增黏。非等温结晶行为的测试中,分析出在较快降温速率(≥10℃/min)下得到的PLA及其混合物的结晶度极低,接近非晶态。由于ADR的加入使得PLA和TPEE产生扩链/支化反应,导致材料黏度增大,致使分子链及链段规则排列能力变差,从而抑制固体冷结晶过程。故随着ADR含量增加,共混物的非等温冷结晶能力变差。研究共混物的等温冷结晶动力学,发现随着等温冷结晶温度(Tc)从80℃升温至110℃时,PLA基体的冷结晶速率不断增大,半结晶时间(t1/2)显着缩短:而在同一温度下,半结晶时间随着ADR含量的增大有增大的趋势。但当等温结晶温度超过80℃时,ADR添加量大小对半结晶时间的延长作用和对结晶的阻碍效应变得不明显。通过结晶度的计算发现热处理后的样品结晶度比急冷样提高约31%~41%不等,且I10℃下热处理的结晶度会比90℃下略高。结合广角X射线衍射(WAXD)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的结果可看出PLA的晶体结构并未受TPEE和ADR的加入的影响,且110℃等温冷结晶处理样品中PLA以a晶型存在为主,而90℃的有α晶型产生。样品的结晶度、抗冲韧性以及耐热性之间存在一定依赖关系,即提高了样晶的结晶度,其抗冲韧性以及耐热性也随之提高。从综合性能以及生产效率角度可以得出在110℃下等温冷结晶处理PLA/TPEE/ADR样晶10 min是更好的选择。(2)我们发现对于“一步法”制备的PLA/TPEE/ADR(95/5/X)共混物材料,TPEE的加入会显着改善PLA材料的拉伸韧性,但较大尺寸的TPEE分散相会造成材料透光性能的大幅丧失。为使ADR的增容效果和对TPEE分散相细化作用更强,在“一步法”(记为PLA/TPEE/ADR)基础上改进共混工艺引入“二步法”(记为PLA/(TPEE/ADR))来制备一种基于增强界面增容反应的兼具拉伸韧性及透明性的高性能PLA/TPEE改性膜材。二步法中预先将ADR与TPEE树脂进行熔融共混制备环氧化的TPEE树脂(TPEE-ADR)。当TPEE-ADR与PLA进行熔融共混时,在两者相界而上会比一步法原位生成更多数量的PLA-ADR-TPEE增容大分子,起到强化界面增容和细化分散相的效果。结合扭矩和MFR说明ADR含量越高,扩链反应越多,熔体黏度越大。且因二步法的预先环氧反应引发熔体黏度小,其扭矩及MFR都要低于一步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确定二步法相较一步法来说对PLA/TPEE共混体系具有更强烈的增容细化效果,甚至可将弹性体分散相细化至70nm左右。相应地,共混物的透明性随着弹性体分散域的尺寸降低而上升,一步法较二元简单共混物透光率有3%~20%的提升,二步法总体的透光率要比一步法高出26%~31%不等,最高可达88.3%。PLA/TPEE二步法共混物的拉伸强度略低于纯PLA但比一步法高出6~12 MPa不等,且其拉伸的断裂伸长率可达250%以上,相较纯PLA大大提高。此研究中综合共混物的透光性以及拉仲性能,二步法所得PLA/(TPEE/ADR)95/(5/0.5)共混物的综合性能最佳,是制备高透光、高拉仲性能PLA膜的理想材料。

肖周杰[9](2019)在《高流动玻璃纤维/聚亚苯基砜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亚苯基砜(PPSU)是一种兼具优良力学、耐热、生物相容以及阻燃性能的特种工程塑料,随着PPSU国产化的实现,目前在交通、食品、化工、环保与医疗等方面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PPSU的强度和耐热性可通过短切玻璃纤维(GF)填充进一步提高。然而由于PPSU分子链刚性较强、熔体粘度大,加工温度在335 oC以上,对其填充改性极为困难,致使纤维增强PPSU复合材料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亟需制备兼具优良熔体流动性能与力学性能的玻璃纤维增强PPSU复合材料。本论文采用加工温度相对低的热塑性无定型工程塑料聚碳酸酯(PC)改善GF/PPSU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并对系列材料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GF/PPSU/PC(30:63:7)复合材料的挤出成型温度可由GF/PPSU(80:20)的365 oC降低至340 oC,螺杆转速由10 rpm提升至30 rpm,GF可填充量由20 wt%提升至30 wt%,大幅提升加工效率的同时,将拉伸强度由94.5 MPa增加至122.2 MPa,弯曲强度由141.5MPa增加至151.0 MPa,Izod缺口冲击强度由79.2 J/m增加至86.7 J/m。SEM照片分析表明较多的玻璃纤维在基体中呈现轻微交织状,致使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提升。在此基础上,改用热塑性结晶型工程塑料聚酰胺66(PA66)提升PPSU复合材料熔体流动性,并使用环氧树脂BE-502改善PPSU与PA66的两相相容性。研究发现,GF/PPSU/PA66(30:63:7)复合材料具备更优良的加工性能,挤出成型温度不超过330 oC,螺杆转速可快至50 rpm,转矩流变测试表明PA66显着降低了聚合物基体熔体幂律指数。环氧树脂显着提高了PPSU与PA66界面的相容性,1.0 wt%的添加量可使PPSU/PA66共混物断裂伸长率从10.5%提高到44.1%;GF/PPSU/PA66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从135.6MPa提高至146.2 MPa。冲击断面SEM照片分析表明PPSU与PA66相分离现象明显减弱,差示量热扫描分析与动态力学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环氧树脂能降低共混物中PPSU相玻璃化转变温度2.5 oC,起良好界面增容作用。以质量比为89.1:9.9:1.0的PPSU、PA66和环氧树脂作为基体,填充30.0 wt%玻璃纤维所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为101.1 MPa、弯曲强度为146.2 MPa、缺口冲击强度为73.8 J/m,兼具良好的力学与加工性能。

宋子健[10](2018)在《聚己内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增韧聚乳酸共混物的制备及增容改性研究》文中指出聚乳酸(PLA)作为一种脂肪族热塑性聚酯,具有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模量,透光性能和气体阻隔性能较好,并且易加工,其不仅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而且可以用于各种日常制品中,例如食品包装,餐具及塑料制品。然而其内在脆性严重限制了聚乳酸材料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聚甲醛(POM)作为一种非反应型增容剂物理增容聚乳酸/聚己内酯(PLA/PCL)共混体系,多元环氧化合物(ADR)作为一种反应型增容剂原位反应增容聚乳酸/热塑性弹性体(PLA/TPEE)共混体系,并通过改变ADR的加入量和加料方式进一步研究ADR的增容效果。此外,还通过热处理手段研究材料耐热性能的变化。本论文通过不同的增容手段制备了两种具有较好韧性的PLA共混物材料,分别为PLA/PCL/POM,PLA/TPEE/ADR(—步法,二步法)共混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PLA/PCL共混物,并加入POM树脂作为增容剂,通过拉伸性能测试、SEM、FTIR、DSC、以及WAXD等测试手段较为全面地研究PLA/PCL/POM共混物样品微观形貌及宏观性能的关系。SEM测试表明,随着POM含量的增加,PLA/PCL/POM共混物中PCL分散相平均颗粒尺寸减小,两相界面黏附力增加,说明POM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PLA/PCL共混物的相容性。这是由于POM分子链的亚甲基与PLA、PCL分子链的羰基之间产生氢键作用力,导致POM大分子可以作为桥联剂,起到增容PLA/PCL相界面的作用所致。与PLA/PCL/POM(80:20:x)共混物相比,PLA/PCL/POM(70:30:x)共混物样品的拉伸韧性改善更为显着。PLA/PCL/POM(70:30:x)共混物的的非等温、等温结晶过程以及晶粒尺寸的大小通过DSC及WAXD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少量的POM就可以明显加快PLA的结晶速率,这是因为POM为PLA的结晶提供了成核点从而促进了 PLA的结晶;对于PLA/PCL/POM(70:30:x)共混物来说,最佳的结晶温度为100℃,在该温度下等温结晶,并加入3份POM于PLA/PCL共混物中时,t1/2从9.4 min缩短至2.0 min。(2)通过扭矩,MFR,DSC,拉伸性能,SEM,VST,WAXD等测试手段研究ADR的添加量及加料顺序(一步共混法和二步共混法)对PLA/TPEE 60/40共混物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微观形貌、拉伸性能及耐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最终制得耐热性能和拉伸性能优良的PLA共混材料。通过扭矩实验及熔融指数的测试研究一步共混法与二步共混法中PLA,TPEE与ADR发生扩链反应的过程,并且提出一步法与二步法的增容机理及其差异:即在一步共混法中,扩链增容剂ADR随机分散在PLA/TPEE共混体系中,ADR上的多元环氧基团可以与PLA,TPEE的端羧基和端羟基发生开环反应,原位生成的PLA-ADR-TPEE两亲嵌段大分子起到增容PLA/TPEE两相界面的效果。但由于一步法中,ADR与PLA和TPEE树脂一次性熔融共混,ADR随机分散,在PLA/TPEE两相界面处生成PLA-ADR-TPEE嵌段大分子的数量少,增容效果有待提高;在两步共混法中,先将TPEE与ADR进行熔融共混,制备具有高环氧活性的TPEE/ADR预环氧化物,随后将其与PLA进行共混,该方法使得PLA及TPEE两相界面处原位生成的PLA-TPEE-ADR大分子数量增多,使得增容效果得到显着改善。此外,加入ADR后,共混物的黏度可以显着提高,但在反应后期,二步法共混物黏度要低于一步法共混物黏度。通过DSC研究一步法、二步法及ADR的加入量对PLA/TPEE(60/40)共混物冷结晶行为及熔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步法、二步法及ADR的加入量同样会影响到共混材料的冷结晶过程。一步法中,ADR对PLA基体的扩链/支化程度高,黏度较大,共混物中PLA无规链段容易就近规则排列形成初级晶核,但由于PLA分子链的运动能力较差,且黏度的动力学阻碍作用,限制了晶体的生长,最终导致PLA总的冷结晶能力降低,冷结晶峰向高温移动。而在二步法中,ADR的扩链/支化作用主要发生在TPEE分散相以及PLA/TPEE两相界面处,对PLA基体的扩链/支化作用相对较弱,使得二步法共混物PLA基体的冷结晶能力相对较高,冷结晶可在较低温度发生。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提高材料的结晶度,并且研究一步法、二步法制得的PLA/TPEE/ADR共混物等温冷结晶热处理(90℃下30min)前后力学性能、结晶度、微观形貌、耐热性能和晶型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二步法较好的增容细化效果,高结晶度的样条仍可以保持较好的拉伸韧性(拉伸断裂伸长率282.45%),并且还可以具有较高的VST(160℃)。此外,WAXD测试结果表明ADR的加入量及加料方式对共混物中PLA基体α’晶型及晶粒尺寸大小无明显影响。

二、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熔体的流变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熔体的流变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TPEE弹性体流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原料
    1.2 设备与仪器
    1.3 试样制备
    1.4 分析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基本性能
    2.2 流变性能
    2.3 非牛顿指数(n)
    2.4 黏流活化能(Eη)
    2.5 动态流变行为
3 结论

(2)多相聚合物相结构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合物基多孔材料
    1.3 聚合物超临界CO_2发泡
        1.3.1 超临界流体
        1.3.2 超临界CO_2发泡
        1.3.3 CO_2在聚合物样品中的溶解
        1.3.4 聚合物中CO_2溶解度测量
        1.3.5 CO_2中聚合物性质
        1.3.6 CO_2发泡的泡孔成核机理
        1.3.7 CO_2发泡过程中泡孔生长
        1.3.8 成核机理对泡孔形貌的影响
    1.4 多相结构聚合物发泡体系
        1.4.1 共混型多相聚合物
        1.4.2 共混型多相聚合物CO_2发泡行为
        1.4.3 微相结构共聚物
        1.4.4 微相结构共聚物CO_2发泡行为
    1.5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微相结构接枝共聚物PS-cb-(PS/PE)变温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式发泡
        2.2.3 样品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结晶行为与相结构
        2.3.2 接枝共聚物超临界CO_2发泡行为
        2.3.3 接枝共聚物超临界CO_2发泡机理探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相结构接枝共聚物PS-cb-(PS-b-PE)变温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式发泡
        3.2.3 样品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共聚物PS-cb-(PS-b-PE)样品的结晶行为和相结构
        3.3.2 共聚物PS-cb-(PS-b-PE)超临界CO_2发泡样品泡孔形貌
        3.3.3 共聚物PS-cb-(PS-b-PE)超临界CO_2发泡样品泡孔参数
        3.3.4 PS-cb-(PS-b-PE)结晶状态对共聚物超临界CO_2发泡行为的影响
        3.3.5 PS-cb-(PS-b-PE)微相结构对共聚物超临界CO_2发泡行为的影响
        3.3.6 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接枝共聚物PS-cb-PE与PE-g-PS共混物相行为、流变行为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式发泡
        4.2.3 样品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S-cb-PE/PE-g-PS共混物的相结构
        4.3.2 PS-cb-PE/PE-g-PS共混物的结晶行为
        4.3.3 PS-cb-PE与PE-g-PS共混物的流变行为
        4.3.4 PS-cb-PE/PE-g-PS共混物的超临界CO_2发泡行为
        4.3.5 PS-cb-PE /PE-g-PS共混物的超临界CO_2发泡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拓扑结构共聚物对LLDPE/PS共混物的增容作用和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
        5.2.2 共混样品制备
        5.2.3 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式发泡
        5.2.4 样品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共聚物增容剂对分散相共混物形态的影响
        5.3.2 共聚物增容剂分散相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5.3.3 共聚物增容共混体系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纳米炭黑增容LLDPE/PS共混体系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
        6.2.2 共混样品制备
        6.2.3 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式发泡
        6.2.4 样品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B增容双连续相结构共混物超临界CO_2发泡行为
        6.3.2 CB对于具有海岛相结构LLDPE/PS共混物的增容作用及其超临界CO_2发泡行为
    6.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酚酞基聚芳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芳酯概述
        1.2.1 聚芳酯的分类
        1.2.2 聚芳酯的应用
        1.2.3 聚芳酯的制备方法
    1.3 高性能无定形聚芳酯的分子设计
        1.3.1 引入功能性基团
        1.3.2 引入含氟结构
        1.3.3 引入大侧基或扭曲非共平面结构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酚酞基聚芳酯均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与分析
        2.2.3 酚酞基聚芳酯均聚物的合成及薄膜、漆膜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PAR的合成条件优化
        2.3.2 CPAR的结构分析
        2.3.3 CPAR的热性能
        2.3.4 CPAR的聚集态结构和溶解性
        2.3.5 CPAR的机械性能
        2.3.6 CPAR的流变行为
        2.3.7 CPAR的漆膜性能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分析
        3.2.3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无规共聚物的合成及薄膜的制备
        3.2.4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样条的制备
    3.3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无规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3.1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无规共聚物结构表征
        3.3.2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无规共聚物的热性能
        3.3.3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无规共聚物的热分解机理
        3.3.4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无规共聚物的结晶行为
        3.3.5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无规共聚物的溶解性
        3.3.6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无规共聚物的机械性能
        3.3.7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无规共聚物的流变行为
    3.4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嵌段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4.1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分析
        3.4.2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嵌段共聚物的热性能
        3.4.3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嵌段共聚物的结晶行为
        3.4.4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嵌段共聚物的机械性能
        3.4.5 基于酚酞和双酚A结构聚芳酯嵌段共聚物的流变行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酚酞和双酚芴结构聚芳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分析
        4.2.3 基于酚酞和双酚芴结构聚芳酯的合成及薄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酚酞和双酚芴结构聚芳酯的结构表征
        4.3.2 基于酚酞和双酚芴结构聚芳酯的热性能
        4.3.3 基于酚酞和双酚芴结构聚芳酯的热降解机理
        4.3.4 基于酚酞和双酚芴结构聚芳酯的聚集态及溶解性
        4.3.5 基于酚酞和双酚芴结构聚芳酯的机械性能及紫外-可见光分析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半氟化酚酞基聚芳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分析
        5.2.3 半氟化酚酞基聚芳酯的合成及薄膜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半氟化酚酞基聚芳酯的结构表征
        5.3.2 半氟化酚酞基聚芳酯的热性能
        5.3.3 半氟化酚酞基聚芳酯的聚集态及溶解性
        5.3.4 半氟化酚酞基聚芳酯的机械性能
        5.3.5 半氟化酚酞基聚芳酯的介电性能
        5.3.6 半氟化酚酞基聚芳酯的吸水性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作者简历
致谢

(4)基于呋喃二甲酸的生物降解聚酯的合成、高性能化与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1.2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分类
    1.3 可生物降解聚酯及其发展现状
        1.3.1 脂肪族可生物降解聚酯
        1.3.2 脂肪-芳香族可生物降解聚酯
        1.3.3 高分子薄膜的气体阻隔过程
        1.3.4 生物降解机理及影响因素
        1.3.5 可降解聚酯的结晶及动态演变
    1.4 基于2,5-呋喃二甲酸(FDCA)的聚酯
        1.4.1 FDCA的合成
        1.4.2 FDCA基聚酯及其优势
        1.4.3 基于FDCA的芳香聚酯及其降解行为
        1.4.4 基于FDCA的脂肪芳香共聚酯及其降解行为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α-羟基脂肪酸改性FDCA聚酯的合成技术突破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聚呋喃二甲酸/乙醇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及结构性能关系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过程
        2.2.3 表征测试方法
        2.2.4 结果与讨论
    2.3 聚呋喃二甲酸/乳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及结构性能关系
        2.3.1 实验过程
        2.3.2 表征测试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脂肪族二元酸结构对FDCA基共聚酯的性能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过程
        3.2.3 表征测试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PBXF聚酯的合成与结构
        3.3.2 PBXF聚酯的热性能
        3.3.3 PBXF聚酯的力学性能
        3.3.4 PBXF聚酯的气体阻隔性能
        3.3.5 PBXF聚酯的生物降解和海洋降解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阻隔高力学性能的PNSF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调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过程
        4.2.3 表征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NSF共聚酯的结构和组成
        4.3.2 PNSF共聚酯的热性能
        4.3.3 PNSF共聚酯的结晶结构
        4.3.4 PNSF共聚酯的力学性能
        4.3.5 PNSF共聚酯的气体阻隔性能
        4.3.6 PNSF共聚酯的降解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DCA的聚酯(碳酸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与脂肪环类似物的对比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过程
        5.2.3 表征与测试方法
        5.2.4 结果与讨论
    5.3 PBCF共聚酯和1,4-环己烷二甲酸基共聚酯(PBCCE)的性能对比
        5.3.1 前言
        5.3.2 典型制备过程与表征方法
        5.3.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FDCA基可降解弹性体的制备、性能与回复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过程
        6.2.3 表征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BFCL聚酯的合成与结构
        6.3.2 PBFCL共聚酯的热性能
        6.3.3 PBFCL共聚酯的力学性能
        6.3.4 PBFCL共聚酯链段相容性分析
        6.3.5 PBFCL共聚酯在拉伸过程的结晶演变
        6.3.6 PBFCL共聚酯的结晶度对弹性回复能力的影响
        6.3.7 PBFCL共聚酯的降解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FDCA基亲水性聚醚酯的制备及水解行为调控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实验过程
        7.2.3 表征测试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PBF-PEG共聚酯的结构与组成
        7.3.2 PBF-PEG共聚酯的热性能
        7.3.3 PBF-PEG共聚酯的亲水性
        7.3.4 PBF-PEG共聚酯的力学性能
        7.3.5 PBF-PEG共聚酯的水解性能
    7.4 PEG链段分子量对PBF-PEG共聚酯性能的影响
        7.4.1 PBF50-PEG系列共聚酯的制备过程和表征方法
        7.4.2 PBF50-PEG共聚酯的分子结构
        7.4.3 PBF50-PEG共聚酯的热性能
        7.4.4 PBF50-PEG共聚酯的相分离情况
        7.4.5 PBF50-PEG共聚酯的亲水性和吸水性能
        7.4.6 PBF50-PEG共聚酯吸水前后的力学性能
        7.4.7 PBF50-PEG共聚酯降解性能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新型聚烯烃弹性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塑性弹性体
        1.2.1 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概述
        1.2.2 热塑性弹性体的分类及性能
    1.3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
        1.3.1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概述
        1.3.2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1.4 长链支化聚烯烃弹性体
        1.4.1 后功能接枝法
        1.4.2 单组分催化剂聚合法
        1.4.3 双组分催化剂聚合法
    1.5 聚烯烃的改性及性能研究进展
        1.5.1 聚烯烃的交联改性研究进展
        1.5.2 聚烯烃的动态交联改性研究进展
        1.5.3 聚烯烃结晶行为的研究进展
        1.5.4 聚烯烃的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丙烯与长链α-烯烃共聚合制备丙烯基弹性体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分析与测试
        2.2.2 原料与试剂
        2.2.3 催化剂的制备
        2.2.4 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制备合成
        2.2.5 乙烯齐聚合
        2.2.6 “Tandem”共聚合(Cat.1 +Cat.2)
        2.2.7 “Tandem”共聚合(Cat. 3 +Cat.2)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丙烯/α-烯烃的共聚合
        2.3.2 “Tandem”共聚合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动态交联乙烯基弹性体POE-vitrimer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分析与测试
        3.2.2 原料与试剂
        3.2.3 乙烯/1-十四烯/丁烯蒽共聚物的制备合成
        3.2.4 POE弹性体接枝硼酸酯交换基团
        3.2.5 基于硼酸酯键的POE-vitrimer的制备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硼酸酯键的POE-vitrimer的合成
        3.3.2 基于硼酸酯键的POE-vitrimer的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稠环基团对丁烯基弹性体结晶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分析与测试
        4.2.2 原料与试剂
        4.2.3 1-丁烯基弹性体的制备合成
        4.2.4 1-丁烯共聚物的后功能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1-丁烯/含稠环单体的共聚合
        4.3.2 单体类型对熔融记忆效应的影响
        4.3.3 插入率对熔融记忆效应的影响
        4.3.4 等温熔融时间对记忆效应的影响
        4.3.5 功能化基团对熔融记忆效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烯烃弹性体调控HDPE/iPP共混物相结构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分析与测试
        5.2.2 原料与试剂
        5.2.3 聚(1-十二烯)的制备合成
        5.2.4 POE的制备合成
        5.2.5 含蒽基团丙烯基弹性体(PPO-BA)的制备合成
        5.2.6 聚合物的熔融共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DPE/iPP共混物的相结构
        5.3.2 双连续结构的形成机理探讨
        5.3.3 侧链长度及支链密度对双连续相的影响
        5.3.4 增容剂浓度对双连续相的影响
        5.3.5 剪切速率对双连续相形成的影响
        5.3.6 弹性体分子结构对双连续区间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论文内容及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新型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聚芳醚酮树脂的研究概述
        1.2.2 杂萘联苯聚芳醚类树脂的研究概述
        1.2.3 提高树脂热成型加工性能的策略
        1.2.4 基于呋喃二甲酸(FDCA)的生物基树脂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杂萘联苯嵌段共聚芳醚酮PPENK-b-PEEKK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测试及合成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性能测试
        2.2.3 溶液缩聚法合成羟基封端的PEEKK-OH
        2.2.4 溶液缩聚法合成氟封端的PPENK-F
        2.2.5 共聚物PPENK-b-PEEKK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正交试验优化PEEKK-OH的合成条件
        2.3.2 PEEKK6000-OH与PPENK-F的结构表征
        2.3.3 嵌段共聚物PPENK-b-PEEKK的结构表征
        2.3.4 嵌段共聚物PPENK-b-PEEKK的聚集态结构表征
        2.3.5 嵌段共聚物PPENK-b-PEEKK的热性能表征
        2.3.6 共聚物PPENK-b-PEEKK的溶解性
    2.4 本章小结
3 含酮亚胺结构杂萘联苯嵌段共聚芳醚酮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测试及合成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性能测试
        3.2.3 含酮亚胺结构单体DFKt的合成
        3.2.4 可溶性聚芳醚前驱体树脂PEEKt的合成
        3.2.5 对叔丁基苯酚封端处理PEEKt-F制备PEEKt-CH3
        3.2.6 溶液缩聚法合成羟基封端的齐聚物PPENK-OH
        3.2.7 嵌段共聚法制备共聚物Block
        3.2.8 可溶性嵌段共聚物Block-T薄膜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可溶性聚芳醚前驱体树脂PEEKt-F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3.2 可溶性嵌段共聚物Block-T的结构表征
        3.3.3 嵌段共聚物Block的结构表征
        3.3.4 嵌段共聚物Block的热性能测试
        3.3.5 嵌段共聚物Block的动态机械性能测试
        3.3.6 嵌段共聚物Block的拉伸性能测试
        3.3.7 嵌段共聚物Block的流变性能测试
        3.3.8 PEEKt-F、Block-T以及Block的溶解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含芴结构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PPFEKs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测试及合成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性能测试
        4.2.3 无规共聚物PPFEKs的合成
        4.2.4 无规共聚物PPFEKs薄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无规共聚物PPFEKs的分子量测定
        4.3.2 无规共聚物PPFEKs的结构表征
        4.3.3 无规共聚物PPFEKs的聚集态结构表征
        4.3.4 无规共聚物PPFEKs的热性能表征
        4.3.5 无规共聚物PPFEKs的分解动力学测试
        4.3.6 无规共聚物PPFEKs的拉伸性能测试
        4.3.7 无规共聚物PPFEKs的流变性能测试
        4.3.8 无规共聚物PPFEKs的溶解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含呋喃结构杂萘联苯均聚聚芳醚酮树脂的合成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测试及合成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性能测试
        5.2.3 Materials studio模拟树脂的自由体积
        5.2.4 含呋喃结构双酮单体BFBF的制备
        5.2.5 含呋喃结构杂萘联苯均聚聚芳醚酮树脂的合成
        5.2.6 PPFEK与PPBEK薄膜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PFEK树脂的聚合条件探究
        5.3.2 PPFEK与PPBEK的结构表征
        5.3.3 PPFEK与PPBEK树脂的聚集态结构表征
        5.3.4 PPFEK与PPBEK树脂的热性能表征
        5.3.5 PPFEK与PPBEK树脂的热分解动力学测试
        5.3.6 PPFEK与PPBEK树脂的拉伸性能测试
        5.3.7 PPFEK与PPBEK树脂的流变性能测试
        5.3.8 PPFEK与PPBEK树脂的溶解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多尺度结构调控及其超临界CO2发泡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概述
        2.1.1 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的结构及微相分离
        2.1.2 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的应用与改性
    2.2 超临界CO_2发泡聚合物
        2.2.1 超临界CO_2发泡聚合物的理论基础
        2.2.2 CO_2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及其对聚合物性质的影响
        2.2.3 超临界CO_2发泡过程
    2.3 高熔体强度结晶性聚合物的改性制备方法
    2.4 聚合物纳米复合物的发泡行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TPEE内硬段含量对其固态发泡行为的影响
    3.1 实验过程
        3.1.1 实验原料及样品表征
        3.1.2 CO_2在TPEE中的溶解和扩散行为的测定
        3.1.3 高压环境中TPEE的等温退火过程
        3.1.4 固态发泡过程
        3.1.5 发泡样品表征
    3.2 实验结果和讨论
        3.2.1 不同硬段含量的TPEE链段结构
        3.2.2 不同硬段含量TPEE的熔融结晶过程
        3.2.3 CO_2在不同硬段含量TPEE中的溶解度及扩散行为
        3.2.4 不同硬段结构TPEE发泡条件下等温退火过程
        3.2.5 不同硬段含量TPEE的发泡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链增长和链支化改性的TPEE及其熔融发泡行为
    4.1 实验过程
        4.1.1 实验原料
        4.1.2 反应改性过程
        4.1.3 间歇熔融发泡过程
        4.1.4 反应产物表征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TPEE反应改性过程
        4.2.2. 长链化TPEE和高支化TPEE的剪切流变性质
        4.2.3 长链化TPEE和高支化TPEE的拉伸流变性质
        4.2.4 长链化TPEE和高支化TPEE的结晶行为
        4.2.5 长链化TPEE和高支化TPEE的熔融发泡行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链支化结构的TPEE及其熔融发泡行为的调控
    5.1 实验过程
        5.1.1 实验原料
        5.1.2 长链支化结构TPEE的可控制备及表征
        5.1.3 间歇熔融发泡过程及样品表征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长链支化反应过程
        5.2.2 分子结构分析
        5.2.3 长链支化TPEE的流变行为
        5.2.4 长链支化TPEE的结晶行为
        5.2.5 长链支化TPEE的超临界CO2发泡行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原位成纤PTFE增强的TPEE及其挤出发泡行为
    6.1 实验过程
        6.1.1 实验原料
        6.1.2 TPEE/PTFE微纤增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6.1.3 TPEE/PTFE微纤增强纳米复合物挤出发泡过程及样品表征
    6.2 结果与讨论
        6.2.1 TPEE/PTFE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6.2.2 TPEE/PTFE纳米复合物的熔融结晶行为
        6.2.3 TPEE/PTFE纳米复合物的流变行为
        6.2.4 TPEE/PTFE纤维增强纳米复合物的挤出发泡行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7.1 全文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基于界面增容反应的聚乳酸/聚醚酯热塑性弹性体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PLA的基本性质
        1.1.1 PLA的微观结构
        1.1.2 PLA的宏观性能
    1.2 聚乳酸增韧改性及研究现状
        1.2.1 弹性体增韧机理
        1.2.2 PLA的简单共混增韧
        1.2.3 物理型相容剂在PLA增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2.4 化学型相容剂在PLA增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3 PLA的耐热性能改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成核剂的应用及其改善PLA耐热性的研究
        1.3.2 热处理改善PLA耐热性的研究
    1.4 本课题的立题意旨与创新点
2 高抗冲PLA/TPEE/ADR共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原料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2.2.4 样品测试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ADR含量在PLA/TPEE/ADR(80/20/X)共混体系的扩链及扭矩测定过程中的影响
        2.3.2 ADR含量与熔融指数的关系
        2.3.3 ADR含量和TPEE的加入对PLA非等温结晶行为及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2.3.4 等温冷结晶处理温度和ADR含量对样品结晶度的影响
        2.3.5 等温冷结晶处理温度和ADR含量对样品WAXD的影响
        2.3.6 等温冷结晶处理温度和ADR含量对样品力学性能的影响
        2.3.7 等温冷结晶处理温度和ADR含量对样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2.4 小结
3 基于强界面增容反应的PLA/TPEE/ADR透明膜材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原料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3.2.4 样品测试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TPEE加入量对PLA/TPEE共混物的透光率影响
        3.3.2 PLA/TPEE/ADR (90/10/0.5)和PLA/TPEE/ADR(95/5/0.5)综合性能比较
        3.3.3 ADR的加入量及加工工艺对PLA/TPEE/ADR(95/5/X)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4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流动玻璃纤维/聚亚苯基砜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砜类塑料简介
        1.2.1 双酚A型聚砜
        1.2.2 聚醚砜
        1.2.3 聚亚苯基砜
        1.2.4 聚砜类塑料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简介
        1.3.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分类
        1.3.2 纤维增强聚合物基体理论
    1.4 纤维增强聚砜类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1 纤维聚砜类复合材料提升制品性能研究进展
        1.4.2 改善聚砜类塑料热熔法加工性能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玻璃纤维/聚亚苯基砜/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样品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亚苯基砜/聚碳酸酯共混体系的性能
        2.3.2 玻璃纤维/聚亚苯基砜/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流动玻璃纤维/聚亚苯基砜/聚酰胺6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材料
        3.2.2 样品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流动玻璃纤维/聚亚苯基砜/聚酰胺66 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分析
        3.3.2 高流动玻璃纤维/聚亚苯基砜/聚酰胺66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3.3 高流动玻璃纤维增强聚亚苯基砜/聚酰胺66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聚己内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增韧聚乳酸共混物的制备及增容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概述
    1.2 聚乳酸及其改性介绍
        1.2.1 聚乳酸的发展及现状
        1.2.2 聚乳酸的性质及应用
        1.2.3 聚乳酸增韧改性及其研究进展
        1.2.3.1 弹性体增韧PLA机理概述
        1.2.3.2 弹性体增韧PLA研究进展
        1.2.4 聚乳酸结晶改性研究进展
    1.3 聚乳酸不相容共混体系的增容改性
        1.3.1 非反应型有机增容剂增容聚乳酸不相容共混体系
        1.3.2 反应型有机增容剂增容聚乳酸不相容共混体系
        1.3.3 无机纳米粒子增容聚乳酸不相容共混体系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2.非反应型增容剂增容PLA/PCL共混体系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样品制备
        2.2.4 实验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LA/PCL/POM共混物拉伸性能研究
        2.3.2 PLA/PCL/POM共混物微观形貌研究
        2.3.3 PLA/PCL/POM共混物FTIR分析
        2.3.4 POM对PLA/PCL共混物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
        2.3.5 POM对PLA/PCL共混物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
        2.3.6 PLA/PCL/POM共混物WAXD分析
    2.4 本章小结
3.反应型增容剂增容PLA/TPEE共混体系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样品制备
        3.2.4 实验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一步共混法、二步共混法及ADR的加入量对TPEE及PLA/TPEE 60/40共混物扩链反应及加工扭矩的影响
        3.3.2 一步共混法、二步共混法及ADR的加入量对PLA/TPEE 60/40共混物熔体流动指数(MFR)的影响
        3.3.3 一步共混法、二步共混法及ADR的加入量对PLA/TPEE 60/40共混物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
        3.3.4 一步共混法、二步共混法制得的PLA/TPEE/ADR共混物等温冷结晶热处理前后力学性能的变化
        3.3.5 一步共混法、二步共混法制得的PLA/TPEE/ADR共混物等温冷结晶热处理前后微观形貌的变化
        3.3.6 等温冷结晶热处理后样条结晶度与耐热性能的关系
        3.3.7 PLA/TPEE/ADR共混物WAXD分析
    3.4 本章小结
4.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熔体的流变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TPEE弹性体流变性能研究[J]. 李金平,李晶,张建. 合成纤维工业, 2021(06)
  • [2]多相聚合物相结构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行为的影响[D]. 张少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酚酞基聚芳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关兴华. 吉林大学, 2020(01)
  • [4]基于呋喃二甲酸的生物降解聚酯的合成、高性能化与降解研究[D]. 胡晗.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20(02)
  • [5]新型聚烯烃弹性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杨飞. 天津大学, 2020(01)
  • [6]新型杂萘联苯聚芳醚酮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鲍锋.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7]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多尺度结构调控及其超临界CO2发泡行为[D]. 蒋瑞.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8]基于界面增容反应的聚乳酸/聚醚酯热塑性弹性体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探究[D]. 傅楚娴. 海南大学, 2019
  • [9]高流动玻璃纤维/聚亚苯基砜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肖周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聚己内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增韧聚乳酸共混物的制备及增容改性研究[D]. 宋子健. 海南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熔体的流变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