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素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周期蛋白和凋亡调节蛋白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姜黄素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周期蛋白和凋亡调节蛋白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一、The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Cell Cycle Proteins and Regulating Proteins of Apoptosis in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论文文献综述)

文婷婷[1](2021)在《安五脂素通过调控let-7c-3p/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文中指出本研究将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系(A549和H460)以及A549细胞异种移植裸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安五脂素(Anwuligan,ANW)对NSCLC生物学功能产生的影响和其发挥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阐明其在NSCLC治疗中的重要性,重点研究了ANW对NSCLC细胞中let-7c-3p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抑制let-7c-3p表达对于ANW抗NSCLC作用中的影响。本实验共分为3个部分:1、ANW抑制NSCLC细胞生长和转移本研究首先通过CCK-8实验检测到低于50μM的ANW对于正常肺细胞系(Beas 2B和MRC-5)无明显毒性,说明低于50μM浓度的ANW对于正常肺细胞来说是安全的。因此本研究将不同ANW(DMSO(control)、0μM(vehicle)、5μM、20μM、50μM)处理的A549和H460细胞分成五组进行实验,首先经CCK-8比色实验证实ANW处理24h即可杀伤NSCLC细胞,并且浓度越高,杀伤能力越强,说明ANW(≤50μM)对于NSCLC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并且进一步经Edu实验、成克隆实验以及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检测(PI染色)发现ANW可明显抑制NSCLC细胞系(A549和H460)的存活和增殖能力,且为浓度依赖性;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的结果显示20μM的ANW即可显着抑制NSCLC细胞系(A549和H460)的转移和侵袭能力,且呈浓度依赖性,收集ANW处理24h后的5组细胞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ANW可减弱TGF-β诱导EMT相关标志蛋白的表达的影响,说明ANW可以延缓NSCLC的进展;顺铂是常见的肿瘤化疗药物,但其临床应用受到耐药性和毒性的限制。CCK-8比色法显示中浓度(20μM)ANW即可显着增强顺铂的抗NSCLC生长能力,细胞流式仪(A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发现20μM的ANW与顺铂联合处理诱导A549和H460细胞凋亡的能力明显强于二者单独处理,收集细胞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联合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7/9)活化也相对增强,这些结果表明ANW和顺铂联合用药可增强抗NSCLC作用。综上,ANW对NSCLC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成为一种新的抗癌药物成分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2、ANW上调NSCLC细胞中的let-7c-3p的表达本研究在第一部分明确了ANW对NSCLC细胞的抑制作用,接下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先通过Deep Sequencing技术检测到经ANW(50μM)处理24h后A549细胞中多种mi RNA表达发生变化,其中22种mi RNAs水平变化最为明显,8种上调,14种下调,尤以let-7c-3p升高最为明显,并经q RT-PCR进一步明确ANW处理后A549和H460中let-7c-3p表达增加;本研究通过生信分析结果发现let-7c-3p主要与3-磷酸肌醇生物合成相关。众所周知,PI3K是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周期,增殖,凋亡和自噬中起重要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NW(分3组:0、20、50μM)处理后,20μM和50μM的ANW可抑制A549和H460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说明ANW可调控NSCLC细胞中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PIK3CA是PI3K的催化亚单位,对维持PI3K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大作用。本研究预测分析PIK3CA 3’UTR序列可能是let-7c-3p的靶基因,通过双荧光酶基因报告系统检测发现let-7c-3p mimic可显着抑制PIK3CA3’UTR序列荧光素酶活性,对PIK3CA 3’UTR的突变序列无影响,此外,scramble对PIK3CA 3’UTR序列的荧光素酶活性无影响,说明let-7c-3p的确可以与PIK3CA 3’UTR序列结合,并且进一步通过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et-7c-3p可以直接抑制PIK3CA表达。重要的是,本研究构建并获取了携带PIK3CA基因的慢病毒,根据不同的转染物质以及慢病毒感染情况,分别将A549和H460细胞分成四组:mimic NC、let-7c-3p mimic、let-7c-3p mimic+vector和let-7c-3p+PIK3CA,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et-7c-3p+PIK3CA可以减弱let-7c-3p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为了研究let-7c-3p在NSCLC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将let-7c-3p mimic、scramble转染到A549和H460细胞中,外加空对照(control组),进行克隆形成实验、Edu荧光检测,证实过表达let-7c-3p可以抑制A549细胞和H460细胞的生长,并且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明过表达let-7c-3p可以抑制A549细胞和H460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综上,本部分研究发现ANW处理A549和H460细胞后可上调let-7c-3p,并且let-7c-3p的靶基因为PIK3CA 3’UTR序列,可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过表达let-7c-3p可抑制NSCLC的发生和发展。3、let-7c-3p是ANW发挥抗NSCLC作用的必须靶点那么let-7c-3p是否是ANW发挥抗癌作用所必须的呢?在这部分的研究中,我们将let-7c-3p inhibitor及inhibitor NC分别转染到A549和H460细胞中,以此分为两组:inhibitor组和inhibitor NC组。随后用ANW(50μM)处理细胞,进行实验。在第一部分实验研究中,我们证实ANW对NSCLC细胞具有抑制生长、转移、侵袭以及促凋亡的作用。因此本部分研究首先通过CCK-8比色法实验、成克隆实验、Edu实验、细胞周期检测证实抑制let-7c-3p可减弱ANW对NSCLC细胞存活和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接着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证实抑制let-7c-3p可减弱ANW对NSCL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最后通过细胞流式实验(AV/PI双染)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的数量,结果显示抑制let-7c-3p表达可减弱ANW对NSCLC促凋亡作用。收集两组细胞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抑制let-7c-3p表达后,可以逆转ANW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并且抑制let-7c-3p表达,可以减弱ANW对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7/9以及对EMT相关标志蛋白的影响。本研究还建立了A549细胞的裸鼠异种移植模型,按照对裸鼠进行腹腔注射及瘤内注射不同药物,将其分为四组:control组、ANW组、ANW+inhibitor NC组和ANW+let-7c-3p inhibitor组,裸鼠肿瘤体积监测及肿瘤称重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NW处理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而抑制let-7c-3p表达可消除ANW对NSCLC的抑制作用(P<0.01),即本研究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证实了ANW通过上调let-7c-3p发挥抗肿瘤作用,即let-7c-3p是ANW作用NSCLC的靶标。并且对安乐死后裸鼠的肝、肾、心的切片进行HE染色后分析表明ANW对于正常组织细胞无明显毒性,说明作用于机体是较为安全的。综上,本部分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了let-7c-3p在ANW抑制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抗NSCLC的研究提供了新靶标,为NSCLC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李娜[2](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目前对白僵蚕治疗瘢痕疾病的机制研究匮乏,应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靶向对接,研究白僵蚕治疗瘢痕的作用靶点、化合物、KEGG信号通路,以揭示白僵蚕治疗瘢痕疙瘩或增生性瘢痕的分子通路、作用机制。进一步将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用于肛瘘患者的术后创面局部换药,观察其对术后瘢痕防治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白僵蚕的活性成分、筛选得到疾病-药物共同靶基因,进一步实施相关靶基因的功能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构建白僵蚕治疗瘢痕的药物成分-靶基因-分子信号通路交互网络。随后给予体外细胞实验验证,除了CCK8细胞的增殖抑制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外,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不同实验分组(对照组、不同浓度白僵蚕给药组、单体白僵菌素给药组、PI3K/Akt抑制剂LY294002给药组)干预下MMP-1、MMP-2、MMP-9、Akt、P-Akt、beta-Actin、P13K p85α、p38 MAPK、GAPDH、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而后我们以白僵蚕3个主要化学成分(白僵菌素、环(D-脯-D-苯丙)二肽、(+)-松脂醇)和4个关键瘢痕干预靶点(MMP1、MMP9、MMP13、PI3k)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靶向对接,再次对白僵蚕3个主要化学成分与疾病靶点的相互作用进行深一步探讨。2.收集2020年2月至2020年8月在咸阳市中心医院肛肠科住院的76例肛瘘患者,每组各38例,治疗组术后给予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局部外用,对照组术后给予曲安奈德局部外用。研究过程中,使用随机数表,随机分配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干预(治疗前、治疗后)的基线特征、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的减少程度、瘢痕宽度(超声检测)等指标分析;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波形蛋白(Vimentin)染色阳性细胞数;两组的术后并发症(色素沉着、血管分布、柔韧性、瘢痕高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溃疡、色素减退)指标给予观察及记录、分析;对两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满意度等数据分析,完成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形成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经过筛选出白僵蚕单味药物688个靶基因中的73个与瘢痕疾病相关的药物成分,分子信号通路148条,通过构建的白僵蚕与瘢痕疾病网络,发现白僵蚕抗氧化、参与凋亡、补体激活、炎症反应、细胞迁移、细胞基质重建、以及抗肿瘤、改善低氧状态、衰老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体外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白僵蚕组、白僵菌素组、LY294002组干预后人增生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MMP-1、MMP-9、P-Akt、p38 MAPK、NF-κB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白僵蚕、白僵菌素干预下,能有效抑制PI3K/Akt/MMP1/MMP9信号通路。基于Autodock vina 1.1.2对接打分值,计算结果表明白僵菌素﹑环(D-脯-D-苯丙)二肽﹑(+)-松脂醇3个化合物可能同时作用于4个靶点,提示白僵蚕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协同抑制PI3K/Akt/MMP1/MMP9分子信号通路。2.在76例肛瘘患者中,术后采用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的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优于曲安奈德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上白僵蚕组在25.39±3.03,曲安奈德对照组为29.48±2.90,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的减少程度、超声检查瘢痕宽度也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细胞染色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柔韧性、瘢痕高度、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减退)显着差异(P<0.05),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有利于减少肛瘘术后瘢痕形成(P<0.05),降低肛瘘术后疼痛。对两组肛瘘术后色素沉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出现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1.白僵蚕能有效抑制PI3K/Akt/MMP1/MMP9分子信号通路,亦能有效抑制人增生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调控瘢痕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2.白僵蚕(0.5%薄荷醇为透皮促渗透剂基质)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上,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较少、疗效好、有利于减少肛瘘术后瘢痕形成,值得临床开展。

陈晓文[3](2021)在《Skp2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对伊马替尼敏感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主要特征为骨髓造血生成大量未成熟的白细胞,其发病率高达新发成人白血病的20%。BCR-ABL融合基因目前被认为是CML发病的重要原因和基本特征,该融合基因表达可生成具备组成性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嵌合蛋白。在CML的临床治疗中,特异性BCR-ABL抑制剂,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可将患者生存率显着提高,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伊马替尼是(IM)一种通过阻断BCR-ABL蛋白的非活性构象的TKI,首次应用于CML的治疗,疗效显着,毒性较低。但仍有大量CML患者对伊马替尼不敏感或通过多种细胞机制产生耐药性。因此,在CML进展过程中筛选出有效的治疗靶点是非常迫切的,这将有助于提高CML在TKI药物治疗中的效果。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 associated protein 2,Skp2)是由人Skp2基因编码的E3泛素连接酶。Skp2是一种C-Myc直接靶基因,在细胞周期进程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多种恶性肿瘤中常发现有其表达上调。在血清缺乏的细胞中,Skp2过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周期素A积累和p27磷酸化依赖性的降解从而促进细胞进入S期。Skp2还参与其他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泛素化,包括细胞周期蛋白E和转录因子E2F1。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Skp2与许多实体肿瘤的化疗耐药性有关。如Skp2通过p27-CDKs-E2F1途径正向调节有丝分裂阻滞缺陷蛋白2(mitotic arrest deficient 2,MAD2)的表达,通过抑制Skp2可以增强肺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但Skp2在CML中的发生和抗肿瘤耐药中的作用尚待明确。研究目的:比较CML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中Skp2的蛋白水平与m RNA水平。探究Skp2的异常表达在K562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在K562细胞中稳定敲减和过表达Skp2基因,检测细胞数量变化和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在K562细胞中分别敲减和过表达c 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基因,检测Skp2的m RNA水平。检测抑制PI3K/Akt-CREB-Skp2轴后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变化。研究方法:1.收集24例新诊断的CML患者(研究组)和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对外周血样本进行白细胞分离。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两组样本中Skp2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2.人CML细胞系K562在37℃,5%的CO2条件下用的RPMI 1640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培养。构建基于PLK0.1的sh RNA-Skp2质粒,在K562细胞中稳定敲减Skp2,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稳定表达sh RNA-ctrl、sh RNA-skp2-1或sh RNA-skp2-2的K562细胞中Skp2蛋白水平,验证敲减Skp2基因的效果。通过细胞计数分析,比较K562细胞在Skp2稳定敲减和未敲减情况下的细胞增殖率,对稳定表达sh RNA-ctrl、sh RNA-skp2-1或sh RNA-skp2-2的K562细胞用Ed U染色及Hoechst 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核,检测Ed U阳性细胞与Hoechst 33342阳性细胞的比值。在K562细胞中转染Flag-Skp2质粒,对过表达Skp2的K562细胞行Western Blot分析,采用细胞计数分析法测定过表达Skp2的K562细胞的细胞数变化,并用Ed U染色及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检测Ed U阳性细胞与Hoechst 33342阳性细胞之比。3.利用Jas PAR软件对编码Skp2基因的上游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在Skp2启动子中发现一个潜在保守的CREB结合区(BR)。染色质免疫沉淀(Ch IP)分析证实CREB基因和Skp2启动子中CREB结合区(BR)的基因片段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构建一系列含野生型CREB-BR(WT)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和缺失CREB-BR的突变型(MUT)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将K562细胞与含有野生型或突变型Skp2启动子区的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以及Flag或Flag-CREB质粒共转染K562细胞,转染后取细胞溶解物,使用荧光素酶测定其转录活性,用Western Blot法验证CREB的过表达效果,同时通过q RT-PCR测定Skp2的m RNA水平。K562细胞与含有sh RNA-CREB基因或sh RNA-ctrl基因共转染,转染后行Western Blot法证实基因敲减效果,荧光素酶分析转录活性。用q RT-PCR测定CREB基因敲减前后K562细胞中Skp2 m RNA水平变化。4.用伊马替尼(1μmol/L)处理稳定表达sh RNA-ctrl、sh RNA-Akt、sh RNA-CREB或sh RNA-Skp2的K562细胞24 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活力,分别与sh RNA-ctrl组比较,通过三次实验得出相对细胞活力。用二甲基亚砜或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Ly294002(10μmol/L)预处理K562细胞4 h,伊马替尼(1μmol/L)处理24 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各组细胞活力,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通过三次实验得出相对细胞活力。用伊马替尼(1μmol/L)处理稳定表达sh RNA-ctrl、sh RNA-Akt、sh RNA-CREB或sh RNA-Skp2的K562细胞24 h,Western Blot分析caspase-3/7活性和PARP的裂解。K562细胞分别加用和不加Ly294002预处理再加用伊马替尼(1μmol/L)处理24 h,试剂盒检测caspase-3/7活性并用Western Blot分析PARP的裂解。研究结果:1.和健康对照组相比,Skp2在CML患者中异常表达。收集24例CML患者和7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白细胞,CML样本显示Skp2的m 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着上调。数据表明CML患者Skp2表达上调,Skp2蛋白水平与m RNA水平呈一致性改变。2.Skp2是K562细胞增殖的关键。在K562细胞中稳定敲减Skp2基因,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敲减了Skp2的K562细胞的细胞数量显着减少。Ed U分析显示敲减Skp2的K562细胞增殖能力显着低于对照组细胞。3.Skp2过表达影响K562细胞的增殖。与敲减基因结果相反,通过过表达Skp2基因,K562细胞数量增加。与此相关,Skp2过表达导致K562细胞中Ed U阳性细胞百分比显着增加。4.Skp2通过CREB转录调控。利用Jas PAR软件对Skp2编码基因上游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在Skp2启动子中发现一个潜在的CREB结合区(BR)。染色质免疫沉淀(Ch IP)分析显示,CREB能和Skp2基因中CREB结合区(BR)的基因片段特异性。构建一系列包含野生型CREB-BR(WT)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和缺失CREB-BR的突变型(MUT)PGL3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将含有WT或MUT的Skp2启动子区以及Flag或Flag-CREB的质粒共转染K562细胞,野生型CREB-BR(WT)转录活性在过表达CREB后明显升高,但突变型质粒(MUT)和p GL3空载体转录活性未见明显升高。相反,野生型CREB-BR(WT)转录活性在稳定敲减CREB基因的K562细胞中降低,同样突变型构建体(MUT)和PGL3空载体均未显示转录活性的改变。5.CREB的稳定敲减导致K562细胞中Skp2 m RNA水平显着降低。鉴于CREB的转录活性是由其第133位丝氨酸磷酸化后被活化的,我们试图评估野生型的Flag-CREB和第133位丝氨酸被突变的Flag-CREB-Ser-133A对Skp2表达的影响。野生型的Flag-CREB能够上调Skp2的m RNA水平,但第133位丝氨酸被突变的Flag-CREB-Ser-133A对于Skp2的m RNA水平无明显的调控作用。以上结果提示,在K562细胞中Skp2的表达在转录水平受到CREB的调控。6.抑制PI3K/Akt-CREB-Skp2轴增加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用伊马替尼处理(1μmol/L)CREB或Skp2稳定敲减的K562细胞并观察其存活率,CREB或Skp2稳定敲减的K562细胞在伊马替尼处理后表现出细胞活力的急剧下降。7.CREB或Skp2的敲减导致伊马替尼处理的K562细胞中caspase-3/7活性的显着增加。caspase-3/7的活化是对伊马替尼治疗敏感性的响应,CREB或Skp2稳定敲减的K562细胞在伊马替尼处理后与对照组细胞药物处理后相比,caspase-3/7的活化及PARP的裂解更明显。8.PI3K/Akt信号通路在关联CREB的激活及Skp2的表达中起到特定的作用。在K562细胞中稳定敲减Akt或使用LY294002来抑制PI3K/Akt通路,结果导致伊马替尼处理的K562细胞活力显着下降,Skp2蛋白水平降低,caspase-3/7活化及PARP裂解明显增强,说明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更加敏感。结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初治C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Skp2高表达,并且Skp2高表达对CML细胞增殖至关重要。从机制上讲,在K562细胞中Skp2受PI3K/Akt-CREB信号通路的转录调控。此外,稳定敲减Skp2的表达或阻断PI3K/Akt-CREB通路可显着提高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

刘慧[4](2021)在《壮药国虾薄(绞股蓝)的皂苷成分及其抑制透明肾细胞癌增殖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简称肾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十种癌症之一,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3.7%。其中约35%的肾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预后较差。因此,肾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约占肾癌病例的80%,组织学外观表现出细胞内脂质小滴积聚,并与脂质异常代谢密切相关。脂质堆积目前被认为是肾癌侵袭性的重要标志,肥胖是RCC公认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以脂质代谢为靶点的基础研究为肾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国虾薄(gocaetmbaw)属于传统中药和民族药,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广泛,是传统壮医的常用草药之一。又名绞股蓝Gynostemmapentaphyllum(Thunb.)Makino属于清热毒药,苦,寒。通调三道两路,清热解毒,调气道,补阴虚;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症、炎症(慢性气管炎,肾盂肾炎)和痈疮肿毒等疾病。在壮医解蛊毒剂“七叶化蛊散”和“蛊病止血汤”中均有绞股蓝,其在祛蛊毒中作用显着。另外,绞股蓝在通调水道方剂中可治疗水道疾病,水道主要排出汗液和尿液,水道的调节枢纽为肾与膀胱。绞股蓝皂苷是主要活性成分,其体内、外的抗癌活性已被广泛报道,例如前列腺癌、胃癌、肝细胞癌、肺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然而,绞股蓝中皂苷单体在RCC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清楚。结合壮医药理论及目前研究进展推测:壮药绞股蓝及其皂苷单体可能具有抗肾癌作用。目的以壮医药理论为指导,从脂质代谢网络及其相关上下游通路的角度出发,在细胞水平和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基于网络药理学、转录组学和脂质代谢组学等技术,明确绞股蓝总皂苷(gypenosides)在体内外水平对肾癌抑制增殖作用。明确绞股蓝中活性成分并进行分离制备。结合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测序进一步明确同分异构体Gypenoside L(Gyp L)和 Gypenoside LI(Gyp LI)调控 MAPK 通路介导的花生四烯酸代谢影响肾癌发生发展的作用。为壮药制剂开发和肾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绞股蓝总皂苷抑制肾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作用研究。通过CCK8法、平板克隆实验和Annexin V/Propidium iodide(PI)流式细胞术等细胞表型实验证明绞股蓝总皂苷抑制增殖并诱导凋亡作用。在体内水平检测绞股蓝皂苷抑制肾癌生长的作用。构建裸鼠人肾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分溶剂组及绞股蓝总皂苷处理组,肿瘤体积约为100mm3时,每日对裸鼠进行溶剂和药物灌胃处理。每3天称量裸鼠体重,测量移植瘤长径,计算肿瘤体积。对瘤体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花生四烯酸通路相关酶的表达。提取组织中脂质,并利用UPLC/MS/MS进行分析。2.绞股蓝活性皂苷成分分离制备与抗肾癌活性成分筛选。进一步我们对绞股蓝总皂苷中活性成分Gyp L、Gyp LI、damulin A、damulin B进行分离制备并进行抗肾癌活性筛选。以“质谱信息比对”的方式,确定绞股蓝提取物中活性成分所在部位,综合利用大孔树脂HP20、硅胶、中压制备色谱和半制备色谱等分离手段,制备绞股蓝中活性成分。并通过CCK8实验进行抑制肾癌活性筛选。3.体外探究Gyp L和Gyp LI抑制肾癌增殖的作用机制。通过平板克隆、CCK8、Hoechst 和 Annexin V/PI 细胞流式等实验,检测 Gyp L、Gyp LI对肾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和凋亡特性的影响。经Rnase/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经Gyp L、Gyp LI处理后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验证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及信号通路变化。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筛选Gyp L和Gyp LI两个化合物的靶标。结合OMIM、TTD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与肾癌相关的靶标。应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了蛋白互作网络以识别潜在的药物靶标和相关通路。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Tools 1.5.6进行分子对接,以评估化合物与靶标之间的潜在结合能力。通过RNA测序数据分析、通路富集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整合两株细胞的分析结果,并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筛选出共同关键基因和代谢通路。经RT-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验证差异基因及相关通路中关键蛋白。利用UPLC/MS/MS分析技术检测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含量变化。结果1.绞股蓝总皂苷对肾癌细胞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证明总皂苷可抑制克隆形成能力。Annexin V/PI双染色法明确了总皂苷诱导肾癌细胞凋亡作用。因此,通过细胞表型实验明确了绞股蓝皂苷可在体外水平显着抑制肾癌增殖。在体内水平,绞股蓝总皂苷gypenosides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降低组织内花生四烯酸含量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对裸鼠肝脏、体重等无影响。2.从绞股蓝药材中共分离制备4个皂苷单体,分别为gypenoside L、gyppenoside LI、damulin A、damulin B。通过 CCK8 法对四个成分进行抗肾癌活性筛选,结果发现gypenoside L、gypenoside LI抑制肾癌活性更强,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会以这对同分异构体作为研究对象。3.利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Hoechst 33258染色和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发现在769-P和ACHN细胞中绞股蓝皂苷单体Gyp L和Gyp LI能显着抑制肾癌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12、Bax等发现,GypL与GypLI是通过上调Bax和下调Bcl2诱导肾癌细胞凋亡。接下来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并用Western Blot 检测周期相关蛋白 CDK1、Cyclin B1、CDK2 和 Cyclin A,结果显示GypL和GypLI处理后,分别将769-P和ACHN细胞阻滞在G2/M期和G1/S期。为进一步探索绞股蓝皂苷单体影响肾癌增殖的机制,我们利用网络药理学和RNA测序分析显着差异基因和通路,发现经Gyp L、Gyp LI干预后肾癌细胞系中与花生四烯酸代谢相关的酶如 PLA2G4、COX7A、ALOX12 和 CYP2E1 等的 mRNA 显着下调,而Gyp L、Gyp LI可明显上调MAPK通路中相关基因Fos、JUN和DUSP1等。并经RT-qPCR验证、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Gyp L、Gyp LI下调cPLA2和P-P38的表达。上调JUN、ERK和JNK的表达。同时用UPLC/MS/MS检测细胞内花生四烯酸含量下降。结论1.绞股蓝总皂苷在体内外抑制肾癌增殖及生长。2.分离制备绞股蓝中活性成分Gyp L、Gyp LI、damulin A和damulin B,证明其具有抗肾癌活性,其中Gyp L、Gyp LI活性更强。3.Gyp L和Gyp LI体外水平显着抑制肾癌增殖。4.Gyp L和Gyp LI通过下调花生四烯酸代谢相关基因,影响MAPK通路相关基因而降低细胞中花生四烯酸含量,诱导肾癌细胞凋亡。

徐凌峰[5](2020)在《考马斯亮蓝与Cy5.5共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白血病是一种威胁生命的血液和骨髓恶性疾病。它通常分为四类: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在这些类型中,AML是急性白血病的最常见形式,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高。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是化疗、放疗和干细胞移植。传统药物虽然可高效的杀死肿瘤细胞,但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巨大毒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实验室发现由考马斯亮蓝G250(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鼠血清白蛋白(Mouse serum albumin,MSA)以及荧光染料Cy5.5构成的Cy5.5-MSA-G250纳米粒子对实体瘤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且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小,可选择性杀死实体瘤细胞,在实体瘤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其对白血病细胞的毒性还未研究,其抗肿瘤机制也不明确。此外,MSA来源于小鼠,其作为药物对机体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也亟待解决。基于此,我们利用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代替MSA,制备生物安全性更好的Cy5.5-HSA-G250纳米粒子,并研究Cy5.5-HSA-G250纳米粒子对白血病细胞的选择性毒性并初步研究其抗肿瘤机制,为发展广谱的毒副作用小的白血病药物提供基础。方法:首先,本研究通过考马斯亮蓝(G250)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疏水区结合合成HSA-G250,进一步键合荧光染料Cy5.5构建Cy5.5-HSA-G250,Cy5.5-HSA-G250在PBS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仪和紫外分光光度仪对Cy5.5-HSA-G250纳米粒子的形貌,粒径,紫外和荧光光谱进行表征分析。然后,我们通过将Cy5.5-HSA-G250纳米粒子溶于不同溶液体系,研究了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同时,我们也考察了Cy5.5-HSA-G250纳米粒子的血液相容性。其次,我们采用CCK8试验考察Cy5.5-HSA-G250纳米粒子对正常细胞及肿瘤细胞的活力的影响以确定纳米粒子对白血病细胞是否具有选择性毒性。最后,为了探讨Cy5.5-HSA-G250对白血病肿瘤细胞选择性杀伤的原因,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荧光强度的变化来研究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对Cy5.5-HSA-G250吞噬量的差异,此外,我们分别通过加入多种内吞抑制剂,从而抑制细胞的内吞途径,并检测细胞吞噬纳米粒子的能力是否受到抑制,确定细胞对纳米粒子的摄取途径;(2)采用Annexin-V-FITC/PI双染细胞凋亡实验确定Cy5.5-HSA-G250纳米粒子引起正常细胞及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的差异,明确纳米粒子对白血病细胞是否具有促凋亡作用;(3)通过CFSE染色确定Cy5.5-HSA-G250纳米粒子对白血病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Cy5.5-HSA-G250纳米粒子是否对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产生影响。此外,由于P27是一种强大的肿瘤抑制因子,可阻止细胞周期蛋白的活化,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所以我们最后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y5.5-HSA-G250纳米粒子是否能选择性影响P27的表达。结果: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Cy5.5-HSA-G250形成了均匀的球形纳米结构,其粒径约为33.2 nm。通过纳米粒度仪表明Cy5.5-HSA-G250的水合直径约为57.4 nm。通过紫外光谱扫描获得HSA-G250在600 nm波长处出现了G250的特征吸收峰,证实了HSA和G250的结合,HSA-G250进一步结合Cy5.5后,在690 nm处出现了Cy5.5的特征吸收峰,表明Cy5.5的成功结合。同时,我们也通过荧光光谱扫描发现Cy5.5-HSA-G250纳米粒子具有Cy5.5的荧光特性,佐证了Cy5.5-HSA-G250的合成。合成的Cy5.5-HSA-G250纳米粒子在生理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溶血实验表明该材料不会导致红细胞破裂。接着我们通过CCK8实验对Cy5.5-HSA-G250纳米粒子的选择性毒性进行研究,发现Cy5.5-HSA-G250纳米粒子能显着抑制白血病细胞(CEM/C1,HL-60和L1210)的活力,而不影响正常细胞(BALB/3T3)的活力。为了进一步明确Cy5.5-HSA-G250纳米粒子抑制白血病细胞活性而不影响正常细胞活性的原因,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并获得如下结果:(1)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荧光强度的变化,我们发现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对Cy5.5-HSA-G250纳米粒子的摄取量没有明显差异,表明Cy5.5-HSA-G250纳米粒子对白血病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毒性差异与两类细胞对Cy5.5-HSA-G250纳米粒子的吞噬量无关。此外,我们也通过加入多种抑制剂抑制不同内吞途径,研究白血病细胞对Cy5.5-HSA-G250纳米粒子的内吞机理,结果表明用制霉菌素和氯丙嗪处理后的细胞对纳米粒子内吞作用明显受到抑制,这提示小窝介导的内吞作用和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与Cy5.5-HSA-G250的细胞摄取有关;(2)通过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y5.5-HSA-G250纳米粒子对白血病细胞和正常细胞促凋亡作用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Cy5.5-HSA-G250纳米粒子处理细胞24或者48 h,均能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但几乎不引起正常细胞的凋亡;(3)我们通过CFSE染色法,检测Cy5.5-HSA-G250纳米粒子对白血病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增殖是否具有影响。结果证明Cy5.5-HSA-G250纳米粒子能有效抑制白血病肿瘤细胞的增殖,而对正常细胞的增殖能力影响不明显。进一步通过细胞周期实验证明Cy5.5-HSA-G250纳米粒子能引起白血病细胞G1期阻滞。通过对P27的m RNA和其蛋白分析,证实Cy5.5-HSA-G250诱导P27的m RNA和肿瘤抑制蛋白P27选择性上调,这可能是Cy5.5-HSA-G250纳米粒子引起白血病细胞G1期阻滞的原因。结论:Cy5.5-HSA-G25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出色的血液相容性,对白血病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而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小,Cy5.5-HSA-G250对治疗白血病具有潜在的价值。

赵蒙浩[6](2020)在《基于红波罗花碱A骨架跃迁发现新型选择性STAT3抑制剂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提出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是STAT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存在于细胞质中,在细胞表面受体向细胞核传递信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正常细胞中STAT3受到严格的调控,STAT3的持续激活往往与肿瘤的发生、增殖、促进血管生成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并且还与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等致癌功能相关。所以,通过直接靶向异常激活的STAT3蛋白,从而治疗人类癌症和其他人类疾病得到了医药工作者的关注。通常认为,STAT3 705位的酪氨酸磷酸化使STAT3激活,两个磷酸化的STAT3单体通过相互的p-Tyr705-SH2作用形成二聚体,最后进入到细胞核内完成细胞核靶基因的转录。因此,设计靶向STAT3 SH2结构域的抑制剂可以阻止STAT3的二聚和转录活性。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药物研发人员在开发STAT3 SH2结构域的小分子抑制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到达临床研究阶段却显示出非常有限的临床活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设计的针对STAT3 SH2结构域的抑制剂在抑制STAT3 Tyr705位点的磷酸化的同时,还会影响Ser727的磷酸化水平和Lys685的乙酰化水平。另一个原因是,STAT3和其他STAT家族成员具有高度结构同源的SH2结构域,因此很难获得高选择性的STAT3抑制剂。本课题采用虚拟筛选的技术,对课题组内由6377个化合物组成的天然产物库进行筛选,推测红波罗花碱A可能为STAT3 SH2D抑制剂,并且通过生物实验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骨架跃迁技术,对先导化合物红波罗花碱A进行了三轮结构改造,得到共计78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ST-073为活性最佳且具有选择性的STAT3 SH2D抑制剂。化合物ST-073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抑制增殖活性的IC50分别为2.81 μM和0.32 μM,显着优于两个阳性对照药BP-1-102和隐丹参酮。对ST-073在MDA-MB-231乳腺癌细胞平台做了进一步的生物学评价,发现在Western Blot实验中,化合物ST-073浓度依赖性的抑制p-STAT3-Y705和IL-6刺激的p-STAT3-Y705,对STAT3的表达量无影响,说明其是通过直接作用于SH2结构域抑制p-STAT3-Y705,而不是通过抑制STAT3表达造成的。并且对Ac-STAT3-K685和p-STAT3-S727的表达都无影响,说明其对STAT3蛋白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在STAT1和STAT5a/b的Western Blot实验中,化合物ST-073对 p-STAT1-Y701、p-STAT1-S727、p-STAT5a-Y694、p-STAT5b-Y699、STAT1 和STAT5a/b的表达均无显着的抑制效果,说明其对STAT3较STAT1和STAT5a/b有优异的选择性。在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中,化合物ST-073可以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迁移和侵袭。在流式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实验中,化合物ST-073可以浓度依赖性的诱导MDA-MB-231细胞的凋亡。在RT-PCR实验中,化合物ST-073可以通过抑制survivin基因的表达,促进MDA-MB-231细胞的凋亡。通过以上体外实验可知,化合物ST-073是一个活性佳且具有选择性的STAT3 SH2D抑制剂。未来如果能在动物体内实验中得到满意的数据,将为化合物ST-073的活性提供更有利的证明,并且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意义。

孔艳[7](2020)在《负载BIO纳米胶束促进ADSCs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和介入等方法治疗心肌梗死,但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修复受损心肌组织。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受到广泛关注,其中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种从脂肪组织中提取出来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数量多、易获取、成本低、增殖快,而且自体可取,无免疫排斥反应之忧,是用于修复心肌梗死的理想干细胞之一。然而,由于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缺血缺氧产生氧化应激,导致微环境恶劣,移植后干细胞的存留和存活率普遍较低,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利用药物提高干细胞活力、增加其抗氧化能力,或者利用生物材料支架防止干细胞弥散、并为其提供良好的三维生长微环境,进而提高移植后干细胞的存活和存留率,是提高心肌梗死疗效的重要策略。(2’Z,3’E)-6-溴靛玉红-3’-肟((2′Z,3′E)-6-Bromoindirubin-3′-oxime,BIO)是一种具有细胞渗透性的小分子物质,可以促进哺乳动物心肌细胞增殖、抑制心成纤维细胞增殖、调节梗死后微环境,进而提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但相关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文献报道BIO对干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干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进而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尚不清楚。Matrigel基质胶是一种可注射、温度敏感性的水凝胶,含有丰富的细胞外基质,已有研究表明心肌内注射Matrigel可以提高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但其与干细胞的联合应用效果鲜有报道。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利用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诱导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拟心肌梗死后的微环境,探讨BIO对H2O2诱导的ADSCs和心肌细胞系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应用纳米材料制备负载BIO温敏纳米胶束(BIO-N),构建药物缓释系统,延长BIO对细胞的作用时间,以期提高药物的作用效果;通过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ADSCs在体内的存留情况,以及BIO-N、Matrigel与ADSCs三者联合治疗对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可能机制。第一部分BIO对H2O2诱导ADSCs和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目的:探讨BIO对H2O2诱导ADSCs和H9c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从SD大鼠双侧腹股沟区脂肪组织中提取ADSCs,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34、CD45和CD90;通过诱导分化液培养ADSCs,检测ADSCs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的分化能力。2.不同浓度BIO预处理ADSCs 24h后,加入800μmol/L H2O2作用24h诱导细胞损伤,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DCFH-DA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Rho123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3.在H2O2存在情况下,不同浓度BIO处理H9c2细胞24h,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DCFH-DA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CCK-8试剂盒检测BIO对心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R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dependent kinases 1,CDK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和细胞周期蛋白B(cyclin B)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APK通路中ERK1/2、JNK和p38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在H2O2存在时,BIO对H9c2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1.ADS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90,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45;ADSCs能够向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和骨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能力。2.BIO能够促进ADSCs增殖。BIO作用3天后,与对照组(0 group)比较,BIO(1、2.5、5、10μmol/L)组的细胞活力分别增长了(11.8±7.7)%、(39.9±4.2)%、(21.2±6.6)%、(8.3±13.2)%,其中2.5μmol/L和5μmol/L两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H2O2损伤ADSCs 24h后,细胞活力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根据实验结果,选用800μmol/L作为损伤浓度,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BIO预处理能够提高H2O2损伤后ADSCs的细胞活力。与H2O2组(0 group)比较,BIO(0.5、1、2.5、5μmol/L)组的细胞活力分别增长了(12.9±4.1)%、(18.2±2.6)%、(18.3±1.8)%、(6.8±5.4)%,其中1μmol/L和2.5μmol/L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BIO抑制H2O2诱导ADSCs损伤产生的活性氧,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BIO改善H2O2诱导的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与对照组(0 group)(100±3.1)%比较,BIO(1μmol/L和2.5μmol/L)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20±9.6)%、(120±3.9)%。3.BIO能够促进H9c2细胞增殖。BIO作用3天后,与对照组(0 group)比较,BIO(1、2.5、5、10μmol/L)组细胞活力分别增长了(8.2±2.1)%、(26.2±8.7)%、(23.7±10.1)%、(0.4±1.8)%,其中2.5μmol/L和5μmol/L两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BIO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心成纤维细胞的增殖。BIO对H9c2细胞的保护作用:在H2O2存在的情况下,BIO处理H9c2细胞24h,与H2O2组(0 group)比较,BIO(0.5、1、2.5、5μmol/L)组细胞活力分别增长了(10.8±5.3)%、(17.6±5.8)%、(16.5±9.8)%、(1.2±2.1)%,其中1μmol/L和2.5μmol/L两种浓度的作用效果最明显。此外,BIO抑制H2O2诱导H9c2细胞损伤产生的活性氧,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H9c2细胞中cyclin D1、CDK1、CDK2和cyclin B的m RNA水平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H2O2存在情况下,BIO能够促进H9c2细胞中p-ERK1/2和p-p38的表达、抑制p-JNK的表达。结论:1.BIO能够促进ADSCs增殖,预处理对H2O2诱导的ADSCs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BIO促进H9c2细胞增殖,对H2O2导致的H9c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MAPK通路发挥作用。第二部分药物缓释系统的构建及生物相容性检测目的:制备负载BIO温敏纳米胶束(BIO-N),检测BIO-N、Matrigel与ADSCs的生物相容性,为动物实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透析的方法,用聚乙二醇-聚已内酯(PEG-PCL)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成空白温敏纳米胶束;PEG-PCL与BIO共混透析,制备负载BIO温敏纳米胶束(BIO-N),构建药物缓释系统;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BIO体外累积释放情况。2.通过动态/静态激光光散射仪(Dynamic/Static Light Scattering Instrument,DLS)检测空白纳米胶束粒径、BIO-N粒径;透射电镜(TEM)观察空白纳米胶束、BIO-N的形态;扫描电镜(SEM)观察BIO-N、ADSCs和Matrigel中的微观结构。3.将ADSCs种植在Matrigel基质胶(PBS:Matrigel=1:1稀释,蛋白量约4mg/ml)中,采用Live/Dead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DSCs在Matrigel中的三维生长和增殖情况;CCK-8试剂盒检测ADSCs在Matrigel中增殖及BIO-N对其增殖的影响。4.qRT-PCR检测ADS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1.PEG-PCL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空白温敏纳米胶束;共混透析后,疏水内核PCL将BIO包裹在内,亲水性壳PEG位于外侧,形成能够负载BIO的温敏纳米胶束(BIO-N)。PEG-PCL负载BIO后在水中形成稳定的悬浮液,BIO呈红色,收集的液体呈均匀红色,无沉淀,说明纳米胶束制备成功。BIO在BIO-N中持续释放时间长达5天,通过计算得出药物的包封率约为61.4%。2.DLS结果显示,空白纳米胶束粒径约为134nm,BIO-N胶束粒径约为270nm;透射电镜观察比较这两种胶束的形态,结果与DLS一致;扫描电镜结果显示,Matrigel成网状结构,可以将ADSCs包裹在内,而BIO-N散布在Matrigel中,粒径大小与DLS结果基本一致。3.Live/Dead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DSCs在Matrigel三维环境中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1、3和7天)镜下只有少量细胞呈红色(死细胞),大多数细胞呈绿色(活细胞);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天时,BIO-N能够促进ADSCs在Matrigel中的增殖,3天和7天时,这种促进增殖的效果更明显。4.qRT-PCR结果显示,BIO-N/Matrigel组能够促进ADSCs中VEGFa、EGF、Ang-1的m RNA表达,利于ADSCs在体内发挥治疗效果。结论:PEG-PCL、Matrigel两种材料与AD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BIO-N、Matrigel与ADSCs三者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重要的体外实验依据。第三部分BIO-N、Matrigel与ADSCs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其机制目的:观察BIO-N、Matrigel与ADSCs三者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取体重200±15 g雄性SD大鼠,用7-0无损伤缝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可见梗死区域心肌组织由红色逐步发白,同时心电图(ECG)显示ST段抬高,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损伤模型构建成功。2.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成功后,进行分组治疗:实验分组(1)MI组,注射PBS;(2)ADSCs组,将ADSCs重悬在PBS中,注入心肌梗死周边区;(3)BIO-N+ADSCs组,ADSCs重悬在PBS中,并加入BIO-N;(4)BIO-N/Matrigel+ADSCs组,将ADSCs+BIO-N与Matrigel充分混匀后(冰上操作),注入心肌梗死周边区。ADSCs-GFP+追踪:从转基因SD大鼠中提取ADSCs-GFP+;体内细胞追踪注射ADSCs-GFP+,治疗3、7和14天后,将后三组大鼠麻醉处死,取出心脏样本,4%多聚甲醛固定,蔗糖梯度脱水,OCT包埋,进行冰冻组织切片,观察ADSCs-GFP+在体内的存留情况。免疫荧光检测不同时间点(3、7和14天)心肌组织中EGF和VEGF的表达。3.组织学观察:治疗4周后,取出心脏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然后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和组织纤维化比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nti-Von Willebrand Factor抗体(v WF)染色观察血管生成情况。4.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定量分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的变化。结果:1.ADSCs-GFP+体内追踪结果显示,ADSCs在体内的存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3天时,心肌内存留较多;7天时,细胞存留急剧减少;14天时,ADSCs-GFP+存留很低。通过定量分析绿色荧光区域面积比较各组ADSCs在体内的存留情况,结果显示,3天时,BIO-N+ADSCs组和BIO-N/Matrigel+ADSCs组绿色荧光区域面积分别是ADSCs组的1.6倍、2.4倍;7天时,两组分别是ADSCs组的1.8倍、2.4倍;14天时,ADSCs组荧光区域面积极低,两组分别是ADSCs组的4.1倍、6.5倍。与ADSCs组比较,三个不同时间点BIO-N+ADSCs组荧光区域面积较大,而BIO-N/Matrigel+ADSCs组荧光区域面积最大。治疗3天后,各组都无EGF表达;治疗7和14天,MI组无因子表达,但治疗组出现不同程度的EGF表达;MI组无VEGF表达;但在治疗3、7和14天后,治疗组出现不同程度的VEGF表达。2.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与MI组比较,BIO-N+ADSCs组和BIO-N/Matrigel+ADSCs组心肌梗死面积分别降低了40%、55%;治疗后,胶原比例降低,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减轻,与MI组比较,BIO-N+ADSCs组和BIO-N/Matrigel+ADSCs联合治疗组胶原比例分别降低了39%、60%。3.治疗4周后,v WF染色结果显示,BIO-N+ADSCs组和BIO-N/Matrigel+ADSCs组血管生成数量分别是MI组的2.8倍、4.2倍。BIO-N/Matrigel+ADSCs组血管生成最多。4.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与MI组比较,BIO-N+ADSCs组射血分数提高了23%,改善了梗死后心功能,而BIO-N/Matrigel+ADSCs联合治疗组的射血分数提高了34%,心功能改善最明显。结论:通过制备负载BIO纳米胶束(BIO-N)构建药物缓释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而BIO-N、Matrigel和ADSCs三者联合治疗修复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最明显。

李玉倩,李学军[8](2020)在《姜黄素抗肿瘤作用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姜黄素是中药姜黄根茎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一种疏水性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和药理活性,可用于治疗肿瘤、糖尿病、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和肝病等,其中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如靶向调节肿瘤细胞周期、抑制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和相关靶点,姜黄素的药物代谢和代谢产物、结构修饰及衍生物、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以及姜黄素的临床研究现状,包括姜黄素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希望通过综述姜黄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状,以揭示其临床应用前景,也为其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刘强[9](2020)在《基于Fas信号通路对姜黄素联合5-FU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仍然是手术切除联合化疗,但由于现有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的特异性不强,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降低或消除化疗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与使用的剂量成正相关,如果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将具有增效作用而本身无毒的化合物与化疗药物联用,便可减少化疗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减少其毒副作用。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临床上治疗胃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最常用的经典化疗药物之一,其疗效显着、价格低廉。但胃癌患者使用该药后,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口腔炎、胃炎等较为严重的胃肠道毒副反应,以及骨髓抑制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积极探索对5-FU具有减毒或增效的中药或中药有效成分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姜黄素(curcumin,CUR)是来源于中草药植物姜黄的一种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国内外多位研究者的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姜黄素对胃癌细胞具有生长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通过一定剂量姜黄素与不同剂量5-FU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胃癌SGC-7901细胞,结果显示姜黄素与5-FU具有协同抗肿瘤细胞的作用,姜黄素可以增强5-FU对SGC-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较低剂量5-FU与一定剂量的姜黄素联用后可以达到较高剂量5-FU的作用效果,但两药联用诱导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揭示。二、研究目的本课题将在细胞水平上观察CUR联合5-FU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影响,研究并验证CUR与5-FU联用在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和诱导该细胞凋亡的协同作用,了解CUR与5-FU联用对Fas介导死亡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初步揭示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上进行胃癌化疗时应用CUR来降低化疗药物5-FU的使用剂量、减少5-FU的毒副作用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三、实验方法将胃癌SGC-7901细胞株接种到含9%新生牛血清1640培养基的培养瓶或培养皿中,置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在37°C、5%CO2的条件下培养细胞,待进入对数生长期时,分别给予不同浓度梯度的CUR和5-FU共培养,使药物作用细胞24 h或48 h。然后采用下列不同的方法检测药物对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与凋亡影响的相关指标。1.采用MTT方法检测CUR和5-FU系列浓度对SGC-7901细胞生长的影响,计算出两种药物对SGC-7901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半数抑制率)IC50。2.采用MTT法检测CUR和5-FU对SGC-790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3.采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CUR和5-FU对SGC-7901细胞分裂增殖与克隆形成的影响。并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4.采用荧光染料AO/EB双染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CUR和5-FU联用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影响效应,并计算细胞凋亡率。5.采用基于Annexin V-FITC/PI双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CUR和5-FU联用对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计算细胞凋亡率。6.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UR和5-FU联用对SGC-7901细胞的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通路关键蛋白Fas、FADD、caspase-8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四、结果1.MTT实验结果显示,CUR和5-FU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IC50分别为44.08μM和60.13μM。2.MTT实验结果显示,各实验组CUR和/或不同剂量的5-FU作用于SGC-7901细胞24 h、36 h和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呈现出时间依赖效应;同时,CUR联合低剂量(L)5-FU组与中剂量(M)5-FU组相比、CUR联合中剂量(M)5-FU与高剂量(H)5-FU组相比,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各实验组CUR和/或不同剂量的5-FU作用于SGC-7901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克隆形成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CUR联合低剂量(L)5-FU组与中剂量(M)5-FU组相比、CUR联合中剂量(M)5-FU与高剂量(H)5-FU组相比,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4.AO/EB荧光染色及凋亡流式结果显示,各实验组CUR和/或不同剂量的5-FU作用于SGC-7901细胞24 h、48 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呈现出时间依赖效应;同时,CUR联合低剂量(L)5-FU组与中剂量(M)5-FU组相比、CUR联合中剂量(M)5-FU与高剂量(H)5-FU组相比,细胞的凋亡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各实验组CUR和/或不同剂量的5-FU作用于SGC-7901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8、caspase-3、Fas、FADD的表达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CUR联合低剂量(L)5-FU组与中剂量(M)5-FU组相比、CUR联合中剂量(M)5-FU与高剂量(H)5-FU组相比,Fas、FADD、caspase-8、caspase-3的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五、结论1.姜黄素可以显着增强5-FU对体外培养的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与增殖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与时间的依赖性;2.姜黄素可以显着增强5-FU对体外培养的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3.姜黄素与5-FU联用对体外培养的胃癌SGC-7901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的机理与细胞膜表面Fas介导的死亡受体信号通路有关,两药联用可以促进胃癌SGC-7901细胞Fas、FADD、caspase-8、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上调,提示姜黄素与5-FU联用诱导SGC-7901细胞的凋亡可通过Fas信号通路实现。

郝书一[10](2020)在《新型吡唑并吡啶类微管蛋白去稳定剂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管是由α-及β-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组成的球状蛋白,在动态平衡状态下发生交替的聚合和解聚循环。微管在细胞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过程包括细胞器的运动、细胞内运输、细胞形状的形成和维持以及细胞分裂。由于其在细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用于微管蛋白的药物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之一。干扰微管聚合的药物称为微管蛋白去稳定剂,抑制微管解聚的药物称为微管蛋白稳定剂。Combretastatin A-4(CA-4)是作用于秋水仙碱位点的一个微管蛋白去稳定剂,但其水溶性较差并且存在不良反应,已在临床停止使用。为了设计出活性更好的抗肿瘤药物,我们以CA-4为基本骨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吡唑并吡啶类微管蛋白去稳定剂并进行了相关的生物活性评价。首先,我们以2-氯-6-甲氧基吡啶为原料,通过NBS进行亲电溴取代反应,再在正丁基锂作用下发生亲核加成消除反应,得到中间体2-氯-6-甲氧基烟碱醛。之后通过缩合反应、亲电取代反应、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11a-e。同时利用不同的中间体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分别得到目标化合物12a、12c,最后在浓HCl-乙醇条件下脱保护得到目标化合物13g-p。我们通过MTT实验评价了合成的17个目标化合物对癌细胞HCT-116、A549、HeLa、MCF-7和HepG2的增殖抑制活性,以及正常细胞WI-38的毒性作用。发现化合物13g和13k对癌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并且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低,其中13g与13k对五种癌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0.067-6.00μM与0.012-5.79μM。我们将两个化合物都进行了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实验,发现13g抗微管蛋白聚合活性较强,13k抗微管蛋白聚合较弱。用Schrodinger软件进行分子模拟对接发现,13g与秋水仙碱位点上的Cys 241和Leu 255等氨基酸残基有很好的结合,13g可通过与秋水仙碱位点结合从而抑制微管蛋白聚合。于是我们对两个化合物分别进行了机制研究,发现化合物13g使细胞内微管蛋白形态发生改变,通过降低周期蛋白Cdc 2,Cdc25c以及Cyclin B1的表达使MCF-7细胞阻滞在G2/M期,并影响细胞集落生成;同时可以抑制HUVEC细胞迁移以及小管形成,从而起到抗血管生成的作用使肿瘤细胞死亡。化合物13k也使细胞内微管蛋白形态发生改变,通过降低周期蛋白Cdc 2,Cdc25c以及Cyclin B1的表达使HeLa细胞阻滞在G2/M期,并进一步通过线粒体途径,调控抑凋亡蛋白Bcl-xl、Bcl-2以及促凋亡蛋白Bad来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综上所述,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吡唑并吡啶类CA-4类似物,初步筛选出了两个活性较好的化合物13g和13k。通过对他们进行初步的生物活性评价与机制研究,证明13g和13k均为具有潜力的微管蛋白去稳定剂。

二、The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Cell Cycle Proteins and Regulating Proteins of Apoptosis in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Cell Cycle Proteins and Regulating Proteins of Apoptosis in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论文提纲范文)

(1)安五脂素通过调控let-7c-3p/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篇 综述 天然产物治疗肺癌的前景与争议
    1 背景
    2 按来源分类的抗肿瘤药物
        2.1 来源于植物
        2.2 来源于动物
        2.3 来源于微生物
        2.4 来源于海洋生物
    3 抗肿瘤的机制
        3.1 诱导凋亡
        3.1.1 诱导ROS
        3.1.2 诱导内质网应激
        3.1.3 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凋亡
        3.2 诱导自噬
        3.3 抑制PI3K/AKT途径
        3.4 抑制NF-κB信号途径
        3.5 阻滞细胞周期
        3.6 调控表观遗传学
        3.7 调控其他机制以及多种机制联合作用
    4 天然产物使用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5 总结
第2篇 实验研究
    第1章 ANW抑制NSCLC细胞生长和转移
        1.1 实验材料
        1.1.1 仪器设备
        1.1.2 试剂
        1.2 细胞复苏及培养
        1.3 实验方法
        1.3.1CCK-8 实验测定细胞活力
        1.3.2 成克隆实验
        1.3.3 EDU实验
        1.3.4 细胞流式实验
        1.3.5 细胞划痕实验
        1.3.6TRANSWELL实验
        1.3.7 WESTERN BLOT
        1.3.8 统计学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ANW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
        1.4.2 ANW抑制NSCLC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1.4.3 ANW增强顺铂对NSCLC的抗肿瘤作用
        1.5 结果讨论
    第2章 ANW上调NSCLC细胞中的LET-7C-3P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设备
        2.1.2 试剂
        2.1.3 引物序列
        2.2 实验方法
        2.2.1 DEEP SEQUENCING检测细胞准备及RNA提取
        2.2.2 LET-7C-3P靶基因预测
        2.2.3 LET-7C-3P检测
        2.2.4 构建及获取携带PIK3CA基因的慢病毒
        2.2.5 MIRNAS转染A549和H460细胞
        2.2.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基因测定
        2.2.7 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2.2.8 QRT-PCR检测PIK3CA MRNA水平
        2.2.9 LET-7C-3P对NSCLC细胞的影响
        2.2.10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ANW上调NSCLC细胞中的MICRORNA HSA-LET-7C-3P
        2.3.2 ANW抑制NSCLC细胞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
        2.3.3 LET-7C-3P通过直接靶向PIK3CA来抑制PI3K/AKT/MTOR通路
        2.3.4 LET-7C-3P可抑制NSCLC细胞增殖和转移
        2.4 结果讨论
    第3章 LET-7C-3P是ANW发挥抗NSCLC作用的必须靶点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设备
        3.1.2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分组
        3.2.2 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增殖
        3.2.2 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侵袭和转移
        3.2.3 细胞流式实验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凋亡
        3.2.4 WESTERN BLOT检测下调LET-7C-3P后细胞内相关蛋白表达
        3.2.5 建立裸鼠异种移植模型及分组
        3.2.6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3.2.7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抑制LET-7C-3P可以抵消ANW的抗NSCLC细胞增殖作用
        3.3.2 抑制LET-7C-3P可以抵消ANW的抗NSCLC细胞转移和侵袭作用
        3.3.3 抑制LET-7C-3P可以抵消ANW的促NSCLC细胞凋亡作用
        3.3.4 裸鼠异种移植模型证实了ANW通过上调LET-7C-3P发挥抗肿瘤作用
        3.4 结果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白僵蚕治疗瘢痕疾病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白僵蚕制剂治疗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瘢痕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Skp2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对伊马替尼敏感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Skp-2 在恶性肿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4)壮药国虾薄(绞股蓝)的皂苷成分及其抑制透明肾细胞癌增殖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绞股蓝总皂苷体内外抑制肾癌的作用
    第一节 明确绞股蓝总皂苷抑制肾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1.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实验结果
        1.1.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绞股蓝总皂苷体内抑制肾癌生长的作用
        1.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2.3 实验结果
        1.2.4 讨论与结论
第二章 绞股蓝皂苷成分分离制备及抗肾癌活性筛选
    第一节 绞股蓝皂苷主要活性成分分离制备
        2.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Gyp L、Gyp LI和damulin A、damulin B对肾癌细胞活力的影响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GypL和Gyp LI调控MAPK通路介导的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肾癌增殖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Gyp L和Gyp LI抑制肾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3.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预测Gyp L和Gyp LI抗肾癌作用靶标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转录组学预测Gyp L和Gyp LI抑制增殖的差异基因和通路
        3.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节 Gyp L和Gyp LI诱导肾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3.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4.4 讨论与结论
    第五节 回补花生四烯酸逆转Gyp L和Gyp LI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3.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5.2 实验方法
        3.5.3 实验结果
        3.5.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综述 天然产物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预防和治疗肿瘤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考马斯亮蓝与Cy5.5共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2 试剂配制
    1.3 实验方法
2.结果
    2.1 Cy5.5-HSA-G250 纳米粒子的表征
    2.2 Cy5.5-HSA-G250 纳米粒子稳定性和血液相容性
    2.3 纳米粒子对白血病细胞选择性细胞毒性
    2.4 细胞摄取Cy5.5-HSA-G250 纳米粒子药物及内吞机制
    2.5 Cy5.5-HSA-G250 纳米粒子选择性引起细胞凋亡
    2.6 Cy5.5-HSA-G250 纳米粒子选择性抑制细胞增殖
    2.7 Cy5.5-HSA-G250 纳米粒子引起白血病细胞周期受阻
    2.8 Cy5.5-HSA-G250 纳米粒子选择性引起P27 上调
3.讨论
4.结论
5.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米材料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6)基于红波罗花碱A骨架跃迁发现新型选择性STAT3抑制剂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STAT3简介
        1.1.1 STAT蛋白家族介绍
        1.1.2 JAK-STAT信号通路
        1.1.3 STAT3在肿瘤中的作用
        1.1.4 STAT3与免疫调节相关的作用
    1.2 STAT3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1.2.1 STAT3抑制剂设计策略
        1.2.2 STAT3抑制剂的种类
        1.2.3 STAT3抑制剂的临床研究现状
第2章 STAT3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2.1 基于天然产物库的STAT3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2.1.1 STAT3抑制剂的虚拟筛选设计策略
        2.1.2 虚拟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红波罗花碱A
    2.2 先导化合物红波罗花碱A的生物学验证
        2.2.1 STAT3抑制剂生物学筛选策略
        2.2.2 先导化合物对STAT3抑制作用生物学验证
第3章 红波罗花碱A的结构改造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环戊烯甲醛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
        3.2.1 架跃迁技术设计环戊烯甲醛衍生物
        3.2.2 环戊烯甲醛衍生物的合成
        3.2.3 环戊烯甲醛衍生物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
    3.3 噻吩-3-甲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
        3.3.1 骨架跃迁技术设计噻吩-3-甲酰胺衍生物
        3.3.2 噻吩-3-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
        3.3.3 噻吩-3-甲酰胺衍生物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
    3.4 2-([1,1'-联苯]-4-甲酰胺)噻吩-3-甲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
        3.4.1 2-([1,1'-联苯]-4-甲酰胺)噻吩-3-甲酰胺衍生物的设计
        3.4.2 2-([1,1'-联苯]-4-甲酰胺)噻吩-3-甲酰胺衍生物的合成
        3.4.3 2-([1,1'-联苯]-4-甲酰胺)噻吩-3-甲酰胺衍生物的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
    3.5 红波罗花碱A衍生物抗乳腺癌活性研究
        3.5.1 红波罗花碱A衍生物体外细胞活性研究
        3.5.2 化合物ST-073生物学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部分
    4.1 化学部分
        4.1.1 主要试剂与说明
        4.1.2 主要仪器
        4.1.3 实验内容
    4.2 药理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创新性分析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附录Ⅰ 红波罗花碱A衍生物及关键中间体的核磁
附录Ⅱ 化合物ST-013和ST-022手性分析

(7)负载BIO纳米胶束促进ADSCs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BIO对H_2O_2诱导的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主要实验试剂
        (三)主要溶液配置
        (四)主要实验设备
        (五)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ADSCs鉴定
        (二)BIO对 ADSCs的作用
        (三)BIO对H9c2细胞的作用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药物缓释系统的构建及生物相容性检测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主要实验试剂
        (三)主要溶液配置
        (四)主要实验设备
        (五)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BIO-N缓释系统的构建
        (二)BIO-N、Matrigel与 ADSCs生物相容性检测
        (三)BIO-N和 Matrigel对 ADSCs旁分泌作用的影响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修复作用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主要实验试剂
        (三)主要溶液配置
        (四)主要实验设备
        (五)主要实验耗材
        (六)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联合治疗可以提高体内ADSCs-GFP+的存留
        (二)联合治疗过程中心肌组织EGF和 VEGF的表达
        (三)联合治疗可以减小梗死面积,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
        (四)联合治疗可以促进血管生成
        (五)联合治疗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肪来源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现状及策略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姜黄素抗肿瘤作用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肿瘤作用
2 抗肿瘤作用机制
    2.1 调节芳香烃受体活化
    2.2 诱导核因子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2,Nrf2)活化
    2.3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
    2.4 抑制细胞周期
    2.5 抑制NF-κκB激活
    2.6 调节微RNA(micro RNA,miRNA)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1,HMGB1)表达
    2.7 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家族蛋白
    2.8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相关生长因子
    2.9 抑制微管蛋白聚合
    2.1 0 抗多药耐药性
3 药物代谢
4 衍生物
5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5.1 纳米颗粒
    5.2 聚合物纳米球
    5.3 纳米凝胶
    5.4 固体分散体
    5.5 胶束
    5.6 脂质体
    5.7 磷脂体
    5.8 环糊精络合物
6 临床试验
7 结语

(9)基于Fas信号通路对姜黄素联合5-FU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姜黄素联合5-FU对 SGC-7901 细胞生长与增殖的抑制作用
    引言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试剂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法
        3.1 培养液与冻存液的配制
        3.2 细胞的培养
        3.3 药物的配制
        3.4 实验分组
        3.5 MTT法测定CUR和5-FU对 SGC-7901 细胞的IC50
        3.6 MTT法检测CUR联合5-FU对 SGC-7901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3.7 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UR联合5-FU对 SGC-7901 细胞增殖的影响
        3.8 统计分析
    4.实验结果
        4.1 CUR和5-FU对 SGC-7901 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
        4.2 CUR联合5-FU对 SGC-7901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4.3 CUR联合5-FU对 SGC-7901 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5.讨论
第二章 姜黄素联合5-FU诱导胃癌SGC-7901 细胞凋亡及其机理的研究
    引言
    1.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试剂
    2.实验原理
    3.实验方法
        3.1 培养液与冻存液的配制
        3.2 细胞的培养
        3.3 药物的配制
        3.4 实验分组
        3.5 AO/EB双染荧光显微法观察SGC-7901 细胞的凋亡
        3.6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检测SGC-7901 细胞的凋亡
        3.7 WB检测CUR联合5-FU对 SGC-7901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8 统计分析
    4.实验结果
        4.1 CUR联合5-FU诱导SGC-7901 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结果
        4.2 CUR联合5-FU诱导SGC-7901 细胞凋亡的流式检测结果
        4.3 WB检测CUR联合5-FU对 SGC-7901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姜黄素抗肿瘤作用与细胞信号通路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新型吡唑并吡啶类微管蛋白去稳定剂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微管及作用于微管的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 微管的发现
    1.2 微管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1.3 以微管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1.3.1 微管蛋白稳定剂
        1.3.2 微管蛋白去稳定剂
    1.4 靶向微管蛋白秋水仙碱结合位点药物的研究
        1.4.1 秋水仙碱
        1.4.2 考布他汀
        1.4.3 鬼臼毒素
        1.4.4 矢车菊素
        1.4.5 那可汀
        1.4.6 苯组氨酸
        1.4.7 姜黄素A
        1.4.8 毛叶假鹰爪素
        1.4.9 Tryprostatin
    1.5 以微管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
        1.5.1 干扰有丝分裂进程,影响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
        1.5.2 抗肿瘤血管生成
        1.5.3 其他作用机制
第二章 吡唑并吡啶类微管蛋白去稳定剂的设计及合成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2 化学合成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2 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3 化合物的具体合成方法
第三章 吡唑并吡啶类微管蛋白去稳定剂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主要试剂
    3.2抗癌细胞增殖活性实验
        3.2.1 实验方法
        3.2.2 结果讨论
    3.3 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实验
        3.3.1 实验方法
        3.3.2 结果讨论
    3.4 化合物13g的作用机制
        3.4.1 化合物13g的分子模拟对接
        3.4.2 化合物13g对MCF-7细胞微管蛋白的影响
        3.4.3 化合物13g对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
        3.4.4 化合物13g对 HUVEC细胞迁移的影响
        3.4.5 化合物13g对 HUVEC细胞小管形成实验的影响
        3.4.6 化合物13g对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
        3.4.7 化合物13g对MCF-7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
        3.4.8 化合物13g研究总结
    3.5 化合物13k的作用机制
        3.5.1 化合物13k对HeLa细胞微管蛋白的影响
        3.5.2 化合物13k对HeLa细胞周期的影响
        3.5.3 化合物13k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3.5.4 化合物13k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5.5 化合物13k研究总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The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urcumin on Cell Cycle Proteins and Regulating Proteins of Apoptosis in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论文参考文献)

  • [1]安五脂素通过调控let-7c-3p/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D]. 文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僵蚕治疗瘢痕的分子通路机理研究和临床研究[D]. 李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Skp2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对伊马替尼敏感调控机制的研究[D]. 陈晓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壮药国虾薄(绞股蓝)的皂苷成分及其抑制透明肾细胞癌增殖的作用研究[D]. 刘慧.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5]考马斯亮蓝与Cy5.5共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D]. 徐凌峰.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6]基于红波罗花碱A骨架跃迁发现新型选择性STAT3抑制剂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赵蒙浩.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2020(01)
  • [7]负载BIO纳米胶束促进ADSCs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D]. 孔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8]姜黄素抗肿瘤作用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 李玉倩,李学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0(05)
  • [9]基于Fas信号通路对姜黄素联合5-FU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作用机理的研究[D]. 刘强.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10]新型吡唑并吡啶类微管蛋白去稳定剂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 郝书一.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姜黄素对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周期蛋白和凋亡调节蛋白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