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政监督与财政改革

浅谈财政监督与财政改革

一、财政监督和财政改革简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菲[1](2013)在《中美立法机构预算监督体系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没有预算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而看不见的政府不可能是负责任的政府”,政府预算是政府活动的集中反映,对预算的监督可以有效的保证政府活动是对人民负责的,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十八大报告中专门提到“要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为我们完善预算监督机制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起源于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代理公共经济,和民众形成了多级委托代理关系。与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同,政府预算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预算监督中,政府作为代理方,民众委托其代表立法机构对政府进行监督。在对预算的众多监督中,立法机构的监督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人大进行预算监督是符合民主进程的重大举措。美国拥有世界范围内相对科学和成熟的公共预算管理制度和理论体系,是比较好的研究和学习对象,尽管我国和美国的政体不同,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议会制所体现的分权和制衡理念来完善我多人大的预算监督。为此,文章选取中美两国的立法机构,即人大和国会在中央层面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作为研究对象,对立法机构预算监督的组织体系、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比较,并进一步论证了两种体系和内容下的监督效果。认为目前我国立法机构的预算监督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制度安排和行为选择,提升我国立法机构的预算监督能力,强化我国立法机构的预算监督效果。文章首先阐述了选取中美立法机构预算监督体系为研究课题的大背景,即是在党的政策指引下,顺应国家预算改革发展进行的探究,以及做此比较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目前已有研究的成果。紧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与立法机构的预算监督密切相关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代议制理论,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委托代理理论和代议制理论与预算监督的关系。同时,对中国人大和美国国会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比较;其次,从立法机构预算监督的组织体系、内容体系,以及监督效果的角度对中美两国的预算监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比较。两国的机构设置存在较大差异,相应的职能划分也各具特色。美国注重分权和制衡,在国会内部也处处体现着此精神,各个机构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更有浓郁的制约意味。中国的立法监督起步较晚,机构设置处在不断完善之中,体系尚不够完善,人员设置也较为粗糙。从预算监督的内容上看,美国已经把所有的政府预算都纳入了国会的监管范围,没有国会的允许,一分钱也出不了国库。相较而言,我国还存在大量的政府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视野之外。人大对预算的监督体现在预算各环节上有强有弱,存在着“重审批,轻决算”的现象。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我国人大目前对于政府预算的监督和美国国会对于政府预算的监督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现实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具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故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一些提升中国立法机构预算监督能力的建议。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系统的对中国和美国的立法机构预算监督体系进行了分析比较,尤其是对实施效果的分析,提出了从信息、对话、强制等角度考量监督效果。这相对于学者以立法机构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偶有提及其财政权相比是一个创新。同时,本篇论文并未止于简单的资料整理和事实介绍,而是在掌握确凿事实的基础上从财政学、政治学、经济学视角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并根据中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和改革的现实,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当然,建议措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王韶华[2](2013)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各级政府越来越关注政府绩效问题。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绩效管理”理念被引入公共财政领域,正引领着公共财政改革的新方向,即我们常说的“绩效预算”改革。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支出改革实践证明,绩效预算在促进政府改革,提升政府整体绩效,制止财政资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等方面的效果相当显着。近年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思路已初步确立,而财政支出绩效作为“绩效预算”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政府施政纲领得以具体实现的首要途径,也是影响政府部门组织行为的最有力工具,自然而然地被日益提升议程。绩效预算和政府绩效管理,最终都要体现在财政支出绩效上,并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其进行反向调解。温家宝总理在2012政府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已进入改革深水区,这一阶段也是矛盾的集中爆发期,许多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二是启动新一轮体制改革,三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也是深化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财政支出是政府对财政资源的分配,是国家工具对国民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因而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直接关系到收入分配改革进程和改革成效。现代财政理论认为。政府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个职能,因此,效率、公平和稳定,就成为财政改革的目标。强调“结果导向”的绩效财政是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加强公共资源管理和有效配置的客观选择,它强调责任和效率,增强了财政资源分配与政府部门绩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政府和高效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体现,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在以上国家财政职能理论解释基础上回顾我国财政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各级财政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组织财政收入上,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重视不够。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规模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收支矛盾却越来越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政支出管理效率不高。重财政资金分配过程,轻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致使本已紧张的财力愈显紧迫。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突破财政绩效评价这一“瓶颈”;通过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促进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而各项改革的不断完善,有使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条件日趋成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尝试性地构建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体系。截止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而成本收益评价法也只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理论。如何衡量、如何评价成本和收益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指标体系。众所周知,财政支出项目多数都是纯公共产品,存在着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等,而财政支出项目的收益也同样的难以把握。再者,成本收益法在付诸使用时,也会因指标的千差万别而各不相同,几乎没有可比性。当然也有从其他角度(如福利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但都因受到种种因素制约无功而返。成本收益分析法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基本分析工具。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来说,成本和收益都是内部化的,因此成本—收益状况是反映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评价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实际上是模拟市场的方法,但财政支出是非市场机制的,其成本和收益存在外部性的状况,因此,把成本—收益内部化是绩效评估的关键。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法”,用市场经济中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对公共部门的项目投资效益进行绩效评价。有的国家甚至从法律上确立了“费用效益分析法”在评价政府公共建设项目绩效方面的效果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曾尝试利用数理知识构建经济模型,力求将公共支出问题量化,但这些尝试大部分都是在一定理想化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还有待更充分的考证。当前,政府对专项资金分配的制度安排强化了部分货币效益,应予改革。政府是公众的代表,是利他主义的即没有自身的利益。政府预算就是适应这一特征的资金分配制度,即政府的支出与其收入来源无关。但政府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采用专项资金的分配办法。首先,专项资金不可能太多,否则违背政府的“中性”原则。其次。专项资金的建立必须在技术上可以使成本、收益内部化,在此基础上的专款专用才是成立的。再次,政府的专项资金通常是协调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因此在政府资助和项目受益之间应尽可能减少行政层次。结合以上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经验,本文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借助相关经济理论,由浅入深地揭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埋论依据、评价万法、评价指标、评价程序等内容,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当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体系化格局之时,笔者想用这篇文章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领域进行有益探索,与此同时想引起读者的思考。本文的写作中,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突破:1、将传统与现代经济理论与财政支出绩效紧密结合起来,并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理论对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作深层剖析。2、借鉴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先进之处,吸取有益经验,来构建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3、重新框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与内容。尤其是对我国中央乃至地方进行财政支出项目的五大类:公共行政、公共安全、公共建设、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的划分,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是绩效评价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4、选择湖北省新农保2012补助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为典型案例。该项目可操作性强,简单易行,且较为科学规范,是本文第6章第7章提出建议的实践依据。

黎旭[3](2012)在《地方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政府预算是指一个国家的财政收支计划表,集中反映了国家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按照宪法和《预算法》的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同级政府的预算,并且监督预算的执行。这应该是人民监督政府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政府主要的经济活动行为,政府预算理应受到来自民众和人大的监督,然而就像众多学者所言那样,我国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各级政府目前都愿意并乐于在政府预算监督管理方面进行改革,然而遗憾的是尽管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的改革等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比如人大代表手中有关预算的材料比过去厚实明细,部门预算从无到有,政府收入和支出越来越明晰化,审查程序逐步规范,随意性大为减少,我国整体的预算监督管理仍然没有达到应有的层次。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政治方面的因素,经济方面的因素以及文化方面因素。就目前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情况来看,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建设是有必要,有意义的。考虑到政府预算活动是自下而上逐级审批和汇编的,中央政府应该立足基层政府来推进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预算民主化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浙江温岭的参与式预算模式已经被全国多地模仿和改进。参与式预算模式的引进表明在我国实施民主化的预算监督机制改革是可行的。但完善预算监督机制所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等。因此研究如何改善政府的预算监督机制的研究并不是一份简单容易的工作。本文对该问题的分析主要是立足于现实工作中公众与政府之间,政府机构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来对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完善进行分析并提出公共预算过程中委托代理关系里常见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政策建议。本文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本文的写作前提和背景,以及国内外关于预算监督机制方面的文献综述。第二章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讨论了完善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必要性,同时构建政府预算环节可能出现的零和博弈和合谋模型并结合委托代理的视角分析了公共预算资金在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对于预算资金可能出现的竞争情况。第三章主要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了浙江省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决算这四个环节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和原因。第四章,从公共资金运行过程中资金的需求方和资金的供给方之间的博弈构思了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关于预算监督机制的建议。例如完善温岭的参与式模式中公民参与的深度,即设计好参与者的规模,环节,以及完善和加强相关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第五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本文研究内容的局限性分析,指出了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预算透明度,公共支出的绩效管理,公民参与预算的民主化建设以及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方面。通过对整个预算监督的各个环节的分析,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预算监督体系还应该包含如预算透明、政府财政风险分析、公共支出绩效分析、公民参与预算的民主化建设等等。

孙向媛[4](2011)在《提高预算透明度的路径 ——基于完善预算监督的视角》文中认为随着公共管理的兴起,预算透明度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我国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力度近年来在逐步的提高。2008年,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2003年至2007年的全国财政决算数据,2009年3月20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草案后的第一时间,财政部就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了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但是,对于预算透明程度很低的我国来说,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政府的预算透明度,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预算监督的完善和加强。为了保证预算监督的有效性,需要不断增强预算透明度,将政府的预算信息更多的披露于公众。反过来,政府要提高预算透明度,需要不断的完善预算监督,为其透明度的提高提供保障。一个国家的预算信息公开立法的体系建设情况、预算的编制方法科学与否、审批过程是否民主、执行情况是否良好以及审计记录是否完整详实而且真实等决定了该国家预算透明度的高低。因此,对预算过程的有效监督和预算主体的监督效力对于预算透明度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完善预算监督的角度,探讨提高预算透明度的路径。首先阐述了完善预算监督对于提高预算透明度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预算透明度的影响并找出制约预算监督的因素。目前我国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预算监督的体系尚不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审计不够完善;立法监督、财政监督、公众监督和传媒监督不力。再次与美国、英国完善的预算监督体制相比较,分析它们对于我国预算监督的可借鉴之处。最后提出完善预算监督提高预算透明度的可行路径。具体路径包括:构建完整的预算监督体系;完善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审计;增强立法监督、财政监督、公众监督和传媒监督的监督力度;深化预算相关制度的改革;增强预算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以及增强政府和公众的预算监督意识,从而提高预算透明度。

董传鹏[5](2010)在《我国预算监督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财政基本理论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财政实践均表明,政府预算制度是公共财政框架的核心。因此在我国上个世纪末开始的确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财政改革背景下,必然要求预算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近几年,我国在预算方面进行了以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这些改革侧重于解决预算规则和程序层面的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一种技术上的改革。可以说,我国的预算改革重形式轻实质、重技术轻制度,这就使得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在我国极为不足,预算改革的民主化和合理性效果大打折扣。从国内文献来看,对预算改革的技术性研究较多,而对预算监督制度的系统研究还较为缺乏。就我国当前的预算监督实践来看,包括立法、审计、政府等各监督主体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多头管理、重复监督的问题时常发生,各监督主体也没有在制度上相互制约的机制,使得我国的预算监督流于形式。本文认为,预算监督是包括立法、审计、财政、公众监督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因此本文的着力点在于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全面的预算监督体系。在构建全面预算监督体系时,如何处理这些监督主体和制度之间的关系,使得它们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由此本文试图运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博弈论等方法,对上述问题展开较为全面的理论探索,以期弥补我国预算监督制度理论研究不足和实践滞后的缺陷并对政府有关决策部门提供有益启发。本文共分五部分。第1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概念界定、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对目前在预算监督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综述。第2部分为预算监督理论分析,主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预算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且运用了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将预算中存在的三对典型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分析。第3部分对我国目前预算监督主体进行了考察,分别介绍了目前我国预算监督中的立法机构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及公众监督的情况。考察显示,伴随着预算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预算监督较从前有很大改进。但是我国目前的预算资金监督基本上以财政监督为主,立法机构缺位,审计监督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基础做支撑,加上我国属于行政型审计体制,使得审计监督无法显示其专业监督的力量。公众监督由于我国预算信息的不透明,更是难以开展,虽然少数几个地方进行了公众预算方面的改革,但范围小,也没有以制度的形式确立起来,还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完善建立这种监督制度。第4部分为国外预算监督借鉴。通过对英国和美国两个预算监督体系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的情况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立法机构(国会或议会)在预算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预算监督体系完善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些国家强调各预算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在这种预算监督权力的博弈中寻找平衡点。财政透明度较高,使得社会公众(选民)能时刻监督预算,在这种监督中预算的合法性得到了保障。从这个特点出发,虽然不同国家具体的预算监督模式不同,但是都达到相应的效果。寻找出其预算监督体系中的优点,这些优点对我国的预算监督改革都有所启发。第5部分为本文的结尾章,着重论述了预算监督的设想,本文提出了预算监督中各预算监督主体多方监督的网络稳定性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各预算监督主体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在立法机构为主要预算资金监督方的各方博弈中,充分调动各预算监督主体的积极性,来使我国的预算监督主体体系正常履行其职责。

李上炸[6](2005)在《对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财政监督是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监督的不力将直接导致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成效,财政监督的有效性与否直接关系到转型期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经济发展的效率,因而探讨完善的财政监督体系至关重要。

唐建军[7](2004)在《我国公共财政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我国当前公共财政监督的有关理论与实务问题,并且将主要着眼点放在财政部门自身及其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工作方面。在研究这一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将财政监督的问题置于公共财政框架以及开放经济体系中对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这一宏观背景之下。 本文将财政监督与公共财政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加强财政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体制的内在要求,所以需要将财政监督工作放在公共财政框架中来进行讨论。财政监督的作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发现和确定问题的存在,而应该是预防并且防止问题的产生,因而需要从完善制度入手来调整财政监督的目的。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财政监督应该服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要求。 对于提高财政监督效果而言,财政监督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财政监督的形式是财政监督内容的外在体现。虽然财政监督的内容决定财政监督的形式,但是财政监督形式的选择却会对财政监督内容的完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也需要认真地研究财政监督的形式问题。对我国财政部门及其专门监督机构的工作内容、职责等项内容的研究,旨在说明如何确定财政部门及其专门监督机构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是开展财政监督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目的是为了防止财政监督中的“缺位”、“越位”与“错位”现象。研究结果表明,财政部门及其专门监督机构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财政、财务收支上以及与财政管理内容相关的经济行为上。财政部门的监督工作需要与其他经济监督形式密切配合,形成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经济监督工作运行系统。在实施财政监督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执法。 同时,本文还就我国财政监督机制在理论与实践上作了较为详细分析,并结合我国财政改革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在借鉴近几年来各地积累的宝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财政监督新机制的一些构想,同时还对财政监督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对于完善我国财政监督机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最后,本文还介绍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财政监督的实践,目的在于通过国外财政监督做法的分析,总结出对我国未来财政监督工作具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李传喜[8](2003)在《公共选择理论与宪政分权学说评析——兼论对完善我国预算监督体制的借鉴》文中指出公共选择理论与宪政分权学说都主张从制度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宪政分权学说主张从机构、职能、人员三方面分离制约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财政预算过程也是一个公共决策过程,规范的制度约束和制度监督是公共财政赖以存在的基础。在目前我国的预算监督体制和其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借鉴以上两理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佳颖[9](2003)在《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决定国民经济和市场有效需求能否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制约,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具有突出的弱质性特征。农业的特点及作用决定了政府财政必须对其加以扶持,施以投资,以促使其稳定发展。在我国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证有限的农业财政投资能够及时准确到位,提高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加大对农业财政投资的监督保障力度,建立完善的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展开研究的。 本文首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财政农业投资监督的相关理论,然后论述了国外的财政监督经验及对我国建立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借鉴,接着论述了农业财政投资监管体制的发展阶段,探讨了我国在对农业财政投资的监督保障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提出了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框架构成,阐明了监督保障体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分析了该体系的具体运行机制,最后讨论了该监督保障体系运行的相关配套措施。 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现分述如下: 第一章:导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为本文的后继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二章: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了经济监督和财政监督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监督的基本概念与要素构成和财政监督的若干理论;然后阐述了农业财政投资的基本理论,廓清了农业财政投资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农业财政投资的重点;最后重点论述了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理论,阐明了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特征和功能,提出了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种类。 第三章:国外财政监督的经验借鉴。通过对国外财政监督体制的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应该建立“立法监督+行政监督”的复合型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制。首先概括性地综述了国际上的财政监督制度类型;然后介绍了两个具有典型财政监督制度国家的财政监督体系;最后阐明了国际财政监督经验对我国建立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有何借鉴之处,指出建立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和一些具体建议。 第四章: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存在问题。首先分两个阶段阐述了建国以来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农业财政投资监管体制;而后分析了在对农业财政投资的监督保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1.资金运行效率低下,2.农业财政投资的预算管理弱化,3.监督行为发生扭曲,4.财政部门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5.法律监督滞后,6.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 第五章: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构建。要保证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必须有一套授权清晰、权限明确的监督保障体系。本章在分析了构建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后,接着提出了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构成,分析了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主体(即农业财政投资的状况监督主体和农业财政投资的执法监督主体),阐明了该体系的客体(即一是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制订计划和决策并直接贯彻执行的农业财政投资活动,它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次;二是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下农业财政投资的实施单位),随后提出了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的监督保障体系应该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的宏观监督、财政部门的日常监督和审计部门的事后监督组成,并以社会监督为补充、以法律监督为保障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保障体系;最后探讨了该监督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农业财政投资的监督程序和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运行环节。 第六章: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配套措施。该章从如何发挥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最大作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监督保障体系运行的一系列配套措施:1.转变政府职能,2.优化制度环境,3.健全法律体系。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有: 1.阐述了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若干理论,完善了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体系,深化了对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理论认识。 2.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客体构成,即一是政府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制订计划和决策并直接贯彻执行的农业财政投资活动,它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次,二是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下农业财政投资的实施单位,这对加强农业财政投资的监督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3.完善了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内容,对于农业财政投资资金运行中的权限划分、责权界定,对于提高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从理论上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贾兰兰[10](2003)在《中国财经秩序混乱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随着安然等一系列美国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的曝光,恐慌情绪一直笼罩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同时,国内财经领域出现的混乱现象也开始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偷、漏、骗税泛滥,越权减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屡禁不止,企业帐外设帐,会计资料严重失真,国家财政收入被截留,公款吃喝,贪污受贿,违规借外债等层出不穷,仅从1985年至1997年开展13年的财税物价大检查就查处各项违纪资金2044亿元,2001年审计部门查出违反财政法纪资金1600亿元,每年税收流失不下1000亿元。如果任这种混乱发展蔓延下去,不仅会严重干扰财税体制的正常运行,制约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势在必行。财经秩序归根结底应是一种市场经济秩序,这种秩序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有序化与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改革息息相关,需要财政制度的约束与监督。制度包括以法律、法规为核心的正式制度安排和以道德、信用观念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两者构成人们行为的,由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由此形成制度——规范人们行为——良好的市场秩序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的根本是制度建设,有必要从“制度秩序”出发,对制度的构成、制度对财经秩序的决定作用以及制度变迁对财经秩序的影响进行探讨,并重点研究当前财经秩序混乱的突出表现、本质及危害,分析无序状态的深层次原因,找寻治理对策。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对财经秩序问题进行的基本理论分析。首先,界定财经秩序的内涵——揭示其一般性与特殊性,然后阐述财经秩序的发展规律:其一,有序是一个历史过程,绝对理想的秩序并不存在,但可以作为不断努力企求接近的目标;其二,无序可以<WP=3>变为有序,有序也能变为无序,关键在于转化条件;其三,对当前无序甚至某些混乱状态,要允许它有一个转变过程,但也要有一个正确的对策思路。接下来,给出判断财经秩序运行状况的三个标准——行为判断、过程判断和结果判断。其次,提出制度秩序论的基本观点。制度构成的三大内容: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其一,非正式约束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二,非正式约束与正式约束能否相容,对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其三,任何一种制度要有效的规范人们的行为,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实施机制。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因此,制度属于一种无形的、特殊的“公共品”,它是一把双刃剑:规则不合理会导致经济人理性地从事“不合理行为”;规则的合理安排设置则会促成人们的合理行为,或者说,相对合理的制度引导人们更加合理地去行为。结合中国市场现实,目前我国财经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政府制定的某些市场规则本身存在不合理性,它导致市场主体的“不合理行为”(或称合法不合理的行为),正是这种行为,才造成了财经秩序的无序与混乱。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信息不完全和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导致的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也可能会出现许多制度未来得及规范但却对秩序造成混乱的行为。第二章分析当前国内财经秩序混乱状况的具体表现。该部分分别从财经秩序的内外结构以及市场主体行为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一方面,由主体秩序和交易秩序共同构成的内在竞争秩序,以及由法治秩序和道德秩序构成的外在环境秩序,它们在不同程度上的无序和混乱是造成当前财经秩序混乱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行为判断”是财经秩序分析第一位和基础性的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财经领域内各个行为主体的角度,对当前财经秩序状况作一个考察,“混乱”应是其比较准确的描绘。从大量触目惊心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财经领域中的主体——政府、部门、企业、个人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各自特定的环境下,为实现局部或个体利益的最大化,违法违纪,并屡禁不绝,而且这种行为的普遍化、经<WP=4>常化、集团化和一定程度上政府参与性的特征愈来愈明显。第三章对国内财经秩序混乱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心。首先,市场性原因分析。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财经秩序的主观方面,当是市场活动主体永无休止的逐利动机;客观方面,则是市场自身的基础状况或成熟程度。笔者认为这些市场性原因,既是基础性的,更是深层次的,应予特别重视。其次,历史性原因分析。从影响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两个角度分析形成我国目前财经秩序混乱状况的历史原因。在这里,我们既要看到存在了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留下的痼疾,还要看到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惯性。二者虽然经济基础、制度不同,理论、观念、行为方式有异,但它们对商品经济的封杀都是一致的,对市场发育的危害是同样深刻的。正因如此,随着市场理论的申张和利益原则的确认,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个人收入最大化急剧上升为社会追求的核心目标,而这种“逐利行为”在极大刺激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二、财政监督和财政改革简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监督和财政改革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立法机构预算监督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论文框架、结构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
    1.3 文献综述
第2章 立法监督预算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委托代理理论
    2.2 代议制理论与预算监督
    2.3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和美国议会制的比较
第3章 中美立法机构预算监督的组织体系之比较
    3.1 中国立法预算监督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分析
    3.2 美国立法机构监督体系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分析
    3.3 比较分析
第4章 中美立法机构预算监督的内容体系之比较
    4.1 中国立法机构对政府预算全过程的监督
    4.2 美国立法机构对政府预算全过程的监督
    4.3 比较分析
第5章 中美立法机构预算监督实施效果之比较
    5.1 中国人大监督由程序性向实质性推进
    5.2 美国立法机构预算监督实施效果评析
    5.3 比较分析
第6章 对中国立法机构提升预算监督能力的启示
    6.1 加强人大组织建设,完善预算监督制度
    6.2 进一步完善人大对预算整个过程的监督机制
    6.3 增加预算的公开透明
    6.4 完善我国预算法律的建议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1.1.1 选题的理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
    2.1 财政支出绩效的定义与构成
        2.1.1 财政支出绩效的定义
        2.1.2 财政支出绩效的构成
    2.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范围与内容
        2.2.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
        2.2.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
        2.2.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
    2.3 财政支出绩效的基本特征
        2.3.1 总体性
        2.3.2 多样性
        2.3.3 外在性
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原则与方法
    3.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3.1.1 公共经济论
        3.1.2 成本收益论
        3.1.3 财政支出增长论
        3.1.4 国家契约论和委托代理论
    3.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3.2.1 科学规范原则
        3.2.2 公正公开原则
        3.2.3 分级分类原则
        3.2.4 绩效相关原则
    3.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3.3.1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3.3.2 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4 我国建设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探索
    4.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1.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的发展历程
        4.1.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现状
        4.1.3 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采用的主要方法
    4.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2.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2.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产生问题的原因
    4.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4.3.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况
        4.3.2 湖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典型案例
        4.3.3 湖北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案例分析
5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国际经验
    5.1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况
    5.2 典型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践
        5.2.1 美国的公共投资支出评价体系
        5.2.2 欧盟各国的公共投资支出评价体系
        5.2.3 世界银行的投资支出评价体系
    5.3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5.3.1 推进评价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
        5.3.2 加强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
        5.3.3 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规范性
        5.3.4 坚持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并举
        5.3.5 发挥公共支出效果评价的监督约束功能
6 构建起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6.1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架设计
        6.1.1 设计构架的基本原则
        6.1.2 设计构架的指标选取
        6.1.3 设计构架的指标确定
    6.2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设计
        6.2.1 评价标准的要求
        6.2.2 评价标准的取值基础
        6.2.3 评价标准的难点问题
    6.3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程序设计
        6.3.1 制订工作计划,确立评价对象
        6.3.2 组建工作专班,聘请咨询专家
        6.3.3 设计评价方案,下达评价通知
        6.3.4 督促内部自评,分析数据资料
        6.3.5 分步具体实施,形成评价报告
        6.3.6 反馈评价结果,做好工作总结
7 构建我国新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路径选择
    7.1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立足点
        7.1.1 优化资源配置
        7.1.2 转变政府职能
    7.2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着眼点
        7.2.1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7.2.2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7.3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切入点
        7.3.1 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创新
        7.3.2 强化财政监督
    7.4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着重点
        7.4.1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7.4.2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调控机制
    7.5 构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技术路线
        7.5.1 反映财政资金规模水平的指标
        7.5.2 反映财政资金适度水平的指标
        7.5.3 反映预算管理水平的指标
        7.5.4 反映财政支出结构的指标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地方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公共财政视角下的预算监督研究
        1.2.2 关于预算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2.3 国外议会预算监督制度的比较和借鉴研究
    1.3 论文思路和结构以及主要创新点
第1章 地方政府预算监督机制与公共财政
    1.1 公共财政下完善地方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重要性
        1.1.1 公共财政内在属性与预算监督机制
        1.1.2 委托代理与预算监督机制
    1.2 完善政府预算监督机制是公共财政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第2章 地方政府预算资金运行中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2.1 委托代理关系中公共资金的利益相关方分析
    2.2 预算环节中公共资金的分配的博弈模型
        2.2.1 预算编制审批环节中资金分配的博弈分析
        2.2.2 预算执行环节中资金分配的博弈分析
第3章 地方政府预算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以浙江为例
    3.1 预算编制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2 预算审批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3 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4 预算决算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4章 完善地方预算监督机制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以公众监督为主导的地方政府预算监督机制
    4.2 建立健全的预算信息披露制度
    4.3 完善地方预算监督主体体系
    4.4 构建完整的预算监督内容体系
第5章 论文总结及局限性分析
    5.1 本文的结论和内容总结
    5.2 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提高预算透明度的路径 ——基于完善预算监督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以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预算
        2.1.2 预算透明度
        2.1.3 预算监督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公共财政理论
    2.3 完善预算监督对于提高预算透明度的意义
        2.3.1 预算监督有利于预算编制科学透明
        2.3.2 预算监督有利于预算审批民主透明
        2.3.3 预算监督有利于预算执行良好透明
        2.3.4 预算监督有利于预算审计严肃透明
第三章 我国预算透明度现状与监督缺位
    3.1 我国预算透明度现状
        3.1.1 提高预算透明度的举措
        3.1.2 仍然存在的问题
    3.2 监督缺位对预算透明度的影响
        3.2.1 我国的预算监督体系
        3.2.2 我国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预算透明度的影响
    3.3 制约我国预算监督的因素
        3.3.1 现有体制的局限
        3.3.2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陷
        3.3.3 预算监督意识的弱化
        3.3.4 政府具有隐瞒预算相关信息的意愿
第四章 预算监督的国际经验
    4.1 英国的预算监督制度
        4.1.1 预算监督法律依据全面
        4.1.2 议会监督制度完整
        4.1.3 财政部门监督健全
        4.1.4 审计部门监督有力
        4.1.5 议会预算审批程序严谨
    4.2 美国的预算监督制度
        4.2.1 预算监督机构
        4.2.2 预算监督过程
        4.2.3 预算监督主体
    4.3 英美两国预算监督制度可借鉴之处
        4.3.1 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预算透明度
        4.3.2 专门的监督机构分布于预算的各个过程
        4.3.3 预算审批监督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第五章 完善预算监督提高预算透明度的路径
    5.1 构建完整的预算监督体系
    5.2 完善预算监督的过程
        5.2.1 提高前期监督的专业性
        5.2.2 加强中期监督效力
        5.2.3 强化后期监督力度
    5.3 增强预算监督主体的监督力度
        5.3.1 强化立法监督力度
        5.3.2 完善财政监督内容
        5.3.3 增强公众监督环节
        5.3.4 保障传媒监督氛围
    5.4 深化相关制度的改革
    5.5 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5.6 提高政府和公众的预算监督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预算监督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预算的概念
        1.3.2 预算监督的概念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预算监督理论分析
    2.1 委托代理理论
    2.2 委托代理链条中各相关主体的博弈分析
        2.2.1 公众与立法机构
        2.2.2 立法机构与资金使用部门
        2.2.3 财政部门与资金使用部门
3 我国预算监督的现实考察
    3.1 人大预算监督考察
        3.1.1 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回顾
        3.1.2 人大预算监督的内容
        3.1.3 人大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2 财政监督考察
        3.2.1 我国财政监督实践回顾
        3.2.2 财政监督的原则
        3.2.3 财政审查监督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 审计监督考察
        3.3.1 我国审计监督回顾
        3.3.2 审计监督预算的内容和形式
        3.3.3 我国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 公众监督预算考察
        3.4.1 我国公众监督预算实践
        3.4.2 公众监督预算存在的问题
4 国外预算监督实践
    4.1.英国的预算监督实践
        4.1.1 英国现代预算的演进路径
        4.1.2 英国的预算监督制度
    4.2.美国的预算监督实践
        4.2.1 美国预算监督的演进路径
        4.2.2 美国的预算监督制度
    4.3.日本的预算监督实践
    4.4.国外预算监督经验借鉴
5 我国预算监督完善思路
    5.1 预算监督权力相互制衡的模型构建
    5.2 我国预算监督的改进方向
        5.2.1 加强预算监督的法制建设
        5.2.2 强化人大对预算监督的作用
        5.2.3 完善财政监督的方式和手段
        5.2.4 适时推行立法型审计监督的可行性
        5.2.5 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我国公共财政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公共财政与财政监督
    §2.1 公共财政与财政监督的现实关系
    §2.2 财政监督的基本界定
    §2.3 财政监督的主要形式与功能
    §2.4 公共财政下财政监督行为的理论分析
    §2.5 公共财政对财政监督的内在要求
第三章 我国财政监督的现状分析
    §3.1 财政监督乏力的总体分析
    §3.2 财政监督缺位的分析
    §3.3 财政监督制度的分析
    §3.4 财政监督体系的分析
第四章 我国公共财政监督的创新思路
    §4.1 创建财政监督新体系
    §4.2 推进财政监督法制建设
    §4.3 实现监督方式、内容和手段的创新
    §4.4 健全财政监督的组织体系
    §4.5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4.6 完善财政监督内外监管机制
第五章 国外财政监督及其借鉴
    §5.1 国外财政监督制度及其做法
    §5.2 国外财政监督的特点
    §5.3 国外财政监督的借鉴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财政投资的监督理论
    2.1 经济监督和财政监督
        2.1.1 经济监督的基本概念与要素构成
        2.1.2 财政监督的基本内涵
    2.2 农业财政投资理论
        2.2.1 农业财政投资的基本概念
        2.2.2 农业财政投资的重点
    2.3 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基本理论
        2.3.1 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基本概念
        2.3.2 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特征
        2.3.3 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功能
        2.3.4 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种类
第三章 国外财政监督的经验借鉴
    3.1 财政监督类型综述
    3.2 典型国家财政监督体系介绍
        3.2.1 澳大利亚财政监督制度介绍
        3.2.2 法国财政监督制度介绍
    3.3 国外的财政监督经验借鉴
第四章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存在问题
    4.1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管体制的发展阶段
    4.2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4.2.1 资金运行效率低下
        4.2.2 预算管理弱化
        4.2.3 监督行为发生扭曲
        4.2.4 财政部门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4.2.5 法律监督滞后
        4.2.6 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
第五章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构建
    5.1 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5.2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主体
        5.2.1 农业财政投资的状况监督主体
        5.2.2 农业财政投资的执法监督主体
    5.3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客体
    5.4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内容
        5.4.1 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5.4.2 财政部门的监督
        5.4.3 审计部门的监督
        5.4.4 社会监督
        5.4.5 法律监督
    5.5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5.5.1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的监督程序
        5.5.2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运行环节
第六章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的配套措施
    6.1 转变政府职能
    6.2 优化制度环境
    6.3 健全法律体系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中国财经秩序混乱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财经秩序分析的一般理论框架
    第一节 财经秩序:内涵、发展规律和判断
        一、 财经秩序的内涵
        二、 财经秩序的发展规律
        三、 财经秩序运行状况的判断
    第二节 制度秩序论
        一、 制度的构成
        二、 制度秩序论的主要观点阐述
        三、 制度对财经秩序的决定
第二章 我国财经秩序混乱状况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财经秩序混乱状况:从结构上所作的判断
        一、 内在竞争秩序的分析
        二、 外在环境秩序的分析
    第二节 财经秩序混乱状况:从主体行为上进行的判断
        一、 政府
        二、 部门
        三、 企业
        四、 个人
        五、 社会中介机构
第三章 国内财经秩序混乱现象探源
    第一节 市场性原因分析
        一、 主观方面
        二、 客观方面
    第二节 历史性原因分析
        一、 对非正式约束的影响
        二、 对正式约束的影响
    第三节 制度性原因分析
        一、 经济生活的“双重转轨”,使财经秩序建设中遇到的矛盾更为尖锐
        二、 制度变迁对秩序的影响
        三、 从财政体制变迁的角度来看财经秩序发展的规律
第四章 国内财经秩序混乱的危害及治理对策思考
    第一节 国内财经秩序混乱的危害
        一、 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 影响财政经济的运行质量
        三、 扭曲的经济信息影响宏观决策
        四、 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
    第二节 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的对策思考
        一、 走出当前财经秩序的认识误区
        二、 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的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财政监督和财政改革简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立法机构预算监督体系比较研究[D]. 李芳菲. 浙江财经大学, 2013(03)
  • [2]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 王韶华. 武汉大学, 2013(07)
  • [3]地方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研究[D]. 黎旭. 浙江财经学院, 2012(06)
  • [4]提高预算透明度的路径 ——基于完善预算监督的视角[D]. 孙向媛.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4)
  • [5]我国预算监督制度研究[D]. 董传鹏. 山东大学, 2010(10)
  • [6]对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的思考[J]. 李上炸. 西部财会, 2005(02)
  • [7]我国公共财政监督研究[D]. 唐建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02)
  • [8]公共选择理论与宪政分权学说评析——兼论对完善我国预算监督体制的借鉴[J]. 李传喜. 理论与改革, 2003(06)
  • [9]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体系研究[D]. 初佳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10]中国财经秩序混乱问题的研究[D]. 贾兰兰. 西南财经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浅谈财政监督与财政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