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生态经济蓬勃发展

白山生态经济蓬勃发展

一、白山生态经济正红火(论文文献综述)

叶剑波,王春宝[1](2022)在《冰天雪地,美丽动人的“白山名片”》文中认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玉树琼花,赏心悦目。这是一年一度的新雪季,这是美轮美奂的冬日白山新景色。城区西北角,白山滑雪场,游客们坐在雪圈上从雪道疾驰而下,享受冰雪带来的速度与激情;不远处的滑冰馆,选手在冰场上驰骋,用风驰电掣积蓄能量,追求竞技体育带来的?

王福军[2](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高吉聚[3](2020)在《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地位同等重要。中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对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化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近些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错失了一些重要机遇,与国内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市(州)发展水平产生了一些差距,处在全省中下游水平。因此,深入研究通化市中职教育发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通化市实现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数据等进行分析,对通化市中职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个别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引言部分,结合通化市概况,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梳理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部分,总结概括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第三部分,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招生面临较大困难、师资力量失衡、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从破解“招生难”问题,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营造良好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韩蕊[4](2020)在《《关东风情》(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 ——信息类文本中四字格的翻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本是基于信息类文本中四字格英译方法研究的翻译实践报告。笔者于2019年4月至5月,在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做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实习期间,笔者有幸参与关东满族剪纸的汉英翻译实践,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贡献一份力量。本篇翻译实践素材节选自《关东风情》,讲述了东北地区民间剪纸的风格及现状。所选文本具有强烈的满族文化特色,涵盖了满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及文化信仰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翻译的难度。此外,该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根据彼得纽马克(2001)的观点,交际理论在翻译中更适用于信息类文本。因此,笔者选用交际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四字格的英译是节选文本的一个难点,统计节选文本的四字格数量有170个。四字格作为汉语的一种独有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根据四字格的逻辑关系主要将其分为三类: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和并列结构。本报告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原则探索四字格的英译,笔者选用加注、替换、重组和省译的翻译方法来处理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的四字格。通过分析,笔者发现针对部分主谓结构的四字格可采用重组法,使目的语的逻辑清晰;并列结构的四字格可用加注、省译法来补充文化空缺或删除重复的信息避免赘述;替换法在三类四字格中均有体现,主要是在当源语在目的语中能够找到对应表达时使用该方法。此外,笔者将交际翻译贯穿于整个翻译实践,通过上述方法使翻译通顺、自然。笔者希望通过对四字格的不同翻译方法的探索更好地呈现出汉语的文化内涵,为同类文本的四字格英译提供参考价值。

吴颉,江楠[5](2020)在《浅析脱贫攻坚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减贫效应——以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白山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程中举足轻重。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肩负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职能,是启迪民智,教化民生,涵养文明,凝聚力量,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和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支撑。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凸显的减贫效应,笔者以昭平县黄姚镇白山村为例进行了深入调研与思考。

滕爱萍[6](2019)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吉林省植物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植物经过多年的演变生长,时间逐渐赋予其自身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在历史街区、旧城区部分、城市广场等的植物景观,最能体现与传播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植物景观是动态变化的景观,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是城市文化的延续,植物景观能够直观展示地域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首先通过资料收集了解研究相关背景及现状,形成相关概念与思路为地域文化植物景观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研究的区域为吉林省,通过查阅吉林省植物景观与发展历程相关资料,归纳吉林省植物景观发展脉络。梳理吉林省地域文化背景与吉林省植物景观现存问题,为地域文化下吉林省植物景观特色分析做铺垫。以地域文化为视角对吉林省植物景观价值分析,证实研究价值。再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综合”的历史人文对吉林省植物景观的特色形成深入分析,总结吉林省植物种类及特征。运用地域文化元素以植物景观为载体表现地域文化,建立地域文化与植物景观的相互关系,实现地域文化与植物景观的相互体现,最后通过地域文化的提炼与传达运用于植物景观。论文采取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主要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吉林省植物景观特色。根据调查问卷,梳理城市居民与游客对于植物景观的想法与建议,再将地域文化有针对性地引入植物景观设计中,并以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制定吉林省地域文化植物景观的设计目标、设计原则、设计手法。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案例实践中,作为相关研究参考建议。

王野全[7](2019)在《抗日战争时期庐江县县政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表明县政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国时期政府对县政的建设提出过多种计划和方案。1937—1945年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日军侵略带来了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因此该段历史中县政发展具有很深时代性。庐江县在1937年开始对县域行政体系进行调整,1938年日军由东往西、由北往南两个方向攻占庐江县,从此庐江县县域发展进入举步维艰时期。此时的庐江县政府不仅要应对军事和战争上的巨大压力,而且也要肩负着维持整个县域的基本稳定。抗日战争爆发后庐江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伴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做着不断的调整。政治上,抗日战争时期庐江县因受到社会动乱环境的影响,县域的行政长官更迭非常频繁,带来的后果便是整个政治生态的不稳定。除了县长之外,因为时代的需要,庐江县对当时行政体系中的公务人员加强行业培训,并且对他们的业务成绩进行考核,从而使官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在地方基层政治上,庐江县加强对地方巡视,完善保甲制度,严格的控制人口流动等。经济上,抗日战争时期的庐江县的经济基本上处于崩溃的边缘,农业生产因为战乱而受到很大破坏,此时的农业任务就是努力维持粮食生产,同时为前线募集和征收军粮。除了粮食作物以外,庐江县还利用区域优势种植了部分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丰富了庐江县农业种类,也完善了整个农业体系,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换来更多的战时资源;在农业组织上,庐江县农会和农业推广所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农会团结农民进行农业发展,农业推广所推行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抗日战争时期庐江县商业受到战争的影响最大,日军的轰炸、商人的四处奔逃都给商业带来了沉重打击;面对如此国难,商会等商业组织也团结各行各业的从商人员积极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此时商业也面临诸多困境,不仅是战争带来的动乱,还有社会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商人的处境非常艰难;在财政上,田赋是抗日战争时期庐江县最大的税收来源,并且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了田赋征实的赋税改革;除了农业税以外,还有契税、营业税、遗产税等其他税种,为了加强对财政的管理,庐江县成立了田赋管理处和评价委员会等相关机构专门处理税收事宜;在金融方面,庐江县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行了债券、股票等一些票券,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庐江县地方银行的发展。文化上,在抗日战争时期庐江县最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民政方面,在地方教育上,在战争刚爆发时全县教育一度中断,随后经过各方的艰苦筹集,地方国民学校慢慢开始恢复,到1943年时地方国民学校基本达到了县政发展计划的既定目标。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贫弱的师资力量一直是一个限制庐江县地方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庐江县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并且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了庐江简易师范。简易师范的成立完善了庐江县教育体系,丰富了教育种类,同时庐江简易师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种教育人才,这对当时庐江县缺乏师资的情况能够得到缓解;在社会管理上,禁烟禁赌是抗日站时期庐江县厉行的一项制度,因为战争状态下对兵源素质的要求,庐江县严厉管制社会烟毒和赌博等社会不良风气,力图提高社会民众素质。社会救济方面,战争本身就产生了大量难民,再加上当时灾害频发、社会不稳定等其他情况,社会救济此时就显得尤为必要,抗日战争时期庐江县政府对社会救济有个两个工作方向,一方面政府本身加强对救济事业的调度和管理,另一方面也发动民间力量筹集募捐,从这两个方面让社会救济事业能够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开展。

闫兆燏[8](2018)在《吉林省农民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创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在吉林省的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是经济发展却极为缓慢,农村的经济发展更是极其缓慢。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提高,人们不再单单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增加了精神上的追求。这就加速了吉林省乡村旅游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带动乡村旅游区域农民的创业,吉林省农民的创业必然会使吉林省农村的产业布局越发合理,会为吉林省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劳动岗位以及价值,使吉林省农民的收入水平获得显着提升,必然会拉动吉林省经济水平的上升。近年来,吉林省乡村旅游区域的快速形成已经为农民开启不断创业的路程,也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政府、市场、农民自身共同加以面对和在实践中加以改正,从而使吉林省乡村旅游区域农民创业呈现有序健康发展。本研究分为四部分:一是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思路和方法;二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三是从吉林省乡村旅游区域所具有的特征和发展的主要模式研究吉林省乡村旅游区域发展现状,通过对吉林省内几个地区农民创业的案例研究吉林省乡村旅游区域农民创业现状;四是通过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区域农民创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对吉林省户乡村旅游区域农民创业进行SWOT分析;五是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民创业激情、加大创业辅导和培训服务力度,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信力,提升公众好感度、加强素质建设、改进经营理念、坚持环境可持续,杜绝只要经济发展不要青山绿水、坚持开发新项目并且与老项目并存、将吉林省农民创业项目与“互联网+”的理念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六是总结与展望。研究中,相关资料详实,问题分析全面,对策可操作性强,这些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区域农民创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宁艳红[9](2018)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现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1987—2017年的三十年间,中俄边境地区的人员往来与经贸交流日益频繁,大批中国人涌入俄罗斯远东地区求学、务工、经商,形成远东历史上又一次华人移民高潮。中国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数量、生存状况、业态发展等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社会融入上还面临很多困境;但以血缘、亲缘或业缘为主,已形成较大的华侨华人移民网络,在与俄罗斯人交融过程中初步形成相互依赖的消费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一些微型华人社区正悄然形成,他们为俄罗斯远东开发、为中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贡献。我国政府应加强赴俄务工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规范办理赴俄务工签证,对旅俄华侨身份进行科学合理认证,对中国人社团组织给予支持和帮助。

邵丽坤[10](2017)在《九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剧场二人转》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九十年代以来的剧场二人转作为考察与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考察和文献梳理相结合的方法对论文进行分析、论证。以往研究成果,对传统二人转的研究较多,对城市剧场二人转专门进行研究的着述较少。本论文尝试从以下几个章节展开论述:前言部分以时间为序,对二人转的研究进行梳理,九十年代以来也是二人转研究的多元与深入期,并开始出现对剧场二人转的讨论。第一章对二人转在城市中的发展进行概述,二人转在书场里拣板凳头、唱客栈、唱票房子(火车站)、唱撂地、唱小剧场、唱茶社及串巷子演唱、在城市公园演唱、唱站前曲艺厅、小剧场等等,最后在城市剧场站稳脚跟,每一时期每一地点,表演的内容也不同。第二章对二人转的演出空间及演出内容发生的变化进行梳理、分析,并对二人转的“真伪之辩”进行剖析。第三章论述剧场二人转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二人转由民间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化、剧场的经营管理者、演员的文化自觉及创新意识、政府的作用等等,共同制衡着二人转的发展。第四章主要分析剧场二人转的特征,二人转的涉性表演、二人转对娱乐至上的追求、二人转带有粗野的乡土气息。第五章论证剧场二人转对传统二人转的回归,注意与观众的交流、“百货迎百客”的原则、丑旦的角色构成与跳进跳出的方式、兼容并包的形式、戏拟化的表演。第六章论证媒介与剧场二人转的关系。结语部分,本文以九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剧场二人转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城市的发展状况有个大致梳理,对其与传统二人转的变与不变、剧场二人转对传统二人转的回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剧场二人转的特征进行了剖析。剧场的繁荣也是多方力量作用的结果,其中剧场的经营管理者、政府及演员的文化自觉意识、创新意识等共同影响着剧场二人转。尤其是媒介,对剧场的二人转影响相当巨大。剧场二人转也在多方力量的制衡中,向前发展。

二、白山生态经济正红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山生态经济正红火(论文提纲范文)

(1)冰天雪地,美丽动人的“白山名片”(论文提纲范文)

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一山两江”品牌
发展冰雪旅游
这里的冬天“红红火火”
体验冰雪文化
演绎冰雪奇缘中的人文之美

(2)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方法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产生期(1913—1949年)
    (二)通化职业教育探索期(1949—1985年)
    (三)通化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期(1986—2009年)
    (四)通化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二、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成绩
    (一)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二)产教融合扎实推进
    (三)集团化办学取得积极进展
    (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五)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六)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七)地方党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视程度提高
三、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面临的困境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较大困难
        2.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失衡
        3.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5.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原因分析
        1.适龄人口减少,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中职生源
        2.职教资源整合加速,编制管理不活导致师资结构性断档
        3.统筹保障不足,错失政策机遇拉低建设水平
        4.体制机制不活,企业“搭便车”制约校企合作
        5.体系不完善,生源素质不高制约职教服务振兴发展能力
四、推进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问题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四)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五)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
    (六)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公开发布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4)《关东风情》(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 ——信息类文本中四字格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Choice of the Text
    1.3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roofreading
3 Case Analysis
    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1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1.2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2 Categories of Four-character Structures in the Text
        3.2.1 Four-character structures in SV form
        3.2.2 Four-character structures in modifier and the modified form
        3.2.3 Four-character structures in coordinate form
    3.3 Translation Methods of Four-character Structures in the Text
        3.3.1 Annotation
        3.3.2 Substitution
        3.3.3 Reconstruction
        3.3.4 Omission
    3.4 Implications
4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4.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5)浅析脱贫攻坚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减贫效应——以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白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山村基本情况
二、主要问题
    (一)“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辐射与帮扶,缩小城乡文化服务资源差距
    (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携同发展
    (三)文旅融合,讲好文化故事,唱响经济大戏
三、意见建议

(6)地域文化视角下吉林省植物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对象与范围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地域文化
        1.3.2 植物景观
        1.3.3 地域文化植物景观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课题技术路线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吉林省植物景观发展背景及现状
    2.1 吉林省植物景观发展脉络
        2.1.1 历史进程下的形成时期
        2.1.2 九十年代前“特色丧失”时期
        2.1.3 九十年代后“特色趋同”时期
        2.1.4 生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阶段
    2.2 吉林省植物景观现状
        2.2.1 西部草原文化区植物景观
        2.2.2 中部农耕文化区植物景观
        2.2.3 东部长白文化区植物景观
    2.3 吉林省地域文化背景
        2.3.1 少数民族文化
        2.3.2 多元历史文化
        2.3.3 关东风俗文化
        2.3.4 萨满宗教文化
        2.3.5 长白山文化
        2.3.6 其他文化
    2.4 吉林省植物景观问题梳理
        2.4.1 地域文化定位不清晰明确
        2.4.2 乡土植物应用较少形式单一
        2.4.3 地域文化元素提炼应用较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域文化下吉林省植物景观特色分析
    3.1 地域文化植物景观价值分析
        3.1.1 历史价值——参与历史脉络传递知识
        3.1.2 文化价值——结合地域元素展示文化
        3.1.3 经济价值——丰富特色景观旅游资源
        3.1.4 艺术价值——增添城市景观动态韵律
    3.2 地域文化下吉林省植物景观的形成
        3.2.1 “区域性”地形地貌
        3.2.2 “独特性”气候特征
        3.2.3 “综合性”历史人文
        3.2.4 植物种类及特征
    3.3 地域文化元素在植物景观的表现形式
        3.3.1 自然季相体现生态文化
        3.3.2 图形元素体现风俗文化
        3.3.3 色彩元素体现民族文化
        3.3.4 肌理元素体现历史文化
    3.4 地域文化的提炼与传达
        3.4.1 保留城市文脉,铭记历史印迹
        3.4.2 利用地方素材,彰显文化特色
        3.4.3 传达民风民俗,感受风俗习惯
        3.4.4 巧用植物载体,融合地域文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地域文化植物景观设计导则与应用
    4.1 吉林省地域文化植物景观设计目标
        4.1.1 尊重文化底蕴,活现地域特点
        4.1.2 挖掘地域文化,凸显地方特征
        4.1.3 结合自然文化,突出季相特色
    4.2 吉林省地域文化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4.2.1 地域文化与地方性相统一原则
        4.2.2 传统文化与时代性相融合原则
        4.2.3 传承延续与特色化相协调原则
    4.3 吉林省地域文化植物景观设计手法
        4.3.1 结合地域元素直接表现
        4.3.2 保留文脉隐喻诠释特色
        4.3.3 象征处理抽象凝练意向
    4.4 案例实践——吉林省水文化园植物景观设计
        4.4.1 项目概况
        4.4.2 地域文化梳理
        4.4.3 植物景观设计营造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吉林省特色植物汇总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抗日战争时期庐江县县政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五、县政概述
第一章 抗战爆发前后的庐江县
    第一节 抗战爆发前的庐江县
    第二节 日军侵略与军民抗争
    第三节 抗战爆发后的庐江县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庐江县政治
    第一节 县之行政
        一、县长的产生与考核
        二、行政的机构与管理
    第二节 县之乡政
        一、乡镇行政之管理
        二、基层行政之保甲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庐江县经济
    第一节 县之农政
        一、农政之粮食作物
        二、农政之经济作物
        三、农政之农业组织
    第二节 县之商政
        一、商政之商业概况
        二、商政之商业组织
        三、商政之商人处境
    第三节 县之财政
        一、财政之各种税收
        二、财政之预算管理
        三、财政之地方金融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庐江县文化
    第一节 县之学政
        一、学政之国民教育
        二、学政之师范教育
    第二节 县之民政
        一、民政之禁止烟赌
        二、民政之社会救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吉林省农民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创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旅游
        2.1.2 农民创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刘易斯农村人口流动理论
        2.2.2 公共品理论
        2.2.3 农民创业理论
第3章 乡村旅游背景下吉林省农民创业模式与案例
    3.1 吉林省基本情况概述
    3.2 吉林省乡村旅游特征及农民创业特点
    3.3 吉林省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创业模式的现状
        3.3.1 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创业
        3.3.2 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和农事活动创业
        3.3.3 利用历史遗迹、风景名胜创业
        3.3.4 利用区域特产资源以现代化网络销售为手段进行创业
        3.3.5 利用民族特色商品和传统美食创业
        3.3.6 利用生态农园等新兴绿色农业品牌和项目创业
    3.4 吉林省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创业优秀案例
        3.4.1 吉林市韩屯村农民创业案例
        3.4.2 前郭尔罗斯县农民创业案例
        3.4.3 集安地区农民创业案例
        3.4.4 白山地区农民创业案例
        3.4.5 延边地区农民创业案例
第4章 乡村旅游背景下吉林省农民创业SWOT分析
    4.1 乡村旅游背景下吉林省农民创业优势分析(S)
        4.1.1 人文历史优势
        4.1.2 地理环境优势
        4.1.3 风土人情优势
        4.1.4 吉林省农民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4.2 乡村旅游热背景下吉林省农民创业劣势分析(W)
        4.2.1 吉林省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4.2.2 吉林省四季季节分明,冬季寒冷漫长
    4.3 乡村旅游热背景下吉林省农民创业机会分析(O)
        4.3.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红利
        4.3.2 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
        4.3.3 旅游业新态带来的机遇
    4.4 乡村旅游背景下吉林省农民创业威胁分析(T)
        4.4.1 政策不完善
        4.4.2 农民创业思维不佳
        4.4.3 经济发展滞后
        4.4.4 融资渠道狭窄
        4.4.5 政府基础功能发挥不足
    4.5 SWOT分析与结论
第5章 促进乡村旅游背景下吉林省农民创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散户”创业向片区化创业和规模化经营转变
    5.2 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农民创业模式
    5.3 培育农民创业能力
        5.3.1 加大创业辅导和培训服务力度
        5.3.2 加强素质建设与改进经营理念
    5.4 建立特色旅游发展路径
    5.5 走“旅游+农民创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5.6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九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剧场二人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二人转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章 二人转在城市中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 二人转早期在城市中演唱的情况——20、30、40 年代
    第二节 50—70 年代的二人转在城市的演出情况
        一、城市剧场的兴建
        二、民间二人转艺人在城市剧场演出的情况
        三、文革时期二人转的演出状况
    第三节 80年代以来二人转在城市中的发展
        一、80 年代初二人转在城市的演出情况
        二、1986 年—1991 年
        三、1992—1995 年
    第四节 1995年至今—民间二人转剧场演出的繁盛期
第二章 现代城市剧场二人转的变化
    第一节 二人转演出空间的改变
    第二节 演出内容的变化
        一、说口占据较大的比重
        二、丑角为主的表演突出
        三、小帽小曲取代成本大套的演唱
        四、片段化的组合方式
        五、综艺化的节目取代了舞蹈
    第三节 二人转的“真伪”之辩
第三章 剧场二人转的繁荣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 民间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化
    第二节 经营者的运作
        一、有自己的创作团队
        二、独特的管理方法
    第三节 政府的角色
    第四节 演员的作用
        一、演员身份的改变
        二、二人转艺人的文化自觉
第四章 剧场二人转的特征
    第一节 二人转的涉性表演
        一、这是母体艺术与生俱来的特性
        二、关于二人转的“黄绿之争”
    第二节 娱乐至上的追求
        一、性话题的快乐
        二、认知的快乐
        三、逃避的快乐
        四、愚蠢带来的快乐
        五、社会批判的快乐
        六、越轨的快乐
    第三节 粗野的乡土气息
        一、粗鄙化
        二、带有乡土气息的俗文化
第五章 剧场二人转对传统二人转的回归
    第一节 注重与观众的交流
        一、要“不隔心”
        二、俯就化的演出方式
        三、营造亲昵的氛围
        四、形成观演互动的场
    第二节“百货迎百客”的原则
    第三节 丑旦的角色构成与跳进跳出的方式
    第四节 兼容并包的形式
    第五节 戏拟化的表演方式
第六章 媒介与城市剧场二人转
    第一节 利用媒介传播二人转
        一、利用广播、唱片、光碟及网络传播二人转
        二、与电视的结合
    第二节 二人转演员与媒体互相调试
        一、演员从排斥到配合
        二、剧场对待电视等媒体也经历一个曲折往复的过程
    第三节 赵氏喜剧对二人转的推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白山生态经济正红火(论文参考文献)

  • [1]冰天雪地,美丽动人的“白山名片”[N]. 叶剑波,王春宝. 吉林日报, 2022
  • [2]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 高吉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关东风情》(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 ——信息类文本中四字格的翻译[D]. 韩蕊.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浅析脱贫攻坚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减贫效应——以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白山村为例[J]. 吴颉,江楠. 当代广西, 2020(05)
  • [6]地域文化视角下吉林省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 滕爱萍.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7]抗日战争时期庐江县县政研究(1937-1945)[D]. 王野全. 安徽大学, 2019(07)
  • [8]吉林省农民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创业研究[D]. 闫兆燏. 吉林大学, 2018(04)
  • [9]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现状初探[J]. 宁艳红. 学术交流, 2018(11)
  • [10]九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剧场二人转[D]. 邵丽坤. 吉林大学, 2017(09)

标签:;  ;  

白山生态经济蓬勃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