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法测定壳聚糖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抑制作用

比色法测定壳聚糖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抑制作用

一、比色法测定壳聚糖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茂超[1](2020)在《复合生物种衣剂的创制与应用》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之一,因其含有丰富的粗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大量的蛋白质等而具有很高的经济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土传病害的侵染,玉米茎腐病又称茎基腐病或青枯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也是我国玉米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在农业中,对于土传病害的防治一般采用施加化学农药的方法。但是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环境大范围的污染,因此减少或者代替化学农药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得到普遍重视。种子包衣技术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玉米种衣剂大多数是农药型种衣剂,市场上许多种衣剂产品存在药剂老化、性状不稳定、包衣脱落率高等问题,并且微生物在玉米种衣剂上的应用比较少。因此研究生物种衣剂对于玉米病害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从实验室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中筛选出既有生防作用又有促生效果的菌株,将其与其他助剂配制成环保的生物种衣剂,应用于玉米的盆栽种植中,探究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本试验共挑选了24种不同的菌株,采用平板对峙试验筛选拮抗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菌株,共筛选到5株细菌和1株木霉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通过生理指标的测定,另外获得6株对玉米种子有促生潜力的芽孢杆菌,其具有产吲哚乙酸IAA和铁载体的能力。综合抑菌和促生两种功能,确定TXM-1(Bacillus velezensis)和TXM-2(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分别作为生物种衣剂的活性成分。在以上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中将具有抑菌作用的TXMT-3(Trichoderma reesei)与具有促生能力的TXM-7(Bacillus cereus)复配(菌株可共生),两者协同作用。通过玉米种子的发芽盆载试验,筛选出两者的最佳比例作为生物种衣剂的活性成分。2、从成膜时间、包衣均匀度和包衣脱落率三个方面研究成膜剂的理化性质,本试验挑选了90:10、60:40、30:70、10:90四种比例用于下一步研究。通过不同比例的成膜剂进行玉米种子的发芽试验和菌株活性试验,研究其对玉米苗期生长和种衣剂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SA:PVA=1:9的成膜剂不仅对玉米有一定的促生作用,还能使菌株活性下降缓慢。另外,本试验还研究了菌剂与成膜剂按比例混合后的动态变化。随着时间的增长,通过测定菌株活性,确定了5种种衣剂与微生物菌剂的成分比例,并且估算出生物种衣剂的常温贮藏时间至少为两个月。3、试验最终获得四种兼具拮抗病原菌和促进玉米苗期生长功能为一体的生物种衣剂(BSCA-1、BSCA-2、BSCA-3、BSCA-4和BSCA-5),其配方为:分别以TXM-1、TXM-2、TXMT-3、TXMT-3与TXM-7(1:4和3:2)两种比例为活性成分,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为成膜剂,膨润土和苯甲酸钠为助剂。将5种生物种衣剂应用于盆栽试验中,发现都能够促进玉米的苗期生长。经过BSCA-1、BSCA-2、BSCA-3、BSCA-4处理后,种子初期生长的POD酶活性都有提高;经BSCA-1、BSCA-2、BSCA-3、BSCA-5处理后,玉米苗期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经5种种衣剂处理后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综合玉米生长的生理指标,其中效果最好的是BSCA-1。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芽孢杆菌和木霉菌构建的生物种衣剂在拮抗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同时可对玉米苗期生长有促进作用,揭示了其在玉米种植中具有替代化学种衣剂的潜力。4、BSCA-1在玉米种植中,结果显示出其出色的应用效果。本文又将其活性成分TXM-2应用于菠菜和生菜两种作物,验证其促生和抑菌作用。结果显示TXM-2在生菜上具有抑制病害侵染的作用,又将它与实验室存储的其他病原菌做平板对峙试验,发现了它的广谱抑菌性,揭示了其在作物种植中作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对经过TXM-2处理后的土壤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与CK相比较都有所提高,并且OTUs数与对照相比提高了4.96%,说明TXM-2菌株可能具有招募其他微生物共同促进作物生长的能力。

陈丹梅[2](2020)在《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文中认为我国化肥的平均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52.6倍,农药用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肥料和农药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均值。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一系列生产、环境和安全问题,如土地生产力下降、重金属积累(主要源于化学磷肥)、水体富营养化、病原菌耐药性增强、药效降低(或失效)、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农药残留超标等。在连作高产条件下,仅依靠传统技术减施化肥农药远远不够,亟待开创新思路、发展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微生物生物技术是活化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肥效药效、减施化肥农药的重要手段之一。微生物制剂安全无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但种类较少、效果欠佳、成本偏高,急需增加种类、降低成本、提高肥效药效。本项研究以云南省长期轮作的土壤为对象,自主筛选获得兼具促生防病功能的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手段,研究了相关效应及机理,为减施化肥农药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潜在手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以下简称菌株LE16)能分泌磷酸酶、蛋白酶、溶菌酶、植物生长激素(IAA)和铁载体,可能具有活化土壤有机氮磷和拮抗作物病原菌等生物学功能;在液体培养条件下,菌株LE16会发生自溶,最终形成无菌发酵液。分子鉴定和全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菌株LE16不同于已知的产酶溶杆菌OH11、C3、3.1 T8等,为产酶溶杆菌新株。利用生物信息技术研究后发现,该菌株的核基因序列上存在指导合成分泌蛋白酶、磷酸酶、铁载体、IAA和多种抗菌物质的结构机构和调节基因,具有一定的植物促生防病潜力。(2)液培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分泌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水解牛血清白蛋白产生NH4+;培养温度从12℃升高至28℃,菌株水解有机氮的能力逐渐增强;在pH4.010.0范围内,菌株水解牛血清白蛋白产NH4+能力无显着变化。此外,该菌株还能分泌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在1228℃和pH 4.010.0条件下均能水解卵磷脂;等量的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对该菌株水解有机磷的能力无显着影响,适量的外源氮和无机磷能显着提高该菌株水解有机磷的效率。(3)土培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在供试紫色土中成功定殖,并分泌蛋白酶和磷酸酶活化土壤有机氮磷;培养30 d后,接菌土壤中的碱解氮、铵态氮、Olsen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均显着增加,比未接菌处理分别提高17.82%22.26%、46.54%47.86%、64.33%81.67%和48.82%55.88%。(4)盆栽试验表明,接种菌株LE16能提高生菜和辣椒根系活力,显着促进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LE16菌剂使生菜和辣椒分别增产6.43%11.30%和43.82%70.33%,品质改善。其主要机理可能是菌株LE16活化了土壤有机氮磷、增加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5)在50 mL等体积培养条件下,培养温度从12℃升高至36℃,LE16菌体全部自溶所需时间由336 h缩短至96 h;在28℃等温培养条件下,培养体积由50 mL增加至400 mL,菌体全部自溶所需时间由120 h增加至216 h;但培养pH 5.0、7.0、9.0和接种量1%、2%、5%对该菌株的自溶过程无显着影响。因此,菌株LE16可能通过群体感应诱导菌体发生自溶,并通过细胞间的接触进行传播,最终形成无菌发酵液。(6)平板拮抗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松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瓜类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生长。其发酵液经100℃高温处理30 min或在常温下储存1年后,仍能显着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和卵菌的生长、导致菌丝畸形,其抑菌机理可能是分泌蛋白酶、磷酸酶、溶菌酶、铁载体和热稳定性抗菌物质等。(7)抗病试验表明,盆栽土壤施用菌株LE16发酵液能诱导植株产生获得性系统抗性,对烤烟黑胫病和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96%75.67%和86.20%93.10%;叶面喷施该发酵液能有效抑制瓜类蔓枯病菌侵染黄瓜,对黄瓜蔓枯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50.65%和53.67%,类似农药甲基托布津。该发酵液经100℃高温处理30 min或常温储存1年后,均能显着抑制白粉病孢子萌发并有效防治烤烟和黄瓜白粉病,温室防治效果分别为92.25%100%(烤烟)和91.30%96.78%(黄瓜),优于常用农药三唑酮;此外,该发酵液对田间烤烟白粉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并具有持续作用。总之,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能活化土壤有机氮磷,促进植物生长,拮抗多种病原微生物,预防和治疗植物病害,高效防治作物白粉病,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璐瑶[3](2019)在《甘薯茎腐病有效杀菌剂筛选及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文中研究指明甘薯茎腐病是近几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由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引起的细菌性病害,该病害危害极性极大,可侵染甘薯叶片,茎蔓和块根。该病害典型症状是甘薯茎基部发黑并腐烂变软,被侵染叶片发黄,被侵染茎部和块根维管束呈黑褐色,块根灰褐色腐烂发臭。本文主要对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有抑制作用的杀菌剂及其防治方法,并在室内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为甘薯茎腐病的防治方法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甘薯茎腐病菌D.dadantii是革兰氏阴性菌,且属于兼性厌氧菌,适宜生长温度范围是18℃42℃,致死温度为70℃,适宜生长pH范围是49,能利用柠檬酸盐,不同菌株对碳源的利用情况不同,3个菌株均不能利用亚硝酸盐。2.甘薯茎腐病菌有效杀菌剂筛选:室内有效杀菌剂筛选得到72%农用链霉素、0.3%四霉素、3%噻霉酮以及6%春雷霉素等10种杀菌剂对甘薯茎腐病菌有抑制作用,将作用机理不同的72%农用链霉素、0.3%四霉素、20%噻唑锌、3%噻霉酮以及6%春雷霉素等5种杀菌剂用于后续盆栽试验有效杀菌剂不同施用方法及其使用浓度的探究实验,发现72%农用链霉素不同浓度浸苗10 min、30 min时各处理之间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没有显着差异,防效均在80%以上;72%农用链霉素3000倍药液浸苗1 min对甘薯茎腐病防效较差。72%农用链霉素等5种杀菌剂灌根处理对甘薯茎腐病均没有防效,5种杀菌剂适宜浓度于甘薯苗扦插时喷雾处理,6%春雷霉素500×防效最好,20%噻唑锌250×、72%农用链霉素2000×防治效果较差。3.甘薯茎腐病菌拮抗菌株筛选鉴定:从健康甘薯苗和病染甘薯茎腐病苗根围土中分离、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出23株对甘薯茎腐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通过离体试验进一步筛选出5株对甘薯茎腐病菌有拮抗作用并且不会引起甘薯块根腐烂发病的拮抗菌株,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有4株拮抗菌是解淀粉芽胞杆菌,另外1株是枯草芽胞杆菌。

董宗宗[4](2019)在《臭氧对鲜食糯玉米保鲜及穗腐病病菌抑制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通过研究确定了鲜食糯玉米(Zea mays L.sinensis Kulesh)的最佳采收期,并采用不同浓度臭氧对采后鲜食糯玉米进行熏蒸处理,探究其对鲜食糯玉米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以鲜食糯玉米采后穗腐病致病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为研究对象,在离体条件下,通过不同浓度臭氧处理,探究其对致病菌孢子萌发率、产孢量、菌丝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的影响,并通过测定菌丝干重、细胞膜渗透率以及细胞渗出可溶性糖含量,探究臭氧的抑菌机理及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由鲜食糯玉米的感官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结果可知,鲜食糯玉米最佳采收期为授粉时间2224 d(距离播种时间8789 d),此时玉米苞叶完整、苞衣绿黄适宜、籽粒饱满、颜色鲜亮,蒸煮口感香甜、粘糯,具有鲜食糯玉米特有口感风味。在授粉后2224 d采收时,籽粒和苞叶水分含量高,适宜的水分保证了鲜食糯玉米的口感,减小籽粒到外界的水势梯度,进而减缓水分流失,此时采收糯玉米失重率较小。2.臭氧处理显着促进了鲜食糯玉米采后贮藏保鲜期间营养品质与感官品质保持。研究表明,臭氧处理能够使鲜食糯玉米果穗的呼吸强度降低,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显着高于对照组;常温贮藏第5天时,90 mg/m3臭氧处理鲜食糯玉米果穗,其质量损失为5.99±0.02%,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0.56%,水分含量为56.81±0.03%,显着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臭氧处理对保证贮藏过程中玉米的营养品质具有一定效果。除营养物质外,臭氧处理可降低MDA的产生量,45 mg/m3处理组MDA含量比对照组少0.112μmol/g,效果最佳;类黄酮作为玉米此生代谢产物,可以起到延缓组织衰老、增强抗逆性的作用,在第5 d时,90 mg/m3处理组和135 mg/m3处理组类黄酮含量分别为2.54±0.03%和2.72±0.04%,显着高于对照组,而45mg/m3处理组和对照组类黄酮含量最低且相差不大。3.通过不同浓度臭氧处理禾谷镰孢菌和拟轮枝镰孢菌,研究其对病菌孢子、菌落扩展、菌丝形态、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探究臭氧的作用机理。臭氧处理可有效抑制禾谷镰孢菌病菌孢子萌发率和产孢量,且与臭氧浓度呈负相关;135mg/m3处理组产孢量最低为32.69±1.33×107个/皿,是对照组的27.56%;臭氧处理能显着抑制菌落的扩张,达到抑制其生长繁殖的目的;臭氧处理组菌丝干重较低,菌丝陷落、互相纠结形态异常;同时,臭氧处理导致菌体细胞膜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中的可溶性糖渗出,代谢失调,菌体无法正常生长甚至死亡,其中135 mg/m3处理组菌液相对电导率和菌丝渗出液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因此,臭氧处理能抑制禾谷镰孢菌菌落扩展,135 mg/m3处理组对该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强。拟轮枝镰孢菌不论是孢子、菌丝和菌丝形态均明显区别于禾谷镰孢菌,实验结果显示,培养第5 d时,90 mg/m3处理组孢子萌发率为10.34±1.08%、萌发抑制率高达65.75%,产孢量7.2±0.86×107个/皿,菌落直径69.31±5.14 mm,菌丝干重0.52±0.02 g,菌体渗出液相对电导率26.19±0.83%,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臭氧熏蒸处理会显着抑制拟轮之镰孢菌孢子的萌发以及新生孢子的产生,破坏菌丝结构,致使菌体代谢紊乱,严重影响其生长繁殖,而且能够破坏拟轮枝镰孢菌细胞膜透性,导致细胞内容物渗出,其中90 mg/m3处理组对拟轮枝镰孢菌的抑制效果最佳。

刘卫翔[5](2018)在《壳聚糖基有机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病害每年都给农作物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植物病原真菌则是导致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害。其中,金属农药因其具有杀菌性好、成本低、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大量金属农药的使用也会产生药害、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因此,以传统化学金属农药为基础,设计合成天然有机金属农药,是新型金属农药研发的主要方向。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它无毒无害且资源丰富,本身就具有抑菌杀菌作用,但因其效果不强、水溶性差,应用受到了限制。将壳聚糖进行衍生化进而与金属离子相结合,有望制备出活性高、无药害、绿色、安全的农用海洋生物金属制剂,解决现有金属制剂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壳聚糖为原料,分别通过席夫碱化以及金属络合等方式,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共合成了14种壳聚糖席夫碱和24种壳聚糖席夫碱金属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元素分析、差示扫描量热、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衍生物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全面解析。同时,还使用了新兴的密度泛函理论,结合计算化学对壳聚糖衍生物的分子构象进行了研究。通过体外抑菌活性实验,探究了壳聚糖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和杀菌谱,并筛选出4种衍生物进行了盆栽实验,18种衍生物进行了植物毒性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了6种壳聚糖氨基苯甲酸席夫碱及6种壳聚糖铜复合物。首次使用密度泛函理论解析了壳聚糖铜复合物的单元结构及构型。抑菌结果表明,合成的12种壳聚糖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均好于壳聚糖以及阳性对照噻菌铜,衍生物中的空间位阻对抑菌效果有影响,结构单元中p-π共轭与苯环的二面角越大,抑菌效果越好。2.制备了2种壳聚糖烟酰胺类席夫碱及6种壳聚糖金属复合物。抑菌实验表明:6种壳聚糖金属复合物的抑菌效果均强于壳聚糖,使用烟酰胺修饰的金属复合物的抑菌效果好于使用异烟酰胺修饰的金属复合物。不同金属离子络合后的复合物对不同病原真菌也表现出不同的抑菌活性。其中,铜复合物对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镍复合物对灰葡萄孢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植物安全性实验表明:6种金属复合物对小麦叶片的毒性均小于游离金属离子,对植物生长没有显着影响。其中,壳聚糖锌复合物还能提高小麦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3.制备了4种壳聚糖氨基吡啶席夫碱及12种壳聚糖金属复合物。体外抑菌结果表明:12种金属复合物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和广谱杀菌活性。铜复合物对辣椒疫霉病菌和黑白轮枝孢病菌抑制效果较好,镍复合物对灰葡萄孢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盆栽实验表明,复合物的抑菌活性与氨基吡啶上的取代基种类有关,其中,甲基效果最好。本论文制备并筛选出6种结构新颖、抑菌活性较好的壳聚糖衍生物,对其植物毒性等特性进行了研究。衍生物基本保留了壳聚糖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而且,上述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大多好于市售农药噻菌铜、好普寡糖等产品,这为新型农用杀菌剂的研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同时,文中所使用的计算化学方法也为多糖等大分子的结构解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刘佳[6](2013)在《三种中药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源农药,亦指利用植物的某些部位或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农药。其具有安全、无毒害、无污染等良好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方向。因此,从植物中寻找具有杀菌活性的物质,特别是具新型分子结构和特殊作用机理的化合物是当前新农药创制的一条重要途径。虎杖、黄连、藁本为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活血镇痛、清热利湿等作用,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医学领域。本文以这三种中药为原料,选用不同的溶剂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提取物对五种常见的病原真菌进行抑菌性研究,为新型抑菌剂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1三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目的:提取三种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确定三种中药不同溶剂提取物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方法:采用四种溶剂(水、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对三种中药(虎杖、黄连、藁本)进行平行提取,以植物常见病原真菌(小麦赤霉菌、水稻纹枯菌、玉米小斑菌、番茄灰霉菌、油菜菌核菌)为靶标,对三种中药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虎杖、黄连、藁本中除藁本的乙酸乙酯未能得到提取物外,共得到11种提取物,并编号1-11#;对小麦赤霉菌核番茄灰霉菌抑菌活性最好的都是黄连乙醇提取物,其EC50分别为3.66、0.13mg/mL;对水稻纹枯菌抑制活性做好的是虎杖乙酸乙酯提取物,其EC50为6.81mg/mL;对玉米小斑菌抑制作用做好的是黄连乙酸乙酯提取物,其EC50为0.07mg/mL;对油菜菌核菌抑制作用最好的是黄连水提物,其EC50为0.16mg/mL。结论:三种中药的11中提取物均有抑制真菌活性,但黄连各溶剂提取物可抑制5种病原真菌,表现出强的抑制真菌活性,可作为真菌抑制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商业开发。2五种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机理初步研究目的:初步研究了提取物对5种真菌的抑制机制。方法:通过测定孢子生成率、孢子萌发率、菌丝形态观察、确定提取物对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测定溶液电导率、胞外多糖、胞外蛋白质含量,确定提取物对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作用。结果:黄连乙醇提取物处理后的小麦赤霉菌菌丝形态分枝增多,节间拉长、变细,菌丝明显变细。电导率随着提取物浓度增大而增大,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渗透量随着处理液的浓度增加而增大。虎杖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水稻纹枯菌后,电导率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大,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渗透量随着处理液的浓度增加而增大。黄连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玉米小斑菌孢子的形成、孢子的萌发有明显的作用。处理后的玉米小斑菌丝明显变细,分支增多,节间拉长变细,分生孢子萌生的芽管变大。电导率随,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渗透量随处理液浓度增大而增大。黄连乙醇提取物处理后的番茄灰霉菌菌丝形明显变细、颜色变浅。电导率随、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渗透量都随着处理液的浓度增加而增大。黄连水提物对油菜菌核菌孢子的形成及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处理后的油菜菌核菌菌丝没有明显变化。电导率、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渗透量随处理液浓度增大而增大。结论:黄连乙醇提取物增大了小麦赤霉菌和番茄灰霉菌的细胞膜通透性。虎杖乙酸乙酯提取物增大了水稻纹枯菌的细胞膜通透性。黄连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玉米小斑菌孢子的形成及萌发,增大了细胞膜通透性。黄连水提物能抑制玉油菜菌核菌孢子的形成及萌发,增大了细胞膜通透性。3中药提取物成分研究目的:确定11种提取物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提取物中的总黄酮、总多糖、总多酚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确定了准确、稳定的检测白藜芦醇、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阿魏酸的HPCL测定方法,并分别对虎杖中的白藜芦醇、大黄素、大黄素甲醚,黄连中的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藁本中阿魏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虎杖的1-4#提取物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分别为0.17、0.96、0.15、3.39%,其他活性成分含量差别不大;黄连的各个提取物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均不大;藁本中藁本内酯未能检出,阿魏酸含量分别为0.73、3.02、1.64%,其余成分含量差距不大。结论:中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可能是多种活性物质的协同作用。虎杖中大黄素甲醚可作为抑菌活性的一个重要指针,藁本中阿魏酸可作为抑菌活性的重要物质。

卓少玲[7](2012)在《壳聚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酶的固定化研究》文中指出从福建沿海泥样中分离得到4株产壳聚糖酶能力较强的菌株,经酶活性检测,菌株M-2产酶能力最强,通过对其产酶发酵条件的研究,确定了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壳聚糖1.0%,初始pH为6.5,(NH4)2SO41.87%,接种量为4%,装液量为70mL/250mL,30℃下150r.min-1摇床培养72h。在最适产酶培养条件下,菌株M-2发酵液中壳聚糖酶活力最高可达到18U/mL.结合形态学观察及26SrDNA鉴定,确定该菌株为青霉菌属(Penicillium sp.)的一种,命名为Penicillum sp.M-2.纯化后的粗酶液经SDS-PAGE分析显示一条清晰的蛋白条带,确定Penicillum sp.M-2菌株所产的壳聚糖酶的分子量约为40kD.并对Penicillum sp.M-2菌株产壳聚糖酶进行了酶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壳聚糖酶酶促反应的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55℃;在离子浓度为1×10-3mo1/L时,金属离子Na+、K+、Ca2+、Mg2+对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酶活力分别提高了4%,1%,2%,2%: Cu2+、Hg2+、Ag+对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酶活分别下降了60%,65%,69%;该酶对不同的底物及不同脱乙酰度的底物壳聚糖降解作用不同;其以水溶性壳聚糖为底物时,酶促反应表观米氏常数Km值为1.293g/L。模拟酶解法制备了三种不同分子量大小的壳寡糖,并进行了初步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4%、分子量为1215±20.0(聚合度为7)的壳寡糖对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小麦根腐病菌(Cochlioblus sativus)生长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79.3%、7%。对本研究所获得的纯化后的壳聚糖酶进行了固定化研究,以纳米SiO2改性壳聚糖为固定化载体,并结合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对固定化载体的表征进行了验证,初步确定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为7.0,表观米氏常数Km’为10.64g/L;研究表明,反应温度、pH、表观米氏常数Km’均较游离酶有所提高。固定化酶具有较强的操作稳定性,重复使用10次后,酶活力下降不低于原始酶活力的70%;固定化酶具有良好的低温保存稳定性,4℃条件下,固定化酶的保存半衰期约为28d。

曾荣[8](2012)在《凤仙透骨草抑菌活性成分、抑菌机理及对柑橘防腐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柑橘是全球第一大水果,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柑橘生产国,柑橘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多年来,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非常重视安全无毒、经济环保的柑橘防腐保鲜技术的研究,但至今没有理想的成果投产。本研究旨在利用植物产生的天然抗菌物质,以代替化学防腐保鲜剂,开发适合柑橘果实贮藏特性的植物源防腐保鲜剂,主要结果如下:(1)抑菌植物筛选以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和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为指示菌株,对96种具有消炎杀菌功效的药用植物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发现肉桂(Cinnamom umcassia)、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凤仙透骨草(Impatiens balsamina L.)等植物丙酮提取液对两种青霉菌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P.italicum的MIC分别为3.125mg mL-1、6.25mg mL-1、12.5mg mL-1,对P. digitatum的MIC分别为3.125mg mL-1、6.25mgmL-1、25mg mL-1。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和抑菌效果,选取凤仙透骨草进行深入研究。(2)凤仙透骨草中抑菌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建立了凤仙透骨草中抑菌有效成分抑菌圈直径(Y)与乙醇浓度(X1)、提取温度(X2)、溶剂倍数(X3)和提取时间(X4)的回归模型:Y=35.24570+1.12726X1-0.87843X12-0.56129X22-0.85810X32-0.67513X42-1.22737X1X2。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得出凤仙透骨草中抑菌有效成分提取的最优工艺为乙醇浓度96.8%,溶剂倍数10倍,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h,优化条件下最大抑菌圈理论值为36.54mm。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得模型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采用生物活性追踪的方法,对凤仙透骨草中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最终得到具有很强抑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所得化合物以IR、UV、LC-MS、1H NMR和13C 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为2-甲氧基-1,4-萘醌(MeONQ)。(3)凤仙透骨草提取液及MeONQ的抑菌特性及稳定性评价凤仙透骨草提取液及MeONQ均具有广谱抑菌特性,抑菌谱、抑菌稳定性高度相似,验证了MeONQ为凤仙透骨草中主要抑菌功效成分。两者对供试霉菌、酵母类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P. italic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及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Hansen)的抑制效果与阳性对照无显着性差异;对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及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的抑制效果显着优于阳性对照。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志贺菌(Shigella boydii)的抑制效果显着优于阳性对照,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制效果则显着低于阳性对照。提取液及MeONQ单体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酸性、中性偏酸性及中性环境条件下有最好的抑制效果,紫外线照射及Fe3+浓度对提取液的抑菌活性影响较大。(4) MeONQ对P. italicum抑制机理的初步探讨1)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MeONQ对意大利青霉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6.2316X+2.3121,相关系数为0.9611,EC50=2.6998μg mL-1。MeONQ能显着抑制意大利青霉的生长,并能阻止分生孢子的分化。2)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发现,MeONQ作用后的意大利青霉菌丝形态异常,顶端细胞明显萎缩和坍塌,细胞出现严重的质壁分离,细胞内部结构紊乱,分区消失,电子密度增大,并有大量物质外渗,从而造成细胞死亡。3) MeONQ能显着抑制意大利青霉菌丝中SDH、MDH、CHT和GUN的活性。4) MeONQ能导致意大利青霉菌丝细胞膜透性的增加,电解质外泄,但细胞膜对蛋白质和核酸类大分子物质的选择性透过功能未受到MeONQ的影响。综上所述,MeONQ是通过多个作用靶点对意大利青霉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比如作用于细胞壁、细胞膜及线粒体氧化还原酶等,从而造成菌体代谢紊乱、结构异常而解体死亡。(5)复合保鲜膜对柑橘果实的贮藏保鲜效果采用复合涂膜(10μgmL-1MeONQ、15gL-1CMC、0.5gL-1柠檬酸、5g L-1蔗糖酯、5g L-1甘油、20g L-1丙酸钙)处理赣南脐橙及南丰蜜桔果实,在相对湿度90~95%、5℃冷库中冷藏。涂膜处理能减少两种柑橘果实冷藏期间的失重,降低果实的腐烂率,保持果实较好品质,同时可以保持较高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诱导果实产生抗病性,复合涂膜对南丰蜜桔具有更好的贮藏保鲜效果。

颜汤帆[9](2010)在《木霉菌生物型种衣剂及其防病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我国玉米产区的主要土传病害研究了一种新型木霉生物型种衣剂,其有效成分包括生防木霉菌、壳聚糖和申嗪霉素,同时对种衣剂的防病和增产效果进行了盆栽和大田试验,并从生理和生态两方面对种衣剂的防病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壳聚糖和申嗪霉素为药剂助剂,研究其与生防木霉菌复配制成种衣剂的可行性,结果发现在PDA中不高于2000 mg/L的壳聚糖和不高于1.0 mg/L的1%申嗪霉素悬浮液对对木霉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无抑制作用,种子萌发试验表明不高于2000 mg/L的壳聚糖和不高于1.0 mg/L的1%申嗪霉素悬浮液对种子萌发无影响,且能提高种子发芽率、种子活力。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壳聚糖和申嗪霉素两种助剂单一处理以及不同比例混配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同时研究了不同配比的助剂对木霉菌抑制立枯丝核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一生物药剂以及两种助剂混配,对立枯丝核菌生长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两种助剂不同比例混配均可提高木霉对立枯丝核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壳聚糖:申嗪霉素为6:4混配时,对立枯丝核菌的ECso为最低,因此确定此比例为生物型种衣剂的最佳配比。通过盆栽防效试验,发现种衣剂可防治玉米苗期茎腐病和纹枯病,防效最高分别达到78%和67.59%,药种比1:20处理后幼苗的须根数、主根长、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和苗期株高均明显高于对照。在3个试验点对种衣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上海试验点表现出对粗缩病的防效,但茎腐病和纹枯病发病率均较低,未表现出防效;广东试验点表现为小斑病和纹枯病病情指数降低,茎腐病发病率略有降低;浙江试验点表现为降低玉米穗垂率、倒伏率和虫害数,减轻茎腐病和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并且种衣剂可提高玉米幼苗的出苗率,增加玉米成株期和成熟期株高,药种比1:20包衣处理种子后,各项产量指标及亩产量均为最高,亩产量比对照增加4.92%。接种茎腐病菌后,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玉米根部和叶部的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及MDA含量,发现种衣剂处理能显着降低根部MDA积累,提高玉米根部的POD和PPO活性,表明种衣剂对玉米根部防御酶系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种衣剂处理没有提高玉米叶部的POD、SOD和PPO活性,降低叶片MDA积累,这可,能是种衣剂尚未诱导寄主产生系统性抗性。采用稀释平板法测定种衣剂处理后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后,发现种衣剂处理可引起土壤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总数较大幅度地增加,真菌总数显着减少,放‘线菌总数减少,但差异不显着,且种衣剂中的药剂成分对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起主要作用。

张应红[10](2009)在《丽格海棠抗茎腐病的生物学研究及EMS诱导的突变体筛选》文中认为丽格海棠,学名Begonia×hiemalis,英文名Rieger begonia,别名玫瑰海棠,属于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是球根海棠(B.Tuberons)和野生秋海棠的杂交种。丽格海棠及其亲本球根海棠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商业化盆花种类。目前,高品质的丽格海棠盆花仍以进口为主,但由于丽格海棠的独特的生理特性造成盆花不耐运输,而且极易造成病原菌从伤口感染,导致品质严重下降。同时丽格海棠抗病性弱,极易感染多种病害,栽培难度大,因此加强丽格海棠品种的遗传改良和抗病生物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势在必行。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多种植物富含抗菌有效成分,进行生物农药的开发优势明显。如果能把农业有害杂草开发成生物农药,则是变害为利,将会大大的推动我国植物源农药的发展。本研究以丽格海棠为材料,通过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明确了引起本地丽格海棠茎腐病的病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EMS诱导的抗茎腐病突变体的筛选,壳聚糖生物肥料防治该病的初步研究,筛选了一部分具有高效抑制该种病原的植物种类,并对植物源农药防治丽格海棠茎腐病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为丽格海棠植物的遗传改良和抗病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柯赫氏法则和常规组织分离法相结合,分离鉴定出引起丽格海棠茎腐病的病原菌,为丝核菌中的立枯丝核菌(R.solani Kuhn),为后期的抗病突变体的筛选和抗病植物提取液的筛选奠定了基础。2、对EMS诱导的突变体进行了抗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茎腐病筛选,经两轮筛选在接种量为3片/株选择压下最终得到3株突变株,发病级数为0级,无明显病害特征出现。并且也产生了一定的形态变异,叶片颜色加深,叶脉变浅、变细,花朵变大,花瓣雄蕊化,花期改变。3、研究了壳聚糖肥料在提高丽格海棠的园艺性状和抗病性方面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和NPK的比例为36.3∶13.8∶18.8∶10时,在花期、花朵直径和开花数,POD在40d时酶活,PAL40d时比活力与其他处理有显着差异或与最高值的处理无显着差异,CAT和SOD活性在3个测定时期与其他处理无显着差异,茎腐病和灰霉病的发病率最低,分别为7.14%和0。4、对15种植物进行了超声波提取,研究了提取液对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抑制效果,结果筛选到3种中草药具有强烈的抑菌效果,分别是丁香、牡丹皮、花椒。在0.375g干样/100 mL浓度下,三者的抑菌率分别为90.59%、71.76%、55.29%。特别是丁香在0.125 g干样/100 mL浓度下仍然有80.25%的抑菌率,同时其他植物的抑菌率大大下降,并且很多种类表现出了负抗性。

二、比色法测定壳聚糖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色法测定壳聚糖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生物种衣剂的创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玉米的主要土传病害及其防治
        1.1.1 玉米茎基腐病
        1.1.2 玉米丝黑穗病
        1.1.3 玉米纹枯病
    1.2 种子包衣剂的研究进展
        1.2.1 种衣剂的概念
        1.2.2 种衣剂的成分及其作用机理
        1.2.3 种衣剂的分类
        1.2.4 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1.2.5 生物种衣剂
        1.2.5.1 生物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1.2.5.2 生物种衣剂成膜剂和助剂的选择
    1.3 种衣剂的问题和展望
        1.3.1 种衣剂存在的问题
        1.3.2 对策与展望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拮抗菌株和促生菌株的选择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1.1 供试菌株和玉米种子
        2.1.1.2 培养基
        2.1.1.3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制备
        2.1.1.4 主要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1.2.1 拮抗菌的筛选
        2.1.2.2 菌株的促生效果检测
        2.1.2.3 菌株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试验
        2.1.2.4 拮抗菌剂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测定
        2.1.2.5 真菌与细菌最佳比例的选择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拮抗菌株对病原菌的影响
        2.2.2 菌株的促生效果
        2.2.3 不同菌株浓度对玉米种子发芽的影响
        2.2.4 真菌与细菌最佳比例的选择
        2.2.5 不同菌株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测定
    2.3 讨论
第三章 玉米生物种衣剂的创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供试菌株
        3.1.1.2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制备
        3.1.1.3 培养基
        3.1.1.4 主要仪器
        3.1.2 方法
        3.1.2.1 不同配比的成膜剂理化性能的测定
        3.1.2.2 不同配比的成膜剂包衣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试验
        3.1.2.3 成膜剂对菌株活性动态变化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比例成膜剂的理化性质
        3.2.2 不同配比的成膜剂包衣对玉米种子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配比的成膜剂对菌株活性的影响
        3.2.4 不同比例包衣对菌株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玉米生物种衣剂的研制及其盆栽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供试菌株与玉米品种
        4.1.1.2 培养基
        4.1.1.3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制备
        4.1.2 方法
        4.1.2.1 生物种衣剂的创制
        4.1.2.2 生物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4.1.2.3 植株防御酶的测定
        4.1.2.4 植株叶片叶绿素的测定
        4.1.2.5 植株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盆栽试验包衣对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生物种衣剂对苗期玉米防御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4.2.3 不同生物种衣剂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生物种衣剂对苗期玉米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菌剂在蔬菜上的应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1.1 供试菌株和作物种子
        5.1.1.2 培养基
        5.1.1.3 主要试剂
        5.1.1.4 主要仪器
        5.1.2 试验方法
        5.1.2.1 菌剂的制备
        5.1.2.2 田间试验设计
        5.1.2.3 病原菌的分离
        5.1.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5.1.2.5 平板对峙试验
        5.1.2.6 土壤细菌多样性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TXM-2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5.2.2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5.2.3 TXM-2与病原菌拮抗试验
        5.2.4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成果
致谢

(2)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
        1.1.1 植物根际及微生物
        1.1.2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
        1.1.3 PGPR的作用及其机理
        1.1.4 PGPR的研究方法
        1.1.5 PGPR的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1.2 产酶溶杆菌
        1.2.1 溶杆菌简介及分类地位
        1.2.2 产酶溶杆菌
        1.2.3 产酶溶杆菌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
        1.2.4 产酶溶杆菌的研究展望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目标菌株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述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目标菌株的筛选
        3.3.2 目标菌株的基本生物学性质
        3.3.3 目标菌株的分子鉴定
        3.3.4 菌株LE16的全基因序列
        3.3.5 菌株LE16促生功能相关基因
    3.4 讨论
        3.4.1 目标菌株的筛选及其基本生物学性质研究
        3.4.2 目标菌株的种类鉴定及功能预测
    3.5 小结
第4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对土壤有机氮磷的活化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LE16水解有机氮
        4.3.2 菌株LE16水解有机磷
        4.3.3 菌株LE16在土壤中的存活情况
        4.3.4 菌株LE16活化土壤有机氮
        4.3.5 菌株LE16活化土壤有机磷
    4.4 讨论
        4.4.1 菌株LE16对有机氮磷的水解作用
        4.4.2 菌株LE16对土壤有机氮磷的活化作用
    4.5 小结
第5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对蔬菜(生菜、辣椒)生长的促进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菌株LE16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5.3.2 菌株LE16对盆栽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3.3 菌株LE16对盆栽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5.3.4 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的抑菌作用及机理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菌株LE16对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6.3.2 菌株LE16发酵液的基本性质及其制备研究
        6.3.3 菌株LE16发酵液的热稳定性及保质期研究
        6.3.4 菌株LE16的抑菌机理
    6.4 讨论
        6.4.1 菌株LE16对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及机理
        6.4.2 菌株LE16发酵液的制备
    6.5 小结
第7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方法
        7.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菌株LE16发酵液对烤烟黑胫病的防治作用
        7.3.2 菌株LE16发酵液对辣椒疫病的防治作用
        7.3.3 菌株LE16发酵液对黄瓜蔓枯病的防治作用
        7.3.4 菌株LE16发酵液对温室烤烟和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7.3.5 菌株LE16发酵液对田间烤烟白粉病的治疗作用
    7.4 讨论
        7.4.1 菌株LE16发酵液对作物病害的防治作用
        7.4.2 菌株LE16发酵液对作物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

(3)甘薯茎腐病有效杀菌剂筛选及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薯茎腐病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甘薯茎腐病病原菌
        1.1.1.1 甘薯茎腐病的发现及病原菌鉴定
        1.1.1.2 Dickeya属的分类
        1.1.1.3 甘薯茎腐病菌的形态学特征
        1.1.1.4 甘薯茎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病原菌的寄主范围
        1.1.3 甘薯茎腐病的为害症状
        1.1.4 甘薯茎腐病病害循环和侵染规律
    1.2 甘薯茎腐病防治
        1.2.1 甘薯抗性品种
        1.2.2 甘薯茎腐病的农业防治
        1.2.3 甘薯茎腐病的化学防治
        1.2.4 甘薯茎腐病的生物防治
        1.2.4.1 芽胞杆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4.2 Dickeya属病原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4.3 解淀粉芽胞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研究进展
        1.2.4.4 枯草芽胞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甘薯茎腐病菌生长温度范围及致死温度测定
        2.1.2.1 甘薯茎腐病菌生长温度范围测定
        2.1.2.2 甘薯茎腐病菌致死温度测定
        2.1.3 甘薯茎腐病菌生长pH范围测定
        2.1.4 不同碳、氮源对甘薯茎腐病菌株LA0801、E37、NCPPB898生长的影响
        2.1.5 甘薯茎腐病菌对柠檬酸盐的利用
        2.1.6 甘薯茎腐病菌对氧气的利用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甘薯茎腐病菌生长温度范围及致死温度测定
        2.2.1.1 甘薯茎腐病菌生长温度范围测定
        2.2.1.2 甘薯茎腐病菌致死温度
        2.2.2 甘薯茎腐病菌生长pH范围测定
        2.2.3 不同碳、氮源对甘薯茎腐病菌株LA0801、E37、NCPPB898 生长的影响
        2.2.4 甘薯茎腐病菌对柠檬酸盐的利用
        2.2.5 甘薯茎腐病菌对氧气的利用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甘薯茎腐病菌有效杀菌剂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甘薯茎腐病菌室内有效杀菌剂筛选
        3.1.3 不同菌群数量对甘薯茎腐病发病株率的影响试验
        3.1.4 不同杀菌剂于甘薯苗扦插时灌根对甘薯茎腐病防效的比较试验
        3.1.5 不同杀菌剂于甘薯苗扦插时浸苗对甘薯茎腐病防效的比较试验
        3.1.6 不同浓度72%农用链霉素药液浸苗不同时间对甘薯茎腐病防效比较试验
        3.1.7 甘薯苗扦插时不同浓度杀菌剂喷雾处理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比较试验
        3.1.8 甘薯苗扦插时不同杀菌剂喷雾处理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比较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甘薯茎腐病菌室内有效杀菌剂筛选
        3.2.2 不同菌群数量对甘薯茎腐病发病株率的影响试验
        3.2.3 不同杀菌剂于甘薯苗扦插时灌根对甘薯茎腐病防效的比较试验
        3.2.4 甘薯苗扦插前不同杀菌剂浸苗对甘薯茎腐病防效的比较试验
        3.2.5 不同浓度72%农用链霉素药液浸苗不同时间对甘薯茎腐病防效比较试验
        3.2.6 甘薯苗扦插时不同杀菌剂不同浓度喷雾处理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比较试验
        3.2.7 甘薯苗扦插时不同杀菌剂喷雾处理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比较试验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甘薯茎腐病拮抗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拮抗菌的筛选
        4.1.3 离体测定初筛拮抗菌的抑菌效果
        4.1.4 拮抗菌16s rDNA序列分析
        4.1.5 拮抗菌脂肪酸(FAME)鉴定
        4.1.6 拮抗菌生物学特性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拮抗菌的筛选结果
        4.2.2 离体防效测定
        4.2.2.1 接种不同浓度病原菌菌株甘薯块根发病情况
        4.2.2.3 拮抗菌离体防效测定
        4.2.3 拮抗菌16s rDNA序列分析
        4.2.4 脂肪酸(FAME)鉴定
        4.2.5 拮抗菌生物学特性试验
    4.3 小结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1 )甘薯茎腐病菌生物学特性
        2 )甘薯茎腐病有效杀菌剂筛选
        3 )甘薯茎腐病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仪器设备
附录B 主要试剂及配方
    (1)NA培养基(1L)
    (2)LB培养基配方(1L)
    (3)基础培养基配方(1L)
    (4)柠檬酸盐培养基配方(1L)
    (5)测定好氧性与厌氧性培养基配方(1L)

(4)臭氧对鲜食糯玉米保鲜及穗腐病病菌抑制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鲜食糯玉米简介
        1.1.1 鲜食糯玉米的品质特性和营养价值
        1.1.2 鲜食糯玉米采后主要品质变化
        1.1.3 影响鲜食糯玉米采后品质的主要因素
        1.1.4 鲜食糯玉米贮藏保鲜技术
    1.2 国内外鲜食玉米发展现状
        1.2.1 国外鲜食玉米发展现状
        1.2.2 国内鲜食玉米发展现状
    1.3 鲜食玉米主要致病菌及危害
        1.3.1 鲜食玉米主要致病菌
        1.3.2 玉米穗腐病的发展现状
        1.3.3 玉米穗腐病菌的侵染
        1.3.4 拟轮枝镰孢菌
        1.3.5 禾谷镰孢菌
    1.4 臭氧
        1.4.1 臭氧的特性
        1.4.2 臭氧果蔬保鲜作用机理
        1.4.3 臭氧保鲜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4 臭氧保鲜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第2章 不同采收期鲜糯玉米品质变化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仪器和设备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采收时间糯玉米营养物质变化
        2.2.2 不同采收时间糯玉米籽粒和苞叶水分含量变化
        2.2.3 不同采收时间糯玉米感官及蒸煮品质
        2.2.4 不同采收时间糯玉米采后失重率及色度变化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不同浓度臭氧对鲜食糯玉米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糯玉米水分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糯玉米失重率的影响
        3.2.3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糯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糯玉米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5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糯玉米淀粉含量的影响
        3.2.6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糯玉米丙二醛的影响
        3.2.7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糯玉米类黄酮的影响
        3.2.8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果穗呼吸速率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臭氧对玉米穗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试验试剂
        4.1.3 仪器和设备
        4.1.4 培养基的配置
        4.1.5 玉米穗腐病病菌的纯化及培养
        4.1.6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2.2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病原菌产孢量的影响
        4.2.3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病原菌菌落扩展的影响
        4.2.4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病原菌菌落形态的影响
        4.2.5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病原菌菌丝干重的影响
        4.2.6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病原菌细胞渗透率的影响
        4.2.7 不同臭氧浓度处理对病原菌渗漏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壳聚糖基有机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农用金属杀菌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金属杀菌剂简介
        1.2 几种金属杀菌剂的概况
        1.3 金属杀菌剂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甲壳素与壳聚糖
        2.1 甲壳素、壳聚糖简介
        2.2 壳聚糖的应用现状
    第三节 壳聚糖金属复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第四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壳聚糖金属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第一节 壳聚糖氨基苯甲酸席夫碱铜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1 原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壳聚糖烟酰胺类席夫碱金属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1 原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壳聚糖氨基吡啶席夫碱金属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1 原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金属复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第一节 壳聚糖氨基苯甲酸席夫碱铜复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1 原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壳聚糖烟酰胺类席夫碱金属复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1 原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壳聚糖氨基吡啶席夫碱金属复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1 原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金属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第一节 壳聚糖金属复合物的植物毒性研究
        1 原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壳聚糖金属复合物的动物细胞毒性研究
        1 原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本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三种中药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三种中药简介
        1.1.1 虎杖简介
        1.1.2 黄连简介
        1.1.3 藁本简介
    1.2 五种植物病源真菌简介
        1.2.1 玉米小斑病
        1.2.2 油菜菌核病
        1.2.3 水稻纹枯菌
        1.2.4 番茄灰霉菌
        1.2.5 小麦赤霉菌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技术路线
2 三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中药提取物的得率
        2.2.2 中药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筛
        2.2.3 中药提取物抑菌活性稳定性结果
    2.3 结论
3 抑菌机制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麦赤霉菌抑菌机理研究结果
        3.2.2 水稻纹枯菌抑菌机理研究结果
        3.2.3 玉米小斑菌抑菌机理研究结果
        3.2.4 番茄灰霉菌抑菌机理研究结果
        3.2.5 油菜菌核菌抑菌机理实验结果
    3.3 结论
4 中药提取物成分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4.2.2 精密度试验结果
        4.2.3 回收率试验结果
        4.2.4 稳定性试验结果
        4.2.5 重现性实验结果
        4.2.6 样品测定结果
    4.3 结论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色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壳聚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酶的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1.1 壳寡糖的应用
        1.1.1 壳寡糖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1.1.2 壳寡糖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1.3 壳寡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1.4 壳寡糖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1.5 壳寡糖在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
    2.1 壳寡糖的制备方法
        2.1.1 化学降解法
        2.1.2 物理场降解法
        2.1.3 生物酶解法
    3.1 微生物壳聚糖酶的研究
        3.1.1 壳聚糖酶的发现、分类及来源
        3.1.2 壳聚糖酶的理化性质
    4.1 酶的固定化
        4.1.1 固定化酶概述
        4.1.2 酶的固定化方法
        4.1.3 传统的有机无机杂化载体材料的改性概述
    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的意义
        5.1.3 主要内容
第1章 壳聚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1.1 壳聚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最适发酵条件的探讨
        1.1.1 菌株
        1.1.2 菌株的分离和培养
        1.1.3 溶液和其它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1.5 壳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1.1.6 壳聚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最适发酵条件的探讨
        1.1.7 壳聚糖酶产生菌株的26SrDNA鉴定
    1.2 结果与分析
        1.2.1 菌株筛选结果
        1.2.2 氨基葡萄糖标准曲线
        1.2.3 M-2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
        1.2.4 M-2菌株的26SrDNA鉴定结果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Penicillium sp.M-2菌株产壳聚糖酶的纯化及酶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和酶液
        2.1.2 试剂和药品
        2.1.3 仪器
        2.1.4 常用溶液
        2.1.5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壳聚糖酶活的测定
        2.2.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2.2.3 酶学性质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蛋白标准曲线
        2.3.2 酶的纯化及分子量测定
        2.3.3 壳聚糖酶理化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酶解法制备壳寡糖及其抑菌效能的研究
    3.1 壳寡糖的制备及其对植物病原菌抑制作用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Penicllium sp.M-2的壳聚糖酶的固定化研究
    4.1 材料
        4.1.1 菌种和酶液
        4.1.2 试剂
        4.1.3 仪器
        4.1.4 常用溶液
        4.1.5 培养基
    4.2 方法
        4.2.1 壳聚糖酶活的测定
        4.2.2 壳聚糖与二氧化硅复合载体的制备
        4.2.3 壳聚糖酶的固定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载体的制备
        4.3.2 固定化酶的条件优化
        4.3.3 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凤仙透骨草抑菌活性成分、抑菌机理及对柑橘防腐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植物源防腐剂研究现状
        1.1.1 植物来源
        1.1.2 抑菌活性成分
        1.1.3 植物提取物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2 植物抑菌成分抑菌机理研究现状
    1.3 果蔬涂膜保鲜研究进展
        1.3.1 果蜡
        1.3.2 壳聚糖
        1.3.3 油脂
        1.3.4 紫胶膜
        1.3.5 海藻酸钠膜
        1.3.6 淀粉膜
        1.3.7 魔芋精粉膜
        1.3.8 蛋白膜
        1.3.9 复合膜
    1.4 凤仙透骨草资源的开发现状
        1.4.1 化学成分
        1.4.2 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4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柑橘采后病害植物源杀菌剂的筛选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供试菌种
        2.2.2 供试药用植物
        2.2.3 试剂
        2.2.4 实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植物提取液的制备
        2.3.2 菌液的制备
        2.3.3 提取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2.3.4 MIC值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植物提取液对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的抑制效果
        2.4.2 植物提取液对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的MIC
    2.5 讨论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凤仙透骨草中抑菌物质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供试菌种
        3.2.2 培养基
        3.2.3 供试药材
        3.2.4 试剂
        3.2.5 实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凤仙透骨草提取液的制备
        3.3.2 菌液的制备
        3.3.3 提取液抑菌谱的测定
        3.3.4 凤仙透骨草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
        3.3.5 提取液抑菌性质的测定
    3.4 数据分析及图形制作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凤仙透骨草中抑菌物质的提取工艺
        3.5.2 凤仙透骨草提取液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
        3.5.3 抑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
    3.6 讨论
        3.6.1 凤仙透骨草中抑菌物质的提取工艺
        3.6.2 凤仙透骨草提取液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
        3.6.3 凤仙透骨草提取液中抑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凤仙透骨草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供试菌种
        4.2.2 原料
        4.2.3 试剂与色谱柱填料
        4.2.4 实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抑菌物质的提取
        4.3.2 抑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流程
        4.3.3 RRLC-TOF/MS检测
        4.3.4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化合物纯度
    4.4 数据分析与计算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化合物Ⅰ纯度鉴定
        4.5.2 化合物Ⅰ结构鉴定
    4.6 讨论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2-甲氧基-1,4-萘醌抑菌特性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1 供试菌种
        5.2.2 供试药物
        5.2.3 培养基
        5.2.4 试剂
        5.2.5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供试菌液的制备
        5.3.2 MeONQ抑菌谱及MIC的测定
        5.3.3 MeONQ抑菌稳定性测试
    5.4 数据分析及图形制作
    5.5 结果与分析
        5.5.1 MeONQ对供试菌的抑制效果
        5.5.2 MeONQ对供试菌的MIC
        5.5.3 MeONQ的抑菌稳定性
    5.6 讨论
    5.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2-甲氧基-1,4-萘醌对意大利青霉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设备
        6.2.1 供试菌种
        6.2.2 供试药物
        6.2.3 培养基
        6.2.4 试剂
        6.2.5 实验仪器与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MeONQ对意大利青霉生长发育的影响
        6.3.2 MeONQ对意大利青霉超微形态的影响
        6.3.3 MeONQ对意大利青霉生理代谢的影响
        6.3.4 MeONQ对意大利青霉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6.4 数据分析及图形制作
    6.5 结果与分析
        6.5.1 MeONQ对意大利青霉生长发育的影响
        6.5.2 MeONQ对意大利青霉超微形态的影响
        6.5.3 MeONQ对意大利青霉生理代谢的影响
        6.5.4 MeONQ对意大利青霉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6.6 讨论
        6.6.1 MeONQ对意大利青霉生长发育的影响
        6.6.2 MeONQ对意大利青霉形态和超微形态的影响
        6.6.3 MeONQ对意大利青霉生理代谢的影响
        6.6.4 MeONQ对意大利青霉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6.6.5 MeONQ对意大利青霉作用机制的探讨
    6.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复合保鲜剂对柑橘的贮藏保鲜效果
    7.1 引言
    7.2 试验材料与设备
        7.2.1 供试材料
        7.2.2 试剂
        7.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7.3 试验方法
        7.3.1 果实处理
        7.3.2 复合膜的配制
        7.3.3 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7.4 数据分析及图形制作
    7.5 结果与分析
        7.5.1 复合膜对脐橙的贮藏保鲜效果
        7.5.2 复合膜对南丰蜜桔的贮藏保鲜效果
    7.6 讨论
        7.6.1 涂膜处理对柑橘果实的贮藏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7.6.2 涂膜处理对柑橘果实的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7.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柑橘植物源杀菌剂的筛选
        8.1.2 凤仙透骨草抑菌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及抑菌特性
        8.1.3 凤仙透骨草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及抑菌特性
        8.1.4 MeONQ对意大利青霉的抑菌机理
        8.1.5 复合保鲜剂对柑橘果实的贮藏保鲜效果
    8.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创新之处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A:琥珀酸脱氢酶(SDH)测试盒说明书
附录B:苹果酸脱氢酶(SDH)测试盒说明书

(9)木霉菌生物型种衣剂及其防病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种衣剂研究进展
        1.1 生物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1.2 复合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1.3 新型环保种衣剂
        1.4 种衣剂配套助剂研究
    2 壳聚糖在农业上的应用
        2.1 生长调节剂及种衣剂
        2.2 植物病害诱抗剂
        2.3 壳聚糖改良土壤的效应
    3 霉菌功能研究进展
        3.1 生物防治作用
        3.2 促进植物生长
        3.3 诱导植物抗病性
        3.4 生物修复作用
        3.5 生物降解作用
        3.6 木霉的应用前景
    4 展望
第二章 种衣剂的研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助剂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
        1.3 助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4 助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1.5 助剂混配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1.6 助剂配方的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助剂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
        2.1.1 壳聚糖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
        2.1.2 申嗪霉素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
        2.2 助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1 壳聚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 申嗪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助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2.4 助剂混配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2.5 助剂配方的筛选
    3 讨论
第三章 种衣剂田间防效和增产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与助剂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木霉菌种衣剂制备
        1.2.1 木霉液体发酵
        1.2.2 木霉固体发酵
        1.2.3 种衣剂的制备
        1.2.4 种衣剂中孢子量的计算
        1.3 病原菌的扩繁
        1.4 盆栽试验
        1.5 田间小区试验
        1.5.1 上海奉贤南桥农场
        1.5.2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5.3 浙江东阳玉米研究所
        1.6 调查方法
        1.6.1 上海试验点
        1.6.2 广东试验点
        1.6.3 浙江试验点
        1.6.4 调查结果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衣剂孢子量的计算
        2.2 盆栽防效
        2.2.1 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的防病效果
        2.2.2 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2.2.2.1 接种纹枯病菌后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2.2.2.2 接种茎腐病菌后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2.3 大田防效试验
        2.3.1 上海试验点的调查结果
        2.3.2 广东试验点的调查结果
        2.3.3 浙江试验点的调查结果
        2.4 种衣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5 种衣剂对产量的影响
        2.5.1 上海试验点结果
        2.5.2 广东试验点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种衣剂对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试剂
        1.1.2.1 磷酸缓冲溶液储备液
        1.1.2.2 粗酶提取液
        1.1.2.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1.1.2.4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1.1.2.5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1.1.2.6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1.2.1 播种及取样
        1.2.2 酶液提取及酶活性测定方法
        1.2.2.1 酶液提取
        1.2.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1.2.2.3 多酚氧化酶活(PPO)性测定方法
        1.2.2.4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方法
        1.2.2.5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幼苗根部酶活变化
        2.1.1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2.1.2 多酚氧化物酶(PPO)活性
        2.1.3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
        2.1.4 丙二醛(MDA)含量
        2.2 玉米幼苗叶部酶活变化
        2.2.1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2.2.2 多酚氧化物酶(PPO)活性
        2.2.3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
        2.2.4 丙二醛(MDA)含量
    3 讨论
第五章 种衣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1.2.1 实验设计
        1.2.2 取样
        1.2.3 土壤微生物数量计数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总量的变化
        2.2 细菌总数的变化及方差分析
        2.3 放线菌总数的变化及方差分析
        2.4 真菌总数的变化及方差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丽格海棠抗茎腐病的生物学研究及EMS诱导的突变体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丽格海棠的生产状况
    2 植物茎腐病病原菌分离及防治研究进展
        2.1 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2.2 立枯丝核菌的分离
        2.3 茎腐病原菌致病机理研究
    3 花卉诱变育种
        3.1 我国花卉诱变育种的发展概况
        3.2 诱变育种技术及处理方法
        3.3 辐射诱变育种
        3.4 空间育种
        3.5 化学诱变育种
        3.6 EMS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4 壳聚糖抗病肥料在植物上的应用
    5 生物源农药的研究概况
    6 植物源抗病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丽格海棠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2 研究方法
        2.1 发病调查
        2.2 取材
        2.3 病菌分离
        2.3.1 病料采集与培养
        2.3.2 病菌初次鉴定
        2.3.3 病菌回接
        2.3.4 再分离
        2.3.5 病菌再次鉴定
        2.4 丝核菌细胞核染色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初次分离
        3.2 再次分离
    4 讨论
        4.1 病原菌的准确分离
        4.2 常规组织方法分离病原菌的可靠性
        4.3 对病原菌培养基的改进
第三章 抗病突变体的筛选
    1 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PDA培养基
        1.3 病原菌
    2 研究方法
        2.1 茎腐病病菌接种量的确定
        2.1.1 病原菌的活化培养
        2.1.2 菌碟的制作
        2.1.3 接种
        2.1.4 确定接种量
        2.2 初次抗病筛选
        2.3 复筛
        2.3.1 突变株的扩繁
        2.3.2 接种
    3 研究结果
        3.1 接种量的确定
        3.2 初次抗病筛选
        3.3 复选
    4 讨论
        4.1 应用EMS诱变对丽格海棠进行遗传改良的有效性
        4.2 嵌合突变体的分离、纯合是培育稳定突变体的基础
        4.3 在有效突变体筛选中选择压力的确定
        4.4 EMS诱导突变的方向性
第四章 壳聚糖生物肥料对丽格海棠园艺和抗病性状的影响
    1 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肥料
        1.3 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设备及用具
    2 研究方法
        2.1 组培苗的驯化
        2.2 实验设计
        2.3 各种指标的测定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2.3.2 生理指标的测定
        2.3.3 感染茎腐病和灰霉病的统计
        2.4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处理的壳聚糖肥料对丽格海棠形态指标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的壳聚糖肥料对丽格海棠抗病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发病率的统计
    4 讨论
        4.1 平衡施肥对花卉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4.2 壳聚糖对提高丽格海棠园艺性状和抗病性的有效性
        4.3 壳聚糖肥料增强植物抗病性的机理
第五章 丽格海棠抗茎腐病植物源杀菌剂的初步筛选
    1 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提取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培养基
    2 研究方法
        2.1 样品提取
        2.1.1 采样
        2.1.2 粉碎
        2.1.3 提取
        2.1.4 浓缩
        2.2 室内平板抑菌
        2.2.1 PDA培养基的配制
        2.2.2 含毒平板的配制
        2.2.3 接种立枯丝核菌
        2.2.4 结果记录
    3 研究结果
        3.1 丙酮提取
        3.2 80%酒精提取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比色法测定壳聚糖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生物种衣剂的创制与应用[D]. 周茂超.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2]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D]. 陈丹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3]甘薯茎腐病有效杀菌剂筛选及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D]. 王璐瑶. 浙江大学, 2019(04)
  • [4]臭氧对鲜食糯玉米保鲜及穗腐病病菌抑制效果的研究[D]. 董宗宗.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5]壳聚糖基有机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 刘卫翔.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8(11)
  • [6]三种中药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研究[D]. 刘佳. 西华大学, 2013(05)
  • [7]壳聚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酶的固定化研究[D]. 卓少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9)
  • [8]凤仙透骨草抑菌活性成分、抑菌机理及对柑橘防腐保鲜效果的研究[D]. 曾荣. 南昌大学, 2012(03)
  • [9]木霉菌生物型种衣剂及其防病机理的研究[D]. 颜汤帆.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4)
  • [10]丽格海棠抗茎腐病的生物学研究及EMS诱导的突变体筛选[D]. 张应红.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比色法测定壳聚糖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抑制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